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共10篇)
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 及“十二五”规划意见
“十一五”期间,泗县县委、县政府积始终坚定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不懈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步伐,积极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泗县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城镇体系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十一五”主要工作
“十一五”期间,泗县城乡建设工作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和“加快皖北建设”的政策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不断加快城乡规划建设步伐,顺利完成城乡“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城乡建设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化水平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期间的增长幅度,2010年达到24 %,比2005年提高7.5个百分点。目前,全县总人口达到92.5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2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23.78%。城市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人均道路铺装面积13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10平方米,用水普及率80%,城镇人口万人拥有公交车 1.5标台,污水处理率达到80%。
(二)城市规划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城市规划,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委托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建工学院等规划设计研究院,重新修编《泗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编制开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泗城工业示范区详细规划,在市住建委直接指导下,完成道路、绿化、排水等三个专项规划,完成城区“三园三馆”“七路两桥两场”以及20余个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委员会、规划专家评审等制度以及规划审查程序,对城区重要规划建设项目进行集中审查把关,重大项目规划方案采取公开公示方式征求广大市民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了“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审批机制,为确保规划设计水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五年审批核发规划“一书两证”1084件,面积202.82万平方米,严格实行规划副证、规划验收证、规划档案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保证了城市规划得到科学、有序实施。(三)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由80平方公里扩大至1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由11.41平方公里增至1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111.1平方米。
2、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污水处理厂和2个污水提升泵站,新铺设污水收集主支线管网70公里,基本实现城区污水进场处理。启动开发区新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改扩建项目,年新增供水能力60万立方。建成8万平方泗州广场和10万平方府前广场,改建新建城区道路20余条,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启动生活垃圾处理、清水湾公园和古汴河保护项目。新增绿化近10万平方米。
3、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全面实施“一查双拆”政策,切实加快旧城拆迁改造,五年先后完成地块拆迁40余个,拆迁面积62.3万平方米。新开发东城虹郡、玉兰小区、春港花园、东方明珠等20余个规模住宅小区,开发面积达到150余万平方米。完成11万平方米和谐花园(政府安置小区)主体工程。编制完成泗县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并着手实施。建成泗州展览馆、职教中心,实施一环路、环城路、二环路等道路路面和景观工程改造,城市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四)住宅与房地产产业稳步发展。
1、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我县行业规模迅速扩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成多元化发展。截至2010年,我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家。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3.5亿元,累计竣工150万平方米。
⒉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商品房交易供需两旺。到2010年底,商品房预销售面积达到13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达到22.9亿元,年均递增15%。商品房价格平稳上涨,到2010年底销售均价每平方1996.9元,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3.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先后出台资本金、维修金专户管理制度,泗县物业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物管服务面积由“十五”期间的23万平方米猛增至100万平方米,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五)建筑业有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施工企业增至12家,实施招标工程项目 126个,总造价为2.951亿元,面积42.48万平方米,应招标工程和公开招标工程招标率均达到100%。五年新增受检项目454个,面积224.8万平方米,造价10.47亿元,竣工工程277个,面积135.8万平方米。全面加强工程质量各方责任主体监管,改革监管模式。工程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间没有发生一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城区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覆盖率、工程竣工合格率、监理覆盖率均达100%。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理问题,共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8项,共计500万元,未发生新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六)建设法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严格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整治力度,依法开展专项治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和对自身的监督。认真培训执法人员,积极组织开展普法活动,把普法教育、法制培训和推进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普法教育取得显著成果。五年来,先后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行为1130余起,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使城市建设管理秩序得到有力维护。(七)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
实施工业化、产业化、农产品牌推广战略,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小城镇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中完成省、市、县级中心镇(村)规划编制,完成12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15个乡镇村庄布点规划、近70个新农村规划编制设计。完成5个乡镇镇区卫生清洁工程,实施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完成农电网改造,逐步推进土地整理。十一五期间,全县乡镇共投入资金近8亿元,完成开发改造项目70余个,面积145.5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人均道路、人均绿化面积和自来水普及率稳步增长,农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十二五”规划意见(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城乡建设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抢抓政策机遇,继续以规划为龙头,以“加快皖北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城市综合使用功能,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调整城市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振兴建筑业,努力推进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总体目标
1、城市化率:十二五期末达到32.4%。城市人口达到31.5万人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完成7亿元。
3、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投资:五年完成 42亿元,年均递增12%-15%。
4、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五年施工35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50万平方米;完成2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0万平方米。
5、建筑业总产值:五年完成12.8亿元,年递增15%。
6、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城镇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设计50%以上的标准。
7、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基本原则
1、统筹城乡建设。以城乡统一规划为先导,产业统一布局为基础,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聚集、优势聚集、生产力聚集。
2、坚持规划先行。继续引入先进的规划理念,以规划引导城市健康发展,以规划促进乡镇(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3、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强老城改造,强化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更新维护;高标准建设新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
4、保护文化特色。珍惜城乡文化遗产,一要保护,二要发展。防止无知和急功近利式的破坏性建设。
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规划设计和城乡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研究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公众利益与群众具体利益等重大问题。三是坚持民主法制,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努力做到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四是坚持城乡统筹,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理念,稳步推进城乡互动,实现以城带乡、共同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工作思路与措施
1、认真落实“老城抓改造,新区抓建设,设施抓配套,功能抓完善”的发展策略。城区重点向东,适度向北、西南方向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省、市级中心镇和区位优势明显的乡镇,壮大城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31.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2.4%。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全力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新建农房必须建到规划点上,进一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因地制宜逐步改造“空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2、坚持高标准规划。按照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市场化运作、多出精品、争创一流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市场运作、企业经营、规范管理、强力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规划编制步伐。重点编制“三河治理”(石梁河、环城河、小汴河)、“三园”(环城河公园、石梁河公园、幸福闸公园)、开发区(包括老城区)13条道路建设规划;逐步搬迁老城区内行政单位,进一步加快行政中心建设;细化棚户区改造规划,加速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分步实施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3、综合整治老城区,全面改善城市面貌。着力搞好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紧紧围绕老城区做优做美、做大做强、提档升级,突出城市建设项目的科学性、经济性和社会性,把城市建设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与优化产业、市场布局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以实现“三城同创”为切入点,加大城市建设及环境整治的力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我县城市品位有较大的提高。重点实施以西关商贸中心、文庙商城、泗州大市场、东港商城、新区商贸城为中心的商业圈;改造汴河路、泗州路、人民路、铁市街等商业步行街;完善西关蔬菜批发市场、高尤综合大市场、西二环装饰城、泗州大市场建设;完善老城区景观绿化带建设。力争建成体育馆、博物馆,启动清水湾公园、小汴河游园项目,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完成开发区新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
4、坚持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加快实施城区棚户区改造,力争在2013年完成所有目标。一是在“十二五”期末,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开发计划完成投资达到42亿元,以2010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2%-15%;二是在“十二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计划完成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80万平方米。
5、合理规划布局,切实抓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统筹老城与新区的发展,合理布局发展用地。加速老城拆迁改造,重点实施道路、管网、供水、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三园三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新区路网,力争启动三环路建设。
2010年, 湖北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坚持“四个优先”的发展理念, 奋力实施“七大工程”, 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型城镇化工作势头良好;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面完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住房公积金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8个城市获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 21个城市 (县城) 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8个城市、20个县市、40个小城镇获得“楚天杯”奖,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宜居村镇建设有了新发展;城市执法管理逐步规范, 城管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力推进, 建筑节能快速发展, 工程建设行业稳定发展, 建筑业和勘察设计咨询业加快发展, 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镇化
“十一五”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201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7%;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小城镇规划覆盖率达到100%, 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80.9%。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十一五”湖北省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速, 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10年, 全省新建成污水处理厂35座, 城市 (县城) 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其中设市城市达78%。新建成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0个,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提升到607万吨/年, 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4%, 其中设市城市达到73.8%。
2010年, 全省共完成城建基础设施投资608亿元, 新 (改、扩) 建排水管道530公里、供水管道315公里、燃气管道330公里、城市道路64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723公顷, 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2.85%、38.01%和9.64平方米。鄂州市、神农架林区2个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镇住房保障
“十一五”湖北省城镇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廉租住房保障达到42.69万户, 经济适用住房解决了16.74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启动棚户区改造17.02万户, 完成公共租赁住房1.08万套, 完成了19.3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2010年, 全省新增廉租住房4.42万套, 新增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0.9万户, 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52万套, 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08万套, 城市棚户区改造7.34万套, 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完成5.88万户, 农村危房改造完成6.07万户 (其中住建部门完成4.07万户) , 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基本实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应保尽保。黄石市推进公租房试点的做法, 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十一五”湖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长幅度。
住房公积金归集
“十一五”湖北省新增住房公积金归集额687亿元, 总额达到1004亿元, 归集余额646亿元, 为25万户职工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87亿元, 增值收益上交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9.1亿元。
2010年, 全省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帐户8.4万户, 新增归集额177亿元, 新增贷款110亿元, 从公积金增值收益中上交廉租住房补充资金3亿元。
“百镇千村”示范工程
“十一五”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重点镇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先后有5300余个建制村基本完成村庄环境整治。
2010年, 全省1.9万个村编制了村庄规划, 2096个村完成了村庄整治任务。
建筑业与建筑节能
“十一五”湖北省建筑业年均增幅35%。
2010年, 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以上, 实现增加值950亿元, 创利税260亿元左右。承建的工程项目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40项工程获省建筑优质工程 (楚天杯) , 2项工程获“鲁班奖”;62项工程获省优质建筑装饰工程, 9项工程获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
“十一五”湖北省实现节能480万吨标煤, 新型墙材应用量累计达744亿标砖, 散装水泥供应量达1.42亿吨。
2010年, 全省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100%, 竣工验收阶段执行率达96.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不断扩大, 2009年列入国家示范的4个市县, 已开工120个示范项目, 总建筑面积650万平方米。全省县以上城区已全部实现“禁实”目标, 新型墙材产能达358亿标砖, 新型墙材应用率达82%。散装水泥供应率达到46%, 市州城区已实现预拌混凝土供应全覆盖。
勘察设计业
“十一五”湖北省勘察设计业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共累计完成72.28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盲村“村村通”建设,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全部实现通广播电视。其中,采用直播卫星方式完成53.03万个村,有线光缆联网方式完成15.67万个村,地面无线覆盖、MMDS等方式完成3.58万个村。中西部偏远地区主要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进行建设,共完成近1350万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安装调试,使广大偏远农村地区农户通过直播卫星收听收看到多套清晰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东部等有条件省区采用有线光缆联网等方式进行“村村通”建设,北京、浙江、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东部地区在2008年底前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还积极开展已建“村村通”系统升级改造等延伸工程建设和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32亿元用于补助中西部地区采用直播星接收方式的“村村通”建设。地方各级政府累计安排了超过50亿元地方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央视更换新台标
23个栏目上榜全国百强
1月1日,央视全面更换新台标。除CCTV-NEWS外,各频道台标统一更换成“英语缩写+数字+中文标识”形式。除CCTV-NEWS出于海外传播的考虑维持英语台标外,其余频道名统一规范为“英语缩写+数字+中文标识”,改后如CCTV1-综合、CCTV-2财经等。此前,央视“CCTV”之下的频道共有20个,台标以4种形式并存。
又讯:日前,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文艺)栏目暨大型特别节目表彰会举行。在上榜的100个栏目(节目)中,中央电视台占23个。
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
严查虚假报道
为深入推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近日再次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国家广电总局举报电话:010-86093956;新闻出版总署举报电话:010-65212787;中国记协举报电话:010-58262800。
湖南卫视、江苏卫视
并称跨年冠军
湖南卫视与江苏卫视继2009-2010跨年晚会冠军之争后,硝烟再起。两家卫视于最近分别出具收视数据,声明自己是2010-2011跨年晚会的收视第一。
湖南卫视援引CSM媒介研究“25中心城市数据”——其在19个城市大幅领先,收视率为3.58%,收视份额为10.29%,是当晚惟一一家收视份额破10的卫视,江苏卫视以3.25%的收视率紧随其后;江苏卫视引用CSM媒介研究“35城市数据”,其跨年晚会收视率为3.427%位列第一,湖南卫视以3.384%位居次席。
北京电视台
公共・新闻频道元旦开播
2011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更名为“北京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该频道将紧密围绕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整合新闻节目、加强新闻宣传,配合政府信息公开,搭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信息平台。
《人间正道是沧桑》
获亚洲电视大奖
日前,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在第十五届亚洲电视大奖颁奖典礼上获“最佳电视剧奖”,成为中国大陆电视节目在本届评选中的惟一奖项。
《颐和园》登录央视
2010年12月26日,大型电视专题片《颐和园》在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总共6集,每集45分钟。《颐和园》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创作团队骨干是拍摄《故宫》的原班人马,全篇采用故事串联的叙事结构和故事化的讲述风格,依据从史料中发掘的大量事件作为线索进行充分加工,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历史,用讲风景来体现文化,以风景、故事和知识为主要内容。全片分为“清漪出锦绣、昆明有乾坤、绝艺筑颐和、风雨梦乐园、禁苑演外交、沧桑续文明”六集。(栾悦)
纪录片《家在漓江畔》
海外获奖
近日,由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家在漓江畔》,在罗马尼亚第十二届“生态-人类学-民俗”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得特别奖。
河北广电局人事任免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0年12月21日决定:任命王锁为河北省广电局巡视员,免去其河北省广电局副局长职务;任命郜世泽为河北省广电局副局长(试用期一年);任命范红潮为河北电视台台长(总编辑);任命马来顺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免去杨国钧的河北电视台台长(总编辑)职务;免去杨兴盛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职务;免去陈忠善的河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职务,退休。
龙丹妮与盛大分手
卸任华影盛视总裁
1月5日,“选秀教母”龙丹妮发表声明辞去华影盛视总裁职务。她在声明中表示,“2010年,湖南广电整合资源成立芒果传媒,华影盛视和天娱传媒在芒果传媒的战略领导下,将分别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强势的业务开拓。基于龙丹妮本人一直的兴趣所在,考虑到个人精力有限,经过深思熟虑,在盛大高层和湖南广电高层的支持下,龙丹妮决定辞去华影盛视总裁职务,全心全意拓展天娱业务版图,并将华影盛视积累的影视资源注入新天娱的血脉,360度全面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新生代偶像。”
苏珊大妈爽约遭江苏卫视索赔
州残联:
根据中央和省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残联组织建设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福贡县残联对2006年-2010年的残联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1.县、乡(镇)级残联干部培训情况:截止2010年9月15日,以举办培训班为主,以会代训为辅,举办县级残联干部职工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达100人次;举办乡(镇)级残联干部培训班16期,培训人数达112人次。
2.残联机构建设情况:截止2010年9月15日,福贡县残联机关共有编制6个,其中领导职数2个。在编人员实有10人,其中残疾人领导干部1人,残疾人干部2人。
3.残联组织建设情况:截止2010年9月15日,福贡县共有1个县级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数为1个;有7个乡镇(6乡1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个;有1个城市社区,已建成残协1个,残疾人专职委员1个;有57个农村行政村,已建成残协57个,残疾人专职委员57个。
4.制定出台本地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情况:截止2010 年9月15日,我县没有制定出台过有关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一般均按中央、省、州安排部署开展工作。
5.本地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会议情况:截止2010年9月15日,共召开本地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会议2次,参加人数达30人次。6.残疾人专职委员补贴待遇落实情况:福贡县残疾专职委员补贴在2007年前为10元/月/人,2008年起提高为30元/月/人。近五年来,县残联做到了按时、足额发放专职委员补帖,没有出现挪用、滞留等情况。
7.残疾人专职委员业务培训情况:按照每年开展2期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惯例,截止2010年9月7日,福贡县共举办专职委员培训班10期,参训人数达600人次。
8.残疾人专职委员发挥作用情况:截止2010年9月15日,我县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的乡镇、村(社区)数达到100%,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较好地配合了县、乡残联的工作,较全面地掌握辖内残疾人情况,能积极、及时地反映残疾人的心声和愿望,能协助县、乡开展慰问残疾人、办证、走访残疾人等工作,在加强农村残疾人工作,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子里甲乡理事长兼专职委员李晓武工作热情高,他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残疾人困难,在“助残日”等活动组织开展为残疾人义务理发、除草、犁地、背柴等活动,努力解决残疾人困难; 有些专职委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能不折不扣地担负起残联日常的业务工作,残联工作正常运转;另外,赤恒底村专职委员此路恒同志,克服自身残障,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了一批残疾人自主创业。
9.本地残疾人证发放情况:截止2010年9月6日,本地残疾人证发放数为1681本,领证残疾人占本地残疾人总数的32.1%。
10.残疾人证发放工作经验和成果:残疾人证发放应坚持申领自愿、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发放制度。申请人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向申请人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申请办理。凡是符合残疾标准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精神及多重残疾人均应发给残疾人证。
11.残疾人证发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一,第二代•残疾人证‣档案多,管理不方便;第二,第二代•残疾人证‣证件上无法显示多重残疾所包含的残疾类别及残疾程度;第三,在办理证件时仍出现办证系统无法识别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的情况。
12.全国志愿助残工作会议的贯彻落实情况:召开乡镇理事长工作会议,认真传达贯彻落实全国志愿助残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助残工作,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全国助残日”活动。
13.助残志愿者联络站建设情况:截止2010年9月15日,已建成县级助残志愿者联络总站1个,乡(镇)级助残志愿者联络站7 个,村(社区)级助残志愿者联络点58个。
14.专门协会建设情况:截止2010年9月15日,由于各种原因,福贡县还没有建立任何专门协会。
二、存在的问题和未成任务情况说明
近5年来,我县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加活跃,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更加活跃”的预定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组织建设还有很多待完成的任务,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本地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规章出台少。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涉及面广,导致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规章的出台相对滞后。2.专门协会建设工作严重滞后。
3.残疾人聘任专职委员比重相对小,有些乡镇甚至还没有开展专职委员选聘工作。理事长仍由乡镇民政助理兼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疾人工作者,还有村(社区)残协,处于残疾人工作的最底层。目前,乡镇专职委员比重仅为28.5%。
4.资金和经费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残疾人组织建设。由于专项资金、经费、补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十二五”工作目标建议 今后一定时期里,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大好发展机遇,福贡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谋发展,服务大局抢发展,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领导,为残疾人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县委、县政府和残联要始终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基层残疾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坚持持之以恒,出实招,出新招,不断加强和巩固县、乡(镇)残疾人组织建设,使残疾人组织的功能不断得到健全和提高。
二是吃透政策内涵,科学制定残疾人组织建设政策规章。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抓住残疾人工作日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覆盖面的政策规章。
三是以农村为重点,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健全和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特别要解决好乡镇残联理事长专职和专职委 员问题,从乡镇民政与残联是一家的现状中探索工作思路,选准理事长,聘齐专职委员。
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解决残疾人组织建设瓶颈问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县、乡(镇)残联经费统一安排,列入财政预算。残疾人联络员补助要明确标准,除了保障金外,加大财政支出,能增则增,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是积极搭建活动载体,不断活跃助残志愿者队伍。社会助残志愿者队伍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帮手。在“十二五”期间,福贡县要协调好团委、妇联、工会等团体组织,建设好助残志愿者队伍,并积极搭建活动载体,运作好志愿者联络站、点,活跃志愿者队伍。
六是建立健全专门协会,形成工作网络。各类残疾人生活在基层,要想让广大残疾人都活跃起来,参加各专门协会的活动,找到自己的“家”,必须加强基层协会建设。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的原则,我县将在残疾人较集中的社区、企业、学校成立残疾人专门协会组织,让残疾人就近就地参加专门协会的活动。
残疾人组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上级残联和 本级残联的中心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要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残工委成员单位的作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建设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
附:•“十一五”全国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
(一)—
(五)福贡县残疾人联合会
根据市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局信访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作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镇江
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及《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上来,保证党的团结统一。首先要把认真贯彻学习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行动指南,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和荣辱观的教育,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为彻底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认真学习贯彻《党章》,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党章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是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因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作为坚持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作为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使党的基层组织、广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推动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坚持党员标准,加强宗旨意识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二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荣辱观,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三是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永葆党的先进性。四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强化制约监督,推进制度创新。
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经济工作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要求及市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若干问题的补充规定》,着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在单位进人和干部调配方面,坚持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严把入口关;加强对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加大重大疑难信访问题的化解工作力度,切实维护群众百姓的合法权益。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按照“一把手”负总责,重大问题亲自抓,分管领导“一岗双责”具体抓,工作部门各负其责的责任要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期间残联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我区按照省残联下发《关于做好“十一五”期间残联组织建设自查及总结上报工作的通知》开展“十一五”期间组织建设的自查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1.我区残联加强规范化建设,夯实组织基础。进一步抓好规范化建设;街乡镇残联都按要求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落实工作经费。村(社区)完善残疾人工作,配齐配强残疾人专职委员,落实工作经费,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残疾人活动场室,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2.我区残联积极配合我区党委、政府和组织部门加强残联领导班子的建设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的培养。按照“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和残联建设”的要求,重点做好残联领导班子成员、残疾人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选拔配备和教育培养,推动残联干部的学习培训等工作,使残疾人工作者队伍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3.我区残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残联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造就一支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4.我区残联加强残疾人教育培养,充分发挥残疾人作用。完善优秀残疾人人才库;与专门协会密切配合,及时掌握优秀残疾人状况;举办各类残疾人培训班,提高残疾人素质;对优秀残疾人,特别是盲人、聋人,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和使用计划,加大培养力度,选拔更多不同类别的优秀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
5.我区残联进一步健全并规范专门协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健全专门协会组织和工作机制,选拔热爱残疾人事业、具有一定社会声望、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友担任专门协会领导;加强分类指导。
6.我区残联深入开展残疾人素质教育活动。采取培训、讲座、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残疾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树立和宣传残疾人先进典型,带动全区残疾人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为建设和谐朝阳贡献力量。
7.我区残联开展志愿者助残工作,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继续深化实施“百名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壮大志愿者队伍,确立帮扶关系,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8.我区残联加强残疾人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根据中国残联有关要求,做好新残疾人证的换发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
9.我区残联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为残疾人接受康复训练、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提供服务。大力加强街乡镇、社区(村)残疾人服务设施和活动阵地建设,把为残疾人服务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最基层,落实到每个残疾人家庭。
10.我区将扶贫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同步实施。针对残疾人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在“整村推进”扶贫中,把贫困残疾人户优先纳入。在项目选择、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特殊照顾,保证各项扶持措施真正落实到残疾人户。我区广泛动员各部门力量,对贫困残疾人开展“帮、包、带、扶”活动,尽快改善贫困残疾人的状况。
11.我区认真贯彻落实《朝阳市“十一五”资助贫困残疾人大、中专学生实施方案》积极争取,主动协调保证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录取并按规定资助了贫困残疾人大、中专学生。
12、我区大力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残疾人体育动员社会、感召社会的特殊功能,推动我区残疾人体育事业持续发展。今年在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区运动健儿取得4金3银1铜的好成绩。
2010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事业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部署,扎扎实实打基础、谋长远、求突破,在夯实科研条件,培育科研队伍,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研环境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科技发展能力,大大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事业总体呈现“低位高速增长”态势。科技进步各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后,科技竞争力相对薄弱。根据2006—201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5—2010年,山西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提高了1.43%,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提高了14.8%,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提高了5.76%,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8.82%,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高了17.79%,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了10.84%,达到44.58%。横向比较看,山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标排在全国20位左右,与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和辽宁等先进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中西部18个省(市、区)中也仅处于中等水平,见第46页图1。
加快科技机构建设步伐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机构、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全省科研条件,有效增强了整体创新能力,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2010年,全省拥有各类研究机构636个,其中:科研院所172个、高校87个、企业355个、其他研究机构22个[2];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站28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8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个、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12个、农村信息化基地1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30个,有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科技孵化器、1个大学科技园和1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跻身国家级行列,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文献资源数据总量达到15.2 TB,自然科技资源数量达到26 857份,拥有单台价值1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1 007台(套),专业技术创新平台数量约30个,不锈钢、煤化工、环境、农业、林业、地震、人口卫生等专题数据库投入运行,集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信息、创业企业孵化等于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顺利开通。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厅牵头,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提高全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作用、建立多层次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鼓励高校建立重点实验室,鼓励科研院所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拓展科技中介服务范围和扩大科技中介机构数量,鼓励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培育发展产业园区等。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指导和管理,成立了领导协调机构与专家咨询机构,设计了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构体系,建立了指导体系、实施体系及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科研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都少,远低于全国水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占全国的比例都很低。2009年,全省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全国的0.72%,其R&D人员占全国的2.14%,R&D经费占1.60%,R&D项目占1.04%,开办研发机构占0.87%,申请专利占0.68%,完成新产品产值占1.11%,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0.96%。随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逐步深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平台资源补充与更新的可持续性、资源社会化共享与资源建设服务收益的矛盾等隐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平台运行效果。
笔者建议继续加快科技机构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扩大机构数量,提升科研装备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
大力引进、培养科技人才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实施“‘百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33人才工程”“科技招才引智工程”等,引进培养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带动壮大了全省科技人才队伍,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010年,全省拥有“两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人选11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40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0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 793人;全省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4.6万人/a,比2005年增长了67.45%,复合增长率为10.86%/a,见图2[3,4]。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全省强化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先后制定出台了《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西省“十一五”人才开发规划纲要》《山西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办法》和《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晋创业的若干规定》等30余项科技人才政策。狠抓优秀人才引进,通过海外留学人才项目洽谈会、定期在京举办大型招才引智活动等形式,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等11个国家的近100名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引进了近6 000名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库,推行了重大项目和领域首席专家制度,选拔、培养了近10 000名优秀人才。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对接平台,组织了“院士专家山西行”“清华博士服务月”和“中国青年企业家山西行”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先后邀请到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首的200多位院士、300多位青年博士深入山西省重点企业,开展有关对接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合作。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才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重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对本土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相对不足。人才分布不合理,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创新人才密度和素质偏低,制约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人才管理实践存在不合理因素,政府给予高层次人才更多的是直接的荣誉和物质奖励,而通过完善法律法规间接创造条件,使其从市场和社会中获得回报的还很少。人才开发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人才待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笔者建议优化人才政策环境,留住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区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确立全新理念,正确处理资本投资与人才投资的关系。
科技投入逐年加大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随着山西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科技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省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为全省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地资金支持,见图3。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到20.12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04%;比2005年增长了208.59%,年复合增长率为25.28%。随着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全省R&D经费持续增长。2010年,全省R&D经费达到89.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00%;比2005年增长240.71%,年复合增长率为27.78%。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R&D经费分别占全省的82.99%,9.49%和6.98%;企业R&D经费比2005年增长了290.12%,年复合增长率为31.29%,科研院所年复合增长率为17.61%,高校年复合增长率为14.83%[5,6]。企业已成为全省R&D经费投入的主体,且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见图4。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厅积极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广泛吸引包括企业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民间资本参与全省R&D活动;同时,将科技金融作为引导和放大社会R&D经费投入的重要抓手。2007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了8亿元“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这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推动山西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地资金保障;对促进山西科技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9年,中信、浦发、交通3家银行累计为山西省15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贷款9.5亿元。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研发费用税前扣除、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逐步建立所得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重的科技税收政策体系,加强对R&D活动的间接资金支持,有效鼓励和带动了全省R&D活动。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享受税收优惠达4亿多元。
存在问题。
从纵向比较来看,“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R&D经费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全省财政科技拨款、R&D经费投入相对不足。2006—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和R&D经费占GDP的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R&D经费投入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差距较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0.23%,严重不足。社会资金投入R&D活动的渠道不畅、载体不健全。
笔者建议继续引导企业加大R&D活动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政策逐步完善
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将构建科技创新良好氛围摆在重要位置,着力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社会氛围,通过逐步完善科技政策,不断优化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科技创新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先后制定了《山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山西省科普工作规划纲要(2009—2010年)》等,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等“1+3+10”系列文件,以及《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西省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修订了《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山西省专利实施和保护条例》和《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等,极大地促进和振奋了全省的科技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有效推动了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主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科技厅不断加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有关政策落实力度,通过充分发挥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社会各界科技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根据2009年对全省99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6家享受到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占调查企业的57%,累计抵扣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0.03亿元,少交企业所得税6.98亿元。2007年,山西省科技厅牵头制定出台了《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2008年,山西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政府优先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促进自主创新产品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政府采购要优先考虑自主创新、节能、节水和环保的认证产品,进一步推动了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开展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存在问题。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有关政策覆盖广、措施实、力度大。但是,政府对政策实施指导不够,有关部门的职责不清楚,科技部门作为贯彻执行的主体之一,缺乏硬性手段,调控能力较弱。宣传培训力度不够,部分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科技人员对政策的了解不够,没能很好地用好政策。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分析不及时,未能客观地反馈政策执行情况[7]。
笔者建议加快优化支撑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狠抓落实已出台的科技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强有关政策的监督、检查和调查,确保落实到位和及时完善。
参考文献
[1]田野,陈劭锋.“九五”期间中国西部地区科技能力的发展态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6):103-105.
[2]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统计局.2011山西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M].太原:太原年鉴社出版社,2011.
[3]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统计局.2009山西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M].太原:太原年鉴社出版社,2009.
[4]山西省科学技术厅,山西省统计局.2006山西省科学技术统计年鉴[M].太原:太原年鉴社出版社,2006.
[5]李巍,董建忠.山西省10年科技投入态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4):102-104.
[6]蒋兴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64-68.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转发《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
设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的通知》人口厅发
[2010]49号文件的通知
各市(地)、县人口计生委、发改委(经济计划局):
现将《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的通知》(人口厅发[2010]49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0年是“十一五”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为全面掌握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总结探讨“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经验及问题,研究制定“十二五”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
请各市(地)、县人口计生委、发改委(经济计划局)对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各县人口计生委、发改委于2010年7月16日前将文字材料和报表发至所属市(地)人口计生委、发改委,请各市(地)人口计生委、发改委所辖县区的文字材料和报表汇总后于2010年7月23日报省人
口计生委、发改委。
联系人:王晓霞0451-87257016Hjswxxx@126.com
刘怡爽0451-82622176shehui5723@sina.com 附件:《国家人口计生委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对“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的通知》人口厅发[2010]49号
XX煤矿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矿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以“十大文明工程”为载体,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矿干部职工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
了明显提高;矿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个融自然美、景观美、人文美、现代美相和谐的“魅力矿区”;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安全社区创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矿区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文明、和谐的发展环境,形成了昂扬奋进、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为全面加快矿井新一轮战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2001-2005年,先后荣获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质量信誉AAA级企业”、“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科技进步十佳矿井”、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
指导思想:[文章-http:///找文章,到]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建设和五阳矿新一轮战略发展的部署,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区环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十大文明工程”创建活动,使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支持。
工作思路: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可概括为“11351”:即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三个落实,加强五项建设,实现一个目标。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全矿生产经营的工作中心。
突出一个重点:就是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矿区精神文明建设。
强化三个落实:一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落实,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五大专业组。二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责任的落实,落实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三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的落实,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加强五项建设:一是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在全面加快矿井战略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全矿职工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促进矿区的和谐发展。三是加强文明环境建设,确保全矿职工家属拥有一个优雅、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实现矿区的长治久安。五是加强科教文化建设,为矿井战略发展提供技术文化支撑。
实现一个目标:努力跨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主要目标:
●建立机制,党建工作质效逐步提高
●强化监督,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果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
●特色推进,企业文化“三大系统”齐头并进
●团队超越,职工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搭建平台,人才发展和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优化人文环境,“魅力XX”更具特色
●加大综治力度,实现矿区长治久安
●丰富创建内涵,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实施措施:
一、夯实基础,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一)、党政齐抓共管。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的各项目标,必须强化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矿党政的重要工作议程,融于企业各项管理之中,并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调动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党政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文化凝聚人心。要全面推进潞安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有序健康发展,以规范员工行为,塑造企业形象,实现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陶冶职工道德情操,凝心聚力,更好地激发职工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矿井新一轮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
(三)、责任逼强机制。要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强化落实,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度落实在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相关责任人,以责任的落实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使我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四)、典型引发亮点。精神文明建设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大力弘扬正面典
型,发掘新的亮点,实施亮点工程,使全矿职工学有先进,赶有目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创新促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动态的工程,它在不断引深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持续创新,提升文明创建活动的质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丰富内涵,引深“
十大文明工程”创建活动
(一)、开展“形象塑造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培训。通过中心组学习、上党课、举办培训班和各种会议的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健全完善制度。要联系实际有标准、有依据、有针对性地健全干部管理制度,落实各级干部责任,明确职责范围,努力提高干部执政水平,力求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塑造干部良好形象。三是做好干部测评及考核工作。根据日常检查、月度指标完成情况,每季度对各级干部进行考核,实行季度考核兑现。同时,每年按照活动的重点要求和重点内容对各级干部进行综合测评,公开通报,并装入个人档案。至2010年底,全矿各级干部年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0。
(二)、开展“思想铸造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通过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在员工思想中的全面渗透,扫清员工思想障碍,实现员工思想观念的“再造”。同时,通过高质量推进6S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素质。二是结合矿井生产形势和任务,抓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针对生产经营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关系职工群众的大事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我矿改革发展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为职工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样板,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潞安人道德规范100条》的贯彻力度,加强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塑造矿区文明的新形象。四是围绕全矿生产经营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扎扎实实做好季度主题教育。
(三)、开展“文明环境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持续开展好窗口服务竞赛,力求为全矿职工家属提供更加文明、优质的服务。二是在矿区环境建设过程中,做好辅助工作。三是搞好矿区环卫工作,着力抓好“十条禁令”的贯彻落实,提升卫生标准,做好三个延伸,进一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奖惩办法,时时处处保持矿区干净整洁。四是做好矿区的绿化、美化、香化工作,至2010年底,绿化覆盖率达到33,努力为职工家属创造一个更加文明、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开展“堡垒建设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二是相关业务部门要深入基层,针对性地指导各支部制定创建特色支部的工作计划及操作方法,提高支部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质量。三是通过上党课、专题辅导、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党员的学习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四是突出抓好班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两大环节,集中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原则教育,并且制定严细的党员考核测评办法,对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进行定期测评,以此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加强支部书记的业务知识培训,逐步提高班子成员素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六是加强对“六好”支部的考核工作,每季度对支部工作进行一次严格考核,确保创优支部达80,达标支部达100。
(五)、开展“廉政建设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学习党风党纪的有关知识。加强法制意识,进一步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矿纪委将对各单位“一把手”的工作、生活作风、科(队)务的公开情况,采取发放满意度测评表、召开谈心会、设立举报电话等形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全部归入个人廉政档案。三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在逐步规范纪检信访工作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举报信件的查处落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杜绝越极上访和党员干部违纪现象的发生。
(六)、开展“文明校园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各校(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特点,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创新超越,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责任考核,注重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和教书育人相结合,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树名师,创名校,努力构造文明整洁、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科学管理、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促进各校(园)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力争跨入省级文明校园行列。
(七)、开展“文明窗口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优质服务的“文明窗口”竞赛活动中,竞赛办要始终坚持服务意识强、服务范围广、服务功能多、服务质量好的原则,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和“文明窗口工程”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职工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和窗口特色的创新,逐步提升“文明窗口”服务质效。二是做好评比工作。要逐月抓典型,评好事,树先进,把事迹突出、群众公认者优先推荐为矿劳模标兵。通过竞赛,使职工群众对文明窗口满意率达95以上,切实调动和激发职工爱岗敬业、钻研业务、优质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继续开展创建“文明硐室、文明巷道、文明工作面”活动。各生产队组和专业科室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优势,把文明创建和质量标准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意识,明确目标,突出抓好质量标准化源头达标和动态达标两个重点,完善考核机制,创新管理,严格落实,实施亮点工程,以此树立我们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保证企业安全高效生产。
(八)、开展“文明楼区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投入,做好五大达标小区的硬件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国际安全社区建设,全面渗透居民安全健康理念,达到“人人享有健康,家家远离伤害”的目的。三是在全矿各小区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文明单元、文明户、文明居民”竞赛,开展居民公德意识、诚信和团结互助意识教育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着力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促使居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意识的逐步形成。四是在社区建设和国际安全社区建设中,本着“治区”、“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管理,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创建活动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以点带面,努力创造催人奋进的育人环境,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安定详和的治安环境和功能齐全的服务环境,顺利通过国际安全社区的验收,高标准创建和谐社区。
(九)、开展“科技挖潜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充实技术创新能力,寻求更宽领域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及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骨干作用,对制约我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重大难题,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小改小革活动。
(十)、开展“矿区平安工程”创建活动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要从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入手,加强矿区治安防范和管理,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不断提高矿区的整体防范水平。要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加强公安保卫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家属的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观念,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实现矿区的长治久安,为矿井战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落实公司提出“7654321,方方面面争第一”工作思路,全面建设“中国潞安”能化大集团的关键时期,是我矿战略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面临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们XX矿一定要在公司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优势,创新机制、强化落实,把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做细、做实,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努力建成全国文明单位而努力奋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4县为项目县,依照《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实施该体系建设的改革。
1.2 方法
1.2.1 修改意见的制定:
先对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县4个艾滋病高发县,采用回顾性问卷方式对其项目前(2008年12月)的医疗救治体系的组织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组建由课题组成员、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卫生厅医政科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家组,深入研究该体系存在的问题,起草“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修改意见,召开“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现场组织体系建设”研讨会,和各艾滋病高发县HIV相关领导、工作人员一起讨论、修改并确定该意见。
1.2.2 项目的实施:
2008年12月始,4项目县按修改意见的要求,全面进行艾滋病医疗救助体系组织建设的改革。
1.2.3 实施质量的控制:
实施前以会议形式对4项目县的县政府艾防分管领导、卫生局主管局长,艾防办主任、医政科(或艾滋病救治办)、各县疾病控制中心性艾科、HIV确认(初筛)实验室及信息网络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由卫生厅艾防办官员、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担任培训员,重点介绍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的指示精神,详细解读方案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布置此次医疗救治体系试点建设的工作任务、实施细节,及具体工作目标要求;与会人员共同研讨该方案可操作性,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统一思想。
1.2.4 项目的评估:
2011年3月-4月,项目县总结实施结果:填写自评式调查问卷,总结各县地的主要做法,评价项目的主要成效,尚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建议等。
2 结 果
2.1 机构建设
原已建构的省-市-县-乡-村5级救治网络的各级机构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省级机构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新乡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组成。上蔡及确山归属于驻马店市,市级机构由驻马店市中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组成;沈丘归属于周口市,由周口市中医院、周口市传染病医院组成;尉氏归属于开封市,由开封市传染病医院组成。尤其,本项目的实施,促进各级组织根据本辖区艾滋救治工作的需要,积极调整网络在县、乡、村级的建构,救治机构信息的完善和更新,具体见表1。确山县新增“确山县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上蔡村级定点卫生室和艾滋门诊由项目前50个增至62个。
2.2 队伍建设
2.2.1 专家委员会。
确山县新组建了25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沈丘县的由原来5人新增补到7人,尉氏由原12人精减到8人。各县的新委员会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如确山县由抗病毒治疗组4人、抗机会性感染治疗组4人、药学组3人、医技组4人、感染管理组3人、护理组3人和中医药治疗组4人组成;人员构成包括各县政府机构艾防办官员、县定点医院艾滋病医疗专家、县CDC预防专家,尤其都充实了长期工作在乡/村一线的艾滋病救治专家,各专家组的专职工作人员比例比项目前有明显增加。
2.2.2 临床一线技术队伍。
县、乡级临床技术人员主要建立在定点救治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定点救治村卫生室的村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从县、乡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中抽调,或通过招聘的方式产生。上蔡组从项目前312人,扩充为覆盖14乡62村共359人;确山县调整为97人、沈丘组121人、尉氏组县级定点医疗单位9人。上蔡、沈丘及尉氏3县临床技术人员的构成情况见表2。
上蔡、沈丘、尉氏县新成立了临床科研基地,组建了科研队伍。上蔡的基地主要依托于县中医院、县CDC,4人组成。沈丘依托于白集镇、卞路口乡、石槽乡、北郊乡的乡卫生院,4人组成;其中卞路口乡、北郊乡作为“一线药耐药监测科研基地”,白集镇、石槽乡定性为作为“二线药耐药监测基地”。尉氏依托于县医院、县中医院,8人组成。基地将主要负责艾滋病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的科研、成果对接及推广工作。
2.3 电子信息系统建设
重新登记并核实县、乡、村医疗救治机构、救治队伍信息,建立相关信息的电子档案系统,尤其在上蔡、确山和沈丘县实现了信息从纸质版向电子版的转化。对各级医疗机构,不仅登记了各级机构的名称,还详细记录了机构占地面积、床位数、救治机构设备情况、救治HIV/AIDS人数;对专家委员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科研基地成员,详细登记其年龄、性别、职务、职称、学历、专业特长、专兼职及联系方式等,并建立信息实时更新制度。
2.4 制度建设和工作保障机制
项目中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工作制度,上蔡县发布了《上蔡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上蔡县HIV/AIDS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试行)》通知》;沈丘县补充了《艾滋病医疗救治文书书写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管理制度》、《治疗室工作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制度》;尉氏县发布了《规范艾滋病收费标准》的通知。作为医疗救治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机制,沈丘推出了《三级治疗组织体系完善》、印发了《艾滋病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免费政策相关文件》,尉氏出台了《尉氏县艾滋病抗病毒服药督导制度》。
2.5 活动过程记录
本项目实施的一个重点是在4县建立规范、完整的医疗救治活动记录制度,要求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内容、效果评价,并加强对过程资料的收集,经记录材料鉴定:4县在项目期间对开展的一些代表性的活动的记录情况良好。
3 讨 论
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是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卫生部门负责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课题组根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河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的指示精神,通过对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4艾滋病高发县的医疗救治体系进行现况调查,证实河南省已经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运行良好的省-市-县-乡-村5级艾滋病医疗救治网络,但该体系在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保障机制、信息档案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课题组推出了《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的修改意见,并在上蔡、确山、沈丘和尉氏进行改革试行。
结果显示,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设单位积极努力,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①根据各县艾滋病现症病人医疗救治的需求,调整各县,尤其乡、村救治定点机构及临床一线技术力量的配置,加大了对重点乡、村的覆盖,改善医疗环境和基础设施,使医疗救治体系整体功能加强,对艾滋病现症患者的医疗救助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方便患者就近就医。②依照省、市级的模式,在县级新建或优化其医疗救治专家委员会,并建立了长效工作制度,有力地提升了县、乡、村级对艾滋病病患者的医疗救治水平。③各县在项目过程中实现了临床科研基地从无到有的突破,各基地均有专门办公地点,专人负责。其工作任务之一是管理艾滋病科研信息网络平台,实现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的网络上传,二是为实践、验证和显现艾滋病防治最新研究成果,为国家艾滋病防治科技计划的实施,为科研项目的推广和对接提供支撑,科研基地的建立是建立河南省具有较大规模、管理规范、软硬件现代化水平较高、艾滋病综合防治能力较强的示范区的基础要求,将有力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应急机制逐步完善。④健全医疗救治网络的信息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各项目重新登记、详细登记核查县、乡、村3级的救治机构、专家委员、科研人员及临床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建立了统一格式的电子档案库,使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这利于救治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分配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外,方案的实施也推动医疗救治信息报告网络向乡、村级覆盖。⑤各县均采用多种方式,稳步推进体系的管理制度、运行和财政保障等机制的改革,成为医疗救治体系顺畅运行的重要保障;另外,本项目的一个重要成绩是在4县建立规范、完整的医疗救治活动记录制度,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内容、效果评价等,并注重对过程资料的收集,这便于各地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
改革后上蔡、确山、沈丘及尉氏的医疗救治体系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①部分乡、村定点卫生所/室医疗必要仪器设备缺乏或老化,患者就医条件参差有别;②县,尤其乡和村级救治队伍数量相对不足、学历普遍不高、工作负荷大但待遇较差;③乡、村级救治人员的流动性大,但信息档案系统往往更新不及时;④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在乡、村级覆盖率仍低,信息上报还是采用定点村村医填写,交县疾控中心统一录入的方式,这会造成信息上报滞后;⑤工作制度有执行不利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救治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培训及督导不利等原因造成的。
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的组织建设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4],在不断产生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课题组关于后续建设的建议如下:①加大对艾滋病高发区救治经费的投入,及时补充新设备,更新旧设备;②加大对县、尤其乡、村级救治机构人力资源的支持,并改善他们的待遇;③强化内涵建设,加速专业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强化专家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加技术指导、检查督导;④完善医疗救治体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财政保障体制建设;⑤加大对定点村计算机及网络的建设,加强对村医电脑培训,以便将进一步将将医疗救治信息报告网络覆盖到乡级和村级,从而形成省-市-县-乡-村5级医疗救治信息报告网络。
摘要:在对河南省4个艾滋病高发县医疗救治体系进行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修改意见,组织在4县实施,评价其效果。结果显示:方案实施后各县医疗救治体系从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和活动过程记录等方面都有完善,并实现了信息构建的细化和电子化,该经验可为全面完善河南省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R].国办发(2003)82号,2003.
[2]何江江,徐凌忠.全国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481-483.
[3]张燕,幸奠国,王星月,等.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形势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0):442-443.
【泗县城乡建设“十一五”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泗县特教学校11-10
武穴市城乡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05-25
住房城乡建设厅工作规则11-11
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小结10-12
城乡党建结对共建总结11-05
城乡规划2017工作总结06-08
开展城乡清洁的工作总结09-27
荔波县城乡建设管理执法大队工作汇报06-03
城乡养老服务工作汇报材料06-06
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施意见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