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 网络学习指导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大 网络学习指导(精选4篇)

农大 网络学习指导 篇1

交卷时间:2016-04

一、单选题

1.(5分)教学要求主要介绍课程的内容体系、内容要点、()以及学时安排。

 

A.重点难点

B.学习资源

  C.内容讲解

D.模拟试题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网络学习指导(第4版)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5分)我院高起专、专升本层次学生免修免考的课程学分,累计不得超过()学分。

A.5

   B.20

C.15

D.10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5 课程免修免考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5分)远程教育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采取()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    A.面授

B.多媒体手段

C.通信

D.函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 远程教育介绍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5分)下列不属于学院课程考试时间的是()。

A.6月

   B.3月

C.11月

D.4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网络学习指导(第4版)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5分)中农大网院专升本层次学生的统考科目为:()、计算机应用基础。

A.哲学

   B.高等数学

C.大学英语(B)

D.大学语文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7 统考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6.(5分)课程考试主要采取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统一命题,校外学习中心集中考试的形式,学生在()参加考试。

 A.网院    B.当地

C.指定地点

D.校外学习中心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6 课程考试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7.(5分)学生被录取且缴费后,如果需要进行学籍异动,需要本人在()提交相关申请,申请提交后需由所在校外学习中心进行下一步处理。

    A.学生论坛

B.管理规定

C.我的课堂

D.教学计划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网络学习指导(第4版)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8.(5分)()是网络学习过程的核心,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远程教育学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   A.毕业论文

B.网络课程学习

C.考试

D.课程辅导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网络学习指导(第4版)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9.(5分)()栏目提供了与学习有关的教育理念及相关系统的使用说明,如网络教育与自主学习、上网指南、中农大数字图书馆使用说明、专题讨论课程BBS学生使用说明等。

    A.网院介绍

B.学习指南

C.招生信息

D.七彩校园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2 中农大网院介绍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10.(5分)学生在使用E知通前必须先进行()。

A.邮箱激活

   B.E知通验证

C.手机激活

D.邮箱注册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 服务方式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11.(5分)在线作业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必须在()完成。

A.开课半个月内

   B.开课一个月内

C.考试前

D.考试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网络学习指导(第4版)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12.(5分)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不同之一是:学习活动是()进行的。

A.学校安排

   B.老师安排

C.自主安排

D.领导安排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 远程教育介绍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13.(5分)在()栏目中主要发布与学习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开课计划、考试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辅导答疑、学生活动安排等。

 A.考试计划    B.学院公告

C.管理规定

D.学生社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2 中农大网院介绍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14.(5分)“()”栏目是中农大网院发布政策信息的地方,学生入学后须详细阅读其中的文件,主要链接《学生手册》、《课程免修免考管理办法》、《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制度。

    A.管理规定

B.学习指南

C.迎新专题

D.新生向导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2 中农大网院介绍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15.(5分)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上符合()的要求,选择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论题,比如,选定当前的热点、难点话题,或者就某个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    A.本职工作

B.专业方向

C.所在单位

D.社会热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9 毕业论文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二、多选题

1.(5分)“E知通”视音频实时交互系统,可以实现虚拟课堂、资源共享、()等功能,是中农大网院进行语音辅导答疑的主要技术手段。

    A.实时交互

B.电子会议

C.短信发送

D.即时服务  E.在线辅导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 服务方式

展开解析

答案E,B,D 解析

2.(5分)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一般为()。

     A.上一年12月~6月

B.3~10月

C.9~次年4月

D.6~12月

E.1~6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网络学习指导(第4版)

展开解析

答案A,D 解析

3.(5分)学生课程考试的时候需要携带的证件包括:()。

     A.报到证

B.学生证

C.准考证

D.身份证

E.工作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网络学习指导(第4版)

展开解析

答案C,B,D 解析

身份证

4.(5分)下列关于课程考试的阐述中正确的有:()。

    A.课程考试全部采用在线机考的形式

B.迟到30分钟或以上者,不得进入考室

C.在线作业成绩占课程考核最终成绩的比例是30%

D.课程考试未通过需要补考的学生,需要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重新进行考试预约  E.在课程考试前学生需要到校外学习中心领取准考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9 毕业论文

展开解析

答案D,E,B 解析

5.(5分)下列关于课程免修免考的阐述中,正确的包括:()。

     A.免修免考遵循高免低的原则

B.免修和免考的课程均不需缴纳相应学费即可获得学分

C.通过全国高等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可以免考学院开设的相应课程

D.个人不需要提交相关申请,系统可自动办理

E.申请课程免修免考的课程成绩有效期为10年

纠错

得分: 5

农大学习发言稿 篇2

在座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叫李广胜,现任花园口镇花园口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干部,在此我代表参加这次培训的全体学员对区委、区委组织部和农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区委、区委组织部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感谢农大领导为我们提供这样优美、安静的学习环境。我想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1996年6月份我从郑州大学档案管理专业毕业后,到郑州市实验化工厂工作。2007年6月经公选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在花园口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为了更好的展现自我价值、为我村群众谋取更多的福利,我迅速转变角色,以充沛的精力、高昂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一是积极协助支部书记搞好党建工作。花园口村有党员91名,党小组6个。为提高全村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致富创业的能力,其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经常组织党员、先进积极分子以及部分群众集中培训30余场,通过多次学习培训,我村党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我在村内工作也得到我上级领导及党员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做好村里的安全和旅游工作。为了搞好安全工作,我坚持深入群众,对村内有安全隐患能够做到了及时掌握。同时为了提高党员干部安全防患意识,我多次组织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另外我所负责的旅游工作也在原来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花园

口村被区旅游局评为旅游工作先进村,并给予5万元的资金奖励。

为了更好的带领群众致富,我于2008年底参加了新一届党支部换届选举。在镇党委信任、党员群众支持的情况下,我成为了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

现在我已经任职近三年,三年中我的工作重点分以下几点:

一、切实抓好党建工作。

1、把胡书记讲到的“有机构办事、有队伍办事、有场所办事、有钱办事”纳入我村基层党建工作日程,认真召开各级党员会议,使我村党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民主化。同时加大党员干部的管理力度,将村内有志向、有干劲的年轻人发展成党员,使他们成为我村党支部的主干力量。

2、重点培养实干型村组干部。避开“四重四轻”的人员管理误区。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工作踏实、有责任心的党员干部多实践,多学习。将我村基层组织内的各方面的人员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使他们成为拉动我村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3、大力发展我村经济。详细剖析我村经济发展方向,认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经验,细致制定发展经济规划,合理组织分配人员,突出我村经济发展特点。使我村在村组干部及全体党员的带领下,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4、完善实用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我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充分使用起来,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五个中心”,扩大党员群众的活动场所,加强党政宣传力度,从而提高我村党员群众生活居住环境。

二、保证我村和谐稳定

1、充分认识我村信访工作的紧迫感。组织村组干部对所负责内的群众进行详细的矛盾排查,一经发现立刻上报处理,真正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将矛盾苗头及时排除。保证各个生产组稳定发展。

2、定期进行思想学习。使村组干部及党员能够保持一个“吃亏是福”的平常心态。同时还要紧抓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村组干部的自身素质。严格杜绝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我村党员干部充满朝气和凝聚力。

3、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群众大会决议的工作流程实行,并将决议结果及实施结果及时准确的公开于全村群众。确保我村群众能够履行自己的监督权和参与权。

三、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村现在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化解农村改革发展矛盾,破解“三农”问题迫在眉睫。根据我村实际情况,村组干部首先应该解放思想,彻底摆脱旧农村的“小农”意识,带头扩大生产,集思广益,认准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全面推动我村经济发展。使我村群众能够走出一条条致富道路。

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将更有信心把我村的各项工作做出做扎实。在此我向在座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做出以下保证:

1、在工作上时刻与镇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圆满完成各项工作指标。

2、团结党员干部、加强我村领导队伍的凝聚力。严格落实我村党建工作,将此项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第一位。具体分为党员管理、党务公开及党政宣传上。

3、在一期二期社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村硬件设施,并将现有的设备及场所充分利用,鼓励我村群众开展各种业余项目。争取在这一年内把我村的民俗民风搞得有声有色。

4、进一步开展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圆满完成花园口村三期社区工程。使我村群众整体居住水平再上一步。

5、维护我村的稳定,使村内和谐发展,群众安定团结。6、结合我村实际,发展农家餐饮业,同时大力鼓励开办其它辅导性产业。提高我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推进我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我们花园口村会在镇党委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各兄弟村的帮助下,全体村组干部的努力下,整体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农大 网络学习指导 篇3

汇报人:某某某

某某某院

班级学号 2011年4月16日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自我成为一名积极分子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在这段时候里,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新的认识,对党的性质和本质都有进一步的理解,期间给我印象最深,思想感悟最多的是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故事。从这个先进事迹中,我感悟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增加了对党性的了解,端正了入党动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他们不管自己困难与否始终都坚持向病逝同学的父母寄钱,刚毕业的时候挣得少,他们宁可自己勒着,也要拿出三分之一寄给同学父母,即使遇到困难也没有改变初衷,且以坚持就是十五年,56封信,十五张汇款单,他们本身无责任,却要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儿女却甚是儿女。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学习雷锋精神,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故事中病逝同学的父母—李维贺,十五年还债的行为感人至深,他在村里给人帮工,养猪,进城打工还自己带饭带咸菜,风里来风里去,还要照顾病弱的老伴,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即使别人不要他还了。他的行动中体现一种诚信和感恩的美德。由此想到自己,自己家境不宽裕,上大一的时候是一位远房亲戚借钱才交上的学费,自己暑期打工赚生活费,到了学校自后,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发了助学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学金,并且勤工助学以减轻家庭负担。因为这些让我更加的知道要学会感恩,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积极帮助他人,要自强不息。做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感恩,讲诚信。要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摒弃个人利益和杂念,在实际中

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觉悟,以实际行动使自己具备党员的条件和素质,争取在思想上早入党。

通过对这先进事迹的学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曾经给我们无私帮助的人。因为他们我们才能一次一次的度过生命中的难关。我们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帮助处于困难中同学,朋友,亲人,以及陌生人。也许我们本身就不宽裕,但我们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时刻加强对党性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用自己的言行体现出来。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与追求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某某某 某某某学院

百年农大,绿树参天 篇4

1902年7月,河南大学堂创建,承载了“作育人才”、“修明学术”的使命,成为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2年11月,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由河南大学堂一脉传承的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百年历史自此发轫。

1913年5月,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学,《时事豫报》发出“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的期许。

1929年3月,时任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王陵南奋笔立下“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的誓言。

……

2011年12月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明确指出:“河南农业大学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百余年来,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河南农业大学如同一粒种子,生于毫末,发于壬寅,数迁校址不坠科教之志,几更校名愈彰兴农大任,历百年风雨终成参天巨木,厚生丰民,荫泽黎庶。

生应时运 破土萌发

20世纪初的中国风雨飘摇,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内外交困的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被迫进行了一场史称“庚子新政”的改革运动,教育改革幸在其中。是年9月14日,清廷颁布《兴学诏》,要求各省“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在此背景下,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八(1902年3月7日),河南巡抚锡良、学政林开谟在省府开封主持筹办了河南大学堂。同年7月6日,河南大学堂开学,19名教职员、200名学生肩负起清廷“作育人才”、“修明学术”的美好愿望。

清末新政的昙花一现没能阻止大清王朝土崩瓦解,却由此种下了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种子,萌生着古老河南走向现代的春天。

1903年,根据清廷《钦定学堂章程》,河南大学堂更名为河南高等学堂,定员250人。河南高等学堂办学持续至1912年。

从1902年至1911年的10年间,随着清廷控制力减弱,河南高等学堂渐渐摆脱了官绅办学和任教的传统,在西学东渐和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开启民智、宣传革命越来越多地取代了“学而优则仕”的求学理念,毕业生大多成为后来的社会精英。

秉志是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一代宗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系,1948年当选为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人杰、张钟端是河南辛亥革命的重要负责人;

程克曾担任民国总统府咨议、内务总长、司法总长、天津市长;

陶怀琳曾任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第二任校长、河南省教育会长;

张鸿烈曾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中州大学校长、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

李敬斋曾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地政部部长;

王毅斋曾任河南省副省长、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拱壁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华留日学生总会领袖、青年公学创始人、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先行者;

程毅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绍兴大通学堂学监、秋瑾助手、革命烈士。

……

峥嵘岁月 逆势拔节

有高山的落差才能造就瀑布的壮美,有山石的撞击才能成就浪花的美丽。一棵树只有经受得住暴风骤雨,才能傲立天地。河南农业大学的成长历史亦是如此。

1912年,民国肇造,百业待兴。同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河南高等学堂改称河南高等学校。同年10月,民国政府一道《大学令》又让这个河南开办最早、层次最高的学校面临若不改办就将停废的窘境。

面对这一局面,时任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作出了一个对于河南高等教育尤其是农业高等教育而言意义非常重大的选择:请示将河南高等学校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该请示以河南都督张镇芳的名义上报中华民国教育部,1912年11月15日,改办请示获得批准,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由此肇始。

改办请示获准后,河南当即于12月筹划改办事宜,并在次年1月登报招生。1913年3月,学贯中西的清末举人、著名农林专家吴肃出任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首任校长。5月12日,河南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在古城开封隆重举行首届开学典礼。“昨日为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始业之期……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这是当时1913年5月13日出版的《时事豫报》在报道农专入校典礼时发出的期许。

就是从这里起步,质朴无华的农大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幼苗,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薪火相传,百折不悔。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校长、教师多为赴美、法、德、日求学归来的留学生以及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如吴肃、王直青、常志箴、万晋、郭须静、黄人俊、钱养浩、郝象吾、王陵南、李静禅等,一时名师汇集,菁英荟萃。这一时期,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郭须静从法国引进的香蕉苹果和玫瑰香葡萄不仅在开封扎根结果,还被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学校与南京金陵大学合作培育出124号小麦新品种,成为当时高产典范;棉花、西红柿、茄子等农作物研发与推广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毕业生们大都在农、林、蚕桑试验机构从事科研和生产,或在其他省区的农业学校任教,实现了办学初衷。

这一时期,常志箴校长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后演变至今天的“明德自强、求是力行”。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经历15个春秋,总计毕业学生397人。

1927年,冯玉祥任河南省主席,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中山大学,随后改名为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为中山大学的农科。1929年,时任河南中山大学农科主任的王陵南教授这样描述农科的使命:“农科是河南全省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也是黄河流域唯一最高的农业教育机关,对于一切农业问题……皆须担起解决的责任,也就是一人衣食不足都是农科的不尽职。”这就是农大人百年来一以贯之的情怀。

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农科改为农学院。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学院师资力量十分强大,教授由8名增加到近30名。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当时已经颇负盛名,也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学术泰斗,如中科院学部委员涂治、细胞遗传学及育种学家李先闻、水稻遗传育种学家赵连芳、植物分类学家黄以仁、植物病理学家王鸣岐、畜牧学家许振英、遗传与植物生理学家郝象吾、土肥学家彭谦、测树学者李达才、造林学家林渭访、昆虫学家陈振铎等。旨在“阐扬农林学术、促进农村建设”的《农学院院刊》也于1936年10月1日创刊。一时名家鼎盛,学术张扬,将农学院带入了一段黄金时代。

从“七七”事变华北沦陷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8年间,农学院随河南大学先后迁徙到南阳镇平、嵩县潭头、淅川荆紫关和陕西宝鸡附近的石羊庙、武成寺、姬家店等地流亡办学。其间农学院师生遭遇日寇屠杀凌辱,王直青院长被俘后不堪忍受日寇欺辱,毅然跳崖身负重伤。其间,教学设施也在漫天硝烟和不断搬迁中损失惨重,畜牧系全体师生更是被划归西北农学院,农学院元气大伤。但学校先辈们毅然共承国难,在离乱中不辍耕耘,教学科研难而不断。王鸣岐教授指导消灭了在豫西南危害极大的黑甲虫虫害,深受农民称誉。刘葆庆培育出了“河南大学H-4”等小麦优良品种,使豫西南68县的小麦普遍增产15%左右。在1944年民国教育部综合评估中,河南大学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农学院更是名列第四。

解放战争时期,农学院曾随河南大学南迁苏州。1949年新中国成立,农学院师生重回开封,拥抱黎明。

1952年,教育部进行全国院系调整,8、9月间,农学院从河南大学分出,重新独立建制,河南农学院从此命名。同时,畜牧兽医系被划并给江西农学院,植物保护系被划并给华中农学院,两系师生南渡长江,为中南地区农业教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57年,学校从开封搬到郑州办学,既要补充师资,又要重新建校,困难可想而知。但农学院师生不仅闯过了独立建校的难关,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吴绍骙主持选育了优良品种“洛阳混选一号”,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他还提出了异地培育理论,开创了我国“南繁北育”的先河。短短几年时间,异地培育法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并从玉米扩大到高粱、水稻、小麦、棉花、瓜果及蔬菜等数十种作物。目前,“异地培育”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自觉行为,其效益之大,已无法用数字估量。

1960年,河南农学院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62年,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教育部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这是新中国首批研究生教育,也是河南省首次实现研究生招生。

河南农学院曾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1年,学校又迁往许昌农村办学,直至1982年才搬回郑州原址办学。而此时的郑州校区已是支离破碎、满目疮痍。

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自强不息的农大教职工总能以惊人的毅力履行着“厚生丰民”的重任。当时有3句话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农大人:“摘下高帽进课堂,煤油灯下育人才,田间地头搞科研”。

就是在那样困难的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吴绍骙、胡廷积等专家教授启动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产稳产低成本”研究,收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大奖,为河南人民乃至全国温饱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省从缺衣少粮到自给自足,再到成为国人粮仓,农大人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曾赞叹道:“河南农大在河南高校中与经济建设结合得最紧密,河南人从逃荒要饭到吃上大米白面,农大人功不可没!”

不负东风 翠绿争辉

改革开放起春风,万紫千红竞芳菲。沐浴着阳光雨露,这棵大树尽情生长,经脉蓬勃,翠绿争辉。

198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大好春光,怎敢蹉跎,农大人鼓足干劲,只争朝夕。

于是,在近30年的时间跨度里,河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河南农业大学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全体成才”为目标,创立和完善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机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核心课程建设,使学生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锻炼,全面提升素质,真正培育了一批批农业现代化的播火者,奉献四海,建功八方。

仅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毕业生中,就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畜禽疾病速测试纸发明人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制技术专家吴孔明,美国农学会院士马保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道文、李大伟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从农大走出去的学子中,不仅有科学大家,也有商界精英、政坛公仆,还有在不同岗位默默奉献的建设者。同时,在校生才俊辈出,收获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11级研究生王灵光更是荣获2011年全国大学生十大人物。这些人才,是国家之栋梁,更是河南农业大学百年树人的生动诠释。

2002年和2008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教学评估时,评估专家们一致称赞“河南农业大学探索出了一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带就业的新路子”,这也是学校两次获得评估优秀的重要砝码。

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上升,招生和就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学校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达到350%,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11年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

学科水平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校选择对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将作物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目前,学校作物学科是河南省唯一,也是全国省属农业高校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产出了河南省高校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办学思路,一方面高度重视高端和前沿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架起了农业高校通向新农村建设的金色桥梁。

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提出“打造大平台、组建大团队、申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思路,瞄准国家所需,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三大索引论文、新品种选育为抓手,加快科技自主创新。

科研平台建设突飞猛进。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29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国家级平台数量在全省高校及全国省属农业高校中名列前茅。

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学校连续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粮丰工程,创造了多个国内和国际粮食最高产纪录,为河南小麦、夏玉米总产量连续9年创历史新高,相继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为全国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大批优秀科研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在小麦、玉米、烟草、泡桐、畜牧兽医、能源等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产出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范濂教授是我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主持育成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在黄河以南大面积推广。

蒋建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泡桐研究,为新中国推广优质泡桐2.1亿株,占全国泡桐总数量的1/5。这2.1亿株巍然挺立的泡桐树为农民致富竖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为曾长期遭受风沙肆虐的兰考县改变贫困面貌作出了贡献。

陈伟程教授主持的“玉米杂交种„豫玉22‟的选育与雄性不育利用及产业化”项目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豫玉22”在20多个省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增产28.28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23.64亿元。

张百良教授研发的烟叶节能烤房,在云南、河南、四川、辽宁等省区推广了46万余座,每年节能60万吨标准煤,为烟农增收近亿元。

韩锦峰教授长期致力于烟草栽培生理研究工作,是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科发展的主要奠基人,为我国烟草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康相涛团队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项目于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国内家禽学科该奖项零的突破,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河南省1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郭天财教授长期系统研究河南小麦生产不同发展阶段主推品种生长发育规律,集成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由其主持的科研项目“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范国强团队连续15年集中开展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由其主持的“泡桐丛枝病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尹钧教授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解决了成熟小麦连遇阴雨天发芽这一世界性灾害的技术难题。由其主持的科研项目“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一项项高端成果次第花开,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仅2002-2010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7项,在河南省高校和全国农业类高校中都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与优势企业的合作,探索“共建研究机构、共同申报项目、共同研发产品”的新型合作模式。先后与北京奥瑞金种业、甘肃敦煌种业、河南三高集团公司等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显著的社会效益。

王泽霖教授发明一系列禽用疫苗和试剂等新生物制品,与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生产,创造经济效益789亿元,累计获得转让经费4799万元。

刘国顺教授主持的“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转化效益达1.52亿元。

陈彦惠教授等培育的玉米新品种“豫单998”是目前我省玉米生产上迫切需要的耐密植高产新品种,一次获得4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让费。

落叶滋泥,河南农业大学牢记使命,服务“三农”的金色桥梁也不断延伸。从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农业大学就拉开了在全省实施科技开发、为农民送去科技服务的帷幕,先后在南阳、许昌、信阳、济源等30多个市县开展全面校地合作,选派科技副县(区)长40多人,建成200多个合作基地。每年组织10多支博士服务团、近千支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上万人次师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奔赴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直接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学校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600行动计划”和“450行动计划”,积极参加“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开展了“百名教授、千名学生小麦春管科教服务行动”,在全省率先探索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省大灾之年粮食丰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服务“三农”的光荣事业中,农大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郑祥义教授6年如一日投入民权县人和乡的苹果产业,积劳成疾,献出宝贵生命。魏克循教授退休后,20多年坚持奔走在乡野间,一直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河南蔬菜之父”的张绍文教授10年间长驻新郑市八千村,在菜农眼里,这位七旬高龄的省城大专家“比农民还农民,随叫随到,有问必答,是咱自己人!”……一代又一代农大人用步履丈量着河南的山山水水,将希望播撒在中原大地上,奏响了一首首“厚生丰民”的时代赞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称赞说:“你们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写在了粮食丰产上。”

百岁良木 当为栋梁

“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作栋梁。”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农业最高学府,省委、省政府对河南农业大学寄予厚望。

2008年,学校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年省委1号文件即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向全国一流迈进。

2008年12月25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视察农大,明确提出要把河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与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地位相适应的农业大学。

争创一流,这便是今日河南农业大学的光荣使命,它承载着一万万中原百姓的重托,承载着农业现代化腾飞的梦想。

河南农业大学当仁不让。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高校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落伍。

河南农业大学深知任务艰巨,按部就班没有希望,除了跨越式发展别无他途。

校党委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将党的建设同学校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五型”领导班子,争做“六个表率”,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亲自当起冲锋的号手,带领农大人快步前进,扩张外延,提升内涵,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农大人敢闯敢拼,敢想敢干,披荆斩棘,捷报频传。

新校区建设打破办学瓶颈。从2009年9月奠基到2011年10月喜迎首批6000名师生入住,短短两年,龙子湖校区就崛起在郑东新区;2011年9月6日,学校在许昌实现招生,中断30年的许昌办学历史重新接续。几代农大人拥有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的夙愿不仅一朝实现,而且花开并蒂。如今文化路校区办学条件日趋完善,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建设强力推进,掀开了河南农业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成功跨入省部共建行列,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部与地方省政府合作共建高校。2009年11月10日,是河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与时任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签署省部共建河南农业大学协议,为学校向全国一流农业大学阔步迈进搭建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共建两年来,农业部对河南农业大学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学校承担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2项,参加行业科技专项8项,总经费超过2000万元,是未共建之前5年经费总和的40倍。

构建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障机制,新一轮的校内改革深入推进。2010年8月,学校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新一轮改革既为学校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又充分调动了校内各单位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想做事能做事的教职工看到学校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激活了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激情,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

服务社会再立新功,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2010年7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河南农业大学审时度势,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2010年开始在方城、民权两地创建“9∶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革试验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两个试验区2011年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21.5%,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实现向农业科技要空间、要粮食的目标。2011年11月24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9∶1”模式探索新型农业发展之路的做法和成效。

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3年连获4项国家科技大奖,特别是2010年学校一次摘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6位,在河南省高校中位居首位。教育部专门发来贺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批示要求对创新团队进行宣传报道;省委书记卢展工对此作出了“来之不易,谨祝贺,再接再厉,继续突破”的重要批示。

“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实现了河南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突破。

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步推进。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合作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开设了中部地区唯一的意大利语官方考试中心。与此同时,海外留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多,目前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300多名留学生在农大学习。

大步生风,有了跨越式发展的大思想,河南农业大学各项事业发展风生水起,百舸争流。

绿树参天 春在八千

沐浴着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已由当初仅有3门课程、19名教职员、200名学员的河南大学堂,发展到有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下设20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34个二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动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玉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等29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837人,其中双聘院士14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8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400多人,中原学者2人,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获国家“中华农业英才奖”专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10人,国家骨干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3人。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近3万人,建有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许昌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334公顷。

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在河南高校中创造了“两个唯一”和“三个第一”;是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高校;是唯一具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第一个具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校;是第一个具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高校;还是第一个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的高校。

走进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优美的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农大师生们眉宇之间展露的是自信和大气,举手投足间体现的是力量和干劲。

“2011年12月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视察河南农业大学,用„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八个字高度评价我校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代代农大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河南农业大学在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征程中,一定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弘扬农大精神,续写百年辉煌,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的话语显示了农大人的百倍信心。

“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正围绕建设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朝着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奋进!向着建设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奋进!”面向未来,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琼有力地诠释了农大人的敢于担当。

河南农业大学已经走过了百年,百年辉煌可以庆祝几许,百年沧桑可以小憩片刻。但农大所图何止百年,农大所向岂止万里!

上一篇:诚实守信的教案下一篇:鼓楼经典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