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英语会考难点知识点总结(共10篇)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 (2)周期性;
二、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且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的运动;
(1)回复力的大小与位移成正比;
(2)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3)计算公式:F=-Kx;
如:音叉、摆钟、单摆、弹簧振子;
三、全振动:振动物体如:从0出发,经A,再到O,再到A/,最后又回到0的周期性的过程叫全振动。
例1:从A至o,从o至A/,是一次全振动吗?
例2:振动物体从A/,出发,试说出它的一次全振动过程;
四、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
1、振幅用A表示;
2、回复力F大=KA;
3、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路程为4A;
4、振幅是表示物体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越大,振动越强,能量越大;
五、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
1、T=t/n (t表示所用的总时间,n表示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2、振动物体从平衡位置到最远点,从最远点到平衡为置所用的时间相等,等于T/4;
六、频率:振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1、f=n/t;
2、f=1/T;
3、固有频率:由物体自身性质决定的频率;
七、简谐运动的图像:表示作简谐运动的物体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图像。
1、若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其图像为正弦曲线;
2、若从最远点开始计时,其图像为余弦曲线;
3、简谐运动图像的作用:
(1)确定简谐运动的周期、频率、振幅;
(2)确定任一时刻振动物体的位移;
(3)比较不同时刻振动物体的速度、动能、势能的大小:离平衡位置跃进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势能越小;
(4)判断某一时刻振动物体的运动方向:质点必然向相邻的后一时刻所在位置运动
4、作受迫振动的物体的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无关;物体发生共振的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八、单摆:用一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悬点的装置。
1、当单摆的摆角很小(小于5度)时,所作的运动是简谐运动;
2、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1/2
3、单摆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关系:在平衡位置动能、重力势能最小;在最远点动能为零,重力势能;
九、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
1、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1)有波源; (2)有介质;
2、机械波的实质:机械波只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传播,介质本身不会沿播的传播方向移动;
3、波在传播时,各质点所作的运动形式: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两侧作往复运动,并不随波的前进而前移。
4、波的作用:
(1)传播能量; (2)传播信息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⑹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洲:
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
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2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
3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 O、Si、Al
4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5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 CO
6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 Li、Si、Mg
7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NF
8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PAl
9 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 CO
(二)
1.卤代烃中卤素的检验
取样,滴入NaOH溶液,加热至分层现象消失,冷却后加入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确定是何种卤素。
2.烯醛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若是纯净的液态样品,则可向所取试样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2)若样品为水溶液,则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若直接向样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则会有反应:—CHO + Br2 + H2O → —COOH + 2HBr而使溴水褪色。
3.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作出判断。
(三)
1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2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3用固—固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液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固不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O2、NH3Cl2、C2H4H2、CO2、C2H2
4制取以下气体需要加热的:制取以下气体不需要加热的:
(1)用MnO2与浓HCl制Cl2
(2)用乙醇和浓H2SO4制C2H4
(3)用KClO3和MnO2制O2
(4)用Cu和稀HNO3制NO
(5)用NH4Cl和Ca(OH)2制NH3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包括一战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30年代的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超级大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其集中表现形式为先是从列强争霸到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从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间的矛盾到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美国与欧洲联盟、日本间的矛盾以及欧洲联盟内大国的争斗。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对宗主国的殖民剥削和政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以及二战后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争。在当代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由对抗关系发展到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协调的关系。
二、背景: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严重障碍。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内容:一用、二批、三消灭、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国(发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
观点:(1)社会契约创造君权国家;(2)人民授予君权;(3)人民绝对服从民选君权;(4)支持专制王权,可以干涉私有财产;(5)宗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评论:提出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封建落后意识。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观点:
(1)国家政权不应干涉私有财产。
(2)主张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属议会、君主。
(二)法国
地位:启蒙运动中心。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程度,封建专制制度严重。
代表:
1、伏尔泰:(1)评价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上帝。(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提出三权分立原则;(2)权力制约与平衡。
3、卢梭:(1)“社会契约”论;(2)“人民主权”说。
4、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六、影响:
(一)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
(二)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 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 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 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 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3、2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
成立:19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
2、武昌起义的爆发(a a)
时间:1910月10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a a)
(1)概况:19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b)
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的原则)
意义: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c)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①_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3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b b )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初步成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①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
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一大”(b b)
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
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_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 b)
概况: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革命纲领):_阀,_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意义: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4、国民革命(1924——1927)(a b)
(1)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兴起(标志——国民党一大)
合作原因:必要性:工人运动受挫教训可能性: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1926年):
目的: _阀,除列强和统一中国。
结果:从珠江流域_江流域,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国民革命的失败
标志: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主观(主要原因):中共缺乏经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4)国民革命的意义:是近代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_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a b)
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_一枪;
秋收起义:毛泽东发动;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正确道路。
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a b)
原因:根本原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过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成功实现战略转移,为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7、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的胜利(a b)
三大战役:1948年底——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
_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 c)
标志:新中国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意义:①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结束了受奴役受剥削的历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③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2.“三言”小说是指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指明代小说家凌蒙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3.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
4.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到水平的标志是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其中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
5.“晚清四大谴小说”是指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____现行记》、曾朴的《蘖海花》。
6.中国古代“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7.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8.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楚辞》,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梁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
9.“乐府双璧”指的是北朝民歌《木兰辞》和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
10.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是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语文考试必备
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4、颜色憔悴
5、形容枯槁
6、而能与世推移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语文考试知识分享
何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盘问他是谁)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二英语会考难点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二历史会考备考知识点06-13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10-03
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难点07-01
高二英语上知识点复习11-07
人教版高二英语的知识点01-31
高二英语必修五第四模块知识点01-11
高二上学期教学总结 (人教版英语高二)01-11
高二英语教师个人总结11-11
高二英语备课组工作总结05-29
高二英语期末工作总结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