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复习教案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澳大利亚复习教案(推荐9篇)

澳大利亚复习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大洲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2.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难点:理解俄罗斯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一:时事导入,激趣质疑

情境导入:多媒体呈现2008俄罗斯总统大选图片:当地时间3月2日上午8时(北京时间2日凌晨4时),2008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投票正式开始,由于俄罗斯东西时间差异大,投票时间定于各地时间上午8时到晚上8时,海参崴选民开始投票时,首都莫斯科仍是1日夜里11时„„(新华社特稿)

提出问题:

(1)这两个城市的选民投票时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2)反映了俄罗斯具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地理问题的质疑、析疑,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环节二:国土辽阔,寻找证据

多媒体呈现俄罗斯位置图、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学案资料:

1.七大洲面积(万平方千米):亚洲4 400,非洲3 000,北美洲2 400,南美洲1 800,南极洲1 400,欧洲1 000,大洋洲900。

2.世界面积大国(万平方千米):俄罗斯1 700,加拿大997,中国960,美国937,巴西854,澳大利亚769。

3.平原面积(万平方千米):西西伯利亚平原260+东欧平原400=660。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15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大高原之一。4.俄罗斯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5.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约是中国的两倍。生生互动

结合地图和学案中补充的资料,小组合作完成:

(1)寻找证据证明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大”。(2)各组派代表依次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位置图、地形图,进行小组交流、比较分析,正确描述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特征。

课堂评价: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学生讲到哪儿,教师评价到哪儿。注意从知识、思路、规范、规律、方法等方面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地图,预设下列问题:(1)展示城市分布图,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为什么是欧洲国家?(2)展示邻国图,俄罗斯濒临哪些海洋?有哪些邻国?总结其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3)展示位置图,俄罗斯经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4)展示地形图,俄罗斯地势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说出它们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5)完成教材活动题。总结河流和地形区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采用以上步骤的教学,抓住“大”这个特征,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

[承转过渡]配乐《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多媒体播放景观图片。从宽阔的伏尔加河、广袤的东欧平原、贝加尔湖冬季的湖面到莫斯科红场、街头一角、母子依偎,从自然到人文,从“大”到“冷”。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与图片的巧妙结合,既给学生带来了课堂上的轻松一刻,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俄罗斯的另一个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教学环节三:天寒地冻,解释原因

俄罗斯气候分布简图

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展示资料:10月的俄罗斯开始转冷,需要穿大衣了,莫斯科的温度5~15 ℃,北部地区可能会开始落雪了。

春天:5月和6月 夏天:7月和8月 秋天:9月和10月 冬天:11月至次年4月

探究活动一: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问题引领:(1)展示气候分布图,读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主要以什么气候为主?

(2)展示雅库茨克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该气候最显著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气候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气候特征。探究活动二:俄罗斯的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问题引领:(1)展示俄罗斯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

(2)叠加地形图,思考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3)叠加城市分布图,思考城市分布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内和小组间同学的互助学,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突破难点。

课堂评价:

学以致用:思考题——俄罗斯在亚洲部分的三条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长度都比伏尔加河长,为什么俄罗斯人却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友情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就是强调地理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该题目的设置接近生活,展现地理的应用价值,并注重了开放性。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发现者,将评价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并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搏”把握教学进程。

教学环节四: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学生活动:将上述核心概念填到上面的框架图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且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种小结删繁就简,目的明确。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明确其 内在联系,掌握学习区域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系统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专家点评教学与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本节课精心设计情景导入、组织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无一例外都是遵循了此地理教学理念,呈现出两大亮点:

一、基于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让地理教学更能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那么怎样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更有效呢?本节课是在分解课标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既灵活又有针对性,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样才能给学生主体性发展留有余地,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创建高效课堂。

二、评价优先于教学设计让课堂更灵动

本节的另一亮点就是把评价纳入教学目标中,优先于教学设计,且使教学设计为其服务。评价不只是终结性的而是更注重过程性,在评价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更要评价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简言之,即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教学设计更重视依据本节具体的内容,挖掘出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例如“小组合作找证据”环节,就是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让学生伴随着困惑、讨论、释疑等积极情感,在学会聆听、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等过程中,产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迸发,学生的“心智”之门开启了,创新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出彩”了,课堂也就“精彩”了。这种评价使“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学理念不再是漂亮的外衣而是真正的体现。

此外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承转过渡时引入学生熟悉的歌曲配上精美的图片,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课堂学习评价

一、慧眼识图

读下图,完成第1~3题。1.对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 B.图中山脉属于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 C.图中山脉以西为中西伯利亚高原 D.该国矿产资源丰富,轻重工业都很发达

2.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的河流是()。A.叶尼塞河

B.勒拿河

C.伏尔加河

D.鄂毕河 3.俄罗斯完全在亚洲部分的工业区是()。

A.乌拉尔工业区

B.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C.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

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4.下图为“沿北纬60°俄罗斯地形剖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南低北高

5.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示意图”,判断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占优势的资源是()。

A.淡水资源、科技力量

B.科技力量、人口 C.人口、土地面积

D.淡水资源、土地面积

二、图说地理

6.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基于国情,特别是依自然、人文地理的特点而制定。读“俄罗斯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俄罗斯地图

(1)用具体数据,说出俄罗斯人口的分布特点。(2)读图说出俄罗斯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3)读图说出俄罗斯工业布局的东西差异。

(4)推测俄罗斯政府会提出怎样的战略发展政策。说说你的理由。答案:

一、1.B 2.A 3.D 4.B 5.D

二、6.(1)俄罗斯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大于25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亚洲部分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欧洲部分人口密度较大,亚洲部分人口密度很小,东西人口密度差异大。

(2)矿产资源丰富,东西部均有分布。

(3)西部工业区较密集,且部门较齐全,东部工业区较稀疏,且工业部门较单一,以采矿业为主。

澳大利亚复习教案 篇2

一、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作用

地理学家洪堡认为:“把相距很远的区域中的自然地理情况来比较,用少数特点来表示这种比较的结果,虽是普通地理学的艰巨任务,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还可以较好地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地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在比较过程中还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地理复习的效率。本文以澳大利亚复习课为例,谈谈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的应用。

二、比较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用

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现象、原理、规律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澳大利亚复习课中运用的比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同区域,通过综合比较掌握整体特征

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要素各不相同,形成了区域间的差异,各区域中的地理要素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各个区域的整体地理特征。通过综合比较,可以对有关地区地理事物获得整体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各区域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的主导要素以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澳大利亚复习课中,为获得对澳大利亚地区地理事物的整体认识,并进一步掌握与其他区域差异,把澳大利亚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别与其他各洲进行比较,以下以气候要素为例进行比较。

澳大利亚半环状分布的气候类型可与其他地区气候类型进行比较,如半环状分布的草原气候与非洲大面积的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成因可进行比较。选择典型的四地(达尔文、基加利、约翰内斯堡、图利亚拉),提供四地多年平均各月降水量(表1、图1),让学生分析四地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达尔文:1月受温暖湿润的西北风的影响,降水丰富,7月受干燥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

基加利:3~5月和9~11月,当地气温高,大气对流强,降水丰富;反之降水较少。约翰内斯堡:7月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暖湿的东南信风影响,降水较多。图利亚拉由于地处东南信风带的背风坡一侧, 降水较少。

在综合比较法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需掌握的知识规律作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如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往往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干湿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大陆西岸南北纬10°~20°之间,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还包括季风型(如达尔文),垂直地带性型(如基加利),副高型(如约翰内斯堡),背风坡型(如图利亚拉)。进行跨区域专题综合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会使其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升华以及能力的提高。

2.相同事物,通过横向比较突出内在差异

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理要素有差异,即使同一区域相同的地理要素由于内在一些因素影响,有时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比较。澳大利亚复习课中对澳大利亚地区各要素的比较,以气候为例分析如下。

提供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比较澳大利亚降水量分布的空间差异及形成原因。

澳大利亚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由北部、东部、南部向西部递减,呈半环状分布。原因:北部:夏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充沛水汽,降水较多;东部: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降水丰富;南部:受到湿润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中部深居内陆,大分水岭阻挡东南信风的深入,西部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东南信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降水稀少。

澳大利大陆降水在空间上有差异,在时间上也有差异,为比较时间上的差异可设计题目,如澳大利亚大陆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可分为冬雨区和夏雨区,图3中甲、乙、丙、丁四条线有可能表示冬雨区和夏雨区分界线的是( )

答案:甲。

澳大利亚大陆降水的时空差异导致澳大利亚大陆光照等其他要素的差异,提供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设计题目如下:

比较图4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差异。

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都较长,比较其成因差异。

图中丁地冬季和夏季的每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别很大,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差异原因。

对同一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可以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能力。

3.不同要素,通过联系比较寻求内在联系

澳大利亚复习课通过各种比较重点突出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寻求澳大利亚大陆不同要素内在联系。如气候对植被的影响,受降水影响澳大利亚植被也呈半环状分布,从东向西分别是森林、草原、荒漠。气候对农牧业的影响,澳大利亚中西部和北部地区为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较为干燥,适宜牲畜过冬和繁殖,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既适合畜牧业,又适合耕作业,发展混合农业。气候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由于东北地区湿热,广大内陆西部地区炎热干燥,不适合人类居住,东南沿海温暖湿润,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气候对水文特征的影响,澳大利亚墨累河由于受流经地区气候影响,中下游有冬、夏两个汛期,艾尔湖因季节性河流流入,水位季节变化较大等。澳大利亚气候对其他要素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联系比较寻求内在联系。

澳大利亚复习课中比较法的应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所学、深化所思,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刻。当然教无定法,对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三区域地理复习面广、量大,加上课时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复习方法,授之以渔,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而地理比较法是指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特征、意义、图表、数据等有价值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区域地理澳大利亚复习课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运用比较法,提高复习效率问题进行探讨。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课教案 篇3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地理《澳大利亚》教案 篇4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图片

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澳大利亚的过会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标识?它们是什么动物呢?这说明澳大利亚动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动物非常可爱。那么,我们现在就准备开始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

(设计理念:通过国旗、国徽,尤其是国徽上的两个动物,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整装待发

师:1.澳大利亚在哪里?

2.我们现在去澳大利亚(6月),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该带什么衣物?

3.我们可以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生:(略)。

教师小结:

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我们现在是6月夏季,可澳大利亚现在是冬季,因为澳大利亚横穿那回归线,气候以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为主,所以衣物不用带的过于厚了。我们可以坐飞机、火车等等交通工具去。

(设计理念:以一个澳大利亚之旅的情景,贯穿整堂课。关于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以及一些准备工作)

第一站:野生动物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观看影片欣赏动物,感悟澳大利亚生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萌生探究澳大利亚生物原始性的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还知道澳大利亚的动物?

生:(略)

师: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思考,澳大利亚为什么这么多古老的生物呢?这是和什么有关呢?

生:(略)

幻灯片播放大陆漂移动画

师: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生;(略)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分析1: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前,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动物缺少天敌;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分析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转承)

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物很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尽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下面我们去澳大利亚的羊毛博物馆了解一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家史吧。

(设计理念:在这一小节里,我准备了大量的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的图片,让大家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里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大量的图片可以提起大家的学习兴趣。进而了解澳大利亚多古老动物的原因。)

第二站:羊毛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一)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

生: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

生:(略)

师: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

师: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

生:(略)

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二)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生:(略)

教师小结:①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

②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

③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课件展示大自流盆地录像,让学生了解在大自流盆地问什么井水会自己往上喷,知道大自流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为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澳大利亚的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设计理念:这一小节的设计是让同学们自己读图、自己讨论、自己总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承转)

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第三站:矿产博物馆--“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

生:(略)

教师小结: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多媒体出示悉尼歌剧院、首都堪培拉等城市景观图片。

总结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集中。

师:多媒体回放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牧场、工矿业、城市等景观图。

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获得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形成的观念等)。

教师总结:用顺口溜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带着成功的快乐结束学习。

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

特有动物大袋鼠,澳洲草原闲溜达;

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化;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

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

煤铁资源储量大,三个美名传天下;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候好安家;

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设计理念:用轻松、简单、便于记忆的顺口溜总结本课,加强学生对本堂课知识记忆的加深。)

湘教版澳大利亚教案 篇5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

第三章《走进国家》 第七节 澳大利亚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营建一个开放民主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获取新知,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三个非常形象的标题,即①世界活化石博物馆,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③“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三个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世界分区地理,教材对澳大利亚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1.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首都。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能总结出澳大利亚地形的主要特点、主要地形区和河流、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3.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并运用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生物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4.运用地形图说出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别称的由来。

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济特点,主要出口的农矿产品。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6.运用地图,说出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图标、地图进行分析、推理、总结、作出判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七年级学生通过已有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用图能力,能够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地理事物,并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初步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前面几个国家的学习,也初步掌握了国家和地区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看问题的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教学中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课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例如,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素材资源;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力争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情境探究、协作交流、自我评测的综合地理学习能力。

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析图,进行自主学习、分析、探究、解答等构建自己的新的国家地理特征的总体印象与知识框架。

据学情状况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呈现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本课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即“不协调——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澳大利亚复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人口和城市分布。

2.了解澳大利亚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3.掌握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4.通过阅读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和地形气候图,能够对图中信息进行总结。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澳大利亚动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一、古老的动植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二、唯一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的分布

四、气候特征

五、地形特征

六、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跟随一些古老的而特有的物种去认识这个国家

课件展示袋鼠、考拉、鸭嘴兽、鸸鹋的图片

问题:为什么说他们是古老的

解答:从哺乳动物的进化规律来看,有袋类出现的比较早,没有胎盘,是进化不完全的哺乳动物,所以说是古老的,这些古老的物种都来自澳大利亚

板书课题:

《澳大利亚》

展示关于澳大利亚的动植物资源统计资料

板书

一、古老的动植物“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问题: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古老的动物呢?

学生活动:从大陆漂移说来解释

结论:长期孤立,环境单一,没有大型的食肉动物,进化缓慢,物种古老

学生活动:指认孤立的澳大利亚大陆

板书:

二、唯一的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提问:

1、能否把大陆改成大洲?

2、这块大陆所属的大洲

学生活动:

1、区分大洲和大陆的概念,不能改成独占大洲

2、这块大陆属于大洋洲,该国领土范围还包括塔斯马尼亚岛

知识延伸

学生活动:该大陆的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承接:

因为孤立,最初英国殖民者把这块陆地作为流放罪犯使用,后来随着大量自由民的加入,使最初登陆的东海岸人口迅速增长,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悉尼

板书:

三、主要城市和人口

1、最大城市—–悉尼

2、课件展示两国国旗,体现两国传统关系

3、澳大利亚人口信息:⑴90﹪为白种人,大多是英国移民的.后裔

⑵通用语言为英语

4、其他主要城市:堪培拉(首都)、墨尔本

学生活动:从课件展示的人口密度图得出人口主要分布范围是东南沿海地带

板书: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承接:从学习经验得知,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板书:

四、气候特征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候图

学生活动:查找穿过澳大利亚的特殊纬线

问题:从这些特殊纬线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结论:(1)、赤道,赤道以南,南半球,和北半球季节相反

(2)、南回归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学生活动:观察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候类型的分布,并熟悉这些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结论:东南沿海气候温暖舒适,是为人口和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主要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该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结论:呈半环状分布

板书:1、气候类型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

2、呈半环状分布

承接:自然环境除了气候特征,还有地形特征

板书:

五、地形特征

1、三大地形区

学生活动: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墨累河的发源地和流向

教师阐述:东部大分水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所以发源于大分水岭的墨累河向西流入印度洋

拓展延伸:课件展示美国高低高三大纵列地形剖面图和该国剖面图比较,得出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活动:阅读大自流盆地的文字介绍

教师简介:世界最大的自流盆地,课件展示其受地形影响的成因,其为该国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承接:最初英国的殖民者随船从西班牙带来了20多只绵羊,没想到澳大利亚草原多,污染少,天敌少,适合羊的生长,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养绵羊数量和产羊毛最多的国家

板书:

六、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

1、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手持麦穗的国家”

2、工矿业“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3服务业

七、自习词条:

1、艾尔斯巨石

2、大堡礁

八、随堂练习

详见课件

澳大利亚复习教案 篇7

时间

课题 澳大利亚(2)设计•收获 学习内容 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条件和特点。澳大利亚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的条件和特点。

3.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澳大利亚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重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难点: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要素

【情境导入】

图片资料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鸭嘴兽的图片,并展示介绍鸭嘴兽的相关资料。鸭嘴兽是生存于澳大利亚的单孔目特殊哺乳动物,能生蛋。所谓单孔目动物,是指处于爬行纲动物与哺乳纲动物中间的一种动物。它虽比爬行纲动物进步,但尚未进化到纯粹的哺乳动物。鸭嘴兽是最原始最低级的哺乳纲,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动物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许多证据。这说明澳大利亚具有古老的动植物。【自主学习】

一、古老的动植物

1、距今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已经与世界其他大陆分离,受海洋阻隔,使动植物独立发展。再加上当地的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进化十分缓慢,一些古老的动植物得以保存至今。澳大利亚的野生动植物中有很多特殊种类,如、、、、、、和、等。

二、后起的发达国家

1、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高度商品化的和蓬勃发展的,是澳大利亚经济的支柱。近些年来,澳大利亚服务业发展较快。

2、澳大利亚素有“

”、“

”的国家之称,农牧业和采矿业是传统产业。农产品以、和

等为主,畜牧业以、、最为重要。采矿业中,、等开采量均居世界前列,此外还开采、、等。澳大利亚至今仍是世界上重要的、、出口国之一,、优质

以及

等也大量出口。

3、澳大利亚主要工业部门有、、、、、等。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以、相对突出。

4、首都,人口30 多万,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人口420 万,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海港城市,海滨有著名的等建筑。

是全国第二大城市,也是著名的文化和体育中心城市,人口约400万,拥有全球最大的有轨电车网络。

自我评价:我得了()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合作探究】

活动108、109页

自我评价:我得了()颗★ 小组长评价:你得了()颗★

【课堂检测】

1.下列动物中,属于澳大利亚独有的是

①大食蚁兽

②鸭嘴兽

③美洲虎

④袋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牧产品是 A.羊毛和小麦

B.牛肉和小麦

C.羊毛和棉花

D.奶制品、牛肉和小麦 3.澳大利亚出口的矿产主要是

A.石油

B.煤和铁矿石

C.铅锌

D.黄金和金刚石 4.当中国是夏季时,澳大利亚是

A.夏季

B.冬季

C.秋季

D.春季 5.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 A.东南沿海一带

B.西南沿海一带 C.西北部内陆

D.东北部沿海地带 6.读下图,完成下列题目。

(1)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

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2)澳大利亚矿产品出口占世界重要地位的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口总值已超过农畜产品出口总值。(4)澳大利亚西部主要开采

矿,东部主要开采

矿。(5)澳大利亚采矿业发达,故又称为“的国家”。

教师评价:你得了()颗★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板书设计】

(二)古老的动植物

1.动植物古老的原因:长期孤立,自然环境比较单一

2.主要的动植物:袋鼠、树袋熊、针鼹、鸭嘴兽、澳洲肺鱼、黑天鹅、鸸鹋和桉树、金合欢树等

(三)后起的发达国家 1. 经济特征——南半球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高度商品化的农牧业和蓬勃发展的工矿业;服务业发展较快

2. 农牧业:世界上重要的小麦、羊毛、牛肉出口国之一 3. 工矿业:煤炭、优质铁矿石大量出口

4. 主要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8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澳大利亚复习教案 篇9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地理学科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终目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课堂结构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主要环节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使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确定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提供收集资料的线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

效果评价: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举例

以人民教育教材“澳大利亚”一课为例。

“澳大利亚”一课中,共有四大知识模块:拥有一块大陆;低平的地形;古老的动物;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教学时将这四大知识模块设计成七大学习任务。学生则相应地分成14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以澳大利亚的某一特有动物来命名,然后领取其中一个任务,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和自己收集的材料,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在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完成对澳大利亚一课的学习。本课内容分两节课完成。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

学生知道要学习澳大利亚,已经收集了不少材料,这时再播放一段《悉尼歌剧院》、《大堡礁》、《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视频片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澳大利亚的探究渴望。

2、布置任务

对“拥有一块大陆”这部分内容,可以设计成:

任务1:角色扮演--今天我来当导游

放暑假了,不少同学想到澳洲游学,可又不知道澳大利亚的位置在哪里,出发时衣服该带多少,语言通不通,乘船去好还是乘飞机好,哪里是澳大利亚人口最集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地人有那些特殊的风俗习惯?请你来当导游,让他出发前对澳大利亚的概况有个总体的认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体现课改基本理念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增强趣味性,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低平的地形”设计两个任务:

任务2:角色扮演--小小地质队

有一地质科学考察队来到了澳大利亚,他们走遍了澳大利亚大陆的各个角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绘制出了《澳大利亚地形图》,请根据图中的高度表绘制一张“澳大利亚大陆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制作澳大利亚地形模型。

这个任务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以简略地图、模式图等形式,反映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能把一种表达方法变成另一种表达方法,实现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创新即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因为绘制地形剖面图和制作地理模型在上册已经学过了。

任务3:动动手--我能行

澳大利亚有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那就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大自流盆地,那里的水可以自动喷出地表,请解释原因并制作出简易模型说明其原理。这一任务的设计是为了突破难点,同时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古老的动物”重点设计成一个探究任务:

任务4:探究活动--揭开古老生物之迷

展示《澳大利亚国徽图》。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有两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和鸸鹋。澳大利亚还有很多特有生物,如鸭嘴兽、考拉、针鼹等。请你探究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生存的原因。

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完成地理探究小报告

提示:运用大陆漂移说进行解释。

探究澳大利亚古老生物的生存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并展示学习成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发达农牧业和工矿业”这一小节,设计两个任务:

任务5:探究活动--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澳大利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世界上人均占有羊只头数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也始终居世界第一位。可是大家知道吗?澳大利亚本来是没有一只羊的,现在却已盛产羊和羊毛闻名于世。请探讨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的原因?

要求:写出地理探究小报告。

任务6:角色扮演--澳方招商引资代表

有一位富商,听说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便有去澳大利亚投资的意向。如果你是澳方招商代表,你将如何进行招商引资?请参考《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分布图》,重点从矿产资源这方面进行介绍。

最后联系实际设计一个任务:

任务7:澳大利亚成功举办了第27届奥运会。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人们认识了澳大利亚这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悉尼奥运会优美的环境,深深打动了正在积极筹办奥运会的中国人。于悉尼相比,中国北京承办奥运会,在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全国的旅游、交通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优势和不足?

请谈谈你的看法。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各小组领到学习任务之后,先独立思考,充分利用课本,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开展合作与协商,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资料,整理并制作成展示作品。

第二课时

4、学习成果展示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交流本组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若是地理探究小报告,课后张贴于教室,供大家阅读。(具体见学生作品,略)每一小组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将这部分必须掌握的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也体现了转变学习方式,先学后教的策略。

5、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参照老师的课件,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

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直接评价,以及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态度进行评价等,充分发挥这些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体现了课改理念中的“注重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最后教师围绕澳大利亚的特色进行总结。在复习与巩固阶段,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产品代销合作协议书下一篇:国际合作项目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