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经典古诗词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年级经典古诗词

低年级经典古诗词 篇1

1.一字诗 16.古朗月行

2.一去二三里 17.3.咏 鹅 18.4.风 19.5.遗爱寺 20.6.凉 州 词 21.7.登鹳雀楼 22.8.画 23.9.小池 24.10.出 塞 25.11.暮春 26.12.鹿 柴 27.13.春晓 28.14.别董大 29.15.静夜思 30.画鸡

竹里馆 村居 早发白帝城 悯农

(一)悯农

(二)画眉鸟 竹枝词 咏雪 所见 宿建德江 从军行

敕勒歌

江南

1.一字诗

(清)陈沆

ì fān yì jiǎng yì yú zhōu 一 帆 一 桨 一 渔 舟,ì gâ yú wēng yí diào gōu 一 个 渔 翁 一 钓 钩。ì fǔ yì yǎng yì chǎng xiào 一 俯 一 仰 一 场 笑,ì jiāng míng yuâ yìjiāng qiū一 江 明 月 一 江 秋。

2.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yí qù âr sān lǐ 一 去 二 三 里,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tíng tái liù qī zuî 亭 台 六 七 座,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 九 十 枝 花。

y y y y

3.咏 鹅

(唐)骆宾王 ã ã ã

鹅,鹅,鹅,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 毛 浮 绿 水,ï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 掌 拨 清 波。

4.风

(唐)李峤 jiě luî sān qiū yâ 解 落 三 秋 叶,nãng kāi âr yuâ huā 能 开 二 月 花。guî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过 江 千 尺 浪,rù zhú wàn gān xiã 入 竹 万 竿 斜。

q

b h

5.遗爱寺

(唐)白居易

nîng shí lín xī zuî 弄 石 临 溪 坐,xún huā rào sì xíng 寻 花 绕 寺 行。shí shí wãn niǎo yǔ 时 时 闻 鸟 语,chù chù shì quán shēng 处 处 是 泉 声。

6.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huáng hã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yí piàn gū chãng wàn râ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qiāng dí hã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chūn fēng bú dù yù mã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7.登鹳(guàn)雀楼

(唐)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huáng hã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yù qiï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âng shàng yì cãng lïu 更 上 一 层 楼。

8.画

(唐)王维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â 远 看 山 有 色,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近听 水 无 声。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 在,rã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 不 惊。

g

j

9.小 池

(南宋)杨万里

quán yǎn wú shēnɡ xī xì liú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ɡ rïu 树

水 爱 晴 柔。ǎo hã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 小 荷 才 露

尖 角,zǎo yǒu qīnɡ tínɡ lì shànɡ tïu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10.出 塞

(唐)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â hàn shí guān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ãn wâi huán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dàn shǐ lïng chãng fēi jiàng zài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bú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xi

11.暮春

(清)翁格

mî yuàn chūn guī zǎo 莫 怨 春 归 早,ā yú jǐ diǎo hïng 花 余 几 点 红。iú jiāng gēn dì zài 留 将 根 蒂 在,ì suì yǒu dōng fēng 岁 有 东 风。

12.鹿 柴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ãn 空 山 不 见 人,dàn wãn rã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hu l

su 岁

13.春晓

(唐)孟浩然

ūn mián bù juã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chù chù wã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yâ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huā luî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14.别董大

(唐)高适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mî chï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tiān xià shuí rã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ch

15.静夜思

(唐)李白

áng qián míng yuâ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jǔ tïu wàng míng yuâ 举 头 望 明 月,dī tï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16.古朗月行

(唐)李白

xiǎo shí bú shí yuâ 小 时 不 识 月,hū zuî bái yù pán 呼 作 白 玉 盘。îu yí yáo tái jìng 又 疑 瑶 台 镜,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 在 青 云 端。

chu y

y f

17.画 鸡

(明)唐寅

tïu shàng hïng guān bú yîng cái 头 上 红 冠 不 用 裁,mǎn shēn xuě bái zǒu jiāng lái 满 身 雪 白 走 将 来。píng shēng bù gǎn qīng yán yǔ平生 不 敢 轻 言 语,yí jiào qiān mãn wàn hù kāi 一 叫 千 门 万 户 开。

18.竹里馆

(唐)王维

dú zuî yōu huáng lǐ 独 坐

里,tán qín fù cháng xiào 弹

啸。shēn lín rãn bù zhī 深

不 知,míng yuâ lái xiāng zhào

月 来

照。

19.村 居

(清代)高鼎

cǎo zhǎng yīng fēi âr yuâ tiān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fú dī yáng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ãr tïng sàn xuã guī lái zǎo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áng châ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zhāo cí bái dì cǎi yún jiān 朝 辞 白 帝 彩 云 间,qiān lǐ jiāng líng yí rì huán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liǎng àn yuán shēng tí bù zhù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qīng zhōu yǐ guî wàn chïng shān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m

21.悯农

(一)(唐)李绅

chú hã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àn dī hã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餐,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苦。

22.悯农

(二)(唐)李绅

chūn zhînɡ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颗 子。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nïnɡ fū yōu â sǐ

夫 犹

饿 死。

h

l

23.画眉鸟

(宋)欧阳修

bǎi zhuàn qiān shēng suí yì yí

百 啭 千 声 随 意 移,shān huā hïng zǐ shù gāo dī

山 花 红 紫 树 高 低。shǐ zhī suǒ xiàng jīn lïng tīng 始 知 锁 向 金 笼 听,bù jí lín jiān zì zài tí

不 及 林 间 自 在 啼。

24.竹枝词

(唐)刘禹锡

yá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 shuǐpíng杨 柳 青 青 江 水平,wã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gē shēng闻 郎 江 上 唱 歌 声。dōng biān rì chū xī biān yǔ 东 边 日 出 西 边 雨,dào shì wú qíng quâ yǎu qíng 道 是 无 晴 却 有 晴。

25.咏雪

(清)郑燮

yí piàn liǎng piàn sān sì piàn 26.所见

清 袁枚

mù tïnɡ qí huánɡ niú

一 片 二 片 三 四 片,wǔ piàn liù piàn qī bā piàn 五 片 六 片 七 八 片。qiān piàn wàn piàn wú shù piàn 千 片 万 片 无 数 片,fēi rù mãi huā zǒng bú jiàn 飞 入 梅 花 总 不 见。

牧 童 ɡē shēnɡ歌 声 yì yù b意 欲 hū rán b忽 然 骑 黄 牛,ân lín yuâ振 林 樾 ǔ mínɡ chán 捕 鸣 蝉,ì kǒu lì 闭 口 立。

zh。

27.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yí zhōu bï yān zhǔ 移 舟 泊 烟 渚, rì mù kâ chïu xīn 日 暮 客 愁 新。yě kuàng tiān dī shù

野 旷 天 低 树,jiāng qīng yuâ jìn rãn 江 清 月近人。

28.从军行

(唐)王昌龄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gū chãng yáo wàng yù mãn guān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jīnjiǎ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bú pî lïu lán zhōng bù huán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29.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chì lâ chuān 敕 勒 川,yīn shān xià 阴 山 下。tiān sì qiïng lú 天 似 穹 庐,lǒng gài sì yě 笼 盖 四 野。tiān cāng cāng 天 苍 苍,yě máng máng 野 茫 茫,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30.江

汉乐府

jiānɡ nán kě cǎi lián 江 南 可 采 莲, lián yâ hã tián tián 莲 叶 何 田 田,yú xì lián yâ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yú xì lián yâ dōnɡ 鱼 戏 莲 叶 东,yú xì lián yâ xī 鱼 戏 莲 叶 西,yú xì lián yâ nán 鱼 戏 莲 叶 南,yú xì lián yâ běi

低年级经典古诗词 篇2

新课标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张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音的优美。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课标推荐的这些古诗词, 都是历代名篇佳作, 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下面我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和学校校本教材,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谈谈做法。

一、让学生愿读, 突出一个“趣”字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 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 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部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 范读

教师诵读古诗, 把诗词的韵律与节奏、语调读准确, 甚至模仿古人入情入境地摇头晃脑, 把诗词饱含情感表现出来, 借以激发诵读兴趣。

(二) 讲故事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 经典古诗文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故事背景的。 对这些诗文, 可以以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 孟郊要出远门, 夜已很深, 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衣裳千针万线, 缝得密密的, 生怕儿子回来太晚, 衣服穿破没人补。 第二天, 孟郊上路了, 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 一边诵读古诗, 学生觉得生动有趣。 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锄禾》《悯农》《江上渔者》, 等等。

(三) 巧用简笔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 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 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便于诵读和记忆。 如学习《小池》时, 我在天空中画一个圆圆的太阳, 地面上画一条弯弯的小河, 河旁边几棵小树, 水面上几支含苞欲放的荷花, 荷花上班几只蜻蜓, 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咏鹅》、《江南 》、《独坐敬亭山 》、《敕勒歌 》等, 教师在作画过程中, 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 学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 由“喜爱”到“关注”, 由“关注”到“诵读”, 层层递进,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让学生会读, 突出一个“美”字

(一) 感受文字美

古人作诗作文讲究“炼字”, 经典古诗文一般语言凝练。 如贾岛、韩愈“推敲”诗句的故事, 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锤炼, 都是著名的例子。 在诵读活动中或适当对古诗文的精妙字句进行点评, 或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辨析, 或通过猜字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悄然领悟其精妙, 都可以让学生有“美不胜收、乐不可言”的感受, 从而增强学生语感。

(二) 把握韵律美

经典古诗文一般语言凝练、节奏和谐、旋律优美, 本身即有诱人的韵律美感。 因此, 读准节奏、把握韵律是感受经典古诗文之美的第一环。 我在诵读活动中, 注意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 选择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分部重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浓厚的诵读氛围和诗歌意境。 许多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常常欲罢不能, 感叹“怎么这么好听! ”。

(三) 体验情境美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 或是自然的景观, 或是简短的故事, 成为构建诗词意境的基础材料和核心意象。 诵读时采取适当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些美丽画面、美妙情景, 无疑有助于在学生潜意识中种下将诵读视为赏心乐事的种子。 如组织诵读杜甫《绝句》、王维《山居秋暝》等诗的活动时, 我用课件展现诗中描画的情景, 通过美轮美奂的图画, 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意境, 让许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微笑。

三、让学生乐读, 突出一个“勤”字

诵读活动真正取得成功的标志是“乐读”, 即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成功的满足, 从而乐在其中。 让学生从诗文之美走向诵读之乐, 无疑既是康庄大道, 又是终南捷径。为此,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 时间安排

1.早晨诵读, 养成习惯。 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 进行经典诵读。

2.课前诵读, 营造气氛。 每节课前3分钟, 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

3.课余时间诵读, 增进乐趣。 把这周要诵读的古诗写在前黑板上, 便于学生诵读。 一周还不会的, 把古诗写在后黑板上, 便于学生复习。 学生在课间游戏中都可以诵读。

4.校内互动, 师生共读。 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同一首诗, 课上与学生一起诵读。

5.校外延伸, 亲子同读。 学生把诵读内容回家背给家长听, 家长鉴赏此诗文并检查孩子的诵读情况。 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 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

(二) 激励措施要得当

首先是语音上的激励。 在诵读古诗中,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 鼓励得准确, 鼓励得有层次, 夸到点子上,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针对那些诵读古诗准确无误、咬字清晰、节奏感强、富有感情的学生, 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做到更好, 如“哎呀, 你的诵读水平可真高, 老师和同学们都像你学习。 ”“你真是一个懂诵读的好孩子! 你读的时候可真入情入境啊, 继续努力啊! ”如果遇到声音小但还是有感情的同学, 我就说:“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能大声诵读一遍吗? ”“如果你的声音大一些就更好更棒了。 ”此时学生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对待一些诵读得不太到位的学生也应该给予鼓励, “你的声音好响亮啊, 这遍你读得不太到位, 再读一遍好吗? 相信你第二遍一定比第一遍好。 ”用这样的语音鼓励, 学生会立刻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是形式上的激励。 教育的作用, 是使人天天改造, 天天进步, 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 改造学生的经验。 在诵读古诗文的活动中, 我不仅仅从语言上激励学生, 更从多种形式上让学生乐读。

1.物品小馈赠, 每背一首古诗, 奖励一颗星, 积累到一定的数量, 可以换一把火炬张贴在“星星火炬评比栏”。

2.开展诗文诵读比赛, 分个人、 小组、 集体自由组合等多种形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3.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 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歌配画, 展示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分收获。

4.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 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 如集体边跳皮筋边配乐诵读《三字经》等。

5. 每月评比一次 “ 诵读之星”, 每学期评比一次 “ 诵读冠军”, 每年评比一次“诵读楷模”, 并发给奖品, 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回归经典让古诗词教学精彩纷呈 篇3

但是,现在,许多教师缺乏对古诗词的研究,使古典诗词教学停留在字词的解释层面上,甚至将诗词肢解,使得原本优美和谐的古典诗词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文字符号。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两个教学误区。

1.肢解式的字词解释

将古诗词逐字落实,句句翻译,断章取义,好好的一首诗词被肢解得惨不忍睹;用白话文将诗词翻译成了“鸡肋”;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模式机械单一。

2.独裁者式的讲解

一堂课上,都是教师在分析讲解,给古诗词强加上很多的意象分析,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模拟测试,乏善可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初衷南辕北辙。

针对目前的古诗词教学现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和反思。

一诵读为先,自我熏陶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不依赖文字,它是最早的“流行音乐”。所以,学诗歌最原始的方法,就是诵读。读出感觉,读出韵味。我们自小诵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句子完全没有必要用现代文翻译,因为文字本身就蕴涵着艺术美,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美观性,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首先要追本溯源,凭借吟哦背诵,来使感情再现,正所谓诗无达沽。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培养韵律感。

二灵性启蒙,不求甚解

很多教师将古诗词变成逐字逐句的分析,甚至用现在的语法生搬硬套。须知,过度的解释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古人写文都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或经历波折,或阅尽沧桑。所以,古诗词的理解与自身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有的古诗词虽然我们在小时候就已耳熟能详,但到了大学,甚至更久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产生共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在意境的创造上出神入化。陶渊明生于乱世,阅尽官场黑暗,因此田园避世情结较为浓厚,这样的意境对我们这一代生活优越的学生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诗词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很多诗词即使暂时不懂,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不妨少讲,精讲,尽量少一些字字落实,多一些情感点拨。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古人写诗,往往是一种情感的迸发宣泄。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诗词的问世常常带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我们学诗也并不仅仅是背诵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而是通过自我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在词中创造了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壮怀。然而朝廷对他时用时弃,让他壮志难酬。综观他同一时期的作品,无不浸透着一腔热血,满腹悲愤。“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栏杆拍遍”“西风塞马”,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跃然纸上。杜甫在《蜀相》中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国事感怀涕零。纵观他所有的诗,堪称是一部历史词典。“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诗无不由小我推想到大群,从万民哀乐,定一国之兴衰,不愧一代诗史,千秋之殷鉴矣。因此,教学古诗词时应抓住时机触类旁通。

四品味传统,传承经典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载体。在古典文化日渐边缘化的今天,语文课堂也成了传播这一文化的最后阵地。我们从古诗词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很多古诗词中蕴涵着我们的节日文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便是七夕节。“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聞灯不看来。”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故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我国古典诗词浩瀚如大海,璀璨如星河,古诗词教学要突破瓶颈,让课堂教学有所收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一年级诗词经典诵读安排 篇4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性 相近习相 远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jiàorãnzhīchūxìng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iāng

yuǎn

gǒu

jiào

xìng

nǎi

qiān教 之 道 贵 以 专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子 不 学 断 机 杼 窦 燕 山 有 义 方

教 五 子 名 俱 扬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jiàodîuyānshānyǒuyì

fāng

jiào

míng

yáng

yǎng

jiào

zhī

guîzhīdàoguìyǐzhuānxīmângmǔzãlínchǔzǐbùxuãduànjīzhù教 不 严

师 之 惰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bùyánshīzhīduîzǐbùxuãfēisuǒyíyîubùxuãlǎohãwãi玉yù 不bù 琢zhuï

不bù ch成ãng

器qì

人rãn

不bù

学xuã

不bù

知zhī

义yì

为wãi

人rãn

子zǐ

亲qīn 师shī 友yǒu习xí 礼lǐ

仪yí

xi香āng

九jiǔ

龄líng

能nãng

温wēn

席xí

孝xiào

于yú

亲qīn

r融ïng 四sì 岁suì

能nãng 让ràng 梨lí

悌tì 于yú zh长ǎng

宜yí 先xiān 知zhī 首shǒu 孝xiào 悌tì 知zhī 某mǒu 数shù

识shí 某mǒu

文wãn

一yī

而ãr

十shí

十shí

而ãr

百bǎi

百bǎi

而ãr

千qiān

三sān 才cái 者zhě 天tiān 地dì

人rãn

三sān

光guāng

者zhě

日rì

月yuâ

星xīng

三sān

纲gāng

者zhě

父fù 子zǐ 亲qīn 夫fū 妇fù

顺shùn

曰yuē

春chūn

夏xià

曰yuē

秋qiū

冬dōng

此cǐ

四sì

时shí

曰yuē 南nán 北běi

曰yuē 西xī

东dōng

此cǐ

四sì

方fāng

应yìng

乎hū

zh中ōng

曰yuē

水shuǐ

火huǒ

此cǐ 五wǔ 行xíng

本běn 乎hū

数shù

曰yuē

仁rãn

义yì

礼lǐ

智zhì

信xìn

此cǐ

五wǔ

ch常áng

稻dào li粱áng 菽shū

麦mài 黍shǔ

稷jì

此cǐ

六liù

谷gǔ

人rãn

所suǒ

食shí

马mǎ

牛niú

羊yáng

此cǐ 六liù 畜chù 人rãn 所suǒ

饲sì

曰yuē

喜xǐ

怒nù

曰yuē

哀āi

惧jù

爱ài

恶wù

欲yù

匏páo 土tǔ 革gã

木mù 石shí

金jīn

丝sī

与yǔ

竹zhú

乃nǎi

八bā

音yīn

高gāo

曾zēng

祖zǔ

sh身ēn 而ãr 子zǐ 子zǐ 而ãr 孙sūn

自zì 子zǐ 孙sūn

至zhì 玄xuán 曾zēng

乃nǎi 九jiǔ 族zú f父ù 子zǐ 恩ēn

夫fū 妇fù 从cïng

xi兄ōng 则zã 友yǒu

弟dì 则zã 恭gōng

zh长ǎng 幼yîu 序xù 君jūn 则zã 敬jìng

臣chãn

则zã

zh忠ōng

此cǐ

十shí

义yì

人rãn

所suǒ

同tïng

/

○○○○(期中进度)○○○○○

凡fán 训xùn 蒙mãng 须xū ji讲ǎng

究jiū

xi详áng

训xùn

诂gǔ

明míng

句jù

读dîu

为wãi

学xuã

者zhě

xi小ǎo 学xuã zh终ōng 至zhì 四sì 书shū 论lún 语yǔ 者zhě

二âr 十shí 篇piān 群qún 弟dì 子zǐ m孟âng 子zǐ 者zhě

七qī 篇piān 止zhǐ ji讲ǎng 道dào 德dã

说shuō 仁rãn 义yì 作zuî zh中ōng 庸yōng zh中ōng 不bù 偏piān 庸yōng 不bú 易yì 作zuî 大dà 学xuã

乃nǎi 曾zēng 子zǐ

自zì 修xiū 齐qí xi孝ào 经jīng 通tōng 四sì 书shū 熟shú 如rú 六liù 经jīng

始shǐ 可kě 读dú 诗shī 书shū 易yì 方fāng

少shào

时shí

所suǒ

当dāng

执zhí

次cì 见jiàn 闻wãn

千qiān

而ãr

万wàn

君jūn

臣chãn

义yì

运yùn

不bù

qi穷ïng

木mù

金jīn

土tǔ

不bù

容rïng

紊wěn

鸡jī

犬quǎn

豕shǐ

七qī

情qíng

具jù

父fù

而ãr

身shēn

人rãn 之zhī 伦lún

友yǒu 与yǔ 朋pãng

必bì

有yǒu

初chū

记jì 善shàn 言yán

子zǐ 思sī 笔bǐ

至zhì平píng 治zhì

礼lǐ 春chūn 秋qiū

hàoliùjīngdāngjiǎng

qiú

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

zàng

yǒu

zhōu

sān

xiáng号 六 经 当 讲 求 有 连 山

有 归 藏 有 周 易

三 易 详

有 典 谟

有 训 诰 有 誓 命

书 之 奥

我 周 公

作 周 礼

著 六 官 存 治 体 大 小 戴

注 礼 记

述 圣 言 礼 乐 备

曰 国 风

曰 雅 颂 号 四 诗

当 讽 咏

诗 既 亡

春 秋 作

yùyuēguïfēngyuē

sîng

hào

shī

dāng

fěng

yǒng

shī

wáng

chūn

qiū

zuîzhùliùguāncún

zhì

xiǎo

dài

zhù

shù

shâng

yán

luâ

bâiyǒudiǎnmïyǒu

xùn

gào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zhōu

gōng

zuî

zhōu

lǐ寓 褒 贬 别 善 恶 三 传 者

有 公 羊

有 左 氏

有 榖 梁

jīngbāobiǎnbiãshànâsānzhuànzhěyǒugōngyángyǒuzuǒshìyǒugǔliáng经 既 明

方 读 子 撮 其 要

记 其 事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文 中 子

及 老 庄/

【一年级诵读】

jīngzǐtōngdúzhū

shǐ

kǎo

shì

zhī

zhōng

shǐ

nïng

zhì

huáng

wãn

zhōng

lǎo

zhuāngjìmíngfāngdúzǐcuōqíyàojìqíshìwǔzǐzhěyǒuxúnyáng经 子 通

读 诸 史 考 世 系

知 终 始

自 羲 农

至 黄 帝 号 三 皇

居 上 世 唐 有 虞 号 二 帝 相 揖 逊

称 盛 世 夏 有 禹

商 有 汤 周 文 武

称 三 王

夏 传 子

家 天 下

sìxiàyǒuyǔshāngyǒu

tāng

zhōu

wãn

chēng

sān

wáng

xià

chuán

jiā

tiān

xiàhàosānhuángjūshàng

shì

táng

yǒu

hào

âr

xiāng

xùn

chēng

shânɡ

shì四 百 载

迁 夏 社

汤 伐 夏 国 号 商

六 百 载

至 纣 亡

zhōubǎizǎiqiānxiàshâtāngfáxiàguïhàoshāngliùbǎizǎizhìzhîuwáng周 武 王

始 诛 纣

八 百 载

最 长 久

周 辙 东 王 纲 坠

chěngwǔwángshǐzhūzhîubābǎizǎizuìchángjiǔzhōuzhãdōngwánggāngzhuì逞 干 戈

尚 游 说

始 春 秋

终 战 国

五 霸 强

七 雄 出

yínggāngēshàngyïushuìshǐchūnqiūzhōngzhànguïwǔbàqiángqīxiïngchū嬴 秦 氏

始 兼 并

传 二 世

楚 汉 争

高 祖 兴

汉 业 建 至 孝平

王 莽 篡

光 武 兴

为 东 汉 四 百 年

终 于 献 魏 蜀 吴 争 汉 鼎

号 三 国

迄 两 晋

宋 齐 继

梁 陈 承

wãiwâishǔwúzhēnghàn

dǐng

hào

sān

guï

liǎng

jìn

sîng

liáng

chãn

chãngzhìxiàopíngwángmǎng

cuàn

guāng

xīng

wãi

dōng

hàn

bǎi

nián

zhōng

xiànqínshìshǐjiānbìngchuánârshìchǔhànzhēnggāozǔxīnghànyâjiàn为 南 朝

都 金 陵

北 元 魏

分 东 西 宇 文 周与 高 齐 迨 至 隋 一 土 宇

不 再 传

失 统 绪

唐 高 祖

起 义 师 除 隋 乱

创 国 基

二 十 传 三 百 载 梁 灭 之

国 乃 改

liángchúsuíluànchuàngguï

â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liáng

miâ

zhī

guï

nǎi

gǎidàizhìsuíyītǔ

zài

chuán

shī

tǒng

táng

gāo

shīnáncháodūjīnlíngběiyuánwâifēndōngxīyǔwãnzhōuyǔgāoqí梁 唐 晋 及 汉 周 称 五 代

皆 有 由 炎 宋 兴

受 周 禅 十 八 传

南 北 混 辽 与 金

帝 号 纷

迨 灭 辽

宋 犹 存 shíbāchuánnán

běi

hùn

liáo

jīn

hào

fēn

dài

miâ

liáo

sîng

yïu

cúntángjìnjíhànzhōuchēngwǔdàijiēyǒuyïuyánsîngxīngshîuzhōushàn 至 元 兴 金 绪 歇

有 宋 世

一 同 灭

莅 中 国 兼 戎 狄

jiǔzhìyuánxīngjīnxùxiēyǒusîngshìyìtïngmiâlìzhōngguïjiānrïngdí九 十 年

国 祚 废

明 太 祖 久 亲 师

传 建 文

方 四 祀

qiānshíniánguïzuîfâimíngtàizǔjiǔqīnshīchuánjiànwãnfāngsìsì迁 北 京

永 乐 嗣

迨 崇 祯 煤 山 逝 廿 二 史 全 在 兹 běijīngyǒnglâsìdàichïngzhēnmãishānshìniànârshǐquánzàizī

zǎizhìluànzhīxīng

shuāi

shǐ

zhě

kǎo

shí

tōng

jīn

ruî

qīn

mù载 治 乱 知 兴 衰

读 史 者

考 实 录 通 古 今

若 亲 目/

○○○○(期中进度)○○○○○

口 而 诵

心 而 惟

朝 于 斯

夕 于 斯 昔 仲尼 师 项 橐 古 圣 贤 尚 勤 学

赵 中 令 读 鲁 论

彼 既 仕

学 且 勤 披 蒲 编 削 竹 简

彼 无 书

且 知 勉

头 悬 梁 锥 刺 股 彼 不 教 自 勤 苦 如 囊 萤

如 映 雪

家 虽 贫 学 不 辍 如 负 薪 如 挂 角

身 虽 劳

犹 苦 卓

苏 老 泉

二 十 七 始 发 愤 读 书 籍

彼 既 老

犹 悔 迟

尔 小 生

宜 早 思 若 梁 灏

八 十 二 对 大 廷

魁 多 士

彼 既 成众 称 异 尔 小 生 宜 立 志

莹 八 岁

能 咏 诗

泌 七 岁

能 赋 棋 彼 颖 悟

人 称 奇

尔 幼 学

当 效 之

蔡 文 姬

能 辨 琴 谢 道 韫

能 咏 吟

彼 女 子

且 聪 敏

尔 男 子

当 自 警

tángxiâdàoyùnnãngyǒng

yín

qiě

cōng

mǐn

ěr

nán

dāng

jǐngbǐyǐngwùrãnchēng

ěr

yîu

xuã

dāng

xiào

zhī

cài

wãn

nãng

biàn

qíněrxiǎoshēngyí

zhì

yíng

suì

nãng

yǒng

shī

suì

nãng

qíruîliánghàobāshí

âr

duì

tíng

kuí

duō

shì

chãng

zhîng

chēng

yìshǐfāfândúshū

lǎo

yïu

huǐ

chí

ěr

xiǎo

shēng

zǎo

sīrúfùxīnrúguà

jiǎo

shēn

suī

láo

yïu

zhuï

lǎo

quán

âr

shí

qībǐbújiàozìqín

náng

yíng

yìng

xuě

jiā

suī

pín

xuã

chuîpīpúbiānxiāozhú

jiǎn

shū

qiě

zhī

miǎn

tïu

xuán

liáng

zhuī

gǔgǔshângxiánshàng

qín

xuã

zhào

zhōng

lìng

lún

shì

xuã

qiě

qínkǒuãrsîngxīn

ãr

wãi

zhāo

zhîngní

shī

xiàng

tuï唐 刘 晏

方 七 岁

举 神 童

作 正 字

彼 虽 幼

身 已 仕 尔 幼 学

勉 而 致

有 为 者

亦 若 是

犬 守 夜

鸡 司 晨 苟 不 学

曷 为 人

蚕 吐 丝

蜂 酿 蜜

人 不 学

不 如 物 幼 而 学

壮 而 行

上 致 君 下 泽 民 / 扬 名 声

显 父 母

guāngyîuãrxuãzhuàng

ãr

xíng

shàng

zhì

jūn

xià

mín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mǔgǒubùxuãhãwãi

rãn

cán

fēng

niàng

rãn

xuã

wùěryîuxuãmiǎn

ãr

zhì

yǒu

wãi

zhě

ruî

shì

quǎn

shǒu

chãnliúyànfāngqīsuìjǔshãntïngzuîzhângzìbǐsuīyîushēnyǐshì光 于 前

裕 于 后

人 遗 子

金 满 嬴

我 教 子

惟 一 经

勤 有 功

戏 无 益

戒 之 哉

宜 勉 力

qínyǒu

gōng

jiâ

zhī

zāi

miǎn

lìyúqiányùyúhîurãnyízǐjīnmǎnyíngwǒjiàozǐwãiyījīng1《风》李峤

解 落 三 秋 叶,能 开 二 月 花。过 江 千 尺 浪,入 竹 万 竿 斜。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jiěluîsānqiūyânãnɡ

kāi

âr

yuâ

huā

ɡuî

jiānɡ

qiān

chǐ

lànɡ

zhú

wàn

ɡān

xiãfēnɡlǐqiáo2《鸟》 白居易

shuíniǎobáijūyì谁 道群生 性 命 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 中 望母归!译文: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dàoqúnshēnɡxìnɡmìnɡwēiyìbānɡǔrîuyìbānpíquànjūnmîdǎzhītïuniǎozǐzàicháozhōnɡwànɡmǔɡuī

liánɡzhōucítánɡwánɡhàn3《凉州词》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 战几人? 译文:葡萄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pútáoměijiǔyâɡuānɡbēiyùyǐnpí

mǎshànɡcuī

zuìwîshāchǎnɡjūnmîxiào

ɡǔláizhēnɡ

zhànjǐrãn

4《蝉》 虞世南

chuíjiàochányúshìnányǐnqīnɡlùliúxiǎnɡchūshūtïnɡ

jūɡāoshēnɡzìyuǎn

fēishìjiâqiūfēnɡ垂 緌 饮 清露,流 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dēnɡɡuànquâlïuwánɡzhīhuàn5《登 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6《赤日炎炎似火烧》宋

白胜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

译文:烈日当空好似天在下火,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农夫心中急得犹如汤煮,公子王孙摇着扇子还喊热。

liánɡzhōucítánɡwánɡ

zhī

huànchìrìyányánsìhuǒshāoyětiánhãdàobànkūjiāo

nïnɡfūxīnnâirútānɡzhǔ

ɡōnɡzǐwánɡsūnbǎshànchìrìyányánsìhuǒshāo

sînɡ

báishânɡ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ãrùhǎiliú

yùqiïnɡqiānlǐ

ɡânɡ

shànɡyìcãnɡlïu7《凉 州 词》唐 王 之 涣

huánɡhãyuǎn黄河远 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hãxūyuànyánɡliǔchūn

fēnɡbù

yùmãnɡuānshànɡbáiyúnjiānyìpiànɡūchãnɡwànrânshānqiānɡdí译文: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梅花》王安石

qiánɡmãihuāwánɡānshíjiǎoshùzhīmãilínɡhándú

zìkāi

yáozhībùshìxuě

wãiyǒuànxiānɡlái墙 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tíhuàqīnɡyuánmãi2《题画》 清 袁枚

村落晚晴 天,桃花映 水 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译文:村落村落傍晚天还很晴,桃花倒映在水显得更加鲜艳。牧童到了什么地方去?牛背上一只鸥睡着了。

3《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 千 声 随意移,山花 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 金笼 听,不及林 间自在啼。

译文:千百声的鸟的鸣叫声,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绽放着万紫千红的山花的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shǐzhīsuǒxiànɡjīnlïnɡtīnɡ

jílín

jiānzìzàitíbǎizhuànqiānshēnɡsuíyìyí

shānhuā

hïnɡzǐshùɡāodīhuàmãiniǎoōuyánɡxiūcūnluîwǎnqínɡtiāntáohuāyìnɡ

shuǐ

xiǎn

mùtïnɡhãchùqù

niúbâiyì

ōumián

4《早春》韩愈

tiānjiēxiǎoyǔrùnrúzǎochūnhányùsūcǎosâyáokànjìnquâw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cánfùzhānɡyúzuìshìyìniánchūnhǎochùjuãshânɡyānliǔmǎnhuánɡdōu5《蚕妇》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 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zuïrìrùchãnɡshìɡuīláilâimǎnjīn

biàn

shēnluïqǐzhě

bùshìyǎnɡcánrãn

6《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 见草芽。白雪却嫌 春色晚,故穿 庭树作飞花。

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báixuěquâxiánchūnsâwǎnɡùchuān

tínɡshùzuîfēihuāxīnniándōuwâiyǒufānɡhuáâryuâchūjīnɡ

jiàncǎoyáchūnxuěhányù

7《寻隐者不遇》贾岛

sōnɡxiàwântïnɡzǐxúnyǐnzhěbùyùjiǎdǎoyánshīcǎiyàoqù

zhǐzàicǐshān

zhōnɡ

yúnshēnbùzhīch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 中,云深不知处。

高年级经典诗词朗诵稿88 篇5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长相思(桥如虹)【宋】陆游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卜算子 咏梅 七律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低年级经典古诗词 篇6

上虞市鹤琴小学 郑荷囡 根据新课标要求,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一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二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的句段。”这也是中年段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对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我会这样着力:品词句,重诵读,促积累。

一、品词句,培养学生炼词炼句的品读习惯,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推敲兴趣和能力。

古人的文章有“一字泪千行”之称,我们现在的文章却鲜见如此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这是我们对文字美的漠视习惯造成的。比如,学了《咏柳》这首诗,学生通常只会对诗歌写了什么——柳树、柳条、柳叶、春风有印象,而对诗中的“咏、碧玉、妆成、绦、裁、二月春风”这些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字词却淡化了。所以,我设计诗歌教学时,一定把力气多花一点在品词品句上。比如,教《春日》这首诗,抓住“胜日、寻芳、一时新”这三个诗中的词眼,问学生从中能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联系上下诗句进一步理解“一时新”仅仅是春回大地的光景焕然一新吗?不是,这是双语义,更有作者面对美好春光的耳目一新。此外,要引导学生领会“万紫千红总是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哲理名句?因为“总是”这个词把“万紫千红”和“春”的内在联系给串活了,让学生感受到最感染人的语言其实也是最朴实的。

学生是喜欢诗歌的,但是要让学生知道喜欢的理由不外乎是诗歌中描写的物美、景美、情美,还有语言文字的精彩美。同时,让学生懂得感染人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咏柳》、《春日》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景物,可见,美在生活中。

二、重诵读,读出诗歌的旋律美,读出汉字的寓意美。重视诗歌的朗读,重视朗读诗歌的兴趣这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到的。我要讲讲对于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教学该如何把握。通常我们都会让学生理解大意后背诵然后听写,可是,过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却不能熟练地背出来,因为这些词没有被学生有意识地吸收,只有被用过才不会忘记。比如,语文园地一中“读读背背”的十二个词语(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喷薄欲出、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皓月当空;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层峦叠翠、苍翠欲滴),我会引导学生这样巧记:

第一行写花草:群芳吐艳艳惊人,姹紫嫣红红满天。落英缤纷铺满地,郁郁葱葱绿满园。

第二行写日月:喷薄欲出正朦胧,旭日东升光万丈。夕阳西下晚霞美,皓月当空朗乾坤。

第三行写山峦:崇山峻岭里,悬崖峭壁处,抬眼望:啊,层峦叠翠山山高,苍翠欲滴叶叶春!

这种拍手儿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记诵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自身的创作兴趣。

三、促积累把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有机”在这里不是指什么高深精湛的技巧,而是指“契机”,抓住教学中的时空契机,更重要的是学龄段的记忆契机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比如教《春日》时得向学生简单介绍朱熹着自宋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极大的理学家,后人称之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四书集注》至今无人可比。这样的人写出的诗也是极富哲理的,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相机引导学生诵读他的另一首也是名垂千古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还可以增加几首或由学生提供的描写同样题材的诗歌供学生诵读。这种诵读的内容一般不用像课本中的诗文一样仔细品读,也不要求一节课就背得滚瓜烂熟,把它板书在黑板的一角,两三首诗歌,在每节课的预备铃响进教室坐下的那一两分钟内,班长起头,其他的人随口跟着念,不用一周就多背诵了好几首诗歌。成语也是这样积累的,每次背熟了课本中的成语,我都会另外补充。比如根据第六册语文园地一要求背诵的成语类别,这12个成语都可以用于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我就从《中华成语千句文》中选出“江山如画”这一章,每天利用午会或课前一两分钟,让学生在一周之内把这一章中的56个成语背得滚瓜烂熟。

作为语文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深刻的感受,语文素养真不是一节课教出来的,是读书破万卷,卷卷记心中积累起来的。没有学富五车何来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旷世才子?没有母语文化的源头活水的滋养,我们又怎么能培养出有心智丰满的民族壮苗呢?

附: 江山如画

锦绣中华,江山万里。钟灵毓秀,瑰奇壮丽。名山大川,洞天福地。人文景观,名胜古迹。

雪域高原,世界屋脊。莽莽昆仑,横空出世。天山南北,绿洲戈壁。林海雪原,冰天雪地。

泰山独尊,封禅拜祭。嵩山禅宗,少林绝技。黄山松石,斗怪争奇。华山独径,绝壁悬梯。

武陵桃源,雾锁烟迷。蓬莱仙境,蜃楼海市。西湖潋滟,浓淡相宜。钱塘潮涌,沸天震地。

天涯海角,花香四季。宝岛台湾,风光旖旎。鱼米之乡,膏腴之地。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黄河九曲,逶迤天际。壶口飞瀑,磅礴大气。长江奔腾,一泻千里。三峡湍流,千仞壁立。

百川归海,汪洋恣肆。一碧万顷,鸥翔鳞集。文明摇篮,九州禹迹。炎黄子孙,繁衍生息。

诵读经典古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7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 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 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那样:古人做文章时, 感情充沛, 情感勃发, 故形之于作品。

(1) 激趣。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 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 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教学的起始阶段, 我们给学生讲“诗的故事”“诗坛趣话”;先读浅显的诗, 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 尝到读诗的甜头, 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 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 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 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 导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非常注重导之以“法”, 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第一步:学诗授法。就是以课本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渠道, 注重读诗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依“法”习得。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摸索出了按“细读———精读———感悟”三程序进行的自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1) 知诗人, 解诗题; (2) 抓字眼, 明诗意; (3) 多诵读, 悟诗情。第二步:配诗悟法。就是学完课本中的一首古诗后, 补充另一首便于比较的课外古诗, 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使学生逐步体会、巩固读诗的门径。如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我就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思乡的诗, 有关对月抒怀的诗, 孩子们一下子就背会了《月下独酌》, 联系上了《静夜思》, 同时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第三步:展读用法。为了扩大学生和阅读面, 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 开辟“每周一诗”栏目, 让语文科代表通过网络搜索诗歌或在《唐诗三百首》中精选古诗, 作为重点赏析。在适当时间我稍作点拨、引导, 让学生欣赏诵读, 自悟其意, 自得其乐。

二、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教学中, 我主张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 并读给同桌听, 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 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 反复诵读。 (1) 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 (2) 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 (3) 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 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 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 可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 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 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 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不难得出“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 质疑解疑, 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 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 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教学中我注重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 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 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 悯有“哀怜”的意思, 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 后来官做得很大, 一直做到了宰相, 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 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 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 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 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象、悟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 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 我通过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 悟意明理, 再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 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 我想, 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 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 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 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适当延伸, 拓展诵读面, 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 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 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意, 我经常通过网络搜索已学或准备要学的古诗文歌曲, 让学校文艺队编排经典古诗歌舞, 通过歌舞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学习《回乡偶书》时, 我通过编排歌舞让学生一起参加排演, 在排练中就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各抒己见, 更好地丰满了诗歌的内容,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诵读经典古诗文是直抵孩童心灵的歌唱, 它可以雕琢孩童的心灵, 感化孩童的性情, 培养孩童的志趣, 开阔孩童的胸襟, 端正孩童的言行, 塑造孩童的人格, 陶冶孩童的情操。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 自读自悟、质疑问难, 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诵读诗词传承经典 篇8

【关键词】小学生 古诗词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0-02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纯,简单。与之相对的,我国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精髓之处,不仅蕴含深刻的内涵,意境也相当高远,不仅有对当代民生的思考,也有对后代美好江山的设想。不仅有豪情壮志,也有悲思无法释怀的感叹,拥有大量深刻的人文内涵,这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从小阅读优秀古诗词的好习惯,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举多得。

一、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一)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学生最初能感受的古诗词的语言美在于古诗词的韵律节奏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需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诵咀嚼古诗词。这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韵律,平仄声。之后就是五言七律等。正是因为古代诗词家的重视,如今我们在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即使不用唱歌的方式,单就朗读也能够很顺畅,郎朗上口,感受到音乐感和节奏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朗诵古诗词的这一步骤,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古诗词拥有另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炼,直击要害,同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想象。例如:王安石的《破船瓜洲》中,描写所处环境的美好,春风又绿江南一句话,就表达的淋漓尽致,整首诗用一个“绿”字,就将祖国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表达的透彻。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还”字,和之前美丽的大好河山相对应,自然的体现出作者的相思之情。全片不过二十字,着眼于“绿”和“还”,生动形象的将景色的美好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体现出诗词的精炼特点。

(二)意境开阔,让人浮想联翩

评价一篇古诗词的优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这篇古诗词的意境。一篇古诗词,就算通体拙劣些,但意境到了,就能比全片华丽辞藻但没有意境的古诗词上一个台阶。意境有三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乃第一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乃第二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乃最高境界。学生能够领悟到诗词中高深的意境,不能够让学生进入作者的角度去感悟诗词,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境界。

例如:在教学王勃的《滕王阁序》,只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将滕王阁所处的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一句话包含了五个层次的意境,不愧是千古绝句。本句首先是色彩美,晚霞余光,孤鹜深色羽毛,水天一色。其次是动态美,孤鹜在飞,云霞在落,只有天空凌然不动。秋水静静流淌,多么美好的画面。再者是虚实美,秋水依稀倒映出天空的美景,微风吹过,波光粼粼,虚虚实实。然后立体美,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最终是想象之美,在如此美妙的风景中,王勃的思绪又在何方呢?引导学生感受着层层深入的境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意思。

(三)情感丰富,引人入勝

文字生动鲜活的关键就在于注入了情感。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情感给读者,是我们创作诗歌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了情感,只能是死板没有生气的文字,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给诗词注入了情感,就仿佛给木偶注入了灵魂,赋予了它存在的意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感悟诗词的情感,可以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例如:《悯农》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耕种粮食的艰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是,要感激农民伯伯,要帮助他们一起耕种粮食。

这就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偏差,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就是浅显不到位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问学生,为什么要描绘农民伯伯,学生们回答种田太辛苦。我接着问,农民伯伯辛苦种地是为了干嘛呢?学生们回答是为了给我们粮食吃。最后我问,那么我们有更好的方式维护他们的劳动吗?学生们得到最终的答案,要珍惜粮食。这首描绘农民的诗歌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感才得以流传,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情感,对诗歌有正确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古诗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文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多背。能够流传下的诗词都是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学生在不断的背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我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对民生的思考,对朋友的一诺千金等,优秀的文化能够在大量的背诵中得到传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背诵古诗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早读课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经验,带领学生多次通读一篇文章,学生凭借良好的记忆力可以自然的将整篇文章背诵下来。因此,我们只需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通读,学生自然就能够将古诗词烂熟于心。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烂熟于心的古诗文进行思考探索,做到真正的理解。唯有了解背上的古诗词,学生才能够将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才能够有效的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让学生有效的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教师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让学生通读烂熟于心是古诗词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方式,耐心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理解,转化。传承中华文化,此路漫长,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姜汝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小班教案《好玩的空气袋》下一篇:从法人到法人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