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温水镇农民开发乡村旅游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习水县温水镇农民开发乡村旅游(精选5篇)

习水县温水镇农民开发乡村旅游 篇1

新华网(2012-02-10)

稿件来源:遵义日报作者:郑易

日前,习水县温水镇下坝村的43户农民在村委会的牵头下,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习水县茅溶洞旅游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建设乡村体验和休闲度假类型旅游景区。

茅溶洞景区位于温水镇下坝村茅坎组(原名红军组),距温水镇10公里,距习新二级公路2公里。景区内溶洞资源丰富,大多为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内蝙蝠成群、泉水潺潺、钟乳倒挂、石笋林立,其景观有的红若烛,有的白若玉,有的如珍禽猛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洞府王国。

此外,景区内的茅溶洞和背牛洞是红军曾经驻扎和战斗过的地方。1935年4月24日红五军团进驻于此,在背牛洞与国民党军发生激烈战斗。如今,背牛洞前方100米处仍有红军坟。

习水县温水镇农民开发乡村旅游 篇2

我国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丰富,而广西又是个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少数民族聚居,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因此,具备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也一直把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等目标作为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旅游业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政府出台的政策与各项资金的扶持、社会旅游企业的推广以及各地开发商的参与,使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开辟了农民收入的新渠道,拓展了农村经济的新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于乡村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被认可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旅游以乡村作为载体,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乡村文化作为媒介,在乡村地区所从事的所有旅游活动。大部分国内外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乡村旅游主要是以空间环境为依托的自然生态景观(2)乡村旅游业包括林业、渔牧业、商业等乡村传统和现代生产方式等(3)乡村旅游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个欧洲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地区,并且大部分是结合案例地区进行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影响农民直接收益、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促进农村经济转型、缓解城乡贫富两极分化、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对于乡村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对村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和为年青人的工作机会并且减少其外出务工这几方面,其中,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的研究较多。

为了探讨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必须对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实证研究,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于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以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为调查样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收入、文化教育、旅游就业、产业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1)了解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的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村民收入、就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2)分析实地调查的数据,总结出乡村旅游如何影响当地村民经济收入。

二、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域概况以及开发现状

坡纳屯地处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位于风景秀丽的盘阳河畔,共有52户216人,距县城13公里,该屯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素有“长寿之乡”、“旅游之乡”美称,是盘阳河流域的长寿旅游示范屯和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坡纳屯还荣获全区休闲农业“十佳名村”、“中国特色村”的荣誉称号,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游客量逐年递增,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全乡游客达130万人,同比增长27%。

目前,全屯共有农家旅馆43家,床位465个,月均接待游客10000人次以上,2010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目前,坡纳屯主要以农家乐和养生度假产业为主要旅游项目进行旅游开发,此外,坡纳漂流休闲项目、坡纳生态农场等项目也逐步在壮大,坡纳屯现在已经成为典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小康名村。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设想

此次调查主要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每家每户进行走访,在访谈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全屯52户人家的数据信息,全屯216人,外出务工人数96人,发放调查问卷共120份,有效问卷106份。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部分: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村民的社会人口特征、开发旅游后村民的收入状况、村民从事旅游的形式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态度等。

三、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过程

(一)收入情况分析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90%的村民都在从事旅游行业,而在从事旅游行业种类数的调查中发现:57%的村民只经营家庭旅馆或农家乐业一个旅游项目,43%的村民兼营家庭旅馆和农家乐等两个旅游项目。大部分村民都能依托有利资源从事旅游行业。在未开发乡村旅游之前,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传统的耕作,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后,村民从事旅游行业的月收入平均为3000元左右,这个数据表明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的大部分村民通过从事旅游逐步走上小康生活。

(二)参与乡村旅游劳动力的社会属性分析

1. 劳动文化力构成

65%的村民只有初中或者初中以下的文化,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很难适应旅游行业的变化。村民们也认识到自身文化水平的不足,在坡纳屯的干部的领导和组织下,村民们经常请专业人员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文化水平,有利于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

另外,坡纳屯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而年龄结构也偏向年轻化,女性的劳动能力比过去有着大幅度提高,乡村旅游促进了女性的就业,妇女通过操持经营家庭旅馆、农家乐,或者从事旅游管理服务行业等,大大提高了女性在家庭经济能力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2. 当地劳动力状况

通过调查,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的村民年龄结构在20-50岁区间的占77.5%,数据表明,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村民的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劳动能力较强。然而,村民外出务工的比例仍然较高,通过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外出务工的为中青年的男性村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当地劳动力的流失,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类型,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合理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抑制当地劳动力的流失,还能有效刺激外来人员前来务工,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三)就业岗位分析

调查发现,除去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坡纳屯的村民大部分都从事旅游行业,村民从事的旅游行业类型主要是自营农家乐和旅游服务人员,目前安排在度假村内工作的农民达47人。还有22.5%的村民通过房屋的租赁间接地从事旅游行业。而旅游服务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及其缺乏,因此,坡纳屯在旅游的规划发展中应该多注重旅游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技术含量,吸引更多游客。

(四)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能够加速农村资金的流转,可以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传统的乡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如粮食、蔬菜、牲畜等农产品的养殖,农家乐、旅游景区开发、旅游服务性行业增多促使村民的收入也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换。传统的农业中,农产品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或者多个中间商的作用,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中间环节就导致了费用相应地增高,同时削弱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然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消费者可以通过农家乐直接品尝到价格实惠的农产品,农民也可以通过“直接销售”的方式为本村或者周边其他乡村旅社甚至直接对消费者提供专门生产,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效结合,形成立体产业链。

甲篆乡坡纳屯居于盘阳河沿岸,是长寿现象的高发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舒适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天然水、高负氧离子含量的空气、土壤环境中含有丰富而齐全的符合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促使着特色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主要建立在长寿文化和长寿环境因子的长寿等资源上,产品的开发可以以乡村生态养生度假目的地为中心来进行建设,以此打造长寿旅游品牌,并且以资源环境的优越以及长寿品牌知名度来吸引各地游客。

(五)旅游产业状况分析

在对坡纳屯的旅游业最有发展前景得调查结果中显示,85%的村民认为农家乐最具有发展前景,也有45%的村民认为养生产业具有发展前景,小部分村民认为旅游服务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可以看出,甲篆乡坡纳屯目前的乡村旅游业主要以农家乐和养生度假旅游为主,旅游服务为辅,旅游产业较为集中,特色鲜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在调查访谈中,87.5%的村民认为坡纳屯的旅游产业状况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基础设施不完善,37.5%的村民认为村民文化技能不高,22.5%的村民认为村民对旅游行业的认知度也较低,因此,可以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的文化技能教育、宣传旅游产业知识等方面入手,来完善当前坡纳屯旅游产业的不足,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确保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

四、结论

本文从经济收入、旅游产业类型等方面研究甲篆乡坡纳屯的乡村旅游对当地农民经济的影响,通过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使甲篆乡坡纳屯村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多,使村民逐渐摆脱贫困,缩小村民的贫富差距,增加了村民的就业途径,并且有效地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形成。

本文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对村民经济的影响,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的乡村旅游还处在比较肤浅的层次,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只有农家乐和养生产业这两种主要旅游产业,从整个旅游需求市场来看,养生度假旅游和农家乐作为主打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吸引力,但是为了延长旅游产业链结构、提高旅游消费层次,必须在推出主打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其他有前景的旅游产业,以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其次,巴马县甲篆乡坡纳屯目前还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完善、缺乏旅游开发经验的乡村地区,在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必须要依靠政府的主导性,包括对乡村性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发规划、开发重点等,最主要的是在管理、监督上的主导性角色,政府进行科学地指导,开辟有利于广大村民参与、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模式。

乡村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以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为依托,并且建立在维持乡村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但乡村旅游不仅带来经济的发展,也可能给当地的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营业状况存在季节性变动、经济收入不稳定等问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村民合理地进行规划解决,一个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甲篆乡坡纳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应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现代化的手段措施,通过建筑、饮食、服饰、民族习俗等方式把民族文化加以在旅游产品上并得以体现,以此吸引现代都市人和异国异族群体,为旅游者提供特殊旅游经历的一种旅游形式。

习水县温水镇农民开发乡村旅游 篇3

我带着你, 你带着土篮子

山上也好, 地头也罢

婆婆丁, 淡淡苦味去火

小根蒜, 浓浓辣味下饭

让我们来一次

说挖就挖的踏青

我带着你, 你带着土篮子

哪怕是徒步

哪怕是骑车

我带着你, 你带着土篮子

记住, 你一定要带着土篮子啊!

还有小铲子!

在辽宁省铁岭开原市松山镇上土口子村梨花节召开的前期, 这条集合了网络热词, 充满了乡间野趣的小段子挑起了我的“好奇心”, 其中描述的正是组织此次活动的村民们想要“勾搭”游客、呈现给游客的乡间体验。

土口子村地处深山, 村里主要以水果生产为主, 村内有各类果树30余万株, 有南果梨、苹果梨、寒富苹果等近百个品种。村内未经开发, 保留了原始的自然风光。每到5月, 正是梨花开放、野菜满山的季节。

2015年4月25日, 《新农业》一行人来到了辽宁省铁岭开原市松山镇上土口子村。在这生机勃发的季节, 当地首届梨花节于当天拉开了序幕。本次梨花节由开原市象牙山特色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开原市象牙山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协会联合主办, 并得到了开原市志愿者协会等多个团体的支持。

当天的活动现场相当热闹, 在开幕式上不仅有军乐队演奏, 还有精彩的歌舞表演。看热闹的外村村民、旅游团体络绎不绝, 把一个小小的村落装得满满登登。

据当地村民介绍, 为了此次活动, 合作社社长和社员们没少费心思, 不仅自掏腰包修路、做宣传设施, 还详细计划、组织和落实整个梨花节活动。在现场, 还看到了为了防止山火准备的灭火车, 虽略显简陋, 但可见细致用心。在开幕式的致辞过程中, 合作社理事长李秀丽还曾一度落泪哽咽, 从活动筹划到举办只有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 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 把活动做起来, 还做得有声有色, 个中滋味确实难表, 但想来更多的是激动和感动吧。

习水县温水镇农民开发乡村旅游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居民态度,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

袁燕才和杨贤智 (1994) 认为“乡村旅游即休闲农业, 是指立意于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及农村人文资源等, 经过规划设计, 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 增进人们对农业与农村之体验, 提高游憩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 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逐步深入, 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 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远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的地方, 于是, 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也在我国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迅猛的势头。

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特殊的意义。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与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途径, 必然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综合开发与利用农村资源,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居民态度与旅游开发

当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赞成的, 将有利于开发的顺利进行, 如果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是否定的, 消极的, 将会严重阻碍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的进行。旅游业要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旅游开发者及旅游业界必须把东道社区居民的观点充分考虑到发展进程中。如果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情感是过度消极的, 那旅游目的地的再发展将会受到阻碍或终止。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研究有助于旅游开发者制定符合社区利益的旅游开发策略。如果知道居民为什么支持或反对旅游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旅游开发者选择那些能最大程度缩小旅游负面影响并最大程度取得社区支持的旅游发展道路, 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社区满意度。因此, 在旅游开发管理中, 必须考虑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在旅游开发中采取措施培育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的态度。

三、开发策略

1、提升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对当地旅游的经济依赖程度

在旅游开发中, 鼓励更多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 把自身的经济利益与旅游联系起来, 将有利于居民积极态度的培养, 从而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成都附近的乡村, 一部分居民自己经营农家乐, 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对该地的调查中, 经营农家乐的居民对旅游发展持更为积极的态度。

2、提高乡村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决策的积极性

旅游发展规划的可行与否, 实施的可能性大小, 除了与政府、法制、财政金融等的支持密切关联外, 与当地社区的态度密切相关。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 一方面使居民的意志得到体现, 一方面可使旅游发展规划与社区因素更加紧密结合, 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把握好客主比

研究表明, 游客人数与社区居民人数的比率越低, 旅游的社会影响程度越低。在未来的旅游开发中, 可以适当扩大旅游规模, 加大宣传力度, 增加一定数量的游客, 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 同时, 也要控制游客数量, 与当地旅游社会容量相一致, 不要导致当地居民因游客数量过多产生对旅游的消极情绪。

4、改善主客交往状况

(1) 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和管理

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 如一些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花木、赌博嫖娼、不尊重农村民风习俗等, 不可避免地给乡村文化带来冲击, 引起当地农村居民对旅游发展产生一些消极态度。因此, 在旅游开发中, 应该研究和规范旅游者消费行为, 加强对旅游者的教育和管理, 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 做文明旅游者, 与目的地居民保持良好关系。

(2) 社区居民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

游客与居民的交往状况还体现在社区居民为游客提供了什么样的旅游产品, 是否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到满意。如果旅游产品单一, 服务质量较差, 则不能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 那么乡村旅游给游客留下的印象自然不好, 从而也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发展。

(3) 加强对当地旅游社区居民的教育引导

比如有些社区居民非常支持旅游发展, 但在旅游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 欺骗消费者, 对旅游地形象造成恶劣影响, 有时居民对旅游开发的高度热情还会导致旅游地的过度开发, 反而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旅游开发中, 还要规范和管理居民的行为, 以促进旅游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5、尊重乡村旅游目的地季节性

应当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旅游产品;特别是要开发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体验式旅游, 如农耕游、农居生活游等旅游产品, 增加商务旅游、团队游、体育健身游等市场空间较大的旅游产品。这些乡村旅游活动不受季节限制, 可以有效地解决乡村旅游季节性的问题, 也可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 增加农民的收入。

6、保护当地居民生态、文化环境

当旅游对居民自身的生态、文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 他们渴望进一步发展旅游的愿望会减弱。对游客而言, 旅游地是暂时的居留地, 而对乡村社区居民来说, 旅游地是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因此, 旅游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对社区居民具有更为重要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继刚, 文彤.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述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12)

[2]、折晓叶.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3]、袁燕才, 杨贤智.台湾休闲农业的崛起及其对我省的启示.广东农业科学1994 (01)

习水县温水镇农民开发乡村旅游 篇5

1 乡村旅游者的心理需要

1.1 求新心理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当大城市的居民厌倦了“水泥森林”, 饱尝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之后,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成为现代都市居民的共同追求。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和花、一望无垠的大地、淳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于是, 为了放松身心, 贴近自然和泥土, 感受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 就成为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内在心理动因, 他们所向往的不是已经看惯了的高楼大厦, 宽阔的柏油马路, 吃腻了的大鱼大肉, 而是那极具新鲜感的独特风格的民居建筑、乡间小路、民间野味、热烈的农耕场面和憨厚淳朴的民风。

1.2 求安全心理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旅游者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地, 到一个不太熟悉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旅游, 由于对陌生环境缺乏了解心中没底, 这时候安全需要就表现得格外强烈, 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反应。具体来说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人们外出希望快乐出门又安全归来;最怕外出所带的钱财、行李丢失或被盗;担心遇到意外事故如火灾、食物中毒等, 使自己的健康和财产遭受损失。

1.3 求卫生心理

卫生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标准的一个标志。卫生状况不仅关系到身体健康, 而且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由于经济的相对发达和素质的相对较高, 城市旅游者原有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都较好, 他们已经习惯了较高卫生标准的环境, 也会用这种标准去衡量乡村旅游地,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希望入住的是整齐、清洁卫生的房间;希望直接与自己接触的用具如口杯、餐具、被褥, 卫生设备都经过严格的消毒;希望相关的服务人员衣服清洁、个人卫生无可挑剔等, 而不是“厨房杯盘狼藉, 厕所污水横流, 房间不干不净, 出门就见垃圾”的景象。

1.4 求方便心理

求方便是人们外出旅行最基本、最常见的心理。俗话说:“在家千日好, 出门一时难”, 可见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出门时不方便。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自驾游的出游方式, 因此迫切希望乡村的道路顺畅, 一路畅通无阻;希望各种配套设施如电、水、通信、医院等齐全, 以满足自己在旅途中的各种需要;希望能与当地居民和旅游接待人员沟通顺畅, 出行方便。

2 基于旅游者心理需要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2.1 注重特色产品开发, 塑造全新乡村旅游形象

目前, 我国旅游市场上提供的“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乡村旅游产品内容趋同, 活动主要为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 还停留在提供餐饮、住宿等低层次的水平上, 缺乏精品和亮点, 缺乏文化内涵, 其地域性、个性化特色都不突出, 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 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不高、重游率低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必须保持乡村旅游产品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试想一下, 当漫步的乡间小道变成水泥大道, 古朴的农家小院改为标准的星级宾馆时, 这种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何在?所以, 乡土气息是乡村旅游魅力不减的基础,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灵魂。如江苏省无锡市根据江南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 精心设计了民俗旅游, 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 观赏水乡画境, 体验民情风俗, 参观村庄田园, 亲自操作古老的农具, 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耕作收割、养鸡放鸭, 并让游客食宿在农家, 与农家座谈。这一乡村旅游活动深受日本和美国等国外游客的欢迎;其次,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 确立开发主题, 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规划, 形成具有特色的景区风格, 树立鲜明的乡村旅游整体形象, 如江西婺源精心打造的“中国最美的乡村”形象;最后, 要根据市场需求, 重点创新产品的特色, 拓展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乡村旅游产品既不能过于单一, 也不应大而全, 要有特色, 作为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 只有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味, 丰富其文化含量, 才可以使乡村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 才能满足游客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可以利用乡村开阔的地域空间策划“寻幽探险游”、“定向越野”、“漂流”、“生存游戏”、“空中滑翔”等冒险旅游和体育旅游项目, 满足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青少年旅游者需求。

2.2 加强安全控制与管理, 打造安全的乡村旅游环境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 再加上我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多数位于城市周边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隐患。从目前来看, 乡村道路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乡村治安问题不断恶化, 游客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因此, 如何保障乡村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乡村旅游地安全、健康、有序, 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 努力发展乡村经济, 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许多都是与乡村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 如乡村道路的崎岖、狭窄, 相关道路标识的缺乏都容易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因此, 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解决乡村存在的实际问题,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改变乡村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 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其次, 要注重对游客的旅游风险和安全意识教育。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往往会让人陶醉其中, 忽视其存在的潜在风险, 因此旅游工作人员或导游要提前告知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身体安全和钱物安全, 同时要在旅途中经常进行口头安全告示, 并通过设置标示牌、警告牌等明显标志在景点及道路危险处, 来提醒游客的安全防范;最后, 要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事故应急机制:一支训练有素的救援队伍是乡村旅游安全的人员保障, 一套科学的救援程序是乡村旅游安全的制度保障, 一个包含公安、医院、消防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系统完整的救援系统是乡村旅游安全的组织保障。所以, 可以通过事先演练的方式来锻炼队伍, 熟悉救援程序, 完善救援系统。一旦出现旅游安全问题, 就可以按照事先拟定的救援程序, 快速科学地展开救援行动, 在事故发生时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 从而将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3 改善乡村卫生条件, 创建优美乡村旅游环境

由于农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卫生管理的滞后及农村医疗水平低下等因素, 我国乡村旅游卫生问题一直比较严重。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 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 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 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 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导致有很多旅游者因为卫生等原因而不愿在乡间过夜, 往往是吃顿饭就走。对阳朔乡村旅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46.67%的游客认为当地卫生条件差或很差, 问题主要存在于农村卫生间、饮食卫生和住宿卫生等方面。

2.4 加强各种设施建设和改造, 构建舒畅乡村旅游环境

首先, 各级政府、旅游主答部门应意识到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 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 搞好乡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 要在保护当地生态不受破坏的原则下, 根据不同旅游客户群体的要求, 设计专门的与当地环境协调的旅馆、民居、小型娱乐场、购物店和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设施, 做好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改造。如现在自驾游的旅游者越来越多, 应特别注意停车场、停车位的设计与安排。最后,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和村民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从“软件”设施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使游客进得来, 住得下, 玩得愉快, 走得高兴。

参考文献

[1]李祝舜.旅游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李晓红.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07, (1) .

[3]宋博, 郑向敏.乡村旅游:安全与控制[J].农业经济, 2007, (10) .

[4]杜海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 2007, (9) .

上一篇:代加工协议合同范本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