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共10篇)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

按照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首先,作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自上而下地转变教育思想,扭转重智轻体的教学倾向,真正将德智体美劳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其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应该汲取有关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将学生的终生受益与体育效益结合起来,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

1.2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依据,使学生乐意去学、愿意去学,从体育课程中得到快乐。第二,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比如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将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放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1.3增加对小学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要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物质作为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设施条件以及工作环境,任何形式的素质教育,任何的新课标改革都很难顺利实行。

1.4突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采用能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开设次数,并且开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下辅导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一种最放松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绝非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的一部分。

1.5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测评标准

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到底,得到良好效果,必须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改革的初衷,否则,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将是一种形式化的口号宣传。

2新课标下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改革经验

2.1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提法,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也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还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而教师是“商家”。上述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定位实际上反映了其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其实,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的是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体育教学中,有关于练习学生合作精神的活动。教师设计以下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旅行都去过什么地方啊?学生回答。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开火车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好不好。生:好啊。然后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组织学生合作跑。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予以表扬,并鼓励学生自己说出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犯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2.2组织开放式教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课堂变得有气氛,有目标。过去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要学生步伐一致,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健康以及情感要求更加具体化,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思想、张扬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3优化教学过程

2.3.1感悟体验教学法

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以及小奖励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使体育教学变得愉快。例如,在对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跳远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入乌龟赛跑的`故事,将这个故事稍加改进,告诉同学赛跑的时候遇到了一条河,以此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体验式的教学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乐观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3.2情境教学法

好的氛围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共鸣,最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时事,也可以结合故事,通过一定的实物途径,帮助学生以情境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从深层次提升其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4新课标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对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合作精神等都方面进行很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差异,所以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教师采用随堂评价、学生互评、自评方式,使教学氛围融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双向的,是从师生对立关系转向统一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一、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特征就是创新, 而创新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进步的有效方法。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得出: 人的创新能力大部分来源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 而这种教育和培养在基础教育教学的阶段尤为重要。因此, 将“创新”二字注入到小学生的教学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 只有将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才能将创新能力与意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并且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动力。

要进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创新, 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创新出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总体而言, 体育课程的教学不能单一不变, 陈旧乏味的教学内容无法在小学教学中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高效教学。小学生具有年龄天生的活泼爱动, 参加体育课程中的体育运动之外, 体育教师还应积极地扩展体育教学内容, 引入同学们喜爱的各种流行并且能够充分锻炼身体的项目, 例如有氧健身操和轮滑, 还可以增加具有特色的武术和高桥等运动项目。小学生生理年龄小, 并且身体素质较低的特点, 可以对其引入的运动项目进行适当改进, 改变其动作的难度要求, 改变运动规则, 从而适应基础教学。创新地引入运动项目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也能使得在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有利于丰富教材内容, 形成体育教学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

基于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出体育教学的创新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艺术, 即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使用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表达, 称之为语言艺术。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教学和运动项目, 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将体育学习作为一种乐趣, 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与任务能够高效顺利的完成。因此, 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细致研究如何进行对学生的引导, 将课程充满乐趣, 让学生在增强体育锻炼与提高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并有竞争欲望, 在愉悦的情绪中进行体育课程。

其次, 在体育课程中增加音乐元素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更加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愉悦感, 能够在进行体育课程中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而促进学生在快乐的过程中逐步的形成终生锻炼的意识, 并且能够高效促进学生在培养锻炼意识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提高适应能力, 在运动技能的锻炼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与锻炼质量。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播放适当的音乐, 能够在音乐中使得学生的运动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提高学生体育课程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的活跃度, 进而减轻在体育锻炼中的疲劳感, 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和学习兴趣。加入音乐的教学, 使得体育运动不再是单一的肢体运动。经过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 音乐能够在让人产生兴奋和愉悦的心情。在适当的音乐中, 学生的身体锻炼过程是愉悦的过程。

同时, 在对教学内容的创新的同时, 也应注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和形式。在关注学生需要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的变化, 师生关系不再应是单一的教材实践, 而是应通过教材和现有的资源来培养学生、完善学生。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生天真好动是其本性, 竞争意识激烈, 有极强的表现欲。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游戏适用于普遍的学生学习和锻炼,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角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这种单一模式, 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没有重视学生的需求, 从而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加入讨论并且主动地参与活动。增加同学之间、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在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与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乐于参与和积极参与。

最后, 除了小学生的学校之外, 家庭和社区也是学生的主要运动场所。家庭和社区对体育的支持才能促进成功的教育教学。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和渗透, 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育体系。家庭和社区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也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器材。并且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 还能够增强与家人的感情联络, 并且在对其在校外时间提供指导,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保证学生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环境中成长。

三、总结

小学是学生生涯的起步, 也是教育中的基础, 它关系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健康及发展, 甚至关系到其一生的素质教育。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其内容的创新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重点研究内容。推进小学体育教育, 能够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切实实行相关的体育政策, 增加对体育教育的投入, 丰富体育课程中的内容, 完善体育教学的方法, 增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并增加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衔接, 深层次挖掘社会与家庭的资源, 促进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是重要内容。作为体育教师, 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师, 更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实际的措施,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摘要:体育教学是一门贯穿着中小学及大学的课程, 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而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 如何将体育教学进行创新, 使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从而能够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晋裕.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体育学刊, 2001, (1) :87-91.

[2]陈志山.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学刊, 2003, (3) :102-104.

[3]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 2007, 15 (3) :8.

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分层教学;目标;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应用分层教学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低效现象。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同行交流、观摩公开课等形式,结合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对课堂分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低效表现进行分析。

一、低效成因

1.学情不了解,课前预设落空

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对学生已具备的技能基础考虑不周到,凭着经验或者想当然进行课前预设,实际的课堂教学与预设的情况相差甚远。

2.难度不适宜,学生操练不积极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难度设置和完成情况综合反映出来。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过易,绝大部分学生不努力就能掌握,难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练习层次僵化,学习动力难提升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体能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学生的进步。一节课中,学生固定在同一层次反复操练,基本上实现了该层次的目标,教师却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如此单调乏味的练习,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4.缺乏有效指导,学生进步不明显

教师能在课前预设学生的多种易犯错误,同时也有相应的改进方法,但学生共性化问题、个性化问题以及课堂生成的问题出乎意料,若方法不当,会制约学生技能的提高。

二、分层教学中低效现象的解决对策

1.深入了解,课前充分预设

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技术基础,是教师课前预设分层教学的重要基础。如何深入,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教师要有负责的态度,要有服务学生的意识。如,认真落实体育课堂常规,用心来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情,为课前预设分层打好基础,同时促使教师观念和思维改变。

(2)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必要时可做记录,以更好地发现学生已有的技术基础。根据他们的能力,分层次找共性。课前预设提炼对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策略,对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实施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2.目标明确,学生练习有目标

(1)了解学情,预设目标有梯度。在课堂教学前,了解学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与评估学生练习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进行分层预设;根据学生所呈现的层次差异,制订各层适合的学习目标。

案例:在排球自垫球复习课时,首先让学生集体体验一次连续自垫球的练习,失误者停下来有目的地观察其他同学的垫球动作;然后回归到技术,教师进一步强调垫球动作要领;紧跟着进行分层练习,连续垫球达到20次—在直径为3米的圆圈内连续垫球达到20次—在直径为3米的圆圈内,达到一定的高度连续垫球达到20次。

通过自主没有限制垫球20次—限场地垫球20次—限场地有高度垫球20次三个梯度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敢于去挑战下一个目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分析教材,各层目标适宜衔接。在设置分层教学目标之前,全面分析教材之间的衔接性,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设置出具有适宜性的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如,技术之间的有效衔接(技术+先备技术)运球与篮球单手肩上投篮可以衔接,运球+传接球+单手肩上投篮也可以衔接。学生在分层练习时,可以按照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运用性练习三层来逐步提高。

3.方法多样,指导学生效果显著

为了提高分层练习的效果,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教材中运动技术的特点、场地器材设施条件、天气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特长与爱好诸多要素中稍有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就要发生变化,必须从实际出发,从众多的方法中提炼鲜活的方法。

4.动态分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态分层能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相互渗透,使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相互支撑。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三层:能够走一步运一次或走、停结合的学生分为一组(C层);能够跑动中运球、运球中可以变向的学生分为一组(B层);能够做出跑动中运球—投篮或者运球—行进间上篮的学生分为一组(A层)。练习一段时间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最终C层逐渐解体,B层、A层的队伍逐渐壮大。

面对当前分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期待各位教师认真领会分层教学的内涵,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提高育人本领,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分层教学能有进步,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庞耀琴,陈明.小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智慧[J].新课程:综合版,2011(04).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4

杜小四

一、问题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越来越喜欢游戏性、比赛性的活动,对单一的技能教学越来越不感兴趣,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完、练中玩、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

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二)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游戏化:就是课堂教学内容游戏化,它是把教材内容用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去积极主动地练习。但是体育教学游戏化它不是游戏的泛用、滥用,要求教师要精通教材,能熟练、巧妙地运用游戏,根据游戏的特点与作用合理地运用游戏、创编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学到了各种运动技能,同时还获得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课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点:罗杰斯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方法,择优学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发现学习”;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创设情境,愉快学习;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目前,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渐渐多了,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合作教学”“创新教学”等等,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的理论性文章,也经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这些都值得本课题借鉴。但对于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谋求游戏与教学相通的研究,即体育教学游戏化,却没有专门的论述和探讨,所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实践意义:

随着初升高体育加试分值越来越多,各位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请体育教练或者参加健身俱乐部等,而且学校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深受家长们的注意,能否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我们一线体育老师所肩负的巨大任务和使命。学校体育课所学的东西学生毕业后用不上,生活需要的东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又学不到。学生的安全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一些竞技类教材都被淡漠了,所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大大优于传统的以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它是把教材内容用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去积极主动地练习。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受教育、在游戏中成长”。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体育课堂游戏活动的内容,并尽可能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娱乐能力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等,以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 1.体育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将运动技能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呈现。

(1)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

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是指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之间的相继关系。

(2)教学向游戏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学习内容带有故事情节,教师应创造一个边说边练,边唱边练情趣盎然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游戏名称要从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方面去考虑,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曲线跑转化为“穿过小树林”、“双脚连续往前跳”和“爬行”可组合成游戏

“龟兔赛跑”等等。3.编写游戏性的教材(1)技能、技术类的改装游戏

改装游戏主要是将体育技能、技术以游戏的特点进行包装,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如“双脚连续向前跳”包装为“青蛙过河”;队列变化转化为“孙悟空变魔术”。

(2)自编自导的创新游戏。

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设计的研究 篇5

体育教学设计是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体育教师、学生、场地器材、体育教学环境以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详细分析体育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行动方案,并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行动方案的可靠性,同时做出修正,直到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最优的体育教学效果为止。这一针对体育教学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方案的设计过程就是体育教学设计。他包括:

①“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的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②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③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它是一门学科,这个学科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科学而系统地制订教学方案而存在的。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的特点

①体育课堂教学属于实践层面的环节,而课堂教学活动又受到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学设计正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并不是单纯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还包含体育教学理念的确定、学习观的选择、教学设计模式的运用等多层次的内容。②体育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是如何使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更符合体育教学规律的方法。所以,作为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供方法。

③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的,其本质特点就是身体运动。

三、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的意义

1.理论依据认识将有助于提高教师意识

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应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是很多教师只靠经验去设计教学,也有人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直接搬抄他人的教学设计。他们认为只要符合理念、课有难度、花样新效果就一定好

2.设计因素的系统化将提高教师设计能力 目前相关研究基本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起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评价五个方面的设计进行研究。

2.1教学目标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为依据、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将确定好的教学目标类型、水平和行为表述出来。教学设计分为水平计划设计、单元计划设计、课时计划设计等几个层面。在这个里面将目标进行分解,但不能够将单元目标等同于课时目标,课时目标只是为了解决本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节课的目标效果积累最后完成单元目标。目前对于每节课教学该做什么、目标达成度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百分之多少学生完成的依据是什么?内容的混乱导致目标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只有认真的考虑客观因素,研究学生发展规律、研究体质健康标准,不断的积累经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2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运动技能水平、身体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准备水平等。在很多优质课比赛中,参赛选手过高的估计了其它学校学生的运动能力,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从自己角度去分析学生情况,认为学生应该没什么问题。一旦发现了问题就会去责备学生,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学生做不了这些动作,课后就会嘀咕这些学生怎么这么笨。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经验外最重要的是他们会思考问题,什么样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内容。如笔者学校在高一的足球模块教学中,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摸底,然后进行分层,水平好、差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学期结束后学生在提高的基础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3教学内容选择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在制定内容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但不能够唯兴趣论,因为体育锻炼的乐趣不是光有兴趣就能够达到。只有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在制定内容上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有利于运动迁移。因为没有内容的标准,我们应该主动求变,将一些内容进行组合,如介绍几个简单的动作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性探究,在得到锻炼的时候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4媒体和教学方法应用是教学设计的必要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6

整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 黑豆窝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 戴立军 联系电话: ***

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在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的策略,为改善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结构提供可行性参考。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体育、整合前言

信息技术演化至今,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辅助教学手段。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必将对两者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认识、理解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整合的内涵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潮流势不可挡,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育课

[1]程有效整合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是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体育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更强调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它有利于突破传统的语言传递信息教学和身体练习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促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它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向“探究性”学习转变,教师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它促进师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新课程实验和推广。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有利于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材的选择性不再局限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内容,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更多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并且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多途径地进行教学,既能全面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术,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从而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还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尽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状况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放映特点和信息丰富的表现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利用课前5分钟,放映信息课件《我看NBA》,课件中浓缩了NBA的精华:乔丹魔术般的投篮,约翰逊出神入化的传球„„等等,深深感染了学生,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审情度势,定格设悬,在随后播放《单手肩上投篮》的课件中,学生都能专心致志地注意课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渴望知道悬念的气氛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成了一种最佳的结合状态。然后我们拿球到篮球场练习,一到球场同学们就跃跃欲试,纷纷模仿课件中的动作要领、练习方法练习起来,整节课气氛空前热烈,学生的那种好奇心理和求知的欲望溢于言表。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一到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他们自觉地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凸出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提高了教学质量,缩短了教学过程,学生也易于把握住学习的重点、难点。比如在示范快速、复杂、腾空等动作时效果就很显著。关键是信息课件能够把老师做不好或讲不清的动作环节表达清楚,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住技能学习中的动作要领。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的时候,学生很难把握“跃”的感觉。同时,滚翻时容易塌身,而教师在示范时也只能一气呵成,一放慢动作就容易失误,所以,如果运用信息辅助教学那就简单多了。我制作了一个“鱼跃前滚翻”的动画片,分成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蹲立四个连贯的动作,并在每一步中都加入了失败的动作动画,并加入了一些特别的音乐,一听就知道动作行不行。于是,教学时先请学生们观看该动画片,并逐步演示成功与失败的对比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在脑子中形成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当在实践时,教师就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了。较之传统教学相对而言,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感受,更易于理解、掌握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带给学生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并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起来便会更有劲,更主动,对动作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也就更快。这点也符合了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这一心理特征。又如:信息教学对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运用画面演示各种错误动作,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考,然后通过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后再进行改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有效整合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有效整合的主导因素,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有效整合就无从谈起,要实现有效整合,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还要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课程,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把握时代脉搏,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

因此,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使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把握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能增强其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程的能力,发展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还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获得体育知识。通常可通过三种途径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一是聘请本区专家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本区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培训效率;二是送教师外出培训,这样可开拓教师视野,使教师了解更多的、更前沿的信息技术;三是通过体育教师的自学、自练,掌握最新 的现代信息技术,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要求。此外,还要重点培养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专长的教师,进一步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应用水平,使其带动整体教师队伍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选择适宜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选取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特点、资源配置等综合因素。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选择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应该尽量选择出最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第二,选择的内容应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任何教学内容都能与信息技术整合,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都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2]第三,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便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传统的、单调的运动项目或内容也可以通过加工、改造,增强其趣味性。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四,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还应尽量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三)增加投入,加强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教育现代化催生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信息技术的硬件是实施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设备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的硬件要素。因此,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没,配置计算机、信息、视听设备,这不仅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更是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须的。信息软件资源是信息技术的灵魂和核心,主要指一些教学软件、管理软件以及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只有不断完善各类教学和管理软件,加强学校信息中心和教学资源中心建设(教学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数字图书馆、网上远程教学支撑系统等),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教育现代化。

许多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已初步建成,它助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数字化配套设施建设未必真正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如:保障体育教学场所网络畅通,配备电脑和信息设备,建有体育教学网络课程,拥有相对固定的信息教室等,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如:建设体育课程网站,购置专用体育软件等。加强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必将为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延伸体育学习环境,转变体育学习方式

多元化社会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也愈加多样化,[3]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得体育学习时空适当延伸,体育学习环境适当变换,特别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复杂技术动作的了解,可以安排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资料等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实现,教学环境的建设从单纯的操场延伸到信息教室、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地方。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益于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第一,转变教学的时空观念。在空间上,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可以在家中、图书馆等场所单独进行。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书本、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虚拟学校学习;在时间上,要实现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第二,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第三,将信息技术从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此外,体育教师还可通过布置课外作业,提出任务和目标,使学生主动利用网络学习,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结语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有效整合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模式,它鼓励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现代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它通过一定的技术平台实现多方向的知识信息传递,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来实现一种新的分享式的学习模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环境及要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最大化。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7

1、健康概念的现代化演变及现代健康理念释义

1.1、从单一面拓展到三维立体

“健康”这个词汇最早见于公元1000年英国盎格鲁萨克逊 (Anglo-Saxons) 的词汇, 其主要的含义是安宁的、完美的、结实的。随着医学的进步, 在医学教学的疾病模型中将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是疾病的对立面。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 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将健康的视域面拓宽了, 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侧面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三维健康观。

1.2、从三维立体走向具体划分标准

1989年, 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健康的四个标准, 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就从简单的三个维度具体划分到可以测量的四个标准上, 更加明确了健康的内涵, 也从根本上打破了那种认为“无病、无伤、不虚弱就是健康”的原始健康观。

1.3、现代化的健康理念的形成

在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中, 健康概念的转变符合不断深化的价值观的转变趋势。这种转变使健康不再局限于身体的层面, 同时也兼顾到人的精神和心理以及道德的范畴。健康的概念也不再是单纯属于医学领域的认知, 还扩展到涵盖了人的自我的心理感知, 即舒适感的自我感知。这种转变符合大众价值观的转变取向, 使得健康一词逐渐地成为现代生活质量的代名词。这种转变正如趋势与未来研究专家马蒂亚斯·霍克 (Mathias Horx) 所说的那样, 现在所谓的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1.4、“健康源泉”———现代健康概念的一种诠释理念

“健康源泉”是对现代健康概念的一种诠释理念, 这一理念由以色列籍美国社会医学家阿隆·安东诺维斯基 (Aaron Antonnovsky) 提出。他认为健康和疾病并不是彼此隔绝的两种事物, 而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组成部分, 该统一体介于理论上的绝对健康和绝对疾病的极限值之间。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 每个人都处于这种“健康———疾病———统一体”模式的某个阶段。“健康源泉”的目标是建立个体本身的体抗力, 使人保持健康状态, 并以此推动“健康———疾病———统一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图1。

1.5 现代健康理念的概念

依据“健康源泉”的理念诠释, 可以将现代健康理念理解为一种既关注如何抵抗疾病的发生, 又关注人体健康的维持, 在此基础上还积极促进人体内在潜能的开发, 使人长期处于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状态。那么, 从这个视角来看, 简单意义上的健康概念是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的。因此, 构建基于现代化的健康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时代发展意义的。本研究中将现代化健康理念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启发理解为以下几个模式:

(1) 对于疾病的处理模式———体育保健修复模式;

(2) 对于健康的保健模式———体育健康促进模式;

(3) 身、心、群全方位的积极状态———体育运动的维持健康, 开发人体内在潜能、提高生活质量模式。

2、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现代健康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目前,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观思想已经基本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得到确立。但事实上, 不管是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对于健康理念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小学生阶段, 是人的生命当中最具塑造性的阶段, 基于此, 在对于小学体育教育的认识中, 不管是学校体育工作管理者还是小学体育教师, 甚至连学生自己对于体育锻炼作用也无法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 且出现较大偏差。只是对于体育能促进体质健康, 增强体能这一点上是一致认可的。但在现实条件下,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中健康的认识不足, 导致体育依然很难完全进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而教师对于体育教学中健康的认识不足, 导致教学的单一化、功利化, 没有深入到健康理念的实质, 认为学生只要在健康的前提下掌握运动技能便完成了教学任务, 对于健康本身就是这个时期学生的本质特征却没有足够的认知, 因此体育教学中对于体育健康理念的认知和理解还远远不足。

2.2、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传授有余, 健康教育缺乏

不可否认, 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实施,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还表现为注重学生的体质发展和身体素质的练习, 而对于在体育教学中应有的品质、道德、潜能的开发以及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生活习惯和心态的养成却鲜有注重。因此, 我国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是运动技能传授、体能练习有余, 而现代健康教育不足, 这造成体育教学从一个极端即放羊式教学又到了另一个极端即满堂运动技能的传授和体能训练的过度练习, 使得应有的小学体育教学特质缺失, 即现代体育健康教育的缺乏。

1.3、体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割裂, 健康教育内容落后

受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的束缚,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仍处于理论与实践相割裂, 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落后于现实教学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 体育与健康名不符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传授相关的运动技术知识外, 针对运动损伤、运动恢复、健身保健、健康行为的养成的教学并没有结合运动实践来进行教学, 仅仅将实践课的内容和健康教育课简单叠加, 健康教育只是实践课的附带品, 往往流于形式, 甚至讲解的健康内容体系远远落后于健康教育的需求。这造成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最终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此外, 在健康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忽视现代健康知识理念的精选与传授, 还停留在简单意义上的健康知识教学阶段。

3、基于现代健康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3.1、垒筑健康新意识, 确立小学体育教学新理念

小学体育教学应以现代健康理念为工作为中心, 确立小学体育教学健康新理念, 正确认知体育教学当中现代健康理念的体育保健修复模式;体育健康促进模式;体育运动的维持健康, 开发人体内在潜能、提高生活质量模式, 以此从根本上纠正小学体育工作管理者、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 教师要避免简单意义上的体育健康教学, 要越过身体层面, 深入到健康理念的实质, 看到多维度的健康教学手段。如此才能使正处于健康需求阶段的学生进行更为深入体育运动感知, 同时这也是对于单纯意义上的通过体能训练来提高学生体质的一种纠正。

3.2、转变教学重心, 彰显现代健康理念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心依然是以运动技能的传授和体质健康的练习为主, 这是大环境背景下所决定的。运动技能的教学是旧的教学范式所遗留下来的教学传统, 而体质体能的练习是为了应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逐年下滑的一种尴尬境地所决定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两种教学重心必然会发生转变。因为健康新理论在不断发展, 这也是社会发展所决定的,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 相伴而来的是对精神文明的迫切渴求, 同时又不可避免新时期的文明病态生理和心理的退化。因此对于健康的渴求将不可替代的成为新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因此, 结合健康新理念的发展趋势, 小学体育教学应转变教学重心, 彰显现代健康理念。从运动技能以及体质练习为主的教学工作重心转向以现代健康理念为核心的教学重心, 通过体育教学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促进身、心、群全方位的积极发展, 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 如图2。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打造现代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别于其它学科最主要的特质。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结合体育运动的实践开展适合的理论教学, 将现代健康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突出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基于此,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应当基于现代健康理念打造新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健康—疾病—统一体”中的保健模式, 本文设计了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主要以“保持健康”的中立点作为出发, 体育健康教学内容涵盖了包括对于疾病的处理模式、体育运动的预防疾病模式;对于健康的保健模式、体育健康的促进模式;身、心、群全方位的积极状态、体育运动维持健康。开发人体潜能, 提高生活质量模式。并初步选取了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方式手段。如图3。

4、结语

全面而系统的体育健康知识是对小学生今后幸福生活的良好保证, 小学体育教学肩负着这一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促进其保持身、心、群积极生活状态的重任。从现代健康理念的视角出发将引发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理念的变革,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健康认知, 进行体育健身的积极习惯,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与保健都将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对健康概念的现代化演变及理念进行分析和释义。并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出发, 揭示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此来找到通过现代健康理念来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垒筑健康新意识, 确立小学体育教学新理念;转变教学重心, 彰显现代健康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打造现代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

关键词:现代健康理念,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1948) .From:Derek Yach.Health and Illness:the defini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Ethik in der Medizin.1998, 10 (S1) .

[2]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尚大光, 姜文生.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4]贝恩德·埃贝勒.健康产业的商机[M].王宇芳.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02.

小学体育教学的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积极性;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40-01

小学体育课已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的小学体育课相比较原来的体育课而言增添了更多有意思的项目,更具有创新性。近年来,教育机构要求中小学生接受高一级学府的教育,必须参加体育测试。可见小学体育课的重要性,以及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必要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任务更为艰巨,要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课的教学中。

一、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及现状

1、小学体育课的内容及益处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说,如何上好体育课很是关键。小学生体育课一般开展的项目有:跑步(短跑、长跑、马拉松),跳远(立定跳远、跑步跳远、三级跳远),跳高(原地跳高、撑杆跳、跑步跳),跳绳(单人跳、多人跳),乒乓球(女子单打、男子单打、女子双打、男子双打、男女混双),篮球(女子、男子),足球(女子、男子)等。以上的这些运动项目都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开发他们的大脑,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从小塑造他们的体型,也有利于增加小学生们之间的亲密度。有效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和灵敏度,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的视力。他们学习体育之后,使他们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小学体育课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体育的知识,比如一些运动项目的起源和规则,以及各个运动项目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简单的奥运知识等等。

2、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时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自身的保护意识较低,而且,目前体育课的一个现状是:学生多,老师少,因此教师的数量要根据学生的数量而定,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孩子的安全问题。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说这节体育课在整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担任什么角色,希望通过这节课达到什么效果,都必须要明确;目标要符合实际,目标不在于多大,但必须要从孩子的自身角度出发,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体育课本身是一节愉悦身心的课程,在这节课上,教师不要只强调课堂纪律,而且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在课下注意总结,好的一面总结出来继续努力,做的不尽人意的也要总结出来,及时改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事事都需要有创新,小学体育课堂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

二、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作为小学体育课的主要授课者,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上课需求。如学生们这节课想要做游戏,教师就可以找一些适合他们玩的游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本身要有充分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小学生们进入体育课的学习中,再激发学生们的上课兴趣。教师也可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比赛增加他们对体育课的热爱。如教师可组织一次接力比赛,鼓励大家都参与其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比赛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而且他们也锻炼了身体。有时也可让他们自由活动,让他们感觉到上体育课是无比轻松自在的。

2、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在开始上体育课后,应对每个小学生有所了解,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体质和兴趣以及天赋来找到适合每个小学生的活动项目,同时尽量想办法弥补他们的弱项,从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首先老师列出所有的运动项目,做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项目选出来,可以选多个。然后老师根据调查结果,再给他们做一次测验,记录好每个同学的测试成绩,分出每个同学的强项和弱项。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个同学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甲同学在短跑项目中很有天赋,则可以重点培养此同学的短跑能力,给予其更专业的技术指导。但此同学在篮球方面表现不是很好,而且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此时教师更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并为其专门制定一套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比如甲同学一分钟只能投1个球,一开始的方案中是让该同学一分钟投2个球,根据该同学的表现,则可以适度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既不影响该同学打篮球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该同学打篮球的能力的效果。

总之,小学体育课在小学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灵敏度等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任务重大。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此外,家长的参与也很重要,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做好反馈与沟通,从而共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的推动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 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可见,体育教学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技巧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严格的常规训练中养成文明习惯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体育课这种特定的开放环境中,他们体内积聚的能量很容易转化成一种“野性”爆发出来。因此,严抓课堂常规,引领学生严守纪律,服从规则,尊重他人,对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具有极大的价值。在枯燥的队形、队列训练中,我利用儿童羡慕军人的心理,让他们观看军人训练的录像片,孩子们对战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惊叹不已。我又适时地引领学生:军人所以会做得那么的好,就在于他们有一句口号——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们马上就喊出了“我们以服从口令为天职”的口号。当这句话成为了孩子们口头常用语时,学生训练时的精神风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就充分地显现出来了。

体育课的比赛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不服从裁判,不尊重对手。我就组织孩子们观看足球比赛录像,讨论齐达内的“头撞对手”事件,孩子们明白了服从裁判,尊重对手,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否则,就应该受到处罚。正是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慢慢地收敛了“野性”,养成了基本的文明习惯。

二、在相互的配合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这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当今的小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自我中心”倾向比较严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体育课的浓厚的竞争色彩,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上的特殊地位。我常用中国乒乓球队的团队合作故事教育孩子们个人必须要服从大局,为了集体的荣誉,有时个人就要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接力项目、团体项目是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项目,在这些项目的训练、比赛中,我首先抛给学生一个话题:要想取胜,除了个人的努力、能力外,还有什么最要紧?让孩子们在明白了道理以后再组织训练和比赛。

课堂上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契机,巧妙地为我所用,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引导,常有令人惊喜的收获。在一次篮球训练比赛课上,一方后卫带球切入,吸引了对方几乎所有的防守队员,而此时,中锋正处在篮下投篮的最佳位置,且无人盯防,但后卫一心想自己进球,不愿传递,结果被对手断球,失去得分良机。中锋一怒之下,退出比赛,埋怨之声不绝。我马上组织队员复位,告诉他们,只凭一人之力,虽有良好愿望,但结果只能是失败。而退出比赛更有害。合作的力量才是最大的。之后,队员有了良好配合,打得颇有点章法。结束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以强化团队合作这一道德认识的形成。相信,这种实例的剖析与引领,定会使道德认识升华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永不言败,向着既定目标顽强挺进的精神,这是现代人全新的育人理念。体育的魅力在于她的竞争。这是体育学科的独特优势之所在。克服障碍是运动行为的一个显着特征,现代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特征,训练怕吃苦,克服障碍畏难心理严重。作为体育教师,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心理的任务,引领孩子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根据儿童崇拜体育明星的心理特征,我常给孩子们讲明星成长的故事,向孩子们推荐体育明星成长故事的图书,让孩子们产生心灵上的撼动,激活稚嫩心灵深处的竞争基因,点燃并精心呵护深藏于孩子灵魂深处的“星星之火”。

中长跑历来是孩子们畏惧的训练项目,我先把目标定位在“跑完”上,谁能跑到底,谁就是胜利者。之后再慢慢提高要求,以此来鼓起孩子的信心。要是一开始就提出高要求,孩子们定会受很大挫折,以后就很难做到“不屈不挠”了。我还常以“谁英雄,谁好汉,我们大家比比看”来激励学生。对学生尽出最大的努力,达到训练要求或完成比赛任务后,就及时把他(她)树为典型,号召大家向其学习。每到这时,受表扬者往往会表现得很兴奋,并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会更刻苦。从他们的表现中,我似乎看到了“竞争”、“顽强”的“星星之火”正向着“燎原之势”的方向发展。课堂上、比赛中,咬紧牙关的冲刺,跌倒之后爬起的奋力追赶,擦破皮肤包扎之后的重上赛场等等亮丽的风景,常令我兴奋不已。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地得到了培养。

小学体育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有一个现实的情况即农村学生体育技能多数不是在学校学到的,这使我们农村的体育教师为之汗颜。就连现在,在很多学生眼里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是上完主课后的放松活动课。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村中小学目前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很多体育老师都是文化课老师带一两个班的体育,所以体育课不知道应该教学生们那些技能,只好在跑完步后让学生自由活动,导致长期下去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活动课。再加上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导致很多内容即使想上也无法上,只好上一些不用器材的内容或干脆就让学生自由活动,长时间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湮灭,导致体育课教学实效性不断下降。因此,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效性,促进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不断推进,已是刻不容缓!

(一)教学实效性是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集中地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堂好课,能够在发挥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 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实效教学是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体现教师的价值的需要

实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即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进步或发展。实效教学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和“低耗高效”。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如何使得我们得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实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之际,讨论实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研究实效教学,就是研究实效教学的真谛,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实施实效课堂教学的追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让课堂教学成为鲜活的、发展的、动态的、师生共生共荣的载体,成为师生生命价值、情感交流、知识建构、心灵碰撞、创新阵地的生态乐园。

(三)实效性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几年来,国家在推进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诸多的困难和持挑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转化。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他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实效性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重点探索实践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力求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会有效指导,导致学生不会有效学习的弊端,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

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

2、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提高自主、科学锻炼身体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3、探索体育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和具体实效教学方法。(1)体育课实效性设计的策略和方法(2)体育课实效性实施的策略和方法(3)体育课实效性反思的策略和方法

4、本课题研究拓展延伸的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大课间、比赛)的整合策略研究。

四、课题现状与研究突破分析:

1、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实效性的探寻。赫斯特等人对

实效教学又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认为实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展开了研究,如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教学原则之一;《认知发展》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范例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等。

2、我国从90年代末,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实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成果。

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联系:本课题所说的 “体育课实效性教学”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县学校实际出发,探讨体育教学实效性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

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4、本课题预计突破。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被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现象所困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把体育课上成了“模糊课”、“放牧课”。也有以损害学生整体发展的片面的“伪创新”教学。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探索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实效性教学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和弊端。具有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功能。

通过对适合农村中小学体育学科特点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探索具体的课堂操作技术,从而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实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系统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添补我县关于体育课教学实效性的课题研究的空白。

五、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谐课堂管理方法与实施》和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体育与健康之《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等书籍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充足了理论依据。

2、课题的研究人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人员,且教龄都在十年以上,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研究基础,对体育课教学实效性都有一定的共识,积极寻求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方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成果的机会;学校图书之室的书和杂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的宽带网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完善的网络和电子化资料提供了资料查询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和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学人员可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有效的资金保障和充分的研究时间也是完成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课题实验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申报阶段(2011年3月---7月)

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7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对课堂上无效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举办实效课堂教学方法指导培训会。

2、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实施方案。举行课堂教学实效性展示课。

3、组建课题组,培训课题组教师。首先培训《纲要》、《课标》和初中体育新教材;其次培训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研究实效性教学指导的内容和原则。

4、有效通过对学生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了解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撰写调查报告。研究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教学实效性的总体思路是:

学生发展需要的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标的研究——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体育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体育课评价方式的研究

在研究实效教学方法的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实效教学方法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策略”。

5、定期举办课题研讨会和总结会,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效性、可行性、价值性。对实效教学进行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6、实践、反思、修正、总结实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本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形式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论文集、教案集、个案分析等。

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相关阅读: 

 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wangxinhong, 2011-11-06)对于小学科学课《做一个生态瓶》与《改变生态瓶》的教学探讨(赵华秀, 2011-11-06)【原创作品】三年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策略分析(40600588, 2011-11-07)

   

英语歌曲的教学(baoyang, 2011-11-07)

抓住语文教学的“根”(同发小学崔杨, 2011-11-07)

【原创作品】《日月潭》教学设计(程淑玲, 2011-11-07)【原创】教学实施计划(得胜二小董井恒, 2011-11-07)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训练(万发小学柳桂红, 2011-11-07)

上一篇:演讲稿:照片背后下一篇:我的课余生活作文100字200字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