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精选8篇)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篇1

这份建立在对近600万个对象调查,11亿个的污染源基本数据基础上的《公报》,既有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如工业污染结构突出、集中在少数行业,经济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也有不少通过普查反应出来的新问题,如农业源对水污染的贡献程度高,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城市大气污染影响大等。

其中,农业源对水污染的贡献程度之高,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也就是说,不解决农业源污染防治,就不可能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

不过让人高兴的是,根据“环境倒U曲线理论”或“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在人均8000美元时,污染才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由于中国采取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强制控制措施,在“十二五”还将继续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并扩大控制污染物的种类,所以中国可能在人均不到3000美元时,出现污染峰值,之后环境质量会逐步得到改善。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记者顾瑞珍)我国9日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圆满结束。环境保护部负责人就此回答了新华社记者的提问。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调查 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记者: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这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请您介绍一下普查成果对我国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哪些作用?

负责人:搞好全国污染源普查,准确了解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有利于有效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提高环境监管和执法水平,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此次污染源普查基本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和行业、地区、流域的分布,各类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存在问题等情况。初步建立了国家与地方各级各类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有助于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的动态跟踪、实时监控和总量核算。梳理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源,将污染源普查数据应用到环境应急和预警中,提供事故应急措施、报警信息和救援信息。普查建立起的基本单位台账和数据库,使各级环保部门可以直观地查阅,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环保监管工作。

记者:既然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不可避免缺乏经验和借鉴,请问如何做到依法普查?

负责人: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国务院明确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依法行政是保证科学组织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基础。为此,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

《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共分7章42条,明确规定了污染源普查的目的、对象、范围、组织实施、工作任务和应当遵循的原则,明确规定了普查对象、普查机构和普查工作人员在污染源普查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为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客观,《条例》明确规定,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其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作为依据其他法律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

此次普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各地在国家制定的普查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别起草了本地区的普查实施方案,由政府印发,增强了普查方案的操作性。

全国污染源普查对象592.6万个

为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我们知道,开展普查必须有物质基础保障。请您介绍一下有关这次普查经费保障方面的情况。

负责人:落实经费是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前提。全国普查办重点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申请中央财政经费。财政部下达2007年普查专项经费7.37亿元,2008年普查专项经费1.09亿元,2009年普查专项经费1119万元。二是指导地方及时申请普查经费。地方各级普查机构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及时编制本地本级的污染源普查分经费预算,并积极与财政部门进行协调。在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被列入本地区的财政预算中,并得到了及时拨付;部分县区尽管财政紧张,但都能以大局为重,想尽办法,积极筹措落实,确保所需。部分地区制定了“以奖代补”、“费随质走,费随量走”的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的基层地区进行资金或实物补助。至2009年3月底,地方各级财政共安排污染源普查经费31.27亿元。

记者:据了解,这次污染源普查与其他同类普查有所不同,污染物看不见,摸不着,普查工作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很高。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负责人:本次普查不仅要掌握各类污染源的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根据这些基本信息核算出污染物的产生量、排放量。在普查工作中,首先了解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做到调查清,登记准;其次是通过监测法、产排污系数法、物料衡算等方法进行核算,准确得出各类污染源产排污量、排放去向等信息,通过计算机汇总,进而掌握全国、地区、流域、行业各类污染源的排污状况。

记者:通过这次污染源普查,我们都掌握了一些什么信息、取得了哪些成果?

负责人:全国普查共完成592.6万个污染源。其中:工业源157.6万个、生活源144.6万个、农业源289.9万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790个。

通过污染源普查,构建了开展大规模普查的工作体系、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掌握了各类污染源情况,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数据库。收集了全国592万多家有污染源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与环境有关的基本数据,建起了全国污染源基本单位台账和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系统。首次基本摸清了各类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弥补了以往常规环境统计调查的不足,为改革原有环境统计调查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环境统计制度带来了契机。

此外,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工业污染源排放的行业特征,为确定“十二五”期间工业污染源防治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污染源,调整产业布局打下了基础,为解决直接危害人民健康突出环境问题和处置重大污染隐患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有四成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 三大举措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记者:从普查公报看,农业源的主要水污染物已经占很大比重,对水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请问打算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农业源的污染?

负责人:从普查结果看,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有四成以上来自农业污染源。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但农业源的污染问题,要用发展和引导的办法来解决,不能因为面源污染而不发展或少发展农业,这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但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统筹考虑出台扶持和引导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倡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研制高效有机农药;以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落实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记者:如何解释普查化学需氧量与2007年环境统计数据差异大的原因?是否会影响“十一五”总量减排考核?

负责人:化学需氧量普查数据与2007年环境统计数据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统计范围不同,增加了农业源(1324.1万吨);生活源增加了除县级政府驻地镇以外的全部市辖区、县级政府所辖其他镇的居民生活排放量(增加7977万人等生活源排放量216.7万吨);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增加了垃圾处理厂渗滤液的排放量(32.5万吨)。即因统计调查范围扩大,增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573.3万吨。

此外,调查方法不同、污染物计算系数不同。本次普查统一制定了符合当前技术条件、行业更全、分类更细的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生活源产排污系数,环境统计是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的;本次普查统一制定了分区分类、更加细致的城镇居民生活和第三产业的产排污系数。采取统一、新的、更加全面细致的产排污系数,有利于更准确测算各类污染物的产排污量。

“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基数和削减任务的确定,主要建立在常规环境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基数不含这次普查新增的农业源和垃圾处理厂渗滤液等排放量。为确保污染源普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国务院发布的《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明确规定普查数据与污染减排考核不挂钩。鉴于“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正在实施中,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已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地区乃至重点企业,对各省(区、市)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仍以2005年确定的基数为准。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篇2

污染源普查工作从2007年11月9日正式启动, 分为三个阶段。 (一) 准备阶段; (二) 普查阶段; (三) 总结发布阶段。

2 普查对象和范围

污染源普查对象为北安行政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放射性污染源。

2.1 工业源

主要普查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外39个行业中我市涉及的产业活动单位。

2.2 农业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

2.3 生活源

主要普查我市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2.4 普查基本名录库

从统计、工商等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筛选整理形成了基础资料库。

2.5 重点源监测工作情况

普查启动初期, 由于监测站人员太少, 监测能力有限, 无法做到季度性监测。多种监测数据不符合普查认定监测数据条件,

2.6 产排污系数运用情况

产排污系数核算排污量是污染源普查表格填报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受监测条件等因素限制, 我市的工业源都要根据产排污系数进行核算污染源产排量。

2.6.1 普查对象行业类别的认定

行业类别的判断依据主要产品所属的行业小类来判断。某些半成品的加工或者用半成品组装成品的企业的行业小类都归纳为对应成品的生产所属的行业小类。

2.6.2 产排污系数选用的原则

产排污系数选用的原则为: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产排污的主导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规模等, 选用相对应的产排污系数, 确定产排污系数的具体取值,

3 清查单位及普查对象的确定-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

清查工作的评价:

北安市清查过程严格按照省里精神, 结合职能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已有信息形成基础的单位基本情况名录册。清查中划分了清查小区, 明确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负责的区域范围及清查对象, 落实责任。对几点问题的说明: (1) 在清查中工业源只清查到建制镇, 在普查中明确了工业源无论分布在哪里都在普查范围内。 (2) 生活源清查中, 对规模比较小的理发店只按照一个座位清查, 普查中重新要求按照实际座位数量计算, 据分析后, 北安普查清查达到清查要求的目的, 为后续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普查质量保证

4.1 清查过程的质量保证

(1) 清查过程结合工商局、统计局、发改委、环保局、农业局的已有信息经筛选形成基础的单位基本情况名录册。 (2) 划分清查小区, 专门绘制了清查小区图, 标明地理界限, 明确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负责的区域范围及清查对象。 (3) 经过比选查缺补漏。对于名录册 (库) 中没有而清查中发现的单位, 要记录其基本信息。

4.2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对于采用监测数据的企业, 在监测频次、布点与采样、分析方法和质量保证。

4.3 入户普查阶段的质量保证。

我市普查的入户普查主要采取五级审核、交叉审核、专家审核的核查方法进行质量保证。

4.4 数据录入过程的质量保证。

5 普查结果与分析

5.1 各类源的汇总数

北安市共普查各类污染源1965个, 工业源84个, 其中重点源38个, 一般源46个;生活源426个;农业源1455个。

5.2 工业源用水情况

北安市工业企业2007年用水总量9201.3604万吨, 汇总企业40个。其中取水总量190.8804万吨, 重复用水量万9010.48吨。

5.2.1 地表水和地下水使用情况, 行业和区域的用水分布。

北安市有40户用水企业, 共用水190.8804万吨。其中地表水41.3214万吨, 全部为城市自来水。地下水149.559万吨, 全部为自备水。

5.2.2 废水产生、处理和排放情况。

北安市普查用水企业共40家, 废水产生的企业28家, 28家企业排放废水, 其中3家企业通过废水处理设施排放, B、通过汇总表中可以看出北安市企业废水主要污染物产排量前三位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污染物。

(一) 种植业总体情况:

(1) 土地类型种植、种植方式、种类。

(2) 化肥施用种类和数量, 迳流失量和土壤淋溶量。

(3) 农药施用种类和数量。

(4) 秸杆产生量、利用量、处置量、焚烧量。

(5) 农膜使用量、回收量、丢弃量。

(二) 畜禽养殖业总体情况:

(1)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数量。

(2) 粪便产生量、处理量、排放量, 折合的COD、氮、磷排放量。

(3) 兽药作用量、流失量。

在污染源数量上, 北安市共普查工业源84户, 通过调查企业为38户。普查生活源426户, 农业源1455户, 在污染源分布特点:工业污染源没有行对集中的分布, 工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乌裕尔河流域, 只有少部分分布在通肯河流域。生活源以餐饮和居民服务业数量最多, 约占生活源的75%;农业源数量更为庞大, 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遍布各个区域。

5.3 北安市污染物产生、排放特点及反映的问题

北安市产生和排放的污染物包括二类, 一类是废水污染物:再一类是固体废物。

5.3.1 废水污染物产生排放特点及反映的问题。工业源:一是行业集中, 部分行业企业污染物量大。二是产排污集中在乌裕尔河流域, 流域负担重。三是中型企业少, 产污量大, 而排放量小;四是少数企业产排污量决定北安市工业废水污染物产排总量的削减。生活源:生活源废水污染物产生排放量相当大, 污水处理设施少, 城镇居民生活、餐饮业为生活源主要产排污部分。农业源:农业源废水污染物产生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化肥、农药, 畜禽养殖粪便。

5.3.2 废气污染物产生排放特点及反映的问题。工业源:总体产生排放特点:废气污染物产生量大, 排放量小, 烟尘、粉尘去除率高,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产排量变化小。行业废气污染物产生排放特点。生活源:生活源废气污染物行业产生量差异不大, 城镇居民生活、独立燃烧设施、居民服务锅炉、医院锅炉为生活源废气污染物主要产生排放行业, 且由高到低成梯级排列。

5.3.3 产生主要环境压力和问题。通过对北安市工业源、生活源和农业源分布、组成、数量和产排污能力、状况分析, 北安市主要面临环境压力和问题有:一是乌裕尔河流域内污染物进入量较大,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自然降污能力不足, 易形成污染累积效应。二是少数企业排污比重过大, 易造成企业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 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三是部分行业产排污量大、企业集中, 对行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压力。

5.3.4 北安市的环境压力 (排放) 、环境容量、环境质量和环境目标间的关系。

6 对策和建议

6.1 结合普查结果加大实地调查, 找出真实、主要引起乌裕尔河流域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 采取相应的措施, 减少排放量, 降低流域环境压力。

6.2 对排污量大的企业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

6.3 企业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带动行业发展, 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但密集的同类工业企业的产排污量的增加, 将极大降低区域环境承载能力, 影响区域环境质量, 最终限制企业发展壮大。

6.4 继续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保障北安市的环境质量。严把“入口关”。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保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工作计划安排,我办组织了普查表格印刷及发送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情况通知如下:

一、普查表的发送量和寄送地址

普查表的发送量(见全国污染源普查表格寄送明细表)主要依据各省级普查办报来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普查表用量(个别地区略有调整);普查表的寄送地址为各省级普查办核实上报的县级以上普查办的地址。

另,为保障各地普查表的使用,工业源、生活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格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型普查表总用量的基础上,备份20%(其中辽宁为10%),发送到各省级普查工作办公室,以备各省调剂。

二、表式构成为保证污染源普查表使用的便利,根据一般普查工作惯例并结合此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需要,普查表格的装订规格为:

工业源、生活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格每册(对应一个普查对象)普查表格含两份普查表、一份指标解释;

农业源普查表中N301,N303,N308表格与指标解释配送比例为2:1,表格N302,N304,N305,N306,N307,N309表格与指标解释配送比例为5:1。

三、服务供应商和发送

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规定和竞争性谈判结果,本次普查表格的印刷及发送工作由北京辉达安全印务有限公司、重庆鸿海印务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承担。

其中,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工业源普查详表印刷及配送任务。客服电话:0591-83749208,0591-88072088,0591-88072857,0591-88072757,0591-88072863。

北京辉达安全印务有限公司承担工业源普查简表印刷及配送任务。客服电话:010-87397979,***。

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生活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印刷及配送任务。客服电话:800-860-5968。

重庆鸿海印务有限公司承担农业源普查表印刷及配送任务。客服电话:023-67520612,023-67501887。

上述四家印刷公司已于2007年12月中旬向各地污染源普查机构分别发送各类污染源普查表,2007年12月20日以后应可陆续送达。

四、请你们注意查收、及时核实并妥善保管全国污染源普查表格。

附件2: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篇4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72号 【发布日期】2007-09-05 【生效日期】2007-09-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粤府办〔2007〕72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37号)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环保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九月五日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

为指导各地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7〕37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 更全面地掌握我省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量和排放去向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信息,建立污染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为科学编制各类规划、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科学制订环保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普查工作的宣传与实施,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各部门环境预警应急能力,确保我省环境安全。

二、普查的时点、范围、内容和污染物种类

(一)普查时点。

200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2007。

(二)普查范围。

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1.?工业源。

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含4个行业)外39个行业中的工业污染源。工业源普查范围划分为重点普查范围和一般普查范围,分别做详细调查与简要调查。

重点普查范围:(1)有重金属、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排放的产业活动单位;(2)11个主要污染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皮革毛皮羽毛/羽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重污染类别的产业活动单位;(3)16个重点行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重污染类别的规模以上企业;(4)广东省各级环保部门重点监控的工业污染源。

一般普查范围是指工业源中除重点普查范围以外的工业污染源。

重污染类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公布。各地可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污染源普查的需要和实际能力,增加重点普查范围。

2.?农业源。

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禽畜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种植业污染源普查范围: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糖料以及麻、茶、烟草、中药材)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主要产区。

禽畜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范围: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范围:池塘、网箱、围栏、浅海、滩涂、工厂化养殖厂(区)。

3.?生活源。

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

第三产业普查范围:(1)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宿业、餐饮业;(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洗染、理发及美容保健、洗浴、摄影扩印、汽车与摩托车维修与保养业等经营单位;(3)医院;(4)具有独立燃烧设施的机关、事业单位;(5)民用核技术利用单位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使用单位。

第三产业规模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公布。

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为单位(不包括村庄和集镇),进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和机动车污染情况的调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普查范围:城镇的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工业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等。

(三)普查内容。

1.?工业源。

(1)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他相关情况,包括企业排污口、排水去向等;(2)原材料消耗情况,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电、气等)结构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辅材料消耗量等;(3)生产产品情况,包括该企业主要产品的种类、产量等;(4)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包括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锅炉、窑炉等设施,产生废水、固体废物的设施,以及这些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规模等;(5)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投入情况等;(6)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包括监测点位、时间、频次,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浓度、排放量等。

2.?农业源。

(1)种植业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肥料和农药的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期等;农膜的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秸秆的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使用量、回收量等。

(2)禽畜养殖业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禽畜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禽畜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态等。

(3)水产养殖业主要普查鱼、虾、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包括: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鱼药使用情况,养殖进排水等。

3.?生活源。

(1)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第三产业单位注册的基本信息,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排放情况,污染治理情况等;(2)以城市(地区)为单位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情况等;(3)城市(镇)生活能源结构及其消费量、污染物排放情况,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浓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单位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和运行状况,污染物的处理处置量等情况,渗滤液、污泥、焚烧残渣的产生、处置及利用情况等。

(四)普查污染物种类。

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点的原则,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种类为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义的污染物。

1.?废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镉、铅、砷、六价铬、氰化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废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总磷、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废气: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电解铝、水泥、陶瓷、磨砂玻璃行业废气中增加氟化物;机动车排气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

3.?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分类调查)、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渣等类别。

4.?脱硫设施产生的石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和危险废物焚烧的残渣。

5.?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和民用核技术利用企业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农业源包括: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种植业增加地膜残留量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难降解的农药1-2种;禽畜养殖业与水产养殖业增加COD、铜、锌等。

三、普查机构职责及部门分工

(一)基本原则。

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

(二)普查机构职责。

我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由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负责普查的宣传、组织、实施和验收工作。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负责拟订我省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的实施细则、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培训、开展监测和验收、筹备相关会议、汇总和分析污染源普查数据,并按规定发布普查相关信息。

(三)部门分工。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普查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安排专人协调具体工作;按照部门职能分工,指导和检查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积极参与本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各部门分工如下: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单位做好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及新闻发布会相关工作。

经贸部门配合做好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和应用,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公安部门负责提供机动车登记基本信息,配合做好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及相关普查成果的分析、应用。

财政部门负责普查经费预算审核、安排和及时拨付,并监督经费使用。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提供伴生放射性矿物开发利用单位基本情况。

建设部门提供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厂)名单,会同环保部门开展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厂)普查,参与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调查。

信息产业部门配合做好通信基站等电磁辐射污染源的普查工作。

农业部门负责农业污染源普查,协调海洋渔业和环保部门完成农业源普查工作。

卫生部门提供本系统射线装置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污染源普查工作。

环保部门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

广电部门配合做好广播、电视发射设施的污染普查工作。

统计部门配合环保部门,提供与普查相关的基础信息,协助培训普查员,协同环保部门做好数据审核、统计与分析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工商登记基本信息。

海洋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养殖业污染源的普查。

省军区后勤部负责按全国的统一要求组织军队、武警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的普查。

四、组织实施与保障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圆满完成我省普查任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粤府〔2006〕128号)的要求,成立本地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指导、组织、协调和检查,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和解决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机构,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污染源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产业活动单位可设立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其他各类法人单位应当指定相关人员负责本单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报,各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普查员,确保圆满完成本地区的普查工作。

(二)技术保障。

技术路线: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

1.?科学编制方案。

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污染源普查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分、分阶段的工作要求,科学制订本地区的污染源普查方案,并及时报送省普查办备案。

2.?加强监测。

为了加强污染源普查监测工作,及时掌握重点污染源监测情况,省普查办成立了污染源普查监测小组,建立了普查监测联席会议制度和监测质量控制制度,对各地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进行抽测,解决监测技术难题。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监测管理制度,加强污染源监测工作,建立监测台账和数据库,定期向上一级普查办报告污染源监测情况。

3.?加强宣传动员。

各地要加强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抓紧制订宣传方案,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普查宣传;要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突出宣传重点,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通过宣传使普查对象和社会公众明确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4.?加强培训,建立普查底册。

采取分级培训的形式。省普查办负责对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普查技术人员的培训,各地级以上市、各县(市、区)普查办负责对本级、乡镇普查员及普查对象的培训,确保所有普查工作人员都经过培训。各级普查办要根据统计、工商等部门提供企业的基本信息,确定重点普查对象,建立普查底册。

5.?加强数据审核。

省普查办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数据的质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环节,按一定比例抽样检查,抽查结果作为评估各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的依据。对于数据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地区,省普查办要责令该地区重新调查。各地要建立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度,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岗位,并对污染源普查实施中的每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

6.?验收。

省普查办要制订污染源普查的验收方案和评分标准。各地完成普查工作后,要按要求向上一级普查办申请验收。由省普查办对各地级以上市的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验收,各地级以上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对所辖县(市、区)的普查工作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直到通过验收。

(三)法律保障。

认真贯彻《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普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按规定严肃处理。

(四)经费保障。

我省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省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各级普查办根据普查工作方案编制普查总体经费预算和分经费使用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列入各相关部门的预算中,分按时拨付。

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方案制订与评审,宣传与培训,现场监测,入户调查,专用设备购置,数据录入与处理,数据库维护,检查、验收等过程的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印刷费、办公费等)。

五、时间安排

本次污染源普查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普查”的方式。我省试点市为珠海市,试点的普查工作将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组织实施。全面普查工作由省普查办负责组织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7年12月底前)。

1.?成立机构、落实经费(2007年9月底前)。

各地要在2007年9月底前按要求成立普查领导机构,明确普查工作的具体承办部门,落实普查经费。

2.?制订普查方案(2007年10月底前)。

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普查工作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的普查工作方案,并在2007年10月底前报省普查办备案。

3.?普查监测(2007年12月底前)。

各地要按要求开展普查监测工作,建立污染源监测原始记录台账及档案,及时上报污染源监测情况,并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本地区普查监测数据的整理汇总工作。

4.?宣传动员(2007年9月开始)。

各地要分阶段突出重点,开展普查宣传工作。

5.?清查企业、建立底册(2007年12月底前)。

各级卫生、税务、统计、工商、建设等相关部门要在2007年10月底前向本级普查办提供普查基础资料,由该普查办在2007年12月底前建立本级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底册。

6.?选配普查员,开展普查培训(2007年12月底前)。

各地要根据重点普查及一般普查的污染源数,按适当比例选配普查员。省普查办要在2007年11月底前完成对各地普查技术人员的培训,各级普查办要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面培训。

(二)全面普查阶段(2008年1月-7月)。

1.?组织填报普查表(2008年1月-3月)。

各地可采取集中辅导与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普查报表填报工作。

2.?建立县(市、区)污染源数据库(2008年3月-4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及时审核、录入、校验污染源数据,建立本地区污染源数据库。

3.?建立地级以上市污染源数据库(2008年4月-5月)。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依时完成本地区的普查验收工作,建立本地区污染源数据库。

4.?建立全省污染源数据库(2008年5月-7月)。

各地级以上市要在2008年5月底前汇总向省普查办报送污染源普查数据。省普查办要对各地报送的数据进行抽查审核,在2008年7月底前完成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与汇总,建立全省污染源数据库,及时上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政府。

(三)总结发布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1.?省普查办对各地级以上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行验收(2008年8月-12月)。

2.?进一步修正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2008年8月-12月)。

3.?完成全省普查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2008年10月-12月)。

4.?编制普查成果开发课题目录(2009年1月-3月)。

5.?开发利用普查成果(2009年1月-7月)。

6.?接受国家的普查验收(2009年1月-7月)。

六、普查数据管理

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都要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对于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或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的,应依法予以处理。

此次普查得到的普查对象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污染源普查目的,不与完成“十一五”总量削减计划挂钩,不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和收费的依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发布普查结果。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篇5

信阳市统计局 2011年6月16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河南省政府、信阳市和市以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2]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610868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6526000人相比,十年共减少417317人,减少6.39%。[3]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825796户,家庭户人口为592884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4人减少0.09人。

[4]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066042人,占50.19%;女性人口为3042641人,占49.8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89下降为100.77。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36330人,占23.51%;15-64岁人口为4090264人,占66.96%;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2089人,占9.5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7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763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89845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2616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1164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776人上升为454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941人上升为1129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0086人上升为3644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1152人下降为3129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83929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09071人,文盲率由9.09%下降为6.28%,下降2.81个百分点。

[5]

六、人口地区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浉河区 594351人

平桥区 635608人

罗山县 504542人

光山县 585314人

新县 275285人

商城县 495491人

固始县 1023857人 潢川县 630333人

淮滨县 570156人

息县 793746人

注 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各县区的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篇6

首先,祝贺环保系统升格,《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签署的时候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档案局,现在已经是环保部了。

关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工作,国家环保部、全国污染源普查办都非常重视,《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中专门提到了要加强“普查资料档案管理”,去年12月12日,又专门制定印发了《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把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今天,我主要讲一讲《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形成过程。

关于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2000年9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普查工作档案管理规定》,对普查工作档案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这个规定明确了各类普查工作档案管理的原则,列出了普查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个规定颁布后,近年来我国比较大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全国性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基本都是依据这个规定来进行执行的。

2007年,我们与国家环保总局、普查办就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管理进行协商时,考虑到此次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同时今后也将定期进行污染源普查,同时污染源普查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普查出来的数据,并不是数字的简单相加减,需 要进行复杂的核算,同时环保工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专门对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制定了一个办法,这在目前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发的专项档案管理规范性文件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这个办法制定的过程中,由于是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并没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参考和借鉴,对于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以及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利用、移交,管理部门和人员等都只能参考其他相应的工作或活动以及档案工作的一般规律来进行制定,所以该办法制定出来后,还需要在这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检验,如果与实际的档案工作有较大的出入,也可以及时进行修订。

二、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是一项幕后工作,位置并不靠前,但并不是说档案工作就不重要,在每一项重要工作中,档案以及档案工作都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同时,因为档案工作做起来并不复杂,比较简单,但也就是因为简单,就容易被大家忽视,档案工作有时又是一项很难后补的工作,有些东西当时不注意收集归档,以后再补就很难再找到了。

在这里我占用一点时间给大家讲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们民间流传很广的关于雍正篡位说法,说康熙的秘密立储本来写的是皇位传十四子,被雍正在十字上加了一横,篡改为传于四子,许多人向我们求证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其实这种说法可以很容易被我们档案工作者指正。在我们保存明清历史档案资料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目前还保存有两份秘密立储的档案,只要一看就知道 这种说法不可能成立。一个是,对于皇子来说,与普通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尊称为皇几子,如皇四子,皇十四子,这样的话,传皇十四子就不能被改为传于皇四子了。另外,清代的秘密立储都是一张纸上满文、汉文、蒙文对照的,即使是汉文能巧妙地改写,满文和蒙文却是很难改写的。所以我们现存档案可以判明这一说法的真伪。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保存下来清代的秘密立储档案,就难以考证其写法和格式了。另一方面,档案又从另外角度来解释雍正篡位说法的由来,一般秘密立储都由皇上亲自放在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在皇上驾崩的当天,由几位重要大臣共同开启宣读由谁继位,但档案记载,雍正继位时并不是康熙驾崩的当天宣布的,而是延后了三天,所以在当时就有了雍正篡位的说法。

第二个事例,是我去年看到的关于怀疑美国登月真假的争论。去年我国常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大家对月球空前关注,同时关于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1969年首次登月是真是假的争论也更加热烈,有的人说是真的,有的人说是假的。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登月拍摄的那段录像的真伪。但就在此时,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专家声称,关于首次登月的资料,已不小心“丢失”了,具体是说美国1969年首次登月,当时宇航员拍摄的原始的高画质录影带已丢失了,尽管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画面在世界各地电视屏幕上都曾反复播放,但那些并不是宇航员拍下的原始画面,而是利用当时传回的画面复制而来的低画质图像。

当时登月照相机的设计者、美国西屋公司退休工程师斯坦-莱巴 和当年的同事组成一个小组,试图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或者相关的档案储存公司找到这些录影带。然而,经过一年的搜寻,该小组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目前,他们正在寻找已退休的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人员,希望他们之中有人记得这些录影带放在何处,或有人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程序以便推测可能的存放地点。该小组还散发了一些传单希望获得知情人的帮助,不过目前还没有得到回应。

怀疑登月的一方的一个重要论据就是这么重要的资料不可能说丢就丢了,显然是因为害怕经不起现代科学的验证才声称丢失了,许多人也觉得这么重要的东西丢了,从情理上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也怀疑美国在1969年是不是真的登上月球去了。

我从档案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录像带的命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可能当时就没有归档,因为技术部门当时觉得太珍贵了同时也需要严格保密,就放在技术部门自已保管,但这种看似很严密的做法往往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时间一长大家都记不住放在哪儿了。另一种可能是当时归档了,后来经鉴定可能销毁了,因为1969年登月后,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人怀疑过登月的真假,直到上世纪末各个大国重又新开始登月计划时才有人怀疑起来,很有可能这些档案资料在长达三十年时间没有人来利用,被鉴定为可销毁的文件材料了。从这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但没有了直接的档案资料做证,一些看似很简单平常的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

回到我们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上来,◆就这们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来说,这次普查相应地,会形 成大量的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是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所形成的第一手的材料,是本次普查工作留下来的最重要的成果。我们各级污染源普查办和普查员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将所有的污染源的直接档案资料收集上来,凝聚着我们全体污染源普查工作者的辛勤辛勤劳动,它既是检验我们普查工作质量的重要凭证,也是今后进行工作查考的重要依据,是我们将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础。当前,我们各行各业在工作中做各种科学的判断和决策,都是在大量占有和分析历史资料、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在水利、气象、地震、海洋、国土等部门,对各种历史资料、数据进行专门收集和保管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我们经常听到某城市下一场大雨是自多少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雨,就是占有档案资料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可以说,谁占有的资料数据更全面、准确,谁说话就更有份量。有了详尽的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对于我们今后的环保工作也具有很大的查考利用价值。我们就可能各地区的污染状况迅速地做出准确地判断。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作为一个专项工作,大家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抽调过来做这件事情,任务完成后又回到各自的单位和部门,普查办机构撤了,人员分散了,留下来的最主要的就是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了。这些档案资料就成为我们辛勤工作的重要见证。◆所以我们无论是从维护国家历史真实面貌还是对自己工作负责的角度,都要充分认识到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将档案工作列入污染源普查整体工作规划,明确分管领导,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提高每个人的档案意识,为档案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如档案盒、档案 5 柜、档案防火防盗设施),齐全完整地收集污染源普查工作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科学地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安全地进行保管,为今后的环保工作留下宝贵的档案财富。在《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三条就专门写明了,“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和有关单位、个人都有保护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义务。凡规定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按照规定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已有或拒绝归档。”

三、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同步。我们许多同志认为污染源普查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普查的后期工作,文件材料都放在这里,后期来进行集中的收集整理就行了,这种做法不能说不行,但是往往就会给普查档案的管理造成被动,文件材料在普查工作期间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手中,对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安全保密带来隐患。我们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临时聘用了很多人,他们主要是关注自己担负的普查任务的完成,平时不注意普查文件资料的保管,任务结束之后一堆材料扔给你,完不完整不知道,准不准确不知道,就会给普查档案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

因此,在普查工作之初,我们就要明确普查档案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普查文件材料能够及时归档,安全保管,并为普查工作本身提供利用服务。比如,某一个街道的生活污染源普查登记表录入完毕、检验合格了,就可以归档了,不必等到工作结束后再归档整理;污染源普查的文件材料,在运转结束后也可以由普查办文秘人员归档,需要用进再进行借阅。这样,把档案工作做在平时,后期的工作压力就小了。在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的验收环节,污染源普查档案也要作为一个专门内容同步进行验收,这是保证普查档案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口。《污染 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第四条专门规定了“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将档案工作纳入污染源普查工作规划,建立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与污染源普查工作实行同步部署、同步管理、同步验收。”

四、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管理。

(1)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的管理原则。《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印发后,各地档案部门也比较积极,提前与各级环保部门进行联系协商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管理。在这里我想对一些管理的原则进行说明。一个就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管理主体,《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六条作了明确的规定,就是环保系统的档案部门和普查办,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档案业务的监督与指导。第二点就是关于档案全宗问题,就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来说,应当不成其为一个单独的全宗。它只是环保档案工作全宗中的一部分。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所形成的档案资料,根据其规模和管理体制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全宗,但对于污染源普查来讲,在当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长远来看只能算做是一项环保系统的常规性工作。我国历次的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也都没有单独地作为独立全宗。同时《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了污染源普查形成的档案资料在工作完成后先向同级环保部门移交成为环保档案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在有的地方,将污染源普查档案作为一个独立的全宗是不合适的。第三点就是在环保系统各个档案室的保管问题。一般来讲,应在各个环保局机关档案—机构—保管期限的总体分类格局下,单独设立普查办这样一个机构,将污染源普查所形成的档案都归于这一个机构之下。有的 普查办的文件是以环保局的文头印发的,按照谁办谁归的原则也应放在普查办归档,在有的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地重复归档。同样一份文件,普查办也归了,局机关的内设部门也归了,也是可以的。关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原始调查表的保管保管问题,考虑到基层环保局档案室的容量问题,可以单独存放,具体的在后面还要单独来讲。第四点是关于最终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问题,一般来讲只移交永久保存的部分,主要是管理类的文件和普查汇总表,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一般不向国家档案馆移交。这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几个大的原则。

◆(2)是污染源普查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第八条对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了罗列,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归档的文件材料。归档的文件材料总的来说有二大类,第一类是关于污染源普查形成的工作类文件材料。比如普查工作机构印发的工作方案、办法、细则、技术规定等;召开的会议、培训文件材料;普查工作宣传、组织、检查、验收等文件材料;普查人员登记管理材料;普查工作照片、录音录像资料;证书、标志、奖章等实物类的资料等。就是污染源普查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件资料 ◆这一类在归档范围的条文里体现在第一、第三、第四类之中。

第二类就是表册类文件资料。就是污染源普查各种普查原始登记表、汇总表以及相应的电子数据;各种技术监测与调整方面的技术性表册。这是这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主体。

这两大类在不同级别的普查工作机构的数量也不同,国家和省级 工作类文件材料可能会多一点,普查原始登记表主要集中在地市级和区县级基层环保普查部门,汇总表主要在国家和省市层面。

从档案载体上讲,有纸质的、有实物的、有电子的,对电子文件和数据,我们一般要求脱机,制成光盘归档保存。

◆(3)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保管期限。《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专门附有一个《污染源普查档案保管期限表》,依据文件的重要性分为永久、30年、10年三种保管期限,大家可以照方抓药。这里不多讲,需要注意的是,《污染源普查档案保管期限表》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我为主。以人为本体现在涉及到人的档案文件材料都从长从宽,因为从利用的角度来看,涉及到人的档案资料利用频率最大,最有帮助。以我为主的原则体现的就是本级机关直接产生的文件保管期限要从长,对于上级的文件和下级的文件要从短,为什么呢,因为上下级的文件自然有上下级机关的档案部门来归档,本级的文件只有本级档案部门归档。

◆(4)是污染源普查档案的整理与分类。对第一类关于污染源普查形成的工作类档案按同级环保机关的管理规定来进行整理,一般根据同级环保局机关档案怎么管理的就怎么做。文书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各自按相应的规定执行。为什么不做统一规定呢,因为各地环保机关的档案整理也不尽相同,有的进行立卷,有的不进行立卷,不太相同。这里推荐大家文书档案按件进行整理,一个是档案立卷归档对非档案专业人员来说,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大;二是随着计算机档案目录检索管理越来越方便,按件整理是今后 档案整理的一个趋势。

对于第二类是污染源普查表册类档案单独进行整理。◆ 对表册类档案怎么分类呢,一般我们做以下分类,第一次: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不再作细分,因为电子文件在系统中检索是很方便的,不需要做再深再细的分类。第二次:分为普查原始登记表和汇总表;第三次:分为工业、农业、生活、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四类;以下再按行政区域、重点污染源与一般污染源等分类,一般分类层次不用太多,分类的目的是便于查找,能方便地找着就行,分类的方法一经选定就不要再更改,避免引起混乱。

污染源普查还有一类表册性文件材料,就是污染源监测和核算方面的技术数据和系数换数方面的文件材料,这类表册可单做一在类,同时依据普查表的分类方法按污染源的种类和行政区域进行细分类就可以了。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则。

◆污染源普查表册类档案的整理,一般情况下,原始普查登记表一个普查登记对象为一件、汇总表以每个汇总的独立单元为一件;每一件档案要相对固定(表示这是不再分割的一件,装订在一起),编写页号、顺序排列、档案盒装满为止。(注意档案盒不是分类单位,只是一个装具,装满一盒子再装下一盒,但不同类,不同保管期限的还是要分开),◆整理之后,再编制档案目录,每一件档案编写一条目录,目录的编写依照同级环保机关档案部门的要求进行。

◆(5)关于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的存档问题。《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将污染源普查原始登记表列入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并 且要保存10年。普查原始登记表主要集中在区县基层工作部门,国家和省市级主要是汇总表。原始登记表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数量也很大,很多同志觉得数据都录入到数据库中去了,原始调查表没必要保存。同时,这么大量的原始调查表,在区县环保部门存放也是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建议是有必要进行保留一段时间,纸质的原始调查表是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核实的一个依据,纸质的没有了,数据库的数据真实性很难保证。另外污染源普查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不同,有些内容不是简单地相加、相乘就行的,原始登记表上记录了许多汇总表体现不出来的情况。但是数量这么大怎么保留呢,我们认为环保部门的领导要从长远出发,至少要保存到下一次污染源调查结束之后再考虑销毁的问题。我们确定为10年的时间就是根据《污染源普查条例》规定的10年左右普查一次来确定的。意向性地初步估算一个,一个县如果有2000个污染源,每个污染源20页,合计是4万页,加上档案盒,厚度大约是6延长米,有1—2个档案柜就可以装下了。如果区县环保局的档案室比较小,放不下这么多东西,在这里我讲一个我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有关袁隆平的报道。1960年,袁隆平在所在的安江农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袁隆平受到启发开始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培植高产的杂交稻,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1966年2月,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让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 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也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找到了那封公函。袁隆平因此化险不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所以,有时一些不起眼的档案资料,在有些时候,会起大作用。

五、关于电子文件的归档保存。

由于电子文件的法律有效性还未得到普遍确认,对于重要的电子文件我们还是坚持纸电双套制保存,电子文件用于日常的查找利用,纸质文件用于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检验。电子文件一般要制成多套光盘脱机保存,污染源普查系统的应用软件应相应地进行保存,保证光盘数据能准确还原。

六、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移交问题。由于污染源普查档案资料的专业性和保密性,《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在染源普查工作结束后,污染源普查档案移交到同级环保档案部门进行保管,到一定期限后,环保部门再按档案正常的移交程序将需要永久保管的档案向同级档案馆进行移交。◆

七、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归档的原始普查登记表应该用蓝黑、碳素钢笔或签字笔填写,不能用铅笔、圆珠笔、复写纸填写。在以前有的普查工作中,对普查原始登记表存在前期填写 草表,经确认正确后再填写正式表的情况,有时如果草表填写正确就直接作为正式表存档,在这个过程中,表格如果是用铅笔填写的一定要改成用签字笔或碳素钢笔填写,防止涂改,如果是电脑打印出来的一定要签字或盖章确认,保证档案资料的凭证有效性。二是要保持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的一致性。对于污染源普查得到的原始调查表的数据,我们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加工汇总,都是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完成的。在文件材料归档时,不管是普查原始登记表还是汇总表,都要做到归档的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数据一致。如果数据库中有调整,应当在纸质的表中进行说明或更正。因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从档案管理的角度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确保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技术或方法,电子文件的真实有效性还得不到完全保证。

八、最后一点是关于污染源普查档案的保密管理。污染源普查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保密规定,加强对普查工作档案的保密管理。属于国家秘密的普查档案资料,必须保密;属于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严禁对外提供。

解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篇7

市政府今天召开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会,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指示要求的重要体现,是加强某市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双赢的一项重大举措。某县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重要承载平台,减排增效责无旁贷。几年来,某县始终把“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绿色和谐家园”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目标,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从项目筛选到项目建设,从环保设施投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都处处体现绿色环保理念。此次活动,我县将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污染源普查是真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我们不能再走西方国家边发展边污染,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必须着眼于既要发展又要减少污染。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污染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普查为今后科学管理提供最基础的数据和决策支持,将数据用于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优化发展、构建和谐,在源头和末端治理上探索一条新路。

二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污染源普查设计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普查任务重,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报忧”的工作。某县将紧密配合市环保局、统计等部门,做好县域企业工作,引导企业积极投身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为普查的开展提供前提保障。

三是坚持科学普查,确保普查质量。污染源普查的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因此,遵循环境治理的内在规律,科学地组织实施普查,是确保普查质量的关键。某县相关责任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遵循普查程序,全面完成所承担的各项普查任务。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某县要以此次污染源普查活动为契机,督促、帮助企业制定节能减排的措施和办法,减少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环保体系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从制度上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全面提升某县的环保管理水平。

会后,某县要认证贯彻此次会议精神,迅速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完成各项普查任务,确保我县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墨江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总结 篇8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及《普洱市人民政府转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通知》(普政发„2007‟106号)文件精神,我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市普查办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现将普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

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的一次重要工作,我县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及市普查办的要求,在组织机构、经费保障、宣传动员等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筹备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领导,于2007年8月成立了由县人了民政府副分管县长任组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马骁、县环保局局长李云泽、县农业局局长李常云、县统计局局长后吉昌、县畜牧局局长邓起文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 1 局等10余家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从环保局、农业局、统计局等9个部门抽调18名工作人员组成了普查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查员管理,污染源清查、上门入户调查、表格派发和回收、表格数据录入和上报等工作。并制定下发了《墨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召开了4次专题会议,由于工作需要,于2008年2月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2.落实普查工作经费

县普查办根据普洱市财政局、普洱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发的《省财政厅 省污染源普查办关于落实我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经费的通知》(普财建„2007‟119号)文件精神,拟定了《墨江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经费预算方案》,并向县普查领导小组作了专题汇报,同时报请县政府列入2008年县财政预算。2007年县人民政府拨付污染源普查培训工作经费1.5万元,2008年拨付污染源普查工作经费20万元,为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县普查办制定了《墨江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并根据方案要求普查工作人员对普查对象进行宣传讲解,积极争取普查对象对普查工作的支持,同时利用电视、标语、宣传画等进行广泛宣传。在赶集天,县污染源普查办到人员较密集的场所,联合广播电视局一起开展污染源普查宣传活动,耐心解答群众咨询的问题,向群众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自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以来已在墨江县电视台播放新闻6条。丰富多彩的宣传有效地增强了企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创造了“环保服务于人民,人民支持环保”的社会氛围。

4.精心选调普查员,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污染源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较宽、技术要求高,为确保普查工作的质量,按照普查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全县抽调了111名工作人员,其中,从县有关污染源普查成员单位抽调了7名污染源普查指导员,从各乡(镇)、社区、企业抽调了104名文化素质较高的普查员。

2007年10月29日,我县8名污染源普查业务骨干参加了市污染源普查工作业务知识培训。12月23日—24日对我县普查员进行污染源普查工作业务培训,这次业务培训主要以《墨江县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为基础,采取集中和分组(分成工 3 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组)培训相结合。2008年1月3日、4日,组织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分别在县政府多媒体会议室和名乡(镇)电子政务视频会议室参加了污染源普查远程培训,并进行了闭卷考试。通过培训、考试,使普查员进一步明确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目的和意义,掌握了普查方法、程序、技术和要求,取得了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资格,达到了培训的要求和目的。

二、扎实推进污染源普查工作 1.深入基层做好摸底清查工作

我县普查办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清查工作细则》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对县内的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进行全面入户清查,查清了全县范围内各类单位的基本信息,为科学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合理配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提供了基础数据,另一方面结合环保局的环境统计和排污申报数据,再从筛选的基础上开展“查漏补缺”,使污染源清查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基础资料,确保了全县污染源清查数据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完整性、准确性。通过清查,全县共有103家工业企业、783家生活源和725家农业源列入清查名录,并经初步审核确定了《普查单位名录》,82家工业企业、303家生活源、725家农业源、2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共1112家列入普查范围。

2.开展试演练

2008年1月16日至24日,由县环保局纪检组长罗延虎带队到联珠镇、通关镇开展试填演练工作,全县生活源、工业源普查人员共26人次参加了试填演练。生活源普查对象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医院、酒店(含住宿、餐饮、美容、足浴、洗车)、饭店、洗车厂4家单位进行了实地调查,普查员详细填写普查单位名称、行业类别、生产规模、经营天数、锅炉燃料类型、燃料消耗量、用水总量、污染物排放去向、污染物治理情况等普查内容。工业源选择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普查对象进行了试填报,详细填写了普查表的各项指标内容。农业源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40多户典型农户进行试填演练。在试填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普查办认真做好总结,为正式普查提供了建议和意见。通过此次污染源普查现场填表演练,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一方面让普查对象进一步了解并支持普查工作,另一方面强化了普查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让普查员熟悉普查程序,为全面铺开污染源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认真开展入户调查、数据审核、抄录编码工作

2008年2月29日,普查办公室按照普查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全县共分成三个工作组,由县环保局局领导亲自带队分别到联珠镇、通关镇、新安乡等15个乡(镇)开展 5 入户调查工作,发放正式普查表。普查人员入户时,向普查对象发放《致全国污染源普查对象的公开信》、说明入户的目的,宣讲污染源普查的意义,严格按照《墨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要求,根据事先确定的《污染源普查单位名录》,指导每个调查对象填报污染源普查表,要求每个普查对象如实填报每个普查指标。对于一些不清楚普查指标的普查对象,普查人员根据相当规模的其他调查户及当户的实际情况给予估算,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一些企业单位,要求普查人员深入企业实地,通过核查公司的生产规模,主要污染源的排放状况,治理情况,核对企业的统计报表,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普查时数据的准确,每填报完一户调查对象,与摸底表核对,防止重登和漏登;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认真核实,并要求重新填报,以确保普查资料的真实性。

我县于2008年4月22日完成了入户调查工作,共填报了82家工业源,303家生活源,725家农业源,2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表,与摸底生成的《普查单位名录》一致。

为做好污染源普查表的审核工作,确保数据质量,县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县环保局副局长徐炜东为组长的污染源 6 普查数据审核小组,由县普查办从环保局、企业抽调12人,采取包层层审核、层层落实,经审核小组组长审核再予以确认。

县污染源普查数据审核小组对我县的50家生活源,40家农业源,20家工业源(其中重点工业污染源14家,一般工业污染源6家)进行了单位普查数据审核和数据审核质量核查,在核查中没有漏查、重复、错误的单位数,普查表填报和数据审核质量核查没有出现单位漏报的情况。工业源普查表填报和数据审核质量核查漏填指标数13个,漏填率0.33%;指标填报差错率数27个,差错率0.45%;工业源指标录入错误数10个,差错率0.73%;漏录指标数5个,漏录率0.37%。生活源普查表填报和数据审核质量核查漏填指标数5个,漏填率0.55%;指标填报差错数12个,差错率1.32%;生活源指标录入错误数3个,差错率0.33%;漏录指标数4个,漏录率0.44%。

4.高质量完成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工作

数据录入工作是普查上报数据的关键一环,我县普查办积极组织人员到市上参加数据录入软件培训,使数据录入人员熟练掌握数据录入处理程序,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数据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数据录入岗位责任制,录入与 7 复录进行核对,录入完成后,对全部数据进行计算机审核,对出错信息,查明原因并进行校正,并对逻辑性客观性进行判断。审核无误后由录入员、复录员及审核领导小组组长签字。现已完成数据录入工作,数据已上报市普查办。

三、存在问题

1.污染源普查涉及部门多,工作协调难度较大,部分被调查户往往以内部规定为由给普查工作带来一些障碍,使普查工作难度人为加大。

2.普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工作时间相对短,部分普查员不能准确理解普查方案。

3.调查户分布于15个乡(镇),入户调查指导难。4.有色金属采矿业、材产品加工、茶叶加工等部分行业没有明确的产排污系数。

5.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普查经费落实较困难。

总之,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普查办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全体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较好的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各项工作任务。

墨江县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办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期中测试(河大版)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每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