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与宣传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新闻与宣传(精选9篇)

论新闻与宣传 篇1

作者: 赵国运

论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

当共和国迈着坚实和谐的步伐向着新世界高峰攀登的时候,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补充和重大理论创新。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思想动力和舆论支持,也是新时期我国政治和经济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防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和手段,永葆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才能使消防新闻宣传工作更加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构筑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格局。

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更新观念。改革和创新消防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和加强消防新闻宣传,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对“硬新闻”和“软新闻”在报道上要抢抓时间、拓展空间。消防新闻和消防宣传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都是新闻传播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反映和影响阶级舆论。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它一定要担负政治宣传的任务,在某种情况下,宣传包括新闻,新闻是宣传中的一种。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增强精品意识,提高宣传质量,实施舆论监督和新闻批评。新闻传播工作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专门化信息传播活动,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接受党的组织领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主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根本方针之一。立足于以“以人为本”这个最大实际,深入开展新闻宣传工作,这是提高新闻宣传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必须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解放思想的深度决定改革创新的力度。要摒弃教条主义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切实从各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改革的思维、发展的办法、创新的举措,进一步破解那些制约消防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各种瓶颈,不断推进消防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突出主题。要以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引导受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要坚持为受众服务,不为利益所诱惑;二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格调高雅,不为庸俗的东西、暂时现象所困扰;三要形成独特的风格,不能赶时髦追求表面轰动效应。

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坚持“六字”。在选题策划上要提倡“短、活、新、辣、深、真”六字。

消防新闻宣传要以“短”引人。消防官兵在灭火战斗抢险救援中,在千变万化的作战环境中,创出可歌可泣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难以忘怀的鲜活事迹。消防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现场写真,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文字、最短的篇幅、最简洁的语言、最生动的画面,通过各种媒体向群众报道。如:《儿童节中救女婴》,6月1日5点30分,在厕所遗弃女婴,被消防官兵救出;沈阳一居民楼发生大火,57名群众受困,被消防官兵救出;女子厌世轻生,爬上百米高楼,围观群众上万,街道车塞人乱,消防官兵积极施救。用最简练的文字、真实准确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广大受众最欢迎的体裁。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天地方园,火灾的奇闻怪事,都可以纵横议论,广泛涉猎。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仅386字,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仅160字,刘禹锡的《陋室铭》只有57字,却皆为传世之作。

消防新闻宣传要以“活”为本。少刊播没有生命力、死气沉沉的八股文。要深入到实际中,撰写火场中各种人物的心理;描写在消防监督中检查与被检查,双方人物思想活动;采写在大地震中、在浓烟烈火中、在抢险救援中消防战士舍己救人的感受;报道在改制后对企业消防如何监督管理,如何改革消防监督的方式方法,消防宣传怎样跳出“火坑”。如:辽宁省朝阳市一饭店,做饭的油炉发生火灾,烧死12名食客。记者以“灶坑着火,殃及生命”为题,发了一个消息,受众以为是农民做饭的灶坑着火,怎么烧死那么多人呢?详看皆知细情,这就是消防新闻宣传的“活”。此消息一箭双雕,它告示人们:农民灶坑做饭要注意防火,城市酒店饭店更应注意防火。

消防新闻宣传要以“新”为源。“新”就是新闻宣传的生命力源泉。新必须是“人无我有,敢为天下先”。新就是敢于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生命价值,才能吸引广大受众。如:“没有新郎的婚礼”,说的是辽阳消防支队警官郎猛,结婚的大喜之日正在汶川抗震救灾,爱人常芳与双方父母协商后决定,为纪念这一难忘日子,婚礼如期举行。这篇文章就是在抗震的关键时刻,用新婚来弘扬英雄气概,树救灾之新风。消防新闻宣传要以“深”取胜。文章既要“短”,还要有深度。“深”最关键的是应有意识地去策划文章,策划选题。只有敏锐地捕捉社会上的信息和热点,结合消防实际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认真策划进行采写,才会有受众欢迎的高质量的文章出台。如:辽宁消防总队赴四川抗震救灾大队,在北川灾区及时抢救出三岁女孩宋馨懿。此时,正赶上温家宝总理视察灾区,记者以“总理让路”一文,既报道了救人经过,又报道了总理含泪热爱子民,为宋馨懿争取时间主动让路。报道并没有因此结束,辽宁消防总队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又及时派著名相声演员、总队王平参谋前往绵阳医院慰问,谱写了警民鱼水新篇。与此同时,各媒体用《一份牵挂一份承诺》、《千里探望宋馨懿》等文章进行了连续报道。从瓦砾和水泥板下抢救出宋馨懿的辽宁省朝阳市消防支队副支队长王大伟,在抗震救灾结束后,又千里迢迢去看望小馨懿,而且至今还保持和小馨懿热线联系,王大伟本人和辽宁消防总队机关决心资助困难的小馨懿上完大学,让这朵花蕾经过雨露滋润,绽放在祖国的大地上。“深”既是深层次的采访,又是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把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深挖细嚼,面现给受众,才会有滋有味流连忘返,产生轰动效果,让受众记忆深刻。

消防新闻宣传要以“辣”克难。消防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行业,新闻宣传应在“辣”字上下功夫。要把反映消防社会问题和社会的消防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敢于揭露一些尖锐的难点和热点,哪怕打官司告状,也要敢于碰硬,真正通过新闻宣传让受众看清问题本质。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中国青年报》相继发表三篇文章,题目是《红色的警号》、《黑色的教训》、《绿色的希望》,记者用三个颜色,告诫人们提高防火警惕,鞭笞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贪官污吏,启示群众植播绿色、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奔发。要把新闻监督纳入到社会主义法制轨道,让消防监督、舆论监督、依法监督有机融为一体,共同推进社会化消防工作进程。

消防新闻宣传要以“真”感人。这个“真”即是真实性,也是真情,真实要求不能有假报道、假消息。“真”要求作者、记者、笔者要真情投入,写出的东西要真情感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观众信赖的基石,在消防新闻宣传上,决不允许有任何的添枝加叶、浮夸拨高、合理想象、改变角度、牵强附会、甚至于子虚乌有,通篇虚构,导演事实,弄虚作假。消防官兵灭火战斗、抢险救灾、消防监督、警营生活,每天都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事发生,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真情文章。“感人心者,莫生乎于情”,人的感情取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消防官兵在瓦砾堆和钢筋水泥板下,用无齿剧和切割机等专用工具昼夜奋战抢救人民生命,被救出的老百姓,在碰有遇难群众的现场时,指着穿消防服装的战士们说:“快让他们来救,他们会救,他们能救。”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百姓对消防官兵的信任和信赖。这样的感人事迹,如不深入现场,如不真情含意,是无法抒写出“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信赖真情”的文章。

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形成磁场。增加可读性、视频率,是形成舆论吸引读者的强力磁场。消防新闻宣传,它立足消防,面向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在及时准确地报道消防工作动态、交流消防工作经验、促进消防学术交流、搞好消防科技研发、传播消防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消防意识、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反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消防新闻宣传要把观众吸引在自己周围,就必须耐心研究不同结构、不同层次受众群的阅读心理、可视频率、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通过对四个方面的研究策划出炉,从而达到可信性、贴近性、知识性、趣味性、真实性、短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升华。

论新闻与宣传 篇2

地方主流媒体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起着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 在舆论引导方面, 地方主流媒体更具有权威性、引导性、公信度和影响力。但随着传播媒介形式和传播技术手段的日益发展, 地方主流媒体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 在新形势下, 地方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在新闻宣传中发挥更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对有效传播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本地区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遵循新闻规律, 坚持正确导向, 占领舆论主阵地

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其实反映的就是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因此, 对于地方媒体来说, 更要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上下功夫, 既要讲技巧, 又要讲艺术。因为, 媒体对舆论的引导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一个部门单位乃至一个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与形象。

要始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特别是在宣传重大问题、 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上, 媒体更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 在新机场拆迁过程中, 面对村民闻风抢盖房的情况, 当地政府创新政策, 提出“多盖不多得, 少盖不少得, 不让老实人吃亏”的新政策。为了更好地宣传此项政策, 当地媒体通过新闻、专题、公益宣传片、滚动字幕等形式, 向百姓宣传讲解政策法规、分析问题利弊、解答顾虑困惑, 使政策宣传家喻户晓, 赢得了百姓的理解与信任, 及时有效地遏制住了“抢盖”之风。

要找准时机, 掌握主动权。新媒体时代, 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 地方主流媒体绝不能拖延发声, 而要越快越好, 同时充分体现自身的权威性。要在第一时间传播党委、政府的处置决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从而有效化解民众心中的疑虑, 避免因消息不明确或缺失而带来谣言泛滥和公众信任危机。

要坚持用事实说话, 做好正面宣传引导。真实性是新闻宣传的生命。因此, 地方媒体在新闻宣传的过程中, 既要报道个别事实, 也要从宏观上反映事件的整体情况, 要保证新闻报道准确、客观、公正, 从而帮助人们释疑解惑、澄清是非, 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和真相, 引导社会舆论。

要主动履行监督责任, 开办监督类节目, 使媒体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提出意见的重要渠道, 成为政府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的一面镜子。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舆论引导。例如, 针对本地区非法运营的“黑车”问题, 群众舆论反响强烈。地方媒体及时主动出击, 了解“黑车”的存在现状以及其给地区社会治安、百姓生活带来的问题, 并予以“曝光”。从而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使其研究解决办法, 最终, “黑车”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

三、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优势, 满足多层次的舆论需求

地方主流媒体主要面向的观众和服务对象是居住、生活在本地区的民众。因此, 其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 把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与反映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传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努力做好“人”这篇文章。

要力求贴近实际, 立足本土。从本地区百姓关注的热点、 焦点和难点问题入手, 更好地反映本地区的时代特征和百姓的精神面貌。例如,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从中央到地方都对这一重大事件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地方媒体在宣传报道那些众人皆知的革命英雄的同时, 也应寻找本地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革命军人, 从他们身上寻线索、找故事, 让人们通过身边的这些老人的亲身经历和回忆讲述, 更加真切、真实地了解历史, 引起共鸣与思考。

要贴近群众, 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 以百姓的故事讲变化。对于中央、市、区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事件, 更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而引起广大民众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关注, 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例如,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一些地区对老旧工业大院进行“拆除腾退, 产业升级”。如何让百姓认识了解、支持、参与此项工作?地方媒体应该在新闻宣传中尽量用鲜活的事例,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让普通百姓聊感受、 说变化。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不仅能够反映产业升级给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而且也能打消一些干部群众的疑虑, 使人们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新的认识。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引导, 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要贴近生活, 融入生活, 节目才能富有生命力和生活的气息。近年来, 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地方媒体更应该让记者真正走入百姓的生活中去, 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亲身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问题、困难, 并在此过程中把更多的视角对准普通百姓, 记录他们的平凡生活, 讲述他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这些贴近生活、靠近人心的宣传内容, 不仅能够增加节目的传播效果, 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形成好的舆论氛围。

要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一方面, 通过线上、线下与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为地方媒体的发展想办法、出主意。另一方面, 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广泛征集民意, 让普通百姓说认识、谈想法, 反映他们的真实声音, 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同时, 发动普通群众成为媒体的特约通讯员, 用他们手中的手机、相机, 随时记录下身边发生的突发事件、好人好事和新人新事。这些从普通群众中收集的新闻素材经过媒体记者的加工, 再以最快的速度奉献给观众。这能增加节目的真实性和可看性, 还能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节目的热情, 使节目成为百姓爱看、想看的节目, 形成品牌效应, 从而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

四、拓宽宣传渠道, 创新方法手段, 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多年的实践证明, 只有改革创新, 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取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因此, 地方媒体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 进一步拓宽新闻宣传的渠道, 创新宣传的方法和手段, 努力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一是利用新手段、新技术, 发展新媒体, 拓宽地方媒体的宣传渠道。要不断加强自身网站、手机、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建设, 使之与传统媒体形成优势互补, 抢占舆论引导的新阵地。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上, 既要发挥传统主流媒体权威性、深度性、专业性等特点和品牌、资源、人才等优势, 也要发挥新媒体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和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势, 形成立体化、多角度、全覆盖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这样才能牢牢掌控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是要创新媒体宣传的方法和手段。一方面,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直播的优势, 对重大活动、政策宣传、热点新闻进行现场直播, “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把新闻消息传播出去, 让人们更加清楚、直观地了解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同时, 记者现场对事件进行详细的解说, 引导人们正面思考, 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效应。另一方面, 在认真研究本地区受众群体需求的基础上, 增加不同的栏目, 既要有短评快的新闻栏目, 也要有深入、专业的专题栏目, 还要有服务百姓的民生栏目等。 通过这些栏目, 以不同的方式将新闻信息传播给不同的收视人群, 从而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三要积极研究探索, 在地方宣传部门的统筹下, 与公安、 信访等相关部门建立舆论引导的联动机制, 努力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重点工作、社会热点、 民众关心的焦点事件或问题等, 及时、主动地发布相关信息, 纾解民众情绪, 从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同时, 要联合相关部门对舆情进行及时监控, 并依据舆情的发展变化, 及时调整新闻宣传形式和舆论引导方式。

五、结语

地方媒体是党和政府宣传思想的重要媒介, 应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 将党和政府的重点中心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联系起来, 用新闻宣传的方式将政府的心和民众的心联系在一起, 增加社会凝聚力。同时, 要通过创新宣传理念、 增加传播手段、拓宽宣传渠道等手段, 进一步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从而进一步加强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秋月.论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J].传媒观察, 2009 (13) :10-11.

[2]王玉辉, 敖柏.全媒体语境下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 :34-35.

[3]李文宝.浅谈如何把握电视新闻舆论导向[J].今传媒, 2011 (10) :153.

[4]朱春阳, 张亮宇, 杨海.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目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 2014 (10) :25-30.

[5]杨华.地方广电媒体在公共决策中的舆论引导力[J].科技传播, 2013 (12) :5.

论创新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篇3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创新的前提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新形势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必须继续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指针。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是大力推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的前提。应该看到,进入新的时期,我国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使得新闻宣传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工作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方法手段上还不能适应时代条件变化的要求。只有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形成新思路、探索新办法、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新局面。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是大力推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深层次、高要求的特点。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的最好方式和载体,就是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引向深入,不断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用“三贴近”不断提高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水平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做到“三贴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做到“三贴近”,就要在深入人心上下工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工夫、在力求实效上下工夫,这正是不断创新的重要切入点。

在贴近实际中创新。贴近实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广大群众关心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观点、重要论断、重要政策、重要部署说充分说清楚,把十六大精神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才能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在贴近群众中创新。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我们想要说的与群众想要看的、听的结合起来,多运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在贴近生活中创新。始终坚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只有贴近生活,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真实反映时代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满足群众需求,宣传工作才能深入人心,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以情感人、以心动人、以事实服人;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中,激发创作灵感,写出真情实感,才能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上来。

三、用“三个改进”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是新闻宣传工作创新的着力点

在创新中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改变一些落后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模式,把新闻宣传工作置于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在内容上加以改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宣传集团公司和油田重大的决策和重要部署,宣传改革建设的重大成就,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者不仅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还要学习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从国际看国内,从政治看经济,从宏观看微观,深入学习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集团公司党组及局党委、勘探局、分公司的重大决策,学习先进的石油地质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学习业务知识。

在形式上加以改进。改进报道风格,感染受众。要打破老一套,报道的风格要贴近“大多数人”。符合“大多数人”的欣赏习惯,具备既通俗易懂,又“阳春白雪”的报道“风格”,才能赢得受众。改进报道语言,走近受众。报道语言要“大众化”,要符合人物个性,要有地方色彩。要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少用官话、套话;多用鲜活生动的事实,少用抽象的概念、口号;多用朴实、易懂、简练的语言,少用空洞、复杂、冷僻的语言。

在制度上加以改进。一要建立新闻宣传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措施,形成“拴心留人”的机制,着力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优秀人才。二要对新闻采编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习、贯彻、落实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制定出台的《关于新闻采编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关于重申有关新闻宣传纪律的通知》等,教育新闻采编人员自觉遵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的新闻职业道德和行业准则。三要对新闻宣传队伍进行检查、培训、考核、评比。通过有效管理保证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素质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要通过多种渠道做好业务学习和交流工作,培养具有采、编、播等各方面技能的复合人才,保证新闻宣传的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

网媒新闻策划与宣传流程详解 篇4

据此,摆在新闻营销人员面前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持新闻营销推广持久而有影响力的效果呢?杰客科技给出了答案。

新闻源发布新闻有以下特点:

门户网站首页展示:杰客科技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能够获得大型新闻网站首页展示的机会,这些新闻网站每日的访问量大的惊人,恐怕传统的电视广告,都不具备与这种互联网媒体相媲美的能力。

覆盖面广:通过杰客科技将企业新闻定向传播到互联网各个角落,覆盖意向客户视野,反复引导客户消费,并提高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

转载率高: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可以获得互联网有效的转载,稿件中软性广告内容、版权、出处等获得了高效传播,同时也收获了高质量的网站外链,有效帮助自己网站在搜索引擎中关键词排名的提升。

关键词排名靠前:通过杰客科技发布的新闻,可以在标题、内容、发出后的链接三方面进行优化,保证了客户的关键词能进入百度前三名。(此条为客户的特殊要求,一般客户不做此保证。)

覆盖企业负面:如果企业在网络上出现了负面新闻,杰客科技可以通过关键词设置及发稿网站选择,有效将负面信息排名推后,将正面信息出现在搜索引擎前几页。

新闻通稿模式:由于杰客科技庞大的媒体资源,大客户可采用新闻通稿模式进行新闻营销,一次可将新闻同时发布至国内800余家新闻站点。(海外媒体暂时未定)

其中杰客科技“关键词排名靠前”的承诺便是让新闻营销长久有效的保证,试想:如果你发布一篇优化过的新闻稿后,搜索你的关键词“金刚石研磨膏”,搜索结果中前三名就出现你的新闻,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而且排名长期有效。

如何联系杰客科技?

论新闻与宣传 篇5

省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10-06-29 18:16:4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省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省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文章标题:省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湖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新闻业最为发达的省(市)之一。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农业厅的指导与支持下,我们最近对湖北省农村新闻宣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到钟祥市、郧西县、浠水县、宜昌县几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农村进行考察。我们的结论是:湖北农村新闻宣传工作发展步伐较快,形势较好,对湖北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面对21世纪农村发展的需要出发,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使全省农村新闻宣传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湖北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我们这里所说的“农村新闻宣传工作”主要指县(市)以下的新闻宣传工作以及省地(市)新闻媒介对县(市)以下的广大农村所进行的新闻宣传。研究的重点是县(市)报社,县(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农村的宣传情况及其实际效果。报纸是农村新闻宣传最重要的工具。湖北省是报业比较发达的省市,有一个非常完整的面对农村进行新闻宣传的报纸体系,主要有《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科技报》、《农民之友报》,此外有各地(市)报,但最为主要的还是县(市)报。湖北省是县(市)报最为发达的省(市)之一。早在1956~1958年,全省各县相继办起了县报(1968年经济调整时全部停刊),粉碎“四人帮”以后,湖北省在全国最先恢复了县报。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县(市)报45家,其中有正式

刊号的22家,期发行数万份,县报工作人员约1000人。县(市)报总数在全国居第5位,仅次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播是湖北农村新闻宣传最为普及的工具。1980年以前全省尚无一家县(市)广播电台,现在全省有县(市)广播电台58座。有县、区、乡、镇广播站1974个,比1980年减少458个。拥有为广播服务的中短波发射台、调频发射台123座,比1980年增加103座,广播农村人口覆盖率为64。全省农民拥有收音机万台,比1980年增加。全省广播节目总套数78套,比1980年增加11套。平均每天播音616小时,比1980年增加525小时。农村广播队伍达3000多人。电视是农村最受欢迎的宣传工具。现在全省有电视台56座,其中县市电视台40座,农村电视机拥有量79728万台,比1980年增加797,电视农村覆盖率达。全省电视节目总套数58套,比1980年增加57套,平均每周播出总时数2661小时,比1980年增加2649小时,其中农村专题节目播出总时数28小时,比1980年增加27小时。在地市县电视台工作的总人员2338人,占全省电视工作总人数的85。

“六五”到“八五”期间,全省累计广播电视固定资产投资额达亿元。先后完成龟山广播电视发射塔、4条微波干线(全长2000公里,有98个站)、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等主要工程,使全省广播电视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湖北农村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在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全省农村新闻宣传的指导思想明确,即紧密联系我省农村工作实际和广大农民的思想、生活实际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为当地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当地农民服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省农村新闻宣传的内容比较集中:1.突出农村中心工作的宣传紧跟党委、紧跟中心工作,为当地党委中心工作服务,这一点在全省各县(市)报社,县(市)广播电台、电视台非常明确。正因为如此,各县市党委认为,当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至今仍是他们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对当地的新闻宣传工

作比较满意。2.突出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农村政策宣传在整个农村新闻宣传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各县(市)报、电台和电视台联系当地实际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宣传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如重视农业、办好农业的政策,农村产业调整的政策,党和国家的粮、棉收购政策,党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政策,等等,效果较好。例如,关于我省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新闻宣传成效就十分显著。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民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新的创举,是促进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我省是全国较早大规模宣传农业产业化的省市之一。《湖北科技报》早在1996年3月1日就开展这一宣传,先后分为三大战役,到目前先后发表农业产业化的社论、消息、通讯、照片近200件。其中社论《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载该报1996年12月31日头版)

论新闻与宣传 篇6

制度及奖励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做好教育信息与新闻宣传工作的积极性,特制定本考核制度及奖励办法。

一、考核制度

1、建立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负责制度。制定信息与宣传工作计划,明确信息与宣传工作具体内容、时限、负责人。发表新闻稿件的作者必须对其真实性、导向性、合法性负责,发表新闻稿件必须经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批准,发表的稿件与事实不符,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作者及相关人员责任。

2、全县各学校每月向教育局信息中心报送信息不少于4篇,局机关各股室每月向教育局信息中心报送信息不少于2篇,多则不限。教育局教育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每月将对各股室和学校报送信息情况进行统计量分并逐一排序,及时通报当月信息报送任务完成情况。

3、将信息报送工作作为局机关各股室及全县各学校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4、每年开展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并进行通报表彰。

二、奖励办法

1、在《广德教育信息网》首页发布的新闻信息,每条计3分。在《广德县政府网站》首页发布的新闻信息,每条计5分。在《宣城

市教育城域网》首页发布的新闻信息,每条计5分。在《安徽教育网》首页发布的新闻信息,每条计30分。

2、在《今日广德》等县级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每条计10分。

3、在《宣城日报》等市级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每条计50分,给予该稿件稿费的两倍奖励。

4、在《安徽日报》等省级党报党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每条计100分,给予该稿件稿费的三倍奖励。

5、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党报党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每条计300分,给予该稿件稿费的五倍奖励。

三、奖励程序

1、稿件被新闻媒体采用后,作者凭稿费汇款单或稿件原件(或复印件),到教育局信息中心登记,在各级网站上发布的新闻信息由教育局信息中心登记,经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兑现相应奖励。同一新闻信息和稿件被多层次采用,以最高层次给予计分奖励。

2、奖励资金每季度兑现一次。

论新闻与宣传 篇7

一、以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价值实体”构建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的主客观条件

以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价值实体”构建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是时代的呼唤, 存在着主客观两方面的成熟条件:

(一) 主观成熟条件

1. 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警种, 需要一个完整的军队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作为继续发展的动力底蕴。

随着消防部队的日趋成熟, 应该把作为它“形象代言”的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建设提上日程。而新闻是"易碎品", 新闻报道讲究争取时效, 消防部队的发展与完善也具备迅速宣传报道的素质要求体系作为动力底蕴。

2. 作为一个“朝阳行业”, 消防部队建设首先需要一个完整的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

世界近二百年的近代消防发展史告诉我们, “养兵千日, 用兵千日”的行业特点决定了, 消防行业的发展在“新闻文化体系”构建方面是倒置的“漏斗型”模式, 即与其他文化体系的构建有所不同, 消防新闻文化体系的构建先于消防本身的发展, 起着精神支撑与发展根基的重要作用, 消防部队建设首先需要一个完整的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 消防部队需要补好“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构建课。

3. 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集中体现了“民本”、“民生”、“民和”的“和谐三民论”。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核心。“和谐三民论”成熟准确, 能够作为“中介因素”把时代要求和消防部队建设实际结合起来, 是新闻宣传与消防部队正确舆论导向需求的最佳对接点。

(二) 客观成熟条件

1. 社会对消防部队的认可为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体系的形成创造重要条件。

目前, 消防部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消防事业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深刻的正面形象需要浓缩于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以新闻摄影为例,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典型瞬间是新闻摄影作品的精华所在, 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具备通俗易懂的视角语言, 而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独特瞬间恰恰与新闻摄影的需求不谋而合。

2. 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以动求静, 以“战”求“和”,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得力助手”。

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追求的是天地人和, 而其自身却只能通过“赴汤蹈火”的“战斗行动”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这使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以和谐为动力的“战斗精神”, 是“和谐”与“战斗”的统一, “动”与“静”的融合, 因此它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新闻宣传文化体系。

二、以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为“价值实体”构建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的几个着力点

(一) 推动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内涵外延的延展

一个完整的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 应该包括价值主体、文化受众、动力因素、中介因素和流动介质。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价值主体, 它是文化受众、动力因素、中介因素和流动介质的“中枢神经”。构建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就要首先抓住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这个价值主体, 推动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内涵外延的延展。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虽然浓缩于“忠诚可靠, 赴汤蹈火, 服务人民”, 但是它的内涵却“横看城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内部逻辑角度, 它们具有递进关系;从内容串联角度, 它们又具有并列关系。因此, 它本身具有延展性, 这才可以使文化受众、动力因素、中介因素和流动介质等因素有了确定性, 同样的道理, 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外延也具有延展性, 这些相互影响, 才使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具有了趋于完善的可能。

(二) 借助网络新闻宣传

网络新闻宣传简洁明了, 一行实题, 求新求活。而作为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的主体, 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形象性和整体性, 大大满足了网络宣传的特点需求。加强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对内对外宣传, 特别是网络宣传, 为构建消防新闻宣传文化价值体系创造良好的载体契机。

(三) “外化”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的“软实力”

论新闻与宣传 篇8

关键词:新闻宣传;工会工作;意义;作用

一、创建新闻宣传工作的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工会是国家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党和职工团队,因此,它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职工人民的自身利益。通过将新闻与工会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对工会的管理,还有助于人民利益的保障。所以,强化对工会新闻宣传团队的建立,是目前企业新闻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新闻宣传工作在工会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要想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并获得收益,不仅需要依靠的是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还需要对外宣传工作的相结合。宣传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唱”出知名度,“唱”出品牌效应,只有将名声传扬出去,让更多的企业认识,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新闻宣传对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新闻的宣传可以有利的激发职工的工作能力和改善精神面貌。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营能力上,员工的精神面貌也是其中之一,好的精气神可以更快的让员工投入到工作中。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受到激励后会激发自身的潜能,尽心工作,从而为企业获取更大利益。

第二,有助于企業形象的建立。就像是对于人一样,漂亮的外表会永远让人过目不忘,而内在的美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发掘和感受,企业也是一样,在强大的经营能力也是需要去开发和研究的,而形象的建立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企业要专注于品牌的打造和宣传的目的。

第三,良好的员工形象有助于品牌的提升。企业内部的形象主体包括领导和员工,领导就要有领导的形象,要展现最高者的风采。首先领导代表的是整个企业的形象,其素养、能力、作风和业绩等都会通过外在的形式而表现出来,但最注重的是人格。员工的形象是指所有职工团队的形象,主要表现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等方面。通过新闻来对员工的整体工作能力、综合素质、精神面貌等进行宣传,可以有力的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促进品牌效应的发展。

三、新闻宣传工作在企业工会管理中的开展情况

如今,虽然有大部分的工会管理人员都意识到了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但是仍有部分人员对其表示质疑,对宣传工作不上心,不积极配合,使宣传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

首先,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对新闻宣传工作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其不关注、不重视。若不能够很好利用新闻宣传工作,久而久之会使员工的身心和精神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正常工作。还有些员工过分的在意自己,个性化强烈,使其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新闻取长补短,以至于方案策略的失误。

其次,在国企工会的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人员只是习惯性的采用各种会议、座谈等方式进行对企业的管理,认为新闻只是信息、只是的传递工具,殊不知新闻的宣传工作可以在无形中对员工进行引导。

四、充分发挥新闻宣传作用的有效方法

企业中的领导作为最高的管理者,其是否了解新闻宣传的重要性关乎到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只有领导意识到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大力给予支持,才可以带动企业中的员工,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新闻认知,才会使新闻工作的开展得到保证。当然,不仅要领导的关注还需要企业工会的重视,企业工会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平台,这就需要工会中的人员必须拥有良好的新闻宣传意识并具备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从而为企业作出贡献。

(一)提高新闻宣传人员的自身素质,强化对其工作的管理

对于新闻宣传人员的挑选必须要满足综合素质优良、道德品行高尚、爱岗敬业、工作能力强、有较强的奉献精神等要求,因为好的素质与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思觉悟高、踏实上进、懂得务实和实务。第二,了解工会功能及作用、勤学肯干、要有不断提升完善自我的意识。第三,对计算机等一系列的网络用具都较为熟悉并且可以梳理蓝的应用,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第四,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对人热情,善于体会职工心理。第五,善于制定工作目标,并按照目标去努力,及时完成。此外,在新闻的宣传方面不仅要注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还应该关注一下所要宣传的重点,要善于发现周围的新事物,提高写作能力,只有新闻的敏感性强、色彩浓烈,抓人眼球,才可以促使人去深究探索,才能最终使其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从而在企业工会中站稳脚跟。

(二)激发宣传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实建设工作战场

第一,工会宣传主要的工作战场包括对外和对内两部分。对外部的宣传可以通过利用电视、多媒体、计算机、广告等形式;对内则可以通过报纸、文件、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第二,对工会内部主战场的建设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要以党的基本方针为原则,把握好舆论的发展方向,彰显“主战场”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对新闻的内容要求首先要把握重点、观点清晰、色彩分明、与时俱进;其次要优化内容,体现出思想的内涵,而且要与广大的工作人员相贴切,只有这样才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新闻宣传的作用,才会促使战场的建设,使之成为文化传播、工作指导、工会人员进步的平台。此外,要善于同职工人员进行心得交流,在潜意识中使其不断改变对新闻宣传的认知,使他们把宣传当作可以宣泄、倾诉的平台,当作可以为其提供娱乐项目、修身养性、身心放松的工作场所,让越来越多的人员了解宣传,再加上媒体、网络的宣传与促进,使工会的主战场得到建设并完善。(作者单位: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

参考文献:

[1]于春英.浅论新闻宣传工作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181-182.

[2]毛朝阳.做好新时期工会新闻宣传工作[J].中国工运,2009,11:54-55.

[3]刘华芳.推进工会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发展[J].新闻三昧,2007,Z1:90.

论新闻与宣传 篇9

内容摘要:本文着眼于传媒变局与深度报道构成的互动关系,分析深度报道理念在我国传媒业嬗变过程中所带来的观念变构,并进而探讨中国深度报道及传媒发展的未来空间。本文还深入分析了深度报道在传媒变局中的角色扮演,认为新闻观念的质变是引发传媒变局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传媒变局、深度报道、观念。

当今传媒面临着进入市场、重新“洗牌”的新形势。面对如此剧烈的传媒变局,新闻报道如果只是在单向度的传统思维下做局部操作的精细化,如在新闻主题的提炼、文体的创新、表达的新颖等方面作局部的零敲碎打,已不足以有效抓住现实格局的变化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传媒变局的“战略思考”带来的思维转型是深刻的,并且反映为多个层面:它既有对新闻媒介生存法则的重新认识,也有对媒介功能的新的诠释,当然还涉及到新闻媒介如何反映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等操作性问题。后者尽管在传媒视野中属于战术性问题,但“动一发而牵全身”,如果传媒赖以立足的新闻报道本身缺乏影响力,那么完全有可能在这场“洗牌”、竞争中全盘皆输。

喻国明教授在谈及“未来我国传播领域受众需求的三大趋势”时指出:“媒体,尤其是试图成为最具社会影响力或特定领域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保持其主流地位的秘诀就在于‘随动’——伴随这一主流社会人群的转移而转移自己的目标受众的定位,力争成为服务于现阶段社会或某一特定领域内主流人群的传播媒介,成为他们所倚重的基本资讯来源、思想来源和观念来源。”①就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传媒业发展看,这个判断是相当准确而深刻的。事实也是如此,主流媒体的制胜“法宝”恰恰在于媒体在与目标受众的“随动”中保持自己的活力,提供适合于主流人群的资讯和观念,从而巩固自身的主流地位。所有这一切,从报道模式看,传统的客观报道因其孤立、片面的提供资讯,已不足以满足主流人群的深度资讯诉求,而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新一代报道模式,恰恰与现代思维方式之变化构成一种深度契合和互动,满足了目标受众之需,从而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流新闻”。

一、我国传媒业观念形态的嬗变

我国大众传播业20年来的发展历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从功能的单一到功能的多样;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本位;从宣传本位到新闻本位;从仅仅把新闻事业视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到承认新闻事业的产业化性质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②这大致可以看作是对20年来我国新闻传媒变局作出的路向提示。

对于上述传媒变局,当然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从“发生学”角度分析,在我看来,推动我国新闻传媒发展的关键力量主要来自三方面: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意识形态变迁。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

和宗教的。”③新闻媒介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和特定意识形态的工具,它的性质、功能和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这双“无形之手”的影响。

二是以“受众”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的影响。新闻媒介作为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它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双向制约,但同时也可能构成两者之间的“纽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是分离的,新闻媒介也出现了传播“偏向”,因此受众因素实际上是被忽略了,其结果是导致本来的新闻受众无法从新闻媒介获知信息,而只能转而从其他渠道寻找资讯和思想来源。这种传、受之间的断裂,必然使新闻媒介的生存空间遭受挤压,难以担当起舆论“公器”的职责。表层地看,从90年代初开始,新闻传媒逐渐找回“受众”意识,并在结构与选择内容的标准上首次向着“受众本位”的方向发生根本性转移,而究其实质则是新闻媒介直接感受到了来自以“受众”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的巨大压力,并且调整了传播关系中的位置,找到了契合两端的平衡点。尽管在实现过程中“失衡”现象经常存在,也难免出现两面不讨好的尴尬。

三是新闻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我国有着异常复杂的国情和特点,许多现象往往不是经典理论所能涵盖和解释的。新闻媒介的嬗变也能印证这个判断。自然,人们不能否认理论对具有实践的指导乃至引领作用,但就我国新闻的实际情况看,往往是在理论上的是非曲直尚待澄清时,而某种现象却已经有了,或者说新闻实践走在前面了,从而引起新闻观念和理论的探索和更新,最终驶入官方认可的“快车道”。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令人深思和回味,但不可否认新闻实践所蕴涵的巨大推动力量。

以上是我国传媒变局的整体轨迹,而所有与此相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都与深度报道观念有着深切的关联。这里仅着眼于“观念”形态,分析深度报道理念在我国传媒业嬗变过程中所带来的观念变构:

首先,扩展了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一种主流报道形式的出现,事实上总与这个时代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主流诉求联系在一起的。深度报道作为党派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代主流报道形式,不仅赋予新闻报道以信息功能、服务功能,而且还以启思性的透视功能、监督功能、培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给人以多方面满足。譬如有些记者就认为:“扎实地读懂中国社会这本大书,用学者的眼光观察和审视生活。”这种认识,表明深度报道带来的是记者撇开了多年形成的线性思维,而渐渐趋向对新闻的多种功能的整合认识。深度报道中“让事实经过理性的过滤”,在作品中带有“全息摄影的特征”,都表明了新闻从单纯齐一向多样统一的认识超越,更表明了驾驭深度报道的新一代记者审美意识的长足进步。所有这一切,自然会扩展为对媒介功能的重新认识。

其次,回归新闻的本质。新闻具有宣传的社会属性,但宣传毕竟不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更不是唯一属性。以往的新闻只强调单向度的宣传,忽视新闻之所以成其为新闻的本质属性。深度报道的目标诉求之一,即在于真正实现“重要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就从本真意义上重新阐释了新闻的含义,纠正了庸俗化宣传隐含的单一属性认知。深度报道最基本的社会品格,即“深度报道是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是否具有新闻要说真话的基本品

格,是否具有历史真实记录的新闻使命感”。④从这一个性设定中不难看出,深度报道对于新闻媒介确立以新闻为本位,摒弃宣传本位起到了“示范”作用。

再次,新闻事业的产业性质引入传播领域。新闻与市场结缘,其前提是新闻的品牌节目获得广大受众的认可,并由此凸现新闻的经济属性,进而扩大为把市场范畴引入传播领域。这里有一个隐形的逻辑延伸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深度报道节目和作品作为媒介的“第一卖点”,吸引过受众的眼球,也赢得了“市场效应”。众所周知,传播市场是建立在社会注意力资源基础上的,而深度报道在各种新闻中最大程度上吸纳了这种社会注意力资源,并且以自己的智力投入,进一步裂变、释放出能量,最终实现了对社会注意力的占有。某种程度上讲,传媒的产业性质最终确立,也不能忽略深度报道在其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期待视野中的传媒功能变革

传媒业态的嬗变,归根结底是缘于传媒业对传媒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无法否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意识形态掌管者惯常地把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仅仅看作是宣传教化的工具,而且在这个精神空间,领袖们、精英们是睿智者、教育者、灌输者的代名词,而“凡夫俗子”的个人则是受教育者、被灌输者、服从者、行动者的另一种命名。它还只承认思想与认知的一种方式,而不能容忍思想与认知的多元性、丰富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的思维模式。

80年代以后,随着整个社会思想的解放,新闻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消遣功能逐渐被接受,媒介功能有所扩大,但在表达思想言论方面仍多有“禁

区”——它与同时代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大讨论、文学领域中的报告文学揭露和批判现实阴暗面的“社会共振”和引起的时代激荡相比较,新闻媒介在直面时代主题、反映现实问题、触及时弊痼疾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其他社会科学。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媒介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由此引发了报纸新闻中深度报道的崛起,特别是1993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的开播以及以《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报刊的创办,显著地标志着新闻开始直面现实问题,揭露和批判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并担当起舆论监督的职能。这些新闻类节目或栏目提示人们,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已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

重新认识媒介功能在我国是一个艰难进程,但在新闻传播史上却是一个 “老话题”。1948年,传播学奠基人之

一、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就运用社会学的结构功能理论,把整个社会比拟成生物有机体,提出传播活动对于社会的存续和发展具有三大功能。它们是:

1、监视环境功能;

2、协调关系功能;

3、传承文化功能。就监视环境而言,深度报道以其全面的生态环境扫描、社会环境报道和舆论环境反映,使人们对社会问题形成整体印象和思考;就协调关系而论,深度报道通过提供详实的资讯和社会各方面意见,使问题的讨论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沟通,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理解和共识。

这里,不妨再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传媒表现,或许有助于认识问题:2003年1月,一场沸沸扬扬的“非典”事件使广州的城市生活陷入罕见的社会

性恐慌,在此事件中,当地有颇多传媒在既有的宣传管理惯性思维控制下,在广大读者最需要新闻事实和舆论导向的关口,始则装聋作哑,再则隐约其词,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空前畅通,不实的流言也盛行一时,促发了广泛的社会混乱。直至2月11日、12日两天,广州各大报纸纷纷开始大篇幅详细报道该事件,一时间,有关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铺天盖地而来。新闻媒介的大规模介入,迅速遏止了在市民中滋生蔓延多日的恐慌,对板蓝根、白醋、口罩的抢购也于11日、12日基本平息。与此同时,民间和网上的有关“非典”流言也逐渐趋于平静。从前、后对照中不难看出,新闻媒介“装聋作哑”,实际上也就放弃了监视和协调的基本职能,其结果只能使视听混淆,莫辨一是;反之,媒介通过对社会问题、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起到了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作用,从而实现了媒介联系社会、使社会各个部分协调一致的目的。⑤

对媒介功能的重新诠释其实并非新鲜之见,也基本上为我国新闻媒介管理者所认识,但在现实中履行中,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以近年来新闻媒介中的突发性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类报道为例,为什么媒介经常会显得如此尴尬?个中原因值得总结:首先,突发性事件的起因短时间难以查清,部分地方政府往往要求新闻媒介“待原因查明后再做报道”,这样就必然扼杀报道时机,甚至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1994年3月,浙江千岛湖发生的32名台湾游客被抢劫杀害特大案件,报道明显滞后、反应迟钝,造成台湾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形象;其次,大多数突发性事件“后果消极”,与我们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正似乎有所抵牾,因此有些主管部门动辄以“容易引起恐慌”为由,进行新闻限制和封锁,而可以回避政府工作中的失误。震惊全国的广西南丹矿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如果不是媒体记者的调查报道,真相很可能被掩盖;再次,有些实际工作部门的官员为了逃避监督,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往往采取文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甚至用行政手段阻止新闻记者进行调查采访。这是媒体现状中特别是深度报道令人担忧的一面。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前,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学者着眼于我国民主建设的大方向,不断思索着中国媒体发展的未来空间。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以建设性态度,对媒体应该有什么健康的环境作出了自己的思考:“首先,媒体应该有它的活动空间,能够按照自身的逻辑做事,几百年来,新闻界已经有了自己行业的一些公认准则,超越了这些准则,就是不道德的。而当他们受到不正当干预的时候,这一行业的行为准则就会被破坏,规则被破坏的结果就是行业的堕落。其次,新闻界应该有好的制度和机制,一个好的制度会使越来越多优秀者出现,而坏制度只能使人越来越堕落。第三,要处理好媒体与官员的关系,因为官员绝不会允许媒体报道对他不利的消息,这样的结果就是新闻不能提供真实信息,同时也加大了新闻成本。最后,不要出现太多的媒体败诉。”⑦他还举例说,耶鲁大学的陈志武先生曾作过研究,他发现,中美两国类似诉讼的胜诉比例正好相反,而在我国因为名誉权而状告媒体的案件中媒体的败诉率高到难以置信的程度。如果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长此以往,新闻就会无法生存。这些见解相当深刻,足以启示包括深度报道在内的所有媒介报道。

三、深度报道在传媒变局中的角色扮演

传媒变局带来新闻业态的诸多变化,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业界的连锁反应。因此有人用“革命”一词来形容80年代以来传媒界的变革,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夸张。

当然人们注意到,发生在传媒界的这次“革命”,诱发的因素可以从多个视角来探讨,但不可否认,深度报道在媒体中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传媒以新闻立足,新闻观念的质变,必然引起媒介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传播手段、资源配置等各要素的剧变。那么在这场传媒变局中,深度报道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首先,从传媒业态的嬗变看,深度报道凸现了社会“注意力”因素,由此构成了媒体力量的重新配备和整合。深度报道是讲大事的,这些大事可以是某一构成社会强力关注的突发事件或重大时事,如伊拉克战争报道、非典事件报道;也可能是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某种观念形态,如对改革中某些问题的认识或重要政策;还可能是某一重大问题的综合剖析,如西部地区贫困探源等。它凸现焦点、热点,以社会注意力为中心(“受众中心论”),着力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使新闻更具有可看、可听和可读性。

社会注意力,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变动不居,弥漫于日常生活流中。新闻传媒依据传播学中的“议题设置”理论,有效地捕捉时代的社会公共性事件、问题或话题,通过必要的策划和智力投入,使本来弥漫的社会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时期、时段的“问题”上,构成新闻的“看点”。一般来说,客观报道由于孤立、就事论事地对待事件和问题,所以受众的注意力是分散的、短期的,而深度报道因其深入性、关联性和持久性,足以凝聚受众探索的目光,使之关注某个特定的“焦点”。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媒介就不能像对待客观报道那样处理事实,而需要足够的力量(包括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入,真正深入地报道、分析、评说事件或问题,以伊拉克战争报道为例,世界各国为深度报道战争进程,媒介投注的人员、设备和资金,是传统业态的媒介所无法想象的。

其次,从传媒的功能变革看,深度报道强化了新闻的“社会守望”职能,并日益延伸出新的社会职能,逐渐构建起一种媒介品格和精神。深度报道是否反映了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敏感点”问题,是否具有新闻要说真话的基本品格,是否具有历史的真实记录的新闻使命感,这是深度报道最基本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依据,如果演化为媒介自身的职责,可以看做是“社会守望”的职志是否实现。以“新闻调查”为例,它的“调查”对象,就是正在或一直被遮蔽的“真相”:有的被权力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还有的被我们狭窄的生活空间和集体无意识遮蔽。如果进一步分析,它一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属于通常所说的内幕或黑幕,那就是被权力或利益遮掩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一般是被道德观念、认识水平和信息不完整所遮掩的真相。社会守望者的新闻就要通过自己特定的方式,揭穿真相,去除遮蔽,使事实回归常识或真理。

深度报道应关注国计民生,张扬人文情怀,应为净化社会空气尽力,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实施舆论监督等,是转型期中国的根本期待。这种期待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已日益上升为人们对媒介品格的一种认定,或一种身份符号。以《南

方周末》为例,它的彰显爱心,关注民生,维护正义,平民视点,以及体现出来的启蒙思想、弘扬理性等特征,已构成了它的基本品格。正如一位读者在给《南方周末》的来信中写的:一个禁锢思维的民族不会有希望,《南方周末》心中永存的国脉与民瘼,为人们开启了一个思维的空间。

再次,从传媒经济发展看,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已直接成为媒介注意力经济的内容,并成为媒介经济的标识或品牌。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指出:传媒所获得的最大经济回报来自于“第二次售卖”——将凝聚在自己的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的媒介关注感兴趣的政治宣传者、宗教宣传者等等。那么,这种所谓“出售”受众的行为到底“出售”的是什么呢?对此,麦克鲁汉的回答是: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文化产业的传媒业,是以社会注意力资源为主要经营对象的经济产业。媒介的注意力经济品质,是一种固有属性,其构成社会影响力的,主要取决于媒介的内容。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现实中人们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的需求,几乎所有媒介的深度报道都已成为看点和关注点,这些节目或栏目一般都已具备“品牌效应”,直接影响收视率、点击率和阅读指数,这无疑有助于传媒经济链的不断延伸,并且其影响将是十分宽广、持久的。

注释:

①、②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第20页、第6—7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时统宇:《深度报道范文评析》,第16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⑤杜骏飞:《流言止于传媒的公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传媒危机》,《新闻记者》2003年3期。

上一篇:我遇到了挫折作文下一篇:水闸工程施工组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