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推荐6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后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
教学千克时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短而少。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习、提高。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是第一学段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体会1克和1千克实际有多重,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的。总的来说,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方面新课程的理念。
一、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这个内容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学习延伸到课前,拓展到课后。课前,我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可见,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概念是有效的。课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关注过程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本课教学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质量观念,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从学生能比较准确的估测物体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是比较清晰的。这些数学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质量观念,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在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课中,建立了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想一想10个这样的2分硬币该有多重呢?10袋这样10克的米又该有多重呢?从学具中找出大约100克的东西等等。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个数学推理和想象的过程,有着浓浓的数学味。猜测和验证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称一称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另外,判断数学日记中有哪些错误是比较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只有在深刻理解质量单位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以上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推理、猜测、验证、判断等心智活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上完这节课,从学生能准确的举例说出生活中大约1克或1千克的东西,以及大部分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质量,正确地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是比较高的。但这节课的学具比较多,学生对于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新鲜,很好奇,总想动一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多思考和总结一些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从“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有个别学生估的质量和实际质量差距比较大,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的估测能力在一节课内还没得到很好的培养,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实践和练习中不断修正,形成正确的估测策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4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时,我选择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课前调查法,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在注重学生探究体验的同时,我也兼顾适宜的知识传授,正确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重的是学生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学弹簧秤的刻度时,我更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教师能正确地把握好知识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开心,学得自主。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参与并发展的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有效的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得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怎样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创建一种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促进学生达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就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不能称出时,师设疑:为什么不能?(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太轻了)怎么办?接着:请小组合作再想办法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在组织学生合作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合作,如教师出示的合作要求是:①自己想办法②小组交流办法③小组分工合作称一称,说说是怎么称出来的?这一环节教师正确地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步骤,用的时机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理想。因此,在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堂课是否有必要,这个知识点学生独立解决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合作解决,把握好它的运用时机,千万不要走形式,一定要用它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滋生的土壤。
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如《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认识了500克、1千克以后,为了使数学知识密切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又传授给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500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认识,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高深莫测,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会到数学离自己其实很近。
需要改正之处:在让学生认识各种秤时,我运用的教法是知识传授法。对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是以学生体会为主,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再给予拨引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兴趣,培养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能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觉得在以后教学应做到以下二点。
(1)注重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物体的轻重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实早已建立,所以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背一背、掂一掂先唤起学生的这种意识。作为重量单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会用到,将它们和学生已知的重量单位进行比较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单位上,激活学生认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在认识常用的计量工具这一环节上,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秤的形状,介绍各种秤的用途,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秤,了解它们的用处。
(2).教学应该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知识。
让教学内容与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爸抽象的重量单位更形象基体化。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熟悉的物品,小组合作先估计带来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德是否正确,最后还布置他们帮助父母估计所购买物品的重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重量这一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5克和千克这一单元,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些让同学们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一步:质量单位的感受,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与区别。小组的每个同学可以轮流做,一个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另一个称一下,判断他估计的对不对。说一说关于1克、1千克的区别。
第.二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用克或千克做单位。再由老师出题,同学们口头说单位。
第三步:通过猜一猜、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质量单位的学习和认识。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对物体的重量非常感兴趣并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于比较轻的物体做单位,而“千克”是用于比较重的物体做单位。并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体的重量。充分意识到,把生活的常见事物与数学结合起来很有味道,学得一点都不累!由此可见:多让同学们操作、动口说一说,满足他们好动好说的特点,他们会学得开心,老师也教得轻松。
另外:书本的第89页第7题,对于学生来说,解决起来有困难。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个500克,方法有以下几种:500+500+500+500=20xx克;20xx/500=4;()x500=20xx克……这些方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挺困难的。再者,通过统计表找出对应的价格,需要的是细心审题和做题。能够把这道题目完全做对,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困难。这道题目的解决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进一步思考。
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获取了所学新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6克和千克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比较抽象的单位,需要学生亲身去感受、体验,因此这节课要准备的东西不少。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两分硬币,一个小小的玩具,自己也准备了不少,比如米粒、黄豆,以及以100克、500克、1000克为一叠的本子等。心想准备工作较为充分,这堂课应该不错了吧,但这节课的效果没有我预想得那么好。
反思一:在整堂课中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在课的前一部分要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就问:“要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怎么办?”学生答:“用秤称。”再展示各种各样的秤图,虽然很顺,但没有什么波折,激不起兴趣。
反思二:40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
反思三:要多给学生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
反思四:课堂上怎样做到收放自如,教师怎样调控课堂,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
因此,最终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如让学生掂一掂硬币,估一估多重是一千克,通过称一称5本数学书是一千克,再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学生情绪高涨,掌握得也不错。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8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2、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计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研究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9《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思考,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达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通过“建立质量概念——感受质量——应用知识”的模式,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先让学生掂一掂一个粉笔头的重量,在验证称一称,让生感受老师为其准备的粉笔头并不是凭空而得到的约1克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也不能凭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选用粉笔头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币或其它物品。是因为2分的硬币现在很难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币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约2克多,旧版的虽然也约是1克,难于统一。而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在生活中比较少,也容易被忽视。因此我就为学生准备了约1克的粉笔头。接着让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约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这时我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对1克的认识发现生活中用克作单位的物品进一步加深认识克这个质量单位。由于学生没有“1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数相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些知识基础,只有这些知识的一些生活经验。基于此在教学中我是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盐是1000克来认识“千克”及它与“克”之间的关系。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感受活动:“找一找”、“掂一掂”,先让生比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对“克”的理解,培养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接着很自然利用10个100克是多少克来帮助生建立对“千克”的认识,同时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认识1000这个数。再用秤验证10个100是1000。来引发学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接着通过掂一掂,说一说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掂量1克和1千克让生感受两个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还是有区别的,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之前学生在掂一掂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时,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它们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数据让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质量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这些都是我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有遗憾和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学校的天平、盘秤教学仪器损坏了不能使用,故而没能小组有这两个秤来进行学习。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给学生,他们就没能很好的进行观察。这是这节课我遗憾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让学生用教师指定的进行语言表达;没有让学生进行估一估物体质量的环节来让学生感受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0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
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后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1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由于没能很好处理好时间的把握情况,致使小组合作匆匆忙忙,没能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的体验还不够丰富
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质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所以,在前一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带来一些包装袋上写着重量的物品,如:食盐,方便面,果冻等。没想到,竟然有个学生告我,“老师,潘×说明天是不是过六一呢?”哈,差点没把我晕死。我顺势对学生说:“这些东西是我们明天学习克和千克用的,你拿袋子装好了带来,可别半路上偷吃哦!”瞧把他们给乐的,呵呵。
第二天,我发现几乎每个同学都带来一些东西,比以往任何一次作业的效果都要好,充分说明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才能让他们完成得心甘情愿,自然不会有忘带忘写的借口了。课堂上,利用这些东西,我让孩子们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比一比,从而基本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水到渠成的推算出1千克=1000克,而且还能正确清晰地读出这个公式,知道哪里停顿就能让听的人听明白了。
但是,由于活动多了一些,所以练习的相对就少了,如果能够再合理安排一下时间就好了。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组的张老师,给了我几个2分的硬币,别看东西不值钱,用处大着呢,1枚2分硬币大约就是重1克,对于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要找这硬币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再次感谢!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3《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沛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小朋友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4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单位,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森林里正举行动物运动会,小鸟和山羊参加了“体重大比拼”项目,通过称重,它俩的体重如下。
师:它俩都争着说自己是最重的,你们能帮它们判断一下吗?
生:小鸟的体重是30克,而山羊的体重是30千克,区别就在于数量后面的单位不同。
师: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是“克和千克”,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帮小鸟和山羊解决问题了。
2.新授知识。
师: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小明去超市购物,细心的小明发现,物品有轻有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
(板书:克、千克)
师: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板书:质量单位g、kg)
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如果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量。
师:秤是一个大家族,你们见过这些秤吗?
师:盘秤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秤。
(课件辅助,引导学生认识盘秤)
师:上面我们看到的其中一种秤叫天平,在天平的右端摆放1g重的砝码,左边摆放一枚2分的硬币,请大家认真观察天平中间的指针有什么变化?这枚2分的硬币和1g重的砝码有什么联系?
生:一样重。
师:也就是说,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呢?
(学生互动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认识“千克”,这里有一袋味精,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读一读它的质量单位。
生:500克。
师:请用手掂一掂一袋味精的重量和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进行对比。
生:一袋味精重,2分硬币轻。
师:1袋味精重500克,2袋味精重1000克,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公斤,用字母kg表示,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千克和1000克相等,1千克=1000克。
师: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哪什么样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呢?
(板书:千克———重物、克———轻物)
师:小明和妈妈在超市还买了两件物品,细心的小明发现,在商品的外包装上都有“净含量”三个字,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净含量就是指物品实际有多重。
师:其实质量单位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质量单位。
(介绍中国古代的质量单位)
中国古代的质量单位,以彝器(古代宗庙常用的青铜祭器的总称)上的“锊”(lüe)和“匀”为最早。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质量单位,即斤和镒(y)i,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
3.巩固新知。
师:今天,大家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现在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
师: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再说一说。
师:观察图中的盘秤,说出盘中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师:分别说说下面秤上菠萝和葡萄的质量。
师:说说三个小朋友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师: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小胖今年8岁,约重25千克。
一根绳子长10克。
小鸟重30克,山羊重30千克,它们一样重。
师: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师:小钢上课不专心,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好掌握,在写给奶奶的信中闹了很多笑话,请大家当小钢的小老师,教他改一改。
奶奶: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酸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1千克的米饭吃光。您不用挂念我们,自己多保重。
小钢
2016年6月20日
师: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谁重?
师: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动物,你知道它们的重量吗?
4.总结反思。
师:今天认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数学知识就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难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掌握两种不同的质量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学生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某种物品的重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教学时,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进而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此外,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颗粒冲剂)等。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例1时,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如,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他们猜一猜,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用符号“g”表示。(同时板书:克(g))
1.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教师再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如,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教师拿出天平秤,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再借助其数量,掂重继续感知1克。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在使用天平秤时,教师要先向学生介绍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使用方法,告诉学生:称物品时通常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天平左边,砝码放在右边。
5.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第101页中的“做一做”,然后指明学生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三、借助生活物品,让学生直观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当学生有了1克的质量观念,直观认识克的作用之后,教师再结合本地实际、本班情况选取一些与千克相关的素材,根据实际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如,准备2袋食盐、1千克水果或其他1千克或几千克的物品。让学生先认真观察物品,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再拿拿、拎拎所准备的实物,说说自己的感觉,是轻还是重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物品都比较重时,教师乘机引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时,常用“千克”做单位,用符号(kg)表示。(同时板书:“千克”(kg))
设疑:
1.如果每袋盐重500克,几袋盐重1000可?
2.比一比,1千克和1000克哪个重,为什么?
3.1千克有多重?
4.你知道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5.怎样知道这些物品具体有几千克?
6.你知道哪几种秤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7.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通过解决以上问题知道:1千克=1000克;要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要用秤称,从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和各种秤的使用方法及怎样读出物体的质量;净含量指物品的实际重量,不含包装箱或盒。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进行实际体验,以达到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了解各种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认秤,重点在于读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刻度意识。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各种秤的称量范围,即知道秤的使用方法;知道怎样通过秤上的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体验称重的本质。教学时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整千克就可以了,对学生要求不能过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各式各样用千克计量的秤并不陌生,但在计量表述上各地不相同,人们还习惯用“斤”“两”表示物体有多重,有的地方也习惯用“公斤”和“公两”。如2斤苹果、3两茶叶。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1斤=10两,1斤=500克,2斤=1千克,1公斤=2斤,1市两=50克,1公两=100克之间的关系,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并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小华体重是33( )。 一桶油重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袋食盐重500( )。
一个面包重48( )。 一袋饼干重255( )。
一只鸡约重3( )。 一个苹果重120( )。
一袋大米重50( )。 一把牙刷重20( )。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我的书包大约重( )千克。
数学课本大约重( )克。
一块橡皮重( )克。
一只铅笔大约重( )克。
我每顿大约吃饭( )克。
3.比较大小。(在○里填上“>、<”或“=”)
3000克○3千克 4900克○5千克 1千克○1000克
20千克○200克 4千克○3800克 65千克○6000克
4.判断。
(1)1000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2)明明的体重是35克,比我重。( )
(3)小红用天平秤称她的体重。( )
(4)妈妈今天买了2克苹果,1克桃子。( )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更换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1.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并准备相应的学具,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2.通过“建立质量概念――感受质量――应用知识”的模式,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首先,先让学生掂一掂一个粉笔头的重量,在验证称一称,让生感受老师为其准备的粉笔头并不是凭空而得到的约1克的质量。物体的质量也不能凭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选用粉笔头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币或其它物品。是因为2分的硬币现在很难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币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约2克多,旧版的虽然也约是1克,难于统一。而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在生活中比较少,也容易被忽视。因此我就为学生准备了约1克的粉笔头。接着让生再次掂量后找出桌面上约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这时我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对1克的认识发现生活中用克作单位的物品进一步加深认识克这个质量单位。由于学生没有“1000以内数的认识”、“整百数相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些知识基础,只有这些知识的一些生活经验。基于此在教学中我是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来进行教学。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盐是1000克来认识“千克”及它与“克”之间的关系。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感受活动:“找一找”、“掂一掂”,先让生比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对“克”的理解,培养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接着很自然利用10个100克是多少克来帮助生建立对“千克”的认识,同时在经历数数的过程中认识1000这个数。再用秤验证10个100是1000。来引发学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接着通过掂一掂,说一说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比较掂量1克和1千克让生感受两个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还是有区别的,从而更好的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之前学生在掂一掂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时,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它们有了一定的感受后,抽象出数据让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质量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最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这些都是我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丰宁实验小学 亢福军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四册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教具准备:体重称、2分硬币、黄豆、天平、食盐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我们先来做个判断。(请两名同学上台)谁有办法判断出这两名同学哪个重?
生1:观察判断;生2:用秤称好;更准确。
师:我这里有一个体重秤。哪位同学会操作?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认秤,说出结果。
生:***25千克,***是22千克;
2、引出课题。师:这位同学用到了千克这个词。千克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你们还知道那些类似的单位呢?(公斤、斤、两、可、千克)。师: 克和千克是国际通行的质量单位,我们今天先来认识它们。(板书:克和千克)。
3、大家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生:可能说,小食品包装袋上,超市物品的标签上,大米和面的袋子上。可能说出g, kg)。
师:大家对克和千克了解得还真不少。那你们知道1克究竟有多重吗?
二、充分活动,注重感知。
1、感知质量单位克。(1)、感知1克。
师:每组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看有些什么?大家猜一猜,这些物品中,哪些是重约1克?学生猜测;2分硬币,曲别针,图钉,玻璃球等。
师:到底哪位同学猜得比较准呢?我们可以请天平来帮忙。课件演示:天平的使用情况,教师讲解。
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小组汇报。
1枚2分硬币,9颗黄豆,3-4枚图钉大约是1克。让学生轮流掂一掂感觉1克的重。
(2)、感知2克、5克、10克。拿出硬币或其他物品,请同学们在小组轮流掂一掂,说一说,对5克,10克的感觉。
(3)感知100克,300克,500克每组一个白袋子,100克,50克物各一种,下面我们看看哪些同学的感觉比较准确。袋中物品哪个最接近100克。小组活动,进行估计。
师:揭开标签,看看准不准。请同学们在感觉一下100克有多重?(小组内轮流掂一掂)。
同样的过程感知300克,500克。
(评析:学生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体验克的大小。体现了学生探究知识方法的开放性。)
2、感知质量单位千克。
(1)探究1000克和1千克的关系.师:1袋盐重500克,那2袋呢? 生:1000克,500克+500克=1000克 下面我们称一称这2袋盐。用盘称。谁会认? 生称后回答。
师:通过称2袋盐,有什么发现? 生:1000克=1千克。(2)、感知1千克
师:请同学们拎一拎2袋盐,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觉,学生小组活动,交流感觉。(3)估测水果轻重,先拎一拎,再称一称。
三、基础练习,加深认识。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下面要看看大家的实力? 课件出示,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苹果子50(),一个西瓜重4(),小明体重29()
2、练习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五、课后延伸,调查秤的种类。
六、课的反思
1、越是身边的数学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与千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把问题还原到生活中后,学生感到很亲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数学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调查秤的种类意在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就是身边的数学。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开放与生活之中。
2、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去做数学,充分体现数学的开放性,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拓展加深学生动脑思考的感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学习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一、教材内容 《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微机课件。
2、五袋1千克的物品(毛线、苹果、小西红柿、面条、小石子)1大袋桔子。3、5台盘秤、五盒学具(盒中有标识着不同重量的小食品:
果冻、方便面、火腿肠、蛋黄派、QQ糖、虾条、袋装奶,两袋500克的精盐------;10个2分硬币,1克重的海绵、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咦,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在它们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在玩翘翘板!
生2:我发现了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使劲也撅不起老虎来!生3:我发现小刺猬和小乌龟差不多重,所以他俩能玩翘翘板.师:那也就是说老虎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老虎轻。你还能用轻和重对照其他动物说说吗?(生兴趣盎然的比较)
[评析:利用动画导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师: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生2:火腿肠一根40克.生3:一袋面粉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用千克做单位,有的用克做单位.生2:我发现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千克和克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板书:千克和克)[评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
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了千克和克,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感悟体验,形成模型
1、认识千克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5袋不同的物品.)猜猜看,哪一袋最重? 生1:我认为苹果最重.生2:我认为石子最重.--------师:意见不同,那么到底哪一袋最重呢,单凭眼睛观察,能确定吗?(不能)师:那用什么方法来知道物品的轻重呢? 生1:用手掂一掂.生2:用秤称一称.师:还有吗?(生沉默,师举起一条包装好的饼干)比如------(生顿悟,立即有很多人举手)生3:可以看看包装上写的重量.师:不错,包装好的物品我们可以看看包装上的标识,在这些方法中,称一称要用到秤,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盘称、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这些秤,称什么的? 生1:我在超市见过称菜的电子秤.生2:我在卖水果的地方见过盘称.生3: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用来称化肥--------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主要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先看看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课件演示----盘秤称葡萄的重量。
师:盘称的盘面上还有两个字母kg,(kg在盘面上闪烁一下)谁知道什么意思?(千克)非常正确,kg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板书:kg)
(1)称量并感知1千克
师:请每组派代表上来领一袋物品,回去称一称。称时注意轻拿轻放。生兴致勃勃的开始称量,师巡视指导。(提醒称时不要把手压在秤上)。师:称好了吗,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称量的结果? 生汇报称量结果,师贴上物品图。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五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师:噢,重量相同,那什么不同? 生:物品不同,大小也不同。师:这5袋物品虽然不同,堆的大小也不一样,但他们的重量是相同的,都是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板书:1千克)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拎一拎、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学生很有兴致地掂物品,感知1千克)
(2)小组活动,感受几千克:
师:请坐好,刚刚我们感觉了1千克的重量,想想手中的感觉,好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每一组的桌上都有一袋大米,一捆本子,我们不用称的办法,就用你的手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重?看谁估的比较准?
(学生掂后指名说)生1:我估计这捆书有4千克。生2:我估计这袋米有8千克。---------师:到底谁估的最准确?那就需要验证!请看要求:(课件打出活动要求)
1、称一称(注意轻拿轻放)。
2、把称量结果小组长写在包装袋的标签上。
3、称完后,互相掂一掂,说说重量。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称量.学生汇报称量结果:
一袋米5千克、一捆书3千克、一捆本子2千克
师:除了我们刚才称的这些物品,生活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用千克做单位的,你能例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1:一袋面粉10千克。生2:我的体重30千克。
师:刚才有的同学例举了自己的体重,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一些同学喊知道一些同学喊不知道)。
师:哦,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没关系,这样吧,每个小组我都给准备了一台人体秤,不知道的抓紧时间称一称,知道的帮着看一下,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学生称量体重并汇报交流)
[评析:感受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然后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展开自己动手反复掂一掂、拎一拎,最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一猜,拎一拎,称一称再掂一掂的过程,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2、认识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桌上物品轻轻放在地上,小组长请把你们组的学具盒拿到桌上放好,(出示2分硬币)这是一枚2分硬币,现在每个小组也从盒中找出一枚2分硬币,把它轻轻放在盘称的托盘里,称称它是多少千克?(生称量,并小声议论)怎么了?
生1:没有变化。生2:称不出来。
师:看来,它实在太轻了,用盘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那我们就换一种更 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它,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一台调节好的天平,这是砝码,砝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点击出现g),g是克的英文缩写(板书:g)这个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2克。还有其他一些重量不等的砝码。现在我们来称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课件演示):把2分硬币轻轻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你发现了什么?(天平歪了)
再用镊子夹一颗标有一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两边一样平了)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枚2分硬币重1克。(1)掂一掂,感知一克。
师:非常正确,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一克。请每人找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么个轻法?(学生纷纷说:象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不是没感觉,而是感觉特别轻微,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你象我们都知道的神州6号航天飞船正在研制中,就是为了仅仅增加1克的载重量,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个月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课后查一下。现在大家闭上眼再掂掂1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觉一下1克。
师:知道1克有多重了,想一想,找一找学具盒或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重量和这1克差不多。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师:了解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思考了一会):我觉得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的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个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办法,找一找你学具袋中物品有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1克和几克。)
指名说:1个果冻重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评析:学习的最好态度与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环节中,提供给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小食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了克。通过实物的提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自主探索的欲望。]
2、单位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是多少克?(生答师板书:1000克)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看重多少?(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指板书):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相等)师板书等号并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师: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不一样)多少个1克是1千克?(1000个1克是1千克)[评析:在认识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000克=1千克,在读1000克=1千克的时候,师放慢放重单位的读音,突出强调了不同的两个质量单位] 师:也就是说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想一想我们刚
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举起一袋桔子)称这袋桔子的重量,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千克)一个桔子呢?(克)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1千克等于1000克,那你知道2千克等于多少克吗? 课件出示练习1:
2千克=()克4千克=()克
3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指名填空。
师:明明的爷爷昨天收到明明写来的一封信,看完后,笑的直不起腰,我们也来看看好吗?谁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练习2: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的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生读很多学生开始笑。
师:同学们也都笑了,谁来说说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很多地方说的不对!
师:哦,哪儿说的不对,能说说吗?
生:鸡蛋60千克那是不可能的。60克还差不多。师:哦,也就是单位用错了,那还有别的吗?
生:馒头的单位也不对,一袋米才5千克,1个馒头不可能100千克。(其他生也纷纷站起来说)
----------师:看来,单位用错了会出笑话的,我们可要注意啊!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奖竟猜活动,请看,(出示一个大果冻。)谁想要?(生纷纷举手),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谁猜的最准奖给谁!指名一组同学上前掂一掂,猜一猜。生1:我觉的有50克重吧。生2:我觉的有100克。生3:我觉得有60克重。---------师:把果冻上标识的净含量给生看——65克 师:谁估的最准?
一起指刚才估重60克的同学。该生喜孜孜的拿奖品回去。继续掂、猜其他的一些小食品和物品重量。---------[评析: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从简单的换算到生活故事、再到有奖竞猜,体现了基础性和、趣味性和发展性。尤其是有奖竞猜虽然奖励的是小食品,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刺激,而是学生经过探究体验后的成功产品。使他们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四、小结
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总评: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本堂课,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整堂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再陌生;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材料的体验感悟中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活动中克服了理解的难度,水到渠成,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成就的舞台。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克和千克测试题07-13
克和千克的认识新11-08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07-12
认识千克说课11-13
克千克吨练习题答案07-27
课件千克和克的认识10-07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7
体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07-18
拼音《yw》教学及教学反思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