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研的总结(通用5篇)
一课三研的总结
“一课三研”在老师们的努力下结束了。它作为幼儿园教研组的一种活动形式,使我们老师学到了好多看到了好多,凝聚了老师的智慧,“一课三研”的活动让我们教师在实践、研讨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逐渐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我们发现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的过程,每一个教师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感到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提高,都把这样的活动当作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一次机会,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使教师在研讨的过程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了教师自主地发展。
本学期,教师们通过两次的“靶子课”和“示范课”的一层深一层的反思,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在一研中,我们根据 “地球,我们的家园”的主题,设计了学习活动《脏水变干净了》,在第一次实践后的二研中,我们发现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懂得要减少水污染,保护水资源,而老师的重点放在了孩子的操作中——水的过滤;在第二次实践的三研中,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本,让孩子操作,是让孩子知道水污染后,要让它变干净,是很难的,从而懂得保护水资源,于是我们重新修改了目标,同时调整了提供操作的材料。第三次的实践活动中,老师通过两杯水的比较,让孩子知道水污染后,要让它变干净,是很难的,再通过水的旅行、哈尔滨水污染停水三天、污染的水与美丽的大海比较的PPT,提出多种问题,如:哈尔滨怎么会停水的?停水对我们有哪些不方便?让孩子们讨论,使孩子了解到自来水要工人叔叔经过这么多的工序以后才能让它变干净,才能让我们人使用的。真辛苦啊!知道了水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提高了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三研中,教师们的感触很深,老师们谈了自己的感想:
xx老师:我们这次的一课三研能围绕主题“地球、我们的家园”开展,设计了一节综合性的活动《脏水变 干净了》,通过三实践、三研讨,找准了目标,知道了重点在哪里,如何减少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同时使教师的教学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XX老师:通过三研,老师的教育目标逐渐清晰,提示了幼儿环保意识,一研比一研更贴近幼儿生活,更能为幼儿接受,从而使孩子能达到活动目标。
XX老师:教育观念从孩子单纯的活动,转变到教育是逐渐提高孩子的能力知识活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XX老师:在一课三研活动的讨论中,特别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目标的仔细修改,体现了孩子的个体化发展。
XX老师:开始 的侧重点错误,得到的效果如一期课改的技能技巧性的能力培养,这与二期课改 的精神不符,经过二研、三研,改变了侧重点,逐渐增加了孩子的知识面,从而更体现幼儿的生活。
XX老师:通过多种课件及二种水的比较,使幼儿清楚地懂得水弄脏后,想把它变干净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
●一研说课议课过程 (地点:县教师进修学校)
1. 执教者说课
由执教者说选材的由来、幼儿语言发展的现状、活动目标以及各环节设计的脉络。
2.教研组成员议课
关于教材:执教者所在的幼儿园位于山区, 一眼望去, 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幼儿对树木在生活中的作用已有零星的认识, 教师选择散文诗《树真好》来开展语言活动, 贴近幼儿的生活。
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现状:幼儿词汇贫乏, 表达能力欠缺, 但大班幼儿已有用简笔画勾勒简单人物和事件的经验, 因此, 将诗歌欣赏与表演、绘画、仿编活动等有机整合, 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于活动设计:本次语言活动以散文诗欣赏为主, 让幼儿感受诗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发展语言理解能力。散文诗需要幼儿慢慢品味, 逐步感受其间语言和意境的优美, 而这恰恰是农村幼儿最为缺乏的经验、能力。那么, 如何分步欣赏, 以期达到发展幼儿语言的目的呢?大家将焦点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1) 要不要配乐欣赏?
A教师:轻柔、优美的乐曲有助于孩子们对诗句内容产生无尽的遐想, 但幼儿之前很少接触散文诗的欣赏活动, 如果配上乐曲, 有可能对欣赏过程产生干扰, 建议在类似活动开展几次以后再进行配乐欣赏。
(2) 要不要结合操作图欣赏?
B教师:农村幼儿的倾听习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城区幼儿差, 色彩鲜艳的图卡具体形象, 教师边朗诵边进行动态操作, 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帮助幼儿理解诗句内容。
(3) 要不要结合幼儿的表演进行欣赏?
C教师:在两次完整欣赏的基础上, 可让幼儿边听教师的朗诵边自由表演一些相应的动作, 这样教师也可以观察、了解到幼儿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以下是研讨前后活动设计的对比:
3.教研员点评
修改后的活动设计紧紧把握住幼儿现有语言发展水平, 教学方法针对性强。首先采用多元的欣赏方式, 让幼儿逐步理解诗句内容, 丰富词汇。在此基础上, 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树在生活中的作用, 再初步尝试利用绘画作品仿编诗句。三个层次清晰, 步步递进, 充分体现了知识、情感、能力目标三要素。
●二研现场试教议课细节 (地点:其他乡镇中心幼儿园)
1. 执教者借班上课, 并做课后自我反思
活动的各环节较为明朗, 但每个环节的重难点完成得不是太好, 尤其是散文诗欣赏的教学较难把握。困惑:如何将问题提在点子上, 幼儿能听得明白, 答得到位。
2. 教研组成员议课
教研组成员针对执教者在每个环节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并予以修改。
(1) 引题部分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树?树长什么样?
分析:这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幼儿对树木的记忆, 讲出诗中的树叶、小鸟、鸟巢等, 为后面诗歌欣赏作铺垫。教师提问“树长什么样”, 幼儿的答案必然是关于树的形状、特征、种类等, 偏离教师的用意。
修改:小朋友在哪里见过树?你看到树上有什么?
(2) 第一次完整欣赏后提问:树的好朋友是谁?
分析: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幼儿回忆出诗中的各个角色, 对整首诗有初步的印象。教师问“树的好朋友是谁”, 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能与树木交朋友的未必只有诗中的一些动物, 只要是幼儿认可的, 他们就会随意地说出;再者, 诗中并没有强调“好朋友”, 只要幼儿能说出诗中的各角色即可。
修改:诗歌中讲到了谁?或者问诗歌中都有谁?
(3) 绘画“树的本领真大”过渡语:树为我们做了许多事情, 小朋友把它画下来, 再说一说树有什么用。
分析:绘画是为了让幼儿表达除诗歌中讲到的以外, 树与人们的关系, 为后面的讲述、仿编提供内容。教师让幼儿画出树为人们做的事情, 幼儿不明确是否画诗中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不到位。
修改:树真好, 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除了诗中讲到的这些, 树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 (幼儿:在树下玩游戏、踢踺子、跳绳……) 请小朋友们把你们想到的一件事情画下来, 画好后用一句话说说你画的是什么。
3.教研员点评
教师提问的准确度在语言活动中尤为重要, 修改后的设问紧紧围绕“树”, 即树的形态特征以及“真好”, 即树在生活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展开, 能很好地让幼儿感受并表达“树真好”。
●三研模拟教学议提升 (地点:本园活动室)
教研组成员扮演幼儿的角色, 执教者在公开教学观摩活动的地点进行模拟教学。
1.执教者模拟上课, 并做课后自我反思
每个环节的目标要求基本能达到, 提问的关键点和先后顺序把握得比较清楚。困惑:教师的引导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2. 教研组成员议课
A教师:执教者的教态较为自然, 但站位要有所讲究, 操作时既不能挡住幼儿的视线, 又要让全班幼儿的一举一动尽收教师眼底。比如:边操作图卡边朗诵时, 教师应站在图的左边或右边, 侧身, 既方便快速指图、贴图, 又能很好地观察幼儿的表现。
B教师:教师应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朗诵时, 眼神跟着诗歌内容变换;提问时, 眼神是与不同的孩子在交流, 让孩子能感受到教师投来的赞许或是鼓励的目光;个别幼儿出状况时, 凝视是对幼儿最好的提示。
C教师:设问尽量避免“是不是”“好不好”“可不可以”的问法, 采用开放式提问, 多给幼儿提供说的机会, 调动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D教师:幼儿第三遍欣赏诗歌时, 教师鼓励幼儿自由表演, 及时发现幼儿有创意的动作表现, 并予以表扬,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 教研员点评
选择开放活动时的场所进行模拟教学, 执教者可借机将整个教学程序在现场演练一遍, 参研教师仿佛置身开放活动现场, 课后指导更有针对性。此次活动, 教研组成员重点针对执教者专业素质的提升进行研讨, 这也是执教者在这次活动中最迫切需要群体帮助解决的问题。
感悟
1.变换教研模式。
以往, 我们的一课三研活动是反复地借班上课。执教者带着教玩具要跑几所幼儿园, 十分辛苦, 教研效果却不太理想。现在, 我们采用的是说课—现场试教—模拟教学三步曲, 省时省力, 又能事半功倍。
2.调整教研策略。
教研过程分层进行, 由表及里。即针对幼儿现状, 设计活动大环节—针对试教情况, 修改设问细节—针对模拟教学效果, 讨论教师专业提升。教研策略层层深入, 步步为营, 增强了教研实效性。
3. 重视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教师长期缺乏良好的教研氛围, 接收新事物比较慢。这样的教研过程, 执教者慢慢地修改活动方案, 改良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状态, 能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附散文诗:树真好
树真好, 小鸟可以在树上筑巢, 每天天一亮, 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 能挡住大风, 不许风吵吵闹闹, 到处乱跑。
树真好, 我家屋子清清爽爽, 阵阵风儿吹, 满树花香往屋里飘。
树真好, 我们全家在树阴下野餐, 大家吃得很香, 说说笑笑, 热热闹闹。
树真好, 天好了, 树下铺着阴凉儿, 我和我的小猫咪, 躺在树下睡午觉。
树真好, 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 小猫爬上大树躲起来, 气得大狗“汪汪”乱叫。
树真好, 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 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 摇啊摇。
第一阶段:模仿中起步
以一个教育活动为载体的“一课三研”
在开展园本教研的初期,我们组织教师们观摩了多个课改园主持的园本教研活动,我们思索应以什么作为我们教研的切入点呢?我们在与教研组长沟通,教师的提议中,发现教师最有兴趣也最感困惑的就是对有教育活动的研讨,于是我们借鉴了课改园的做法,围绕科学领域,由教研组集体备课产生教案作为一研;接着由教师执教教育活动,全园教师围绕教研话题开展园本教研作为二研;随后,我们进行了一课三研的第三研,由另一位教师执教二研后的教育活动,在这样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开始明晰、开始了解、开始起步。
第二阶段:改进中深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教师们开始渐渐喜欢教研,也敢于在教研中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于是我们在原有的一课三研基础上加以改进,使之不断深入,我们进行了以下两种形式的“一课三研”。
1.针对一个问题点的“一课三研”
为了使“一课三研”所研讨的内容能够更深入,我们不仅是在某一次的研讨活动中才开展教研话题的讨论,而是将一个又一个的话题结合教育活动巧妙地穿插于每次的教研活动中,让教师们能更专注于某一问题点展开思索讨论、交锋与碰撞。在这种连环跟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教研活动中获取收获,获得成长。如在小班邀请舞《蚂蚁搬豆》围绕“幼儿园邀请舞教学中图谱的有效运用与实践”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一课三研中,一研从分析小班幼儿在邀请舞活动中的学习特点入手,观察幼儿在各环节观察图谱进行学习的表现,从而达成使用图谱学习的有效性的共识。在二研中我们抛出了“图谱在邀请舞中的哪个环节出现最适宜”这一话题,让教师将观察的重点转向各环节中图谱教学对幼儿学习产生影响的表现上,分析图谱出示后幼儿的各种反应的原因,从而认识到简单、形象、富有节奏感的图谱应集中在基本动作学习环节是最有效的。有了一研、二研的基础,三研话题自然就朝着“图谱呈现方式如何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习”这个点上靠近,教师们从重难点的突破上观察优化后的图谱,相应呈现方式对幼儿学习影响的表现中分析,最终达成了图谱呈现方式既可单幅呈现也可两幅同时呈现,在难点动作学习也应多次呈现,反复练习等有效呈现图谱的方式,让教师们通过一个典型教育活动案例的研讨,对邀请舞中图谱的有效运用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正是有了这种连环跟进式的教研,教师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再次实践的验证——由实践到理论的提升,教师们学会了用研究的目光看待问题,用研究的目光看待日常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实践智慧真正得以升华。
2.同课异构式的一课三研
这种一课三研是在前一种一课三研基础上的更深入的做法,由各自不同的教研组对同一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教育活动以为一研,分别由班级中的一位教师执教一研教育活动并对比研讨此为二研,最后由班级中另一位教师执教二研修改后的教育活动,并对片内民办园所开放的研讨此为三研。就如在大班排图讲述《螃蟹的奇遇》中,由两个教研组分别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教法的教育活动计划,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在活动过程的观察记录及课后的研讨中发现,富有挑战性的选择排图比教师按步就搬地与幼儿共同排图讲述幼儿显得更积极,也更有创造性。于是在三研中,我们向民办园教师展示了我们的这种新尝试,并在课后围绕话题的研讨中详细阐述了我们的观点,解答了民办园教师的疑惑,教师们在此教研中显得更加自信,也有“话”说,理论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三阶段:创新中升华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模仿中起步和第二阶段的改进中深入,教师们的教研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我们迸发出了新的想法,决定与本民办片的幼儿园携手并进,以联片教研的形式以点带面,促进公民办教师共同和谐发展。
1.微型互助小组的一课三研
我们在与民办教师的沟通中发现,由三、四名教师组成的微型互助小组最适宜交流、讨论、切磋,更具灵活性和个性化需要。我们的互助小组经常是在下园指导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由此产生了一研;带着一研的困惑与交流,大家各自回园查阅资料等,通过QQ互助碰撞与研讨,很好地进行了二研;最后在我园公开观摩中提升了经验。在这样的一个团队碰撞的过程中让我园公办教师学会了运用、学会了梳理问题、学会了提升经验,民办园教师则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寻找方法,互助互研,共同提升。
2.以点带面滚动式的“一课三研”
在辐射到片区园所的过程中,我们分析本片民办园的情况,从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碧水芳洲小金星幼儿园与我园开展滚动式的联片教研。旨在以碧水芳洲小金星园的教师成长带动本片民办园的教师的成长。如:在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这个课例的一研中,我们组织片内公民办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对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进行研讨,大家针对目标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小金星幼儿园的老师认为应该将幼儿在活动中学到的技能体现在目标中,而我园教师则认为:目标应淡化技能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目标应淡化技能,并对不同能力幼儿的目标与提供的活动材料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大家研讨的意见,小金星园老师在自己园教研组的帮助下内化思考,对片内公民办教师展示了三研活动。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测量过程中的记录表”成了教研的焦点,如何发挥记录表在活动中的功能?如何让记录表很好的引导幼儿的活动?经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提供相对开放的记录表,能力中等的幼儿提供半开放的记录表,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相对封闭的记录表。三研是由我园的老师执教集大家智慧的教案,围绕“活动中是否体现操作材料对幼儿学习活动支持作用”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在这一系列的听课、评课、研讨的滚动式教研中,架起了公民办教师的合作的桥梁,在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分享有效的支持策略,使集体的经验与智慧在相互激荡中撞出火花,并力求带动一所优质民办幼儿园→辐射影响片内民办园教师,从而有效地促进公民办教师的共同成长。
几点思考:
(一)观念的转变使园本教研富有个性
在“一言谈”的年代,不论是教师还是教研组长,对教研活动总是敬而远之,教师仅仅是被动接受批评、被动接受意见的人,教研总是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进行。如今,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整个教研活动的转变。教研不再是“批评会”、“检讨会”,而是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博采众长,听取各方意见,容许思想碰撞的地方,接纳百家意见的场所,教研不再是一个人的事,不再是只有一种模式,就像我园的“一课三研”,有了富有个性的多种形式。
(二)教学实践者——教师的整体提高
经历了这几年多种多样的一课三研活动,我们由一个教育活动→多个教育活动;从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同类型的教育案例;从本园→拓展辐射到民办园,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从被动讨论到主动参与,从旁观者转为研究者,从被动收听变为主动出击。每一次教研问题由教师发起,教研过程中教师充当主角,教研成效由公办教师联动辐射到民办幼儿园。教师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追问、学会了反思,在提问中解读幼儿行为,在追问中分析论证活动价值,在反思中反求诸己,厘清活动思路,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本园、本片区教师的整体提高。
(三)教研活动实施者——教研组长质的转变
作为教研活动实施者的教研组长,在一课三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她们质的转变。在一次次的一课三研活动中,我们看到教研组长发动讨论的各种形式,我们听到教研组长总结梳理的声音。不论是引导各方人员参与的能力,还是对研讨中观点的概括提升能力,抑或是研究重点和节奏的掌控能力都显得张弛有度,巧妙地将教师与教育课例与教研话题三者紧密地连结。教研组长由最初的“传声筒”、“简单的应答者”向研讨的中心主持成长。这里的主持体现了“简单问题大家谈”、“层层深入分解谈”、“提升问题延伸谈”,在过程中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思路清晰,画龙点睛、总结梳理,有始有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在激烈的研讨活动中,既能适时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引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教师在研讨活动中的主动性,又能把握好现场教研的节奏,有效调控研讨过程,使研究层层深入,真正彰显了教研组长这个教研活动实施者的能力。
(四)教研活动引领者—— 业务园长指导策略的变化
业务园长作为园内专业引领这一角色,借助一课三研这一教研平台,对整个教研活动的指导策略发生了转变。从冷眼旁观、最后做个画龙点睛式的提升转变为各个环节探讨式的沟通,转向全程引领。当议题过于零散时,能将散点式的问题加以整合,形成线索鲜明的议题;在遇到问题时,通过适当的点评方式,有针对性地启发教师自觉思考,为不同教师教学理念间的碰撞提供机会;对于依靠一两次研讨活动不能解决的有价值问题,以留疑的方式将其作为后续研究的方向,引导教师持续关注与思考。
在这里我仅就我园这几年依托“一课三研”这种教研形式,给我们带来的转变谈了自己的看法。同时我也在思考一课三研仅仅是一种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决不是简单的三次教研就能得到长足的进步,更多的是靠作为管理者,引领者的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敏锐捕捉问题的头脑,有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的方法,才能在日积月累的园本教研活动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我园为了提升我们老师的专业素质,开展了“一课三研”,一课三研活动反思。 “一课三研”看似只是一个老师的展示活动,可是事实上,在每一个活动的背后都是凝聚了许多老师的智慧和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正因此,这一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向其他教师学习的绝好机会。虽然现在的我还不是很成熟,但与以前的自己相比,我觉得自己进步了不少,那个曾经对“课题研究”、“案例研讨”、“教师专业成长” 一无所知的我,在园领导老师的帮助下,一点点的成长着。一次次的教研参与都是那么值得回味的……当活动教案初步形成以后,一个活动下来,我深刻地体会到,“好课是靠磨出来的”这一道理,明白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周到,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才能让我们的课尽善尽美。我上的是小班科学《谁的小脚丫》,幼儿都已经认识了小动物,而且是我们生活当中可见的,但是平常在看小动物的时候都不会仔细的去看小动物的脚长什么样子,所以我选择这节课,让幼儿通过找动物的脚来跟身体配对,教学反思《一课三研活动反思》。
一研就是说课,在小班级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一研说课完成了,接下来是二研,就是上课,我是在小二班上课的,一节课下来感觉跟幼儿的互动不是很好,没有完全调动起幼儿的兴趣。
课后大家指出:课上的平平的没有起伏,幼儿说的`不多。
提出的调整建议是:1、利用情境引出四个小动物。 2、最后可以加入音乐让幼儿动动脚,呼应主题。
三研是在我们自己班上课的,根据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改动,幼儿与我的互动很积极,而且课堂气氛很活跃,幼儿能大声的说出来,在操作中幼儿也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配对。
课后集体研讨的时候,大家指出:1、教师的提问比上次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幼儿能围绕老师的提问有针对性的回答,课堂气氛活跃。2、流程可以改一下,把操作的环节可以放在前面,游戏部分放在最后,这样幼儿的注意力就在老师的身上了。3、教师没有完全放手让孩子去动手操作,科学活动就要让孩子探索。
时间:2011年4月15日
班级:星星二班
执教者:张丽婷 活动目的:
1、理解故事内容,能说出故事名称、角色,并复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学习词:干净、脏
3、教育幼儿要讲卫生、爱清洁 活动准备:
1、干净和脏的小猪各一只;小猪、小白兔、小白鹅图片
2、背景图、kt板、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干净和脏的两只小猪引起幼儿兴趣,学习词:干净、脏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客人,我们一起看看是谁? 教师:原来是小猪,这只小猪身上怎么了?小猪这么脏该怎么办? 教师:小朋友说给小猪洗澡,我们一起给小猪洗澡吧,这下小猪发生什么变化了?
2、教师小结:我们给小猪洗澡,小猪变干净了,可是,你们知道吗?本来这只小猪是不爱洗澡的,自从发生了一件事以后它就愿意洗澡了,我们一起听听故事,看看小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教师讲第一遍故事,幼儿欣赏,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教师表演故事,幼儿倾听
2、提问:故事里有谁?(出示图片)
刚开始,小猪找到朋友了吗?
最后,小猪找到朋友了吗?为什么?
三、教师演示教具,再次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教师:小猪遇到小白兔、小白鹅,都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听听看它们都说了什么。
1、小猪想去找朋友,它先遇到了谁?小猪是怎么说的?
2、小白兔是怎么回答脏小猪的?
3、小猪走到草地上,碰到了谁?小猪是怎么对小白鹅说的?
4、小白鹅对脏小猪说了什么?
5、最后,小白鹅怎样帮助小猪变干净的?
四、律动《洗澡歌》
1、教师:小猪改正了坏习惯,变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小猪,我们小朋友平时也要爱干净,天气热了,要勤洗澡、勤换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中表演洗澡,结束活动 教师:小朋友平时都是怎么洗澡的?
教师: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表演一下洗澡吧。
故事《小猪变干净了》
有一只小猪,它长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耳朵,小小的眼睛,翘翘的鼻子,胖乎乎的身体,真有趣!可就是不爱干净,它常常到垃圾堆旁找东西吃,吃饱了就到泥坑里滚来滚去,滚得身上都是泥浆。
【一课三研的总结】推荐阅读:
三会一课制度情况总结05-26
《开学第一课》观后总结10-13
开学第一课学习总结11-13
学校观《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06-08
小学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总结06-18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总结2009-16
9月1日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01-05
开学第一课活动总结我的中华我骄傲11-29
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工作总结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