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流域水环境规划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7 流域水环境规划(精选6篇)

7 流域水环境规划 篇1

第一节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一、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1.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

一个水域往往需要满足多种用水需求。对每一种用途,国家都有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水质标准。根据河段的位置、水质与水文状况、用水需求、输送与处理费用等,确定不同河段的功能,选择表征水质状况的水质指标,如地表水的水温、pH、溶解氧浓度、COD、BOD等。2.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 3.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根据河水水质监测结果,采用恰当的分析、评价方法,判断各河段水质是否能满足目标要求,确定超标的河段和主要污染物。4.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

根据污染源所在位置、排污种类、排污量、排污方式和污染物的扩散规律等信息,并考虑河段相关区域的发展规划,将确定的河段内可接纳的污染物总量,分配给每个排污口。5.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二、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第一,找出水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般情况,需要获得以下基础性资料:①地图。图上应标明拟做规划的流域范围和河流分段情况;②规划范围内水体的水文与水质现状数据,以及用水现状;③污染源清单。包括排入各段水体的污染源一览表(最好以重要性顺序排序)、各排污口位置、排放方式、污染物排放量、治理现状和规划,以及非点污染源的一般情况;④流域水资源规划、流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有关的规划资料;⑤可考虑采用的水污染控制方法及其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资料。

第二,确定规划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同时考虑客观条件,从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拟定水环境规划目标。规划目标是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是水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三,选定规划方法。

在水环境规划中,通常可以采用两类规划方法:数学规划法和模拟比较法。采用何种规划方法,应视具体的水环境规划类型和资料的情况来确定。第四,拟定规划措施。

在制定水环境规划的方案中,可供考虑的措施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和增加污水处理设施等。

第五,提出供选方案。将各种措施综合起来,提出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为了检验和比较各种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通过费用¡ª效益分析、方案可行性分析和水环境承载力分析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最佳规划方案的选择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六,规划实施。

水环境规划的实施也是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规划的成功与否,就是看最终的规划方案能否被采纳、执行并取得相应的效果。规划方案的实施,体现了规划自身的价值与作用。

第二节 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水环境功能分区原则

 水环境功能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3)优质水优用及低质水低用;(4)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5)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6)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7)实用可行,便于管理等。

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方法与步骤

(1)对环境保护目标进行全面分析,既考虑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考虑经济、技术的可行;(2)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

(3)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源;

(4)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响应关系,将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输入各类水质模型,以评价污染源对水质目标的影响;

(5)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和措施;

(6)通过对多个可行方案的优化决策,确定技术、经济最优的方案组合;

(7)通过政策协调和管理决策,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提出水环境保护目标2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3 现状功能可达性分析确定主要人为污染源7 政策协调行政决策6 负荷分配工程规划技术和经济综合分析5 污染控制措施分析4 建立排污量与水环境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图7-1 水环境功能区划系统分析过程

第三节 水环境容量与水环境保护目标

一、水环境容量

(一)水环境容量的定义

 水环境容量是指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 在理论上,水环境容量是环境的自然规律参数与社会效益参数的多变量函数。它反映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也满足特定功能条件下,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 在实践上,水环境容量是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水环境规划的主要环境约束条件,也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参数。

(二)水环境容量分类 1.按水环境目标分类

(1)自然水环境容量 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基准值为水质目标,则水体的允许纳污量称为自然环境容量。其模型为:

EK自(ρB基ρB)dV式中:E--水环境容量; ρB基¡ª¡ª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基准值; ρB--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背景浓度; V--水的体积;K自----水体自净系数。

(2)管理(或规划)环境容量 以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标准值为水质目标,则水体的允许纳污量称为管理环境容量;当以水污染损害费用与治理费用之和最小为约束条件,规划允许排污量时,称为规划环境容量。其模型为:

2.按污染物性质分类

(1)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

(2)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有毒有机物是指人工合成的毒性大、难降解有机物。这类有机物的同化容量极小,一般只考虑水体的稀释作用。有毒有机物应主要在污染源中消除,而不宜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

(3)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重金属也可被水体稀释到阈值以下。重金属是保守性污染物,它只发生状态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不能被分解,因此,重金属没有同化容量。且由于重金属易于在环境和生物体内积累,因此,要严格控制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

(三)水环境容量的设计条件

设计条件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排污条件、目标条件和约束条件等。时期、时段和保证率是建立这些条件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1)设计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设计水量、水温、流速和上游设计断面及其水质浓度、横向混合系数和纵向混合系数等。

(2)设计排污条件 包括设计排污流量、浓度、排放地点、排放方式和排放强度等。

(3)设计目标条件 主要包括设计污染控制因子、控制区段与断面和水质标准及达标率等。(4)设计约束条件 包括与确定总量控制指标及控制方案有关的约束性因素,如经济投资约束条件、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约束条件等。

二、水环境保护目标

 环境保护目标是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出发点与归宿。环境保护目标通过一系列环境保护指标来体现。水环境目标通常包括水环境质量目标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两类。

 环境质量目标是依据水体功能分区,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的具体要求,确定各水域的主要水质指标。

 总量控制目标是以功能区环境容量为基础,确定水域内可接受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总量控制目标是制定流域污染控制规划的基础,是水体水质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第四节 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

一、水污染控制的技术措施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 1.清洁生产工艺

 清洁生产定义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战略,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 实施清洁生产是深化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也是水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措施。2.浓度控制

 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量之目的。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仍依据排入水体或城市下水道的污染物浓度征收排污费。 经若干年的实践发现,实施浓度控制之后,水体质量改善的程度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是因为浓度控制法有下述缺陷:

①当排放源采用稀释排放法时,可以在浓度不超标条件下无限制地排放任何污染物; ②浓度控制未考虑区域环境的现状负荷,如在排放源密集的地区,即使各个污染源都符合排放标准,但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也可能超过标准; ③浓度控制法未考虑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3.总量控制

 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容许排放总量。总量控制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容量总量控制。从受纳水体容许纳污量出发,制定排放口总量控制指标。

(2)目标总量控制。从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控制目标出发,制定排放口总量控制指标。

(3)行业总量控制。在行业中以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4.污水处理

 建立污水处理厂是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应考虑采用的重要措施。准确估算污水处理费用是评价污水处理措施的关键环节。

(二)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 1.人工复氧

 人工复氧是改善河流水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是借助于安装增氧器来提高河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在溶解氧浓度很低的河段使用这项措施尤为有效。人工复氧的费用可表示为增氧机功率的函数。2.污水调节

 在河流水量低的时期,用蓄污池把污水暂时蓄存起来,待河流水量高时释放,可以更合理地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来提高河流的水质。污水调节费用主要是建池费用。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有可能污染地下水等。国外蓄存的污水大都是经过处理的水,避免或减轻了恶臭现象的发生。3.河流流量调控

 国外对流量调控以及从外流域引水冲污的研究较早,并已应用于河流的污染控制。世界上很多河流的径流量时间上分配不均,在枯水期水质恶化,而在高流量期,河流的自净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提高河流的枯水流量成为水质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实行流量调控可利用现有的水利设施,也可新建水利工程。

二、水污染控制单元

(一)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

 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是根据水域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考虑行政区划、水域特征和污染源分布特点等。划分的原则为:

(1)每个单元有单独进行评价、实施不同控制路线的可能;

(2)针对不同的污染物、不同的保护目标,同一地区可以有多种控制单元划分方案,以适应解决不同环境问题的需要,即对于不同的控制目标,能够有不同的控制单元与之对应;(3)在每个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排放清单应齐全,水域水质控制断面应有常规监测资料;(4)各控制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应能通过污染物的输入、输出来定量表达,做到水量平衡、物质量平衡。

(二)水污染控制单元解析归类

水污染控制单元解析归类包括以下内容: ①划分水污染控制单元;

②对各单元的主要功能进行说明; ③水质现状与控制断面分析;

④污染物排放情况与主要污染源分析; ⑤排污量与水质预测; ⑥主要水环境问题诊断; ⑦确定控制路线; ⑧确定容许排放量。

三、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数学模型 1.排污口最优规划模型

 排污口最优规划是以各小区的污水处理厂为基础,以总处理费用最低为目标,在水体水质条件的约束下,寻求各处理厂处理效率的最佳组合,其数学模型为 2.均匀处理最优规划

 在均匀处理最优规划问题中,污水处理效率是已知值,处理费用只是污水处理规模的函数。在约束条件中不出现水质约束。模型表为: 3.区域处理最优规划

 区域处理最优规划是排放口处理最优规划和均匀处理最优规划的综合。在区域处理最优规划中,既要寻求最佳的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和处理量,又要寻求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的最佳组合。 区域处理规划模型求解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求解这一类问题。试探分解法是较常用的方法。试探法的基础是¡°全部处理或全不处理¡±的策略。4.模拟选优

 在许多情况下,采用数学方法进行最优化的条件难以具备,这时,规划方案的模拟选优就成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 规划方案的模拟选优与最优规划方法不同,它是先进行污水输送与处理设施规划,提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然后采用水质模型,计算各种方案中污水排放后水域控制断面的水质,找出比较好的方案。这种方法选优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人员的经验,因此,采用模拟选优方法时,要求尽可能多提出一些初步规划方案,以供筛选。

四、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 1.水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 水环境质量目标的可达性,可利用已建立的水质模型,对各个方案实施可能对水质产生的影响进行模拟,来检验规划方案是否能达到预定的水环境质量目标。也可根据规划确定的水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达性,对方案进行分析。2.污水处理投资可行性分析

 对于污水处理所需的费用,一般采用费用¡ª效益分析方法。

 在水污染控制系统中,规划方案的费用主要由整个系统的污水处理费用与污水输送费用组成。

第五节 邕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一、明确问题

 邕江水域具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工业用水、农业灌溉、航运、渔业、娱乐和纳污等功能。随着南宁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经济发展比较快,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不断增加。

 除市区固定用水人口80万、非农业用水人口74万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流动人口。因此,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成为邕江南宁段的首要功能。

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污水量会越来越多,纳污也成为邕江的重要功能。如何协调不同层次的用水需求,是规划面临的主要任务。

二、确定规划目标与水域功能区划分

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保证邕江的多种水体功能的达到。

 首先需要进行水体功能的划分。根据水域功能区划的依据、原则、方法与步骤,以及邕江水质现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将邕江水域的功能划分为五大类:心圩江以上流域为Ⅱ类,心圩江至二坑为Ⅱ-Ⅲ类,大坑至青秀山风景区为Ⅲ类,青秀山至莲花为Ⅱ-Ⅲ类,莲花至六景为Ⅲ类,邕江各支流、心圩江、竹排冲为Ⅲ-Ⅳ类,大坑、二坑、水塘江为Ⅳ-V类,良风江为Ⅲ类,八尺江Ⅲ-Ⅳ类。控制各河段水质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是规划的具体目标。

三、确定规划方法 1.混合区划分

规划中常用的混合区标准有两类,一类是面积控制标准,另一类是距离控制标准,后者应用较广泛。距离控制标准允许排污口下游若干距离内水质超标,允许距离的长短,视河段的功能和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而定。邕江混合区的划分采用距离控制标准。以竹排冲河段为例,由于数十公里范围内无集中供水水源吸水口,排污口下游2000米处的岸边污染物最大浓度达到功能区水质标准即可满足要求。2.水质模型与水质指标的确定

南宁市污水是通过几条排污沟流入邕江的,因此,控制排污沟与邕江入口处的排放量是水污染控制的关键。污水排放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工程措施使断面均匀混合排放,二是岸边直接排放。前者的控制排放量可通过全江段一维模型进行计算,后者的控制排放量可通过污染带模型进行计算。根据南宁市水系分布特点,确定可能纳污点为马巢河口、可利江口等(共10个)。根据邕江的污染特点,确定代表性水质指标为COD和BOD。

四、拟订规划措施

邕江上已有四座饮用水厂,其中,凌铁水厂处在水质较差的支流大坑入口下游、亭子冲入口对面,受污染威胁较大,水质较差。拟对排入大坑支流的污水采取截流措施,将污水引至下游,经处理后排入邕江;亭子冲入口的污染带,形成的原因,是南宁电厂的锅炉冲灰水、南宁制糖厂和造纸厂的工业污水,拟采取工程措施,要求其削减排污量。为满足水体其它功能要求,拟通过各个河段的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确定相应污染源的污染物削减量。

五、计算水环境容量与提出供选方案 1.水文条件设计

 江段水文条件是决定河道稀释自净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采用保证率为90%的最小月平均流量作为计算条件,同时选用保证率为50%的年均流量作为比较研究的计算条件。邕江南宁站90%保证率最小月平均流量为170m3/s,50%保证率年均流量为1330m3/s。2.允许排放量的计算 提出允许排污量分配方案

 南宁市的绝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主要通过六条排污沟流入邕江。因此,控制六条排污沟的污染物总量,就能基本控制邕江水体的总纳污量。水污染控制单元的划分以各条排污沟为单位。

六、规划方案实施

 根据规划提出的各污染源的污染物削减量,限定时间,要求工厂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采取经济措施,通过征收排污费,推动污染治理。

阅读材料:外秦淮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资料来源:http://bbs.house365.com/simple/b240/192875.html

一、基本情况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河,上游由溧水河、句容河两源组成。溧水河源自溧水县东庐山,长约35km,集水面积680km2;句容河源自句容县宝华山和茅山,河长约41km,集水面积1260km2;两源在江宁区西北村汇合后称为秦淮河干流,以下北流至南京三汊河入长江。秦淮河干流长约34km,流域总面积2631km2。

溧水河上段一干河的天生桥支河,为明代人工开挖而成,沟通了秦淮河水系与石臼湖水系。秦淮新河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工开挖的分洪道,上起江宁区河定村与秦淮河干流分汊,向西流经铁心桥、西善桥,在雨花台区双闸乡金胜村附近入长江,长约17.0km。流域内现已建成中型水库8座(其中本市境内4座),控制面积 390km2。干流上有武定门水利枢纽(节制闸、抽水站),秦淮新河上在距入江口1.75 km有水利枢纽(节制闸、抽水站、船闸),天生桥支河上建有节制闸控制河道水位。

二、存在问题

秦淮河干流武定门闸下~三汊河口段习惯上称为外秦淮河,河长12.8公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河西地区建设经济的发展,外秦淮河已成为城市的中心河,而目前该河的现状与建设我市总体发展的要求已很不适应,改善外秦淮河水质与环境,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已迫在眉睫。

1.河道排洪未达标:按规划,外秦淮河排洪标准为600m3/s。现状河道行洪能力与规划的600 m3/s仍有一定差距,武定门闸实测最大下泄流量为465 m3/s(1991年6月14日)。

2.水质严重污染:秦淮河干流及部分支流河道水质已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河段污染比较严重。

3.两岸景观差:由于文革后期下放户回城等历史原因,沿河两岸的居民与单位在河道内违章搭建数量众多,向河内倾倒垃圾的现象普遍存在,河岸杂乱无序,严重影响沿河居民生活质量及南京城市景观现象。

三、水环境综合整治(防洪与调水)措施 1.防洪堤建设:按照《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外秦淮河三汊河口~运粮河口段两岸堤防长约30.97公里,目前已实施防洪堤(墙)的长度约为19.47公里,尚未实施的长度为11.50公里应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在今后的河道堤防建设中,对尚未进行治理的河段,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要结合河道环境综合考虑;对已建的防洪墙(堤),也要进行改造,使其在首先满足防洪功能的条件下,同时兼顾绿化、美化、环境、景观等方面的功能要求,建成复式河坡断面,营造亲水的人文空间。

2.河道清障、清淤:按该河段分洪流量Q=600 m3/s,相应水位组合:三汊河口9.69米、武定门闸上10.37米,作为设计控制标准,对外秦淮河(运粮河口~三汊河口)进行清障、清淤。据初步测算,工程土方量291万米3,改建阻水桥梁7座。

3.调水改善河道水质,加快河道水体流动和置换。调水方案分为三条线路,线路一为引石臼湖水自流冲洗,流量约为20至30 m3/s。线路二为利用已建成的秦淮新河抽水泵站抽长江水冲洗,流量约为20至30 m3/s。线路三为引秦淮新河水冲洗南河(外秦淮河污染较严重的支流之一)流量10至15 m3/s。

上述三条线路中,线路一按平水年每年可有半年左右的运行时间,主要时间为每年的5月~10月。其优点为:

①可充分利用石臼湖的天然水资源和现有的河道设施,②运行费用低。其缺点是有每年都有约半年的时间水位不满足自流条件。在线路一因水位条件不满足而无法运行时,可以按线路二运行。因需要秦淮新河抽水站开机翻水,运行费用会高于线路一,应考虑作为对线路一的补充。另外,对内秦淮河的南段东水关~西水关长约5公里的河道,也可采用上述水源(调用2至3个流量)进行冲洗,做到内河、外河一起冲。线路三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南河,与线路一、二有所区别,其水源也视流域的情况而定。规划工程总投资4.0亿元,计划分四年实施。

习题

1.举例说明流域水环境规划的主要特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工作程序有哪些? 2.你认为划分水环境功能区有什么意义?与流域水环境规划有什么关系? 3.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分为哪几类?应如何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 4.什么是水体的自净能力?你能解释为什么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吗?

5.一般将水环境污染物分成哪几大类?你能举出常见的河流与湖泊污染物吗? 6.什么是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在流域水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7.影响水环境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确定一定水域的水环境容量? 8.请举例分析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应该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9.请分析排放口最优规划、均匀处理最优规划、区域处理最优规划与模拟选优各有哪些特点?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10.什么是水污染控制单元?如何将水污染控制单元应用于流域水环境规划中?

7 流域水环境规划 篇2

从20世纪60年代起, 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河流的治理。80年代后各国相继进行了河道整治的深入研究, 国际上出现了诸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治理、韩国首尔清溪川整治等诸多河道治理成功的案例。近来我国也在河道保护意识渐浓趋势下, 出现不少河道整治的成功案例, 有些甚至获得国际大奖, 例如获得美国ALSA通用设计荣誉奖的中国迁安三里河绿道项目及中国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等。笔者对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 并以笔者亲自参与设计的四川郫县沱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例, 探讨了我国城市河流整治的发展方向, 期望能为国内城市河流的整治方向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设计原则

城市河道整治涉及到各个方面, 欲使河道治理及景观营造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下5条基本原则应当遵循:

(1) 安全性原则。首先要保证河道行洪安全, 防洪安全是城市民生的基础要求, 不应受到包括景观工程在内的其他工程影响。在做到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人文特色, 改善河道两岸生态环境, 并提升城市软性竞争力。

(2) 生态性原则。生态原则是指河道整治及景观设计应创造适宜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需求, 以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景观设计应该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 因地制宜, 尽量保留现状原有动植物群落, 实现河道生态良性发展。

(3) 景观性原则。景观设计建立在保证生态基础之上, 满足市民生活娱乐之需要,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从而形成一个“舒适、优美、休闲、文化”景观环境。

(4) 文化性原则。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和印记, 景观设计因深挖当地历史人文, 应在设计中传承, 在建设中保留, 保留历史文化设施的同时, 创造有现代文化特色的河道文化景观。

2 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设计内容

(1) 河道平面设计。城市河道平面设计要因地制宜, 尽可能保持其天然形态, 实现河道自然生态的景观美学。有以下几点说明:①自然河流形态本就具有多样性, 因此不必强求河流断面的平高平宽, 可设置蓄水湖池, 既有利于防洪, 又可形成水上娱乐活动, 于景观和生态都有益处。②在保证河流防洪通畅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河道自然弯曲形态, 能够形成深潭或浅滩, 可为自然生态提供生存必须的空间环境, 是多样性的基础。③如城市河道有水系, 应将其打造成系统系环通的网络, 活水有益于水资源的自净, 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 河道断面与护岸设计。设计有如下要点:①矩形断面:矩形断面可用在平原河网水位变幅不大的河道, 设计时, 常水位以下可布置矩形干砌断面, 常水位以上可用毛石堆砌成一定斜度斜坡, 保证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也可消减水浪对河道断面的冲刷, 有利提防保护和生态建设。②梯形断面:相对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占地面积稍小, 是密集型城镇常采用的断面形式, 规则的梯形断面, 结构简单实用, 有益于河道的过水和排水的排放。③复式断面:其占地面积较大, 较适用于河滩开阔的山溪性河道。枯水期水量较小时, 河水可仅在主槽中通过, 一旦到洪水期, 河道流量变大, 此时河水可漫滩通过。因其过水面积大, 洪水位低, 一般不需修建高大防洪堤, 且有利于修建水景和栈道。

(3) 生态设计。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 增加景观异质性, 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有如下两点:①空间设计:河道水面可根据植物适宜生长的水深, 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水面植物布置时要考虑泄洪和航运要求, 尽量布置在边坡脚的区域。②物种选择:生态河道的物种主要包括水生、湿地物种和陆生物种。水生、湿地物种的选择一般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A、易栽培和繁殖的当地优势物种;B、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C、对水体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承受能力;D、对水体环境具有较强净化能力。

(4) 景观设计。保持自然线性, 强调植物造景, 运用天然材料, 创造自然生趣, 鼓励平易质朴, 铺张奢华,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在景观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突出文化特色。景观的设计与布局要结合河道实际情况, 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协调, 充分利用清淤土进行造景, 对点、线、片、带、区等进行整体规划, 例如可修建河心岛、亲水广场、亲水平台等, 体现自然、亲水、休闲、开放的景观体验与风情特色。同时, 景观规划设计还应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精髓, 反映当地的独特文化与历史痕迹, 所修建的雕塑、廊道、阁楼、文化广场等能成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利用滩地设置一些带状的亲水平台, 供市民休闲散步、垂钓娱乐之用。创造出了集自然风光、历史风光、生态风光、人文风光与时代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滨水景观。

3 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设计案例

基于以上的分析, 现对实际操作的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及设计:

项目名称:四川省成都市沱江河滨河景观工程;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郫县;

设计单位:东联成都+东联尼塔;

项目规模:河道长约4.2公里, 设计面积约35万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3月;

景观工程建设时间:2014年4月~2014年12月;

3.1 项目背景解读

沱江河, 全长28公里, 是串连郫县城市核心功能区的重要纽带。沱江河自西向东从郫县县城穿流而过, 其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关乎城市生态再造重生。现状沱江河水利工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且水质受到污染, 沿线生态也正受到破坏。由此, 县政府因势而定, 将沱江河4.2公里整治工程纳入重大民生工程, 着力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滨河空间, 带动城市的繁荣。

3.2 设计概念与目标

基于对现状的充分调研, 设计团队提出“生态郫县, 水润蜀都”的景观打造概念, 期望能把沱江河及其沿岸打造成水清、岸绿、河畅, 江与人、江与环境、江与城市和谐共处的生态滨水自然公园。为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设计制定了基于生态规划的防洪排水、生态河道、景观文化的三个阶段设计步骤, 对沱江河的河道线形、河道断面与护岸进行设计和改造, 对其生态系统、景观需求进行了修复与营造, 见图1。

3.3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 基于满足沱江河水利防洪排水要求的河道线形、河道断面与护岸自然生态打造:项目初期, 为丰富河道自然线性和保留现状良好植物群落, 我们在河堤外开挖新的河道形成22丛树的群落为22座绿道, 使39种1166棵现状树和它脚下的土地得以保留并实现了“双河相伴”甚至“三河并流”的形态。

(2) 基于沱江河净化水源, 恢复自然河道风貌的生态营造:项目河道的直线型平面形态和梯形断面现状主要服务于过流和排水, 动植物的生长几乎为零。利用前期对河道平面和断面的改造, 为生态设计的介入提供了可能。①空间设计:河道水面根据植物适宜生长的水深, 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种植茭白苟、香蒲或芦苇等植物, 保土固堤, 吸收并降解污染物质。②物种选择。生态河道的物种主要包括水生、湿地物种和陆生物种, 本次项目选择了凤眼莲、芦苇、香蒲等8种水生、湿地植物种类。海棠、紫叶李花等5种灌木类;国槐、乌桕、五角枫、垂柳、旱柳等8种落叶乔木类;女贞、黄杨、桧柏等6种常绿苗木类;萱草、绣线菊、马莲等10余种草本花卉。草坪应尽量选择多年生品种, 做到各物种相互交错。

(3) 基于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精品滨河公园空间的景观设计:设计之初, 设计团队受张艺谋式的“印象”系列启发, 决心打造一条能被印象的城市生态河道, 提出“改·造”景观设计策略。“改·造”两字是对此次河道整治的高度总结, 包括改河岸、改节点、改竖向、改构筑和造生活四大部分:①改河岸, 河岸更生态且变化丰富;②改节点:打通了滨水走廊, 强化了滨水活动范围;③改竖向, 让滨水河岸与河道更亲密, 形成了观水、亲水、玩水的人与河岸关系;④改构筑, 是对现状里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意义的小品, 构筑的现在再修饰, 以期流传后世;“造”及营造, 沿着城市滨水廊道设置了林间步道、公园活动广场、构筑小品、平台栈道、活动器材、景观桥及植栽等园建, 满足市民休憩、游玩、锻炼、赏景等功能, 见图2。

3.4 难题和亮点

此次景观设计有一难题和一亮点:①难题:现状沿河生长的植物群落限定了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 使平面和断面的自然化形态调整带来困难;②亮点:河道整治中不可避免或设计需要、或乱砍乱伐, 有几百棵大树被砍倒, 我们尽力收集倒下的大树, 尽心保存, 并建成了“树的纪念园”。

针对设计中的这个难题经过努力, 设计提出“生态岛”的景观设计策略, 即遇到良好的现状植物群落, 就在其旁再开拓一条引流, 实现“双河相伴”甚至“三河并流”的形态, 即保留了植物群落又丰富了平面形态, 见图3。

亮点中树的纪念园设计:首先我想到的是建立一个带有强烈“纪念性”的场域感, 以便形成强烈的空间氛围感, 设计采用圆形的环来组织这个空间, 而且这个圆形的构成又能够以一个“句号”的方式来隐喻一种“终结”。环形舱体约106立方米, 填满需收集约1033根长1.1米的木头, 约等于172棵10米高乔木。为了使“环形舱体”方案看起来更具说服力, 我们制作了1:50的实体模型以便更加深入的推敲。施工完成后, 137根钢管立在碎石地面上, 由8圈环形钢管固定成形。4米高的环形钢构架, 好似一圈细而有力的大网, 包裹住无形的空间又划分出有形的界限。何时, 人们会迈出醒悟的脚步, 心甘被自然怀抱, 见图4。

4 结束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以往受到破坏和污染的城市河流生态的再生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心。景观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协调于政府部门建设要求、水利单位的安全需求、普通市民生活追求三方之间, 牢固掌握生态规划这门科学, 在满足防洪排水水利安全前提下, 进行生态河道营造和景观滨水设计, 重现河道的自然生态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

参考文献

[1]王文野, 王德成.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探讨.吉林水利, 2002, (11) :24-226.

[2]米勒.美国的生物护岸工程.水利水电快报, 2000, 21 (24) :8210.

[3]汤振宇, 张德主编.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6:64-73.

[4]杨海军, 等.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6 (1) :95-100.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篇3

2008-09-19 来源:http:///ztpd/tszt/lyfhgh/cjly/***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类洪水造成洪水灾害是流域性的,范围广;后一类洪水引发的洪灾是局部或地区性的。

根据洪灾情况,长江洪灾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山丘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因上中游干支流洪水上涨漫溢,造成冲毁、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灾害;中下游干流及其支流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平原区大片土地淹没的灾害;河口滨海地区受台风暴潮侵袭而造成海塘溃决的灾害等。各种洪灾中以长江中下游洪灾最为频繁、严重。

二十世纪以来,长江发生了多次大或特大洪水,形成严重的灾害。1931年流域性洪水受灾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淹没农田5090万亩,受灾民众2850万人,淹死14.5万人;1954年流域性洪水长江中下游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中断运行达100天;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流域性洪水,中下游溃决堤垸1975座,淹没耕地358.6万亩,倒塌房屋212.85万间,受灾人口231.6万人,死亡1562人。1935年洪水为发生在中游区域性洪水,淹没农田2263万亩,灾民1103万人,淹死14万人;1981年洪水为长江上游洪水,淹没农田1311万亩,死亡888人,伤13010人。

三、防洪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力建设,长江以堤防、蓄滞洪区、防洪水库为主体的防洪体系已初步形成。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通过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长江中下游长江干堤已全部达到规划标准,三峡工程已进入初期运行期。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河段现有防洪能力大致为:荆江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约10年一遇洪水,加上考虑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城陵矶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10~15年一遇洪水,考虑比较理想地使用蓄滞洪区,可基本满足防御1954年洪水的需要;武汉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30年一遇洪水,考虑河段上游及本地区蓄滞洪区比较理想地使用,可基本满足防御1954年洪水(其最大30天洪量约200年一遇)的防洪需要;湖口河段依靠堤防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考虑河段上游及本地区蓄滞洪区比较理想的运用,可基本满足防御1954年洪水的需要。

目前长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规划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适时按量分洪十分困难;长江中下游连江支堤,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主要支流的主要堤防都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隐患,又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测和抢险设备、技术手段;长江中下游干流一些河段局部河势变化较剧烈,威胁堤防安全,特别是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坝下游河道发生冲刷,荆江河段河床下切尤为突出;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江湖行蓄洪能力下降;山丘区面积广,暴雨大,山洪灾害频发,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峡工程是长江综合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防洪能力将有较大提高,特别是荆江地区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荆江地区,遇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不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可使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立方米每秒,配合荆江地区的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米,从而保证荆江两岸的防洪安全。对城陵矶附近地区,一般年份基本上可不分洪(各支流尾闾除外);遇1931年、1935年、1998年、1954年大洪水,可减少本地区的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对武汉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对武汉的威胁;三峡水库调蓄提高了对城陵矶附近地区洪水控制的能力,提高了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

但由于长江河道安全泄量与长江峰高量大洪水的矛盾十分突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遇1954年大洪水,中下游干流还将长期维持较高水位,按照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拟定的对荆江结合城陵矶地区进行补偿的调度运用方式,长江中下游仍有336亿立方米的超额洪量需要安排处理;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由于“清水”下泄,将引起其下游河道冲淤变化,长江中下游干流的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及河势将发生新的变化,需在监测的基础上,加强护岸,以稳定河势,保护堤防安全,防洪建设任务仍很重。

四、指导思想与防洪目标

1、指导思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对防洪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研究和制定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洪灾损失,为长江流域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防洪减灾目标

(1)总体目标

进一步健全和提高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妥善处理超额洪水,增强防洪减灾能力,遇常遇洪水和较大洪水时,可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在遭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时,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不致发生大的动荡,生态环境不会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进程不会受到重大干扰。对山洪灾害、风暴潮灾害等,有对策和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近期目标

近10年内,巩固、完善现有防洪体系,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防洪的作用和影响,加快长江综合防洪体系建设,使荆江地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在遭遇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时有可靠对策和措施,两岸主要防洪大堤不溃决,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城陵矶及其以下河段能防御1954年洪水;重要蓄滞洪区能适时按量使用;主要城市、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重点圩垸、主要支流堤防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

3、防洪标准

长江中下游总体防洪标准为防御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1954年洪水。

根据荆江河段的重要性及洪灾严重程度,按照《防洪标准》、中共中央中发(1998)15号文件及国务院国发(1999)12号文件,确定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即以防御枝城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目标。对遭遇类似1870年洪水应有可靠的措施保证荆江南北两岸大堤不自然漫溃,防止发生毁灭性灾害。

河口段江苏省长江口堤防防洪潮标准为100年一遇高潮位遇11级风;上海市宝山区、浦东新区防洪潮标准为200年一遇高潮位遇12级风,其余堤段均为100年一遇高潮位遇11级风。

长江流域上游及支流的地级城市防洪标准一般为50年一遇,县级城镇防洪标准一般为20年一遇。

4、长江防洪体系

长江中下游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结合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构成综合防洪体系。

长江上游在大江大河上兴建防洪水库,整治排洪河道,需保护的城镇和面积相对较大的地区,适当修建堤防,筑堤护岸,加强水土保持,逐步治理泥石流及山洪,加强水情测报及其他非工程措施。

五、防洪工程规划

1、堤防工程规划

堤防是长江防洪的基础设施,长江中下游由干堤及支堤组成整个堤防工程体系,现有堤防总长约30000公里,其中长江干流堤防总长约3900公里。

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规划设计依据的干流主要控制站防洪控制水位(亦即堤防设计洪水位,冻结吴淞高程)为沙市45.00米、城陵矶34.40米、汉口29.73米、湖口22.50米、南京10.60米(有台风影响时11.10米)。

根据堤防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分级进行建设。1级堤防包括荆江大堤、无为大堤、南线大堤、汉江遥堤以及沿江重点防洪城市堤防;2级堤防包括松滋江堤、荆南长江干堤、洪湖监利江堤、岳阳长江干堤、四邑公堤(含咸宁、武昌境内)、粑铺大堤、黄广大堤、九江长江干堤、同马大堤、广济圩江堤、枞阳江堤、和县江堤、江苏长江干堤等;其余为3~4级堤防。

1级堤防堤顶超高2.0米,2级及3级堤防堤顶超高1.5米,其他堤防超高1.0米。针对近年来城陵矶附近发生高洪水位的情况,考虑这一地区洪水组成的复杂性,为增加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对城陵矶附近河段的长江干堤的堤顶超高再增加0.5米。

2、河(洪)道整治规划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按照河型和控制节点划分为33个河段。根据河段的重要性和治理的迫切性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河段为重点治理河段,第二类和第三类河段为一般治理河段,规划分期分批进行治理。第一类河段为上荆江、下荆江、岳阳、武汉、九江、安庆、铜陵、芜裕、马鞍山、南京、镇扬、扬中、澄通、长江口等14个河段;第二类河段为陆溪口、簰洲湾、团风、戴家洲、龙坪、马垱、东流、太子矶、贵池、黑沙洲等10个河段;第三类河段为宜昌、宜都、嘉鱼、叶家洲、黄州、黄石、韦源口、田家镇和大通等9个河段。

此外,还需加强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及主要支流洪道治理。

3、蓄滞洪区规划

按照防御1954年洪水的要求,在长江中下游的荆江地区、城陵矶附近地区、武汉附近地区和湖口附近地区共规划安排40处蓄滞洪区,蓄滞洪区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内有耕地面积约831万亩,人口约616万人,规划蓄洪492亿立方米。地区分布为荆江地区4处,蓄洪54亿立方米;城陵矶附近地区25处(洞庭湖区24处,洪湖1处),蓄洪320亿立方米;武汉附近地区6处,蓄洪68亿立方米;湖口附近地区5处(鄱阳湖区4处,华阳河1处),蓄洪50亿立方米。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规划近期首先建设好城陵矶附近可分蓄100亿立方米超额洪量的4处蓄滞洪区,其中对洞庭湖钱粮湖垸、共双茶垸、大通湖东垸三处蓄洪垸进行围堤加固,新建进洪闸,建设安全区、安全台等;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需新建东隔堤(腰口~金船湾),新建套口进洪闸、补元退洪闸和一些安全区。

4、水库工程规划

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干支流水库群,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三峡水 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金沙江干流石鼓~宜宾段的梯级水库,在长江主汛期7月份预留防洪库容249亿立方米,为妥善协调发电与防洪的关系,水库采取分期预留、逐步蓄水的方式运行,8月以后逐步抬高汛限水位;雅砻江的两河口、锦屏一级、二滩等3座主要控制性水库7月份预留防洪库容共40亿立方米,以后逐步抬高汛限水位运用;岷江的紫坪铺、双江口、瀑布沟等3座控制性水库在7~8月预留防洪库容共13.4亿立方米,9月份开始兴利蓄水运用;嘉陵江亭子口、草街、宝珠寺等主要控制性水库预留防洪库容共约20亿立方米;乌江的乌江渡、构皮滩、思林、沙沱、彭水等5座梯级水库预留防洪库容共计为10.89亿立方米;清江的隔河岩、水布垭、姚家坪、大龙潭等4座主要水库预留防洪库容共10亿立方米。

洞庭湖水系规划扩大五强溪、柘溪水库的防洪库容;重建涔天河水库,防洪库容扩大至1.62亿立方米;澧水在已建江垭水库、在建皂市水库基础上,规划兴建宜冲桥水库,三库共设防洪库容17.7亿立方米。鄱阳湖水系规划将万安水库按设计规模运用,防洪库容扩大至10.19亿立方米;新建赣江峡江水库,预留防洪库容6.0亿立方米;抚河廖坊水库预留防洪库容3.1亿立方米。

由于各种原因,长江流域有很多水库存在病、险情,除影响效益发挥外,还威胁下游的防洪安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建设力度,已完成已列入全国第一、二批规划中的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计划于2009年全面完成列入全国第三批规划中的大、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

5、平垸行洪、退田还湖规划

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湖泊中严重阻碍行洪的民垸和面积较小的民垸,采取双退的方式,彻底扒毁圩垸堤,退垸还江、还湖。对部分面积较大,已具一定开发规模的民垸,规划采取单退的方式,对其设计水位和堤顶高程进行限制,一般年份尤其是非汛期,仍可进行农业生产,江湖达到规定水位时,行蓄洪水。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长江中下游开展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对1998、1999年等近几个大水年溃决的民垸及严重碍洪的洲滩民垸作了安排,今后主要是巩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成果,并重点结合蓄滞洪区建设进行。

六、城市防洪

位于上游干流的城市重庆及昆明、贵阳等省会城市,根据淹没区非农业人口和损失的大小,结合城市所处地位的重要性,确定主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以上。宜宾市、泸州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成都市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位于成都平原,拟定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

位于中下游干流的城市:荆州、岳阳、武汉、黄石、九江、安庆、芜湖、南京等重点防洪城市及马鞍山、镇江等地级城市,其防洪问题都不能完全独立地自行解决,必须依赖流域整体防洪体系,达到相应的防洪标准。因此其防洪标准与中下游干流整体防御对象一致。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防洪主要受台风暴潮的威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所处地位,城区黄浦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标准为1000年一遇,宝山区和浦东新区海塘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风,其余海塘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高潮位加11级风。位于中下游支流的省会城市(长沙、南昌、合肥),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情况,结合其发展状况,确定防洪标准为100~200年一遇。

上游主要城市的防洪,需依靠在其上游修建的水库调控洪水,结合市区堤防和河道整治,提高防洪能力;中下游主要城市滨临江、湖,其防洪安全主要依靠江、湖防洪工程体系,市区洪、涝的防治,根据各市的情况进行规划。

七、水土保持与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1、水土保持

规划近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远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通过近、远期的建设,使上中游54.63%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治理,治理保存率达80%,重点水土流失区实现初步治理,消灭宜林荒山荒坡,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植物与保土耕作三大措施,具体有坡改梯、坡面水系及沟道治理工程、水保林、经济果木林、种草、封禁治理、保土耕作等七大措施。规划对现有25°以上的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中游地区以及部分人均基本农田已超过一亩的上游地区,加大坡耕地退耕还林的比例。对其余的坡耕地,一部分通过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坡度相对较小的实行保土耕作措施逐步控制水土流失。

规划设立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区和预防监督区。近期完成3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重点预防保护区的设立,重点保护中上游地区存在土壤侵蚀潜在危险的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区;完成2处国家级、5处省级重点监督区的设立,将开发建设密度较大的三峡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作为国家级重点监督区

规划建立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近期建立流域监测中心站1个,省级监测总站7个,区域性监测分站45个;建立和完善1个滑坡泥石流预警中心站、3个一级站、10个二级站、50个群测群防试点县和100个监测预警点,实现有效的站点预警和群众性防灾减灾相结合,力争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年减灾率达30%以上。

2、山洪灾害防治

长江流域山丘区面积大,山洪灾害严重。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分布范围广,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常导致人员伤亡。

山洪灾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威胁的地区,根据灾害的严重性,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与一般防治区,规划采取建立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群测群防组织体系、风险区管理、编制防御预案、宣传教育等非工程措施,结合堤防、护岸、谷坊、拦沙坝、排导沟、水库等工程措施,逐步形成完善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八、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

1、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建设规划

建设由信息采集、通信、计算机网络、决策支持四大分系统组成,覆盖长江流域高效、可靠、先进、实用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全面提高水文基础设施防洪能力和水文测报能力,完善水文站网,提高洪水测预报的精度;建成报汛通信主干网、重点防洪省份通信系统及长江流域的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建立实时分析计算江河洪水的演进模型,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防洪区管理

以《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防汛条例》等为依据,完善防洪区管理制度,规范防洪区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要加强防洪区管理,完善现有涉河项目的审查审批制度,加强河道管理与涉河项目的管理,并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加强蓄滞洪区的社会管理,建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机制。近期要建立防洪风险评价体系,对防洪工程的防洪能力和防洪区洪水风险进行评价,编制实用、具可操作性的洪水风险图,并建设重点风险区的预警预报系统,规避风险,建立分担、转移洪水风险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分散和转移灾害区的洪水风险。

3、洪水调度与工程管理

长江流域面积大,防洪体系庞大,为充分发挥流域防洪体系的综合防洪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规划加强洪水调度与工程管理。

研究制定长江流域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预案;编制三峡、丹江口、五强溪、隔河岩、江垭等具重要防洪作用的大型水库的洪水调度方案,并协调好兴利与防洪的关系,开展水库 联合调度研究。

按照各类防洪工程的特点,水管单位可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种类型。要逐步建立权责一致、运行协调、行为规范、流域和区域相协调的防洪管理体制,实行事企分开、管养分离。

4、政策法规建设

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是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规划加强蓄滞洪区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建议制定《长江流域蓄滞洪区人口控制管理办法》,明确蓄滞洪区人口控制原则,控制蓄滞洪区人口增长的措施,与“移民建镇”相结合的人口外迁政策,以及与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制度相结合的人口控制的措施等。

洪水测报信息是防洪决策的重要依据,防汛调度要有法可依。规划为实现流域洪水测报的协调、及时、准确,要加强水文测报设施保护,确立水文专业设施迁建恢复原则,明确洪水测报的职责,健全洪水预报作业及信息发布管理。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水库、蓄滞洪区运用调度管理规定,实现水库、蓄滞洪区调度运用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无序采砂危害大,规划加强长江干支流河道采砂的管理。国务院水行政等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按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加强长江干支流采砂的统一管理,保障河道的稳定和防洪等设施的安全。

洪水保险政策法规在我国推行多年,但推行较难。规划探索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实行强制性洪水保险方式,除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外,还必须辅以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强制性洪水保险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投保户共同负担,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多种形式承担义务。

防洪法规与防洪知识宣传教育,对增强防洪意识和推行科学的防洪理念有重要意义。宣传教育的对象是流域内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防洪区的各级领导干部、水利工作者和广大青少年。宣传教育的内容为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水利基础知识等。

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

防洪必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配合。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级领导和全民防洪意识,保障防洪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保障体系

防洪体系建设牵涉面广,为发挥投资的效益,保障系统高效运行,要积极推动防洪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精简协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防洪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审计审查制等四项制度等,提供管理方面的保障。

(三)建立面向未来的科技保障体系

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逐步提高防洪减灾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决策的科技水平,为防洪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并用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技术、现代的管理知识来培养造就一批现代防洪减灾的人才。

(四)完善投资保障体系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篇4

第一章 水环境状况 ................................................................................... 1 第一条 社会经济状况 .................................. 1 第二条 水环境质量状况 ................................ 1 第三条 水污染物排放现状 .............................. 2 第四条 水污染主要原因 ................................ 3 第五条 流域水环境压力 ................................ 4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 5 第六条 指导思想 ...................................... 5 第七条 规划原则 ...................................... 5 第八条 规划时段 ...................................... 6 第三章 规划目标 ....................................................................................... 6 第九条 总体目标 ...................................... 6 第十条 水质指标 ...................................... 6 第十一条 污染控制指标 ................................ 7 第四章 规划任务 ....................................................................................... 7 第十二条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7 第十三条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杜绝重大污染事故 .......... 9 第十四条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控制城市污染 ........大学网. 10

― i ―

第十五条 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防治区域污染 ............. 11 第十六条 规划项目与投资估算 ......................... 12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13 第十七条 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 13 第十八条 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严格环保执法监督 ......... 14 第十九条 多方筹集资金,落实规划项目 ................. 15 第二十条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 ................. 16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二条 加强科学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 17 实施规划评估,明确奖惩措施 ............... 17

― ii ―

第一章

水环境状况

第一条

社会经济状况

松花江流域涉及黑龙江、吉林两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 区东部地区,共 25 个地(市、州、盟)105 个县(旗、区、市) , 流域总面积 55.68 万平方公里。 年全流域人口约 6200 万,城 镇化率已达到 50%。 流域内 GDP 约 0.7 万亿, 人均 GDP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条 水环境质量状况

总体上看,松花江流域水质污染已经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特 征呈有机型污染,受冰封影响明显,枯水期水质最差。2005 年全 流域干、支流主要水质评价断面中,年均值为 V 类或劣 V 类断面 占 34%,冰封期占 45%。水污染严重区域集中在城市河段,主要 污染指标为高锰

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和生化需氧量。 2005 年,流域内斯力很(蒙-吉) 、大山(吉-黑) 、泔水缸(吉 -黑) 、同江(黑-俄)等国控断面,各水期水质不能稳定达标, 尤其是枯水期水质较差。 “十五”期间,松花江干流水质总体呈污 染加重的趋势,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是主要的污染指标,例行环 境监测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未检出。 2005 年,流域内水质较差的支流主要有呼兰河、安邦河、讷 莫尔河、辉发河、饮马河、伊通河、阿什河、倭肯河、牡丹江敦 化段和柴河铁路桥段等,水质基本全年劣 V 类,对松花江干流水

― 1 ―

质影响较大。 流域内 48 个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服务人口约 1390 万,其中 32 个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供水量约占供水总量的 90%,16 个地下水饮 用水源地供水量约占 10%。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中 17 个为湖库型水 源地,15 个为河流型水源地。近年来,黑龙江哈尔滨市四方台水 源地(松花江干流) 、吉林梅河口市海龙水库、内蒙古兴安盟绰尔 河等饮用水水源地不同程度地出现水质问题,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囿于条件限制, “十五”期间,未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污染指标 的监测。 第三条 水污染物排放现状

“十五”期间,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2005 年, 全流域废水排放量为 19.8 亿吨, COD 排放量 78.4 万吨, COD 排放强度居全国七大流域之首。 全流域 25 个市(地、州、盟)中,年废水排放量超过 1.0 亿 吨的哈尔滨市、吉林市、长春市、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市、大庆 市和佳木斯市等 7 个城市, COD 排放量约占流域排污总量的 68%, 是流域污染控制的重点区域。造纸、石油开采及矿业、化工、食 品、石油加工、医药、机械等行业的 COD 排放量超过全流域工业 COD 排放总量的 90%,是排污总量削减的重点行业。 初步调查,松花江沿岸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 解有机污染物的企业有 157 家,根据 2005 年环境统计数据初步分 析,排放汞、镉、铅、六价铬、砷、挥发酚、氰化物等有毒有害

― 2 ―

物质共 60 吨/年,排放石油类 351 吨/年,主要集中在石化、冶金、 皮革、电镀等行业。 第四条 水污染主要原因

一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环境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东 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松花江流域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 的工业结构,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发强度大,利用效率较低,污 染排放强度高。 二是工业污染源治理水平低。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流域内废 水总量的 40%,并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石油化工、制药、食品 酿造、冶金、造纸等行业是区域内的主导产业,也是污染

严重的 行业,这些行业里多是有几十年历史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设备陈 旧,工艺落后,原材料及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治理设施欠帐多, 历史包袱沉重,不仅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而且污染应急设 施缺乏,容易发生水污染事故。2005 年 11 月发生的松花江重大环 境污染事件再次表明,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仍 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流域内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截至 年底,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 14 座,处理能力 156.9 万吨/日,实际处理量 69.9 万吨/日,全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 15%,哈尔滨、长春、大庆、牡丹江等大部分人口 50 万以上的大 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 40%。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 流,成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 3 ―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较大。流域中下游是国家商品粮基地, 共有耕地面积 5839 万亩,化肥年施用量约 203.8 万吨,平均化肥 施用量为 34.9 公斤/亩,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5 公斤/亩)和世 界平均水平(6.3 公斤/亩) 。农田退水汇入河流,加剧了流域水污 染。 五是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监管能力不足。松花江流域环境监 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第五条 流域水环境压力

一是流域经济快速增长,水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根据流域 内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年松花江流域 GDP 将比 2005 年增加 80%以上,若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控制新增 污染项目,全流域废水排放量将增加约 35%,COD 排放量将增加 约 25%,流域水污染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二是老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近年来国家振兴东 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给松花江流域大中型国有企业发展带来了机 遇,但部分企业“十一五”期间仍然面临着突出的体制性、结构 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困境,依靠自身能力很难偿还历史 形成的水污染治理欠帐。 三是松花江干流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将对水污染治理带来不利 影响。哈尔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将于 年蓄水发电, “十 一五”期间松花江干流还有多个航电枢纽工程可能会陆续开工。

― 4 ―

这些工程将降低松花江流域的自净能力,增加水污染治理的难度。 总之,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正处在偿还历史旧账难、防治新污 染压力大的关键阶段,全面解决水环境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十一五”期间是治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的关键时期,任务尤其 艰巨。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六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 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认真吸取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教训,集中解决 松花江流域突出的水污染问题,优先保证饮用水安全和中俄界河 水质。 第七条 规划原则

治理污染,消除隐患。本规划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松 花江流域突出的水污染问题,消除污染隐患,削减排污总量。为 此,重点安排一批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其他如 饮用水水源建设与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城市水环境治理、 城镇垃圾处理等相关项目,按有关规划安排实施,不再纳入本规 划。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治理大中城市饮 用水水源地污染。根据流域内人口聚集相对集中的特点,重点治 理哈尔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七大

― 5 ―

城市的水污染。 综合治理,防治结合。既要结合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 策加快治理现有污染,努力多还历史欠帐;又要结合流域产业结 构调整严格控制新污染,坚决不欠新账;既要重视污染源治理, 又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既要重视工程措施 削减排污总量,又要加强环境监管巩固治污成果。 地方为主,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对辖区内水环境质量负责, 是水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要落实规划到省、任务到省、目标到 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的“五到省”责任制。国家将松花江流 域纳入流域治理的重点,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 第八条 规划时段

规划基准年为 2005 年,中期评估年为 年,规划目标年 为 年。 第三章 规划目标

第九条

总体目标

到 年的阶段目标是:大中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 治理和保护,完成重点城市污水处理和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任 务,重点污染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和监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 到有效控制,大中城市污染严重水域水质有所改善,流域水环境 监管及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第十条 水质指标

到 年:

― 6 ―

松花湖等 48 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 III 类; 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 嫩江、 牡丹江干流水质基本达到 III 类; 松花江入黑龙江水质达到 III 类; 哈尔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 4 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灭 劣 V 类水体,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等 3 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除 黑臭; 流域监测断面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水质指标达到 II 类。 第十一条 污染控制指标

到 年,全流域 COD 排放量控制在 68.5 万吨,比 2005 年削减 12.6%; 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新增城市 污水处理规模 308

万吨/日,大中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70%。其 中: 黑龙江省 COD 排放量控制在 41.9 万吨,比 2005 年削减 11.8%;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规模 180.5 万吨/日。 吉林省 COD 排放量控制在 22.5 万吨, 2005 年削减 14.4%; 比 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规模 123.5 万吨/日。 内蒙古自治区 COD 排放量控制在 4.1 万吨,比 2005 年削减 10.9%;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规模 4 万吨/日。 第四章 规划任务

第十二条 水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让人民喝上干净的

1、严格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年,开展城镇集中式饮

― 7 ―

用水水源地普查,依法划定各水源地保护区范围。松花湖、尼尔 基水库、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海龙水库、镜泊湖等湖库 型饮用水水源地要分别确定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并设置明确 的界限标志;松花江干流上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要设置饮用水 源河段界标;佳木斯等城市地下水水源地要明确划定保护区边界, 保护区内设置明显的`公告标志。同时,要逐步开展村镇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保护地划定工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的监 管。供水量 1 万吨/日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要报省 级政府批准实施。 2、健全饮用水水源水环境监控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水源地 水质监测信息。在加强常规水环境监测的基础上,集中式饮用水 水源地每年必须开展一次水质全指标监测分析,并及时公布水源 地水质状况,确保社会及时得到饮用水水源质量信息,促进公众 参与并接受公众监督。 3、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实施方案。严格依法执行排污 口关停、垃圾清理、水产与畜禽养殖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措施, 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 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抓紧治理威胁哈尔滨市、 佳木斯市饮用水水源地的垃圾填埋场。尽快制定松花湖、尼尔基 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方案,加强松花湖等水源地的船舶污 染控制。 4、建立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对威胁饮用水水源地

― 8 ―

安全的重点污染源要逐一建立应急预案,建立饮用水水源的污染 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 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哈尔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大庆、佳 木斯、牡丹江等 7 个城市要率先建立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 案。 第十三条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杜绝重大污染事故

1、限期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列入本规划的 126 家重点治理 工业企业, “十一五” 期间必须完成治理任务, 消除污染事故隐患, 完善事故应急设施,大型化工、制药等类企业必须根据实

际情况 在车间、分厂、总厂对废水实行逐级处理,实现稳定达标和排放 总量控制要求。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治理。严格 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制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工艺、设备与 产品。对未纳入本规划的工业污染源,由各地制定治理计划,限 期完成。 2、严格环保准入。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执行环 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严审批新建与扩建产生有毒有害 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三同时”验收,做到增产不增污。 3、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 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 业用水循环利用,建立节水型工业。对化工、冶金、造纸、酿造、 石油等类企业以及有严重污染隐患的其它企业要依法实行强制清 洁生产审核。

― 9 ―

4、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2006 年开展工业 污染源普查,建立污染源台帐。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按流 域总量控制要求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 染源,实行持证排污。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 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 5、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对列入本规划重点监控企 业名单的 219 家重点工业污染源,要增加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现场 执法检查频次,重点监测和检查有毒污染物排放和应急处置设施 情况。要求企业对各类生产和消防安全事故建立环保处置预案、 建设环保应急处置设施。凡是适于安装自动监控装置的,一律安 装自动监控装置,实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严格按国家标准征 收排污费。 第十四条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控制城市污染

1、到 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 70%,其中哈尔滨市、 长春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 8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游的主要 县城和直接影响界河水质的黑河市、抚远县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 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按照“集中处理为主,集中和分散相 结合”的原则优化布局,充分考虑东北地区气候特点,采用先进 适用的处理工艺与技术,合理确定处理规模。新建的污水处理厂 要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排入湖库等封闭水体的现有污水处理厂, 要增加除磷、脱氮工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与污水再生利用统 筹考虑,地级以上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要达到 20%以上。

― 10 ―

3、加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的原 则是“管网优先” ,大力推进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管网建设应 统筹考虑城市水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的能力 和效率,促进改善城市水

域的环境质量。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的 污泥处理,现有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要统筹兼顾,配套建 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在长春、哈尔滨两市建设污泥集中综合处 理处置工程。 4、加强污水处理费征收。到 2006 年底,所有城市、建设污 水处理厂的县(市)必须征收污水处理费,地级以上城市污水处 理费不低于 0.8 元/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县(市)污水处理费不 低于 0.6 元/吨。污水处理费要保证专款专用,凡收费不到位的地 方,当地财政要对运营成本给予补助,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5、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运营监管。污水处理设施设 计要合理选择工艺,严格控制规模与投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行特许经营,加快建设进度。 “十 一五”期间投产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当年实际处理量不得低于设计 能力的 60%,投产三年以上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不得低于设 计能力的 75%。城市污水处理厂应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装置,实现 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情况的实时、动态监督与管理,严禁污水处 理厂超标排放污水。 第十五条 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防治区域污染

1、落实国家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

― 11 ―

间功能布局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从区域 布局上统筹协调流域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2、沿江发展条件较好的优化或重点开发区域要依据水环境容 量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实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环境 准入制度,加快产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率先实现总量削减,改 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3、流域干支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和集中式水水源地保护区等 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要重点做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自然 资源保护等工作,实施水源涵养林保育和水土保持相结合的综合 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在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发展畜禽养 殖和水产养殖等活动。 4、农业开发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治理面源污染。合理控 制化肥施用量,禁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逐步降低农田退水对水 体的污染。推广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加强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 理技术,开展畜禽渔业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结 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乡镇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推进农村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厨、改厕,建立生活 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镇垃圾转 移到农村。 第十六条 规划项目与投资估算

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

率的原则,确定规划项目

― 12 ―

共 222 个,投资约 133.66 亿元。其中:黑龙江省 116 个项目,投 资 77.48 亿元;吉林省 86 个项目,投资 50.39 亿元;内蒙古自治 区 20 个项目,投资 5.79 亿元。 1、工业治理项目 126 个,投资约 32.81 亿元。其中:黑龙江 省 65 个项目,投资 17.94 亿元;吉林省 47 个项目,投资 11.77 亿 元;内蒙古自治区 14 个项目,投资 3.10 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增加 工业 COD 削减能力约 7 万吨/年。 2、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项目 73 个,处理规模 308 万吨/日,投资约 90.28 亿元。其中:黑龙江省 40 个项目,处 理规模 180.5 万吨/日,投资 54.53 亿元;吉林省 30 个项目,处理 规模 123.5 万吨/日,投资 34.0 亿元;内蒙古自治区 3 个项目,处 理规模 4.0 万吨/日,投资 1.75 亿元。项目建成并全部正常运行, 至少可新增 COD 削减能力 10 万吨/年。 3、 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共 23 个, 投资约 10.57 亿元。 其中: 黑龙江省 11 个项目,投资 5.01 亿元;吉林省 9 个项目,投资 4.62 亿元;内蒙古自治区 3 个项目,投资 0.94 亿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十七条

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1、落实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规划实施的责任主 体是地方政府。有关省(自治区)政府要把规划目标与任务分解 落实到市、县级政府,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纳入地方国民经济

― 13 ―

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地方各级政府要实行党政一把手 亲自抓、负总责,必须按期高质量完成规划任务。规划任务和指 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建立问 责制,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 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 2、加强部门协调。协调本规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流域 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土保持、生态林建设以及农村环 境综合治理等相关规划的关系,确保规划落实。国务院各部门要 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加 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与支持。 3、依法建立排污单位环境责任追究制度。排污单位要认真落 实规划要求,明确本单位的水环境保护职责。政府明令关停单位 要按时关停,限期治理单位要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实施清洁生产 单位要按同行业高标准严格执行,存在污染隐患单位要及时采取 防范措施。对造成环境危害的单位要依法追究责任,依法进行环 境损害赔偿。 第十八条 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严格环保执法监督

1、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对流域内省、市骨干监测站重点配置 一些分析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监测仪器设备,县级站

重点补充必要 的仪器设备,使 80%的县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优化松花江流域水环境监测布点,构建由 28 个国控常规监测 断面 (点位) 10 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组成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 与

― 14 ―

形成国控、省控、市控断面(点位)完整的流域监测网络,实现 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和跨省界、市界水环境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同步 监测。 2、提升执法监察能力,强化水污染应急和污染源监控能力。 对流域内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察队伍补充交通、取证、通讯、 快速反应等必要的执法装备,使流域内省、市级监察机构达到标 准化建设水平, 80%的县级环境监察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 流 域内重点工业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应统一安装在线监控装 置,并按要求与环保等部门联网,做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吉 林、黑龙江建立省级水污染应急指挥中心并配备水环境突发事故 应急监测车及仪器设备,石化企业集中的大庆市、吉林市要进一 步提高应急能力,建设自动化、立体化的应急监测体系,初步建 成松花江流域国家、省、市三级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应急指挥的 综合反应能力。 3、建立中俄联合监测制度和定期会晤机制。根据联合监测要 求,配备必要的装备,落实运行经费。 能力建设项目将纳入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并优先实 施,从中央预算内基建资金或国债资金中给予一定支持。 第十九条 多方筹集资金,落实规划项目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政府、企 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以中央预算内基本建 设资金(国债) 、地方政府资金、以及企业自筹资本金等为基础,

― 15 ―

积极争取和吸收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 优惠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真正落实规划项目建设资 金。 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并作为污水处理工 程项目实施的必要条件。要加强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将 其纳入本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安排项目资金。研究提出污染处 理设施建设运行的优惠政策。国家对松花江流域工业污染治理、 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包括污泥综合处理处置工 程) 、重点区域污染防治项目给予适当支持。重点治理企业要积极 筹集治理资金。企业改制过程中要明确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鼓 励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或运营。 第二十条 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

建立环境信息共享与公开制度。环保、水利、城建等部门协 作,实现水源地、污染源、流域水文资料等有关水环境信息的共 享

,并由各级政府及时发布信息,让公众了解流域与区域环境质 量。 加强环境宣传与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松花江的意识和自觉性,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推动规划任务的实施。各级政府通过设置热 线电话、公众信箱、开展社会调查或环境信访等途径获得各类公 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公民、法人或 其他组织受到水污染威胁或损害时,可通过民事诉讼提出污染补 偿等要求,使合法的环境权益得到保障。

― 16 ―

第二十一条

加强科学研究,提供决策支持

加强松花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综合研究,为流 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依靠科技防控突发性 水环境污染事件,实现污染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研究松花江流域农业面源的水污染影响及控制措施,选择代 表性区域进行试点示范。研究区域循环经济、主要污染行业清洁 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入研究流域水环境容量,研究建立水污 染物总量分配技术与管理体系,为排污许可证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开展流域上下游之间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深入论证和评价松花 江干流航电枢纽工程对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带来的影响。 加强吉林石化公司引发的水污染事件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对环境事故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利用 综合治理手段,消除水污染事件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 实施规划评估,明确奖惩措施

建立规划的年度评估制度。自 2006 年起,每年对松花江流域 水污染治理项目进展、水质情况、排污总量情况等进行调度分析 和年度评估。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收费政策不到位的地方,暂停 规划内其它项目审批、暂停拨付中央补助资金。 2008 年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规划目标的 可达性、规划任务的合理性以及规划实施情况等。重点分析治理 项目进展与水质变化趋势,根据需要提出规划调整方案。 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期终评估与考核。对未能完成规

― 17 ―

划任务、未达到规划目标的地区,追究行政首长责任。

沙溪流域水环境问题及对策措施 篇5

沙溪流域水环境问题及对策措施

在分析沙溪流域废污水排放、水质监测等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流域水环境存在问题,提出了沙溪流域水环境对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实施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实行总量控制,实现水环境良性循环;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方式,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达标排放.

作 者:许天金 XU Tian-jin  作者单位:三明市水利局,福建,三明,365000 刊 名:水资源保护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年,卷(期): 21(3) 分类号:X52 关键词:沙溪流域   水环境   治理对策  

浅析横江流域水文站网规划 篇6

横江是金沙江下游右岸一级支流, 同时也是金沙江最后一条支流, 横跨川、滇、黔三省。横江干流全长307km, 天然落差2080m, 流域面积14980km2。年径流总量约88.2亿m3, 多年平均流量约280m3/s。

横江流域水力资源丰富, 理论蕴藏量2578.2MW, 其中干流1535.5MW, 占全水系的59.5%,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MW及以上河流共8条。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约占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60%, 在云南和贵州境内5MW以上的电站有渔洞、高桥等20余座。

横江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的高原湖泊草海, 形成洛泽河, 自南向北流经昭通市彝良县、大关县, 于大关县大湾子处与洒渔河汇合, 称关河, 向东北至盐津县柿子坝有右岸较大支流白水江汇入, 始称横江。横江流经盐津、水富及四川宜宾等县, 在小岸坝河口注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白水江、洒渔河等。

白水江也称牛街河, 是横江的右岸支流, 发源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赫章县安乐溪乡毛姑村, 源头段称为干河向东北流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的花山、坪上、五德等乡镇后, 与左岸支流以者河在罗坎镇附近汇合, 汇合后称白水江。白水江向西北流出镇雄县, 穿过彝良县东北部, 进入盐津县东南部, 于柿子乡两河口汇入关河 (汇口以下始称横江) , 右岸沿途接纳了一些发源于四川省筠连县的小河流。白水江河长128km, 流域面积3710km2, 河道比降13.76‰。白水江流域紧靠以筠连县为中心的暴雨中心, 是横江流域大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洒渔河位于横江流域西南部, 发源于昭通市鲁甸县水磨乡大海子, 上段流经昭鲁坝子, 称昭鲁大河。自南向北流至昭阳区洒渔乡大桥村, 与来自昭阳区西北部的左岸支流居乐河汇合后称洒渔河。洒渔河一直向北, 流经永善县与大关县的交界地带, 进入大关县, 在大关县寿山乡大湾子处与干流洛泽河汇合后称为关河。洒渔河是关河最大的支流, 位于关河左岸。

横江流域面积14980km2, 覆盖昭通地区约65%的国土面积, 是昭通地区最重要的河流。横江下段干流和主要支流上, 已有水文站主要有14个, 部分测站基本情况如表1。

2 站网分布特点和问题

横江流域面积14980km2, 目前已有14座水文站。数量上, 从测站密度方面来说, 横江全流域的平均密度为每站1064km2。与规范要求的每站1000km2基本相符。总的测站数量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但仔细分析流域内的水文站网分布情况, 则会发现, 测站的分布很不合理。一是干流及各级支流上的测站数量分配不均。二是同一条河流上下游测站分布不均。

横江上游干流洛泽河干流上, 只有彝良1座水文站。白水江流域靠近区域暴雨中心, 洪峰模数大, 流程短。对下游沿江城镇防洪影响比较大, 目前干流上仅有牛街、五德2座水文站。水文站点明显偏少。同时, 流域面积仅为2247km2的左岸支流洒渔河上, 就有5座水文站, 超过1/3的测站集中在面积约占流域1/7的同一条小支流上。

测站在同一条河流上下游分布是否均匀合理方面, 主要看上下游测站控制面积递变率。

横江流域内的水文测站中, 可计算控制面积递变率的站点共有6个。具有上下游控制关系的测站, 从控制流域面积递变率看, 整个流域中, 上游的递变率较大, 站点分布不均匀。中下游区域, 递变率较小, 站点分布相对合理。流域中递变率最大的是位于洛泽河上的彝良站 (上游为草海站) , 为356%, 上下游测站面积相差3倍多, 区间增加的面积2862km2。豆沙关站, 控制流域面积递变率为59.6%, 但区间面积增加了3515km2, 是流域内最大的。递变率最小的靖安站, 只有6.5%, 测站又过度密集。

从流域内各级测站的面积递变率看, 相对而言, 下游干流区测站密度适中, 分布比较合理, 而上中游各级测站分布很不均衡, 不尽合理, 部分区域空缺还比较大。

横江上游干流洛泽河干流上, 只有彝良1座水文站。干流上的草海站和彝良站, 上下游相邻水文站之间, 流域面积相差约30倍。中间空档太大, 水文站点明显偏少。

白水江流域靠近区域暴雨中心, 洪峰模数大, 流程短。洪水对下游沿江城镇威胁比较大, 目前干流上仅有牛街、五德2座水文站。测站数量也明显不足。

3 流域站网规划和建设建议

从1944年开始, 横江开始建设水文站, 开展水文观测以来, 流域站点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 国家投入巨资,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化布局, 提升监测能力, 各重要流域水文站网布置和建设, 已经经过数次规划和建设。在2013年-2020年大江大河监测能力系统工程规划中, 横江流域仅仅规划了凤凰站和盐津站。一个在洒渔河上游支流上, 一个在下游干流上, 均是建在测站已经相对密集之处。而横江上游干流洛泽河干流上, 右岸第一大支流白水江流域却还没有建站计划。

流域水文站网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角度来说, 横江干流已有站网密度已基本满足要求, 测站分布上, 上游干流洛泽河、支流白水江上站点较少, 应成为今后测站建设的重点区域。具体来说, 单从测站控制面积递变率来看, 洛泽河彝良站以上, 草海站以下, 即使再增加2个测站, 递变率仍然保持在50%左右。同样的递变率, 白水江上也还需要新增至少1个测站。

另外, 白水江靠近暴雨中心, 降雨径流特性与其他区域必然有明显差别, 应新建小流域研究试验站, 对这一区域的产汇流规律进行探索, 研究区域洪水的产生和演变规律, 为沿江的村镇城市防洪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丰富流域内水文测站类型, 完善水文站网的功能, 形成大小高低各种测站合理搭配的局面。

摘要:文章细致调查了横江流域的主要河流和流域中已建的14座水文站的情况, 对水文测站的功能和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 找出现有测站分布的特点, 指出测站建设中干流及各级支流上的测站数量分配不均、同一条河流上下游测站分布不均和测站功能搭配不合理的问题。结合规范要求, 提出横江上游干流洛泽河、支流白水江上应增加水文站点的具体建议。

上一篇: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下一篇:文艺部职能及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