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的一点尝试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层教学的一点尝试(精选8篇)

分层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1

在教学中我们都碰到过这种情况:学生好似沉默于课本的操作中,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结束后,大部分的学生总感觉到一无所获;学生总是对今天所学知识明天再说起时总忘却的太多。我觉得以下几点可以试一试:

(1)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自学”即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师应努力做到一个临时顾问的角色。这样做是因为,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在自己寻找课本知识的时候,不因有教师的引导在思维上有太多的禁锢,学生就会对课本的上的操作有所探寻,会经常性的提出一些课堂中与教师认为的“重点”不同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无形地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一些所谓的重点,在这里就可以放弃了。

(2)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一切的学法与教法无非是达到学生所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目标。在课堂中尽量的让学生走上学的最前列,无论你所使用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兴趣式等,学生应该对学习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最首要的了解,因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思维的方式不一定与教师的相同,而某一固定的教法和学法往往有一定框架结构,于是教师常常提醒学生进入相应的“目标”,而为实现教师所谓的目标,课堂就会一下子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45分钟短暂的时间就会一下被教师占用完。学生走在学的最前列,要求教师在课前对课堂的所有细节做以深刻的思考,以应学生不时之需。例如:某学生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上机操作,然后将两节课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专门的一节课中解决,学生操作了,有了许多发言的权力,教师则成了其学习的顾问,当第四节课学生上机操作时,学生就会及时的对教师的解答进行验证。当powerpoint学完之后,回头我让该学生替作了一节课的课件,学生能够运用自如,而且有些方面,是我使用常规教学法所教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的。

分层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2

山东乡土教材的补充, 为我们进行民族音乐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现有的教学内容, 而选编的也都是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音乐素材, 如何把握和挖掘这些乡土素材进行音乐教学,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并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以至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我认为,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模仿节奏, 把握风格。 (动手动脑)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 从节奏入手, 将有代表性的、体现风格的节奏提出, 采用模仿的手法掌握重点节奏、把握节奏的民族风格。

2. 视听结合, 激情导入。 (耳闻目视)

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以声像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来分辨和了解民歌的风格。

3. 精彩范唱, 体现风格。 (耳闻脑思)

教师精彩到位的范唱, 会深深地感染和打动学生, 使他们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风格的体会。

4. 采用衬词, 熟悉旋律。 (动口)

新歌教学, 一般采用教唱、视唱或u、a等母音模唱进行。在民歌的教唱中, 我们可运用一些体现风格的衬词来模唱, 既降低了难度以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以新激趣, 指导朗读。 (动脑动口)

唱歌教学中, 歌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一般民歌的歌词都具有较明显的民族特点, 比如衬词及方言的使用等, 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采用新奇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快板儿书、大鼓、及流行音乐中的 (Rnb) 等形式, 指导学生朗读歌词,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 启发思考, 投入歌唱。 (动脑动口)

这里的启发思考, 主要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演唱才能体现出这首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在前面诸多环节的铺垫基础上, 把握民歌在咬字、吐字、语气及情绪上的特点, 投入地演唱就不难了。

7. 创设情景, 烘托气氛。 (动手动脑)

采用各种打击乐器及其他形式, 让学生自由地创编节奏, 边唱、边舞、边奏, 将歌曲的演唱推向高潮。

8. 思想教育, 不忘渗透。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民歌和其他歌曲一样, 不外乎写人、写景、写事、写情这几种题材。要紧紧的把握民歌的题材, 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针对民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真、善、美的教育, 但不宜过多, 点到为止。

下面我结合山东乡土教材《挂红灯》一课, 具体说明一下, 我是怎样把握乡土教材, 进行民歌教学的。 (《挂红灯》是反映拥军优属题材的一首山东新泰民歌)

在节奏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模仿我打击节奏, 并采用“节奏接龙”的形式训练他们的听辨能力。然后, 引导学生自由的运用各种不同的体态律动与声势来表现节奏, 激起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使其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一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节奏。

在导入新课阶段, 我不急于将该作品的风格、特点作介绍, 而是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 分别展示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民歌《青藏高原》、陕北民歌《赶牲灵》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来感受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风格。伴随精彩到位的范唱, 我又启发学生运用对比的方式结合以上欣赏的歌曲进行判断, 确定《挂红灯》与《沂蒙山小调》同属山东民歌。它既具有民歌抒情、优美的共同特点, 又含有锣鼓点儿、秧歌步节奏的独特风格。

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 确定歌曲为拥军优属题材后, 我便通过与学生交谈, 了解他们参加拥军优属活动的情况, 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借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在学习歌曲旋律这一环节中, 我大胆的尝试运用“朗根儿里根儿”及歌曲的衬词“嗯哎吆”来模唱歌曲, 效果不错。

在学习歌词的过程中, 我采用“快板儿书”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指导其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曲演唱阶段, 我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风格, 加重个别字词的语气, 用亲切热情的情绪演唱。还以自由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选择和排列速度卡片对歌曲进行速度变化的处理。

在巩固教学成果阶段, 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设同学们要去慰问烈军属, 到了那里, 你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众说不一。有的说:敲锣打鼓、扭秧歌;有的说:唱歌跳舞;有的说:送慰问品;还有的说:挂红灯、放鞭炮。于是我因势利导, 调动学生运用他们手中的打击乐器自创节奏型, 随音乐自由地边敲、边打、边唱、边扭, 形成了一派欢乐的气氛, 把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分层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3

【关键词】教学作业;分层批阅;尝试

所任教班级中平日里总有一些学生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交作业,甚至于根本不知道是谁没交作业,还要耽误时间去调查。或者,即便是交了作业也写得乱七八糟,就算你磨破嘴皮子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让我很是头痛。针对与这些情况,本学期我在对待作业批改的问题上,做了一些尝试,采取了分层式批阅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觉得很有成效,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

首先我选了三个数学课代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上交:优秀生作业为上层,上交给第一个课代表;中等生的作业为中层,上交课给第二个课代表;学困生的作业为下层,上交给第三个课代表。并给每个课代表印发作业名单,便于教师在批作业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进步或退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益处颇多,学生作业上交层次清楚,让老师心中更有条理,作业批语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这种上交作业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写好作业的信心,促使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互相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欲望。

其次,我在作业的批改顺序上也作了一番研究,我的批改顺序是:下层一中层一上层,作业的下发订正顺序也为:下层一中层一上层。下层作业最先批改好,并在批阅中层作业之前下发,再去批改中层作业,再在批改上层作业之前下发,最后去批改上层作业,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来下发作业。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困生订正时的抄袭现象。这样的方式既符合教师自己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大班额人数多的特点。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情绪和精力刚开始作用教学对象时保持高涨,但会随着对象“作业”的优劣而产生起伏变化,而先劣后优的顺序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批阅热情,同时也减弱了因长时间批阅作业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是教学效果的最佳反馈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各层次的作业情况明显好转,无故不交作业的情况不见了、字迹变得工整了、正确率也提高了。特别是“下层”作业的数量已从原先的十五本减少到现在的六本。在分层批阅的尝试中,我充分享受到了有针对性的尊重学生作业事实基础上构建的科学合理的批阅所产生的成果,必须给以及时的总结与改进,及时激励学生争取更大进步,鼓励降级学生寻求原因,摆正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周应权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1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明显不足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却剥夺了学生发挥想象、挖掘教材、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记得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表现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的两个问题:“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已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被老师的重分析、轻思想的熏陶掩盖了。试想,如果老师提出:“假想你是这幕闹剧中的大臣,你会如何应对皇帝和两个骗子呢?”课堂上学生思维辐射的广度和善恶是非的辨别力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人性之美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

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持观望态度,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浪费时目,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升学率的高低。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老错误。其实笔者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人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

2审美情感形成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审美习惯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首先应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审美习惯。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古诗文朗诵”课,…开始学生只热衷于朗诵,也较有感情,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或者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或者利用音乐的旋律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使个人的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战册推荐给校文学社。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可有感情地朗读,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3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仞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因此学生角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中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人“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自蔡,泣不成声。

分层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4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及意志、品德的综合教育和全面培养的过程。从科学教学的角度来讲,“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育、教学和发展三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笔者结合初中作文教学的内容,从知识的引入,启发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作文教学过程的再优化,科学处理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题目、写法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探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结构;才能真正的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展现学生个性,实现作文教学效果的优化。笔者就这个问题反复思考,进行一些肤浅的尝试,仅供同仁教学参考。

一、优化教学过程要有优化的教学设计

当前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消耗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那么,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知到比较完全知,并把前人认识转化为自己认知过程。因而,优化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有整体优化的意识,它包括教材选择,教法安排,教师水平,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学生中写作水平的差异等。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应从教学设计入手,而不是只注重几次作文题目指导的教学。一堂作文指导课质量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掌握情况如何,写作态度及写作兴趣怎样,还应看学生在思想品质、文化底蕴,以及写作技巧知识方面有没有得到提高。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其方法而言,采取教师先指导,学生后起草、修改、誊抄,然后由教师批阅——评讲。结果是学生只管听评讲了事。教师不愿去亲自按评讲的优劣,再让学生进行提高性的重写过程。实际上,这一过程是一个再提高的个性展示过程。为此,我做了整体设计,即期中考试前指导,如何能使自己的作文写得夺目亮丽——考后再评讲——再指导,为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并合作探究考场作文再提高的写作方案。之后,再对教学设计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的优化,是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环节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

1.作文前的指导。

在期中考试前,我作了“如何能提高作文成绩”的`写作指导。其中,写作技巧中有一项是“采用小标题写法”可提高作文分数。它的主要特点是条理分明,结构醒目,能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小标题如果命得得体,可引人入胜,不妨可在考试作文中一试。

如此简明的导语把学生引入一方绮丽的天地,让他们品尝到知识之花的芬芳,采撷知识圣果的魔力。然后师生互动,请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其写法的奥妙。因此,给学生带来了尝试这种写法的盎然兴趣。

2.重新去热爱,探究写法奥秘。

(1)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考场作文,精心引导学生“再去爱一次”。

期中考试批阅试卷后,发现我班果然有采用“小标题”写法的文章。我做了认真的教学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发现,居然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学生敢大胆尝试,真的令我喜亦令我忧。令我欣喜的是,有的学生作文成绩接近90分;令我忧的是,有一部分学生“小标题”命得不尽如人意。采用小标题的写法这把火是老师点燃的,可如何让它烧得轰轰烈烈,而又温暖持久,并成为写作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这对我是一次憾动,对学生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

为让学生在这方面真正的成熟,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写出的文章重新去热爱。为让学生喜欢而又娴熟地掌握“小标题”的写法,我又作了优化过程的设想与实践。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期中考试的作文题探讨如何重写,然后再去实践。

众所周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名教师,就是要能让凝固的岁月动起来,让感动常驻心田,并努力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诗意。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为创设作文再指导的教学情境,我精心设计一段导言,就如磁石吸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顺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思维探究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考后再次指导作文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是否知道苏小妹在结婚洞房花烛之夜的故事,其中两人作诗答对的对联是:“双手推开窗外月,一石击破水中天”。还有当今流行的一首歌曲题目是《让我再爱你一次》,我想借它山之石来攻世间美玉。也就是说,利用同学们在考场上写出的作文,来探究“小标题”写法的奥秘;对同一作文题再修改、再提升、再做一次。同学们:你愿意对考场上写的作文“再爱一次”吗?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学生探究再提升自己作文水平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 (2)合作探究,百炼成钢绕指柔。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教学要教学生去发现疑问,提出问题,从而再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一切理论都应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我请学生分别反思自己写的考场作文,有无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有无改进的举措,对于好一点的作文如何提升文章质量等等。先反思后交流。特别是对少数学生的作文不知如何才能提升,在老师的点拨下,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既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之目的。

例如,我班学生刘元同学的作文,小标题分别是“宁静——幸福”、“投入——幸福”、“情感——幸福”、“劳动——幸福”。不难看出,结构完整、醒目,但仔细推敲在所命的小标题并不是很得体。比方说“情感——幸福”就显得牵强附会,况且内容对小标题也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次考试,她起到夺分的良好作用,30分的作文,她得了26分;即100分的作文得了近90分的好成绩。

就这篇作文而言还能再提高作文质量吗?几经同学专题讨论,共同拟定了这样三个小标题:“宁静是种幸福”、“竞争是种幸福”、“劳动是种幸福”。老师让她和同学们一样再重写自己的作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重写的作文更让人耳目一新,不仅结构完美,命题醒目、得体,而且语言也更加经典、优美,内容更加充实而贴近生活。读来朗朗上口,更令学生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重视作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可把作文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继而达到学生愿写、乐写、会写的效果。俗话说得好,“攻玉可借它山之石”。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同时,也达到了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过程还要及时反思

优化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泛,体现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项信息交流的特点。老师应作为评价过程中的主导者和信息的传递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此,本人已作了优化过程,亦提高教学效果的尝试,并及时反思该过程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激励今后的优化教学过程的再创新。细经反复思忖,本人优化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是:

其一,用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本次作文的成功之处与失误之点,并进行同题作文的再指导。比如,结构清晰、醒目的“小标题写法”对初中学生来讲是“窗外月”,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启迪学生互动、合作探究,并对原作进行再创新——列出贴近大标题又更具特色的“小标题”。即让学生“重整旗鼓”,创造出一片“艳阳高照的佳境”。因此促成学生既掌握“小标题”这一写法,又使学生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其二,是两次写作同题作文,提高作文的质量,激发学生主动思索,愿重写、乐重写、会重写。对“小标题”写法这个“窗外月”,用一节课时间的再评讲与再指导,激发学生对原作文再修改的兴趣,这一优化过程,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即达到正可谓“双手推开窗外月,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

诚然,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选材与小标题还欠完全吻合与得体的现象也在所对难免。本人将在今后的作文指导中再探讨。

对绩效分层管理的一点思考 篇5

首先,这两大绩效管理工具都强调战略导向,要求所有员工紧紧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及健康发展开展工作,相应的,各岗位所承担的关键业绩指标都是对战略目标的分解与细化。但中国大多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性与管理规范性较差,企业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常常不知道各岗位,特别是一些基层岗位,应设置哪些指标才能实现与战略发展目标的结合,即使确定了几个指标,也常常疑虑指标的适用性与代表性。

其次,关键业绩指标思想要求考核不能面面俱到,应给每个岗位确定几个有代表性的绩效指标,但企业发展要求员工全面承担岗位责任,员工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做或没做到位,都可能会对企业运营效率与发展产生影响。国内企业员工职业素养不理想,考核指标覆盖的工作,员工关注程度可能会高,考核指标没有覆盖的工作,员工关注程度可能会低。如何平衡关键业绩指标代表性与岗位工作全面性的关系是困扰管理人员的问题之一。

关键业绩指标与平衡计分卡是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绩效管理体系的有力理论武器,但上述两种困惑正在影响着它们作用发挥,也使企业管理人员对其适用性产生了疑虑。作为一名专业管理顾问,基于多年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及管理咨询经验,笔者在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有一点思考。

1、不论是关键业绩指标还是平衡计分卡都只是一种管理工具。工具因时而用,因事而变,不能使人成为工具的奴隶。

2、企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组织中各层级所负的责任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千差万别,必须根据各层次特点选择适合的绩效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指标。

3、对总经理的考核实际上是考核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及发展能力。中国大部分企业尚处于成长期或成长前期。经济指标(利润额或投资回报率)应在总经理考核中占有较大权重,

另外,结构调整性指标应列入对总经理考核。如员工结构(特别是中高层干部队伍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或下属子公司发展结构等应是总经理考核的关注点。结构调整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也将极大影响公司长期发展与经济效益。对总经理考核关键是抓目标、抓导向。即要实现公司当年经济效益,又要引导公司走向健康与成长。总经理考核一般由董事会组织,有些考核指标可能不宜公开,以免引起部分员工心理失衡。

4、分管重要职能的高层绩效指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总经理所承担的、与分管职能有关指标的分解;二是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分管职能应做哪些结构性调整,从而设置相应指标。高层绩效管理应强调对公司整体业绩的支持,因为公司是在以总经理为核心的高层团队集体领导下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

5、中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领导一个团队落实部门职责,其绩效指标主要来自二个方面。首先,中层需要落实分管副总所承担的与本部门有关的指标;其次,部门主要责任应纳入中层管理者考核范围。鉴于很多公司在规范组织结构时对部门职责进行了分析与明确,中层管理者第二类绩效指标可由部门职责文件中得到。中层绩效管理应强调上级要求与部门职责的落实。

6、基层岗位不应再设置关键业绩指标,而以岗位责任落实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细节决定成败,基层岗位工作细节很多,不是几个关键业绩指标可含盖的。如果硬性设置几个关键业绩指标,反而是对基层员工工作的一种误导。为了能够对基层岗位责任落实进行考核,科学规范岗位工作标准的建立是前提,而这也是很多公司管理上的空白点。很多企业虽然形成了岗位职责或职务说明书,但没有建立岗位工作标准,员工只是大体上知道做什么,但并不明确应做到什么样才符合岗位要求。做好做不好全看个人自觉与意识。缺乏岗位工作标准是很多企业执行力差、运营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音乐课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器乐、声乐、舞蹈等兴趣辅导班,使得这些孩子很小就接受了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这些课外音乐教育,就连小学阶段应该知道的一些基本音乐常识也了解的不多。这两部分孩子进入中学,来到同一个班级,他们在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水平差异从没有像音乐学科这样大。怎样给他们上好音乐课,使每个孩子都有收获,成为初中音乐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给学生一个舞台,提高教学效益

许多在外面学音乐的孩子尽管声乐水准达到九级、器乐达到十级,但是从来没有上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 就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舞台,每节课就利用下课前的五分钟请一位同学演唱、演奏或是舞蹈。孩子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表演很精彩。有时,我也把这种表演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在欣赏萨克斯独奏《北国之春》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请学生现场演奏了这个作品。这种形式产生的效益是多元化的:表演的孩子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信心;欣赏的孩子拓款了视野,也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比单一听音响资料的效果好得多;同时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二、巧妙设计环节,关注全体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激发音乐修养较浅的孩子热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是我们的责任。而技能性、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这门学科丧失信心,为此,我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了适宜的教学环节。

如在《大海啊故乡》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的学生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的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琴声中哼唱改写的歌词。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不仅不会因歌唱水平欠佳而自卑、反而自身在音乐学科中除了歌唱以外的潜质和能力,从而喜欢上音乐课。

又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同学们都唱会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两几部分,请平时对视唱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唱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再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个作品之前,我请同学们回去查一查《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具体都唱了那些内容。学生们上网查资料,精心准备。课堂上,我主要提问那些在音乐机能上不是特别突出的孩子,因为没有唱的内容,只要说就可以了。他们口若悬河,回答的头头是道,非常有成就感。针对孩子们的具体程度设计不同的问题,会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课堂上找到自信心,认识到自身价值。

农村小学语言积累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7

一、创设条件,营造语言积累氛围

创设语言环境是营造语言积累氛围的重要手段,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无疑具有一种直接的教育教学功能。小学生正处在最受环境影响的特定的生理发展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语言氛围尤为重要,它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静态语言环境是指语言教学中所处的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的布置、班级的美化、家庭的文化。静态语言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学校墙上醒目的地方,写上几句激励性的格言,“百学须先立志——朱熹”“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把教室布置成成语王国,教室前面有持之以恒、废寝忘食、锲而不舍、融会贯通等学习标语;教室后面有成语接龙,尽力而()、()所欲()、()数不()、()愁善()、()慨万()、()军万()等;教室的左右两边都布置成“成语林”和“成语塔”。在阅览室里贴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等名言名句。学生餐厅墙上贴上德国诗人海涅的“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同时要求家长在自己孩子的房间里,布置有关学习、生活、做人等方面的格言和警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样,既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氛围,又美化了育人环境。

动态语言文字环境主要是指经常要更换的、活动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动态语言环境。课余时间我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简短的童话故事,如“荡秋千的小猴”“农夫和三个葫芦”等;晚自修时,让学生看富有童趣的卡通片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成语寓言故事,如“拇指姑娘”“花仙子”“揠苗助长”“望梅止渴”等;甚至学校作息时间的铃声也选择播放一些古诗词。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语言的熏陶。

学校推行“床头一本书,教室一柜书,走廊一架书,学校一室书”的读书活动。精心设计阅览室和走廊书架,整个布置安静、淡雅,加上富有童趣的物品摆放,孩子们置身其中,真是人在书中游,书香来相伴。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学生自觉看书,自觉整理,虽说有时图书有点乱,但是,学生还是能在有点乱的阅览室轻松地读书。平时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建立“好书转换站”,鼓励学生好书共同分享。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修正自我,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弥补了农村家庭严重缺乏课外书籍的现象,时刻让孩子处处都能见到书,与书为伴。

二、激发兴趣,体验语言积累快乐

“语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像佳肴少放了盐,枯燥乏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寻味。”

智慧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少讲、精讲,多留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课文中或与课文中内容相近相关的智慧的语言,从中感受语言之美。如:在学完《找春天》后,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了描写美丽春天的句子,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是呀,春天不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吗?学生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美。在语文学习中,要不断让小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不断激发他们语言积累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直接动机是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他们在大量的诵读中积累了一些精妙语句,又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巧妙地安排一些有关语言积累的比赛活动,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发他们对语言积累的热情,如“成语接龙”“对词、对句接力”“填词比赛”等。我还定期开展一些评比奖励活动,如“记忆大王奖”“小小书虫奖”“囊萤读书最高奖”等评比活动,让学生体验语言积累的成功与喜悦。

三、掌握方法,学会语言积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好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做好语言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多读”就是积累。学生作文语句不通,中心不明等,单靠讲语法、修辞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多读多背诵大量经典文章,积累丰富的语言,才能使作文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在教学实践中,我为了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面,一方面引导他们多订一些小学生的读物,如《中华活页文选》《小学生时代》《小学生世界》《作文新天地》等,另一方面开展一系列专题读书活动,如读童话之最、对词对句比赛、故事会等,鼓励他们多读。平时除了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评价鼓励之外,我还布置家庭陪读作业,要求家长陪孩子一起阅读,并在阅读作业上签字。久而久之,学生也改掉了整天看电视的坏习惯。现在学生回到家中除了完成陪读作业外,也会自觉地读一些课外书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文”轻“语”,重“写”轻“说”的现象,这种片面性严重影响了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相当多的学生不爱说话,甚至不会说话。即使是发言,也缺乏中心和条理,词汇贫乏。针对上述现象,我在班上开辟说话园地,引导学生针对话题发言,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每周让他们对词对句,如“仁对义;让对恭;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语文课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或者说一说自己所见所闻,或者说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朗诵一首古诗。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学生既得到了锻炼,也积累了语言。

“写”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只有多写,才能把积累的语言更好地活用。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多写,校园见闻写随笔,一天学习写日记,平时有片段训练,每组课后有针对性作文训练。在“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把平时积累的语言用到自己文章中。有位学生写随笔时,就这样写道:“每天早上,我伴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踏着太阳撒下的碎金,进入校园……”多好的句子啊,尽管“踏着太阳撒下的碎金”是“抄”来的,但是像这样的句子,学生能引用是多么难得。有位学生描写她妈妈时,写道:“我妈妈是勤劳、美丽的幼儿老师。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仿佛云霞般轻舞飞扬……”其中的“勤劳”“美丽”“乌黑”,用词多美,“仿佛云霞般轻舞飞扬”,这句显然也是“抄袭”的,但又“抄”得多好啊!

总之,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博览、多记,持之以恒,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

参考文献

农村英语教学的一点尝试 篇8

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供参考: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博,努力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我们需要做到:

1.明确外语学习的重要性。2.采用启发式教学。3.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材料。

(二)加强教学中的调控

一是学习活动前的自我调控。1、设置成绩目标。2、制定好学习计划。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包括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如每日记几个单词,背多少文章,听几遍英语录音等。3、发挥好预习的功能。预习是有效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4、做好学习用具和学习心理的准备。

二是学习活动中的自我调控。1.意识清楚。在学习活动中清楚地知道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学,要完成的计划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2方法得当。上课时良好的听课方法是“课堂上勤动嘴”,不出声地跟着说,抢着说,这样你就跟得上学习的节奏了。3.意志坚决。

三是学习活动后的自我控制。1.及时反馈2.总结,巩固强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培养自己的自我完善能力。

四是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要分析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各占多少分。

(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外语学习策略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如怎样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支持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等。其中,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方法,我们提供以下建议:

1.语音学习。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理由很简单,如果单词读不准,句子不能上口,那就无法学好任何语言。要学好语言,首先要用心听老师的发音或听正确的录音,听准了,就要大胆开口,反复模仿,耐心纠正,直到发准为止。

2.词汇学习。英语用的是拼音文字,中国学生从习惯于方块字到学习拼音文字,本来就不容易,何况英语单词的拼法又很不规则,困难就更大了。尽管如此,大部分的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读音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从开始学单词起,就要注意单词的读音和拼法之间的关系,即拼读规则,切记不要像记电话号码那样去死记硬背单词的拼法。

3.要掌握正确的学习语法的方法。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于各种词形变化,不但要能辩认,而且要用得熟练准确。句法比词法更重要。不掌握句法就无从造句。不会造句,就不能表达思想,不能运用英语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对考点进行专项训练

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消化,注重考查听、读、写的能力。

1.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检查考生英语基础及阅读能力的命题。,那么,如何做阅读理解题呢?

①要快速浏览全文,掌握主旨和大意,特别注意文章的主题句,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②要尽快浏览课文后的思考题,尽量带着问题读

③完成事实细节题时,要找到定位句

④要把有关WHO,WHAT,WHERE,HOW和WHY等方面内容用笔圈画出来。

⑤遇到推理判断题时,要注意作者的态度和命题人的意图,如果有拿不定主意的答案,不要随意更改。一定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方可更正。

2.书面表达题型。此题型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学生应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进行文字表达能力,即考察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

①是通过词汇教学训练写作能力。

②是通过一句多译练习训练写作能力。

③是结合课文进行各种体裁的写作训练。

④是通过背诵训练写作。

⑤是通过仿写和改写训练写作能力。仿写也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模仿写作中,格式、构思、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可模仿。写完以后要认真细致地把文章从头到尾浏览一遍,要点是否全部写出,是否有用词、语法、行文的错误,动词时态运用是否准确。做到干净整洁,行文流畅,使判卷老师在阅读文章时不至于产生厌烦的情绪,更不会因为书写潦草而丢失卷面分。

上一篇:高三月考班级成绩分析下一篇:正科级岗位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