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与部分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1篇)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某事”,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英语学习应摒弃以往过分注重语法语、词汇的学习的现象,重视情景的创设和实践的尝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合作与交流,锻炼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语言的实践。尤其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使学习者真正能够运用英语,在情景中掌握英语。
所谓整体学习指的是把语言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来学。学习者从整篇文章出发,先了解文章大意,明确所传达的信息,然后关注语言点,进而掌握语法知识及词和词组在文章中的意义。所谓部分指的是把语言切分为最小的部分,分别教给学生。学生首先从最小的语言单位学起,然后再把这些部分相加或组合在一起,形成词―句―段―篇的模式,便掌握了语言。这种强调部分相加必然是整体的观点与工业时代的生产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好比工厂的汽车生产,先从小部件开始,然后组成更大的部件,最终才完成汽车的组装。
然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语言整体时,他们才能认识语言的本质。而整体教学强调,要让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接触完整的语言,通过整体来感悟部分,了解部分之间的关系与差异,从而真正习得语言,学会交际。所以,无论强调整体还是部分的教学法都是片面的,不能使学习者感受语言的真谛。只有把整体教学法与部分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并运用英语。笔者在多年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尝试二者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很快。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脉络,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网络。
1.课型转换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根据对话课文教学学生容易参与的特点,将篇章课文转换为对话课文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话形式理解课文,在对话形式中小学习课文内容,然后老师再讲解语言点。
2.重点背诵方式的篇章课文教学。在课文教学之后,从篇章中选取若干部分,要求学生背诵,并能直接将背诵部分翻译成汉语,或者根据汉语将背诵部分翻译成英语。
3.板块式篇章课文教学。这是课文整体教学法的一种变化形式。这种方法先将课文划分成几大板块,然后以听、说、读多种形式对各板块进行教学。
如在学习Unit2(新课标必修5)时,先介绍英国的全称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and North Ireland,然后认真观看英国地图,整体了解英联邦,完成Pre-reading所给的两个问题。
步骤一。播放录音两遍,给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联邦的形成史,及其文化,建筑等。
步骤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分段,并给出段意。同时完成导学案中所列出的关于英国的表格(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语言,文化,建筑,宗教等)。这两个步骤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整体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让学生逐步提升在众多信息中寻找要求信息的能力。
二、分解每段,抓住细节,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领略英伦三岛
对于难度较大的新语言项目,应该分散循环,不必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一次讲解和例释就完全掌握并能自如运用这些新语言项目,特别是能力性的新语言项目,不是一次两次讲解例释和练习就能掌握的,需要不断反复讲解和练习。因此对于这些新语言项目,应该适当分散难度,循环讲解例释和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
步骤一。细读各段,划出主题句,明确每段所讲内容(学生互相问答,完成此活动)
步骤二。寻找难句。此活动旨在疏通文义,解决课文中的难句,长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讲解。
步骤三。标出含有宾语补足语的句子,为完成语言学习部分奠定基础。
步骤四。美句欣赏。此活动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列出他们所找到的喜欢的句子并大声读出来。
步骤五。课文复述,此活动回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上来。1-3段要求按时间顺序复述,第四段按地域复述,第五段按不同入侵者复述。
整体教学思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观。整体观把认识对象作为一种整体结构, 主张通过“统一关系”“联系因素”“总输入信息”等来把握研究对象, 着重研究学习整体的模式和功能, 分析、综合整体的层次, 直至还原为整合整体。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一篇文章是语言和思想连贯的一个整体, 它既有完整的思想, 又有完整的结构。整体阅读教学是指注重语篇的整体性, 将文章视为有机的统一体, 从文章的构思、布局、层次结构及逻辑关系入手, 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预测、推理, 从而达到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
阅读整体教学将教学过程变为完整的系统结构认知过程, 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 并培养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篇章结构的能力, 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系统、完整、和谐, 它十分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
二、阅读整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阅读整体教学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总—分—总”模式。即先帮助学生对全文的结构形成一个主框架, 然后层层深入, 对各段落进行分析和归纳, 形成若干个点, 来充实主框架, 最后组成一个完整的提纲。
1. 初步感知
(1) 解读文章标题
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 在阅读之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章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及结构, 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来验证预测或推断, 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解读文章的体裁
现行初中教材选用了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 有说明文、记叙文、科普常识以及诗歌等。这些文章往往具有各自的写作特点, 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归纳方法来了解文章的大意。
2. 深度挖掘
(1) 多层次解读文章
在了解了文章大意及基本结构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各种方法进一步解读文本, 完善文章框架。如, 获取具体信息, 回答细节问题, 完成填空练习, 说明指代关系, 完成表格, 判断细节正误等等,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细节。
(2) 推测生词含义
阅读是“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的交互统一。阅读教学中的生词教学不应脱离文本。在阅读整体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遇到生词时, 能够借助前后文的语境来对生词的词性及词意进行初步推测, 并通过进一步的阅读来证实推测的正确与否, 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细节。
3. 归纳整合
在深入了解了文章的细节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一次地剖析文章, 由表及里, 连点成线, 从而深化理解文章, 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记忆、背诵和复述文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阅读整体教学的应用
下面以一篇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整体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新世纪英语八年级A》第三课Wonders of the World的课文是关于埃及金字塔的一篇说明文, 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概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建造的时间、地点、目的等信息, 并引出后文要着重说明的胡夫金字塔 (the Great Pyramid) 。第二段借助大量的数据详细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大小、长度、高度、材料、建造方式等信息。第三段简要地说明了金字塔对后世的意义并总结全文。本篇文章属于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上述体裁、结构以及写作方式上的特点对阅读理解至关重要, 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本教学设计以阅读整体教学为主要方法, 首先要求学生用scanning的方式解读课文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Who built the pyramids?Where did they build the pyramids?When did they build the pyramids?Why did they build the pyramids?How many pyramids did the Egyptians build Which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famous one among them?) 本文具有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特点, 第一段是总起, 共四句话, 前两句概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建造时间、建造地点和建造目的等信息, 而后两句是过渡句 (引出第二段) 。学生在以简短形式回答了问题后便能自然而然地得出第一段的大意:Nearly 5, 000 years ago, the ancient Egyptians built the pyramids near the Nile River to protect the bodies of their kings and queens.The Great Pyramid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famous.因此, 第一段的阅读方法的设计和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获取文章大意的能力。
然后要求学生用skimming的方式解读课文第二段并完成表格, 并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来进行图片纠错。课文的第二段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详细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大小、长度、高度、材料、建造方式等信息, 内容比较繁复。因此,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归类概括,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段内容。对于本段出现的较多数字和度量单位 (大多数为已知词汇) , 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其意义及表达作用。本段还出现了重点生词cover an area of, be made up of, weigh, complete等。根据教学目标, 上述生词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在本组任务的末尾设计了一个图片纠错的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本段所提供的信息找出图片中的错误, 并给出相应的证据。这样的设计旨在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同时也为了增加趣味性 (由于本段出现的大量数字和度量单位, 使得内容略显枯燥) 。
最后是以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形式对本文的第三段进行解读和讨论。第三段仅一句话, 简要地说明了金字塔对后世的意义并总结全文。内容虽短, 但却可以和第二段结合起来,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第二段出现的大量的数据表明了金字塔建造过程的浩繁与艰辛, 同时也体现出了古埃及民众的智慧与勤劳。上述信息在文中虽未明示, 但是确实值得挖掘。因此, 本环节的教学从第二段的大量的数据入手, 引发学生的思考, 得出The ancient Egyptians were very wise, intelligent, hardworking, etc.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引出wisdom, intelligence, hard work等词, 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What else did the pyramids serve to keep alive?得出Although the pyramids did not protect the bodies of the kings and queens, they have served to keep the wisdom/intelligence/hard work/poor life/imagination/...alive to this day.的结论, 从而实现情感目标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高进, 晏君.中学英语整体教学法探究.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0 (09) .
[2]罗月梅.利用标题提高语篇解读能力.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9 (08)
[3]葛连干.从一节公开课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定位于活动设计.中学外语教与学, 2010 (06) .
强调整体性阅读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及其阅读过程的规律来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整体,他们追问的是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关注文中的某一部分是怎么写的。学生的这种阅读心理发展与其阅读期待是一致的。二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改变了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淡化了段落教学,注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必须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从整体入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看,整体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由此导致的一些问题还相当突出。
例如,过于注重语文知识(字、词、句)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在第一、二学段中尤为突出。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中卖木雕这一内容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木雕的句子,并齐读一遍;接着老师提问:“琳琅满目”是什么意思?“栩栩如生”又是什么意思?最后齐读这一段,就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老师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词语的意思,却没有把词句的理解与整段话的意思连起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非洲木雕的多、美和精巧。正因为没有这样的整体感悟,所以学生也就体验不到作者对木雕的爱不释手和想买木雕的那种心情。
又如,过于注重对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其在文章整体中的作用。如一位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中女娲补天这一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并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接着全班齐读这些词语,然后老师提问:从这个“炼”字你发现了什么?(生:“炼”字是“火”字旁。)
师:课文中的火是什么火?(生:神火。)
师:要把石头炼成液体,要几千度,热不热?女娲在旁边五天五夜,你由此又能体会到什么?(生:女娲补天很艰难、很辛苦。)
师:虽然这么艰难、辛苦,可是女娲还是决心把天补上。请齐读女娲补天的句子,注意读好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生齐读句子。)
师:这些动作突出了女娲的神力,请大家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两句话,要求用上三个以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过于注重字词句段的分析和仿写,却忽略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以致学生没有理解和感悟女娲为了人类的生存不怕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再如,高年段阅读教学“低年段化”的现象比较普遍,走不出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判断出现错误。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表现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来感受人物的特点。学生找出了描写小嘎子动作的“围、蹦、钩”等词,就说是表现了小嘎子的灵活、机警、不服输的性格特点。其实,如果不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感悟,单凭这些动词的运用,是无法看出小嘎子的特点的,这种脱离了文本整体性的牵强附会的理解,就是典型的把文本“零敲碎打”,进行“肢解性分析”,误导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
这些现象的存在,势必对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来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段特点,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实施整体性阅读策略,大致要经历下面的阅读过程:一是让学生阅读全文,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二是在此基础上,了解文本是怎样描述事件(或人物)的;三是体会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从语言描述中感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四是对文本的整体进行体会及评价,以加深理解和体验,熏陶情感,揣摩写法,适度拓展,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下面以钟蕙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的教学片段(该课在2008年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获特等奖)为例,解读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学习活动一:激趣质疑,初读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鲜花开放图,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生齐读。
3.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产生了哪些疑问?(生交流)
4.师小结过渡:不错!读书有疑,这是个好习惯。大家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没有疑问的同学也读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简评:这是钟老師开课组织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激趣”,老师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观赏鲜花开放的动画课件,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欲望;二是“质疑”,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叫“花钟”呢?花钟是怎么样的?……学生在质疑中再次产生了阅读的欲望,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一次整体感悟课文的阅读实践;三是教师在小结中引出的“读课文”“读懂了什么”,其亮点在于教师的教学适应了学生的阅读心理需求,让学生在阅读欲望的驱动下整体阅读课文,尝试解决心中的疑问,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习活动二:识记生字,整体感知
1.多形式识记生字。(略)
2.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
nlc202309051554
3.让学生再次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开课时自己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开课时你们想问的问题,现在找到答案了吗?(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4.师小结过渡: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通过读书,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现在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几段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指导,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简评:这个环节的教学,钟老师首先关注了学生阅读的难点,通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和对长句和难读好的句子的指导,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障碍;其次是关注差异、资源共享,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经过相互交流,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搭建了一个共同进步的平台;第三是教师通过小结,画龙点睛般引出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并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习得“方法”,在运用“方法”中培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以上两个学习活动是学生从感知课文到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针对文本组成的“部分”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逐步提高阅读的综合能力。在“部分”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规避与课文整体无关的、孤立的换词换句以及脱离文本的为训练而训练的句段分析和仿写形式。
学习活动三:精读感悟,学习积累
1.师:课文围绕“花钟”主要写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介绍了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人们就是根据各种花开时间的不同,做成了花钟。
2.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找出花开的时间。
3.师:课文一共写了九种花开的时间,读读这些写时间的词语,作者是怎样写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从读书中发现:①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写。②有些是写几点,有些用“左右”表示大概的时间,分句间隔使用。③词语位置不同等。)
4.师: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个内容就是围绕这句话具体写的。再读读课文,除了写时间的词语不同,你们发现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写九种花的开放,用了九种不同的说法。)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课文用了不同的说法介绍了九种花的开放,大家再细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感悟课文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简评: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这部分内容,有两个教学预设:一是抓住关键句子“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具体描述的。让学生在读课文、找句子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二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九种花的开放用了九种不同的说法。这两个预设是从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精读“部分”的阅读,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
6.让学生在整体阅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说法,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夜来香,它在八点开花,因为八点正是人们散步的时间,让人们来看它开花。
师:夜来香八点开花,短短四个字也告诉我们花开了。你能像描写其他花一样,用一些准确的词语把它开花的样子具体说一说吗?
生:夜来香开花的时候很香。
生: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生:夜来香八点开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生:我喜欢月光花,它在晚上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请女孩子站起来,想象自己就是那一朵朵美丽的月光花,你们怎么舒展美丽的花瓣?(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像孩子们这样自由自在地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就是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多美啊!老师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月光花。
……
7.小结:作者通过留心观察每种花开的样子,用了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说法,写出了每种花开的特点,把花的美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看到,表达同一个意思还能有这么多的说法,可见祖国的语言是多么丰富多彩啊。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注意把这些好词句积累起来。
【简评:教师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夜来香、月光花等花开的描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情达意方法的精妙,积累优美的词句。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是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感悟,教师都注意把它们和“花开”这一整体联系一起,避免了脱离文本的为训练而训练的现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学习活动四:细读探究,了解原因
1.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什么内容?
2.生汇报交流,在交流中读懂该自然段的意思。
3.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弄明白:各种花开的时间是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的活动密切联系的。
4.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植物学家用花做成花钟的绝妙做法。
【简评:这一学习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弄清楚各种花开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及花钟的做法。教学上采取了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再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最后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其原因。学生了解了“原因”及“做法”,就为下一步对课文整体的再认识打下了基础。】
学习活动五:回顾全文,总结拓展
1.回顾全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
2.领悟作者为什么能发现花开的时间不同、花儿开放的样子不同,而且同样写花开,能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说法来表达。(体会作者对事物的留心观察和用心思考,让学生懂得多看、多问、多记录、多思考、多想象,这就是留心观察。学会观察,能使我们在生活中有更多的发现。)
【简评:这个学习活动主要是在“部分”赏析后,对课文整体的再把握。教师不仅仅是对全文的归纳总结,更重要的是在统筹整体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体会本课的表达顺序,感悟作者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的學习方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提高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落实了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言意兼得,从而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drta教学法;预测;阅读;思维能力
阅读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方式,阅读教学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是,jeremy harmer曾说过,阅读从来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1]。如何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和阅读材料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研究发现,drta教学法(drta是directed reading-think-ing-activity的首字母缩略词,意为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与文本互动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主动性和深刻性。笔者拟在阐述drta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例说明drta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效果。
一、drta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drta是美国学者狄克逊(carol n.dixon)、内塞尔(denise d.nessel)等人创立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宗旨是学习者通过阅读重新构思关于事物、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形成他或她自己的思想[2]。
drta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预测。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线索,如标题、图片或一段文字等做出预测,进行合理想象或假设。此时,教师保持中立,鼓励一切合理预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2)阅读。当学生通过预测对将要阅读的材料产生兴趣时,可以让学生开始阅读指定篇幅。学生可以阅读一个片段,即一个停顿之前的文章内容,并去印证他们的预测。教师可以设定好一些停顿点,方便学生进行接下来的预测,引发思考。(3)重新思考。阅读之后,学生根据相关文章中的内容重新思考他们的预测,以证实、否定或修改之前的预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实例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是希望学生进一步树立遵循生活规则的意识,以便幸福、健康地生活并有益于他人。能力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于预测技能的培养,并借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读者与文本互动的质量。另外,学生将学会使用一定数量的词汇描述生活中的规则。具体而言,本节课有以下教学目标。
1.能使用预测策略预测文章内容,并通过阅读进行验证,从而掌握文本大意。
2.依据语境对生词的含义进行合理猜测。
3.能找出文章中的生活准则,发现生活中的其他准则,并在此基础上给周围的人提供生活准则方面的建议。
4.能就文本主题进行重新思考,并构建自己健康愉快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
教师展示自己女儿的图片,并告诉学生:女儿刚刚上小学,作为一个刚入学的小学生,她要学习很多东西。教师呈现女儿参加小学新生夏令营的图片,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小学生要学习哪些事情。教师最后总结,说明这些事是一个小学一年级新生必须做到的。这样的事就叫作规则。
教师接着提问:作为小学生还有哪些规则要遵守?通过图片,教师引导出put up one’s hand,be kind to,add等生词和短语。最后总结:这些规则都是生活中要遵守的,都是rules for living。
【设计意图】教师从谈论小学生的入学生活入手,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话题rules for living,并明确主题词“rules”的内涵。熟悉的生活实例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有关“rules”一词的图式,并形成阅读期待,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创设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
step 2 predicting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rules for living,并让学生预测表1中的哪些生活规则可能会在文章中出现,并在“before i read”栏中进行标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预测哪条规则会是文章中的学生最喜爱的,还有哪些未罗列在表1中的规则可能会被文章作者谈及。教师邀请一些学生谈论他们的预测,并简要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预测是指学生在阅读前和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走向、可能涉及的话题进行猜测,主要目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背景知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文本互动。预测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近话题,激活思维,为主动阅读做好准备。教师要求学生预测的内容必须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以便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step 3 reading and verifying
学生阅读,完成以下四个层次的任务。
1.初读文本,验证表1中的哪些规则被提及,并在“after i read”栏中进行标注。
2.再次阅读,找出这些规则分别是由谁提出的。然后教师通过ppt把文本中的人物用头像呈现出来,并与他们提出的规则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
3.判断哪条规则是文本中学生们认为最重要的规则。通过阅读、讨论,学生认为“be kind to others”是最重要的规则。
step 4 rethinking
学生两两合作,谈谈还有哪些规则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哪些是对心灵有益的(make us feel good inside)。
【设计意图】这里所设计的问题为参阅型问题。参阅型问题是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事实信息后,为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3]2。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结合自身认知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学生根据所阅读文本进行深度思考,列举更多的生活准则,拓宽学生对阅读文本主题的认识。在此活动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make us feel good inside”是一条重要的生活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这样的操作使得阅读活动更加具有思辨性、相关性和深刻性。
step 5 applying
教师列举几个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然后学生提出一些适用解决这些问题的生活准则。
1.tom is much too fat.his classmates often play jokes on him because of this.he often feels unhappy.【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具体案例,引导他们给出合理建议,这锻炼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阅读任务属于评估型问题,学生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和道德情操的发展。
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drta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预测要贯穿阅读的全过程 教师要科学地设定停顿点
预测是drta教学法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关键性活动。在什么地方进行预测,是对全文进行预测,还是对某个部分进行预测,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停顿点。本文实例中的阅读文本,由于篇幅较短,教师并没有在阅读过程中设计过多的停顿点,只是在开始阅读前,设计了一些预测问题。如果文章篇幅较长,情节较复杂,教师应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片段,分别进行预测和阅读。
(二)激活背景知识 设计多层次问题
drta教学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教师应该首先激活背景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有意义地猜测阅读内容。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学生背景知识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问题的思维含量需要不断增加,因而问题的设计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以便激发学生深刻思考。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消极、被动地,而是积极、主动地处理文字符号[4]。drta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将阅读过程转变为创造性思考的主动学习过程。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和文本不断互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思维火花不断被激发,学生因而是一个主动的意义接受、理解继而建构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需要服务于这样的过程。
(四)注重阅读能力和思维的拓展 避免机械的语言点教学
drta教学法强调对文章进行深层次分析,因此,学生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和处理,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必孤立地进行语言点的教学。文本语言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语言知识隐形学习的过程。解读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从文本信息的表层理解整理,到文本的深层解读,再到语言欣赏及作者观点思想的提炼等,这就是一个语言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统一的过程[5]。
(五)选择合适的文本
drta教学法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阅读教学模式。事实上,从我们的实践经验看,初中阶段drta教学法比较适合记叙文,而并不太适合说明文和议论文。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学生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drta教学法。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文/陈珺璘
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该学派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也是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的MNET试题依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从客观上提出了应当达到的能力水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具备完备的语篇分析理解能力。
高中学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自从心理学家N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设想
由于语篇教学法的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交际性。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实施进行以下设想。之所以称为“设想”,因为笔者对这一教学法在理论上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在实践上刚处于尝试阶段,远非成熟完善。1.根据标题,预测一下大致内容。2.在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一些启发性思考题,从而介绍篇章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如是名家名篇,应简单介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3.精讲部分重要词汇用法,辨析词义;疏通语言点,并提供操练句型。4.划分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5.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6.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复述、议论等课堂交际活动,加深认识文章主题思想。7.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发展布局、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等,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8.整个过程中穿插各种练习,以口头操练为主,笔头练习以写作翻译为主,定期检查,注意课内外和口笔头练习的合理分配。
另外,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正常课文教学的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时,克服疲劳和倦怠心理,并且努力克服心译的阅读习惯。
原作者: 不详
概念隐喻与意象图示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不仅在英语教学中举足轻重,而且各种外语考试中对阅读理解的测试所占的比例往往是最大的.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对阅读教学重视不够或缺乏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技巧.就此,文章提出了概念隐喻与意象图示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金华良 颜小娜 JIN Hua-liang YAN Xiao-na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1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阅读教学 预示所谓感就是感知、感触, 是对形象的捕捉;悟就是由表及里, 见微知著, 是思维对事物精髓的提炼与升华。在阅读教学中, 感就是学生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 对材料的占有;悟就是学生从文本的细节中提炼出其整体意义, 是学生对材料独特的、深刻的见解。因此, 感强调的是文本, 而悟强调的是学习中获得的认知与情感。
1. 感悟式教学
感悟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为起点, 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当体验达到一定程度时, 感悟式教学就会使学习者的思想出现一种飞跃, 从而产生认知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提升。感悟式教学既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也注重情感教育, 最终让学生达到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感悟式教学的内涵就是:由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 即感知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产生想阅读的情趣, 合作的心情, 为有感而悟打下基础;通过课堂巧妙的设计, 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组织好答案, 悟到些道理;小组汇报或交流让学生更有感悟, 从而达到认知、情感与价值观的飞跃。同时, 学生的感悟状况即认知、情感与价值观的状况是衡量教师教学手段是否合理的重要手段。
2. 感悟式教学与情境教学、体验教学的关系
感悟式教学与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境教学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 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 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由此可见, 情境教学的内容仍然没有突破语言知识这个范围。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它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 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有二, 一是仍以语言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是尽管强调学生情感体验, 但对于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却不太明确。感悟教学是以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为基础, 即情境教学为感悟教学创设条件, 体验教学为感悟教学创设手段, 最终达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三者衡量教学效果的手段不同。情境教学是以语言知识掌握状况来衡量;体验教学强调学生的体验, 但是没有衡量学生体验情况的标准, 仍以语言知识掌握状况来衡量;感悟教学以学生的感悟状况即知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观的提升来衡量教学效果。
二、英语感悟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 认知发现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那么, 语言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语言认知结构。学习者语言认知结构的核心是语言类别编码系统, 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 是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类目化活动, 是指人们根据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 把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结构而形成新的类目编码系统。但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怎样才能让学习者有效地形成新的语言类别编码系统呢?布鲁纳认为, “发现法”可以帮助学习者们去发现知识的结构。他认为, 教师仅仅单纯传递教材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 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 引导学生去发现”。其基本程序一般为: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对假说进行验证——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转化为能力。
因此, “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领悟”或“顿悟”。只有学习者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 他们才会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也只有通过自己感悟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 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习过程不仅获得客观精确知识的过程, 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生活, 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去感知、领悟的过程。
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的。他认为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 是语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 是语义建构的帮助者, 而不是灌输者。建构主义除了强调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处于主导地位之外, 还强调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者在指导者的组织、协调、管理下, 共同交流、讨论、考察各种观点、理论、假说和信仰, 提出自己的见解。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环境应该与学习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在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基础上, 选出当前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意义建构的对象。
3. 人文主义的学习观
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外界对学习者无条件的关怀, 那么他就不断地发挥其才能, 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对自我的威胁, 造成学习者的恐惧与适应不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在完成交际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提升自己的评估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英语感悟式教学的特点
1. 整体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整体感知、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的内容信息。但是阅读是一个时间性的行为, 文本是线性展开的。我们不可能在开始接触文章的时候就一下把握文章的整体意义。事实上,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也是由细节、局部开始的。在这里实际存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者的阅读行为, 另一是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从阅读行为来看, 确实是由局部到整体, 但从学习者的心理过程来看, 既可以由局部到整体, 也可以由整体到局部。读者在阅读文本时, 阅读字母、字词和句子的方式并不等于在孤立状态下将这些成分进行加工, 每个水平的加工都受到了高层或低层水平信息的影响。这就是个感悟的过程。感悟包括“感”和“悟”两个过程。“感”就是感知, 这个过程是以文章的细节、局部为感知对象的。“悟”就是领悟, 由表及里的过程, 学习者悟到的是文章的整体意义。感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学习者不停地感知文本的细节与局部, 然后悟出新的内容。在这基础上, 又重新感知文本的细节与局部又悟出新的内容。感悟就是感知与领悟不停交替来实现的。
感悟式教学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感悟式教学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去促进他们的发展, 不仅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促进学习者的情感发展。学习者在阅读和感悟的过程中, 知、情、意、行是统一的, 他们的情感、智慧、意志、个性、道德品质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综合的和谐发展和整体发展。完型理论表明, 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简单的相加,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孤立地发展学习者某一方面, 就难以产生学习者的整体效应。而感悟式教学能促进学习者的整体发展, 产生整体效应。
2. 主体性意识
感悟式教学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他们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 因此, 感悟式教学强调要树立一种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正视学生, 认识到学生是与我们有同等地位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体独特性。英语感悟式教学强调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是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英语教师通过学习者进行独立、自主和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发展其主体能力, 塑造其主体人格, 从而提高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在学习语言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成为其学习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感悟式教学不仅仅要求学习者理解领会存在于学生个体之外的文本知识及其内含的情感价值观, 还要求学习者通过感悟形成实实在在的自己的东西。感悟式教学本身不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无自主性的问题, 而是学习者的自主性、主体性程度及其如何发挥的问题。
3. 过程意识
在传统外语教育中, 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仅仅是一个分数而已。于是,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针对这个结果展开。语言教学课堂最终变成了语法结构教学、词汇教学, 学习者的听、说、读、写技能完全被忽略, 学习过程本身完全被忽视。学习者不是作为一个人出现在课堂上, 而是作为一项活动的一个部件被抽象地操作着。学习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都因为追求结果而忽略。感悟式教学认为, 学习得到的结果不仅仅是分数, 而是分数之外更丰富的内容, 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提高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这个过程不是一个机械操练的过程, 而是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过程, 即人的生活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就是注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也只有注重教学过程, 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英语感悟式教学的策略
1. 情境导入
“情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联系的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在学习环境中, 要搭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情境。通过多种情境,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背景经验, 从而能够解决相关情境下的复杂问题, 建构相关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讲授为主”向“问题讨论为主”转变。问题解决为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 在学习小组中,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查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内容, 以及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可以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 不仅仅掌握语言形式, 而是获得在实际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 获取交际能力的目的,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 做学生的“教练”和“学习伙伴”。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交际性, 教师创设情境本身不是因为真实交流的需要而创设的, 而是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的目的。但是, 创设语境之后, 如果师生置于创设的语境之中进行交流, 那么他们的话语就应该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同时, 教师也应注意情境的多样性、趣味性与完整性。
2. 感知全篇, 领悟思路
首先, 学习者要感知课文语言, 初步领略课文的内容和思路。正确感知语言信息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与基础, 在此基础上领悟到文章的大致思路初步感知文章整体。其次, 注意生词, 理解全文。文中的生词, 应让学生在阅读中, 结合上下文, 猜测生词的词义, 初步了解其意思, 这样能够让学习者深入地理解文章, 也扩大了学习者的词汇量。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 大体能划分课文的段落, 对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意图有所领会, 这样学习者就能够在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
3. 感受情境, 领悟理念
作者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 学习者把感知到的语言信息联系起来, 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通过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 来领悟课文语言的本质。这一环节包括理解意思、体验情感与领悟道理等方面。语言是通过句子的语义内容来表达思维成果的。学习者在感知语言中初步了解文章语言的内容, 但是这种理解还较为笼统肤浅。文中的语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 通过词的意义、感情色彩、韵律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其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对文中语言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入。
4. 领悟表达
教师在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时, 让学生领悟表达以及学会品味文章。它不仅包括对课文语言所包含的意思、情境、意境、理念的理解, 还包括对表达方式的理解, 即理解作者表达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内容时必须紧扣文章的语言形式, 而不是抛开语言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形式时也必须紧紧抓住文章的内容, 而不是脱离文章的内容思想。因此, 学习文章的表达形式不能孤立地进行, 它是在学习者理解内容、感受形象、进入意境、体会情感、领悟理念的过程中进行的。
5. 综合感悟
优美的语言只有积累在学生的大脑里, 经过加工整理才能成为学生语言结构中的一部分。因此, 熟记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有必要的。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句子, 既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好的语言素材, 又能让学生的美感在记忆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在学习了语言表达之后, 学习者需要运用、巩固所学到的词汇、句子、结构等。除了适当的词汇结构等机械地练习之外, 教师也应设计一些运用语言的练习, 比如写作练习等。
【关键词】整体性阅读教学 高中 语文 探索
整体性阅读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揣摩、整体把握阅读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语言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整体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作引玉之石。
一、有效切入,整体感知,初步领悟
整体感知,初步领悟,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学生理解文本的第一步。它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从总体上理解文本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领悟的方式多样,关键是在于找到有效切入点,以引导学生整体性地把握文本中心和主旨。包括:
1.从文章题目切入,顺藤摸瓜,感知全文内容。很多文章的题目常常是打开文章的一把钥匙,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从文章题目切入,顺标题之“藤”摸全文内容之“瓜”,往往可以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例如,学习苏教版必修1《劝学》时,文章题目即本文的文眼,于是笔者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猜想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劝学”?有何用意?如何学?带着这些问题,自然就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从文本特点切入,把握解读方向。有些文学作品以说理见长,或叙议结合,或情景交融,从文本特点切入,往往有助于学生把握解读方向。比如,教学苏教版必修1《江南的冬景》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文本特点入手进行整体感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着引导思考探究:作者本来要写“江南的冬景”,为什么开头又写了其他地方的冬天呢?作者写北国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作者写江南的冬景时选取了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的表现流露了作者什么情感倾向?江南的冬景给作者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
二、探究揣摩,局部研读,把握本质
探究揣摩,局部研读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大致和初步的理解后,接下来,需要在整体感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文本关键字词、语句、段落等局部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分析,反复揣摩,细细品味,从而建立起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意图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本质内涵。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重点字词,反复推敲,咬文嚼字,品味作者用词之精妙,体会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意蕴。例如,苏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其语言可谓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恰到好处的美。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细心品味。“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一连串的叠词,给人身临其境之妙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泻”、“浮”、“洗”、“笼”四个动词的巧妙运用,化庸常为神奇,可谓恰当精妙。
2.品关键语句或精华段落,多层次探究,细心揣摩,充分挖掘文辞信息,感悟文本传神精妙之笔,把握文章深层次的本质内涵。譬如,苏教版必修2《我与地坛》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学习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和作用。
三、综合理解,整理把握,鉴赏评价
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整体把握是其最后环节和落脚点,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性理解。它是在局部研读、把握本质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将所获取的文本信息再还原于整体中,进而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整体意蕴,领会文章主题意义。因此,在这一阅读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予以整体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写作背景、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特色,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比如,教学完苏教版必修2《最后的常春藤叶》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1)全文按照什么样的线索来开展故事情节?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2)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既然贝尔曼老人形象如此高大,作者为何不用浓墨重彩去勾勒他的形象呢?(3)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4)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斯的生命?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才是贝尔曼的杰作?(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如果此时的你和苏艾一样都是琼珊的好友,面对已经灰心,已经绝望的琼珊,你会用什么话语来帮助她?这样,通过巧设问题,从情节结构的梳理到人物形象分析,再到主题探究,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味鉴赏文本,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和整体把握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彤辉. 也谈“创造性阅读”[J]. 中学语文教学,2005(05).
[2] 曹明海、张曙光.“视野融合”与阅读课程的建构[J]. 语文建设,2005(05).
[3] 李海林.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再论“创造性阅读”[J]. 中学语文教学,2005(04).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阅读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听、多说、多读、多思、多写,人人动手、动脑、动情、动口、动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关键词:快乐阅读;高效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教师应在“高效课堂”的思想指导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人人参与,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得的快乐的学习过程。
一、趣中探索,人人动手 1.变说话为绘画,化抽象为具体
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简笔画,可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进而达到理解词句、了解事物的教学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三种赛马对应的示意图,然后请学生当解说员,来介绍这三种赛马的对应关系。学生在自读、自画、自说中感受到了孙膑的才能和智慧。运用简笔画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突破难点,课文理解水到渠成。2.边读边演,动心动情
利用情感因素将表演移植到教学中。表演可以展示学生的才能,边读边表演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体验。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就采用了“学学演演”的形式。预习课文时就布置大家:这篇课文我们要边学边表演,请同学们回家多看一些“战国”故事,全面了解蔺相如、廉颇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上课时,我指名三组学生上台表演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学一则,演一则,使学生动心动情,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蔺相如、廉颇两位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对教材本身产生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兴趣点,让每位学生动手去画、去做、去演,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语文。
二、给生自由,人人动脑
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的意义,使个人能按照他的知识和理解去行动。我们要大力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能放手的一定要放手,不代替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学习,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空间,演好学习的“主角”。1.教给方法,自学课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学法指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理、自悟的过程,人人动脑,各有所学。我在教学《猫》一课时,教学了第1自然段后,让学生回忆刚才是怎样学懂这个自然段的:(1)圈出写猫性格的词语,并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2)想一想,猫的性格怎样古怪,然后用“说它________吧,可是_______”的句式说说猫的古怪性格。再让学生按照这两个步骤自己去读懂二、三自然段,使学生人人都有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2.质疑问难,各解疑团
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学中应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人人质疑,各解疑问。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章表面质疑,从思想内容质疑,从表达形式上质疑,从对文章的不同看法上质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解到评价。然后引导学生自解疑问,不能解决的再全班讨论。打破了传统的一统天下师问生答形式,改变了学生机械被动的应答行为,使他们朝着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主动创造精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远远超出了读懂课文的范畴。
三、创设意境,人人动情 1.直观感受,各进其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不符合当地学生的生活实践。教学时巧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引人入胜,各进其境。如,《恐龙的灭绝》一文,无论教师怎样精辟地描绘,学生都很难入境。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形象感知恐龙,把学生的意趣、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情景交融,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直观感受,使书面语言还原成具体的情、景、物,使作者感情完全融入学生身心之中。这样,教师只需稍作点拨,学生对课文内容便能心领神会。
2.想象意境,各入其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其所描述的客观情境,感受其语言魅力,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动人,以情明理,人人入情。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壮烈牺牲一段时,应让学生说说被烫伤、烧伤时的感觉,有了一定的实践感受后,引导学生想象构建烈火烧身的情境,从而在学生眼前活现出一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再让学生就刚才的感受畅所欲言,学生内心世界积蕴着的情感在这一刻喷薄而出,他们深切感受到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从而达到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依靠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促进形象感染,凭借想象描绘事物,把书中的话变成脑中的画,构成心理图像,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阅读心理状态。
四、以读促学,人人动口
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之一。我们要确立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着眼于精讲多读。讲读教学的全过程都要围绕读,渗透读,不忘读,人人动口,奏响阅读课上的交响曲。1.以读代讲,各悟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结构严谨,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妙不可言。教师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充分利用佳作语言的音韵美,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领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练、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色彩美、音韵美、节奏美。有时还可以配点音乐,学生很快就会被语言文字的内在韵味所吸引、所陶醉,常常读得津津有味,学得兴致盎然。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高品位的佳作名篇,积累规范语言,扩大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如,教学《杨氏之子》
一文时,让学生多种形式自由读文,先读后演,边演边读。真正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2.以读激情,各明中心
感情体验的基础是朗读。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体验越深,朗读时感情就越充沛。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展开创造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体会贝多芬是怎样通过琴声,把穷兄妹带进美好自由的天地里去的。让学生体会到:美妙的琴声寄托着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蕴含着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读起文章来流畅自如,一气呵成,富有感情,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相通的完美境界。
五、笔头操作,人人动笔
课堂上让每位学生动手进行作业训练,这是迁移、运用语言文字的最好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笔头操作训练。1.填空练习,各填体会
填空是作业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我们何不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精心设计一些填空练习,对理解课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位教师在教学《猫》一课的尽职几句话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练习:它闭息凝视(说明猫捉老鼠时非常有_______心)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说明猫捉老鼠时非常有_______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说明猫捉老鼠时非常有_______心)!一只专心、耐心而又有恒心的猫在学生的笔下跃然显现,避免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还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2.升华主题,各写其感
在结课时,也可设计书面练习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结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有人说现在祖国强大了,圆明园应该重建。你的看法呢?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同学们个个奋笔疾书,写下了一句句豪言壮语。言已尽,意无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得以升华,给本课教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3.读用结合,各用所学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因势利导,进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如段式仿写、修辞仿写等不一而足,使文章写作技巧融会贯通于学生作文之中。有位教师在教学《猫》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说它____吧,____。可是,____”的句式特点后,让学生用这个句式写一句身边的事例,学以致用。这样,不但运用了书中学到的知识,而且人人动笔,提高了作文水平,还认识到了事物矛盾的双方面,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其对象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因此,阅读教学设计,除了考虑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即教学的目的性外,尤其不应忽视学生的因素。从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看,任何阅读活动,学生都要凭借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个人的生活经验来完成。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剪裁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环节。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量力性原则。这里所说的学生实际,不仅指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在语文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包括学生的智力状况、生活阅历、学习习惯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区别。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阅读教学具有科学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实际──研究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的途径和方式。这里试从以下三方面谈谈量力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新知识时的量力性
教学新知识时如何运用量力性原则呢?主要应注意学生的年级差异、阅历差异和知识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教法,为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创造必要条件。
1.年级差异和架桥铺路
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议论文,有一种陌生感,实际困难较大。为了使初一学生认识议论文中论据叙事的特点,尤其是与记叙文中描写叙事的区别,进行教学设计需做好架桥铺路的工作。学习《谈骨气》,把原文中“饿者不食嗟来之食”的论据的叙述同根据这个论据改写成小故事的叙述进行比较。
师:文中举饿者的事例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共有多少字?
生:共有45个字。
师:你们认为写得详细生动吗?
生:不详细,也不生动。
师:请注意听和饿者的内容完全相同的一则小故事(师朗诵):
有一年齐国闹饥荒,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吃的。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摆了吃的,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一个饿者过来了,他用衣服袖子遮住脸,拖着鞋子,已经饿得昏昏沉沉了。这时黔敖左手拿着饭,右手端着汤,说:“喂!来吃吧!”饿者扬起脸看了一眼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说着,头也不回地走了。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饿者终于因为不吃嗟来之食而死去了。
通过以上比较,学生自然会认识到:记叙文的叙事要求具体、形象,目的是用生动的叙事感染读者;议论文中的叙事要求概括简明、紧扣论点,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它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七Unit2《Robot》的阅读教学实例,从读前导入任务设计、读中技能培养任务设计和读后能力提升任务设计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阐述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八级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在传统语言知识教学中,教师采用边讲解、边翻译词汇和句型结构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检测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情况。这样不仅语言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难以让学生理解和吸收语言知识,不利于学生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笔者主要阐述了如何把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真实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七Unit2《Robot》的Reading部分为例,具体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如何在读前、读中和读后的运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单元的话题是“机器人”,内容是Tony来到Claire家,帮助她做家务,为她排忧解难,不但使她的家变得更有品味,同时也帮助Claire克服了心理障碍,重塑了自身形象。最不可思议的是,Claire竟对Tony产生了感情上的依恋!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完成前面6个模块的学习后,英语水平已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七级阅读水平,学生已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存在较大的困难。但由于学习背景和学习方法的差异,以及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第一,学生能通过寻读的方法找出各段的段落大意;第二,学生能通过阅读文本,掌握略读、细读等阅读技能,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生能开拓思维、展开想象,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过程
1.Step 1:Pre-reading
(1)巧妙利用热点时事新闻,嵌入读前任务,导入主题
在Warming up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2016年3月9日至15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九段棋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围棋程序“ AlphaGo(阿尔法围棋)”之间的比赛画面。这段视频一播放完毕,就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并顺势提出开放性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AlphaGo, since it beat Mr. Li with an overwhelming 4 to 1?”
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
学生1说:“AlphaGo is a super smart robot, so it can beat all the candidates including Mr. Li.”
学生2说:“AlphaGo was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so we cant say Mr. Li was defeated by a robot.”
学生3说:“AlphaGo win the game by cheating, because it doesnt have to eat and drink.”
设计意图: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区、社会结合起来。本段教学视频取自时事热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真实的情境把阅读内容与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激活了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后续的文本阅读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2)设计预测任务,培养阅读基本技能
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与脑海一片空白相比,带着预测任务的阅读能使阅读目的性更强、更具趣味性,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SATISFACTION GUARANTEED》,并从课文标题和插图出发,提出两个问题:“How does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mean in the title? ”“ What relation is the man and the woman in the picture?”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文章的题目、插图和关键词等线索,调动学生搜寻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积极预测。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机器人能使人满意,并与女主人Claire发生情感故事的情节,从而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文本。学生建立与文本的相关知识越多,就越容易理解文本内容。
2.Step 2: While reading
读中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基于已有图式输入和内化语言的重要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在语境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推理、抽象、综合等结合思维。
(1)略读的主要思想
略读是指通过快速阅读,利用文章的标题、段落首尾句和关键词把握文本段落大意,构建文本脉络。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任务:“What kind of text is it?”“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endprint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指向文章的体裁,引导学生以记叙文的方式去理解文本。这样就化繁为简,让学生以记叙文的方式去处理文章。接着,教师提出的第二个任务是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学生需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及结局,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中心思想,在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检验读前的预测是否正确,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2)寻读信息
寻读是指通过快速阅读寻找文章具体信息的一种阅读策略,如寻找名字和日期、关键概念的定义,或列出一系列的证据等。在学生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人物等信息后,为进一步理解机器人和女主人的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Claires feelings toward Tony changed as the story developed. Read the story, then fill in the occasions when Claire had these feelings.”
设计意图:教师设置了填写表格的活动,旨在训练学生通过寻读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这个任务要求学生获取文本中的细节内容,让学生抓住女主人对机器人的感情变化这条主线,体验科幻小说的魅力,并为下一阶段的输出任务做好铺垫。
(3)阅读的理解
阅读的核心是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读者不仅要理解文本的表层信息,还要理解语言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相互交际的语言活动,是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的任务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Why did Tony open the curtains?”“Why did Tony have to be rebuilt?”“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had a robot like Tony in your house?”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问题需要学生加工和处理文本的信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问题不仅停留在字面的表层意思上,更涉及机器人能否真正成为人的深层思考。这些任务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探究心理特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最后的语言输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Step 3: Post-reading
语言运用实践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读后设计任务,能提高学生语言的输出能力。语言输出要基于读中环节语言的输入,读后语言输出要与读中语言输入相一致。因此,教师可以设计Consolidation and Presentation这一读后任务。
故事发生到这儿,相信学生对机器人的最终结局充满了期待,Tony的最终命运如何呢?是被分解重建,还是回到女主人的身边?机器人到底能不能变成人?这一系列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设计两个教学任务:①小组讨论“What happened to Tony when he was equipped with emotion like human beings?”;②给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两个问题体现了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让学生续写Tony的结局,是最终语言的呈现形式。其中涉及学生对机器人的价值观判断,Tony与人类的共存引发人类的深层思考。学生在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个人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修养。
五、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载体、以活动为依托,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背景知识,又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为读前、读中和读后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达成提供有力支持。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任务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陈亚红,赵旭辉.运用支架理论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39).
[5]许颖,王静静.一节阅读策略引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课[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39).
[6]伊慧.例谈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语言知识教学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38).
【整体与部分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小学英语整体化教学09-0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阅读部分练习10-19
初中数学整体教学07-04
对单元整体教学框架设计的思考09-28
教学设计哪几部分组成09-24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词汇部分11-25
荷花第一课时部分教学设计09-23
课堂教学:关注人的整体性发展09-11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