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精选12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篇1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和希望,“德是为人之本”,是人一生的基础。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培养道德品质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因为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呢?

一、日生活当中

我们将思想道德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每时每刻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问好;晨间活动时,各班都对幼儿进行德育十分钟教育;在组织喝水时,教育幼儿排队接水,不推挤,不浪费水;区域活动时,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与人合作;户外活动前,领孩子们捡起院中飘落的树叶、纸屑等,增强幼儿文明意识。我们今天的中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为培养孩子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二、幼儿园

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幼儿劳动主要包括:一是自我服务的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床铺等。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幼儿生活的条理性,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家务劳动。如让孩子打扫居室卫生或就近处买小物品等。家务劳动能使幼儿通过劳动获得生活的能力,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可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辛劳,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做到不浪费食物,培养俭朴的好品质。

三、家庭、社区教育环境

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单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需取得家庭、社会的配合,构建好幼儿园、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丰富多彩而又讲求实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式:

1、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

2、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

3、通家长开放日活动,与家长沟通信息,形成教育合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篇2

幼儿年龄小, 认知范围窄, 其态度、习惯、个性都处在奠定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最佳时期, 我们要利用多方位的资源, 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 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 培养丰富健康的道德情感,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

作为幼儿教师, 不仅应该重视幼儿智力的启蒙与开发, 更应该至力于幼儿良好品德和性格培养, 并把是否完成德育任务作为评估自己工作的标准之一。那么, 怎样对幼儿进行德育培养呢?

一、启发诱导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 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 所以, 在教育过程中, 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 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 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 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 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 某某小朋友的手娟丢了他真着急, 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找手娟; 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医院游戏”, 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 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由此可见, 幼儿的日常教育极为重要。

第一, 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利用节日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日当天, 小朋友亲手为妈妈进行打扮, 还用语言表达了对妈妈的祝福和热爱之情。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妈妈等长辈, 并且明白了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

第二, 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比如, 幼儿在课间玩玩具时, 为争夺玩具发生争吵, 这时教师就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团结礼貌的教育, 主动认错的教育, 互相谦让的教育, 讲文明的教育; 在睡眠、进餐时, 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 教育孩子睡觉时不影响别人、睡姿要正确、进餐时不讲话、不剩饭菜、饭后漱口、便后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针对家长反映的孩子买零食情况, 教育孩子不乱花钱、吃零食对身体不好的教育。

第三, 在室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例如, 利用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 并结合教唱《小朋友爱清洁》的儿歌, 来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 知道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并运用了有关礼貌教育的诗歌《请、对不起、谢谢》和故事《讲礼貌的小白兔》来对幼儿进行教育, 使孩子们都能较好地使用“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用语, 并把它们运用于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因为幼儿劳动意识还不强, 我班进行了值日生安排, 轮到哪一组的幼儿值日的时候, 他们就会主动的帮助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 帮助老师扫地、收拾玩具图书、叠被子等, 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二、表扬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 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 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 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 事实证明, 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 ( 物质或精神鼓励) , 幼儿的可塑性强, 古人说: “少成若天性”, 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 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 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 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把“真能干”“真勇敢”“真有礼貌”“真关心小朋友”等词句挂在嘴上, 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 但同时就注意表扬、鼓励的次数不能太频繁, 否则将适得其反。因为每次幼儿出现良好行为都进行鼓励、表扬, 孩子就会误以为鼓励、表扬是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于是, 为得鼓励、表扬而出现的良好行为, 一旦停止鼓励或表扬, 良好的行为也就停止了, 反而失去了鼓励的作用。

三、榜样作用

教师要注重示范性教育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面镜子, 向幼儿灌输任何东西, 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样, 严格要求自己, 作孩子的表率。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 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 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家园同步

共同教育, 家长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又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共同责任者。孩子既接受幼儿园的教育又继续接受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幼儿园、社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当前, 独生子女的共同特点是娇惯, 任性、依赖性强, 家长既望子成龙心切, 又缺乏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经验, 多数父母的教育观是重智轻德, 与《规程》所规定的幼儿园教育思想相违背。所以, 应该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 家园同步的水平。通过与家长交朋友融洽关系、互相交流心得, 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 通过向家长介绍幼儿的教育发展动向、理念研究、教研成果及家长的参与, 提高家园同步的水平, 共同教育好幼儿。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 幼儿期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 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3 ~ 6 岁是人生是重要的一个时期, 人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 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 若基础打得不牢固, 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作为幼教工作者, 必须明确幼儿园品德教育意义, 以德育为主线, 带动其它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一位哲人这样说: 孩子的心灵是不可思议的土地, 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 播下品格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为了21 世纪, 为了祖国的未来, 让我们为孩子们播下希望的种子吧。

摘要:培养幼儿良好品行, 幼儿园责任很重。从四个方面谈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 并把各种方法运用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当中, 为幼儿以后品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言传身教 树立榜样 寓教于乐 家园共建

受家庭环境、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现在的孩子思想意识较淡薄,存在许多不良的品德行为,这就给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帮助孩子在幼儿时期及时纠正不良习性,培养良好的品的行为习性,是我们每个幼儿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每当与大班幼儿离别,家长道一声“谢谢”,孩子说一声“再见”时,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不正是良好品德的再现吗?因此,幼儿园应该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行为习惯。

一、言传身教,让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事实上幼儿的模仿力非常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都会影响到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因此,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时,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做出表率,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幼儿搬椅子时要轻拿轻放,首先教师要做到,在引导怎样搬?即左手扶椅面,右手扶椅背,轻轻放下,他们不仅学会了搬椅子方法,而且养成了从小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二、捕捉优点,以榜样的力量规范幼儿的言语行为

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因此,孩子们平时的行为表现不一样,这时,我们就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在班级中树立榜样,使这些良好品德行为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并以此调动更多幼儿去努力达到这一行为标准。如:我班韩京颐小朋友每天坚持向老师问早、问好,老师表扬了他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于是全班幼儿形成了每天能主动向老师问早、问好的文明习惯。

三、寓教于乐,让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活动中得以巩固

幼儿品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时就能形成的,而要贯穿、渗透在日常生活及游戏活动中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和巩固。

再教育领域中,选择一些德育教材,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关心他人、诚实等良好品德。如歌曲《让座》,让幼儿懂得要尊老爱幼;故事《孔融让梨》,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教唱《国歌》,知道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如入园讲文明、讲礼貌,会关心、帮助别人;户外活动时,让幼儿分享快乐;洗手时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进餐时不挑食,不掉饭粒,懂得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午睡时不打扰别人,培养幼儿集体主义观念。平时,教幼儿学会收拾、整理物品,不丢纸,培养幼儿学会体贴别人的劳动,使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在游戏活动中贯穿品德教育。如组织幼儿玩“过大街”游戏,渗透了交通规则意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懂得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在玩“运西瓜”游戏中,懂得要团结协作才能达到目的,在玩各类角色游戏中,学会与人友好交往的良好品德。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良好的品德行为在活动中得以巩固,进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四、家园共建,将健康的品德意识转化成良好行为

孩子的思想意识与家庭、幼儿园、社会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这三方面要形成合力,才能产生同步教育效应。当今社会,提倡环保意识,重视城市卫生和城市建设,各部门齐抓共管,这就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了健康的思想品德意识,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不再丢废纸了,而且还会主动找垃圾;在家庭当中,孩子们学会了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的习惯。这些都说明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他们的思想意识会逐步走向成熟,久而久之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便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许就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实际教育中,对于那些不谙事故的孩子,我们既要学会赏识学生的長处,又要容得下学生的短处,要以一颗美好包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从而在感情上拉近师生的距离,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健康地成长。幼儿品德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小抓起,并真正落到实处。作为幼儿园、家庭、社会都应负起责任,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幼儿教育学》99页第六章-----幼儿德育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4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这些现象尤其表现在小班幼儿身上。小班的幼儿刚从家庭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还很差,他们害怕上幼儿园,一段时间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有的幼儿在家独自惯了,胆小,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掉眼泪;有的则因为在家中霸道惯了,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经常发生冲突,想做的一定要做,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抢到手。因此,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小班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 能力和群体意识,为幼儿创设友好交往的环境,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每个孩子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特别是托班、小班的幼儿,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时常表现的很紧张、胆怯,不能主动与小伙伴或是老师多交流,也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非常依恋亲人。为了避免孩子哭哭啼啼、不愿意尝试在新的环境中生活,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谈心、说悄悄话等,也有利于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首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比如,像我们小班托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所限,他们想交朋友,却不知道如何交往,希望与人友好相处,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友好相处,交往技能方法缺乏,交往能力提高受到阻碍。因而在幼儿园往往出现抢玩具、打人,不合群,自我封闭等等现象。这时,作为家长也不应该责备自己的孩子‘怎么那么胆小’、‘没出息’、‘在哭在叫,把你丢在这里’等一些刺激较强的语句,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评价给予孩子更大的勇气和自信或是给孩子营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帮助孩子,缓解心中的忐忑、焦虑;而我们作为幼儿园的老师,要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在集体生活中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和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以下几个方法着手:A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对于大方、有礼貌的孩子给予及时地表扬,并且要在集体面前夸一夸,让其他孩子也明白原来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东西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B在日常活动中多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往,而且对于有进步的孩子抓好时机,让孩子多开口讲述。这样也避免盲目地玩而不知道自己的交往过程。C开展互动性、合作、交往技能较强的各项活动: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集体活动中多让孩子表演节目;我们也有意识地为孩子交往创造机会,让孩子从中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

其次: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与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交往锻炼。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应与教学、生活、游戏等多种活动相结合,并渗透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抓住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我们针对不同学科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努力安排各种类型的交往活动。如语言活动中的互相讨论,科学活动中的合作试验,音乐活动中的结伴舞、集体舞,美术活动中的合作作画等都是很好的交往活动,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加深感受、强化体验、发展了能力。

二、重视游戏活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有研究证明,社会性游戏对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系列主题为“我的家”的活动,其中包括:娃娃家、理发店、小超市、小茶馆、小医院等。游戏内容,游戏角色完全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的不断变更,游戏内容的不断增加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交往机会,提高了交往能力。

三、利用日常生活,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蕴藏着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我们可能的为幼儿创设交往条件。如在晨间谈话时,可以安排几分钟的自由交谈时间,让幼儿相互间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午餐时,可以让幼儿轮流当“小值日生”,给大家分发碗筷等。在这些交往中幼儿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交往能力。

最后: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幼儿学会友好交往的方法。

有时幼儿能够为别人着想,但往往因为不掌握相应的行动方法,而做出了不恰当、不友好的行为。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交上朋友?我们采用了各种生动的形式,帮助幼儿来了解和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采用讲故事、表演让幼儿比较有了玩具是一个人独自玩好,还是大家一起玩好,引导大家向做得对的孩子学习,幼儿一下子就能理解,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我们必须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获得交往的技能,使他们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应该怎样做?

一、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系。

与父母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幼儿获取探索世界所必需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幼儿依靠父母提供的暗示去获得成功,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幼儿是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之下才开始逐渐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许多专家认为,早期依恋会对幼儿一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二、提高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激发幼儿的交往愿望。

爸爸、妈妈可利用节假日带幼儿游戏,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需要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幼儿一个人玩的时候,可通过问,“你的汽车要加油吗?”“你的变形金刚会打仗吗?”来激发他与同伴交往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

三、教给孩子社会规则。

在和同伴交往中,孩子往往由于不懂社交规则而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特征。如被拒绝型儿童,有时他可能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却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看到小朋友搭好了积木,他也想玩儿,跑过去,一把推倒已搭好的积木,自然不受小朋友欢迎;对某个小朋友表现好感,走过去一拳把小朋友打哭了,其实他只是想同他有意交往的同伴打个招呼;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稍不如意就大加破坏,因此小朋友们不喜欢他了。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注意教给孩子交往的规则。如怎样和小朋友打招呼,怎么用语言请求和同伴一起玩,和大家玩时不能只顾自己。可以用示范表演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妈妈扮演同伴,表演不同的情景,让孩子看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然后交换角色。让孩子学会处事冷静、大度、合作、分享。

四、要教会幼儿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

爸爸妈妈应教育幼儿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幼儿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五、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如让幼儿跟邻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幼儿从一个人玩发展到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发展了交往能力。

六、要教会幼儿解决同伴交往中遇到小纠纷的办法。

幼儿与同伴在活动中意见不统一或玩得不愉快时,爸爸妈妈应及时引导幼儿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得愉快,如猜拳、轮流等方法,协调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使活动顺利进行。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要避免以下错误做法。

一、凡是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的孩子退让。

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这样容易令幼儿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在自己一边。幼儿的权利受到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这会使幼儿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二、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

幼儿之间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的。他们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了解物我关系,从而能够客观、独立地看问题。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幼儿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已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强求孩子和所有的人交往,做朋友。

在成人世界中,我们并不会和所有相遇的人都有很深的交往,成为朋友。儿童世界也是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和交友需求。在同伴群体中,有些幼儿会和你的孩子持续交往,成为很好的玩伴,有些则不会。在童年生活中,您的孩子和几个小伙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建立了自己的交友网,在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说,他的同伴关系就是良好的。

四、只要孩子与同伴发生了纠纷,家长就代为解决。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冲突、纠纷,这是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他们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

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纠纷。

一、稳定情绪。

孩子发生纠纷后,家长首先要冷静,镇定自己的情绪,不能皂白不分地说:“谁欺负你了?找他算账去”等等,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爸爸,妈妈向着我”的错觉。而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暗示,而鼓励孩子讲出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

二、分析情况。

爸爸、妈妈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别的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还是自己孩子不对;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的孩子确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三、解决纠纷。

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爸爸、妈妈应指导他们明辨是非,独立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对于别的孩子的过失,应教育孩子宽宏大量,学会原谅别人;自己的孩子错了,则应启发、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从而培养孩子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等良好品质。

四、互相交心。

孩子间发生了纠纷,家长最好能抽出时间诚恳地和对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谅解,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处。

五、鼓励交往。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主动喝水的习惯 篇5

王 莉 童莉娅(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幼儿园)案例一:千方百计不想喝

喝水时间到了,我组织小朋友们有序地拿自己的口杯接水喝。每当这个时候,班上几个不爱喝水的小朋友好象没有听见老师的话,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有的还借故去解便想“逃跑”,有时被逼无奈只好喝上一点。

案例二:蜻蜓点水被动喝

排队喝水时,钦钦也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排在队伍里,轮到他接水了,只见他很敷衍地接了一点水,然后回到座位上,机械地喝了一口,就把杯子放回了杯架,他象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一样蹦蹦跳跳地又回到座位上。

原因分析:

其一:这样的镜头在幼儿园里时有发生,一问究竟?“我不喜欢喝白水”“我都喝酸酸乳”„„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饮料层出不穷,什么可乐、果汁、优酸乳、酷儿„„看得人眼花缭乱。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喝到水,就大量购买各种饮料,其实有些饮料中还含有对孩子生长发育有害的糖精、防腐剂等对孩子的健康是没有好处的,导致孩子不想喝白开水。

其二:成人在孩子喝白水的习惯培养上力度不够,没有意识到水对人体的重要,也不清楚小孩对水的需求量,这样就形成了孩子对喝白开水不感兴趣。

水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年龄越小,体液占人体体重的比例越大。幼儿身体中的水份约占其体重的80%,如果失去了20%的水份,就会危及生命。幼儿好动,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快,为保持体内消化、吸收、循环、排泄等生理作用的正常进行,其生理需水量相对比成人多。供给幼儿必需的水量,使每日进水和排水量近乎相等。当幼儿口渴要求喝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所以,改变这种“老师要我喝水”的被动状态迫在眉睫。

教师该如何培养幼儿主动喝水的习惯呢?

一、营造氛围,让幼儿喜欢喝

1、儿歌、故事吸引我喝

为改变幼儿不爱喝水、被动喝水的习惯,平时到了喝水时间,我先讲一个关于“水宝宝”的故事,每天讲一个,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喝水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喝水。有时为了提醒他们喝水,我便做出很渴的样子说:“呀!今天玩得真高兴,我都出汗了,觉得很渴,你们谁也觉得渴了告诉我,咱们一起去喝水。”孩子们似乎也感到渴了,不约而同地说“我也渴了”、“ 我也想喝水”„„

2、创设环境,激励幼儿喝

我们还为孩子们布置相关的环境,把小朋友喝水的图片挂在墙壁上,让孩子们说出图片内容,认读图片上“小朋友用杯子喝水”、“他们想喝水”和“我想喝水”的短句。结合观赏室内种植的串红、吊兰和大叶海棠等花草,让孩子们知道浇了水,花朵和叶片就更加水灵可爱,小朋友喜欢喝水,也会像花儿一样健壮、漂亮;花缺水就打蔫,小朋友缺水也会生病没精神。我们还编了儿歌《多喝水,变漂亮》,幼儿更加明白了喝水好处多。

二、家园配合,促幼儿定时喝

幼儿有了喝水的兴趣,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步。现在我们要着力培养幼儿定时喝水的好习惯。幼儿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自己的事情。他玩起来,吃饭、喝水、大小便,什么都顾不得了。所以,每天要安排幼儿定时喝水的时间。

早晨起床后,要定时让孩子喝水。因为夜间幼儿体内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起床后需要补充水;而且起床后喝水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强食欲,对幼儿吃好早餐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早餐和午餐之间有三个半小时,是幼儿活动量最大、消耗体能最多的时间。这段时间要让小班幼儿定时喝水两次,大中班幼儿定时喝水一次。午睡起床后要定时给幼儿喝一次水,到吃晚餐前还要给幼儿喝一次水。晚餐到睡觉之前有四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基本是生活在家里,他们的活动量也不少,对此不容忽视,应让孩子喝两次水。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让父母们了解定时喝白开水的益处及饮料喝多了 1 不利幼儿健康的常识,让他们和教师一起为幼儿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而努力。配班老师一年四季天天为孩子们准备好冷热适度的白开水,并保证供应充足,用具清洁卫生。在家里,也准备一个孩子能自己接水的安全容器。按时喝水的习惯不因园内的任何临时活动或大人的临时变化而随意改动,日久天长,较多的幼儿逐步从需提醒变为到时间能主动去做。

三、注重差异,养成随渴随喝

在培养幼儿定时喝水习惯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个体差异,培养他们随渴随喝的习惯。班上保教人员的一致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做到要求一致,共同了解和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和变化,努力掌握不同孩子们的特点:哪些贪玩,哪些动作慢,谁知道要水喝,谁不爱说话,谁不爱喝水以及刚病愈等,做到心中有数,能有针对性地细致照顾好每一个孩子。幼儿因活动量大小不一样,饮食结构、身体状况、天气等不一样,定时喝水未必能满足所有幼儿对水的需求,他们随时有渴的可能。所以,要让幼儿养成随渴随喝的习惯。

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对孩子的健康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主动喝水的习惯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班上到处都可以听见这样的声音:“童老师,我渴了,我要喝水”、“我也要喝水”、“我还要喝水”„„看着孩子们高高兴兴端着水杯、认真喝水的样子,我特别开心。因为我知道孩子们从“要我喝 ”到“我要喝”这一步,走得不容易。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阅读能力 篇6

【摘要】早期阅读日渐成为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育在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阅读快速铺开的同时,有一部分人还是对它不太了解,特别是农村家庭对早期阅读教育的理解和指导方法存在误区和不足。这些误区直接导致了许多不良的影响,针对怎样纠正农村家庭早期阅读中存在的误区,使其能正确发挥对学前儿童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本文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后进行了相应论述。旨在为农村家长提出进行早期阅读的建议,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关键词】提高兴趣 良好心态 掌握方法

【正文】我国早期阅读教育受到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可见早期阅读教育十分必要。早期阅读是孩子开始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所以早期阅读的内容应该是一切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早期阅读活动也是集行为的社会性、活动的实践性、个体性的心智活动于一身的过程。早期阅读的形式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阅读活动、利用社会资源的阅读活动。其中家庭教育阅读活动是早期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论述的早期阅读,特指针对3~6岁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幼儿早期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使语言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该如何培养早期阅读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提高幼儿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

(一)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我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 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我们发现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会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挑选自己喜欢的字宝宝、说上一段小故事,幼儿也会戴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进行交流。

二、保持良好的阅读心态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让幼儿处在安静、明亮、优美的环境里,专心阅读,带幼儿到阅览室看书,感受和模仿成人的阅读方式。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一)自创设然的语言环境幼儿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的。幼儿不是为了储备而学习的,也不是先学会基本功再进行实际演练而逐渐掌握的,而是一开始就在听、在试着理解,试着表达,因此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幼儿在通过模仿和重复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语言。

(二)与幼儿交流

孩子们不是直接学习语言规则,且也没意识到这些规则,但交流的结果可帮助孩子获得相应的语言规则。同时教师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而孩子通过交流,也能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三)赞赏和鼓励

赞赏和鼓励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创造性的语言的生命,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具体情景和交流意图的变化而不断创造出新的语言,包括错误的和正确的。这时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应给予鼓励和赞赏,再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语言规则。这样孩子的学习会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语言充满兴趣,能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鼓励阅读中操作,如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理解分析,将图片按顺序排列,然后再把图片内容完整的讲述下来。再如:图书制作活动,尝试让幼儿当小画家、小作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再讲给别人听,请父母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制成一本小图书。

四、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一)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

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

(二)学习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

在看书的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知道故事内容。

(三)提高幼儿的理解力

指导幼儿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五、调动家长参与阅读教学,营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同时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是我们取得教育成功的必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接触面更加广,知识积累更加多,接受能力更加强,这就为幼儿早期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解放思想,勇于实践,积极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为他们学习书面语言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篇7

树立儿童道德观的最佳时期就是幼儿期, 所以在这个时期, 家长和教师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情感是动力, 行为是关键, 习惯是归宿。如果将情感品德教育从细微处着手, 渗透到日常生活活动之中, 并注意家园配合, 因势利导,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整合活动的功能, 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1. 利用游戏萌发幼儿情感, 渗透品德教育

鲁迅说: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可以让儿童全身心投入, 乐在其中,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寓教于乐, 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 完成德育任务,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1)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在该年龄段中, 快乐活泼的音乐活动也能体现品德教育。如在上次春游活动过程中, 我班经过操场边的小树林时, 周××小朋友摘了一片树叶扔在了地上, 这一举动被小朋友看在眼里, 好多孩子跑过来给我“告状”, 见此情景, 我认为这是一个开展爱的教育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 很动情地唱起了《小树叶》这首歌, 并随机改了一下歌词: “春天来到啦, 小树叶长出来啦, 小树叶却离开了妈妈, 飘呀飘向哪里, 心里可害怕?”我边唱边做动作, 表现出离开“妈妈”后很难过的表情。我唱着唱着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 有的孩子眼睛里还闪着泪花。于是我说: “孩子们, 你们看, 小树叶离开了小树妈妈多伤心呢, 我们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 “以后再也不能摘小树叶了。”有的孩子说: “咱们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吧”。这时, 只见周××小朋友一句话也没说, 捡起那片小树叶向小树走去……再如音乐游戏《好娃娃》《李小多分果果》、歌曲《我的好妈妈》, 幼儿在演唱、表演这一系列活动中, 能形象地体验到劳动的辛苦, 从而培养了幼儿尊重长辈、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格。

( 2) 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角色游戏是社会性的, 它来源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的学习性很强, 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 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一次下午的生活游戏活动中, 我们设计了“我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 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玩“娃娃家”了。游戏一开始, 孩子们经过自己协商各自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角色, 不一会就进入情境之中。只见扮演“奶奶”的彤彤系上小围裙在厨房里刷锅、洗碗、掌勺地忙活起来, 还大声地喊道: “‘老头子’, 还不过来帮忙。”扮演“爷爷”的小佳成赶紧跑过来说: “来啦! 来啦! 我来帮你洗菜、切菜吧! ”“爸爸”“妈妈”也没闲着, 帮着布娃娃整理床铺、穿上漂亮的裙子、梳理头发, “妈妈”还小声对“爸爸”说: “今天是宝宝的生日, 我们给他打扮的漂亮些。”等他们准备好了饭菜后, 老师也以朋友的身份给宝宝送生日蛋糕加入了游戏, 敲门说道: “我们来给娃娃过生日了, 你们怎样招待客人呀?”这时“爷爷”急忙跑过来说: “老师好, 老师好, 欢迎欢迎, 快请进! ”这时“奶奶”“爸爸”“妈妈”也都很有礼貌地向客人招呼。大家唱着生日歌, 还请“爷爷”“奶奶”先吃蛋糕, 开开心心地为娃娃过生日, 其乐融融。在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中, 老师不断地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学以致用, 从而让幼儿在家懂得尊敬长辈、有礼貌地与他人交往, 培养了幼儿初步的亲社会行为。

( 3) 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在户外游戏活动中, 老师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户外游戏或自选活动内容, 给孩子们提供表现爱心、责任心的机会和条件。如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大带小”的户外游戏活动, 老师先对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明确要求, 并给予指导, 充分体现了大帮小、大让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目标。活动中, 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带着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分散到各个活动区域, 开始了他们的献爱心活动。如带领“小弟弟”“小妹妹”有秩序地排队滑滑梯, 并告诉他们不能拥挤, 要互相谦让; 当“小妹妹”摔倒时, 马上把她扶起来说: “小心点, 没伤着吧, 吓死我了”。“大哥哥”想去厕所, 还嘱咐中班的姐姐帮着看会“小弟弟”, 当“小弟弟”不见时, 他们会着急, 并马上把他找回来, 告诉他们“不能乱跑, 会被坏人偷走的, 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小妹妹鞋带开了, 大姐姐主动帮着系鞋带, 还给小妹妹讲解系鞋带的方法。小弟弟口渴了, 大姐姐忙着去接水, 还试试烫不烫等。孩子们此时俨然变成了“老师、爸爸、妈妈”, 他们把成人为他们的付出, 都真实地反馈到了弟弟、妹妹身上, 从而强化了幼儿爱心、责任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 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德育, 老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 抓住每个教育契机, 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 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 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 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说服力, 恰当运用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家园配合,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巩固幼儿 良好品质的形成

可见,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 家长的处事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幼小的心灵, 孩子们的表现, 犹如一面镜子, 映射出家庭的美好, 也呈现出不足。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有好的模仿对象, 要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表率。让孩子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总之, 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 不能仅靠老师的说教, 特别是良好的品德行为更是应从生活中去挖掘。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一次次的竞争中, 锻炼他们沉稳应战, 胜不骄而败不馁, 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参考文献

[1]隋波.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 2011, (1) .

[2]程小玲.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教育艺术, 2010, (6) .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篇8

一、设计开头,导入新课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教学开头,能吸引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认真设计开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探索、创新和借鉴,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如学习《地球村的形成》时,播放歌曲《我和你》,学生听到熟悉的歌曲,都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了起来。在熟悉的歌声中成功导入新课。在讲授《幸福是一种能力》时,播放歌曲《祝你平安》,师生回忆歌曲内容导入新课。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歌曲式导入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导入。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将这种情境与课堂教学巧妙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和教师一道发现问题,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高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的沉闷气氛,带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公民的财产所有权时,将一公民的财产制成动画连贯播放出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介绍云理解公民对自己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体现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会相信老师所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构建生活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结合教材知识,让学生自己组织设计,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篇9

浅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艺术对培养幼儿创新学习能力的价值,他们认为幼儿艺术活动是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它为幼儿创新学习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美术活动对于幼儿来讲既是学习,也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实践活动,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引发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并能通过“儿童画”这一特殊的语言,展现幼儿的内心世界,奏出创新的主旋律。因此,利用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那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儿生性好奇、好问、好玩、好动,这是他们或多或少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实践能力的表露。这时,教师只需利用好环境资源对幼儿创新活动的影响和支持,呵护稚嫩的创新幼苗,激发创新灵感,就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如在玩色活动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便可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创造新颜色。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为进一步提高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及时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型,用配置的颜色装饰服装。之后,听,一个小朋友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裙子上的绿色、紫色都是我自己配的。我还能配出别的许多颜色呢。”另一个小朋友大叫“啊!我成魔术师啦!变一一。”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

二、激发想象,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创新都是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新假设开始的,这是创新活动开展的第一步。幼儿时期正是想象力发生和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且创造性想象的能力也逐步发展起来。幼儿由于缺乏旧知识经验的束缚,想象会更大胆,更富有创新意识。想象力不仅包括幼儿对事物的联想能力,还包括他们对事物的幻想,这两者都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性活动的前提。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了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因此,促进幼儿创新教育的开展,想象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未来汽车设计展》中,教师在让幼儿了解了不同汽车的功能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大胆想象设计未来汽车的多种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大胆现象、创造,设计了新型警车(设有跟踪器、监视器、飞行器、潜水器等多种功能)、环保车(设有吸尘器、过漉器、太阳能、空气清新器等多种功能)、游乐车(设有卡通乐园、玩具区、游戏区、太空飞行区、海底世界等多种活动区域)等新型汽车,促进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这次活动后,在讲故事时、泥工活动时、建构活动时,幼儿总能想象、创新出新型的内容(如:房子、汽车、机器人等)。由此可见,想象力在创造性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操作、实践,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说明,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离不开幼儿的动手动脑。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我发给幼儿数张彩色纸,想看看他们能用这些彩色纸折出哪些形状。我的这个活动设计启发了孩子们,他们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许多几何图形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还充分展开想象,如三角形像雪花,圆形像桌子、饼干„„在几个小朋友带领下,大家开始玩组合图形:有的用椭圆形和正方形组成圆顶房;有的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尖顶房;有的折出了不同形状的鱼;有的拼贴组合成春天的景象,等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由于处于特定的问题情景中,从而会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正是幼儿园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恰好对应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两个重点内容,也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操作与实践应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关键。

四、改进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乐于思考、乐于探索、大胆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在美术课中,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中心,通过联想、类比等思考方式,使思维向各个方面扩散开来,从而产生新的方法,这就是求异思维。在美术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表现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幼儿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学方法、评价模式,鼓励幼儿标新立异,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学折纸《裤子》、《狗》时,教师先教幼儿折叠好小裤子,接着让四、五个幼儿一组将折好的小裤子和起来进行组合,提出问题“你们能将它们组合成什么呢”?教师留充分的时间让幼儿去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幼儿敢于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经过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幼儿能够讲出用三条小裤子可以拼接成猎狗:用好多小裤子可以拼接成蜈蚣:许多幼儿还能为自己拼接的物品取出好听的名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惊人力量,选择有意义、积极、正面的语言,如“你真棒”、“真聪明”、“很好”、“行”、“就这样”、“可以试一试”等简明扼要的语言对幼儿发出暗示和鼓励,从而促进幼儿树立“我也能创造”的信念,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内因,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

五、成果展评,体验创新乐趣

成果展评是幼儿提高认识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过程,当然更是他们体验创新乐趣的过程。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艺术领域的指导

要点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教师应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采用幼儿自评、小组互评、全体讲评、分层主评等形式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对完成质量好的作品给予表扬,并引导幼儿谈一谈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对有进步的幼儿作品给予肯定,对其不足用商量的口吻、建议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尤其是对那些有新意的作品,教师更应给予大力的鼓励和表彰,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逐渐树立创新的信心,并能主动地进行创造,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地进行创造,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篇10

科研论文:浅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内容提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只有打开注意力的这扇窗户,智慧的阳光才能撒满心灵。针对幼儿注意的特点,我先找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然后,针对日常教学中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教师要掌握灵活的方法,发挥机智,勇于创新,把培养孩子注意力与兴趣结合起来,其次制作新颖、直观的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再次运用情感生动的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

【关键词】幼儿 兴趣 注意力 有意注意

古往今来的成才者,无一不是注意力集中、精力十分投入的人。在幼儿期,幼儿注意力的培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将会带来很大影响。

一、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原因分析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幼儿阶段, 注意的稳定性差、范围小。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如果再加上教师教育上的疏忽大意,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分散现象。

1、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多变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由一名教师组织集体活动,班上教师若接电话,孩子们会跟唱老师的电话铃声,或教师随意在活动室走动,有的班级经过窗户,正在活动中的孩子们会情不自禁的和窗外的小伙伴打个招呼。

2、组织活动教师的疏忽,也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一节语言课《我和小猪》中,活动导入出示小猪手偶,其次教师播放PPT讲故事时手偶却一直在手里,导致孩子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防止多余的刺激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分散。

3、教师的授课方式古板,导致幼儿疲劳。幼儿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或参与单一的教学活动,或在活动中幼儿面对困难时,教师没能及时的鼓励引导引起注意力涣散。

二、防止幼儿注意力分散的方法

1、排除干扰,引导幼儿积极动脑。

在教育活动中,周围的环境要保持安静,布置整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同时注意动静结合,积极的智力活动和实际的操作活动也有利于保持注意力。例如:在活动中会讲到一个水果或是一只动物,教师可以用谜语的方式,让孩子们开动脑筋猜,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灵活的、交替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1)不断地变换孩子的两种注意,使幼儿的大脑活动有张有弛。据调查显示,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的集中注意五分钟左右,中班幼儿可达到十分钟左右,大班幼儿可延长到十五分钟。特别是3—6岁的孩子由于心理特点,很难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教师必须灵活地掌握方法,既能达到活动效果,又不至于活动疲劳。

案例:在小班教学活动《我和小猪》的语言活动中,我出示了自制大绘本让幼儿观察,他们看到上面画得很漂亮,很感兴趣。于是当我讲了第一遍故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地盯着绘本,一致喊出:“还想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伴随着有关教具的演示,孩子们静静地听着、看着、想着。最后,我遮掩教具,让幼儿随老师一起复述故事,达到了随意注意替代不随意的目的。为使幼儿随意注意不感到疲劳,结束部分我设置了歌表演《快乐小猪》。整个教学活动,幼儿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2)合理的教学环节,保持有意注意的稳定性。

为幼儿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要适合幼儿接受水平,具有新奇感。如幼儿认识《香香的蔬菜》,组织幼儿讨论“你认识哪些蔬菜?”“他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我们要多吃蔬菜?”幼儿学习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争着发言。之后,可组织幼儿蔬菜印画游戏,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对事物产生兴趣、产生有意观察,这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

三、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注意力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经验,并基于幼儿观察事物的特点发展幼儿的注意力。我总结出以下方面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1、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注意力分散。

1、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鲜、多变的刺激物所吸引,所以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方面,尽量做到手机关闭,其她教师不可在活动室随意走动或打扫卫生等,避免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

3、好的学习氛围能帮助孩子成为主导者,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避免注意力的转移。例如,教学活动中要对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及时表扬和鼓励,并告诉大家要向他学习,这样孩子们心中有了评判的标准。对于个别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也可表扬他身边认真的孩子,用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来鼓励他迅速集中注意力,在鼓励中促进孩子的成长。

(二、)教师语言艺术性,激发注意力兴趣。

1、“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总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即使疲倦和辛劳,也会心情愉快而兴致勃勃。

2、教师要善于利用特殊的刺激物—语言,引起幼儿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地听,并使之有常听常新之感。如在讲故事的时候,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不仅教师的声音要高低起伏,还需要音色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三)利用新奇学习材料,保持注意力稳定。

教师可利用课件或课程辅助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对眼睛所触及的事物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教师便会成功地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例如:动态的事物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在科学活动中利用实物,在语言活动中利用一个活动的手偶或一个活动的课件都利于让幼儿产生兴趣。

(四、)要求明确学习目的,发展培养有意注意。

专家研究认为,有意注意在注意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一种最有效的注意培养,所以,要让幼儿有效的集中注意力,必须使幼儿明确任务,即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使孩子能不断积极、主动、自觉地保持注意力。

案例:小班操作课《漂亮的小鱼》,我们尝试先不给孩子们发书,先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出示没有涂颜色的三条鱼,“大家看来了几条小鱼朋友?”齐声“三条”,“看到它们你想到了什么?”“老师,它们是三个好朋友”“它们在做游戏”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这时,梦晨着急的说:“老师,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怎么开心?”此刻,我及时把掌声送给了她,巧妙的抓住教育的契机“对啊,它们没有漂亮的衣服正着急呢,谁来帮帮它们?”所有的孩子都抢着要帮助小鱼,先让孩子们表达它们的想法,打算怎么装饰,下面讲要求,教师用有趣的语言感染孩子,“大家要让小鱼的衣服穿得刚刚好(不涂到外面),涂了的地方反复涂会让小鱼受伤的,大家要注意喽!(不涂破书)”,在明确任务后,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动手涂色。

个人启示:操作活动中,要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孩子在学的时候有观察的兴趣,在操作时又专心的动力,这样,孩子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明确,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越浓厚,越容易形成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

当然,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总之,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孩子浸入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只要你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 陈帼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前心理学》 陈帼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概论》 刘焱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品德 篇1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诱发情感;启发;直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55-01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广泛工具性和鲜明思想性。因而我们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语文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更要进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两者不可偏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思想教育呢?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的语言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浅谈个人几点做法。

一、利用直观,感知形象,点燃情感之火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挂图等直观手段,调动儿童的感官,使儿童形成鲜明、深刻的印象,并结合有关内容,为学生创设情景,感染触动学生的情感,树立形象使其受到浓烈的陶冶,点燃情感之火,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时,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列宁是一个有错就改,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从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敢于承认错误的良好品质。

二、引导想象,感受形象,诱发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课文所塑造的形象,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动机,并从教学中渗透教材的思想性是通过对教材刻画形象的具体手法的分析与探讨来实现的。阅读课文中有不少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大多是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或刻画人物精神风貌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句子蕴含的深刻意义,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思想一致,从而受到强烈思想教育。特别是那些思想容量较大,蕴含不尽之意与言外的“双关句”,更应很好地引导学生领悟。

三、启发思维,体会形象,激发情感

形象可通过语言,行动来体现,但精髓之处在于语言、行动内含的本质,然而这些精髓隐含于语言文字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塑造的形象一步一步地揭示,正有如朱熹所说“从皮壳到骨髓。”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而在揭示形象本质过程中,必须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拨动学生心弦,强化自身的感情体验,引起共鸣,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受到教育。如教《粜米》一文时, 通过与学生讨论,觉得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丰收年农民命运依然很悲惨?”于是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悟出地主阶级、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是穷苦人民遭受悲惨命运的根源。还有《穷人》、《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都可按照这一方法提出关键问题,积极启发思维,激发情感。在感情升华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设身处地,再现形象,升华情感

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时空差距,他们只能身处局外,不能理解其中之精华。因此教书育人要悉心、精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身处其境,再现文中形象,由情悟理,积极启发思维,使情感达到升华,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教《詹天佑》一文时,我在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环境,点燃憎恨帝国主义之火后,提出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修筑铁路的工程师,你将会怎样做?这时学生借助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文中的形象。学生发言后,教师对学生发表的各种不同意见给予肯定和评价,并通过假、恶、丑无情的揭露和对真、美、善热情的歌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之受到陶冶、懂得生活及做人的道理。

五、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起情感的共鸣

课文中色彩鲜明的事物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最能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深刻、持久的第一印象,使之成为学生道德评价的标准或模仿的依据。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用投影出示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情景,简单讲述邱少云的伟大壮举,并让学生认真观察邱少云的表情、动作等,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他们学习邱少云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六、搞好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课从一年级起,就强调教学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以养成教育为主,以行为培养为主”,教材在思想教育、常规教育、行为养成方面都各有要求,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角色,切实转变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改变了让学生“钻圈子”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思想品德课在认知和行为上,其作用强过一切活动和任何科目,因此,学校一定要搞好课题研究,探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出路,要实现教学与研究协调发展,教师一定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七、以读促解,读中求悟,在品读课文中受到思想教育

朱作红先生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悟,”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读、议,在读中认真推敲、品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真切体会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情和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的那颗眷恋祖国之心。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 篇12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一种确信, 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 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成人的自信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努力或改变来达成, 如有些人会通过化妆, 甚至整形从容貌上做一些修饰或改变来获得自信, 还有些人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娱乐方式或接受一些健康的心理咨询来使自己获得心理上的自信。成人通过这些途径都能获得自信, 但是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 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意志, 所以他们获得自信的过程无疑更需要成人的推动。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更要注重从小对幼儿自信的培养。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呢?

一、赞扬鼓励出自信

我们都知道, 好孩子是鼓励和赞扬出来的。事实的确如此, 鼓励和赞扬是幼儿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也是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的肥沃土壤。所以, 当幼儿出色地完成了某个任务或者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了他人又或者在某方面取得了进步时, 教师可千万别吝啬对幼儿的赞扬。就算是短短的简单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厉害”, 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比玩好玩的玩具或者吃好吃的零食还会令他们感到高兴。当幼儿做得不够好或者没有取得进步时, 教师也千万不要过分指责或批评幼儿, 应及时给予鼓励。无论是用言语上的“没关系, 老师知道你很棒, 再试试”, 还是用一个简单的动作, 如摸摸幼儿的头、拍拍幼儿的背, 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等都能给予幼儿信心, 从而逐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因为当幼儿受到这些“礼遇”时, 他们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同时这也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幼儿一股积极的动力, 让幼儿知道只要努力认真了就算做得不够好也没关系, 可以多尝试几次。教师的这些做法是非常有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的, 不过要注意的是, 不要过度或不切实际地滥用鼓励与赞扬, 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力度与尺度, 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同时, 对于各种不同性格的幼儿, 教师也要注意鼓励与赞扬的艺术性, 要用适合幼儿性格的方式。比如, 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 胆小的幼儿要多给予肯定鼓励, 少批评指责;而对于那些活泼, 相对比较调皮、好动的幼儿则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赞扬, 再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从而扬长避短。

二、榜样示范会“传染”

由于年龄特点, 幼儿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判断正误的能力, 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在学样而已。而这时, 教师和家长就像是幼儿的一面镜子, 不管做什么幼儿都会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幼儿会跟着学、跟着做。所以作为教师, 首先一定要以身作则, 树立典范, 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修养。自信也是会“传染”的, 如某个班的教师在做任何事时常常都是充满自信的, 那么这个班的幼儿肯定也会深受感染, 班级整体的自信心肯定要高于别班的幼儿。再则, 教师也要努力创设培养幼儿自信的环境, 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教师所传递的自信信息, 在努力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的同时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同时, 教师也不要忽视了幼儿身边的各种资源, 通过其他幼儿的榜样示范作用, 比如, 在缺乏自信的幼儿面前赞扬自信的幼儿, 让他知道如果他这么做了同样会得到教师的赞扬。其实在很多时候, 同伴的榜样示范更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三、拥有自尊更自信

每个人都有自尊, 当然幼儿也不例外, 而幼儿的自信就来自于自尊。一个没有自尊的幼儿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所以教师更应学会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不分时间与地点的,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 也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对教师来说, 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就是尊重幼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们从古至今传统的观念下, 幼儿一般都要听从成人、长辈们的话, 不管他们的话是否正确有理。这仿佛已经变成理所当然的事了, 殊不知, 在很多时候, 幼儿那小小的脑袋瓜里也会装有自己的想法, 当成人用自己的意志支配幼儿时有可能会扼杀幼儿的自信。作为成人一定要给幼儿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有机会说说自己的想法, 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可能目前幼儿们的观点还很稚嫩、还很不成熟, 有时甚至会有些异想天开, 但是成人给予他们这样的“展示”机会和“展示”平台无疑让他们的自信心好好地、充分发挥了一把。当幼儿感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得到了认可与尊重时, 他的自信就会随之而来了。可能这带给他们的只是小小的自信, 但是没关系, 通过日积月累, 幼儿们的自信心一定会变得更强大,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和支持他们这些小小的自信。

上一篇:学校管理委员会下一篇:天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