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精选5篇)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鉴别真伪人民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鉴别真伪人民币》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出纳岗位实务第二版课本中模块二点钞技术第二课题“伪钞鉴别”的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货币知识简介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我国现行的货币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点钞技术打下基础,所以《鉴别真伪人民币》是本模块的重要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鉴别真伪人民币》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操作实用性强,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第五套人民币的防伪特征以及识别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别真伪钞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自觉抵制收受、使用假人民币意识 ;遵守法纪、爱护人民币,增强爱国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第五套人民币的防伪特征以及识别方法 难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于实际工作生活的能力

4、教学目标实现及重、难点突破策略

中职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和学法的安排上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基础,并注意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知识的构建。

先通过教材资料上出现的有关知识创设跟假币和防伪特征相关的情境,利用小品、案例、竞答引导学生们进入学习的状态,激发兴趣,再通过总结已有知识,提出新问题,利用真伪两种人民币对比,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升华到理解、内化知识的高度,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中职生)

单纯对教材的分析还不够,一切教学准备都应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高一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我的学情分析如下: • 基础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耐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 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对人民币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没有形成清晰准确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构建。

三、教、学法分析(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和学情分析,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了案例分析法、启发教学法、实物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和学法,依据是:

一是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注意培养学生课外的学习能力,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法)学法的依据在于我觉得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知识或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所以采用了小组讨论、自学法、探究式学习法。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案例导入

环节二:讲授新课,落实要点

环节三:举一反三,实践应用

环节四: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一)课题引入:

A、《五十块钱》小品视频导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B、真实案例:广东佛山破获假人民币案缴获假人民币8502万元。

讨论:假币的危害在于哪里?

教师总结:假币的泛滥会造成国家经济不稳定,以非法手段剥夺和占有国民财富,干扰了货币流通的正常秩序,破坏了社会信用原则。假币带了很多的危害,防止其流通,打击不法分子,学习辨别真伪人民币非常有必要!

设置目的: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疑问,利用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为下一步理论联系实际铺垫,采用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启迪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课

1、温故--票面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师多媒体展示,让全班学生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设置目的: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

2、(知新)环节一:老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2张真伪100元人民币,让同学辨别真伪,最后老师再系统归纳的教同学怎样辨别真假钞。设置目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对辨别人民币真伪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其原有的知识储备,采取学生先说,老师后教的形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也防止学生思维固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环节二:介绍识别假币的方法

此环节由教师通过实物(100元为例)展示并结合课件进行讲授,内容如下:

一、看:水印、安全线、光变油墨、微缩文字等

二、摸:人像、盲文点、纸质、行名、凹印手感线等

三、听: “抖”、“甩”、“弹”

四、比:墨色、纸质、图案、花纹、印花技术等

五、测:放大镜、验钞机等

设置目的:本环节是传授本课时最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教师系统全面的讲授,课前让学生准备若干的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通过实物的展示讲授和幻灯片的局部放大图,让学生更加形象深刻的掌握知识,此外,光听不行,让学生做好笔记,加深印象,以便复习之需。

(三)学以致用

活动一:(分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不同组归纳总结不同面额人民币的鉴别方法,主要是说与100元鉴别的不同之处。各组派代表回答 活动二:(知识竞答)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人民币的小知识,轮流提问竞答,教师根据表现给予加分表扬。设置目的:本环节是学以致用的关键步骤,重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收集信息、归纳总结信息能力的培养,尽量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学生在进行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可以提升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知识拓展

环节一:(学生讨论)结合之前的小品,收到假币怎么办?  花出去。 自己收藏。

 上交中国人民银行、公安机关或者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环节二:设计小能手 教师:人民币是我们祖国的象征,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图案,国徽是我国的象征和标志,代表国家主权,体现国家的尊严,背面都是我国的旅游胜地,是我国大好河山的精华,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活动:请每一个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写两则爱护人民币的宣传语。设置目的: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综合性,不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知识的扩展延伸更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五)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所以我的板书这样设计:

鉴别真伪人民币方法

一、看:水印、安全线、光变油墨、微缩文字等

二、摸:人像、盲文点、纸质、行名、凹印手感线等

三、听: “抖”、“甩”、“弹”

四、比:墨色、纸质、图案、花纹、印花技术等

五、测:放大镜、验钞机等

(六)布置作业

 鉴别真伪100元人民币的方法

 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外国货币的鉴别方法

设置目的: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回顾,通过板书框架,以浏览的方式把主要的内容过一遍,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作业题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本节课的作业是本节课重点内容和让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运用能力进行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五、教学反思

六、说课综述: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说课稿 篇2

摘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抗震设计是居屋工程设计重要内容,了解和掌握地震相关知识,犹有必要。文章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上好《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这节课。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0 引言

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交汇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和地震有关,题目是《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1 说教材

1.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由龚伟主编的《建筑结构》第二版第二十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是《建筑结构》课程学习的重点,因为它涉及地震作用时对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对建筑结构后续抗震设计,抗震构造措施相关知识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1.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破坏现象,掌握地震震级与烈度、基本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②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在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具备基本的抗震知识。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建立忧患意识,树立房屋建筑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任的态度。

1.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破坏现象及抗震设防烈度。②教学难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2 说教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抗震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是我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为此,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多媒体教学法:现在是资讯发达的社会,利用网络优势搜集各种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给学生以最直观生动最感性的认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以幻灯片课件的形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导入部分用的就是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地震的破坏效果会给学生以震撼,讲解地震相关知识时,就能够使学生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再如,在讲解地震震级与烈度时,首先播放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对比汶川地震的情况,再讲解授课内容,会使课堂教学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提问法和归纳法 真正将教学演绎成“引”和“导”,而不是“灌”和“填”,那么提问法和归纳法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例如在观看完汶川大地震相关资料后,提出地震破坏有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听完学生的回答,再归纳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震知识。再例如,观看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影片资料时,提出为什么两次地震破坏程度截然不同?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引入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

2.3 系统讲授法 学生初次学习结构抗震,对地震知识了解甚少,很难理解相关地震名词,系统讲授法,能给学生最专业的理解。

3 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本节课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为此,我安排学生的学法如下:①计划学习法:预习、听课、作业与复习。②合作学习法:在讲解地震的破坏现象时,学生分组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练习法:运用恰当的时机,让练习在课中成为辅助手段,对教师验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练习中还能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提高其对集思广益的认知。本节课在课本局部地震烈度区划图上,让学生查找老师指定的任意城镇基本烈度会使学生获益非浅。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部分(5分钟) 用一段汶川大地震新闻剪辑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时现场出现的情景,引入本课的主题。

4.2 主体部分(35分钟)

4.2.1 地震的破坏现象:针对前面观看的新闻纪实片,提出问题:地震破坏时,有哪些破坏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地震?全班分4组,根据对影片的观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此构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听完学生的回答,最后对地震的破坏现象归纳总结为3种情况:①地表的破坏: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滑坡;②建筑物的破坏:房屋倒塌、地基失效;③次生灾害:水灾、火灾、污染、瘟度,同时交通、通讯中断,医院、电厂、消防无法正常工作,加剧地震救灾的困难。

4.2.2 地震的成因:用系统讲授法详细讲解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地震、地层塌陷引起的陷落地震和岩层断裂错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重点,介绍相关地震名词: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中区、纵波和横波。构造地震:由于地质运动日积月累在地壳内形成很大的应力,最终就会在地壳岩层最薄弱处发生断裂错动的激烈运动,这种运动传到地面就表现为地震,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地下岩层断裂错动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邻近的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震波传播时使岩层每个质点发生往复运动,这种运动会出现与振动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和与振动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

4.2.3 地震震级与烈度: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新闻: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九江瑞昌地震破坏程度远远小于四川汶川地震?通过成绩加分鼓励学生举手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激起每个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能力。然后,归纳总结:主要原因是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的不同。最后对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进行系统的讲授:震级好比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好比炸弹爆炸后的破坏力,每次地震震级只有1个,而烈度却有好几个。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4.2.4 抗震设防烈度:用系统讲授法讲解抗震设防烈度的概念,即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称为抗震设防烈度。然后,现场要求学生在书上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查找指定城市的基本烈度。

4.3 小结部分(5分钟)

4.3.1 总结本节课基本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地震的破坏现象: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以及地震的成因,地震震级与烈度,抗震设防烈度等主要基本内容。

《信息与信息社会》说课稿2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社会》。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

本课采用的教材是川教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是本册的开篇。本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掌握好本课知识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二、学 情 分析

然而,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信息时代产物兴趣浓厚,对信息有所了解。而且已具备简单的计算机和信息的知识和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为)

三、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信息、信息载体的含义;知道的信息获取方法; 了解信息社会

过 程与方法:课前自学+课堂释疑、内化提升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 情感 价值 观:激发兴趣,提高素养。培养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作为本课重点,将……确定为本课的难点)

重点:理解信息和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难点:信息的进一步体验、探究、挖掘和综合应用。

(为了落实好教学目标,我设的教学策略是)

四、教学策略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闯关比赛”为线索,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将问题的解决活动化,完美实现课堂翻转。

五、教学 过 程

(为了达成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课前预习,奠基础;情境创设,激兴趣;讨论交流,释疑惑;创设氛围、搞竞赛;齐心协力,勇闯关;课堂小结,促构建;巧妙板书,清思路;课外探究,促深化。

而具体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借微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学一学,达到自学微课,发现问题,并为胜利闯关奠基础。

课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全班分两队,参加闪亮登场、才艺比拼,乘胜追击、反败为胜四轮的比赛,最后根据同学们表现情况,结合专家组作出一锤定音的综合评定,在每一轮比赛中,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由浅入深、任务驱动,层层递进不知不觉的突出本课重点,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达到从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综合运用目的。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激兴趣;

首先,我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是来自哪个省?在老师编的顺口溜中能找到答案有关信息,看谁找得快,这样用“猜谜语”的互动中激趣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课题。根据同学表现总结,看样子同学们对信息的获取很厉害的哈,到底谁更厉害呢?我们今天要进行一个小小的闯关比赛,为了闯关成功,先把本事学好从而顺利的过度到“赛前热身”讨论交流环节。

; 讨论交流,释疑惑;(赛前热身 10 分钟)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了分组讨论、成果汇报,互问互答,三个小环节。经过认真讨论总结,达到 释疑 解 惑、复习巩固作用,便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闯关创造条件比赛了。

2、齐心协力 ,大闯关; ;(时间 25 分钟,具体时间系学情而定)

第一关 :

闪亮 登场(信息 的定义)

这一关,设计的“寻找宝藏”的游戏,老师在教室内准备一个“宝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获取宝藏的具体位置的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完成“寻找宝藏”任务,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总结出信息的含义,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信息的涵义。

第二关:

才 艺比 拼

(由于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对学生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本关设计的“砸金蛋,作表演”的活动。用表演的方式诠释信息和信息的载体的区别,小组根据所砸内容,在指定时间内组织编排并表演节目。

设计意图 :通过节目的编排和表演,促进学生对信息和载体二者深刻理解到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让本课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突破。

第三关:、乘胜追击(信息 的获取与传递)

这一关,设计的“我来比划你来猜”的游戏,每组选一名代表,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并加工处理后传递给同组的队友,看在有限的时间内谁传得又快又准。

设计意图 :通过参与游戏,让学生体会、探究、挖掘身边信息,从而深刻理解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第四关:

反败为胜(综 合应用信息)

这一关是本课的综合知识,前六个是必答题,后四个是抢答题。

设计意图 :综合检测评价本课学生掌握情况,达到复习巩固,综合应用的目的。

不在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我用一段小视频让学生去感受、去畅想信息的发展 第 五关:一捶定 音(总 结评 价)

经过四关的比赛,对本课知识进行课堂小结,促进构建,并邀请当嘉宾,为小组投票,总结得失、综合评价。

课 外探究,促深化

课后,为了实现课外探究,拓展延伸,我们借助于网络引导同学们进行探一探,唱一唱,即课堂最后,抓住流行元素以一首我亲自改编的“小苹果”让同学们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并从小竖立“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点燃未来人生之火的”远大理想,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而整个教学在课前发现问题,课中内化提升,课后拓展延顺利达成三维目标。

六、巧妙板书,清思路。

本课我设计了花瓣图文式的板书,新颖、有创意 巧妙设计,将本课知识要点,合理清晰的记录下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学知识、清思路”。

七、教学 理念

本课以指导纲要和十年规化为指导,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理念。重学情,重课堂,重课程,重激趣。

提倡自主探究、渗透技能培养、巧借比赛闯关、提高信息素养、彰显学科魅力、承载信息梦想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因而,学会准确地鉴别与评价信息,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本节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设置的。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信息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课前,我通过咨询式调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印象较深,从而为本节内容打好基础。

2、能力基础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及接受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较强。

三、明确学习任务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2)能鉴别和评价信息,能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案例学习法,让学生通过阅读三种鉴别与评价信息价值方法的不同案例,并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注重观察,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信息活动中积极积累经验,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不良信息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给学生介绍三种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既贯穿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在信息社会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教学难点:

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四、教学方法

案例学习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协作法

五、教学地点

第一微机室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投影显示)“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灰尘和苍蝇也进来了”。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视、手机、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体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各类信息纷繁,鱼龙混杂,真伪难辨,面对无所不在的信息诱惑,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停顿5秒,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需要对获得的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价吗?

学生回答:需要。

教师问:那么,如何对获得的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价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即将探讨的问题。(投影显示)今天,我们学习2.3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二)相关知识回顾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教材结构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将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归结为“真实”、“有用”,为此,我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价值判断,即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从而鉴别信息是否“真实”;从“信息的价值取向”和“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从而鉴别信息是否“有用”。由于其中涉及到信息的基本特征:真伪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这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几道知识回顾练习题(详见附录1)。

(三)新课讲解

1、讲解知识点1:判断信息的真伪性 教师:让学生观看Flash短片:害人的短信。播放短片前,先投影展示讨论题目:(1)短片中钱爱是从哪里获得“刷卡”的信息?(2)这个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为什么?(3)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定信息的真伪?(4)评价钱爱轻易透露自己个人资料的行为。

学生活动1:带着讨论问题观看Flash短片(4分钟)。看完后,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小组长负责整理讨论结果(2-3分钟)。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积极与大家分享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判断信息真伪性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鉴别与评价信息价值的第一个方面,即:判断信息的真伪性(教师引导学生说)。

小结一:去伪存真——判断信息的真伪性

教师问: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否总结一下虚假信息的特征呢?面对虚假信息,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或者说,该如何鉴别虚假信息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后,投影展示虚假信息的特征及相应的应对策略。结合观看的短片来分析相关内容。通过此环节,让学生体会鉴别与评价信息真伪性的方法。

学生活动2: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虚假信息或诈骗信息。设计意图: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常见虚假或诈骗信息的类型及内容,从而减少虚假或诈骗信息的危害。

2、讲解知识点2:判断信息的时效性

教师:投影展示信息由于失去时效性而失去价值的案例,引出鉴别与评价信息价值的第二个方面,即判断信息的时效性(教师引导学生说)。

小结二:时过境迁,分析信息的时效性

教师:从信息的时效性也可以对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价。强调: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时效性,这是信息的真正价值所在。投影展示判断信息的时效性的方法:

(1)对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实,在第一时间里做的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例如:第一时间报道的新闻、天气预报、股市行情……;

(2)渐进式的事实,即事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应在事实变动中找到一 个最新、最近的时间点来判断时效性,例如:奥运会的奖牌数、运动会的团体总分、地震失踪人数……;

(3)过去发生的事实,新近才发现或披露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说明自己得到信息的最新时间和来源的办法加以弥补,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华南虎”事件、“张悟本”事件、“地沟油”事件……。

3、讲解知识点3:判断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学生活动3:浏览老师投影展示的新闻标题,各自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浏览完,与大家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标题。

设计意图:引出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教师问:为什么大家感兴趣的新闻标题不一样?

学生回答: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大家感兴趣的内容不一样。

教师总结:对。我们每个人只关心对自己有用的、有价值的新闻。因此,在鉴别与评价信息价值的时侯,我们还需要判断信息的价值相对性(教师引导学生说)。

小结三:因人而异——思考信息的价值相对性

教师:从信息的价值相对性也可以对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和评价。不同的人价值取向不同,对信息的鉴别和评价结论也不同。(投影展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对于每个人的价值各不相同。社会角色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取向不同。例如:昆虫学家关心蚂蚁间的通信或信息交流;自然保护组织关心城市建设中树木被砍伐的情况;物价上涨……

(2)对信息的评价会掺杂个人感情因素。同样的信息,由于掺杂了个人感情因素,评价结果也会不一样。如:听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住在城里的小明愁眉苦脸的,可住在农村的小张却很开心;广电总局封杀低俗类相亲节目,有人喜有人忧……

(3)从不同的角度评价,结果也不一样。如:黑林图形。

4、总结:鉴别与评价信息价值的方法

教师总结:本节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得出,可以从信息的真伪性(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信息的时效性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了解了如何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使得信息真正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而更好地 被我们利用。

5、课堂延伸:课堂知识巧提升

学生活动4: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2011地球一小时”活动。

教师问:自己知道这个活动的时候该活动已结束(失去时效性),那么,这个信息还有价值吗?

学生答:有。它可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教师:非常好。熄灯是一种信号,它代表着你对保护地球的信仰,和参与改变的愿望。然而,除了熄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学生答:以步代车、乘用公交车、使用节能家电、节约用水、随手关灯、垃圾分类、多种树……

教师:对。从现在起,让我们用行动超越一小时。不论什么方式,只要适合你,都是你超越熄灯一小时的行动宣言。大家能够用行动超越一小时吗?

学生大声回答:能!

教师: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在鉴别与评价信息价值的时候,我们应综合评价,而不能孤立进行。比如这条信息,虽然已失去时效性,但它的价值却很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应综合多种要素来鉴别与评价信息的价值;呼吁学生保护地球,倡导他们为保护地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号召学生用行动超越熄灯一小时。

6、课堂测试:所学知识及时测

教师:投影展示课堂测试练习题(见附录2),从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做课堂练习。

7、学习的平台:为社会清理污垢

教师:给学生介绍学习的平台: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http://)。告诉学生应经常登录该网站进行自学,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举报收到的虚假信息、诈骗信息、骚扰电话等,从而帮助社会清理污垢。

学生:仔细听讲并用心思考,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登录该网站进行自学。

七、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为了避免课程内容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我精选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又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三个不同方面的案例,体会鉴别与评价信息价值的三个方面。同时设计了丰富的学生活动,并且这些活动也都贴近学生实际,因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反响也不错,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除课本知识外,我在结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又适当进行了延伸:号召学生举报虚假欺骗信息,为社会清理污垢,从而提高了课堂内涵。

不足:由于课堂内容过于饱满,所以教学时间比较紧凑,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分配的时间过短,学生在课堂内登录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网站进行自学的时间太少。如果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自学该网站内容,并能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教学效果就更好了。

附录:

1、相关知识回顾练习题

(1)张三拿了一张 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B)。

A.传递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2)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体现了信息的(D)。

A.传递性

B.共享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3)“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说明信息具有(C)。

A.依附性

B.时效性

C.价值相对性

D.真伪性

2、课堂测试练习题

(1)打电话查询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为自己远出旅行做好相关准备,这主要是从信息的(A)进行考虑。

A.时效性

B.价值取向

C.来源

D、价值性

(2)李明收到一则短信:“尊敬的电信客户,你的手机在充值活动中了1000元的大奖,请你先付手续费50元到帐号XXXXXX,收到汇款后,我们在三天内办理好相关手续,将奖金打入你的账户”。请你从信息的来源判断其是否真实可信,李明应该如何做,请选择(C)。

A.李明应该汇款,自己运气好,不要告诉别人

B.李明应该汇款,相比1000元,50元不算什么

C.李明不应该汇款,应该先通过电信部门查证,若情况属实再汇款 D.李明不应该汇款,手机短信都是骗人的

(3)“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这说明要从(C)进行慎重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A.信息的价值取向

B.信息的价值性

C.信息的来源

D.信息的时效性

(4)小明很喜欢下棋。一天,他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赛事早就结束了。要是能早些看到这消息,那该多好!他从信息的(C)方面判断出这个信息已没有价值了。

A.价值取向

B.来源

C.时效性

D.增值性(5)同一信息对有的人有用,对有的人无用,这说明(D)。

A.信息具有时效性

B.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C.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D.信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6)信息网络既是信息的万花筒,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人们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被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湮没。因此对获取的信息需要进行辩证分析。(√)

(7)信息对每个人的价值是相同的。(×)

(8)从教育部获悉,全国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从2005年开始全面实行新的课程标准,这一信息来源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教学设计 篇5

课程内容标准:

1. 掌握住处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2. 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版)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本章前面2节中介绍信息的获取有关知识与技能,实际上在信息的获取过程中都蕴含着如何鉴别与评价信息的问题。因而,学会准确鉴别和评价信息是很重要的。根据信息论的知识,信息价值判断可根据信息的特征考虑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趣味性、时效性以及实用性等。本节将对信息的价值判断归结为“真实”、“有用”,为此教材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价值判断,即“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从信息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和“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对从外界获得信息具备了简单、直观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理性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缺乏全面的理论支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信息鉴别的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能识别并抵不良信息。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案例掌握鉴别和评价信息的基本方法。并能对信息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信息安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分析、问题驱动、合作探究。

使用教材的构想:

以大量的案例的形式指出在信息社会需要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去伪存真,即鉴别和评价。信息的评价与鉴别可以从来源、价值取向与时效性三方面进行判断。

教学流程:

一.引入

以“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灰尘和苍蝇也进来了”为导语,引入当前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的状况,提出问题: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入评价和鉴别呢?

二.

(一).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

1.由QQ欢乐送、QQ幸运获奖用户信息、手机获奖信息展开,该如何判断判断信息的真假?

2004年3月15日,家住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长征中路的杨先生的手机收到一条喜人的信息:台湾某公司举行全国手机号码“幸运星”活动,恭喜你已中现金3.6万元,收到信息请速与某某联系。杨先生风趣地说,这部手机号“运气”特好,这个月“中”这样的“大奖”已有6次了。

通过身边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歨学习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2.阅读课本P31例子并展开讨论,网上的信息纷烦杂乱,该如何分信息的真与假呢?:(1)预先分好组,六人一个组,一个组长,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表如下:

(2).小组发言,提问1—5,(3).引导学生全面理解: 以上内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理解:a.信息的要素是否齐全;b.信息的来源是否来自权威部门;c.逻辑推理;d.与同类信息进行比较e.实地考证

(4).提问所有学生第六问,引出:在网络上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提升一个高度:并且从自已做起,不在网上散布假,净化网络空间,抛出”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3.布置交流任务:有没有在网上因轻信别人而上当受骗的经历?或者从电视新闻,朋友中听说过因上网被骗的经历?后果如何?

(二).从信息的价值取向来评价和筛选信息 1.让学生阅读五条新闻,选出最关心的一条 瘦身宝典:八大享受型减肥习惯揭秘。

“地球反扑年”天灾频繁 至少夺走25万条人命 年末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冲新高 明年或再涨20% 我省今年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

武广高铁已经通车,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快捷。

让三个学生发表意见,(各关心的信息不一样)引出:互联网上信息虽多,但我们最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问学生)大家是如何评价信息是否有用的呢?分析信息的价值取向对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所产生的影响。

2.学生阅读书本P32 2.3.2, 理解同一信息从不同立场出发可以可以获得不同有用的信息(三).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1、从每年高考分数线说起,在网上查询2010年高考分数线,在查询关键字上作文章,搜出多年份的高考分数,由此说明信息的时效性对鉴定和评价信息的影响

2、神州行充值赠送

小李听小文说神州行、神州大众卡有充值赠送,小李赶紧去买了一张,谁知却没有。他埋怨小文骗他,小文却说没骗他。到底怎么回事?

提示:活动时间是4月1日-10日。

3.如何判断时效性?

突发性、跃进性事实——第一时间报道。

渐进式事实——找到最新最近的时间点(遇险抢救/天气预报)。

过去的事实——通过说明自己得到信息的最新时间和来源的办法加以弥补。提示:身边的天气预报、广告、消息等都具有时效性。三.小结

对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过程应参照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信息否有用;是否存在价值性;2.信息是否真实可靠;3.信息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4.信息是否带有一定的感情万分是否公正 5.信息是不是过期了;四.拓展:

1.课本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从收到的电子邮件判断其价值及分析垃圾邮件的危害。

2.要准确地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除了教材中所述的三种基本方法以外,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取的? 五.达标测试:

单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打电话查询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为自己远出旅行做好相关准备,这主要是从信息的()进行考虑。

A.时效性 B.价值取向 C.来源 D.实用性

答案:A 2.李明收到一则短信:“尊敬的电信客户,你的手机在充值活动中了10万元的大奖,请你先付手续费100元到帐号XXXXXX,收到汇款后,我们在三天内办理好相关手续,将奖金打入你的账户”。请你从信息的来源判断其是否真实可信,李明应该如何做,请选择()。

A.李明应该汇款,自己运气好,不要告诉别人

B.李明应该汇款,相比10万元,100不算什么

C.李明不应该汇款,应该先通过电信部门查证,若情况属实再汇款

D.李明不应该汇款,手机短信都是骗人的答案:C 3.“不要轻信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这说明要从()进行慎重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A.信息的价值取向 B.信息的价值性 C.信息的来源 D.信息的时效性

答案:C 4.小明很喜欢下棋。一天,他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赛事早就结束了。要是能早些看到这消息,那该多好!他从信息的()方面判断出这个信息已没有价值了。

A.价值取向 B.来源 C.时效性 D.增值性

答案:C 5.同一信息对有的人有用,对有的人无用,这说明()。

A.信息具有时效性 B.信息来源的权威性

C.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D.信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答案:D

二、判断题(每题10分,共50分)

6.信息网络既是信息的万花筒,也是信息的垃圾场。如果人们不具备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被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湮没。因此对获取的信息需要进行辩证分析。()答案:对

7.信息对每个人的价值是相同的。()答案:错

8.从教育部获悉,全国中小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从2005年开始全面实行新的课程标准,这一信息来源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答案:对

9.分析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答案:对

10.信息无处不在,但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答案:对

板书设计:

2.3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一.从信息来源判断

不能“拿来主义”,要进行判断 二.从信息的价值取向判断

信息对各个人价值不同。三.从信息的时效性进行判断

判断方法:突发性,渐进性,过去式。

教学反思:

上一篇:希沃电子白板学习心得下一篇:订货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