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板书设计(精选8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教师的艺术创造。它具有以下几中作用:
1.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设计科学的板书能较好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比如,在新授课中,板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操练所学内容;在练习课上,板书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和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作用。
2.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合理的板书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将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明确地感知和领会所学内容。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书写技能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如果教师能板书一手漂亮、规范的英文,而且板书设计得整洁、美观,就会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英语书写技能。特别是在字母书写的学习阶段,教师的板书和对书写技巧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呢?
1.板书要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确定板书设计的主题和结构。教学目的,规定着板书设计的主题和结构,甚至影响着板书的语言。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板书,才能发挥其在完成教学任务中有力的辅助工具的作用。
2.板书设计的结构布局要合理。结构是指板书的内容安排,包括标题的设计,板书类型的选择,板书内容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呼应和联系,文字的详略大小和去留,符号的运用等。布局是指各部分板书在黑板上的空间排列,以及与教学挂图,投影屏幕的合理安排。板书的布局要与讲授的内容大体一致,要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和关键,并有利于分散难点。这样才能使板书真正起到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和记忆的作用。
3.板书设计要具有概括性。板书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扣紧教学内容的中心,突出重点和关键,力求以简驭繁,以少剩多,切不可不分主次。过多的板书费时间,教师长时间板书时,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秩序可能受影响。
4.板书设计要美观。爱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一幅新颖别致,富有美感的
板书有巨大的作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 板书设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1. 书写随意, 缺乏计划。
许多教师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板书设计, 上课时随写随擦, 东涂一片, 西改一片, 支离破碎, 杂乱无章, 导致学生难以观察, 影响了知识的传授, 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又因板书缺乏美感, 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 重难点不突出。
许多教师在书写板书时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结果是学生思维混乱, 产生厌学情绪。
3. 板书设计无启发性。
许多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只着眼于本课的教学, 不善于对知识进行联系和区别, 既缺乏独立性, 又无法显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小学英语板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要使板书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好的板书脉络清晰、要点明确, 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综合, 把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按一定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呈现出来而形成的知识网络, 它能体现一节课的教学思路, 是一节课的高度浓缩, 是教学活动的主线。因此, 它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操练语言, 是学生学习的纲, 是学生学习的“支架”。
2. 合理性原则。
黑板的大小是有限的, 因此, 展示什么, 如何展示, 教师应心中有数, 在设计时内容的详略、去留, 布局的调整都应事先考虑。板书时一般把黑板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写重难点, 为主体部分, 左边和右边为辅助部分。辅助部分可以较为灵活, 并可以随时擦换, 左边可以写课前导入, 右边可以写小组竞争或补充材料。这样板书不但不会太死板,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精炼性原则。
在英语的课堂学习中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要多样化、色彩化是对的, 但不能忘本, 不要搞花架子。板书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板书应以重点内容为原则, 做到精炼紧凑、重点突出、线索分明, 集中反映所学内容的精华。一般来说, 教师讲课的重点就只是板书的重点。板书应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和总结性, 便于学生记忆和笔录;做到少而精, 切忌繁而杂。
4. 规范性原则。
板书的英语书写应规范得体。小学英语教师在书写板书时, 应该像小学语文教师一样, 书写规范, 不可潦草。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规范、整洁的英文书写, 漂亮、美观的板书格局, 会给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
5. 灵活性原则。
《心理学》认为, 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东西, 就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教师的板书应时常有所变化, 不能一成不变。有时可用表格形式, 有时可用语言归纳式。
6. 适当性原则。
教师应把握好板书的时机, 对于何时板书课题、何时板书重点和难点内容、何时板书练习题、何时擦去不需保留的内容等, 都应事先做好统筹安排。教师不应在课前就把板书都写好, 也不要讲解后再补写, 因为板书过早或过迟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小学英语各类课型中的板书设计
1. 字母教学板书应凸显形与书。
字母教学往往比较枯燥、单一, 但字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于字母教学的板书, 教师应侧重两个方面: (1) 充分发挥板书的优势, 生动、形象地呈现字母的形义, 使学生加深对字母的印象, 达成对字母的“长时记忆”; (2) 利用自己规范、美观的书写感染学生, 给予学生很好的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书写习惯。
2. 词句教学板书应凸显词与句。
对于词汇、句型教学, 我们通常倡导“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然而, 一节课的内容往往由多个词汇和句型组成, 若安排不当, 板书容易杂乱无章, 非但不能辅助教学, 反而适得其反。因此, 此类课型的板书要凸现词与句, 使句型框架和重点词汇一目了然。
3. 故事教学板书应凸显景与词。
故事教学中往往生词多、语篇长, 学生在最后的输出中有一定的困难。在板书教学中凸显情景与关键词, 可以使故事化易为难。
语音是听、说、读、写的基础, 也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若教师反复灌输语音规则, 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 且难以记住, 效果不佳。若辅以故事情景, 将典型的词汇串成语篇, 引导学生在词、句中寻找、归纳语音规律, 在说故事中运用语音规律, 便能使语音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阅读教学板书应凸显疑与习。
使用板书突破阅读课教学是一种方便、经济耐用的方式。板书可以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来, 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帮助概括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记忆和回忆教学要点, 为学习语言项目提供简单的提示, 无论是进行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 还是交际性的练习都十分便利。有时它甚至还可以达到形与意的完美组合。教师在设计阅读课板书时应围绕故事中的疑问, 可以设计表格式板书、提纲式板书或比较式板书, 并能针对不同的文章结构, 在板书中给出学生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 是教师的微型教案, 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不同的教学内容, 板书形式也有所不同。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 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年课改、实施新课程的今天,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 板书设计必须成为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 成为教学中最直观、最得力的教学手段。
摘要:板书能以简明的语言文字、生动的图画符号、精巧的结构造型等, 并以适宜的呈现时间与方式, 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并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借助好的板书, 学生能直观感知和理解所学英语知识, 增强识记的效果。本文从板书设计的现状、原则和形式三方面阐述了作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板书设计的一些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板书设计,小学英语,现状,原则,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2007, (11) , 2008, (8) .
语文板书如何设计?我们通常把握的是所谓六原则,即目的性、针对性、概括性、条理性、计划性和灵活性、实用性。当然,这是教师课前预设板书时应注意的问题。那么,语文板书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换而言之,在课堂上如何呈现预设的板书?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我们的新课标倡导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强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板书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应该注入新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呈现板书往往是“复制”课前设计,也就是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板书一成不变地呈现在黑板或PPT上。有些干脆提着一面设计好的板书,直接呈现给学生。这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违背了语文课本的开放性要求。预先出示板书,等于预先给定了一种思维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多元性。也有部分教师经常采用省时的办法,先提问,学生还没想出所以然,教师就边自我作答边板书,说到底,这还是“复制”,还是“一言堂”。究其原因,教师是担心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不一致,急于呈现自己的既定板书。
我认为,板书的呈现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最后总结板书。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要是学生的回答跟教师预设的不一致怎么办?所以,在这个循序渐进的互动过程中,合作探讨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回答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师生可以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引导修正。互动板书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比教师预设的更准确、更全面,这时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主动接纳学生的智慧,将学生正确的意见视作既有板书的可贵补充和完善,这岂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总而言之,在板书设计的呈现过程中,即便教师的设计是最好、最准确的,从观念和技巧的层面来说,也不应当将它们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平等、尊重、探讨永远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词。
语文学科的教学是最具开放性的,忽视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很难组织。因此,语文板书设计的呈现也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在设计板书时,有些问题在思维的角度是多元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也是多元的。这时候,我们可以把板书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借鉴艺术创作中的布白,就是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的做法。我们设计板书,也应大胆“布白”。情节中的细节,景物的特征,评价和情感的结论等,都可让学生去“填满”。板书上的“布白”形式上可以是一片“空白”,也可以是省略号,让学生来完成。
太师一附小 张元芝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今天的这节课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备课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实在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基本功。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围绕以下问题设计 一*为什么学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这就要结合本课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摩擦力》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二*“学什么”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课是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关于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知识,认识三大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就是对教材所处的位置的分析:《摩擦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四课,课标要求认识常见的力,摩擦力是三大力的一种。前三课已经研究了力在哪里,弹力、重力,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摩擦力与弹力、重力是平行课。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本课从宏观出发,引领学生认识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不仅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认识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确定;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能先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根据:‘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确定;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阻力)的验证实验
4、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
根据:‘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能够辨证地看待摩擦力。三*如何学、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这需要我们对教材编排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使用那些教学手段及教学仪器,进行分析,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现有水平如何?等
《摩擦力》教材编排思路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1)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
首先提出什么是摩擦力。这是概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体验从而了解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2)认识阻力----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现象和摩擦力。(3)判断摩擦力的“功”与“过”。目的是说明生活中有时需增大摩擦力,有时需减小摩擦力,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探究打下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表面光滑、粗糙有关、与重量有关、与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有关,阻力的大小与形状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分为三层(1)研究固体与固体之间如何减小摩擦力。(2)研究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如何减小阻力(3)应用 :讨论有些汽车、火船为什么做成流线型
第三部分: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应用。
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认识摩擦力概念,及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阻力的实验
4、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摩擦力及阻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知识的应用
1、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力及阻力的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
2、流线型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1、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对于设计对比试验已经接触,如小车的运动、摆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已经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摆动滚动,对摩擦力略知一二,只知道这个词,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
2、未知的,模糊的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学生并不理解,关于阻力只是知道有阻力。并没有深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更是没有想过,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细致研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3、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
对于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技能,学生水平偏好,比较喜欢学习科学的
教学方法:谈话法
观察法
实验法
使用教学手段是观察、实验、亲自体验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教学仪器
测力计、小车、毛巾、实验报告单、钩码、等
四、学的怎么样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还要通过那些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评估:
1、通过练习,用手势表示答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实验报告单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小组合作情况
3、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情况 五*编写教学课时计划
这就是具体的教学流程(详细的教案或简单的教案)这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工作。
初中地理进行创新教学设计为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加了难度,教学负担好像更沉重了,然而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有责任率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创新。过去,我们称之为“备课”,而如今叫“教学设计”。它们之间不仅是名称的变换,而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何为初中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
(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我们以前经常强调备课要求备得很细、很周全,其实这里面就大大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课改新理念。
发表评论 浅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袁美(学员)发布时间: 2011-05-14 21:05:09
浅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学生较容易的掌握知识;否则,教学工作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情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动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
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1.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2.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
4.引导学生自我调控。
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5.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我们应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努力尝试做好它。
如何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
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361102)
郑明进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在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在进行有效性地理教学设计时,应该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下面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地理教学目标的描述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沃克环流;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通过读图、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通过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料信息的解读,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规律的探究精神。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订首先基于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本标准中行为动词“简述”属于了解的知识层次水平,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了解拉尼娜现象,理解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要素的分析与组织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前的学情分析,应重点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如何进行思维的。例如:本节课教师在教学沃克环流时,先让学生读“全球表层水温分布图”,读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域A与西太平洋海域B的水温,学生很快读出:A海域水温是23℃,B海域水温是30℃。教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大洋东岸水温偏低。一位学生说: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一位同学说,受到信风的影响。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海水由东向西流动,东岸高纬度及底层海水进行补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赤道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将会在其上空形成什么样的热力环流?教师要求学生动手画热力环流图,请其中一位学生上台画,画完后让其描述所绘的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在这基础上,教师以讲解的形式,说明什么是沃克环流,进而提出问题:在沃克环流的影响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与西岸的降水有何不同?师生对话后,教师进行小结: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气候以干旱为主,主要受下沉气流影响而成,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的气候以湿润为主,主要受上升气流影响而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注重分析新知识形成的知识背景,学生要掌握沃克环流这一新知识,要以海水的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相关知识作为背景,而这些背景知识是前面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针对学情,采用了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地理问题,不断进行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因此它是教学设计一项重要工作。
例如:“厄尔尼诺的形成原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读“1997年12月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在图中读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A与西部海域B的海洋表层水温距平值,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得出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当1997年12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较正常年份沃克环流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让学生推测: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中东部水温升高异常,沃克环流还可能有哪些变化?对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如下结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引发旱灾。
这部分教学是学生在掌握沃克环流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厄尔尼诺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全球气候的景响,是学生学习沃克环流的进一步深化,为此,教师利用1997年12月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这样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解决教的内容,又解决学的内容,有力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设计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本节课内容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讲到拉尼娜现象时,运用“条件-推理-结论-验证结论”的研究方法,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读“1998年12月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分析赤道附近中东部海区和西部海区水温的异常对沃克环流产生的影响,阐述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2、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严重还是较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的探究问题,而教师则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场外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地理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教学完本节课后,教师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练习1:读2005年 1月至2008年5月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区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值,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2005年初至2008年5月推测这三年可能发生了什么现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分布的规律,描述这些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练习2:读下图“太平洋表层水温温度距平值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甲点为“4℃”,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甲地海面水温为4℃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C.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高4℃
2、下列关于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于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
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突出过程方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课堂练习,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认识比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认识比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教师呆板依据教材例
1、例2,让学生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跟除法、分数的联系,还有比值的求法。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但因为比是一个新知识,比较生疏、抽象。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另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他结合生活情境,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比,如球赛分数比、糖水中糖和水的比等,让学生觉得比并不陌生,然后顺着学生的兴趣,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由生活中的比过度到数学中的比,很自然的跟除法、分数练习起来,求比值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了。这样设计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还化难为易让掌握了知识。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的。1.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2.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 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及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能力的表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1.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我们先来关注数学的学科特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由此可见,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了。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联系商不变的性质 通过课前的复习环节,这样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是难题了。可以运用迁移方法教学的知识点还很多,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它在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基础上迁移学习,只是增加试商和调商且难度增大、方法更加灵活。再如,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是在学习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迁移,运算方法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强调我们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让学生走稳每一步。2.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转化解决数学问题时,常遇到一些问题直接求解较为困难,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对自己较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一个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发展和结果,也就可以转化为旧知识来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化新为旧,抓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刻,最终达到融汇贯通。例如: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面积公式的推倒。3.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直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用具,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直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最常用的也是最为有独立自主的教学方法。(1)动手操作,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通过画图,解决重点难点问题(3)直观演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薪酬理念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 可以说是企业薪酬体系的灵魂。一个企业的薪酬理念指明了公司付酬因素, 也就是企业到底要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 是价值分配的基本思想和指导原则。而薪酬设计的原则是兼顾合法性、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和经济性。下面是本篇文章介绍的重点——薪酬体系设计方法, 下图为薪酬设计流程, 可以总结为“薪酬设计九步法”, 这是我们咨询团队在企业咨询项目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历经实践检验。
“薪酬设计九步法”示意图
咨询项目启动后的第一阶段通常是进行企业内部的调研和分析, 薪酬体系设计项目的内部调研分析一般分为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需要对企业薪酬的系统性分析, 包括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企业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政策、员工的综合状况;第二是调研企业现有的薪酬状况, 包括薪酬总额问题、薪酬的支付能力、员工薪酬满意度等;三是企业现有薪酬结构分析, 包括现有薪酬形式的有效性、现有各种薪酬形式的比例、不同岗位人员的薪酬比较。所有企业内部调研和分析都是为了薪酬设计打好基础, 目的是为了新设计的薪酬体系能符合企业整体的战略需要、并提升员工满意度。
企业的薪酬策略一般是指薪酬水平策略, 在广义的释义中也包括薪酬激励策略和薪酬结构策略。薪酬水平策略通常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战略目标、文化价值观决定的。例如, 一个企业资金实力强大, 发展势头正猛, 需要招兵买马, 吸引大量优秀的人才, 那么可以采用领先型策略, 使得其薪酬水平高于市场上大多数企业, 用高薪来吸引人才。若企业处于行业发展的成熟阶段, 发展速度平稳, 人才队伍较稳定, 则宜采用跟随策略, 使得公司的薪酬水平与市场上大多数企业差不多。如果企业发展受阻, 资金实力有限, 或是面临较大的行业震荡, 为保存实力一般选择滞后策略或是组合型策略, 侧重保持公司的骨干和核心岗位的员工的薪酬, 而降低其他相对不重要岗位的薪酬, 总体薪酬水平也会低于市场上其它公司。
企业薪酬策略制定好之后, 第二步要做的就是岗位的工作分析, 我们都知道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 它的作用就好比房子的地基。岗位分析的成果文件在咨询项目中体现为岗位说明书, 明确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评价标准及胜任岗位的素质能力标准。采用的方法是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常规的咨询方法, 缺点是整个过程工作量会很大, 对项目咨询顾问来说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目前国内兴起了一种教练式咨询方法, 是提高咨询顾问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积极探索让企业内的员工都主动参与的方式, 分析和梳理自己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的方法, 帮助企业员工主动成长, 在完成工作分析后, 让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岗位职责和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及自己仍然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
岗位分析之后是岗位价值评估, 下面介绍一家知名公司的岗位评估法——海氏评估法, 此方法一般将企业中的岗位分为三个类型, 不同类型岗位的各个因素权重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家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内可以这样分:上山型, 此岗位的责任比知识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如公司总裁、销售经理、负责生产的中层管理岗位等。平路型, 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此类岗位中与责任并重, 平分秋色。如会计、人事等职能管理岗位。下山型, 此类岗位的职责不及知识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重要, 如研发、专业技术等岗位。
海氏模型评估的是一个组织中某些岗位的相对贡献, 决定于三个因素:1.知识技能是指使工作绩效达到可接受水平所必需的专门业务知识及相应的实际运作技能总和, 包括以下三个衡量因素:管理诀窍、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技能。2.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岗位在工作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典型的过程包括考察和发现问题, 分清问题的主次轻重, 诊断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性的拟定出若干备选对策, 在权衡与评价这些对策各自利弊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然后付诸实施等环节。包括以下两个衡量因素:思维环境、思维难度。3.岗位所承担的责任是指担任岗位人员的行动对工作最终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衡量因素:岗位责任 (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 、岗位对结果的作用、行动的自主程度:岗位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指导与控制。
海氏岗位评估法的操作要点是我们需要将岗位与岗位评估要素模型中的每个要素逐一比较、评估、打分, 然后按照所有岗位评估要素的不同权重计算出岗位的综合得分。
在开展岗位的工作分析、岗位价值评估的同时, 企业需要做的工作是外部的薪酬调查, 通常咨询公司的做法是会购买外部专业薪酬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 企业如果自己做薪酬设计的话也是建议购买薪酬调查报告。原因:第一, 只有参考业界同行的薪酬数据, 才能了解自己公司与同行相比, 薪酬整体是高了还是低了, 才能够根据自己的薪酬策略调整薪酬水平。制定较合理的岗位薪资, 使得企业易于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与岗位要求的人才, 也同时避免骨干员工流失, 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了保证。第二, 专业薪酬调查报告可以解决薪酬对外竞争力和对内公平性问题。企业进行薪酬设计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企业对外薪酬竞争力不强;二是薪酬在企业内部缺乏公平性。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借助薪酬调查报告提供一个参照标准。通过薪酬调查报告, 可以了解自己企业的薪酬水平,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同理, 企业内部公平性的保证一方面参照岗位价值评估结果, 另一方面也需要参考外部的薪酬数据。
关于薪酬结构设计,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在薪酬设计中常用理论模型——“美世3P模型”, 模型中的3P是指Position (岗位) 所有在同一职级的员工, 有着相同的参考薪酬, 通过岗位澄清 (岗位分析) ——岗位评估实现, 它决定基本工资构成;Performance (绩效) 绩效薪酬是变动的, 以短期和长期的绩效来付薪, 通过目标设定——绩效评估实现, 其决定浮动奖金+长期激励;People (个人能力) 决定了实际薪酬和市场溢价, 即员工的任职能力决定其参考薪酬基础上的真实薪酬, 也就是说企业特别需求的能力可以拿到高于市场薪酬的报酬, 并由position和performance共同作用, 从而实现个人发展。
接下来在薪酬结构的设计部分需要明确公司薪酬的各组成元素;确定不同序列、职等员工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的比例, 通常在完成岗位分析时, 能得到岗位分类 (包括职位族分布图、岗位职级表) 和岗位编制。在获得外部薪酬调查结果, 并确定了企业的薪酬策略、薪酬水平、岗位价值之后, 就可以确定岗位的基础薪资, 也是体现Position岗位价值的那部分薪酬。基于职位族, 按工作岗位的职务履行能力与知识技能进行工作分类。例如, 在一个公司中可将所有岗位划分为以下职位族:管理 (指管理者) 、研发、工程技术、专业服务、销售、行政事务、操作等。将每个职位族进行工作岗位分等 (职等) , 如管理职位族:有总经理、部门经理、主管等。再就是可分为若干等, 每个职等中分若干级 (职级) , 最后形成职能等级工资。
体现Performance的绩效薪酬, 是根据岗位不同设计出合理比例的绩效薪酬, 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对员工的行为和工作结果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影响其获得绩效薪酬多少, 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当绩效考核达到或超过预期时, 绩效薪酬增加, 员工总收入增加, 所以员工会更加努力去工作;绩效考核达不到预期时, 绩效薪酬减少, 员工总收入减少, 有可能会使员工改进自己的工作以期达到更好绩效目标。根据员工的岗位设计出一定比例的绩效薪酬实际就是传统上我们说的“论功行赏”, 能有效地激励员工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 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利润, 从而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
薪酬机制制度化就是指在薪酬制度中明确关于晋级、晋升、调岗、轮岗、普调等薪酬相关调整规则。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设计完成, 其实只是完成了人的骨架设计, 还需要血肉和灵魂。薪酬机制设计就是人的血肉和灵魂。薪资晋级, 在薪酬结构我们可以看出来, 每个岗位薪酬都有一个区间, 也就是说每个岗位的薪酬是封顶的, 原则上是不能突破岗位最高职级薪酬的。员工如果岗位不变化, 岗位等级就不会变化, 未来员工薪酬增长只能依靠职级的增长, 这就是晋级。晋级一般为每年一次, 与绩效考核挂钩。例如可以根据公司经营情况, 确定每年员工可晋级的比例。实际操作中, 每个部门可以有部门人数的25%申报晋级, 多申报这本身是对更多员工激励的方式, 同时, 也是公司某种修订考核结果的方式, 通过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最终确定到底是哪些人晋级。当然, 评审委员会根据考核结果同时可以审议个别人员降级事宜。降级人员的比例公司也可以设定一定比例。由此建立企业优胜劣汰、能升能降的用人机制。
普调是一种很重要的薪酬调整方法, 除了部分员工享受晋级、晋升、轮岗加薪的待遇, 其他员工唯一加薪途径就是依靠公司的薪酬普调了。所谓普调, 在加薪的时候称为普涨。普涨的操作方法是将薪酬结构中的薪酬水平普涨一定比例, 比如5%, 这样每个岗位各职级薪酬也涨了5%, 员工个人的薪酬也就涨了5%的工资。普涨的好处是, 大家的位置 (职级) 没有变化, 这有点像水涨船高的感觉, 外部薪酬水平提高了, 水平基本相当。在减薪的时候, 普调就是普减了。普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薪酬结构的薪酬水平与市场保持平衡。这样使得企业的薪酬结构是“活”的, 是动态的, 是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
以上就是作为咨询顾问介绍企业如何进行薪酬体系的设计方法。实际上, 在薪酬体系中除了现金形式的外在激励, 企业还需要在非现金回报方面做一些设计和努力, 比如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提高、企业美誉度提升、工作任务的多样化、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良好人文环境、优秀的团队成员、能与高水平的同事共事、职业发展的机会等方面, 从而实现对员工的内在激励。
参考文献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激发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预习;目标;问题;程序;氛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激发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预习设计应定位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激活课堂,实现学生自主互动的前提。因此,新课学习之前,教师要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认真预习。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边读、边想,边圈点勾画,边记笔记。鼓励学生认真研读,善于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以后,教师就可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
二、目标设计要准确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实现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学会某种方法,形成某种技能,提升某种情感……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提倡“无为”而教,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要体现这种“无为”而教的思路,教师就应该改变目标确定的程序——目标应在课堂上确定。改变以前在课前以单纯的语文知识、德育培养为依据确定目标的教学思路,课堂上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问的基础上来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更灵活,教学效果更完美。也就是说,新课改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去探究寻求知识、提升某种能力,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吃透课标和教材,并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将疑难问题作为重点目标,借助教材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问题设计尚科学
我们反对先划定框框来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提倡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既不束傅学生思维,又避免课堂散乱的现象,使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进行,教师就必须设计好课堂中的问题。
设计课堂中的问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温故知新。即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使学生从多方面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教材为载体,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拓宽、加深。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从而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
第二、量体裁衣。即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不宜过偏、过大、过深,应易于学生探究。
第三、因材施教。即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发展个性。问题设计应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调动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循序渐进。即在学生在以课本为载体而学到的知识、方法、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理性的思考。或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或是对学习方法的运用,并逐步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使学生在自主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真正实现“用教材教”的目的。
四、程序设计须合理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并没有定规。然而好的课堂教学程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教育者可从学生质疑的诸多问题中选择最能体现教材要求,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最能训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教材的积极探讨,从而实现课堂目标。探讨的问题由最重要到次重要到次要,这样避免课堂处理不完的情况。即使教师没有组织学生探讨,学生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轻松地解决,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又无形地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课堂程序也要根据教材的深浅、学生素质的高低来确定,应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在学生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进行,先已知后未知,由个别到一般,由教材到生活。
五、氛围设计重和谐
现今教材十分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相应的也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要从语言行为上正确评价学生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于错误的回答要及时的修正,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要平等的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2.创设和谐氛围。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抛开顾虑,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争论,教师不要轻易评判对错。
3.鼓励学生质疑。向教材质疑,向老师质疑,或者向同学质疑,质疑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未知答案的问题,也可以是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已知答案的问题提出后,可以和同学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答案。
4.激发学生创新。学生提出的见解也许与主题、与教学目标不合,甚至南辕北辙,教者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进行板书设计】推荐阅读:
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06-28
如何进行有效作业的设计检查与反馈09-24
如何进行对兼职人员进行管理09-20
如何进行质量分析07-14
如何进行分层教学07-21
如何进行一轮复习09-27
如何进行教案编写10-10
如何进行事物描写10-16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12-10
开学如何进行收心教育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