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准备课∣人教新课标(通用10篇)
准备课
课时1
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的物体个数。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教具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二、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展示了什么?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教材第2—3页的画面。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认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思考: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花、树、鸽子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东西,放学后,大家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
课时2
比多少
教学内容
用一一对应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在比较多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能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难点
让学生会用一一对应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具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课前准备。
老师拿出1~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2.提出问题。
老师拿出1个圆形图片和2个三角形图片,让学生选一组数量多的图片。(让学生交流后举手回答)3.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物体的多少的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以童话为背景,讲好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1)先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几只小兔和几只小猪,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它们都在干什么。
(2)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引导学生说出1只小兔搬1块砖,小兔和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3)老师用学具摆出1根木头,让学生对应地摆出1张小猪图片,老师摆出最后1根木头时,学生发现手上没有小猪图片了,引导学生说出1只小猪搬1根木头,最后还多1根木头,说明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3.同学之间相互用卡片摆一摆,看谁的卡片多,谁的卡片少,哪些卡片同样多。(同桌之间相互摆一摆)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1.老师拿出3张卡片,先让学生们拿出和自己同样多的卡片,再让学生们分别拿出比自己多、比自己少的卡片。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学设计或教学片段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课题:数一数
教学设计:倪芳、陈立华、魏淑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境图、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们要和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呢!大家有信心学好数学吗?
教师:学习数学首先要会数数,你会数数吗?那你能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二)探索新知
1.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自己先看一看。
教师: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教师:大家都会数啊!真不错!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
教师在学生随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面国旗图并加上圈。)
教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教师:同学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一位老师、一栋教学楼、一个足球)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它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注意此时要帮助学生梳理语言,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师:同学们再数数看,数量是2的东西都有什么呢?(配合学生的回答,依次贴出教科书4~5页上的各图片及对应的数字卡片。)
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出来的或数出来的。教师可以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可以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得对不对。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教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数?(适时渗透小学生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3.认读1~10各数
(1)教师领读各数,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教师打乱顺序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读。(为了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安排一些游戏:如接龙数数游戏、跳数10个数等。)
4.数身边的数
教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的事物呢?
学生不会说的话教师启发:数教室里的数(如教室里有几扇门?几扇窗?几盏灯?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一行有几个课桌);数自己身上的数(如你有几只手?你有几只眼睛)。
5.课后延伸
教师:下课后数一数校园里的事物,看看有多少。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三)全课总结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小数乘法统计与可能性
2.小数除法(四)数学思想方法
3.简易方程数学广角――数字编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观察物体(二)1.量一量找规律
2.多边形的面积2.铺一铺
一、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
积的近似值
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了。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换玻璃”(与米、分米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角之间、米、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淡化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与原义务教材比,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编排
共安排8个例题。
标 题 例题安排
小数乘整数 例1 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
例2 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小数乘小数 例3 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竖式写法
例4 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5 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和乘法验算
积的近似值 例6 按“四舍五入”法截取积的近似值
连乘、乘加、乘减 例7 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例8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小数乘整数
例1
编排意图:
创设购物情境,引出“小数乘整数”。
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
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例2
编排意图
脱离具体量,直接引出小数乘整数。
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教学建议:
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
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①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②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③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做一做
第1题:将整数乘法与小数乘整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点:
①小数乘整数先要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积要根据因数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
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末尾的零是不能去掉的。
小数乘小数
例3
编写意图:
以给校园宣传栏换玻璃,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小数乘小数。本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计算长方形面积比较直观形象,引出小数乘小数学生容易理解。
有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
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1.2×0.8。
组织学生共同研讨1.2×0.8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
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的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
对照上述两种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1.2×0.8”的算理。
最后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关系。
例4
编写意图
结合例4上面的“做一做”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两个层次:
①首先结合“做一做”第1小题,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
②结合“做一做”第3小题,说明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如,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建议:
可按教材的层次结合具体的算式进行总结。
积的末尾是0的情况,也应作为小数乘法的一些难点问题处理。这里教材上没出,教学时可补充或将“做一做”第2小题“2.4×6.2”改为“2.4×6.5”,来提醒学生注意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例5
编写意图
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有趣情境,引出“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使学生领会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计算出鸵鸟的最高时速。
由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没做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两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如,对着原式再做一遍。再如,用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7.28是错的。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建议
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
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
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练习一
第2题,是联系学生的教科书来进行的计算活动。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4题,是应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的道理。
第5、6题,综合应用小数乘法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要读出秤盘上每种东西的千克数,再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来计算物品的价钱。第6题是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来解决的问题。
第10题,让学生经过计算,发现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这个关系原义务教材是在例题后面揭示的,现在习题中结合计算找规律让学生感悟并记住。
第12题,是第10题规律的应用练习。
积的近似值
例6
编写意图
通设一个“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让学生求狗的嗅觉细胞,引出求积的近似值。
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教材以算出狗的嗅觉细胞为2.205亿个为例,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同时说明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的小数位数。
教学建议
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本例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自主求积的近似数做好准备。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一篇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朵,机”2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由图入文,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小朋友,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夏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今天有位夏天的使者向我们发出了邀请,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荷叶配乐的美景画面)小朋友瞧,这是什么?仔细看,荷叶怎么样的?(指名说)出示:荷叶圆圆的 荷叶绿绿的
这两句话能不能这样说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3、揭示课题。
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现在,我们随着夏姑娘的脚步一起去和这些荷叶交朋友吧!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荷叶圆圆”看老师写课题(会看的小朋友就是会学习的小朋友)--板书课题:荷叶圆圆, “荷”是我们学习的新朋友,谁有办法记住咱们这位新朋友(让我们齐读课题)。
【由图导入,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的感知荷叶的美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适合一年级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美丽的荷叶不但小朋友们喜欢,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伙伴也喜欢呢。小朋友打开书本62页,自由放声读一读课文,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宝宝,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顺,听明白了吗?
2、自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语: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几片圆圆的荷叶急着飘来要跟你们交朋友了!自由跟它们打声招呼吧!
汇报生字学习情况
(1)谁愿意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谁愿意单独站起来读一读?
(2)拼音宝宝躲起来了,你还会读吗!
(3)现在我们来玩猜字游戏,
(4)我们的生字朋友还想来跟你们玩摘气球的游戏,我们开火车读?
(5)生字宝宝还想让你们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识字方法?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低段,特别是一年级,识字是重点,教给识字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因此,在学生认识的基础还要帮助概括出一类的方法,方便学生以后自主运用。】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脉
1、课文中有4个小伙伴愿意来和荷叶交朋友,你能找出他们吗?
边读边用圆圈圈出小伙伴的名字。指名说,板贴
2、谁还能说说荷叶是( )的( )。(板贴水珠、蜻蜓、青蛙、小鱼的图片)
3、这一池的荷叶可真诱人哪,小动物们把荷叶当作了不同的东西,真有趣,我们看,师引读。过渡: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先去看看小水珠吧。
【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并不好,因此,在读课文后要给予扶手帮助他们概括。在整篇课文读通后,才能由篇及段,进入文本的细读。否则,课文讲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读这个自然段,试着去读好。
1、谁愿意站起来读?
2、小水珠躺在荷叶上,还眨着自己亮晶晶的眼睛呢?咱们也将自己亮晶晶的眼睛眨一眨吧!
3、你们小时侯睡过摇篮吗?想一想,(出示摇篮图),躺在摇篮里感觉……(舒服、想睡觉、)你能读出他的舒服吗?
4、小水珠躺在摇篮里会对谁说些什么?
4、现在老师请你们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练读这段话?就好象是自己躺在摇篮里一样的舒服。还可以配上动作练读。
5、哪位小水珠愿意再来展示一下。
6、背诵(读得真好。这么美的句子如果把它背下来就更好了。自己先试试吧!(指名练背 全班配上动作背)
【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此,在句段的教学中,力求体现层次,读通,读懂,读出感情。而背诵是小学积累的重要手段,把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前提。】
五、回归整体,巩固字词
这真是太舒服了,难怪小水珠说:“……”。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2、热情的生字宝宝又来了,还认识他们吗?(同桌一起读读看,齐读)
夏天到,夏天到,
圆圆荷叶长得绿。
小水珠,亮晶晶,
摇篮里面摇一摇。
小鱼儿,笑嘻嘻,
小青蛙蹲着呱呱叫。
小蜻蜓翅膀大,
停机坪上跑呀跑,
花朵中间飞呀飞。
我们可以一边拍手,一边读,想配动作的小朋友还可以加上动作。
【识字是低段一个长期的目标,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如此多的生字要通过反复的出现,让学生多次接触,达到眼熟能读的境界。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创造让学生认字的机会。】
六、写字
有两个字宝宝还住在田字格里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两个字。(出示:朵,机)
1、认识他们吗?一起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
2、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小秘密?(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哪里最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儿,好吗?
3、师范写,(朵,上下结构,所以下面的木要写得舒展,但是木到了“机”里面,可要懂得谦让,把脚缩起来,让位给旁边的“几”。还要注意,朵上面的可不是几,千万别勾!)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4、展评作业
5、同桌互评
努力让学生自主地去写好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46-49
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模拟人民币、卡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在小组内说一说。(纸币、硬币;几元的、几角的、几分的)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人民币)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A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同学们都见过什么面值的人民币?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不同面值人民币。
生1直接说几元,几角,几分,教师板书。
生2说几分,几毛,几块。教师引导:平时说的几分,几毛,几块在数学上还可以说成什么?
小结: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
B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出示一元人民币,谁认识这张人民币?你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吗?
学生从字样、颜色、人物等不同方面,谈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在人民币上,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小组合作:拿出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组内互相交流。
出示2元、10元、5元、5角、1角
谁能给同学介绍一下这几种人民币?
C归纳整理。
同学们把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组内摆一摆,说一说。
你能把人民币分类吗?
学生可能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可以按面值分元、角、分;也可以把元、角、分再细分。
老师想知道以元为单位有几种,以角为单位有几种,以分为单位有几种,谁可以帮助老师?
学生进行介绍。
2、人民币兑换。
同学们学的很好,小明也认识这些人民币。妈妈想考验一下小明,于是说:“小明,东西买完了我们还有些零钱,出示一分一分的硬币,你去买一块橡皮吧!”小明来到商店一看,橡皮上只写着一角,他为难了,谁能帮帮他?
生:拿10个1分就可以买一块橡皮。
你是怎么想的?
1角是10分,10分就是1角。
板书1角=10分
如果老师这里有许多1角1角的人民币,我想买一把一元的小刀,应怎样付钱?
(10个一角)你是怎么想的?一元是10角,10角也就是1元。
板书1元=10角
这里有几个问题,谁能回答?
3角等于几分5元等于几角
10角等于几元80分等于几角
3、大额人民币的换算。
小明和妈妈买完东西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的钱包里只有这些钱。没有1元,怎么办?
(可以换成1元1元的)
谁可以帮小明换一换。
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
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如果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换几张?
三、应用
1、兑换游戏。
一元换成零钱,怎样换?
小组合作。把零钱换成整钱,或把整钱换成零钱。
2、模拟购物。
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的钱。
学生分组参与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
没买到玩具或买玩具剩下的钱,你们打算怎么办?
生:教学费,买文具,捐给希望工程等。
老师想给灾区小朋友写信,要8角钱买邮票,谁能帮我拿出8角钱?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谁表现的好?
板书设计:
人民币
几元几角几分
1角=10分1元=10角
课后记:
第二课时: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
教学目标: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3、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4、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装有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袋子、学习用具、玩具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聪聪、明明,他们俩今天也来了,他们有一些问题想问问大家。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1元=()角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聪聪、明明拿那么多的硬币干嘛去呢?
明明说,我去买尺子,我拿了12个一角。
聪聪说,拿那么多,要是丢一个,怎么办啊?
明明说,那怎么办?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吗?
二、过渡进入新课:
1、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可以去换钱。
那该怎样换呢?
讨论。
生:可以换两张5角,一张两角;可以用10个一角换一张1元。2个一角换1张2角。
明明说: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2、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
3元8角=()角
26角=()元()角……
你是怎么想的?
3、换钱游戏:小组四人利用学具互换。
4、现在,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大张量贩”。
出示:尺子1.20元
明明:这1.20元是多少呢?
明明又遇到什么困难了?谁来帮帮他?
讨论。
生:1.20元就是1元2角
对了,我们看1.20元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的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看其他文具的价格,把对应的用线连起来。
本子0.50元8角
墨水3.00元1元2角
书包35.90元9角
尺子1.20元5角
橡皮0.90元3元
铅笔0.80元35元9角
买一枝铅笔和一本本子用多少钱?一把尺子和一块橡皮呢?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为什么把20角换成2元?
用10元去买墨水,该怎样呢?
5、小结。
6、出示课题:简单的计算
三、实践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想用手中的钱去买一些礼物,一起送给远方的小朋友吗?
选出4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买。
四、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跟你们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课时:元、角、分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的例5、例6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学会元、角、分之间简单换算和加减计算。2、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有关元、角、分的计算。
教学难点:弄清元、角、分的进率关系,利用进率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科书上的例5、例6挂图两张,学生准备元、角、分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辅垫孕伏:
1.提问:人民币的单位是什么?1元=()角;1角=()分。
2.口答:壹角可以换几个壹分?几个贰分?几个伍分?壹元可以换几张壹角?几张贰角?几张伍角?
5角=()分30分=()角
8角=()分60分=()角
二、探究求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计算。板书:简单的计算。
1.教学例5
2.出示例5挂图
问:这是多少钱?(1角2分),1角可以换多少分?(10分),那么1角2分是多少分?(分组讨论)
让多名学生回答,答对了,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角是10分,1角2分就是10分,再加上2分,等于12分。
3.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问:(1)这是多少分?(15分)板书:15分
(2)多少分可以换1角?(10分换成1角),那么15分是几角几分?(15分是1角5分)
(3)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把15分中的10分换成1角,还有5分,所以15分等于1角5分。
三、巩固提高:
1.口答:
1角1分=()分13分=()角()分
1角7分=()分25分=()角()分
2.计算:
5分+8分=1角-6分=
7角+3角=1元-8角=
3.在○内填上“<”,“>”或“=”。
7角○4角6分○8分
5角○1分7角8角○4角5分
4.找整活动。
师:老师手中有105个1分的硬币,太不方便存放;想和同学们换取较方便、较容易的整钱币,可以怎样换?然后师生交换零整钱币活动。
教师引导:1元:一张1元与5个1分、一张一元和1个5分。
5角:2张5角和5个1分、2张5角和1个5分。
2角的呢?
1角的呢?
5分的呢?
四、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
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例5挂图
想:1角可换成(10)个1分
1角2分=(12)分
例6挂图
想:10分可换成(1)角
15分=(1)角(5)分
审稿人:钟银鹰(新塘小学)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 知识点 内容
121-01 上、下 第1页
121-02 前、后 第2页
121-03 左、右 第3页例1,第4页例2
121-04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5页
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
知识点 121-01 上、下
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因此,对于“上、下”,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
2、在教学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可分为“两两比”和“三者比”。
(1)两两比。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学生比较容易判断。
(2)三者比。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要求学生先说出参照物,再进行判断。
3、让学生判别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或改变物体的位置,使学生感受上下方位的相对性。
评价要点 在具体情境下,能正确辨别“上、下”。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页的练习
B级(中):
3、帮小动物找家(连一连)。
我住在3楼
我住在 的楼下
我住在 的楼上
我住在 的楼下
知识点 121-02 前、后
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前、后”,因此,对于“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1)排队上车图。有两个人比,三个人比。比较关系同上、下。排队可以根据脸的朝向判断前后。要求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而且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2)站牌图。比较关系也同上、下,站牌中各站前后的判断要难一些,离终点或目标物越近的是前面的。
3、学生错例。
15后面的三个数是 ( )、( )、( ),在学生心中,一排数,如:11、12、13、14,容易理解成左边是后,右边是前,所以,填成14、13、12。数学中数的前后要这样理解:一个数前面的数要比它小,后面的数要比它大。
评价要点 在具体情境下,能正确辨别“前、后”。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2页的做一做第2题
2、 0 1 2 3 4 5 6 7 8 9
5前面的一个数是( )。
8后面的一个数是( )。
0和2之间的数是( )。
9前面的一个数是( )。
B级(中):
3、看图填一填,说一说。
地铁一号线站名
○ ○ ○ ○ ○ ○ ○
火 体 体 杨 东 烈 农
车 育 育 基 山 士 讲
东 中 东 口 陵 所
站 心 园
(1)体育东前(上)一个站是( )。
(2)烈士陵园后(下)一个站是( )。
(3)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说?
4、说一说。
其他的小朋友可以怎样说?
知识点 121-03 左、右
教学建议 1、建立左、右标准。
经心理学家验证,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是活动着的手(优势手),即右手。因此教材例1,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2、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如握握手,听反话等)来帮助学生辨别。如在握手活动时,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或右)和对面同学的左(或右),然后真正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看两人的左(或右)是否一致。以后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自己转到对面同学的位置,来判断该同学的左右。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科书第6页在“生活中的数学”的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事例,让学生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左、右,另一方面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同时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过马路要先看看左边,再瞧瞧右边。
4、正确地区分“左、右”仍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典型错例如下:
学生既没分清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往左数”,也没有看清楚问题问的是“小花”还是“小东”。
学生基本能理解左右的概念,但遇到从哪一边数起的第几个的题目就有点混淆,甚至会出现乱数的情况。
评价要点 在具体情境下,能正确辨别“左、右”。
评价样例 A级(易):
1、 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B级(中):
3、
(1)一共有( )只猴子。
(2)从左往右数, 排在第( )位,在第5只猴子下面画○。
(3)从右往左数, 排在第( )位。
知识点 121-04 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要求。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对“位置”的教学,教材只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可以说:“小红是第3组第2个”。不要求用(3,2)来确定小红的位置。
2、按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座位引入位置。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班里有几组,每组有几人,再说出自己的座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或第几排)。
在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谁在第几组第几个;(2)第几组第几个是谁;(3) 说出自己前后左右四个同学的座位,并从中找出规律:左右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
3、学生对于“行、列”会出现的错例。 学生认为只有一个小木块的不算是一列,一列应该是二个以上的。
评价要点 1、能判断物体在第几行第几个
2、能用第几行第几个说明一个物体的位置
评价样例 A级(易):
1、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的第4题 xkb1.com
B级(中):
3、教材第8页的第5题。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来源:Z,xx,k.Com]
2、进一步理解十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来源:学|科|网Z|X|X|K]
3、能运用加减混合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计算顺序。
导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每天早上上班老师要坐车,在车上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咱们一起来说说吧。
一辆车上坐了4人,先上了3个人,又上了2人,现在有几人?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来源:学&科&网Z&X&X&K]
教师出示小黑板,第3题,学生说出计算顺序,并快速抢答。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做完后,集体订正。
2.口算下面各题。
[来源:学科网ZXXK]
2+3-1=
3+4-2=
6+4-9=
5+4-3=
9-1+2=
9-3+4=
9-4+3=
8-6+7=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计算方法,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2.综合练习
(1)第5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看完后学生生描述动画的意思,并独立列算式计算。(生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汇报)[来源:学科网ZXXK]
3.提高练习
第4题练习,将横行竖行的数相加,各得多少?小组交流如何列算式并计算。做完后全部班汇报。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2、做题游戏。
⑴教师事先在小黑板上画好图。
⑵学生来到操场分别选三位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活动,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3-2
+4
+3
8-6+4
+2
+5
7+2-3
+5
+3
1+4-5
+7
+2
8-1
-3+6
-7+3
2+6
-6+5
+3-8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课型: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5.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
6.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出示课题、作者
二、课前热身 1.了解作者;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温厚:温和宽厚。
小组内分工合作,定时完成,做在作业本上,当堂订正。抽一人即可,要留足时间。
三、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划分文章的结构。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二)再读课文,揣摩、理解研讨课文内容。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 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 生惟一的一本书”? 再读课文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真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
(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尽量活跃课堂气氛。
(三)、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部分先抽一学生回答,然后视情况适当点拨。
四、深入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五、小结与拓展
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本课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后记: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感悟。
生命中
父子情 最初的快乐 同学情 与梦幻
课题 连续退位的减法 课时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2页例1
教具学具
准备 课件 实物投影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退1”的减法连续退位方法,并能正确地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连续退位的方法(哪一位上的数不够,都要向前一位退1)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课件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谈话:放暑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课件出示例1图: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提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学生畅所欲言,请小组代表讲图意。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2)课件出示23页线段图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集体讨论交流,教师评讲
(3)揭示课题:连续退位减法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在计算517-348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再减,十位上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和十位上的数(要少看1)加起来再减。
三、 巩固拓展
(1)课件出示计算题:帮小蜜蜂找花
学生任选一个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2) 课件出示做一做“宋家果园种的果树统计图”
看图提出问题,并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交流,其他学生做评委
(3)拓展思维练习
小明家、小红家和学校在同一条路上。
小红家到学校有312米,小明家到学校只有155米,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远?
学生试算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连续退位减法并且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老师为你们精彩的表现表示祝贺。
教 学 札 记
备课
时间 领导
签字 领导签字
时间 上课
班组 上课
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NO5
课题 连续退位的减法 课时 2 教学内容 P24例2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要求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数学问题。现在李明的妈妈正需要帮助呢!李明妈妈的信用卡上有507元,买一个348元的大衣后,信用卡上还剩多少钱?请你们帮助算一算.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507-348
(2)学生说算法(鼓励学生的多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各种方法帮助李明妈妈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并握手祝他成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3)独立计算:408-119,同位两人互说计算过程
(4)师:想一想,计算减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尝试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十位是0就要先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借1给个位当10再减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学生独立计算25页第1题
(2)游戏活动:今天大家表现的很出色,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字游戏好不好?
每人掷三个骰字,根据掷出的数字,你能写出一个三位数吗?
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做好记录。对于计算准确、解答题目多的小组给予及时表扬。
你能用写出的两个三位数做加减计算吗?
师: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成果?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交流收获。
教 学 札 记
备课
时间 领导
签字 领导签字
时间 上课
班组 上课
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NO6
课题 连续退位减法 课时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24页例3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要求 理解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被减数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28-12= 36-18= 25-17= 80-25=
129-26= 287-76= 180-50= 218-108=
2、做一做下面的各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67-189=304-166=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
2、学习例3,怎样计算500-185?
(1)想想:运用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呢?分小组合作学习,把你的想法同小组的同学说说。
(2)班内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计算方法,真了不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怎样用竖式计算。
(3)学习竖式计算,请一学生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4)巩固练习:400-264
(5)观察思考: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注意:退位减法0上有点(退位)用9减。
三、巩固深化。
(1)方框内应填什么数?
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计算下面各题。
900-325 800-367 602-189 400-123
独立计算,对于已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查找原因,认真改正。
(3)完成练习六第四题。
学生独立解答,填在书上,集体订正,全对的同学给予奖励。
(4)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班内交流说说你是用怎样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的。
练习六第3题。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弄清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 学 札 记
备课
时间 领导
签字 领导签字
时间 上课
班组 上课
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NO7
课题 加减法的验算 课时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28页例1、例2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要求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让学生体验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加强对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
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体验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星期天妈妈带小刚到商店购物。(课件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先观察,再与同桌说说这两辐图的图意。
指名学生叙述图意: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鞋子48元,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这个问题能直接解决吗?要先求什么?
(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135+48=183(元)
(2)师质疑:这样的计算结果正确吗?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学生先独立思考,检验计算的结果,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验算方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83-135=48
48+135=183
183-48=135
鼓励学生说出自已的不同验算方法。
(3)完成第27页下面的“做一做”,让学生说说不同的验算方法。
(4)小结: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交换加数位置,也可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2、教学例2。
(1)师:售货员阿姨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计算结果。
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合作探索检验的方法。
小组汇报交流检验的方法。
(2)学生完成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3)小结: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差加减数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板书:加减法的验算)
二、巩固强化
1改错题:练习七第2题。
学生先验算,判断计算的对错,再把做错的改过来。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七第3题。并让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学生课后完成第1题。
三、课堂小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教 学 札 记
备课
时间 领导
签字 领导签字
时间 上课
班组 上课
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NO8
课题 加减法的验算 课时 2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1页
教具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解决问题:
1、(出示29页第1题)小组内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快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算一算,填一填。
故事书 科技书 连环画
原有 206 300
借走 127 214
还剩 145 126
4、课本30页第5题
5、教师出示30页第7题数字卡片,提问:每张卡片上的和是多少?差是多少?
同桌玩出卡片算数游戏
6、教科书30页第6题
小精灵说:再开始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7、教科书31页第8题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8、知识拓展:31页第9题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课堂作业
第29页,第3、4
教 学 札 记
备课
时间 领导
签字 领导签字
时间 上课
班组 上课
时间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NO9
课题 整理和复习课时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33页
教具学具
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培养估算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估算意识,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引入,梳理知识
万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进一步复习和整理。想一想: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1)复习加法
(2)复习减法
(3)我们在笔算加法、减法、验算时,都要注意什么?
(4)小结
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课件出示商品:
电话机 热水器 电动车 电风扇 打印机
价格(元) 199 311 808 85 600
(二)课件出示算式
199+311 311+85 199+808
199-85 808-311 600-311
根据商品的价格和算式,你知道这些算式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每道算式思考过去)再和同桌一起说一说。
1、指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说说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
2、请同学们对这些题目先在心里估算,再笔算(板书:先估再算)
3、同桌调换改,你认为对的就打√,你认为错的就打×。你的同桌有错请你举手,(老师下去收有错误的作业纸)。
4、说说错在哪里?你怎么知道你的同桌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验算)请大家对这道题进行验算,说验算的方法。
5、小结
6、拿回自己的作业纸,全对的同学请举手,有错的先找找原因再改错,再请同桌小老师打√。
7、如果老师想把表格里的5样商品都买下,大约要付多少钱?(元)
师出示199+311+808+85+600=(元)
2000元和2003元只差几元?(3元)看来大家估得比较准,如果老师带2000元,和老板讨价还价一下,也能全部买下。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课件出示
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
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 学 札 记
备课
时间 领导
签字 领导签字
时间 上课
班组 上课
一、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与整理
1、数与代数
把所学过的大数与之前所学的分数小数进行归纳整理
数的的相关知识
数的产生及类别 概念(可举例) 数位名称
计数单位 数的读写 数的大小比较 数的计算及法则: 求近似数 数的估算 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
自然数(整数)
分数
小数
2.空间与图形:
点:
画线
线的种类及特点:画垂线与平行线
线画高
线的与线的关系:画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如何画图
平面图形:四边形
梯形
图形概念
及特点立体图形
3、统计与概率
4、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的数量关系及思考方法:
●时间、速度与路程的关系
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
大数、小数、相差数的关系
一倍数、多倍数与倍数的关系
●加、减、乘、除的意义及一步计算应用题
●较复杂的二步到三步的应用题
二、查漏补缺工作:
错例 出错原因 措施 备注
第大数的认识
一
单
元 1.例83236
搞不清0是中间还是末尾的
例309000
只有最右边的0才不读
认为中间的0都读三十万零九千
2、写数漏写0,任意写0
三十六万零九写成3609
3.求近似数满5经常不进一.
4、等于号、约等于号的意义分不清
12340000约等于1234万
309000=31万
5、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万位有万、十万------
6、进率的理解与运用
如()个百万是一亿;100个千是 1.没有分级
2.不明白对0的处理
3.没有掌握方法
1、分级
2、及写出每个数位名称然后再一一套进去
3、让学生理解整千数是末尾有3个0的数,整万数是末尾够4个0的数,整亿数是末尾够8个0的数
4、千位满5向万位进一是因为5000可约等于1万。千万位满5向亿位进一,即是5千万也可约等于一亿。
错6进行题组练习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或用进率相乘法 措施2对于中下生效果很好
第
二
单
元 1.不会区别直线、线段、射线
2顶点两边出头,画直线像线段或射线
3.画角和量角:60°画或量成120°读错位置
画或量的角度偏差2°以上 1.对于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不清
主要是直线上有两个点的
2.对于各类角没有形成准确的认知
3.作完图没有考虑所画图形的合理性
4.没有认真读懂题意。
1.区别概念让学生画出三种不同的线
2.操作演示
3.用锐角、钝角判断画或量的角。
4.量角器的准确使用一定要找到量角器上0的位置用手从0刻度线开始朝大的数的方向走到读数线上。
5.买一种中间点是十字型的量角器。 左右两边的0°一定要会区分
第
三
单
元 1.口算补0,50×80=400
2.没进位、进错位、乱进位、
3.看错数,口诀错3×9=18,以为是3×6=18
4.简算后漏补0或者多补0 1.没有认真看题;
2.做题习惯不好,心急且浮躁。
3.基础计算不过关(口诀、加法计算等等)
4.学生容易用对了口诀,却忘加进位或者加错进位。
5.做完题目,得出答案后,判断答案的正确性的意识淡薄
6.不愿意验算 错1.要求认真看清楚数字想清楚再下笔
错2.培养认真计算和估计的习惯。把进位数写在草稿纸或用左手表示出来
3.、多练习有关进位加的乘加混合口算。
4.培养验算的习惯
口诀的习惯用法很重要
第
四
单
元 1.概念(特征)不清、错误,互相平行
互相垂直
2.要求画平行线却画了垂线
3.画高不是在两平行线间画
4.画高或画垂线时,没有相交成90° 1.对于平行、垂直、高的概念不清
2.没有认真读懂题意
3.对直角没有确定的概念,缺少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1.理解高的概念以及高就是垂直线段
2、用手把相交的角比划出来,然后先目测再用三角板的直角部分去量一量
3使学生明白所画的角要和三角板中的直角完全重合才能确定是直角.既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对顶点;直角边对已知的边;另一条直角边的作用是画高或垂线
第
五
单
元 1.口算除法600÷20=3
2.商是一位数除法经常乘错得数或减错数
3.商是两位数除法
一般要算两次,分两步计算,但学生一次写完。例如576÷18=32
学生直接商32,被除数576下面写576
4.算错余数。
5.用商乘除数时只用商去乘除数的个位数而漏乘十位上的数。
6、不理解也不会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错1.没有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
错2.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乘法时没掌握好基础。
3.学生不明白除数是两位的除法,够除的话要一步一步的除,这样容易算,不明白除法竖式的思路,停留在做除法想乘法的思路上。而且可能是做最大能填几的这些题目做得多了些,直接想商了。
4.学生容易用对了口诀,却忘加进位或者加错进位。
5.不愿意验算 错1.的策略是让学生明白被除数和除数去掉的0的个数要相同,看少不看多。
错2.培养估计的习惯和认真计算的习惯在草稿纸上把整个乘法竖式写下来。
错3.让学生把够除的两位数单独写出来然后再写上去,或者用手指把被除数中暂时没能用上的数盖上。
错4、复习退位减法的计算
错5在草稿纸写出竖式商乘除数
错6运用题组训练进行强化 不能忽视减法的计算正确率抓好乘法计算的准确率
第六
单元
单 基本掌握比较好,只是长方形画不端正。 规范使用三角尺和直尺;复习怎么画好长方形。
三、综合联系:
要注意把新知和旧知有效的结合起来既起到复习的作用防止遗忘,也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乘法时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在学习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时可联系三年级所学的计算经过的时间。学习几何知识如线段知识角的大小知识时,也可联系比多比少比大比小等的知识。
以上三个方面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进行归纳总结时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也可征对自己学生的出错情况进行,有侧重点的进行归纳,根据学生的情况分配使用归纳总结的时间。
如有关商的变化规律学生掌握得不好,我专门用半节课时间进行复习并联系积的变化规律一起进行复习。
四、复习计划:
五、复习课时安排:(共12节)
归纳整理用四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读写及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数的计算
第三课时:空间与图形
第四课时:数量关系与解决问题
查漏补缺:4课时
一课时:商的变化规律及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时:画图
三课时: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错例分析总结)
四课时:如何能认真审清题意
综合练习:4课时
商和积的变化规律题组练习:
一、根据规律填空
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6倍,商()
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6倍,商()
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6,商()
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6倍,商()
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8,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19,积()
一个因数
二、根据规律写得数:
两数相除的商是48,如果补除数扩大3倍,则商是()
两数相除的商是52,如果除数除以4,则商是()
两数相乘的积是126,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4倍,则积是()。
一个数除以24得32,如果除数改为8,商是()。
1728÷48=361728÷12=()
三、填<、>或=
280÷20○28÷2350÷70○210÷7048×24○48×12
360÷12○360÷836×320○360×32560÷85○560÷2÷85
四、填上合适的数字和运算符号
480÷12=(480○□)÷(12÷6)(272○□)÷(16×15)=272÷16
(870×18)÷(30×18)=()÷()
(870×2.6)÷(30×2.6)=()÷()
五、运用
1、小明9元买了15支笔,如果用27元可买多少支同样的笔?
2、小亮在做除法时把除数24抄成了4,算出得数是126,那么正确的商是多少?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准备课∣人教新课标】推荐阅读: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26
一(3)班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06-09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07-2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