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答案及习题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学答案及习题

管理学答案及习题 篇1

第七章 领 导

一、判断题

1.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可以说管理职能的范围要大于领导职能(√)。

2.四分图理论是由德国的领导行为研究者首先提出的。(×)

3.通过精神或物质上的威胁来强迫服从的一种权力是强制权力。(√)4.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去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努力和贡献。(×)5.根据费德勒的领导理论,高LPC(以人为主)领导者最适合的情境是领导--成员关系不好,任务不明确,职务权力弱。(√)。

6.内容型激励理论回答的是“什么样的需要会引起激励”这样的问题。(×)7.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8.领导工作最能体现管理的艺术性。(√)9.领导意味着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二、单项选择题

1.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之间的区别在于(④)。

①激励因素被监管者控制,保健因素是工作中的内容方面的因素。②保健因素能带来工作满意,激励因素与工作不满意相关。

③激励因素最关心外部工作环境中的消极因素,保健因素与个人境遇和身体健康相关。

④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的内容相关,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相关。

2.信息沟通网络是由各种沟通途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它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及组织成员的满意度。一下四种沟通网络形式中,最能使组织士气高昂的沟通网络形式是(③)。

①轮式沟通网络 ②琏式沟通网络 ③环式沟通网络 ④Y式沟通网络 3.主管人员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联络,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这是指(③)1 ①目标协调原理 ②激励原理 ③沟通原理 ④命令一致原理

4.你手下一名工人操作一台噪声很大的设备但没有带耳塞,违反了公司的安全条例。这样一来,他自己也显得很痛苦,这是你和他都不愿意得到的结果。这种事情,你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提醒他,让他戴上耳塞试试。果真,戴上耳塞后,这位工人感到噪音消失了,于是自觉执行公司的安全条例。一是对这位工人说:“你不戴耳塞,违反了公司的安全条例。我责令你停职三天,回去反省一下这些安全措施多重要!”以上两种处理办法:(②)。①分别是正强化和负强化 ②分别是负强化和惩罚 ③都是负强化 ④都是惩罚

5.费德勒的情境理论认为下面哪些行为能使领导者与最有利的情境相适应。(④)①重新改变情境 ②领导者行为培训

③加强对领导的选择和任命

④使LPC分数与控制程度相适应 6.根据权变理论,对于高度成熟的下属,应采取(②)领导风格。

①高工作、高关系 ②低工作、低关系

③高工作、低关系 ④低工作、高关系 7.领导者正式权力的大小是由(①)决定的。

①人际关系的好坏和领导效能的高低 ②领导者素质的高低 ③正式组织中由法规、制度等明文规定的领导者的地位和职务 ④领导者个人威望的高低

三、多项选择题

1.“Y理论”认为:(①③)。

①一般人并不希望逃避责任 ②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 ③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 ④上述都对

2.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①②④)不是高成就需要者的特点。①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②不冒风险 ③具有很强的冒险性 ④:①和③ 3.强化理论不注重(③④)。

①人的内在心态 ②人的行为结果 ③人的认知倾向 ④人的内在需要 4.一般说来,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是(①②④)。①领导者 ②被领导者 ③安全需要 ④领导工作的情境

5.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分为(①②③④⑤)五个层次。

①生理的需要 ②社交的需要 ③尊重的需要 ④安全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简答题

1.斯金纳在其强化理论中提出了哪四种行为改造方式?运用强化理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①正强化 ②负强化 ③自然消退 ④惩罚

(2)①要明确强化的目的或目标,明确预期的行为方向,使被强化者的行为符合组织的要求。②要选准强化物。③要及时反馈。④要尽量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避免运用惩罚的方式。

第八章 控 制

一、判断题

1.控制标准应该用货币金额来表示(×)。

2.控制工作力度越大、越严格,越能保证计划的实施。(×)

3.要想实施有效的控制,就需要注意那些对评价绩效有关键意义的因素。(√)4.控制过程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属行为进行评价考核的过程。(×)5.反馈控制虽然获得信息时损失已经造成了,但由于它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了评价,因而有利于强化和激励员工的行为。(√)6.一般而言,预算控制属于反馈控制(×)。

7.严格的控制,会使实际工作过程缺乏灵活性,极大地限制人的工作的积极性。(×)

8.一般来说,标准必须从计划中产生,计划必须先于控制。(√)9.计划和控制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存,计划是控制的先导,控制将保证计划实施和组织目标实现(√)。

二、单项选择题 1.预先控制又称(①)。

①前馈控制 ②实时控制 ③现场控制 ④反馈控制 2.最理想的控制标准是(④)。

①实物标准 ②费用标准 ③资金标准 ④可考核标准 3.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③)。

①提高企业的内部素质 ②改变组织的外部环境 ③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④保证组织不出现偏差

4.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④)。

①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②灵活、及时和适度 ③客观、精确和具体 ④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5.“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①)最重要。

①预先控制 ②同期控制 ③反馈控制 ④前馈控制

6.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它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是(①)。

①计划目标和职责明确的完善的组织机构 ②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③必须进行组织变革 ④对实际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价 7.对于建立控制标准,哪一种说法不恰当?(③)①标准应便于衡量 ②标准应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③建立的标准不可以更改 ④建立的标准应当尽可能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 8.为了保证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制订的计划的实现,管理者必须从始至终地根据计划目标派生出来的标准对组织成员的各项工作进行衡量和纠偏,从而产生了(③)职能。

①计划 ②领导 ③控制 ④指挥 9.组织中的控制工作是指(④)。

①人对组织的控制 ②人对人的控制 ③人对资源的控制 ④组织对人的控制 10.控制工作的第一个步骤是(②)。

①分析问题 ②拟定标准 ③纠正偏差 ④总结经验

三、多项选择题

1.按控制活动位置分类,控制可分为(①③)。①预先控制 ②前馈控制 ③过程控制 ④反馈控制

2.根据控制信息性质划分,控制职能可分为三种类型,即(②③④)。①前馈控制 ②计划控制 ③同期控制 ④反馈控制 3.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选项都不对)原则。

①控制关键点 ②例外 ③控制趋势 ④反映计划要求⑤组织适宜性 4.从已经结束的活动或已取得的工作成果中获得信息,并根据这种信息采取措施对下一工作过程所实施的控制是(③①②④⑤)。

①过程控制 ②现场控制 ③前馈控制 ④反馈控制 ⑤事后控制 5.控制标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①②③④⑤)。

①定量标准 ②定性标准 ③工作标准 ④技术标准 ⑤管理标准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控制?管理控制过程包括三个基本步骤是什么?

答:控制是保证各项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职能,有一般意义的的控制与管理意义上的控制。控制的基本要素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上岗后的第一招棋

A、B、C在大学期间就是挚友,被同学们称作“桃园三兄弟”。他们在六十年代初毕业后,各奔东西,少有来往。二十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在一次会议中又见面了。想不到当年东海大学的三个高材生,现在都被改革的浪潮推上了领导岗位,分别担任了三个中等城市仪表局的副局长。这三位老同学、新局长聚在一起自然就说到半年前各自走马上任时的经历。

副局长A上任后的第一招棋是:召集有关处、室的负责人,开座谈会了解情况。他在谈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说:“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大家了解自己,一方面自己又熟悉了各处室的负责人,从而对局里的整个情交可以有个大概了解。为了尽快熟悉分管的工作,他采取的方法是:“机关工作一有空闲,就深入到局属工厂、公司”,“严格要求自己,边干边提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各基层单位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副局长A,这样想也这样干了,显得信心很足。

副局长B与副局长A不同,他选择的第一件事是与局其他领导逐个进行一次谈心,向他们了解局里的情况,谈自己上任后的想法。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先沟通思想,彼此有所了解,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他决定在半年时间里不坐办公室,争取跑遍局属的全部企业(包括科研单位)做到最大限度地熟悉基层。当问到B对刚上任所采取的这种做法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时,他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十分熟悉下属的干部和群众,与干部群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指挥谋略上得心应手,才有发言权”。

副局长C上任后选择的第一招棋又完全不同于前两位老同学。他显得很自信,上任后即行使职权,他要求有关处室在一定时间内画出六张图来,并亲自确定这六张图的内容分别是:组织结构图,岗位功能图、内部关系图、外部关系图(处室与处室之间和处室与外局对应处室之间的关系)、信息传递图、重大事务处理程序图。在各处室画图的过程中,他也参与其中,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志们共同商讨和修改。他在具体谈到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方法时说:“要尽快熟悉局里的情况,依靠传统的作法是很难在短期内做到的。现在,我构思出六种图(得到局其他领导的支持,自己也参与其中一起绘制),是因为这六张图可以很快完成的,通过看这六张图,并且努力消化弄通,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基本上了解清楚局里的机构设置、工作范围、相互关系等,以后有时间深入基层处理工作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

以上三位新局长上任后选择的第一招都不相同,而且各招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以后这三位副局长在熟悉工作的时间快慢、熟悉情况的深浅方面,现在无法了解,暂且略去不谈。

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位副局长中哪一位的工作选择比较好?

2.如果你是刚上任的厂长(局长、院长、经理),你将如何尽快熟悉新岗位的工作?

一道数学练习题答案的探究 篇2

多年的数学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探究出来的,探究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搞清知识的来胧去脉前因后果,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正因为如此,自己在教学中特注重让学生探究,练习题的处理也不例外;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所以在学了勾股定理后特意安排了一道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通过探究达到提高学生运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目:1个1m高的人正在一棵9m高的树旁劳动,忽起一阵大风,将大树从距地面4m处吹断,此时此人应站在何处比较安全?

师:哪位同学比较聪明且肯动脑筋能解出此题?

(大部分学生纷纷举起手来,这么同学都能解出来,我心里挺高兴的。)

生A:人应站在距树3m以的地方才安全。

师: 生A陈述你的理由。

生A: 如图(1),风是从距地面的4mB处吹断的,AB=4m,树高9m,那么断了的部分BC 长5m,树与地面垂直,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AC=BC2-AB2

=52-42

=3m

所以此人此时应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此时下面部分学生连声说不对!不对!)

师: A肯动脑做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B:生A的答案不全面,人除站在3m以外安全还可站在如图(2)所示的A与D之间,因为1m高的人站在C与D之间某处,树会压着人,A与D之间有空间,且树斜着撞不着人。(这时,教室时像煮沸的油锅,一片议论声,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师:哪位同学说“不对”,谈谈你的理由生C:人站在A与D之间也不安全,因为,折断部分BC上还有大分枝、小分枝、这些树枝可能撞着人,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可能发生,折断部分BC会从B处完全断开,整个BC部分掉下来,也会压着人,所以人站A与D之间某处也不安全。

师:生C考虑的比较细致,根据以上三位同学的回答,说明人只能站在3m以外,这个 结果正确吗?

(此时无人回答,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我想此时如果通过老师点拨效果不佳,不讲同学们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心里有点着急,忽然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实践出真知,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真谛。

师:现在动手实践:前后四个人分为一小组,先用硬纸板剪出两个长分别为45cm、5cm的硬纸条(宽度不超过1cm或可替代硬纸条的东西,按20:1比例);然后四人既要齐心协力、模仿树倒的过程,又要分工:1人纪录、1人观察、1人移动5cm硬纸条(代替1米高的人)移动范围在15cm以外,多在15cm-20cm之间移动,1人用45cm的硬纸条(从20cm处折一下,25cm代替折断部分)模仿树倒的过程;随后四人一组,根据操作结果,共同商讨,画出树倒的示意图,最后根据图形作出正确的结果,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齐心协力,肯动脑、动手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完整的、正确的答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情绪高涨,绝大数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过程,过了一 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举起手来)。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很好,下面请D、E代表他们所在一个小组将图形和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一人画图,一人写出解答过程。

图(3)

如图(3):在AB上截取AF=1m,过点F作FD⊥AB圆弧于点D,连结BD,过D作CD⊥AC,BC=BD=5 m,BF=AB-AF=4-1=3m。

在Rt △BF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DF=BD2-BF2

=52-32

=4m

DF=AG=4m

所以此人应站在距树4m以外的地方较安全。

师:问此人站在距树3m到4m间为什么不行?

生D:树倒的过程中树稍会打着人。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一组同学的答案对吗?

学生:正确!(学生一致认为正确)

师:这组同学合作的很好,同学们请你们想想,开始时为什么会出现“人站在距树3m以外的地方”的结果呢?原因何在?(教室里又一片议论声)

生F: 开始解答时,只想到树倒后的结果,而忽略了树倒的过程,即把动态的过程静止化了。

师:多么漂亮的回答,所以平时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联系具体情况,必要时画出图形,做到数形结合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篇3

2.所有的管理者在组织运行过程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高层管理者主要充当信息角色,中层管理者主要充当决策角色,基层管理者主要充当人际角色。()3.有了管理活动,就产生了管理学。()

4.领导可以越级指挥下级,也可以越级检查下级的工作;下级可以越级反映情况,也可以越级请示。()5.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6.最早提出经济人观点的管理学家是亚当.斯密。()

7.孔茨等人在继承古典管理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人员14项基本原则。()8.管理的核心是协调。()

9.1993年,哈默和钱皮合著了一本书,该书总结了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阐明了生产流程.组织流程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的新方法----业务流程再造。()

10.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管理的应用范围,人们的认识不同,你认为下列哪个说法最好?()A.只适用于盈利性工业企业 B.普遍适用于各类组织 C.只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 D.只适用于营利性组织 2.下列几项活动中,哪一项不属于管理活动?()

A.部队的班长与战士谈心 B.企业的总会计师对财务部门进行检查 C.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D.医院的外科主任主持会诊 3.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A.艺术性与科学性 B.基础性与边缘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D.普遍性与重要性

4.管理同生产关系相联系而表现出的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科学属性 D.艺术属性

5.管理即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指:()。

A.管理因环境而变的随机性 B.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运用 C.管理者的艺术修养 D.管理的复杂性 6.()职能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A.决策 B.领导 C.创新 D.控制

7.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以下顺序排列(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8.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在扮演()。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9.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10.将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的代表人物有()。

A.泰罗、法约尔、韦伯 B.韦伯

C.标德尔、厄威克、卢瑟、古利克 D.法约尔 11.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人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理性人 D.复杂人 12.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泰罗 B.巴纳德 C.西蒙 D.德鲁克 13.()是泰罗的代表作。

A.《科学管理原理》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D.《车间管理》

14.威廉·大内在分析研究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之后,提出了()。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 15.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

A.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四、多项选择题

1.管理学具有的特征是()。

A.一般性 B.多样性 C.历史性 D.实践性 E.实用性 2.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包括()

A.政治与文化素质 B.基本业务素质 C.身心素质 D.能力素质 E.知识素质 3.20世纪70年代,普遍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

5.当一个决策方案对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可能状态,每一种状态都以一定的可能性出现,并对应特定的结果时,这种已知方案的各种可能状态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决策,可以采用盈亏平衡点法。()

6.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7.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或策略决策,它是指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作出的带有局部性的具体决策。它主要由企业高层领导制订。()

8.经常重复发生,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进行的决策,就是非程序化决策。()

三、单项选择题

1.专家预测法又称()法。

A.指数 B.回归 C.平均 D.德尔菲 2.关于决策,正确的说法是()

A.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B.管理是决策的基础 C.决策是调查的基础 D.计划是决策的基础 3.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是按决策的()分类的。A.变量之间的关系 B.依据 C.对象的内容 D.范围 4.决策就是()方案。

A.筹备 B.拟定 C.选择 D.执行

5.将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是按决策()分类的。A.重要程度 B.重复性 C.决策的条件 D.依据 6.决策必须对每个可行方案进行综合和评估,即必须进行()研究。A.经济性 B.效益性 C.社会性 D.可行性 7.()法是乐观法和悲观法的折衷。

A.损益值法 B.收益法 C.最大损益值法 D.最大调整收益法 8.作决策的过程就是不断去寻找()因素的过程。

A.概括性 B.代表性 C.典型性 D.限制性计量决策 9.边际分析法中的临界点是指追加的支出与追加的收入()。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相等 D.无关 10.决策树是()方法的一种。

A.概率 B.效用 C.期望值 D.边际分析 11.线性规划法是()法中的一种。

A.确定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以上都不是 12.决策作为一个过程,包括六个阶段,其最后一个阶段是()。A.贯彻实施方案 B.追踪检查 C.评价各方案 D.修理原方案 13.通常用来指导组织战术决策的目标是()。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14.如果组织面对的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下列通常不是其决策重点的是()。A.如何改善生产条件 B.如何完善营销网络

C.如何扩大生产规模 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15.下列不属于决策者只寻求满意结果原因的是()。

A.只能满足于在现有方案中寻找 B.决策者能力的缺乏

C.选择最佳方案需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 D决策者只需要有满意的结果

16.()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17.关于政策指导矩阵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定性决策方法 B.采用严格意义的3*3矩阵来分析

C.对于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的经营业务,不应继续发展,但也不要马上放弃 18.下列哪种方法是用来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A.大中取大法 B.数学规划 C.网络优化

四、多项选择题

1.决策按对象的内容来分有()决策。

A.战略 B.战术 C.常规 D.非常规 E.风险 2.决策按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分,有()决策。

A.经验 B.常规 C.确定型 D.不确定型 E.风险型 3.越是组织的最高主管人员,其所做出的决策就越倾向于()决策。A.战略型 B.非常规型 C.科学型 D.经验型 E.风险型 4.在决策活动中,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是()。A.经济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社会性原则 E.集体性原则

5.我们在选择方案时,可以运用的方法有()。

5.涉及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的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计划是一种无意识形态 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 C.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 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6.计划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A.控制 B.指导与领导 C.人员配备 D.组织 7.未经计划的活动,是()控制的。

A.可以 B.较难 C.很难 D.无法

8.在计划的编制方法中,具有灵活性的.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长期计划的编制方法是()A.运筹学方法 B.滚动计划法 C.计划––规划––预算方法 D.投入产出法

9.表明企事业单位或其机构中的某一部分的基本作用或任务的是()。A.宗旨 B.目标 C.政策 D.规则 10.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

A.估量机会 B.确定目标 C.确定前提 D.做好预算 11.计划工作的最后一步是()。

A.评价各种备选方案 B.拟定派生计划C.编制预算 D.修改方案 12.“第十个五年计划”是()计划。

A.短期 B.专项 C.长期 D.中期

13.按照()分类,可将计划分为战略计划、策略计划和行动计划。A.制定计划的层次 B.计划的对策 C.计划的范围 D.计划的约束力 14.计划的程序可划分成8个步骤,其中()是制定决策的真正关键。

A.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B.评价各种备选方案C.选择方案 D.拟定派生计划 15.派生计划是主计划的基础。()计划完成,主计划才有保证。A.短期 B.专题 C.派生 D.战略

16.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A.大 B.小 C.灵活 D.捉摸不定 17.工业上常用的投资回收率是()原理的具体应用。

A.灵活性 B.许诺 C.限定因素 D.改变航道 18.对主管人员来说,计划工作中最主要的原理是()

A.灵活性 B.改变航道 C.限定因素 D.许诺 19.改变航道原理是使计划执行过程具有()

A.适应性 B.灵活性 C.限定性 D.许诺 20.目标系统中最上层的目标是()

A.社会经济目标 B.宗旨任务 C.专业目标 D.分组织目标 21.关于目标多样性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个组织的目标具有多样性 B.组织的目标越多越好

C.组织的第一级目标是多样的 D.组织的主要目标一般是多样的 22.目标管理的创始人是(C)

A.法约尔 B.韦伯 C.德鲁克 D.梅奥

23.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A.行为控制的管理 B.自我控制的管理 C.开放性管理 D.主动性管理

24.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组织目标是分层次.分等级的,我们可以把组织目标简化和概括为()个层次。A.二 B.三 C.六 D.七 25.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

A.目标设置 B.目标实施 C.目标总结 D.目标评估 26.一般说来,目标任务要()执行者能力水平

A.高于 B.略高于 C.低于 D.略低于 27.我国实行目标管理始于()年

A.1949 B.1958 C.1978 D.1989 28.对于目标管理,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有效 B.目标容易制定 C.假设不一定存在 D.调动积极性 29.确定合理的计划期限遵循了计划工作的()原理。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30.计划前提条件中的可控条件是()

A.组织内部的政策和规划 B.税收 C.人口增长 D.职工流动率 31.最活跃的预测是()预测。

A.社会未来 B.技术 C.经济 D.长期

32.在经营计划调整方案中,()适用于品种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调整。)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E.E级――结果造成巨大危害

22.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

A.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结合 B.对目标的重视

C.企业领导人对实行目标管理的信心 D.脚踏实地去完成各种目标 E.对环境的研究

23.计划工作的外部环境包括()环境。

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技术 E.文化伦理 24.计划是()。

A.面向未来的 B.过去的总结 C.现状的描述 D.面向行动的 1.× 2.V 3.X 4.V 5.× 6.V 7.V 8.V 9.V 10.X 1.A 2.A 3.B 4.A 5.A 6.D 7.D 8.B 9.A 10.A 11.C 12.D 13.A 14.C 15.C 16.B 17.B 18.A 19.D 20.B 21.D 22.C 23.B 24.B 25.A 26.B 27.C 28.B 29.B 30.A 31.C 32.A 1.BCD 2.ABCDE 3.ABDE 4.ABCDE 5.ABCD 6.ABCE 7.ABD 8.CE 9.DE 10.AB 11.BC 12.ACE 13.ABCD 14.AD 15.DE 16.ABCDE 17.ABCDE 18..ABCDE 19.ABCDE 20..ACD 21..ABCD 22.ABCD 23.ABCDE 24.AD 1.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2.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3.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进行控制。有力的领导控制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4.决策所做的若干个备选方案应是可行的,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方案切实可行。这就是决策的科学性特征。()5.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应正确处理组织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组织与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局部利益的基础上,把提高整体效用放在首位,实现决策方案的整体满意。这就是决策的综合效益原则。()1.企业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这一战略是()。A.混合多元化 B.横向多元化 C.同心多元化

2.企业通过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这是()。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3.企业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区域市场,这是()。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4.对于目标管理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管理人员和工人都由其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B.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 C.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5.在“天、地、彼、此”中,“地”是指()。A.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 B.企业竞争对手 C.企业自身条件 D.外部一般环境 6.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

A.战略选择 B.战略环境分析 C.远景和使命陈述 7.()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

A.作业明细表 B.网络图 C.关键路线

8.某品牌电视因在电视机上加装“VCD”播放器而大受欢迎,这属于()。A.差异化策略 B.无差异化策略 C.集中策略 D.成本领先策略

四、多项选择题

1.战略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

A.市场细分 B.行业组织分析 C.竞争对手分析 D.消费者行为分析 E.成本分析 2.战略选择就是确定企业应采取的战略类型。战略基本类型有()。

A.总成本领先战略 B.多样化战略 C.差别化战略D.市场细分战略 E.专一化战略 3.制定战略需要一些基本原则作为指南,这些基本原则指的是()。A.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B.把握时机 C.扬长避短 D.出奇制胜 E.集中资源 F.量力而行 1.V 2.X 3.X 4.X 5.×

1..C 2.C 3.A 4.A 5.A 6.C 7.B 8.A 1.ABC 2.ACE 3.ABCDEF

.参谋人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建议,在很多时候还应该充分发挥指挥与协调的作用。()

2.直线型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古老的组织形式,对于任何企业,其效率都比矩阵组织结构差。()3.综合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大于专业管理者的管理幅度。()4.组织层次过多,不利于组织内沟通。()

5.环境变化剧烈时,组织结构弹性应该大一些。()6.组织设计应满足事事有人做的原则。()

7.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组织内非正式组织的形成。()8.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分工越细组织效率越高。()

来公司领导发现该部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出现了一定的滑坡,许多成员不满于单调乏味的工作。对此,你认为最好采取以下那种方法好?()

A.严格内部规章制度,以改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B.调整该部门领导班子,促其改变当前的工作面貌 C.以工作丰富化为原则,进行工作和职务再设计 D.调整该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部分职能分解出去

14.样龙公司原是一家以生产经营床上用品为主的大型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床单和枕巾从60年代开始就受到欢迎,但近年来效益持续下滑。据分析,困扰公司高层领导的问题主要是: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发了重大变化;公司在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等环节中在严重的沟通障碍;对主要竞争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反应。据此,公司高层管理部门当前先应该采取的措施为()。

A.重新明确公司业务定位

B.进行组织机构调整 C.加强公司产品开发能力

D.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5.部门划分时最普遍采用的划分方法是()。

A.按产品划分 B.按人数划分 C.按职能划分 D.按地区划分

四、多项选择题

1.组织设计的原则包括()。

A.专业分工 B.统一指挥 C.控制幅度 D.权责对等 E.柔性经济 2.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

A.环境 B.技术 C.战略 D.组织规模 E.组织生命周期

3.英国管理学家伍德沃德把技术划分为()等几种类型。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循环生产技术 E.精益生产技术

4.佩罗将技术划分为()等几种类型。

A.常规型技术 B.工艺型技术 C.工程型技术 D.非常规型技术 E.精益技术 5.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组织结构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方面。

A.规范化程度 B.集权化程度 C.复杂化程度 D.人员结构比率 E.员工贡献率 6.组织部门化的原则包括()。

A.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结合 B.分工与协作结合 C.精简高效 D.人人有事做 E.事事有人做 7.授权的原则包括()。

A.重要性原则 B.适度原则 C.权责一致原则 D.级差授权原则

E.权力完全下授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C 2.B 3.D 4.D 5.A 6..C 7.C 8.B 9.D 10.C 11.D 12.C 13.C 14.B 15.C 1.ABCDE 2.ABCDE 3.ABC 4.ABCD 5.ABCD 6.ABCDE 7.ABCD 1.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达到的目标包括:用人得当,使人才使得其所,避免员工流动。()2.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既有企业中没有用好的人,也有本身无用的人。()

3.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物质资源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4.企业在挑选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候选者越多越好的原则,最大可能地增加可挑选性。()5.人是“经济人”,对自己的付出往往估计很低,对自己的所得估计较高。()6.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会出现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情况。()

7.横向或向下调换员工岗位,既会降低成本,又会减缓组织内劳动力供求不平衡。()8.绩效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定义绩效。()

9.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难建立.最难操作的是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价。()10.职业生涯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下去。()1.在人员的配备中,以下哪一条不是需要考虑的人员配备原则:()。A.公开招聘 B.因事择人 C.动态平衡 D.因才使用

2.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针对某个空缺的职位,对申请者进行有效的甄选是非常必要的。通常对不同的职位,采用的甄选方法也有所区别。在以下几种常用的甄选方法中,选择高层管理者时最常用的是()。A.笔试 B.工作抽样 C.面谈 D.履历调查 3.用工作轮换法来培训管理人员的好处是()。

A.使受训者了解企业各部门的业务内容和所需技能,并熟悉各部门的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B.了解企业管理与运行的全貌及各部门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彼此的协同关系 C.培养出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与全局观念 D.以上三者都是

4.某公司高层决策者对人力资源部提出目标,要求经过努力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为公司各关键岗位提供合格的人才。对于这一要求,你认为以下哪一种评价最有道理?()。

A.时间不明确,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B.关键岗位提法欠具体,范围认定困难 C.合格人才的标准不清楚,需详加说明 D.需综合考虑以上说法所反映的问题

5.管理方格图理论认为,最好的领导方式是()。A.1.1型 B.1.9型 C.5.5型 D.9.9型

6.构成领导者职权影响力的因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A.支配权、强制权、奖励权 B.强制权、惩罚权、奖励权C.支配权、奖励权、处置权 D.强制权、奖励权、处置权 7.下列选项中属于领导者的关注点是()。

A.开发 B.执行 C.控制和结果 D.正确地做事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领导情景论。

A.权变理论 B.路径-目标理论 C.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D.管理方格理论

9.领导权变理论的三维结构模式指出:对处于中间状态的环境,采用以()为中心的宽容型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A.物 B.人 C.任务 D.生产 10.下列选项中()不是领导权力的来源。

A.法定权 B.奖赏权 C.模范权 D.任免权

11.根据民主集中制,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把不同程度的领导权力下放给下级主管人员或其他人员,并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督。这是()艺术的具体体现。

A.用人 B.决策 C.授权 D.激励 12.作为一个主管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

A.修养 B.管理艺术 C.理解力 D.修养和管理艺术

13.如果由于差错而必须训斥人的话,一般的情况下,较好的方法是()。

A.不理解出差错的人 B.严厉的训斥他 C.当众批评他 D.单独找他谈 14.在管理方格理论中,1.9型领导方式是()的领导。

A.专制型领导 B.俱乐部型 C.贫乏式 D.理想型

四、多项选择题

1.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

A.法定权 B.奖赏权 C.惩罚权 D.模范权 2.下列能使领导拥有模范权的领导特质是()。A.无私工作、刚正不阿 B.开拓创新、不畏艰险 C.关心群众疾苦 D.保护下属利益 3.领导行为论的代表研究包括()。

A.管理方格理论 B.密执安大学的研究 C.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D.激励强化理论 4.领导权变理论包括()。

A.领导行为理论 B.路径-目标理论 C.菲特勒权变理论 D.生命周期理论 5.管理方格图是()设计的。

A.坦南鲍姆 B.施米特 C.布莱克 D.穆顿

6.关心下属、公正地对待每个下属、能够做到“权力不争、责任不让、通力合作” 是领导的()艺术。

A.授权 B.用人 C.指挥 D.与人合作

1.X 2.√ 3.X 4.X 5.√ 6.X1.A 2.B 3.D 4.D 5.D 6.A 7.A 8.D 9.B 10D 11.C 12.D 13.D 14.B 1.ABCD 2.ABCD 3.ABC 4.BCD 5.CD 6.BD

1.根据戴维?麦克利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2.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的。

3.在物质激励中,最突出的就是金钱。金钱是惟一能激励人的力量。4.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公平理论认为有效的激励取决于个体对完成工作任务以及接受预期奖赏的能力的期望。6.双因素理论是指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1.双因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梅奥 B.韦伯 C.麦格雷戈 D.赫茨伯格 2.麦克莱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来说,()需求比较强烈 A.权力 B.社交 C.生态 D.成就 3.期望理论属于()。

A.过程型激励理论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内容型激励理论 D.激励理论

4.某公司对其员工的工作条件进行改善,这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员工的()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感情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5.从期望理论中,我们的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A.目标效价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B.期望概率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11.ABCDE 2.ACD 3.CD 4.CDE 5.ABDE 6.ABCE 7.ABCDE 8.ABCD 9.ABCD 10.AB 11.AB 12.AB 13.ACD 1.按照组织系统可将沟通划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2.正式沟通的交流速度比较快、信息比较准确、效率高。

3.轮式沟通网络具有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容易失真,成员平均满意度较低的特点。1.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A.语言 B.信息 C.想法 D.意见 2.在完整的沟通过程环节中,沟通效果又叫做()。

A.发送者 B.非正式传递渠道 C.平行接收者 D.上行作出反映 3.下级的意见、信息向上级反映叫做()沟通。A.下行 B.平行 C.上行 D.正式

4.在组织中,()构成组织沟通最基本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协调工作。A.群体间沟通 B.个体间沟通 C.组织间沟通 D.单向沟通

5.下列选项中()不是优秀的管理者实现有效的谈判一般的原则。A.理性分析谈判的事件 B.抱着诚意开始谈判 C.坚定与灵活相结合D.妥善的选择处理办法 E.理解你的谈判对手

6.各种沟通方式中,快速传递、快速反馈,信息量很大,但传递中经过层次愈多信息失真愈严重,何时越困难的沟通方式是()。

A.带你媒介 B.非语言 C.书面 D.口头

7.下列选项中()不是决定信息来源可靠性的因素。A.诚实 B.能力 C.客观 D.权威 8.关于口头沟通正确的说法是()。

A.常常用于传递篇幅较长、内容详尽的信息 B.易于远距离传递,易于存储 C.适合于需要翻译或精心编制的信息 D.可在作决策时提取信息

四、多项选择题

1.完整的沟通应该包括的环节有()。

A.主体和客体 B.做出反应 C.媒体 D.编码和译码 E.反馈

2.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要素()。A.信息源 B.信息内容 C.信息的接受者 D.沟通渠道 E.媒体

3.按沟通是否具有正式的组织系统可分为()。A.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 C.下行沟通 D.非式沟通 E.平行沟通

4.按沟通中信息流动的方向区分为()。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E.平行沟通

5.按沟通所使用语言的方式可分为()。

A.口头沟通 B.电子沟通 C.书面沟通 D.书面口头混合沟通 E.正式沟通 6.沟通的四个阶段是()。

A.关注 B.理解 C.接受 D.反馈 E.行动和反馈 7.沟通联络的主要作用有()。

A.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 B.稳定职工思想,统一组织行动 C.使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D.使计划做得更加细致化 E.加强组织的两个文明建设 8.()属于正式沟通。

A.组织的定期会议 B.按组织系统逐级上报 C.私下议论 D.同学聚会 E.团组织生活

9.沟通在管理中的作用是()。

A.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B.是领导着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C.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D.沟通是组织文化

10.沟通的目的有()。A.给交往对象提供行为建议

B.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激励或约束他人行为

质量管理学参考复习题及答案 篇4

2、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

3、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期望和要求,相应的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

4、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3、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4、质量环:从识别需要到评价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个阶段中,影响实体质量的互相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5、质量信息:反映企业产品质量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基本数据、原始记录以及产品使用过程中反映处理的各种情报资料

1、面向质量的设计(design for quality,DFQ)是一种强调以满足顾客需求,保证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先进产品设计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准确把握顾客及市场需求,将满足顾客需求,保证产品质量这一目标融入产品设计全过程,全面考虑产品生产周期各个阶段影响质量的因素及控制问题,确保所设计出的产品质量通过后续制造能予以保证或实现。

2、◎并行工程是集成、并行设计产品及相关过程(包括制造和支持)的系统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产品开发人员从一开始就能考虑到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作业调度以及客户需求。

1、受控状态 :μ和σ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过程的质量特征值或其统计量均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内,且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2、失控状态:μ和σ其中之一或者两者不符合质量规格要求,或者随时间变化

3、◎工序能力:指工序出狱受控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亦即人员,设备,原材料,加工方法,检测手段,环境等质量因素出狱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工序质量的能力

4、工序能力指数:就是表示工序能力对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保证程度

5、工序质量控制:是定期而连续地从零件中抽取一定量的样本进行检验,把样本作为工序加工状态的反馈信息,以便分析和控制制造过程,从而达到保证加工质量的目的。

6、工序改善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格率,能使工序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活动

7、质量检验:指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计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规定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符合行的活动。

1、质量成本就是指要将产品质量保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费用

2、内部故障成本指产品在交付前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

3、外部故障成本产品出厂后,在用户使用过程中由于产品的缺陷或故障所引起的一切费用总和

4、鉴定成本是为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质量要求所需的试验,检验和检查方面所支付的费用5预防成本是指预防发生故障或不合格品所需的各项费用直接质量成本是指生产,销售某种产品而直接发生的费用间接质量成本是指生产,销售几种产品而共同发生的费用可靠性 从工程角度定义为产品无故障完成任务的能力;从统计角度定义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可靠性模型指的是系统可靠性逻辑框图及数学模型简答题

1、真正质量特性和代用质量特性有何区别?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称为真正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期望和要求,相应的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例如,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是真正质量特性,而其耐磨、抗压和抗拉强度等则是它的代用质量特性。可见,真正质量特性是顾客的期望和要求,而代用质量特性是企业为了实现真正质量特性所作出的规定。

2、质量管理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自20世纪初的质量体验,到40~50年代的统计质量管理,再到50~60年代兴起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及80年代出现的ISO9000现象和6西格玛管理法,理论与技术都一直在发展

3、美国和日本两国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各自特征是什么?美国:第一,它十分注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先后建立了质量检验的工作方法、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等,并成功地把它们应用于产品质量控制;第二,非常重视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工作;第三,十分重视质量成本分析,认为必须把质量水品和成本水品联系起来考虑,注重在一定的成本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日本:第一,全企业的质量管理;第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第三,质量管理监察;第四,活用各种统计方法;第五,质量管理教育和训练;第六,全国的质量管理推行活动。

4、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特点是什么?全面质量管理其基本特点是:(1)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途径,既不是某种狭隘的概念或简单的方法,也不是某种模式或框架(2)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组织必须以质量为中心来,其他管理职能不可能取代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3)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以全员参与为基础(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组织的长期成功,而不是短期的效益或哗众取宠的市场效应(5)强调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成员及社会受益不是 受损

5、质量检验阶段进行检验把关有什么缺点?(1)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2)在生产过程中缺乏预防,一旦出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3)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而百分之百的检验并不等于百分之百的准确,而且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样做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对于某些产品来说,这种检验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的,或毫无意义的。

1、PDCA循环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PDCA循环是由戴明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故也称为戴明环活动。PDCA循环中的四个英文分别是P表示Plan(计划)、D表示Do(执行)、C表示Check(检查)、A表示Action(处理)。PDCA反映的是任何一项工作包括质量管理都必须经过的4个阶段。这4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周而复始,使质量不断改进。

计划制订阶段—P阶段:这一阶段的总体任务是确定质量目标,制订质量计划,拟定实施措施。具体分为4个步骤,即:第一,对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根据顾客、社会以及组织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衡量组织现在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找出差距或问题所在。第二,分析造成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根据质量问题及迹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致使质量问题产生的各因素。第三,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影响质量的因素往往很多,但起主要作用的则常为数不多,找出这样的因素并加以控制或消除。第四,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订对策,拟定相应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措施,提出执行计划。计划执行阶段—D阶段:按照预定的质量计划、目标和措施及其分工去实际执行。执行结果检查阶段—C阶段:根据计划的要求,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寻找和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处理阶段—A阶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确定其原因,并采取措施。此外,在该阶段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巩固取得的成绩,防止发生的问题再次发生。这一阶段分为两个具体的步骤:第一,根据检查结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措施将其规范化,纳入

有关的标准和制度,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同时防止不良结果再发生;第二,提出该循环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将其转到下一循环中去,使其得以进一步地解决。PDCA循环的特点一是大环套小环,互相衔接,互相促进;二是如同爬楼梯,螺旋式上升,不断循环、不断上升。

2、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有何区别?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意图和质量方向。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反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作为组织在质量方面做追求的目的,应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应具体定量和可测,而要与质量方针相一致。具体来说就是,质量方针是企业的质量宗旨和战略方针,质量目标是为实现质量方针而制定的具体目标。

3、什么是质量文化?就是组织和社会在航期的生产经营中自然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

4、质量环有什么特点?

一.将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划分为13个环节(质量职能),即市场研究、开发研制、设计、指定产品规格、制定工艺、采购、设备装置、生产、工序控制、检验、测试、销售和售后服务。这些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周而复始。二,强调了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实现以及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3个环节构成一轮循环,每经过一轮循环,产品质量就获得一定的提高,而且连绵不断,永无止境。

5、试述质量管理“三部曲”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三部曲包括:1)质量计划——为建立有能力满足质量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质量计划是必要的。2)质量控制——为了掌握何时采取必要措施纠正质量问题就必须实施质量控制。3)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有助于发现更好的管理工作方式。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达到完善的质量管理。1质量管理体系由哪些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组成?

答:(1)管理职责(2)资源管理(3)产品的实现(4)测量、分析和改进2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指的是什么?答:一个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要受到各种需求、具体目标、所提供的产品、所采用的过程以及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其结构和要素不需统一成相同的模式。以下是集中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体系要素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体系结构:(1)要素树结构

(2)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3)持续改进模式。3什么是质量管理体系?论述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答: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种,ISO9000将其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质量管理的有机整体;(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客观呈现;(3)组织形式的唯一性;(4)内容的全面性。4什么是不合格控制?如何实施不合格控制?答:不合格品控制在质量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组织必须采取措施对不合格品实施严厉的控制,并建立不合格品控制度文件化程序。不合格品控制通常包括标识、隔离、评审、处置、措施和放置再发生。任何人都有权报告在过程的任何阶段所发现的不合格。不合格一旦发生,应立即予以纠正,并在纠正后重新验证,以证实其符合性。要确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得到标识和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并要详细记录所发生的任何一项不合格及其处置情况,以便总结经验和为分析与改进活动提供数据。

1、应用散布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1)应将不同性质的数据分层作图。否则将会导致不真实的判断结论。(2)散布图相关性规律的运用范围一般局限于观测值数据的范围内,不能任意扩大相关判断范围。(3)散布图中出现的个别偏离分布趋势的异常点,应在查明原因后予以剔除。散布图中的点子云形状有哪些? 有六种:强正相关、弱正相关、不相关、强负相关、弱负相关、曲线相关。

2、排列图有哪些作用?其应用程序是什么? 作用:(1)按重要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题的作用。(2)是识别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应用程序:(1)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2)选择用于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3)选择进行质量分析的数据的时间间隔。

(4)画横坐标。5)画纵坐标。(6)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值,长方形显示出每个项目的作用大小。7)由左到右累加每一项目的量值(以%表示),并画出累计频数曲线,此曲线又叫帕累托曲线,用来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8)利用排列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

3、如何判断控制图是处于受控状态还是失控状态。答:用控制图识别生产过程的状态,主要是根据样本数据形成的样本点位置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受控状态的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或者稳定状态,条件有:(1)是在控制界限内的点排列无缺陷,(2)是控制图上的所有样本点全部落在控制界限以内。在满足了第一个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第二个条件,若满足下列条件就认为工序处于受控状态:1)连续25 个点没有一个点在控制界限以外;2)连续35个点中最多有一个在控制界限以外;3)连续100个点中最多有两个在控制界限以外;失控状态的判断:只要控制图上的点出现下列情况,就可判断其工序为失控状态:1)控制图上的点超出控制界限外或恰好在界限上;2)控制界限内的点排列排列方式有缺陷,呈现非随机排列。4.1什么是总体样本?什么是抽样样本?答: 把所研究的对象的全体称为全及总体/母体/总体。通常全及总体的单位数用N来表示,样本单位数称为样本容量,用n来表示。相对于N来说,n则是个很小的数。4.2、分层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应用答:分层法一般与其它统计方法结合使用,作为其它方法(如直方图、排列图等)的数据预处理。通过数据分层把错综复杂的影响质量的因素分析清楚。4.4、某厂生产某零件,100个解:最大值为237,最小值为202,极差R为35,K=1+3.31lg100=8因为对称性,所以K取基数9,但由于本体数据的特殊性,K取9或不完全包括所有的数,所以K取10组距H=3.5取4。平均值218.62。方差=52.66以ASI四阶段模式为例说明QFD的分解步骤。答:ASI四阶段模式将顾客需求的分解分为产品规划、零部件配置、工艺规划和加工过程规划四个阶段。QFD的分解步骤:确定顾客需求—产品规划—产品设计方案确定—零部件规划—零件设计及工艺过程规划—工艺规划—加工过程控制。5-5:什么是QFD瀑布式分解模型?试列举几种类型的QFD瀑布是分解模型。答:质量功能展开(QFD)是一种立足于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的系统化、用户驱动式质量保证方法。QFD瀑布式分解模型就是将顾客需求分解到产品形成的各个过程,将顾客需求转换成产品开发过程具体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求。通过对这些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实现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如:1.QFD瀑布式分解模型-1(4个矩阵)顾客需求:产品需求→零件特性→工艺步骤→工艺及质量控制参数;2.QFD瀑布式分解模型-2(5个矩阵):顾客需求:供应商详细技术要求→系统详细技术要求→子系统详细技术要求→制造过程详细技术要求→零件详细技术要求 ;3.QFD瀑布式分解模型-3(4个矩阵):顾客需求 :技术需求(重要、困难和新的性能技术要求)→子系统/零部件特性(重要、困难和新的子系统/ 零部件技术要求)→制造过程需求(重要、困难和新的制造过程技术要求)→统计过程控制(重要、困难和新的过程控制参数);4.QFD瀑布式分解模型-4(6个矩阵):顾客需求 :工程技术特性→应用技术→制造过程步骤→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步骤→在线统计过程控制→成品的技术特性。5-10:一个完整的质量屋包括哪几个部分?试说明各部分的作用和相互间的关系。答:一个完整的质量屋包括6个部分:1.顾客需求及其权重,即质量屋的“什么(What)”。2.技术需求(最终产品特性),即质量屋的“如何(How)”。

3.关系矩阵,即顾客需求和技术需求之间的相关程度关系矩阵。4.技术评估,对技术需求进行竞争性评估,确定技术需求的重要度和目标值等。5.技术需求相关关系矩阵,质量屋的屋项。6.竞争分析,站在顾客的角度,对本企业的产品和市场上其它竞争者的产品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进行评估。5-11:KANO模型指的是什么?它对分析顾客需求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KANO模型指的是卡诺所提出的描述顾客需求的质量模型。卡诺将顾客需求分为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性三类,KANO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对顾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区分处理,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层次顾客需求,找出顾客和企业的接触点,识别使顾客满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1.6-12:试述6σ管理的含义及理念答:含义:6σ管理立足于过程,以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的结构化改进过程为核心,强调用定量的方法,综合应用各种统计工具,系统的找出并消除质量形成过程中的缺陷,通过对过程的持续改进,追求卓越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理念:理念一:以顾客为关注中心;理念二:以数据和事实驱动管理;理念三:聚焦于流程改进;理念四:有预见的积极管理;理念五:无边界合作;理念六:追求完美,容忍失误;理念七: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与工具;理念八:以财务结果为落脚点;理念九:全员参与。6-2:试述6σ管理的核心构成答:1.6σ的资源保证——6σ的组织构成;2.核心过程模式,有过程改进模式DMAIC 和过程设计模式DMADV两种模式;3.6σ管理的工具箱;

4.推进项目并实施项目控制。6-7:6σ管理的改进途径有哪两种?分别简述其各自的内容,并简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答:6σ管理的改进有两种途径:一是渐进式改进,即对现有过程进行持续改进;二是突破式改进,即对现有过程进行变革性改进。渐进式改进采用的是6管理的过程改进模式—DMAIC(D为定义,M为测量,A为分析,I为改进,C为控制)。突破式改进采用的是过程设计模式—DMADV(D为定义,M为测量,A为分析,D为设计,V为验证)。两种改进改进模式在6管理中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实施过程改进,其效果程循序渐进式;实施过程设计,其效果成跳跃突变式,在两者循环交替的过程中,组织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改进永无止境。

1、什么是产品的三次设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三次设计是日本学者田口玄一在实验设计技术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面向质量的设计方法,也称田口方法。产品的三次设计认为,设计具有某种性能的产品以满足市场需要,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三次设计以实验设计法为基本工具,在产品设计上采取措施,力求减少各种内、外产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1.系统设计。正确地选择系统总体和结构方案。2.参数设计。寻找产品中中控制因子的最佳组合,使质量特性对噪声最不敏感 ;在不增加成本的前题下显著改善产品质量。3.容差设计。使由于质量特性偏离目标值而引起的损失与由于控制容差需要的费用之和最小。

2、什么是并行工程?其特点有哪些?答:并行工程是要求在产品设计的同时,并行的设计产品生命周期各有关过程,并在设计中全面考虑产品从概念设计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与顾客需求等。特点:(1)强调在产品早期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产品实现过程甚至于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力求做到综合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避免设计错误。(2)强调一体化,协同,并行地对产品及其实现过程进行设计。(3)重视顾客呼声,提倡顾客在整个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的参与。(4)强调持续改进产品及相关过程的设计,持续改进产品开发过程。

3、并行工程的关键要素有哪些?答:(1)管理要素。并行工程必须打破传统的按部门划分的管理组织模式,建立基于集成开发团队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管理组织与模式。(2)过程要素。产品形成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对产品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产品多的TQCSE也取决于产品的形成过程。(3)产品要素。产品要素主要指产品本身的结构,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修性等。(4)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设施,信息,工具,方法,模型,集成框架和应用平台,用于支持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1、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有何区别?(1)工序能力只表示一种工序固有的实际的加工能力,而与产品的技术要求无关。(2)为了反映工序能力能否满足客观的技术要求,需要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引入了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3)所谓工序能力指数就是表示工序能力对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保证程度。质量技术要求一般以产品的规格、工艺规范、公差范围等。

2、质量检验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质量检验有十项基本任务:(1)鉴别产品,零部件,外购件的质量,确定其合格与否;(2)区分检验批的质量水平,确定接受或拒收;(3)判断工序稳定情况,考察工序波动及演变趋势;

(4)进行工序能力的调查与控制;(5)判断与确定产品的质量等级;(6)判断与确定质量缺陷的严重程度并分级;(7)确定检验手段的精确程度,进行改善与增配;(8)改善检验质量缺陷的能力和数据的有效性;(9)反馈质量信息,提供改进建议;(10)系统的分析质量检测的数据与动态,报告产品质量状况与趋势。

3、什么是工序能力?提高工序能力的措施有哪些?答: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出狱受控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亦即人员,设备,原材料,加工方法,检测手段,环境等质量因素出狱稳定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保证工序质量的能力。提高供需能力的措施有:(1)调整工序质量特征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E;(2)提高工序能力,减少分散程度;(3)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放宽给定公差。

1、质量成本分析内容有哪些?①质量成本总额分析②质量成本构成分析③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④故障成本分析

2、质量成本预测的三个目的。

(1)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质量成本指明方向(2)为企业制定质量成本计划提供依据(3)为企业内各部门指出降低质量成本的方向和途径

3、质量成本计划的内容:(1)数据部分计划内容:①企业质量成本总额和质量成本构成项目的计划。它们是企业在计划期内要努力达到的目标②主要产品的质量成本计划③质量成本结构比例计划④各职能部门的质量成本计划(2)文字部分计划内容①各职能部门在计划期所承担的质量成本控制的责任和工作任务②各职能部门质量成本控制的重点③开展质量成本分析,实施质量成本改进计划的工作程序等说明。

4、质量成本特性曲线分为几个区域?各具有什么特点?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质量成本达到最佳水平?分为三个区域:(1)质量改进区域 特点:故障或损失成本>70%,预防成本<10% 措施:确定改进项目并予以实施;(2)控制区 特点:损失成本~50% 预防成本~10% 措施:如找不出更有利的改进项,将重点转为控制;(3)至善论区域 特点:损失成本<40% 预防成本>50% 措施:重新审查标准或放松检验方案。9-8, 10000+30*x=20000+15*xx=666.79-10, L(y)=k(y-m)2100=k*2.52k=1610=16∂2∂2=10/16

1、可靠性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可靠性包含了耐久性、可维修性、设计可靠性三大要素

2、简述FTA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用途。如何建立故障树?FTA称故障树分析,是通过对可能造成产品故障的硬件、软件、环境、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画出故障树,从而确定产品故障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和其发生概率的一种分析技术。先写出顶事件的表示符号作为第一行,在其下面并列写出导致顶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作为第二行。把它们用相应的符号表示出来,然后,再将导致第二行的那些中间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作为第三行,用合适的逻辑门与中间事件相连。安这个线索逐级向下分析,知道不需要继续分析为止。

员工关系管理习题及参考答案2 篇5

2单项选择题

1.员工关系的价值取向是()。

A、机会主义

B、利益主义

C、一元论与多元论

D、一元论

E、多元论

答案:C

2.一元论观点强调()。

A、机会主义

B、承认突出

C、资方的管理权威

D、核心价值观

答案:C

3.多元论观点强调()。

A、利益最大化

B、承认突出

C、资方的管理权威

D、核心价值观

答案:B

4.()一般认为,劳动关系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劳资双方之间的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双方具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

A、新保守派

B、管理主义学派

C、激进派

D、自由改革派

答案:A

5.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中,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约翰•莫尔斯

B、弗雷德里•泰勒

C、彼得•德鲁克

D、埃尔顿•梅奥

答案:C

6.管理者把纪律管理视为增强行为的一种要求,认为员工之所以顺从劳动纪

律,是因为他们惧怕强制措施或处罚办法。这是下列()的观点。

A、X理论

B、Y理论

C、行为调试理论

D、内外控制理论

答案:A

7.被认为是规范和调整劳资利益关系的最好形式是()。

A、平等协商

B、集体谈判

C、注重和谐与合作

D、核心价值观

答案:B

8.劳动仲裁委员会的组成,采用“三方性”的组织原则,不包括()。

A、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

B、工会代表

C、企业方面代表

D、法律机构代表

答案:D

9.我国《劳动法》规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

A、150

B、200

C、250

D、300 %)

10.《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

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

A、50

B、60

C、70

D、80

答案:D

11.目前最典型的一种劳动关系管理类型是()。

A、传统型企业

B、精明的家长型企业

C、精明的现代型企业

D、标准现代型企业

答案:D

12.()具体分为两种形式:劳资抗衡和劳资制衡。

A、斗争模式

B、多元放任模式

C、协约自治模式

D、统合模式

答案:C

13.根据对跳槽周期的合理预估,服务期通常以()年为宜。

A、1-2年

B、2-3年

C、3-5年

D、5-7年

答案:C

14.经营者统合模式以()最为典型。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答案:D

15.劳动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早期工业化时代

B、工业革命

C、成熟劳动关系时期

D、产业革命

答案:D

16.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程过渡。这

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

A、第一次技术革命

B、第二次技术革命

C、工业革命

D、产业革命

答案:B

判断题

1.所谓申诉,是指必须用书面的正式方式,表示出来的对组织或企业有关事项的不满。

答案:错误

2.劳动者在试用期内需提前5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答案:错误

3.服务期是指用人单位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由用

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在劳动合同或者培训协议中约定劳动者需为该用人单位提供保证的服务期。

答案:正确

4.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

答案:正确

5.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

答案:正确

6.仲裁庭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

起30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延长期不得超过15日。

答案:错误

多项选择题

1.劳动合同的种类包括()。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永久期限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答案:ACD

2.劳资抗衡以()国家为代表。

A、法国

B、意大利

C、德国

D、奥地利

答案:AB

3.商业秘密具有的特点包括()。

A、不为公众所知悉

B、具有实用性

C、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

D、可以给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

E、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

答案:ABCDE

简答题

简述沟通的含义。

上一篇:干部网络培训开通仪式致辞下一篇:我们一起来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