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精选12篇)

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1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探讨

土地是人类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耕地资源,又是土地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耕地提供了人类生命活动80%以上的热量和75%以上的蛋白质,人类88%的食物来自耕地。耕地是极其有限的稀缺资源,它的`质量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利用,终将耗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由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占用耕地、毁坏耕地过多,为此而吃尽了苦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因此从总体上说,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在整个自然资源中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追求和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

作 者:纪美华 作者单位:南京金经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南京 210029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年,卷(期):“”(z2)分类号:F301关键词:耕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对策

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2

针对上述两种用水模式特点, 笔者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三个原则: (1) 替代性原则, 即在可能的情况下, 用低品质水代替高品质水; (2) 再生原则, 即通过处理净化手段将低品质水提升为高品质水; (3) 减量原则, 即减少单位产品及服务耗水量,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1水资源替代利用

市政、农业、工业中许多情景采用低品质水即可满足需求, 对于这些情景应加以区分识别, 减少这些环节高品质水的利用。

中水回用可以作为工业蒸发冷却水、农田灌溉用水、景观用水等,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量已超过美国, 年处理污水量接近黄河径流量, 有效利用这一低品质水资源, 将大幅降低我国水资源消耗。低品质水代替高品质水的另一典型案例是香港的海水冲厕系统, 这一系统的有效运行减少了20%的市政水资源消耗;香港国际机场通过采用自来水-海水-中水三源供水系统, 可以降低50%的水资源消耗[1]。水资源的替代性原则同样适用于以家庭或者小区为单位的小规模水资源利用情景。在澳大利亚的Melbourne, 通过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为洗衣、冲厕、庭院绿化供水可以降低40%的家庭市政用水量[2]。某铁矿采用矿坑雨水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水源, 雨水直接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用水加以利用, 经过生活水净化处理后可作为生活用水, 完全替代了地下水或地表径流淡水消耗。

城市污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利用等替代性水资源可以有效的降低淡水资源消耗量, 是未来水资源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替代性水资源利用仍存在一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中水处理技术尚不成熟, 系统可靠性及建设造价较高;大气污染造成雨水需要进一步处理后进行利用;海水只能在沿海地区利用, 且大部分地区缺乏相关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 以家庭或者小区分散式替代性水资源利用具有较大的优势, 对于建设节水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加强替代性水资源利用相关教育、宣传及相关技术产品研发, 推广和普及家庭及小区水资源替代性利用。

2水资源再生利用

再生原则即通过处理将利用过程中的低品质水提升为高品质水加以二次利用, 通过多次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污水经过不同处理工艺可以提升为不同品质的清洁水资源加以利用, 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环节可以采用流程再生水加以利用, 如收尘废水、洗车废水、冲洗用水、轴封用水等经过处理后可以回用于生产流程及非生产性应用。

城市污水回用为饮用水包括直接回用和间接回用两种方式, 直接回用即通过多级处理工艺将污水逐级提升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间接回用即处理后的污水经过地下或者地表水库天然处理后再次进行处理后作为饮用水。纳米比亚Windhoek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开始采用污水处理后直接作为饮用水, 未见引起健康威胁, 但污水处理后直接回用技术仍不成熟且不为大部分公众接受, 应用前景不乐观[3]。美国加利福尼亚Fountain Valley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污水间接回用于地下水项目, 污水经过二级处理工艺、微滤、反渗透和紫外消毒工艺后注入地下含水层, 提供该含水层20%的补充水, 该含水层为200万居民的水源[4]。

由于技术、公众接受度等原因, 污水提升为饮用水品质目前还无法规模化利用, 但作为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应用情景具有广阔的前景。工业领域水质提升有较大应用前景, 不仅可以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 而且可以减少工业污水排放量, 减少工业生产对水环境的扰动, 具有重要的意义。

3水资源减量利用

水资源利用减量化即降低单位产品及服务的消耗水量。

农业是水资源消耗大户, 通过采用节水措施来减少其水资源消耗量, 如种植低耗水量植物、激光土地平整技术、滴灌、根部灌溉等新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单位农产品耗水量;工业冷却水是典型的消耗型水资源利用, 通过采用空气冷却等新型冷却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业用水消耗量;新型节水厕所, 如发酵型污水厕所为生活中水资源减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可以降低20%左右生活用水量。

降低水资源输送过程中的损失也是水资源减量利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 城市给水管网漏失率约30%左右,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漏失率可以降低到10%以下, 大幅降低淡水资源消耗。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降低水资源输送损失。

4水资源利用中的水质问题

水质问题主要涵盖三方面污染物的问题, 即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物。不同的应用情景对污染物的限制差异较大, 在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的需求情景进行分类管理, 保证水质满足其对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物的要求。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不同水质需求的水资源梯级利用, 最大程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5结论

针对水资源利用可划分为消耗性和非消耗性两种模式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三种模式, 即替代性原则、再生原则和减量原则。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表明, 在农业、工业和市政领域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实践三个原则对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水资源利用可以划分为消耗性利用和非消耗性利用两种类型, 本文从提高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了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三大原则, 即替代原则、再生原则及减量原则, 并结合不同情景下的应用案例对三大原则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水资源,替代,再生,减量

参考文献

[1]R.W.K.Leung et al., Water Sci.Technol.65, 410 (2012) .

[2]S.Muthukumaran, K.Baskaran, N.Sexton, Resour.Con-serv.Recycling55, 945 (2011) .

[3]P.L.du Pisani, Desalination 188, 79 (2006) .

浅谈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3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20-871

【Abstract】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realize, safeguard and develop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improve the actual demands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point of view, efforts to solve water problem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rson, to comply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w,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o prevent viola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1. 前言

(1)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2)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2. 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2.1 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2.2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2.3 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4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遡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1)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3.2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3.3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4 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5 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2)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4.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2] 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4

姓名:刘凯洋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1134101127 摘要:“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类文明的发祥和发展与水密不可分。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而文明的衰落也与人类没有珍惜水、善待水有关,所以现在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将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入手,通过剖析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找出原因,并尝试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下,探讨新的治水对策和工作思路,用于改进实际工作,并对水资源治理工作进行有益的探索。关键字:水资源文明现状原因挑战对策 我国水资源现状 1.水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令人触目惊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严重,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污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2.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个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连年出现洪涝灾害。干旱和水灾都给工农业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cm的耕地130万hm,减少耕地300万hm,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9%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仅以黄河为例,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的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容量累计200亿m。3.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供水具有成本,这就体现水的商业价值。但是我国现行水价偏低,在发达国家水价与电价的比例是6:1,水比电贵,而在我国是1:1,甚至更低,水费往往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不讲经济效益,水利建设投资也是由国家财政预算加以解决。近年来,国家对水利行业尽管进行了多方面和大量的改革,但水价调整力度远远不够,目前水价根本起不到调节水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各地水费标准只达到测算成本的62%,农业水价还不到成本的1/3;水费仅占居民日常开支的0.3%左右。水价格的低下,使之与其他商品相比,比价十分不合理,许多家庭支付的水费占家庭生活支出费用的比重越来越低,每人每月的水费不足500g大米的价值。黄河流域水价更是偏低,宁夏、内蒙古、河南、山东四省区的引黄灌区水费标准仅为6厘-4分,引水渠道水价更低,下游引黄渠道1000m黄河水的水价仅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造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2]。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1.水资源产权管理混乱

按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水资源归国家、全民所有。这种安排在传统体制下必将会演化为国家拥有归属权,国家之中的不同利益主体拥有使用权的结果。现实情况下国家这一所有者代表经常缺位从而导致对水资源使用者的管理不完善,表现在使用者无偿占有或使用水资源,对破坏、严重浪费水资源的使用者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在存在水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情况下,水资源的使用权数量是根据使用水资源的效率原则来配置的。然而在其不健全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水资源使用权数量的配置则难以体现效率原则。由于现行水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有效的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水资源谁就控制水资源的使用权,影响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弊端主要是以条条为主,块块为辅条块分割严重,块块利益诱导大于条条约束;部门林立,缺乏综合管理,管理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排除或基本排除市场的作用。可以想象这样的管理必然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经济合理性依据,难以实现其最优配置,难以有效地调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3]。

2.水资源的价格机制不合理

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没能充分认识,水资源无论以要素身份对企业还是以商品身份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下,国家所确定的水资源价格对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也就基本不起作用。在相应的价格运行机制下,因价格制定主体认识的偏差所确定的价格也不会通过其自身运动而得以纠正。所以尽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水的供应价格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以改变,故而水价仍然不合理。

3.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

第一,工业布局的偏差。首先,工业布局未能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如企业过度集中,企业类型和规模未能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进行调整和控制。其次,工业布局不合理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如将一些对水资源危害严重的工业项目设在城市水源上游。此外,许多城市的饮水水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搞成旅游度假村,造成城市饮用水因水源污染而发生困难。再次,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又加大了水资源消耗。

第二,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工业污染呈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约已占废水排放总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我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不少城市还没有污水处理厂。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由于数量不足以及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上存在着问题,全国约有90%以上的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而与此同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率平均为90%。

第三,乡镇工业的盲目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问题的忽视,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4]。

2.2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开发利用滞后于经济发展

我国现状供水能力5800多亿m3,开发利用程度仅为20%,总体水平不高,低于条件类似的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2.北方地区缺水形势加剧

我国北方,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缺水形势十分严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大流域先后进入持续干旱枯水期,河川径流量衰减十分明显。

3.城市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和农业用水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迅速发展,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也快速增长,大中城市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4.用水浪费和缺水现象并存,江河湖库水污染严重

工农业用水紧张,同时浪费也很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此外,江河湖库收到工业污水污染严重。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生态环境恶化

西北内陆河流域,灌溉农业的不断扩大、绿洲农业耗水量的增大及水资源利用程度提高,引起了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开采过量

全国各大发达城市均大量开采1地下水,导致了地面下沉,地下供水层供水能力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3.1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 坚持人“水”相亲,和谐共处,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3.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

4.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

5.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3.2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1.建立健全明确的水体资源管理制度。目前应建立健全国务院直接领导、按流域进行管理的水体资源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综合管理有关水资源的各种事务:制定和贯彻执行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拟订全国性水资源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统筹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战略并制定相应的中长期计划;组织对全国水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并定期公布。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国家及各级水利部门要遵循水量与水质并重、资源与工程一体化的思想,高效地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加紧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制定区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控制地下水超采,保护濒于干涸的重要湖泊和风景游览区的涌泉以及防治水污染。

2.加强水资源产权管理,对水资源使用部门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国家应凭借所有者身份对水资源使用者征收水资源补偿费或水资源占用费和水资源税,以期对使用者占用的水资源价值的补偿,使后代不至因为上一代的水资源耗竭而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同时还可促使使用者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4.完善水资源的价格机制。水资源价格机制的完善是一渐近的过程,国家应切实把“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作为制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的原则,尽快实现完全成本化:以防洪等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其运行维护费用由各级财政预算支付;用于供水、发电、养殖等多种经营、能产生效益的水利工程,其供水成本由商品水补偿,促进“以水养水”。当然还应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承受能力、当地的资源状况以及物价指数的变动做出相应调整。

5.调整缺水地区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缺水严重的地区,要尽可能少上或不上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新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淘汰耗水过多的企业,扶持符合当地水资源政策的企业。

6.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确定一个最优污染水平。在确定了这个最优污染水平之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实行污染控制规划制度。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编制污染控制计划,根据河流的水质现状和自净能力将污染控制标准分配到各地。(2)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国家应通过对如排污许可证适用的范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违反排污许可证制度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排污许可证内容的修改、限制条件的增加和撤销、颁发许可证的程序以及许可证的有偿转让等内容从法律、法规上加以明确规定,以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使之有效地发挥减少污染、防治并举的作用。(3)完善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管理。(4)从整个区域或流域出发,把水量、水质和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在建设流域性水利工程设施时,要考虑清水与污水的比例关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把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统筹考虑;根据污水的性质,处理后的用途及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采用多种处理途径[5]。4.总结

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以上措施只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更加开阔思路,减少错误决策,提高行动效率,这样必能实现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何俊仕、林洪孝《水资源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8.[2]陈家琦《水资源论》科学出版社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篇5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 世界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印度 加拿大 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 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 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 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 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 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 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

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 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2.0‰左右的速度在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短缺,受人口与生产发展的压力,土地处于严重超负荷利用状态。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土地质量退化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土地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质量下降。我国土地质量退化现状根据其类型分别表现如下:

(1)土壤侵蚀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4 %,植被覆盖率低和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500 万—600 万亩,至今总面积已达179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受破坏同时土壤养分流失。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超过50 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5,相当于全国耕地削去10mm 厚的肥沃的表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 多万吨化肥的养分含量。从地区分布看,长江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40%,黄河流域流失面积已占流域总面积的67%,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北方的风力、冻融侵蚀地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力减弱或土地荒废,如内蒙古全区风力、冻融侵蚀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5%。

(2)土地荒漠化

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全国共有1000 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

(3)土地盐渍化

我国盐碱荒地约为2000 万公顷,盐碱耕地677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河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微生物活动能力差,土壤板结,成为我国主要中低产田类型之一。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据统计,我国耕地受城市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6000 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面积达2700 多万亩。另外,遭受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污染已达2 万亩。

(5)土壤性质恶化

年代南方稻作区水稻土潜育化面积约5000 万亩,到80 年代初曾达7000万亩。湖南省洞庭湖周围,次生潜育化面积占稻田面积约20%,江西次生潜育化面积则占全省稻田面积的20%,约有600 万亩,次生潜育化是南方稻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2000 年,对23 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农业环境污染事故891 起,污染农田4 万公顷,造成农畜产品损失2489 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2.2 亿元。中国缺钾耕地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56%。约50%以上的耕地微量元素缺乏,70~80%的耕地养分不足,20~30%耕地氮养分过量。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在现有农业用地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的质量不高,投入少,重用轻养,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1)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国林地资源中,有林地面积只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5.7%,在有林地中,过熟林比例较大,林木枯竭率较高(1%左右),造成林木资源的严重浪费;草地利用面积占可利用面积的57.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0.5 倍,而生产能力却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每公顷可利用草地平均生产畜产品还不及

美国同等草地的1/27。(2)土地浪费严重。一是城市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1986-1996 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城镇用地人均已达133平方米。城市闲置土地占5%,其中还有40%属于低效利用;二是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到1997 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74 万亩。1991-1996 年全国设立各类开发区达4210 个,开发区闲置土地就达61 万亩;三是农村土地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全国农村人均用地已达182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中国的后备耕地不足0.7 亿公顷。这些资源有50%以上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云南三个边缘省、区。这些地区人口相对稀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给土地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备资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质量好的少、中等和次等地多,大多数后备土地只能开垦作为林果、林木或经济作物用地,且开垦难度较大,所需投入也较大,同时,开垦不当还易导致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一些地区盲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的大量发展果园,导致许多优质耕地被挤占。此外,西部的建设用地尤其是交通和城镇用地数量偏少,比例偏低。目前西部地区交通用地只占本地区总面积的0.25%,远远低于东部地区1.39%:城市数量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7%,城市建成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环境资源的需求将是持久的,新世纪中国能否获得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口控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说是我国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最基本的措施,因此“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不能有任何松懈。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以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确保粮食安全将是解决世纪中国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区域土地规划工作已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展开,同一层次上的区域单元要做大量的同类工作。例如,我国在新修订的“十一五”规划中就对长三角和京津冀进行统一的区域规划。即使同一个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也要重新修订或设计同类规划。要提高土地规划的质量和效率就要对规划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模式,以减少规划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并增强规划的标准化。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我国对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全国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运行机制

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除保护土地资源、保证其生产力的持续性外,还应调整各业用地矛盾,使其用地结构能保证整个社会健康、平稳地发展,这是同发达国家持续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同之处。这是因为我国人地关系极其紧张,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国的土地持续利用可定义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土地的有限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配置也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才能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就是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在政府干预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利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如何用科学方法制定同其法律地位和作用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落实到实地的整套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为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微观管理指的是具体土地利用活动的管理。土地资源利用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要密切结合起来,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4)调整、优化工地利用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改进工地利用方式,在保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挖掘、发挥土地资源在提高质是和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优化。

(5)要把提高工地利用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要坚决实施退田还湖、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战略性措施;在林业生产中实施将“砍树人变成种树人”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注意大江大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带的植被修复与水工保持;在城市化、工业化及工业结构调整中,要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态城币、绿色城币和生态工业与绿色工业,改善城区与工矿区的国工资源品质。

(6)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试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 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

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2.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质量退化严重

(1)土壤侵蚀

(2)土地荒漠化

(3)土地盐渍化

(4)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5)土壤性质恶化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

4.土地开垦过度、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5.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科学规划与开发土地,保护耕地,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重庆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篇6

重庆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研究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引人关注.本文从重庆市水资源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作 者:张秀江 作者单位:重庆市水利局,重庆,400015期 刊: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ISTICEIPKU Journal: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年,卷(期):,23(5)分类号:X24关键词:水资源 开发利用 持续发展 对策措施

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7

一、河北省土地资源现状

1. 河北省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河北省地貌复杂多样, 其中平原面积比较广大,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土地生产率和利用率高, 是河北省粮食品生产的主要基地;丘陵分布广泛, 为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场所;高原地势较为平坦, 利于农业作业, 天然草原面积广大, 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沿海地区, 广阔的沿海区域, 给发展海产品养殖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河北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 东临渤海, 中环京津, 西靠山西能源基地, 铁路、公路、航空均已联络成网, 交通条件极为便利。京唐港、黄骅港、秦皇岛港等港口的建成和投入运营, 大大促进全省海运事业的发展。在吸引外商、外资和外地人才、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互补型经济方面发挥着明显的区位优势。

2. 河北省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耕地数量日渐减少, 肥力下降, 利用条件逐渐变差。河北省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1.03亿每亩减少到2005年的9615.57万亩, 其中生态退耕减少637万亩, 建设用地等减少耕地93.11万亩。到2005年末全省实有耕地总资源6396.2千公顷顷, 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35.3%。人均耕地0.1顷, 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耕地面积减少趋势目前仍未得到控制。近年来, 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逐年上升, 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 造成土地肥力下降, 土壤质量退化, 部分地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增加。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普遍存在。目前, 全省城镇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方式依然存在, 具体表现形式是: (1) 一方面城镇用地规模外延扩展, 占用了大量耕地;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旧城普遍存在, 建筑陈旧改造艰难, 产业率低等问题; (2) 城镇体系比较单一, 各级政府以行政手段使各级城镇的自我服务功能比较完善, 而不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使各级城镇间相互依存, 从而形成了大批“大而全, 小而全”的城镇,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3) 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 各类用地混杂, 用地结构比例失调等现象。

二、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 为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 需要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 充分考虑到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1.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提高土地质量。

首先, 应做好土地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为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长远化, 土地生态建设的布局和规划必须建立在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基础上;其次, 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控制工业发展对土地的污染。通过努力改造传统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及技术创新等解决农业环保重要技术难题, 减少“三废”排放, 并建立一批资源节约型高新技术产业, 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工业艺术水平低、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取缔;三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 生产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以防止农业利用中对土地的污染。

2.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和使用农用土地资源。

河北省土地资源有限, 应合理布局和使用农用土地资源在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如在荒坡上养殖奶牛和山羊, 在沿海地域发展渔业, 在山地上发展林果业和种药材, 发展出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布局。这样才能够做到物尽其用, 从而更加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3. 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过去人们对土地的认识问题不够深刻, 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近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土地的持续利用、保持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所以说加强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加强完善土地监察机制。

土地制度是人地关系的综合表现, 不同的土地法规和政策影响着人们向土地投资的力度, 也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利用程度, 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对土地质量维持和保护的程度。因此, 我们应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 根据实际出现的违法占地问题, 利用强有力的执法监察手段解决。针对目前存在的执法手段软、力度不足、阻力大的问题, 制定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弥补现行法规的不完善。同时要把自下而上的群众公开监督机制与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给合起来, 使土地监督工作公开化、制度化。

总之, 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缓解我省国土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改善我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不佳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缺乏, 而且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协调一致, 也是我省农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民的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

摘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本文以河北省土地资源特点为例, 介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 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土地资源, 在论述河北省土地资源特点和利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壮图.河北省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合理利用[M].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8, 01.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 篇8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0.前言

谁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水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社会发展中需要不断地管理、利用、保护水资源。联合国《世界水资源综合评估报告》指出:水问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科学问题,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点议题之一。在世界水资源短缺的今天,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其定量评价已成为研究的对象。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水利部相继提出了维持我国水资源健康生命的新思路。维持中国水资源健康生命也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所谓可持续发展思路可以理解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他几乎涵盖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这已成为许多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

2.我国水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28,100亿M3不算太少,但根据1997年人口耕地计算,人均水资源2,20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亩均水资源1,900M3,相当于世界亩均占有量的4/5,明显偏少。我国在世界153个国家的人均水资源资料的排位中局121位。根据“国际人口行动”提出的“可持续水-人口和可更新水的供给前景”报告采用的人均水资源资料评价标准:少于1,700M3为用水紧张国家,少于1,000M3为缺水国家,少于 5,00M3为严重缺水国家。对我国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达到16亿高峰时,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60M3,全国将接近到用水紧张国家的边缘。

1949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兴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和调水工程,为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产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用水约1,030亿M3,到1980年通过调查我国实际供水量已增加到4,432亿M3,1993年增长到5,224亿M31997年为5,623亿M3,17年间平均年增长700亿M3,1997年为达到19.9%,呈增长态势。从全国平均开发利用程度看,似乎尚有很大开发潜力。但中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分布在地区上很不均匀,并且与人口、耕地资源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全国有相当的国土面积水资源短缺,并且水的供需矛盾也比较突出。为了便于讨论,根据水资源条件将全国十大流域合并成南方、北方、和西北内陆明显不同类型的地区,下面对这三个地区的情况做一簡要总结。(1)南方地区:当地水资源的开发上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恶化师傅和水质标准、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急剧减少,部分城市出现了污染性缺水,供需矛盾突出。(2)北方地区: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部分地区如海栾河,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已形成了大面积下降漏斗,河道中断、湖泊干涸,生态环境已日趋恶化。(3)西北内陆地区: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大,但由于干旱区沙漠绿洲生态需要大量水分维系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需水的制约。因此,水土资源的开发要适度。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之指标选择的原则

判断一个区域以水资源为主要控制的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复活系统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衡量标准与方法,才能给出可持续与否的科学界定。因此,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体现该区域水资源本身的特征、开发、利用、管理状况即水资源系统的发展水平,与水相关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和协调程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这种思想,在选择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区域以水资源为主导因素的资源-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复合系统的内部非常复杂,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分明,不仅要反映各子系统的特征,更要体现水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2全面性与概括性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既要尽量全面的反映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一复合系统的各个方面,又要精炼,避免信息重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

3.3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建立的指标体系往往在理论上反映较好,但实践性不强。因此,在选择指标时,不能脱离指标相关资料信息条件的实际,尽量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具有综合性的指标,使得确立的指标体系简洁明确,易于计算和分析。

3.3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作为一个系统,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因此,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3.4量化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水资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着很大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提出量化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3.4.1准则问题

就先行水资源规划准则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技术效率、和实施的可靠性。尽管他们仍然被应用,但是,就现状而言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改变到新的行为准则。遵循以下三个准则:A.可承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不允许破坏地球上生命支持系统(如空气、水、土壤等),即处在可承载的最大限度之内,以保证人类福利水平至少处在可生存状态。B.有效益: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当然,它与传统的经济学观点有质的区别。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要求改善质量。它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C.可持续:可持续发展不仅考虑当代人,而且顾及到后代人。不仅要保证现代的发展,而且要保证未来的发展,是发展处在不断增加的趋势。

3.4.2指标体系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中,由于具体区域(或流域)的事情千差万别,水资源规划方案也多种多样。研究水资源规划的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四大类,即社会经济指标、水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和综合指标。每大类又有多个子类、子子类。

3.4.3基础模型问题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的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地水资源。因此,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那么,量化研究就需要建立这个复合系统的耦合模型。这是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量化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

[2]刘恒,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保障条件。中国水利,2001,(8):51-52.

[3]夏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研究的若干热点及讨论。人民长江,1997,(4),25-26.

[4]郭海晋、姜兆雄,长江流域水资源特点及可持续利用。人民长江,1999,30(3):1-3.

[5]熊耀湘等,水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2(4):241-245.

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9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分析研究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水资源特点、水资源需求变化过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对策,为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作 者:陈文 CHEN Wen 作者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兰州73000;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刊 名:地下水英文刊名:UNDERGROUND WATER年,卷(期):31(6)分类号:P641.8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研究 河西内陆河流域

山东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篇10

山东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该文对山东省耕地资源的最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阐述了其基本特点,指出就农业大省而言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 者:徐红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250014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F061.3关键词:耕地 可持续利用 山东省

浅论水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篇11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件;对策

中国开始注重寻求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环境问题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开发问题早已被提上了议事程,而水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解决中国环境危机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水资源工程必须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方法来规划、实施和运作,从而能长期地保持和改善资源的基础,保证后人也能持久的、高质量的水资源。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

水资源匮乏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与基本国情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的污染破坏、巨大损失浪费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并由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合理用水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威胁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认清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并采取相应的正确对策和措施,才能保证和满足近期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实现未来中华民族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的探讨

(一)节约用水与合理用水

1.加强节约用水宣传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存在两种模糊观念:一是无限可用论,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赐之物,不存在危机问题;二是有值无价论,认为水不具备资产特征,其所有权不明确,人们可以自由索取。由于上述观念的左右,人们惜水、爱水、节水意识十分淡薄,对水资源的浪费已成为一种社会痼疾。节水意识的基础来自于水忧患意识,而水忧患意识的建立则需要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水资源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此,全国节水办公室专家建议编写生动有趣的水资源科普读物,对广大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水资源教育;在中学阶段则要开设水资源选修课,借以普及水资源知识;在大学生、干部、职工中则要将水安全教育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树立水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基础的思想,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把节水贯穿于每一次用水的行动之中,逐步建立适合我国水环境的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市的全方位的节水社会格局。

2.全面厉行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何谓“节水型社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水利专家钱正英同志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她认为:节水型社会是指要增强社会的节水意识,把节水的政策贯彻到社会的各行业,让节水的观念落实到全社会的每个人。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促使水资源的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应当成为水管理考核的首要目标,成为一切开源工程的基础。当前节水研究的重点: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生活节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灌面积居世界首位。全国年农业用水约为4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但是,我国的农灌用水利用率只有25%~40%。因此,提高农灌用水利用率,便成为农业节水技术的关键之所在。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呼吁:第一,我国农灌输水要进行渠道防渗,这将比不防渗土渠节水2/3;第二,要大力推广地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渗灌技术,以提高用水效率;第三,要搞好水土保持,以减少河道径流,减少入河泥沙,把水土涵养、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起来。

工业节约用水要以技术进步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用水一般约占城市用水的80%左右,用水量大而集中,通过循环回用、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历来就是工业节水的重点。伴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要鼓励企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节水方式,推广闭路循环用水和清洁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将会大大降低工业用水定额;发展低耗水量、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促进工业取用水量逐步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

城市生活用水要以节水器具型节水和强化管理型节水并重:要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尤其是在公共市政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大的洗涤、冲厕和淋浴方面重点采取节水措施,提高节水效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跑冒滴漏损失;建议城市水价每年进行不断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合理安排

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需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地区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需要进行优化分配。

做好水资源规划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首要前提。作为紧缺性的战略资源,量水而用,科学取用才是解决之道。作为水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规划无疑是重中之重。在规划中必须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统筹考虑流域水资源,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水权制度,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市场,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水的利用从低效益的经济领域向高效益的经济领域调整;有利于推进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调整供需矛盾;有利于增加水利投入,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强有力的综合管理,又要有权威的水主管部门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的水资源管理能有效促进水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也只有在实现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的基础上解决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五勤.水权制度与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的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03,(2).

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12

1 可持续捕捞模型分析

在没有进行捕捞情况下, 海洋渔业资源数量满足公式:

其中x表示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 xm表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容纳最大渔业资源生物量, r表示渔业资源不受资源限制与环境限制固有增长率, t表示时间。通过对某一海洋渔业资源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 可以确定出r与xm为常数, 并且[1-x/xm]可以提供下一代育苗生存剩余环境容量, 这样既可以得到生态环境与资源对渔业资源生物量的阻滞影响。

上述模型可以看作是在自然环境下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增长效果,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还需要将人为捕捞行为考虑进去。这样可以假设人为捕捞为Q, 表示为一定的捕捞方法, 即每天所需要达到的捕捞数量, 是衡量出海渔船数量与吨位数的主要因素[1]。而j则表示为单位强度下的捕捞率, 则最终可以确定在单位时间内的捕捞率为v=j Q。如果在单位时间内捕捞量h (x) 与渔业资源生物量x (t) 呈非线性2次关系, 则可以用公式表示:

将所有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 则可以得到在人为捕捞行为下, 海洋渔业资源满足的动力方程模型, 即:

2 提高海洋渔业资源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2.1 建立合理渔业资源捕捞配额制度

捕捞配额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国家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 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 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国务院渔业行政部负责组织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估, 为其提供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其他管辖海域的捕捞限额总量有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报国务院批准后逐级分解下达;国家重要的江河、湖泊的捕捞限额总量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或者协商确定, 逐级分解下达。其制度充分的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必须向社会公开, 并接受监督”的法律基础上从而建立起来。国务院在有关专业人员在对渔业资源科学评估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 以确保资源的可再生和生态平衡为目标, 对一定区域的渔业资源进行捕捞控制, 从而采取一些措施保证顺利的执行渔业制度[2]。我国的捕捞总量是根据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来确定的, 并依此施行的, 一个地区的捕捞配额制度的制定, 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我国根据往年的平均捕捞量、具体的渔船数量与总功率等情况, 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具体的执行过程主要有以下2种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对各个地区进行渔业资料捕捞量进行平均分配, 严格的遵守绝对公平原则;区域分配根据捕捞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强弱来分区域分配, 充分的利用好效率最大化和经济最大的原则。这2种分配方式充分的体现制度公正和效率高效的制度优势。

2.2 加强渔政队伍建设

渔业行政执法队伍的素质好坏是国家的渔业政策法规能否更好执行的关键, 其执法的能力、责任心直接会影响到渔业执法的效果。现如今, 我国渔业行政执法人员经常专属经济区内与外籍渔船交涉执法, 这就需要执法人员拥有更好的素质要求以及执法能力, 除此还需充分的熟悉掌握我国的渔业政策和国际法律法规。故而需要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使其充分适应如今复杂环境的执法需求。

3 结束语

为提高海洋渔业资源的持续性发展, 需要结合海洋渔业生物量生长模式进行分析,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海洋环境以及人为捕捞等因素, 确定最为合理的捕捞策略, 争取获得最大的捕捞量, 并保证海洋渔业资源可以出于一个平稳的状态,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燕飞.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颍上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推荐阅读:

汶上县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汇报07-10

上一篇:高速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下一篇:物业费收取通知怎么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