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推荐8篇)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1

一是联系思想,强化学习。把学习宣传贯彻中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

二是联系责任,认真履职。及时梳理排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分析掌握廉洁从业风险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完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的“三早”工作机制。

三是突出重点,严肃纪律。真正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继续抓紧抓好机关内部反腐倡廉工作,这是纪律约束,也是基本要求。

四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工作是一把手负责,一把手要切实承担本单位反腐倡廉工作的首要责任。坚决把责任落实到位。不仅要监督他人,自己更要接受监督。要加强制度建设,一切按制度办、按规矩办。

五是要联系工作,抓好落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工作载体统筹力度,要求全单位党员干部对照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思路。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2

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战略位置,我国经济将迎来第三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建国初期30年,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次是改革开放30年,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工业“由小到大”的转变,按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制造业居世界第二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量大不代表实力强。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拉开第三次发展大幕,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我们理解,这是“我国处于大有可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所在。从内外部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对我国相对有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体制机制活力凸显等,都给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工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性变革。

二、谋发展与转方式本质一致、相辅相承,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先后五次强调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不能只是为转变而转变,而要在转变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实现促转变与谋发展的有机结合。谋发展是促转变的基本前提,不谋发展,促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的路就会越走越窄、不可持续。在发展中促转变,要求我们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区域、需求和分配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我们发展速度不能慢,发展标准不能降,发展后劲不能弱,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又好又快。

三、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符合湖北省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从省情看,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仍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竞争异常激烈,我们面临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提档进位的双重任务。这些年,湖北一些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竞争力也得到提升。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湖北实际、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发展阶段看,2010年湖北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表明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阶段,其典型特征是发展提速与爬坡过坎并存:一方面工业化加速的内生动力增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另一方面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增多。从发展条件看,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湖北正处在“五期”: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加速推进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体制转轨突破期,除此之外还有“两期”:多重政策机遇叠加期、多年积蓄能量释放期。因此,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实现跨越,是湖北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

四、“十一五”湖北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但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

“十一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工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580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利税总额突破2000亿,其中利润突破1100亿,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3.3倍。工业提速增效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突出表现为“两快、两增、一降”。

一是产业升级加快。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计划”全面完成,六大产业相继突破千亿,其中汽车产业突破3000亿,钢铁、石化产业突破2500亿,食品产业突破2200亿元,电子、纺织产业突破1600亿、1300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9%。二是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改投入和产品更新力度加大,全省工业新产品产值保持50%以上的快速增长,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9.6%。三是企业实力增强。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50亿元企业将分别达到18家、35家,2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四是工业增长系统性和协调性增强。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类产业明显提速,轻重工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7:73调整为30:70;在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作用下,一批基础薄弱地市工业明显提速。五是工业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前三季度,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比“十五”末下降25%以上。

然而,作为内陆地区和老工业基地,湖北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9.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二是产业结构演进步伐不快。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具有市场优势的消费品工业薄弱,许多新型消费品还是空白。三是产业层次低、链条短,整体上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分别只有29.2%和5.8%。四是能源资源约束压力大。全省90%以上的煤炭、原油和天然气、80%的铜精矿、70%的铁矿石需从外省调入或进口,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外向度偏低。

五、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湖北工业实现新跨越

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湖北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尤其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壮规模与调结构的关系

合理的结构是壮规模的条件,必要的总量是调结构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总量,结构调整就缺乏空间。作为全省来讲,更要深刻认识扩大经济总量是现阶段最迫切的任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继续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全面完成千亿元产业计划基础上,着手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装备产业振兴计划等,做好“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布局的衔接,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进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一批能引领发展、产业集中度高的大园区,在加快做大工业总量的同时,通过增量来带动存量的调整,完善产业链、产品链。

2、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

强调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要求放慢发展速度,更不是放下发展来抓调整、促转变。湖北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加快发展来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质量效益是检验发展方式转变成效的最终标准,只有使增长速度建立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一是要转型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转型升级,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根据全省实际情,我们认为湖北制造业发展调整的重点应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调整原材料工业,壮大消费品工业,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二是要创新发展。切实加大技改投入,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和重点项目,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三是要扶强发展。将“成长工程”工作重点由“育苗”转向“扶强”,不断壮大几只“虎”,更要培育一群“狼”。四是要高效发展。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产值率、工业增加值率、销售利润率。

3、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培育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发挥湖北产业基础和科教人才优势,抢占先机、做大蛋糕,尤其要加快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一批增长点。但也要看到,产业升级演进有其内在规律。作为湖北省来讲,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相当长时期内传统产业仍是经济的主体。因此,要抢抓国家扩大消费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汽车、食品、纺织、医药等消费类产业,提高湖北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产业把高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从价值链的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保障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能源资源是“硬约束”。能源资源问题始终是湖北工业发展的心头大患。要坚持“三管齐下”:一是要立足省内“节约资源”,坚持绿色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狠抓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冲出省外“抢占资源”,支持武钢、宜化等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建立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三是放眼未来“开发资源”,继续开发水电资源,加快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可替代资源。加快建立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打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通道,完善优化经济运行调节,探索能源供应长效机制。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3

【关键词】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目前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那么为什么这次全会以文化作为主题,我的回答是文化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我们都知道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是这次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是风向标,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复杂的深水区,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很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去解决,而文化问题是重中之重,那么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也经历着一场文化转向的浪潮,各个国家把文化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这不仅是在国内形成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且也是提高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这样一个文化强国的战略,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从国内来看,我把它归纳为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我们知道三十年的锐意改革,让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们可以说是渐入佳绩,但是这场改革让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具体的说我们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由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资源的高度集中,社会利益趋于高度一致化,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原本的资源需要进行重新的配置,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都要经历着调整,促成社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利益格局会不断发生调整,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各种微妙和复杂的变化,那么我们中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有人说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而在吃饱了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当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人的精神上需求就会凸现出来,那么各种心理上的困惑也会随之产生,在这样一个阶段,各种观念、各种思潮、相互的碰撞相互的激荡,这样一种碰撞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信仰缺失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缺乏诚信的问题,文化无根的问题等等,比如处于热烈讨论的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包括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热烈讨论的小女孩被碾压之后无人救助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无人扶的情况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人的道德底线出现了下滑,说到底这就是文化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必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的处于核心地位的这样一种价值体系来统领,否则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那么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一种空前高涨的状态,而当前文化建设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思想和价值观领域,旧的思想被打破了,而新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又没有明确的得到确认,人们长久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理想信念,善恶标准,道德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趋势异常旺盛,所以我们急需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富有凝聚力的文化来为改革导航,文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的艰巨。

对于文化的定位我们应该有一个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也就是全球化,那么什么是全球化呢?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名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样一个概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标志,它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球体系,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不少,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多,他一方面让全世界的各个名族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另一方面当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區之间流通的时候,它会对已经形成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成一种威胁,导致文化的冲突,那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界强势文化的挑战,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任务是非常迫切的,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国际竞争也演化成为以经济科技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文化价值观的全面传播和渗透作为一个贯穿全局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单凭军事、经济等这样一些硬实力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基本上这样一种理念已经不适用了,那么文化的积淀、人文的魅力这样一些东西越来越引起普遍的关注,事实上国际舞台上的权益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观念的争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的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那么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中国今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加上最近三十年经济的迅速膨胀,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庞然大物的威胁感,所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去加强交流,消除误解是最直接最可行的做法,那么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现在要树立大国形象,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有跟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内涵,必须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这个世界,所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4

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讨论研究文化复兴的问题,这是一件大好事,一件大喜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杨金海说。

杨金海指出,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

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杨金海表示,中华文化复兴,与古代的文化复兴以及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以全球为参照系。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全球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文化上要能够创造一套领先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等等的时候,才能够说我们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在今天的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道路更加崎岖,需要大家认真研究,特别需要我们党提出先进的理论来推动这一伟大事业。

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杨金海说。

杨金海说,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文化经过九十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实际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党都特别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我们党领导着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90年代,***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

但是,杨金海表示,面临新形势,我们的文化建设应该怎么样深入开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研究我们,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国外方面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一百七十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在看到我们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贡献。

新一轮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产生质变

“从中国近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来看,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会产生质的重大变化”,杨金海说。

杨金海说,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潮。但是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带来的思想文化建设高潮,将是空前的,不仅会超越古代的中国文化复兴,也会超越近代的西方文艺复兴,对世界的影响将会更加巨大。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变,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

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里有很多历史的局限和误区。实际上,这些争论背后都隐含着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就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有的表面上很强势,比如说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即将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会带来思想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必将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的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主动地参与文化全球化。

中华文化“走出去”需处理好几大关系

“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的政治模式也具有独特优势,相应地,我们的文化也应该有相应的提升。在总结我们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应大力地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杨金海说。

杨金海表示,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当中,需进一步学习国外的好东西,这能够促进我们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同时,又要大力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这有利于促进整个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

杨金海指出,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把政府的推动和学者的推动结合起来,把政治交往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把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结合起来,把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把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传播结合起来。

杨金海说,在国际交往当中,要尽量避免用意识形态话语,特别要避免讲大话、空话、套话,而更多地用学术的、通用的、大众的语言来交流,要注意研究、寻找人类共同的语言,用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思想文化。

此外,杨金海表示,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有一套理念、一套战略、一套机制。我们现在一谈经济建设,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而一谈思想文化建设,就觉得是抓不着、摸不着的东西,不愿支持、不会支持,这是不对的。如果说过去没有这个条件,对文化建设支持少还情有可原。现在我们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应该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思想文化建设上。这不仅有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也有益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益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90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具有世界眼光,掀起学习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由此断言,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换句话说,我们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

在我们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之后,在我们党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如果说,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党的成立奠定基础的话,这一次的“新文化运动”必将为我们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从时间上看,明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在此之前还将召开十七届七中全会。按照以往惯例,七中全会不会涉及文化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后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高规格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工作。从这个意义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这次全会也将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文件讲直接决定着未来即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道路和战略。正是基于以上分析,这次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有了一种文化交班的深刻意味。党员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既不能一味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问题错综复杂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刻、更可怕的乱象,那就是文化上的忧虑,不和谐的隐患。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甚至是抓系统。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上的讲话就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从文化建设现实的状况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这些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才催生了一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发荣的局面和要求。不过客观地说,由于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所以现在文化建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尤其是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靠投入,从事的又是公益事业,在经营上无利可图。所以投资商,甚至是不少政府也不愿意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功夫、出力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原本是文化事业范畴的东西被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给商业化、市场化甚至私有化了。这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公司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从现在一些文化体制改革来看,不从实际出发,为改革而改革,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主义,一个模式套用,不管“水土不服”,一律照改不误。现实中,很多单位被强行“分”开了,却不能重新“合”起来。只有物理反应,不能化学反应,改革和实际脱节,与广大干部职工的愿望背离。说到底,这些问题还是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和把握不准,不切实际瞎折腾。有的基层干部群众甚至调侃说,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吹牛皮、出羊相。”所以,现在到了不切实际的改革该叫停、该整顿的时候了,否则就了乱了文化,乱了基层,甚至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次重要的文化调整大会,是一次明确今后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道路的大会。社会舆论很关注,基层群众很期待。 为了让中国快速崛起,摆脱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反腐倡廉快速提升人民幸福感,改善党在人民群众的公信力,党的六中全会应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下去巡查暗访,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对下属要及时具体指导、具体检查、具体督促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做好的各项工作。随时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这是治理好国家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是领导干部对下署工作全面了解的最有效方法。

中央应该安排现在干部人数的一半,到贫困落后下级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任职,要求他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变那里的现状。要安排抽调现有干部人数的四分之一干部组建干部督察委员会。全面异地不定期检查督办干部工作情况,及时清理不合格干部,纯洁干部队伍,做到逐步精简国家机构,减少三公消费和不当财政支出。

中央要在提高全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和竞争素质上下过功夫。必须尖端科学与实用科学两手抓。要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教材改革,要因人施教,有些知识和文章学生学不进去,记不住,本来就无用,就应该坚决撤去。要教好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要挑学生能记住又有用的知识进教材。要教会学生认识那些知识何时有用,哪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的教育学家,教材编撰者都要到社会中去,特别是要到贫困落后的农牧区去,到那里去倾听人民的想法,学习和研究就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研究生产致富技术,要把先贤的优秀知识与现在社会相结合,编写新的教材,编写出学生易学不忘用的知识。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学生有新思考,新发现,新发明,有举一反三的技巧,要教会学生随时都能就业生存的本领。要写出易懂难忘的科学知识。还要把法律知识逐年写进教材。使学生步入社会后知法,懂法,不犯法。要达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既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意识又能随时都有生存就业的能力。对那些城市下岗职工,贫困户国家要强制再就业技能培训和致富技术学习。要加大外贸型人才的培养。要对那些无法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创造条件出国勤工俭学,使他们将来能更好的报效祖国。

中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调集大批经过竞争产生的科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金融学家组建由国家投资的世界经济实体研究委员会。全面参与世界的大宗商品价格掌控和经济竞争。及时低价购进国家和民族的战略储备及人民生活必需品。及时指导国内企业科学出口创汇,时刻避免国家和民族资产不当流失。既可以避免国家外汇储备缩水,又能平抑物价幸福人民生活

中央必须组织各级政府把农牧业做成产业,建国以来,我国的农牧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和粮食安全。使得农牧民基本上没有得到太大的好处和太多的实惠。最多徘徊在温饱水平。一部分富的都是专业户,也不保年年都好。这也是我国没有太大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国家必须让农牧民富起来,缩小城乡差别,才是真正把国家治理好了。必须把农牧业做成产业。组织农牧民生产优质无毒的粮食和畜产品出口创汇。才能把粮价提起来。由于控制粮食出口,造成了现在粮价太低,土地荒废严重,粮食浪费惊人,许多粮食用来喂猪,喂鸡,喂牛成了饲料。而能作饲料的东西却被烧掉。实在让人痛心,假如将全国每年生产的粮食按十亿吨算,每吨提价1000元,农民就多收10000亿元,而每年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口按4亿人每人补助300元,才1200亿元。而多产的粮食国家出口关税也会有剩余的。农牧民富了,就会改善生活,也就形成新的市场,带动许许多多产业发展。还会增加务农和物流人员就业,更能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牧民的畜产品的出口更是利润可观。这是国家投资小见效快利国利民的好项目,现在世界经济危机,很多地方缺少粮食,谁抓住了这个机遇,谁就会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中央应该抓紧实施调云工程,让旱涝灾害不再肆虐人民,现今地球上的所有降水,都是低纬度热高压气流向中高纬度流动时携带地表和海洋所蒸发的水蒸气不断相聚形成的。水蒸气不断相聚时遇到冷空气,可能形成露水或小雨,如果遇不到冷空气就势必不断再相聚,形成较大的云层甚至达到几公里厚的云层,直至达到饱和无法再向前移动倾洒人间,出现强降雨。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洪涝灾害。太阳照射赤道附近强度较弱时,地球的雨季和主汛期多在低中纬度,太阳照射赤道附近强度较强时,雨季多发生在中高纬度区域。有时也会因为极端天气造成不正常的旱涝灾害。但无论怎样没有暖湿气流或冷空气,就很难有降水。 如果在可能发生热带风暴的区域,投放冰块降温或向热空气聚集处发射寒冰,使其区域达不到形成热带风暴条件。热带风暴就会减弱或不发生。

如果在低纬度人为制造风力、风向给自然风力、风向加力加速水蒸气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使可能造成洪涝灾害的云层到高温干旱地区去降温缓解旱情。人类就能歼灭旱涝灾害,控制强台风也不难。难就难在相关部门不愿意作为。实际上调云工程的费用因为靠机械作用也不会太高,特别是人造风力、风向也可以避免热风集聚,从根本上防范热带风暴形成发生。其危险程度也不会达到人工降雪。

如果六七月间在秦岭地区用大型直升飞机装载一定比例的鼓风机给南风加力,梅雨就一定会北移。

如果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用直升飞机装载鼓风机把水蒸汽吹往我国西北地区,改变西北干旱沙漠也一定会成功。每年几十亿、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损失,外加应得的经济效益一定增收减支很多。

中央要加强研究实施矿业能源国家大开发计划,要选派优秀干部,组织军转地干部,退伍军人,城市下岗无业人员,当地居民组建由国家投资,集体个人参加的新型国有企业,全面开展矿业能源的探查和开采工作。对那些关停的小矿井,国家要注资,派干部和技术人员组织安全生产。就会提供庞大的就业岗位,就能让国家得到直接经济收入和可观的税收。就能取得令人羡慕的政绩。科学指导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走向就会事半功倍。

中央要加强新闻媒体对中国发展的作用,要开展新闻记者万里行行动。电视台要开设栏目,对记者每天的见闻进行播报。要全面的采访调查。哪里如何先进,哪里如何落后,原因是什么?要让全省人民都知道那些该学习,那些该丢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落后变先进,贫困变富裕发达。才能先进更先进。以往新闻媒体,在国家建设和反贪腐及各种黑恶现象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凡是受到中央领导重视的报道,都取得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中央应该办好办好网上智库,避免少数专家的偏颇之见影响国家的正常发展,是可以号召广大有识之士,为中华快速崛起建言献策,要施政问民。常言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无完人,一个领导者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专长,我们善良的心愿,不一定就能为人民办成好事。如果想当然的发号施令,就有可能做出劳民伤财的糟糕结果。我们的市政工程,政策,决策措施,政府各项开支都应该在网上和人民讨论。要集思广议。避免各项工作失误,造成社会浪费。要形成真正的民主。各级电视台要定期开设栏目,开展相关领导与民众对话节目,把我们即将开展的工作让人民讨论决定。不要怕有反对意见。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少出错,不出错。

中央应该实行五年扶贫计划,要将扶贫款项的第一年、第二年资金用作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学习致富费用,把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的扶贫款作为贷款发放给贫困户,作为致富启动资金,在一帮一先进富户带动下实行脱贫致富工程,我们的政府服务不要总是滞后于民间,要积极组织民间富户与贫困户之间的帮扶对象,要积极推广众多先进富户的优秀经验,发现和研究贫困户形成的原因,把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当成头等大事来抓,把提高广大贫困人口的生存智慧与竞争素质作为重中之重来运作。只有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了我国才有希望长期稳定发展,才有希望应对各种危机。要组织宣传媒体各新闻单位,加强富户经验的推广,对于那些有能力致富不愿辛苦的人要强行其学习致富,要全面倡导致富光荣贫苦落后可耻,开展攻克贫困落后的持久战,打好脱贫致富的人民战争。只要组织得力,方法得当改变贫困就指日可待。

笔者希望六中全会能像七八年的三中全会那样,能为里程碑的会议,成为为中华民族快速崛起作出较大贡献的会议。让历史和人民永远也不忘记他的功绩!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由于受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么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hjt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点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二)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从建党90年的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回顾90年前,我们党是怎么成立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具有世界眼光,掀起学习浪潮;它从一开始就抓住青年,极力唤起民众;它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就是相约建党的“南陈北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思想基础、文化条件和人才保障。由此断言,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换句话说,我们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她的肌体上就注入了新文化的基因和血液,形成了文化立党的特色和品质。

在我们党走过90年风雨历程之后,在我们党准备向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疑是举起了文化兴党的旗帜,必将掀起新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热潮。如果说,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党的成立奠定基础的话,这一次的“新文化运动”必将为我们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从时间上看,明年就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在此之前还将召开十七届七中全会。按照以往惯例,七中全会不会涉及文化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后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高规格专题研究和部署文化工作。从这个意义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个重要的总结,总结党的十六大以来,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领导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这次全会也将是一次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全会通过的文件讲直接决定着未来即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文化前进的方向、道路和战略。正是基于以上分析,这次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有了一种文化交班的深刻意味。从文化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当前的形势很复杂,也很严峻,既不能一味悲观,更不能盲目乐观,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总的来看,主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和忧患。而那些问题错综复杂的背后,有一种更深刻、更可怕的乱象,那就是文化上的忧虑,不和谐的隐患。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最终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文化上。所以抓文化,就是抓根本,抓长远,甚至是抓系统。这就是文化为魂的深刻涵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上的讲话就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里程碑式的立起这样一面文化的旗帜,让大家有所指望,知所趋赴。发挥文化旗帜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文化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种生产力、竞争力、创造力。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从文化建设现实的状况来看,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很深的意味。这些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样坚实的基础上才催生了一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发荣的局面和要求。不过客观地说,由于文化建设历史欠账太多,所以现在文化建设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尤其是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为发展文化事业主要是靠投入,从事的又是公益事业,在经营上无利可图。所以投资商,甚至是不少政府也不愿意在发展文化事业上下功夫、出力气。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原本是文化事业范畴的东西被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给商业化、市场化甚至私有化了。这是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的。

从现在一些文化体制改革来看,不从实际出发,为改革而改革,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主义,一个模式套用,不管“水土不服”,一律照改不误。现实中,很多单位被强行“分”开了,却不能重新“合”起来。只有物理反应,不能化学反应,改革和实际脱节,与广大干部职工的愿望背离。说到底,这些问题还是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不清和把握不准,不切实际瞎折腾。有的基层干部群众甚至调侃说,文化体制改革就是“吹牛皮、出羊相。”所以,现在到了不切实际的改革该叫停、该整顿的时候了,否则就了乱了文化,乱了基层,甚至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因而,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是一次重要的文化调整大会,是一次明确今后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和道路的大会。社会舆论很关注,基层群众很期待。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三)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重点围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问题作出专门的战略部署。从这一点来看,文化“三自”已然从“云杉”的思考上升为中央的战略。这也是一种高度的自觉和默契。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更是“文化自强”的题中应有之意和着重提出的一个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也是文化“三自”一文颇具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流,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传世文明古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世文明古国在近代却沦落为一个积贫积弱、被人讥讽为“东亚病夫”的国家。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就要“站”起来;甩掉“积贫”帽子就要“富”起来;根治“积弱”的毛病就要“强”起来。要建设一个经济强国,要建设一个军事强国,还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这就是中国人的强国梦。

建设文化强国,就要重视文化工作,懂得文化建设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那么文化是干什么的呢?搞不清文化内涵,就抓不到文化精髓,就建不成文化强国。在笔者看来,文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

一是文化的政治功能,表现为意识形态,根本是其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文化人这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这需要灌输也需要引导,就是说既要强化理论武装又要强化思想引领,既要注重思想观念的培养又要注重伦理道德的规范。说到底是一种国民性人格的长期培养和根本塑造。

二是文化的社会功能,表现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是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人,从其根本属性来讲,是物质性、精神性和政治性的有机统一体,有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需求,相应我们要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过程中对人从精神上加以安顿。三是文化的对外功能,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根本是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对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的一切战争,形式上都是生存空间即利益的争夺,而究其根本还是文明的冲突,即不同文化间的同化和异化现象。哪种文化强大,就会表现为民族的优越性和民众的自豪感上,最终要看其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四是文化的经济功能,表现为文化的生产力,根本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能够从精神财富变成物质财富,这要归功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贡献。特别是在当代,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科学发展之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到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经济崛起之后是否会自然出现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潮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唐朝的时候,我们强大,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来学我们;近代的时候,日本明治维新强大了,我们又去学日本。后来美国强大了,我们又去学美国。现在中国逐渐强大了,别的国家也应该来学中国。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兴起似乎就是这样的征兆。在我们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好像一个文化强国也将横空出世一样。说实话,这样的论断不免有些太理想化了。

试问当代中国有多少可以像孔子和《论语》那样传世的巨匠和巨著呢?如今的文化盛世有多少含金量?文化的天空上星星闪耀,总抵不上一个火红的太阳。我们现在不缺星星,只是缺一个红太阳。所以还需要一个艰辛的沉淀和结晶的过程。而文化上的奇迹最终还是得靠人去完成,靠天才一样的人物去实现。这样的天才需要很多优秀的品质,但至少一点是不能缺乏落差性、震撼型那样一种思维。这种思维的形成,有赖于社会重大变迁的影响,至少是人生经历的坎坷造成的那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灵感触动。而我们现在的人几乎被物质的盛世已经平庸化了,这对于创意性的文化而言是致命的软肋。所以,从传统的模式中很难有这样的奇迹,除非打破常规,包括打破常规的思维和方式,从更大视野、更大范围去寻找和发现这样的天才。说实话,这样的天才人物几乎没有一个专门培养出来的,只能由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去造就出来。

最后说一点文化强国的印象。在笔者看来,至少应该有这样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绝对的自信。没有自信就强不起来。一个是绝对的有力。包括实力、活力、竞争力,说到底就是创造力。没有这些力的支撑和作用也强不起来。一个是超凡的魅力。文化强国应该有这样一种气度和品质,不能一味地让人怕,让人感觉是文化霸权,或者文化殖民、文化侵略的野心昭然若揭,而要让人觉得崇敬、向往。而这些归根结底还是要有文化的巨人。一个文化强国没有一个文化巨匠,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这样的天才是这个文化强国的旗帜、灵魂和标志。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未必是为了造就这样一个文化的巨人,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代表的符号,总归是一个缺乏灵气的庞然大物而已。从文明古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和进发,没有天才人物的薪火相传,总觉是是有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让人难以释怀和动容。

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四)10月18日晚,银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准确研判和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科学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和重大举措。

作为一名银监会系统的领导,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中必须做到: 一是认真组织好六中全会精神传达学习。银监会系统各级党组织、机关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好全会精神的传达学习,要抓好落实,把思想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确保把六中全会精神体现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反映到银行业监管工作成效上。

二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根据全会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推进适应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动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做强做大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诚信文化的培育,强化诚信建设,推进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建设,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好“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重点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健全有利于银行改革发展和有效监管的金融法治环境。

四是广泛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自身文化建设,注重培育银行良好的合规文化、信贷文化、服务文化和责任文化,不断总结提炼先进监管理念和实践做法,积极培育银监会核心价值观和监管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

(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而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文明的飞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只有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实现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激发并集中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入进行。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干部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大力弘扬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这一鲜明的时代主旋律,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准确把握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积极鼓励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评判文化产品的最终标准,建立科学的文艺精品评判标准和评价机制。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要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使其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这就要努力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持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这就要努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积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加强国际合作,着重抓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在推动出版、发行、电影、广电等全行业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跨地区跨行业重组整合。积极推进一般性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扶持文化创意企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科学界定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活力。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育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与知识分子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

廉政文化的本质要求在于倡导人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从而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设廉政的文化形式,藉以改变腐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虽然廉政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众所周知,但其具体的操作却容不得半点心急火燎,其原因盖在廉政文化本身的建设特点,即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告诉我们:根除腐败绝非朝夕之功,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正是由于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也就决定了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因为在当下的社会中,腐败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形式,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较大范围内左右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所以廉政与腐败的斗争必须要经历长时间的检验,以廉政为主流的目的才能达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革命与重建,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大的毅力。廉政文化作为我们党最新提出需要建设的文化形式,作为整个文化的一个分支,也自然逃不出长期建成这个规律。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性的工程。首先,我们党是世界第一大党,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哲学意义上说,事物的数量也能影响其质量,因此,要在我国这样一个巨型国家建设廉政的文化氛围,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发展是当前的第一要务,所以国内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头绪纷繁复杂,形势错综变化。从廉政文化建设具体操作的角度来看,其需要放在整个国内建设格局当中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审慎决策,这样具体实施起来,就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次,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激烈,其中对于文化的竞争上就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国在文化上的激烈竞争,根源在于其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自己国家被世界认同和接纳的重要标志、重要手段、重要渠道。在这样的背景和严峻形势下,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保有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廉政文化阵地,其难度可想而知。另外,腐败的思想和观念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建设廉政的文化环境,就不得不同这些顽固的或者说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观念做坚决的斗争,斗争的过程决不轻松和随意,需要加入种种教育、说服、方法、手段、谋略,并且还要总结经验教训、建章立制,以传后世。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性的工程。文化建设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如果说只是做了几个版面、写了几条标语、挂了几个牌子,只是为了造声势、造氛围、树形象,那么,也就丧失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了。当然,做版面、写标语、挂牌子、搞活动也是廉政文化建设范畴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其毕竟是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是一种“虚功”。另外,廉政文化建设的复杂性还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一些人可能会认同廉政文化,但在别的情况和条件下,一些人又可能会拒绝廉政文化。鉴于此,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当中,决不能忽视制度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为了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和谐幸福,不管廉政文化建设的道路有多么漫长、多么艰巨、多么复杂,我们都要始终如一,积极工作,为早日建成廉政的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一个社会廉政建设的变化、发展和进步状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然而一些地方反腐倡廉文化氛围不浓,腐败文化现象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为此,各级党组织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抢占党员干部的思想阵地,压缩腐败文化生存空间,为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廉政文化教育 打造廉洁的政治文化

廉政文化对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加强廉政文化教育,能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廉政文化观念,自觉把两个《条例》作为自己从政的行为准则,提高自身的廉洁从政能力。一是加强廉政理念教育。要结合当前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深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开展从政道德主题教育、正反典型教育,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把廉洁从政的要求内化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核心价值观,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二是加强廉政法纪教育。要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大力开展廉政法纪教育,使党员干部熟悉党纪国法,以法律为尺度,正行为,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三是营造良好的从政“生态环境”。要通过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形成鞭打腐败,弘扬廉政,重用廉政干部的良好从政“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呼吸到廉政的清新空气。

加大廉政文化宣传力度 打造廉洁的社会文化

现代传媒对传播廉政文化和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激励、导向作用以及社会认同功能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用媒体资源,加大廉政文化宣传力度,弘扬社会主旋律。一是创新形式。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家庭的步伐,紧密结合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以文艺巡演、廉政报告会、廉政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扩大廉政文化教育对象和覆盖面,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更新载体。要依靠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打造教育平台,积极利用报刊、电视台刊播廉政公益广告,用手机发送廉政短信,用电脑制作廉政动漫画,用廉政网站开设廉政论坛,在公共场所设立廉政亭、清风碑、廉政长廊、“清官文化园”等多种载体,大力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三是整合资源。把廉政文化与广场文化、马路文化相结合,积极整合社会各种文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展览馆、广场舞台等文化设施,举办廉政成果图片展览,播放廉政影视作品等活动,及时传播一批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廉政作品;开展“营造幸福婚姻,构建家庭防线”、“村干保廉工程”等活动,加大廉政文化活动的开放度和群众参与度,使廉政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

加强廉政文化引导 打造廉洁的职业文化

贯彻落实两个《条例》,离不开廉政文化自律的引导作用。为此必须打造廉洁的职业文化,以高尚的道德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严格约束自己行为。一是深入开展廉政文化研究工作。通过举办廉政文化理论研讨,组织廉政文化创作,充分挖掘廉政文化底蕴,提升廉政文化的理论层面,促进廉政文化逐步完善和系统化,构建起一个包括廉政观念、意识、思想、理论、精神、文学、法规、风尚、作风在内的廉政文化学科框架,引导廉政文化建设迈向更高更新的平台。二是积极发展廉政文化产业。制定廉政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力量进行廉政文化创作与生产,大力扶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廉政文化产业,推动廉政文化与市场机制结合,抗衡腐败文化的侵蚀。特别要通过市场运作和政策税收倾斜措施,鼓励开展廉政影视文艺拍摄、汇演,编印发行廉政书刊,创作廉政游戏和动画等,实现廉政文化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三是要注重继承和创新。大力总结廉政文化建设经验,提炼廉政文化精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廉政文化思想的精粹,汲取西方廉政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找准廉政文化工作着力点,推动廉政文化进入社会价值体系,形成腐败可耻、廉政光荣等崭新的廉政文化风貌。四是要把廉政教育纳入组织、宣传、党校等部门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以社会主义道德武装人、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使廉政成为党员干部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加强廉政文化规范 打造廉洁的组织文化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要的是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双管齐下,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促使党员干部廉政文化的养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廉政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反腐败源头治理总体规划,完善廉政文化投入机制,健全组织机构,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加大组织协调,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其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确保廉政文化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建立测评体系。建立一套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绩效测评体系,定期对党员干部从政理念、心理素质、廉政知识、廉政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测试,进行综合测评,了解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不断完善和改革措施,推动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廉政文化建设规章制度,搞好廉政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和任务,出台重点领域、热点部门等保廉制度的实施方案。以制度创新改革传统文化中一切不适合时代的文化思想,建立适合新时期反腐倡廉的规章和办法,发挥廉政文化的内约功能和制度的刚性作用,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四是加大惩处力度。对违纪违法人员要从严惩处,提高腐败成本,加大从业资格限制,减少和杜绝官场“逆淘汰”现象的再生,优化从政环境,为推行廉政文化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我们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在理论研究、阵地建设、品牌创建、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一是在理论研究上下工夫,为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工作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既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和廉政教育的理论体系研究,又要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的具体工作研究,同时要加强与党校、高校、社科院等理论研究机构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并注重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新。

二是在阵地建设上下工夫,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的形式和载体。要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基地建设,规范基地管理,充分发挥各个基地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中的聚集和辐射作用。要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加强纪检监察信息网络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提供信息平台。

三是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大力实施“一地一品”廉政文化建设创新工程。近年来,十堰市依托武当道教文化,随州市依托炎帝文化,孝感市依托忠孝文化等,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廉政文化品牌。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廉政文化资源研究整理和挖掘力度,大力开展“一地一品”创建活动,形成廉政文化和廉政教育的品牌效应。要大力创作廉政文艺作品,充分运用戏剧、曲艺、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四是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长效机制。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健全完善必要的保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有效手段,在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每一名国税干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如何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给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唯有创新,才能保持廉政文化建设旺盛的活力和生机。只有通过在内容、方法和机制上不断的创新,才能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号召力、凝聚力、吸引力、说服力和战斗力,使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愈来愈明显,从根本上治理和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

一、坚持内容创新,构建“知耻”的氛围

目前,廉政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内容老化,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使得廉政文化建设缺少认同感和亲和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太空泛,同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不紧,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这就需要科学地确定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因此,国税系统的廉政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知耻”的氛围。要扣住当前税收工作的脉搏,教育税务干部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与税收法规的学习,深入持久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对干部们进行税收法制等内容的教育,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税收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内容的创新,达到教育人、改造人、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的。

二、坚持方法创新,构建“知畏”的廉政文化规范

国税部门的廉政文化建设不能沿袭过去上大课、作报告、树立廉政典型的老套路,要大胆借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和手段,进行生动活泼的寓教于乐的思想教育。这些方法和措施,都应该围绕构建“知畏”的廉政文化规范来进行。行廉政,拒腐败,注重“知畏”的廉政文化规范的建设。廉政文化,仅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依靠人的自觉性是建不成的,它还需要有结构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文化规范和制度规范,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只有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双管齐下,才能养成人们的廉政文化习惯,构建出“知畏”的廉政文化规范,形成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样,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更佳、作用更大、功能更强。

三、坚持机制创新,构建“有效”的廉政监督体系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种“软约束”,必须要借助硬性的廉政监督机制才能发挥切实的效用。没有科学健全的工作机制,廉政文化建设就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这方面,领导管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都应该及时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根据廉政文化建设系统化的要求,一是完善领导管理机制。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性环节。要坚持和完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纳税人支持和参与的廉政工作机制。二是健全科学考评机制。这是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对廉政勤政缺乏有效的科学的考评机制,也缺乏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的探索研究,勤政廉政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与缺少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有很大关系。考评机制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功能,建立什么样的考评机制,对于我们国税部门加强和改进廉政文化建设关系重大。要从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的结合上、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制定出科学的考评机制。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如何,与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机制应该有新的内容、要求和方法,要综合运用关怀激励、目标激励、教育激励、学习激励、表扬激励、等各种激励方法,使勤政廉政取得更佳的效果。四是建立充分的保障投入机制。这是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廉政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保障投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资金投入和保障体系,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硬件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党风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反腐败面临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重大腐败案件特别是窝案、串案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不正之风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还比较严重。所以如此,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廉政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的社会文化中对腐败的道德批判和对清正廉洁的褒奖与坚持相对弱化,有的掌握公共权力资源的公职人员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缺少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应有的道德操守和理想信念,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牟取私利的手段;个别群众对腐败行为采取无奈、容忍和默许的态度,把腐败作为可以接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甚至存在羡慕腐败的灰暗心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从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办事讲究“潜规则”,把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行贿作为屡试不爽的法宝;腐败思想还在各级学校蔓延滋长,毒害年轻一代;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人为腐败现象寻找理论依据,大谈腐败无害,反腐败危害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 文化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种文化的根源上找,所谓文化,质言之,就是沉淀于社会大众意识中的共性,是对某种秩序和价值的坚持,它引导着社会风尚并对个人的行为起着指引作用。封建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变异现象,市场规则泛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等,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三大挑战。

(一)来自封建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

封建文化的遗毒主要在于其根深蒂固的非民主性和公开、公平、公正思想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制”的影响。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我国传统社会中以封建家长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曾经并且仍然对我们的政治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权力不受限制,思想一贯“正确”。他们唯我独尊,排斥、抵制监督,以父母官自居。“党内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勤务员”只在报告里讲讲。二是“官本位”的影响。“官本位”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腐的社会意识,其价值追求和判断标准就在于做官和官之大小,至今它还根深蒂固并且顽强地存活着,使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它的俘虏。于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出现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地位者出现了。三是“人治”的影响。我国传统人治文化的主要危害,就是按个人意志去行使权力、解决问题。因此,领导者的私情、私欲、爱憎以及亲疏关系,就成了其思想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有人变“任人唯贤”为“任人唯亲”,致使昏庸无能、阿谀奉承之徒混迹官场。有人信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监督制度虚设,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二)市场规则泛社会化的挑战。

市场经济以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的特点,实现由市场完成资源有效配置,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的目标。这些特点在经济领域是积极的、理性的。但作为一柄“双刃剑”,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游戏规则”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如果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则难免发生变异而给社会良性发展带来挑战。现实中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经济这种文化理念向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一些人将个人的价值与拥有的金钱财富划等号,以求取最大利益为他们唯一的追求,为了利益,他们可以践踏人世间的一切美德,可以置所有人的利益于不顾,可以邈视法律的尊严,不择手段获取利益成了他们的唯一信条,拉拢、腐蚀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成为他们任意枉为,一夜暴富的不二法门。一些政府官员为满足不断膨胀的私欲,大搞权力寻租,与前者一拍即合,狼狈为奸。

(三)来自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摆脱了“极左”思潮忽视人文关怀、忽视个人利益的阴影,注意引导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对个性价值的保护。与此同时,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伴随着开放的步伐进入我国而备受欢迎。于是,中国传统小农的褊狭自私意识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疯狂追求个人享乐的文化价值理念相混合,一些人的思想中就变异出当代版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其影响下,一些人尔诈我虞,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放弃、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膨胀的私欲,走上贪图享乐、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歧途。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化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文化的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切实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

反腐倡廉实践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只有使正义得以伸张,使恶人自食其果,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否则一切都是妄为。应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腐败分子决不手软。反腐败要讲政策策略,要着眼于挽救,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但对有严重问题的腐败分子,如果视而不见,或者重罪轻罚,或者让他蒙混过关,或者搞“下不为例”,都会助长其他人的侥幸心理,使更多的人跟上来。只有严厉惩治极少数腐败分子,使他们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后悔莫及,才能有力地震慑有腐败图谋的人,打断不良风气形成与传播的链条。在对有影响的腐败案件及时查处后,还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挖掘,举一反三,发挥这些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促进各级干部自省自励,自觉做到心地清净,正道直行。

(二)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德刑并用,以刑辅德”,希望在整个社会治理上,由“仁政”而达至“无讼”的理想状态。但是,在现代社会,对利益的制约和权力的制衡主要靠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建设往往比心性修养更见成效。依法治国和管理社会,靠制度监督和约束人的行为,这是公民社会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人都是体系中的人,组织中的人,制度中的人。制度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规范体系。好的制度能保证人不想腐败,不能腐败,坏的制度则相反,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有了这个机制,廉政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撑。

(三)要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廉政文化建设最需要关注的是整合利益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激发了社会活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但同时,社会利益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还有矛盾。存在决定意识,在此社会转型期,社会心理也出现了失衡,道德意识出现了失范,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少数掌握公共权利的人以权谋私,造成社会不公。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有效规范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维护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一要保护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合法权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兼顾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二要按照公平公正原则,运用税收、金融政策,理顺社会运行机制,整合社会群体利益,以和平理智的方式有效地协调利益矛盾,解决利益冲突;三要引导社会道德指向,平衡社会心理,通达民意,淳厚民风,教育引导民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四)要创新廉政文化宣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要发挥大宣教格局的作用,调动各方面共同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独特新颖的载体,在广大党员干部中以及全体公民中营造起一种“崇尚廉政”、“褒扬廉政”、“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崭新社会风尚,努力促进全社会形成“人人思廉”、“人人保廉”、“人人促廉”、“人人反贪”的良好社会环境。应发挥各种文化阵地和艺术形式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和学校、出版社、科研院所等各种阵地,讲廉政事、唱廉政歌、写廉政书、拍廉政片、倡廉政风。要让廉政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进农村、进军营、进家庭,从娃娃抓起,从爷爷奶奶抓起,从每一位公民抓起,不断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好廉政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手机短信,通过有效的信息交流,解惑释疑,引导广大人民关心、理解和支持党风廉政建设的大政方针,树立正确的廉政理念;应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先进典型的树立、宣传,对廉政文化的培育可以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五)要构建科学的廉政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既是先进的政治文化,也是人民的大众文化。因此,必须面向全党全社会,构建一个科学体系。主要 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廉洁的社会文化,即社会成员遵规守法,崇廉尚廉,社会公正、昌明、有序;二是廉洁的政治文化,即从政人员依法行政,秉公用权,亲民、爱民、为民;三是廉洁的职业文化,即从业者爱岗敬业,服务社会,洁身自爱;四是廉洁的组织文化,即各组织团体诚实守信,公正透明。可见,廉政文化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大众文化。因此,在廉政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先进性”与“大众性”的有机统一,面向全党全社会,不断拓展工作领域。要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为渠道,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廉政文化创建和推广活动,使廉政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坚持雅俗共赏,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努力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廉政文化:传承与建设

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涵,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政治和文化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充分认识其在当下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对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有一定助益的。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廉政文化思想。“廉”在古汉语中是指堂屋的侧面,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一含义做出了明确表达:“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由于“堂之侧边”的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因而“廉”又有正直、方正、干净、节俭等含义。从古至今,“廉”都在延伸表达着人们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其基本要义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而“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即正直公道的基本原则是从政者的基本素质。廉政文化,则正是以廉政为根本内容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与社会要求。在历代先人圣哲的无数经典著述中,我们都可以找寻到古人对从政修德的追求与向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承载中国廉政文化的根本基石,有根才有干,有源才有流,根深干壮、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深深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有着深深的烙印,而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廉政文化,其无形的、潜在的力量,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更是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廉”这一道德修养在传统伦理科目中极受褒扬。法家更是把廉与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廉是治国纲领四维之一,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四大纲要加以强调。

传统政治文化是“从政以德”规范的雏形。溯寻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我们不难发现,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廉”作为一种朦胧的“公仆意识”,就出现在当时的政治道德活动中。例如“尧戒”:“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址。”对继承人提出了品质德行的要求。舜也曾告诫他的臣子要清明正直,并每三年对公职人员进行一次考核,清正廉明的就升迁,否则就降级。这些可谓中国廉政思想文化的最初萌芽。“廉”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天官冢宰》曰:“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辩。”小宰是西周天官的属官,其重要职能是评判官府的“善、能、敬、正、洁、辩”六件事,以廉为本考察官吏的政绩,称“六廉”。三国时,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思想,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俭以养德”的德,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公则明,廉生威”,“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之一,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逐渐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廉政文化体系。

传统政治文化体现出公平公正的意识。“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是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尤其是贪贿现象的盛行而产生的。

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国家的法令应当统一,并使其家喻户晓,这样违法乱制的举动就无处藏身,官吏也就不敢枉法为邪了。孔子在《论语》中曾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何为正也?正则不偏、不斜、正派、正当,合乎法则、规矩。《吕氏春秋》记述:“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意谓做到公,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正是由于公正得来的。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廉政文化,就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古人清楚意识到,只有客观公正,才能实现公平正义。

传统文化彰显以民为本的执政目标。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大变动和文化大繁荣,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管仲在《管子·霸言》中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论点,认为既然人情是欲利而避害的,为政者必须能顺民所欲,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使人民得到快乐、富贵、安定。孔子认为,为政者欲把政治搞好,就要自身廉洁,不以权谋私,为民做出榜样。《老子》记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谓执政者不要有自己的欲望,应该以老百姓的希望作为自己的意志。墨子认为“义,利也”,义就是利,二者是统一的。只要对人民有利,为人民谋利,就是功,就是义,就应该大胆地去做。孟子则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民才是国家中最可贵的,人民是政权之本,大胆指出国君的地位完全次于人民,并且还提出了给民以恒产、施教化、救济穷人等具体措施。西汉的贾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认为“廉”是为人为官都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为政者必须注意自己的品行,作为国君要做到“闻善而行之如争,闻恶而改之如仇”。

传统文化衍生出“忧国忧民”文学和“清官戏”。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半封建社会中,针对贪污腐败现象在历朝历代官场中的长期盛行,出现了“忧国忧民”类型文学以及“清官戏”等众多经典作品和代表作家,传颂至今。

例如,唐代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自觉向社会申报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从壮年到老年,他总是以惭愧的心情,将自己在担任不同职务时所得俸禄的多寡,悉数写进诗中向社会公布,充分显示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他75岁于洛阳任太子宾客一职时写的一首诗中写道:“不种一垅田,仓中有余粟;不采一枝桑,箱中有余服……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有一年冬天,白居易新添置了一件用绫和丝绵制成的棉衣,他穿上后即想到了百姓的疾苦,并为此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屡遭贬黜,仍然奋进不息,其一生为政清明、勤劳奉公,个人生活也十分节俭,他未给子孙留下什么遗产,却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廉政思想和实践在当时有着明显的进步性,诸如精简机构、裁减冗官冗费等在今天也仍有着现实意义。而欧阳修则提出“廉”应当是为官者应具备的根本道德品质,如果因为利欲熏心而不能保持廉德,那么也就丧失了其从政的个人品质。

从古至今,清官戏一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题材,宋朝的包公、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于成龙都是古代戏剧中的清官的典型形象。显而易见,反腐倡廉一直是历代中国百姓最基本的政治诉求之一。

三、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华传统的廉政文化尽管有着丰富的内容,但也不全都是精华,也有着消极的因素,例如有许多针对官员的廉政说教,但却缺少对专制君主廉政勤政方面的监督,各种廉政思想、措施的出发点往往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人民仅被视作统治的对象和权力斗争的工具。对这些糟粕,我们在扬弃的同时也应了解其历史原因和局限性,并加以总结。

还有,在古人的一些“廉政文学”作品中,流露“忧国忧民”的同时,还看到了“出仕”与“出世”的思想矛盾,例如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思想的纠结:其中只有对官场文化的鄙夷无奈,绝望凄凉,消极避世,自我逍遥,却没有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另外,古代清官文化是人治的产物,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所谓清官只是注重个人修身的自我行为,他们向往的“出污泥而不染”只是个别清廉者的高洁,而整体执政氛围则是“一片污泥”。

四、既要保持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特色

传统廉政文化有利于增强官员的自我约束能力。我国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不但包含着古代廉吏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还包含了种种廉政制度规范,一旦根植于官员的心中,将起到法律制度约束等所不可替代的效果。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廉政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作用,更好地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使其树立拒绝腐败的思想观念,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

廉政文化建设既要保持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特色。弘扬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必须和发展当代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必须贴近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契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氛围。用“扬弃”的辩证思想来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当下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消除传统廉政文化与当下社会的隔膜和疏离感,通过去伪存真的研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实现传统政治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对接,并进一步打造整个社会反腐败的文化氛围与舆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廉洁勤政意识和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近日,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3月15日电,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发布充分说明了廉政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它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廉政文化建设绝非可有可无,而要大兴其道!

首先,从抢抓历史机遇的高度出发来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暴发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经济的发展与复兴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能否做到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在勤政廉政干事创业中稳得住心神、守得住节操、抗得住诱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每当看到有党员干部因腐败而沦为阶下囚,总是忍不住一声叹息,总是觉得该做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还很不够,还很不到位,廉政文化建设的威慑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廉政文化在与腐败现象的交锋中又输了一着。因而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全面摒弃“廉政文化建设可有可无论”,进一步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力度,使廉政文化真正做到进脑入心,牢牢守住党员干部的思想阵地,全面构筑抵制腐败现象的坚强心理防线,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抢抓机遇、干事创业中经受住考验,抵挡住腐败现象的侵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从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分析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反腐败斗争面临的严峻形势更令人警醒,尤其是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变革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而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由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得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残余思想共同侵蚀着党员干部,造成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长;多元利益主体竞争日趋激烈,不法分子通过商业贿赂攫取非法利益,拉拢腐蚀公职人员。诸多因素的存在,说明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而廉政文化建设不仅不是可有可无,而且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用廉政文化去占领党员干部的思想阵地,树立领导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培育公民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增强全社会大力支持、有序参与反腐倡廉的责任意识,以扎实有效的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确保取得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残余思想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

从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地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多年,尤其是在廉政文化“六进”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省市县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在氛围营造、典型示范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好的带动、引导、影响、渗透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思想重视不够,口头上说得多,行动上做得少。在到基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时总是遇到经费不足、条件不够、人手不齐等各种难题,有的机关单位甚至连象样的廉政字画都看不到,一点廉政文化氛围都没有,眼睛都看不到,廉政文化作用的发挥根本无从谈起。其次是落实行动不力,存在短期行为倾向。缺乏配套制度保障,尤其是在经费保障方面成为现实困难,有的单位存在敷衍了事意识,示范点创建活动变成一阵风,创建结束了活动也就结束了,甚至有的单位在创建活动验收后便摇身一变又成了别的“点”,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处境尴尬。因而当务之急是迅速扭转这种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的现状,变短板为长板,借《意见》发布东风把廉政文化建设搞得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真正做到宏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要认真梳理现有廉政文化示范点,在提高巩固上下功夫,拓宽渠道,延伸功能,真正发挥出示范点应有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创建公腐倡廉基地,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搭建设新平台。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篇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通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地体会到,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一是联系思想,强化学习,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二是广泛开展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增强全民参保意识,努力营造劳动关系双方积极参加社会保险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以学习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全面推进各类社会保险的扩面工作,确保五大保险保持良好的扩面态势;四是继续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五是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六是继续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有效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资金筹集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七是进一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严格处理,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八是认真做好信访和仲裁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九是认真开展人事人才和就业工作,做到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城乡就业更加充分;十是要联系工作,抓好落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工作载体统筹力度,要求全单位党员干部对照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思路。

把握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人才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撑。目前,我县的文化人才队伍,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发展,但要肩负全县文化建设重任,还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不高,专业素质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所以,我认为,我县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灵活使用优秀人才,着力培养专门人才。在人才待遇方面,科学设定专业岗位,深化职称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表彰德艺双馨文化艺术优秀人才,重奖弘扬主旋律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积极为文化人才建功立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要放在首要位置,集中精力、认真解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6

正阳小学冯丽娟

2010年4月23日,我们绿园区教育系统第五期中青年后备干部在绿园小学聆听了长春市委党校王建教授的讲座,这次讲座王教授讲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通过这次讲座让我认识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学习,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名后备干部,一名党员积极分子,我们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的学习放在首位,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性观念。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保持和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不断的完善自我。

通过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学习,让我对纪律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腐败的现象,上致国家高级干部,下

到普通官员,他们有些人在权力金钱面前经不起考验和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给我们的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害到我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我们的党和人民对此深恶痛绝,群情激愤。身处校园的我们,也能发现身边的许多教师存在着违反单位相关规定的现象,如乱办班、接受家长馈赠等等,严重损坏了人民教师的形象。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个人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做斗争,发挥党员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学习,让我对自身的使命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后备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关注党的前途命运、塑造党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落实到具体学习工作中,以与时俱进、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踏实作风,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和本领,按照四中全会精神要求建设和谐党支部,团结广大同事,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情。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7

按照集团党委和思想政治委员会安排, 集团各级干部要认真学习《决定》精神, 并贯彻于工作实际之中。通过学习, 我认为, 《决定》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动力, 指明了文化建设前进的方向;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决定》精神、领会精神要求, 而且要明确进取方向、设定进取目标。当下对于集团来说是一个更好契机, 集团可以在这个精神鼓舞下新增动力, 在落实《决定》中, 在报业发展中有所作为, 有所创新;同时对于做好集团安全工作, 确保集团和谐稳定有着非常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为此, 结合工作实际, 谈几点学习后的初步认识和思考:

第一, 以学习《决定》为引领, 切实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具体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思想文化建设入手, 培育集团安全文化内容。思想文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 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同时安全文化是集团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塑造集团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拓展安全文化领域, 培植安全文化基础。拓展员工群体安全文化领域, 就是要抓好群众性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如构筑群众性安全文化防线;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研讨活动;抓好安全文艺, 弘扬时代主旋律;抓好道德建设,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等活动。三是加强基层一线文化建设, 形成安全文化核心阵地。基层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 主要致力于形成良好的安全工作监督网络, 培养员工树立牢固的安全工作意识, 全面提高自保和协保能力。四是安全文化必须以科技文化为引领, 展现时代精神。要抓好“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建设。硬件建设瞄准行业技术前沿, 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软件”建设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安全工作队伍, 使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得以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第二, 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为重点, 推进安全文化协调发展。抓安全文化必须推进安全文化协调发展, 紧紧抓住以“消防、治安、保密、国安、网络”为一体的日常管理工作, 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牢, 使常规安全工作与文化创新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

第三, 以保障集团和谐发展为目标, 健全安全文化发展机制。安全文化有助于宜人和谐的文化氛围, 有助于教育、引导、培养以及塑造人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 有助于树立人的科学安全态度, 特别是有助于集团制定安全行为准则和正确规范的安全生产、生活方式, 使集团安全文化向更高的安全目标发展。因此, 保障集团和谐发展, 必须使安全文化建立起有效机制, 创新发展。即主要建立四个机制:一是健全宣传教育发动机制, 参与学习掌握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形成“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的良好氛围。二是健全学习考察调研机制。切实丰富员工的安全知识, 提升先进安全文化建设发展的有效手段。三是健全绩效考评检查机制。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 必须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健全考评检查机制, 有助于安全工作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有效落实, 做到职责清楚、任务明确, 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四是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各种保障机制的目的是各相关单位、部门建设发展安全文化必须的前提和基础, 要实行专人专管, 专款专用, 防止资源浪费、用不对章等现象发生。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回顾总结了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会通过的《建议》,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五年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全会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省高校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一是准确把握“十一五”时期的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二是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会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举措。要把握的指导思想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的主题就是科学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建议》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反映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把握的主线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把握的目标任务就是围绕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及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这是整个“十二五”期间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理论学习的中心内容,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高校领导干部要在认真参加集中学习的同时加强自学,力求多学一点、学深一点。要通过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建议》中提出的有关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课题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高校当前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面向“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合理调整结构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模式,使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等战略任务的新要求。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坚持以师生为本,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困难和实际问题,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舆论宣传阵地,着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着力宣传《建议》的新论断、新观点,着力宣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新做法、新成效,努力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确立,高等教育在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所处的地位、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已经十分明晰。全省高校要积极组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民生性认识,把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规划纲要不断引向深入,努力开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上一篇:对宝宝的寄语下一篇:巡察反馈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