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共10篇)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1

近年来,农家乐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审美疲劳。关键是粗糙的产品和粗放式的服务和配套,让旅游者不能承受。

福建休闲农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低水平、同质化阶段,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只能吃(土菜)不能玩的简易版农家乐,其结果就是让人“乐”不起来。

近几年,随着高速公路、动车开通,自驾游迅速升温,一些早期投资的休闲农业业主加大投入,在土菜馆基础上开辟采摘园,打出“亲子游”的招牌。但是,农产品季节性强,往往一季摘完游客走光,生意依然是有一茬没一茬。加之这些简易版农家乐的休闲娱乐、客户服务、应急医疗、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都较差,环境不够优美,难以满足市民休闲消费的需要,不转型必将被淘汰。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休闲农业投资者另辟蹊径。比如,“彩虹小镇”请来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团队,完全按精致农场模样打造。走进“小镇”,一边是生态超市,另一边是观赏采摘区,采摘区再细分为100多个品种的观赏瓜果区、近60个品种的蔬菜种植区、40多个品种的香草种植区和20多个品种的药用蔬菜区。不少游客表示,果蔬品种很丰富,那些非洲果、南美瓜,还有现采香草泡出的茶,令人印象深刻,其配套设施齐全,不同需求的人都能得到满足。在福建,像这样有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点不止“彩虹小镇”。福建省农业厅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点1800多家,投资总额30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年接待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已初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休闲农业,福建,农业文化,产业融合

进入21 世纪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逐渐增多的闲暇时间, 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向凸显, 农业休闲产业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益成为充满活力又具吸引力的朝阳产业。

1 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1.1 传承农业文明需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文化教育、农业文明传承功能的发挥, 需借助一定的产业平台来实现。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体正是农业文化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 作为服务型产业, 休闲农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早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 (地区)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菲律宾、泰国、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现己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常态。

1.2 推进农业的文化产业化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有限理性, 加上农业本身的弱质性, 使得农业在发展进程中停滞不前, 所以, 农业的发展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有效支持。 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促使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延伸, 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 有效地把文化产业资源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 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 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促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诠释。作为农业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体, 尤其是休闲农业, 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物质产出局限, 延伸出服务产出功能, 其作用功能使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呈现出新的发展阶段, 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2 休闲农业视野下福建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宏观政策鼓励

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少不了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的加大, 福建省颁布了《加快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利用乡村的旅游资源, 为游客提供具有特色鲜明的各类乡村旅游活动。 加之在2008 年提出“实施乡村特色旅游‘5155’计划”,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完善管理, 开展“农家乐”、“水乡渔村”等休闲观光农业, 利用农业文化资源, 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 福建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和农业产业为依托, 精心包装吸引力较强的乡村旅游开发项目, 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采取优惠政策扶持新农村建设, 推动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1 年出台了《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一系列方针, 从福建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出发, 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针对面临的形势努力整合资源, 培育休闲农业的产业集群, 提出“福建休闲农业逐步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 按照规划, 目前福建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近1000 家, 推动福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2.2 经济发展水平支持

国际经验表明, 当GDP达到3000 美元时, 旅游需求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跨越。 福建作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良好, 201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55.76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4.9 亿元,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 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878 元,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 此外福建省还加强闽台合作项目, 扶持农业乡村旅游。 另外由于福建每年接待的港澳同胞、台胞和海外华人华侨数以万计, 他们也成为了福建休闲农业消费的主要且稳定的潜在客源。 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道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汽车市场规模扩大, 加上城镇居民收入逐渐增加, 城镇家庭轿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大, 成为推动了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的动力, 节假日的增多, 更使得休闲农业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如鱼得水,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社会休闲文化氛围浓厚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在当今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我国在完善职工休假制度、保障公民合法休息权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充足的闲暇时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前提, 伴随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 人们对业余时间的合理掌控, 从而满足了人们享受娱乐的精神活动需求。 1995 年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 随后又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 使得我国公民每年享受的节假日增多, 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休闲农业的迅猛发展。 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 居民消费支出向服务性消费支出分流, 人们不再局限于满足衣食住行, 而是逐步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自身健康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人们对休闲的消费需求升级, 市民公园绿地休闲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观光休闲旅游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休闲也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2.4 技术条件成熟

技术条件成熟降低了休闲产业发展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趋向自动化, 社会对劳动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减小, 这使得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强度下降, 享受休闲生活的时间和精力增加, 技术环境的变化更加有利于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 我国正不断加强先进科技在休闲产业中的运用, 积极努力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随着福建的休闲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对重大休闲项目的决策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可行性研究, 并发展信息技术, 提升休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为相关部门和消费者提供有效、准确、实用的信息服务。 福建省开通了休闲农业研究所的课程网络平台, 定期更新和充实信息内容, 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并公开向公众介绍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办事规程等, 增强信息透明度, 全方位地整合各地信息资源, 为福建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服务和指导, 搭建部门与部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3 休闲农业视野下福建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要重视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 政府应鼓励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横向融合, 延伸产业链, 扩大农业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 加快促进农业文化产业化的全面升级, 推进服务型农业发展, 从而直接和间接影响福建省经济、社会、文化作用的发挥;其次, 政府要制定相应合理的财政资金政策, 大力发展休闲产业。 福建省的休闲农业虽发展势头良好, 但因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更需对其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政府在财政支农项目中应考虑划拨部分资金支持休闲产业的发展;最后, 各级政府部门还应积极建立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 包括投融资、产权交易、信息、法律等相关服务支持, 为文化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制度保障。总体来看, 福建省必须强化对农业文化产业的组织领导, 加强工作指导, 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引导,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如收费减免、补助资金、项目优先、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等, 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3.2 大力挖掘福建传统农业文化

福建省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可谓是类型多样, 历史悠久, 既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文化, 还有浓郁的乡土农村民俗;有闻名世界的客家土楼遗产和武夷山古粤城村等, 吃苦耐劳的惠安女文化和农事节庆等传统文化都是福建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福建省要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资源优势, 加强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趋向融合, 依据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 大力挖掘福建特色传统农业文化, 延续与保护民俗文化的精髓, 突出地域的特色。 要努力实现农业文化产业化与休闲农业的互动, 在结合中烘托出休闲大市场, 从而使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加推动福建特有的传统农业文化及民俗文化的传承, 构建福建特色农业文化体系, 加快地域文化的推广。

3.3 开发农业文化休闲项目

福建各区县拥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习俗风情, 积习了各地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 在农业文化休闲项目设计中应要充分挖掘各类型的民俗文化。 开发以当地民俗文化相应的学习与观赏型项目, 例如参与当地举办的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与依托背景的科普教育活动, 为游客提供当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的解说, 从而向游客展示当地特色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在农业文化休闲项目开发中根据约定成俗的传统节日, 以环境、经济、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打造出别具一格的互动参与和观赏相结合的专题旅游活动, 与当地居民一起参与赛龙舟、闹龙灯、猜灯谜、打腰鼓、唱戏曲等传统民俗娱乐活动的比赛, 并且为游客提供民间传统文化表演的舞台, 游客可参与表演, 给予奖励鼓励游客参与活动, 从而提高游客融入当地活动的积极性。 还可推出以特产养殖为基础的特色美食节, 发展福建乡村美食旅游模式, 游客可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使休闲旅游活动更加丰富,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共赢。

3.4 提高农业文化运营水平

加强对福建资源和文化特质的研究, 策划并叫响具有福建特色、彰显福建特色休闲农业的宣传主题, 整合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资源, 强化宣传渠道, 加强统筹, 创新休闲项目服务管理和市场营销。 在品牌的培育与发展中彰显文化特色, 将福建传统农业元素与文化产业相互嫁接, 把休闲农业的品牌打造响亮, 使之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1]后梁伟军.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10, 29 (04) :12-17.

[2]耿红莉.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政府主导模式的启示[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6 (3) :17-21.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节水农业 灌溉技术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45-01

1 福建省节水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沿海地区缺水严重

福建省沿海突出部陆地面积(包括岛屿面积)比例不大,占全省面积6.23%,但水资源需求增幅较大。由于福建省降水量年际丰枯悬殊,时空分配也不均匀。沿海地区平均降雨量较少,仅为900~1600mm,但是平均年径流深在450~1240mm,加上灌溉设施陈旧落后,区域性水旱灾害经常发生。特别是部分滨海地区,如连江、莆田、惠安等多个县(市),人均水资源不足1000m3,为全国人均的43%,全省的27%。典型的如东山岛,2001年9月至2002年4月连续8个月无降雨。总的来说,福建省沿海地区缺水十分严重。2004年夏秋大旱,有150个乡镇,近200万人口饮水困难,受旱耕地1000多万亩,所以福建省沿海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2 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据统计,全省已建各类水库2963座,总库容110亿m3,供水总量169.15亿m3,用水量达164.40亿m3。根据福建省水资源中长期计划,到2015年供水保证率为75%时,总用水量将达到270.19亿m3,因此,现有的水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水平很不相称。福建省水库灌区目前多数为盘山渠道,土质差,衬砌率低,渠道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而且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老化损坏率达到40%,特别是许多泵站设备、水闸、渡槽等损坏十分严重,多数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目前全省平均水灌溉利用系数仅为40%左右,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直接影响农业的灌溉用水,因此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势必面临着新一轮的水資源压力。

1.3 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特别是农村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日益受到工业“三废”、化肥、农药、养殖业及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资源状况日趋恶化。据监测,目前福建省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总体上说,福建省各主要江河的水质状况较好,但部分流域存在局部河段严重的水质污染现象。水污染日趋严重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也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不仅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对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到。

1.4 农业灌溉用水危机

农业用水是福建省用水大户,一般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用水。随着我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比例急剧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为保障城镇用水,许多地区不得不把原先以农业灌溉为主的水库水源转向城镇供水,加之部分水资源被污染,可供农业使用的水资源日趋紧缺,农业用水的比重必然将逐渐下降,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闽东南地区的水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因此,虽然福建省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平原、岛屿和沿海突出部分的水资源拥有量却很少,呈现出季节性、区域性的缺水状况,严重制约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

1.5 节水意识不强

认识上存在误区。目前不少地方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福建省雨量充沛,旱情不重,发展节水农业意义不大,因而对推广节水农业技术重视不够,推广面不大,影响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近年来,福建省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发展不平衡,用水效率仍然很低.

2 福建省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福建省节水农业发展应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分期实施、讲究实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灌溉的节水化、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化、节水灌溉管理的科学化,同时还应注重节水灌溉重点工程与整体推进、重点技术与农艺措施和灌溉区域管理与基础工程建设相结合。

2.1 防渗渠道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省年平均农业总用水量100亿m3左右,而灌溉水利用系数大约为0.4~0.5,效益发挥不足一半,每年损失的水量相当50座大型水库。为此,加强农田渠道防渗基础设施建设,不当可以节省输水时间,还可以减少渗漏,同时也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根据福建省农田节水灌溉发展现状,主要应该建设刚性混凝土衬砌的渠道防渗基础设施,规划到2015年,建设渠道防渗面积150.0万亩,

2.2 输水管道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管道输水技术是以管道输水代替明渠输水,简称“管灌”,其优点:一是可以节水,二是可以节能,三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可以方便管理。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一般包括取水工程、输配水管网和田间灌水三组成部分,所以,需要添置薄壁塑料管、双壁波纹塑料管等大口径管材,还有配套管件与附属设备等。

2.3 田间喷微灌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喷微灌具有作物灌水均匀、作业强度小、机械化程度高和适用性广等特点,并有利于作物抵御不良气候条件。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约8%;微灌系统可以随水将肥料和农药直接输送到作物根区,提高了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可节省化肥、农药用量50%,利用率提高30%~40%;微灌使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节省了大量劳力费、机力费。综合考虑农产品产量、品质提高和节省农业生产成本,采用微灌技术一般可增收30%左右。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4

共**县委副书记

(2008年4月)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富民之本、立县之基。作为全省典型丘陵农业大县的**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立足实情,成效,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一、“五小五大”彰显初步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县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取得初步成效。

(一)小水利克敌大干旱。围绕“治水改土夯基础,通讯修路畅通道,美房沼气洁环境”总体思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攻克了百年难遇特大干旱。仅2008年,全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3亿元,动工各类水利工程3976处,水毁修复1325处,新增有效灌面1.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打机压井4890口,建微水池1250口、沼气池5400口,完成滴灌减灾面积1278亩。如水利设施完善的竹北、二郎等乡实现了“干旱不减产、大灾不减收”,“幸福桃园”已经成为达州市农建亮点。

(二)小农户连成大基地。截止2008年底,全县建成规范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125.8万亩。其中:优质粮油基地80万亩、苎麻基地26亩、蚕桑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20.4万户(其中专合组织带动农户17.2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5以上。同时,通过优惠政策的培育,财政投入的催生,全县有6个村达产业化示范村标准、2个乡镇达产业化示范乡标准。

(三)小专合联结大市场。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2008年,新发展专合组织23个,全县农村专合组织总数达351个(全国百强协会1个,四川省百强协会5个),切实提升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全县农产品市场销售总额2.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20余元。

(四)小企业扶优大龙头。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0余家,达到了每个产业都有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整合、技改扩能、政策支持,培育壮大,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固定资产总额3.33亿元、销售收入达5.5亿元。2008年,东汉醪糟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金桥麻业公司销售收入1.72亿元,大枫树丝业成为达州市茧丝行业的一枝独秀。

(五)小农技撬动大农业。本着“先进、科学、适用、经济”的原则,狠抓新机具、新技术、新良种等推广。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0.1万亩、推广优良品种15个,推广粮经作物生产新技术12项,仅2008年推广苎麻打剥机、示范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新机具622台。农业机械22.46万台件,总动力19.86万千瓦,百亩耕地达24.2千瓦,机电提灌控灌面达33.1万亩,占全县田面积69.6。如五丰、江水、新建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三变,即牛耕变机耕、人收变机收、天灌变机灌。

二、“五个欠字”透视存在问题

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有了较好基础和可鉴经验,但还处在初级发展和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结构层次不高。畜牧产值比重低,传统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二是产品优势不优。优质苎麻、粮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宏观政策、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三是龙头企业不多。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10家,竹材加工龙头企业空白,且与农户多为买断卖断关系。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二是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金融部门实行商业化后,放贷转向、规模缩减,尤其对“三农”投入有所减弱。三是农用物质有价高质差现象。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大县,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政策环境不宽松。重视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轻视发展规模以下企业;重扶规模企业,忽略发展种养大户;重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轻农户生产发展投入。二是污染治理不彻底。产生污染的养殖业主、加工企业等与群众矛盾没有根本消除,纠纷难以遏止。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大多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

三、“四大工程”加速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大县的当务之急。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县委把“农业立县”作为四大战略之

一,力争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和经过3-5年努力,建成产业化示范县、争当全市农业产业化排头兵、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县、打造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加速农业资源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 基地 蚕农”、“公司 基地 农户”及“协会 基地 养殖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三车间并建”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建好“第一车间”。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建好农业生产“第一车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苎麻,做实粮油,做优畜禽,做大劳务,做精蚕桑、做特绿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大枫树丝业、东汉醪糟、通源油脂等龙头企业原料缺。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县新建规范化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力争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

2、舞活龙头,建好“第二车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大力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骨干型、成长型和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加大新上项目和技改投入,重点扶优扶强金桥麻业、大枫树丝业、通源油脂、东汉醪糟等老龙,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新龙,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4家,其中国家级1家;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形成一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通过建设苎麻园区,实现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由内销型向出口型转变。

3、繁荣商贸,建好“第三车间”。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支持供销社、粮油企业、邮政系统进行合作。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5个省级百强协会和3个省级示范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中国苎麻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建设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建设麻、竹、丝、禽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下访群众队”和“千名干部访万家”、“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政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努力提高全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县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苎麻脱胶技术、竹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重点抓好适合我县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苎麻打剥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乡党校、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县职中、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县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县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农民工输转稳定在25万人次以上,内转收入占劳务收入比重大幅提高。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强添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县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行“山水林田路气电机园房”配套建设、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综合治理。重点解决用水难、地力低问题,彻底治理病险水库、山坪塘,改造中低产田,抓好万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1小时**”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招呼站,突出解决群众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掘麻文化、竹文化、田园文化、傻儿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五峰山、净土寺、清河古镇、幸福桃园等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度假村”等乡村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由农村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支农资金、涉农项目。坚持“一资带三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纳入各级党政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抓好今年村支两委换届,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5

时间:2010-12-31作者:高廷江 张筑铭 朱发培 邓晓兆 王玫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现状与特征,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思路与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现状;贵州贵阳;南明区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乌当区永乐乡划入南明区后,南明区土地资源面积由原来的85.4km2扩大到209.34 km2。南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菜、果、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转变传统农业思维方式,用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贵阳市城郊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南明区在区位、交通、资源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是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北连云岩区,东北、西北与乌当区接壤,南接小河区,东南和西南接花溪区。2009年乌当区永乐乡、花溪区小碧乡划归南明区后,全区总面积209.34km2,辖4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约75万人。年平均气温15.3℃,全区年均降雨量1 174.7 mm,无霜期270d以上,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南明区种植业涉及云关、后巢、永乐、小碧4个乡,2009年有耕地面积1 834.5hm2,农业人口56 486人。2008年(包括永乐、小碧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2 394万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4%,人均收入5694元,其中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3 551.5hm2(次),总产量116 665t,果树栽种面积769.5hm2,总产量7 122.6t。种植业主要以蔬菜、果树为主,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逐年减少,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在几年的发展中,南明区城郊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果蔬产业,努力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城郊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1果、蔬产业催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永乐乡地处贵阳市东郊,乌当区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km,距乌当区政府驻地新添寨24km,离贵阳机场9km,东、北与龙里县接壤,南与贵阳市机场相连,西与情人谷、阿栗杨梅园风景区毗邻,全乡总面积59.6km2,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全乡共3 088户,总人口12 043人。耕地面积812.1hm2,其中专业菜地241.9hm2,粮区菜地466.7hm2,年复种面积1 800hm2(次),年产蔬菜6.45万t,外销4.8万t;有果园637.5 hm2,年产水果超过6 100t;有莲藕基地66.7hm2,年产量达1 750t。建成了占地1.76hm2的果蔬批发市场,日交易量淡季达150t,旺季可达250t以上。辖区内有风景秀丽的石笋沟水库风景区、石塘小山峡、罗吏大古钟、永乐古堡遗址、清礼部尚书李端芬墓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苗族二月场”、“布依六月六”等民族风情文化节,有“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随着永乐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悄然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永乐乡2008年也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特色蔬菜休闲观光促进生态农业

南明区有莲藕基地66.7hm2,是贵阳市最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基地和生态旅游好去处。荷花具备景观、文化、生态、食饮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功能,受到成千上万游人的青睐,并成为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枝独秀,且莲藕上市给当地群众带来可喜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辖区内现在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有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也有20多户。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使南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城市田园风光。

2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障碍较多,推广力量不足

全区虽然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机构,但是由于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很难将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当中,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仍主导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发展生态农业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体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农村中难以推广实施。另外,2009年永乐乡和小碧乡划入南明区,耕地面积由原来的266.7hm2增加到1 833.3hm2,农技推广部门工作量增大很多,极大地影响到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提高。

2.2常规农业比重过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小碧乡,山地多,且主要从事以玉米、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以粗放式种植方式为主对管理技术要求较低,因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果、菜等作物由于生产投入较大,因而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相对滞后。相关配套设备建设滞后,抗御病虫草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手段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能明显提高。

2.3城市扩建导致城郊蔬菜面积萎缩

主要表现在后巢、云关乡,两乡地处贵阳市城郊接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逐年增多,而这些被征用的菜地大部分是基础设施较好的坝子地,导致全区菜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生产规模急剧缩减,对该区蔬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南明、生态南明、和谐南明”的战略思路,按照“规模强菜、质量(标准)立菜、科技兴菜、筑菜外运”的指导思想,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合理规划,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要求,制定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争取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创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生态基地。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粮、果、经作物种植比例,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群众加大发展效益好的果、菜、花卉苗木等潜力产业。努力减少重点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创优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并举。

3.2抓生态文明城区和文化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寨整治,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发展主题,以打造“永乐乡桃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或旅游协会),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李端棻墓址、永乐古堡、罗吏古钟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桃园文化和李端棻历史名人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乡村旅游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业。

3.3以永乐乡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

以永乐乡为中心,永乐果蔬批发市场为平台,建立666.7 hm2蔬菜基地,辐射到小碧乡和龙里县猫场、洗马等乡镇,实现年外销蔬菜4.5万t以上,并逐年递增。建立优质果园666.7 hm2,其中优质艳红桃基地300hm2,中华寿桃基地66.7hm2,其他水果300hm2,年产量6 000t;同时,建立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等项目基地。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为平台,做大做强“永”牌艳红桃和“黔山牌”蔬菜,发展成为“万亩桃园”、“万亩菜园”的生态农业。

4南明区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

4.1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把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到乡镇村,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网络机构,形成“区—乡—村—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使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前有功能齐备的规划、产业选择指导和产业效果分析预测服务,减少投产的盲目性[1]。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各阶段、各环节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生产安全。产出成品后,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引导销售,确保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实现。

4.2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以永乐的果园、菜园为载体,大力推进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桃树等项目基地建设[2],打造“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等有利条件,建设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公司,切实推进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4.3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目标,对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为养殖小区或周边农户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猪-沼-果”、“猪-沼-菜”以及大中型沼气建设生态模式[3]。

4.4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万亩果园”和“万亩蔬菜”基地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用物理技术防治虫害,最大限度减少常规农药的使用。全面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5加强生态农业从业主体培训

发展生态农业,主体是农民[4]。一要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二要推行农业生产“零距离”指导,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要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着力实施带领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带”工程。三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外省和周边县参观学习外地的工作经验。

5参考文献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6

摘要:农业产业化发展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在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中,更多的经济学家把视角放在农业产业化概念内涵的界定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的研究和探讨上。本文结合安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并就其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业,通过各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相联系,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有一定的经营规模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育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加工、运营、销售,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其竞争实力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效益。培育和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阳县位于河南的最北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90年代初期。1994年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文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抓特色,扩基地,壮龙头,建市场,搞服务,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大范围启动的态势,农业龙型企业达30多个。2001年7月,安阳县政府又制定了关于发展龙型经济的意见,依据分层筛选、各负其责,分批实施、动态管理,突出重点、不排斥其他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5条龙型经济,并且制定了龙头经济实施的战略方案,出台了安阳县农业龙头经济发展部门分工责任制,将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

从总体上看,安阳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龙型经济进入了初期发展阶段,龙头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各县市的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龙头企业发展程度还不够,发展水平还不高,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竞争力比较弱。安阳县的大部分龙头企业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现有的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3家,仅占总数的6%。龙头企业和交易对象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稳固。目前“订单农业”还不完善,小部分的龙头企业和交易对象签订合同,大多数龙头企业与交易对象间仅是稳定的购销关系,真正意义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联结数量很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落后,有些龙头企业存在管理思想落后,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作者简介:张献东(1972--),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县农业局农经站副站长。

通讯作者:王海红(1974--),男,河南安阳人,安阳县经作站主任,Email:wanghh2006@163.com。

管理松懈,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效率低。技术水平落后,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管理者素质低,真正意义的农民企业家少。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弱,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比较多,从事精加工、深加工的比较少,加工农产品的科技合量和附加值低,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

面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知识经济日新月异,为了构筑具有豫北特色的经济格局,加速豫北的现代化建设,应从有效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着手,使龙头企业富有朝气、充满生机、竞争力强,从而加快安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全县农业的竞争力。

一、树立正确的战略思想安阳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应遵循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龙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发展求发展。安阳县已经把培育和发展龙型经济作为推动全县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而推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发展龙型经济是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发展龙型经济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龙型企业,虽然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许多未知情况,仍要坚持以发展求创新,以发展和创新求活力,以活力求新概念和新认识,进而在统一认识和发展的主流基础上求得问题的解决。加快观念的更新,形成加快龙头企业发展的共识。

二、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1.龙头企业企业家应有创新能力,善于发现机会,敢于选择有前景的产业和项目。其次企业家要有经营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科学技术、信息、劳动力等,进行优化配置,创造积极效益,同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

2.启动全面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观念创新。龙头企业应与交易对象间采取竞合的战略,争取双赢。二是技术创新。应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增加专用品种的研究开发工作。重点研究开发与国际接轨的多样化、专用化产品的生产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三是制度创新。龙头企业应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深化企业改革,尽快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搞活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活力。四是组织创新。通过信息建设使龙头企业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引入任务小组和工作团队,使传统的机械、死板的科层制柔性化,进一步构建学习型组织。五是管理创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1.必须建立企业信誉机制。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龙头企业和其协作组织、个体的管理规范,尤其要明文确立龙头企业与各合作对象间的独立的地位,应尽的责、权、利,及设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尽可能地使交易规则透明化。

2. 股份制是利益联结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践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同时引导其他形式的合理

过渡。

四、多层次、多元化发展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优先支持一批已形成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外贸系统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建设一批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积极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发展一批以出口创汇为重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合资合作龙头企业。有选择地改造一批乡镇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其向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转变,成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一批私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和激励现有企业,强化对农民的联系和服务功能,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技术改造,发展生产基地,开发新产品等途径,逐步转化为龙头企业。充实完善一批有一定经验实力的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或龙头企业。通过产、研结合,共同创建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要素组合,建设龙头企业,改变以行政区域划界,低档次、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弊端,力争做到高起点,规模要大,效益要好,辐射带动能力强。

五、制定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要改善龙头企业的融资环境。影响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往往是融资渠道不畅,融资环境差,尤其是利用资本市场运作的龙头企业的数量很少。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融资。各级金融组织和合作基金会,应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贷款指标、抵押担保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尽快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广开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试办政府资助或贴息、民办公助和民办的风险投资基金。符合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尽力支持,发展股权融资。

二要切实减轻龙头企业的负担。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优惠政策在实践中应予以坚决实行。尽量减轻龙头企业的社会负担。

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篇7

一、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立足区域特色,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区两园”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以绿色蔬菜、水果、林竹、花卉、海水品、茶产业等为代表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带已初步形成。闽台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化,更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色现代农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2011年起,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连续4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一)各地特色明显,产业链见雏形

随着以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集聚以及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不仅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规模迅速壮大,而且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二)用好用活政策,扶持举措有力

福建省各地用好用活中央和地方扶持政策,资金、土地等不断向特色农业倾斜,创造性地推出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农业保险等政策性措施,加快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福建省福州市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科技创新等方面建设。

(三)转化推广科技,引领示范有效

福建省各地加大农业科技培训、成果转化,以及新品种、新技术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壮大了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福州市重点开展农业“五新”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先后成立了“福州市水产品深加工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州市食用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促进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的发展。

(四)构筑新兴业态,线上线下互动有为

引进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商平台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产品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品牌形象。南平市借助福建首个地方主题特色馆“特色中国·武夷馆”,在淘宝网上展示具有闽北特色的绿色产品,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2013年销售额近1亿元;平和县种植琯溪蜜柚的历史已近500年,在全国各地设立300多个蜜柚直销点,成为中国最大的柚类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基地。

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呈现新特点

(一)规模化——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规模小、零星分散,通过“以土地流转为载体,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特色产业为重点”的转型升级模式,成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规模较大的设施种植基地,经营模式正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耕地流转率达27.6%。一批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园区得到培育,设施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不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一批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不断涌现。

(二)科技化——助力特色农业增产高效

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福建省内一些龙头企业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食品科学研究院和茶生物学研究院等众多科技创新平台。在厦门建立海西农业科技培训交流中心,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专利、成果,培养新型农民;针对创业园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攻关与合作。

(三)品牌化一做大特色现代农业亮点

福建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从争创品牌、政策扶持、指导服务等方面入手,做大做强品牌农业企业,不断提升和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农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已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著名商标550个、驰名商标69个。

三、制约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1.农村土地机制不健全。

一是分散、零星的耕地与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加快农业适度规模化发展显得非常迫切。二是对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缺少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农户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流转机制不健全,指导服务不到位,流转土地的供求信息不对称,流转合同与手续也不够规范。三是由于各地普遍存在着规模耕地流转难、合约租期短等问题,承包业主不愿加大农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投入,制约了设施农业连片规模发展。

2.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一方面,部分公司使用的种子多来自台湾地区和国外,有些通过专业的代理机构从国外引进,良种的繁殖技术还未掌握;另一方面,部分县内企业反迅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人才招聘上存在很多困难。

3.品牌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同产业内品牌多、乱、杂的现象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产业化品牌优势,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难以实现由特色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有些企业以单个企业分散生产为主,没有统一的品牌和包装,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有些企业缺乏品牌和销售网络,直接影响国内市场的有效拓展和产品的经济价值。

4.扶持政策不完善。

据调查,林农、果农、茶农贷款难问题仍存在,设施农业抵押贷款难,农企融资渠道单一,创新支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限,参保保费补贴少、积极性不高,用电优惠政策执行不力等问题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已制定的鼓励特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多集中于如何扩大面积、发展种植规模等方面,而关注产前、产后环节较少,如种苗繁育、物流市场、行会组织等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四、加快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细化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鼓励土地承包经营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流转,以土地改革激活农业。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要尽快细化政策,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农村土地的流转行为,搭建规范服务中介组织平台,切实维护农村土地流转秩序和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大力拓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强化金融服务支持,降低贷款门槛、拓展质押担保方式,加快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搭建土地流转、资产评估、抵押担保等中介平台,提供更多“接地气”的金融产品,实现农村资源资产资本化。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筹措资金设立农业风险防范基金,切实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3.提升特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科技为支撑,向创新要效益;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的研发推广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建立重点技术研发的研究项目库,实现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同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特色农业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

对福建原有扶持的特色农业产业规划进行新一轮科学调整,对市场认可度好、辐射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的特色产业合理布局,扶持发展。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发展前景广阔、能带动农民增收的国内知名品牌、传统特色产业,出台具体扶持政策,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真正发挥其名牌效应。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新增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倾斜,让惠农政策惠及广大农村,扩大帮扶面。

参考文献

[1]刘荣章,吕姗,李建华,等.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5):544-547.

[2]陈飞天.建设有福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J].发展研究,1998(5):22-25.

玛纳斯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8

一、玛纳斯农业发展现状

玛纳斯县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县属人口14万人,其中农牧民9.43万人,耕地面积120万亩。目前,棉花面积60万亩,玉米面积26万亩,加工番茄4万亩,小麦、蔬菜、油料、以及饲草料等特色作物20万亩,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面积10万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50元。

县委十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以来,玛纳斯县以打造“四个百万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为目标,确定了差别化、特色化、绿色发展思路,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由单一效益型向集效益、生态、休闲等综合功能转型发展,加快构建多功能现代农业体系。农业呈现市场化、科技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趋势。

二、玛纳斯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提升。我县依托国家和区州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农业项目实施和打造工作,完成了六个国家高产创建项目、机采棉技术推广项目、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地膜回收利用项目、设施农业标准园项目、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全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县项目、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脱毒马铃薯制种等28个项目,成功申报“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两个(乐土驿镇、旱卡子滩乡)和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推进“四个百万”产业基地建设,放大现代农业效应。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年来,玛纳斯县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进一步优化调整大农业结构,构建多功能型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营造现代农业发展氛围。在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张春贤书记提出了“千万亩小麦、千万亩玉米、千万亩棉花、千万只肉羊”的“四个千万”农业发展思路。玛纳斯抢抓自治区农业“四个千万”建设机遇,高标准打造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2010年11月9日,在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张春贤同志强调,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要正视差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建立新疆现代产业体系。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玛纳斯县坚持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牧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培育壮大粮食、棉花、瓜果、畜牧、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六大产业体系。

三、玛纳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牧业”。本人认为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还需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现代化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将机械化排在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2013年,全县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33.8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12842台,现有大型拖拉机5352台;有各种配套机引农机具23209台,有自走式采棉机36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12台;新购进收获机械34台,精量播种机 141架,耕整地机械109台,全县主要农作物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85%,优质高效机械大幅度增加,现有农机装备升级换代步伐进一步加快,但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继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单位或生产地区,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继续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说,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五化同步”,信息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現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发展推进到更高阶段,实现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

继续提升劳动者素质。农民是农业的主体,现代农业要靠现代农民来实现,农民的思想解放程度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为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反过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然要求农民素质的提高,以使之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即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针对我县农民素质现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1)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农字号专业的开发建设;(2)把农民教育与科技培训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农民文化,以适应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继续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农业现代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程度的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产生及普遍存在。这种系统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多地生产满足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坚持生态良性循环的指导思想,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9

2影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丘陵地区占全国总的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成为了限制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影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自然条件的限制

丘陵地区耕地分散较大,地形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且形状各异,耕地大多都是根据各种形状而建立起来的,甚至还存在很多梯式耕田。龙市镇地处浅丘,耕地面积4967hm2,耕地面积虽较大,但能合理利用耕种的实际丘陵坡地基本只有一小块地,还分散。这种情况下使用机械化种植对机械的要求就非常高。

2.2劳动力原因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村劳动人员主要是老弱病孺,青壮年农村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中,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生产缺乏足够的人力。目前仍然在农村居住的90后00后年轻人,对农业种植生产因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有效的参与农业生产,长大后又会进城务工,农业劳动人口紧缺的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为了保证农业产量的稳定,就需要投入机械化辅助种植手段,帮助少量的农村人口完成一定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证产量的稳定。

2.3农业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

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在丘陵地区的建设还比较薄弱,种植生产地的道路无机耕道,特别是某些道路依山而建立,不便行车,使得很多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够进入到田间作业,即使是用传统的方法将农业机械搬到田间,由于丘陵地区的耕地地形复杂,仍然导致机械设备无法发挥最大效益。

2.4政策原因的影响

福建农业企业的实践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农业小企业贷款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小企业贷款,是指农发行为解决农业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金需要而发放的贷款。农业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参照《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国统字〔2003〕17号)和《部分非工企业大中小型划分补充标准(草案)》(国资厅评价函〔2003〕327号)的规定。

第三条 农业小企业贷款遵循“政策引导、择优扶持,科学高效、精细管理,严控风险、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 农业小企业贷款实行单独核算和单独考核。农业小企业贷款客户不得发放其他种类贷款。

第二章 贷款对象、种类和条件

第五条 贷款对象。贷款对象为从事农、林、牧、渔业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的各类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小企业。以下企业不得作为农业小企业贷款客户:

(一)纳入合并报表的集团成员企业。

(二)大中型企业因生产经营恶化或业务下滑导致规模缩小的企业。

(三)达不到农发行规定的相关行业信贷准入标准的企业。

第六条 贷款种类。农业小企业贷款按照贷款用途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

(一)流动资金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动资金需要。

(二)固定资产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

第七条 贷款条件。借款人申请农业小企业贷款,除具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基本制度》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体现地方产业特色和行业优势;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及股东资信状况良好,无违法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三)借款人信用等级在A-级(含)以上;

(四)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的,项目资本金不低于农发行规定标准;

(五)农发行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贷款期限、利率、方式

第八条 贷款期限。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生产经营周期在1年以上的农业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固定资产贷款期限一般为1-3年,最长不超过5年。

第九条 贷款展期。农业小企业贷款到期后原则上不办理展期。因受季节性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影响不能按期还款,在有效落实合法足额担保的前提下,可按照农发行有关规定办理贷款展期。

第十条 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价格应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贷款风险、预期收益、客户综合贡献度和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原则上不得下浮。

第十一条 贷款方式。一般采用担保贷款方式。担保方式应以抵(质)押担保为主、保证担保为辅,同时可接受企业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股东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对采用保证担保的,应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优先选择政府主导的专业担保机构。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客户,在有效资产应抵尽抵后不足部分,满足以下条件,可以采用信用贷款方式:

(一)借款人信用等级在AA+级(含)以上,取得农发行贷款后,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40%;

(二)与农发行建立信贷关系2年以上,且企业申请的贷款总额不超过之前12个月销售归行额的50%;

(三)已提供的抵(质)押资产折算值达到其在农发行贷款额的50%(含)以上。

第四章 管理要点

第十二条 信贷资金帐户管理。借款人使用贷款,应在农发行开设信贷资金专户。贷款的发放、支付通过信贷资金专户进行。

第十三条 资金支付管理。借款人支付信贷资金应减少现金支付方式,尽量采取转账支付、受托支付等方式通过信贷资金专户将信贷资金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象。

第十四条 销售回笼货款管理。开户行应监督借款人销售情况,督促客户将销售货款按约定比例回笼至农发行帐户,监控企业资金流向。

第十五条 贷后管理。开户行应定期对借款人经营情况和信用状况进行检查和分析,重点关注借款人贷款物资保证率和偿债能力的变化,同时注意收集相关非财务信息,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实物库存和担保状况变化情况。对于固定资产贷款,检查借款人自有资金是否足额到位,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资金使用顺序上,应先使用借款人自有资金或其他可支配资金,后使用农发行贷款。开户行要跟踪了解固定资产贷款项目概、预、决算审查及技术改造项目工程招标和工程竣工验收等工作开展情况。开户行客户部门负责人要对贷后检查的有关资料、记录和结果进行审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加强贷后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十六条 偿还方式。农业小企业贷款偿还方式应考虑借款人生产经营和现金流量的特点,由双方协商确定。对贷款期限6个月以上的,应尽量采用一次贷款分期还款或分次贷款方式。固定资产贷款可以酌情给予一定的宽限期。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开户行对农业小企业贷款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测分析,及时掌握贷款运行情况。上级行应定期对农业小企业贷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农业小企业贷款的操作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操作手册》相关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总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订。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5 猫下一篇:毕业设计前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