唐诗《夏日南亭怀辛大》鉴赏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夏日南亭怀辛大》鉴赏(精选2篇)

唐诗《夏日南亭怀辛大》鉴赏 篇1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终宵劳梦想。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抒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是孟浩然的五古名篇。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语言风格一般要求古朴、粗拙,以便获得一种类似汉魏古风的古朴森茂韵致。但孟浩然在这首诗里所要抒写的,是一种清爽闲逸、其中夹着淡淡惆怅的情绪,就不便采取朴拙、拗峭的语言了。因此,诗人在写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体诗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长处。首先它不用散体单行,而在中间六句采取似对非对的句式,使语言比较整饰,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语言的平易、浅近,声音的响亮动听,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再次,在韵脚方面,它有意采用宏亮级的“江阳”部韵,清亮爽口、铿锵悦耳。而为了保持古诗的特色,诗中不用平声韵,全部押仄声韵。全篇五个韵,除了第一韵“上”字是去声外,其余“敞”、“响”、“赏”、“想”、全是上声。加强了诗的音乐美。由于上声字诵读时声音是从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给人以悠扬起伏的感觉,用它们作韵脚,使节奏较为舒缓,很契合这首诗所抒写的悠闲自得情绪。更充分地表现了题旨。

这里还想指出,诗中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二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和“淡”,特别是入声字“滴”,声情并妙。读到这个“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间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细微地滴落的清响。

对于孟浩然诗歌语言音调的和谐优美,古代诗论家早已有人认识到了。南宋的严羽说:“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沧浪诗话·诗评》)

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也赞扬孟诗“语气清亮,诵之如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纲则云:

“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卷一)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作为流动的情感的节奏、音响的表现,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从而表现、加强和升华诗的抒情美。而孟浩然的许多诗之所以被人们广为传诵,正在于它们使外在的音乐美与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夏日南亭怀辛大 篇2

散发乘夕凉,开轩③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

① 山光:山上的日光。

② 池月:池边的月色。

③ 轩:窗。

作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他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诗,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行旅等内容。

译文: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想取琴来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的梦里与好友相会。

赏析:

这首诗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这两句借景抒情,细细品味,这不仅仅是简单写景,同时还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三四两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见到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上一篇:工地生活区感想下一篇:慈善基金会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