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篇1

1.运用已有的经验学会本课生字,注意辨认“绣”“锈”字形的异同,读准文中的多音字“佛”。

2.将课文内容准确、通顺。

3.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总结出文章大意。4.理解过渡句的作用,并会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交流导入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本单元,我们游览黄山,赏奇松,去过黄果树,观瀑布!今天,我们将走向祖国的西北,在那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莫高窟。2.板书:18.莫高窟 3.学生齐读课题。

4.抽生阅读莫高窟简介。

5.抽生谈听了莫高窟简介后的感受及评价。6.引导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评价。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敦煌莫高窟地理位置和概貌。谈谈对于一自然段中的莫高窟的感受。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在文中找出,在这492个洞窟中有哪些宝藏呢?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答案。师板书出课文主要的内容,即彩塑和壁画。

4.根据板书,学生进行分段,并再次归纳每一段的段落大意以及找出文章中心句。结合段落大意,抽生归纳文章大意。根据老师提示,阅读相应段落,进一步熟悉课文。

5.学生思考,是什么将彩塑和壁画自然链接起来的?学生勾画出文中过渡句。生谈谈过渡句的作用,师适时纠正补充。

6.用文中“不仅......还......”造句。

三、解决重难点生字以及词语。

四、作业 1.练写生字。2.写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及文章中心句。3.归纳课文的大意。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篇2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3自然段中的部分句段。

2.赏读、积累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

3.学习表达方式,并迁移运用。

4.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优美语段,品读理解彩塑和壁画的精妙。

2.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检测

1.同学们,在我国西北的大漠深处,有一处精妙绝伦的洞窟,它以恢宏的气势,无与伦比的彩塑和壁画,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心中的圣地。这个地方就是———莫高窟。(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同学们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想必字词都掌握了吧。下面我们来默写词语。

(1)默写词语:敦煌惟妙惟肖漫天遨游腐败无能

(2)根据意思写词语:

形容连续 不断地赞 扬。(啧啧赞叹)

精致巧妙,无与伦比。(精妙绝伦)

(3)出示词语纠错后读一遍。

(4)你能运用这其中的一些词语,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莫高窟吗?

3.是的,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课件出示 第5自然段 ,齐读。)

4. 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

(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过渡:其中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彩塑和壁画)对!一篇美文之所以令人难忘,一定是抓住了重点和主要事物进行描述的。描述彩塑和壁画分别是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第2、第3自然段)

二、比较阅读

(一)理清层次,初步感知

1. 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以后分别在第2、第3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彩塑和壁画的特点。

(生读后交流)

很好!两个自然段在一开始就分别概括了彩塑和壁画的特点,请你在这两句话下面画上横线,写上批注。(板书:概括)

2.第2、第3两个自然段的结构好相似啊!这两段中,作者在描写时还有其他结构相似的地方吗?请同学们找一找。

3.交流。两个自然段都是先总述之后,接着再写具体内容。

第2自然段具 体写了什么呢?读一读。第3自然段呢?

(板书:描述)

引导:最后一句可不是具体描写壁画和彩塑的,那是什么呢?(写了人们的感受)

4.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把两段文字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很快就发现了它们结构的相似之处。(指板书)都是先总写彩塑和壁画的特点,再具体展开描述,最后写游人的感叹。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抓住典型,阅读感悟

1.作者具体描写彩塑和壁画的部分,请两位同学来读,其他人边听边思考,看看你还会有什么新发现。

(课件出示两段话: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2. 说说你的发现。这两个自然段在描写彩塑和壁画时都用了“ 有……有…… 还有……”这一组连接词,还用了排比句。请你在文中这些词语下面加上点。

3. 作 者 这 样 写 有 什 么 好处呢?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这两组排比句。

(这样写的好处: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丰富的内容,富有韵律感。)

(引导学生 读这两句 话 ,读出内容的丰富,表达的有序,读出韵律感。)

4. 让 我 们 一 起 再 仔 细 地看看这句话。

(课件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在这句排比句中还有哪几个词不容忽视?为什么?(生答)请大家再读,让我们感受其描写的特点。

5.(课件出示图片)好,他们一个个 都来了。 请看 :菩萨来了 ,();天王来了 ,();力士来了,()。

6. 假 如 你 看 到 这 样 的 彩塑,你能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呢?

7. 师生共读: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有……还有……。

小结 :同学们 ,这段话围绕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作者对菩萨、天王、力士展开了具体的描述,使人如见其形。(板书:如见其形)

8.作者在对彩塑和壁画展开具体描述之后,都选择了一处加以举例。

(课件出示两段话:

有一尊卧 佛长达16米 ,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这两段话分别写了什么?(卧佛、飞天)这两处的写法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卧佛写了一个,写出了他的长度和姿态。飞天写了一群,写出了飞天的五种形态。)请你来读一读 ,读出卧佛 和飞天生 动的姿态。

指导:围绕彩塑和壁画,作者重点介绍了卧佛和飞天,这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板书:点面结合)

9. 喜欢飞天 吗 ? 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图片,配乐。)这就是飞天,姿态各异的飞天。飞天是乐神,是在空中飞舞的神。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 双臂 ,翩翩起舞……”师读总起句后生接读。)

10. 这一部分的描写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用“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词多为四字词语。)请把这些四字词语用括号画下来,读一读。谁来说说这些四字词语的运用有什么好处?(排比、诗意、朗朗上口)

11. 读好这段话,读出诗意 ,读出韵律 美 ,读出景象壮观。(交叉轮流读,多种形式练读。)

12. 文中的省略号告诉我们飞天的姿态万千,各不相同,谁来接着说下去?(同桌讨论)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美妙的场景,你想说些什么呢?

13. 所以,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 的彩塑 ,游人(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这表达了游人的感受。(板书:感受)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都是先概括写彩塑和壁画的特点,然后再具体展开描述,最后写参观者的感受。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2、第3自然段作者用相似的描述方法,向我们呈现了不同的精彩画面。在对比阅读中,我们充分领略了彩塑的精妙绝伦、壁画的宏伟瑰丽。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两个画面。

(师读总起 句后生接 读 ,通过朗读再次感受。)

四、写话训练

同学们,刚刚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你们去过灵山吗?灵山是佛教圣地,大大小小的佛像数不胜数,让我们来一起欣赏。(配乐播放PPT, 在学生观 看时指点 提示。)

请同学们 仿照课文 的写法练习写话。(师发写话纸,生练习写话。)

灵山胜境 的佛像千 姿百态 ,数不胜数___________ 。,其中最吸引我们的是__________。

《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背诵;学会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利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等,你还能说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古人对春天的描绘可谓是细致入微、形象生动,那么,我们来欣赏“春天”的几幅画。(多媒体展示)在畅游春景之后,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写的散文《春》。

2.检查字词、作者简介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字词、作者简介。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

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作者对春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学生说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质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为什么这句“盼望着,盼望着”要连用两个“盼望着”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 课文。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作者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3)“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师生讨论交流)

(4)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点?(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全文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到以追求与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作结尾。构思何等精巧,结构多么严谨。从这篇文章还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读者如观其景,如闻其声,真是品尝不尽,其味无穷。这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优美句子。

2.推荐美文,在下一节课前朗读,感受美的意蕴。

3.面对美丽的春景,你想怎样赞美它?(可以说一段话,可以诵一首诗,也可以唱一支歌)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范文 篇4

课题:Recycle 2

教学重点: 听懂、会说Let’s act 部分的故事。

复习4—6 单元所学的会话。

教学难点:Let’s act 部分的故事情节的理解。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音带。教师准备Let’s act 部分的教学课件。教师准备人物头饰Miss White , Sarah ,Mike, Sarah’s mother , Sarah’s father。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学生日常用语的展示,可以是学生间的问答也可以是师生间问答。(2)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Happy New Year!2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教师继续播放歌曲Happy New Year!的录音,同时告诉学生Miss White , Sarah ,Mike, Sarah’s mother , Sarah’s father 来到班中,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这些人物。

(2)教师手拿几个礼品盒说:为了向这些好朋友表示欢迎并祝新年快乐,我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 gift,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说: This is for you.I have gifts for you.(3)教师播放Let’s act 部分的教学课件。(4)教师播放录音内容,学生跟读。

(5)教师将Let’s act 部分的教学课件的声音关闭,让学生试着说故事,并体会其中的语调和表情,尤其是最后的语调和表情 Oh, no!Where are they?(6)将声音打开,再次说故事。

(7)教师讲故事中的主要句子,独立展示,让学生认读。

教师打开演示文稿,将句子一个个展示并认读,并在句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扩展。演示文稿内容为:

a.新年祝贺语

Happy New Year to You!b.询问某物有多少?

How many cakes/books/…? c.询问某物在哪里?

Where are they? d.表示我有…… I have …

e.征求别人意见

May/Can I have a cake/a hamburger/…? 3 趣味操练(Practice)(1)将学生分为七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2)让学生上台表演故事。

(3)让学生将新年的情景改为生日或做客等情景,适当更改句子内容,再次练习运用语言。(4)表演新编对话。

(5)游戏:猜猜看,有多少?

教师将文具或其他一些物品放在礼物盒中,让学生猜有多少?猜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说数字,教师根据学生所猜的数字用手势告诉他们是猜多了还是猜少了,如学生说:8,如果比实际的数字多,教师就用手向下指指,相反就向上指。猜谜的同时训练认真倾听的习惯和思维意识的形成。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1部分的练习。5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板书设计:

Recycle 2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篇5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

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10 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自主感悟中思考,在诵读和想象中发展学生的语言;(2)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五壮士引敌上山时的机智勇敢。(2)理解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2、把握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谈话导入:在抗日战争年代,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对根据地人民的屠杀非常凶残。例如,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大地上涌现了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英雄的故事。

2、板书课题,提问

“狼牙山”在哪里?

二.自主预习,初读课文

(1)根据导读目标,自主预习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圈出生字词再读一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字词。3.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狼牙山五壮士,分别是哪五个人? 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想一想,并填空。(课后第二题)

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分别是那两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2)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师相机指导。

三.全班交流,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新词

1.小组读,师生正音。2.指名读,生正音。3.指名领读。

4.提示易写错和易读错的字,及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2)全班交流,感知课文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2.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板书:(接受任务1)→(诱敌上山2)→(引上绝路3)→(顶峰歼敌4、5)→(跳下悬崖6、7、8、9)

3.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分别是那两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诱敌上山和顶峰歼敌。第二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第二次的战斗场面更为激烈和残酷,更能体现出战士们坚强不屈,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五:课堂小结

1.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你对战斗的哪个片段印象最深刻?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再读一读。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接受任务1 ↓

诱敌上山2 ↓

引上绝路3 ↓

顶峰歼敌4、5

《组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7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人教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中的内容,包括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的探究和应用,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旨在探究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计数问题.本节内容在本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和排列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一个计数问题是否与元素的顺序有关.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组合的概念.学习组合还为后面学习二项式定理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组合的概念,能写出一些简单问题的所有组合,能判断一个问题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掌握组合数公式,并会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总结排列数Amn与组合数Cmn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

组合的概念和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1:从甲、乙、丙3名教师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培训,其中1名教师参加上午的培训,1名教师参加下午的培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2:从甲、乙、丙3名教师中选出2名去参加某天的一项培训,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再找出排列与组合问题的不同,引出组合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

1.组合的概念

一般的,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合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思考:排列与组合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都要“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

不同点: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的方式,通过概念辨析进一步理解组合的概念.

练习1:判断下列问题是组合问题还是排列问题.

(1)设集合A为{a,b,c,d,e},则集合A的含有3个元素的子集有多少个?( )

(2)某铁路线上有6个车站,则这条铁路线上有多少种不同的火车票价?( )

(3)8个班干部中选出3个人去参加义务劳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

(4)在同学聚会上每两人要握手相互问候,有20人参加聚会,共需握手多少次?( )

(5)A、B、C、D、E五个篮球队举行单循环赛,有多少场比赛?

( )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组合的概念.

练习2:(1)从a,b,c三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所有排列是

.

(2)从a,b,c三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是 .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组合的理解,二是为引出组合数的概念与组合数公式的推导做铺垫.

2.组合数

(1)组合数的概念: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用符号Cmn表示.

例如: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23=3,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为C34.那么C34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组合数的概念及符号有初步的认识,引发学生对组合数的求知欲.

(2)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提问:从4个不同元素a,b,c,d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 是多少呢?

①启发:由于排列可以看成先选择再排序,而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A34可以求得,我们看一下C34和A34的关系,如下:

组合 排列

abc → abc,bac,cab,acb,bca,cba

abd → abd,bad,dab,adb,bda,dba

acd → acd,cad,dac,adc,cda,dca

bcd → bcd,cbd,dbc,bdc,cdb,dcb

由此可知:每一个组合中3个元素都有A33种排列.所以,求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排列数A34,可以分如下两步:

第1步,求出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的组合数C34;

第2步,求出每一个组合中3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数A33.

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A34=C34·A33,从而C3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特殊问题,然后从特殊到一般探索组合数的求法.

②推广:一般的,求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Amn,可以分如下两步:

第1步,求出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Cmn;

第2步,求出每一个组合中m个不同元素的全排列數Amm,

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Amn=Cmn·Amm

③组合数公式:

另外,我们规定:C0n=1.

三、知识应用

例1.计算:(1)C46 (2)C510 (3)C28-C37

练习:课后25页第5题.

设计意图: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例2.甲、乙、丙、丁4个足球队举行单循环赛,有多少场比赛?

(1)列出所有各场比赛的双方;

(2)列出所有冠亚军的可能情况.

练习:课后25页第1题.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组合概念的理解,对组合数公式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

1.组合的概念,与排列的区别与联系.

2.组合数的概念及组合数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25页练习第2、3、4题;第27页习题1.2A组第9、11、12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组合的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是学习组合的概念,探究组合数公式,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教学中,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法和归纳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篇8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0页

6、里外。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组知道里外的方位,能确定自己和物体所在的位置。B组知道里外的方位,能尝试确定自己的和物体的所在位置。C组知道里外的方位。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里、外,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缺陷补偿:

补偿学生的语言缺陷,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多说多练多动脑,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能准确判断出里外的方位关系。教学难点:

1、能通过环境的学习,判断自己和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过活动体验来学习)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球筐、塑料圈、音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频导入。

出示运动会视频,让学生了解其中的运动项目,引出下一个活动定点投筐。

二、新授。

1、玩一玩。

利用定点投筐的游戏,让学生知道球应该投在筐的里面。进而知道“里面”的概念,利用强化对此概念加以巩固。反之,外面。

2、想一想、说一说。

利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的活动照片,让其观察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述“里、外”。

3、大家一起来。

运用游戏“听音乐走一走”的活动,让学生在此巩固里面和外面。不仅可以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也能够知道同伴所处的位置。(操作、认知、表达)

三、课堂总结。

1、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2、延伸教学。

①安全教育---不让陌生人进门。(里面)

②保护自己的物品---知道放学后收拾自己的文具或平时整理自己的衣物等。

四、作业。书写生字里、外。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班上唐正家、张佳佳、漆维伊、田香玲等四个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里、外。但是程度差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里、外,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里、外练习课(17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1—22页练一练。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会区分里、外空间关系,会用里、外等方位词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养成摆放物体有序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1、分辨里、外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

1、理解里、外的位置关系。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探究合作法。教具准备:

PPT“里、外”、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里、外。

1、跟读里、外。

2、上黑板练习写里、外。

二、会区分里、外。

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引导学生描述里、外,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三、练一练。

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引导学生描述里、外,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里、外。

五、作业。课本21页1-4题。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班上唐正家、张佳佳、漆维伊、田香玲等四个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里、外。但是程度差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里、外,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综合练习

(三)(18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2页综合练习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上、下,里、外的方向位置。

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教学重点:

1、能正确区分上、下,里、外的方向位置。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综合练习

(三)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人体最上面和最下面的部分分别是什么,请给它们涂上自己喜欢的不同颜色。

老师引导学生用蜡笔给上面的小朋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二、说一说穿红衣服的小朋友站在滑梯的上面还是下面。

老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片说一说,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三、给盘子里的东西画“○”,盘子外的东西画“√”。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综合练习

(三)。

五、作业。课本22页1-3题。教学反思:

通过对综合练习

(三)的教学,班上唐正家、张佳佳、漆维伊、田香玲等四个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上、下和里、外。但是程度差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它们,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认数1—①(19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3页

1、认数1。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1的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了解1以内数的顺序。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1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1以内数的顺序。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挂图,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 一只小猫的头像。学生回答。

教师:那现在黑板上有几只小猫的头像啊? 学生:一只。

2、教师出示第二张图片: 一只小燕子。

教师: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啊? 学生:燕子。

教师:那老师手中有几只燕子啊? 学生:一只。

二、巩固新知。

1、教师问学生:

刚才老师给大家看的都是数量几个的啊? 引导学生回答:1。

2、教师带学生观察课本23页。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1。

四、作业。

课本24页1、2题。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班上有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的个数。数数量是1的物体的个数,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程度差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其进行巩固练习。

认数1—②(20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3页

1、认数1。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1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会写数字1。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1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难点:

1、会读、会写数字1。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本23页内容。

二、学习写数字1。

1、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教学生如何书写:只占田字格四分之一。

2、先出现空心字,空心字里面的箭头,表示起笔落笔,田字格的虚线字,让学生描线写,然后再用田字格书写。

三、课堂练习。

学生自由在作业本上练习写数字1,老师及时进行呢纠正,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读、写数字1。

五、作业。

课本25页3、4题,书写数字1。教学反思:

通过继续学习,班上有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1的物体的个数,会正确读、写数字1。书写数字1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脑瘫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辅助学生书写数字1。

认数1练习课(21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4、25页练一练。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会找能用1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

2、会读、写数字1。教学重点:

1、会找能用1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教学难点:

1、会读、写数字1。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课本24、25练一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找出能用1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圈出来。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二、在能用1表示的东西下面的方框中画“√”。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三、伸手指,放一个圆的卡片,拍一下手。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四、写数字1。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4、25页练一练。

五、作业。

课本24、25页练一练。教学反思:

通过继续学习,班上有大多数学生会找能用1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会正确读、写数字1。读、写数字1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脑瘫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辅助学生读、写数字1。

认数2—①(22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6页

2、认数2。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了解2以内数的顺序。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难点:

2、使学生了解2以内数的顺序。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数量1的物品,让学生回答:这是几个?

2、教师板书数字1,问学生这个数读几?1。

3、在小黑板田字格上练习写数字1。

二、新授。

1、教师出示一个盘子,里面放上一个苹果,问学生:里面是什么啊?有几个?

学生观回答。

2、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

3、教师把两个苹果放在一起,问学生是几个? 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一五角星,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1。

5、教师再添加上一个,问学生有几个? 学生回答2。

6、教师板书数字2。

三、巩固新知。

教师带学生观看教科书,认识数字2。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班上有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数数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程度差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其进行巩固练习。

认数2—②(23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6页

2、认数2。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会写数字2。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难点:

1、会读、会写数字2。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本26页内容。

二、学习写数字2。

1、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教学生如何书写:只占田字格四分之一。

2、先出现空心字,空心字里面的箭头,表示起笔落笔,田字格的虚线字,让学生描线写,然后再用田字格书写。

三、课堂练习。

学生自由在作业本上练习写数字2,老师及时进行呢纠正,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读、写数字2。

五、作业。书写数字2。教学反思:

通过继续学习,班上有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2的物体的个数,会正确读、写数字2。书写数字2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脑瘫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辅助学生书写数字2。

认数2练习课(24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7、28页练一练。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会找能用2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

2、会读、写数字2。教学重点:

1、会找能用2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教学难点:

1、会读、写数字2。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课本27、28练一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写一写。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二、读一读。1 2 老师分别叫学生上讲台读,程度差的学生只要跟读就行了。

三、照样子用线连起来。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四、伸手指,放两个圆的卡片,原地跳两下。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五、写数字2。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27、28页练一练。

七、作业。课本27、28页练一练,书写数字2。教学反思:

通过继续学习,班上有大多数学生会找能用2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会正确读、写数字2。读、写数字2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脑瘫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辅助学生读、写数字2。

认数3①(25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内容:

认识数字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

2、使学生了解3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数个数的方法,比较3以内的两种物品的多少。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3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数个数的方法,比较3以内的两种物品的多少。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数量2的物品,让学生回答:这是几个?

2、教师板书数字2,问学生这个数读几?2。

3、在小黑板田字格上练习写数字2。

二、新授

1、教师出示2个桃子,问学生有几个桃子? 学生回答。

教师再添上一个,问桃子变成几个?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数字3。

2、教师出示卡片小猫图片,问学生是什么?有几个? 学生回答。

教师再添加上一张,问学生现在有几个?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板书:3。

3、教师带学生观察课本29,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物品都有多少?

学生观察,引出数字3。

三、课堂练习

1、教师讲解数字。

3的写法:3的形象像架上的小鸟,在田字格中,右边有小鸟,左边没有小鸟;上下结构又像靠在一起的两个半圆。

2、学生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写法。

四、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数字“1、2、3”的认识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认识,但是,其中比较大小环节,对新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对“>、<”的认识不够,他们根本不知道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符号,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个笔画而已。

认数3—②(26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9页

2、认数3。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会写数字3。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正确的数出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难点:

1、会读、会写数字3。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老师带领学生复习课本29页内容。

二、学习写数字3。

1、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田字格,教学生如何书写:只占田字格四分之一。

2、先出现空心字,空心字里面的箭头,表示起笔落笔,田字格的虚线字,让学生描线写,然后再用田字格书写。

三、课堂练习。

学生自由在作业本上练习写数字3,老师及时进行呢纠正,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读、写数字3。

五、作业。书写数字3。教学反思:

通过继续学习,班上有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正确读、写数字3。书写数字3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脑瘫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辅助学生书写数字3。

认数3练习课(27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30、31页练一练。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会找能用2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

2、会读、写数字2。教学重点:

1、会找能用2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教学难点:

1、会读、写数字2。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课本30、31练一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写一写。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二、写一写。

三、读一读。1 3 老师分别叫学生上讲台读,程度差的学生只要跟读就行了。

四、把图片和相应的数字连起来。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五、伸手指,放三个圆的卡片,与同桌对拍三下手。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六、写数字3。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30、31页练一练。

八、作业。

课本30、31页练一练,书写数字2。教学反思:

通过继续学习,班上有大多数学生会找能用3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会正确读、写数字3。读、写数字3相对于程度轻的培智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相对于脑瘫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辅助学生读、写数字3。

综合练习

(四)①(28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32页综合练习

(四)。教学目标:

1、会找能用1、2、3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

2、会读、写数字1、2、3。教学重点:

1、会找能用1、2、3表示的东西,并把它区分出来。教学难点:

1、会读、写数字1、2、3。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综合练习

(四)练习题。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写一写。

老师引导学生数一数、写一写,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二、数一数,连一连。

老师引导学生数一数、连一连,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三、读一读。

老师分别叫学生上讲台读,程度差的学生只要跟读就行了。

四、数一数,画一画,写一写。

老师引导学生做题,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五、写一写。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综合练习

(四)。

七、作业。

课本32页综合练习

(四)。教学反思:

通过对综合练习

(四)的教学,班上唐正家、张佳佳、漆维伊、田香玲等四个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上、下和里、外。但是程度差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它们,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复习有、没有(29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第1页

1、有,没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认识“有”、“没有”。

2、知道“有”、“没有”的含义。

3、能指出“有”、“没有”的物体。教学重点:

1、知道“有”、“没有”的含义。教学难点:

1、能指出“有”、“没有”物休。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情境表演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有、没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点名。

2、看老师数一数班级里一共来了几个小朋友。

二、新授。

1、认识有。出示图片。

①教室里有没有小朋友? ②板书“有”字,认读。

③ “有”就是能看见的。比方说我们能看见小朋友坐在教室里,所以教室里有人。

④举例:桌子上有书吗?等等。

2、认识没有。出示图片。

①现在教室里有人吗?跟老师说“教室里没有人”,学生单独说。

②板书“没有”,认读。③“没有”就是看不见。比方说刚才图片的教室里我们看不见人,所以教室里没有人。

④举例:教室里有飞机吗?

3、综合练习。

①看PPT,说一说图片中哪个有,哪个没有,并在有的图片下打钩。②小游戏:找一找。教室里有XX吗?在哪里?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没有,班上少数同学基本掌握了有、没有的含义。

四、作业。课本2页练一练。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了有、没有的含义,班上有唐正家、张佳佳、漆维伊、田香玲四个学生初步了解了有、没有的含义。但是其它程度差的学生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巩固练习,让学生慢慢掌握所学知识。

复习有、没有练习课(30课时)

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一册2—3页练一练。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0名学生。其中多动症2人,唐氏综合症2人,脑瘫1人,癫痫1人,智力智障4人。学生智力水平以中重度智力落后为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可将本班学生分为三层:A层学生4个,有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词语及句子,有口语,能说简单的句子,但情绪不太稳定。B层学生3个能理解简单的词语,能仿说部分词语,但情绪较平稳,能配合老师课堂活动;C层学生3个,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没有主动意义的语言。教学目标:

1、认识“有”、“没有”。

2、知道“有”、“没有”的含义。

3、能指出“有”、“没有”的物体。教学重点:

1、知道“有”、“没有”的含义。教学难点:

1、能指出“有”、“没有”的物体。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探究合作法。教学准备:

PPT“有、没有”。教学过程:

一、在有人的图下面画“√”。

学生观察,老师引导学生填空,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二、在拿手枪的动物图片下面画“√”。

学生观察,老师引导学生填空,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三、填空。

学生观察,老师引导学生填空,生活老师辅助程度差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没有,班上少数同学基本掌握了有、没有的含义。

五、作业。

课本2—3页练一练1—3题。教学反思:

18、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凭借具体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录像导入。

1、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看完录像,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点击出示)填空:莫高窟是。在我国西北茫茫沙漠中,在断崖绝壁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板书:明珠)

2、通过初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二、精读彩塑。

过渡: 这些彩塑、壁画、藏经洞至今依然闪烁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宝库,欣赏彩塑。

活动一:走进宝库,欣赏彩塑

1、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1)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这些彩塑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具体描述)?(3)看到这些彩塑,你想用那些词来赞美一番呢?

2、小组交流。

3、展示、完善:

1、交流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板书:神态各异)

2、(出示图片)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猜猜他们是谁?说说你这样猜得理由(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描述)

(小组汇报)

菩萨:双眼微闭,嘴角上翘,面带微笑,真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引读); 天王:身披铠甲,手握兵器,怒目圆瞪,虎虎生威,真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天王(引读);

力士:你看他龇牙咧嘴,精神抖擞,全身肌肉快快隆起,力大无比,一看就是个——强壮勇猛的力士。

2、(点击句子)你们组能读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吗?

3、此外,文中还特写了一尊彩塑。(出示图片)能描绘一下他的特征吗?(点击句子):(小组展示:指名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卧佛长达16米,足有我们两间教室长呢;看他闭着眼睛,神情温和,和善可亲,真的是——神态安详。

4、(点击句子)这些神态各异、色彩绚丽的彩塑,令人叹为观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把感受传递给大家吧。(齐读)

5、赞美彩塑

(出示)同学们,如果你是游客,你会用那些词语来赞美眼前这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呢?(美妙绝伦、惟妙惟肖、精妙绝伦、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绝无仅有)

三、精读“壁画” 过渡:莫高窟除了有两千多尊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宝库,体会壁画的魅力吧。

活动二:走进宝库,体会壁画魅力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1)了解过渡句的作用。

(2)壁画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可以说我仿佛看到、听到、闻到„„)朗读品味。

(3)仿写: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

2、组内讨论:

(1)交流所找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壁画的魅力。(2)发挥想象,仿写“飞天”。

3、小组展示、完善

1、交流过渡句:读句子,说感受。(板书:宏伟瑰丽)

2、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1)、四万五千平方米(如果把我们教室四壁都画上壁画,那么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该需要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老师可以你需要400多个教室,的确宏伟。(指明读)

(2)(出示句子):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通过有——有——有——还有,我感受到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宏伟瑰丽)

(3)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那就是“飞天”。(出示句子)

喜欢这些飞天吗?选择其中一种飞天,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吧。(小组代表汇报,可以说一个、两个。)

(4)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点击、配音)壁画上的飞天,用两根长长的丝绸就飞了起来,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点击图片)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花香;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了动人的舞蹈。谁来读好描写飞天的句子,体会壁画的宏伟瑰丽吧。(出示句子,指名配音朗读)

(4)小结:这就是敦煌的飞天,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生: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5)仿写: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丽,请你们也来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把文中的省略号充实一下。(小组代表发言)

四、精读“藏经洞”。

过渡:在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藏经洞。一起去看看藏经洞内曾经有些什么呢? 活动三:走进宝库,了解藏经洞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1)洞内曾经有些什么?(2)看到现在的藏经洞,你有什么感想?(1)指名回答,板书:文物珍贵

1、看到一个“曾”字,你有什么感想?或有什么想说的吗?(指名答)

2、小结:藏经洞曾藏有我国一千多年间6万多件珍贵文物,件件价值连城。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文物都流散在世界各国博物馆内。但是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的魂在敦煌。莫高窟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同学们,就用朗读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吧!(齐读)

五、总结升华。活动四:走出敦煌,铭记宝库

1、自由朗读最有一个自然段,思考(1)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感情朗读,体会民族自豪感。

(指名回答:作用)(板书:智慧结晶)

1、几千年来,在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静静地守着孤寂,留给后人的,却是永远的辉煌。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2、外国的旅游者也这样评价:(出示句子)齐读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中最伟大的宝库”。

3、作为中国人,此时此刻我们也想自豪地说:(出示最后一节)

(板书:智慧的结晶)

六、回顾板书,练习背诵。

1、请看黑板,通过这样的板书,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写法;课文主要介绍了三大方面。)

2、参观完莫高窟,我们被灿烂辉煌的艺术宝库所倾倒,想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吗?小组内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文物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莫高窟

彩塑 神态各异

明珠 壁画 宏伟瑰丽 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 文物珍贵

检测反馈:

1、敦煌莫高窟又称“ ”,是我国西北的一颗,是举世闻名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2、莫高窟的彩塑。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的卧佛。这些彩塑,游人无不啧啧称赞。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篇10

1. 小朋友,前几天老师给你们说了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一门忠烈的故事,你们喜欢吗?今天老师要和你们再学一位大英雄的故事。

2. 生一起读课题。木兰是谁呀?课文中是这样为我们介绍的,(出示: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3. 知道了木兰,让我们再回到课题,这里的“从”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上关于“从”字有四个解释:① 跟随;② 顺从;③ 参加;④ 次要的。请你选择。(选③)

选对了!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学会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词语最合适的意思。

4. 在理解了“从”字的意思之后,我们再连起来读一遍课题。

5. 据我了解,古代像“从军”这类体力劳动一般都是由男子承担的,不信你们看看,“男”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出示:男)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

6. 是啊,连在农田里出力气干活的都是男子,那么从军打仗这么危险,当然也应该由男子来承担了。而且“男”跟我们学过的“难”是同音字,古人告诉我们男子应该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这才是男子汉。

7. 既然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去从军,那你现在再看课题,心中还有什么问题想不明白的?

8. 对呀,怎么花木兰一个女子也去从军呢?她究竟是个怎样的女孩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好好地读一读。

二、 检查生字词

1. 我看到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到底读得怎么样呢?今天我在这里摆下了擂台,你们敢挑战吗?

2. 好,说来就来第一关——(出示:出征 征战 征兵 生病 胜利 将士 将军)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A. “征、兵、胜、病、将”是后鼻音。

B. 多音字:“将”——读第一声时可组哪些词?读第四声又可和哪些字交朋友?

指名领读、齐读。

2. 第二关——(出示:弟弟 男装 父亲 姑娘)

(轻声)自由读,你发现什么?

3. 这里有一些描写木兰多年征战的词语;

第三关——(出示:披战袍 跨骏马 渡黄河 过燕山)

(1) 这里也有一个多音字,谁知道?(燕)

(2) “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燕京”及表示人姓的一些特定名称中用到。读第四声我们学过了,谁来说说有哪些词语?

(3) 我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4. 第四关——相关的句子你能读好吗?

(出示: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 前四关我们都在练习朗读,这第五关我要换个内容,同学们学习部首查字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能说出下面这些字(出示:廷、征、胜、病)的部首吗?一组查一个,比赛看谁查得快。

三、 初读课文、学写生字

1. 经过这四次的挑战,我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已经成功掌握了本课的字词,现在我宣布,你们——胜利了!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吧!

2. 那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呢?再给你们一点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老师来听听小朋友们课文读得怎么样?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小组选一人读一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 读了课文,我们已经知道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去从军,那么她是代替谁去的呢?(父亲)

(1) “父”,这个字的关键笔画是什么?

(2) 父亲为什么不能去从军?(生病)“病”这个字是我们新学的一个部首:病字头。它和哪个部首很像?又有什么区别?自学笔顺。范写:病 把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3) 木兰家里难道就没有别的男子了吗?(弟弟)为什么弟弟也不能去?这个字你怎么记?

(4) 生观察后描红、临写。

5. 木兰为了家人,替父从军,一去就是12年。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篇11

(共4题;

共8分)1.(2分)选出不同类的单词 A.soft     B.house     C.hard     2.(2分)选出不同类的单词()A.word     B.high     C.beautiful     3.(2分)A.The milk is cold.B.The soup is cold.4.(2分)A.sunny     B.snowy     二、选择填空,将其序号填入题前括号里。

(共4题;

共8分)5.(2分)(2017三下·长岭期末)Where ______ you from? A.do     B.are     C.is     6.(2分)—How many____ can you see?  —I can see ______.A.car;thirteen     B.cars;thirteen     C.cars;thirteenth     7.(2分)We _______ sad.A.is     B.am     C.are     8.(2分)It's very _______in May in China.A.warm     B.hot     C.cold     三、根据图片补全对话。

(共2题;

共7分)9.(2分)Li Ming sometimes________(teach)Danny ________(skate).10.(5分)将下列图片与相对应的单词匹配。

⑴ ________            A.angry ⑵ ________         B.happy ⑶ ________           C.afraid ⑷ ________             D.ill ⑸ ________              E.sad 四、读句子,猜出相应的季节,将答案写在横线上。

(共1题;

共4分)11.(4分)What ________ his parents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oth cooks.They like cooking very much.参考答案 一、根据中文释义,选择对应的选项。

(共4题;

共8分)1-1、2-1、3-1、4-1、二、选择填空,将其序号填入题前括号里。

(共4题;

共8分)5-1、6-1、7-1、8-1、三、根据图片补全对话。

(共2题;

共7分)9-1、10-1、四、读句子,猜出相应的季节,将答案写在横线上。

(共1题;

上一篇:课题开题主持下一篇:形容词英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