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精选9篇)

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 篇1

XX区占地面积272.3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理区,1个开发区,38个居委会,211个行政村,全区共有人口35.8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6.88万人。现有街道医疗卫生机构7家,村卫生室23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家,包括4个中心,15个站。街道医疗卫生

机构共有执业医师339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98位,占医师总数的2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执业医师128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32位,占医师总数的25%,其中已有12位中医执业医师接受了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4位正在参加岗位培训;全区共有注册乡医380人。

二、主要工作

随着各项医改工作的全面启动,随着广大居民对传统医学的认可,为了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区卫生局领导以全面贯彻市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见》为契机,实施中医药特色建设工程,年内重点建设3-5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处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力完成市卫生局规定的中医药特色建设任务。

以创建全国中医药示范区为契机,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为重点,积极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基层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各个环节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目前,全区所有的医疗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自己的中医专科特色。

为更好的为广大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上级各项政策的引导帮扶下,我区把推行中医药特色服务建设作为基层卫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开展起来,自此项工作广泛开展以来,深受居民的欢迎,在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扩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就医难问题。

基层卫生服务是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解决基层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所以能否提供方便的服务就成为衡量基层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能让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实惠、便利、有效的服务,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现在多半医疗机构都有中药房,均备有各种中(成)药400多种,有电麻仪、神灯、红外线考灯、离子导入仪、腰椎牵引床、针灸、拔罐等设备,基本满足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我区近几年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从适宜技术推广以来,病人越来越多,老百姓对中医的需求非常大,现在各服务站日均门诊量提高20%,其中约40%的人是寻求中医药的治疗保健或者康复训练而来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觉得煎汤药太麻烦,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条件的单位还开展代煎中药免费送上门的服务,也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许多居民都说“以前不爱吃中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麻烦,现在吃中药也很方便了,有人送上门。”

为了不耽误患者的工作时间,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成立伊始就设立假日门诊和夜间门诊。周六、日也不休息,随时都有值班人员。一些平时上班比较忙的患者可以下班以后就近接受针灸按摩或治疗。因为针灸、按摩需要疗程,所以大部分上班族不可能经常请假去按摩,通过开设夜间门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与工作相冲突的矛盾,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支出。

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都设立了留观室和家庭病床,主要针对老人及慢性病人或由医院转回来调养的病人,我们可以上门服务,为他们免费查体和治疗,为行动不便病人解决了后顾之忧,这种服务受到很多家庭的欢迎。

三、目前中医药特色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我国中医药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目前中医药服务功能发展不平衡,医疗、康复等功能发挥的较好,预防、保健等功能相对薄弱,“治末病”等中医预防保健理念,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未能得到大众认同;当代年轻人对中医药的功能没有充分的认识,致使一有小毛病就乐于服用西药,这不仅无益于“中西医并重”方针的贯彻落实,更会影响中医药服务事业的发展。

四、在基层卫生中推广普及中医药的意见和建议

中医是基层卫生服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希望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中医药需求扩大的态势,重视中医药服务建设,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多形式、全方位向社会,特别是向年轻人宣传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宣传提高各界对中医药的认识度,营造“信中医、用中药”的社会环境,切实推动中医药服务事业的发展。

区卫生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做好加强中医药服务人才引进和现有中医药服务人员的培训,重视发挥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完善新型中医师承的制度。进一步拓展基层卫生工作中医药服务的功能,全面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和12项专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通过建立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档案、中医家庭病床、中医出诊上门服务、中医康复、中医养生保健等,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关键词:社区居民,传统医学,认知,利用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肩周炎等慢性骨关节疾病呈逐步高发趋势,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针对这些疾病,以针灸、 推拿、拔罐、敷贴等为 代表的中 医药服务 有较好疗 效[1,2]。然而,由于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技术水平不高、服务利用有待提升等瓶颈,制约了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进一步广泛应用[3,4,5]。为此,本课题组于2013年10月-11月,对杭州市拱墅区1 8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认知、利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广社区中医药服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8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第一阶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层,在拱墅区随机选取位于城区的米市巷街道、小河街道和位于城郊的祥符街道、上塘街道;第二阶段在每个街道随机抽取3个社区,共计12个社区;第三阶段从抽中的社区按照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号随机抽取150名社区居民,对共计1 800名居民开 展现场问 卷调查。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 800份,回收1 783份,应答率为99.1%。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合格问卷1 726份,有效率为96.8%。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参考国内学者研制的调查问卷[6],课题组自制社区中医药服务认知及利用调查问卷,经专家咨询、修改形成正式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自评经济状况、体育锻炼情况、自身健康满意度、吸烟和饮酒情况等)、中医认知及利用情况。调查问卷Cronbach’α 系数为0.833,KMO指数为0.71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伴随概率值为0.000,表明该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

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技术一致性检验结果Kappa值=0.82。在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经过统一培训后的4名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收集资料。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检查其完整性及有无逻辑错误,发现错误及漏项等情况及时要求调查对象进行更正补填。调查资料汇总后,抽取5%的问卷,由专人对资料进行质量复核。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 data 3.1软件双人双遍录入数据库,调查数据经校对并经逻辑查错后,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有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1 726名居民,平均年龄47.24±15.28岁,其中,20岁~组213人(12.3%),30岁~组401人 (23.3%),40岁~组384人(22.2%),50岁~组306人(17.7%),60岁以上组422人(24.5%);女性1 126人(65.2%),男性600人(34.8%);高中及以下组785人 (45.5%),专科245人 (14.2%),大学652人 (37.8% ),研究生44人 (2.5%);已婚1 472人 (85.2%),未婚215人(12.5%),离异39人(2.3%); 工人288人(16.7%),公务员41人(2.3%),老师681人 (39.5%),医务人员10人 (0.6%),退休371 (21.5%),自由职业78人(4.5%),其他职业257人 (14.9%);月收入<2 000元368人(21.3%),2 000~ 3 999元1 144人 (66.3%),4 000~5 999元171人 (9.9%),≥6 000元43人(2.5%);自评经济状况“很不好”59人(3.4%),“不大好”219人(12.7%),“一般” 1 175人(68.1%),“比较好”238人(13.8%),“很好” 35人(2.0%);从不锻炼者134人(7.8%),偶尔锻炼者823人(47.7%),每周1次者181人(10.5%),两三天1次者201人 (11.6%),每天锻炼 者387人 (22.4% );自评健康 满意度为 “很不满意 ”45人 (2.6%),“不大满意”315人 (18.3%),“一般”980人 (56.8%),“满意”354人 (20.5%),“很满意”32人 (1.8%)。吸烟率为16.7%(288/1 726);经常饮酒率为14.3%(247/1 726)。

2.2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认知及利用

44.6% 调查对象 对中医服 务持正面 看法, 96.5%认为社区中医 药服务 “副作用很 少”,认为社区中医药服务“可以强身健体”的占81.3%,认为社区中医药服务“治疗颈肩腰腿痛有效”的占88.9%; 愿意学习社区中医药保健方法的占84.0%,参加过社区中医药知识讲座 的占43.5%。不同年龄 段、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水 平、体育锻炼 情况、健康满意度社区 居民对社 区中医药 服务持正 面看法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认为社区中医药服务“副作用很少”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职业的居 民认为社区中医药“可以强身健体”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居民认为社区中医药“治疗颈肩腰腿痛有效”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性别、月收入水平、健康满意度居民愿意学习社区中医药保健方法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婚姻情况、 职业、月收入、经济状况、体育锻炼 情况、健康满意 度、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情况的居民参加过社区中医药知识讲座的比例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居民是否在社区医院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为应变量(1=是,0=否),以居民的一般情况和社区中医药服务认知及利用情况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条件逐步向前法筛选变量 (α入=0.05,α出=0.10),最终年龄、性别、职业、自评经济状况、对中医看 法和认为 中医是否 有效等6个变量进入模型。结果显示,40~、50~、≥60年龄段的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情况较 高,为20~ 年龄段居 民的1.571、1.956、2.662倍 (OR=1.571、 1.956、2.662)。男性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情况较低,仅为女性的0.780(OR=0.780)。老师、退休人员接受 社区中医 药服务情 况较低,仅为工人 的0.518、0.621(OR=0.518,0.621)。 自评经济 状况 “比较好”、“很好”的居民接 受社区中 医药服务 情况较高,为自评经济状况“很不好”居民的2.507、3.738倍(OR=2.507,3.738)。对中医持正面看法的居民接受社区中医 药服务情 况较高,为持负面 看法居民 的1.583倍(OR=1.583)。不相信中医有效的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 服务情况 较低,为相信中 医有效居 民的0.650(OR=0.650)。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 显示,对中医持 正面看法 的居民占44.6%,略低于上海市浦东区的47.26%[1]。50岁以上、文化程度 “大学”、职业 “医务人员”、收入 “少于2 000元”、“每天锻炼”、生活状况“比较好”、对健康满意度“很满意”的居民,对中医持正面看法的比率较高。 但总体而言,对中医持正面看法的居民少于半数,提示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医药在社区的健康发展。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应设置中医科、中药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配备中医人员,以提高居民对社区中医药服 务的可及 性,促进中医 药在社区 的健康发 展[7,8,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的 影响因素 为年龄、性别、职业、自评经济状况、对中医是 否持正面 看法和是 否认为中 医有效。在各个危险 因素中,自评经济 状况是影 响最大的因素,自评经济状况“好”和“很好”的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 的发生比 分别是自 评经济状 况 “很不好”居民的2.507倍和3.738倍,可能与经济状况好的居民更加关 注自身健 康,更易于接 受中医养 身保健服务有关,随着社会 保障的完 善和居民 经济条件的提升,社区中医 药服务的 利用率将 进一步得 到提高。其次是年龄因素,40~、50~、≥60年龄段的 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服务的发生比分别为20~ 年龄段居民的1.571、1.956、2.662倍,居民接受 社区中医药服 务服务的 发生比随 着年龄的 增长而增 加,可能与社区居民 不同年龄 人群对中 医依赖性 的差异有关,有调查显 示杭州市 上城区社 区居民的 慢性病总患病率为36.75%,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10],中老年人颈椎病、肩周炎等慢性骨关节疾病的患病 率相对年 轻人较高,对中医养 生保健需求更 高,对接受社 区中医药 服务的比 率亦较高[11]。对中医持正面看法的居民接受社区中医药服务服务的发生比为持负面看法居民的1.583倍,提示居民对中医持正面看法有利于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的接受率,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医的宣传,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加 强中医药 知识的普 及和宣传[12,13], 此外,在人群中宣传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提高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促进中医服务的利用[14,15]。

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 篇3

7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召开会议,听取科技司和卫星直播广播电视管理中心筹备办“关于在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技术准备情况”汇报,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广科院、规划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张海涛指出,国家广电总局党组关于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将直播卫星作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主要手段的决定,是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广大农村家家、户户、人人听广播、看电视问题的重大举措。总局党组的决定确立了直播卫星在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覆盖政策的重大调整。政策的调整必然会带来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要求技术上要先进、安全上要可靠、经济上要可行,发展要有序可持续,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总局党组决定,科技司从技术、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统筹考虑,积极组织力量开展科技创新,采取了机顶盒位置锁定等技术措施,新增了紧急广播、小喇叭等功能,可以实现直播卫星的区域化、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专业化、对象化服务,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为直播卫星的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张海涛强调,采用直播卫星开展公共服务关系到传输安全和用户权益,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始终坚持确保安全、服务为先、用户至上的发展原则。一方面,科技司和筹备办要认真总结梳理,围绕落实中央要求,从技术、管理、服务、安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订方案,准备向总局作一次专题汇报。另一方面,要抓紧技术准备工作,确保宁夏、内蒙古、河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为下一步全国推广创造条件。

2010年动漫产业总产值超470亿

日前,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会上信息,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共计470.84亿元,相比2009年增长了27.8%。

根据《关于印发动漫企业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进口动漫开发生产用品实施免征进口税收政策,免税税种包括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有效期为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通知》規定,注册资本金达到80万元以上、具备自主开发生产动漫直接产品的资质和能力、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动漫企业,可申请减免进口税收。

中国文化产业

投资基金成立

7月6日,由财政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四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北京成立。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及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银行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联合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旨在通过该基金的引导、示范和杠杆作用,促进文化与资本有机融合,加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江苏省上半年城市影院

票房突破4.6亿元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城市影院共放映电影50.48万场,同比增长96.18%;观影人次达1403.19万,同比增长46.01%;实现总票房46322.69万元,同比增长35.62%;平均票价为33.01元/人。同时,江苏城市影院6月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2亿元。

重庆市上半年电影票房

1.76亿元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共放映电影21.31万场,观影人次551.03万人,票房1.7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81.26%、39.83%和24.85%。

2011年上半年重庆市新增影院9家,银幕38张,座位5113个。平均票价由去年的33.6元下降到32.02元,同比下降5%。

云南省级广播电视第二季度

广告收入大幅增长

第二季度,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和云南电视台广告收入达到26253.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23%。其中,广播广告收入3061万元,同比增长43%;电视广告23192.4万元,同比增长37.46%。

《人民日报》批文艺创作十大恶俗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文艺创作十大恶俗。文章说,追溯和总结近年来文化发展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文艺创作中,存在着十大恶俗现象,它们分别是: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正是这十大恶俗现象,阻碍着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

健康丰富的文化样式必须多元一体、多样共生。当下的文艺创作缺乏源自文艺家内心的冲动,功权名利的干扰是文艺创作的最大障碍。

文艺批评退化为文艺表扬,文艺创作便失却监督利器。健康的文艺批评最重要的就是能宽容、理性地对待与自己文化主张相异的文化实践。

云贵川召开毗邻地州市广播影视媒体合作与发展协作会议

日前,“第二届云贵川三省毗邻地州市广播影视媒体合作与发展协作会议”在四川凉山州召开。来自云南省昭通、楚雄、曲靖、丽江,贵州省毕节、六盘水,四川省攀枝花、泸州、宜宾、凉山等10地州市的广电局、电视台、广播电台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参会各广电行政部门和播出机构在媒体信息资源互换共享,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互播,广播电视专题及文艺娱乐节目交流,重大活动策划宣传,广告业务合作,广播电视媒体专业人才交流培养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 篇4

2010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

风工作的情况汇报

按照县卫生局安排部署和统一要求,为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遏制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势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一步加强我院行风建设,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促进了我院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赵学民副院长、宫云彩副院长为副组长的的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科室主任(单卫强、张玉琴、杜艳峰、南维忠等)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主任刘米娜,成员郑杰、宗国虎。

负责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主要内容

(一)政风行风评议和医德医风建设情况

1、开展“文明讲话、礼貌待患、周到服务”的教育。各科室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医务人员懂得搞好

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强化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意识,强化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意识,自觉地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对新进院人员进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教育。

2、践行服务承诺,落实首问和首诊责任制。医院和各科室对患者做出的所有承诺坚决践行,不能推诿扯皮,不能打折扣。患者来院就医、咨询、投诉,首位接待人员要负责到底,属于本科室职责范围内、能够马上解决的,要立即给予答复;不能立即解决的,要讲明原委,并限时答复;非本科室职责范围的事宜,要将病人引导至责任科室。路遇患者咨询,要耐心解答,并将其正确引领到某科室或找到某人,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全程服务。

3、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患者来院就医,医务人员有责任使患者熟悉自身病情、用药选择、诊疗程序、检查项目和收费标准,告知科室分布、服务流程、通行指引等事项。各项辅助检查前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有专人保管检验单,防止丢失。各科室、区域标识、标牌、分布示意图醒目清晰。病人住院后,医护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向病人沟通情况,交待病情,进行健康宣教;坚持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按时发放住院用药收费明白清单。尊重患者隐私,检查和治疗时应有屏障或遮挡设施,无关人员不得在场。医务人员对患者病历资料、病情、检查结果不得向外泄露。临床试验、药品试验、手术(包括术中变更手术方案)、麻醉、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贵重药品使用或大额收费要履行告知义务。各科设立医疗服务随访制度,主动关心患者出院后康复情况。医院通过工休座谈会、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等多种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二)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情况

1、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情况。2010年廊坊采购中标药品130余种,占全部用药量75%左右,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28%。按国家规定的药品零售价格销售,实行价格公示制度和药品销售明码标价,对单品种用量和临床医生用药量进行“双排序、双公示、双监控”,定期开展用药合理性评价。在采购活动中无按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或销售人中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

2、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执行情况。医疗服务按《河北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准收费,无自立项目、自定标准收费,分解项目等乱收费行为;各种收费项目和标准全方位公开。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

1、为保障基金的安全合理使用,进一步健全了合作医疗工作制度。对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报销实行“五查五核实三对照”制度,查证件(身份证、户口本、参合证),核实住院病人;查病历,核实用药是否与病情相符;查医嘱,核实药

品价格和数量;查费用清单,核实各项收费是否符合收费标准;查收费收据,核实病人实际花费是否与医院收据相符。“三对照”将医嘱与住院收费,病历与收费清单,费用清单与医嘱进行对照。严格按照《永清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规定的支付范围、支付标准进行审核。切实加强住院病人稽查工作,对每位参合农民住院情况逐一核实,杜绝冒名住院、挂牌住院等行为。同时加强对审核人员的业务管理,杜绝各种违规现象的发生。

2、加强药品、特殊诊疗、服务设施的管理。严格执行合作医疗的药品、诊疗项目以及服务设施使用范围的有关规定。确保向参合人员提供的药品中无假药、劣药;对于报销范围内的同类药品,在质量标准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疗效好、价格低的品种。严格掌握各类诊疗的指征及药品使用的适应症,决不诱导或强制病人接受特殊项目或使用自费药品。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确需用非报销目录药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并签属《知情同意书》,确保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0年至今参合住院患者药品补偿率85.98%,总使用率87.61%、次均住院费用2666元。

以上是我院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情况的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尊敬的辛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xx区委、区政府对辛市长和市政府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把xx区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大家简要汇报一下。

一、我区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对推动经济总量扩张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xx区地处潍坊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产服务设施齐全,发展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城区工作实际,大力实施“商贸兴区”战略,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繁荣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亿元,增长15.7%。今年1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0.2,比去年同期增长19.1;1-4月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1.9,同比增长19。全区服务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张,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十五”以来,我区服务业保持了稳定增长,促进了全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扩张。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九五”末的6.13亿元增加到17亿元,年均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8亿元,是“九五”末的2倍。2005年新增的税收中,服务业贡献率达70%。服务业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是市场建设进度加快,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共改扩建各类市场36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大型市场达到8处,2005年全区市场交易额达到113亿元。纺织品批发市场总占地70亩,经营业户600余户,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潍州路十里汽车长廊占地1500亩,汽车销售企业近200家,年交易额达50多亿元。商业网络日趋健全,消费环境不断完善,全区商业网点达5150多个,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达到62处,其中超10000平方米的大型商业零售场所6处。

三是专业街路开发力度加大,路域经济进一步繁荣。近几年,我区结合街路改造,加快了路域经济开发建设。目前,正式投入运营的商务楼宇达到19座,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入住企业达1200余家,年缴纳税收过千万元。已有7条街路初具特色:通济门电子街以经营电子通讯产品为主,经营业户约100户;行政街以经营布匹、服装为主,营业户210余户;文化路北段以餐饮娱乐服务业为主,经营业户发展到76户;潍州路中段以友谊商场、新春天购物城为依托,原创:http:///形成精品服饰为主的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鸢飞路中段以电子科技市场为依托,形成电子软硬件商业带,经营业户40多家;四平路北段餐饮、娱乐服务网点50多家;友谊街以休闲餐厅、特色小吃为主,初具美食街规模。

四是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城市居住环境有较大改观。建区以来,全区不断加快农村城市化和旧城改造进程,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攀升,开发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建区以来,累计投资25.7亿元,建成了舜都花园、名门世家、世纪花苑、阳光外滩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小区,累计开发面积300万平方米,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房产交易中介机构也随之涌现,目前全区共有房屋中介公司50余家,从事房屋买卖、租赁、置换等业务。随着大批住宅小区的形成,社区服务业逐步发展,全区社区服务网点发展到2600多个,主要从事社区卫生、保安、清洁、绿化等服务。

二、下步规划目标和打算

结合xx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为依托,按照“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的思路,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立足市区、带动郊区、辐射周边县市的现代化中央商务区。

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央商务区”这一目标定位,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潍坊市的“五大中心”。即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适度集中、功能完善”的原则,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流通方式,突出抓好大型商场、超市和商业网点以及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商贸流通中心;改造提升现有商务楼宇,加快建设专业楼宇,积极培育引进一批金融、保险、证券等企业总部、财务总部,努力打造金融商务中心;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向上的消费方式,繁荣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引导建设大型休闲娱乐场所,努力打造休闲娱乐中心;大力

发展信息咨询、中介代理、法律服务、财会审计、电子商务、教育文化等新型业态,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努力打造智力服务中心;以服务居民、增加就业为目的,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发展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面向社区的社会化有偿、低偿服务,培植一批社区服务企业,努力打造社区服务中心。

按照上述发展目标定位,就全区面上而言,近

期重点在“三区”、“九街”、“三河”建设上下功夫。

(一)做大做强“三区”。一是泰华商业区。在东到潍州路、西到白浪河、南到民生街、北到福寿街区域内,以世纪泰华、三联家电、友谊商场和银座购物公园为依托,做好盘活做大文章,规范提升行政街、南大街、电子街等商业步行街,逐步形成点线面结合、大中小型店面并存、高中低档商品互补的全市最繁华的标志性商业购物板块。二是城南市场区。以潍州路、宝通街、健康街为框架,以纺织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北王电器数码港等骨干市场为基础,借助汽车站、火车站和飞机场的集散效应,沿路两侧继续大力发展体现城市特点、档次品位较高的专业市场群和物流配送中心。三是东苑金融区。以四平路和胜利街为框架,以现有的几大银行为带动,集中开发金融保险专业楼宇,吸引一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此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以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为主体,担保、信托、租赁等多种形式,国有、股份、民营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将该区域建成全市最集中、最活跃的金融服务中心。

(二)培育繁荣“九街”。即培育繁荣四平路餐饮美食、文化路文化休闲、潍州路汽车汽配、虞河路休闲娱乐、福寿街品牌购物、樱前街咖啡酒吧、行政街精品服饰、民生街家用电器、友谊街民俗旅游产品等九条特色街。

(三)完善提升“三带”。借助市委、市政府大规模投入、高规格改造虞河、张面河、白浪河的时机,充分利用“三河”滨水景观带的提升拉动作用,沿河两岸搞好休闲、餐饮和娱乐场所的培植,增加商业服务、休闲娱乐和健身游览设施,在提升人气的同时,进一步聚集商气,将其打造成为景色宜人、功能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集文化、艺术、购物、旅游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带。

重点抓好六项关键措施:

(一)抓好科学规划。把搞好规划作为首要环节,保证服务业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向前发展。一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规划问题。既要遵循全市总体规划,又要积极作为;既要主动与全市规划搞好衔接,又要运用自己的思路突出本地服务业发展的特色,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影响和纳入全市规划,争取市直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二是用超前的眼光搞好阶段性发展规划。发改、统计、财政、贸易、三产等部门分别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全面搞好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服务业发展趋势,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研究拿出符合我区实际的服务业发展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每个时期的用力重点,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服务业有序发展。三是用科学的方法搞好功能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功能分区、产业依托、人文基础和资源状况等不同条件,对我区服务业进行合理、科学的布局定位,明确每个区域、每条街路的发展重点,搞好集中引导,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推动服务业的集群发展。四是以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单体工程规划。所有单体项目设计,都要坚持高标准、高境界,既要突出实用性,又要追求艺术性,力求建就建亮点、出就出精品,让每个工程都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二)抓好载体建设。要认真克服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下大决心、用大气力加快载体拓展,推动服务业发展向立体要空间,向高度要效益。一是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把城中村作为载体建设的最大潜力,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双赢”的原则,大胆借助外力搞好整体改造开发,最大限度地留足服务业发展的空间。中上虞、李家等已开工的村,进一步增加人力、物力和投资,加快改造建设进度;北王、马少野等未开工的村,集中力量加大拆迁力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尽快完成拆迁安置,及早进行开工建设;草庙子、前栾等未完成总体论证的村,加大手续办理力度,加快规划论证和方案报批步伐,力争年内所有城中村完成总体论证,一半以上的城中村全面开工。二是加快商务楼宇建设步伐。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楼宇,确保年内楼宇总建筑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有效承接服务企业的入驻;改造提升一批现有楼宇,进一步完善配套,提高档次,加快繁荣;平整打造一批特色楼宇,通过明确定位,合理引导,提高商务楼宇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三是加快退城进园、退政还商、退居还商步伐。对辖区占据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和旧居民楼区等,通过积极有效的工作,加快向园区和城郊搬迁步伐,腾出黄金地段搞好土地储备和集约开发,努力盘活现有资源,让每寸土地实现最大产出,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加快“农改超”步伐。对早春园市场、南下河市场等旧农贸市场搞好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配套型百货超市,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方便群众生活。

(三)抓好项目建设。一是引进一批大项目。围绕服务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利用各种招商活动搞好项目的包装推介,瞄准国内外的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大企业、大财团,多形式促进合资合作,力争年内引进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一批企业公司总部、金融保险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引进一批投资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综合性服务业设施,带动全区服务业的上挡升级。二是做大做强现有项目。对北王国际数码港、盛世豪廷、香格里晶座、东盛广场等在建项目,要落实“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安排专人盯紧靠牢,昼夜奋战,争取早日竣工投入运营。对恒易星河国际轻纺城、北王国际车城、书香苑等已基本建成的项目,切实加大二次招商力度,加快业户的引进入驻,尽快启动繁荣,及早发挥效益。三是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对已运营达效的项目,强化税收意识,尽快与企业搞好衔接,确保纳入属地管理。

(四)抓好环境建设。在全区上下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把优化环境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一是放宽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服务业准入门槛,只要不搞“黄赌毒”和违法经营,一切都要放开搞活。在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政策基础上,结合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保障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全区的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重大服务业项目继续落实“一事一议”措施,确保以比周边地区更加优越的环境提高招商吸引力,抢占发展的先机。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大力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在行政审批上,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在服务管理上,每个区直部门都要根据自身职能,研究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公开承诺抓好落实。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学习借鉴沈阳等地的做法,本着“先繁荣后规范”的原则,实行定期联系制度,多给予服务支持,避免随意性检查,原创:http:///对经营规范的大型娱乐场所,公安、工商等部门探索实行挂牌保护措施,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营造诚信环境。以“诚信xx”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引导业户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努力打造“经济安全区”。

(五)抓好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服务业发展动态和有关政策,全面提高全社会对服务业的认识水平,破除“重一二产业、轻服务业”的思想,树立“活力在流通、繁荣在三产”观念;破除传统的消费观念,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消费;破除陈旧的择业和创业观念,调动人们从事和兴办服务业的积极性,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广泛重视、参与、发展服务业的良好局面。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结合各自职能,找准切入点,努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蚌埠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6

蚌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6月4日)

首先欢迎并感谢省服务业发展调研组的各位领导莅临我市检查指导工作。根据检查确定的重点,下面就我市服务业发展及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情况

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工作,于12月底及时召开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传达学习大会有关精神,研究部署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春雨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的蚌埠市推进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三县六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共42个主要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二是强化机构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形成了上下统一、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的服务业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切实保障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政策落实。一是抓好政策落实兑现。对《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 1 的通知》(皖政[2011]109号)中出台的税收、土地、行政收费、财政支持等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的兑现落实。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力度。2012年开始,市级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2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集聚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三是将于近期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会上拟印发出台《蚌埠市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省服务业大会精神传达提纲》,《关于印发蚌埠市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预计参会人员有三百人,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市直县直相关部门、乡镇和街道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企业主要负责人均参会。

3、明确发展重点。一是提出发展目标。制定了蚌埠市2012年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确定了12个重点发展行业,按照“不低于去年、不低于全省平均、不低于计划”的发展思路,提出了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11%的发展目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建立了蚌埠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库。谋划储备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目前,已谋划服务业重大项目59个,总投资达740亿元。三是加强载体建设。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争取经开区申报省级

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学科技园、淮上区商贸物流园、怀远县白莲坡食品科技产业园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服务业统计考核工作情况

1、建立考核机制。按照安徽省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认真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量、速度、结构、比重等情况,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参照省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正在研究制定《蚌埠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拟对各县区和相关部门承担服务业发展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市级目标管理考核。

2、加强统计工作。一是强化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各区县统计部门均配备专职服务业统计人员,服务业指标各相关部门均明确统计工作人员。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基层统计台帐,健全原始记录,确保数出有据。按照“统一制度、条块结合、分级实施、集中核算”的原则,按时组织实施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同时,按照服务业统计制度相关规定,重点加强对相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培训指导。

3、适应统计改革。今年开始,国家实施“企业一套表”制,意在通过企业(单位)联网直报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对统计数据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针对统计新要求,一是在全市统计部门树立统一规范、阳光统计等现代

统计新理念,努力创新地方统计工作组织保障体系。二是高度重视统计基层建设,健全基层统计体制机制,创新基层统计工作模式,提升基层统计能力,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准确。三是扎实推进基层统计网络化建设步伐,对在岗统计人员,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努力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质量和适应能力。

三、服务业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拓宽服务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技术层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全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4。服务业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4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8%,较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亿元,同比增长18.4%,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6、第7位,其中增速较2010年前移6个位次;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7亿美元,达7.7亿,位列全省第8,同比增长4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36亿元,增长18.1%,贷款余额481亿元,增长24.2%,新增贷款突破100亿元;全市接待入境游

2.494万人次,外汇收入1189.5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140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6亿元;旅游总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49%;房地产竣工面积276.4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92万平方米,销售额90.2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7.4%和19.2%。

今年以来,我市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所占比重稳步提高。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5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2,同比前移2个位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7%,较去年底提高4.5个百分点。

2、行业发展稳中加快,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一季度,在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和消费能力有效提升的带动下,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亿元,同比增长16.7%,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6位和第9位。1—4月份,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34.82亿元,增长22.1%,增速分居全省第8、第7位;1—3月,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5.7%,较去年同期提高12.7个百分点; 4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0.73亿元,同比增长13.1%,各项贷款余额535.8亿元,同比增长25.5%。金融、房地产和其它服务业中的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35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平均增幅高1.4个百分点。

3、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投资比重不断提高。今年,全市共有170个服务业项目列入市“3461”行动计划,总投资1463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分别占“3461”行动计划的29.2%和35%,其中,万达广场、大明文化产业园、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蚌埠国际汽车城等22个10亿元以上续建和计划新开工项目总投资达508亿元。目前,万达广场、金润国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力源码头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蚌埠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大明文化产业园、湖上升明月、蚌埠国际汽车城、蚌埠东方国际时装城等项目加快推进;花鼓灯嘉年华于5月30日开园营业。

虽然我市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仍不够快。在增长速度上,与工业发展的差距拉大。2011年我市服务业增速低于二产9.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较2010年下降1.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二是发展载体不强。我市服务业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技术水平较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缺少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大公司、大企业,服务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三是结构层次不高。传统服务业一直以来是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今年一季度,我市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1.32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8.6%,而金融、科技、物流、信息和家庭服务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速崛起、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也处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服务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对服务业发展要素影响又较为明显,因此,在服务业发展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经营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今年一季度,全省企业用工形势呈现“二产业需求下降、三产业需求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受消费价格等因素影响,服务业企业经营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中小型服务业企业融资难度增加。5月12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去年12月份以来第三次下调,但大型存款金融机构存准率在下调后仍处于20%的高位,货币政策依然处于偏紧的范围。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相对于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如一些中小服务业企业主要从事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经营活动,并无大型固定资产,而银行贷款通常需要抵押不动产,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小服务业企业融资困难。三是外部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骨干企业出口增速减缓,而新的出口增长点培育不足。一季度,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增长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1.6个百分点。1—4月,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5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3%。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面对服务业发展机遇和挑战,今年我市将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全面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创意产业、动漫游戏、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服务业”的工作思路,围绕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11%这一发展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大会有关精神,全面提高对加快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定期召开服务业发展联席会,研究分析服务业发展形势,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工作措施。三是在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皖政〔2011〕109号)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印发出台《蚌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明确服务业支持重点和主攻方向,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同时,研究建立服务业发展监督机制,狠抓国家、省、市各项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兑现。四是关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政

策。

2、突出资金引导,加快项目建设。一是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积极向国家、省争取引导资金,用足用活用好各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学把握资金使用方向,重点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和载体建设。二是继续谋划储备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加强对在建和在手项目的调度力度,及时发现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工建设蚌埠国际汽车城、百乐门、喜来登酒店、玻璃钢游艇研发服务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万达广场、金润国际、大明文化产业园、湖上升明月、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成运营国家特种玻璃检验中心、大润发超市、合百大禹会商业中心、皖北钢材大市场、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城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豪生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东方国际时装城、国购广场、儿童电子书与动漫创意产业园、五河大巩山、固镇县垓下旅游开发等项目。

3、加强统计监测,强化考核督查。一是继续加强服务业统计基础工作,加强服务业统计薄弱环节建设,建立健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与其他调查方式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二是印发出台《蚌埠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服务业发展评价考核办法》,实行服务业发

县科技局发展现代服务业情况汇报 篇7

现代服务业在我国兴起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具有一定的阶段超前性,是依托信息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含量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有别于传统服务业,其突出的特点是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

自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的科技服务业工作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产业化”的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新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开拓进取,在科技对接、成果转化、产业延伸、网络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创业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实施江苏省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不断完善我局的科技创业服务功能,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1、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

我们坚持将招商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创业园的优惠政策、创业环境和超值服务,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原始创新的项目。历届科技洽谈会签约项目严格注重“三高两低”要求,精心准备、反复筛选。我局自身几年来完成招商引资工业项目6项。其中大盛板业、东森科技是我县近几年来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今年上半年,大盛板业新投入367万元用于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项目,省配套100万元,并新投入技改和厂区固定资产工290万元;东森科技新上设备和厂区建设新上200万元。同时,大盛板业正准备投资5000万元建设留言板生产线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调研和考察工作,东森科技准备投资万元上马绝缘板项目,目前正在考察生产线。

2、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种咨询和项目申报服务

一是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邀请专家为相关企业开展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培训。二是积极组织、协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针对企业不了解科技计划以及不知道如何申报项目的现状,我们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并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同时在内部加强团结和谐,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领导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强化股室之间、干部职工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沟通、配合与扶持,强化了科技局与企业间的通力合作,形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9项,获得国家级立项的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县级项目立项21项。围绕中药材和林木两个重点支柱产业扩大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覆盖面,组织推广许多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项目。

3、加强学习培训,构建服务平台

①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打造学习型机关。专题学习了国家和省科技大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知识等,并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学习使干部职工转变了观念,为迎接新任务、新挑战树立了坚定的信心。通过走出去学习考察、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形式,不断激发干部职工自学热情,使机关干部职工适时更新科技业务知识,提高驾驭科技管理工作的本领。

②加强科技信息宣传,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进一步加强对科技信息宣传队伍的学习培训,提高科技宣传队伍的素质,为科技宣传奠定人才基础。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宣传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宣传工作,在不断提高全民科技意识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显示度,使科技宣传向纵深化发展。止目前,县科技局网站已发布信息38条,点击率近40000次。

③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来强化服务手段,不断完善科技局网站功能,应对企业、乡镇及社会的要求,以强化信息沟通为中心,以服务基层、社会为宗旨,不断更新服务内容,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实现从联网到办公服务平台的跨越。加强完善民营企业联系制度,科技局每个股室负责联系2家民营科技企业,从科技计划立项、新产品申报、科技成果鉴定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培育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增强了广大企业职工对自主创新的理解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撰写有问题、有建议的调研报告,供上级领导参阅,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二、突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兴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县科技兴企的重要任务。我局以知识产权工作为抓手,以提高专利申请量为目标,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1、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调研,掌握各乡镇和企业科技状况及最新发展动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一是由局长亲自带队深入规模以上企业对其企业发展现状、产品技术水平、项目研发情况和知识产权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调研,撰写了我县授权专利及其实施情况、科技兴企等调研报告;

二是采取座谈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与各乡镇抓科技副职、企业负责人及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分析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如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创新意识。一是以“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契机,对我县专利技术或产品进行展览;二是组织企业负责人及局内有关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增强

企业负责人知识产权意识,查找企业产品与专利申请的结合点,提高我县企业专利拥有量和质量;三是召开全县知识产权工作会。会议上印发了县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文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从促进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出发,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四是为企业赠送《中国知识产权报》。止到10月份,今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20项专利,获批12项。平时经常有人打电话咨询专利如何申请,工作开展的很顺利。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中介服务机构

1、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在扶持科技型企业方面提供强大的人才、技术、项目支持;加大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力度,整合各项资源,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我局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企业的发展以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推波助澜。

2、自从政府出台了鼓励科技人员利用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等科技成果和资金兴办民营科技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我县技术市场日益活跃,全县已有各类技术贸易机构6家,从业人员65人,近5年技术贸易合同成交额达到250万元。科技中介根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引进企业需求的社会优秀服务机构入住,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我们还将引进相关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管理咨询公司等多家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方便企业的创业创新活动。

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 篇8

市商务局

一、全市商贸流通业运行主要特点

(一)商贸业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末,全市批零住餐业限额以上单位共234家,比2011年末增加100家,零售额亿元以上企业26户,比2011年增加10户;全市商业网点面积141.3平米,营业面积5000平米以上的商业设施48个,各类商品市场26个,农贸市场32个,北斗星城、雨润广场、嘉华国际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也将投入运营。

(二)商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近2成。2012年,仅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就达4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6.1%;2013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27%。

(三)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以2012年为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5.4亿元,分别增长279.9%、194.1%。

(四)商贸业税收占服务业2成以上。以2012年为例,仅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实现税收6.38亿元,占服务业税收27.07亿元的23.6%。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逾2万。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亿元,增长16.8%;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6亿元,增长13.7%,人均消费品零售额2.1万元。

二、市级财政扶持政策及执行情况

2007年为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皖中南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出台了《铜陵市人民政府促进流通业发展若干政策》,决定市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约定第一年安排600万元),专款专用,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同比例逐年予以增加,重点扶持影响大、带动和示范作用强,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流通重点项目。

此后根据重点工作部署,印发了“铜陵市引导绿色消费促进政策”(铜商联[2008]39号)、“铜陵市推进地产蔬菜直销和周六车载蔬菜市场工作意见”(铜政办[2011]88号)、“铜陵市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铜政办[2012]52号)、“铜陵市推进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建设工作方案”(办[2012]73号)等,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农贸市场改造、社区直销店、“五位一体”放心体系建设和猪肉储备等商务领域民生工程。2010-2012年共使用市级流通业专项资金441万元。

市级外经贸政策也存在落实问题。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实施意见》(铜政办[2012]68号),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期2012-2013年,但至今没有兑现。

最近出台的《铜陵市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铜政[2014]7号),进一步缩减了对商贸业和外经贸的支持,商贸业仅保留2条(农贸市场改造和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建设补助、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补助),外经贸仅保留1条(每年不高于20万元的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贸业方面,城市容量和人口规模小,流通业企业普遍散小弱,近两年新增限上单位以住宿餐饮业为主,专业市场特色不强,新建商业网点规模档次类同、同业同城竞争,商旅联运的休闲项目少、辐射能力不强,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明显不足,商贸业与皖中南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差距较大。

外经贸方面,铜陵有色“一俊遮百丑”,市属企业外贸规模居全省末位,近6年来引进企业开展外贸的仅4家,而且外贸额小,与以开展加工贸易为重要特征的“承接产业转移”不相符,“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有待强化。

政策引导方面,2012年马鞍山市委1号文件明确商贸业政策16项、外经贸政策10项,合肥市政府2013年明确商贸业政策38项和商业企业增产增效专项奖励10项、外经贸政策20项,池州市政府2013年出台“商贸活市”战略扶持政策8条20项,芜湖市政府2014年出台的外贸政策据说是以5000万以上资金支持外贸和口岸经济发展。而我市没有适应形势变化相应增加增反而锐减。此外,我市商业网点规划执行问题导致网点建设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现象。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倡导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商贸流通业既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是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结合城市内涵变化,以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为方向,主

动融入区域大市场,提高商贸流通业规模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2、优先发展休闲服务、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3大新型业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大项目投资力度,规划和扶持建设一批集旅游、购物、休闲、美食、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加强商旅互动,把特色街区作为商旅结合的重要载体,围绕营造文化氛围、绿化氛围、亮化氛围和美化氛围改造建设特色街区。充分利用现有商业综合体,积极引进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支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市)”。建设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以服务生产和消费为目的的物流配送体系,着力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商贸物流业集聚区。

3、突出抓好骨干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集聚)街区3大载体。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落户,鼓励现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扶持本土企业增强集聚能力,根据税收、销售额等指标分类开展重点商贸企业认定,并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树立专业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理念,以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区域性商贸中心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的集聚辐射效应和“城市名片”效应。

(三)主要建议

1、加大商贸业和外经贸财政扶持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大力度的“铜陵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若干政策”,围绕商贸业3大新型业态发展和3大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商贸业集聚区,大力鼓励商贸业知名

企业利用我市现有商业综合体建设区域性总部或组团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集聚区;先兑现2012年68号文件明确的外经贸扶持政策,再出台我市外经贸发展政策,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境外参展、出口信用保险、技术和设备进口等国际市场开拓活动。

2、提高商业网点规划执行刚性。严格执行《铜陵市商业网点规划》(2013-2030),为避免商业同质同业恶性竞争,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听证会制度,对计划改造或新建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合理发展和有效控制大型商业网点。

中医药工作情况汇报 篇9

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 组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XX市委、人民政府和XX市88万人民,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XX,复审验收我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表示热烈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给予XX卫生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XX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35万,辖40个乡镇、2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87所。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454所,其中:综合医院11所、中医医院1所、专科医院3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40所、村卫生站393所,社会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112所。全市中医编制床位786张,开放中医床位812张,每千人口拥有中医床位数0.92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6800余人,其中中医药人员1413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0.77%。自2012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

作先进单位”以来,历经5年时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组织领导,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及中医药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现将中医药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领导,确保五个到位,中医药地位更加突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坚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产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作为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支持保障力度。

一是确保组织领导到位。成立有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市 中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和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卫生计生局主要负责全市中医药工作具体事宜,协调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等相关工作。市卫生计生局内设中医药股,配备有中医药专职干部,形成中医药工作组织机构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稳步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是确保工作部署到位。我市把中医药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将中医药工作和中医药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先后出台了《XX市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X市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XX市全国基层中医药— 2 —

工先进单位复审工作方案》等中长期规划和指导意见,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配置专(兼)职工作人员,层层落实责任、动态督察督办,确保任务落实。

三是确保经费投入到位。市委、市政府在经费上给予政策倾斜,市财政落实了中医药发展补助经费,将我市中医药事业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并逐年增加。近3年共投入2398.27万元,占政府卫生投入10%以上,主要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有力促进了中医药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确保政策保障到位。在新农合报销政策中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引导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诊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中,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配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按照政策规定执行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

五是确保舆论宣传到位。组织开展了以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为主题的中医药知识宣传活动,承办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 “一带一路”创新助力驱动工程公益诊疗活动,成功举办 “XX市首届膏方节”、“中医经典诵读”等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宣传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保健方面的科普知识以及中医药在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药,提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为我市中医药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城乡居民中医药常识知晓率在90%以上。

二、夯实基础,强化三项建设,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按照“强龙头、壮枢纽、固网底”的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涵盖县级综合医院、县级专科医院和私立诊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一是强化市中医医院龙头建设。我市中医医院在近5年内快速稳步发展,全新打造中医名医馆,建成四川省、绵阳市级重点中医专科7个,规范设置中医基层指导科,建有标准院内制剂室,生产独具特色的院内制剂22种,以及袋泡茶、足浴散、中药香囊、蜜丸等临方制剂,是我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中医药医、教、研中心。目前,该院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达65种,中医康复服务每年约10万人次,治未病服务每— 4 —

年约6000余人,中药药品收入占药品收入≥50%,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20%,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自主研发了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并投入使用。近五年来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

二是强化乡镇卫生院枢纽建设。全市40所乡镇卫生院,6所建成中医馆并通过了国家验收,一所中医馆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规范设置了中医集中诊疗区;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科,均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和煎药服务,中药饮片均达300种以上,中医药服务量均达40%以上。

三是强化村卫生室网底建设。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5%以上村卫生站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中医药服务量达30%以上;4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100种以上中药饮片;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备50种以上中成药。同时,市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指导覆盖率达100%;乡镇卫生院专人负责对村卫生站开展中医药技术业务指导,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培训;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将中医药工作纳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对口帮扶重要内容;基本形成了“龙头领先,— 5 —

枢纽中联,基础扎实”的格局。

三、注重培养,建立三个机制,中医药队伍更加壮大 大力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一引、二送、三培”的办法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工作,保持中医药人才梯队合理,不断壮大中医药队伍。

一是建立中医药人才规划和管理机制。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科技兴医”战略,积极引进中医药人才,针对中青年骨干医师开展分级进修培训。截止2017年底,我市拥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骨干人才”7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名、“四川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1名。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75%以上村卫生室有1名中医类别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

二是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机制。建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师资队伍,每年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不少于两次,培训率达到100%,实现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乡镇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均能规范开展不少于6类的中医药适宜技术,75%以上的村卫生站能规范开展不少于4类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是建立“名医”评选机制。制定并实施了《XX市名中医评选管理办法》,每五年开展XX市“名中医”评选工作,现已成功— 6 —

举办三届名中医评选活动,目前我市共有省、市、县级名中医共计23人。

四、提升能力,狠抓三个重点,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大力推广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我市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5%以上;在孕产妇、高血压、2型糖尿病人中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和乡村医生。

二是大力推广中医药“治未病”。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采用中药内服、刮痧拔罐外治、针灸运通经络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脾胃病、咳喘症、疲劳综合症等系列亚健康疾病和颈肩综合征、脂肪肝等杂病,开展中医药健康指导与调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三是提高群众的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通过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公众健康教育中医药咨询活动、播放中医药知识影像资料、发放中医药知识宣传手册等方式,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引导城乡居民学习和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居民群众的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

五、深入挖掘,通过三个措施,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XX中药材资源丰富,闻名中外的道地药材“附子”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地质地貌、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中药材数百种,有附子、百合、石斛、黄栀子、辛夷、黄柏、杜仲、厚朴等重点中药材59种和其他中药材128种。我们充分发挥挖掘这一优势,切实让我市中医药产业“腰板”挺起来,“本领”强起来。

一是打造一流中药材品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加大重点中药材种植力度。有附子GAP基地5000余亩、百合2035亩、其他中药材26000余亩,年总产量11000余吨,年产值近2.2亿;在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坝附子科技药业等10余个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建成投产,仅神农中药饮片厂生产中药饮片500余种,年产值3000余万元,中坝附子建成全国最大毒性饮片生产单体车间,壹原草生物科技建成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获得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是转化中药材成果。利用中药材优势,鼓励和支持市中医医院根据安全有效的传统精典方、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开发为院内制剂,研发中药膏、丹、丸、散等中医药健康产品。

三是探索医养结合、药食同源、健康旅游模式。在我市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单位,建设以“百合花基地”、“吴家后— 8 —

山辛夷花基地”为主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点。申报百合花基地为省科技厅“药食用百合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研究及产业”并立项,获立项资金100万元;对战旗石斛、XX附子等中医药企业进行市本级项目支持,以发展中医药产业带动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市的中医药工作在省、市卫计委及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需求和上级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此次检查评审为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添举措、再鼓干劲,努力改进、积极创新。

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中医政策,认真研究并制定中医药经费的投入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为中医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充分发挥好中医专科专病的作用,为群众提供多方位的中医医疗的保健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市内中医三级网络的作用,加强市中医医院对乡镇(中心)卫生院中医业务技术的指导培训,强化医疗质量、医疗文书书写质量、药品质量的监管,推动医疗服务质量整体不断提高。

四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中医骨干,专科专病、学

科学术带头人的培训,为保障群众健康,推进健康XX建设再作新贡献,再创新辉煌。

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放心,我们坚信:XX的中医药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一定能够促进中医药事业新跨越。为建设“创新XX、开放XX、幸福XX、大美XX”提供坚强的健康保障,为实现健康中国梦,构建“健康XX”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公安值班备勤室制度下一篇:第二阶段调研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