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五个常用的复习策略(通用11篇)
在刚高考复习阶段就要认真研读上一年的《考试大纲》,了解高考的要求,明确复习方向。在复习中,一定要“吃透教材”:全面阅读教材,包括书中的正文、辅助文,要确保一字不漏;记忆重难点,对主干知识进行深化、扩展;构建知识体系,把“碎片知识”进行整理,对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做到“心中有线”。
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切忌死记硬背,千万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对知识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②要培养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要灵活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
③练习要精选,内容要恰当,试题要注意筛选,切忌再用题海战术浪费宝贵时间。
④试题的答案要“准”、要“精”。要多研究综合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特别是高考综合试题的评分标准。因为综合试题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答题的层次、逻辑关系,还是在答案文字的数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注重课本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高考试题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
以课本为主、复习资料为辅。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因此复习中,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复习资料为辅”,并不是治复习资料少花时间,而是用好复习资料来帮助我们掌握考点和课本。
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稔高考考点。
要求:在复习应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本知识。
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联系与区别。复习中要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三、复习技巧
1、从宏观上熟悉相关内容的整体结构,相互联系——一定要对相关内容(可以是一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是一本书中某部分的内容,如唯物论或辩证法部分的主要原理观点)进行归类整理,尽可能先脱离书本将其用网络框架等形式将结构图整理出——政治要背,在这里主要就是指背联系、背系统;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录的章节编排很熟悉。
2、在弄清总体系统结构的前提下对课本内容进行细看,包括概念、事例、谚语、格言、关键字句、分析过程、分析依据、结论、重要意义、要求及错误观点、危害等等。
3、进行有选择性的整理理解记忆。
以上三步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将这几步有机联系起来,不能分割开来。看书不能光看不整理;光看不背,光整理不背;光看不作练习。
四、时政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步骤有两个:
1、在平时注意把当月的重点时政记录下来,并作一归类。可以分为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体育类等,特别要注意各个领域内的重大时政。
2、在积累时政的过程中,把其与课本的复习相结合,学会自己命题。这一步要求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时政,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跟自己提问,同时要注意平时考试中知识点和时政的结合角度。
五、重视月考,掌握答题技巧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经历多次考试,无论每一次考试结果如何,你都要迅速调整状态,及时总结自己失分的原因,并将其化做自己进步的动力,你要知道在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只是检测,即是不断让你自己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过程,不代表结果。
1、答好主观性政治题的一般要求:
(1)字迹要端正、清楚,语言规范,尽量用政治(课)术语。
(2)要有层次,分好自然段,切忌答题不分段,留太多空白或将答案挤在答卷中间。
(3)答题必须遵循的一般步骤:
先审题,读清题意要求;思考题目与事件(例)之间的内在联系;题目或事例所包含的有关原理及内容;对材料或事例进行分析(包括正确的依据、实行的必要性、重要性;错误的依据、危害等。
在围绕反面的认识或做法时一般可采用的语句有:“我们要反对……克服……”、“在认识(理论、思想)上,分清……,在实践中克服……”、“不坚持……就会造成……危害”、“这题的错误在于它没有说明……没有分清……没有看到……”、“在实践中会带来(导致、造成、影响)……”“题中提到的现象是暂时的,表面的”等等)。
2、我们失分在什么地方?:
①审题不仔细;
②书写不规范;
③思维不灵活;
④表达不清楚;
⑤基础不扎实;
⑥答题抓不住要点,不能规范使用学科专业术语。
一、牢牢把握《考试大纲》
高考试卷有一部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试题, 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试大纲》覆盖了以上全部的知识点。因此, 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依据《考试大纲》, 理清知识脉络, 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 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还有关于国内外重大时政的, 这些试题是考查学生依据《考试大纲》分析和理解的题目。
二、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在高考试卷中, 当年重大时政热点必定是高考试题。这就要求考生以时政热点为中心, 整合书本知识, 挖掘相关知识点和理论, 去分析和评价热点事件, 提出解决的办法。所以, 教师和学生平要时多关心国内外重大时政, 深入思考其中蕴涵的政治课的基本原理, 将时政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在复习中, 主要采用专题复习为主, 并分析课本上的主干知识结构, 进而达到学科外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从多角度去思考,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理性分析现实生活
高考试题中, 经常出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方面的试题, 还有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试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学会观察, 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深入实践, 同时学会思考, 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和水平。
四、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近两年来, 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考核内容, 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考核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这就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在此段时间内, 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 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 以便更好地应对。
五、狠抓复习重点, 掌握复习技巧、提高能力
1. 打好基础, 构建体系
在历年高考试卷中, 基础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很多学生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丢分较多。因此, 夯实基础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教师和学生要结合《考试大纲》要求, 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在理解的基础上, 归纳整理, 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 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知识体系, 以备随时搜寻、采集、补充和运用。
2. 归纳技巧, 注重规范
很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答题技巧。有的看完考题, 不假思索就开始答题, 常常出现“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这类笑话。解答政治试题三要素:一是知识是基础, 二是审题是关键, 三是方法技巧是保证。因此, 通过试题解题训练, 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答题速度和解题技巧。
3. 稳扎稳打, 狠抓落实
通过复习、考试, 引导学生建立复习评价系统。复习评价是信息反馈环, 通过它能确定复习的方位、进度、深度,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很多高考生忽视基本知识和理论, 对未掌握的知识存在侥幸心理, 尤其是刚考过的内容, 认为不可能再考, 把注意力放在猜题和押题上。教师对上述问题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上存在的遗漏, 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关键问题一旦明确, 必须狠抓落实, 防止同样的错误屡犯再犯。复习的高效率, 最终要通过稳扎稳打、狠抓落实才能实现。
六、复习时要做好学生考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随着高考的临近和模拟考试的即将进行, 考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处理不好, 很可能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例如, 在做题时感到所掌握的知识都忘了, 大脑一片空白。对考试的负担越来越重, 甚至有学生不想参加考试。有的精神亢奋, 不想休息睡觉, 考试成绩大起大落。有的表现心情忧郁, 萎靡不振。作为教师应当在考前帮助这些学生解压、释压。首先, 帮助学生做好考前应对工作, 需要从消除焦虑情绪、做好考试冲刺的各项准备、树立良好的考试信心等方面入手。其次关心要适度, 监督有分寸, 对孩子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关心、帮助, 经常鼓励他们, 并做好施压和减压工作。再次, 加强体育锻炼, 保持乐观心境。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 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有许多精神紧张、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 出一身汗, 精神就轻松多了。
总之, 高三政治备考复习, 应从多方面去思考、去准备, 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摘要:高考的科目多, 考生一般花在政治学科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都非常有限。如何搞好考生政治复习,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高考成绩, 一直是政治教师思考的问题和重要任务。通过多年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政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许建国.找准题点, 巧得分[J].教书育人, 2004 (1) .
关键词:高考:政治复习;复习计划
如今的政治命题在高考中开始趋向于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查,这样的考查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考的一天天临近,很多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都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完全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中无法灵活应对试题,一味的做题又使很多基础掌握不好的学生无法在做题过程中举一反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了高中生对政治学科的复习失去了信心。怎么才能在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提高政治学科的复习效率呢?
一、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
高考中的政治考题虽然每年都是在变化的,但是考点都是我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接触过的知识点,知识高考中的考题更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知识点的实际运用,把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深化。考生在高考的时候感觉没有自己不会回答考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考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不够重视,感觉课本上的知识自己都已经了解了,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在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时候就大量地做题,不可能会领会到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所有的题目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管是以什么角度和题材来命题,最终考查的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运用。所以,考生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在高考復习阶段反复地看政治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复习的中心。具体的做法就是,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考试大纲对教材上的知识有重点地进行通读,使学生对教学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可以知道哪个知识点应该是出自教材中的哪一个章节。其次,在通读教材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对教材中的每个章节列出具体的知识结构,每个章节中的考查重点都要详细列出。之后,教师对学生列出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最后,就是教师在带领学生把教材上每个章节对应的习题练习一次。有了清晰的逻辑框架之后,学生的复习重点就应该落到具体的打好基础知识上了,学生要认真地对待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可以与对应的练习题结合来复习,把知识点应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去,对每一道题目都要细细研究,做一道题就要懂一道题,而不是不求甚解地一味求多。只有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基础知识掌握牢靠,才有可能应付考试过程中变化多端的题目。
二、把握好考试大纲
高考是每个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人生转折点,高考的复习阶段时间是很紧张的,很多学生挑灯夜读还是会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所以,政治的复习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对高考大纲进行准确的解读,以考试大纲为标准来制定复习计划。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高考的试卷只有那么大,所以高考不可能对高中学习过的所有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考查,一定会出现侧重点,掌握好高考的考纲就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高考试题的直接方法。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向学生详细地解读高考考纲,让学生知道要复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详细的复习方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复习目标,各个学校的政治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大家一起对考试大纲进行分析,参照几年以来的考试题目,明确每个复习阶段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把政治知识进行细化分解,尤其是近些年都出现的高考考点,更是要作为复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在复习阶段,要着重归纳讲解这些重点知识点都有什么样的考查方式。而且,学校在设置考前模拟试题时,一定要对高考大纲进行仔细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大纲要求的试题,这样才能让模拟考试发挥出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
三、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巩固知识
要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不是光靠反复的复习知识点和掌握考试大纲就可以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加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一定要多做题,只有通过大量且合理的做题训练,学习才能做到对知识点运用娴熟。在复习阶段,教师让学生做大量的试卷,学校组织一次又一次的模拟考试,都是因为知道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更好把知识学以致用。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在复习阶段,我们要制订训练计划。平时的日常练习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具体做法如下:把日常练习分为普通练习阶段和单元练习阶段。在普通练习阶段,学生就跟随教师的节奏来复习,教师把知识点按重要程度分成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等等几个等级,之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取不同的练习题,重点掌握的知识对应的习题要多一些,把这些习题按重点程度的不同分开来,让学生先做重点习题,重点习题的做题时间可以长一些,一定要让学生把重点习题的每个题都做明白。在每周的周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练习,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针对一周里带领学生练习过的知识点出一套综合试卷,让学生了解自己一周以来的复习情况,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复习计划。
总之,高考复习阶段有正确的复习方法对学生高考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师生一定要共同努力,寻找更加高效的政治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关艳燕.谈谈政治学科四轮复习法[J].神州,2012(29).
1强化基础、打好地基
任何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基础部分,政治也不例外。凿实基础,是你在这个时间段中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内第一轮复习的时候)。
那么这段时间当中,你需要完成哪些内容呢?
你要捋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知识线索,把控核心知识点。不要浑浑噩噩的过活。
你要懂得其实每本书的框架即“高考命题”所在,我要你知道其实答案就在题目中。
你要知道考点要分级,细化到心里。做到如数家珍,如虎添翼。考点该细化细化,该明白明白,别唧唧歪歪抓着你的歪理邪说不放手,跟紧老师步伐,不掉队,不松懈。我要你做到精准记忆,放弃无效信息。
你要知道“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一切以“三分钟热度”开始的学习都是扯,所以要学会坚持。
你要拿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气势去全面复习,不放过任何边角。要做到重基础,讲实战。善于总结错题,记住:总结大于天!
你要记得一切不以“总结”为目的的做题都是耍流氓!我要你在背诵时,学会不择手段(思维导图,同音记忆,感官记忆,手尾相连法)
你要知道:摸着耳朵,就能想到社会听证制度(靠耳朵听),摸着眼睛,就能想起社会公示制度(靠眼睛看),撅着嘴巴,就能想起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靠嘴巴叨叨)。总之,打基础时要学会为我所用,不择手段。
2把握专题知识点,整体规划好学习计划
进行了第一轮复习之后,你就需要结合期末考试的试卷以及一些平时的考题对自身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加以进行针对性复习了。这时候的复习不应当再是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而应该是有计划的逐步进行整理复习了。
同时,在3月末4月初的时候,你也将迎来高考的第一次模拟测验。
那么这段时间当中,你需要完成哪些内容呢?
当你遇到总是遇到的政治词汇和考点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么考?为什么题目这么写?为什么题干衔接是四句话?为什么题干中遇到“技术”一词,总要写“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你要在专题复习时,要学会釜底抽薪,找到“题眼”,学会逆向思维,揣测出题人意图。
你要在做题时做到“打蛇打七寸,断句断字要谨慎”。“装模作样”拿高分,专题复习时更要做到“装模作样”,即强化模板在做题时的应用,有板有眼,有本有样,要学会提纲挈领。这时,你亲爱的政治老师自然会使出看家本领把毕生所学倾囊相——“给你模板”。
你要记住,即使三年不沾政治书,也不要放弃。要知道经济生活“12模板”会为你保驾护航,老师的万能金句也会给你勇气。
你要放弃拿来主义:模板是老师的,应用得手才是自己的。你要将模板系统化,条理化,自我化。怎么方便记忆怎么来才是用模板的最高境界。
在复习的时候你要咬紧牙关稳住了!一飞冲天也好,天利38套也好,做题时,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住,这是真爱不是错觉。
你要知道,把这些同类题型摆在一起,找出心得就是你的模板! 你要记得老师给的是施舍,自己动手总结的模板才能丰衣足食!
3分辨时事政治虚实,保持平稳应考心态
进行了一次模拟测验之后,一些更多的问题也会被同时暴露出来,这时候你所需要做的整体就要总结为两点了:修正错误、掌握时事政治内容。
那么这段时间当中,你需要完成哪些内容呢?
在这段时间里,你要尽量多去熟悉时政热点,提取关键信息,对接知识点,增强分析能力。多研究历年高考真题,找玄机、找规律。复习时政时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要你知道:历年高考题,时政出题规律逃不过“声东击西”,也许,老师喊了一年的一带一路时政要点,最终却考了中法高新技术合作。
走入考场之后,可能你发现很多题目跟你复习到的时事政治偏差较多,不要惊慌,运用你之前学到的各个知识点逐步进行分析。你可以利用二模、三模以及其他区的模拟试卷进行练习。而不是出了考场之后抱怨老师押题不准。
二.高中政治复习回顾
一、三轮次复习回顾,实现复习程序系统化
1、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依托
这个阶段学生要建立知识系统观、结构观。这是我们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连队结成线,辅导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使零碎的知识互相联系,更加系统化、序列化。
练习侧重基础性。
主要任务:夯实基础,吃透考点,注重知识整合,形成理论的模块。
这个任务也已完成!
2、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依托
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研究考题,把握命题的方向。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及各地的模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检测一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
练习侧重于针对性。
主要任务:关注时政,迁移知识,整合思维方法,形成热点的模块。
这一阶段正在进行!
3、第三轮复习:以大纲为依托
这个阶段学生要会查漏补缺,进一步整合反思以前做过的试卷,尤其是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
练习侧重于前瞻性。
主要任务:精练精析,提高技能,优化应试技巧,形成方法的模块。
在明年适当时间进行!
最后阶段,应留适当时间,回归教材,做好考前心理和生活调适,别紧张!别感冒!
二、具体落实高考要求,实现复习效果显性化
1、抓学习,重分析,领会考纲价值。
《考试说明》这个东西尽管现在说是废除了,但它还是无形存在的,那就是核心知识和核心思维。要理解这些要求和精神。
2、抓落实,重总结,提升复习效果。
根据学科特点,明确知识的考查范围,防止遗漏知识点,总结知识规律。
杜绝出现知识盲点的有效办法是:紧贴知识系统,打通知识的思维贯通。我们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说明了落实的重要性。
政治复习想拿高分就在于多思考、善分析、能掌控,会展示,多一点信息准备、知识准备、思维准备和方法准备。
看到关键字眼时要能想到要往哪方面想,哪方面去答题,理顺答题的逻辑与思路,提高对题目的敏感度。
3、抓基础,重建构,实现厚积薄发。
任何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是要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石,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的试题设计,不难发现试题中常常引用大量具有时代感的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方式,以求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但对这些问题的敏感程度如何,则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的掌握。
4、抓考点,重细化,立足学科要求。
教学和复习过程首先是一个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不可脱离开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由一个个的点构成的。
对这些“点”(焦点、考点、热点、重点、难点、结合点、切入点、采分点)要运用一定的复习手段和技巧,通过归类、打包、点拨、敲打等方式反复强化,分步落实。
5、抓主干,重深化,理清知识网络。
教育部的命题指导思想十分清楚:“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近几年的文综试题也不难发现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年年考、重点考、变着花样考,正所谓重者恒其重。
6、抓热点,重贯通,把握时代精神。
要了解和知道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际就是思考热点与知识的对接。
最少你得会一些时政语言,并大概知道往那里用。
思考好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哪些热点可能成为“考点”——会不会“考到”?
第二、该“考点”可能有哪些“出题点”——会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三、该“出题点”可能有哪些“切入点”——会怎么考(从哪个角度切入)?
“一体四层四翼”这个提法现在不太强调了,但这个思路并没有大的突破。学生复习理解和掌控考题也可参考这个角度,有利于我们提升复习的针对性。
三、总结学生存在问题,做到复习的针对性
学生的问题无非是以下表现:
1、基础知识未掌握:
①时政热点不知;②观点理解不透;③知识表述不全;④概念界定不清;⑤人文通识不广;⑥生活体验不够。
2、常规能力未到位:
①无法提炼有效信;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④难以形成稳定看法;⑤未能把握设问特点;⑥时间安排不太合理。
3、解题过程未落实:
①命题特点不清;②问题要求不明;③答题过程不白;④答题效率不高;⑤思维提升不多;⑥细节注意不够。
4、外观展示未优化:
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不管分值,取舍不当;④简单罗列,没有层次;⑤逻辑混乱,结构不清;⑥位置错误,前功尽弃。
这几个问题则尤为突出:
1、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丢分。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较薄弱,知识积累不达标,表现为复习过的内容不能融会贯通,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
2、审题能力差。每道题都存在审题问题,但学生常因各种原因而审不准题,重视不够,随意做答现象比较突出。
3、答题不规范。尤其是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难以用准确的学科语言,进行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回答。
4、大多数学生对时政热点、社会热点不了解、不关注。知识面窄,思路不够开阔,回答时政问题假大空,口号满天飞就是不着调。
5、现在网上流行的一些答题模板方式。这些模板对部分低分段考生有利,但对大多考生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因为这种方法会造成的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和不严谨,没有针对性,回答问题必然是“空空道理”。
6、应变能力差而丢分。高考不仅考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向弱科要分数更明智
每个同学都有掌握得好的科目,也有掌握得不好的科目。有些同学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为了保持自己在某个科目的优势花费了大量时间,结果分数没有明显提高。明智的做法是对自己的弱科多花时间,结果必然是分数有明显提高。
我们知道在120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到140分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与在80分的基础上增加同样20分到100分相比,前者要难得多,后者要容易得多。因为前面的20分是在向高难度的题目要分,后者只是在向中等难度的题目上得分。因此,在复习时间短暂的情况下,向弱科要分数,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狂补弱科的技术:
首先,明确目标,端正思想
狂补弱科的目标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弱科的分数,达到快速提高高考总分的目的。因此补习弱科不能追求满分,要有所放弃。现实的目标是稳拿难度低题目(基础题)的分数,集中力量突击难度中等和中等偏上题目的分数,放弃难度高题目的分数。
第二,抓大纲、抓基础
考生出现在某个科目上分数低,往往是在知识、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记忆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应用不熟练。因此,对照大纲,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及时弥补,这才是提高分数最有效的办法。如果考生丢掉课本和大纲一味地作模拟试题,对付偏题难题,其结果是题目没做出来,时间耽误了。这就好比将军带领为数不多的人马,去占领守卫牢固的堡垒,长期激战下来,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或者侥幸夺得了城池。但这种做法丧失占领周围广大地盘的`机会。考试如打仗,我们要争取更多的地盘,而不是几个堡垒。
第三,改正错误越多,高考分数越高
考生在对照大纲、课本进行学习后,做配套的练习题,检验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发现,有的题目错了,就要找到原因,复习相关章节的知识内容,改正做错的题,并且把正确的答案抄写一遍,以加深印象。对模拟题,态度也一样。把做错的题目要改正过来,抄写一遍。过一段时间后,还要在此作这套模拟题,直到全部作对为止。补习弱科就是要在减少错误上面下功夫,谁功夫下得越多,谁对改正错误越重视,考试分数提高就越快,成绩就越好。
第四,抓紧时间,少想多问
对于高考最后冲刺阶段,考生要抓紧时间,提高时间的效率。做题时,有些同学由于知识缺陷,思路不够开阔,往往在解一道题时思考半天也做不出来,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为了提高时间效率,不能把太多时间耗费在上面。最好的办法是定一条规矩,一道题目如果10分钟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放弃,这是可以看参考答案,或者请教老师同学,然后对他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和揣摩,这样做既掌握了知识,也节约了时间。
第五,面对试题集,翻到哪页就做哪页
一、按版块整合知识, 构建网络, 建构重组
1. 依据课本框架,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整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能选择新的视野, 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 进行独辟蹊径的剖析, 同时修正、补充乃至重新组合教材。
2. 采取主体串联法, 将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体系。
比如《政治生活》主要主体。政府: (1) 性质、宗旨, (2) 职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 对人民负责原则——三条表现, (4) 依法行政, 科学民主决策——原因、意义、要求, (5) 自觉接受监督——意义、机制、体系, (6) 政府的权威。
公民: (1) 地位——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 (2) 政治权利和义务, (3) 民主选举——选举方式、珍惜选举权, (4) 民主决策——方式和意义, (5) 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 (6) 民主管理——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7) 有序的政治参与——三大原则, (8) 与政府的关系。
共产党: (1) 性质、宗旨、地位——原因, (2) 执政的实质——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3) 执政方式——具体内容, (4)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3. 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 将当前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 比如质量问题、价格问题、就业问题、结构问题、公平问题、市场与市场经济问题、农村问题、金融问题、中日关系等形成相应的知识整合提纲。
质量问题: (1)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 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3) 信誉和形象, 正当竞争, 经济效益。 (4)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法制性。 (5) 诚实信用原则。 (6)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尤其是安全权) 。 (7) 国家的宏观调控。
价格问题: (1) 市场形成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也影响供求。 (2) 价格的作用。 (积极、消极) (3) 市场经济的法制。 (4) 价格是竞争手段之一。 (5) 公平的原则,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6) 物价是影响家庭消费的一个具体因素。
中日关系问题: (1)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开放等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日本否认、歪曲历史, 置中日双方关系长远发展不顾, 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违背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势必给双方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2)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 中日之间国家利益的相悖决定了二者的摩擦;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日本单方面行为使中日关系紧张不利于中日经济发展, 违背了当今时代主题, 势必受到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唾弃。 (3) 从哲学生活角度看,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客观的和有条件的, 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日本政府的短视行为违背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观点, 必然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4. 依据课本框架, 将相近知识重新进行整合, 构筑成新的知识网络体系。
《经济学常识》中相近的知识点整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李嘉图的经济自由和政府职能、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必修1) ;自由贸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比较;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式及其评价。
二、抓核心知识, 突破重点
高考政治科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 突出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查。
三、提升四种应试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考什么)
获取信息即从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中发现有用信息, 解读信息即是对上述信息的理解。这一能力决定着答题方向和答案质量。高考命题从种种能力考察的角度出发, 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 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 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获取和解读信息过程实际上就是审题过程, 考生一定要把已知条件是什么, 求证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读清楚, 一定要把信息中的“关键词”“关键信息”“隐含信息”提取出来。
(1) 区分“角度”即审设问的角度: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2) 抓“题眼”即抓材料或设问中的关键词、图表的名称、年代、注解等可以反映试题灵魂的信息。
(3) 弄清“题旨”即弄清是考“是什么”、“为什么”、还是考“怎么办”, 明确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其主要方法有抓关键词法、分层法。
2.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什么)
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 能从多角度, 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调动知识:搜索知识的过程即根据试题信息, 寻找基础知识、课本知识的过程。运用知识:就是将调动出来的知识重新整合, 建构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有目的的思维加工过程。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如何答——即表达能力)
(1) 描述: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 (是什么?怎么样?) 。描述事物的能力要求细致、全面、准确、简洁。
(2) 阐释: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为什么?怎么做?) 。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 要求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等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何答好)
关键词:高考;政治;命题;失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的政治除了保持已有命题本身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外,更突出其与时俱进的观念。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社会动态的主观题,除了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外,更突出对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由于学生习惯于预设观点的学习方式,很难适应多样性的设问角度,势必造成严重的失分。针对《考试大纲》中“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近年政治高考趋显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2)突出能力考查;(3)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时政。因此,如何针对性地调整复习策略成为教师当下的首要任务。
一、注重基础,构建学习体系
为了体现高考选拔和新课改的要求,高考政治除了坚持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外,题目设置趋向于基础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越来越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突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考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从高考的实践和学生平时做题的情况来看,试题特别是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大多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所造成的。
如何夯实基础,掌握繁杂的知识点呢?教师应先放弃传统应试教育那种过于注重习题训练的学习方式,要准确理解基本概念,不能只顾重点,更不能忽视教材的全篇,造成知识体系上漏洞和知识点的断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知识的整合,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理清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构筑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图表化、网络化、系统化,这样就能站在高处,从总体上驾驭知识,而不被庞杂的知识所淹没。教师切不可盲目地、按部就班地按大纲顺序进行复习,而要打乱教材顺序来适应出题顺序的随意性。另外,教师要对一些易忘、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深入对比,注重知识界点的清晰化,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脉络,借助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记忆、提升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整合成一个立体式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二、加强审题,洞悉出题者意图
新课改强调政治教学要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格式化、固定化、公式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和变通教材内容,充分给予学生锻炼思维的机会,提升学生审题的深度。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得出,设计的问题基本都来源于社会材料,材料来源广、思路新,要求学生理解材料的同时结合政治基础知识点来认证问题。因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提升知识的再现和回归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审题一般分为审题干、审题肢及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部分。其中,审题干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对此,我们要先明确题干的内容,切实弄清题意,抓住试题提供的要求、角度和范围,明确该题的所属类型,逐步缩小思考范围,判明答题所需内容。审题不超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怎么想这三个部分。答题时,我们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1)归纳题目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2)表述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3)运用相关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4)联系重大时政。(5)摆事实证明。(6)进行必要的反论。另外,审题还要注意出题者设计的陷阱,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利用易混淆知识来设置陷阱;(2)利用多余条件等干扰信息来误导分析;(3)利用常规思维定势来设置陷阱。
三、以不同的时政热点为载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从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走向来看,国内外的长效热点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一直是高考的命题重点。尤其是主观题,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情境,引出一系列问题的出题思路,充分体现了高考政治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因此,考生在掌握书本、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必须加大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内外大事的力度,加强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和总结这些热点的训练,归纳所用的理论知识点,将书本知识融入于社会热点当中,学会融会贯通,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政治永远都具备时代性和前瞻性,如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科技,无处不在网络信息提供给了政治课生动而丰富的素材。教师要多引入经典案例及当下政治局势来引导学生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尽量选取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具有鲜明教育性的启发性教学案例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了解教师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及这个例子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为了举例而举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互动交流、多提问题,才能找到探究性、开放性问题解答的规律。
四、结束语
与时俱进是近年来高考政治命题的特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改对高考政治的要求。教师要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做改革创新的领军者,转变角色,创新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研究高考,努力传授学生学习记忆知识的方法、答题的技巧,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学习,开阔视野,激励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归纳知识,学会自主设计问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和培养应贯穿于高考复习的始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研究高考政治试卷命题的基本要求,积极探讨和总结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打有备之战。
参考文献:
1.田亚梅,《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政治复习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实践2012,(06)
2.邓巍,《浅谈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思路》[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3.吴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学科教育》, 2013,(02)
4.吴强,《谈高考政治规范答卷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1(04)
一、对文综政治高考的前瞻
1,立意:既体现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又体现公民教育的课程观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其前提和基础是我国正处在一个激烈的变迁时期,是变革中的社会现实要求更新我们的课程观念。从课程价值角度分析,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与困惑,都可以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与公民教育的课程观的冲突中找到。高考作为有序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武器,其命题立意必然会努力在这两种课程观中寻求平衡和统一,既体现与往年高考和学科中心课程观的继承性,力求保持稳定,同时又会力求体现公民教育为中心的新课程观,突出新课程的创新性。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强调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学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科中心课程观指导下,试题的立意指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基础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词,逐渐消除“繁、难、偏、旧”倾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日趋强烈的背景下,为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创设良好环境,2009年高考试题必将更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有效地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就要在学科体系框架下,充分依托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新课改实施后,政治学科知识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文综试卷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突出考查重点趋势更加显明,基础知识即为主干知识的判断更加合理。基础知识的定位是决定试卷难度的关键因素,综合以上分析,预计明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难度系数大概会在0.6-0.65之间。
公民教育的课程观强调综合性、时代性、价值性。在公民教育课程观指导下,试题立意指向现代公民的基本资质的考查。立足公民教育的政治课程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主张在政治教育中形成开放、竞争、法制、科技、民族、国家、公民等等意识。2009年政治高考必然会加强价值观考查,特别会使学生阅读材料,审题解题的过程,成为一次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陶冶和升华情操的过程。立足公民教育的政治课程强调时代性与现实性,让学生通过政治学习更好地认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现状。2009年浙江省首次命题,试题情景设置不但将继续隐性体现国家社会大事的特点,而且将体现地方的特色,更好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省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
2,情境:既立足于政治课程的生活化,又着眼于学科教育的人文性
知识之于情境,犹如盐之于汤。盐只有放人汤中,才能被充分溶化;知识只有在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意义。因此情境化命题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政治高考试题的情境设计将紧密结合政治课程的特点。政治新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教材的生活化,这从各知识模块的名称上可见一斑,什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等,均与生活相联系。因此,2009年高考题必将在情境化命题中,强调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以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与作为事实和原理知识出现的明确知识相比,本质上属于理解力和领悟力的默会知识更重要,它具有非文本的形式可进行传递、个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依托政治学科教育而存在的人文性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09年高考政治题目必将继续体现下列人文性特点:在内容的选取上将更重视以情境化命题手段,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特别是在思路、视野、立场、方法和能力上摆脱学科本位思想;将会设置多元情境,倡导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考查学生的独特的政治学习思维;会更重视情境的科学性,正确按立意要求创设情境,使其科学、可信、新颖。
3,设问:重点体现学科能力要求,强调关注学生实际情况
历年来,文综(政治)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能力要求,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审题、提炼信息、文字表达及图文转换、知识迁移、归纳、演绎、辩证分析等能力,近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这一导向在2009年高考中也不会例外,并将通过设问方式的改进进一步加强。具有一定灵活性、较好区分度的试题会更多体现,适当的探究性试题也可能出现。特别是考查阅读理解、提炼信息的能力,审题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关注学生的学情,在试题设计中必然更加关注学生实际情况,而设问又是其关键环节。纵观近三年全国和各地高考卷,新课程背景下的文综(政治)高考试题,“为什么”“怎么样”“如何体现”“有什么意义或启示”类的设问会进一步成熟;提问针对性将更强,提问形式更为灵活;设问方式将更加新颖、巧妙,贴近测试对象的生活实践和对问题的认识;设问语言也将更准确、简明、通俗,避免出现影响答题的含义不清的设问。
4,评分标准:更体现规范性,不排除开放性
公正和公平是高考的第一要义,规范和可操作的评分标准是必然的选择。如在“意义类”题目中以“直接一间接”或“小——大”的原则组织参考答案;在“演绎类”题目中遵循“大观点——小观点”线性方向组织评分标准等等。同时,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主张学生的多元理解。因此,2009年高考(政治)评分标准在体现规范性的基础上,不排除适当的开放性。
二、应对2009年文综政治高考的复习对策
1,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高考成绩的正相关性及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高考导向决定我们必须把夯实基础作为日常教学的首要任务。强调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我们应提倡和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死去活来”,使学生以概念学习为基点,经历知道、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形成以学科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格,并重视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开放而有效的知识框架。要夯实基础知识,应不断地与遗忘作斗争;要重在理解,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析综合,达到全方位的正确理解和表述;要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找出类似点,如物质和意识、国体与政体、民主与法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产与消费等,都有一个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问题。对这些关系问题不能死记硬套,应找出表述上的类同之处,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把握和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我们在教学和
复习中必须统筹安排,要注意轻重缓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针对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突出能力培养,注意审题与表达
高考命题中的能力要求主要指的就是学科能力,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弦”始终不能放松。要培养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拓挖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在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要把重视基础与突出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越到最后总复习阶段,越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表达思想、解决问题。要按高考试题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演绎、辩证分析等能力及图表文字转换能力的训练。正确表达能力是政治复习与备考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反映在高考试卷中,很多学生对有些题目不得分或者得低分,不是知识没掌握,也不是内容不知道,而是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造成答非所问的失分。因此,审题与表达的训练应当是高三政治复习中的重要内容。高三政治复习关键要抓好审题、解题思路、信息搜集和规范答题。要着重引导学生构建答题思路,根据设问要求,所设条件,寻找答题方向。要充分用好高考题目,进行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回头看看近几年的高考,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其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要通过案例式教学,切实改变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讲述教材内容,忽视解题方法的具体指导,特别忽视表达的科学性的现状,要切实引导学生运用学科语言来概括、分析解决问题。
3,重视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
一、明考纲:以纲为纲, 明晰考试要求
所谓“纲”, 主要指《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简单地说, 《考试说明》就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的具体规定和解说。《教学大纲》则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全面、透彻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 以纲为纲, 全面复习。又要重视今年同往年的比较, 重视其中调整的内容。尤其是当年新增的这些知识点, 要思考新增知识点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结合考纲, 我们在高考复习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 关注常考点。高考政治说明年年有变, 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 变与不变是矛盾的统一体, 其中有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知识点。对这些常考点, 要花大力气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重点的复习,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并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具体实际。 (二) 关注热点。在高考政治复习中必须关注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时政, 既要抓住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 又要善于挖掘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 深入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 哪些层次设计问题, 进而准确地把握答题的切入点。 (三) 关注盲点。所谓盲点就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内容, 近三年在试卷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复习中要将这些“盲点”作为重点来抓。 (四) 关注弱点。大家在复习检测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和薄弱环节, 因此, 要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 查漏补缺, 做到万无一失。
二、夯基础:做好“地毯式扫荡”, 进行“知识重组”
俗话说:“题目在书外, 答案在书中。”每年政治试题背景千变万化, 但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万变不离其宗”, 政治试题的“基础性”特点十分明显。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升华,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命题的第一根据是教材基础知识。“不怕难题不得分, 就怕每题被扣分”。广大师生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
(一) 落实基础知识点, 做好“地毯式扫荡”。
基础知识薄弱是百病之源, 是制约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牢固知识基础是高考复习的“奠基”工作。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全面复习, 全面地、正确地、熟练地掌握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再进行深入理解, 重视主干, 突出重点。确定重点、主干知识的依据, 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综观近几年高考, 可以发现试卷在遵循考纲的前提下对知识点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核心概念。
(二) 应做好“知识重组”, 施展“立体复习”。
具体说来, 就是要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的基础上,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打破课、节、框的界限, 形成知识网络, 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 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 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复习不应只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 而应“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 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 做好“知识整合”, 实施“立体复习”, 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复述教材”, 要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 优化组合教材知识, 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 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生活》的主线, 是高考的主干、核心、常考知识, 是复习的重点、难点, 复习时要综合第一课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外汇与汇率, 第二课的多变的价格, 第四课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第八课的财政与财政的作用、征税与纳税, 第九课的市场配置资源, 等等,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角度, 结合当年的时政热点进行“知识重组”, 施展“立体复习”。再如, 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复习, 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 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个方面把握, 然后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挖掘知识, 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 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 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 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强调夯实基础, 绝不是简单地拿着课本从头背到尾, 这样只会把知识记死, 死记硬背而不融会贯通就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能力也便无法形成, 那肯定是考不好的。
三、强能力:突出思维能力, 突破表达能力
培养能力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 它既是教学的落脚点, 又是学生应考复习的着力点。《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 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对考查内容的广度做了要求, 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因此, 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 强化能力训练是下一阶段复习的首要任务。
自从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学科由x科改为文综政治, 试题总体而言变容易, 能力要求和难度系数都有所下降, 但学生依然反映分数不理想, 出现所谓的“一看就懂, 一讲就明, 一做就错”的怪现象。如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7题 (1) 结合材料一,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10分) 。 (2) 结合材料二, 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6分)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36题 (3) 结合材料三,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 简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国际形势 (11分) 。37题 (3) 结合材料二, 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10分) 。学生走出考场第一感觉是“简直太容易了”, 但得分并不理想。其原因除了基础不扎实外, 主要是学生普遍存在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薄弱的问题。
就思维能力而言, 从同学们现在的实际来看, 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题的问题。同学们经常困惑于自己的答案为什么总是不全,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全不全的问题, 而是所答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和指向, 是否具有针对性, 是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和重点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在审题上下一定的工夫, 辅之以必要的练习提高能力。我们一定要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细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 杜绝一看试题就动笔, 凭感觉答题的马虎作风。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养成看到材料、事例就联想理论、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 我们在解答每一个主观试题时, 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 树立“对于一个问题, 我可以不会答案, 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
考生普遍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 都是这一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 在答题训练时, 我们要模仿高考答案规范对所做的每一道主观试题答题。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书面表述时一定要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层次和条理的话、写不重复啰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 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 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 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调状态:调整心态, 以考促考, 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是一门学问,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 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 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 对大家的心理、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是一种挑战。因此, 我们要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 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 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 以及整个考试的把握诸方面不断调试, 逐步适应。平时考试的试题要精选, 注意试题的典型性, 新颖性, 注意试题的难度、梯度。一般说来, 考试时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 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 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然后认真、仔细读题、审题, 分清题型, 审清题意、规范答题。其次, 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讲究快速、准确。平时做题应做到:想明白、说清楚、写到位, 即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再次,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归纳总结某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在复习过程中, 要对稳定的高考题型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对经典题型应“熟题生做”, 尤其要作变式训练。如把客观试题的背景材料作为切入口设计主观试题, 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学会自己重组问题情景, 学会自己设计试题, 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拟出答题思路和要点。最后, 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颗粒归仓”。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这话很有道理, 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学”与“思”、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不断尝试以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和当前时政为主题, 展开多层次、全方位剖析, 有意识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训练自己的思维的整体性、逻辑性和严密性。
(一) 压缩再现新课
有的教师不了解政治第一轮复习课的基本要求, 处理教材几乎是按照新课教学的模式进行, 不同的是一节课教学的内容相当于新课的二节或三节课的压缩, 是简单的新课相加。看起来面面俱到, 但没有主干没有重点, 实际上只会是浅尝辄止, 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
(二) 课堂满堂灌输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 自己既要梳理知识, 又要联系时政热点, 还要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很被动地接受, 没有安排学生消化的时间, 更没有安排相关知识解题能力的训练, 把知识消化都留在课外, 学生苦不堪言, 复习负担很重。
(三) 教学效率低下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熟悉, 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有哪些薄弱环节, 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进行教学, 不管学生有没有收获或收获有多大, 没有注意学生在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情况, 无法确定讲课的重点。在教学前没有研读高考考点, 没有研究考高试卷, 在教学中既不进行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 又不与时政热点结合, 更没有应试针对性, 复习课内容干瘪、不生动, 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率低下。
(四) 缺乏能力培养
做好文综试卷既需质量也需速度, 有的教师把解题能力部分全安排在第三轮, 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就知识讲知识, 讲课中缺乏能力培养意识。教师没有给学生安排适度训练, 没有对学生进行各类解题方法指导, 更没有规范学生答题, 这样即便学生对知识很熟, 但面对题目仍然不会做或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
二、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科学的策略
(一) 教材知识:举纲列目
纲就是知识体系, 目就是知识点。加强知识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同时突破重难点, 可有效提高第一轮复习效率。
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基本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三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条线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热点进行分析提高。
高中哲学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版块进行复习, 把每一个版块的所有原理和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热点梳理出来, 在要求学生逐个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还要重点把握。这样学生对整个高中哲学就体系明了, 使每一个范畴里的知识点能对号入座。
政治常识部分的复习。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政党、国家机关、公民、主权国家、民族宗教五个主体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主体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典型习题从抓主体的角度落实知识突破重点提高能力。这样整个高中政治五本书就用345的编码串接起来, 学生在宏观上可有效把握知识脉络。
(二) 各种题型:归类总结
教师以题型类别为线索对教材进行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的归类总结。
计算型选择题。在经济常识教材中共有十二个知识点可设计计算题, 把这十二个知识点抽出来, 每个知识点安排一个高考题或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经常复习, 这样可确保计算型选择题不丢分。
措施类主观题。把经济学、政治学中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 再结合讲解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从主体找措施, 从教材找措施, 从问题的反面找措施, 从材料找措施, 从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中找措施, 并在专题练习和学科综合练习中重点训练和讲解。还有原因类、意义类, 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就在第一轮复习中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后面的二轮三轮复习做好准备。
(三) 提高能力:注重讲评
学生的能力, 在复习中能否有效提高, 讲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复习讲评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归类讲评
归类的内容很多, 可按考点归类, 按能力要求归类, 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 按高考题型归类, 按错题、错因归类等。如重点向学生介绍组合型选择题的三审九排法, 如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出来, 每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对应一个典型例题, 分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印发给学生训练, 老师和学生互动讲解, 并要求学生经常温习。
2. 重点讲评
在每一份练习和试卷的讲评中要有重点。整体上要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 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典型题时, 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规范。
3. 过程讲评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要想学生为什么会错, 学生怎样才能不错, 引导学生怎样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完成解题过程, 规范语言表述。
4. 变式讲评
注重变式 (改一改、扩一扩、变一变、代一代、反一反、合一合、分一分) 思维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单选变成组合选怎么做, 选择题变成问答题怎么做等等。讲评不是就题论题, 更重要的是借题发挥, 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 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 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跟踪讲评
就中学政治的高考总复习工作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大体上要进行两个阶段的复习过程。前期复习,是地毯式的铺开,对所学过知识作全面的回忆、盘点;后期复习,是进行系统化梳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能够系统性把握,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具体问题。当然,这样的分阶段只是相对的,其内容及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绝对的;有时是交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本文仅以“远距离观照”的思路,对后期复习工作从心理学角度作点滴探讨。
在政治课后期复习工作中,重视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对考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因而也是广大教师的教学目标追求。本文所谓后期复习的“远距离观照”,意指学生在政治课后期复习阶段,要从繁杂的概念、原理中解脱出来,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不陷于知识泥潭中钻牛尖;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瞰整个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从宏观结构上审视、把握所学知识。
可能有人会主张后期复习仍以强化记忆为主,回归课本。他们担心学生在临场考试中会出现遗忘返生现象。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应该看到,临场考试出现的遗忘现象,属于临时性遗忘,而不是永久性遗忘。一般说来,学生对知识从最初的识记到高考的临场回忆,其间经过平时作业、单元复习、学期复习,直至高考的总复习,大脑里是已经建立了较牢固的信息储存的。之所以出现临场遗忘现象,主要是后期复习的不得法造成的。要认识到,后期复习不能再是前期复习材料的简单、机械的再现。由于中学政治教材有许多相似的概念、术语,或者同一内涵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述,单调、机械地重复刺激就容易引起大脑皮质的疲劳而产生麻木、抑制,并且,多次地对性质相似的材料的反复复习,死抠字眼,会引起对前后材料的前摄干扰或倒摄干扰,使神经联系泛化,导致学生记忆错乱,临场考试记忆痕迹产生抑制,因一时提取不出来而出现遗忘。可见,机械地重复记忆强化是造成临场遗忘的重要原因。
要克服因记忆干扰造成的遗忘现象,在后期复习阶段就应大胆放弃对知识的强化记忆。要使学生尽可能地摆脱前期复习的圈子,不能让学生纠缠于具体概念、原理交织的知识网中分不清东西南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帮助学生同这张网拉开一定的距离,让他们有清晰的头脑站在一定的高度,宏观地梳理这张网的经纬脉络,把原有知识面安排到新的组合中去复习。这样地增添新的信息刺激,才能使大脑皮质经常处于兴奋状态。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基础上,更进一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是与当前强调的素质教育相一致的。因此,高考总复习就不仅要求能够识记、重现概念、原理(这个要求层次在前期复习就应该达到),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能够针对具体问题,灵活提取综合运用知识,去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组织答案。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产生新的认识,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的情况是,考试中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个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教材中某个知识点所能完整解答的,它甚至需要跨年级、学科的知识群。所以,在后期复习中,帮助学生从繁杂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宏观地远距离鸟瞰整个知识体系,既可排除干扰,避免记忆错乱,又能够从多角度观照、审视知识,有利于学生在临场考试中较完整地分析解答问题。
后期复习对知识体系的远距离观照,一个有效的形式是综合辐射复习。在课堂上的板书设计中,就是按照教材体系将其内容、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及其相互关系,用大、中、小的单(左边)括号联结起来,形成知识树。指导学生循着树上的主干和枝桠,构成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中,则要在前期理解、识记概念、原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为学过知识归纳、编写提纲,使他们既作知识点的分类,又明确各个知识间的关系。要编制一定分量的有所侧重的练习题目,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情景假设和模拟方向,从已识记的知识中理出相应的逻辑关系,建立解答问题的顺序,并能按照顺序组织答案。
【高考政治五个常用的复习策略】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复习计划安排06-18
高考政治课堂复习建议07-01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方法11-12
云南成人高考政治复习07-09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09-13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10-06
高考政治答案06-17
高考政治总结07-22
高中政治高考分析07-25
海南高考政治试卷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