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篇1

建设法规和建设专业技术同样重要,而且是密不可分的,学了建设法规这门课让我懂得了建设法规,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从建设法规的概念谈起,建设法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国家组织、管理、协调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各项建设活动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建设法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建设法的调整范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管理关系;二是建设协作关系;三是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其次从建设法的基本原则谈起,建设活动通常具有周期长、涉及面广、人员流动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在建设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贯彻一下基本原则,才能保证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

1、建设活动应当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是核心,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建设工程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一系列指标的要求。建设工程的安全是指建设工程对人身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就是确保建设工程不能引起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2、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家的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原则,国家的建设安全标准是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统一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没有国家标准而有需要在全国规范内适用的统一的技术要求。建设工程安全标准是对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所作的统一要求。建设活动符合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对保证技术进步,改进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从事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设活动应当依法行事。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订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作为建设活动的参与者,从事建设活动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从事建设活动监督和管理的单位、建设单位等,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4、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是法律的基本出发点,从事建设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是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的保障。

5、合法利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宪法和法律保护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建设活动,这也是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这半学期以来学过的关于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

城市及村镇规划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规包括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与之配套的《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建设部门规章及各地的地方性建设法规等。城市规划法的使用范围包括地域适用范围和人的适用范围两方面。

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要严把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关,尽量完善合同条款。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了配合国家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专门拟定了一套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用于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格式严谨,且符合刚颁布的《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可以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按期付款的履约担保。为了使建设单位即发包方一开始就能够及时支付工程款,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由发包方对应付的工程价款提供相应财产作为担保,也可以由第三方来提供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连带责任保证。这样将来万一发包方无力支付拖欠工程款时,承包方即可用发包方用以担保的财产来清偿债务,或者要求第三方承担保证责任,从而使承包人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要正确运用、行使对建设工程的法定抵押权。根据《建筑法规》及《合同法》规定,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要回拖欠款。

可以通过提起代位权诉讼保护承包人的合法利益。过去承包人在承接完建设工程后,发包方往往以其对外债权收不回来为由拒不支付工程款,对此承包人往往无计可施。而新颁布的《合同法》对债务的保全中的代位权诉讼作了明确规定,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赋予了承包人代位求偿的权利。

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可以予以强制执行。我国有关法律通过执行程序中的司法救济手段对承包方的利益进行了保护 只要发包方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法院就可以追加其为本案的被执行人,要求其直接向承包人履行债务。

作为从事将来及即将要建筑行业的我们更要充分认清《建筑法规》的重要性,为了以后它在我们从事建筑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保证工程建筑质量和安全,以建设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

为了更适合于实务与应用,根据大家的实际需要,我们主要围绕这部《合同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同签订前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合同订立前我们需要界定一下合同的范围。其次,合同签订前应当审查合同对象:

(一)合同的合法性。法律是否允许,有什么特别要求等,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为了 确保合同合法有效,在订立合同之前,需要查阅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咨询律师,确认一下签订这样的合同或者这样签订合同是否合法,也可以使我们对将来的风险有个预测。

(二)合同相对人。在签订合同之前,除了需要对合同相对人是否适合作为合作对象等商业、技术方面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外,为了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同相对人是否具有合法的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实际上,在订立合同之前对合同相对人的性质进行审查是对合同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延伸,有条件的话在订立合同之前最好先审查以下文件:(1)公民个人的身份证件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的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2)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3)对方具体负责订立合同的人的介绍信或授权委托书。这些文件应当附在所签订的合同书后面与合同一起存档备查。

2、合同相对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能力是我们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这主要是商业上的考虑,从法律方面来说,对合同相对人履行能力的考察主要有以下途径:(1)调查相对人的工商登记档案。借此可以从侧面了解相对人的规模和从业经验等。(2)调查相对人的房产登记档案、机动车登记档案等财产状况。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万一合同相对人违约或出现其他情况给我方带来经济损失时是否有能力赔偿我方。

(三)合同标的。在订立合同前,对于合同标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该标的是否合法 以及该标的是否存在权利瑕疵。

1、标的是否合法。

2、标的是否存在权利瑕疵。所谓瑕疵通俗地说就是有缺陷,包括两种,一种是物的瑕疵,这比较好理解,也就是物的品质如形状或功能有问题,这种瑕疵比较容易被注意到。另一种是权利瑕疵,是指标的物上存在着他人的权利而致使合同内容无法实现,浅显地说,就是合同标的物上存在法律障碍而有可能导致我们的目的无法实现。权利瑕疵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订立合同前要对标的物各方面的情况都考察清楚,以防范风险,同时也减少订立合同的成本。

二、合同签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合同生效的几个问题。

签订合同都有一个谈判的过程,双方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一致才能签订合同书。有些合同,由于双方不在同一地区,签订合同的过程是通过电话、传真 或者是E-mail等形式来进行的。这些都是被现行《合同法》所允许的。《合同法》把签订合同的过程分解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通常,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发出要约,对方讨价还价又发回反要约,双方经过几轮要约与反要约的往来,最后对合同条件达成一致,做出承诺,合同即告成立了。

要约又称为发盘、出盘、发价、出价或报价等,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人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人则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或承诺人。

要约必须包含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和完整,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要约的约束,即有订立合同的义务。

所谓承诺,就是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全部条件的意思表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又称为反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与要约和承诺有关的就是合同的形式问题。观念上,只有双方订立书面的合同 才是有效的合同,只有双方签字盖章了的合同才成立生效。但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我们的这种想法绝对是有误差的。《合同法》第十条改变了这种规定,它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合同的形式不再只限于书面形式,这是与国际接轨的作法,与是经济现实相符合,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所以,按现行《合同法》的规定,并不一定是只有签了书面的正式合同才叫做签订合同,可能我们的一些信函往来或者行为就已经使合同成立了。总的原则是,合同自承诺生效时成立,而承诺则自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因此,合同就从承诺到达要约人时成立。合同法这样规定,使合同的签订比较容易,无疑提高了经济效率,但相对而言,安全性就差了一点,日后出现纠纷或诉讼举证也很困难。所以法律允许当事人对合同形式做出约定,我们可以要求签订书面合同,可以对合同内容做出较详细的约定,以策安全。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及其他可以有形地表现所 载内容的形式。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往来函件的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则合同于签订确认书时成立。

明确了法律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可以明晰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在实务中也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经营风险。比如说,我们公司要购买一批设备,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向自己满意的一家公司发出了信息,而这个信息具备了要约的全部条件,构成一个要约。那么,如果对方做出承诺,则承诺到达我们公司后合同就已经依法成立了。可是我们按原来的思维,认为书面合同还没签订,合同还没成立,我们还可以继续选择更好的交易伙伴,所以我们可能还在与其他公司联系磋商。但是,此时对方基于已成立的合同可能已经在履行了。这样的危害是,我们认为合同没有订立,找到了更好的合作者又签订了合同,这就构成了对原来那家公司的违约,就要违约赔偿甚至诉讼。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法律规定,按交易习惯或要约的明确规定,对方甚至可以不做出承诺通知,直接将设备发送到我们公司,以行为作出承诺。那样我们可能就更被动了。

那么,反过来,如果一个老客户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明确地发出了购货的要约,我们是否就可以直接发货了呢?当然 不可以,因为虽然从《合同法》的角度来说对方是发出了要约,但是从证据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对方向我们发出了要约,即便是能够打印对方的电话通 讯记录,也只能证明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时间对方打了电话给我,而不能证明其在电话中发出了要约。无论我们作为买方还是卖方,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在没有出具书面合同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合同成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这种没有订立正式合同的情形是否能够有充分的证据予以支持,以便我们更加有效地防范风险。对于难以把握的情况,请及时咨询律师,以免既成事实,难以挽回。

三、企业自身的思考。

1、严格管理公章,防止他人偷盖造成经济损失;

2、严格管理介绍信、授权书等,切忌将盖有公章的介绍信、合同、授权委托书或单位名头纸给流失。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篇2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 虽然力学知识的教学要求低于土木工程专业, 但内容几乎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相关内容, 课程涉及面较广, 三大力学各部分相对独立,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受到高等数学、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的制约。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要求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 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学生知识面, 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课时的缩减。淮阴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总学时为64 (含8学时实验) , 但是, 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减少, 相反还要增加一些新材料的相关力学内容。而且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还相对较薄弱, 建筑类专业力学教学要求上有着明显的特点, 如果不充分认识这种特点, 采取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切实际地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 将可能使学生忽略了对于力学概念的掌握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探索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合理教学设计尤为必要。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误区

(一) 教学内容囿于课程内容

目前,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内容过于集中于力学计算本身, 土木工程专业的印迹过重, 而对于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课程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到[2]。笔者认为要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 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课程 (如建筑结构选型) 作准备和铺垫上, 并由此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轻重。力争做到通过教学达到对复杂的力学概念和理论用较为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或经验就能阐释。

(二)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建筑学专业的诸多力学教材都是把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教材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加以删减或精简而成[3], 基本上没有考虑这两个专业学习目标的不同, 甚至几个专业共用同一部建筑力学教材。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 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和结构知识, 才能完成建筑设计工作, 这是成为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 若干年内都会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 而其中力学、结构部分一向是难点内容。因此, 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既要满足学生未来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需要, 又要以培养优秀建筑师为目标。达到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目标是中期职业要求, 而培养优秀建筑师则是更为长远的目标。

(三) 教学方式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进行讲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忽视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

建筑力学教师往往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 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 而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对力学的基础和要求。最应该做的工作即对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则被忽略了, 不但让学生感觉建筑力学难学难懂, 而且不利于学生对力学规律的认知与掌握。

2. 重视定量分析, 忽视定性分析。

目前, 所有建筑力学教材内容都源自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 要求学生能够技巧性地解题, 重视结构的量化求解, 往往忽略了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定性分析的能力, 如荷载和约束特性、结构模型的建立、受力与变形、受力与内力分布之间的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和力学规律的认识分析能力。

3. 重视抽象模型分析, 忽视理论与实际结构的联系。

由于结构力学模型是现实结构的高度抽象化, 建筑力学教师容易忽视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的联系。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 从没有结构力学模型概念到建立这个概念,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认识。在教学中, 经常发现学生迷惑于理论模型的来源以及简化过程。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中的结构对接起来, 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建筑结构的力学认识。

(四) 教学评价一成不变

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建筑力学相关内容分几个学期学习, 课时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有个循序渐进加深理解的过程。而建筑学专业学生要在短短一个学期内, 在仅有简单的高中力学基础上, 跨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到结构力学内容的学习, 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是很高的。并且目前一般高校都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4], 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 受时间、形式及内容等诸多因素约束, 尤其是评价结论的功利性, 不利于在课程横向联系密切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且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

三、面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

(一) 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课程新体系

教学内容应围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掌握力学概念和规律为基础, 以强化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力学科学发展史、科学家传记和科技新成就的教育, 使学生对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阿基米得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 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得定律, 撰写《力学 (机械学) 方法论》等不朽著作;潘索提出力矩的概念, 力系的简化和平衡原理, 解除约束原理, 他的《静力学原理》建立了静力学体系;伐里农提出力矩的概念和方法, 并利用其来解决刚体平衡问题;牛顿、伽利略、欧拉、达朗伯等为运动力学的建立均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英国伟大科学家牛顿于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了动力学中著名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奠定了力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提出相关理论的科学家和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 可以缩短学生和力学的距离,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在讲到拱结构时, 可以通过列举赵州石拱桥、圣天使石拱桥、哥特式拱劵教堂等著名拱结构, 从这些实际结构中引出拱结构计算简图、力的传递途径以及内力计算方法。进而将三铰拱结构与相应简支梁的内力分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总结拱结构的特点, 让学生明白拱结构之所以在现代工程中仍被广泛应用, 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合理的结构形式息息相关。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实现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应打破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中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简单组合的课程体系。根据近十年的教学, 笔者认为建筑力学应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静力学;第二部分为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有关结构体系分析、基本结构体系的内力计算精编在一起, 避免了内容的重叠;将构件的基本变形、承载能力分析及简单结构变形计算 (含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纳入第三部分;而复杂的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为第四部分。外力分析与内力、应力、强度、变形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静定与超静定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工程的穿插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 对力学概念和系统理论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能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索。通过优化教材内容, 用64学时就能圆满完成建筑力学的教学任务。

(二) 教学手段立体化

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须有效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手段, 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 采取多渠道、立体化授课的方式。例如, 在讲解建筑力学绪论部分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现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从国内著名建筑到国外著名建筑、从普通民用建筑到标志性建筑的结构构造特点, 阐明建筑力学知识的正确运用是这些建筑成功的原因之一, 从而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在不能实现现场实验的情况下, 首先使用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实验过程, 同时充分利用数码摄像技术将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全过程拍摄制成影像, 链接进入电子课件相关的章节, 理论联系实际,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得到了第一手感性材料后, 再经教师启发和讲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三) 注重建筑力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力学计算的目的在于量化荷载或其他外因在特定实体结构中的传递结果, 或者说表征结构中的构件抗拉 (压) 、抗剪及抗弯等性能。将实体结构抽象为特定条件下建筑力学模型必然结构受力特性、荷载传递特性等的制约。比如, 钢支撑、铰支撑与弹性支撑等不同模型在力学机制中的差异, 就刚好反映了荷载传递过程中, 结构不同部分在变形时不同约束机制的差异。力学原理决定了结构计算方法及结构体系的选择, 而力学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又制约着力学模型的选择。将实体结构向力学模型简化时, 究竟哪一种力学模型更适合特定的结构, 恰好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着重把握的地方, 应更加注重实体结构向力学模型抽象简化的过程, 而不能囿于力学计算的本身。建筑构造反映了不同建筑材料在共同构成建筑时所蕴涵的由上到下或由内到外的层次性特征。构造层次受建筑材料力学特性的制约, 也影响着力学模型的选择, 在结构力学计算与建筑材料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故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 应注重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力学和建筑构造的关系。

(四) 关注建筑力学与现代建筑结构的联系

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与力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北京鸟巢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 的建设, 三峡大坝水力枢纽工程的建设等等都体现了现代力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和现代力学学科的发展紧紧相连。比如现代高层建筑设计, 其设计的关键应是其结构的抗风设计和抗震设计, 这里就涉及到结构振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在授课时不必过多阐述复杂的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而应在超静定框架结构部分增加剪切型多维框架仿真振动实验软件以展示多质点多自由度弹性体的静、动态振型反应, 了解框架结构在各种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从中引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力的概念。这些简单的结构振动理论知识可为后续课程 (结构选型) 中多高层结构水平地震力的估算及其作用效应的确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强调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力学概念, 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建筑力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如材料的轴向拉伸与压缩、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等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主动将例题讲解与实际结构结合起来, 尽量作实例分析。比如在讲解“约束和约束反力”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举出在身边处处形成的各种约束并了解其形成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地、建筑物中去观察实际结构的各种构件间产生的各种约束及特点。借此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 再由具体回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选择由实际结构演化来的例题进行讲解, 在讲解例题前启发学生探索实际结构的简化建模方法。在平时作业中, 除了教材上的必要练习外, 还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思考题, 例如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结构物, 建立力学模型并尝试分析,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讨论。设置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筑力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并为其创造实践条件。

(六) 完善教学评价

由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功利性, 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忽视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只重视定量分析, 忽视定性分析;只重视抽象模型分析, 忽视理论与实际结构的联系。为了避免上述误导, 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作业情况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 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 而不是答案本身。传统的期末考试也应不断完善, 考试的重点应放在对基本的力学概念、力学思维和分析方式的理解上。

四、尝试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基于教考分离的原则, 各年级的建筑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均采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 各试卷的难度系数基本相同。近四年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

注:考试成绩为试卷卷面成绩。

学生的考试成绩表明, 建筑力学近四年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 从学生的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看, 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 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

立足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新体系的构建, 重新构建教学设计的不同环节,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 效果明显。笔者根据淮阴工学院近几年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提出了几点想法, 旨在抛砖引玉, 以期从事建筑学专业的同人共同讨论, 建立一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建筑力学教学新思路。

摘要: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相对较薄弱, 而建筑力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相关内容, 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基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实现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角度, 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小春, 袁海庆.建筑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3) .

[2]彭苗.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6) .

[3]李前程, 安学敏.建筑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13.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篇3

【关键词】建筑法规 课程教学 实效性 具体方法

《建筑法规》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是以学生基础建筑法规知识的培养为依据,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建筑法规》课堂教學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的实效性低下,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符合,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二是教学编写内容落后;三是考核方式单一。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部分教师在进行《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活动时,仍然沿袭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化,过于重视法条的阐释。这样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无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于经费、设备和课时安排的影响,部分教师将该课程作为理论课,无法安排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验教学。此外,教师在对《建筑法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重视,难以科学应用模拟法庭、研讨式、辩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教学编写内容落后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的编写无法及时更新,内容相对滞后。同时部分教材对系统性和理论性知识较为突出,但是无法结合学生的特点编写合理的基础法律理论知识,导致其内容与实践教学不相符,缺乏可读性和实践性。

(三)考核方式单一

对于建筑法规的考核方式而言,其仅仅只是进行单一的期末考试和理论知识考核,这样只能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加以了解,而无法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全面反映。除此之外,难以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等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参与考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生难以将所学法律知识加以内化,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加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启发式教学

要想加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应保证师生共同选择教材。对于《建筑法规》教材而言,其应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对内容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加以重视,不能完全偏向于其完整性、系统性和学术性的特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司法案例应尽可能符合实际生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司法概念与技能,并在对教材内容进行罗列使,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材的选择中。此外,对于新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和法律法规等,应将其纳入到《建筑法规》课程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方式,通过知识考评、报告考评、过程考评和成果考评等强化中介性考评。这样能够将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考核活动中,促进过程考核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实现中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融合。此外,教师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模拟操作情况、案例分析、讨论表现和课堂发言等,进行学期教学评价,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情感态度以及思考过程加以全面体现。

(二)加强体验式教学

1、案例和法律热点问题分析

由于法律法规理论相对较为枯燥,教师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典型案例和法律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或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使其主观能动性加以发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模拟职场

对于《建筑法规》中招投标的相关法律知识而言,其具有记忆量大、程序复杂以及理解难等特征,因此教师可以有效采用模拟职场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监督组、咨询组、评标组、投标组与招标组等。其次让学生对职场招投标工作加以模拟,并且投标组应有效掌握投标的技巧,根据预决算知识对投标书进行合理编写;招标组应发布招标工作,对招标中存在的疑问加以解答。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职场训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3、现场参观

由于建筑工程安全法律法规涉及较多的内容,其需要较大的记忆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现场参观的方法,对竣工验收、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准备等知识点进行现场的全面讲授。同时让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工程师、安全员等角色,对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方法加以了解和掌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编写内容落后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等,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启发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保证师生共同选择教材,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艳芹. 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研究[J]. 山西建筑,2015,05:222-223.

[2]陈良金. 关于增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门窗,2015,02:240-241.

[3]李秀红. 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0:86-88.

[4]黄洁丽. 《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 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12:123-124.

建筑法规学习心得 篇4

姓名:汤怀鑫 班级:造价1202 学号:1210434法 规 学习心 得

建筑法规学习心得

建筑法规这门课是后来加的,刚接触这门课时本以为是一门类似于“毛概”类型的课程——枯燥无味。但是在听了罗老师的实际授课之后我感觉获益匪浅。

首先先从老师授课的角度讲一下我的感受。罗老师善于利用案列分析来讲课,通过一个个案列来加深我们对这门“枯燥”的课的认识,在案例中他可以鼓励我们学生去主动思考,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并且乏味,降低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通过罗老师的案例,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同学之间的分歧交流,第一可以使我们互相学习,通过他人的看法找出自己的不足;第二,使我们学会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我个人认为书本的死知识不仔细钻探是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非常大的作用的,而通过案例的方式我们可以再案例中“身临其境”,把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我们通过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后,罗老师通过我们的看法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案,在无形中学生的知识点记忆又加深了。开始罗老师每次上课时带着聊天的语气和我们聊一些事情,我开始只以为就是简单的“聊天”,后来仔细想想其实这所讲的事情就是一个小案例,并且是和我们专业息息相关的案例,在罗老师的课题上通过这些案例我不仅学到书本的知识,还有实际工作的一种能力,讲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完美的结合,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种方法,一种学习的思维方式。

其次,我谈谈从这门法规课上我学到的感受。通过罗老师的教学,我个人觉得学到的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学到一些“潜规则”,马上就要真正的工作了,这些“潜规则”对我们以后实际的生活有更直接的意义,我目前认为法律的空子是很多的,这让我想到一个段子“上天赐给人三种品质——诚实、聪明和党性,但是一个人不会有三种,因为如果你是诚实和聪明的话,那你就没有党性;如果你是忠诚和有党性的,你就不是聪明的;如果你是聪明和有党性的,那你肯定不会诚实。”在这里我不讨论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正确与否,我觉得在目前中国这个环境工作不利用好这些“潜规则”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相反自己应该有的东西也会被剥夺,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必须把建筑法的知识好好琢磨,学会利用这些“空子”,至少保证自己的利益在被其他人损害时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罗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讲“我不为你们任何人好”,在听到这句话时我非常敬佩罗老师,我与老师的价值观几乎是一样的,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会说“我是为你好”这种虚伪的话(除了自己的亲人朋友),我觉得在目前这个社会,必须先把自己“活”好,然后在考虑去为他人好,并且为别人好这种事仅仅停留在口头是没用的,关键是做出实际的事来。

在通过对比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那次实例中,我学到很多之前不曾明白的知识。第一点,就是做事必须十分认真,一个标点符号,一

个字的错误就会把整件事情坏掉,而罗老师让我们找错误时把那些字体,标点的错误也列出来,正是培养了我们这种认真的劲,注意这些细节可能把一件事情直接改变一个结果;第二点,既然从事这个行业必须对这个行业的有关规范和文件有个了解,罗老师说让我们每天就只抽10分钟时间读读就可以了,在慢慢的潜移默化之中不说一些深刻的见解至少我知道了招标文件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招标的基本程序和一些要达到中标目的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对比这个招投标文件的无形之中对招投标文件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第三点,在我们找出这些差异之后,老师在集中对我们的差异进行讲解,我之前不知道投标文件必须严格执行招标文件的要求,以为只要大致同意就好了,现在我明白投标文件必须相应招标文件的要求,不然就按废标处理,另外对工程质量等级的划分——几个字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废标,老师讲的那个案例再一次说明了细心的重要性。

通过罗老师的教导,在知识水平上我首先初步了解了我国建筑建筑工程市场的大体情况,例如市场的主体与客体,以及资质管理情况。再者了解了合同法律制度。例如合同的订立,履行。合同的效力,即在什么情况我们订立的合同能够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合同双方应该怎样履行合同中的义务和责任。合同的变更,转让等合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变更,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让和终止,以及一些具体细节。掌握了什么是招投标,什么是FIDIC合同,以及合同的管理的一些知识;在其他素质与职业培养方面,我首先明白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基本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以及如何维护的权益,现在我在中建三局实习,我会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以理论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将那种学习的思维方式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这几个月的学习,我对罗老师的印象改变很大,之前感觉老师非常严厉,不近乎人情,后来想想,不管生活方面如何,我认为老师在教学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好老师,因为我觉得在学习这种需要实际经验和操作的学科时,没有一些案例的帮助根本无法学透,即使看了书上的案例没有一个专门的讲解也无法把案例中的实际经验转化为知识输送到学生的脑袋中,在罗老师讲的这些案例中我不光学到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还有实际的经验,以及一些利于我们顺利工作的“潜规则”,另外还有一些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在点滴之中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之路铺上了一砖一石,在此感谢罗老师的辛辛教导。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篇5

通过本学期对建筑法规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建筑法规的概念范畴、作用、特征以及规范现状,而且对建筑行业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懂得了一些建筑规范,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最明显的感想就是建筑法规很难掌握,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在建筑行业正是建筑法规的作用,约束着建设者的活动,使建筑业文明有序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学好,真正的提高建筑法规方面的意识,增强对建筑法规的重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建筑法规的概念,建筑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制定的,旨在调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之间,在建筑领域中所发生的诸种社会关系中所运用的法律和规范的总称。

它有它的一些相应特征,例如:行政性、经济性、政策性和技术性等特征:

1、以行政管理手段作为调整方法;如授权禁止、许可、计划等词的应用。

2、消耗资源、创造财富

3、有投资意愿、另外依据政府控制经济政策。反映基本建设政策。

4、质量保证、技术性规范、标准。

从上面建筑法规的概念和特征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建筑法规很重要,它管理和约束着建筑业以及建筑市场的各个层次,对建筑师而言既有约束也有指导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建筑师的构思到建筑的实体出现,建筑法规的意识始终贯穿与建筑师的思想之中。

一、建筑法规具有约束性,形成一个“度”来贯穿着建筑领域。

建筑法规在社会中的约束性,是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保证建设活动顺利进行和建筑产品安全可靠,必须建设法规原则:

1.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对工程建设的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一

系列指标的要求。建设法规通过一系列规定对建设工程提出了强制性质量要求,是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并赋予有关政府部门监督和检查的权力。

2.确保工程建设活动符合安全标准

工程建设安全标准是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所作的统一要求。多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就是伤亡率非常高的行业,建筑工地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建设法规通过一系列

规定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安全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并同时赋予有关政府部门监督和检查的建设法规权力。

建筑法规在设计构成中也具有约束性。在我看来,建筑师不能凭借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受建筑法规的约束,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一个“度”。设计师不能超越这个“度”而进行设计,必须严格准守住这个底线。

这个底线可不是没有说法的,它们都是建筑领域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的规范。建筑法规还具有指引性,通过学习,下面的规范性文件就是我们进行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指导,指导着我们设计出适用的作品。

建筑法规是各地政府规定在该地区的建筑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有:

(1)确定建筑基地四周的交界线,称“建筑红线”。

(2)建筑的高度、形体和处理与城市市容或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规定。

(3)防火和三废处理的要求。

(4)基地上主要道路最小宽度的限定,包括消防道路。

(5)最高建筑密度和最少绿化设施的系数定额。

(6)红线上建筑立面及基础处理的规定:建筑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修改要求,以及在红线外建筑施工和堆料允许范围规定。

建筑法规是在各地基本建设招待中必须遵循的依据,以保证建筑质量,保障安全,具有良好卫生环境和市容。

总之,规范指导建筑行为。保护合法建筑行为。处罚违法建筑行为。

二、建筑法规具有指引的作用,指引着我们设计出“坚固、适用、完美”的建筑作品。

我就对建筑特别敏感,看着千奇百怪的建筑形态,我总会幻想着自己叼着一根笔,设计着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建筑结构。对我而言总以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有了天分与灵感就足够了,然而学习了建筑法规,才认识到单单的拥有这方面的灵感和天分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来填充自己的思想,里面讲述了很多值得注意和注重的地方,记得老师授课过程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脱离建筑法规的规定进行设计,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犯法行为”,也就是这句话使我牢牢的记住,它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神圣,让我不敢越雷池一步,指引着我在建筑行业里更好更规范的进行设计。

仅仅要掌握绘画技巧,空间感受创意等知识与能力,但不懂得如何选择材料和节省材料、如何确定建筑的进深以及跨度,这些知识的缺乏都会影响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的适用度,也许就是一个摆饰品,仅仅可以供人们参观却不能真正的居住使用。然而建筑规范却为我们的设计指明了方向,它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数据,这样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将不再是仅仅的“艺术”摆设,而成为一个即坚固、适用又美观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所以想成为建筑师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果要成为一名建筑师,绘图、建筑设计、建筑理论、物理学和法律法规等课程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建筑的法律法规方面,没有它的约束和指引,创作出来的作品将失去最基本的适用原则。

总结: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为实现这个梦想,我必须加强学习建筑法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审美与空间想象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多读有关建筑的书籍、杂志、报刊,在建筑领域充分的学习。

根据建筑法规的学习,不再幼稚的做设计,而用心的去做有法规的设计,这些都能帮助我离自己的理想更近一些。我相信有一天我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建筑!

关于建筑法规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二】

通过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选编》的学习,首次初步了解了建筑学专业相关法律知识,受益匪浅。其中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懂法守法的必要性,建设法律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及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建设活动中或建设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统称。它也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详细规定了哪些是必须所为的建设行为,哪些是禁止所为的建设行为;它保护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切建设行为;它同时对那些违法建设行为作出适当的处罚。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和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建筑领域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严重危机:工程款拖欠现象十分严重,施工企业在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同时,往往因为建设单位拖欠奇绝工程款而深深困扰,从而给本来已经经济十分紧张的施工企业雪上加霜。最后使得民工受罪:“没有资金争着上,有点资金全面上,有了资金也不给,逼着企业先垫上”,层层经济压力最后转移到了民工身上,这是造成民工工钱被拖欠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序的挂靠,转包及承包也存在着好多不合法的现象,还有由于我国的监理制度起步比较晚,工程监理单位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无疑都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纵观整部《建筑法规》,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建筑法规》的出台可以解决以上这些现象,从而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关于建筑法规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三】

建设法规和建设专业技术同样重要,而且是密不可分的,学了建设法规这门课让我懂得了建设法规,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从建设法规的概念谈起,建设法师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体现国家组织、管理、协调城市建设、乡村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等各项建设活动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建设法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建设法的调整范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管理关系;二是建设协作关系;三是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其次从建设法的基本原则谈起,建设活动通常具有周期长、涉及面广、人员流动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在建设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贯彻一下基本原则,才能保证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

1、建设活动应当确保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是核心,是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建设工程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一系列指标的要求。建设工程的安全是指建设工程对人身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确保建设工程的安全就是确保建设工程不能引起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2、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家的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原则,国家的建设安全标准是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统一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是指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没有国家标准而有需要在全国规范内适用的统一的技术要求。建设工程安全标准是对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所作的统一要求。建设活动符合建设工程安全标准对保证技术进步,改进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从事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建设活动应当依法行事。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订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及其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作为建设活动的参与者,从事建设活动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从事建设活动监督和管理的单位、建设单位等,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4、不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是法律的基本出发点,从事建设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是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的保障。

5、合法利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宪法和法律保护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建设活动,这也是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这半学期以来学过的关于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

城市及村镇规划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规包括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与之配套的《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建设部门规章及各地的地方性建设法规等。城市规划法的使用范围包括地域适用范围和人的适用范围两方面。

建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 要严把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关,尽量完善合同条款。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了配合国家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专门拟定了一套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用于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格式严谨,且符合刚颁布的《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可以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按期付款的履约担保。为了使建设单位即发包方一开始就能够及时支付工程款,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由发包方对应付的工程价款提供相应财产作为担保,也可以由第三方来提供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连带责任保证。这样将来万一发包方无力支付拖欠工程款时,承包方即可用发包方用以担保的财产来清偿债务,或者要求第三方承担保证责任,从而使承包人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要正确运用、行使对建设工程的法定抵押权。根据《建筑法规》及《合同法》规定,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要回拖欠款。

可以通过提起代位权诉讼保护承包人的合法利益。过去承包人在承接完建设工程后,发包方往往以其对外债权收不回来为由拒不支付工程款,对此承包人往往无计可施。而新颁布的《合同法》对债务的保全中的代位权诉讼作了明确规定,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赋予了承包人代位求偿的权利。

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可以予以强制执行。我国有关法律通过执行程序中的司法救济手段对承包方的利益进行了保护 只要发包方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法院就可以追加其为本案的被执行人,要求其直接向承包人履行债务。

作为从事将来及即将要建筑行业的我们更要充分认清《建筑法规》的重要性,为了以后它在我们从事建筑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保证工程建筑质量和安全,以建设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

为了更适合于实务与应用,根据大家的实际需要,我们主要围绕这部《合同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同签订前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合同订立前我们需要界定一下合同的范围。其次,合同签订前应当审查合同对象:

(一)合同的合法性。法律是否允许,有什么特别要求等,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为了 确保合同合法有效,在订立合同之前,需要查阅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咨询律师,确认一下签订这样的合同或者这样签订合同是否合法,也可以使我们对将来的风险有个预测。

(二)合同相对人。在签订合同之前,除了需要对合同相对人是否适合作为合作对象等商业、技术方面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外,为了确保合同的顺利履行,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合同相对人是否具有合法的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实际上,在订立合同之前对合同相对人的性质进行审查是对合同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延伸,有条件的话在订立合同之前最好先审查以下文件:(1)公民个人的身份证件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的营业执照、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2)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3)对方具体负责订立合同的人的介绍信或授权委托书。这些文件应当附在所签订的合同书后面与合同一起存档备查。2、合同相对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能力是我们选择合作伙伴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这主要是商业上的考虑,从法律方面来说,对合同相对人履行能力的考察主要有以下途径:(1)调查相对人的工商登记档案。借此可以从侧面了解相对人的规模和从业经验等。(2)调查相对人的房产登记档案、机动车登记档案等财产状况。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万一合同相对人违约或出现其他情况给我方带来经济损失时是否有能力赔偿我方。

(三)合同标的。在订立合同前,对于合同标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该标的是否合法 以及该标的是否存在权利瑕疵。1、标的是否合法。2、标的是否存在权利瑕疵。所谓瑕疵通俗地说就是有缺陷,包括两种,一种是物的瑕疵,这比较好理解,也就是物的品质如形状或功能有问题,这种瑕疵比较容易被注意到。另一种是权利瑕疵,是指标的物上存在着他人的权利而致使合同内容无法实现,浅显地说,就是合同标的物上存在法律障碍而有可能导致我们的目的无法实现。权利瑕疵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订立合同前要对标的物各方面的情况都考察清楚,以防范风险,同时也减少订立合同的成本。

三、企业自身的思考。1、严格管理公章,防止他人偷盖造成经济损失;2、严格管理介绍信、授权书等,切忌将盖有公章的介绍信、合同、授权委托书或单位名头纸给流失。

综上所述,我们在合同订立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确保我们即将签订的合同能够得到履行,同时将我们订立合同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二、合同签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合同生效的几个问题。

签订合同都有一个谈判的过程,双方讨价还价,最后达成一致才能签订合同书。有些合同,由于双方不在同一地区,签订合同的过程是通过电话、传真 或者是E-mail等形式来进行的。这些都是被现行《合同法》所允许的。《合同法》把签订合同的过程分解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通常,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发出要约,对方讨价还价又发回反要约,双方经过几轮要约与反要约的往来,最后对合同条件达成一致,做出承诺,合同即告成立了。

要约又称为发盘、出盘、发价、出价或报价等,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人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人则称为受要约人、相对人或承诺人。

要约必须包含有与他人订立合同的目的,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内容必须具体、确定和完整,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要约的约束,即有订立合同的义务。

所谓承诺,就是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全部条件的意思表示,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做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又称为反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与要约和承诺有关的就是合同的形式问题。观念上,只有双方订立书面的合同 才是有效的合同,只有双方签字盖章了的合同才成立生效。但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我们的这种想法绝对是有误差的。《合同法》第十条改变了这种规定,它规定: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也就是说,合同的形式不再只限于书面形式,这是与国际接轨的作法,与是经济现实相符合,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所以,按现行《合同法》的规定,并不一定是只有签了书面的正式合同才叫做签订合同,可能我们的一些信函往来或者行为就已经使合同成立了。总的原则是,合同自承诺生效时成立,而承诺则自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因此,合同就从承诺到达要约人时成立。合同法这样规定,使合同的签订比较容易,无疑提高了经济效率,但相对而言,安全性就差了一点,日后出现纠纷或诉讼举证也很困难。所以法律允许当事人对合同形式做出约定,我们可以要求签订书面合同,可以对合同内容做出较详细的约定,以策安全。书面形式包括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及其他可以有形地表现所 载内容的形式。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往来函件的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则合同于签订确认书时成立。

明确了法律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可以明晰我们认识上的误区,在实务中也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经营风险。比如说,我们公司要购买一批设备,通过市场调查,我们向自己满意的一家公司发出了信息,而这个信息具备了要约的全部条件,构成一个要约。那么,如果对方做出承诺,则承诺到达我们公司后合同就已经依法成立了。可是我们按原来的思维,认为书面合同还没签订,合同还没成立,我们还可以继续选择更好的交易伙伴,所以我们可能还在与其他公司联系磋商。但是,此时对方基于已成立的合同可能已经在履行了。这样的危害是,我们认为合同没有订立,找到了更好的合作者又签订了合同,这就构成了对原来那家公司的违约,就要违约赔偿甚至诉讼。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法律规定,按交易习惯或要约的明确规定,对方甚至可以不做出承诺通知,直接将设备发送到我们公司,以行为作出承诺。那样我们可能就更被动了。

那么,反过来,如果一个老客户给我们打了一个电话,明确地发出了购货的要约,我们是否就可以直接发货了呢?当然 不可以,因为虽然从《合同法》的角度来说对方是发出了要约,但是从证据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对方向我们发出了要约,即便是能够打印对方的电话通 讯记录,也只能证明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时间对方打了电话给我,而不能证明其在电话中发出了要约。无论我们作为买方还是卖方,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到在没有出具书面合同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合同成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这种没有订立正式合同的情形是否能够有充分的证据予以支持,以便我们更加有效地防范风险。对于难以把握的情况,请及时咨询律师,以免既成事实,难以挽回。

关于建筑法规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四】

我对建筑规范的理解和学习。做设计作业时,常常会觉得一定要和老师的设计任务,符合本方案的建筑类型规范的要求,所以建筑规范就成为了设计的一种负担,那很正常。刚学习建筑嘛,不急。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只要外形做得很酷,其它的都不重要。

因为方案出来后,模型做出来一定很酷,那就达到目的。

现在回想这是一种极端无知浮躁的动作,后来慢慢觉得规范的熟悉掌握应该是建筑设计师的最基本的本领。如果这都没有,那设计肯定有问题。

有时老师说的,要求的太多了,我们改做重来,那都是很正常。我总觉得方案的好坏最终决定还是经济,使用者的定位所决定。――涉及到方案定位价值取向的问题,建筑界也由此引出各种流派。因此,在学生阶段注重形态还是功能不是争论和评价的核心所在,关键是你追求的东西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实现,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达到你心中最能接受的。

规范为什么是这样的,背后的出发点和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支撑。规范是很重要,但是规范是死的,是很容易获得的知识,我认为大学的培养不能以规范为重头戏,即便是规范要进入教学,也不应是简单的应用层面。

而应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变动,我喜欢变动的教学和学习奥,所以我在做设计时总会反向思考,个性就是不要来一个很粗糙的老东西,一点新鲜感都没有,那就失去了设计的生命力,那对设计界是很可怕的设计状态。

规范是死的,那你是活的,新规范,新法则那就是人在变化。把握,观察才是最好的设计法则。

关于建筑法规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五】

这学期我选修了建设法规的课程,虽然她作为一门选修课,但作为我的兴趣,我所关注的课程,我还是要认真的对待她。就我哦个人来讲,这门课程的上课方式还是比较保守的。老师按照建设法规的内容逐条逐句的向我们解读《建设法》的基本内容,并且给我们列举了个案来让我们更加明了的理解该条款讲的究竟是什么意思。虽然正式上课只有几周的时间,并学不到那么深的地步,可我还是有所收获。

通过这几个周的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建筑法规的概念范畴、作用、特征以及规范现状,而且对建筑行业的认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我并不是学建筑专业的,可是作为一名学测绘方面的学生,我认为还是应该了解建设法规,为了以后自己的发展前途着想,我为自己确立了目标。首先,我明确的知道了建筑法规的概念,建筑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制定的,旨在调整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经济组织和个人之间,在建筑领域中所发生的诸种社会关系中所运用的法律和规范的总称。像所有的事物一样,她也有她自己的特征,譬如行政性、经济性、政策性、和技术性。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这些特征,我们还要懂得基本的建筑规范,无论建筑法规有多么的难掌握,目前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法制社会,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懂法依法而行。而在我们建筑行业正是建筑法规的作用力来约束着建设者的活动,使建筑业文明有序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好,真正的提高建筑法规方面的意识,增强对建筑法规的重视。学了本学期的课程,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的,最基础的我认为有以下四点:①以行政管理手段作为调整方法;②消耗资源,创造财富;③依据政府控制经济政策,反映基本建设政策;④保证建筑物质量,技术性规范和标准。

从上面的四点建设法规的概念和特征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建设法规重要到管理和约束着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中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且,建设法规对于建筑师而言不仅仅有着约束的作用,它同时还对于建筑师来说有指导的作用。也可以说成是在建筑师的构思到建筑的实体出现,建设法规的意识思想灵魂始终贯穿于建筑师的创作之中。它形成了一个“度”来贯穿着整个的建筑领域,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了保证建设活动顺利进行、建筑产品安全可靠,必须严格依照建设法规的原则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建设活动符合安全标准。

多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就是伤亡率非常高的行业,建筑工地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建设法规通过一系列规定对工程建设活动的安全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并同时赋予了有关政府部门监督和检查的权力。在我看来,建筑师设计的时候并不能单纯的凭借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他们设计的时候不能超过建设法规要求的约束的限度,而这个限度并不是没有说法的,他们都是建筑领域经过长期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非常实用的可靠的技术规范。它是各地政府规定在该地区的建筑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有:

① 确定建筑基地四周的交界线,称“建筑红线”。

② 建筑的高度、形体和处理与城市市容或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规定。

③ 防火、防震和三废处理的要求。

④ 基地上主要道路最小宽度的限定,包括消防道路。

⑤ 最高建筑密度和最少绿化设施的系数定额。

⑥ 红线上建筑立面及基础处理的规定:建筑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的修改要求,以及在红

线外建筑施工和堆料允许范围规定。

建筑基础课程总结 篇6

本课程综合性强,反映了学生的制图水平与空间投影、空间尺度及建筑的平立剖组成特征的掌握情况,该门课程主要对建筑的功能要求、技术支撑、艺术效果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授,为室内设计及建筑环境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要想让每个同学学好建筑设计这门课,作为授课教师,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基础,从理论上力求建立清晰的建筑立体结构框架,从理论上进行认真梳理,从系统构成到局部构成,同时在54个学时中教会学生做出建筑别墅设计方案,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详细拟定实践课计划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 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承担了园林专业10级的专业课《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通过这一学期教学讲授实验,现已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课程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能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计划,依据大纲的要求,首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熟悉、归纳,虽然多次讲授本课程,但仍要找出课程的难点、重点,克服难点,突出重点,难点要化为简单,并反复强调,一般知识提示到位,了解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内容,会做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并完成图纸的出图。

该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是一门体现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表现能力的课程,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会做图纸设计,既是理论性较强又是实际动手设计能力提及的一个过程。该课程强调动手绘图训练成为本课程的一个重点。

为此,本学期加强动手训练的方法是:一是每周有图纸制作设计,现完成的图纸有:行道树设计、公车带绿化设计、交通岛、立体交叉、防风球、校园居住区、公园等十种绿地图纸设计(每周有图但近完成了十种,其中公园设计是图册,图册由9种图文组成,实际上共完成了22张图纸)。其二是不仅在数量加大即每周有图画,而是强调内容、质量的提高,采取的方式:一对一辅导,不合格的重做,过期的不收等方法,提速、提质量来以期达到目标。

同时,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公园,现场教学,通过识树、分析地形变化,构景要素运用等,增加一些设计元素的认识。

最后,评讲学生作品,把学生设计图纸展示讲评,使大学彼此了解,互相共勉。

《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本承担了园林12级本科的《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本课程计划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时,实践教学32学时。在理论教学中,根据学校本科教学的特点,突出讲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做到讲清、讲细,让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在实践教学中,一律按规范要求从严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制图规范与习惯。

本次主要讲授的是轴测图投影这个章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讲授和制图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授。采用讲授一个知识点,练习一部分习题,从而使该节课所讲授内容都可以得到实践加深。这样使得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该章节理论的同时也加强了实践的练习,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稳定的基础。另外,通过以往的教授经验,本次教学加强了园林相关课程的引入与讲解,使同学们真正掌握该门课程内容的同时,了解到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课程的总体教授进度由易到难,即从制图标准的有关规定讲起,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图规范,教授学生如何绘制平面图形,掌握基本的点、线、面的三面投影,再教授学生如何识别与绘制立体的投影,包括基本轴测图的绘制以及组合体图形的绘制,最后教授学生剖面图、断面图、建筑平面图的识别与绘制。在平时的作业当中,加大学生仿宋字、植物平面投影图、线条图的绘制,使学生们能够在学好工程制图课程的同时为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课程及园林建筑等课程打好绘图的基础。从同学们完成的多次作业来看,部分同学们对于习题集上的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每次授课时,特别留出一节课程进行疑难讲解,使同学们能够尽量将所学内容消化掉。

从本学期考试成绩上分析,大部分同学基本能够掌握所学内容,但由于本课程对学生空间几何思维能力要求较强,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1、所定教材与课程讲授内容有一定差距,今后应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讲授。

2、针对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不同,应对基本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平时加大学生的习题练习,加强学生基本制图识图的能力。

总之,通过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使我了解到了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与理解程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我近一步做好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工程概预算课程总结

《工程概预算》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总学时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该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编制工程概预算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育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毕业后可迅速投入到项目工程造价工作。

课程目的:主要通过实例实践操作,来掌握工程概预算的基本概念、作用、编制方法、编制依据、编制程序,从根本上了解掌握学习课程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定额计价、清单计价。

教学安排:讲授基本理论和课程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考核办法:实做考试。平时成绩30%,实做作业70%.总之,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工程概预算理解和认知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熟练地掌握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能够胜任一些简单的装饰工程预算编制工作。

园林树木学课程总结

本学期我承担了园林1101和1102班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该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常用园林树木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生态学习性以及园林用途等,为以后工作中对树木的应用打下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施工、植物养护管理中对于植物的特点、习性等有了了解,具体工作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本课程特点是理论和实际联系极其紧密,如果只靠书本上的描述,学生得不到最直观最深刻的感性认识,不能将理论与实物联系起来,就不能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由于已经多次带过这门课,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知识,总体感觉上起课来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上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自己不懂的地方太多,新知识出现太多,信息量很大,所以我经常上网及查阅其他资料,为自己所上的课做好充分准备,并将上课的内容的容量尽量扩充,努力给学生扩大知识面,带给学生更大理的信息,同时将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到,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本学期上课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的理论、术语、树木形态特征、习性等,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图片具体细致讲授树木的特点,学生的印象比较直观深刻,效果比单在教室讲理论好的多。

在重要的实践环节中,进行了精心组织安排,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实践的内容信息量最大,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地理解透彻。实践的地点之一是学校,学校校园中有种类众多的园林观赏树木,使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实地观察学习;实践地点之二是公园及植物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组织较困难,所以出去的次数较少。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照书上的描述再结合树木的实物形象,一一理解每种树木的形态识别特征,并理解每一个名词术语的意思,能将术语与实物对应起来,另外,还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能将树木的叶、花、果等用图形表现出来。在实践中,讲解时再指出课堂中讲述的重点,使学生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应当更精心地组织安排,以期更好地教学效果。

本科班学生上课认真,经常复习总结,但仍有个别学生有迟到早退,不做作业,课堂纪律涣散等现象,另外,在实践时间,部分学生中途逃课,或者不认真听老师讲解,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导致考试成绩较差,今后应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学生平时的纪律,增强学生学习的意识。

西安外事学院本科课程建设评估方案

本次听课主要针对王保华、蒋亚光、朱美英、王洁、梁毅花、李旭同志,听课的六位教师对本次评估听课进行认真的准备。在6名教师中,王保华与朱美英老师均为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其余四位老师均为讲师,授课经验丰富,很多老师都在企业里任过职,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

王保华老师讲授的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本课程综合性强,反映了学生的制图水平与空间投影、空间尺度及建筑的平立剖组成特征的掌握能力。讲授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我校学生的基础,从理论上力求建立清晰的建筑立体结构框架,从系统构成到局部构成全面进行讲解。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剖析难点,详细拟定实践课计划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朱美英老师讲授的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授课时能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计划,依据大纲的要求,首先对本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熟悉、归纳,虽然多次讲授本课程,但仍认真找出课程的难点、重点,讲授时克服难点,突出重点。将难点化为简单,并反复强调,一般知识提示到位,了解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知道学生会做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并完成图纸的出图。

王洁老师本次主要讲授的是轴测图投影这个章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讲授和制图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授。采用讲授一个知识点,练习一部分习题,从而使该节课所讲授内容都可以得到实践加深。这样使得每位同学都能掌握该章节理论的同时也加强了实践的练习,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稳定的基础。另外,通过以往的教授经验,本次教学加强了园林相关课程的引入与讲解,使同学们真正掌握该门课程内容的同时,了解到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

梁毅花老师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的理论、术语、树木形态特征、习性等,在多媒体教室结合图片具体细致讲授树木的特点,学生的印象比较直观深刻,在重要的实践环节中,进行了精心组织安排,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实践的内容信息量最大,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地理解透彻。

蒋亚光老师讲授的是工程概预算课程,该门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总学时54学时,周学时为3学时。该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编制工程概预算的能力。本次课程主要讲授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教育特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毕业后可迅速投入到项目工程造价工作。

期中李旭老师主要讲授的课程是CI,该门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社会、企业、文化、实用设计之间的关系;了解策划和设计的社会诉求和心理诉求,以及企业的社会形象建设和企业品牌塑造等,了解基础设计部分和基础应用部分的标准和规范,熟练运用CI的原理塑造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形象以及品牌产品等。本次课程主要讲授的是CI战略的导入,从导入的时机、导入的形式、导入的方法、导入的程序方面入手深入的讲解,使学生了解CI导入的方法及程序,感受CI的规范性、严密性和重要性,对CI“统一化”有更深的理解。

本次评估听课,我教研室教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努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改进缺点争取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建筑法规课程心得 篇7

1 教学目标的改革

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设备》课程的目的是使该专业学生掌握给排水、暖通空调和建筑电气三大类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能够看懂设备工程施工图,了解设备系统的组成、设计原则、特点和难点以及对建筑本体的要求和影响。最终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建筑设备系统与建筑本体之间关系的能力。在设计工作中,能进行专业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从而做出适用、经济的建筑主体设计。但在此教学目标下培养出的建筑学从业人员对设备系统的选择和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往往是建立在后期与设备工程师被动配合的基础上的,无法使建筑学专业从设计开始就对建筑设备系统的运用做出主动地设计回应。这是被动型的工作方法,难以实现建筑与设备一体化,已不适合当今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在生态节能的时代要求下,建筑设备系统的选择与设计对建筑功能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建筑质量的好坏与建筑设备的选用、合理布置、完善程度有极大的关联,而建筑设备的合理布置、完善程度又与设计之初建筑设计人员的技术设计构思密切相关。因此,建筑设计应对建筑设备有着主动选择与创造的想法,而不仅是被动适应。所以应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能从建筑节能及设备上,重新理解设备的重要性,以主动的方式从设备系统的维度来思考建筑设计。不再是单纯地向本科生教授建筑设备知识,而是扩展到既传授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相结合的知识,又从生态技术角度激发学生的建筑设计创作灵感。山东建筑大学开设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专业的探索就是这一想法很好的体现。

此外,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注册建筑师考试是职业实践的需要,结合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来开展《建筑设备》教学也应是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建筑学《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目标的改革不仅要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各建筑设备系统与建筑本体之间关系的能力,还要使课程教学与注册建筑师考试相联系,更要与当下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的发展相适应。

2 教学内容改革

2.1 教学内容要体现建筑学专业特点

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使用的《建筑设备》教材都不是按该专业的特点来编写的,内容相对陈旧,与设计课程脱节。且该专业的《建筑设备》授课学时较少,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授课人在保持内容完整的基础上,抓住主干结构,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对内容进行恰当的精简。对建筑学专业的授课重点应是基于基础理论知识来讲述设备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讲清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同时讲解新型生态节能设备技术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我校《建筑设备》课程共42课时,其后续课程是高层建筑课程设计,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与现代高层建筑设备体系的知识相结合,如在电梯、设备层的设置、给排水、采暖通风方式等选择上要与高层建筑设计紧密结合。在讲解每个设备系统时,着重强调一些大型的占用建筑空间的设备(如空调机、制冷机组、水箱等),重点分析这些大型设备在建筑中布置时应考虑的因素、设备用房预留的基本原则和合理性,帮助学生完成合理的建筑设计。在生态节能设备技术上,介绍新型设备的选择及应用,简化其设计计算。引入国外生态高层建筑案例,以其设备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来激发学生将建筑设备知识与生态高层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意识,进行创新设计。同时,兼顾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要求将教材中缺少的内容引入课堂,如引入高层建筑的防火排烟设计,完善设备与高层设计的教学结合。

2.2 理论讲授应定性为主,案例以设计实践为主

通常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完整地讲授所有的基础理论显然课时不够,也没必要。因此,对于基础理论应坚持够用为本,定性为主,并结合教材的设备系统知识讲授具体的案例。例如利用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公式定性解释影响热负荷大小的因素。结合实验楼室内给排水系统讲解流体力学部分静水压强基本方程式、流量公式、恒定总流能量方程式以及水头损失的基本公式。引入知名生态建筑案例,如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重点强化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此外,强调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与启发。

2.3 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技术信息

相对于现代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言,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产品、新材料的介绍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介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发展动态、研究方向,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应将建筑中出现的新技术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讲采暖系统的散热器和附属设备时,给学生介绍新型钢铝散热器和钢质散热器的主要特点。还可介绍当今流行的地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和分户热计量采暖的工作原理、系统设计和施工方法等。

3 教学方法改革——多媒体的案例研究

《建筑设备》涉及内容较广,较抽象。对以图示语言学习为主的建筑学学生来说,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适宜采取多媒体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及建筑设备系统运行原理制成动画,将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声、像等图文并茂的形式传递出来,既可提高教学信息量,还可直观反映建筑设备系统及其与建筑间的配套关系。又因该专业的《建筑设备》属于应用性的专业课程,以案例研究方式开展教学最佳,其可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通过对典型设备系统工程的案例分析研究来传授知识,强调定性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空调系统时,对于教材中讲述的大量空调系统的组成、分类、空气处理设备及冷热源等抽象概念,教师则可提供较熟悉的某建筑物的暖通空调施工图给学生,对照该建筑的实际工程,讲明图纸上的管线、采暖通风设备、附件等的实际位置和具体布置。这样,学生能很快学会如何看懂图纸,理解各种抽象概念。此外,为弥补教材中空调系统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应用及与建筑间的协调配合讲解过少的状况,注意将一些典型空调建筑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例如,以水立方、北京工人体育馆等可比较的空调建筑工程案例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利于提高研究兴趣。参观教学则是案例研究的另一种形式,因此,应组织学生对建筑设备系统,尤其是新型建筑设备体系及其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现场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对于原教材中介绍较少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设备系统如地源热泵技术,主要采取现场参观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住宅小区,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让学生感知到新型节能环保设备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所带来的设计变化,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4 考核方法改革

根据建筑学专业特点,课程考核应重视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因此,考核采取平时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与设计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在平时作业中,强调从设备体系角度出发,锻炼学生以技术构思为出发点的建筑设计能力及建筑设备知识的应用能力,深化自己的建筑设计。在期末考核中,强调对注册建筑师考试大纲内容的考查,使学生熟悉大纲内容。通过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既能从建筑设备的角度深化建筑设计,理解基本知识,又对未来的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述教学改革探索是建立在对现状的判断上的,未来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教师在拓宽自己知识视野的同时,也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用实践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悠怡,石海均,武道吉.《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07(6):57-60.

[2]李伟.建筑学专业建筑设备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建筑,2006(3):72-73.

[3]孟燕,鄢晓非.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4):222-223.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探索 篇8

关键词:建筑材料 课程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79-01

《建筑材料》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民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质、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储运和保管及使用等基本知识。它为《建筑构造》《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预算》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材料的性能,准确地评定材料的性质,以便使学生能够掌握材料的选购、验收、保管、检测检验等技能,这些技能是今后从事施工员、质检员、试验员、材料员、预算员等岗位应当必备的专业技能。

1 课程的特点

(1)理论性强,实践动手少。建筑材料课程叙述性理论内容较多,计算少,实践动手内容少,看似道理简单易懂,但内容叙述平淡枯燥,再加上繁多的條文叙述及经验公式,往往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烦躁、厌学心理。

(2)内容多,学时少,系统性和逻辑性差。建筑材料课包括的内容很多,有材料的基本性质及水泥、混凝土、砂浆、砌块、钢材、防水材料、石灰、塑料、石材、木材、装修材料等各种传统材料的讲解,内容很多,但因为学时少导致很多实验课不能实际开设,而且各章节之间内容相对独立,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2 中职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较薄弱。目前,中职学生的成分较为复杂,既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又有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具有初中学历的社会青年等。因为招生政策等原因,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薄弱。

(2)自控能力较差。中职学生平均年龄偏小,思想尚不成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

(3)缺乏学习主动性。不少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的首要愿望是让老师看护好孩子,不惹事,不闹事,不出事就行,学习知识和技能则置于次要位置,加上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导致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较差。建筑材料课内容多,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由于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弱,学生学完建筑材料后,不知道怎么应用,不能把各种建筑材料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工程工作实践。

3 教学探索

(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老师的课堂上讲、写、留作业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动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讨论环节”。例如:在讲了材料的基本性质后,设置问题,卫生间等多水房间墙体用什么性质的建材,建筑中有保温要求的材料宜用什么性质的建材等等。最后教师将学生们讨论的结果总结,使学生了解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建筑工程的实际联系,掌握施工中应怎样正确选择建筑材料。启发式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来主动学习新概念和新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2)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建筑材料课叙述内容多,理论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不爱听,而且也不易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学,例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加强理解和记忆。如:烧结普通砖的泛霜是指可溶性的盐在砖表面的盐析现象,一般呈白色粉末、絮团或絮片状,又称为起霜。单纯的文字解释,学生也能理解,如果能够让学生看到实物或实物图片,则学生对墙面泛霜后是什么样子,墙面泛霜后对清水砖墙形象及结构有什么影响,不仅一目了然,而且理解记忆深刻。另外,教师也有必要带一些真实的建筑材料到课堂上,让学生去先看后讨论,学生会很兴奋,表现出强烈学习兴趣,会主动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介绍过火砖、欠火砖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样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倾听这两类砖的外观、颜色和敲打时发出的声音,就能很快掌握这两类砖的特点和区别,印象也会非常深刻。

(3)加强动手实践。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活泼、爱动。利用这一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如:在介绍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评定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评定的录像,掌握了实验步骤及实验要领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混凝土,按实验步骤去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直观评定粘聚性和保水性,进而评定混凝土的和易性,使学生掌握实际工程中评定混凝土和易性的方法。

(4)采用工程实例教学法。教学时多结合实际工程讲解材料的特性、使用方法及效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这不仅是教学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例如:在讲生石灰的形成时,若锻烧温度掌握不好,就会产生过火石灰和欠火石灰,过火石灰对墙面的影响就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生石灰与水反应(也就是淋灰)形成熟石灰,熟石灰抹墙面时,墙面易出现隆起、开裂等现象,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就这个问题,可以请学生们先讨论出现隆起、开裂的原因,教师帮助分析,搞清这一现象是由过火石灰造成的。进而讲解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石灰陈伏来解决,从而使学生掌握陈伏的概念和陈伏的必要性。

(5)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元化,不必局限于试卷考试。教师可以采用考试与答辩、作业、实验、工程案例解析等多种考核方式,辅以考勤、平时学习表现等综合评定学习成绩。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6)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教材。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的劳动人才。随着科技进步,新型的建筑材料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乃至教材体例格式。教材理论知识应少而精,加大实验、操作比重,培养学生正确合理选用材料、鉴定材料质量和检测材料性能的能力。新型教材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常见常用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性能、检测方法,注重实践技能培养,以便于零距离就业。

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工程、一门学问。立足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教材的开发、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就会收到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任立海.中职《建筑材料》课程考核改革的探讨[J].教师,2011(5):61.

[2]李丽琴,韦芬.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73.

上一篇:中南大学建筑企业管理学考试整理下一篇:单位人事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