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生活习性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淡水鱼生活习性

淡水鱼生活习性 篇1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 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 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 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 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 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趋氧、趋静习性 自然水体含氧量一般平均每升8-12毫克,当其降至不足1毫克时,就会引起多数鱼类停止摄食、“浮头”,甚至死亡。鲫鱼、鲶鱼等耐缺氧的能力相对强一些,鲤鱼则不行,一般要求溶氧度每升5毫克以上。水中氧气一是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再一个来自水面空气。无风天气溶氧慢,波浪大则溶氧情况好。哪一处缺氧,鱼便很敏感地向含氧高的水域转移。这就是鱼喜草、喜流、喜波、喜浅滩的主要原因。雷雨前气压低,天气发闷,鱼不咬钩;大雨刚歇天放晴,鱼则“疯咬”;上风头死水区鱼不爱咬,下风处波兴浪涌,鱼十分活跃;肥水塘如有外来新鲜水注人口,那里是钓鱼黄金带。„••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的都是一个道理:溶氧高的地方鱼儿趋之若鹜。此外喜静也是鱼类明显的特征之一,鲤鱼也不例外。鱼类听觉发达,对声响尤其是一些突如其来、生疏的高强度声响极为敏感,听到后迅速转移远离声源。当然鱼类避声仅是一般而言,它们对某些自然声响——如瀑布声、风浪声、流水声、淘米洗菜声、昆虫落水声等非但不惧怕,反而很喜欢。若是高密度精养池塘,那么抛撒颗粒饲料的声音甚至会使鱼儿争相聚集。

鲫鱼的种类很多,但生活习性却基本相近。它是底栖性鱼类,习惯生活在水体下层。它生长期缓慢,极少有超过1千克的。

鲫鱼繁殖能力很强,一次产卵数万粒,产卵期可历时半年以上。它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较能耐低水温,水温在10℃以下仍有摄食能力。鲫鱼分布极广,遍及全国,不论何地都能看到。鲫鱼摄食的最佳水温为15~25℃,但在水温10℃以下时仍有摄食要求,故冰钓也能钓到它。各个季节的采食是比较有规律的,一般春季是采食旺季,它几乎昼夜不断地采食;夏季则在早上和晚上采食;秋季差不多全天都在进行采食活动;冬季,只有中午一段比较暖和的时间才采食。

鲫鱼还有一种癖好,即很爱洁净,对有泥浆污浊的水域,它会避而远之,若把它放入污水臭水中,就不能生存,所以鲫鱼的鱼肉是比较卫生的。

鲫鱼属于杂食性鱼类,蚯蚓、虾、小虫、面团、米饭,以及水草、藻类都爱吃,尤其喜欢吃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所以,用来钓鲫鱼的饵料比较容易获得。但生长在不同水体中的鲫鱼食性有差异,河道中的鲫鱼喜食粮食性饵料,湖泊中的鲫鱼则习惯于吃腥饵,而池塘中的鲫鱼,两种饵料都吃。鲫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这鳞片上的保护色,可随着水色的变化而变化,它的体形也能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作适当的改变。生活在流动的活水中,水体的面积大,活动的范围大,其体形偏长形;生活在较狭小的水塘的静水中,活动范围很小时,它的体形又会变得较短而偏宽且肥厚。

草鱼又叫草完、草棒、原鱼,体长亚圆形,后部侧扁,色青黄,头宽平,吻微顿,口端位,无须。咽头梳形,两行利齿,善咬草茎,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它的肠子较长,是体长的四五倍。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多与鲢、鳙、鲤鱼混养,经济效益显著。江河、湖泊和水库中的野生草鱼,数量也相当可观,它们原本是池塘中鱼,因涨水从塘中跑出,定居于自然水域而繁衍后代,成为野生鱼种。(1)草鱼属中下层鱼。通常在初春和深秋多在中下层活动,夏秋季节常常游至中上层觅食。在最热和最冷时候,躲进水的深处栖息;温度正常时到处游动,不过白天活动较少,夜间多游到水上层和岸边觅食。草鱼性情活泼,游速似箭;也喜群游,水中被淹没的浅滩和水草区,常有草鱼的踪迹。

(2)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以水域中及岸边的草性植物为主食,兼吃人工饲料。摄食量相当大。特别爱吃苦草茎叶、黑藻、青草、嫩苇芯、南瓜花、浮萍和菜叶;对人工投放的混合饲料:酒糟、菜子饼、番薯、面团、米饭粒等,也都喜欢吃;对荤饵中的田螺、幼蚌、活蚯蚓、活虾、青蚂蚌、蝼蛄、蟋蟀、油葫芦、牛粪虫等也很感兴趣;饥饿时,就连芦苇叶和树叶都吃。(3)食欲与水温及水质有关。水温在25℃~30℃时,其摄食量最大,日摄食量可达体重的40%左右;水温在25℃时停止摄食。草鱼适应能力很强,在0℃~38℃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生存。但要求水质清瘦,肥水不适宜草鱼生或活。

(4)生长发育快,每年春夏之交产卵,当年鱼可长到500~1000克,三冬龄鱼体重可达3000克。在江河湖泊和等自然水域中,几千克重的大草鱼很平常,最大个体可达40多千克,是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

人工放养的草鱼,产卵时一般需要人工催产孵养。鳊

鳊鱼又名武昌鱼,属杂食性鱼类,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和白条有些类似。在自然水域中,鳊鱼喜欢啄食一些水草,如轮叶黑藻、茶叶、浮萍等,也吃水中的小动物和昆虫。鳊鱼与鲤鱼、鲫鱼一样,属于广布性鱼类,一般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尤喜流水环境,它们喜群居,多是结群游戈,若在某钓点钓上编鱼,往往可连连钓之;编鱼嘴馋、贪吃,易于上钩,鳊鱼以素食为主,但也吃多种荤食,如蚯蚓、小虾、螺狮等。鳊鱼的适温能力强,一年四季都有摄食能力,加之肉味肥美,故深受垂钓者的喜爱。鳊鱼的活动范围很广。在江河等流动水域中有骗鱼的踪迹,在湖泊、水库等静水中亦有鳊鱼栖息,在养鱼池中鳊鱼是主要搭养之一。由于这些水域环境有所不同,故在选择钓点时亦应有所差异。

青鱼也称黑鲩、青混、螺丝青、乌青。多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一般不游至水面。食性比较单纯,以软体动物螺、蚬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中的幼鱼喜食粮食饲料,至体长15厘米后咽齿压碎功能增强,食性出现转变。2龄前死亡率较高,食性杂,主食粮食性饵料;2龄后,特别是体重长至1公斤时,食性转向软体水生动物,能磨碎坚硬的甲壳后吐壳吞肉。自然水域中常集聚于江河和湖泊的深浅结合部。除冬季食欲较弱外,春、夏、秋三季摄食猛烈,且能在气压较低、大多数底栖鱼类普遍厌食的情况下咬钩吞饵。

钓青鱼,多用传统钓法。钓具以硬调长竿配粗线大钩。竿长一般不短于6.3米,线以4号或线径0.55毫米、拉力7公斤以上为宜,钩虽不大讲究型号,但钩条的粗壮和钩门的宽度是非常重要的。青鱼的咬钩时漂的反应是稳而滞,漂的起伏不大,比较平稳。但接着而来的第二讯号是缓慢的把漂拖入水中,不会见到漂的再度浮起。青鱼身重力大,在扬竿感觉到钩上有鱼时,一般不会有猛然横窜的现象出现。常见的情况是平稳而悠然地向外游去,其力之大恰如老牛耕地,形成人与鱼借竿线拔河之势。此时唯有变换站位,或人随鱼沿岸而走,或改变牵引方向,借臂力使竿呈侧向弯弓后与之周旋。否则会跑鱼。在冬季或气压较低的时候,青鱼的咬钩常表现为漂略为下沉后,不再有第二讯号。扬竿时感觉不到钩挂鱼唇后的抖动,仿佛是钩无意中挂住水下暗桩一般,形成僵持。数分钟后,始见钓线缓缓向外移去。一般来说,这时候的钩已稳稳刺入鱼的上唇,只要牵引时不急不躁,循着鱼的游动方向使竿的弯度保持在抛物线状态是不会跑鱼的。

在自然水域中钓青鱼,可选流水较缓和曲岸的外沿下钩。在池塘和小型湖泊等养殖水域,则以选深为宜。

草鱼也称鲩、草青、混子、草鲲。草鱼属半洄游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能在水的表层吞食草叶、菜梗。其性情活泼,游泳迅速,常集群觅食。至冬季食欲锐减,多在深水区越冬。草鱼也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仔鱼、稚鱼及幼鱼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随着下咽齿的发育和肠管加长而改变食性。在池塘饲养中,食性能向商品饲料转移。

钓草鱼,除用传统的单钩底钓外,夏季和早秋季主要用多钩悬钓和浮钓法。

多钩悬钓时,可由水底斜着向上,使钩成阶梯状悬于水体中、下层,常与抛竿相配。使用手竿时的多钩为垂直状态,一般系钩在3只左右。悬钓常以面团为饵,可用草叶汁或青菜叶汁水,拌和面粉,反复揉捏成团后搓成直戏1毫米的圆球挂钩。也有以蚱蜢、油葫芦、蜻蜓等昆虫为饵的。草鱼口大,咬钩多表现为吞食,故毋须挂漂,可直接由竿梢的猛烈抖动和较大幅度的下弯来掌握扬竿时机。

浮钓时,多使用手竿,配浮力较大的漂,常用浮球代替。夏天和早秋时,草鱼习惯于在风口的浪涛中游弋。可用草叶、菜叶、嫩芦苇芯先进鲜绿叶、茎直接挂钩,靠漂的浮力,使钩悬于水的表层,其深度大约为20~30厘米。为增大钓饵的目标,可不断牵动渔线或顺风让浮球在水面上漂移,以此来吸引鱼的注意。草鱼的挣扎力很强,但持久性不足,只要不使竿、线、鱼成直线是很容易制服它的。

传统的手竿底钓在北方仍比较盛行,但用饵已比较讲究。不论是专用的袋装草鱼饵还是钓者自选配制的钓饵,均须讲究色和味。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假饵,是将白色泡沫塑料经曲酒和菜叶汁混合浸泡过的,效果很不错。

鳙鱼也称花鲢、黑鲢、包头鱼、胖仔,松鱼。鳙鱼栖息在水的中上层,具有河湖洄游习性,平时多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湖中。性情温和,不大跳跃,行动较迟缓。鳙鱼的食性与鲢鱼不同,它以水中的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为主要食物,兼食多种浮游藻类。

钓鳙鱼与钓鲢鱼的方法一样,钓组亦相同,但另有一种特殊钓法是晃竿猛抽、靠单钩扎入鱼体。尽管鳙鱼属中上层鱼类,便它也会潜入水底摄食。在池塘养殖中,沤过多时的已经发臭的菜籽饼末极易使鳙鱼集聚,其密集程度,可使用漂不断地左右摇晃和抖动,水面上并泛出细小如菜籽粒大小的气泡。所谓晃竿,是钓者得知鱼群在水底集聚后,以不挂钓饵的空钩垂入水底,凭借漂的抖动、摇晃和深浮,靠腕臂的协调动作,不间断的猛提硬抽,使钩尖在碰擦鱼体时扎入其体内或挂住鳍。使用这种方法讲究的是钩尖锋利,同时须将市售的渔钩钩颈(即钩尖到钩弯的那段钩体)外撇。晃竿猛抽时的动作要有突然性,并不时地变换角度。目前已经有售的双尖连体钩和锚钩就是适应这种钓法和特殊钓具。这种钓法要求硬调和超硬调的竿,竿的长度一般不超过4米,以适于近岸浅水使用。

钓鲤鱼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抛竿、手竿、拉砣、手线,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它钓起,关键在于个体的大小和因时施饵。1龄鱼或体重在500克以下时,用蚯蚓饵最合适。2龄以上,因鱼体的增大,食性开始较多地偏向粮食类食物,应改用面团、熟薯块等作饵。鲤鱼在底层觅食时,水面上会先泛起绿豆粒大小的气泡一窝(数目十几到二十多个),并间杂黄豆和蚕豆粒大小的气泡。如水底有枯枝败叶和草梗陈茎,则可见残枝碎茎不断浮出水面。在水深不足50厘米的浅水区,还可见到混黄的污泥水成团翻滚。在钓熟了的水区,鲤鱼对钓饵、钓线会养成一定的识别能力,此时水面上虽有气泡泛出,还不时地有擦线晃漂的现象,可就是不上钓。对付这类鲤鱼有两个办法:一是换饵调钩,即大钩改小钩,大饵变小饵。这里所说的“小饵”既是指饵的体积,也指变换饵的用料。用米饭粒和蛆来对付定居于腐殖层丰富的水底鲤鱼是非常有效的。二是换线。常用来钓鲤鱼的尼龙胶丝虽多是透明无色的,但因线径较粗,易被敏感的鱼察觉,可换用0.8~1号强力渔线或无影线。鲫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鲫鱼也称鲋、喜头、童子鲫、刀子鱼,为广适性鱼类,无论在深水、浅水、清水、浊水、流水、静水 大水体和小水体中均可生活,喜栖于水草丛生的浅水河湾与湖泊沿岸水域,生命力较强,甚至在低氧、碱性较大的不良水体中也能生长繁殖。鲫鱼属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大致与鲤鱼相仿,用于鲤鱼的饵同样可以钓鲫鱼。

不同水体中鲫鱼食性有差异:河道中的鲫鱼喜食粮食性饵料,湖泊中的鲫鱼偏向于腥饵,池塘中的鲫鱼则两者兼食。不同品种的鲫鱼食性也不同:白鲫偏向于植物性饵,且能悬离水底咬钩;而银鲫对粮食饵以及蚯蚓、蛆虫一类软体动物饵均喜爱,较多地在近底的下层水域咬钩;土鲫鱼对米饭料有偏好,对蚯蚓也不挑剔,更多的是贴底觅食。市售的袋装鲫鱼饵以马铃薯粉为骨料,加入麦粉等配料,并添加一定的天然香料,具有广谱的特点,对各种鲫鱼都适用,但必须与钓组相配效果才好。采用传统钓法时,因专用饵有速溶性,应加入少量面粉以增加粘度,来防止其过早溶化。钓鲫鱼很重要的一点是选择钩线。为提高上钩率和节省摘钩时间,可选用无倒刺的渔钩。因鱼体不大,一般性的手竿便可不费劲地将鱼提离水面,用3.6~5.4米中调玻璃钢手竿则游刃有余。用普通渔钩钓鲫鱼要求钩尖锋利。鲫鱼的咬钩动作,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出现吞吐、衔钩疾走或猛然突袭等各种形式;同时,还会因水底泥质的软硬,地形的平坦程度而出现异同。鲫鱼的唇圈即嫩又薄,扬竿时要巧用腕力,发力过猛容易撕裂鱼唇。

鳊(鲂)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鳊鱼和鲂鱼外形相似、习性差异不大,民间也习惯性地把鳊鱼和鲂鱼归为一类而统称鳊鱼。鳊鱼也称团头鳊、武昌鱼、扁鱼、鳊花、草鳊、长鳊。

鳊、鲂鱼都是中下层鱼类,喜栖息在有水草的河湖中,主食高等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在池塘中鳊、鲂鱼既食各种青饲料,又食粮食性饵料。它们的生活习性与草鱼有许多相似之处,既能底栖摄食各种食物残屑,又能在水的中层抢食各类沉落食物,夏秋两季更能贴近水的表层啄食草梗菜叶,故而钓鳊、鲂鱼可以采用钓草鱼的方法。

钓鳊、鲂一般不讲究钓点。养殖池塘的任何区域都可以钓到。但在河道上,则应选择缓流或 回流的外围水域;在湖泊上,则要寻找开阔的畅水区和沉水植物生长的浅湾。无论河塘、湖泊,凡有水面植物的水区,必有鳊、鲂集群,且上、中、下各水层都有咬钩。因而在钓具的选择上要使用较轻的坠,使钩由水面缓缓地沉入水底。当沉钩过程中出现受阻,则说明钩已为活动在中层的鱼衔住,这时钓者可猛抖钓竿再轻轻将鱼提起。鳊、鲂鱼属中型鱼类,其宽而侧扁的身体使它在水中难以持久挣扎,但扬竿若不能一次便使钩尖刺透鱼厚实的唇圈,则是很容易跑鱼的。鳊、鲂鱼的咬钩与鲫鱼一样,较多地表现为抬漂,即漂体沉入水中的那部分会缓慢地浮出水面。提竿的时机应把握在漂体浮起而尚未浮足的瞬间。如采用浮钓方式,可将青菜叶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后卷成棒状挂钩,也可挂蚯蚓和面团。如抛竿钓鳊、鲂鱼,既可为吸食组钩配糟食,也可在组钩的每个单钩上分别挂饵形成“葡萄钩”。使用串钩时,应配竿梢较软、弹性强的小型抛竿,这是因为鳊、鲂鱼的咬钩动作幅度小,不易观察,唯有竿梢较细的袖珍竿才有明显的抖动。

鲌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鲌鱼是个总称,它包括红鳍鲌、翘嘴红鲌、蒙古红鲌、尖头红鲌、达氏红鲌等。鲌鱼因品种的不同,各地又有白鱼、翘嘴白鱼、红鱼之称,它们个体的大小非常悬殊,最大的翘嘴红鲌可长到10多公斤。蒙古红鲌只有1公斤上下,而达氏红鲌则不到500克。鲌鱼多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中,游动迅速,摄食霸道而凶猛,属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

钓鲌鱼须不断地观察和巡视鱼群的活动,当它们隐于水下时,可见水面上会有受惊的虾跳跃。在敞水区,可以看到它们由下而上突袭小鱼和虾留下的“叭嗒”声和掠出的水花。在水草丛里,则更能见到它们抢食水生植物叶面下的虾,而扰起的草叶晃动。钓鲌鱼方法应随环境而不同,大型水面用漂钩浮钓,水草和水生植物繁茂处用提钓。浮钓多用抛竿,挂大漂,以鲜虾为饵,顺风将漂和钩抛出数十米后,让漂带着饵钩随风逐浪而去。为诱使分散的鲌鱼集中,可用面包掰碎后成块抛出,或干脆在钩上挂上小块面包作饵。用此法钓起的均为翘嘴红鲌,个头一般都较大,但局限于在湖泊中使用。提钓,是指在湖泊或大河中水面植物茂盛的水区,钓者在船头将虾连壳挂钩后垂入水生植物的空隙间,并用手上下摆动,使钩出现忽上忽下的往复运动,来引诱在上中层觅食的鲌鱼抢食。提钓不须挂漂,直接凭手感将咬钩之鱼甩入船舱。使用的钓具多为硬调竿,但竿梢仍须保持一定弹性。钓线一般只有竿长的一半到三分之二,钩较多的是长柄的316型和袖型钩。

钓鲌鱼还可使用假饵。这是一种斧型的铜块。使用时以“铜牌”代饵,让钩沉入水的中层后,急速抽动钓竿,利用水的阻力,使铜牌以钓线和钩柄为轴旋转,闪亮的反光会使鲌鱼误认为是虾壳的反光,从而争食。

鲴鱼的生活习性及钓法

鲴鱼也是个统称。它包括圆吻鲴、逆鱼、细鳞斜颌鲴和黄尾鲴等。逆鱼虽常见,但因个体太小,使钓者不屑一顾。鲴鱼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鳞斜颌鲴和黄尾鲴。它们易与鲌鱼中的蒙古红鲌相混淆,而被误归入鲌鱼类。又因它们除背鳍外,各鳍都程度不等地呈橘黄色,故又有黄长皮、黄叉、黄姑子和黄尾之称。鲴鱼为底层鱼类,以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殖质和水生昆虫为主食。冬季集群于深水处越冬,春季分散觅食。

钓鲴鱼应选择中小型湖泊和水库,特别是与河道相通的小型湖泊,以及河口水生植物茂盛处。可用粮食碎屑和米粒作诱饵。鲴鱼咬钩多为“抬漂”,更能半途将下沉的钩饵衔住。当它们成群集中到钓点后,常使钩在下沉过程中屡屡受阻,仿佛被什么物体托住,难以沉到水底。这种半途接钩的鲴鱼个体都不大,大约在100~150克之间。当钩沉入水底后,鲴鱼的咬钩能很快使漂浮起。鲴鱼的食欲夏季最强,且不因气压变化而有所减退。钓鲴鱼饵以蚯蚓为方便,可采用半截装钩。一次装钩可连钓几尾,即使蚯蚓体破碎而露出钩尖也无所谓。钓具可选中调和软调竿。钓钩以尾柄连坠的朝天钩合适,因为朝天钩易于装蚯蚓,同时尾柄上的坠会反射微光,使鱼误以为是饵。

鲴鱼的觅食活动还与水质的清浊有关,即对清澈水区中突然出现的混浊有较强的趋向性。对此,可在清澈水区人为地撒进一些干土块以造成局部水区的混浊,以起到集鱼作用。

鳜鱼品种较多,常见的是翘嘴鳜和大眼鳜。它们又有桂鱼、鬼鱼、季花鱼之称。鳜鱼喜栖息于缓流的边缘和静水中,常出没于沿岸砖石的缝隙中,能在水底的沟壑中作巢,以水草繁茂的湖泊为主要生活水区,白昼活动范围狭小,摄食主要在夜间进行,有定居性。鳜鱼为底栖凶猛鱼类,极贪食,是近岸小杂鱼的天敌,能吞入相当于体长二分之一的各种鱼类,也食虾和水生动物。

钓鳜鱼,首先是确定的钓点不能远离它的活动范围,其次是掌握它的活动规律。白天要落钩于“家门口”,诱其探出洞穴咬钩。入夜后,鳜鱼开始觅食,可不断摆动饵鱼逗其咬钩。雨后涨水时,鳜鱼活动最为频繁,并会破例作较长距离的游动,以另寻新巢。这是钓取鳜鱼的大好时机。河道的流水口,通湖的河道口和水流不十分湍急的黄石桥洞的两侧,常常是不善长距离游泳的鳜鱼停留的地方。

钓鳜鱼以鲜活的鳑鮍鱼作饵是最好的,其次要数活虾。由于鳑鮍鱼体色鲜艳,在水中忽上忽下的游动具有醒目的特点,可用类似钓乌龟的探钓法。钓取的方式是持竿将饵鱼随流水漂移,到一定位置后逆水将饵鱼拖回1~2米,再顺水漂出。如此不断往复。鳜鱼的咬钩具有突袭性。它的巨口一下子就能将鱼连钩直达咽部。因而,提竿要快,但不能操之过急。如像钓乌鱼一样把鱼甩上岸的作法是极易跑鱼的,可采用原地持竿使竿保持弯弓状,再配用抄网去获得。鳜鱼在水中的挣扎状极象鳙鱼,遁窜强度不高,即使外窜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鳜鱼的生存水域比较清澈和无污染,如该水域内无鳑鮍生存,则也很少有鳜鱼存在。

鳜鱼还可以夜钓,且夜钓的收获强于白昼。夜钓成功的关键是探窝,即预先应知道鳜鱼窝巢的确切位置,正确地将钩落在巢边。与白天使用饵鱼不同,夜钓都用虾作饵。倘水底成沟壑状,则更可以用插竿法钓取。夜钓鳜鱼,可用小型抛竿配串钩,以铃铛作讯号。插竿时,一次可用10~20支竿。由于鳜鱼的咬钩是直吞,只要钓线的拉力强度高,不会被拉断,就尽可放心地夜晚插竿、早起收鱼。

黄颡鱼又称黄颊鱼、黄刺、盎公鱼、黄腊丁和黄骨鱼。常见近缘种有岔尾黄颡鱼和江黄颡鱼等。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静水或江河湖泊缓流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觅食活动多在夜间进行。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螺蛳等,偶尔也食水生植物。

黄颡鱼冬季多居于深水中,钓季自春末至秋,以夏为上。钓黄颡鱼以自然水体为主。池塘中的黄颡鱼多系注水时随外水进入。因水质原因,池塘中的黄颡鱼多呈青绿色。钓黄颡鱼一般多以蚯蚓为饵,可选皮厚体壮的紫色蚓和红蚓装钩。人工饲养的大平2号蚯蚓体壁薄,不耐黄颡口里的细齿磨嚼。黄颡鱼的咬钩较鲶鱼平稳得多,尽管它的摄食方式也是吞,但动作的幅度小。在星漂上的反应常呈现一紧一松的节奏状,或较缓慢的斜向入水。黄颡鱼的游动速度不快,左右摇头晃尾,即使咬钩也改变了不摇头摆尾的习惯。它对饵的锲而不舍使钓鱼人表现得异常沉着,可以耐着性子等待漂出现预期的反应,完全用不着注视漂和考虑扬竿的适当时机。由于口裂宽大和吞食不顾后果,黄颡鱼会将钩吞至咽部而造成摘钩困难,这种情况在钓黄颡鱼时是难免的。

传统钩黄颡鱼方法一般多使用卧钩。“朝天钩”因钩柄较短不适宜用来挂蚯蚓,而更适用于挂螺蛳肉。用高灵敏悬坠钓法来对付黄颡鱼的笨拙,既显得多余,又不能正确反应咬钩状况,更因双子线太细和柔软,极易被黄颡鱼呈锯齿状的胸鳍棘损坏和缠绕。现在常采用孑孓钓和延绳张公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法。所谓孑孓钓是用蚊子的孑孓拌和谷糠灰,以两指指尖捏住钩柄尾部在谷糠中快速搅和,使不断卷曲的孑孓附缠于钩尖和钩弯成团,这是钓黄颡鱼的绝招。所谓延绳张公钓是将专门用于插竿钓甲鱼的钩尖内折,制成延绳钓组,钩上挂蚯蚓为饵,顺河岸走向置于水深1米处的水底布成钩阵,常一次能钓获几十尾黄颡鱼。

罗非鱼原产非洲,已成为我国池塘养殖的一个重要鱼种。罗非鱼的外形与鲫鱼相似,大小也与鲫鱼差不多,故许多地方把它叫作非洲鲫鱼。台湾是我国引进罗非鱼最早的地区,并成功地完成了罗非鱼的杂交而获得新种,称之为福寿鱼。因品种不同,罗非鱼的体色有灰黑、血红、蓝、白等多种颜色,并常伴有纵列深色斑纹。在繁殖季节,有明显的婚姻色。罗非鱼原为热带鱼类,性喜高温,生存临界温度约在40℃左右;临界温度的下限因为品种不同自13℃至6℃不等,故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无法越冬而需要温室保种。罗非鱼属植物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较宽。天然饵料有各种藻类、植物碎屑、昆虫幼虫及淤泥中的有机质。人工饵料有米糠、豆饼、菜籽饼和碎麦粒等。罗非鱼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常集群活动。在池塘中能于水底软泥中打洞藏身,故常活动于池塘的四周浅水处。

钓罗非鱼常用传统钓法。但近年又推广了台湾式的高灵敏悬坠钓法,并用专门的“福寿饵”。由于高灵敏悬坠钓法具有落点准确、反应灵敏、双钩上鱼和集鱼效果明显等优点,在支架前叉和钓竿节纹确定后,每次投钩的误差降低了;且“福寿饵”会不断溶积水底,成为罗非鱼食之不尽的饵窝,又因饵入水即溶,使具有群集习性的罗非鱼越聚越多。双钩挂饵后,凭借漂的浮力呈一饵触底、一饵略悬于底状态,这对于椭圆形身体的罗非鱼来说,可不改变泳姿即能顺利吞饵。尽管罗非鱼的摄食具有轻微、稳定和幅度小的特点,但长漂可以很灵敏地反应咬钩讯号。罗非鱼唇圈的外缘坚实且具有角质,钩尖很难刺入,但口腔四周的薄膜却极易被刺穿。此时漂的反应是下沉1~2目。若接着又出现漂的有力一挫,则是另一钩饵被咬,扬竿必然是两尾挂钩。

传统钓法虽也能系双钩,但因坠的重量大于漂的浮力,只有在鱼含钩后移动位置时才有较为明显的讯号出现。然而罗非鱼却懒得挪动身体,它的含钩更多的是以“含”的方式出现的。在使用卧钩的情况下,漂几乎没有反应。针对罗非鱼的咬钩特点,可以采用坠下并列双钩和左右贴地移动的办法来增加其咬钩机会,以提高其上钩率。坠下双钩的两根子线一般略细于母线,长2~3厘米,坠固定在子线与母线的连接处。在第一尾鱼咬钩后,漂的反应很小。另一钩为第二尾鱼咬住后,两鱼在水底的状况是并列贴底或前后贴底,当然也可能是一贴底、一悬浮。但不管是何种情况,两根子线的合并长度是不会给鱼留下宽松的。在鱼感觉到子线牵扯不适,需要调整位置时,漂的明显反应出现了。扬竿的结果也是两尾。单钩入水,漂的反应因坠的小和轻,要明显一点,但漂不动而鱼已在钩上的事也常有发生。采用左右贴底移钩,是靠执竿之臂忽左忽右地缓慢移动,使钩在一定范围内贴着底泥移动,使饵在移动中凑近鱼吻,造成鱼的被动摄食。钓罗非鱼的饵有虾、蚯蚓和螺丝肉等。因罗非鱼的嘴比较大,用钩不能太小,钩型以钩弯较宽为好。

鲮鱼又名土鲮鱼、鲮公、雪鲮,主要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省区的江河中,不耐低温。除自然资源外,广州等地引进的泰国鲮鱼也已成为池钓的热门品种。

鲮鱼大小与鲫鱼相近,挣扎乏力,所用钓具不甚讲究,凡适用于钓鲫鱼的钓具都能用来钓鲮鱼。鲮鱼是以植物为主的中下层杂食性鱼类,鲫鱼喜爱的饵料均可用来钓鲮鱼,且鲮鱼对诱饵不如鲫鱼讲究,即使食物发馊变质,甚至人畜粪便都可作为鲮鱼的诱饵。鲮鱼的食谱很宽,诸如蚯蚓、虾、米蛀虫、面团、饭粒、熟薯块等 均可作饵。有些地方使用蘸饵,即将渔钩湿水后再蘸粘干粉饵,经多次反复蘸水、粘粉,形成由粘粉包裹的饵团后入水,效果较一般直接挂钩的饵要好得多。

鲮鱼喜流水、活水,在自然水域应选取藻类较多的流水地段作钓点,不过要注意水的流速不会移动钩的落点。常选做钓点的地方是流水口、回水区和山根流水较缓的凹岸。鲮鱼有较强的集群性,据此特点而使用双尖连体钩和锚钩,在鱼密集于钓点后使钩沉底,视漂的抖动摇晃,抖腕猛抽,让钩刺入竞食争饵的鱼身,常可一次挂2尾或3尾鱼。严格地说,这种方式已超出了“钓”的范畴而属于猎鱼了,但这门技术并非容易掌握,其关键是“看漂”,即漂怎样摇摆时才表明鱼体与钩接触恰到好处。有时候鱼体擦线,漂的摆幅虽大,却因鱼身滑溜和游动,钩尖仅擦体而过。

钓鲮鱼更多的还是按传统钓法守点垂钓。鲮鱼的活动层主要在中下层水域,但也有在水的表层和上中层水域咬钩的。一般地说,湖泊中的鲮鱼在上层水域活动多于河道,除开阔的江河外,河川的鲮鱼以底栖为主;池养的鲮鱼摄食的多是沉水性的饵料,当然也是底层觅食。钓鲮鱼很难说用哪种方法特别见长,应从鱼的密度、水体环境、个体大小去选择适当的方式,钓鱼的十八般武艺大多可以在鲮鱼的身上得到发挥 哲罗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和新疆的少数湖泊中,生长缓慢,喜生活在清洁无污染的山谷流急、底质为砂石的深水中,是一种食量很大、十分活跃的凶猛鱼类,常以雅罗、真鮈、狗鱼、重唇和各种岁鱼为食,也食蛙类。

现在除黑龙江边陲地区的上游人迹罕至的溪流能钓到哲罗鱼外,一般已很难见到它的踪迹。哲罗鱼特定的生活环境,且只适宜在水温15℃以下的溪流中生活的特点,使一般钓鱼人只能慕名而难晤其面。哲罗鱼的凶猛既是指它捕食时的快速猛烈,也指它上钩后的挣扎使常用钓具难以应付。钓哲罗鱼多使用抛竿,以含碳高强度抛竿配以5号以上强力渔线,也有配拉砣手线的。在夏秋两季各种鱼类集中于山涧溪流形成充足的食物源时,选择水深的河段以鲜活小鱼作饵,由上游将饵鱼抛至预定水域,然后缓缓收线。

哲罗鱼的捕食是在游动中突然发起的,常常在收线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一种反方向力的突然出现,若无思想准备而握竿不紧的话,则会连竿被鱼夺去。上钩后的哲罗鱼挣扎时会跃出水面,必须加劲收线并尽快使鱼离开深水。常用的溜鱼技巧用于对付哲罗鱼可以应付第一个回合,却难以控制接着而来的第二、第三回合。使用手线以拉砣形式钓哲罗鱼,虽也是用活鱼,但以坠定钩后,饵鱼在小范围内游动,目标小,效果不如收线。当然,拉砣也可缓慢收线,却因鱼上钩后的冲击会使钓线勒伤手掌,故一般多是坠钩定点后等鱼咬钩。拉砣的收线过程是不容许溜鱼的,靠猛拉硬拽直接将鱼拖上岸。

哲罗鱼的钓季很短。它从越冬的深水处向上游运动是在5月初,到达产卵场大约需20天左右。抓住这20天时间可以钓到较大的个体。在产卵和卵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哲罗鱼基本上不摄食。到7、8、9三个月,它们才继续摄食。这期间由于日照的延长,有些地方的水温不断上升,哲罗鱼难以适应,有时候也不摄食。秋后,哲罗鱼结队返回河床定居。在黑龙江干流上冬季凿冰钓哲罗鱼也会有收获,但要耐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传统钓哲罗鱼都使用活鱼作饵,但国外已开始用假饵钓哲罗鱼。

狗鱼又名狗条子、黑龙江狗鱼,喜栖息在静水或缓流中,能随涨水进入沼泽于浅水中活动。狗鱼是凶猛鱼类,幼时就开始捕食其他鱼苗或幼鱼,性贪食而凶残,能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长一半的鱼类。

钓狗鱼的钓具必须坚固、结实。由于常见狗鱼以1~1.5公斤为多,所以渔线的拉力要在4公斤以上,才能于浅水中一次将鱼拖上岸。渔竿要选中硬以上的加强型竿。钩要质地坚硬的大钩,钩弯要宽,较常使用的有袖型和丸型,规格都在11号以上。日产渔钩用“鲤角”、“伊势尼”,规格多在9号以上。在一般水体中,狗鱼习惯于在水的上中层追逐饵鱼,钓者常可见到远处水面突然出现一阵涟漪。除涨水使浅水区的水质变混浊外,一般手竿钓狗鱼的效果远不如抛竿。手竿钓狗鱼要尽力将钩抛的远些。在极浅的沼泽地,要缓缓移动钓竿,使饵在牵引中引起鱼的注意。在较宽的水面,可任钩上的饵鱼自由游动。狗鱼的咬钩迅猛异常。当人刚刚观察到漂倾侧,当尚未完全反应过来时,线已被拽紧到极限程度,形成人、鱼拔河之势。与一般鱼类的不同是,狗鱼的唇厚,不易撕裂,只要竿、线结实,即使不能及时侧身调整竿势,也可以向后退竿将鱼硬拖至岸。

与钓哲罗鱼的不同是,钓狗鱼不能沉钩到底,可选浮力较大的漂让饵鱼悬于水的上中层,但要注意保持饵鱼鲜活、游动。钓狗鱼最好是用抛竿,这倒不是为了将饵抛得远些,而是利用抛竿与绕线轮的配合可以溜鱼和使用拽力装置。可将饵鱼接近背鳍的部位挂在串钩上,一般用2~3尾饵鱼分别挂钩。钓时,轻轻将饵鱼抛出并使线松弛,让饵鱼自由地带着渔线游动。由于饵鱼的游动方向不一,而活动范围又受牵制,常常会在水的表层形成时左时右的洄游区而使目标增大。此时,游戈于中层的狗鱼对这类游动不快的小鱼的突袭之势也相应减缓。钓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松弛的渔线慢慢的绷紧,从而准确扬竿。狗鱼一年四季都可钓,但冬季供冰钓的鲜鱼不易得到,可用冷藏的小鱼化去冰后替代活鱼作饵,坠钩于深水中钓狗鱼。鲢鱼也称白鲢、鲢子、胖头鱼。鲢鱼为上层鱼类,性情活泼,善跳跃,是典型的滤食浮游藻类的“肥水鱼”。其摄食依靠口内特殊的鳃耙连成的海绵状膜质片,将随水进入口腔的各种藻类植物挡住、下咽。鲢鱼终年摄食,但以夏季和秋季食量最大。它生长迅速,与青、草、鳙合称“四大家鱼”,在水库与池塘养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鲢鱼曾被人误认为是钩钓不到的鱼,这是因为它只摄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与有机碎屑,绝少光顾具有固定形状的各种钓饵。正是根据它的这一特点,钓鲢鱼使用的是特殊钓组。这种钓组目前除我国台湾有组装出售外,我国其他地区使用的均为钓者自制。台湾组装的是以一长6~8厘米弹簧为饵架,在簧的两端套上一节橡胶圈,以两橡胶圈为轴芯,分别等距离向四周辐射出6根长4~6厘米的子线后,分系上下各6枚渔钩。钓时,将饵包裹住整个饵架,让上下共12枚渔钩分别置于饵团中,并上下错开呈辐射状。利用饵团吸收水分后溶化形成的团雾,诱使鲢吸食而误将钩吸入口内。自制的钩,总的原理和构造特点也是利用团雾和多钩。鲢鱼对具有酸味的有机碎屑特别敏感。当饵团在水中溶化时,在小范围内形成高浓度的饵区,以集群形式出现的鲢鱼在些饵区内大口吸食,除了有可能吸入隐藏其间的渔钓外,鱼体和不断摆的鳍也会被钓挂住。

淡水鱼生活习性 篇2

1 生活习性

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 怕光、怕声、怕风雨。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 但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 春、秋2季为重点取食期。春季是中华鼢鼠的产子阶段, 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的营养, 对食物的需求量大, 取食由冬季储藏品向植物活体转移, 取食活动比较频繁。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 当它的洞道被挖开后, 就必然要推土封闭, 将洞口堵死, 然后另挖一通道衔接起来[3,4]。

2 防治

2.1 防治时机

全年有2个较好的防治时期:一是春季。此时中华鼢鼠瘦弱, 反应迟钝, 且在农田中掘洞觅食形成了明显的顶土痕迹, 易于捕杀和毒杀, 故有“惊蛰早, 立夏退, 清明前后正当时”的说法, 应组织群众在9:00—16:00进行防治, 特别是在雨后初晴的早晨, 由于长时间躲避风雨, 集中出洞觅食, 易于发现, 防效较好。二是秋季。10月上旬中华鼢鼠开始准备越冬食物, 危害加重, 活动频繁, 此时加强防治, 对降低越冬鼠口, 减轻来年危害, 具有明显的效果。

2.2 防治方法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弓箭法、鼠夹法和毒饵法3种。防治时要正确选择洞穴。中华鼢鼠的洞穴结构复杂, 地面无洞口, 通常由洞道和老窝组成。中华鼢鼠的洞道可分为常用洞、草洞和朝天洞。常洞一般距地面20 cm左右, 与地面平行, 比较固定, 弯曲多支, 其直径为10 cm左右。草洞较浅, 距地表大约8 cm。从常洞通向地表, 在地表形成小土丘, 俗称食眼。朝天洞是指由常洞向下通到老窝的垂直或倾斜的通道。老窝常位于洞内较干燥处, 距地面深100 cm左右, 有时深度达到150 cm以上。

2.2.1 弓箭法。

弓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防鼠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经济实用的简单器械, 具有使用方法简单、制作容易、便于就地取材等优点。使用时, 弓箭必须安放在直的常洞上。洞口要切齐, 洞顶的地面要铲平。弓距洞口约20 cm;若是地箭要安放3箭, 箭与箭之间最好相隔5 cm。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箭头千万不要露入洞中, 箭射下之后, 要恰在洞道的正中位置, 不能过浅或打偏, 过浅对中华鼢鼠起不到伤害作用, 打偏会导致其脱逃。

2.2.2 鼠夹法。

此法常用1、2号鼠夹, 效率较高。方法是先通开食眼, 留作通风口。顺着草洞找到常洞, 在常洞上用铁铲挖一洞口。再在洞道垂直, 使两边来的鼠均能被夹住, 再在鼠夹上轻轻撒些松土, 把夹子用细铁丝固定于洞外, 防止鼠夹被鼠或其他动物拖走, 最后用草皮将洞口盖严。鼠被夹住时, 铁丝就会绷紧, 便于发现。

2.2.3 诱饵法。

诱饵法是利用制作好有毒的诱饵来诱杀鼢鼠的一种药物防治方法, 用诱饵毒杀鼢鼠时, 各种杀鼠药物均可使用, 目前采用的主要药剂是磷化锌, 饵料有党参、苹果、洋芋、大葱等。诱饵法毒杀鼢鼠的关键是投饵方法。主要有3种方法: (1) 切洞封洞法。在鼢鼠的常洞上, 用铁铲挖一上大下小的洞口 (下洞口不宜过大) , 把落到洞内的土取净, 再用长柄匀把毒饵投放到洞道深处, 然后将洞口用草皮严密封住。此法在洞道上方土层深厚、无法用插洞投饵法投药的山坡、地埂下和较紧实的草地上使用较好。 (2) 插洞投饵法。用一根一端削尖的硬木棒, 在鼢鼠的常洞上插一洞口。插洞时, 不要用力过猛, 插到洞道上时, 有一种下陷的感觉。这时不要再向下插, 要轻轻转动木棒, 然后小心地提出木棒。用勺取一定数量的毒饵, 投入洞内, 然后用湿土捏成团, 把洞口堵死, 防止漏光、漏风驱避鼢鼠。这种方法在松软的耕地、草地上使用较好。毒杀鼢鼠的时间, 最好在5月中旬以前, 最迟不能超过6月中旬。在水源较近的地方, 用喷洒法消灭鼢鼠, 效果较好。检查灭鼠效果时, 常用开洞封洞法。灭鼠前后间隔5~10 d。 (3) 悬空投饵法。用50 cm长的细线串药饵3粒, 后将药饵吊入洞内悬空, 封好洞口, 线的另一头固定于地面。

摘要:在介绍中华鼢鼠生活习性的基础上, 提出其防治方法, 以为中华鼢鼠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鼢鼠,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志潮.中华鼢鼠危害调查与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 2005 (9) :87.

[2]海英.毒饵防治中华鼢鼠技术初探[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 (4) :36.

[3]李克忠.中华鼢鼠防治试验[J].防护林科技, 1995 (3) :21-22.

淡水鱼生活习性 篇3

关键词:杨树枝干害虫;生活习性;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72-1

随着各项造林工程的深入开展,我市杨树幼龄林面积在不断增加。然而,杨树枝干害虫对幼树的为害也逐年加重,有的已给国家和林业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做好杨树枝干害虫的防治工作,保护幼树成林成材,是当前林业生产过程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笔者经多年观察和防治生产实践,现将几种杨树主要枝干害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杨干象

1.1 生活习性

杨干象又称杨干象鼻虫,是国家级检疫对象。主要为害3-10年杨幼树主干。该虫1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和卵在树干韧皮部越冬。翌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5月上旬至6月中旬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道为害,6月下旬蛀入木质部化蛹。7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成虫出现后经过补充营养于8月中下旬产卵。卵多产于树干裂皮缝或叶痕内,平均每雌产卵44粒。成虫寿命30-40天。

1.2 防治技术

1.2.1 严格检疫 杨干象是我国重点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调运苗木要严格进行检疫,严禁用带虫苗木进行造林。

1.2.2 药剂防治 5月上旬,用40%氧化乐果1:10倍涂抹幼虫排粪孔和蛀食的坑道(涂药前最好用锥子在被害处扎几个孔,以便药剂渗入)。

1.2.3 人工捕杀 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盛期,组织人力捕捉树干上的成虫。

1.2.4 保护天敌 啄木鸟和蟾蜍取食杨干象幼虫和成虫,应加强保护利用。

2 白杨透翅蛾

2.1 生活习性

该虫主要为害杨树1-3年生杨树苗。在本地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苗木内蛀道末端越冬。幼虫在4月中旬开始活动,5月下旬化蛹,6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新孵化幼虫6月中下旬蛀入树干,10月上旬开始越冬。

2.2 防治技术

2.2.1 严格检疫 对调入调出的苗木实施严格检疫,剪除带虫虫瘿,烧毁,防止幼虫扩散传播为害。

2.2.2 药剂防治 6-7月份,每隔7-10天往树枝上喷1次50%辛硫磷乳剂或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毒杀新孵化幼虫。

2.2.3 物理防治 采用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诱杀雄蛾,也可收到很好效果。

3 青杨天牛

3.1 生活习性

该虫主要是幼虫为害杨树枝干,特别是枝梢部分。青杨天牛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的坑道内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成虫,羽化后成虫5月中下旬产卵。成虫产卵前用上腭咬一倒马蹄形刻痕,然后将一粒卵产在刻痕中,每雌虫平均产卵31粒。

3.2 防治技术

3.2.1 人工防治 于4月上中旬,发动群众剪除带虫虫瘿,集中烧毁。

3.2.2 化学防治 在成虫出现的5月上中旬,每隔5-7天喷1次绿色威雷600倍液或氧化乐果1000倍液,毒杀成虫和卵。

3.2.3 生物防治 7-8月份,释放管氏肿腿蜂,蜂虫比为2:1。

4 杨锦纹吉丁虫

4.1 生活习性

该虫为害杨树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杨锦纹吉丁虫三年完成一代,以不同龄的幼虫在树木枝干的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化蛹,5月下旬成虫羽化,6月中旬产卵,6月下旬出现新幼虫。

4.2 防治技术

4.2.1 严格检疫 对带有幼虫和虫卵的树木严格外运,调出的原木必须经过剥皮处理,以控制害虫远距离传播蔓延。

4.2.2 化学防治 在成虫发生盛期产卵之前,即6月中旬前后,喷洒3%高效氯氰菊酯600倍液,毒杀成虫。

4.2.3 人工捕杀 有条件时,在成虫出现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动群众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捕杀成虫。

5 疣纹蝙蝠蛾

5.1 生活习性

疣纹蝙蝠蛾又称柳蝙蛾,在本地主要为害杨、柳及水曲柳、刺槐等。该虫在我市两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地面或以幼虫在树干基部和胸高处的髓部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卵開始孵化,初龄幼虫以腐植质为食,2-3龄以后,6月上旬转向杨、柳、刺槐等树木干基中为害;8月上旬至9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至9月下旬羽化成虫,成虫在黄昏时活动交尾产卵,平均每雌产卵2738粒。

5.2 防治技术

5.2.1 严格检疫 对调入调出的苗木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幼虫随苗木调运传播。

5.2.2 药剂防治 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对在地面活动期2-3龄幼虫,采用3%高效氯氰菊酯或40%氧化乐果600-800倍毒杀,一般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喷洒;对于蛀入树干的中龄幼虫,可用杀虫剂注入孔内或用毒棉球堵孔。老熟幼虫在坑道内化蛹时期,用毒泥堵孔。

豪猪的生活习性 篇4

豪猪是啮齿目动物中的一类。身体肥壮,自肩部以后直达尾部密布长刺,刺的颜色黑白相间,粗细不等。豪猪白天躲在穴中睡觉,晚间出来找食,喜食花生、番薯等农作物。受惊时,尾部的刺立即竖起,刷刷作响以警告敌人。

豪猪栖息于低山森林茂密处。穴居,常以天然石洞居住,也自行打洞。头骨及下颌均为豪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型,颊齿4个,脊形齿。夜行性。活动路线较固定。以植物根、茎为食,尤喜盗食山区的玉米、薯类、花生、瓜果蔬菜等。秋、冬季交配,翌春产仔,每胎产2-4只,大多2只。豪猪的身体强壮,看上去却有些笨头笨脑,过家族生活,尤在冬季更喜群居,如果有敌人进攻,豪猪用有刺的尾巴还击,豪猪的巢洞虽是自己挖掘修筑,但主要是扩大和修整穿山甲和白蚁的旧巢穴而居,豪猪约1米长,但它却是一个攀爬能手。豪猪在中国分布于秦岭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国外见于尼泊尔等地区有分布。豪猪肉味鲜美可口,其胃和刺等均可入药。易于饲养,可供观赏。

翘嘴白条生活习性 篇5

翘嘴白是一种水面鱼,嘴大贪吃,春未至秋初,喜欢在水面上追食虫蛾,夜晚食性也很强。晚上八时至十二时用活的虫蛾作诱饵,很容易钓到。这种鱼,其肉白嫩,味道鲜美。

钓翘嘴白要用较粗的钓线,细了钓到大鱼易断线跑鱼,用十磅到十二磅的尼龙丝较理想。鱼竿以硬竿为佳。钓饵要用活的蝼蛄,蟋蟀,蚂蚱,蟑螂或小飞蛾。

穿饵时钩子不可进得过深,轻轻地在脊背和脖颈之间的软处向脊背方向挂住即可,挂深了虫子易死。

垂钓时可不用铅坠和浮漂,只需手拿钓竿不时上下点动吸引鱼儿吃钩。当你手感竿梢微微颤动即是有鱼吃钩应即提竿,挂住鱼后慢慢拉上岸来。用这种方法不

仅可以钓到翘嘴白,而且还可以钓到鲶鱼,青鱼,鳊鱼和鳜鱼.台钓白条的技巧

钓白条的线应细些为好,钩也越小越好。线用钓鲫鱼的即可,钩用“袖スレ”0.8号或1号即可。水库中的白条都是成群结队地活动,并且爱半路截食,故漂用

竞技钓打拉饵的竹脚漂为好,这种漂入水后站立快,能较快地反应白条咬钩的信号。若无竹脚漂的话,可用普通的实心尾漂在插漂器处缠一点铅皮,同样也可加快

浮漂的站立速度。调漂时以双钩加饵半水标尖露出4目左右为好。钓饵最好用鱼头或骨头沤出的蛆虫,蛆虫皮韧肉厚,特别耐用,不用换饵,一个蛆虫可钓许多条

鱼。其次用纯玉米面窝头揉进些香油和蜂蜜也较好。另外用雾化好有残留物的商品饵用拉饵的办法效果也不错。钓法是先钓浮,后钓底。钓白条最好在钓点撒点诱

饵,诱饵用碎豆饼屑、麦麸掺些湿泥沙即可。一般撒完诱饵后不久,白条就会蜂拥而至。这时先半水钓浮,钓一会咬钩差了再往上捋漂逐步钓底。底钓的白条一般

比浮钓的大。

甩钩白条的技巧

翘嘴鱼白鱼,南京人常称其为翘子。甩钩钓翘子在我们这里很盛行。原因是我们这里翘子分布广,江河湖中均有生存,容易钓取,钓法简单,特别是用甩钩钓,它

针对翘子喜欢在水的中上层生活的习性。翘子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用它可做许多种美味佳肴。甩钩钓翘子的最佳时段在每年的夏至节气以后到仲秋之前,秋分之

后,随着气温的下降,翘子潜入深水,就很少有人专门用甩钩去甩钓翘子。

一、选择钓位

翘子最爱在空旷的亮水区捕食鱼虾。选择钓位时首选空旷的水面。其次选择亮水附近有水草的空挡,再者可选择风能作用到的下风处。判断所钓水域有无翘子,可通过看和试来探明有翘子活动的钓点。看主要是观察水面,翘子善于浮于水表,捕食鱼虾,捕食时会造成水面动荡,甚至能犁出一道浪来;其次,翘子又喜欢

成集群队,捕食时水面上的动静比较大,常常能发出扑水的声音。根据这个特点,是很容易发现翘子活动区域的。试的方法比较简单,选好一片大水面,把诱饵撒

在水里就能试出来了。但要注意撒诱饵的手法,不要把诱饵捏得太紧,抛饵时要如天女散花一样将饵散开,以此招来小鱼小虾。如果钓点周围有翘子就集聚过来,捕食鱼虾,也追食诱饵。我们甩钩试钓,很快就可以判断水中有无翘子;如果水面大,可多试几处。

二、钓具组配

甩钓翘子竿子尽量长一些,最好的能有7~9米,调性可略硬一些,既便于飞鱼,又可钓远。钓线可选用1.5~2.5号线,长度可接近竿长或等于竿长。鱼钩不宜过

大,有5~6号朝天钩就行,为了便于翘子吞食,宜用单钩。因为朝天钩上有现成的铅坠,所以不必另外配坠。鱼漂可选择七星漂,或其它塑料的散子浮标,配重比例

铅坠的重力略大于漂的浮力。另外还须准备一枚取钩器,因翘子吃食凶猛,常会连饵带钩全部吞入腹中,用手指很难取出鱼钩,所以,事先准备一只取钩器很有必

要,取钩器可以自己动手制做。

三、抛饵诱鱼

用活河虾做诱饵诱鱼,效果的确是不错,但成本较高。一般都用自制麦麸诱饵,效果尚可。

具体做法如下:取玉米面两斤,麸皮一斤,搅拌均匀,用适量的水调和,调成半干半湿状态。要求调成的诱饵要不沾手,不成团,使用时适当地再加点水将麦

麸打湿,待麦麸吸收一定的水后,再抛入钓点,这样的益处是打湿的麸皮不易被风吹走;第二,湿麸皮会缓缓地沉至钓点,不容易被潜流冲走。这样诱饵撒出后,在水的中上层会形成一片立体的雾化饵区。翘子对诱饵反应极快,撒下诱饵后,用不了几分钟,钓点周围的翘子便会蜂涌而至。再说钓饵,甩钩钓翘子采用手法是

动态的。翘子掠食凶猛,凭借着视觉捕食,因此钓饵没多少讲究,有时空钩或虫饵也能把它钓上岸,但从效果上看,钓饵的不同,效果上也有明显差异。最佳钓饵

是新鲜的活河虾。活河虾既有动态,又有腥味,翘子最爱食之,虾子易死,但只要不腐烂都行。没有虾子作钓饵蚯蚓也行,蚯蚓不分红黑,也可用昆虫,如蚂蚱、菜心虫、土蚕、蝼蛄等。如没有这些,随手捉只苍蝇也是很好的钓饵。

四、甩钓方法

甩钓翘子很像悬坠钓,可直抛可侧投,也可利用竿尖弹出。无论远近、不论左右,只要在饵区(钓点)之内就行,不必纠偏。因为任何落点都有可能钓到鱼,甚至抛投到饵区之外,也不必刻意拉回来重投。抛投的方向根据上鱼情况随时可以变换,最好是饵区之内的角落都能面面俱到才好,在肯上鱼的位置多钓。

五、甩钓技巧:

甩钓翘子虽不计远近和方向,但对钩饵下沉的速度和位置却十分讲究,估计钩饵落至半水或接近到底后,便要开始拖动。具体的动作是先左后右两边拖逗,并

要有节奏,慢拖、后停、再慢拖,反复运动,始终让钩饵处于一种动态中,这种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鱼跟不上速度无法咬钩,太慢钩饵会落底。无

鱼咬钩时,则将钩饵不停地呈阶梯状拖动。一组动作完成,钩饵拖动的角度在90~130度之间,钩饵拖动的范围约在4个平方米内,从抛竿到收竿的行程时间约30~60

秒钟内。

六、识漂方法:

有无鱼咬钩全凭目测,当发现浮标突然上抬,或突然静止时则表明有翘子中钩,应迅速扬竿。拖钓时手上有下扌屯的感觉,或浮标横在水中,既不下沉也不上

浮,说明此时鱼已咬钩。当钩饵刚刚入水,浮标横在水中,或向上抬举,这也是鱼已咬钩的表现。钩饵运动中,手上出现微弱的扌屯感,同样也是鱼咬钩的反应。

对于这些有嫌疑的信号,或不能完全确定的信号应毫不犹豫地扬竿,这样中钩率才会更高。扬竿时,感觉手上有重量,也应立即提竿,直接把鱼甩上河岸。因为翘

子的嘴唇特别薄,如果吞钩不深,容易拉裂唇吻,脱钩跑鱼。为了防止跑鱼,有人常刻意地让翘子把钩吞得深一些才扬竿,这种方法很有效,特别是碰上大翘子,让它把钩饵完全吞进口中,这样最为保险。当然也会造成摘钩麻烦。

七、勤补窝子 勤换钓位

翘子平时活动范围较大,上几尾后就应及时补饵续窝子,否则就留不住鱼。一般来说开钓半小时后就可以补窝,如果觉得鱼咬钩频率低就必须补窝子,否则时

间一长,钓点内的诱饵被鱼吞食殆尽,没有诱惑翘子会迅速离开,即使钓点内有些下沉的残饵,也起不到诱鱼作用。补窝后即可开钓不用等待;如果发现饵区内已

无翘子追逐钓饵,这时便可另辟新窝。

钓翘嘴技巧

1.钓组:

悬坠拉饵钓翘嘴最佳的组配是选择质优竿轻的手竿,因需要反复不停地抛投和扬竿.加之拉饵需要一定的频率,因此选择轻竿十分重要.根据鱼的吃口来择浮标大

小,初春一般用2-3号,舂夏用4-5号.钓钩使用4-5号袖,小钩更利于翘嘴吞入,挂得也牢.以线径1号-1.5号线做主线0.6-0.8号做子线,调标的状态为空钩调6目,挂饵钓

两目,两饵的重量为2-3目.2.钓点:

翘嘴虽为中上层鱼类,但是它栖息在水底的杌会多,特别爰生活在2-4米深水下有乱石或其它周边有水草的环境中.如钓水库、湖泊等自然水域,可考虑在水中

小鱼小虾较多的地方,也可根据水面上浮起的鱼星来选择钓点,翘嘴的鱼星比其它鱼星较好辨别,它的鱼星不多,而且比一般鱼星小.此外翘嘴还有在水面捕食鱼

虾,追逐落水昆虫的习性,钓者可根据水面上浪起的水波来发现翘嘴,如果钓大翘嘴可寻到水体最深处(3-5米)做钓点,选择钓点必须安静.

3.钓法:

确定钓点后,根据翘嘴的食性来配置诱钓饵,采取做大窝的方法,可用商品饵加菜籽饼和麦麸白面混合,捏成铅球大的饵团,直接抛入钓点内做窝.打好窝后

直接开钓,不必等待发窝.在钓的过程中应不间断地向钓点中抛饵,确保钓点内始终有饵,以保证窝点的诱鱼效果.钓饵用腥或腥香型商品饵调配.可适当地添加

虾粉、赤尾青等饵,也可用二分之一的麦麸、二分之一的菜籽饼加适量钓面粉调配.钓饵的状态尽可能粘一些,拉出饵团可稍大一些.

4.识标:

拉饵钓翘嘴最讲究的是抛竿频率,一般情况下,诱钓饵先招来的是白条和小翘嘴,钩饵一入水浮标就会出现下顿和上抬,这些信号都是小鱼所为。面对这种信

号,不宜扬竿,因为这不是翘嘴咬钩,当浮标反应平稳而有节奏地出现两次下顿动作后黑标,这才是翘嘴咬钩信号,所以扬竿的标准是待鱼浮标完全入水后再扬竿,这样中钩率高,钩得也牢。如果钩饵入水浮标总是出现连续下顿和上抬,这就证明钓点中没有大翘嘴,可继续向钓点抛饵诱鱼,即使钓点中的小鱼再多,都不会

影响你,因为大翘嘴进入钓点后小鱼就会停止闹钩。

5。技巧:

使用拉饵钓大翘嘴,一定要注意控制饵团的大小,开始钓时饵可尽可能大一些,从实践中来看,咬钩较勤的时候多半在无日照的弱光、阴雨天或是湖泊、水库、池塘水色浑浊的时侯。水色清澈,天气晴朗日照强烈的天气钓获的概率最小,施钓时还应最大限度地保证钓位前的安静,不要大声讲话,特别是施钓2米以内相对较

浅的水域,安静是钓获的前提。翘嘴动作迅速,活动范围大,施钓时不可能一下找准鱼的泳层,可先一米的深度向下找,不妨在每一深度都钓一会,在那泳层上鱼

大熊猫生活习性 篇6

大熊猫的面部缺乏表情,一般透过视觉、嗅觉和听觉来持续种群之间的通讯联系,其中嗅觉最为重要。在它的肛门两侧各有一片裸露的区域,是肛周腺的所在地,这种腺体能够分泌一种闻起来带酸味的物质,它常在高大的树干基部或者其他显著的物体如石块、土堆等,用肛周腺的分泌物涂抹,同时也用粪便和尿液等,作为互相之间识别的标记,证明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

大熊猫的眼睛的瞳孔象家猫一样,呈纵裂状,说明它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征。大熊猫发出的声音比较复杂,专家们采用了对其各种可分辩的叫声进行声谱分析的方法,并且参照它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叫声所表示的本能行为、求偶和感情状态等生物学好处。研究结果证明,大熊猫成体的叫声由12个比较清晰的叫声和喘声所组成,其声音信号的好处能够表示占有领域、寻觅配偶、抚育幼仔、受到了威胁的恐惧等等,包括嗷叫、低嗷、哼叫、吠叫、强吠、吼叫、尖叫和嘶叫等叫声,还有呼气、鼓鼻、咂嘴等声音。大熊猫初生幼仔的叫声比较单调,只有“吱吱”、“哇哇”和“咕咕”等三种,表示饥饿、身体不适或者需要排便等生理现象。到了9月龄时,还会发出呻吟、鼓鼻,以及类似牛叫和犬吠等叫声,其好处已经接近成体。随着其月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它们的叫声变得越来越复杂。

小猿叶虫早春生活习性初步观察 篇7

网络出版时间:2014/9/13 10:24:22

小猿叶虫 (Phaedon brassicae Baly) , 别名猿叶甲、白菜猿叶甲、乌壳虫, 属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 是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年发生3代, 以幼虫和成虫食叶成孔洞和缺刻, 重发时只留叶柄和主脉, 受害蔬菜还被虫粪污染, 加之成虫产卵时咬破叶柄, 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在榨菜、卷心菜、小白菜、萝卜等蔬菜上危害严重。通过春季田间定点系统观察, 摸清该虫年发生特点及早春生活习性, 对开展田间调查、指导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小猿叶虫早春生活习性观察

1.1 观察点基本情况

为了科学有效地观测小猿叶虫的发生、发展规律, 根据马武镇地理气候特点及十字花科蔬菜种植情况, 在全镇选择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猿叶虫观察点。

1.1.1 民协村观察点

地处马武镇民协1社, 境内属低山丘陵地带, 海拔490 m左右。土壤属红棕色壤土, 土地肥沃。雨量充沛, 常年降雨量在1000~1200 mm, 气候温和湿润, 无霜期长, 常年种植油菜、榨菜、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

1.1.2 蒲江村观察点

位于马武镇蒲江村2社, 属低山浅丘地带, 海拔520 m左右。土壤属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来的棕色土, 以壤土为主, 土质肥沃, 雨量充沛, 常年降雨量在1000~1200 mm, 气候温和湿润, 无霜期长, 常年种植油菜、榨菜、萝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

1.2 早春生活习性观察

2012—2014年, 在马武镇民协村、蒲江村观测点的榨菜、小白菜、萝卜等作物上进行小猿叶虫发生特点及早春生活习性观察。

1.2.1 2012年观察结果

小猿叶虫3月上旬末初始活动, 中下旬交尾产卵, 中旬为成虫高峰期, 4月上、中旬进入1代幼虫盛发期, 4月4—8日为卵孵高峰期 (早春只发生1代) 。

1.2.2 2013年观察结果

小猿叶虫3月上旬初始活动, 中下旬交尾产卵, 中旬为成虫高峰期, 4月上、中旬进入1代幼虫盛发期, 4月1—5日为卵孵高峰期。

1.2.3 2014年观察结果

小猿叶虫2月下旬开始活动, 比上年早10 d, 比常年早5 d, 3月上中旬交尾产卵, 上旬为成虫高峰期, 3月下旬、4月上旬进入1代幼虫盛发期, 3月25—30日为卵孵高峰期。

1.3 为害特征

小猿叶虫的成虫、幼虫均可为害, 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初孵幼虫取食叶肉, 形成很多小凹斑, 大幼虫和成虫将叶片咬成孔洞, 严重时只留下叶脉。有假死性, 成虫不善飞翔, 夏天高温时, 成虫钻入土中或田间杂草处夏眠或越冬, 为害主要在3—5月和9—11月。小猿叶虫在阴天或晴天的上午至傍晚均可交尾, 交尾一般在叶背进行。在不同的蔬菜上产卵部位有所差异。在小白菜上, 成虫多将卵嵌入叶背、叶脉的正面或侧面, 下部叶和嫩叶上产卵数量相近, 中部叶片产卵数量较少;叶柄上卵少, 叶背上卵多, 成虫喜将卵产于嫩叶上半部叶背的叶脉中, 产卵开始前, 成虫伏在叶背的叶脉上不动, 以口器将叶脉咬出1个凹入的浅洞, 然后转身伸出腹末产卵器, 产卵于浅洞中, 卵粒平卧或直立, 但绝大多数平卧。

1.4 形态特征

1.4.1 卵

初产卵为浅黄色, 长椭圆形, (1.1~1.7) mm× (0.43~0.52) mm, 上覆盖1层薄薄的浅褐色粘液, 整个产卵过程需10~15 min, 初产卵浅黄色, 以后慢慢变为黄色, 被天敌寄生的卵呈黑褐色。卵期一般为8~10 d, 随温度变化略有变化。

1.4.2 幼虫

初孵幼虫体色为灰乌而带黄色, 末龄幼虫体长6.7~7.5 mm, 各节有乌色肉瘤8个, 在腹部每侧呈4个纵行。初孵幼虫爬出卵壳后, 转移到近叶缘处, 啃食叶背的叶肉, 造成很多细小斑痕, 2龄后咬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 幼虫期20~24 d。

1.4.3 蛹

长3.3~3.7 mm, 呈半球形, 黄色, 腹部各节没有成丛的毛, 腹部末端也没有叉状突起。

1.4.4 成虫

体长3.4 mm, 宽2.1~2.8 mm, 卵圆形, 背面蓝色, 带绿色光泽, 腹面黑色, 腹部末节端缘棕色, 触角基部2节的顶端带棕色, 头小, 深嵌入前胸, 刻点相当深密。触角向后伸展达鞘翅基部, 第2节与第4节等长, 短于第3节, 端部5节明显加粗, 鞘翅刻点排列规则, 每翅8行半, 肩瘤外侧还有1行相当稀疏的刻点, 后翅退化, 不能飞行, 成虫有假死习性。

2 分析与讨论

根据3年的系统观察, 发现马武镇小猿叶虫3月上旬初始活动, 中下旬交尾产卵, 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卵孵化盛期, 4月上、中旬进入1代幼虫盛发期。考虑到2014年早春回暖早, 气温较常年偏高, 3月中下旬到4月雨水较常年多, 小猿叶虫活动期较常年早5~7 d。年生活史观察, 春季1代, 夏季1代, 秋季1代, 以春、秋季代危害为主。在阔叶杂草及瓜类作物上越夏, 在榨菜、萝卜嫩叶越冬, 温度过高过低有休眠状态, 并有世代重叠。年危害作物有:春季主要危害早春榨菜、小白菜、窝笋、莲白;夏季危害瓜类;秋季危害窝笋、小白菜、萝卜、芥菜;冬季主要在榨菜、萝卜、油菜上取食越冬。越冬虫态为成虫, 正常情况2月下旬—3月上旬越冬虫态开始活动, 卵多产于叶背及叶柄处, 大多散产, 少量卵粒集中, 数量2~5粒不等。掌握该虫早春始期和产卵部位, 有助于进行田间调查, 对马武镇确定防治适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春季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基于马武镇小猿叶虫发生特点, 在防治时可以利用小叶猿虫越冬、越夏特性, 采用清洁田园、防除杂草、翻耕晒土;发现害虫, 及时进行人工捕捉;或使用防虫网, 防治小猿叶虫, 兼治其他害虫等农业防治措施消灭成虫。

3.2 化学防治

大黑鳃角金龟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篇8

关键词:大黑鳃角金龟;生活习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8-1

1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吉林全省,西部地区较多。黑龙江、辽宁、华北及长江以南等地区。

危害:成虫在补充营养时,啃食榆树、杨树等叶子。主要以幼虫(蛴螬)在苗圃、新植林地,咬断或咬伤幼苗或幼树的根部,引起苗木枯黄死亡,杨、柳、榆、樟子松等幼苗和幼树根部均受其害,造成缺苗断条。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16~21毫米,宽0.9~11毫米,长椭圆形。初羽化时体为红棕色,逐渐变褐黑及黑色,有光泽。头部小,密生点刻,触角10节,红褐色。成虫翅肩瘤明显,鞘翅外缘及会合处有纵行隆起,每个鞘翅有3条不明显隆起带,翅点刻较多。

2.2 幼虫

老熟幼虫头部红褐色,前顶毛每侧3根(冠缝侧2根,额缝侧1根),后顶毛每侧1根。

2.3 蛹

体长21~23毫米,宽11~12毫米,黄褐色,快羽化时色泽加深,复眼变成黑色,蛹体向腹面弯曲,前3对气门明显。尾节腹面雄蛹有三个毗连的瘤状突起,雌蛹则无。

2.4 卵

初产下卵细长圆形,两端稍尖,水青色,微透明有光泽,后期污白色,每粒长径2~2.7毫米,短径1.1~1.7毫米。

3 生活习性

该虫两年一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地下越冬,5月越冬成虫出现,交尾产卵,卵期大约15天,6月幼虫孵化,为害植物根部,一直到10月越冬。翌年越冬的幼虫在5月末活动到地表10~20厘米处,取食植物根部。到6月末化蛹,蛹期约20天左右,7月中旬成虫出现,整个一个世代大约需710天左右。

6月时,地面温度达20℃以上晚上成虫出土活动,到柳、榆、杨树上取食树叶补充营养,寻找配偶,交尾时间大约60分钟左右。成虫交尾后大约一星期产卵,卵散产在湿润土壤内10~15厘米处。每头雌虫平均产卵76粒左右。幼虫横向移动范围较小,上下活动力较大。春季地下10厘米地温达10℃左右时,幼虫由土壤深处向上移动,地温20℃左右时主要在土壤内10厘米附近活动取食,秋季地温下降至10℃以下时则幼虫又向深处迁移,一般在100厘米以下越冬。在取食为害时期,一般在5~10厘米处活动,若遇到降雨或浇水则自动下移至土壤深处较适宜的地方,暂停为害。有时被水浸渍时,幼虫在土壤内作一穴室,不食不动,如浸渍3天以上则常窒息而死,因此可利用浇水方法减轻幼虫为害。幼虫共分3龄,各龄幼虫均有相互残杀习性。低龄幼虫对土壤条件要求严格,人工饲养较困难,3龄幼虫易成活,但由于历期长,系统饲养也较困难。据报道,通过大量饲养,幼虫历期为:1龄258天,头宽1.74毫米;2龄281天,头宽3.38毫米;3龄307天,头宽5.39毫米。(蛹一般在土深20厘米处筑蛹室,为长椭圆形,洞壁坚硬,老熟幼虫在内不食不动进入预蛹期)。

4 防治措施

(1)在秋翻地或作床前,将5%辛硫磷颗粒剂撒在地面上(每亩用药量1.5~2公斤)。将药翻入地下。

(2)施未腐熟的厩肥,或将厩肥用5%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处理,用药量应控制在每亩0.5~1公斤。

(3)施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0.5~1公斤拌细土25~30公斤;播种前将药土先撒在床上。

(4)对苗期为害的蛴螬,可用竹签插孔,用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液灌注,应防止浓度过大时幼苗产生药害,也可用8%氯氢菊酯微囊剂(绿色威雷)500倍液喷杀成虫。

(5)人工捕捉成虫,设黑光灯诱杀成虫或利用成虫假死性与清晨不爱活动的特点震落捕捉。

(6)在苗圃地附近种植蓖麻,用蓖麻碱在金龟子取食后,将其麻痹致死。

(7)适时灌水,控制蛴螬。在苗期发生幼虫为害可适当灌水,使幼虫在水分过大情况下窒死(但不要伤害苗木)。

(8)生物防治:据报道,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类。利用白僵菌、黑僵菌等菌剂对防治金龟子也有一定效果。

【淡水鱼生活习性】推荐阅读:

淡水养殖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06-25

上一篇:电大西方经济学网上形考任务1答案下一篇: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