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含答案)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
文言文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讨好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字词解释
元方:即,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语气词,无意
已去:已经 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信(则是无信):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编辑本段剖析课文
题目解说
陈太丘,汉朝人,字仲弓,原名叫做陈寔太丘县令。古代习惯将官员所任职的地名附在姓氏后。“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文章鉴赏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zhe),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课下注释.1.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3.内集:家庭聚会.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5.俄而:不久、不一会儿.6.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儿子.做过东阳太守.7.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8.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9.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课下注释.1.陈太丘,即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4.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5.乃至:(友人)才到.乃,才.6.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7.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离开、舍弃.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0.引:拉.11.顾:回头看.《世说新语》两则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柳絮()
无奕()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尊君在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四)、填空:
1.《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 己的父亲
4.《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 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5.从《咏雪》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6.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7.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2.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3.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4.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
期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
乃: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惭:
引:
顾: 5.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2.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13.陈太丘之友、元方是怎样的人?你怎样看待他们?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1.解释加粗字。(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世说新语》两则习题精选参考答案
一、(一)、fù zhòu xù yì
(二)、1.急 2.差不多 相比 3.乘 4.“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3.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四)1.南朝 宋 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3.B 4.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5.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6.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7.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
三、1.C 2.①即“令尊”,指代陈太丘②“君”即“您”指代友人“家君”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3.C
4.A.约定时间 外出 B.超过 才 C.舍弃 离开 D.惭愧 拉 回头看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6.略。7.元方,语言和行为
想博得元方的好感。11.略 8.守信用、讲礼貌。9.意识到自己错了,10.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12.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13.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道理: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3).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三、1.(1)私下(2)毕,完(3)离开(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猜谜语导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谜底:雪花)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1)介绍刘义庆
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笔记小说集,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把握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2、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乐”等。)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颖?为什么?
飞扬之态 形似
柳絮因风起 轻盈之雅 神似
文化内蕴 韵味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古人对飞雪的描写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苏轼
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杨万里
-------------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有韵味。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人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一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二、初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字、词、句圈出来,通过查词典,或互相讨论来解决,教师巡回释疑,检查,并和同学一起讨论疑难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把握重点字词:
A、与友期行 :约定太丘舍去 :放弃;离开去后乃至 :才;到
相委而去 :丢弃则是无信 :信用下车引之 :拉
入门不顾 :回头看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
B、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教师补充:平时遇到的一些尊称有: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谦称有: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姊、舍妹(弟)、犬子。
2、把握重点语句(注意文言中的省略现象)
①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来。
②(家君)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家君)不是人啊!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复述时注意以下问题:1.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友人、元方)
2.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通过有关语句确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四、三读课文,探究人物性格。
1.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文中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通过有关语句确定。(交流讨论。)
A、陈太丘
诚实守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B、友人
言而无信(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言语无礼(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C、元方
懂礼识义(待君久不至,已去)
义正词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童真无邪(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还有“元方入门不顾”都是童真无邪的表现)
2、结尾处,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说出有关诚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墨子
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顾炎武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法] 谚语
2.假如你是友人,或者是元方,在本课的特定情境中,你在言谈和举止方面应该怎样做?
A.友人:
1)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B.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4)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5《<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主 题: 家庭、亲情 课 时:2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 计 者:七年级语文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2.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短文。这两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咏雪》写东晋谢家子弟咏雪的故事,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写了“礼”与“信”的重要性,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正直不阿。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学生初中所学第一篇古文,在第一册乃至初中文言文学习中都有重要作用。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浅显易懂的古文已有初步的感知和驾驭能力。尤其是具有一定故 事性、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短小文言文,学生更能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宜从兴趣调动入手,进而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字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积累、人物形象的把握,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意志品质的引导、教育。巩义市紫荆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 言现象。
3.赏析文中比喻句;结合人物语言、动作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4.学习古人传承文化、充满智慧的品质,懂得做人要诚信、为人要正直的道理。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活动:练习朗读和背诵,复述故事大意。以此检测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活动:归类整理文言现象。以此检测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问题一个活动:赏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体会其妙处;品读 元方的语言、动作描写,归纳元方的性格特点。
4.针对目标4,分别设计两个问题:第一篇短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结尾 交代身份有何用意;第二篇短文中几种尊称有何不同,讨论故事结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咏雪》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他们的才华让我们钦佩不已。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才女。她是谁呢? 环节二:前置作业
1.请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2.填空:《世说新语》是 朝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 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本课所选两则分别出自《 》和《 》。3.参看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
内集: 俄而: 差可拟: 欣然: 未若: 因风起: ..........4.试着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巩义市紫荆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上册)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环节三:诵读课文,理解大意 ,归类整理
1.教师范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范读。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正确停顿;(2)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过渡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4.疏通文意
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儿女”“俄而”“欣然”“拟”“未若” 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5.归类整理文言知识(此环节引导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可放在课下交由学生自己整理)
(1)“儿女”的意思和今天有什么不同?(称为“古今异义词”)
“因风起”中“因”意思是:凭借;今天经常解释为:因为
(2)省略句:谢太傅(于)寒雪日內集。(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3)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倒装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教师需明确这几种情况在疏通文意时的具体应对方法。)环节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参考:(1)前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颜色和形态跟盐相似(形似);后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飘飞和柳絮的飘飞接近(神似)。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后者有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咏雪名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 巩义市紫荆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上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且文化气息浓厚)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赏。环节五:布置作业 复习短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并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环节一:导入
《咏雪》一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东汉时期的七岁儿童,看他如何机智维护父亲尊严、驳斥“无信”“ 无礼”之人。环节二:前置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 ..2.试划出朗读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参看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
期行: 舍去: 乃至: 相委而去;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环节三: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归类整理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熟练后分角色朗读。(要读出人物语气,教师适时点拨)3.复述故事大意。
4.疏通文意,重点理解“去”“乃”“期”“委”等词语的意思。(注意加字法、换字法的总结)5.整理文言现象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词类活用:(词性不要求学生掌握,重点掌握词意)
期日中---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巩义市紫荆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友人惭---惭,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3)古今异义词:
与友期行:约定(日期)太丘舍去:离开(到……去).相委而去:丢下,舍弃(委托)下车引之:拉(引导)入门不顾:回头看(照顾)(4)省略句:(家父)待君久不至 环节四: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朗读描写元方语言的句子,说说表现了元方怎样的特点?
参考:聪敏、机智、懂礼识义,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正直不阿等。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不失礼。元方并非“无礼”。元方以客“无信”、“无礼”进行责备,可见他识义懂礼,而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谁人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环节五:达标测评,拓展阅读
1.注音: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 ........2.解释加点词语
内集: 俄而: 差可拟: 欣然: 未若: 因风起: ..........期行: 舍去: 乃至: 相委而去;下车引之: 入门不顾: ......3.整理文言现象
(1)本课出现的通假字:尊君在不 通,意思是:(2)古今异义词;巩义市紫荆实验学校 七年级语文(上册)
与儿女讲论文义 因风起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 .......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6)君与家君期日中。
5.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从信用方面看,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看,友人当着孩子的面骂孩子父亲。友人在这两方面都站不住脚,所以对元方的反驳哑口无言。)6.你能写出两句描写雪的诗句吗?
五、拓展阅读
(一)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译文: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极:非常,更加。然:如此,这样,那样)
你同意徐孺子的观点吗?试稍作评价。
(二)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块儿玩。发现路旁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小孩们都争先恐后,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里没去。有人问他,他答道:“树在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子却没人摘,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尝,果然如此。)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2.背诵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阅读材料、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56)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
(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
(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入学舍(偷窃)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1.A(窃:偷偷地、悄悄地)
2.(1)王冕(2)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3)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4)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总第57)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
(一)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
(二)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3)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世说新语》两则·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加粗字注音。
谢太傅()雪骤()柳絮()无奕()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4.期日中:5.尊君在不: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五、阅读。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参考答案
一、fùzhòuxùyì
二、1.急2.差不多相比3.乘4.约定5.“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热柘华侨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第一则《期行》)
一、演讲式导入:
1、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还需要诚信吗?如:朋友相处,商业营销,企业动作„„各位同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诚信”阐述自己的观点,比一比,看谁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2、学生演讲,并给个人记分。
3、师总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新的时代已赋予了诚信新的内涵,在它的指导下,莱茵河畔,荡起了滚滚的海尔潮,联合国的讲坛上,有了中国人字正腔圆的“呐喊”,中国已成了“世贸组织”大家庭的成员,新世纪的中国将以诚信,务实的形象,永远屹立在东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诚信的文章——《(世说新语)两则》〈板书〉
二、释题:(放投影)
《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三、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评价,给个人记分)
四、朗读。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五、翻译文言文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如注意省略的成分)
2、〈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六、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
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四人小组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陈大丘:与友其行、舍友与去(守时)
期
友人:过中不至
(无信)
守时
行
对子骂父
(无礼)
守信
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
主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
七、好文共赏活动。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区伯曰:贼既至,谓巨伯曰:“远来相视,于令吾去,败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义,而入有义之国!”逐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八、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
九、课本剧表演活动。
四人小组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的主旨,丰富语文课堂活动。)
十、艺术朗读活动。
分角色朗读,注意把握感情、语气。
第二课时(教学第二则《乘船》)
一、课本剧表演。
四人小组根据《乘船》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师评价,给生记分)
二、朗读。
1、语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三、翻译文言文。
1、结合课文提示,师提示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翻译。(放幻灯片)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2、(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四、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1、用段落图示勾画本文结构及中心。
难之在前
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
乘后则救助
船纳之在前
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后则欲舍
中心: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先是不愿意,后见有贼人追赶,危急时又答应搭载避难人;王朗先见船宽就允许人上船,后见贼人追赶唯恐祸及自己,又不同意。由此可见,华歆是一位真正为人所想,急人所急的人,而王朗轻诺寡信,做事不守信。)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这两篇短文的主旨都是“诚信”。其中《期行》主要讲要守时;《乘船》主要讲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牲: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以上问题采用多种形式解答:问题1、2、3,师指导生解答,问题4,四人小组解答。
五、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了解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分配朗读,注意把握好节奏,感情和语气。
(指定华歆、王朗各一人,陈述语集体读。)
六、好文共赏活动。
下面短文选自《世说新语》,与《乘船》进行比较阅读。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现。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七、一文一诗活动。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八、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小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可由师念题,也可用投影。)
1、《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2、这两篇短文共同的主旨是什么?(诚信)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A、尊君在不(f u)B、宁可以急相弃邪(y)
4、比较“之”字的用法。
之: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歆辄难之(代词,这件事)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A、《期行》和《乘船》的主旨都是诚信。
B、“太丘舍去”后,元方把“友人”请支家中。
C、华歆、王朗对所携人的态度不相同。
6、“正为此耳”,“此”指代。(贼追至)
7、华歆对所携人的态度是。(歆辄难之,既已纳其在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8、王朗对所携人的态度是。(幸尚宽,何为不可,王欲舍所携人。)
9、“本所以疑”,“所以”意思是。(„„的原因)
10、填空:
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则是无信,则是无礼)
11、翻译:尊君在不。(你父亲在不在)
12、谈谈你对友人“过中不至”的看法?(过中不至,是失信于太丘,做人应守时守信)
13、王朗、华歆谁优谁劣?为什么?(华歆优,他讲信用)
九、总结: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让生总结,以作业形式。)
十、读写结合活动。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刘义庆
七年级(上)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家中年轻一辈。2.俄而:不久,不一会儿。3.欣然:高兴的样子。4.拟:相比。5.差:大致,差不多。6.未若:比不上。7.聚:急速。8.因:因为。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⑴文章第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儿女;事件:讲论文义 ⑵《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⑶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⑷主题:本文通过一日大雪,谢太傅与儿女共同讲论文义,赞扬了谢道韫的聪敏过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2.日中,正午时分。3.至:到。4.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5.戏:玩耍,游戏。6.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7.已去:已经离开。8.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9.信:讲信用。10.惭:感到惭愧。11.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12.顾:回头看。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⑴主题:本文通过元方斥责父亲朋友失约的事,反映了元方聪敏、机智的性格。告诫人做人要重礼守信。⑵文章中陈太丘之友与元方的性格?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晚唐昭宗年间有位宰相叫郑綮,很善写诗。一次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否?”他回答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是啊,似乎风雪与诗向来有缘,与诗家的灵感灵气有缘。有人冒雪吟诗,有人踏雪寻诗,而东晋名士谢安和晚辈们在家里也能咏雪联诗。今天,让我们穿越到1600多年前谢安家中的联诗现场,欣赏他们的诗句,感受他们的雅趣。
课堂实录
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诵读,初步感受文章】
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两遍(力求读准字音,不回读)。
2.请一个学生朗读没有标点的文章,第一步要求加上句读,第二步要求读出句中停顿。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请一个学生朗读有句读的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流畅、情感、语速、轻重音等角度评价。
4.请该生在听取同学的点评意见后,再读。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在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探究,掌握文意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及提示,能够初步翻译文章】
1.自读课文,同桌互助,结合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教师PPT投影展示重要文言词语,以提问形式补充落实)。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即:就是;何所似:倒装句,即似何,像什么。
2.根据屏幕上的注释和书本注释,主要以自我翻译为主,可以同桌互助,翻译全文。请一学生翻译全文,全班同学和老师修正、补充。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大笑了起来,很高兴。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意:(1)大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改变下顺序,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说话用语习惯,“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全班学生再齐读课文
四、逐步深入,品味语言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理解“乐”“大笑乐”的意义及深刻含义】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谢家子弟在下雪日家庭聚会,比赛咏雪。
2.谢家子弟的咏雪比赛是在谁的主持下进行的?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谢太傅(谢安)。
3.谢太傅对比赛的结果有何表示?(用原文字词回答)大笑乐。
4.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
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追问拓展:两句话各好在何处?)“撒盐空中”好在:
A、“撒盐空中”在晋代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风俗,以敬神、驱邪,这一比喻来自于生活,有现实根据可依,说明胡儿善于体会、感悟生活。
B、历史上也不乏以盐喻雪的名句:李贺“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白居易“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苏轼“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后庭已堆盐”。皆可见以盐喻雪恰当。
C、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都跟盐比较接近,因此将雪比作盐,十分形似。“柳絮因风起”好在:
A、“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
B、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
5.谢太傅笑前喻,乐后喻。(即:对胡儿的比喻有略含贬义的笑,对兄女的赞许之乐。)(追问拓展:为何笑前喻乐后喻)
“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深刻的意蕴。况且“柳絮”凭借风力满天飞舞,富有生命力,而盐是被动的“死”的意象。
“撒盐空中”过于追求形似,却忽略了神似,忽略了诗句应当具有意蕴美的要求,追求形似忽略神似,没有意蕴美的诗句自然比不上形神皆备、意蕴深刻的诗句,自然“撒盐空中”也是比不上“柳絮因风起”的。6.本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家庭,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家庭氛围?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来的?
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文化氛围浓厚
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欣然”、“未若”(说话直率,可见氛围轻松)等句子、词语看出。
注:可能会有学生认为谢太傅是对“撒盐空中”的认可(“撒盐空中”更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随风往上飞扬,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用盐更加形似。碰到这个答案,教师应用“好的诗句应该不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有意蕴美”来进行讲解。
7.作者有无对这两句比喻有个谁优谁劣的评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最后一句可以明显看出:“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句特意交代谢道韫的身份(不刻意去写胡儿谢朗),暗示谢道韫既有天资才气,又有后天的艺术熏陶等。表明了作者对谢道韫的才气是赞赏的。
五、拓展积淀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积累咏雪名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1.文中的家庭氛围融洽、和睦、欢快、轻松,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氛,让我们也参加进去,看看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比喻来形容雪?
析:羽毛、棉花、蒲公英、梨花……
2.古人咏雪的诗句也有很多,你能记起哪些?(PPT展示,学生回答后齐读一遍)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有“咏絮才”美誉的谢道韫,也感受到了东晋士人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雅趣;更让老师高兴地看到了你们的智慧在眼中闪现。现在我想把冰心的一首小诗送给你们,希望你们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睿智的少年!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冰心
课后习题
1.翻译句子。
2.发挥你的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将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记叙文。
板书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1)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3)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4)把握文中主旨。◆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
(2)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尊君在不fǒu陈寔shí太丘舍shě去(2)停顿: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时年/七岁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期:约定,动词。(今为日期,名词)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过了中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舍:舍弃。去:离开(今义为前往)
友人惭,下车引之: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歉意。惭:惭愧。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不回。顾:回头看。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要求:
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你对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组讨论交流,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
(1)事件的起因:陈太丘与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事件的经过:陈太丘的朋友失约,元方以礼责怪父友。事件的结果: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语彬彬有礼,驳斥据礼力争,入门不以为然。可见他是一个懂礼识仪、落落大方的孩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五、当堂训练
讨论: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对吗?(提示: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第二课时《乘船》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再学习《乘船》(板书课题)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1)字音:华歆xīn辄zhé邪yé
(2)王/欲舍/所携人宁/可/以急相弃邪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翻译 方法: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翻译课文,难点可小组讨论。○2结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要求:
4分钟后学生接力,译讲课文。(注意:学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译,有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二)学生自读,讨论难点,译讲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重点词句:
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同行。依附:搭船同行(今义为依托)
幸尚宽,何为不可?: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幸:幸而,恰巧。可:肯,同意(今义为可以)
后贼追至: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贼:作乱的人(今义为偷东西的人)
正为此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耳:语气助词,罢了(今义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三
内容:故事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方法:
○1用圈点勾画标出文章要点。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故事给人的启示。要求:
思考下列问题:
1、〈〈乘船〉〉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你觉得华、王二人孰优孰劣,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二)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难点问题,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补充,订正。(1)学生自己复述。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可提示:华的信)
(3)启示: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五、当堂训练 讨论交流:〈〈期行〉〉与〈〈乘船〉〉这两则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提示:从写法和主旨两方面来谈)
点拨:
1、写法上短小精悍,但脉络清晰,人物形象鲜明。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含答案)】推荐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06-11
世说新语学案答案12-14
世说新语《期行》、《乘船》11-05
七上世说新语二则12-02
世说新语导学案12-09
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05-24
世说新语排调有感07-07
世说新语的翻译和原文10-18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反思10-19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