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教学反思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1.1 实验教材的编订与创新
经过3年多的摸索, 改变许多学校课程大纲、实验指导不变, 所用的材料、方法、操作过程基本一样的传统做法, 结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办学特点、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 本着实用、实效、实际的原则, 自编实验教材, 其中收录了被称为“林间仙草”的灵芝、“山珍美味”的猴头菌、极具市场价值的蛹虫草等实验项目。它们迷人的观赏价值、丰富的营养价值、神奇的药效价值、诱人的开发价值,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1.2 实验项目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实验项目内容的编排以菌种组织分离、一级种制备、二级种制备、三级种制备、液体菌种制备, 代表性菇类的栽培为主线,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 能够系统地了解食用菌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 重点掌握菌种的分离方法、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种类的栽培技术, 并能举一反三地在实践中应用。整个实验项目的安排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各个实验项目紧密衔接, 环环相扣, 承上启下, 基本上是采用上一次的实验结果开展下一次的实验课。例如, 以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为材料, 进行一级、二级、三级菌种的制备, 环环相套, 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每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相互联系, 前一个实验是后一个实验的基础, 后一个实验要利用前一个实验的成果。前一次实验没有做或做得不好, 直接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 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学生们大多能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 缺课现象大为减少, 表现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刚开始学习食用菌时, 同学们对所做的实验不理解, 甚至怀疑, 而经过他们一步步的操作, 从最初试管里的一小段雪白的菌丝, 到最后这些瓶瓶罐罐真的能长出黑木耳、杏鲍菇、猴头等各种食用菌来, 很有成就感。这种系统、连贯的教学安排,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食用菌有了透彻地认识和理解。
1.3 实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实验室里, 对于具体的实验项目, 不仅注重实验室操作的相关技能技术, 还注重生产实践中的做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所在的新洲区徐古镇被农业部授予“中华蘑菇之乡”的称号,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 周末或者蘑菇节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去参观规模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以使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踊跃参加, 并在参观过程中积极思考, 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 对菇农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栽培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进一步巩固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1.4 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食用菌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 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技能。例如, 金针茹生料栽培及反季节栽培、鸡腿菇和姬松茸引种栽培实验等。这样教学内容充实了, 科研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信、生动形象, 学生听起来兴趣浓厚、记忆深刻, 从中受到启发, 也培养了其探索精神, 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5 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现有微生物、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把食用菌与食品交叉结合, 延伸了实验的内涵。学生利用发酵工程的知识技术制作猴头菇保健饮料。这种探索和改革除了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传统的食用菌实验的格局, 丰富了教学内容。
2 实验过程的改革
2.1 灵活安排实验教学过程
具体实验过程中, 灵活安排。比如, 栽培过程的原料准备需要提前处理;灭菌过程安排在课后进行, 三级种和栽培菌袋的接种安排在实验课的第2天课余时间进行。因此, 实际教学课时数远比4学时多。由于能够增加动手的机会, 学生对这样的安排也比较满意。
2.2 节能增效, 倡导资源循环利用, 建设节约型实验室
食用菌实验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课程, 因为涉及到棉籽壳、木屑等固体料的灭菌, 需要灭菌2~5h。经过摸索, 把灭菌的温度一度一度的往上升, 时间一点一点的往下降, 既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也节省了能源。在实验材料上, 大力推行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实验用过的菌袋粉碎, 曝晒, 用于发酵料的栽培, 将菌渣和新鲜棉籽壳混合配料, 这些举措增加了实验室的工作量, 增添了工作强度, 但大大降低了棉籽壳的用量, 每学期可节省棉籽壳1t左右。
3 培养目标的全新定位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服务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实用技术课程[2]。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操作技能, 让学生掌握菌种的分离和一级、二级、三级菌种的制备方法以及代表性菇类栽培的知识、技能和技术,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外, 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1 观察鉴别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鉴别能力。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前, 将上一次实验中失败的材料向学生展示, 引导学生对失败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找出失误的具体环节, 这样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 也容易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加以改进。通过实物向学生展示合格菌种和污染菌种的情况以及不同生产环节造成污染的典型菌袋,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配料、灭菌、接种、培养等4个环节造成污染的典型症状。通过举一反三, 反复实践, 学生对菌种质量的鉴别和控制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的科学习惯, 还增加了其学习兴趣。
3.2 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前完成一个大的综合性作业,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 设计一个年产10万袋的菇场, 一个村、一个镇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可行性分析或某种珍稀菇类栽培的可行性报告等, 要求学生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产季节安排、生产菌种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原料来源、销售市场等各方面进行分析, 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其中。
3.3 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开设常规性实验, 还要增加很多设计性、探索性实验 (如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探索性实验、食用菌新品种引种栽培实验等) , 使过去的“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变成“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
3.4 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专业兴趣及科研兴趣浓, 继续学习的愿望强烈, 要升本或者考研, 对这类学生, 要侧重从知识上、专业上培养引导;有的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强, 思维活跃, 目标定位是就业或者创业, 对这类学生, 要侧重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能生存、能发展, 并且生存能力强, 发展空间大。
4 评价体系的改革
4.1 撰写实验报告的改革
摒弃传统的撰写实验报告的做法, 设计专用实验报告册, 引导学生科学地、专业地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改革的结果, 发现学生的实验报告像一本生产实践指导书一样有吸引力。课程结束的时候, 老师们按照学校的要求留下5本实验报告册存档, 但是, 同学却认为, 毕业的时候什么也可以丢, 但是这门课的实验报告一定得带走。有的同学还说, 要把这本实验报告带给自己的父母、亲戚, 鼓动他们创收创业。
4.2 考评实验成绩的改革
食用菌实验课程的成绩由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课前告知学生每个实验的评分标准, 讲明成绩与实验操作技术是否规范、实验结果的好坏直接挂钩。由于从菌种分离到各级菌种的制备乃至代表性菇类的栽培, 都是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操作, 因此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课, 尽可能避免操作不当造成的污染, 因为这不仅影响到下一次的实验,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成绩。教师根据每次实验的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综合性作业的完成情况, 评定实验成绩。
5 结语
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科研兴趣的培养、科研素养的养成, 很多学生对食用菌、对微生物、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得益于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学与生产实际与社会产业的紧密结合, 有许多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食用菌的工作, 担任了单位的技术负责人, 还有的学生自主创业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加工,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有大学生成为村官、利用专业知识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中。我国食用菌产业年产量超过1 200万吨, 产值达1 000亿元, 从业人员有1 800万人, 是我国农林业的一个重要产业。该产业需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在10万人以上, 每年需要新的专业人员要在1 000人以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各大学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业人才, 因此在大学中开设食用菌专业课程并坚持教学改革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王贺祥.食用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今朝, 冉景盛.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2) :161-163.
[5]陈今朝, 冉景盛, 谭永忠.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213-215.
[6]毛永强.《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1) :210-211.
[7]刘斌.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菌物研究, 2006 (3) :87-90.
食药两用
香菇不但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还是著名的药用菌之一,是一味疗效显著、防病治病的良药,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科学家们发现,菇民们经常接触和食用香菇,很少有人患流感。
我国是最早应用香菇治病的国家,历代的医药学著作对香菇的药性及功用均有较详细的叙述。香菇入药最早见于元朝吴瑞编的《日用本草》,称香菇可“益气、不饥,治风破血”。
常食香菇可谓是好处多多。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香菇的水提取物对人体内引起衰老的过氧化氢有一定的消除作用,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香菇菌盖部分含有双链结构的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具有抗癌作用的干扰素;香菇中含有嘌呤、胆碱、酪氨酸、氧化酶以及核酸物质,能起到降血压、降胆固醇、调血脂的作用,又可预防动脉硬化、肝硬化等疾病。不仅如此,香菇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香菇性平,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合贫血、抵抗力低下、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癌症及肾炎患者食用,但脾胃寒湿气滞或皮肤瘙痒者、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者应忌食。
干香菇更美味
鲜香菇比干香菇嫩,所以有人会问,那是干香菇营养还是新鲜的香菇营养?
其实,干香菇与鲜香菇在保健方面上并没有太多明显的差异,但就营养成分含量来说,新鲜香菇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干香菇稍高,而干香菇因为经过了日晒,维生素D含量会更高一些。所以,如果将买来的新鲜香菇放置在日光下晒后再食用,可促进较多维生素D的生成。所以说干香菇的营养会略高于新鲜的香菇。
香菇很容易买到,普通超市和菜市场都有干香菇和鲜香菇供应。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干香菇比新鲜香菇更好吃,香味更浓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鲜香菇经过干制以后,香菇中的核糖核酸更容易释放出来,并且更容易被水解为鸟苷酸,而鸟苷酸有显著的提鲜作用,其鲜味强度是普通味精的几十倍。
还有一些方法也可提高香菇的鲜味,如将香菇低温冷冻,使香菇细胞发生破裂释放细胞内成分;也可在烹调时用冷水加热香菇,使香菇中的核糖核酸在60~80℃的热水中水解成为鸟苷酸。
泡发干香菇时,可先用水将其表面的尘土冲掉,再放入适量温水中浸泡约1小时,然后用手指朝着一个方向搅动或是将香菇的蒂部朝下在水中抖动,使其中的泥沙沉入水底。泡香菇的水在去除沉底的杂质后,还可以加到菜里做调味汁。有些人为了让香菇尽快泡发,选择用开水浸泡或是加糖,这样做并不可取,因为会使香菇的水溶性成分,如珍贵的多糖、优良的氨基酸等大量溶解于水中,破坏香菇营养。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用干香菇时,浸泡的水最好不要扔掉(可以入菜),因为具有保健功能的香菇嘌呤易溶于水,在浸泡香菇的水里含量较高。
香菇入菜可谓是多种多样,无论蒸、炒、焖、炖,还是与其他荤素食品搭配,都可以制作出许多美味佳肴,在秋冬来临之际,大家不妨多多食用香菇吧。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种植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重点讲授黑木耳、香菇、榆黄蘑、滑菇、平菇、杏孢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食用菌的生产方案设计、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介绍,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重点掌握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推荐参考书目: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版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0版、课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论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 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一、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二、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第四节 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第五节 毒菌
第一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熟悉: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菌种的保藏方法。了解:食用菌的分类地位;食用菌的生活史。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一、菌丝体的形态结构
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三、食用菌的分类地位
第二节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与生活史
一、食用菌的生长
二、食用菌的生活史
三、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一、食用菌的营养类型
二、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 第四节 菌种保藏
一、菌种的保藏方法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和复壮措施 第二章 菌种的制作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技术。熟悉: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了解:液体菌种。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母种的制作
一、培养基的制备
二、母种的转接
三、组织分离
四、孢子分离 第二节 原种的制作
一、谷粒原种
二、棉籽皮原种和锯木屑原种 第三节 栽培种的制作
一、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
二、接种与培养 第四节 液体菌种
第三章 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香菇和侧耳的栽培技术。
熟悉:黑木耳、银耳和金针菇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香菇
一、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香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侧耳
一、侧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侧耳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黑木耳
一、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银耳
一、银耳的生物学特性
二、银耳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金针菇
一、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金针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教学要求
掌握:双孢蘑菇和草菇的栽培技术 熟悉:鸡腿菇的栽培特点。了解:竹荪的栽培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双孢蘑菇
一、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草菇
一、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草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鸡腿菇
一、鸡腿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竹荪
一、竹荪的生物学特性
二、竹荪的栽培技术
第五章 其它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教学要求
掌握:白灵菇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熟悉:茶树菇、灵芝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白灵菇
一、白灵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白灵菇的栽培技术 第二节 杏鲍菇
一、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第三节 茶树菇
一、茶树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茶树菇的栽培技术 第四节 灵芝
一、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二、灵芝的栽培技术 第五节 猴头菇
一、猴头菇的生物学特性
二、猴头菇的栽培技术
第六章 食用菌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教学要求
掌握: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熟悉: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了解:真菌性、病毒性、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竞争性杂菌及其防治
二、真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三、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
四、病毒性病害及其防治
五、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一、昆虫类害虫及其防治
二、食用菌害螨及其防治
三、食用菌线虫及其防治
四、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第七章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技术。熟悉: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技术。了解:食用菌深度加工技术。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产品的储藏保鲜
一、冷藏技术
二、低温气调储藏技术
三、辐射处理
四、减压储藏
五、速冻加工技术
第二节 食用菌产品的初级加工
一、盐渍技术
二、糖渍技术
三、干制技术
四、罐藏技术
五、冻干加工技术 第三节 食用菌深度加工
一、食用菌糖果与休闲食品加工
二、食用菌饮料加工
三、食用菌浸膏、冲剂加工
四、食用菌调味品加工
五、食用菌美容化妆品加工
六、食用菌保健药品加工 第四部分 实验指导
一、实验条件与要求
二、实验内容
实验一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二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
实验三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 实验四 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实验五平菇栽培技术 实验六 香菇栽培技术 实验七 金针菇栽培技术 实验八 木耳栽培技术 实验九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实验十 白灵菇栽培技术 附:实验一到实验六为必做实验 附录:
1.常用母种培养基配方
教材分析:《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前四课是认识水,后三课是认识空气,前四课认识和描述水的方法是为后面认识和描述空气的特征打基础的。前四课中,前三课是认识水的特征的,第一课从整体上感知水,让学生通过辨别水在那个袋子中的活动,感到水和醋及牛奶有些相同的地方,后面的分类中将醋、牛奶和水分为一类叫液体。但是具体液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水有哪些特点?学生不清楚也说不出来,这正是学生构建水和液体概念的原点。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通过和食用油比较来进一步的认识水,认识液体之间的相同点: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第三课再拿出液体中的一个相同点进行研究:液体流动的快慢是否一样。依托对水的认识,来认识液体。
本课中的活动有两个:观察水和食用油,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观察水和食用油的活动有三个层次:1.通过用多种感官进行简单,直接的观察水和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粘度、流动快慢、液滴的不同。直接进行记录。2.通过混合水和油,认识水和油的轻重不同。要进行简单的思维后才能有结果,再进行记录。3.把油和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来考虑水和油的形状。思维的难度有所增加,需要和同学讨论交流才能完成思维的任务,来完成水和油都没有固定的形状的记录。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灵活性也相对较差,书写慢,有很多不会写的字,表达能力也较弱。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会初步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也初步学会了用维恩图来对两种物质的相同和不同进行比较,对水和食用油也比较熟悉,但是具体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不清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和油相比较,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是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的感官仔细观察油和水,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渗透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具有差异。
教学难点:有序的观察,并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和交流。分组实验材料:水、油、筷子、蜡纸、报纸、记录表。教师演示材料:简易天平、带有刻度的塑料杯子两个。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液体。
学习新课:刚才大家说出了一些常见的液体,同样是液体,是不是有完全一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以水和食用油为例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杯油,和一杯水。板书: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活动一:运用感官直接对水和油的颜色、气味、黏度、透明度,流动的快慢,液滴的不同进行观察。
将水和食用油这两种液体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不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来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比较水和油的相同与不同,教师板书:
“水 “ ”食用油“并画出维恩图。告诉学生一般不用尝的方法。同学们能用上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观察,非常好,为了观察到更多,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教师提示学生,大屏幕出示:
1、还可以用木棍儿帮忙,来进一步的观察。教师演示用木棍儿帮助观察的方法:搅一搅,看谁流的快,把木棍从杯子中拿出来时,看那种液体从筷子上滴落得快。
2、把观察到的及时的填写在韦恩图中,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3、观察完后,要用纸及时的把手上的木棍儿上的水或油擦掉。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
学生观察并进行填写图表。(维恩图)
组织学生交流,实物台展示。纠正学生不会写的字,并及时进行小结。活动二:对水滴和油滴进行观察
接下来我们对液滴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不同。(观察液滴的方法:用筷子沾上一滴水滴在蜡纸的光滑面,再用筷子的另一头沾上一滴油,滴在蜡纸的光滑面,用纸擦掉筷子上的油和水,对蜡纸上的油滴和水滴进行观察。可以从侧面,正面进行观察,看有什么不同。)
教师发放蜡纸,学生进行观察,并填写图表。交流,教师将油滴和水滴的特点板书。活动三:比较油和水的轻重
同学们很棒,来仔细观察,教师把50毫升水倒入盛有50毫升油的杯里,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说一说。
可是油还是不服气,说再来比一次,咱们怎么比?学生说一说。教师演示,用简易天平比较50毫升的油和50毫升的水。
筷子先生也来评理,将两根同样的筷子,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多的水和油的两根同样的试管中。
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筷子在水中站得高?
比赛结果:油轻水重。指导学生把结果填写在韦恩图中。活动四:比较水和油的相同点。
教师出示盛有50毫升水的不同容器,学生思考,水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达成共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油有没有固定的形状?
稍微思考后回答:没有。
这应该算是他们的相同点,他们还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说一说。(如果想不出来,教师可以演示倒水的动作。)
小结:都会流动。指导学生把“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填写在韦恩图中。教师也随机板书。
归纳梳理:整理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我们认识到了水和油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把这些不同和相同看一遍,并思考,我们对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其他的液体也有吗?如果有的话,譬如都会流动,他们流动的速度一样吗? 学生说一说。
关于液体流动的快慢请大家在生活中关注,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滔河镇2012年食用菌产业建设
半年自查报告
县委农工部:
2012年,在镇委、镇政府的关心下,农业站针对我镇今年的食用菌产业建设发展做了精心的部署和有效的管理,在食用菌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站站长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食用菌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把我镇食用菌产业做好,现在就今年食用菌产业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完成情况
今年我镇的食用菌产业规划发展20万,完成20万,完成率100﹪,涉及农户13多家。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宣传动员。
我镇成立了滔河镇食用菌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细化分解任务,对食用菌产业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重点掌握大户的发展食用菌的信心和发展食用菌产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员鼓励参与食用菌建设,通过宣传鼓励大户从而带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2、细化方案,组织实施。
根据了解的情况,严格按照线镇上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本镇实际,确定食用菌发展农户,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结合村干部与包村干部共同协调发展产业责任制。把食用菌产业建设纳入到考核中去。安排好技术指导工作,全程进行精心指导。
3、是完善提高,巩固成果。
我镇村干部在督促食用菌产业农户搞好食用菌建设。同时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抓好食用菌的生产。同时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思想上还存在一些片面认识,食用菌产业有理解却不敢做,另外一部分群众缺少资金和技术,同时缺少培育食用菌的场地。
四、2012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2012年下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监督和指导,更好的完成食用菌的养菌和生产的过程,对生产出来的食用菌进行回收的同时,保护食用菌农户的利益,根据食用菌的级别进行分类定级,完成食用菌的销售。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食用菌传统教学的不足
传统食用菌教学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内容少、学时短。大部分开设专业的学校只侧重于食用菌产业所需的单一方面,如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储存保鲜、加工等,即使教材包括产业链的全部内容,由于在课时分配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授课中也只能侧重单一领域,否则强行讲完全部内容,也会时间太赶,无法保证效果;其次是实验实训基地条件有限,食用菌课程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动手实践,实地现场实习、参观才能保证效果,但由于投入有限等历史原因,实验实训基地条件有限,人人动手实践机会比较少,加上本地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科研机构较少且离学校较远,学生参观、实习均不太方便;最后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导演示学生看,只能被动接受,互动少,积极性难以调动,效果一般[2]。
二、课程开发及内容设计
食用菌课程开发实施要坚持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即紧密思考联系生产实践,围绕提升职业能力的核心。教学内容应突出两大特色,即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办学特色和健康特色。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办学特色,需要紧紧依靠行业,学校、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共建专业,特别是将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研究探索,参与教师、企业科研作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科研创成果转化的作用;突出健康特色,即针对本专业涉及的是食品,适应新时期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加强健康特色,培养适应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针对专业特点,依托各种食用菌生产、加工,拓展上下游产业健康的特色。为更好突出特点,根据课程实际,结合本地区和院校特色,自编适用性较高,较强的校本教材。
三、采用项目模块化教学
根据食用菌课程的特点,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予以改进,采用项目教学法[3]。可以将课程分为多个教学模块,主要包括食用菌基础知识。可以再简单分为3个小模块,分别是国内外食用菌发展现状及前景;食用菌命名、分类、形态结构观察与识别;食用菌的生理及营养,含食用菌的营养需求、生长发育条件、繁殖与生活史等。食用菌生产模块。可再简单地分成2个小模块,即菌种制作、工厂化生产小模块。菌种的制作生产包括菌种(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制作、分离、鉴定、评价、提纯复壮等。工厂化生产模块包括培养基的选择、制备、接种、出菇管理、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防治等。食用菌后期处理模块,包括采收方式方法、保鲜方法与技术、加工、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具体食用菌操作模块,包括全国广泛种植、贵州、贵阳特色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在模块间、模块内部内容安排上,注重难易结合,例如在具体食用菌操作模块,可以采取先从种植管理难度小的品种开始操作,待掌握基本技能后,再循序渐进,转向有难度的品种,从而激发兴趣与热情。学生要采取分组学习,按照学生自愿、教师综合协调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项目小组,项目组内部根据分工,共同制订具体的项目方案,学生根据方案操作、学习,项目完成后,项目组进行小结讨论,客观评价教学项目执行情况。
四、推进课证融合步伐
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多次强调,应加强职业教育课证融合。《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要求,落实毕业、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要把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食用菌是包括农、食类专业重要主干课程,面向一线、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合推进课证融合。食用菌课程涉及职业资格证书较多,但要求全部考取也不现实。在统筹考虑职业标准、一线企业实际需求、专家意见等因素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菌类园艺工作为必须获得职业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相应的证书等级考取,对有余力、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感兴趣的证书考取[4]。在推进课证融合中应注意避免为考证而考证,千方百计注意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课证融合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目前大多教师一线实践经验少,知识强项在理论,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力较弱,为改变现状,可以采取多种方案,包括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实训教学;全面提升学校现有教师能力,制订鼓励措施,支持教师下企业、校外基地实践、全面了解生产实际,掌握行业动,促进有能力的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参与一线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提升技术储备与服务能力;加强实训实训基地建设,与行业内有影响、本地知名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稳定的锻炼平台,依靠多方力量强化校内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创建生产实体,完善多方位的实训基地,为课证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五、优化教学实训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科体系的完备,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或弱化自学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走向社会,独立解决新问题,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教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掌握自学能力、创新能力,面对新情况,能解决新问题[5]。为此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场所,不同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校内教学,教师采用开放式教学,多用启发式、设问,少下结论。将教学项目组同时建设为兴趣组,组内对感兴趣内容在前期自学、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多项活动以学生为主,能促进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活跃气氛、激发灵感、提高学习的动力。在实训基地,鼓励学生采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法等模拟仿真情景,提升能力,激发创业梦想。采取“角色分析—能力训练—岗位实力”的思路,让学生在仿真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充分适应岗位需求、生活,激发就业、创业梦想,积累实战经验,掌握技能。将多方位的实习实训基地升级为实践创业基地。要求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之前,必须完成一个与课程有关创新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及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实战型创业实践。例如,在学校的创客基地,学生可以自行组合,按照能力与兴趣,当“老板”,当“经理”,当“员工”,租用、借用场地场所,选取菌菇进行生产、经营。也可以对新菌菇的培育模式,生产方式进行研究、改进,将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最新教学方法。过去高等教育很多还是采用接近于中学教育模式的传统“填鸭式”授课,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以实践为主的食用菌课程,一味采用传统方式方法更是事倍功半,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可以采取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法,有效实现从单调静态的文字、图片向声、影、光的立体展现的转变,能激发参与者兴趣,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营造条件和途径。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视频、建立课程网站,自制动画等手段传授知识。
六、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对教学的促进、影响明显。合适的考核能调动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则有极强的负效应。长期以来,高校的考核侧重于单一的理论考试,导致学生平时上课多是混时间,应付点名,学习效率无法保证,只想着考前短时突击强化记忆、背诵,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可以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业绩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所占比例为3∶3∶3∶1。过程考核主要针对课程日常学习表现,期末考核是原来的考试,业绩主要包括学生成果,创新能力则是与课程有关创新研究项目的评价。几方面考核互相印证,能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有效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效果。
摘要:食用菌行业是发展迅速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大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深入思考,以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通过重新设计教学,编制专用教材,采用项目模块化教学,推进课证融合。优化教学实训方式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地方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对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用菌,教学改革,学生素质与能力,教学质量,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杜爱玲,吴祖峰.食用菌栽培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5):200-201.
[3]张党省.项目教学法在食用菌栽培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726-12728.
[4]武模戈.食用菌生产技术“课证融合”项目教学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4):112-115.
功效:滋阴,美容,抗癌。适用于阴虚、面黄无华者及癌症患者食用。
制作:①将香菇50克洗净、去杂质,切成厚片;红枣8枚洗净、去核;乌鸡1只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5克拍松,葱10克切段。②将乌鸡、香菇、红枣、姜、葱、料酒10克同放炖锅内,加水2800毫升,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5分钟,加入盐3克、味精2克即成。
二蘑菇银耳炒肉片
功效:开胃,润肺,美容。适用于食欲不振、肺热咳嗽、肌肤不润等症。
制作:①将蘑菇50克洗净,切厚片;银耳30克温水浸泡发透,去蒂,撕成瓣状;胡萝卜30克切片;猪肉250克洗净,切3厘米见方的薄片;姜5克切片,葱10克切段。②将肉片用豆粉25克、盐3克、味精2克抓匀,码好味。③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35克,烧六成热时,下姜、葱、肉片、料酒,炒变色,加入蘑菇、银耳、盐、味精炒熟,盛人用胡萝h摆好的盘中即成。
三枸杞拌猴头菇
功效:补肝、明目、开胃、美容。适用于肝肾虚损、视物不清、脾胃虚弱、面色无华等症。
制作:①将猴头菇250克洗净,切薄片,用开水氽熟;枸杞子20克洗净,去果柄、杂质。②将猴头菇、枸杞子(生用)、盐2克、味精2克、芝麻油25克放人大碗内,拌匀,装盘即成。
四牛肝菌炒肥牛
功效:补肝肾,乌须发,益寿年。适用于肝肾虚损,须发早白,老年体虚等症。
制作:①将首乌20克研成细粉,牛肝菌250克洗净切片;牛肉250克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薄片;姜5克切片,葱10克切段。②牛肉用豆粉25克、盐3克、味精2克抓匀,码好味。③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35克,烧六成热时下入牛肉、姜、葱、料酒10克炒变色,下入首乌粉、牛肝菌、盐、味精即成。
五金针菇山药煮鱼头
功效:补脾胃,益脑力。适用于脾胃虚弱、脑力减弱等症。
今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跟随老师去食用菌基地参观学习。此次参观创下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坐学校的大巴车,宽敞、舒适;第一次成建制的组织参观学习,氛围热烈,浓厚。少时的好奇之心再次油然而生。
我们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基地厂房正门,一个有地砖铺成的大广场,中间有环形绿化带。老师先是跟基地领导寒暄了一阵,然后便组织同学进门,两个人一队排成一列。进门后首先来到门内的小厅。小厅内陈列了基地生产的各种产品,货架上摆满了商品的盒子,多数为食用菌孢子粉,也有菌体。地上摆了两个巨大的灵芝,很是耀眼。架子中间有个空格,摆了一台显示器,约莫33寸左右。进来后先观看了两段视频,一段是关于基地介绍的,另一段是关于市委书记张高丽去新疆食用菌基地视察的,由于声音太小,张书记说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见,不过,老师和基地领导倒是显得挺兴奋。
接下来正式进入厂房参观,先走过一段又长又宽的走廊。走廊里与各厂房连接处都有一台大型现代化控温设备。走进厂房一股潮气袭来,里面很黑,没有开灯,老师解释说菌种在开始生长时是不需要光照的。借助微弱的手电和手机屏光能看到架子上堆满了培养基,培养基上长满了白色的菌体,期间还夹杂着少量的成型菌体,白白的,很诱人。转个弯来到隔壁一间厂房,这一间与刚才那间不同,在潮气中还夹杂着一股霉味,这显然是腐殖体了。在腐殖体上种满了菌种,菌种已开始长出白色菌丝。
走出厂房,我们来到了种香菇的大棚,大棚里成列排好了木制架子。架子上有菌棒,不过菌棒已经干裂。看样子这应该是生产后期即将处理掉的了。香菇--植物皇后。香菇,又称香蕈、冬菇,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类。由于它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不但位列草菇、平菇、白蘑菇之上,而且素有“植物皇后”之誉。大棚里的土质含水量非常高,从表面还能渗出水来,但踩上去却不粘脚,我想应该是沙土地,但仔细看看却不完全是沙土,显然里面是按比例掺杂了粘土。这可能是为了有利于保持水分吧。
最后我们来到了茶树菇的温室。这个温室与前两个相比有很大不同,结构是土和砖垒起来的,窗子很小,而且是被封住的,里面也没有光照,采暖设备非常简陋,一个废油桶侧面开个口,里面烧木炭,完全是开放型。木架上装满了盛着培养基的纸袋,纸袋口打开,可以在数目不多的纸袋里面看到稀疏的长着几棵茶树菇,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显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以上就是我们几天学习参观的内容,在老师宣布参观结束时,大家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鉴于天气比较寒冷,便早早的回到大巴上。基地占地面积很大,食用菌栽培量和种类也很多,特别是具有高价值的食用菌副产品,比如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粉是灵芝在生长成熟期,从灵芝菌褶中弹射出来的极其微小的卵形生殖细胞即灵芝的种子 每个灵芝孢子只有4-6个微米,是活体生物体,双壁结构,外被坚硬的几丁质纤维素所包围,人体很难充分吸收。破壁后更适合人体肠胃直接吸收。它凝聚了是灵芝的精华,具有灵芝的全部遗传物质和保健作用,平均每100公斤灵芝才能采集到1公斤纯正的孢子粉。灵芝孢子粉针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和代谢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都具有调节作用;灵芝孢子粉属于药食两用食品,长期食用安全无副作用。《本草纲目》列为上品,适合所有人群,同时灵芝孢子粉还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对于中年女性来讲,是延缓衰老的食用佳品。这在保健品市场上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可见食用菌的市场之大,发展潜力之深厚。
本次参观是我在食用菌方面开阔了眼界,看到和学到了一些在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类似这样的参观或实习经历。
参观食用菌基地有感
简介
夺火乡地处陵川县东南37公里处,与河南省修武县接壤。全乡总面积245.6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5300口人,森林覆盖率84%,有林地面积33万亩。
近几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战略,立足乡情,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确立了“以林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食用菌特色乡镇,农民增收效果明显。截止目前,全乡食用菌产业共涉及13个行政村,建成年产1000万菌包生产线1条,食用菌大棚240栋,庭院式小棚100栋;椴木养殖木耳杆50万根。全乡食用菌年产值1350万元,纯利润68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1200元,带动了1000余农民实现就业。
在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过程中,我乡成立了百盛菌业有限公司和以陵川沙六泉香菇养殖专业合作社、森科木耳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6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模式上,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了“四统一、一分散”,即:统一提供场地建大棚,统一育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渠道,各农户分散经营,使产品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在养殖方式上,采取了日光温室大棚栽培、春秋大棚栽培、庭院式小棚栽培和散养椴木杆栽培等多种方式,使不同经济条件的群众都能参与产业发展;在品种开发上,先后成功开发出黑木耳、香菇、百灵菇、天麻、灵芝等十多个品种,注册了“森科”、“木林森”、“沙六泉”等食用菌品牌,使产业实现了多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用法:1.将该产品与生产配方中的原料,按配方比例的量从少到多依次添加拌匀:促酵剂→石膏粉→麸皮→木屑(或棉籽壳),然后加水搅拌均匀。
2.采用常用的高压或常压灭菌设备加温,加热至70℃保持7小时(或加热至80℃保持5小时)即可。
用量:在常规生产配方中,一般按0.35%~0.5%的比例添加使用(即每吨原料添加3.5~5公斤)。
功效:1.灭菌温度低、时间短,燃料、用时、用工可节约一半,功效提高了1倍。
2.可将常规配方的麸皮用量降低到10%,使成本下降;并且能够利用20%的废料,大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成品率可高达95%~99%。
4.出锅时可免檢培养袋微孔微洞,能避免和减少杂菌侵染。
5.菌丝生长健壮,吃料快,发菌满袋可提前7~10天。
6.低温杀菌,培养基营养基本没有损失,畸形菇少,生产的食用菌品质优良、产量高。
7.可增强食用菌的抗高温性,减少烂袋;出菇期长,菌袋收缩慢,后劲足,散架慢。
8.能够抵抗群发性、危害严重的链孢霉、帚状菌的侵染。
9.病虫害发生减少,基本不需要使用农药。
10.可使发酵料在短时间内升温,促进培养料发酵。
禁忌:该产品不能直接加水搅拌。
储存:该产品极易受潮而产生黏团,宜在密封、阴凉、干燥处储存。
(浙江省杭州市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 陈婷 邮 编:310024)
一、常见食用菌害虫简介
由于食用菌从培养基的配制到菇体的形成都是在充满营养的基质内和适温的环境中完成的。而这些营养丰富的基质和环境条件也成为多种害虫生活和杂菌生长的优良场所。据统计为害食用菌的害虫有10多种。其中为害严重的种类有6种,即:菇蚊、蚤蝇、螨虫、跳虫、线虫、瘿蚊等种类。这些害虫既是腐生生活又是寄生生活。它们能在食用菌的培养基内取食培养基。随着菌丝的繁殖和菇体的形成,害虫又取食菌丝和菇体,成为食用菌的终身害虫。菇体被害后,引起斑点、孔洞、缺刻、畸形、变色等症状。这些害虫个体微小,体色较深、不善活动、隐蔽性强,在培养料中不易观察到,咬食菌丝体及子实体,降低商品价值,导致减产或绝产;是传播杂菌的媒介。但一旦暴发,药剂难以及时控制,对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
食用菌害虫种类很多,生活习性较复杂。
(一)昆虫类害虫
危害食用菌的昆虫主要是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等翅目中的一些害虫,其中以双翅目害虫种类多,数量大,寄主广泛,危害最为严重;双翅目害虫主要集中于菌蚊科、眼蕈蚊科、瘿蚊科和粪蚊科等。
1、蚊类(别名菇蝇、菇蛆)
危害平菇、凤尾菇、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猴头菇等多种食用菌。幼虫多呈乳白或灰白色,似蛆,头黑色。咬食菌丝体,还可从子实体基部钻蛀,并伴有难闻腥臭味;成虫似蚊,飞行强,产卵,传播杂菌,不直接危害子实体。趋光、湿、糖。危害蘑菇的菌蚊有10多种,以闽菇迟眼菌蚊(眼菌蚊)、小菌蚊较为常见。
眼菌蚊(Sciarids sp),又称洒眼菌蚊,及小黑蚊子,白蛆,属双翅目,蚊类昆虫。形态识别:成虫体小,长2~3毫米,褐色或灰褐色(见图1),有一对膜质前翅和一对特化为平衡的后翅,复眼发达,顶部尖,在头顶延伸并左右相接,形成眼桥,触角丝状,16节,雌虫腹未尖细,雄虫外生殖器呈一对铗状。卵圆形,白色透明至乳白色,单生或成堆生,产于低洼潮湿处。幼虫,细长6~7毫米,白色透明至乳白色头黑色(见图2),骨质化,咀嚼式器发达。蛹,黄褐色裸蛹。
生物学特征:眼菌蚊生活史从卵→幼虫→蛹→成虫,成虫雌,雄交配,繁殖了第二代,该虫适宜生长温度为20℃,温度25℃~30℃,繁殖一代为17天左右,10℃以下活动能力下降,幼虫停食不活动。成虫活泼善飞,有趋光性,对蘑菇,平菇,金针菇有很强趋性。
图1眼菌蚊的成虫
图2眼菌蚊的幼虫
2、蝇类
⑴ 形态:卵长椭圆形,白色至淡黄色,幼虫为蛆形,白色,头尖尾钝,无足,初期幼虫白色,透明,无明显头部(见图3)。成虫淡褐色或黑色,老熟幼虫体黄色,长7~10mm,尾部有两个肉质突起,比菇蚊健壮,触角很短,似苍蝇(见图4)。蛹为长椭圆形,深褐色,长3~4mm。成虫淡黄色,触角3节,触角芒状,复眼红色,体长3~4mm,展翅7~9mm。成虫具有趋光性,对糖醋也有趋性,营腐生,食性杂。总世代为12~16d。特性与菇蚊相近。主要有黑腹果蝇、菇蝇、菌蝇等。
⑵ 危害:果蝇危害所有的食用菌。幼虫取食子实体,钻蛀子实体形成蛀食隧道,受害后变红褐色。
图3菇蝇的卵及幼虫
图4菇蝇的成虫
3、螨类(菌虱)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危害各种蘑菇、黑木耳等。⑴ 形态:体形微小(一般仅0.2~0.6mm),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为四个体段构成,即颚体段、前肢体段、后肢体段、末体段。口器分为刺吸式和咀嚼式两类。爬行慢,因个体小,分散时看不见,聚集时呈白粉或浅红粉状,趋温暖潮湿环境及肉香味。取食菌丝体及子实体,造成菌丝不萌发或萌发后出现退菌现象,使培养料变黑腐烂。螨类种类繁多,常见的是粉螨与蒲螨。蒲螨微小,长圆或椭圆形,淡褐色,体毛较短(见图5)。粉螨比蒲螨大,圆形,白色,体壁有若干长毛(见图6)。与昆虫主要区别是无触角、无翅、无复眼,体只分为头和腹
两个部分,有4对足,其足由6节组成。
⑵ 危害:螨类主要以若螨或成螨危害菌丝,将菌丝咬断而食,也会将子实体蛀食成空洞,菇体色泽转为褐色或失去光泽,有的被害组织部位出现褐色病斑。危害菌种时稍不注意,会造成毁灭性灾害。
图5蒲螨
图6粉螨
4、跳虫(烟灰虫)
无翅低等小昆虫,似跳蚤(见图7),能爬善跳,聚集时似烟灰,趋阴暗潮湿,不怕水。常见的有紫跳虫、角跳虫、黑角跳虫、黑扁跳虫等。
图7 跳虫
5、伪步行虫:俗名为黑壳子虫、鱼儿虫,属鞘翅目,伪步行虫科。
⑴ 形态特征:成虫体黑色,具金属光泽,椭圆形,长约1厘米,胸足跗节5-3-4-5。
幼虫长约2厘米,形状像小鱼,故称鱼儿虫,此害虫数量多,危害重。
⑵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活动。白天一般躲在耳袋的下面3~5头群集在一起,多数达10头以上.夜间外出活动。成虫啃食木耳外表。4月下旬出现幼虫,幼虫危害耳片、耳根,也可钻迸接种孔内危害耳芽。受害后的耳根不能长耳。此虫可随木耳带进仓库,在仓库内继续危害干木耳。食量大,粪便多,粪便黑揭色呈绒线状。此虫在南方发生较多,危害严重。
6、蛀技虫:属鳞翅目害虫。
⑴ 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体长7.2~10.4毫米,后翅有不规则的黑斑。幼虫体长15毫米,头部浅红色或深黄色,腹部各节白色,上有黄色毛,排列不整齐。
⑵生活史及习性:一年发生l代,以幼虫结长椭圆形茧越冬。茧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从开口处伸出头取食,食后缩回茧内休息。当气温降至10℃~12℃时,茧中的幼虫基本停止取食,吐丝将茧口封闭,进入越冬休眠状态。直至第二年温度逐渐上升到I2℃以上时,幼虫又咬破茧的一端外出活动,继续取食危害。幼虫排粪量多,粪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状,聚集在一块。
7、蓟马:属缨翅目害虫。
⑴ 形态特征:成虫黑色,体细小而扁来。复眼突出,前后翅膜质,均为狭长形,边缘生很长的缨毛。刺吸式口器。若虫(渐变态)似线,桔黄色或红色,体长0.2cm左右。
⑵生活习性:黑木耳进入生长季节就能见到成虫、若虫。若虫从耳基钻入耳内危害,吸取耳片汁液。耳片被害后易萎缩、腐烂,严重时失去商品性和食用价值,并造成流耳。该虫在湿度大和杂草丛生的地方发生较多,尤其是夏季高温高湿季节严重。
8、蠼螋:属于革翅目的害虫
⑴ 形态特征:身体长形,头扁宽,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大。前翅短,角质,后翅膜质半圆形,除翅尖外,其余全部隐藏在前翅下。足3对,相似,腹部11节,第一腹板消失,第十一极小,故可见到10节,腹部末端具有硬化的铗状尾须1对。不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相似,幼虫2龄时出现翅芽。
⑵生活习性:生活在石头下、树皮下肥料堆和阴暗潮湿的地方。夜间出来活动,食性比较复杂,可在菌丝体内危害菌丝,是代用料栽培是最主要的害虫,可危害多种食用菌。
9、红肩虎天牛:属于鞘翅目,天牛科。
⑴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0~17.5mm宽4.0~5.0mm.。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4~2/3,肩部红褐色。鞘翅上有4道近乎等距离的黄色绒毛斑,第一道 椭圆,第二三道条状,最后一道卵形。
⑵生活习性:一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次年平均气温15℃以上持续20天进入羽化期,卵期8~10天,5月至6月初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危害性。
10、四斑丽甲:属于鞘翅目害虫。
⑴ 形态特征:成虫黑色,体长13 mm左右,鞘翅上有四个黄斑点,胸足腹节(腿节)红色。幼虫褐色,体长5 mm ~10 mm,宽2 mm~4 mm,体扁,边生肉刺12对(4对黄8对褐色),肉刺上边生细毛。
⑵生活习性:成虫多在栽培袋的下方活动,有时钻入袋内,幼虫啃食木耳的菌丝体和耳片。成虫、幼虫触之会射出臭味的白浆。幼虫化蛹后7天羽化成虫。
(二)线虫及其防治
线虫属于无脊椎动物门的线虫纲,主要危害双孢蘑菇、草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
等食用菌,严重影响其产量。危害食用菌的线虫种类很多,多数是腐生性线虫,少数半寄生,只有极少数是寄生性的病原线虫,种类极多,分布很广。常见的腐生性线虫有嗜菌丝茎线虫、堆肥滑刃线虫和小杆线虫。
1、形态:线虫是一种体形细长(长约1 mm,粗0.03~0.09 mm),两端稍尖的线状小蠕虫,虫体极细小,肉眼看不到,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幼虫透明乳白色,似菌丝,成熟时体壁可呈棕色或褐色。
寄生性线虫危害性大,口器刺进菌丝吮吸内含物,被害处极易招致细菌生长,使培养料变黑、粘湿,有刺鼻的腐臭味;被害菇呈淡黄或咖啡色,有腥臭味。
2、危害:所有食用菌均能被危害,受侵害的症状是子实体腐烂,发出特殊的腥臭味。危害平菇类时,造成平菇大幅度减产。现蕾期受害,菇盖中央先变黄,渐及整个菇蕾。幼蕾期受害,菇体畸形,柄长,盖小,整个菇体呈软腐。子实体受害时,从菌柄到菌盖颜色由浅变深,软腐呈水渍状,黄褐色,最后枯萎。发病时可用500倍克螨特液浸泡栽培块,浸至透心为度,防治效果较好。
3、防治:线虫无处不有,在干燥基质上呈“休眠”状态,耐旱力长达3年。不清洁的水是线虫的主要来源。但线虫不耐热,40℃以上即死亡。进行正确的前、后发酵能有效地减少线虫的虫口数,并使躲藏在培养料缝隙间的幼虫致死。目前,草菇、侧耳类栽培时往往也将培养料进行预先建堆发酵,以减少堆内虫口数目。建堆时随意在泥地上进行,易受土壤中线虫的侵害,故以在水泥地上建堆为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控制:
⑴搞好出菇室卫生,并控制好环境条件 消灭各种媒介害虫,防止线虫传播;出菇期间要加强通风,防止菇房闷热、潮湿。
⑵培养料处理:要注意培养料堆制场地的环境卫生,并提高培养料的堆温;培养料还需后发酵处理,以彻底杀死其中的线虫及虫卵;控制好培养料的含水量,防止培养料过湿。用于平菇栽培的生料,可用2%石灰水浸泡24 h杀灭线虫。
⑶耳木处理:段木栽培木耳时,可用1%石灰水(上清液)或5%的食盐水喷洒耳木,每隔10d喷一次;或在地面上撒施石灰。
⑷覆土材料处理:覆土最好进行巴氏消毒,也可在使用前一周用农药熏蒸。
⑸使用洁净水源:拌料和管理用水要使用自来水或洁净的井水、河水,防止被线虫污染的水喷到菇床和段木上。
⑹药剂防治:如发现菇床局部受线虫侵害,应先将病区周围划沟,与未发病部分隔离;然后病区停水,使其干燥,也可用1%的醋酸或25%的米醋喷洒。
(三)软体动物及其防治
危害食用菌的软体动物主要是蛞蝓,俗称鼻涕虫,属软体动物门的蛞蝓科。常见的有野蛞蝓、双线嗜粘液蛞蝓及黄蛞蝓三种。各种食用菌均会受害,以平菇、草菇、双孢蘑菇、香菇、木耳及银耳受害较重。虫体柔软,裸露,无保护外壳,两对触角(见图8)。生活在阴暗潮湿处,昼伏夜出,取食子实体,所爬之处留下一条白色粘滞带痕迹。
图8 蛞蝓
防治方法:
1、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蛞蝓白天躲藏的栖息地;菇房地面或周围撒一层石灰。
2、菇床保护:在菇床周围撒一圈0.5~1.0 cm厚的石灰粉,以阻止蛞蝓爬入。
3、人工捕捉:晚上9~10点是蛞蝓集中活动的时间,可进行人工捕捉;也可用5%的食盐水或5%的碱水滴杀。
4、毒饵诱杀:可用多聚乙醛300g,砂糖300g,敌百虫50g,豆饼粉400 g,加适量的水拌成颗粒状毒饵,施放在蛞蝓潜伏及活动的场所进行诱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更要吃出健康。农药残留一直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再加上食用菌生长速度快,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为几天至十几天,所以采用化学防治时一定要慎重。
二、虫害的防治措施
幼虫及成虫对食用菌危害归纳成四种类型:
1、取食培养料,危害发菌;
2、取食菌丝,切断幼菇与菌丝间的联系,幼菇枯萎死亡;
3、取食子实体;
4、在危害同时携带病菌或孢子传播。
(一)注意菌种厂的环境卫生
菌种厂应远离仓库、饲养场、装料间、灭菌锅和接种间,建筑设计要合理,灭好菌的菌种袋或菌种瓶要能直接进入接种间,以减少污染的机会。接种室、培养室要经常打扫,进行消毒,要定期检查,发现有污染的菌种立即处理,不可乱丢。出厂的菌种要保证没有污染,不带病虫。栽培场引进菌种要注意防止带人病虫害。
(二)搞好栽培室和栽培场地的卫生
栽培场地要远离仓库、饲养场、垃圾场。搞好环境卫生,减少杂菌和害虫的隐藏、孳生
场所,减少人为传播的机会,并尽量减少闲杂人员进入栽培室。栽培室的门窗和通风洞口要装纱网,在防空洞、地道、山洞栽培食用菌,出人口要有一段距离保持黑暗,随手关灯,以防止害虫飞入,传播菌源。
露地栽培时要清除栽培场的残株及附近的枯枝落叶、烂草及砖石瓦块。清理环境后,必要时场地还要进行杀虫,为防白蚁要挖诱蚁坑或环形沟。
栽培室在栽培食用菌前要清扫干净,架子、墙壁、地面要彻底消毒、杀虫。要特别注意砖缝、架子缝等处容易藏匿害虫的地方,对发病严重的老栽培室要进行熏蒸消毒,方法是每立方米容积用80毫升福尔马林和40克高锰酸钾混合液进行熏蒸。熏蒸时要密闭栽培室,2天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24小时再将菌袋送入。也可用硫磺熏,用量为每立方米5克,密闭48小时,再过2天后进料。
(三)注意原料、菌袋、工具的卫生
麸皮、糠秸、稻草、棉籽壳等易发霉变质的原料,要妥善保管好,并严防有毒物质、原料混入培养料。废料、料块、老菌袋不要堆在栽培室附近,并须经过高温堆肥处理后再用。栽培室的新旧菌袋必须分房隔开存放,绝不可混放,以免老菌袋的病虫转移到新的菌袋上。裁培工具也要分开使用,并做到严格灭菌和消毒,以预防接种感染和各种继发感染。
(四)促菇抑虫抑病
不同的食用菌对其生长发育的条件有不同的要求,要依照各种食用菌的要求对湿度、水分、光线、酸碱度、营养、氧与二氧化碳等进行科学的管理,使整个环境适合食用菌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的繁殖生长,即所谓促菇抑虫抑病。
(五)采取综合防虫措施
1、水浸法防治害虫
有些害虫由于浸入水中造成缺氧和促使原生质与细胞膜分离致死。但必须注意栽培袋无污染、无杂菌菌块,经2~3小时浸泡不会散,菌丝生长很好,否则水浸后菌块就散掉,虽然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但生产效益将受到损失。其操作方法是:瓶栽培的和袋栽培的可将水注入瓶、袋内,块栽培可将栽培块浸入水中压以重物,避免浮起,浸泡2~3小时,幼虫便会死亡漂浮,浸泡后的瓶、袋沥干水即放回原处。
2、利用害虫的习性进行防治
有些害虫有着特殊的习性,如菌蚊有吐丝的习性,幼虫吐丝,用丝将菇蕾罩住,在网中群居为害,对这些害虫可人工捕捉。瘿蚊有幼体繁殖的习性,一只幼虫从体内繁殖20头幼虫。瘿蚊虫体小,怕干燥,将发生虫害的菌袋在阳光下曝晒1~2小时或撒石灰粉,使虫干燥而死,可降低虫口密度。另外,还有些鳞翅目的幼虫老熟后个体很大,颜色也艳,在采菇和管理中
很易发现,可以随时捕捉消灭。对落在亮处的害虫要随时拍打捕杀。有的幼虫留下爬行痕迹要沿痕迹寻找捕捉。
3、诱杀害虫
诱杀害螨,可就地取材用菜籽饼效果较好。在菇床上铺上若干块纱布,将刚炒好的菜籽饼撒一层在纱布上,螨就聚集于纱布上,然后将纱布在浓石灰水中一浸,螨便被杀死,连续几次杀螨效果可达90%以上。无菜、棉籽饼的地方用浸敌敌畏药液的棉球熏蒸杀螨效果也不错,将蘸50%敌敌畏的棉球,在菇床下每隔70厘米左右呈品字排列放置,并在菇床培养料面盖上湿纱布,在石灰水中浸泡螨即死杀,反复几次,效果更好。对蚊蛾用黑光灯或节能灯诱杀,效果也好。方法是在灯下的水盆中放人0.1%敌敌畏,害虫落人盆中即被杀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强光处挂粘虫板,粘虫板上涂40%聚丙烯粘液,有效期可达2个月。此外,要特别注意消灭越冬成虫。
4、虫害药剂防治措施
在食用菌生产中,不提倡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食用菌栽培周期短,尤其是出菇期使用农药,农药极易残留在子实体内,直接食用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要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用药剂治虫是一种应急措施,有时必须喷药,但用药前一定要将菇体耳体全部采完。菇房内发生眼蕈蚊、粪蚊可喷500倍敌百虫。如果瘿蚊大发生,喷500倍的辛硫磷或乐果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跳虫为害严重时,用磷化铝薰蒸。根据多次试验,每立方米用3片(9.9克)对眼蕈蚊、菌蚊、粪蚊、跳虫及蛞蝓的防治效果都很好,但对瘿蚊则需要每立方米用10片)33克),防治效果才理想。磷化铝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分解,释放出磷化氢,该气体穿透力很强,能杀死菌块表层及内部的害虫,而对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生长无影响,菇体内无残毒,熏蒸时菇房要密闭,操作人员应戴防毒面具,一定要按规程进行,熏完后菇房要密闭48小时,再通气2~3小时,才可以入内,以免中毒。以下是常用的杀虫药剂:锐劲特、二嗪农、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除虫菊酯、蛞蝓驱除剂等。
近年来,人们使用新型药物锐劲特防治害虫效果较好。例如蘑菇的虫害主要有菇蝇、菇蚊。虫害发生时,幼虫钻进菇柄中,造成烂菇,严重的绝收。防治方法:用2000倍锐劲特药液(即10毫升1袋兑水20000毫升)对覆土、菇床及周围环境进行喷雾,要注意水量要足,能渗透土层基部,才能达到防治效果。
香菇的虫害主要有蕈蚊、菌蚊类,常被称为菇蛆。防治时将锐劲特配成1500倍,将菇筒放入配好的药液中浸洗迅速取出即可,或在菇蛆盛发初期,用针筒将药液(1500倍液)从接种口注射入,用量为每筒注射15~20毫升。
5、食用菌病虫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