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认定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学认定(精选8篇)

审计学认定 篇1

何为“认定”呢?认定就是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做出的表达,可能是明确的表达,也可能是隐含的表达。比如财务报表中“存货”项目记录的金额为800万,意味着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做出了“这800万存货是真实存在的,是扣除了存货跌价准备后的余额”的明确表达,同时也做出了“所有存货已经全部反映在报表中了,只有800万,没有漏记以及这800万的存货是归我们所拥有的”这样的隐含表达。

一、认定的分类

认定分为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和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被审计单位先发生交易和事项才有的期末账户余额,然后根据它们编制的财务报表,管理层才会在财务报表中做出披露。

下面结合销售与收款循环中的事项来说明认定的分类。

(一)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发生: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确系已经发货给真实的客户。

强调了两点:一是真的发货了,即有发运凭证;二是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即有客户订购单和月末客户对账单。尤其是发运凭证尤为重要。如果对其实施实质性程序时由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追查至销售发票追查至发运凭证,但没有对应的发运凭证,那也就是不该入账的入了账,确认了不应确认的收入,违背了发生认定,这种情况可能是提前确认了没有发生完的交易,也可能是根本就是虚构了一笔交易。

2、完整性:所有销售交易均已登记入账。

这个认定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是发了货的(有发运凭证)都已经登记入账了,没有漏记的。如果对其实施实质性程序时由发运凭证追查至销售发票追查至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后并没有发现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中记录了该笔交易,也就是该入账的没入账,违背了完整性认定,这种情况可能是推迟入账,也可能是以后也不会入账。

3、准确性:登记入账的销售数量确系已经发货的数量,已正确开具账单并登记入账。

准确性强调的是金额。明细账中的金额是根据销售发票入账的,销售发票上的总金额=销售数量×单价,而销售发票上的销售数量是根据发运凭证上的数量记载的,单价是根据价格清单主文档确定的,如果两者中有其中一个不相符的,则违背了准确性认定。

4、截止:销售交易记录及时。

要求发运凭证、销售发票和登记入账日期在同一期间。如果发运凭证在年前,而销售发票和登记入账日期都在年后(推迟入账)或者登记入账日期在年前,但发运凭证和销售发票在年后(提前入账)均违反了截止认定。

5、分类:销售交易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比如被审计单位转让了固定资产,其发生的清理收益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账户,但被审计单位却计入了“主营业务收入”项目中,则违背了分类认定。或者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应收款项”项目有贷方余额,应当进行重分类调整,计入“预收款项”项目。

注意以下三点:

1、发生认定、完整性认定与准确性认定的区分

违反发生认定的是不该入账的入了账,与金额无关,是定性的评价;完整性认定是应该入账的没入账,也与金额无关,也是定性的评价;而准确性是应当入账,只是金额不对,或者多计或者少计,是定量的评价。

2、发生认定、完整性认定与截止认定的区分

如果被审计单位有一笔销售交易是委托其他单位代销货物,那是除满足一般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外,还需满足被审计单位收到代销清单才能确认收入的实现。如果该年末被审计单位已发出商品但未收到代销清单,被审计单位便确认了收入,结转了已售商品成本。这种情况可能是违背了发生认定也可能违背了截止认定。从截止认定来看,本属于下期应确认的收入,被审计单位提前确认了,违背了截止认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既然是下期应确认的收入在本期确认了,本期就是确认了不该确认的收入,违背了发生认定,而下期应该确认的收入没有确认,违背了完整性认定。那在考试时,是应该选择发生(或完整性)还是选择截止认定呢?还要看题目中的具体条件,如果题目中提到了下期确认或没确认,一般选择截止认定;如果题目中后面未提及以后确认还是没确认,则选择发生(或完整性)认定。

3、完整性与准确性的区分

关于这两个认定容易混淆,主要是关于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认定。如果期末存货出现了减值迹象,被审计单位可能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不准确,则存货项目违反了计价和分摊认定,而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那么“资产减值损失”是违背了完整性认定还是准确性认定呢?如果题目中被审计单位在期末应该对存货计提100万元的跌价准备,但只计提了10万元,说明被审计单位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只是少计提了,则属于违背了准确性认定;如果被审计单位在本期计提的跌价准备为0,则说明被审计单位根本就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属于违背了完整性认定。

(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1、存在:登记入账的现金收入确实为企业实际收到的现金。言外之意是有没有多记的。

2、完整性:收到的现金收入已全部登记入账。言外之意是有没有漏记的。

3、权利和义务:记录的固定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所拥有或控制。主要看固定资产的所有权证书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

4、计价和分摊:主要由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问题而引起计提和分摊认定出现问题。

(三)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略)

二、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

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说法,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做出的表达就是认定,我们注册会计师就是要证明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做出的表达是否正确。比如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列示的“营业收入”是500万元,我们注册会计师就要去通过查营业收入明细账到销售发票再到发运凭证去证明这500万元的营业收入是不是真实发生了。

三、综合题中涉及到的“认定”

每年的风险评估与应对的综合题中都会涉及到“认定”的问题。一般题干是这样的:针对资料一,结合资料二,假定不考虑其他条件,逐项指出资料一所列事项是否可能表明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如果认为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简要说明理由,并说明该风险主要与哪些财务报表项目的哪些认定相关。

总体的思路是:根据资料一形成预期,结合资料二确定重大差异,根据重大差异的具体情况确定影响的财务报表项目和认定。(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运用分析程序)

资料一中给定的事项都是注册会计师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经常涉及到的几种主线情形:

1、资料一中给出同行业的竞争激烈,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主线营业收入)

预期营业收入要下降(不考虑降价带来的销售数量的增加),但资料二中被审计单位给定的营业收入却比上年有所增加,本来预期下降的,但实际是上升的,这肯定是重大差异。那就是“营业收入”项目违背了发生认定,一般商品制造业采用赊销方式,那么“营业收入”的对方科目“应收账款”则违背了存在认定,通常情况下确认了营业收入,肯定要结转已售商品成本,“营业成本”违背发生认定(不应该结转成本),“营业成本”的对方科目“存货”违背了完整性认定(本来存货应该在账上,但结转已售商品成本后把存货贷掉了,应该在账上的没有在账上)。

2、资料一中给出被审计单位的重要客户大量流失,同时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主线毛利率)

预期毛利率会下降,但通过资料二中给定的信息可以计算出上期毛利率是15%,那根据预期本期毛利率不会超过15%,但计算出的本期毛利率为15.2%,与预期形成重大差异(有的同学会说,0.2%也算重大差异吗?那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如果预期下降,但实际上升0.2%,那就算重大差异;如果预期上升0.4%,结果上升0.2%,那就不算重大差异)。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营业成本/营业收入,毛利率被高估了,可能是低估营业成本造成的,也可能是高估营业收入造成的。如果是高估了营业收入,那就是“营业收入”违背的发生认定,“营业收入”对方科目“应收账款”违背存在认定;如果是低估了营业成本,那就是“营业成本”违背了完整性认定,“营业成本”对方科目“存货”违背了存在认定。

3、资料一中给出的被审计单位是生产销售海产品的单位。(主线存货跌价准备)

预期期末库存存货要全额计提跌价准备(海产品保质期短,易腐烂、变质),但资料二中本期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为0,这就属于与预期形成重大差异,那么“存货”违背了计价和分摊认定,“资产减值损失”违背了完整性认定(如果本期存货计提的跌价准备不是0,只是少计提了,那么就是准确性认定)。

4、资料一中给出被审计单位采用赊销方式向其一主要客户销售一批商品,但之后该客户发生严重财务困难。(主线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预期应收账款可能无法全额收回,要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但资料二中显示对该客户计提的坏账准备为0,则“应收账款”违背计价和分摊认定,“资产减值损失”违背准确性认定(如果全都收不回来,就是完整性认定)。

5、资料一中给出被审计单位生产部门在财务报告年度新购置一批固定资产。(主线固定资产折旧)

审计学认定 篇2

1.管理层认定的概念。管理层认定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首先必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 这意味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做出了认定。这些认定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在处理各项经济交易与事项时, 遵循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的范围、程度及其结果。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都做出了认定。这些认定有些是明确的, 有些是隐含的。例如, 管理层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应收账款及其金额, 意味着做出了下列明确的认定: (1) 记录的应收账款是存在的; (2) 应收账款以恰当的金额在财务报表中列示, 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同时, 管理层也做出了下列隐含的认定: (1) 所有应当记录的应收账款均已记录; (2) 记录的应收账款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3) 应收账款的使用不受限制。

2.管理层认定的内容。审计准则中将管理层认定分为三个层级: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1)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 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 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 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3) 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4) 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5) 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2)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1) 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2) 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3) 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4) 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3) 与列报相关的认定。 (1) 发生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 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 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 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 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 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 且金额恰当。

二、审计具体目标与管理层认定

审计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并受到总体目标的制约, 它包括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一般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时均必须达到的目标, 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计;项目目标是根据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 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特定项目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应首先根据管理层的认定推论得出一般目标, 为搜集审计证据和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具体指导, 然后再针对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制定项目目标。

通常注册会计师制定的一般目标包括:总体合理性目标、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目标。总体合理性目标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其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 评价某项目的合理性;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目标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目标包括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与列报相关的目标包括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分类和可理解性、准确性和计价。

下面以应收账款为例说明管理层认定与审计具体目标的关系, 如右上表所示。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明细账层面所做出的。这些认定保证了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没有虚构和漏记, 交易金额、会计期间以及账户分类正确, 从而为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从源头上为审计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是针对被审计单位总账层面所做出的。这些认定保证了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表日和被审计期间内总账对企业实际状况的反映没有虚构和漏记, 权利和义务明确, 计价和分摊合理恰当, 对该认定实施的审计有助于期末账户余额层面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为审计总体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以及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正确是为与列报相关的认定正确打下必要的基础。财务报表可能因被审计单位误解有关列报的规定或舞弊行为等而产生错报, 还可能因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专门的披露要求而导致财务报表错报。即使注册会计师证实了与各类交易和事项以及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实现了与各类交易和事项以及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具体目标, 也不意味着获取了足以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因此,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相关事项在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正确性实施审计。

三、实质性程序与管理层认定

确定审计具体目标后, 注册会计师就可以设计实质性程序搜集审计证据, 以便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在设计实质性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确定将要执行的测试, 以保证认定的各项审计目标能够真正实现。管理层认定、审计目标的性质将影响到所选实质性程序的类型。

通过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获得的证据首先是支持与交易和事项认定相关的证据, 然后是支持与期末账户余额认定相关的证据, 最后是支持与列报认定相关的证据。当这三类认定得到证实时, 也就实现了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以及与列报相关的项目目标。如果各项目目标得到确认, 则与该项目目标相对应的一般目标得到确认, 其总体合理性也将得到确认。总体合理性得到确认后, 再结合执行控制性测试所得到的证据, 注册会计师就可以对管理层认定是否合理和有效做出判断, 最后将对各项认定的判断综合起来就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了。

综上所述, 注册会计师了解了管理层的认定后, 就很容易确定每个项目的审计具体目标。一旦按这些目标实施相应的实质性程序, 搜集到充分适当的证据, 弄清财务报表遵守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法规的实际情况, 再将其同设定标准比较, 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就不难了。

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总体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定确定审计具体目标, 设计并实施实质性程序。

关键词:管理层认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审计具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明辉.审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审计学认定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难点;对策

一、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难点及对策

(一)舞弊行为的隐蔽性造成缺陷难以被发现

有时某项业务的执行虽然从表面上看符合内部控制要求,但这种表面现象其实是管理人员精心设计的,借以掩盖舞弊行为。如:某企业审计人员在对物资采购招标情况审计中发现,抽取的样本反映该企业在采购某类物资时一直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且相应程序和手续均符合规定,于是认定为符合控制要求。但事后的外部审计发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该类物资采购一直是邀请固定的三家供应商投标,三家供应商中一直是由前两家企业所在地本地供应商轮流中标,且采购价格较高,而第三家供应商其实是在“陪标”。同时,在供应商网络内,能够提供同类产品的供应商还有7家,但采购人员从未邀请另外7家单位参与过投标。

相应对策:对于某些高风险业务领域内部控制审计,审计部门可以考虑聘请外部专家介入,帮助审计人员发现舞弊线索。另外,在审计过程中应适当扩大样本规模,以降低审计风险。

(二)对业务事项不熟悉导致缺陷容易被忽视

审计人员对被查业务不熟悉,在具体审计中综合分析不到位也会导致内部控制缺陷被忽视。如:某企业审计人员对科研开发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在对抽取的样本审计并向业务人员询问后,未发现企业当年购买用于科研的固定资产情况,于是审计人员对相应控制点认定为未发生业务。但复核人员对相应的科研开发项目进行分析后认为,此类科研项目没有相应的固定资产支持无法实施,于是要求审计人员进一步落实是否使用原有资产或存在新购资产未纳入资本支出计划问题。审计人员进一步审查发现,相应科研项目所用固定资产出厂日期为当年日期,经对该科研项目所有支出进行详细检查并延伸审计后发现,企业当年科研项目购买的固定资产均未纳入资本支出计划管控,而是以技术服务费的形式,由技术协作单位代为购买列入企业当年“研发支出”并形成账外固定资产。

相应对策: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不仅需要搜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掌握制度规定,还应对审计事项业务运行过程进行研究,总结业务运行的一般规律。另外,审计人员除具有与业务审计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当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善于发现违反常规的不合理因素,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遗漏。

(三)新领域的拓展为缺陷认定带来挑战

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要,企业的经营战略或经营策略有时会发生调整,新业务、新领域的拓展为内部控制审计的缺陷认定带来一定挑战。如企业战略调整,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对新业务不够熟悉,可能难以发现所有重大的控制设计上的缺陷;另一方面,企业高层往往有“抢到就是赚到”的思想,更加注重业务效率而忽视相应的控制,不愿采取严格的控制,而采取对提高效率有利的补偿性控制措施。另外,有些管理活动对企业来说虽然并非新事项,但可能属于首次介入内部审计的领域,如工会管理的安康保险资金、帮扶资金,职工临时集资建房资金的管理等。

相应对策:在实施审计前,审计部门应召集所有参审人员召开专题讨论会,对内部控制理论知识进行培训。同时,由于补偿性控制措施往往大多是弱控制措施,审计人员应当对所有补偿性控制实地查验其执行情况,避免执行不到位产生控制上的漏洞。

二、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一)审计思路不开阔,局限于就控制论控制

有些业务控制不到位并非仅仅由控制设计和执行不当造成,而是管理方式出了问题。如某企业审计人员在对职工食堂用生活物资采购审计中发现,企业在农产品采购管理方面采取由中间商代购方式,企业采购人员按中间商采购价加价10%至15%后收货。由于企业无法准确知道中间商的采购价格,难以实施有效的价格控制,另外,企业给中间商加价由企业采购人员决定且比率不固定,采购人员权力过大,易产生“内幕交易”。由此,审计人员提出审计建议:一是对中间商采购价格进行跟踪或以当地农产品交易市场定期公布的商品价格为基础对其报价进行复核;二是给予中间商加价的比率应固定,且需要经过适当审批。上述审计建议质量不高就是因为审计人员局限于就控制评价控制,而未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考虑问题。

相应对策: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并深入研究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同时,在内部控制审计实务中不断开拓思路,内部控制审计目的并不是为了强化控制,要从帮助企业完善治理、增加价值的角度考虑审视问题。

(二)原因分析不透彻,拘泥于问题表象。

审计人员有时对内部控制问题揭示不够深入,原因分析不够透彻,造成审计效果不理想。如某企业审计人员对企业修理费管理和存货管理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发现,企业各二级单位存在较多“以领代耗”物资且未进行价值评估,而统一按账面价值的5%办理退库。审计人员认定企业未如实办理物资退库,影响损益真实性,并建议各二级单位加强相关物资管理。企业经理层对审计反映不够满意,于是安排专家组就此事项进行了调查。专家组在审计结果的基础上深入现场,发现上述物资超过70%是未曾用过的物资。经进一步调查发现,上述物资是各二级单位每年用本单位修理费指标结余购买,企业对费用节约考核奖励微乎其微,但费用超支考核等额扣奖,二级单位出于“以丰补歉”考虑用节余部分购买物资备用。究其根本原因,是修理费计划、考核管控机制出了问题。

相应对策:内部控制审计应避免流于形式,审计人员对于审计发现应深入分析,追其原因。要从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等更深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剖析,为决策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学认定 篇4

黑审行发〔2011〕123号

各市(地)、县(市)区审计局:

根据《黑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实施方案》的要求,为做好全省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审计认定工作,按时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审计认定任务,特制定本细则。

一、审计认定工作目标 通过审计,全面核实确认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准确数额,为各级政府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提供准确数据。进而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审计的对象与范围

(一)审计对象 此次审计的对象:即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责任主体。主要是指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各县(市)区、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部门、街道办事处等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单位。

(二)审计范围

1、时间范围:债务计算时间原则上截止到2009年 12月31日。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形成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各地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剥离出来,参照本方案化解,不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范围。

2、审计认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内容范围:主要

是审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业务用房、辅助用房建设维修)、医疗设备购置等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具体内容参照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制定的债务细则)。

三、审计实施的步骤、方法和认定原则

(一)审计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各县(市)区审计局要以县(市)区政府组织债务责任主体自查,并经主管部门、医改办审核确认盖章、公示后无异议的债务数额为依据,参照2009年12月31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年报中长期负债数额,按省财政厅、省卫生厅制定的债务认定细则进行审计确认。

1、审计核实债务责任主体举证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举证材料齐全、可信度高的,经审核无误可直接进行初步认定。债务责任主体对申报的债务情况必须提供以下原始证据和资料:会计帐簿、会计凭证;向金融部门贷款的需提供贷款合同、金融部门拨款凭证、经金融部门按规定利率计算并确认的计息清单;向单位和个人借款的,要有原始借款人名单和借款收据、合同或协议等;工程项目要有相关规划、立项审批手续、施工合同、协议,基本建设决算等。按其自查结果追溯至债务发生年度,看其债务数额的变化情况。审计中要注意严格区分基层卫生机构用房建设、维修和设备购置债务与非基层卫生机构用房建设、维修和设备购置债务。对举证材料账账相符、账证相符、凭据齐全、可信度高、经审核无误的可予以初步认定。对2009年12月31日前发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未列入2009年财务年报中,此次自查清理出来的债务。必须由债务责任主体提出书面说明和保证其真实性的书面承诺。并重点审查此类债务的形成原因,有无超范围、超项目建设标准问题。

2、审计核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资金来源和支出及形成的资产,剔除不合理债务项目和数额。对债务责任主体提供举证材料如账、证、表等资料不全、记载不规范的,作进一步调查核实。一是查清与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债务有关的往来账目,核实资金来源。对借新债还旧债,多次发生债务往来关系的,要予以追溯。对向单位或集体借款形成的债务,要取得对方账面的确认凭据,对向个人借款或抬款的要审核原始账目和原始借、抬款合同及协议。对没有原始票据和原始账目或无法提供有效凭据的,不予认定。二是审核债务资金用途,已形成资产的要进行查验,查清有无多计或少计、多列或少列各种建设支出的问题。对账、证等资料不全但有实物资产的,经进一步收集证据,审核无误后可初步认定。对既无法查明资金具体用途又无资产(实物)的不予认定。其他情况依据相关审计认定细则进行认定处理。

审计中要注意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的追查。对个人贪污、盗窃等侵占国有资产及农民利益的大案要案要一查到底。

3、审计认定结果公示。各县(市)区审计局将审计初步确认债务的发生时间、用途、数额、债权人、债务人等认定结果及举报电话和受理部门等,在债务责任主体所在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当地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公示7日。对公示期内无异议的直接锁定汇总,有异议的要重新审核认定。

4、审计结果汇总上报。各县(市)区审计局将审计锁定结果进行汇总,并向县(市)区政府出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审计认定结果报告,经市(地)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后,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认定结果转报本级医改办,由医改办逐级上报。

(二)审计认定的有关原则

1、谁举债谁负责,按审计认定程序,开展审计认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由各债务责任主体自查、清

理、公示、盖章,报医改办审核。医改办审核盖章后,报审计机关进行审计认定。具体认定范围、内容,参照省财政厅、省卫生厅下发的债务细则。

2、关于债务与债权抵顶问题。同一法人或自然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责任主体对其既有建设类债务,又有债权的情况下,应先行将债务与债权相抵,债务不足以全部抵顶债权的差额部分,可作为法人或自然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债权享有得到偿还的权力。

3、关于账簿、票据不合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认定问题。在具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所形成的实物形态的情况下:一是由于不可抗力原因造成账簿、票据损毁,对其债务金额无法认定的,要由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共同确认,办理相关证明手续,并在本地或本单位范围内公示,群众无异议的,可认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二是对有白条子欠据,账面有原始记载,经过公示无异议的,可以认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有白条子欠据,账面没有原始记载,公示有异议的,不予以认定;对账簿没有原始记载,公示无异议的白条子欠据,应令其进一步取得相关证据,并结合相应资产和支出情况,加以认定。对为骗取偿债资金而伪造“白条”和做假账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隐性债务的处理问题。隐性债务是指各地、各部门在以前年度清理债务时暂时因证据不足,没有入账,也没有上报,而作为隐性债务掌握的债务。经组织清理审核、公示,并已取得必要证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隐性债务,可以纳入这次审计认定范围内;对证据不足的,仍不得纳入这次审计认定中来。

5、关于疑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金额的确认问题。对某笔债务有多项用途,难以区分其中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金额的,应首先确认当时是否建有或购置、维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物资产,该实物资产成本扣除其他有据可查投入后的余额,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金额。

6、关于从多个债权人统一借款,部分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如何认定债权人的问题。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债权人手中统一借款,其中部分借款用于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审计认定债权人时,应当按照各债权人的出资比例,来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在各债权人之间应得到偿还的数额。

7、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利息计算的问题。按照“分段计算、息不转本、利不滚利”的原则,剔除已经转入本金的利息后(将以前多付的利息抵顶债务或收回),按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分段计算债务利息。对向单位和集体借款的,债务发生时未经双方协商明确利息的,一律不计息,按所欠本金计算债务。双方协商明确利息的,若利率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按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分段计息;若利率低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按双方协商确定的利率计算。对向个人抬款的利息计算,按照省人大、省政府规定1990年5月8日至1998年8月15日期间,抬款结算利率不得超过3分;1998年8月15日以后,抬款利率一律降至农村信用社同期贷款利率标准之内执行。对多计利息要予以剔除。

8、对以前年度以实物抵顶债务、或以账顶账,以及由政府拨款和村集体组织筹资等形式,已化解偿还的债务,应在此次债务认定中剔除。

四、审计的实施方案与报告

各县(市)区审计局要根据省厅制定的实施细则,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编制依据、本次审计的目标、对象、范围、内容、重点、方法、风险评估、组织分工、报告、疑难问题的处理、审计工作要求等。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本次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核实认定的项目数额情况、查否的项目数额情况、有待下一步继续核实的项目数额情况,发现的大要案线索等。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审计工作事关重大,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具体情况复杂,审计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各单位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县区审计局局长为第一责任人。要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挑选精干人员参加审计,务必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审计核实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抢前抓早,搞好培训。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组织参审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好有关精神,明确审计目标、任务和要求,把握好国家的相关政策,掌握必要的审计工作方法,充分做好审前准备。在县(市)区政府组织债务责任主体进行自查举证阶段,各县(市)区审计局就要提前介入情况,了解掌握自查举证的真实程度,指导、督促自查清理工作,以便于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搞好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审计认定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要主动与财政、医改办、监察、卫生等部门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审计工作。

(四)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全省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和参审人员要增强审计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严格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做好审计工作。为防范审计风险,此次审计为分清债务责任主体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对债务责任主体提供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银行账户、银行对账单和相关的财务资料、统计资料以及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审计有关的非财务资料,要求被审计单位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使审计工作在保证有关资料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

(五)严格审计工作纪律。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受任何机关或个人的干扰,不滥用职权,不徇私舞弊,做到廉洁从审,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违反审计工作纪律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审计学认定 篇5

判断题: 4、2007年底前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外已按原认定办法认定的仍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依然有效,但在按《认定办法》和《工作指引》重新认定合格后方可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题号:Qhx009696]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按照“国税发[2008]116号”《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

5、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题号:Qhx009697]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必须是持续的,不能缺少这一重要定义,应该是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指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须在中国境内注册,或享有五年以上的全球范围内独占许可权利(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期应在五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期内),并在中国法律的有效保护期内。[题号:Qhx009698]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文件原文。

5、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成长性指标等四项指标,用于评价企业利用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经营创新和取得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该四项指标采取加权记分方式,须达到60分以上。[题号:Qhx009699]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该四项指标采取加权记分方式,须达到70分以上。

4、根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发生的研发费支出,应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立“研发费”账户,并根据研发项目名称或登记编号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题号:Qhx009700]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文件原文。

3、根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发生的研发费支出,应在“研发支出”科目下设立“研发费”账户,并根据研发项目名称或登记编号分项目进行明细核算。[题号:Qhx009701]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研发支出科目下首先设“费用化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两个科目。

1、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按合理方法将实际发生费用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进行分配,并按月编制相应的分配表;涉及多个研发项目的,再按合理方法将研发费分配至各研发项目,并编制相应的分配表。[题号:Qhx009703]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原文。

1、研发费分配方法应及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且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若因为合理原因确实需要变更的,需报主管税务机关同意。[题号:Qhx009704]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原文。

2、已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费用不得填入研发费加计扣除归集表。[题号:Qhx009705]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计入无形资产的费用只能按照无形资产摊销的金额计入加计扣除。

5、其他费用在高新技术口径归集时,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5%,另有规定的除外。[题号:Qhx009706] A、对 B、错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应该是10%。

1、研发费-人员人工是指全年在企业累计工作超过183天的兼职或临时聘用人员的工资薪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奖金、年终加薪以及与其任职或受雇的其他支出。[题号:Qhx009707]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

2、研发费-直接投入科目中,可以包括租入研发用仪器设备的租赁费。[题号:Qhx009709]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

单选题:

5、研发费-委托外部研发一般按照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80%进行高新技术口径的归集。[题号:Qhx009708] A、对 B、错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指引是由中注协于()年11月12日公布的。[题号:Qhx009710] A、2008 B、2009 C、2010 D、2011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2008年11月12日公布的。

4、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题号:Qhx009711] A、1 B、2 C、3 D、4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1年以上即可申请认定。

1、科技部、财政部和()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题号:Qhx009712] A、国家税务局 B、地方税务局 C、税务总局 D、国家税务总局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文件,是税务总局。

4、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题号:Qhx009713] A、3 B、4 C、5 D、6 您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是6%。

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之一是: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以上。[题号:Qhx009714] A、5 B、10 C、15 D、20 您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是10%。

3、研发费用总额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题号:Qhx009715] A、40 B、50 C、60 D、80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是60%。

1、研发费用-人员人工是指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题号:Qhx009716] A、加班工资 B、住房公积金 C、社会保险金 D、养老保险金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是加班工资。

2、研发费用-直接投入是指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相关支出,但不包括()。[题号:Qhx009717] A、水电气费用 B、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 C、模具、样品、样机费 D、设备租赁费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研发费用-直接投入包括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

5、研发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但不包括()。[题号:Qhx009718] A、研发设施改建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B、研发设施改装、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C、研发设施装修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D、其他研发长期待摊费用 您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

2、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其核心的实质内容是()。[题号:Qhx009719] A、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

B、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 C、符合独立交易原则 D、按照80%计入研发费用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

5、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另有规定的除外。[题号:Qhx009720] A、10 B、15 C、20 D、25 您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是10%。

1、研发人员中的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与下述工作的人员,但()除外。[题号:Qhx009721] A、关键资料的收集整理 B、编制计算机程序

C、为实验、测试和分析采购材料和设备 D、记录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编制图表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是为实验、测试和分析准备材料和设备,不是采购。

5、对承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计工作的中介机构有三个条件,其中承担认定工作当年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占职工全年月平均人数的比例不低于20%,全年月平均职工人数在()人以上。[题号:Qhx009722] A、10 B、15 C、20 D、25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是20人以上。

1、评价认定企业的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主要依据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但()除外。[题号:Qhx009723] A、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 B、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 C、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 D、建立了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您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应该是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

3、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成长性指标等四项指标,用于评价企业利用科技资源进行创新、经营创新和取得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情况。该四项指标采取加权记分方式,须达到()分以上。[题号:Qhx009724] A、50 B、60 C、70 D、80 您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依据《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操作办法》(苏国税发〔2012〕15号)文件应该是70分。多选题:

1、注册会计师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审计初步业务活动中,应当考虑下列主要因素()。[题号:Qhx009725] 查看答案

A、申报企业的主要股东、关键管理人员和治理层是否诚信 B、项目组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及必要的时间和资源 C、初步识别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 D、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组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您的回答:ABD

正确答案:ABD 题目解析: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初步识别应该是制定审计总体策略时考虑的,不是初步业务活动的范围。

5、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组成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为()。[题号:Qhx009726] 查看答案

A、确定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方向,审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B、协调、解决认定及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大问题

C、裁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事项中的重大争议,监督、检查各地区认定工作 D、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地区,提出整改意见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

2、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其主要职责为()。[题号:Qhx009727] 查看答案

A、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报告 B、组织实施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的检查 C、负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专家资格的备案管理 D、建立并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同本级财政、税务部门组成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根据管理办法开展下列工作()。[题号:Qhx009728] 查看答案

A、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B、接受企业提出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

C、负责对已认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核实并处理有关举报 D、选择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专家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

4、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取消其资格()。[题号:Qhx009729] 查看答案

A、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B、有偷、骗税等行为的 C、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

D、有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依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文件

3、认定机构在组织专家评价过程中,可参考如下()方法对企业申报的研发活动(项目)进行判断。[题号:Qhx009730] 查看答案

A、行业标准判断法 B、项目立项判断法 C、专家判断法 D、目标或结果判定法 您的回答:ACD

审计学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但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及广度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控制和监督效果。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当前企业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管理科学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但是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地方。

一、企业内部审计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将内部审计的定义表述为: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定义中均包含了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内容、本质等要素,而这几项要素是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可确保经济运行安全。内部审计既是本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又是本单位管理工作的服务者,承担着宪法和法律以及内部审计规定赋予的神圣职责,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在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具体体现,因此,内部审计要坚持原则,迎难而上,秉公执法,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保障经济安全的高度,当好本系统经济运行“卫士”,做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当好民众监督的眼睛。

2、内部审计可为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内部审计机构要坚持“审计监督是手段,帮助服务是目的”的基本审计思想。从微观上讲,通过审计监督,查错纠弊,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工作,防微杜渐,堵塞漏洞,节约开支,提高效益。从宏观上讲,通过大量的财务收支运营情况的审计、基建及维修工程审计,设备物资采购审计以及收支情况审计等个体审计,找出带有全局性、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从机制上、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发挥内审的参谋作用。

3、内部审计可以服务发展大局。内审工作以帮助服务为目的,在具体审计事项中,审计服务是通过审计监督的形式实现的。在监督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促进监督。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有为和无为中找准内审机构的工作空间,按照有利于本系统发展大局,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宗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审计监督来促进本单位

或本系统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经济管理。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掌控好内部审计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二、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最理想的组织结构是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大多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成为股份制,改制以后国家股占全部股份的一半以上,董事会由公司法人代表主持,这样就很难在董事会下下设审计委员会,使得内部审计在机构设置上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差,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且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有的将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这种对内部审计的片面认识使内部审计工作浮于表面,不能完全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人员碍于高层的错误领导,也无法正常地履行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相反,如果企业领导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督促建立完善的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一方面,有效的内部运作系统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因受到领导重视,对工作积极热情,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配备和选拔高素质的内审人员,保证企业内审名副其实地发挥监督制约作用,是促进企业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企业内审人员是内审工作的主体,内部审计水平的高低,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内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电算化在内部审计的应用几乎处于空白;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力送人情,甚至以权谋私,损坏了内审人员的形象。

(四)内部审计人员安排不稳定

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是直接对企业的领导者负责,因此在人员的配备使用上就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使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有很大的波动性,还未等一批内审人员将企业的具体状况摸透又换来新的一批,这就使内审人员由于频繁更迭而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同时,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必须熟识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等,不断提高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应变能力和总体素质,如果频繁换人换岗,一方面会严重影响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熟悉程度及相应的业务能力,甚至前功尽弃,不能适应高层次管理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审计要求具有连续性,频繁的换人换岗,使内部审计的工作无法连续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的不稳定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消极作用。

三、现代企业搞好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必须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但这个发展必须在对现有内部审计从观念、立场、功能、内容等方面进行彻底革新转换,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能走出困境。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和实际效果,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工作,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协助实现管理者的经营目标,为企业提供专门审计服务,提出程序改进意见,追求审计回报,给企业管理当局当好参谋或顾问。

(二)保证独立性权威性较高的内部审计机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多样,大都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公司的管理层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特权,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企业成功的做法,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定位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单一机构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构转变。对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并且直接隶属于董事会,这种设置可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一般企业可在总经理下设置审计部门,审计部门直接受总经理领导,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设置既能保证其有较高的独立性,又能使内部审计在业务范围内有效地开展工作;对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可采用内部审计全部外委审计或部分外委的形式。

这样,一方面可以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向高层管理者做出及时的报告。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权力和职责以正式的书面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可以加强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从而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使其更好地为机构服务提供保证。

(三)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众所周知,经济社会中的各种行为主要是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来规范和制约的,内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健全完善不但能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得以规范,而且可使内部审计人员避险有依、保护自己,实现既依法审计,又适法审计。

在我国,目前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

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均未统一,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内部审计法律制度的空缺是造成我国目前现代企业制度中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的根本原因。为此,应尽快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制度,以法律法规形式对内部审计做出强制性的明确规定,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尽快设立和完善地方性或区域性内部审计协会,建立健全中国内部审计新的行业管理体制,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创建优秀的内部审计队伍,提升综合素质

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必须通过审计人员的工作来完成其使命。一只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的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是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优化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配置,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为保证内部审计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和内部审计协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由于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扩展,凭借原有的内部审计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尽快充实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如,吸纳熟悉企业管理的经济师和掌握企业产品生产工艺、工程技术、质量控制的工程师,还要聘用律师以及懂得计算机软件、懂得收集经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专门人才。

同时,审计人员需要有正规学历并经过一段时期(约3年或以上)工作实践。按行政级别分,有审计助理、审计主办、审计部门经理、董事(或合伙人),有明确的等级晋升年限和工作量时间,有工作成本等工作质量的考核;按专业技术分,有企业财务会计师、管理会计师、银行会计师、基建、电脑等工程方面专门人才,而除会计师之外的其他专业人员占60%左右较为合理。多元化的审计队伍让部门中每个人的才能和具体项目结合起来,实现团队能力的最大发挥。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面对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接受专业培训来提升综合素质,而且更应该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学习国际上采用的先进审计技术手段,应用到业务中,以实现与国际化接轨。另外,参照国际审计师协会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办法,在我国尽快推出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制度,并规定只有获取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才能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企业也应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条件,以便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

国际上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供我们参照。美国审计人员是向全社会招聘,涉及多个学科、多个行业的技术人员,不仅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而且还考虑到未来审计发展方向的要求来选配审计人才。每位审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宏观意

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并具有开展对绩效审计的能力。美国审计长眼中的审计队伍是一支精通财务会计管理并有律师、工程师、经济专家等各行业的专门人才组成的审计队伍,审计人才是心目中最有价值的资产。

审计学认定 篇7

自从开展了高新技术的企业认定中专项审计之后, 其在高新技术各个企业的服务及培育、我国相关扶持政策有效体现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认定以及复审的工作较为经常, 且参与其中的企业类型及数量不断扩大, 导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若干问题。

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若干问题

(一) 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认定的整个过程中专项审计的制度未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企业一旦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申报, 那么可能获得的利益较大。在企业通过高新技术的企业认定之后其在三年之内获得的优惠税率可为1 5%的所得税。此外, 企业亦被称为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中这种无形的资产有可能将广告效应以及各个地方的政府对于具有高新技术头衔的企业的资金扶持等其他经济效益带给企业。在较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把同高新技术的条件不相符合的部分予以人为的包装之后使其同高新技术的企业中各条件相符合, 进而将审计风险加大。在认定的整个过程中各大高新技术的企业专项审计具有较为激烈的业务竞争, 而部分中介的机构为了将此项业务有效争取, 不惜将职业质量牺牲, 用低价来提高竞争力。还有一些中介的机构对于客户的要求一味迎合, 于专项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同高新技术的企业不相符合的一些企业放水。而部分地方政府中税务部门、财政部门、科技部门主管部门为了将当地的考核目标与任务有效完成, 默许部分同高新技术的条件不符合的企业人为的将数据调整, 使其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相符合。因为上述客观以及主观原因导致专项审计的制度在高新技术的企业认定的整个过程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对专项审计的工作进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中介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划分非新技术的产品或服务及新技术的产品或服务时相关标准以及必要依据较为缺乏。

当前我国重点扶持的一些高新技术的领域同高新技术的产品之间的产权关系未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而各地亦没有将高新产品或服务的一套认证管理的办法有效建立。且注册会计师要全面的了解以及掌握企业正在申报的高新产品与高新技术的技术特点、特征以及性能, 进而做出专业性的判断, 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同注册的会计师中专业的胜任能力不相符合, 甚至超出了许多。对注册的会计师而言如何断定申报企业中各类产品与服务属于我国重点扶持的那些高新技术的领域较为困难。因此来自申报企业的某些领域专家是注册的会计师所依赖的对象, 这又使公平公正的判断较为困难。此外一些申报企业的收入核算具有较不明细的特点, 其未将高新技术的服务以及产品等收入的明细账专门的设置, 部分非高新的产品技术的产品与服务同高新产品的技术以及服务之间具有交叉的关系, 例如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时, 虽然改变了生产工艺或者技术, 但是没有明显改变产品或服务, 而高新产品的服务收入中是否包含此类产品的收入?进行专项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相关申报企业把不是高新产品的服务以及高新产品的服务都看做是高新产品的收入, 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

2、对高新技术的企业中研发费用进行申报时未规范归集以及分配。

因为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申报的大部分企业均是执行企业会计的制度或者准则, 亦有一些企业对小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执行, 而会计企业的制度以及准则在研发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归集内容方面各异, 尤其为研发费用的内容以及资本化的条件具有较大的区别。且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未规定研发费用的分配以及归集, 所以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申报时亦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如果从财务核算的角度而言未将统一的一些标准予以研发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归集内容。相关《工作指引》对高新技术的企业的申报提出一定要求, 其要求申报的企业要将研发费用设置好, 地账目的核算起辅助作用。且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结构归集明细表》与相关的凭证提供出来。对研发费用进行专项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注册的会计师发现同企业所申报的那些研发费用的支出相较而言, 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上经过研发费用归集的那些研发费用的支出远远小于上述申报支出。从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生产费用等剥离出来的费用即在申报的企业中研发费用的辅助账目反映的那些研发费用的支出, 而且把其往6-1 3个, 甚至更多的研发项目中分摊。对研发费用进行剥离以及分摊的整个过程中申报企业较难避免的是人为因素。而对研发费用的分摊以及剥离进行核算、对辅助账目进行审核时注册的会计师较难同财务上的研发费用的分配结果以及归集相互核对与反证, 导致分摊与归集具有不准确、不合理的性质。

相关申报企业的财务上经过研发费用的科目核算最终的发生额同研发费用的辅助账目中核算的发生额的差异较大主要包括如下四点: (1) 在整个研发的费用中研发人员的薪金以及工资所占的比重较大, 而且辅助账上同财务上具有较大的差异。 (2) 申报企业为了对研究开发的项目进行实施所购买的那些原材料等一些支出具有较大的差异。 (3) 申报企业研发费用当中的折旧费用具有较大差异。 (4) 申报企业研发项目当中的其他费用具有较大的差异。

三、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若干问题的措施分析

(1) 要想利于审计以及确认高新技术的产品或服务的收入, 相关主管部门应将高新技术的产品或服务的认定方法与目录进行出台, 而中介的机构可依此来将高新技术的产品或服务的收入较好的确定。此外, 相关申报企业要将高新技术的产品收入放入核算进一步的规范以及完善, 可将明细账目的核算单独建立。

(2) 将研发费用中两套账现象尽快的结束, 而且进行明细的核算时要依据研发的项目。在财务上要将研发费用的科目有效设置, 以此对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核算。相关《工作指引》中要求申报的企业的申报数即为研发费用的辅助账中发生额。此两者具有不同的研发费用标准、内容以及项目, 因此导致企业研发费用中两套账现象出现, 一旦没有将此类状况结束, 较难将研发费用的专项审计目标实现。因此高新技术的企业认定以及企业的所得税前的加计扣除中涉及到的那些研发费用标准、内容以及项目要具有一致的特点, 其基准为财务上对研发费用进行核算时的发生额。相关注册会计师进行专项审计的时候要扣除同研发费用不相符合的标准、内容与项目。要按项目核算高新技术的企业申报中研发的费用, 在研发的过程中产生的公共费用要对合理的标准进行选择。一些企业如果研发的项目较多, 较为适宜的方法是将辅助账有效建立, 需要注意的是研发费用的总账以及辅助账的发生额之间应具有一致性的特点[3]。

(3) 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认定的那些主管部门一旦发现企业所提供的资料是虚假的, 目的是为了将高新技术的企业资质有效骗取, 要及时将这些企业的认定撤销, 如果这些企业已经享受了税收方面优惠政策要及时的收回且将相应的税款补缴, 且在上交滞纳金的同时3-5年之内不可对高新技术的企业进行申报。

四、结束语

企业一旦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那么将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及市场占有率, 因此相关企业都致力于通过认证。但是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为了通过认证不惜采取各类手段, 再加上规定本身较不完善以及政策上的理解差异等, 导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存在若干问题。为了规范市场, 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且将相应的措施有效采取。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冠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 37 (5) :64-65.

[2]陈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几点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 76 (9) :7-8.

审计学认定 篇8

关键词:审计;互动式教学;教学模式

【分类号】F239.0-4;G642

长久以来,审计学作为大学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一直被界定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开设此课程的目的也只是让使学生了解有关审计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及相关机构对审计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审计课程这种不被重视的局面很快被打破。伴随注册会计师考试热潮的出现,也给本科审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的审计教学使得学生的审计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视野的拓展,难以进军审计领域。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审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也为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契机,审计课程教学改革不但势在必行,而且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许多学校在审计教学目标不能紧密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偏重注册会计师审计、教学方式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形式过于单一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明确定位教学目标。作为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从原有的理论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化。应注重对学生决策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批判能力的培养;将其教学目标由专业知识的补充转向培养审计职业胜任能力。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满足社会对审计人才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俗话说:“不破不立”。对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在对我国审计行业及国家政策的发展现状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重新设定教学主线,将理论知识的“主线”埋于生动、多样的教学内容当中去。

三、改进现有教学模式。颠覆原有的审计教学“先理论,后实务”,“重理论,轻实务”,“多理论,少实务”的做法,采用引导案例的方式将理论在案例中进行体现,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此外,可以尝试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的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教师总结”的互动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可以有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教师可以在所在任课班级开设公共邮箱。教师在上课前先将课程教案、自学指导书、参考书、课件、案例及思考题等教学资源放于平台上与学生共享;

然后,在此基礎上,鼓励学生利用教学资源预习、自学,并对存在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记录;

随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施以理论点讲、并就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疑难讨论,并选出学生进行解答;

最后,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普遍存在的理解错误和重、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授及总结评价。布置课下练习,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除了上述方法,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章节拟定选题,学生课外泛读,并不定期选择学生进行择优试讲,这样不仅可以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和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审计学课程的考核重点不仅应包括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现行法规的理解,也应包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案例及实务的分析能力。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应引导学生转变对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传统和呆板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五、改革审计学教学考核方式。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指挥棒”作用。审计学课程的考核重点应包括学生对审计的基本理论、现行法规的理解和案例分析与知识的运用能力的考查。

通过考核模式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因此,考核方式应由原来的“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的方式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教师可以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环节,设置合理人性化的分数结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掌握知识。

审计学教学改革不应是对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应是对以往审计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其目的是改变传统本科审计学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记”的模式,针对新审计准则和我国“十二五”发展纲要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现实需求所做的初步探索。审计教学改革应避免强求创新、 盲目跟风创新,而应在适当传承并灵活运用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做到既保留住传统的优势,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获得一些实质性的突破。

上一篇:2024第一学期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深化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