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通用12篇)
学好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
高中政治对知识的掌握侧重于理解和记忆,有如下建议:
一、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要做到“关键词化”、“事例化”、“对比联系化”、和“典型错误对应化”
1、“关键词化”: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上要注意发现、归纳和概括出基本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词”,以利于记忆和理解。比如,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分别概括为:“调节”、“刺激”、“促进”或者“棒子作用”、“鞭子作用”和“筛子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的三点可以概括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大的方面。企业的兼并就是“大鱼吃小鱼”,企业的破产可以理解为企业按法定程序“安乐死”等等。关键词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自己进行,也可以上课听老师的总结。
2、“事例化”: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比较难懂的),一定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作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比如: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就可以对应到课本上的图画“一哄而下”;理解商品的概念就联系“自己用的书”不是商品,而“书店出售的书”才是商品。“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调空”可以联系“神六的成功发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等等。事例的寻找注意上课从老师那里找,也可以自己总结,事例应该是材料、图表、漫画、数字等直观形象的东西。
3“对比联系化”:对于相近的、相反的概念和原理,把他们放到一快加以对比和联系,比单纯对一个要好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价值”,要对比联系“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概念;学习“价值规律的作用”,要对比联系“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学习“企业”,要对比联系“市场主体”、“公司”、“企业法人”等概念。每学完一节尤其是一课的内容后,要做这一项工作。另外要注意老师上课在这方面的总结和参考书上面的总结。
4、“典型错误对应化”:对于比较重要的感念和原理,注意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比如关于“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决定价值;关于“价值规律”的:不等价交换现象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关于“经济效益”的:利润、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高了,经济效益就高了等等。对应错的,就知道正确的了。典型错误,要注意从做练习中总结,也应该注意老师的总结。
二、对知识体系的把握上要用基本思维方法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点是零乱的,不利于记忆和掌握,把他们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彼此联系起来,就有助于知识的掌握了,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并运用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思维方法)作为“红线”把知识“串”起来。(每框题、每节、每课和一本书)
1、运用“是什么、(性质、本质等)、为什么(原因)、怎么样(意义或危害)、怎么做(手段和措施)、怎么体现的(在具体材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来联系知识。比如“国家的宏
跨越中高考,助推大学梦
缘 梦 辅 导
观调控”一框。就包括“为什么需要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以及怎么样进行宏观调控?三个层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框则是按照“经济效益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怎么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层次展开的。
2、经济常识教材的知识组合方法一般是按照“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个别——一般)与演绎(一般——个别)相结合的逻辑展开的。比如:先讲什么是”使用价值“、”价值“,再讲二者的干系,这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先讲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三个方框就是按照”演绎法“展开的。
3、注意矛盾分析法(一分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运用。比如第一课第一节,先把商品一分为二:使用价值和价值,然后具体分析二者的内涵,最后,确立“价值”应该是重点掌握的对象。第三课地二节“企业的经营者”,先一分为二地也就是全面地的分析企业的经营者有三个方面,然后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重点分析厂长(经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该具备的素质。
4、经济常识的8课内容,前两课是基础理论,后6课是我国具体。后6 课是按照“生产(3、4课)、分配(5、7课)交换和消费(7课)以及对外经济关系(8课)的顺序展开的。
三、以本为本、学会看书,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本是我们学习的根本所在,当然也需要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一些参考书,但决不能抛开课本。
看书应该作到四看:看目录(经常看)、看序言(总序言和每课的序言)、看内容(大小字、黑体、楷体都应该看)、看小结(课后知识小结是每课知识的浓缩)
看内容、看小结以加强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基础;看目录、看序言以加强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掌握是关键。
一、尝试自学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打开新知识的大门, 作为整个认知过程的起点, 必须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读”, 即认真阅读教材。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应自觉去培养的一种能力, 同时政治学科中的原理、观点更需要认真阅读, 用心揣摩才能理解把握, 可见其必要性;而现行政治学科教材一般都有大量的资料、事例, 这些都为阅读提供了较好的材料, 可读性强的特点比较明显, 可见学生阅读的可行性。第二是“想”, 即要求边读边思考。“想”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 还应设置和编拟知识性、思想性或针对性比较强, 能对所阅读内容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导读提纲或问题, 使学生的阅读有的放矢;也可要求学生在边读边想过程中自己来编拟课本内容的提纲。这样, 既克服了学生自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起到激趣、激发思维的作用,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三是“疑”, 即引导学生在边读边思基础上敢于提出疑问, 学生在阅读教材、体会内容的活动中, 一方面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主动求索、寻找问题、提出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
二、尝试练习
练习过程应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 采用“说”和“做”两种主要方式。“说”,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即对于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知识或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都由学生来讲述;“做”, 即针对阅读内容中某一具体问题采用课堂内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解答,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思路、方法及内容, 得到信息的反馈。采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自我练习尝试, 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上的独立、自主意识, 也能促使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使全体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 同时让学生“说”和“做”, 给了学生充分暴露思想时空间, 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也为教师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三、讨论交流
要富有成效地实施课堂讨论, 首先, 必须使讨论围绕问题和目标进行, 以免使整个过程处于无序状态。目标的确定第一来自尝试练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第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教师提问看, 主要是提出学生没能提出的又是教学重点的问题, 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思索的空间, 能引起学生认识升华,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 讨论交流应在保证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学生对一个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就急于讨论交流, 反而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 使协同交流失去它的本质内容, 使讨论交流流于形式。就组织讨论交流方式而言, 要根据不同内容、要求来设定, 可选择按不同问题分成若干小组, 或同样问题由不同小组分别讨论, 也可选择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的学生穿插组合进行, 或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交错组合进行等等。要坚持差异性原则来选择组合, 有差异才能互相启发。运用讨论法, 政治课的教学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十分重要, 讨论的方法值得运用, 因为组织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有利于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治课的教学, 采用师生换位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师生位置对换一下,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协同中学、尝试中学, 可以使交流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在符合科学性基础之上, 应该在“精”和“活”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不做简单的重复, 不要忽视学生实际的泛泛而谈, 而要立足于学生在前几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疑难、疑问的思想、认识或能力, 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使教学环节衔接, 使课堂组织浑然一体, 又能起到突破教材重点、难点和化解学生疑问点的作用, 教师要让学生采用知识结构、知识网络或纲要信号联系图等形式, 对课时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 重点知识留空由学生填写, 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提高教学实效。“活”是指教师不要把讲解过程仅仅定位在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 而更应注重充分暴露思考问题的过程, 注重揭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分析问题的思路, 兼顾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 使之优化组合,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 更要充分展示积累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认识问题和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学会思考, 学会发现, 学会探索, 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取得最佳效果。
五、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教师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依据,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互助探究学习。将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 能够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与灵活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 在讨论和争鸣中各抒已见, 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活动中, 教师要做好指导、辅助工作, 对学生的认识做正确引导, 以免学生的思维走向极端, 并让学生体会发现、研究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 我们必须坚定课改决心, 坚持将课改进行到底, 并在课改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摘要: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遵循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中, 全面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体现政治课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政治,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创新 自主
一、解析理论的形成过程,明确科学论断的意义
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有着理论形成的过程与阶段,并且对应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理解这一科学论断的含义和意义,应该将这一科学论断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让这一科学论断仍然发挥这光辉的影响力。
从马克思生产力学说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工业时代将科学技术进行散播,让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和其创造的巨大财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下,随着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和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对此,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成为引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也是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完善。在我国大力倡导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仍然能够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高中政治教学中涉及这一科学论断,学生们理解起来会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一理论的抽象性使得很多学生理解不深刻。
二、深入理解理论内涵,课堂渗透着时代发展特征
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讲解的内容与社会进行紧密的关联,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有着感性的理解。在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关注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带来巨大的影响力,总结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教师在讲解时候,可以将科技革命爆发前后的社会生产力进行对比,通过数量上的比对能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这是在邓小平在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新情况进行考察后作出的科学论断。将这一科学论断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进行紧密联系,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展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科学技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如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们日常应用的手机,都是科技在引领社会生活的时尚潮流,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如人们运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面进行购物、交友以及学习,这些行为与过去有着根本不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科学技术不但是一种知识系统,也是人们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探索的活动。并可以拆分为科学和技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
在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应采取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住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将学生改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教师发挥引导学生的作用,更好地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学生可以成立学习小组,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和共同学习。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学生就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想法,而是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提出对此概念不理解的地方,然后进行搜集资料进行解决困惑。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对抽象的理论给予感性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科学论断如何影响到当地的现实社会生产和生活,让学生们进行踊跃发言,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也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抽象的理论不再抽象,而是包含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落实到了平凡的一件件事情上,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也让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教师在课堂上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进行讲解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寻求答案。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它们都是物化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还使劳动对象得以改造和扩大,按照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要发挥宏观政策和调控的影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四、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掌握内容的实质。教师应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设置一些教学情境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和收敛性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我国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宏观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奖励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社会弘扬了科学精神,这些社会现象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本质意义,也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为了能够更细致地去分析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教师可以从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为各类人才创造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这些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值得政府给予鼓励发展。教师还可以从政治角度进行引导,科学技术提升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教师还可以从文化生活角度进行分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推动经济政治发展,促进文化建设,并推动个人的科学文化修养;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最后,政治课教师还能够从哲学角度对这一科学论断进行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这不但符合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能够真正体现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更好地挖掘人的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教师将这一科学论断深入地具体地讲解,使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理解,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国务院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决定废止有关食品质量免检制度。这反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
①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②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② 【答案】C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一般
2.《管子》一书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南宋朱熹指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他们是在思考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相互决定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④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A.①④ 【答案】A 【解析】管子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派别;朱熹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二者的区别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①④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不能相互决定,②观点错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③与题意不符。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一般
3.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科技手段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古人就能对时令、物候等的变化有如此准确的观察,让人不由对先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情。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答案】D
【考点】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难度】一般
4.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作出判断 ④感知无法对“现实”作出是否“真实”的回答 A.①②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对于现实与扭曲的理解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故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而不是是否换位思考,排除;④说法错误,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排除。故选A。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来源 【难度】较难
5.近年来,世界各地受台风、飓风的影响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伤害。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D.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于哲学 【答案】A
【考点】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难度】一般
6.思维和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关键。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②体现着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③是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④是人们在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A.③④ 【答案】A 【解析】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在于首先弄清世界的本质和根源,而这正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④符合题意。①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同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观点错误。②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设要求。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一般
7.下列表述中,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有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①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④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A.①② 【答案】C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一般
8.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这说明
A.存在决定着思维 B.思维影响着存在 C.思维与存在不能分离 D.思维与存在同为本原 【答案】A 【解析】“要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不涉及思维的反作用,A符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存在可以离开思维,但思维不可以离开存在,C观点错误。世界的本原是存在而非思维,D观点错误。
【考点】存在决定思维 【难度】一般
9.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超新星爆发等极端宇宙事件会产生强大的引力波。2016年,先进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这次发现科学意义重大,因为引力波可以直接与宇宙大爆炸连接。一旦我们发现了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引力波,就可能揭开宇宙的各种谜团,甚至了解宇宙的开端和运行机制。由此可见
①爱因斯坦的预言是对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否定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科学预言等一些特殊的意识可以先于物质而存在 ④人类总是难以彻底地从整体上认识这个物质世界 A.①② 【答案】A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可知论 【难度】较难
10.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仿佛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观点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划分它们的标准
A.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的不同理解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答案】D 【解析】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材料中的观点一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观点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选D。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较难
11.下面漫画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思维决定存在 B.存在决定思维
C.物质依赖于意识 D.意识是本原的 【答案】B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一般
12.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提出的理论解释了粒子如何获得质量,有助于人类了解亚原子粒子质量的起源。这一发现再次证明
A.具体科学进步推动哲学发展 B.客观存在离不开人们的感知 C.存在是能被思维正确反映的 D.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物理学家提出的理论解释了粒子如何获得质量,有助于人类了解亚原子粒子质量的起源,表明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C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排除;存在是可以离开思维独立存在的,B观点错误。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1.近几年云南省遭遇持续干旱,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也引起了人们对旱灾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强烈关注。面对旱灾,干旱地区有些人认为只能听天由命,服从天意,有些人则烧香、拜神求雨。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在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来抗旱,如果有合适的天气条件,气象部门会组织一些科学的人工增雨作业,用科技手段来增加降雨,此外,还采取兴修水利,节水等措施来一起抗旱。
请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道理。
【答案】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积极利用科技手段抗旱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相信天意,采取烧香、拜神方式求雨,则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
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辩。面对旱灾,人们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利用科技水平解决旱情能力,属于可知论。相反,听天由命,服从天意,则是不可知论在生活中的表现。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度】较难
2.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者康德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他认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并由此提出著名的观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但是又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康德是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2)如何理解康德所说的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康德认为人在构造现实世界,“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否认认识世界的可知性,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2)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体现了这一点。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第二小问,康德认为人在构造现实世界,“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否认认识世界的可知性,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
丹凤县商镇中学 彭丹峰 教材分析: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分析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结合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同时进一步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的内容。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是从两个角度展开:即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二者的内在联系: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让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学情分析:在学习时,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容易混淆,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影响对哲学的两大派别基本观点的认识。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到,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大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分析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的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的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资料收集、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1.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再结合老师讲解。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不能把哲学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学习。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才能增长智慧。
2.坚持合作探究。通过学生之间分组搜集材料、互助合作,共同提高他们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把哲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哲学问题的追溯和思考离不开人类的生活。教学过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导入(课前思考)(1)哲学研究什么问题?(2)哲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活动与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请举例说明。生: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问: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问:所以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板书)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问:请同学们指出以下观点各属哪个阵营? 王守仁:心外无物。(唯心主义)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物主义)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主义)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唯物主义)荀
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唯物主义)王
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除了以上所讲的第一方面外,尚包含另一方面的内容.下面给大家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按照常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现实,这个现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马克思、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中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等.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休谟、康德等.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其次,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哲学观点、流派众多,但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提示:(1)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涉及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得知: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的影响)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对哲学的影响)课堂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习本课,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板书设计: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划分依据(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依据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教学效果评价 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二者的标准是()
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3.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A.人与人的关系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世界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5.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6.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这种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7.“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坚持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主观主义 D.教条主义
高中政治的学习要比初中政治学习复杂的多,如果从高一开始就学不好政治那么以后的政治课程学习起来就困难多了,这点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深有体会,其实想学好高中政治也不是一件难事,怎么才能学好高中政治呢?我把我在李晓鹏新浪博客里学习到的关于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总结了一下,现在分享给想要学好高中政治的同学们:
第一,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高中政治的基础和前提。高中政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常识。学习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够很透彻地理解,那么你的学习将会很吃力---“看不懂、背不进、容易忘”。因此,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首先要仔细比较这些知识点的异同,找出它们相同和相异的原因,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它们放在一起掌握。
第二,找出区分的关键词;整理出比较表,使异同一目了然。第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如在日常生活中用的都是价格,只有研究价格的背后时我们才用价值。总之要比较异同,整理异同。多思多用,熟能生巧。常说常用,随时随地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说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如用价值规律说明钢材价格的升降。改变学习形式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而且语言要规范、运用政治术语要准确。
一、概念是思维的起点
首先, 以“第三产业”这个概念为例, 可以认识到概念复习在备考过程中的重要性。
所谓第三产业就是凭借一定物质技术设备, 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在这一概念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第三产业, 同时发现概念还包含大量有关其他知识的信息。
第三产业的服务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 这一点告诉学生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要受到第一、二产业发展程度的制约, 因为任何物质技术设备都是由第一、第二产业所生产和制造的, 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技术设备第三产业就只能用什么样的物质技术设备。同时, 第三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 由此学生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受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 提供服务必须以服务的需要为前提。由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即第三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程度的一面镜子, 学生可以从一个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确定它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由此学生又可以进一步得出一个结论, 第三产业是一个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标志, 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是一个社会经济现代化重要特征。
不仅如此, 概念说第三产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 学生可以由此得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为生产服务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 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为生活服务可以提高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服务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劳动密集, 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就业领域, 增加就业人数, 从而保证社会安定。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 无论第三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还是它的重大意义都是从第三产业的概念中得出来的。这些结论的得出充分体现了在政治学科中概念与相关知识的密切关系, 也更进一步印证概念复习在高三备考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搞好概念复习的基本方法
那么, 怎样才能搞好概念复习并以此增强复习效果呢? 老师给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准确地把握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任何一个学科的理论及其所涉及的概念都具有抽象性,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政治学科在这一点上更突出。这就要求政治学科在备考过程中更重视概念之间的区别, 因为更高的抽象性使得学科中很多概念显得十分相似, 难以区分。
比如, 哲学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这两个概念, 它们讲的都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但它们又存在本质的区别。所谓主要矛盾指的是在若干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同一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那个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的是事物的发展进程,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是事物的性质, 等等。
其他还有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甚至还有那些同学们看起来截然不同但实质上联系紧密的一些概念, 如联系和矛盾等。学生只有从多方面对这些内涵上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 才能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2.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对于反映事物的特性和实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体现了一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及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 因此能否抓住并准确理解关键词直接影响概念复习的效果。
比如“商品”这一概念, 所谓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学习这一概念的时候, 很多同学对一物品是否是商品往往不能做出准确判断, 一个原因是在一些同学看来, 既然一个东西拿来卖却没有卖出去就不能是商品。可见, 在这里影响同学对商品做出准确判断的原因在于对概念中“用于”一词的理解, 对于理解商品概念来说“用于”一词是关键词。此时, 不妨从反面理解它的含义, 从而明白“用于”只是表明一种用途, 而不表结果。因此一种劳动产品只要用于交换, 至于交换成功与否对它是不是商品并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关键词并不一定只有一个, 在商品概念中“交换”一词同样是关键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商品概念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地关注“交换”, 或者就把“交换”简单地理解为商品之间或者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互换, 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并不是随便拿一点什么东西就可以换别人东西的, 而是要做到货真价实, 等价交换, 其实质就是买卖。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可以帮助同学理解朋友之间表示友情互赠的礼品不是商品, 还能在这个地方为后面复习价值规律内容打下基础, 这样的复习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
关于这一点在前面对第三产业概念的分析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清楚, 学生通过第三产业“利用物质技术设备”联想到第一、第二产业, 通过第三产业“为生产、生活服务”联想到对生产、生活的作用等, 这样既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又将第三产业有关原因、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概念串联起来, 这就使整个第三产业的有关知识形成体系, 复习效果也因此而增强。
总之, 在高三政治课教学中, 对概念的分析过程有助于学生以此概念为核心, 构建知识网络, 让政治复习事半功倍。
摘要:在高三政治课教学中, 深刻领会概念在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并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 不仅可以增强学科备考效果, 在某些方面甚至对自身也有升华作用。本文就概念复习的有益经验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三政治教学,概念,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一、学思结合、解读教材
福建省高考文综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笔者认为政治教师要根据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知识为目,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训练。
首先,要“吃透”教材。高中政治教师要从平面意义上把四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对基本知识理解深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体系。知书,从而达理,才能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因此,在备課中,笔者结合课标和教参,将基本知识点梳理出来,并要求“由理生情”的升华,进一步阐述文化竞争力的意义及其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思想政治课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的统一,思想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最本质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梳理高考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思想教育因素,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笔者设计导入情景——“留学生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讨论。笔者把问题设为:留美学生为何不愿回国?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该现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综合国力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自主看法。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内在的问题和能力,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长期记忆。
其次,要“梳理”教材。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在高考试题命题专家构成中高校教师占很大比例。所以,明确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如何考查学生的能力等,是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关注的另一焦点。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的文字表达,看到文本想揭示的问题,看到问题本身是如何按照其内在逻辑地展开的。这样精心的备课准备中,让平面的文字,变成跳跃的思想和活的逻辑,也就是透过“吃透”教材看到教材的“道”。2011年我省高考试卷的命题,第27题中,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首次在高考题型中出现。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一题型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基于此,这给我们一个信息,备课中必须以模块作为基础,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除了要夯实基础概念与知识,而且在备课中也要有意识进行有效训练。
二、以生为本、解读学生
所谓,解读教材不仅仅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心中有书”,还要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如果备课过程中,缺乏“人”,教学就会变成教师show自己的独角戏。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做到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情感。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进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生厌枯燥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与教材做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掌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学会反思和践行。通过反思,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有机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地加以践行。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体会知识本身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以及践行的动力。
三、发散联系、解读资源
集中时间进行备课,这是最常用的备课方法。但是,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塑造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需要联系其他资源,对教材进行发散性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日积月累、分散零碎地备课。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法律、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一方面,要收集时政材料,报纸的新闻报道、事件分析。
教育改革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如何上好新教材政治课,避免枯燥,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实现师生对社会问题共同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课程教学,进而追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 | 溪颜
政治科目的学习一定要极其有耐心,因为知识多,很多同学会不耐烦。这是成绩差的一个缘由。所以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耐心和细心。
在政治学习的耐心上体现在你有没有在课前把知识提前预习,有没有在课后把不懂的问题都搞懂,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有没有做一个知识提纲,在每次测验后,有没有分析自己的试卷及发现规律。这些就是考验你的耐心程度。
细心体现在做完一套题目后,有没及时反思,有没及时总结做题思路,有没有把自己做错的题目具体记下来,有没有去分析错题原因,有没有重新再做一遍错题,有没有整理政治笔记。这些就是考验一个人学习的细致程度。而上面的过程就是强化知识的过程。
第二个方法就是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包括关注时政热点,总结每次考试技巧,归纳老师所讲套路。政治的学习需要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关注时政热点可以帮助你在做大题上,更能灵活运用及联系实际。也能在做选择题当中更能明了题意。因为政治题目就是时政热点的一种演变形式。考试技巧需要不断总结,可以提升每次考试的做题效率,也能提升做题准确率。而套路的总结就是为主观题做准备,利于主观题踩中得分点。
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吧。如果你对一样东西感兴趣,你就会很有动力地去挖掘更多,了解更多。相反,如果你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么你必将会极其痛苦,并且所学的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那么,与其天天痛苦,为什么不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呢。
有的同学会基于自己对人的厌恶而排斥某些老师的课。这样的想法也是很不好的,并且很幼稚。所谓众口难调,不是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适合你的。我们可以做的事只能是尽快的适应他们,而不是排斥。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试着耐心一点,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候老师要收练习册了,可是太忙了,没做完。怎么办?有很多同学就会选择抄答案了。那些答案又长又繁杂。抄了也未必有用。其实,我觉得这个时候,抄答案不如自己认真的看一下答案,参考一下答题格式和答题的要素,我想老师会理解你的。
很多同学花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可收效还是不明显,甚至成绩很不理想。我只能说,或许是效率太低了。花费了两倍的时间,却只掌握了别人所学到的`一半。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呢。首先,我觉得一定要认真听课,一般来说,老师的阅历都是比我们丰富的,尤其是政治老师,他们能比我们更深层次地看清一些事物本质,社会现象,他们会举一些例子来帮助你们理解知识点。其次,我觉得做笔记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些知识点你刚学完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懂,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遗忘很多。这时候笔记就很重要了,它可以帮助你回忆与理解。但是本人很不赞同做很繁华的笔记,就是那种花费了很多时间,抄得工工整整,一字不差的那种笔记。这样子做笔记会很容易错过老师接下来所讲到的重点。所以我建议做笔记是在书上划划知识点,再稍微做些注释,或某些需要注意的东西。最后,就是要专心一点吧。专心是效率的保证。我一直都觉得做一件事就要专一。不要在做政治练习的时候,又去翻一下物理书,或者听一下歌。这很容易使你的注意力分散的。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新情况 新问题 讲道理 办实事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我们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下功夫、想办法,尽全力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笔者经过认真学习,对此做了一些思考。
一、努力认清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新的变化。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为敏捷。观念不断更新,精神、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攀比心理、占有欲望日渐突出且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其他与改革发展和稳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主流的同时,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也在一定范围内滋长和蔓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以新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正在侵蚀人们的思想,争夺我们的思想阵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入研究人们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尽快建 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有中固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观念体 系和道德准则,探索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有效途径。
第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较多,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体制等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人们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公民的个人义务和责任加大,对照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留下的印象,一些群众思想上陷入闲惑,甚至对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信念发生动摇,产业结构调整,给企址和个人就业带来的不稳定性以及竞争压力带来的苦恼、压抑、空虚导致一些人寻求某种寄托和刺激,以求得宽慰和解脱,这就给 "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伪科学和迷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基础,思想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日趋繁重,难度不断加大。解决好这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不仅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措施的出台,经济政袋、廉政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的配合,而且有赖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第三,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个别基层干部的 “一岗双责”作用还没有其正发挥出来。“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有些单位还存在,思想政治工作 “谈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个别干部身上时有发生。这就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沙滩流水不到头”难以落到实处的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告诫我们,全党同志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政治警觉,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抓紧研究解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针对人们思想存在的种种疑惑、生活中存在的件件困难、心目中存在的对对矛盾,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科学思想、讲解正确的哲理、排除各种田难进而帮助人们疏通思想、化解矛盾、平衡心态,使大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生活、投入到工作中摄终达到稳定职工队任,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一是耐心讲道理,二是诚心办实事。
(一)耐心讲道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与其它动物最大的区别是情感丰富,思维敏捷。因此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完成转化思想的任务。
首先,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都要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与职工打成一片,认真了解群众的疾苦,耐心听取群众的呼声,掌握职工的思想脉搏。了解大家的所干、所想、所难、所惑、所愿,真正做到对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能直接体察到、对职工的思想情绪可察言观色到、对职工的家庭困难及时了解到。通过与职工的交流清楚了解和掌握大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程度,对当今形势的看法,对企业决策、规定、制度的态废,对改革措施的理解程漫和承受能力。同时对本单位职工队伍中有不良行为的人、甚欢酗酒滋事的人、家庭容易发生纠纷得人也应该了如指掌,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难点”、“矛盾易发点”的明细帐。
其次,在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归纳和整理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这些矛活和问题的原因,有的放失地进行入情入理的说服、疏导,使大家辩明是非,明白道理。在进行讲道理的过程申,特别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I、通情达理,善解人意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的着眼点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也是对每一个人,特别是家庭有困难、思想有疙瘩、肚子有闷气的人的关爱。因此我们在宣讲道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克服过去哪种生搬硬套,官僚主义的说教,而要在心平气和、通情达理的充满人情味的气氛中进行,要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学会换位,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思想问题有 “的”放 “失”地讲明道理,在温暖和煦的气氛中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解开疙瘩,抚平情绪,认清方向,从而促进人的内,心精神的升华。
2、平等探讨,切磋交流
在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人变动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碰撞非常激烈,各种价值观念的交织也非常复杂,有些问题的是非界限比较清楚,但也有些问题的是非界限并不十分清楚,需要等实践发展了,才有可能形成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另外,人的思想矛盾和问题,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来自木单位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因此我们在摆事实,讲造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摆正位置,以平等的地位去探讨是非界限,用切磋交流的方法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在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多用讨论的方法少用训诫的方法,从而使双方思想觉悟、认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3、实事求是。敢讲真话
讲道理、摆事实贵在一个“真”字,贵在一个 “实”字。无论是利用大会报告宣讲政策,还是组织学习辅导;无论是个别谈心交流,还是小型的座谈讨论都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决不能回避矛盾、文过饰非,造假、夸大、添油加醋。群众心里有杆秤,只要我们讲的是实话,大家就会相信你,成绩他们会肯定,问题说开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你讲明了,大家也会体谅,有些道理也没有必要讲的很圆满,关键是实事求是。
(二)诚心办实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译民同志在世纪之交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胡锦涛所倡导的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仅限于讲道理、做解释和说服教育上,更要表现在对职工群众的诚心关怀和爱护上。只有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生活上的困难。他们才会相信你讲的道理是真的,才能体会到你办的事是实的,才会把你当“自己人”,和你讲真话,与你交朋友。你制定的规章制度他才会自觉遵守,你布置的工作任务才会主动完成。你的严格要求他们才会接受,心甘情愿地服从你的领导,否则当面或背后会说你 “空遛嘴皮子瞎胡喧”,打心眼里对你不服气。
1、关系到群众切身的急难细碎之事认真办
在解决群众困难,为职工说话办事中,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和处理好关系到群众切身的急难细碎之事,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细碎之事主动办在基层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为群众解决和办理的事情,大量体现在关系到群众切身的急难细碎之事当中,如婚丧嫁娶、伤病困苦等等。这些事情虽然细小琐碎,但都与群众日常生活产生利害关系,如果关心不到、办不好,群众就会有怨言,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对这类事情,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办,并且办实办好。例如群众遇到婚丧嫁娶之事,普遍希望本单位领导在场,这种心理决不能只视为。“爱面子”虚荣,实际上它表达了群众对组织对领导的依赖之情。因此,遇到此类事情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不请自到”,给群众撑面子、长脸,让群众感到底气足。至于伤病困苦,更是群众急需组织和领导帮助解决的大事,所以,遇到这类事件,思想政治工作者绝对不能推、不能拖,必须及时走到、看到、访到、问到,帮助群众想办法出主意,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筹措医疗费用。送医院请医生,或者申办困难补助,进行力所能及的资助,解除燃眉之急等等。只有主动把这些细事碎事办到实处办到明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才能有基础,才能办事令人服,讲话有人听。
2、职权范围之外不违反原则的事情协商办
职工群众经常会遇到一些劳保待遇、住房、调整、以及子女升学就业等难题。对这类事情,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不能以“职权范围之外”为借口拒之门外,而且应该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其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从群众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该出头的出头,该讲话的开口,帮助群众与有关部门单位联系,协商解决问题。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要给群众一个明确满意的答复,一旦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尽可能尽善尽美的帮群众把事情办成。在这个过程中最忌讳半途而废或等待群众登门求助。
3、违反政策原则的事不能办
个别职工群众因文化程度政策水平所限,有时会从个人利检角度提出某些“非份”的要求和愿望。如果这种要求违反原则不符合政策,会对国家集体及他人利益造成损害。则决不能办。例如为违法违纪者讲情开脱等。而且对此类事情,不仅不能办,而且也不能碍于情面或怕得罪人而不负责任的开“空头支票”。因为开“空头支票”不仅会损害原则政兼的权威性,而且会被群众视为说话不算话,进而失去群众的信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生涯中, 物理学家形成了自己新颖独特的思维风格。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高中物理课程理念也提出, 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可见, 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启发作用,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思维方法, 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是值得每个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问题导学, 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 思维自疑问开始。物理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 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导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物理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有以下几种途径:
1.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比如,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一课, 可以通过引用史实“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让学生思考该观点是否正确, 并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2.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超重与失重》一课, 可用一条纸带系在重锤上, 匀速向上提重锤, 纸带没断;而以一定加速度向上提重锤, 学生可观察到纸带被拉断, 这是为什么?该问题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验过程提出, 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学习惯性时, 从生活现象出发, 提出问题, 为什么刹车时人都会向前倾?该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 大部分学生都亲身经历过, 更能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
4.联系当前科技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比如磁悬浮列车的速度为什么能那么大?将物理学知识与前沿科技联系起来, 扩充学生知识面, 提升学习兴趣。
问题导学策略,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激发学生质疑, 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 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扩大思维广度, 提高思维层次, 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思考。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今天, 我们都知道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该观点, 并通过小实验进行推翻, 如陀螺的旋转不需要力维持。还有在平常习题课训练中, 引导学生多质疑一些解题方法, 特别是易错的解题方法, 可培养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对光滑斜面上向下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受到向下的下滑力作用是否正确, 为什么?
三、设计探究实验, 培养物理创新思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 物理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要求他们有创造性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如在《摩擦力》一课,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 学生可能会想到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那如何验证?教师可提供实验仪器给学生选择并自行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更能深刻体会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还可以进一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一课, 实际操作中, 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实验演示法, 其实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设计实验,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与设计电路的能力。
四、注重变式训练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 课上能够听懂而到了课后作业或是考试时就容易出错。原因在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不全面导致了思维上存在漏洞, 或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思维变化的广度不够, 根本就没理解问题与原型的区别。那么, 有什么办法训练并深化学生的思维呢?
变式教学有着独特的技巧, 一般来说, 在课堂中进行变式教学时, 要有变式的意义, 如果变式的目的不能达到使学生得到多样性思考, 或是变式的结果没有答案, 那么这种变式就是失败的, 没有意义可言。变式教学的原则还得具有启迪性, 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 下次面对类似题型的时候, 能够举一反三。要知道, 天下题目万变不离其宗, 即使是高考的物理题目, 相信也是变式得到的拓展型题型, 掌握试题的本质就能够面对所谓创新而无所畏惧。与此同时, 变式教学要有创新性, 只拘泥于一种题型的变式不能得到更多的效果, 物理题目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发展, 不断变化, 才能符合实际教学和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
学生学习电场知识后, 知道沿电场方向, 电势降低, 为巩固这一知识点, 可以以两个等量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为例, 如图1 所示, 通过分析, 学生可以得出两个点电荷连线上, 中点电势最低, 而中垂线上, 中点电势最高。这时, 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问题, 提出是不是在两个等量同种点电荷连线上, 中点电势最低, 而中垂线上, 中点电势最高?该问题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及时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物理问题, 调动思维积极性, 经过讨论, 学生可得出等量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分布情况, 是两个点电荷连线上, 中点电势最高, 而中垂线上, 中点电势最低。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造就人才的重要前提,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 能通过观察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情境,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适当采用物理思维课堂基本策略和方法, 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高中政治的基本学习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的学习技巧与策略11-25
高中政治教学方法探讨06-15
高中政治课复习方法07-08
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07-19
高中政治的哲学知识点09-15
高中政治课本05-31
高中政治面试07-04
高中政治哲理10-06
高中政治教学11-10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政治常识)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