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同业业务介绍(精选8篇)

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篇1

财新网-新世纪2013-07-30 07:56 我要分享

0 条评论

[导读]资产在银行表内表外腾挪,风险未离开须臾。同业业务自我救赎之路,必须通过破除隐性担保

【财新《新世纪》】(记者 张宇哲 凌华薇 李小晓)仅仅在两三年间,银行同业业务急速膨胀。到2013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11.6万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近13%,为2006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1.6万亿元的近10倍。按13%的比例估算,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同业资产规模,接近20万亿元。

银行同业业务最初限于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以解决短期流动性,这是“同业”概念的溯源。从2010年以来,同业业务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发展成商业银行利用同业拆入资金或吸收理财资金,扩大各种表外资产,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同业业务,科目不断变化,除了传统的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同业票据转贴现,又衍生出同业代付、同业偿付、买入返售等各种“创新”。

不用纠结于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名词之含义。究其根本,不过都是银行信贷资产的出表利器。对大多数银行来说,这是规避监管资本要求、拨备成本、绕开存贷比硬杠杠,大幅“节约监管成本”,是不可能不做、不得不做的科目游戏。至于6万亿元信托也好,近2万亿元证券资管也罢,再或产权交易所挂牌个近万亿元,都仅仅是过一下手的通道业务,银行始终是主角。

银行资产出表,吸纳的资金何来?还是银行自己。2010年后规模呈级数递增的银行理财产品,截至2013年6月底,已达9.85万亿元,成为承接这些出表信贷的主要买家。

个案更惊悚。一家贷款规模仅300多亿元的广西北部湾银行,资产可以做到1200亿元,奥妙就在同业科目下。这样长袖善舞的城商行,已非个别现象。为了满足监管当局对上市、跨区域经营所规定的资产规模要求,一年多花几千万元成本吹大资产负债表而已。

被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则超越了资产出表的初级阶段,进入下一重境界。它的同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是36%,但是来自同业业务的利润已经占到全部利润的一半。玄机不玄,兴业银行搭建银银平台,左手是中小银行的理财或同业拆借资金,右手提供买入返售的同业资产,兴业银行坐收中间业务收入。

如果不是存在业内担心的隐性担保问题,兴业银行表面上几乎已经达到了西方银行财富管理的境界:无风险对冲。

问题恰出在隐性担保,整个银行业的问题,同业业务的风险点都出在这里: 如果没有银行信用的隐性担保,就没有刚性兑付的理由,银行理财何以几年间就蓬勃至10万亿元?如果没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违规提供担保的“抽屉协议”,那些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投资等信贷政策频频限制的项目,如何能被制作成买入返售产品,顺利出售给资金泛滥的农商行、农信社?

资产在银行体系表内表外腾挪,风险没有离开须臾。

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失效、风险没有分散、甚至那些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的限制型的信贷政策,也是失效的。是否构成系统性风险?观察者自有答案。

2013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要求央行和银监会关注同业资产和银行理财的问题。

监管当局首先采用总量控制的办法遏制这一势头。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理财非标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能超过25%。有多家银行同业业务占资产的比例远远高于13%这样的平均数,超过了30%。

2013年6月发生在银行间市场所谓的“钱荒”事件,再度暴露同业市场资金价格易大起大落,个别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一触即发。

此后有消息称,央行正在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酝酿出台规范同业市场业务的针对性措施,包括可能要求中资银行的同业业务“解包还原”,无论是表内投资还是出具的各类担保,都要按照表内的同类型业务标准计提拨备;银行将同业业务审批的权限,统一上收至总行„„

同业现象已提出抉择:是让银行变幻科目做不规范的假出表,还是应该走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国务院6月19日的文件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要常态化,已经作出了回答。

银监会有关部门透露,监管当局正在拟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的有关政策,很快出台,这将成为银行的一项常规业务,未来不再受试点的额度限制。目前还需一事一批,将来审批方式有望变成资格审批。

与监管赛跑

几乎每出台一个监管政策,都使得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速受到一定影响,但几个月后,又会再度扩张 同业业务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最初仅限于银行间的短期资金拆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从银行对证券机构资金的托管起步,同业范围已从银行扩展到信托、证券、基金、租赁、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自2009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而信贷额度管制相对严格,资金大量配置在资金业务上,叠加同业业务的持续创新,商业银行已相继在总行层面成立了同业部门,近年同业资产规模不断膨胀,同业业务量、收入、利润等,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占比和贡献明显提高。

“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的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暴增,造成银行业对资本金的严重饥渴,各种表外融资手段层出不穷,银行没有正规的资产出表的渠道,创新只能围绕着表内资产搬表外。”一位银行人士说,这些“创新”的实质仍是银行突破存贷比限制、节约风险资本、表内资产表外化。

2010年、2011年,由于融资类银信合作、票据贴现等“绕规模”的手段相继监管限制,同业代付成为资产出表的主要操作模式,尤其被中小银行广泛采用,至2012年更迅猛扩张。

同业代付业务是指委托行根据其客户的申请,以自身的名义委托他行提供融资,他行在规定的对外付款日根据委托行的指示先行将款项划转至委托行账户上,委托行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他行代付款项本息。

在2012年4月银监会发文规范同业代付业务之前,同业代付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自监管机构要求同业代付入表、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后,同业代付业务规模持续收缩。此后银行开始大量运用买入返售科目。

信托受益权的买入返售快速增长,主要始于2011年下半年。这是因为2011年7月银监会禁止银行理财产品投向委托贷款、信托转让、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资产等,要求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发放的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票据资产三项于2011年底前转入表内,并按照规定计入风险资产和计提拨备。

2013年3月底,银监会下发8号文规范银行理财的表外非标资产,但很快,银行同业资金以单一信托购买信托收益权规模大涨。

买入返售机器

买入返售的金融资产,可以是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应收租赁款和信托受益权等,什么都可以 买入返售业务,创新始于被业内称为“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2012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7927.97亿元,其中一半买入信托受益权,有3947亿元。同年,同业业务增速更高的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买入信托受益权也分别达到967.7亿元和969.68亿元。

2012年底,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达1.17万亿元,占总资产36%,在16家上市银行中高居榜首。其同业资产规模已经基本等同于贷款规模;同业利息收入最大,占公司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达38%,已经接近贷款对利息收入的贡献。

同业买入返售,其本质与逆回购无异,是协议约定先买入,到期再按固定价格返售,实际是资金融出的过程。买入返售一般放在应收款项类投资,或可供出售类资产科目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配置范围,包括债券、票据、信贷资产、应收租赁款和信托受益权等,什么都可以,期限较短,二年以下、一年期限为主。正常情况下,一般同业市场的利率在4.5%-5%,银行理财的成本也在这个范围内;银行出表信贷的收益6.5%左右,信托融资成本在7%-8%之内,此外,信托或券商资管,收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通道费。

与债券相比,买入返售产品与理财产品的期限更为匹配,更加灵活。当然,比起要公布资产负债表,要经过一系列审核程序和达到发行条件的债券产品而言,买入返售的标的更容易暗箱操作,也蕴含更高风险。

招商证券研报显示,从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结构来看,2012年买入返售资产占同业资产比例达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同业资产结构中,存放同业占比(即拆出资金)较高,而股份制银行中买入返售资产占比较高。

今年6月,巴克莱对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风险作出警示,指出其在利用信用风险资产(票据和信托受益权)的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打擦边球,而这些资产的违约风险,要远高于以债券为标的的逆回购和回购的风险。

从今年的信托资产规模排名来看,去年位于前三甲的外贸信托和平安信托已经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来自“银行系”的建信信托和兴业信托,两者分别为建行、兴业银行的控股子公司。兴业信托2011年被兴业银行收购后更为现名,2012年底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5000亿元。

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家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激增的主要原因,即信托受益权这类通道业务的猛涨。比如,有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兴业银行可以通过其下属兴业信托给它发个信托贷款,资金也可能由其他银行提供,做成信托收益权的买入返售,通过兴业银行打造的同业“银银平台”卖给其他银行,兴业银行坐收中间业务费。

票据为王

大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大行签票-中小银行贴现-转贴现给大行”,票据买入返售,实质上是变相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

与兴业银行主要做同业业务中的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不同,民生银行主要抢占了贴现票据买入返售。票据常用于贸易结算。当企业贸易背景得到银行认可后,支付20%-100%的保证金,银行便为票据签署付款承诺,即为银行承兑汇票,期限一般在30天至180天。票据买入返售是指,开票行将票据权利卖给另一家银行获得贴现资金,并在票面到期日之前的某个日期重新将票据买回。

某大行计财部人士表示,大中型商业银行作为开具承兑汇票的签发行,开具承兑汇票并不纳入信贷规模,然而一旦贴现,就要纳入信贷规模,属于表内业务,同时受到存贷比的限制。于是,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便和大行形成了“默契”,通过票据买入返售帮大行削减信贷规模。

据财新记者了解,大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大行签票-中小银行贴现-转贴现给大行”,即大银行赚取利息和保证金后,为了削减信贷规模将票据转卖给中小银行,之后大银行会从中小银行手中逆回购买入票据,将这笔交易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下,同样不计入信贷规模。

在票据市场上,可以看到票据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的两个交易对手方群体,一个是股份制银行以此帮大行削减信贷规模,另一个是农信社、农商行等资金相对充裕的中小金融机构,以此帮城商行削减信贷规模。

民生银行成为银行界的票据大户。2012年末,民生银行同业生息资产规模为10489亿元,其中买入返售票据资产规模大幅增长近于翻4倍,达376%,余额达6168亿元,占比高达84%。2012年公司买卖票据价差收入为42.24亿元,对营业收入贡献占比达4.1%。

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告诉财新记者,对买入返售的贴现行而言,并不存在风险。“我们就掌握一条,票据是大行出的。我们有同业之间的评审,谁的票可以接,接多少,都有量化标准。”

对于民生银行和大行之间的票据业务,洪崎解读道:“对大行来说,在市场中把散在外面的票据收回来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我们给这些票据做托收,最后几天都集中到我这里,我帮他们兑付后,再交给他们。等于是我们不怕麻烦,愿意帮大行做他们最后两天不愿意做的事情。通常从收到还,也就是三五天的事情。”

中信证券研报统计,2012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全行业票据买入返售规模 2.4万亿元,较2011年翻倍增长,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增长较快。过去几年,银行票据承兑量已从季均约2万亿元的规模飙升至4万亿元。

国信证券邵子钦认为,目前票据买入返售业务虽然形式上属于同业业务,但实质上是变相将信贷资产转化为同业资产,是曲线满足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只要存在需求,那么即使不通过票据,也会有其他的同业资产负债形式满足需求。” 国都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邓婷则认为,和兴业银行主要做的买入返售的信托收益权相比,民生银行的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风险更小。兴业银行信托收益权平均久期有九个月,票据的久期则比较短,因此民生银行的流动性更好,其负债和资产都能较快重置。

资金提供者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表现十分激进,成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购入同业返售资产的重要金主

一般认为,国有大行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往往是同业市场的资金净借出方,而其他银行是净借入方。但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表现也十分激进,成为重要的资金拆出方。

全国农信社机构(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共约2300家,其中农信社1858 家、农商行247家、农合行173家。各省市级农信社平均贷存比约在60%-70%之间,多数农信社贷存比不到50%。与邮储银行一样,在商业银行因为贷存比红线而焦头烂额之时,农信社长期苦恼的是如何实现资金有效运用,提升业绩。

重庆农商行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6月很多银行闹‘钱荒’,我们银行没有。那时招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高,曾找我们拆借资金。”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农信类机构存款余额约12万亿元,贷款余额约8万亿元。除了上缴准备金1万多亿元,还有两三万亿元的资金运用空间,投向包括同业存款、票据、债券等,而其可以投资的债券不过万亿元。为了获得相对高的收益,票据、银行理财产品,都成为农信社的主要渠道。由于能力有限,一些农信社出现了资金市场部整体外包的现象。

据业内人士介绍,兴业银行 “银银平台”上,合作的小银行有几百家,其中农信社最多。

兴业银行自2007年搭建的“银银平台”,为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信社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包括同业往来业务、代理各项理财产品、承担IT承包业务等。初期以清算服务为主,近年来更多资金交易乃至资产配置。这些小机构把钱放在央行作为超额准备金利率很低,只有0.64%,而作为同业存款存放在兴业银行,利率可达2%-3%,如果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则收益更高。

据财新记者了解,山西临汾尧都农商行也在尝试“银银平台”模式,冠之以“农信同业理财”,主要面向山西省的农信社,提供尧都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尧都农商行集中资金之后委托给保险机构资管部门,投资方向分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债券、货币市场的产品;另一类是全国范围内高收益的非标资产。

知情人透露,运行不到一年,尧都农商行同业资产余额已达100亿元,占其总资产三分之一强。尧都农商行是山西省内惟一一家监管评级达到二级的农信社,市场份额在当地占60%,远超当地的建行、工行。

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已成为银监会监管风险排查的重点。

2011年6月底,银监会下发了197号文(《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其叫停与农信社双买断的违规票据会计处理业务由于农信社监管和审计不严格,往往将“信贷类票据资产”和“拆借类票据业务”统一记账,导致这一部分资金不计入“信贷”而计入“同业”,将信贷转移至同业项下,规避监管。

2013年5月,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份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不顾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违规开展票据业务,银监会再次下发135号文排查,检查其是否通过复杂合同安排为其他银行腾挪和隐瞒自身信贷规模。

据平安证券估算,2012年以来,银行买入返售同业科目中可能通过票据回购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已经从2011年农信社违规业务监管之后的3000亿元,再次回升到2012年底的1.2万亿元。

城商行魔术

通过票据买入返售做大资产规模,是一些城商行做大资产规模的“会计魔术”

如果说上市银行做大同业表外业务是受资本市场压力,做大中间业务收入,规避资本金等监管约束;备战IPO的城商行,则为了符合上市标准,借同业资产扩张资产负债表。特别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城商行,在过去的一年中表现惊人。

城商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通常有三种:增加贷款、增加异地支行、同业业务。前两者太难,后者则相对容易,即通过发行银行理财资金或拆入同业市场的短期资金,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形式,做大资产规模。

2012年,在A股低迷、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多数城商行的理财产品销售异常火爆,其收益率要比市场平均高出0.4%-0.6%。在个别地区,城商行理财产品销量超过了当地的股份制银行。以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78家城商行中,同业资产与总资产的占比超过30%的有9家,分别是泸州市商业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厦门银行、苏州银行、南充银行、广东南粤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邯郸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超过20%的则达30家,绝大多数都提出了拟上市计划。

排名前三的泸州市商业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厦门银行,同业资产占比分别高达到56.81%、49.38%和39.35%,远高于上市银行同业占总资产比例最高的兴业银行。

139家城商行中,总资产超过千亿元的达24家。很难想象,其中包括2008年成立的广西北部湾银行。北部湾银行2008年的总资产仅为160.67亿元,同业资产合计为5.62亿元,占比仅3.5%;到2012年底,该行总资产达1217.16亿元,快速增长的同业资产占到一半,达600.97亿元,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457.64亿元。

2012年7月联合资信评估报告显示,北部湾银行同业资产主要是买入返售金融票据,同业客户主要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余额583.25亿元,占负债总额的54.81%,其中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为大头,达到503.12亿元。

如果要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北部湾银行2012年发放贷款及垫款仅350.14亿元,存款余额仅365.37亿元。据知情者透露,北部湾银行同业资产猛增的原因之一是其激励机制灵活,给金融市场业务团队的激励是利润提成5%,而业内惯例是1%。

“2011年,广西北部湾银行计划在两年内即2013年实现A+H股上市。”一位接近广西北部湾银行的人士称。根据此前监管掌握的标准,城商行总资产要超过700亿元方可提出上市申请。而异地开设分支机构等,也大多以资产规模为限设定门槛。

抽屉协议

“不出事的话,谁也不会拿出来。”这样的隐性担保有多大规模,恰是业内最关心的要害

无论是信托收益权还是票据的买入返售,都暗含了一个重要环节银行担保,否则并无可能做得如此轰轰烈烈。

申万研报认为,计入同业项下的资产,由于被认定为对手方为银行信誉,因此不用计提“风险减值准备”,但实际上,对应的资产多数为信贷类资产,且通常为资质较差无法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到贷款的企业,潜在风险更高。

那为什么还能做得起来?因为有抽屉协议,隐性担保。

当各地分行或支行开展同业信托收益权业务时,为了解除对方银行的担忧,会提供一个密封好的信封,里面装有分支行提供的承诺函,对方收到后放进保险箱,“不出事的话,谁也不会拿出来,这就是抽屉协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这样的承诺函,实质是担保性质,或是一份有瑕疵的担保。因为一旦这个信托受益权出现了风险,银行到底承担什么责任,会存在法律纠纷。

总行是否给予分支行必要的授权,提供这样的承诺函?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证实了现实中存在上述做法,但并不愿透露是否总行出具了授权。如果分支机构没有得到总行的授权,意味着这样的承诺函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因为分行并非二级法人。但是,如果总行给予了授权,这样的担保势必要计入银行的风险资本。

如果没有授权,这就是一种隐性担保,脱离了总行的监控,也没有风险资本的约束。这样的隐性担保规模到底有多大,恰是业内人士最担心的。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银行同业买入返售的暗保现象很普遍,很多分行、支行都在这么做;总行是在内部审计之后,诧异地发现:“怎么还有这么大一块资产!”

另一位较大规模城商行的人士则透露,当时行内做了评估,认为法律风险很大,最后决定不参与交易。如果买入行接受了这种“抽屉协议”,说明自身风控不严,也说明双方其实达成了心知肚明的默契。一旦发生个案风险,提供承诺函的一方息事宁人认赔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风险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将分支机构人员以违规操作为由,一开了事。

北部湾银行管理层就在年报中认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用风险较小。但联合资信评估公司发布的评级报告称,北部湾银行由于同业资产和负债占比比较大,该类负债波动性较大,稳定性下降。监管风向

“今年试行的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经提高了同业资产的风险拨备,再提高不太可能” “商业银行的同业科目太多太复杂了。”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对此叹为观止。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赵博文认为,巴塞尔协议对同业科目定义就较为宽泛。

相比于贷款业务,监管政策对同业业务相对宽松,比如对同业资产的风险资产权重系数仅为25%。同业业务中,即使资金的实质用途与贷款相同,不受存贷比约束,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对同业资产也不必计提拨备等。

贷款的行业投向面临严格的监管约束,同业资产的投向则灵活得多、长期的地方融资平台、地产项目,可以投向一切正规渠道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项目。

业内预计,银监会将进一步提高风险资本要求,以控制同业资产的杠杆率。但银监会人士称,“今年试行的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经提高了同业资产的风险拨备,再提高不太可能;而降低杠杆率,更多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问题。”

今年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调高了商业银行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债权计提风险权重,三个月期限之内和三个月期限以上的风险权重分别从此前的0、20%,分别提高到20%、25%。

此外,虽然部分同业存款被纳入M2,但并未纳入贷存比考核,因此不必上缴存款准备金,未来如果这部分被纳入M2的同业存款,计入贷存比考核,则可能会相应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应细分同业业务资产类型,20%风险权重并不能反映不同性质同业资产的风险,比如同业存放与买入返售的风险是不一样的,应厘清哪些业务是银行之间正常的头寸划拨,哪些则是对接了“非标”资产。

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认为,同业非标资产也应视同贷款全额提足风险资本。

2011年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同业业务及票据业务进行了多次监管,先后发布197号文、201号文、286号文、206号文。几乎每出台一项监管政策,都使得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增速受到一定影响,但几个月后,又会再度以一个新的名义扩张。“这和堰塞湖一样,不能只堵不疏导。银行有风险管理、调节资产负债表的需要、平衡风险集中度的需要。”央行人士称,走标准化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之路是必然选择。

这就不难理解,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向他曾就职的证监会发出邀请:欢迎证券公司来帮助商业银行做信贷资产证券化。希望借券商之手,帮助银行真正把风险分散出去。尚福林在2011年10月前担任了十年证监会主席,期间从未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松口。

风险不怕,不良资产也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定价是否合理,支持定价的整个交易体系、信息披露能否足够公平透明。这是资产证券化制度在英美资本市场推出的初衷。中国离这套体系太远,摸到了皮毛而未取其精髓。资产证券化一轮又一轮的试点,谨小慎微,但最关键的制度建设,还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本刊见习记者吴红毓然、实习记者林姝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金融同业业务有哪些?

负债业务:同业存放、同业拆入、信贷资产卖出回购、票据转出 资产业务:存放同业、同业拆出、信贷资产买入返售、票据转入

中间业务:基金、年金等托管、代理清算、代理开票、代开信用证、第三方存管、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代理信托理财、代理债券买卖、代理金融机构发债等

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篇2

银行同业业务即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等在发展的过程中, 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业务方式, 其对快速的扩大银行资产的规模, 提升其贷款能力等具有明显的作用, 但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 人们逐渐发现其会对国家的货币政策、金融稳定等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甚至对金融行业的整体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二、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 传导机制方面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主要方式是信贷, 但现阶段我国央行监管并不涉及银行同业业务的信贷相关机制, 这直接导致我国央行在信贷渠道方面的控制能力被严重的削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现阶段市场中对资金的需求量快速提升, 银行同业业务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会主动将不受央行监管的信贷资金向市场投入, 这必然使信用扩张程度超出预期水平[1]。在此过程中, 如果银行同业业务出现资金链终断等问题, 银行为降低自身的信贷风险会进行囤积资金, 知识市场中信贷水平发生明显的收缩, 直接表现为“钱荒”, 可见钱荒的出现实质上是央行预期的市场货币需求量与实际的银行货币供应量之间出现矛盾的结果, 而钱荒的出现,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等方面均会产生严重的冲击。

(二) 货币政策的工具方面

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扩大会使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 同业负债会成为市场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导致准备金缴存基数不断的缩减, 为银行同业业务提供相应的资金, 银行结合其同业业务开展的需要, 对存款的规模进行相应的控制, 存款法定的缴存范围在银行的作用下会在原有的程度上大幅缩减[2]。此时银行同业业务运行所导致的资金流动会使银行对央行资金融通的依赖性降低, 央行对银行的约束能力减弱, 致使现阶段部分货币政策的落实难度增大, 这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均构成严重的冲击。

三、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一) 扩大金融风险

银行同业业务的开展使银行间、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换言之在金融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情况下, 金融系统整体受到的影响会相比更大, 这对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 这极大的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 现阶段银行同业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于期限错配, 换言之其通过短期、长期贷款和存款之间的匹配, 获取中间环节带来的利润, 这种盈利的方式在扩张的货币政策期间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但在货币紧缩的环境中, 可能造成伙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 这种风险的产生会直接造成钱荒问题的出现, 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构成严重的冲击[3]。可见在银行同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将会越来越差, 其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银行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可以获取较高的利润, 但金融市场整体的失稳, 必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盲目扩大, 以长远的眼光看, 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准确的认知此问题, 对从根本上避免银行同业业务的过分扩张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见, 银行同业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 忽视其自身的消极影响盲目的进行, 会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严重的影响, 使其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 这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应受到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关注。

(二) 削弱金融监管的实际作用

现阶段我国对银行信贷渠道的监管主要依靠信贷额度限制、信贷投向规定和资本充足率设定等进行, 而银行同业业务的开展可以使金融机构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改变, 进而其相应的监管指标以更加理想的水平呈现, 在监管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指标并不能真正的反映金融机构信贷的水平, 这必然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央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得超出75%, 以此控制银行的过渡扩张, 而商业银行在进行同业业务后, 其实施的存贷比并不受相关的限制, 也不需要缴纳相应的准备金, 风险权重相比正常也明显的缩减, 使银行对同业业务的应用积极性更高, 这一方面会使信贷额度被银行的同业业务所占用, 另一方面也会使其避免受到监管部门的监管, 这一方面会在加大金融市场的风险, 另一方面其平稳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可见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金融系统的风险、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等也会随之增加,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又会对国家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 甚至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意识发生改变, 加大国家货币管理的难度, 所以银行同业业务的开展程度应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结合金融市场的情况、货币政策等对其进行有效的限制。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虽然对快速提升银行的资本规模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制定出正确的货币政策, 对金融稳定会构成直接的冲击, 所以在银行同业业务开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注意合理的把握其程度, 不可盲目的进行。

摘要:随着近年来银行业“钱荒”问题的逐渐显现, 人们逐渐认识到同业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并有意识的加强对其监管力度, 在此背景下, 本文针对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展开研究, 为降低同业业务发展产生的安全隐患做出努力。

关键词:银行同业业务,货币政策,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涛.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 2016.

[2]苏小媛.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 2014.

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篇3

关键词:同业业务 同业拆借 市场监管

2013年12月7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同业存单正式推出。同业存单的推出增加了金融机构同业负债的管理工具,也有利于规范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金融机构同业业务。2012年以来,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其带来的市场剧烈波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的新特点

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行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同业借款等1。新形势下,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呈现以下新特点。

(一)不稳定性增强

近年来,同业业务由于资金使用效率高、盈利空间大、资本消耗低、无拨备要求等优势,受到银行机构的普遍青睐而得以迅猛发展。以辽宁省为例,2012年末,金融机构同业业务负债方余额较2010年末增长了92%,高于同期各项存款增速63个百分点;同业业务资产方余额较2010年末增长了67.9%,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近30个百分点。

但由于同业业务有别于一般存款业务,其游离于实体经济,流转于金融市场,乘数效应显著,具有一定的虚拟特性,极易受市场事件、预期因素及政策环境影响骤升骤降。2013年以来,金融机构去杠杆,同业业务萎缩。2013年9月末,辽宁省金融机构同业业务负债方余额较2012年末缩减了7.3%;同业业务资产方余额较2012年末萎缩了11.8%。特别是,同业负债期限主要以3个月以内的短期为主,不稳定性较强,使得同业负债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较易在同业负债批量到期而市场整体资金紧张时出现困难,如2013年6月债市风暴中某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出现违约。

(二)业务衍生形式多元化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行为都可以称为同业业务,既包括无担保的同业拆借、同业存放、同业借款,也包括票据的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从辽宁省的情况来看,同业往来(包括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下同)和买入返售分别是同业业务负债方和资产方的主要形式。在负债方,2012年末,同业往来占金融机构全部资金来源的7.15%,卖出回购占2.92%。在资产方,2012年末,同业往来占全部资金运用的5.35%,买入返售占7.79%。同业往来中同业存放占绝大部分。从负债方看,2012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同业存放占同业往来的93.8%,同业拆借占5.84%。从资产方看,2012年末,存放同业余额占同业往来的85.39%,拆放同业余额占比为9.27%。这主要是由于同业拆借有明确严格的监管规定,为规避监管,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拆借之外的同业业务形式。

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系统内以“协议存款”的方式通过“存放同业”科目将闲置资金上存,之后通过“调出调剂”来运用资金。另外,金融机构通过同业拆借进行的同业业务也不全是监管范畴内的同业拆借,比如,辽宁辖内某城商行同业拆借项下开展的业务实际上是同业代付2。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237号)规定,同业代付记录在同业拆借项下,但实际监管上并不适用《同业拆借管理办法》。

(三)功能发生本质性改变

同业业务逐渐由清算工具演变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在同业存款利率放开之前,同业存款主要期限为活期,用途是清算,同业存款利率放开以后,特别是近几年,非清算性质的同业存款大幅增加,其清算功能逐渐弱化,资产负债管理功能进一步突出。

以辽宁省为例,2012年末,满足清算需要的活期同业存款余额较2011年末下降2.4%,2013年9月末较2012年末又进一步下降70.9%。同时,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定期同业存款急剧增长。2012年全年定期同业存款累计发生额较2010年增长了270.4%。同业业务中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渠道,与公司业务、零售业务并列成为许多银行的三大主营业务。2012年,辽宁省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增量中同业业务占比为15.64%,较201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资金运用增量中同业业务达到22.90%,较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四)机构主体分层化明显

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部分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为主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经营较为活跃,创新性强,属于相对风险偏好型,其主要通过在同业市场吸收资金进行高盈利性运作,同业业务以负债方吸收资金为主。全国性大型银行资金相对充裕,区域性中小型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相对单一,这两类机构是同业市场资金的主要供给方,同业业务以资产方运用为主。

以辽宁省为例,2012年,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3同业往来负债方增加额为99.13亿元,同业往来资产方增加额为206.54亿元;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4同业往来负债方增加额为16.33亿元,同业往来资产方增加额为149.12亿元。两类金融机构合计资产方增加额是负债方的3.1倍。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5同业往来负债方增加额为768.61亿元,同业往来资产方增加额为249.29亿元,负债方增加额是资产方的3.1倍。2013年前9个月,辽宁省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同业往来负债方增加额为-119.22亿元,同业往来资产方增加额为215.21亿元;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同业往来负债方增加额为79.99亿元,同业往来资产方增加额为111.22亿元。辽宁省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同业往来负债方增加额为252.72亿元,同业往来资产方增加额为-422.05亿元。

nlc202309040550

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放大了市场波动

目前,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利润主要来源:一是借短放长的利差,二是巨大的同业业务发生额和较高的流动频率。前者势必形成资产负债的大量期限错配,后者在金融机构相同的考核周期下,同质化的资金需求和不稳定的资金供给极易引发市场共同的乐观和紧张气氛,特别是大量关键期限同业资产到期的资金紧张时期,如果发生违约事件就会迅速在同业中引发恐慌情绪,并蔓延传导,放大市场资金波动和价格波动,增加系统的不稳定性。

(二)游离于市场监管

现有法规对同业拆借制定了较为详尽的监管办法及实施细则,但对同业借款、同业存放、调入调出调剂等资金往来的规定较为简单,甚至模糊。金融机构为规避监管,基本上采取同业存放、同业代付等性质相同但形式不同的业务方式来取代同业拆解,规避监管。近些年,辽宁省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占同业业务量不到10%,没有同业借款发生,目的就是规避人民银行的监管。

(三)规避了信贷调控

目前,同业业务不仅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成为银行将表内信贷资产转移出表外,规避信贷调控的重要手段。据对辽宁省城商行的检查,途径有以下几类:

1.票据买入返售

部分城商行通过票据买断转贴现,与贷存比较低的农信社和农商行合作,将应归于贷款项的票据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下。

2.信托计划

个别城商行通过自营资金对接银信合作的信托受益权转让,将信贷资产转移至资产负债表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项下。通过上述腾挪,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被掩盖为银行与金融同业之间的金融资产投资关系,不占用信贷规模,降低了风险资产规模,又能够绕开存贷比监管和信贷政策导向的约束。

3.资管计划

个别城商行通过同业存放资金对接银证合作的资管计划,将融出资金转移至资产负债表的“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

(四)脱离了市场监督

市场的监督主要取决于信息的透明。《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规定,同业拆解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对同业存放等同业业务没有相关规定,目前金融机构间同业存放普遍采取网下交易。从辽宁省的情况看,九成以上同业往来采取网下交易。大量的网下交易容易产生期限不透明、信用不透明、机构不透明,给银行运作、市场监管和金融系统稳定都带来隐患。

政策建议

(一)修订《同业拆借管理办法》

将金融机构间同业存放、同业代付、同业借款等无担保的资金融通业务全部纳入同业拆借监管范围,完善监管制度,杜绝变相拆借行为的发生。同时,纳入同业拆解监管领域后,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交易,有利于同业市场的透明、监管及交易主体之间市场行为的发现。

(二)完善对同业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

按照现行的监管规定,同业资产的风险权重为20%-25%,同业往来资产无拨备要求,同业存款大部分无准备金要求,这些监管规定无法全面衡量同业资产负债业务风险,刺激了同业业务冲动发展。建议修改监管标准,促使金融机构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发展同业业务。

(三)改革商业银行考核机制

目前,利益驱动下的商业银行考核模式既包括时点考核,也包括规模考核。时点考核人为设置了易引发市场波动的关键时点,规模考核加剧了同业业务规模过度虚拟性的特征。建议改时点考核为日均考核,规模考核为单位指标的盈利水平考核。

(四)丰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模式主要是资产带动负债下的发展,这种同业资产发展的模式使得市场资金紧张成为常态。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主动负债管理应该成为商业银行日益重视的资产负债管理内容。同业存单的推出,为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发展提供了标准化的主动负债工具。建议加强对标准化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监管,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注:

1.《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同业代付是指受托代付行根据代付申请行的委托,在规定的代付起息日,向代付申请行指定的企业支付相关款项,代付申请行在约定的代付到期日归还代付行有关款项的业务。

3.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辽宁辖内的分支机构。

4.包括鞍山、抚顺、丹东、营口、阜新、辽阳、盘锦、葫芦岛、铁岭、朝阳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营口银行除外)。

5.包括招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进出口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营口银行、哈尔滨商业银行、吉林银行。

作者单位:赵 越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货币信贷处

孙永君 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李媛媛 南京审计学院

责任编辑:罗邦敏 廖雯雯

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篇4

改进版“9号文”终于如期而至。5月16日,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下简称“127号文”),进一步规范银行同业业务。

多位专业人士分析称,“127号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约束同业类型的非标(非标准化资产)业务,未来该类型业务可能得随着到期逐步消化,难以新增。对高收益的非标业务进行压缩,总体上无疑会给银行的利润带来影响。

某股份行同业部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不同银行来说,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同业业务规模日趋庞大的城商行、农商行估计影响较大。

不过,自去年年中开始,不少银行已逐步压缩并调整了同业业务的规模和结构。

非标资产收益将下滑

近年来,金融机构非标业务发展迅速,虽然存在诸多风险,但其超高的收益率还是让银行“难以割舍”。此次“127号文”对非标业务的压缩,无疑会给银行利润带来不利影响。

“冲击比较大的是买入返售这块的业务,这块是腾挪同业非标资产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而‘127号文’对传统类型的非标业务进行了很大的限制。”某股份行同业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要做非标业务,就按照规范来做,实际上就和做贷款差不多了,对资本的消耗会很大,利润也会大幅降低。

除了对传统的买入返售业务进行严格限制,“127号文”还对金融机构饱受诟病的期限错配也予以明确规范。“127号文”提到,“金融机构办理同业业务,应当合理审慎确定融资期限。其中,同业借款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其他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业务到期后不得展期。”

“过去,金融机构通过‘短借长贷’,用较低成本的资金投资于期限长、利率高的资产,来增加其利差收入。这种期限错配的行为存在较大流动性风险,一旦资金紧张,短期利率就会飙升过快。”某银行业分析师指出,期限错配受到规范后,银行非标业务的利差收入将明显降低。

此外,“127号文”要求,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

上述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对同业投资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将提高金融机构从事非标业务的资本成本,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收入。

过去,银行通过买入返售方式,将企业的融资行为包装成为同业投资,从而减少了资本占用。此外,由于大量非标融资通过银行购买特定目的载体的同业投资行为实现,变相放宽了投资的行业限制,贷款额度和政策限制。

“127号文”没有明确规定同业投资在计算资本与拨备时的细则,但要求按照基础资产的性质来进行实质审查。按照海通证券的解释,“如果同业资产参照贷款管理,将至少按100%计算风险资产,且由于正回购方买入返售资产不能移除表外,意味着将付出两倍的资本消耗。”

城商行、农商行影响大

对于“127号文”到底会给商业银行的业绩带来多大影响,上述股份行同业部门人士表示,对不同银行会有不同影响,比如同业业务特别是买入返售业务量比较大的银行,冲击就会大一些。此外,部分同业业务规模日趋庞大的城商行、农商行估计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以江苏银行为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其2013年业绩报告发现,该行2013年同业资产为1705.1亿元,相比2012年同期的1343.66亿元,增幅为26.9%。

其中,增幅较大的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012年为258.53亿元,到去年底,增长至628.40亿元,增幅高达143.1%。应收账款类投资方面,也由2012年的241.85亿元增长至302.26亿元,同比增长24.98%。

此外,天津银行2013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为718.93亿元,而2012年末为95.82亿元,规模增加了约6.5倍;上海银行买入返售资产由2012年的83.2亿元猛增到2013年的331亿元,同比增加近248亿元,增幅高达298.09%。

不过,随着“127号文”出台,过去的发展模式将受到阻碍。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认为,从近年情况来看,部分城商行由于客户基础薄弱,吸收存款能力差,加之急于“弯道超车”,往往在同业业务上表现十分激进,依靠同业资金迅速做大资产规模,同业业务收入占据总收入的较大比重。“127号文”将对目前同业资金占比较高的部分城商行形成较大影响。

银行已调整业务结构

其实,自去年6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首次对非标资产进行规范以来,不少银行已逐步压缩并调整了同业业务的规模和结构。

从银行发布的2013年报来看,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有所下降。工行年报显示,其同业资产规模相比年初下降了11.1%,建行同业资产余额更是较年初下降26.88%。

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业务规模看,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招行同业资产在总资产规模中占比为13.76%,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例为20.4%,在股份行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该项政策对招行整体经营的影响较小。

素有“同业之王”之称的兴业银行,2013年也逐步调整同业资产配置,在同业存放余额大幅减少的同时,拆出同业资金余额也在减少。其中,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增速下滑尤为明显。

截至2013年末,兴业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9210.90亿元,较期初增加1282.93亿元,增长16.18%,较2012年50.44%的增长率大幅下滑超过30个百分点。

“买入返售业务实际上都处在了一种萎缩的状态,自去年中开始,大多已经有了一些调整。在找到其他合适的方法之前,银行只能以传统的资金业务来操作。”上述股份行同业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但资金和项目搭配的业务模式还是可以做,如果银行资本比较充足,就还有做同业投资业务的空间,而资本比较紧张的银行可能基本不会做了。

不过,“127号文”也给银行同业业务打开另外一扇窗——资产证券化。“127号文”提出,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

银河证券固定收益部分析师黄斌辉指出,在资本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银行信用供给能力面临趋势性下降,资产证券化将是盘活存量的主要方式。资产证券化进程受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完善程度、投资者消费习惯影响,预计这一过程需要逐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全面推进,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创新活跃、发展较快,在便利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在鼓励金融创新、维护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前提下,按照“堵邪路、开正门、强管理、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就规范同业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和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条规范性意见。

《通知》逐项界定并规范了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各项交易的业务实质归入上述基本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

《通知》强化了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和资本计量要求,设置了同业业务期限和风险集中度要求,强调了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通知》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同业业务开了“正门”,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

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符合国务院“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有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同业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韧性;有利于落实信贷政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将加强协调配合,统一监管标准,依照法定职责,按照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完)

附件: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创新活跃、发展较快,在便利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的同业业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金融机构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各项交易的业务实质归入上述基本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

二、同业拆借业务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的无担保资金融通行为。

同业拆借应当遵循《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3号发布)及有关办法相关规定。同业拆借相关款项在拆出和拆入资金会计科目核算,并在上述会计科目下单独设立二级科目进行管理核算。

三、同业存款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其中资金存入方仅为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业务按照期限、业务关系和用途分为结算性同业存款和非结算性同业存款。同业存款相关款项在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会计科目核算。

同业借款是指现行法律法规赋予此项业务范围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资金借出和借入业务。同业借款相关款项在拆出和拆入资金会计科目核算。

四、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受托方)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方)的委托向企业客户付款,委托方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款项本息的资金融通行为。受托方同业代付款项在拆出资金会计科目核算,委托方同业代付相关款项在贷款会计科目核算。

同业代付原则上仅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跨境贸易结算。境内信用证、保理等贸易结算原则上应通过支付系统汇划款项或通过本行分支机构支付,委托方不得在同一市、县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委托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代付,不得通过同业代付变相融资。

五、买入返售(卖出回购)是指两家金融机构之间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卖出)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于到期日将该项金融资产返售(回购)的资金融通行为。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相关款项在买入返售(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会计科目核算。三方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的类似交易不得纳入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管理和核算。

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

六、同业投资是指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债、次级债等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等)的投资行为。

七、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遵循协商自愿、诚信自律和风险自担原则,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九、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确保各类同业业务及其交易环节能够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地在资产负债表内或表外记载和反映。

十、金融机构应当合理配置同业业务的资金来源及运用,将同业业务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加强期限错配管理,控制好流动性风险。

十一、各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当符合所属金融监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分支机构开展同业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机构统一的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并将同业业务纳入全机构统一授信体系,由总部自上而下实施授权管理,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同业业务的类型及其品种、定价、额度、不同类型金融资产标的以及分支机构的风控能力等进行区别授权,至少每对授权进行一次重新评估和核定。

十二、金融机构同业投资应严格风险审查和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

十三、金融机构办理同业业务,应当合理审慎确定融资期限。其中,同业借款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其他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业务到期后不得展期。

十四、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其中,一级资本、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发布)的有关要求计算。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省内二级法人社及村镇银行暂不执行。

十五、金融机构在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的同时,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

十六、特定目的载体之间以及特定目的载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参照本通知执行。

十七、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全面加强对同业业务的监督检查,对业务结构复杂、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加大现场检查和专项检查力度,对违规开展同业业务的金融机构依法进行处罚。

十八、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金融机构于通知发布之日前开展的同业业务,在业务存续期间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管理状况,业务到期后结清。

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将本通知联合转发至辖区内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银 监 会 证 监 会 保 监 会 外 汇 局

中国银行同业业务 篇5

随着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先后上市,2006年末我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已经进入倒计时,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同业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资源配置和业务创新方面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同业在客户、产品;政策、队伍等方面竞争加剧的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强强联合的格局愈加清晰。要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在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框架内,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之间在业务、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范围经济,这样既可以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在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之间的传递,又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一站式”全面的金融服务,使安全原则和效率原则得到兼顾和体现。可见,金融同业合作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较大。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合作。从一般型业务合作上,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互为客户,相互之间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但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同业合作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深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许多全面合作协议还仅仅具有备忘录性质,一些合作条款在现实中还未得到落实和执行。我国金融同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推进金融制度市场化进程。为此,“高层次、宽范围、新领域”应成为我国未来同业合作发展的方向。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同业业务观念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发展的整体认识尚不明确、不统一。很多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还是和公司业务放在一起。已经独立建立同业业务的商业银行在总、分、支行之间,对于同业业务的认识及定位还有差异,直接导致不同地区同业业务拓展力度不均衡,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不够。

其次,业务管理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成熟。商业银行过去开展同业业务长期分散在公司业务部、资金和清算等多个部门操作管理,营销的组织形式松散多样,统一管理,规范运作的难度较大。归口管理部门不统一,加之同业业务从业人员数量少,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政策统一实施效率较低,营销资源尚未得到最优化配置,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合力尚未形成。

第三,违规操作带来巨大隐患。从2005年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金融行业案件专项治理的结果来看,不少银行在同业业务经营过程中有不规范的操作,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将同业存款与一般存款会计科目混用,以达到虚增一般存款的目的;还有些代理收付业务,没有履行报批手续,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风险揭示、收益权违规转让等。这些问题能否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能否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必要性 首先,同业业务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渠道,降低商业银行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性,从而增强综合盈利能力。即使在同业资产业务项下,其收入也与贷款利差收入有所不同。同业资产的利差收入属于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按照我国的税收政策可以免征营业税,其税收成本明显低于存贷款利差收入。(备注:《营业税税目注释》规定 : 对人民银行的货款业务不征税。为了支持金融体制改革 , 1995 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 [ 1995]79号)规定 : 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暂不征收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业若干征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 [2000] 191号)进一步明确规定 : 暂不征收营业税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占用、拆借资金的业务,不包括相互之间提供的服务(如代结算、代发行金融债券等)。财税 [1997] 45 号文件规定 , 金融机构从事再贴现、转贴现业务取得的收入 , 属于金融机构往来 , 暂不征收营业税。国税发 [2000] 15 号文件规定 , 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包括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不征收营业税。)其次,同业业务风险小,可以降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水平。同业客户所受的监管更加严格,因而其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往往高于其它客户,对同业客户低风险事实的认定也已经体现在我国的监管政策之中,银监会制定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商业银行风险权重定义为20%。发展同业业务,不断提高同业业务的占比意味着低风险业务占比的上升,这对于分散风险,缓解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同业业务风险资产占用低,有利于节约资本。在资本的硬约束下,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将能有力缓解资本压力,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和业务转型,走出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益的新路子。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全球的逐步推广,我国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不足的现实已经显示,依靠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型和高资本占用业务求得发展的经营理念和发展道路已经日益受限,急需调整策略。

第四,同业业务合作领域广,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综合服务能力。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交易市场不断兴起,商业银行面对的市场和客户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集约化、综合化,而这种要求单纯依靠传统存、贷、汇业务已经无法满足。这种跨行业的需求遇到了目前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的限制,在银行体制内无法解决。通过与同业间,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以代销、代理等方式将不同行业的产品和服务集合到银行平台上,通过银行渠道销售产品既可节约渠道建设成本,又可短期内实现规模销售,必将大大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和品质,并实现向相关金融业务领域的渗透和延伸。

第五,同业业务合作方式多样,产品丰富,金融创新空间广阔。同业业务与公司业务和私人业务的显著差别在于它的客户对象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同业,它是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综合性和边缘交叉性业务。不同市场的主体,在业务专长、经营机制、服务领域、客户基础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各有优势又相互补充,共同服务于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跨市场的互动和交叉优势的碰撞最容易激发和衍生出新型产品和服务。纵观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同业业务由于其交叉性和复合性的特质使之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业务领域。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策略

首先,加强同业存放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业务。2005年货币市场和利率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央行放开同业存款利率,使同业存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增势,利率放开以后,商业银行开始关注同业存款的性质,改行期限管理,使过去单一的同业活期存款逐步演变成为多利率、多期限的复合型资金来源,定期概念的引入可以提高同业存款的稳定性,为资金运用部门有计划地安排资金运用创造了更为方便的条件,从而使同业存款的可运用性极大增强。同时各家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和业务准入资格上的不同导致了一些银行有客户而不能做业务、而另一些银行能做业务却没有客户。因此,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的合作,利用各自的客户资源,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引导存款流向,保证存款这一主要负债来源的稳步增长。例如,针对某些财政性拨款客户群体,其存款只能在国有独资银行开立结算户,因此国有独资银行可以利用合作方——股份制商业银行特有的人际资源优势,吸收进来存款,再以同业借款等利益转让方式与之分享成果,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其次,利用产品加强同业的合作。比方,双方在本行开出 的承兑汇票进行贴现时,优先考虑推荐客户到对方去办理,同时给予相应的优惠。如一方作为牵头行,可优先考虑联合对方银团贷款(亦称辛迪加放款),以期共担风险、共同受益。开展某些新业务的合作。如对于巨额的中长期贷款开展回购方式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根据协议受让或出让贷款后,出让方承担在约定回购日无条件向受让方购回该笔已转让贷款资产的义务。在贷款转让期间,贷款的全部权利由受让方享有,在贷款购回后,贷款的全部权利由出让方(回购方)享有,出让方须向受让方支付回购利息。因回购业务只须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和受让方双方签订协议,借款人无须参与,手续较为简单,信用风险也较小,在国外开展得相当普遍。

第三,在支付系统业务上加强合作。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创建银行间支付系统的通用性,实行真正的“一卡通”、“神州通”和“全球通”。联合建立“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有助于加强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而且,整合结算业务将是地域性商业银行寻求联合的一个突破口,符合全球银行业整合潮流的做法。

第四、客户信息的共享。中小企业分布散落,差异性大,信息搜集困难,在产品需求上也具有额度小、时间紧、担保落实困难等特征。商业银行信息的共享,既可以为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信息和客户源,提高经营信贷决策的科学性,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的风险,又可以以这些信息为基础,共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另外,全国个人征信系统的社会化问题,需要合作双方统一的联合行动,形成社会资源的共享。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这方面能够大有作为。加强同业合作,建立双方客户信贷资源查询系统,客户信息共享,联合打击逃、废债企业与行为,共同治理企业信用,减少银行信贷风险。

关于发展好同业业务的分析 篇6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在“一行三会”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也给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特别是银银合作、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保合作、银担合作和银租合作等等。银行合作业务指的是银行间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主要指同业存放、同业拆借、信贷资产转让、同业理财、票据转贴现、同业代付和同业代理等业务。本文专门针对银银合作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所指的金融同业业务主要指银银之间的业务合作。

一、同业业务的现状、原因和发展趋势

(一)、同业业务的现状

20年前,同业业务的代名词就是同业存款和同业拆借;10年前,同业业务热衷于债券投资、票据转贴现与买断、信贷资产转让与回购;现在,同业业务的业务范围已经遍布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同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同业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这两类新兴业务已经在大步追赶,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同业业务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同业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横跨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其综合性、交叉性的业务特质使之成为最具创新活力的金融领域,同时由于资本约束、息差收窄、盈利压力、未来的利率市场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同业业务,竞争也日益加剧,“共赢”的局面逐步成为普遍现象。

高速增长的同业业务,正在改变银行的业务格局。今年上半年,银行同业资产增速超过贷款增速已成普遍现象。2012年上市银行中中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同比增幅超过50%的达11家,远远超过同期上市银行资产增速。同业负债业务方面,据央行公布的货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与“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两项之和为168829.5亿元,在总负债中占比为13.3%,同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同业资产业务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与“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两项之和为276662.9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21.8%,同比上升了3.4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是近年来发展同业业务最为快速的银行之一,该行早于2001年就开始将同业业务定位为主体业务之一,并且逐步将其发展成为特色业务。银银平台是兴业银行近几年以可持续金融理念所着力打造的业务模式之一。兴业银行的银银合作业务以“共享资源、创新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输出核心的产品、服务、技术,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商行、农信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中小型银行的和谐共生和多赢局面,力争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点服务便利和更优质的整体金融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银银平台在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科技输出、融资服务、外汇代理、资本及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金运用、培训交流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针对中小银行网点资源有限的情况,兴业银行与50多家中小银行开展柜面互通业务合作,联网网点超过12000多个,有效解决了联网行客户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助其实现了走向全国的愿望;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缺少理财产品业务资格,面临客户、资金不断流失的情况,推出银银平台项下的代理理财产品销售业务和理财门户,帮助合作银行紧跟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趋势,丰富产品线,巩固和扩大客户基础;把握住村镇银行大量设立的趋势,推出村镇银行服务方案,累计为5家村镇银行建设核心业务系统,为22家村镇银行提供代理接入支付系统服务,为村镇银行的顺利设立,改善支付结算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达到11017亿元,同比增长75.6%;占总资产的比例达39.62%,高居各家上市银行之首。由于同业业务的推动,其上半年净利息收入同比大幅增长56%,对净利息收入的贡献也由2011年上半年的7.4%迅速攀升至23.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的贷款余额为10580亿元,比同业资产少近500亿元。依靠同业业务,兴业银行在二季度存贷利差环比缩窄6个基点的情况下,其净息差反而环比扩大15个基点至2.79%。

银银合作业务,拓宽了国内金融机构间合作的思路,开辟了崭新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各家银行运用差异化的竞争手段突破了金融产品同质化的“怪圈”,从而驶入广阔的“蓝海”。近几年来,银行间的同业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方式不断紧密,合作收益不断提高,合作产品不断创新。截至今年6月30日,券商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从半年前的2819亿元,飙涨至4802亿元,增幅高达70%。今年8月份同业代付业务受监管限制后,作为同业代付的一种变体业务,同业偿付马上兴起。

(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原因

1、客观的市场环境孕育出了广阔的同业市场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利率和汇率改革,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孕育出了广阔的同业市场。

1)、混业经营的模式打开了同业市场的广泛合作空间

近十年来,国际上混业经营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国内金融实践也要求实行混业经营。“一行三会”加强了监管协调,并逐步放金融管制,在混业经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例如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批准商业银行收购信托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可以投资入股商业银行,凡此种种均为同业合作打开了广泛的合作空间。

2)、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打开了金融创新的大门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2003年12月21日,汇率改革始于2005年7月21日,改革至今,均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特别是2007年1月份我国的基准利率雏形SHIBOR利率的推出和汇率波动幅度的逐年放开使得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往来空间不断增大,不同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水平的不同完全反映在了资金的利率和汇率上,对同业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的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同业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多。

3)、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为同业合作提供了广大的生存空间

我国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差异化非常明显,包括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财务公司等,仅银行之间的差异就非常明显。随着大批金融机构的上市,经营理念也随之而变,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战略。正因为有了差异性,才有了合作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小金融机构之间搭建合适的平台,将各自的“短板”补齐,通力合作,将是使各类金融机构扬长避短,协力促进金融效率优化的可行途径。

4)、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同业合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由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各金融机构均利用自己在各自市场的优势,为自己和客户获取利润。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资金融通上,而有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更多层次的需求。单一的金融机构很难满足客户这一多元化的需求,而同业合作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同业合作,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便可弥补自身的劣势,从而拓展更多的客户,并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2、同业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诸多利好因素

1)通过加强同业合作,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弥补自身劣势,在长期内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迅速提升管理水平,从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银银合作有利于银行之间优势互补。就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它们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业务资格有限,IT 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又受到不得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另一方面,这些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在其所在的地域有分布齐全的网点和大量终端客户,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掌握着一定的金融资源。就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它们有品牌、人才、产品开发等诸多优势,但是分支结构只是局限于国内一二线城市,发展空间受到局限,而拓展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业务又面临着资本不足、不熟悉当地文化、缺乏客户基础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小金融机构之间搭建合适的平台,将各自的“短板”补齐,通力合作,将是使各类金融机构扬长避短,协力促进金融效率优化的可行途径。

银行同业之间除了业务领域的合作带来的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和低成本之外,银行间文化的吸收和理念的融合,可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流的银行,在经历了长期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其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产品服务等方面具有相当强的核心竞争力,中小银行通过与这些银行的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2)通过加强同业合作,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增加收益,还可降低经营风险

大规模信贷投放浪潮下的资本补充压力、利率市场化等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了一个长远而现实的中长期发展问题,即业务发展模式和业务转型。在我国当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二元利率”体制下,由于流动性过剩,两者之间利差显著,大量企业投奔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等市场,从而加剧了金融脱媒。基于传统存贷利差缩小,银行需要新的盈利增长点。目前利率市朝的进程逐渐加快,尤其是今年以来的两次降息,还有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这确实对银行的利润造成挤占,息差减少。这让商业银行开始重新反思“吃利差”的老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必须改变当前高资本消耗的传统发展道路,拓展新的业务模式,在未来的业务转型中加强与同业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同业业务的爆发增长是银行在资本压力和成本压力下主动调整资产结构的结果,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借助同业业务,不仅可以规避信贷规模控制,还可以减少风险资本占用,甚至可以突围中间业务收入,这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加强同业合作可以有效化解流动性风险与信贷集中风险。在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存款增长乏力的银行可以依靠同业负债暂时缓解流动性压力。在贷款规模和存贷比受限制的大背景下,同业业务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提升了货币创造乘数。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规模经济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采用银团贷款等合作放贷的形式,实行风险共担、权益共享,能将贷款企业的风险分散到多家银行,降低信贷风险,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克服了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资金不足的弱点,使它们也能积极参与到中长期贷款中来,有效的规避中央银行监管中有关比例管理的限制。

(三)、同业业务的发展趋势

在金融业全面开放之际,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银行业影响更加深刻的宏观背景下,国内银行业在竞争基础上的进一步合作已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近年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对经营的同质性与差异化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研究如何建立新型的相互合作关系, 这已经成为新一轮发展浪潮的大趋势。同业业务的不断扩张,不仅成为了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为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凸显了同业业务的广阔空间和前景。同业业务将成为整个金融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当前,银行同业逐步将同业业务作为与公司、个人并列的三大主体业务之一。同业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已逐渐被各行所重视。同业业务规模与比重在合理范围内逐年提高是一个积极信号,也是银行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强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相互渗透,各项金融业务相互交叉,业务风险相互交叉,客观上也要求金融同业共同合作,整合有效资源,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并化解风险。

尽管同业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已不鲜见,但是其发展仅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阶段。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同业业务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国外商业银行来自金融同业业务的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30%,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的收入为10%左右,尚处于起步阶段。

银行同业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市场也出现了所谓同业业务就是“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同业业务脱离实体经济,是银行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等一些非议。同业资产方面,从2011年众多受到监管密切关注甚至严厉查处的业务来看,如2011年中期叫停的农信社违规票据回购业务以及银监会清理6类理财产品资金池投资标的下的直接购买未贴现票据资产,再到2011年末叫停的票据信托业务,以及今年8月份叫停的同业代付业务,均是由于同业业务借助监管套利,特别是通过表外业务绕过监管,而这些无一不进入了同业资产范围之内。

因此不少人很担心同业业务未来的命运,部分人认为它由市场资金面和监管趋紧所生,那会不会由市场资金面和监管趋松所灭。一旦银行的资金面宽松导致市场需求下降,或者监管政策收紧,业务量马上就会掉下来,业务收入也就难以保证。其实同业业务的兴起是必然的且不可逆的,只不过监管问题是加速其成长的导火索,但究其根源还是表外业务的迅速扩张。同业业务是表外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的一种定势。

从根本上来讲,套利和绕过监管是同业业务备受非议的两大主因。套利是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监管则总是晚于市场创新,特别是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发展成熟。监管套利有利于金融机构和监管层之间的磨合。同时,在不断的监管套利中,更利于激发银行的活力,以及对产品的定价能力,是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业业务的暴发式增长源于市场竞争的自发力量,并非偶然,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同业业务仍将以超过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速度取得快速发展,将同业业务定位为银行的主体业务之一将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

二、同业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同业业务的超常规发展缺乏健全的监管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秩序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为分业监管,银行间的合作必会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这需要监管机构努力规范金融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银行监管体制,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银行存款如果过度依赖于同业资金必然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以逃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同业代付会干扰了央行的货币调控等。以绕道信贷规模为目的的同业创新的风险或不仅于此。以同业代付为例,作为去年票据业务监管从严后的最重要的替代品,同业代付一度崛起达到万亿规模。然而,明显在大量的信用证代付业务中,有些并无真实贸易背景,而仅是变相的普通贷款,即便有的业务增加了担保,仍存在资金流向难以控制等风险。另外,由于早前没有统一的规范,银行业非信贷业务尤其是表外业务,各银行普遍少提或不提拨备。根据上市银行2011年年报,信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普遍提高,然而非信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幅度变化不大,甚至有4家银行出现负增长。

个别银行凭借同业存款利率放开的便利,将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同业存款,甚至是本行“同业存款”,由此吸引客户存款,为高息揽存打通了一个重要渠道,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亦有银行以“同业存款”之名行“同业拆借”之实,由明转暗进行资金交易,使大量资金游离了全国同业拆措市场之外,摆脱了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长期下去,将造成银行资金市场的失序,影响宏观调控的正确判断与实施。个别银行将大量资金存入低层级的信用社,而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手段,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

银银合作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企业组织和市场的中间组织形式,它使组织富有弹性,但也失去了一体化组织稳定性的优点。代开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同业偿付等业务并非国内独创,而是国际早已流行,只是我国处于金融发展初期,利率与汇率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在信用体系不发达,市场秩序不规范,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系列问题。

(二)同业业务属于新兴业务,银行业还未形成良好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过去开展同业业务长期分散在公司业务部、资金和清算等多个部门操作管理,营销的组织形式松散多样,统一管理,规范运作的难度较大,缺乏清晰的业务流程和风险节点控制。归口管理部门不统一,加之同业业务从业人员数量少,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政策统一实施效率较低,营销资源尚未得到最优化配置。同业业务是一项非常专业化的业务,要保证其稳健的发展,银行必须具备准确的市场环境判断、严谨的市场趋势分析、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合作上,普遍存在违规操作,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一些商业银行将同业存款与一般存款会计科目混用,以达到虚增一般存款的目的;还有些代理收付业务,没有履行报批手续,没有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风险揭示、收益权违规转让等等。

(三)我行发展同业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

1、我行起步迟于同业,对市场变动缺乏反应机制

温州目前工行、建行和交行的同业业务开展情况较好,根据初步市场调查,基本上有市场需求的同业业务他们都有所介入,不论是客户数量、产品应用数量还是各类同业产品的规模,我行都落后于他们。

至2012年8月份同业代付业务被银监局叫停,转入表内业务前,我行却未开展此类业务,后市场改做同业偿付,我行过于惧怕政策风险,并未开展。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将境内票据转贴现的业务通过跨境信用证转移至境外,工行、交行和建行等已在开发NRA客户福费廷业务,市场需求旺盛,即离岸市场的票据转贴现业务,赚取境内外的资金价差,而我行连基础的一年期人民币信用证还无权代开。

2、同业授信流程过于繁琐

我行已批复同业授信客户三家,前后费时近一年,部分原因是各环节人员对业务不熟悉,很大部分原因是授信流程过长,过于复杂。同业授信要由前台部门发起行文申请,经市分行国际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贷管理部会签,再由省行机构业务部和信贷管理部会签,通过行文批复;同时也要按照企业授信发起,经市分行贷审会和省分行贷审会,部分增量授信还需要经总行贷审会。据市场调查了解,他行总对总有授信的前提下,有用信需求的其余分行不需要发起复杂的授信流程,只需要提出授信额度调拨申请,附简要报告。

3、同业业务权限过低,产品价格缺乏市场竞争力

作为二级分行,我行在同业业务方面的权限非常之低,很多业务无法开展。例如目前工行、建行和交行都可以开非100%保证的1年一期的人民币跨境信用证,而我行只能开180天。我行目前也没有票据业务的经营权限。

我行人民币同业存款的利率权限定价文件为2011年下发,而目前同业普遍采取市场化报价,我行的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约40BP,导致我行吸收不到人民币同业存款。

三、如何加快发展同业业务的措施

(一)、夯实管理框架基础,建设同业业务专业人才队伍

各级行设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明确三大职能:管理、营销和风控。一是管理职能:制定同业业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和发展策略,获批后组织实施;负责审定、优化业务制度、标准和流程。组织同业业务情报的搜集、整理、分析、交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组织并指导同业产品的调研、宣传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二是营销职能:负责同业客户的营销维护工作,指导和协助基层营销同业业务;负责收集分析金融同业动态信息,提出应对策略以及对金融同业产品的开发需求;负责开展同业业务的培训工作;负责建立同业客户经理队伍,建立业务考核机制,落实考核办法并监督考核;三是风控职能:协助制定同业授信审批政策与流程,并监督执行;负责审查分析同业客户的授信资料,识别并发现潜在风险,揭示风险点,并提出风险防控措施;负责同业授信后项目的风险动态跟踪、复查和监控管理。

目前我行同业业务的管理基础还相对薄弱,我们要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强研究,提高市场敏感度。各行要及时掌握证券、银行同业等金融行业的相关情况,切实提高市场敏感度和前瞻性,抢占业务发展先机;二是要完善同业业务人员配备,提升客户经理专业素质和营销能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营销能力强的同业团队;三是加强对辖内分支机构的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业务轮训等方式,使各分支机构同业从业人员迅速掌握各类同业合作产品;四是要强化精细化管理,建立专门客户档案,实时跟踪客户动态、定期交流合作意向、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并做好同业数据交换工作,及时掌握市场变动信息。

同业业务要求从业人员熟悉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各类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以及风险管理,既要熟悉各类金融市场,又要掌握各类衍生产品,等等不一而论,简而言之就是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因此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同业合作团队,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同业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拓宽发展思路

同业业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低水平业务上,应不断进行创新,从负债业务发展到资产业务上,中间业务上,力求全面;从前台到中后台,力求有效;从基础产品到衍生产品,力求先进,从根本上提高同业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要专注于研究分析,多做市场调研,从市场现有和潜在需求出发,提高同业业务的前瞻性,确立先发优势,并且建立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我国处于金融发展期,很多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并未发育完善,而且汇率与利率改革期很容易出现无风险的套利产品、低成本的替代产品和先于或绕开监管体制的创新产品。因此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容易出现市场需求度非常之高的产品,能为各方带来收益,而且此类产品往往可能只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例如市场上流行过的同业代付、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同业存款、票据信托、理财产品资金直接购买未贴现票据资产等等。要以客户需求为原始起点,设计产品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纷繁复杂的同业业务始终围绕客户需求展开工作。产品定价要以市场竞争为核心,价格与规模必须协调发展,尽可能拓宽资金运用的渠道,提高资金运营的能力。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合理的政策分析,从而完善产品的定价机制,制定出前瞻性的有吸引力的价格。

要了解监管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哪些可以放开,哪些不会放开,哪些逐步放开,要始终了然于胸,监管的放松可以等同于创新的空间。同时要了解同业和客户的需求,建议调查和分析的机制,明确客户的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变产品驱动为客户需求驱动。

(三)、突出重点客户和重点业务,提升同业业务的贡献度

目前中小银行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网点网络不断延伸,在此过程中,中小银行急需在银行在资金、结算等方面提供支持,因此,当前银银合作应以中小商业银行为主,包括对农行有差异化需求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各级行辖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信用社;以代开银行承兑汇票、代理结算、存放同业、票据买卖、银团贷款和同业存款为抓手,推进与各中小银行的合作。区分同业客户的特点,以中小银行为重点合作对象、以政策性银行、邮储及信用社为补充是合理的营销定位。

针对各类客户的具体特点,深化合作,合理使用利率手段,针对其中的重点客户,一户一策,制定和实施具体营销方案。各行要积极营销当前资金形式下对流动性有强烈需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做大存放同业业务,提升综合效益。各行应根据银行类存款的市场结构,依据客户与农行的资源互补程度,重点针对信用社、邮储银行等中小银行开展营销,吸收其结算性存款。要大力开展与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等中小银行的各类结算业务,发展代办银行承兑汇票、代理国际业务、代理各类清算等业务品种,以结算合作为主、利率手段为辅,增加结算性资金留存。各行对于与农行合作关系较好、互补性较强、综合贡献度较高的重点银行类客户复制“1+2”模式,即在保证正利差的前提下,通过与各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互存做大农行同业存款规模。

做大做强票据业务。票据业务是一项见效快、风险小、易操作、成本低的主要银行业务,是各家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争取客户、占领市场的一项主打产品,它不仅能提升对全行中间业务及经营效益的贡献度,而且能够实时调剂信贷规模及优化资产结构。要发挥农行流动性强,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通过票据业务争取同业客户。首先要通过积极向上级行争取票据买入返售交易权限,加强同业市场分析和交易对手的联系,做大买入返售业务。其次在兼顾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时间差和价格差,将票据转贴现业务做出规模、做出效益。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同业业务风险

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篇7

以新兴同业业务向企业融资主要表现为两种业务形式:非标投资业务和买入返售业务。其中, 非标投资业务主要指银行理财投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

(一) 非标投资业务

1. 具体运作模式。

非标投资业务除投资于他行理财产品外, 主要投资标的可分为信托计划和资金管理计划两种: (1) 投资于信托计划, 其内容为信托贷款。银行将自营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 形成信托计划, 然后即由信托公司向目标企业发放信托贷款。 (2) 投资于资金管理计划, 其内容为委托贷款。即银行将自营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 形成资金管理计划, 券商将资金通过该银行分支机构向目标企业发放委托贷款。

无论哪种操作模式, 其实质均为借助中间通道向企业放贷, 只是通道方的类型和数量不同而已。

2. 非标投资与信贷业务、理财业务之间的联系。

非标投资业务实质是将信贷业务非信贷化, 同时为理财业务储备基础资产。三者实质均为向企业提供融资, 但所受监管约束要求不同:

一是业务管理规范程度不同。信贷业务需接受信贷规模限制、存贷比限制、业务全流程接受“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信贷管理法规的规范。而非标投资业务和理财业务无须受信贷规模、存贷比限制, 且贷款用途模糊、融资人贷款由其自主支配。尤其是对非标投资业务基础资产的调查审批、存续期管理等尚没有明确监管规定。

二是减值准备计提要求不同。对信贷业务而言,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标准清晰, 需要计提1%的一般准备。而非标投资业务缺乏减值准备计提标准, 银行参照债券投资的现金流折现法自行制定减值准备标准, 计提比例仅为0.02%左右。而理财业务理论上不由银行承担损失, 无法制定减值准备计提标准, 各行根据情况自行计提。

三是风险资产计量结果不同。对于信贷业务来说, 一般企业债权风险权重为100%;非标投资业务同属资产业务, 风险属性也为企业信用风险, 权重同样为100%;而理财业务一般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 既不属于表内业务, 也不属于表外信用风险业务, 不计入风险资产。

3. 非标投资业务对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1) 规避信贷法规监管, 以实现套利。目前对非标投资业务的监管法规几乎还是空白, 因此规避信贷业务的监管规定便成为非标投资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始动力。例如以上提到的逃避信贷规模和存贷比限制, 逃避拨备计提和信贷全流程的监管约束等。 (2) 充当理财业务非标资产蓄水池。非标投资与理财业务之间可以自由交易基础资产, 且通过投资承接理财业务基础资产, 使之成为调节理财业务流动性和压缩理财业务非标资产规模的重要手段;反之, 理财业务募集资金可以购买非标投资标的, 甚至根据募集资金量受让单笔合同中的部分资产、共享抵押品, 从而规避了理财产品不能投资本行信贷资产, 以及信贷资产转让须符合整体性、真实性、洁净性的要求。 (3) 增加企业融资自由度的吸引力。一些限制性行业如房地产、融资平台等, 通过贷款业务获得资金有困难, 但可以通过非标投资业务获得大额资金, 且可以自由支配。

(二) 买入返售业务

1. 具体运作模式。

新兴买入返售业务实质是由回购银行出客户并兜底风险、买入银行出资金的联合放贷业务, 交易标的主要为信托受益权。

常见模式为三方买入返售, 其流程为:甲方 (过桥方) 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 由其发放信托贷款, 然后由乙方 (出资方) 向甲方购买该信托计划受益权, 并由丙方 (风险兜底方) 承诺在未来某时间以约定价格购买该受益权。

另外, 还有两方、四方买入返售业务。其中两方买入返售模式为:融资企业将待开发土地或其他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 与之订立财产信托计划, 然后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甲方银行, 并承诺信托计划到期前一天回购;甲方银行又将信托受益权转让给乙方银行, 并承诺信托计划到期前两天回购。两方买入返售模式实际为两个买入返售业务的嵌套, 由乙方银行出资金, 甲方银行兜底风险。四方买入返售模式是在三方买入返售模式基础上, 由另外的第四方出具法律文件兜底风险。

2. 买入返售与非标投资业务在实际操作中的区别。

非标投资业务是利用自营资金向本行客户融资, 而买入返售业务是利用买入方的资金向回购方的客户融资, 业务结构更为复杂、风险更加隐蔽。从出资方的角度来看, 买入返售业务和非标投资业务的区别如表2:

3. 新兴买入返售业务对市场具有吸引力。

第一, 对回购方而言, 既可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获得综合结算收益, 又可以摆脱信贷监管, 甚至给其逃避会计核算、隐藏信用风险带来机会。第二, 对买入方而言, 只需承担同业信用风险, 便可以获得较高收益。

二、新兴同业业务风险分析

1.从单笔业务的微观层面看。 (1) 信用风险管理弱化。一是由于参与方增加, 使出资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被割断, 银行对融资企业的制约关系不如信贷业务直接。二是银行逃避信贷监管的主观意图使其降低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标准, 例如, 贷款用途模糊, 单笔金额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且一次性发放。三是单个企业通过各种业务模式融资, 银行对此缺少统一监测途径, 极易造成超额授信。 (2) 操作风险加大。参与方越多, 操作风险尤其是法律风险越大。一是参与各方的每一个合同、每一步操作都需要合法合规, 环节越多, 交易标的存在法律瑕疵的风险就越高。二是参与方分散在各地, 所有业务环节几乎均在同一天完成, 协议签署能否做到面签、印章是否真实有效, 每个细节都可能带来操作风险。

2.从整个银行的中观层面看。 (1) 信用风险准备不足。新兴同业业务仅按传统同业业务计提减值准备, 缺乏符合实质风险的拨备计提标准, 未能对“类信贷”业务的预期损失做足准备, 使得银行拨备覆盖率实际被高估。 (2) 使监管指标失真。大量资金游离于信贷业务之外, 使得贷款规模、存贷比等监管指标失去意义。 (3) 造成银行非理性扩张。新兴同业业务低成本、高收益、约束少的特征使得银行大力追逐, 易超越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3.从整体经济的宏观层面看。 (1) 影响宏观调控效果。新兴业务的资金大多投向限制性行业, 主要为房地产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目前对行业融资总量的监测与管控缺乏清晰路径, 宏观政策对信贷业务投向严加引导, 新兴业务却暗度陈仓。 (2) 系统性风险加大。参与方的风险关联关系增加了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加之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不如信贷业务精细, 一旦某家机构出现失误, 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3) 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一是对传统信贷业务造成冲击。二是引发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三是监管缺失使银行互相效仿。基于已开展业务银行的示范效应, 会有更多银行加入到规避监管、投机逐利的队伍中。

三、相关监管建议

1.尽快出台监管规定, 对新兴同业业务进行全面规范。具体建议有三点:一是明确比照信贷业务进行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计提拨备、计量风险资产;二是从严规范会计核算, 回归风险本质, 进表管理;三是对结构复杂、风控缺位且监管困难的业务模式进行抑制。

2.对重点行业融资总量进行全面监测。一些高风险、受限制性行业多有借道非信贷途径进行融资的情况, 因此只盯着信贷业务进行风险监测已不合时宜。建议将所有渠道融资纳入融资总量控制范围, 尤其对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重点风险领域制定风险监测报表, 内容涵盖信贷融资和理财、同业等“类信贷”融资。

3.采取疏导策略分流新兴同业业务风险。建议为缓解新兴业务需求提供通路:一是适当放宽信贷规模管控, 给融资需求回归信贷业务提供空间;二是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 化解“类信贷”业务聚积的风险。

摘要:近年来, 随着对信贷业务监管日趋精细化, 新兴同业业务风生水起, 成为信贷和理财业务之外的主要融资渠道, 更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新兴同业业务表面为同业交易, 实为通过层层通道向企业放贷, 形式多样、风险复杂。本文对银行新兴同业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及风险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监管建议。

关键词:银行,新兴同业业务,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捷.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现状、问题与方向.银行家, 2014;1

[2] .王晓坤.浅析中小银行业机构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风险及对策.时代金融, 2013;29

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篇8

关键词:同业 理财 影子银行 流动性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整体银行体系超储率不低,但资金却出现了超预期的紧张。实际上,如果稍微拉长观察窗口,可以发现2011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同时通胀压力较小,但资金利率中枢却较历史平均水平有明显抬升,除了外部流动性趋势性下降这一外生因素以外,更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资产负债扩张的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下文将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讨论其对于流动性及债市的影响。

同业和理财业务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影响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年来银行大力发展创新业务,如同业业务等表内创新业务,如理财、委托贷款等表外创新业务。最后体现为银行为获取更高的资产收益率,不断增加风险偏好扩张成本。而对应的融资链条也从简单的存款到贷款,演变为更长的各式各样通道业务,包括券商、基金、信托等通道,而在相关通道被监管叫停之后,银行会重新创造出更多的“新”业务。

在传统业务下,资产方为债券、贷款,而负债方对应为零售业务。在创新业务中,同业业务则是表内资金业务下的类贷款业务,资产方不占用贷款额度,负债方为批发业务,不需要缴纳准备金;同时还有完全脱离资产负债表的理财业务。相较传统的业务,这些新型业务在负债端体现为更高的成本、更多的主动负债,相应地要求资产端更长的期限、更高的信用风险偏好。最终在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银行周围,衍生出一系列“影子银行”,创造了和以往不同的流动性。

以下分别就同业业务及理财业务进行深入分析。

同业业务:资金项下的类贷款业务

传统的同业业务多为资金拆借和中间业务,包括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代理结算、互购债券等,也包括银行和保险、证券、基金等同业的业务合作。可以说,同业业务最早是为满足银行间短期流动性安排,以及进行结算代理业务而被动发展的。

同业业务与贷款业务在监管方面考核不同,带来了监管套利的机会。对于银行而言,同业业务相较一般贷款业务有以下几个好处:(1)风险权重低,根据银监会2012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对我国其他商业银行的债权(不包括次级债权),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的,其风险权重为20%;3个月以上的为25%;而对一般企业的债权,风险权重为100%;(2)不纳入存贷比考核,存贷比考核的现行公式是贷款/一般存款,同业资产不体现在分子中;(3)同业负债无需缴纳准备金。

银行报表上的同业科目中,资产方有三个科目: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负债方有三个科目: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其中,存放同业和同业存放主要是同业间的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等;拆出资金和拆入资金多为银行间拆借业务;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原本多为债券市场上的回购业务。

据央行2013年6月底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近年来同业资产大幅增长,减去银行/信用社持有的政策性银行债和商业银行债后,目前同业资产占其他存款性公司总资产比重为16.9%(见图1),同业负债占总负债12.4%(见图2)。

图1 同业资产大幅上升(单位:亿元,%)

图2 同业负债占比相对稳定(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Wind

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更高。从上市银行报表上看,截至2012年底,部分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占总存款50%以上。四大行同业负债占比稍低,在20%左右及以下(见图3)。可见同业业务是扩张资产负债表的捷径,而股份制银行扩张同业业务较为激进。

图3 部分股份制银行同业负债占总存款的比重(单位:100%)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Wind资讯

在资产科目中,买入返售占比最高。据上市银行2012年报表,买入返售项在这些银行的同业资产中占比逐渐上升,达50%以上。究其原因目前的同业业务已经变性,部分演变成为“类贷款业务”,“买入返售”成了一个无所不能包的科目。以银行和信托公司合作为例,原本银行可直接向企业放贷,但现在受贷款投向或贷款额度的限制,银行通过向信托公司融出资金而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同时信托公司将信托受益权质押给银行并承诺购回,此业务便成了银行和信托公司的一笔同业业务,体现在银行报表上就成为了“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见图4)。

图4 以信托为例的同业业务分析

资料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买入返售项下的资产多种多样,各家银行买入返售下的资产差异较大,对应不同的业务策略:国有大行以单纯资金业务为主,因其是市场资金主要拆出方;中小股份制银行以信托收益权和票据为主。

而在同业负债科目中,同业存放占比较大。分析同业负债的结构可以发现,卖出回购和拆入资金的占比较少,同业存放的占比达70%以上。前两者分别对应抵押拆借和信用拆借业务,而同业存放的指向并不明晰,值得关注。同业负债成本高于一般存款。由于存款中近40%为活期存款,导致一般存款的成本较低,加权平均利率在2%左右;而同业负债成本远高于存款成本,约在4%左右。

根据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测算,同业业务的息差并不高,银行做同业业务的动力来自于其规模效应。以某股份制银行2012年年报为例,买入返售和同业拆出收益率都在5%左右,低于贷款6.2%左右的收益率。再比较同业业务和传统业务的息差:假定银行贷款利率为6.5%,存款成本为2%,同业资产收益率为5.5%,同业负债收益率为4%,存贷比为75%,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5%,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准备金存放利率为1.7%,则在可比口径下,贷款息差为3.3%左右,而同业息差为2.5%左右,差距不很大1。

理财业务:存款业务的表外延伸

理财产品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也是银行竞争业务的又一战场。理财产品本质是存款业务的表外延生,是增加客户粘性、争夺存款的重要工具。银行理财账户无任何存贷比、准备金、授信额度等限制,8成左右的理财产品为非保本,负债端允诺回报压力小。据笔者所在研究团队测算,目前理财规模近8万亿元,略小于同业业务10万亿元的负债规模。

理财产品收益率和短端货币市场利率愈趋于收敛。2012年以前,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低于票据利率、Shibor、隔夜利率等短期利率,但2012年以来,理财产品利率与这些短端货币市场利率越来越接近,表明理财业务竞争日趋白热化。货币市场已经很难满足理财的收益率要求,倒逼理财户向收益更高和期限更长迈进。理财业务对高收益资产的渴求,导致2012年以来理财户不断增持中低等级信用债。《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8号文”,也促使理财资金增加了对信用债的配置,因而信用债收益率被压低。据测算,理财资金投向中一半为货币市场和同业业务,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另一半为债券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存在流动性错配。和同业负债一样,理财业务同样推升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要求资产端投资更为激进。

理财产品到期日通常为季末,理财户的资金在季末部分回流表内,导致存款在季末波动,理财户中有近一半的资产与负债存在期限错配,季末理财产品到期时,通常有几种处理方式:(1)通过新发理财产品对接到期理财产品,在理财资金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可以不断滚转;(2)调动本银行表内备付金对接到期的理财资金;(3)原本银行理财户可以通过和本银行自营户做交易来拆借资金,但近期同一法人不同账户交易受到限制,银行理财户需要通过与其他银行拆借/回购资金来承接原有资产。银行理财产品一般设计成季末到期,但实际到达客户账上面需要下个季初,在季末考核时点,负债方体现为:理财产品变为一般存款;而资产方则体现为:买入返售/拆出资金项增加。季末据笔者测算存款变动一般在1.5万亿元左右,意味着季末有1.5万亿元左右理财回表。由于存贷比考核的公式为贷款/一般存款,贷款未增而一般存款增加,满足了存贷比考核要求。

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获取一定的息差,按照笔者估计,大型银行的息差收益大约在50bps左右,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在100-150bps之间。从利润表上看,理财的盈利应对应到非息业务的资产管理费用中,按成本计算为20bps左右。因此资产池中应有一定的盈利残余(retained earning)应对未来的信用风险,但如发生系统性的信用风险,这些盈余恐不足以覆盖损失,尤其是在无法采用盯市估值的非标债权或股权大幅度下跌时。

同业和理财业务对流动性及债券市场的影响

(一)创造了一种脆弱的流动性

首先,同业和理财业务确实创造了流动性,更确切地讲,创造了更多“信用”。两者的快速发展使银行的富余资金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推动了资金、信用债、同业代付、票据、信托等业务的发展,创造了更多信用,并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

其次,部分情况下它们还创造了货币。例如,前期部分商业银行将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给农信社,再将此票据购回,而由于农信社会计报表的不同,其将票据的转贴现和回购都计入信贷规模之外的票据科目,而在银行报表上体现为增加了存款。另外,保本理财是计入银行表内的,体现在负债方是增加了结构性存款。但是,同业和理财业务创造的这种流动性较为“脆弱”,原因如下:

(1)同业业务是批发业务,金额大且较为集中,较金额小且分散的零售业务波动更大,易造成银行负债端的波动。

(2)由于同业负债和理财不需要缴纳准备金,而这些业务在性质上和存款类似,因此将目前的超储率和过往比较也存在高估超储率的嫌疑。

(3)理财季末回表易造成流动性紧张。如前所述,理财季末部分资金需要回表以满足存贷比考核要求,在同一银行理财户与自营户交易受到限制后,一家银行的理财户可能需要与多家银行自营户交易,而各家银行所需资金头寸存在差异,使得交易链条越来越复杂,当市场预期资金面紧张时,该预期容易自我实现。如果担忧交易对手发生信用风险,则银行会更趋谨慎,流动性紧张将到极限,由此发生了今年6月末资金面紧张的现象,这种现象未来仍有可能重演。

(4)对同业的监管规定有加严的可能,或造成流动性冲击。例如未来可能出台政策,要求同业负债需缴纳准备金,同业资产需计提一定拨备等,这将使流动性趋于紧张,银行资本金需求增加,进而减少银行的债券需求,造成债市的流动性更为紧张。

(二)债券市场:资金利率中枢上移,信用利差上升

同业和理财业务所创造的这种脆弱流动性,使市场容易受到外部和内生冲击而重新产生流动性紧张局面,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溢价会增加,促使资金利率中枢上移。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监管部门的风险偏好显然已经转向审慎甚至下降,而银行非常规地扩张自身资产负债表,并以更激进的投资来增加资产端收益率,风险偏好仍然在逆周期上升。未来,银行表内信贷坏账率有可能上升,表外理财的信用风险也可能传播到表内,使得银行需要降低风险偏好,以及降低表外理财规模增速。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下降和表外理财规模增速的放缓,对应到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上,其所要求的信用债收益率会较过去上升,从而推升信用利差扩大。

注:1.同业净息差=roe*核心资本充足率*(1-同业资产风险权重)+同业资产收益率-同业负债收益率

存贷利差=贷款收益率*贷存比+准备金利率*准备金率-存款收益率

作者单位: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上一篇:探析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经济毕业论文下一篇:提单丢失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