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强国(精选8篇)
现状:
从内涵看,人力资源指一定社会和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从事社会劳动人口总数,包括处于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未投入建设的人口。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拥有较高层次的体能、技能、知识,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那部分人的总和,能够在现在和未来为社会创造较高的价值,是一定社会或区域内优质的人力,是人力资源中的少数。两者区别在于人力资本投资质量上的差异性和人力资源社会需求上的稀缺性
一 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
二 人力资源素质大幅度提升
三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形成一支规模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博士学位获得这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提高较快 3 技能劳动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4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四 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基本形成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不断破除劳动者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劳动者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日益活跃
五 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市场化改革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外部制度条件,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由此形成的收入差距与比较利益驱动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直接动力。表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和流动其次表现为在市场化推动下,城镇劳动力由公有制经济向非公有制经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以及由城镇公有制企业向乡镇企业转移和流动。人力资源就业结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
六 劳动者权益保障力度加强
1颁布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以及相应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针对劳动用工形式多样化发展趋势,对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等行为专门进行规范
2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建立由政府、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围绕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积极沟通加强合作,消除分歧,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写入就业促进法,以法律形式要求县以上政府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法律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等方面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劳动力市场培育,已基本形成多层次就业服务网络,就业服务体系发挥了为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人提供指导、咨询与介绍服务,对初次求职者进行就业前训练,对失业人员进行转业训练并提供失业保险,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和组织劳务输出服务,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重要作用
八 人才政策和人才成长制度环境优化
从组织和社会角度对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划分,可以分为人才培养、流动、使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等人才培养、使用与管理各个环节政策规定。人才工作机制取得突破有
人才管理机制体制有所创新,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人才市
场体系初步建立,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出现整合力量、全面推进新局面
问题
一人力资源质量总体偏低人才创新能力不高。总体看,中国人力资源质量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主要瓶颈劳动者素质结构单一。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关注更多是专业知识传授,对能力、人格培养相对比较轻视,对文凭重视,加剧了对综合素质培养轻视
二 人才数量相对不足
人力资源数量大但人才数量低
三 人力结构失衡
人力资源配置得当才能有效发挥张力效应和群力效应,对经济起促进作用目前存在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布局不合理年龄结构失衡,人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能级结构失衡,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
三 产业及行业分布不合理
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分布规律是321而我国是132,产值却是231,结构偏差大
四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我国高层次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均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项事业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由于技能人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受重学历文凭、轻技能手艺传统观念影响,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影响我国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五 人次资本投入不足人力资源优先发展地位还没完全确立。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本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重招商引资轻招才引智现象还普遍存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投入不足。各人力资源培训经费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开发和发展经费与人力资源工作战略地位极不匹配科研投入强度不足
4社会力量对人力资源投入还需要鼓励和引导。人力资源投入体制单一,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层次投入体系还未建立,市场对人力资源投入基础性配置作用未发挥,风险投资等社会投入还需要通过税收、贴息等各项优惠政策来进一步引导
六 相关机制不够健全
1人力资源培养机制。人力资源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资源,关键是进行开发,而人力资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依赖于教育。目前中国教育呈现诸多问题,对中国人力资源全面、有效开发带来制约。
一是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职业技能教育投入过低 二是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体系在教育观念、基本构成与实际运行上依然保存着传统国民教育体系主要特征,尚未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需求、体现终身学习理念、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强调正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缺乏相互之间沟通和衔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发展相关机制
1人力资源体系流动机制不健全。存在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档案制度、人事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等,使人力资源不能自由、合理流动、限制了人力资源价值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制度执行不力 3 选拔任用机制科学性有待提高,人力资源退出机制尚待完善
4分配激励机制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体现人才价格市场化,按知识要素分配还未能成为按劳分配重要内容
对策
一 人力资本投资实施人力资本优先积累战略
加大教育、科研等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社会公益研究,增加科研项目经费中人员费用比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设立人才发展资金,重点支持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地位和个人多元人力资本投入机制
进一步发挥政府投入导向作用。拓宽人力资本投入渠道,通过税收、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个人投入人力资源开发事业,实现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监管水平
强化投资主体责任,加强资金统筹和管理,建立人力资本投入绩效评估、会计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完善投入绩效评估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对人力资本投资情况进行质量评估。加大人才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控制投资风险
二 人力资源能力提升建设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大力进行对企业家、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及再教育事业,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是配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各种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调动各方面力量,进行开发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改善人力资源质量结构方面的人力投资
三是大力增加提高创业者素质的人力投资
四大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保证未来转移进入城市的人力资源素质努力提高国民教育
一是强化教师选拨、培训和国际交流,以大大提高师资水平
二是改善课程设置,强调教材、教法、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三是进一步放宽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多种力量办学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
一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为就业门槛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是搞好对企业转岗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三 制定实施人力资源协调发展
1构建跨区域人力资源良性互动机制
打破地域和行政区划的界限,依靠政府推动、市场驱动、需求带动,加大跨区域间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建立智力输出、合作培训、交流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协调发展共赢局面青年、中年、老年人力资源协调开发
实施青年人才开发计划,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基金体系,激励和促进青年人才成长。鼓励青年人才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把优秀青年人才推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注意发挥中年人才中坚作用。关心重视老专家、老教授、运用市场配置机制,有效发挥退休人才作用.3城乡人力资源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拓展农村人才发展渠道,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养、输送机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培育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配置和宏观调控协调发展
建立覆盖城乡服务各类人力资源的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充分发挥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作用,消除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按照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要求,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四 实施人力资源集聚计划
1打造行业人才集聚平台
按照国家战略需求,根据行业发展布局,建立人力资源预测预报制度,引导人力资源向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重点领域合理集聚,形成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聚居区。建立以行业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培养和凝聚人才打造项目集聚平台
启动和实施一批国家战略项目、重点建设工程、重大攻关项目,坚持以重大项目工程为平台,打造高层次岗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更多机会,吸引、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项目工程与人才工程有机结合。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的投入,大力加强对具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支持,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开展项目研究,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人才
五实施人才管理创新计划创新人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一是创新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手段,人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科学水平。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依法设立职业许可,规范发展职业认证。改革职称制度,建立科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二是创新人才选拨制度,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改革各类人才选拨任用方式方法。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营造开放的人才使用环境,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选拨机制
《报告》显示, 2000 年, 中国尚落后于发达国家。2015 年, 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达到0.782, 已超越瑞士、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和冰岛等部分发达国家。
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人力资源竞争力由人力资源数量结构、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能力和人力资源贡献四个维度构成。在国家或地区层面, 人力资源竞争力是具有劳动能力人口规模与质量的总称, 是最重要的财富基础和战略资源。
《报告》将人力资源竞争力划分为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中等国和人力资源弱国。2015年,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法国、澳大利亚、丹麦、荷兰、挪威为人力资源强国。其中, 美国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排名保持第一。
《报告》显示, 发达国家创新力的集中与发展中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使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出现结构性变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代表人力资源开发最高水平, 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 全球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排名前20 位的国家均是发达国家。到2012 年, 中国和俄罗斯均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
王晓初表示,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個重大战略目标。但是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很大,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面对新形势,中国政府加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2006年以来,先后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三个国家级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这三个规划纲要分别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人才强国,进入人才强国行列;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我国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需做到五个方面的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支持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第二,必须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水平。
第三,必须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好地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劳动。
第四,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努力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
一进学校的大门,就能看见一个高高的柱子,上面五星红旗随风飘扬,红旗的左边是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外围是红色跑道,中心是训练基地。但如果你观察的够仔细,就会发现,怎么没有教学楼啊?原来是工人们为了节省材料,把教学楼建在地下了。
在训练基地的正中央有一个电梯,教学楼就在训练基地下面,乘坐电梯就可以到,也就是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是一年级,二层是二年级,三层是三年级......六层是六年级,一共有十层,七层到十层都是幼儿园,而且地下安有高能灯,他能让地下跟地上一样亮。
地上还有一层矮矮的房子,虽然只有一层,但是很宽,那是什么?对头!就是办公室呀!叮叮叮上课了,同学们从操场上乘坐电梯来到了教室,突然发现从来没有出现拥挤踩踏现象,为什么那么就是因为这种电梯也有超载的情况,而且标有警示语,违者罚款等,但其实是不会罚款的,只是吓唬吓唬他们,让他们自觉排成一队而已。
那体育课在哪里上,操场?不,体育馆。那体育馆在地上还是地下呢?当然也是地下了,在地上就相当于是一个公园,知道的,这是学校,不知道的,真以为是公园的。那训练基地是干什么的?它呀,是给教师们用的,里边其实就是健身房。
为了这个学校加油吧!同学们,加油吧!虽然这个学校是不存在的但是我相信以后一定会有的因为有我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技强国强国有我学生征文作文9
今天是大年初二,星期二。我们全家一起去上海科技馆游玩。一大早我们就要赶到苏州火车站和我的表哥一家、表姐一家会面,三家一起坐动车去上海科技馆。坐了动车再转两次地铁非常的方便就到了上海科技馆。
为了节约时间,一到上海科技馆我们就排队参观了“食物的旅行”。我们4个人坐一辆观光电动车。电动车的外形是做成食物哈密瓜的样子。眼前是一张大嘴巴,一下把“哈密瓜”吞入了嘴里,牙齿把我们嚼了又嚼,嚼碎后我们就转到了胃又滚到了小肠。小肠把哈密瓜的营养充分吸收了以后,剩余的垃圾就到了大肠,大肠又把水分吸取后,最后就变成了真正的垃圾大便。食物的旅行就结束了,我们的旅行也就随之结束了。让我大概了解了食物消化的过程。
走呀走,我们又来到了机器人的世界。这里的机器人应有尽有,神态也各异。我最喜欢画画、下棋和表演的机器人了。画画的机器人画出的图像可逼真了。首先,工作人员阿姨先给人物拍照,电脑记录了数据以后机器人编成程序后就开始画出人物的轮廓来,十分的惟妙惟肖。下棋的机器人可厉害了,几位叔叔和阿姨一起和机器人比赛都输给了它们。表演型的机器人穿着漂亮的衣服登台演出,就连主持人也是机器人当的,机器人的演出非常的出色。
接着,我们来到了可爱的动物世界。动物世界的动物们大多数都是珍贵的动物标本,美洲的大象、狮子、老虎,北极的熊,南极的企鹅,还有鸭嘴兽、蛇,地球上一亿年前的霸主恐龙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动物世界边上有一个美丽的热带雨林,里面的花花草草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美不胜收!我拿着相机拍了好多有意义的照片。
啊,难忘的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让我享受、发现快乐,激发智慧的灵感!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参观更多的场馆,学习更多的知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正在向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国家之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各大强国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要体现两个核心:一是要做到国家是人才的强国;二是通过合理利用人才达到强国战略的目的。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人才战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成为人才的强国;另一个方面在于用人才来实现强国的战略[1][2]。
人才的强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要强国兴国,首先要做到总量上、结构上、素质上又领先世界的人才,同时包括人才的投资上、人才的发展指标上、人才的效率上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要不断得到优化。要确定人才的全球竞争优势,世界上优秀的人才到中国来能够获得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优秀人才汇集的中心之一,在国际上具有人才竞争优势,这是“人才强国”很重要的体现。第一个是人才总量素质结构要处于一个高的水平;第二个来讲,就是人才的发展水平,比如投资发展水平要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第三就是人才效率、人才的贡献度要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第四就是人才生存的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机制环境,要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优秀人才的价值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世界优秀人才都到中国来。
也就是说你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在全球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这是一个层面的意思。
第二个方面用人才来实现强国战略,要求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报以积极培养、重点引进与知人善用的态度,最终使得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达到强国富国的目的,通过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方针。
提出人才要优先发展,实际上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就是说通过人才的优先发展,通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国家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这个层面上,真正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力度,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去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未来竞争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人才强国成功的历史案例
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一系列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他们的强大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不管哪个方面的因素都和人的作用分不开,而且其中人才往往对国家的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如今的经济强国中人才起到的作用,不仅可以看出人才强国的可行性,同样为我们国家制定有本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方针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我们熟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才所起到得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革命,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
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正是由于出生于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和瓦特使得英国成长为该时代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国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正是由于美国和德国涌现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不断革新各项技术,完善工业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美德两国实力赶超英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发达国家的“发达资本”主要是人才
新加坡建国之后,任何资源都没有,连饮用水都必须向邻居马来西亚买。但新加坡却依靠发掘人才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治国”战略而成为发达国家,本国人才不够优秀,就提供高薪、低税去引进海外人才。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曾概括说:“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移民和人才,而美国之所以能在许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就是因为它广纳人才。”
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以“人多地少”作为国家无法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但是,同样起步较晚,又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面积不如中国云南省、而人口却达1.2亿、多火山地震又资源贫瘠的日本,各类人均自然资源指标比中国、印度都更为严峻,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战略,而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入曾一度高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先后有7名华裔获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其中4人是中国留学生出身,但没有1个人拥有中国籍。
如今,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内都开始复制这种美国模式,包括塑造国家梦想吸引人才。专门负责海外猎取人才的“联系新加坡”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我们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三个20世纪才开始独立的国家,如今也都成为发达国家。
韩国为了对外国顶尖人才表现足够的诚意,这个过去反对双重国籍的国家决定最迟2011年允许外国顶尖人才(包括外籍韩裔人才)持有双重国籍。韩国《朝鲜日报》等媒体甚至认为与欧美竞争对手相比,这样的努力还不够:“要想成为人均收入达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就要确保一人可以养活数万人的21世纪型人才。要最大程度地将他们吸引到韩国,仅提供奖励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进行全方位努力,改善商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能积极接受外国人并与其共存的宽容文化,打造有吸引力的韩国。”
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入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加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好处。美国的氢弹之父、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之父都来自于欧洲。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国曾经动用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整个第六集团军,组建了一支特殊作战部队——“阿尔索斯突击队”到德国去抢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当时前苏联也在德国抢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前苏联忙着搬设备、工厂,而美国抢的是人才,德国研发氢弹、原子弹的科学家都被挖到了美国。当时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是德国的1/3,而今天,美国拥有全世界2/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从以上各大案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家体制的更新还是技术的发展,人是核心是关键,这其中高新技术人才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所以,归根结底发达国家其实是人才的发达,人才强大国家才能强大。
三、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
人才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关键,是振兴中华、走向强国之路的根本。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发展和新变化,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2]
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我国在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在对人才资源上,树立了“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理念。对人才思想理念的改变,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人才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需要开发利用好国内人才市场,同时要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和竞争,而且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最后,对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目的,一定要做到以用为本。不仅要在各种项目交流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最重要的是做到用好人才,用活人才,达到富国利民的根本目标。
我国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强国战略,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步步攀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新中国的崛起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是绝对的主角,其中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善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是这个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人才铸就强国。
参考文献
[1] 朱钧侃,刘宇舸.论人才强国战略.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8月.第2卷第4期
[2] 付春生.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职称论文发表专家
10(5)班 颜彩琳
记得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设计师,设计出美丽的服装,设计出绚丽的珠宝„„可是,钓鱼岛事件的发生,让我改变了我的梦想。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都埋藏着一个振兴中华的梦想,那就是希望伟大的祖国,成为世界中的强国!
近来我们国家常遭周边国家的骚扰,南海之争,钓鱼岛之乱,更加激发我成为海军的志向。可能有人会说,当什么不好,偏要当一个受苦受累的海军!如果把祖国比作湖,那我便是湖里一滴小小的水滴,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也要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1900年八国联军拼凑起来的兵力不足两万,而京城一带纵有十几万清军、几十万义和团之众,仍无法阻止北京陷落;从1840到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与列强签订了9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我们中国人并没有轻易放弃,刘胡兰、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杨靖宁等抗日烈士用生命证明了——中国是不可侵犯的!
伤痕会随着时间而消失,而历史却铭记在人们心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的痛,30万无辜的生命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1937年12月13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能者出其力,小者有其乐,老者享其福,这便是和睦家庭的基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那便是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从老师的指挥,不违反学校的纪律,好好学习,等以后长大了,为祖国效力!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现在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业,但这绝不意味着少年不需要梦想,相反更应该敢于梦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只要广大少年个个胸怀有梦,并以刻苦学习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梦,那么明天我们就一定能共圆中国梦。我的梦就是这样,虽然感到遥远,但是只要我们努力了就离我们只差一步之遥。因为只要坚持没有做不成的事儿。
关键词:体育强国,经济强国,奥林匹克,经济建设
一.何谓“强国”
1.1定义强国的标准
强国, 即“强大的国家”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李行健, 2004) 。经济强国指的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 军事强国指的是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看似明显, 但这其实是一个含糊不清的定义。因为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标准来衡量目标对象是否符合“强国”的定义。当然, 在每个不同的领域, 都会有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标准来衡量比较的对象。如, 一个国家的综合战争实力包括其军事力量、国防动员能力、战争潜力等多方面相关因素;国家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则要以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主要依据, 并结合国土面积、人口, 以及人均GDP综合评比。
1.2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这个问题必须分开来看, 体育事业分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个方面。毫无疑问, 奥运会是衡量一国竞技体育实力的最具代表性的赛事。从许海峰为中国人捧回第一枚奥运金牌, 到北京成功举办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 中国人已经彻底地踢飞了一个世纪以前“东亚病夫”的称号;而从悉尼—雅典—北京的“三级跳”, 中国运动员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正的竞技体育强国。
在我国竞技体育大步向前迈进的同时, 我国却还不能被称为体育强国。因为我们在全民健身、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奥林匹克精神普及等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1.3我国的经济建设
回顾20世纪, 我国的体育发展与经济建设有着惊人的相似。20世纪前半叶, 中国人民还处在外族入侵、军阀混战的水深火热之中, 体育发展和经济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竟然多次没有人参加奥运会, 这是旧中国国力弱小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受到思想的束缚, 依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国迎来了转折性的改革开放, 从此, 体育发展和经济建设都到迎来了春天, 奥运会金牌数、奖牌数, 以及各项赛事跻身前八的运动员人数, 中国都在大步走向世界前列, 并在北京奥运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建设更上不甘示弱, 三十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以看出,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程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二.体育强国之路
诚然, 我国只能算上一个体育大国, 或者是一个竞技体育强国, 距离真正的体育强国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就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史来看, 我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竞技体育, 并以竞技体育促使全民健身发展的道路。简单说来, 这条道路就是要培养顶尖的运动员, 争取在奥运会、洲际运动会、各个项目的世界锦标赛等大赛上取得好成绩, 为国争光, 从而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并由此带来的全民健身热潮。
从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体育发展的经验来看, 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究其成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1.竞技体育赛事本身就是力量、速度、技术和美的结合, 具有极好的观赏性、表演性和模范性, 观众基础广泛, 榜样力量无穷;2.竞技体育可以引发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探索与挑战;3.竞技体育可以带动相关大众健身项目的发展, 并形成良性互动;4.由于经济实力限制了财政支出, 因此一开始就进行大规模全民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不现实的。
由此可见, 这是一条有科学依据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强国之路。虽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只要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我们有理由相信, 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一天不会遥远。
三.体育强国之路对经济强国之路的启示
3.1成功的经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GDP的年均增长9.8%, 总量由世界第11位跃居第4位;对外贸易总额从世界第29位跃居第3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0年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实际增长了6倍以上,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479人。香港回归、神州飞船上天、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壮举无一不以日益壮大的经济实力为坚强后盾。
细想这三十年, 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条主线索就是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这与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培养顶尖选手的思路不谋而合。可以看到, 改革开放初期, 国有企业因为体制、观念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国企陷入困境,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党和政府高瞻远瞩, 从建立股市到提倡现代公司制, 从政企不分到放开放活, 举国上下对国企所作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家电网等为代表的杰出国有企业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它们将一个新的中国展现给了世界。中国石油在2006年成为亚洲盈利最高的公司, 这个道理就如同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一枚金牌。
用邓小平的话总结起来,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再带动其他人也富起来”。
3.2未来的挑战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就像兴奋剂在体育界引起的轩然大波一样, 中国也和全世界一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寒冬”。在这次危机中, 世界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 尤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经济衰退十分明显。作为崛起的大国, 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所以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只限于增幅和增速, 而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这一事实是不会动摇的。
在经济越困难的时候, 我们就越不能忘记体育事业最根本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 这句格言不是只限于竞技赛场的, 在寒冬中的中小企业, 中国经济, 以及世界人民更需要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 带着奥林匹克的信念, 在金融危机过后, 中国会更快地迎来真正的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田麦久, “竞技体育强国”论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11.15
胡世君, 腾国辉, 王舒宇, 中国体育强国之路初探[J], 辽宁体育科技, 2004年12月
田麦久,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高校 反腐倡廉 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中图分类号:S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71-02
党的十七大指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切实抓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落实,为实现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
高校作为主要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而同时兼有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职能的教育机构,因其在社会有机体中的教化功能等特殊性而注定了将在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1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在全社会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培养高层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技术力量的主要来源,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高校还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对全社会起着行为示范和精神辐射作用,大学的成员时刻以自身的形象和多种方式对公众发出其他社会组织所远不能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此外,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一般具备较高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质,而使高校毕业生所形成的群体也成为社会各阶层中综合素质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社会影响最大的部分。
其他行业发生的腐败现象和后果,通常可以用钱、财、物的多少来进行衡量,而高校的消极腐败行为有很多与学生有关或影响学生的切身利益,它将会污染和毒害学生的心灵,扭曲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严重威胁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把在校期间因高校的腐败现象而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带入社会,并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无疑将对党风、政风建设和改善社会风气发生重大影响。
由此,特有的社会责任决定了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中起着基础和催化的作用。从反腐倡廉的战略全局来看,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教职工反腐倡廉和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健全反腐倡廉体系,来完成提高高校教职工廉洁从业水平和学生廉洁从业意识的任务。它是全社会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基本目标是搞好高校教职工自身的反腐倡廉建设,为落实学校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有力保证;根本目标是通过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廉洁自律意识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来促进其他社会组织的反腐倡廉,从而保证党和政府的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2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根据十七大精神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当前高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体系为中心,以加强廉政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为重点,强化民主监督和制度建设,尽快使反腐倡廉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2.1 加强廉政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它表达了人们对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廉洁为人的认同和对腐败的憎恶,是反腐倡廉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的的文化支撑。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引导全体干部和广大师生学习研究党的廉政理论和政策法规,正确认识反腐倡廉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拒腐反腐的自觉性;就是要拓宽廉政教育领域,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在学校营造“敬廉崇洁”的文化氛围,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判断,用健康向上、清正廉明的文化充实全体干部和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这对大学生明确求学的目的,树立劳动价值观、廉洁从业观和服务社会观,无疑是很好的知识灌输和氛围熏陶过程;必须强化廉政文化在全体干部和广大师生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实践。
2.2 加强制度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保证
好制度比好领导更可靠。制度的建设、完善与执行,是高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是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第一道防火墙。高校以惩防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紧密结合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实际,按照全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以人、财、物、事的管理为基本内容,以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为突破口,将惩防制度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融入贯穿到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制度,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可行、完善、有机的防治腐败制度体系。其中既有制度的立改废留,也有制度的宣传教育,更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执行监督和因时而变的反馈评价。这对于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风气,使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增强法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3 加强民主监督是大学生培养政治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机遇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而最好的监督就是把权力的运行过程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众,接受群众的检视和质疑。因此,各高校创新监督机制,就是要按照“取得有据、配置科学、运行公开、依法行使、监督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化校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都向师生公开,形成遏制权力腐败的民主监督机制。这对于大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民主权利意识、监督主体意识,增强参政议政能力,都无疑将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
2.4 坚决惩治腐败是大学生树立正确利益观的特殊教育
惩处腐败是最现实的廉政教育。只有严厉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对腐败的高压态势,才能使教育更有说服力、制度更有约束力、监督更有威慑力,才能有效扼制腐败现象的蔓延,为预防和治本创造条件。加强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工作力度,以招生、考试、教学、科研、收费、采购为重点领域,不断地强化惩治腐败的措施,使有违纪违法冲动的干部有所顾忌,使顶风作案的犯罪分子得不偿失。这既是对违纪违法分子应有的惩处,又是对于其他广大师生的警示,对于大学生树立不劳无获、不义之财不可取等观念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案例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
由此,根据高校以知识分子和年轻学生为主体的特点,高校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时候必须注意把握和体现民主科学的基本要求,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真理,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多开展讨论和交流。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央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提高学校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的同时,使大学生成长为廉洁诚信的高素质人才。
3 高校反腐倡廉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作用和地位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237页)
我们需要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健全的人,而不是只了解一些科技知识、没有道德是非观念的机器。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把廉洁作为重要的内容,古人讲仁义礼智信的素质,就包括了廉洁教育的内容。
人力资源强国,即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的综合指数处于世界前20位的国家,其经济特征的内涵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对于开发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以及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般以人均GDP表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均GDP仍然刚刚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5%。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途径,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者素质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个战略目标,必须从三个方面抓紧工作:更加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研究发现,西方人力资源强国是经由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教育革命三个阶段渐次完成的。经过教育革命,人们可以经过公平地接受教育和接受公平的教育,并根据社会化了的能力而非出身或血缘来而选择承担相应的职业并获得对应的报酬,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投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热情,提高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投资的效益,促进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极大发展。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最高级别的办学机构,不仅是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检验者,更主要的是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行各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技术力量的主要来源。各级各类高校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代高校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的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十五”期间,全国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和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没有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即使在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经比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接受多种多次非学历教育的人依然很多。所以,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高校必须努力改变传统象牙塔似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全面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使高校成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的枢纽,从而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
最后,高校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是保证高校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则正常的生产、生活难以开展,所有教育活动将受到严重冲击,高校的健康发展难以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将成为一句空话。近代史上的多次社会运动都从高校发源,足以说明高校对社会的影响力之强。
从上面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中心环节,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发动机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委托,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和开展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因此,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基础。忽视高校的反腐倡廉建设不仅难以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办学和教育公平,难以完成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根本任务,更难以激发国家和社会投资教育的信心与热情;高校的腐败不可避免地加剧教师学术腐败和干部思想颓废,严重危害着高校的科技生产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质量,使高校难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高校腐败对社会的示范性和辐射力将加剧社会的腐败风气,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高校的腐败将使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检验,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现象就会泛滥成灾,不仅严重威胁到教育体系的正常秩序,连高校的生存也会出现危机。高校腐败现象不消除, 必将成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最大障碍。
综上所述,鉴于高校的特殊地位和在人力资源强国形成中的特殊任务,注定了高校的反腐倡廉在全社会的反腐倡廉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中国高校必须自觉地以全体干部和广大师生为主体的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自身事业的健康发展来不断促进全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人力资源强国】推荐阅读:
人力资源工作计划与人力资源年度规划20106-22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心得10-16
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论文05-27
战略人力资源07-24
人力资源归纳09-18
英国人力资源11-13
人力资源名言12-19
掘金人力资源外包06-02
人力资源规划国企06-05
人力资源管理周记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