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初中物理的几种教学方法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议初中物理的几种教学方法(共14篇)

试议初中物理的几种教学方法 篇1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试议初中物理的几种教学方法 篇2

一、让学生预习新课, 直接根据自学内容提问

在新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没有太多联系, 并且本节知识又与实际联系较多, 学生自学就可以理解的情况下, 教师设计几个基础性的练习题提问, 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思维的锻炼, 并且可使学生更有成就感。例如, 教学第七章第一节“力的讲解”时, 我就让学生先自学五分钟, 完成知识梳理, 并根据自己的预习完成当堂训练。然后, 我从应用中找出学生理解的盲点再进行深度讲解。这种!方法叫做“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二、提问要联系实际

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时, 教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 通过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向学生阐明物理原理或现象。如复习“液体的三态”和“力的作用”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和物体受力后的表现。这种类型的问题能够很好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因此, 学生都会努力搜索脑海中的生活情况, 积极思考, 认真发言, 当回答出来其中一个问题时, 一些与此相关的例子也会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我都是将学生想到的例子详细地写在黑板上, 然后让大家分析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并将对的画出来。例如, 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熔化凝固、气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第二题可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来分类。这样的处理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加深对知识系统的理解。

三、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提问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去启发学生, 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不但会积极思考去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 同时也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功的喜悦, 而且更能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在教学中, 我们一般会这样提问:“自行车上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物理知识?”学生经过仔细思考讨论就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我今天来学校时自行车轴承里边咔咔响, 脚踏板蹬起来也特别沉,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今天换了一条新的自行车外车带, 花了十几块钱, 这有什么好处呀?”“今天差点和别人撞车, 使劲儿捏闸车也停不下来, 怎么办啊?”把这些看似难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会热心地帮助你找到解决的方法。最后再把问题引到摩擦力上来, 就很好理解了, 并且学生的记忆就更深刻了。我还专门把自行车“骑”到教室里, 让学生帮我解决我的难题, 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猜想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就是教师给学生设计一定的物理情境, 并提出相反的假设, 然后用这些假设去证明知识的真实性。例如, 在讲摩擦力的方向时, 课本上讲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举例是向南推桌子。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 桌子向哪里运动?”学生答:“向南。”教师接着说:“所以, 桌子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北的, 其作用是阻碍桌子相对于地面向南运动。即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了这个基础, 在解释自行车后轮所受地面给它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就好理解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走?”学生会回答:“脚蹬了自行车。”教师接着问:“如果把自行车支起来再蹬还能走吗?”学生会回答:“不能。”教师再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支起来后自行车不再与地面接触。”这样就能得到结论:自行车向前走的力是地面给的向前的摩擦力。

五、引起争论, 激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思维始终是处于活跃状态的。在课上遇到的很多问题并不都是一点即通的, 所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会提出不一样的观点, 从而就引起了争论。而通过争论如果能够把问题解决,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例如, 学生对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平时身边太多的事例让学生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是肯定的, 如“自行车要向前走必须用力蹬”“要让球射门必须得用力踢”“风吹树动”等等很多事例表明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可又有学生会提出:“自行车不蹬了也不能马上停下来”“踢出去的球不能马上停下来”或“守门员用力把球接住不是让球运动而是让球停止运动”“没风了树枝也会摇几下”。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争论让学生的思维慢慢清晰起来, 问题的对与错也就有了正确的答案。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 篇3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总之,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见的几种方法 篇4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小结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一些理论概念较多的课程中,课堂小结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课堂小结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其效果的发挥。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小结 意义 问题 方法

一、探究意义

1.为课堂教学画龙点睛,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囿于时间有限、知识点较多,非常需要在课堂结束之前进行小结。所谓小结往往是几句简短的话语,其内容主要是对该堂课所授重点知识的概括、难点知识的强调。如果能够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课堂小结,会为数学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对当堂课程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2.为下一堂课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知识点都是一环扣一环,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当堂数学课上进行课堂小结,可以较好的为下一堂课做铺垫,借助归纳和总结,引起下一节课的知识点。将下一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当堂课的课堂小结中,让学生感受一种意犹未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小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现如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的普及率已经比较高。但是,并非所有老师开展的课堂小结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成效,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许多初中数学老师进行的课堂小结收效甚微。

2.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存在的问题

其一,课堂小结欠缺方式方法,无法吸引学生。

一些年纪稍长的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像辩论赛中的总结陈词环节,只是简单的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重难点进行简单的汇集,重述给学生即可。未能够学会和运用有效的课堂小结方法,使得课堂小结就像念课文一样枯燥无趣,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其二,课堂小结内容选择不合理,无法承上启下。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新进教师身上,由于对初中数学整体课程的知识点、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未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课堂小结,使得课堂小结的内容只是片面的进行概括和归纳,无法很好地承上启下。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常见的几种方法

1.归纳法

归纳法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小结方式,这种方式需要的时间比较短,往往只需要课堂即将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即可,教师需要在这几分钟的时间内快速而精简的将本堂课主要内容、数学思想及方法、重点实施进行汇总,借助语言、图形、表格等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重点,对整堂课有比较明细的印象。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比较系统、完整的对知识进行归纳并且不会赘述,可以将数学课堂上的中心内容、重点难点简单明了的凸现出来。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条件》时,老师可以运用归纳法进行课堂小结。即在课堂结束之前几分钟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黑板上列出,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所需条件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在列出的条件中做出挑选,选出能够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通过这种系统性的归纳方式,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一目了然,提高学生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数学能力。

2.延伸法

延伸法也叫作拓展延伸法,它是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必不可少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起到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动脑能力的目的。众所周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问题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因此,教师可以从问题出发,在小结时运用延伸法对内容进行总结。

例如,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老师可在小结时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出小结。教师问:“同学们,咱们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呢?大家对三角形的哪些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同学们回答到:“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三角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可以用△ABC表示。”如此继续下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问题内容、深度进行调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课堂小结。

3.比较法

比较法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可以将新旧知识点进行对比,而且还可以将相近知识点进行对比。使用比较法的知识点应当比较简洁易与概括,方便找出它们的异同,才能在小结时发挥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时,学生往往很容易将菱形和矩形的概念混淆在一起。教师针对这一易错点,可以在课堂小结时将菱形与矩形的判定方法分别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加深记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要想做好课堂小结,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课堂小结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归纳,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浅见 篇5

周银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普遍感觉不好教,学生普遍感觉不好学。在教师方面,往往存在着不能让学生领会概念的内涵,不能教给学生物理概念的产生背景;在学生层面,往往只满足于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对物理概念本质的理解。因此,让学生掌握并理解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向学生阐述概念,怎样引导学生领会概念的本质?本文略谈几点做法,与同行商榷。

一、让学生明确概念引入的内在需要

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建立总是伴随着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需要。如“速度”概念的引入是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密度”是为了说明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等的这一实际问题;比热容是为了体现我们身边不同物质吸热或放热后温度变化的难易程度;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而引入“压强”的概念等。教师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产生必须引入新的概念才能准确表达现实问题的需要,从而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物理概念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和现象引入物理概念,学生会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学习物理有用。因此,教师要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同时为他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如在教学“比热容”的概念时,引入海边浴场游泳的情境,中午发现沙子很热而海水很凉,傍晚时再去海边,却发现海水相对热而沙子却很凉,提出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和放热降温都比海水快的缘故,然后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通过从学生感同深受的现象入手,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迫切探究的欲望,在老师的引导下的逐步的建立物理概念。

三、给学生展现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方法

物理概念是为了说明或解决某一问题而引入和建立的。教师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不知所以然,就很难接受。而教师如果在实验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或模拟实验,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抓住现象的本质从而抽象出概念,就会使学生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如“速度”概念的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列举一些事例,说明物体运动有快慢之分,进而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图片,问:作为观众,你如何来判断哪个运动员跑得最快?而最终的胜利由裁判员来决定,他又是如何判断的?从而逐渐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是“相同时间比路程和相同路程比时间”,进而启发学生得出物理学中通常采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从而逐步给出速度的概念。

四、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概念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物理概念,学生如果不能结合概念生成的背景,领会概念的本质,更会觉得晦涩难懂。因此,教师在教学概念时,要尽量采用形象鲜活的事例来引导学生,运用贴近学生心理的方法来启迪学生。例如:“密度”概念一直是物理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此往往一知半解或领会不透,不得要领。教师在“密度”概念教学时,应着力让学生比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进而得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等,而只要是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进一步让学生领会“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这个属性就用“密度”来表示。又如在讲解“电阻”这一概念时,除了让学生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还让学生明确电阻还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一段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大小和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只决定于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导体的温度,学生理解了这样的本质,就不会犯“电压为零时电阻为零”的错误了。

五、在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向学生初步进行了概念教学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通过习题计算、自然现象的解释等促进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还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后,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道题:某导体两端加上6V电压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3A,则导体的电阻是多少Ω?若导体两端电压再增加3V,则通过导体的电流为多少A?若导体两端的电压变为零,则导体的电阻变为多少Ω?通过导体的电流为多少A?在练习这个问题时,不少同学前面两个问题都能做对,但做第三个问题很容易得出电阻为零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强化对电阻本质的渗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电阻的理解,同时让学生领会物理公式要结合物理量的意义才能领会准确的含义。

六、运用公式,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由概念推导出的公式,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公式的含义,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建立。以密度公式的引入为例,在学生知道了“1m3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之后,就可得出,要计算某种物质的密度就要求1m3的体积的质量,如2m3体积的质量是1600Kg,学生很自然的就想到“密度=质量/体积”即“ρ=m/V”,从而计算出1m3体积的质量是多少,所以,公式“ρ=m/V”的意义就是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摘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构建起有效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所思考、探究的课题,而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也是同样如此。至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并要对其的实现策略加以研究、探索等,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将物理学科的价值、效用等展现出来。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其的实践路径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前言:对于物理这一学科而言,其最终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学生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情感,使其掌握必备的物理知识、技能等,以获取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至此,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将该学科的价值、效用展现出来,教师一定要致力于有效教学的实现,对教学形式、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加以规划等,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而贡献力量。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有效性教学,通常情况下就是指,教师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后,可以使学生们获取到相应的进步、发展,使教学获取到相应的收益。但假如教学并没有获取到效益的话,其的原因也是多个方面的,并不是指教师教得不认真、或教学内容没有完成,而是学生学的好与不好。总之,要想使有效性教学得以实现,就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其获取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避免一些低效、无效现象的发生。

对于有效性教学这一理念而言,主要可以将其划分为五点:1.关注学生们的进步、发展[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好教学对象,意识到教学并不是唱独角戏,而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交互,以进一步地突显其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大大加强。

2.应对教学效益加以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效益与时间的观念,不能完全的按照感觉走,也不能将“效益”简单的理解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讲授最多的内容”,教学收益并不取决于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单位时间等加以综合性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使学生们从中获益。

3.关注教学中的量化、可测性。在此方面,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应尽量的具体、明确,以为教师教学效益的检验提供依据,但是也并不能认为量化就是最好的、最科学的,而是要做到结果与过程、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师的教学表现展现出来,拒绝量化、过于量化。

4.应强化反思意识。在开展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应对自身的日常行为、教学行为等加以反思,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充分地考虑,应反复地探究“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吗?”“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算是有效呢?”“有没有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呢?”借助于这样的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完善、更有效,将有效教学这一目标真正地落到实处。

5.增强自身认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深刻地意识到,有效教学也是教学策略中的一种,其要求,教师应运用相关的策略知识,结合于实际的教学情景,来做出教学策略。至此,教师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将有效性教学的策略、价值、效用等展现出来。

二、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营造课堂氛围,构建有效教学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学,要想使最终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就一定离不开课堂环境的构建[2]。至此,初中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认识到这一点,并要结合学科特点,致力于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有效地降低物理知识的枯燥性、抽象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使最终教学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较为有限,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应将自身的效用展现出来,使有效教学得以真正的实现,将该学科的内涵、价值、作用等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讲解“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致力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全面地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们乐在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将一个猜纸牌的小魔术融入进来,集中学生的专注力,使其对课堂的参与兴趣得以强化;而在魔术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魔术的奥秘,也就是运用了平面镜这一原理,以进一步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并对课堂氛围起到了一个活跃的作用,促使授课目标得以逐步地落实。

(二)培养自学能力,构建有效教学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自学能力的培育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至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其逐步地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以获取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1.指导课前预习。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证明,部分学生之所以物理学习的成绩、效果差强人意,与其学习习惯的好坏,也有着莫大的关系。比如,部分学生难以自主地学习、掌握、分类、总结知识等,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漏洞,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至此,教师就可以从课前指导入手,促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在讲解《认识浮力》一课之前,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来设计出导学案,并将其用于学生的预习中,全面地增强学生预习的有序性、规律性、实效性等,使其的预习效果得以显著性的增强。

2.引导总结归纳。在物理这一学科中,主要包含了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物理规律等,以形成了物理学[3]。至此,为了促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保障有效教学的实现,教师也应注重于总结归纳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记忆物理知识,在其的脑海深处构建起知识表象,强化其获取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完善性等,使有效教学得以真正的实现。例如,在讲解《电流做功》一课之后,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引导作用,将微课这一资源引入进来,借助于微视频的方式,将各个知识要点集合起来,在微博、QQ等平台中上传给学生,便于其在总结、归纳、复习中使用,使其实现查缺补漏,促使其学习习惯的逐步形成。

3.注重错题纠正。在物理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轻易的就可以规避的,部分学生可能在后续学习中依旧会二次出现,对其最终的学习效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至此,为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增强,教师也应注重于错题纠正,为高效课堂的实现而助力。例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将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纠正方式等记录下来,并在复习、闲暇时间内反复观看,避免此类错误二次出现,促使学习习惯的养成。总之,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使有效教学得以真正的实现,就一定要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工作,促使其实现自主学习、长久学习、终身学习等,为其后续的学习、发展等打下有利基础。

(三)应用现代技术,构建有效教学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技术也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并成为教师们实现有效教学的路径之一。至此,初中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学习体验等,促使有效教学得以实现。

例如,在讲解《多彩的光》这一单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多媒体引入进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这其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为载体,在大屏幕中,为学生呈现出水中倒影、铅笔“折断”、小孔成像、日食形成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找出哪一现象是反射、折射现象等,促进其的思维发展,使教学效果得以增强。在此形式下,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专注力,带给其一定的新颖感,也能够活跃其的思维,使其辨别物理知识,累计生活经验等,达到一个一举数得的最终效果。

(四)注重实践探究,构建有效教学

在物理学科中,通常含有大量的物理实验,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其探究能力的路径之一。至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对物理实验引起必要的注重,并要大力的鼓励学生课外实验、分组实验等,使其在实验中大胆创新、大胆想象、大胆实践,以在强化其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物理素养的同时,促使其获取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例如,在物理实验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动手能力较差,不会对照电路图来进行连接、在连接电表上的正负极时出现错误等。至此,针对于这些情况,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等,应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实验探索,促使学生在这其中验证物理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创造力等,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们的主战场,促使其获取知识,保障有效教学得以持续地落实。

(五)开展小组合作,构建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落实好三维目标,已经成为教师们所关注的焦点。至此,在物理教学中,为了保障有效教学得以真正的实现,教师也应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组织作用,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引入进来,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促使学习任务的完成。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譬如,分组不合理、合作目标设定的不恰当等,需要教师下意识的规避,保障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例如,在这其中,教师应秉持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应保障每组既有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中等生、后进生等,促使其实现资源互补、共同进步。另外,在设定合作目标时,教师也应结合教学需求、学生学情等,保障目标设定的合理性、科学性,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助力。在此模式下,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使三维目标得以逐步地落实。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致力于有效教学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借助于此,不仅有利于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的更新、创新,也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新颖感等,将学科效用发挥到最大。虽然,在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意识还较为淡薄,但我确信,只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使这些不足得到完善,向高效课堂的构建迈进。

参考文献:

试议初中物理的几种教学方法 篇7

一、培养各种阅读能力, 体会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阅读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什么学科, 都离不开阅读, 尤其在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上。阅读的分类按程度分有略读和精读;按时间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但无论什么样的阅读都要有目的的, 而学生在阅读中无分辨能力, 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样就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面以略读与精读为例谈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 略读

大概地浏览知识, 一目十行, 检索出有用的信息, 物理知识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 上课前通过略读对新课有一个粗略了解, 找出知识点作出标记, 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 攻克难点。如:在讲《力》一节课时, 学生先略读本课, 大概认识本课的基本内容, 然后找出“力”的定义, “力”的符号和单位, 它是怎样产生的? 分清主次进行细读, 还可以通过略读回顾旧的知识为新授课准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涉猎广泛, 不可能占用太多时间每处都精读, 所以略读获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二) 精读

反复琢磨, 通过分析理解, 达到弄清含义, 是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方法。尤其在上课时, 对于重点知识 (概念、规律、实验等) 边读边记, 对关键的字词, 也要加深理解, 如:“重力方向”关键词是“竖直向下”, “压力方向”是“垂直接触面”。精读要求理解课文精华部分, 仔细推敲, 字斟句酌, 理清每字每句的意义。

根据分类不同, 还有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通读 (鸟瞰式阅读) 、泛读 (开阔视野广泛阅读) 、速读 (扫描式阅读) 、选读 (针对性阅读, 选取自己有用的) 和再读 (温故而知新) , 这些方法都比较好, 当然阅读的方法因人而异, 同一人也可以选择不同方法,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 灵活运用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类认知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经过观察现象, 比较异同, 从中得到启发, 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科学结论的, 观察是学生学习物理时的一种重要手段, 尤其在初中阶段, 主要是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 观察物理实验的方法及操作过程, 启发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一) 观察要有目的和侧重点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观察时, 必须对学生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 制订一定的计划, 按计划仔细观察, 提出问题, 寻求答案, 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如: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要让学生观察哪里是1倍焦距, 哪里是2倍焦距, 物距是多少, 像距在哪里, 等等, 没有明确目的的学生在观察时很容易因好玩而只顾看热闹。还要分清什么是学生难理解的, 什么是学生易懂的, 确定哪些是重点观察, 哪些是次要观察。

(二) 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 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 有些物理理现象及实验比较复杂, 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很必要。那么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就要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研究液体的内部压强实验中, 学生在观察中要有步骤地观察:1.先观察压强计, 用手指挤压金属盘上的橡皮膜, 观察U形管出现的高度差与压力大小的关系。2.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 观察U形管内液面差, 观察水的内部有压强。3.改变橡皮膜的方向, 观察液体向各方向都有压强。4.观察同一高度下, 液体在各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5.观察不同深度压强计是怎样变化的, 找出液体压强与深度有什么关系。6.观察不同液体 (最好是“水”和“硫酸铜”, 二者密度差别大 , 颜色不同容易观察) 在同一高度下压强是怎样的。

(三) 观察时要有疑问与思考

启发学生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如观察演示实验惯性定律时, 当观察小车在同一高度上从斜面上滑过分别经过毛巾、棉布和木板表面时, 运动得越来越远后, 要同时思考以下问题:小车在越光滑的平面滑得越远, 如果平面再光滑点, 小车会不会滑得更远, 如果平面无限光滑, 没有阻力地运动时, 运动距离会怎样呢? 经过观察、设问、思考及推理以加深对后面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的理解。

三、培养动手能力, 使学生爱上实验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它可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尤其在提高学生的技能方面非常重要。

实验类型有几种:1. 演示实验是对学生起示范性作用的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 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从而更完善地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公式及物理规律;2. 学生分组实验是让学生自主完成验证物理规律的操作过程, 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不但如此, 分组实验同时还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培养;3.家庭小实验要求理论联系生活, 让学生学以致用, 并用生活中的现象解释物理规律;4.课堂实验一般是边实验边学习, 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物理知识, 由易到难逐渐深入地学习物理规律。

四、培养思维能力, 在疑问中学习思考

“学贵有疑”, 没有疑问, 就没有学习。在学习物理学科的过程中, 要进行设疑, 以达促使学生多动脑, 多思考, 在质疑中思考物理概念的意义, 理清物理现象和规律,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如:掌握区别蒸发和沸腾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点时, 就要有以下设问及思考:1.为什么二者发生的部位不同? 2.同样是汽化, 观察时为什么表现出来的现象不同呢? 3.为什么沸腾要有一定温度? 还需要持续加热, 蒸发却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然后进行研究, 思考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对物理学科的各种结论, 也要抱有疑问, 为什么这样的结论是对的, 那样是错的, 都要加以思考, 这样对知识不但掌握得更加牢固, 而且能够深刻理解, 把前人乃至别人的经验都变成自己的。另外,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多种思维模式, 灵活使用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增强记忆能力, 掌握好的方法

为了将知识掌握更牢固, 就要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选择好的方法, 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图表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类比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和知识树型记忆法等, 这样可使学习效率增大, 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知识, 进行科学记忆, 使头脑中储存的知识更牢固, 在新的学习中, 更好地利用以前的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

(一) 牢固记忆, 重在理解。

如:概念学习中“功率”、“额定功率”、“有用功率”、“无用功率”等易混淆概念, 就要理解它们的不同, 不发生混乱。

(二) 快速记忆, 抓住重点。

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抓重点记忆, 才能记得既快又牢。如口诀记忆反射定律时, 紧抓重点编排顺口溜为:“三线共面, 法线居中, 两角相等, 光路可逆”, 16个字就完全记住了光的反射定律。

(三) 准确记忆, 反复强化。

记忆的知识通过运用、巩固, 才能加强, 就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或习题练习达到对知识记忆的巩固。

六、培养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成绩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项选择去培养, 而是各种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的共同提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从易到难进行各方面训练, 在练习和考试中, 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和培养, 及时找出学生的能力缺陷并加强训练。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构建的几种形式 篇8

初中物理知识网络构建的形式主要有:大括号式、表格式、概念图、思维导图等。

一、大括号式

大括号串联知识,表明知识之间的层级关系,有利于学生自然回忆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做到点和面的复习。

二、表格式

表格式较为简明,概括性强,便于学生接受复习课上,对于一些语言点的归纳,表格式板书更实在。因为它简洁、扼要,便于归纳、总结、概括。在互动学习中,经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把所学的知识点分解、综合、归纳、演绎,学生掌握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可以达到强化记忆,便于检索的目的。

三、概念圖

利用概念图,学生组织整合信息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后,有些知识点只是零散地存放在大脑中,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结构框架。教师要利用概念图,通过概念图中节点、连线、连接词的运用把各知识点之间建立关系,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把所学知识融入知识框架之中。利用概念图能把整个课程内容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整合在一张概念图中,能够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

四、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简洁明了地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导图能使个人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使知识联点成网,因此,思维导图能支持整体的学习风格。

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找到相互联系,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多个维度联系相关的知识。不同的单元、不同阶段的复习所采用的知识网络也是不同的,但是最终要使知识网的联系更加广泛,更加优化。

爱的几种样子初中作文900字 篇9

世界因为有了爱而丰富多彩,一场欢聚酝酿成一方幸福;一次教导斟酌成一份关爱;一个约定蔓延成一片温暖……这就是爱的魔力和神奇。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家是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一个永远温馨而动人的话题——这里,父母用慈爱的伞为儿女撑起一方晴空,用辛勤的汗水换来我们幸福的生活。每当星期五回到家,父母亲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吃晚餐时妈妈常常亲切地问候我说:“女儿,这星期在学校过得怎样,开心吗?数学有不懂吗?”这时,我咽下嘴里的那口汤似乎甜蜜的糖水,心满意足地笑了。寒冬的夜晚不再会孤寂,因为家人的爱是天使般的降临,带来了天上那轮皎洁的圆月。

爱,就是父母与儿女间和谐融洽的欢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我成长路上的启明灯。初二的课程紧张而繁重,但老师总是百忙中抽时间培养我们的人格。在课堂上,她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深刻地记得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老师也是这样一位以“俭以养德,静以修身”为生活态度的人。

有一天夜晚,老师把我叫出去谈话。此时的.林老师不再是平常的严肃,总绷紧着脸的样子,而像一位和蔼亲近的长辈朋友。她用父母般温和的语气对我说:“刚才我见你下课了还在做作业,时间不够吗?”我小心翼翼地回答:“嗯。没有时间复习,便下课也做,争取时间。”然后她若有所思地笑着说:“傻孩子,下课时应到处走走,放松一下大脑,这样做事才能事半功倍。”“老师,您刚才所说的事…事半功倍,跟事倍功半有什么区别呀?”我带着问号说。“事半功倍呢,就是……”老师耐心地给我解释。此时此刻,我分明地感觉到风儿在翩翩起舞……

爱,就是老师对学生亲切耐心的教导。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友情是一抹明媚的阳光,会照亮我们孤寂的心灵。校园里有一条路,使我们并肩而行无数次的。路上充满着彼此的欢声笑语,不为人知的小秘密,遥不可及的大梦想。我们曾一起抬头仰望夜空数星星,总喜欢幻想着各自的未来。未来是一段充满分岔的大道,我们需要面对分离,但互相也一定会守着向日葵的约定——勇敢、执着和信赖。

爱,就是与朋友间不可或缺的依赖信任。

试议初中物理的几种教学方法 篇10

新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自2012在全国推广使用。我作为第一批使用本教材的一名物理教师,深感新教材在知识结构、知识内容上更加严谨、合理,并在学生自学以及教师导学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年半的教学实践中有感而发,提出几点感想。

首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原教材中是安排在九年级。一般的教师在处理这节内容时并没有引起特别的重视,故相对处理得较简单,所用时间也不多。这是因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数学基础,学习相对轻松,效果也不错。

但是新教材放在了整个初中物理的第一节,我想教材的编写团队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知识的储备水平,我认为再像老教材那样处理是不妥的。在这一节我认为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关于单位的换算以及科学记数法的运算。因为,(1)初一的数学虽然有过学习和接触,但数学上并没有作为重难点进行教学,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是参差不齐。(2)纵观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单位换算以及科学记数法的运算几乎贯穿各个章节。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此处不掌握好,学生学习起来特别是解题就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此处教师应该去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恶补,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安排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中教材设计的实验操作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是:(1)用测力计测出某物体所受的重力;(2)把被测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同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3)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总重力;(4)测出小桶的重力(详见教材54页)。按照教材的这种设计,我想只要是一位有过几年从教经历的教师都能看出这种实验步骤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其实验会造成误差偏大的后果,编者的意图在这里我不再做过多的揣摩,我仅将我在处理这个实验的做法提出来以供大家批评指正。按照我校“三环六步”的教学模式,我在导学案第二步“学生展示”环节中将教材的步骤原封不动的放在这一环节中,但在实验开始前以“教师寄语”的形式给学生指出:在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是有缺陷的,请学生结合学过的“测量物质的密度”的相关知识将缺陷找出来,并说明此缺陷会造成什么后果?正确的实验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再请学生根据正确的实验顺序重新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如此一来我既避免了在教学中与教材冲突的尴尬,又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再次,就是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一节《电能 电功》中关于电功的计算。书中给出了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但书中的例题的讲解我认为也是不严谨、有问题的。如,教材的原题是:

例题.有一只节能灯接在220 V的家庭电路中,通过它的电流为0.09 A,计算这只灯使用5 h用电多少千瓦时。

解:W=UIt=220 V×0.09 A×5 h

=0.099 KW?h

所以,这只节能灯工作5 h消耗的电能是0.099 KW?h。

从这道例题可以看出在运算的时候单位没有统一,而教材也没有给出明显的说明,容易给学生造成误导。所以我认为这是教材的一个遗憾。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在这里一定要注意补充。如:

解:t=5 h=1.8×104 s

W=UIt=220 V×0.09 A×1.8×104 s

=3.564×105 J=0.099 KW?h

所以,这只节能灯工作5 h消耗的电能是0.099 KW?h。

通过对整个新人教初中物理全系教材的使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个人对以上三处的教学有感而发。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这里毕竟是我的一家之言。以此作为与各位同仁教学经验的一种交流,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以求共勉!

(作者单位 重庆市开县大进初级中学)

提高物理实验能力的几种方法 篇11

物理是由无数科学家经过无数次试验得出的无数规律和结论的结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物理是从试验中来回实验中去,历史上的科学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我们又从实验中去验证它、体会它、应用它。没有实验就没有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实验就没有阿基米德原理,没有实验就没有焦耳定律,没有实验就没有欧姆定律……物理知识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又在我们生活中得到验证,离开了实验物理知识就变得抽象难懂,枯燥无味、没有实验物理知识就缺乏说明力,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可以说不会物理实验的学生就是没真正学会物理的学生。因为物理知识需要用实验去体会。实验能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们应教会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知识,验证知识,发现新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物理实验的能力呢?以下谈几点经验做法: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件有趣的事,做实验时他往往沉浸在新奇的实验现象中。如在演示“光的反射”实验时,用一束光代替光线沿光屏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处,这时光屏显示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垂直于平面镜的法线,这时我们要提醒学生们分清三线,注意三线的位置关系、角度关系和变化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多引导,多提问,并鼓励学生发言提问。

二、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就是兴趣,在做實验之前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提问和探讨的氛围,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同时培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意实验必须要操作规范

1.演示实验

俗话说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站在讲台上,全班同学都在注视你的一举一动,如果你的操作不规范,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会被学生印在脑海中,带人分组操作,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后果就极为严重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按操作步骤规范进行,细致耐心地走好每一步,小到实验台上物品的摆放,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要熟练规范进行,没有认真严谨的老师就没有细致认真的学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学生规范细致地进行每一步。

2.分组实验

在分组试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学生,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要求学生预习要充分,对实验器材、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才能做得熟练准确。

细心检查实验器材,看看器材够不够,有没有缺损、毁坏,想一想每种器材的作用,可故意少给或错给一种器材看学生能不能发现,这样长期进行就能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做事胸有成竹的习惯。

做完实验学生整理要规范。有些学生常常做完实验,就离开了或胡乱整理一下就走了,这对下一班做实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自己也没养成好习惯,我们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

四、联系生活设计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便利条件设计实验。如:你能利用滑轮组把玉米运到房上吗?你能说出滑轮的好处吗?你省了多少力,省力多少与绳子股数有什么关系?如把书放在书桌上,用细线拴好,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书,因为拉力等于摩擦力,可以测出摩擦力,然后在书上再放上文具盒,拉力增大说明什么,然后把书放在棉布或毛巾上重新做实验又说明了什么?用我们身边的物体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

五、及时巩固所做实验

在做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疑点,需要在做完实验后及时讨论解决,做完实验来一个同组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是非是必要的。要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开拓思路,在探讨中总结合理的实验结论。

试议初中物理的几种教学方法 篇12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停留在单独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而应有机地融合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去。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物理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物理情境的探究,建立概念、理解规律,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物理信息的查找、加工、利用等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物理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较高对物理信息进行处理与应用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培养高中生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协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物理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别于电脑技能的培训,主要通过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物理学科为情景,以解决物理学习问题为动力,以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评价、反馈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为目的。

我设计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通过网络课堂教学,培养运用基本信息工具的能力

当今,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运用基本信息工具的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成为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认知创新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去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项学习、开展一项研究时,他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还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物理网络化课堂教学正是通过网上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

2. 与虚拟实验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物理实验过程往往中途不能慢速演示或暂停,而计算机模拟实验却可以,例如:波的传播,LC电路充放电过程等,通过模拟实验,物理变化过程会变得清晰、明朗。与虚拟实验相结合,学生易于认识物理变化规律,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课件需要教师制作或应用别人制作课件内容实施。

3. 与常用软件工具相结合处理实验数据

多组物理实验数据用笔算是常规处理方法,不少学生因为繁琐而不感兴趣,造成重物理实验过程而轻实验数据正确处理。通过Office组件Execl中定制公式处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数据,快速而简捷,同时利用该软件中的“图表选项”画出“XY散点图”,学生可进一步理解“M一定时a与F的关系”和“F一定时,a与l/M的关系”,从而轻松实效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种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浓,讨论交流激烈,效果极佳。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实验设计思想:以小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以改变小车质量。在小车上拴一根细线,细线通过定滑轮挂一个小桶,小桶内可以放重物,小车受到的拉力大致是小桶及重物的重力,通过改变小桶及重物的重力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在研究小车的加速度a与拉力F及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可先保持M一定,研究a与F的关系;再保持F一定,研究a与M的关系。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

说明:小桶及重物的质量跟小车相比质量较小,因此细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小桶及重物所受的重力。

实验操作: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控制质量不变)

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系上细绳,小车的后端系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一个小桶,小桶里放有数量不等的砂子,使小车在拉力F1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根据纸带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1,控制质量M不变,改变小桶及重物的重力F2、F3、F4,重复几次实验,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2、a3、a4……

用Execl软件处理得到实验结论:对质量一定的物体,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即:a∝F。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控制外力不变)

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的前端系上细绳,小车的后端系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一个小桶,桶里放有一定数量的砂子,使小车在拉力F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

控制拉力F不变,根据纸带求出小车质量为M1时的加速度a1,改变小车质量M2、M3、M4,重复几次实验,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2、a3、a4……

用Execl软件处理得到实验结论: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a∝1/M。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即F合=ma。

4. 与网络资源库相结合

这是指用存放于校园网中的资源库中的学习内容,进行网上学习、测验和考查。这种方法可取代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方式,减轻教师出题、阅卷劳动强度,能使物理教师把精力集中在作业、试卷质量分析上,提高教学质量。

我运用以上模式,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的同时,物理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将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物理学习中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素养和信息素养。学生真正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学习者。

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篇13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

科技的飞速发展衍生了很多新兴技术, 其中, 多媒体技术就广泛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探索, 掌握相关课程。例如, 教师在教授初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期教材Unit 10“I’m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课程时, 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关于篮球运动的小知识, 播放一些篮球比赛的小短片, ,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引入课程内容,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增强学生的口语练习

英语学习离不开使用, 然而, 即使学生在学校, 运用英语的机会也很少, 大多进行英语对话的地点还是在课堂中。所以, 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口语练习时间, 让学生将学习过的英语单词、语法通过相互沟通进行运用, 进而更深入地记忆英语内容。例如, 教师在讲解Unit 2“Where’s the post office?”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假设情境进行对话, 进而帮助学生深刻记忆相关单词、语法, 拉近英语同学生间的距离, 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 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

英语学习是一项长时间的过程, 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方可收获成功。学生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例如, 在记忆单词时需要很多时间, 背诵很多次才记住, 但是过了几天又忘记了。长此以往, 学生就可能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与自信。所以, 教师应利用鼓励的语言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树立信心, 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综上所述, 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 应灵活运动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建教学环境及口语练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摘要: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所以, 学生能够灵活、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对话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每一个初学英语的人都希望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或窍门。然而, 英语学习并没有近路可行, 只有运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浅谈解决高中物理问题的几种方法 篇14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验证;数学知识;归纳推理

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它改革的目的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给我们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在接触不同的物理问题时,必须具备哪些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较轻松地解决这些物理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几种常见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

物理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能力。”许多物理规律是通过具体科学的实验操作得出的合理结论,比如光学实验、电学实验等,通过这些学生自己操作过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解答了疑惑。还有的物理内容是运用多次实验再进行适当的合理演绎推理的结果,最早的有关物体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例证:伽利略在察觉到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缺陷后,通过大量的实验,再进行一定的推理,得出了至今为止都无可争议的科学结论。

高中物理的一些知识内容如果能用实验来验证,会增加学生的信服度,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有关平抛运动的知识,在实验前,学生在理解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时,总有点半信半疑,在自己实验操作验证后,碰到这类问题基本都是迎刃而解。在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当对一些实验的过程及器材进行必要的创新,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验的方法除可以进行验证、判定以外,还可以利用实验过程中的物理现象为基础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索,从而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

二、巧用数学知识的方法

一般的数学计算能力是每个高中生都具备的,它能解决一些有关物理公式的计算以及大部分涉及到数字计算的物理问题,运用必备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当前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数学基础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巧用数学知识于物理中,对于解决物理问题来说,无疑是增添了新的途径。运动学中,涉及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较多,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除了正常的运用公式外还可借助数学中的图像知识:如利用v—t图像,求面积可顺利求出一定时间内物体发生的位移,它不仅能形象地判断物体的具体运动情况,就是学生比较棘手的追赶问题,,也可用图像轻松说明。

丰富全面的数学知识有时能解决一些棘手的物理问题。例:一个质量为m,初速度不为零的微粒和一个质量为M静止的微粒发生正碰,碰后系统损失动能为E,求:m微粒的最小初速度v0为多少?分析:利用数学中的不等式性质:定积求和找极值,设碰后两微粒的速度分别为v1、v2,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mv0=mv1+Mv2,mv02/2=mv12/2+Mv22/2+E 解得,v0=(m+M)v2/2m+E/Mv2≥2√(m+M)E/2Mm,即m的最小初速度为√2(m+M)E/Mm。

类似这种不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还有二次函数的配方、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等,在解决一些特殊的物理问题时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三、必备的分析推理方法

在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时要突出分析推理过程,必须进行一些分析归纳推理方法的教育。归纳推理方法教育是其它方法教育的基础,归纳推理方法的掌握也将为其它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高中物理的归纳推理具体过程为: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相同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下进行物理判断,归纳推理出一般结论,再进行一般验证。比如说“物体在光滑的地面上运动”这类题,不管它是否发生碰撞还是下落等等,在进行分析时都往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方向推理,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尝试推理,合理的严密推理有时能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看到物理本质,比如自由落体问题,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分析推理,可能至今都认为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

掌握一定的分析归纳推理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技巧,也有利于在以后的情境和物理问题中加以灵活运用,并且让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解决有关规律、概念的物理问题。

上一篇:关于小学生英语日记下一篇:汽车销售顾问技能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