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每位学生的心灵(精选13篇)
刘家庙乡西代小学张永江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颇为感动。他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的爱心能使少年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一批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的爱心要特别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方面。对有些有生理缺陷或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的爱特别表现在关心和体贴上,使之摆脱自卑、增强信心和勇气。孔子对学生的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至今仍传为佳话。贫的他多方接济;有病的,他去看望。他在与所有学生的交往中,态度谦和,平易近人,敞开心扉。学生对他的深厚感情,终身不忘。教师的爱心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振作起来。要像父母对待子女,医生对待病人一样用温情融化他们内心的冰。
如何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结合我多年的教师生涯谈几点体会:
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人学,是对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凭个人爱好,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一、教师的微笑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一个特殊的课堂, 需要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上对学生时总是倾注着爱, 努力创建和谐轻松的环境, 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在日常的课堂中我们只注意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却忽视了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快乐.要知道,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也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 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即亲其师, 而信其道.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深刻的体会到, 教师微笑着走进课堂、微笑着走上讲台、微笑着面对学生、微笑着讲课时, 就已经创造了一种使学生易于接受老师、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师的微笑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很多人在提到老师时, 总会与“严肃”、“不苟言笑”联系在一起.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 这毫无异议, 但这不等于在学生面前板着面孔, 凶神恶煞.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 一位好的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视学生为共同探求真理的好伙伴.假如老师紧绷着脸, 在学生面前永远一脸严肃, 学生感受不到温暖与关爱, 师生间的感情就会疏远.在听课过程中, 学生们就会非常紧张,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 势必会影响听课效果, 其实“微笑”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微笑”能架起信任的桥梁, 能赢得学生的欢迎, 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笑口常开.这样才能赢得满堂春风, 既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又能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面对教师的微笑,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展现自我.面对教师的微笑, 学生更多的感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微笑能使教师赢得每个学生的尊重, 融洽师生关系, 缩短师生距离, 因此一名好老师应该用微笑温暖学生的心灵, 用微笑去收获成功.
三、教师的微笑可以给予学生鼓励与力量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 而在激励, 唤起与鼓舞”这是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教师对学生微笑, 其实就是给学生激励.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要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班中的学困生, 我们要给予激励和帮助, 使教室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在关心我, 老师在鼓励我, 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用微笑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斗志;当学生犯了错误时, 我们对他微笑表示理解和宽容, 它比批评惩罚更能感化学生, 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感激之情;当学生有了进步, 我们微笑着进行赞扬和鼓励,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你将真诚的微笑带给学生时, 你便将你的爱悄悄带给了学生.多给学生一点宽容, 多给学生一些微笑, 也许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好心情, 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懂得怎么样去掌握它。偶尔的爱是谁都会的,重要的是永久的爱,好学生固然可爱,重要的是要用爱去宽容学生的不足,温暖孩子的心灵。那么如何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只是责任和义务的不同,在人格上则是完全等同的。教师必须热爱学生,但只是爱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主、独立的意识日益加强,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教师给予自己理解和尊重。这种被尊重的需要是与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所具有的特殊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保证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注意教育学生的艺术。因为对于正处于敏感阶段的儿童,往往会因为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一个无意识的动作而令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莫大的伤害。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一视同仁。特别要关爱那些弱势孩子,用温和的爱去感动他们,引导他们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给他们展现自己的空间。孩子都有表现自已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已的特长,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展现自已。成绩是一方面,其它方面优秀同样是好孩子。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和满足,在老师爱心滋润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给孩子释放心情的时间。孩子同大人一样,有自已的喜怒哀乐,老师的关爱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他仅仅是需要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拥抱,但对孩子来说,有时却是受益一生。要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聆听和关爱,养成共同分享忧乐的良好习惯。
最后,尊重孩子的独特见解。往往孩子的独特正是他的闪光点,作为老师,要循循善诱,能够宽容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观点不对,要耐心分析引导;观点新颖,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从中挖掘出闪光点。在老师爱的阳光雨露中,孩子必定会健康茁壮成长。
特别在幼儿产生逆反行为时,更要用爱心去感化幼儿的心灵,并通过分析,“对症下药”,使其改正。
案例背景:
我班邢凯小朋友今年4岁,是今年刚刚插到我班的新生,他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面较广,但是他有特别强烈的逆反行为,这和他的父母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在旅游部门工作,平时接触的知识面较广,他平时在家里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父母,有了不同的知识,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就强,对家里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里父母叫他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常常使得家长束手无策。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而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而认为孩子变坏了、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一味训斥、打骂,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案例描述:
一天要上课了,我请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请小朋友坐好”“大家坐好”,这是教师经常用的一句话,这时候只见一位幼儿叫起来说:“老师,邢xx还没有坐好”,邢xx这时候还站在位置上,我就对他说:“邢xx快坐下来,你这样会影响别人的”,这时候他慢吞吞的,我看他慢吞吞的没有坐好,我又叫了一声:“邢xx还不快点坐好”,他这时候看着我不理不睬,还是半坐不坐的,我这时候看了就火大,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孩子怎么能这样,真是反了,连老师的话也不听了,我忍住“火”。下了课我就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呢?我叫你坐好,你还是不坐好”。他低着头说“如果我坐下去了,你就看不见我了啊!”我被他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哪里有这样的叛逆的幼儿的啊!到了户外游戏的时间了,我带幼儿到楼下做游戏,我们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做游戏的时候,邢xx又一个人跑到滑滑梯那里去玩了,郑xx小朋友来告诉我,说邢xx不听老师的话,去滑滑梯了,我一过去他就慢慢向我走过来,还向我道歉说:“老师我错了,我下次听你话了”。
案例分析: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管教孩子往往不许孩子这样不许孩子那样。有的家长则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想做,就硬要他们去做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幼儿期幼儿关于“我”的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因此,如果受到家长的约束,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配合甚至反抗的行为。
2.家长过于严厉,采用硬性手段限制孩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不打不成材”的观念,始终被认为是真理。有的家长虽没有施以棍棒,但仍以恐吓、责罚等类似手段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从表面上看,家长的严格管教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孩子仍不能心服口服,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一些个性强的孩子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即使屈服了,也会将愤怒宣泄在其他地方,如:破坏东西,打同伴或不听老师话等行为,影响他对自己行为分辨能力的发展。
3.漠不关心,过分宠爱
大多数的家长抱着“孩子是宝”的观念,十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家长宠爱孩子的原因是孩子还小,表现出反抗行为和固执意见对将来不会产生妨碍,无须对这些事情及时处理。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一定限制,但在具体的行动中,仍会给予一定的妥协,这样非但改不掉逆反行为,反而会进一步强化逆反行为的产生。原因是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由于不忍心而表现得过分依顺,从而导致逆反行为的发生。
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真心真意地去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当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它就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使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
1、漫漫浮生,会有多少疼痛染指我们原本澈如琉璃的生命。然后年华一路跌跌撞撞,失散了温暖,于是我们只好停留在原地,手足无措。
2、我从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直到有一天我认识了你。我才明白了。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爱你,我有一百个理由来回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爱你。
3、也许、相逢和别离注定是一个擦肩而过的两级,就像我们的故事般,我们都没能走上相对的路,所以我们便离得越来越远,远的再也找不到回去时的方向,只剩下一些凌乱的足迹,错落的排列在这条没有归宿的途中。
4、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哭的时候,闭上眼睛不让它流泪;伤心的时候,找个地方静静的发呆,告诉自己、要坚强;孤独寂寞的时候,静静的想着某人;难过的时候,学会了伪装自己 对别人笑;失落的时候,笑着对自己说没事的;失败的时候,尽管已无力也要爬起来,告诉别人我很坚强。
5、好久都没有去找寻关于你的痕迹,往事的种种,似乎也都不复当年的风情,岁月匆匆的流过,染白了记忆里最后一根丝线,从此、只能成为你窗前的那一束风铃,摇响记忆最深处的回音。
6、不管当下的我们有没有人爱,我们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做自己的梦,走自己的路。
7、喜欢,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我喜欢你,就是如此简单。我要的是可以帮我捂手,帮我拨头发,难过时让我靠在他身上的人。猜测总能够相伴,这些,慢慢去实现并不难,彼此心安是个过程。现在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每天的心事,袒露在脸上,那么赤裸裸。所有的人看到了,都会微笑。
8、想你是一种习惯。忧伤的歌还在唱着,空气还是潮湿的,人还是孤单的,我的心情里写的依然还是你。就是这样,想你是一种习惯。每天,每天,想的人是你。每夜,每夜,想的人还是你。
9、忘了从时候开始,喜欢一个人躺在床上对着手机按键; 忘了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用微博更新心情; 忘了从什么时候,去别人空间逛也是一种关心; 忘了从什么时候,转发微博也变成了一种习惯。原来手机可以填补心里的那份空虚,寂寞的人,总离不开手机。
10、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11、还记得,那一年,你舞着轻盈的脚步,涉过流水,从远方来到我的身旁。还记得,那一年,你用欢声笑语,陪我走过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旅程。如今,只剩我一个人,踏上远行的旅途,形影相行的漂泊于天涯。
12、其实每一件事只要去做一次就够了,就算多次的经验,还是抵不过时间的验证,笑一笑,没有了精彩,还是会有差播的美丽。
13、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当然好的前提是--彼此思念。否则,单相思是一种哀愁,只被别人思念是一种负担。
14、离你而去,不是抛弃。只是放荡不羁,不愿受限,即使你点燃相思烬,离时轻吻我眸,我心已定,留下的淡然背影是否在你心留下一道痕。
前的一个夜晚,黑夜渐渐拉下了它那黛色的帷幕,月亮悄然升起,照耀着家乡缕缕的炊烟,月光却再也不忍心照着姐姐那憔悴的脸庞。就这样,姐姐的眼睛也随着黑夜的降临紧闭了下来,而灵魂却追随着月亮到了脱离贫苦和病痛的天堂。
10年来,姐姐未曾离开过我,因为姐姐一直住在月宫里看着我,我在人间望着姐姐。或许这样可以让心灵温暖心灵吧!天上人间,天涯咫尺,隔着一川烟雨的距离,万千柔软的吃语,承载着四季如花的眷恋与柔情,在晨钟暮鼓中漫成天涯海角,相思不相见,怎叫人不断肠?
亘古的氤氲,撩拨着我心上的断弦,前世今生的眷恋,凄美了三生石上的那滴相思泪。那暮色渐晚的黄昏中,是谁在翩翩起舞?我知道,姐姐睁开她那明媚的双眸来看我了。就是那样一双如水的眸,荡起尘世中的我多少叹息。等待月亮再一次升起,穿越苍山洱海,寻找生命中谨记的容颜。
姐姐坐在菩提树下,我在红尘中。
心灵,在召唤。
她沉醉了我的双眸。
温暖,才知道。
思念是苦的,但思念又是甜的,因为,思念可以用来温暖心灵。
2 、列车奔驰,我的手似乎还留有于小童的余温,很暖,很柔,很细致。我感觉到血液里增加着新的成分,温暖,爱,帮助。当我们的手牵在一起的刹那,这些成分在我们之间绵延不断地传递,传递,在传递。
3 、爱是一场长久的拉锯战,从我们相识到相知,然后是相恋的一路上,就摆下一场战线很长的拉锯战。
4 、如果回忆像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像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5 、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爸爸和妈妈。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6 、透过树缝的空隙洒下来的那一点点光线让人觉得很温暖,至少,流动的血液是热的。扬起头,贪婪着呼吸着空气给予的每一丝清新。风,从来都是牵动思绪的引导者,拂面而过,随着每片落叶缠绕着思萦。
7 、温暖是什么?是一句鼓励的话、还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是一个温暖如斯的微笑、还是一个表示对你在乎的行为?
8 、父爱如水,母爱如山,我们家不一样的父爱母爱,也为我和弟弟撑起了一方晴空,铺成了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那条路上满满的都是爱。
9 、女性都喜欢真诚的体贴和殷勤,但是对于举止过分殷勤的男人反而会有一种“居心不良”,“别有企图”的感觉。因此,打开女人芳心的好办法就是善良真诚的殷勤,但不要过分的殷勤。
10 、给生命一个笑脸,敞开尘封的心胸,让狭隘自私淡去,将自由的心灵放飞。满怀着感激宽容之情,迎接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
11 、生命中的一部分可遇不可求,现在既然遇到了就别犹豫,紧紧抓住,否则错过后悔就太迟了。“后悔”这两个字容易写,却是人生最难捱的痛苦。
12 、感恩节,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虽然没有情人节浪漫,没有圣诞节喜庆,但却是最能令人感动的日子,生命因感谢而精彩。
13 、温暖有很多种,可以淡淡的,可以刻骨铭心的。而我所想要的温暖,恰恰是人心所能够接纳我的那一处渺小的地方。
14 、你的爱人,你要用心的去珍惜他,他为你做的一点一滴,不仅仅感谢他,要记在心里,常常的去想想他。
15 、那抔冰冷的黄土,听不懂我的心情,那衰草在悲风中低鸣,是这些年来始终萦绕在心底的哭泣。我不敢回忆,母亲,是因为这回忆太痛太痛,而我的心太脆弱,我知道自己会在这疼痛中崩溃。
16 、生命的开始不过是一场早已写好的结束。我们都是带线的玩偶,向着那写好的结局一路狂奔,直到——穷途末路。
17 、如今,疲惫的心承受着许多生活的重荷,在岁月的河流里不停地奔走,在风与雨的交替里,努力向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进发,向人生所谓的高度不断攀登。
18 、感恩的心中有对你的牵挂,感恩的心中有对你的关怀,感恩的心中有对天下所有人的问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愿天下所有人开心快乐。
19 、爱让我们拥有生命,爱让我们茁壮成长,爱让我们学会如何生活,爱让我们懂得如何感谢,感恩节的到了,祝愿爸妈幸福开心。
一、激活思维兴奋点, 使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 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创设情景, 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促其外部活动的内化和内部活动的外化, 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学思结合, 乐于参与。
阅读课中, 声情并茂的语言, 生动鲜明的图画, 具体逼真的实物, 引人发思的提问, 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 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 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 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作文课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 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 会使学生觉得作文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表现生活的手段, 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 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 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 个个乐于参与, 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教给方法, 注意梯度, 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参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语文课是工具课、基础课, 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固然是必要的, 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 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 还要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根据课题质疑时, 大部分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 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问题, 而是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提问题的方法, 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光泽、气味、触觉感受等提问题的方法, 分辨不同课题的类型,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提出不同问题。读是阅读课的根本,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读懂一篇文章的层次:初读, 疏通文字, 了解大意;细读, 理解内容, 解决疑难;精读, 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再读, 读出个人体会, 个人见解。作文课中,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 让学生体会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顺序, 在引导学生述说的同时, 使学生掌握开头的方法、连接的方法、展开思路的方法、描写具体的方法等,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课堂才能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有了基础。
此外,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 还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 注意层次和梯度,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也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一般来说反应速度快、思维敏捷、想象丰富, 让他们解决的问题就要有难度, 有跳跃性, 思辨和想象的空间都比较大;一般的中下层学生, 知识基础差,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教学中则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 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以分段为例, 这是阅读教学中一项比较经常性的训练, 它对理清课文思路, 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 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也是阅读中一个难点问题。一位教师在《草地夜行》的分段训练中, 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注意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本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 叙述得非常条理, 请默读课文, 试着给课文分段 (面对优生的要求) ;如果分起来困难, 请按下面的段意提示思考: (1) 小红军一步一挨向前走; (2) 小红军和老红军并肩朝前走; (3) 小红军紧紧跟着老红军向前走; (4) 老红军背着小红军走时, 被草地夺去了生命; (5) 小红军鼓起勇气向前走。 (给中下层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样的教学设计, 既体现了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跳一跳够得着桃子”的教学思想, 又避免了个别优生参与, 其他学生无从下手, 个别学生报告学习结果, 其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是面向全体的一个比较精当的设计。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得到成功的愉悦, 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学组织灵活得当,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 要使他们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组织上要做到:
教学手段的直观性。如演示、图示、实物、模拟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 对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十分有利。
组织活动的多样性。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 对于调节身心、引起兴趣、减轻疲劳很有帮助。如读的活动就可以通过范读、默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教师引读等形式组织;答问的形式可以通过齐答、指名答、小组讨论、对老师说悄悄话等形式来组织。另外, 对小学生来说, 多组织一些具有对抗性的活动, 如“男队”、“女队”的“夺”、“比”、“抢”, 左边右边的“赛”、“论”、“辩”, 小组之间的合作表演等活动, 对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机会和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效。
课堂气氛的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 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上, 只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素质, 精心设计教学, 组织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素质教育才能在主渠道上正常有效地运行。
【关键词】教师;转变;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学生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过程,学生则自然的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在适应教育,教育则在适应知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承担者。教师应给学生创设積极的探究情景,学生们热情高、乐于动手、动脑,他们在渴望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去积极实践,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实现探究向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为教学服务于现实生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要转变自己。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任何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下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学的转变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只有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会更多地运用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手段(即使不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甚至是单凭一张嘴),也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一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手段是辅助”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理解教师,学生与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并帮助学生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在评价中反思和成长,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本质是引导者,作为引导者,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方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有论述:“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因此要研究学生,“以学论教”,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要求从“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静听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探讨方法、分享情感。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现在教师的职责应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作为学生的促进者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同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鼓励的眼神等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
三、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结构、制度,促使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引起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的变化,把传统的“人—人”教学系统发展为“人—机器—人”的新型教学系统;同时也发展了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拓宽了教材的概念,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声形兼备,图形并茂的数字化教材,在技术上采用多种技巧,来解决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表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表现的事物和现象。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应转变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纲要》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由教师单一评价的现状,实现多主体评价即加强学生、教师、学校的互评自评,倾听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只有这样评价才有可能深入学生的发展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应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变单干为合干
过去教师教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呼唤综合型教师。然而,学校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单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面对新课改,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视野中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之间要加强互补与合作,通过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丰富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究者,新教学思想的实践者。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转变,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进步的双重目的。
请打开自我心灵的窗子,让屡屡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田,静看时光,静享生活的安适。人生的红尘驿站,总熙熙攘攘,我们要在繁华尘世中看风轻云淡。
我们感觉很累,全在于心累,为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应当用一种山可是来,我就过去的境界来生活,我们就会充实,就身心愉悦,时光的雕刀在岁月的纸背上刻下的不都是沧桑,还有岁月沉淀的那份静美。
闲暇之时,斟一盏记忆的浅茶,让往事在杯中尽情舒展,一片茶叶就是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岁月已从指间的缝隙蜕化成完美的记忆,过往的岁月随着底片随时都会显影,低眉处,可是是自我素描的那一抹影。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妈妈、妈妈‘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善良的……”“那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的坏人呢?”我打断了妈妈的话。“这个世界上的坏人并不是很多,相对比较而言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一些,你可以上接到中看看,看到更多的一定是那一幅幅的心灵温暖心灵的画面……”我嘟着小嘴,极不情愿地来到了街道上。
当我刚到达街道中,变听到一对父子在谈话,“爸爸,我们去帮帮那位老爷爷好不好?”“哦?好啊,不过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帮这位老爷爷呀!”“因为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说过,要有尊老爱幼的精神而且看到别人有困难一定要帮助他,那位老爷爷摔倒了,他一定很疼的”。“恩,儿子真乖,我们要让中华传统美德继续传承下去,走,我们快去帮帮那位老爷爷。”
我继续向街道中走去,看到几个孩子在跳皮筋,其中一个孩子的腿不小心摔伤了,她疼的哭了起来。另一个孩子安慰她道:“别哭了,很快就没事了,我们先回家吧,等你的腿好了我们再来玩”,那个孩子刚要从地上站起来,可怎么也站不起来,只是在一直喊疼,另一个孩子问道:“你站不起来了是吗?”那个孩子点点头,便没再说话,“来,我背你吧!”说完他便背起那个孩子蹒跚地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仅仅不足一刻钟的时间呐,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善良,朋友之间的友谊。
是啊,妈妈说的没错,想对比较而言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比较多,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心灵来温暖另一个人的心灵,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啊!
一、“学案导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一)学案导学:“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目前,我们基本上是以“自学——互学——辅导——检测”的四段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包括个人独探、同伴互探、小组齐探、师生同探、全班共探等5个支点,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监控管理学生活动、如何分组、如何指導学困生。
(四)巩固测评。经过严格训练,形成其能力。“当堂训练”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学案导学、双主互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自学。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预案”,即预习部分,并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二)课上。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迅速回忆预习内容,激励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分小组交流。
(三)题型示例。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技能,培养能力。
(四)分层练习、分层测试、分层评价。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的途径,练习教学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
(五)自我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评价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成绩与效果
(一)“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实施以来,教师的观念转变了,由规范学生行为转变为想办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学生。学生也在转变,主动学习的学生多了,干预对象的学习成绩提高。2007年9月我校开始在数学学科实施“学案导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几次大考,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比较优异。“学案导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以来,2007-2008学年度,初一年级数学教师开始试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第一学期期末房山区测试,优秀率全区排名第四,及格率全区排名第七,第二学期期末统测,优秀率区排名第五,及格率排名第十。初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房山区测试,优秀率区排名第八,及格率区排名第五。
(二)教师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教的转变,二是学的转变。教师由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被动的听,转变为主动的学。
(三)“学案导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部分学生稍加指导也能完成学习内容。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必须经过个别辅导,才能完成学习内容。教师课上或课下多关注这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使之不断提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积累了经验。2009年9月,学校研究在全校范围实施“学案导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发展的平台。20lO年中考成绩优异,获房山区中考成绩一等奖,2011年中考成绩及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四,全区排名第九,学困生有了学习的愿望。
(四)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成为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少讲,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学困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优生教学困生的过程。优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识基本掌握,而学困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优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是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学困生光靠老师一个人辅导忙不过来,发动优生都来帮学困生,多个老师在发挥作用。三是学困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自学能力,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等生。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关注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充分发展是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促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发展,更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细心,方式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我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化“学案导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研究,让课堂成为每位学生展示的舞台。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石楼中学)
又一年, 我上四 (1) 班语文, 刚开始时课堂纪律好, 气氛活跃。漫漫地, 我发现班里敢于举手回答的人少了, 原先班里专心致志的几位女生, 竟然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一副很不乐意配合我上课的样子。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这原因在哪呢?后来, 我找了其中一名女生谈话, 原来, 那段时间我经常辅导和提问的另两个成绩较好的女生与她们闹过矛盾。她们认为我偏爱了那两个学生, 所以就故意与我作对, 想引起我的注意与重视。待我弄清缘由之后, 特意找了她们两方人来, 进行耐心的分析与教育。经过这番谈心之后, 班里又出现了原来团结、友爱、互助的风气, 课堂也呈现了比原先更为生动活泼的情景。
类似以上的故事,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时有发生, 虽是小事, 但却不容我们忽视。它告诉我们, 教师不能只注重优生, 更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偏心, 要一视同仁, 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师爱的存在;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注视着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 用激励的话语滋润学生的心田, 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前进过程中的失误。学生感觉到师爱的存在, 就会变得乐学, 变得自信, 课堂也会变得充满活力。
七夕情人节
公历2月14日,西方国家传统的节日——情人节,当天必定充满着爱、鲜花、巧克力等能够表达寓意的礼物;农历7月7日,中国传统的节日---情人节,当天好像没有什么必须要准备的东西。然而,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是为情侣们而准备的,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可以尽情的将爱释放。
现在的许多节日,也都是为了过节而过,其实,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情人节的起源都是因为悲剧,人们为了纪念而产生,现在的节日更多的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商场、网络等大肆渲染,迎合着众多消费者。
今天,七夕节,我依然忙碌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中,QQ上蹦出几句节日快乐的祝福,对我这样对节日麻木的单身青年而言已经没有什么感想,估计大部分人都一样了,过节而已嘛,想过就过,不过也一样生活,哪天不是24小时?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比起2月14日,好像少了一首歌曲,孟庭苇的《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没有了这个悲伤地音乐,节日的伤感就会少了一些。
在记忆中,大部分朋友包括我自己都会更看重西方情人节,节日的氛围就在于大家的认同感,节日的重要性就在于和谁一起,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只要两人有真情,天天都是情人节。
中国的七夕节源于汉代,至今也2000多年了,历来都是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从这些诗句中也能看到大家对此不同的态度,譬如《古诗十九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凄美,唐代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的隐悟,更有宋代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境界,不言种种,各自成形。
所以,这是特殊的一天,也是平常的一天。
寂寞为酒,文章为歌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了并且喜欢上了寂寞的感觉,寂寞为伴,喜欢上一个的人独处和感悟,聆听美妙的音乐,深入遐想,故而有种我思故我在的状态。曾记得有人说寂寞是缺少恋爱的专场,是需要陪伴的前奏和内心深情的渴望,是需要用麻醉来安慰的空虚,总之寂寞就像是对爱恋最直接的告白。而现在的我,寂寞是一个人的独处的开始,也是生命深化的起点。寂寞如歌,歌声里充斥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回味和体验。总结而后铭记,携带着此刻的感悟开始下一场奔向远方的征途。故此寂寞为酒,文章为歌。
我是典型的北方人,喝的是快酒,喜欢那滚烫入喉的热烈,热爱那辛辣满腔的灼烧。虽然刚刚从迷醉中恢复过来,也在暗暗提醒自己不要那么痴迷于杯中酒。但这并不阻碍我对那种味道的迷恋,杯中酒,口中味,腔上情。寂寞就像烈酒的味道一样,让我迷醉。能够让我思绪万千,感性万分,饱富深情。思考生活的种种,点点滴滴,体味人生百味。冷月无声,寒风无边,寂寥如斯的深夜里,一个人的独处和思考,带给我的是难以叙述的满足和面对灵魂的悸动。有种把自己埋葬在这寂寞如歌的深夜里的冲动。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用文字刻录下每一份每一秒对生活的思考。
也不知道是何时,把曾经喜爱的写作再次抓在手中,就像阔别已久的爱人一样,有种干柴遇烈火的热情,也有小别胜新婚的渴望和喜爱。对文学和写作爱的更为深沉,更为彻底,融入灵魂,深入骨髓。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不为别的,只为怀念和留恋。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无法留住永恒,无法把喜欢的场景或片段固定下来。只能是在暮年时回忆和偶然停留时的遗憾。但是错过了,就是过去了,无法复制,无法重复。只能告诉自己,相见不如怀念。就这样我们在行走的路上,错过了风,错过了雨,也错过了他或者她。留在脑海里的只有看是相似的场景,但是主角早已是陌生的面孔。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却在慢慢的消散,只有曾经的一抹荣光而已。
而我是个喜欢回忆、缅怀的人,总是思念曾经的人或者事,非常留恋过去。喜欢和迷恋怀旧的味道,曾经只能是青春飞扬,豪情满怀,无法像现在这样能更加明白生活,也记恨自己为什么明白的这么晚,错过了记录曾经的美好,直到如今,只剩遗憾。所以从现在起,我要记录属于自己的声音。而文章便是我的声音,我的歌。
最近迷恋上了《我是歌手》和《中国好歌曲》,不知道为何,每一次听到那声,那旋律,那歌词总是不由自主的去思考和感悟,总是有种想“呕吐”写作的冲动。有一种不吐不快的难受。尽管我是个五音不全,天生的破嗓子,对音乐更是一窍不通,但是这并不干扰歌声旋律、歌词带给我的思念和想象。或许美好的东西从来都是感悟,而不是看到。我不擅长音乐,只知道自己能够在用文字,絮絮叨叨的记录自己的经历,这就足够了。
正因为如此,我给自己拟定“寂寞为酒,文章为歌”。在品味那富有独特滋味的寂寞酒,把自己的体味和感受,用文章记录为歌。让生活更加圆满,人生少几许遗憾。
婚姻与幸福
读了毕淑敏老师的【家中的气节】,深有感触。有人说家庭是爱情的坟墓,而我要说家庭是爱情和亲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难道说不是吗?两个相亲相爱的人,走过了风,走过了雨,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是多么的神圣。
婚姻是天作之合,是在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和亲情的综合体。在婚姻生活里,夫妻双方都会给予对方神圣的力量,真正的爱是尊重和维护彼此的自由和尊严。是不拘小节的。至于家中的气节是完全没有必要放在心上的。
什么是家?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亲情的源泉。它是感情的融合体,更是心灵的栖息地。对于构建家庭的两个个体来说,家意味着责任与担当。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往往与金钱和地位无关,因为幸福是无价的,再多的信用卡也刷不出一个家庭的幸福,它往往来源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心境、智慧、修养和气度。所以说:在家庭中,男人没有必要把自己当做神圣无比的皇帝,而把自己的妻子当做呼来喝去的女佣。要知道真正有度量的男人是不会这样去做的。当然女人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当做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既然你不能做他的太阳,也不要做他的月亮,时间久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会把你的宽容当成软弱和无能,甚至做了新时期的潘仁美。家庭的幸福来源于婚姻生活中的无限宽容与相互尊重。拘泥于家中的气节,死要面子,在妻子或丈夫面前耍大牌,那是在剥削和利用爱自己的人,会逐渐丧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直至最后天作之合,珠联璧合,男才女貌,变成劳燕分飞,甚至对簿公堂,形同陌路。那将是终生所遗憾的。所无法弥补的。
当然,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摩擦,其实,这也未必是件坏事,正如我们在炒菜时放入了作料,至少它能让平淡的生活掀起绚丽的波澜。给家庭生活注入新的激情与活力。爱情不仅仅是几句誓言、几封情书、几朵玫瑰,它是蕴含在平淡岁月里的相扶相携,更是风雨来临时的不离不弃。
我经常在想:爱就一个字,看起来简单,悟起来难。它真的是两个人相处很久懂得相互体谅与付出后结出的甜蜜的果实,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婚姻的两个个体就是在人生道路上相濡以沫的两个人。当走累的时候,有彼此的温暖与体贴。就是幸福的。不是吗?
既然有了家庭,就要以家庭为重,不要过于执着的把对方扣留在自己的视线里,完全可以给对方一个私人的空间,一个自由活动的天地。否则会令人难以接受。甚至于有一方在厌倦了平淡的生活后容易陷入婚外恋,陶醉其中并怡然自乐。情感过多,终有一天会不堪重负,犹如火山爆发势不可挡。最后走到崩溃的边缘,不仅自己丧失了尊严,还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令你的余生隐隐作痛。所以对于婚外恋,还是绕弯走吧。它是畸形的爱情,只会结下悔恨的果子。
所以如果两个人选择了在一起慢慢的变老,就请在婚姻的路上付出一生的情,一世的爱。尊重伴侣的感受,管好自己的欲望,让人相信你。和伴侣去共同担当,同享幸福。如果不爱对方,就不要享受人家对你无限的照顾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