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讲座(共8篇)
二、目前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容与基本要求................................................6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9
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理论探讨
一、新时期师德的含义与特征
(一)师德的含义
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两层含义。狭义的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哪些内容,需要研究。不过至少可以指出以下几点:一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二要关心爱护学生。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具体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见物不见人,只知教书,对学生成长漠不关心,不是合格的教师。三要遵守学术工作道德。抄袭、剽窃作假等等有违科学工作道德的行为,都与教师的身份不合;有这样行为的人有辱教师的光荣称号,情节严重者不宜留在教师队伍中。
广义的师德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要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对自身的道德、人格要有更高的要求。要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严格要求,作出表率。教师要自觉抵制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学校这一方净土。即使在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朋友相处中,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总之,作 为教师,应该自觉地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不只是在教室里,教师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是一种教育,或是好的,或是坏的。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神圣称号。
(二)师德的特征
师德的特征分为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两种。师德的共性特征指的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尽管师德的内容要求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以下三个共性特点:
1、师德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由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青少年,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使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师德具有明显的典范性。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
3、师德具有自律性。践行师德又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为,它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必须依靠内心的信念来完成,这就决定了师德具有自律性。
师德的个性特征指的是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要求不尽相同。这里主要讲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师德的个性特征。
第一,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这是时代对师德的要求,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第二,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因此,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第三,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体现了师德的协调性和民主性。
总之,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别是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基础,而且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随着社会转入市场经济,高校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总体说来,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是积极的,它转变了办学体制,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提高了办学经费,优化了高校人才。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毕竟对我们来说是新事物,需要一个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体制被冲破了,新的体制尚未健全,徘徊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不仅旧体制的一些弊端有待革除,而且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极易孳生、扩张。在这一背景下,当前高校师德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苗头和不良倾向。
市场经济强化了经济问题的社会地位,谋利成为既合法又热门的时尚。一旦成为时尚,不择手段与舞弊现象就成为谋利时尚的孪生子。体现在师德方面,则有以下七种表现:
一是学术舞弊。评职称、申请科研项目、评审学位点、研究基地等活动,都是学术性很强的活动。但是,有些人则把这一切理解成了“攻关”行为。弄虚作假,刺探情报,以请专家讲学、举办学术活动为由,请评审专家们游山玩水,厚礼馈赠,更有甚者则大把塞钱,把某些企业的不良经营之风带到教育的神圣殿堂。
二是“导师经济”。随着在职人员大量攻读研究生,有权有势的学生便成为某些导师的经济资源。市场的行为往往是互利互惠的。导师为学生开绿灯,使一些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甚至外语近乎于零起点的官员,企业家居然以高分考取硕士生,乃至博士生,然后便可以从不到校读书、上课,却可以顺利获取学位。学生回报老师的则是厚礼、公款旅游,甚至为老师购房、装修、开办企业。
三是炒作学问。的确,学术也需要宣传、广告,扩大影响,但学术不同于商品,更不同于流行音乐,学者也不同于影视明星、歌星、舞星。学术追求的是科学态度,实事求是。但我们常见书评文论中,鲜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书评文论大多流于吹捧与互相吹捧,既不严肃,又充满了市侩习气。
四是变相卖文凭,在高校的成人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命题、辅导、考试、评卷“一条龙”作业,有组织的“关照学生”。以提高考试及格率,增强对考生的吸引力,以收取更多的费用。
五是学阀作风和学术群体宗派化。由于高校大多是近亲繁殖,老师留学生,学生留学孙,学术队伍中大有“家族”化倾向。个别学术带头人有如家长,君临天下,唯我独尊,干预行政,党同伐异,排斥异己,既败坏了学术形象,又不利于人才发展。
六是学术商品化。个别学者受商业利益的诱惑,为伪科学张目,替假冒伪劣商品做广告宣传,甚至把学术讲座、普及科学知识混同于推销、传销,如名噪一时的“水变油”(“水变油”故事的始作俑者是哈尔滨的一个司机,1992年他声称发明一种能将水变油的“水基燃料”,加入此种配方,清水可以变成油料。区区数年,这个名叫王洪成的骗子先后骗取了3亿元,1998年,他的骗局终于被揭穿,入狱十年。此后数年,“水变油”的不同版本仍不断在国内出现。2002年,武汉的一个骗子,宣称自己发明了“酒变油”,不料一个月不到,把戏又被人揭穿。)等事件。
七是教师“老板化”,学生雇员化。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在不影响教师职业的前提下是允许的。但个别教师利用学校无形资产和实验条件,开办变相的个人企业,直接雇用自己的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同时利用自己的职权,在教学和考试方面为自己的雇员学生行方便、开绿灯,实际上荒废了学生的学业。
如此等等问题的存在,不能说很普遍,但有些也非个别现象。这些问题暴露出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师德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已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高校的社会声誉、正常秩序、办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公平竞争和身心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注意研究和解决。也反映了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在讲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容和基本要求之前,我先讲一下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教师法》中有关师德的规定,请大家根据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教师法》中有关师德的规定,对照一下自己的师德状况。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教师法》中有关师德的规定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八条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新时期高校师德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1、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矢志不渝。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一个不忠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是不会安心教育工作的,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 用在教书育人上。所以,抓师德建设,首先要抓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志向,特别对青年教师来讲显得更为重要。
2、热爱每个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更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学生也一定会热爱教师、信赖教师,把教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喜欢听话的、聪明的、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但要热爱淘气的、不够聪明的、有这样或那样过错行为的学生却不是很容易的,这就需要教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3、教好功课,一丝不苟。
学校完成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认真教好功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好功课的内涵更丰富。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科课程,而且要教好实验课程,不但能认真上好必修课,而且要积极上好选修课,这是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根据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渊博的知识和现代教学技术,并积极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圆满完成所任学科的教学任务。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作出表率,它是约束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影响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教师的急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质,甚至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做到用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
5、团结协作,共育新人。
团结协作,共育新人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相互关系的师德要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的辩证统一;从教师的劳动方式来讲,是个体式的心智劳动。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只有靠教师集体的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同时,教师的个体劳动也需要在教师集体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获得成功。所以,新时期的教师既要有竞争意识,更需要有团结协作,共育新人的精神。
6、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师德要求,也是区别传统的“教书型”教师与现代的“教科型”教师的一项重要标志。面对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那种墨守陈规,抱着死东西不放的旧思想、旧方法已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难以培养出思维敏捷的创造型人才。为了培养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跨世纪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
7、掌握教育规律,坚持教书育人
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智力和人格,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大学教师要完成自己的基本职责,除了掌握渊博的知识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之外,还必须掌握教育规律。“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的一条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应在教好书的同时,把育人寓于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要努力成为正确思想的宣传者,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优秀品质的体现者。
8、勤奋好学,精通业务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大学教师对这种美德更应该发扬光大,只有勤奋好学,学而不厌,才能使业务精深。因此大学教师应该是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永不满足的人。不满足,就可以拥有比一般人 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业务,精通业务,从而给学生以智慧和力量。
9、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科学是无止境的,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然而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不能苟且的,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大学教师只有治学态度严谨,勇于创新,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情况,从而把学生引向学科的前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10、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坚持真理,而且还要虚心听取别人提出的批评意见,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勇于开展自我批评,修正错误。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从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对教师要求的高度狠抓落实第一、外争权利,内抓义务,做到双管齐下。
所谓“外争权利”,是指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落实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是教师的主管部门,必须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为教师讲话。不努力追求和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育行政领导。当前,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使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支持、关心教育工作。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样,既有利于吸引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从根本上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素质。同时,使在职的广大教师解除后顾之忧,能甩开膀子安心搞教育。所谓“内抓义务”是指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抓好《教师法》提出的教师应承担的六条义务的落实检查工作。从战略的高度,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做到从严治教,依法治教。
一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履行师德的自觉性。
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氛围。
三是大力表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人好事,树教师形象,开时代新风。
四是在评选先进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坛新秀、教坛中坚中要把师德放在重要地位。考察提拔干部、教师职务晋升也要把德行放在首位,防止重业务,轻政治;重能力,轻品德的倾向。
五是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以规范教师的行为。对不履行教师义务,违背师德原则的教师要给以严肃教育,触犯教师法规,要绳之以法。总之,在教育系统内部,一定要形成讲奉献、比贡献的良好风气。
(二)对于学校来说,要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学校风气,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放在首位。加强师德教育,也必须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入手。因为一个教师只有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才会产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担负起为振兴中华民族而教书育人的重任。
严格规章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师德建设中,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师德认识,又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保证。学校应根据国家要求和本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行为准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一目了然。同时,在评优晋职时,要优先考虑勤奋踏实又有水平的“老黄牛”,不让老实人吃亏。
优化学校校风,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一是学校领导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二是要营造树正气、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对热爱学生,认真执教,勤奋踏实,改革创新的先进教师和事迹要大力表扬;对擅离职守、讲条件搞攀比的人与事要敢于批评,并把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要经常开展“学生在我心中”,“青春在讲台上闪光”以及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每一个教师都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所谓师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培养高尚师德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师德境界。教师的高尚师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觉接受师德教育的结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加强师德修养,首先要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着手,这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定位器”。当一名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举,其一生是平凡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教育事业是关系人类千秋的大业,千千万万的青年是在教师的辛勤教育下才成为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所以,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上。要牢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讲政治”的指示,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面放在第一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问题。
其次,进一步提高师德认识,坚定师德信念。认识是情感的基础,信念是履行师德要求的内在动力。教育要深刻了解国家对师德要求的内容及其提出这些要求的客观依据,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教书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克服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并根据师德的评判标准,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到即使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即做到慎独。
铁路建设应用BIM技术已经取得成效
一年多来, 铁路BIM技术研发试点应用工作, 在王同军副总工程师的带领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牵头组织, 相关建设、设计、施工和科研单位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下, 前期所做的工作有进展、有成效。
一是初步兑现了总体规划的计划安排。BIM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蕴含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 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 它涉及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等阶段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如此重要的变革, 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及推进计划。2013年4—5月, 中国铁路总公司先后两次召开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推进会议, 确定将BIM技术作为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并研究制定了“以铁路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目标, 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 以BIM技术为核心, 建立统一开放的工程信息化平台和应用”的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总体规划及推进计划。目前看, 总体规划及推进计划正在逐步兑现, 有些原定计划任务甚至提前完成。
二是研究应用工作取得了进展。中国铁路总公司加大BIM技术科研课题立项和研究, 已经在数据平台、全寿命周期关键技术和隧道、桥梁、客站等专业确定了多项科研课题, 开展了科研攻关。成立了中国铁路BIM联盟, 为铁路BIM技术研发和应用, 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平台。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依托科研项目, 牵头组织铁路BIM联盟成员单位, 开展了站前、站后多个专业BIM标准研究, 初步建立了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 在石鼓山隧道实现了设计模型向施工模型的转换, 并开展了三维施工技术交底、4D施工进度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新白沙沱长江大桥取得了BIM模型数据直接进数控机床的成果, 同时开展了钢梁制作一体化技术、结构数字化预拼装等方面研究。
因此, 从这个发展势头看, 铁路建设领域推行BIM技术有基础、有条件, 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铁路建设推广应用BIM技术势在必行
在铁路建设领域推广应用BIM技术, 是时代的召唤,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也是我国铁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是推广应用BIM技术是实现我国铁路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型企业早已开始采用BIM技术, 已逐步形成标准齐全、技术成熟、应用广泛的局面。为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在《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 确定把BIM作为支撑行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来重点发展。客观地讲, 我国铁路行业在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 起步较晚, 已经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所以, 需要认清现状、坚定信心, 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 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加快完善技术体系, 尽快缩小差距, 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这方面, 南车、北车已经走在了前列, 希望铁路勘察设计、施工企业迎头赶上。
二是推广应用BIM技术是建设数字铁路的必然选择。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十二五”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km左右, 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9万km, 线路速度目标值、气候条件等错综复杂, 给铁路运营技术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 为运营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铁路BIM技术承载了铁路构筑物的数据模型, 包含了丰富的设计信息、施工信息, 运营和维护单位依靠这些数据和信息, 作为一种新的手段, 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BIM在铁路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其核心就是数字化、智能化, 通过数据分析、精细利用、资产盘活, 为运营安全、企业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技术保证。所以说, 加快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切实抓好建设模型向运维模型的移交和运用, 是构建数字铁路的必然选择。
三是推广应用BIM技术是提升铁路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大规模铁路建设以来, 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 极大地提升了铁路参建各方管理水平。今天, 推广和应用BIM技术, 不是另起炉灶、另辟蹊径, 而是不断丰富完善标准化管理的四个重要支撑手段, 进一步提升铁路建设质量、安全、投资等的管控水平。实践证明, 在设计、施工中推广和应用BIM技术, 能够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例如, 通过BIM技术实施协同、可视化设计, 可以大幅减少设计中的“差、错、漏、碰”, 尤其对一些超高、超常、大跨等复杂工程, 采取BIM技术进行高精度分析、优化和控制, 能够有效发挥其辅助决策作用, 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通过数字化施工技术和手段, 对BIM模型进行任意剖切, 可以将管理的视角延伸到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 甚至具体到每一根钢筋, 真正实现与现场技术、安全、质量管理的紧密衔接, 这些对于强化人、机、料、法、环各要素的控制, 提升现场管控水平和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均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铁路建设推广应用BIM技术任重道远
一要澄清模糊认识。思想不统一, 认识不到位, 行动就不会积极。从前期实践看, 在一些同志, 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对推广应用BIM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有必要澄清。一是看画论。有的同志认为BIM是“花瓶”, 是给领导决策看的, 这种看法主要是没有认识到BIM的大数据承载能力, 没有深刻理解和切身体会到BIM技术对设计、施工、制造和运营企业的重要价值。二是三维论。有的同志认为BIM就是三维动画、就是翻模, 至于翻了有何用处, 不是很清楚。其实质是没有看到BIM是与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的智能应用, 缩小了BIM的内涵和外延。三是壁垒论。有的企业认为, BIM模型过于精细具体, 可能泄露企业核心技术, 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共享, 由此造成多次转换。这与当前BIM交付标准不明确、族库建立缓慢等问题密切相关。随着BIM标准体系的建立和BIM技术的深入应用, 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二要强化组织领导。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指导协调, 统一组织推进, 根据铁路BIM技术研发及应用的实际情况, 补充完善现行的铁路建设管理制度、规范标准和合同文本等;要积极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 加快国内、国外专业软件的二次开发和成果转化, 尽快形成一套适合铁路建设需求的BIM技术解决方案。中国铁路BIM联盟成员单位特别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要紧紧依托立项科研项目, 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进一步加大承担科研课题研发力度, 严格按照既定的总体规划及推进计划, 切实抓好相关工作的落实, 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取得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并认真总结研发及试点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为铁路BIM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各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作为铁路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 肩负着推动铁路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 尤其在铁路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更应责无旁贷。建设单位应认真落实BIM试点应用的主体责任, 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 坚持以建设项目为依托, 扎实做好BIM试点工作。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最重要金融机构,一直备受国内和国际社会关注。为进一步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帮助中阿及中伊友协理事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我会第一期讲座邀请了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于2015年6月23日就亚投行有关情况在全国友协和平宫进行讲座。我会工作人员及部分中阿友协、中伊友协理事约120人出席了讲座。
林怡副会长在讲座上指出,全国友协一贯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将民间外交融人“一带一路”建设中,近年来与地方省市政府合作举办了“中国阿拉伯城市论坛”及“一带一路”地方领导人对话会等活动。今后,全国友协将打造好“系列讲座”这个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
曹红辉副院长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亚投行的基本情况、创立之初的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讲座后,与会来宾就亚投行与公共外交等感兴趣的问题同曹红辉副院长进行了交流。
2015年7月,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达成了全面解决伊核问题的协议。伊朗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连接欧亚大陆的必经之地,伊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将对伊朗及其地区国际形势产生重要及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会于2015年9月II日在全国友协和平宫举办了第二期讲座,邀请外交部军控司主管司领导董志华参赞主讲,介绍伊核问题由来、伊核谈判主要阶段、伊核全面协议的情况、中国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影响。我会工作人员及部分中阿、中伊友协理事120人出席了讲座。
听了专家的师德讲座使我深深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才会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教师最大的乐趣。
“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教育首先就是爱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爱学生也是老师的天职。作为学生,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同学甚至社会的压力,所以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文化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今天几位做报告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因此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一步研究《新课程标准》,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要勇于承认,勤于创新。通过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公正,因材施教,逐步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要加强师德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作的落实没有期限,服务的态度永不过时,兢兢业业工作,实实在在做人,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正如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他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良好的师德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啊!也许,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
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学习体会
来
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学习体会
我们在2014年10月23日听主持人李XX的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以及同事上台的有感发言,本人从中感悟很深,尤其对观点“我的责任”理解透彻,并将“责任”充分发挥到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身上,使我班的同学在“责任心”的动力下迅速成长起来。以下几点就是我学习后对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学生不舒服,要嘘寒问暖,不能因为学生趴台睡觉,就不分青红皂白拉学生出来训一顿,应先了解情况,是否学生感冒或者发烧等。如果学生严重感冒而睡觉,此时的学生心情低落,而班主任还拉出来训他一顿的话,学生就会更加心凉,甚至对班主任积怨,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二、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待学生一定要公平公正,每一个学生都应得到老师相同的爱护与批评,否则没有得到老师偏帮的学生,会对老师反感,进而导致班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失控。说平等公正对待学生,那也是不可的,这就要老师灵活来处理。例如,有一次有七个学生迟到,其中一个学生自己来,另外六个学生一起来,这六个学生中有正副班长,我对他们都分别批评了。但正班长说他们迟到的原因是:由于昨晚他们要写征文,而今天赶住交,所以今天早上才迟到。唉,我想了一想,说:“还好哦,能主动写征文,这个迟到还可以原谅!”而其中一个自己来的学生却说:“人家是班长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而我说什么都不信,帮一个不帮另一个!”没有领悟到这个学生的意思,反而会骂该学生:“你在这里吵吵闹闹,有用吗?”这样会使该学生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而怨恨老师,班主任工作十分被动。能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立刻觉得有冤情,当场找这些学生再谈一次,找出原因后,撒谎的班长就要更加严肃批评,这样就不但公平公正地处理了问题,而且还让我注意到班上的不良行为,起到明察秋毫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三、我的责任。
现代的小孩都是在安逸的环境中长大,缺乏拼搏的干劲,最主要的还是缺乏责任心,没有了责任心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我们班的卫生,抓来抓去,都起不到效果,真的很头痛。不断总结后,我觉察到我们班的学生缺乏一种责任意识,于是,我召开了一个“我的责任”主题班会。例如,现在是你父母养你,过了十年后,二十年后,怎么样了?学生回答是他们养父母了。接着我阐明我的观点:“你养你的父母,就是一种责任,你在这里读书也是你的最基本责任,你在学校里做好你应有的卫生工作,也是你最基本的责任!你连卫生工作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都不做,养成不良习惯,将来你还能做什么?”开了这个主题班会,卫生工作可以说是大有改变,但还是有小问题。例如,六个同学一组扫卫生区,总会有同学不记得去扫。所以,我再把责任细化,一天分两个组,三个同学一组,每个组都有组长,哪天的值日出现问题,我就找组长,组长自己找组员来找出问题。现在每个同学都明确了自己的责任,班级管理效果好,班主任也轻松了很多。锻炼学生的责任心,说白一点,就是“给点东西学生做”,让他来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从中明白责任心的重要性。
以上这三点就是我做班主任体会较深的几点师德师风,希望借助这个工作室的平台,继续向主持人学习,继续吸收更多的知识,争取更大的进步。
——校本培训班主任发言稿
朱绍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在此作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讲话,这并不代表我做得比别人有多么的优秀,只是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向大家陈述,做得对的地方与大家分享,但愿抛砖引玉,做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班级文化建设》,这个题目有点儿大,我只能借鉴其他学校一些做法并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其中穿插了自己的一些做法,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为什么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呢,因为学校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地方,学生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围,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文化氛围塑造的第一阵地,只要班级文化建设搞好了,学校文化氛围也随之塑造起来。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学生在学校可以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专门的学习学到的,而无意识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中看、听、与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知识。
杜威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环境,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所谓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一、班级文化的构成及作用 班级文化包括一个班集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具体来说,我理解的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班级的物质环境,即教室环境,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硬文化,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制度文化是班级的管理制度,也称为软文化,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是班级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班级文化就像一种无形的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这个家庭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尤其是文化元素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不需要强制,而是学生主动地、自觉地适应着文化的熏陶。班级目标、班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引领着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班级的物质环境、班级的管理制度、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都蕴含着班级文化元素,学生身处班级环境中,遵守和执行着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观念,身心和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2.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具有导向作用
班级管理目标、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班级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这些指导思想经过长期的班级管理实践,逐渐形成了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对班级管理起着指导作用。(比如说,在教学楼楼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提示性的标语如“轻声慢步过走廊,请勿大声喧哗”等,我相信在课间追逐打闹、大吼大叫的同学就会减少)。
3.班级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对班级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反过来班级文化对学校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搞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班级文化之后,学校的文化氛围也随之浓厚起来,就会成为学校的亮点,我校“和谐团队、全校一家” 的家文化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但如果只是个别班级在搞就会显得很单调,甚至显得别扭.....)。因此,建设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上便是我对班级文化内涵及功能的认识)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对班级管理起着积极的指向作用,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的影响。因此我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呢,接下来,我将按照新课程所倡导的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向大家谈谈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营造向上的生活环境,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抓起。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另外,优美的教师环境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优美的班级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一般来说学生不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不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相反,如果有些学生看到脚印众多的墙面时就会想再多一个脚印也无妨。所以这样优美的环境对于学生的行为有很好的规范作用。
那么,怎样做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呢?
1.注重教室的卫生。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重视教室的布置和美化。班级文化气氛营造的主阵地之一是教室的墙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因此在教室美化时应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
在抓教室环境布置时,首先是班训,本学期我将“微笑、尊重、激励、进步”作为本班的班训,这几个大字贴在教室前面的墙上,让学生随时可见;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用微笑面对彼此,微笑对待每一天,做到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其次是班级墙壁上贴学生写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通常是针对某一时期学生具体的情况而有意识的张贴上去的。例如,针对学生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我就和班干部一
起写了“想要凌云壮志,做要脚踏实地”的警句贴在墙上,并在班会及其它适合的时机引导学生应该怎样想和做。针对学生前一段时间对学习不太认真,没有目标,对自己的高中三年没有规划,又在教室后面墙壁上贴了 “人生因梦想而辉煌,青春因高考而壮美” 和“青春无敌,梦想无限”的警句,目的是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高考而努力,让自己的青春精彩无悔。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既展示了优秀作品,又给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另外,教室美化不仅限于教室内,还包括室外,一般来说,在教室门外应该布置有班级简介或其他之类的东西,因此我也效仿他人做了一个班级名片。
上面包含了班徽、班训、班级口号、班级目标、班级寄语等内容。上面绿色的数字9就代表九班,中间的高2012级就代表高二,加起来就是高二(9)班,绿色代表青春与活力。班级理念也就是本班的班训,我们将“微笑、尊重、激励、进步”作为本班班训,我借鉴了其他老师的这句话“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成功”作为本班的班级口号,我们的目标是:“每个人都争取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每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希望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争取做他最好的自己。下面这两句“青春因梦想而精彩,人生因高考而辉煌”是班级寄语,也可以说是班主任寄语,也就是班主任想对学生说的话。中间紫色的这部分是班级宣言:......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班班规,学生综合考核制度、合作学习机制和卫生管理制度等。为了随时提起学生的注意,我将班级班规布置在教室进门的显眼处,让学生随时都会注意,因此在教室刚进门的前面墙壁上张贴了“合作之窗”的关于班级自主管理和合作学习的相关制度。在教室刚进门的左侧墙壁上则是“班级公务栏”和“我们共同的约定”,班级公务栏用于张贴课表、值日表和其他学校制度;我们共同的约定就是班规,为什么把班规称为共同的约定,是因为在制定班规是不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而是由学生下去思考怎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写的建议,最终把学生所写的建议和想法收集整理,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本班班规,这些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体地位,因此称为共同的约定,学生也没有理由不遵守。比班主任自己规定的强的多,也更加人性化,就避免学生说这是老师规定的,那也是老师规定的怨声载道。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真正的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漂亮的教室环境,最重要的还应当是从人文学的角度实施班级管理,用班级文化的氛围来薰染学生,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改变习惯,最终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超越、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这还得升华到深层次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把“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我校的大型活动较少,学生相互交流了解的时间较少,因此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合唱比赛和班级组织的座谈会。在在合唱比赛中,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在半期考试刚过,我发现一些同学开始放松和泄气,学习气氛有所下降,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各忙各的事,我就借助班上一位同学的父亲去世而班委决定要对她表示大家的心意的机会,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倾情沟通、越挫越勇”的主题班会,既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很大。3.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文化通过班级活动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节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鉴于我校实际,学校组织的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班内组织的活动来提升班级精神文化。例如,上学期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在星期五的晚自习召开关于期末统考和寒假安全的班会,我就借这个机会开展了主题为“携手期末考,共度欢乐年”的新年晚会暨期末考试动员大会,通过这个晚会既按学校的要求完成了相关工作的交代,又使班会形式多样化,学生不但不觉得烦,反而在交流发言中定下了自己期末考试的目标,互相加油鼓劲并致以新年的祝福。
转眼间, 六年过去了, 我毕业后接的第一个班也小学毕业了。最遗憾的是我由于休产假没能陪伴他们走过小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以及和家长间的关系, 学生还是会来和我说说他们的现状。“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心才会珍惜, 有缘才能相聚……”这首班歌, 不知我们唱了多少遍, 现在听到, 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张张笑脸。
任小艾老师说:“好老师最简单的表情就是心中有爱地对孩子微笑。”原来, 我和学生的深厚感情缘于此。
和学生相处时, 我总会保持微笑, 虽然也会批评学生。但是, 总忘不了, 之后告诉他:“老师很爱你, 所以才不忍心看到你被坏习惯缠住。”“老师很爱你!”是我几乎对每一位学生说过的悄悄话。记得, 有一次冬季晨跑, 忽然后面的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是苏子豪, 一位班上调皮且成绩不好的男生, 忍不住对大家说出了我告诉他的悄悄话。学生不相信, 嘲笑他。我连忙郑重其事地解释:“老师的确很爱他, 他对班集体的事情非常的关心, 表现也有了进步!”这时, 我看到苏子豪脸上的得意, 看到别的学生有的低下了头。我连忙补充道:“老师也很爱你们, 只是, 还没来得及告诉有的同学。”这下, 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每一位学生都是绝无仅有的, 爱学习好的, 也爱学习不好的, 我想我做到了, 我庆幸我做到了, 在小学阶段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心灵。
从任老师的报告中, 我也看到了自己不可挽回的错误, 太多的决定都是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制订的, 没有尊重学生,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讨论, 让他们自己做主。
我想变管理教学为服务教学是我目前要改变的最重要的一点, 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从前的我是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今后, 我要朝着发展每位学生个性的方向努力, 做一名真正培养学生成才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受这一举措的启发,我反思丁自己正在从事的教师培训工作,并重新思考和构想了即将开办的几次讲座和教师培训。对讲座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作了重新的、全面的思考,构建出一个区别于以往的、力求体现新理念、实践新方法的全新的讲座模式。愿在此与专家、同行交流、讨教。
一、讲座形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选择”的转变
在“十五”师训课程《高新科技与现代生活》中,除了师生交互式活动以外,约有近1/2的时间安排了讲座,我准备了二十几个题目,以往都是由我选定题目。受到上述启发以后,我用多媒体将所有题目做成超级链接,请听众“自由点击”后确定讲座题目。在其后为区骨干教师和成校校长班开办的几次讲座和师训课程中,这种“自由点击”的讲座形式深受听众的欢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讲座的听众似乎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讲座形式,当我将二十几个讲座题目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大家点击时,所有听众的眼前为之一亮,他们全神贯注地听了我对每一个题目所作的简短的内容介绍之后,便争先恐后地点击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且听得聚精会神,其积极性和专注程度令我感动,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实践的成效让我体会到,是创新的理念和实践赋予了传统的讲座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它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是:听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意愿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我想,培养学习兴趣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追求和努力的目标,而这种讲座形式的创新也许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可行的教学途径。
二、讲座内容——避艰深求综合
讲座形式的创新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而真正成功的核心还在于讲座的内容的精选。我的师训课程《高新科技与现代生活》的培训对象是中小幼各层次和各学科教师,从教师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出发,应当帮助教师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讲座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体现四个字“高、广、浅、近”;高——介绍先进的理念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广——让学员跳出学科的小圈子,了解多学科知识及其相互渗透和综合,拓展知识结构,浅——不涉及艰深的理论,但讲明基本原理,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近——了解身边的科学,能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讲座主要围绕科技、社会、生活、宇宙、能源、环保等多方面内容,共二十几个话题,打开一扇科技之窗,并追求最丰之收效。具体题目见下表:
三、讲座方法——从“一言堂”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素质教育提倡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我想,在讲座中也应提倡这一理念。在我近来听过的一些讲座中,演讲者的这种意识已有所体现,他们在讲座中会对听众讲:“我希望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局面,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捉问,或者在讲座后留给大家一些提问的时间”。我认为这种意识是十分可喜的,然而,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我们看到的情况通常是,听众大多缄默不语。其实听众并非不愿意配合,他们很希望有机会与演讲者对话,互动为何难以进行?我想,也许是调动的方式有待商榷。
我针对自己的讲座思考了很多,我认为,互动应以创设适当的问题和情境为前捉。例如在介绍专题“中国人的科学素养有多高”中,我边讲边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和讨论,如:“请大家做一个选择题:从事哪—种职业的人能够对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主要作用?领导人、科学家、企业家、教师?”,选择的结果基本是统一的,而我的意图在于呼吁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抗菌素能杀死病毒吗?”(在科学素养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听众根据自己的求医经验,纷纷踊跃地发表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再如“为什么黑色的花很少见?”这个问题是我自己设计的,是我们身边的普遍现象,但又是一个人们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其中蕴含着简单的科学道理的问题。大家十分积极地参与讨论,反复思考、质疑和争论,不仅搞清楚了其中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大家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我们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他们会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我想,这种从“一言堂”向“双向互动”的转变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可以使听众从传统讲座中的“被动听讲”转变为“边听边想”,将大家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起来,使讲座发挥出更理想的效果。
四、讲座手段——追求先进,讲求实效
听众在讲座中表现出的专注程度和参与意识十分喜人,而我更进一步的期望是,如何让讲座中所蕴含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内化为学员的素养,转化为其自身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依据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中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精神,选择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运用在讲座中。其意义在于:
1、优化讲座效果
多媒体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决不能单纯地视为在教学上多用了一两件教学工具,也不仅是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史上的一种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它改变了教育信息的传递形态,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信息是通过各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传递给大脑的。
对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
◆只听,则3小时后能记住60%,3天后可记住15%:
◆只看,则3小时后能记住70%,3天后可记住40%,
◆视听并用,则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后可记住75%。
实验表明:
◆学习中,眼最灵,耳其次。眼有400多万条神经通向大脑,耳有6万多条神经通向大脑。
◆大脑左半球对语言感受能力强,善于抽象思维;大脑右半球对图像感受能力强,善于形象思维,所以有“左半球主思,右半球主形”的说法。
因此,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
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感受:一段精彩的语言或文字可以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其影响可能不够长远,因为难以维持长久记忆。而一幅形象的画面或图片对人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内心感染力却是难以磨灭的,它更容易长久地深入人心。 最近,上海某高校的一名专家来我院为硕士课程班授课,池在多媒体的运用上可称得上驾轻就熟。精彩的语言、大量的素材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描绘“满堂灌”的漫画,正如他所说;“我今天所讲的某一句话可能很精彩,但也许课后就被大家忘记了,但我展示的这一张图片可能会永远记在你的脑子里。”的确是这样,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连他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但那幅画确是让我终生难忘的,这应该就是心理学和脑科学的道理所在。因此,形象的画面之神奇功效是绝不可小觑的。
2、发挥示范功能
当前,科学的信息化,技术的数字化已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向。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推进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形势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普遍应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时代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对于我们从事教师培训的机构,更应该在这方面起到领先和示范作用。在讲座中,我将所有的讲座内容都做成多媒体的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地向学员开启一扇丰富多彩的科技之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顾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几乎被埋在了粉笔灰里。只有在近两年,真正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了教学效果。
对于多媒体教学,有些人有过不解和非议,作为—种新生事物,这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应摸索一种适当的应用方法,让它与教学实现有效的整合。在培训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学员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亲身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应,感受到这种有效的整合会实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效果,于是,他们从最初的怀疑、观望,到逐步地接受,并自觉地应用。我想,这种示范功能的实现也正是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