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局“十一五”税收宣传工作总结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税局“十一五”税收宣传工作总结

××地税局“十一五”税收宣传工作总结 篇1

“十一五”期间,××市局紧紧围绕组织收入中心,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突出主题,创新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税收宣传活动,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和依法纳税意识,在全市营造了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创造了公平的税收法治环境。

一、健全组织,加强税收宣传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税收宣传工作,××市局专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分局、科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税收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从人员、机制、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宣传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开展。同时,要求全局人员都自觉广泛地参与到税收宣传中来,加强日常咨询宣传工作,要求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负起咨询宣传辅导的责任,真正做到全局动员、广泛参与。

二、突出税收宣传月工作,强化宣传效果

以每年的税收宣传月为契机和抓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活动,确保了宣传效果。

一是坚持开展送税法进万家活动。每年都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企业、社区、校园、监狱、农村等场所,选择百姓关心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入手,将税收宣传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税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五年来,已累计投入人力2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3000余人次。二是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普及税收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税法宣传教育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课外读物、进趣味活动,与部分中小学校合作,在学校中建立1个税法宣传基地,发挥好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诚信纳税”和“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等内容宣传,义务为企业财会人员举办税法培训班5期700余人次。

三是开通税收宣传短信服务。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快速便捷、受众面广的优势,与移动和联通公司合作,开通了税收宣传手机短信服务。将税费知识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纳税人定期发送,累计发送短信上万条,有效地普及了税收知识,扩大了宣传效果。

四是开展“税法宣传问卷调查”活动。针对税法宣传和纳税服务的有关问题对纳税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纳税人在涉税服务及纳税辅导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全局的纳税服务水平。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25份,调查人群涉及企业主、财务、个体工商户、农民工、政府人员等各行业的代表,收到意见和建议三十余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同时针对存在问题和建议进行改进提高。

三、围绕中心,开展长年税法宣传活动

在××资讯和有线电视台开设地税广场,对地税工作的重点和政策法规进行长年宣传。尤其是做好新出台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如营业税、个税扣缴起征点提高、耕契两税及社保三险移交、二手房税收优惠政策等,通过电视台大量连续的报道,有效地宣传了政策,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同时,与传媒公司鉴订协议,利用车载电视、大屏幕电视受众面广的优势,在全市120辆公交车上和市区LED大屏幕电视上滚动播放各类涉税政策,并在市区、景区繁华路段悬挂税收宣传标语,形成全方位立体感的宣传格局,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纳税意识,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树立健康向上的地税风貌

参加了由××市委文明办、文体局联合举办的省级文明单位窗口行业礼仪风采展示大赛。在大赛的行业技能环节中,参赛人员以脱口秀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向观众介绍了地税征收的税费项目,并以熟练专业的讲解回答了现场观众的税率提问,赢得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又以小品《舅舅的心声》形象地展示了地税工作人员执法不阿、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组织新制服着装仪式,重申税务制服着装规定,宣誓税务职业道德,体现税务干部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开展登山、气排球比赛、歌唱比赛等系列趣味性活动,增强干部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市检察院、国税局联合举办“迎奥运、树新风”税检杯篮球赛,邀请市一中、财政、市委办、供电公司等十余支队伍参赛,在现场,通过电子屏幕和宣传标语进行税收宣传,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地税局“十一五”税收宣传工作总结 篇2

(一) 各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 全国税收收入稳步增长, 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 全国税收收入 (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 未扣减出口退税) 共入库37636.27亿元;2007年突破4万亿元, 达49449.29亿元;2008年突破5万亿元, 为57862.39亿元;2009年突破6万亿元, 为63103.74亿元;至“十一五”末年的2010年, 全国税收收入突破7万亿元, 为73389.85亿元, 增长22.6%。“十一五”期间, 全国税收收入累计达281441.54亿元, 是“十五”总收入的2.77倍, 年均增长18.2%, 超出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长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全国税收收入年均增收3641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收额9365亿元, 比“十五”期间的增收额高出5724亿元。与此同时, 各主要税种收入, 以及分国地税收入情况, 也都呈较快增长之势 (见表1) 。

税收增收额的大幅提高, 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 我国经济稳定发展, GDP的快速增长, 直接带来税源的壮大, 为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根本基础。其次, 税收增收额的提高, 也是不断加强税收征管的具体体现。包括不断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全面强化科学管理等, 从而保障了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使税收收入呈不断增长之势。当然, 税收在整体趋势向上的同时, “十一五”期间, 我国税收收入也出现了一些波动, 这是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税收季度报告》资料整理。除特别说明外, 本文资料来源及统计口径均来自该报告。

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 无疑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保证社会稳定,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近年来,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但无论是积极财政政策还是稳健财政政策, 税收始终是财政政策的根本保障,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0%以上。

(二) 宏观税负逐年提高

在税收持续高速增长, 特别是税收长期超GDP增长, 使人们对是否税负过重问题产生了担忧。按可统计数据, “十五”末的2005年, 全国的宏观税负 (税收收入/现价GDP) 的比重为16.9%。“十一五”初的2006年, 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8.0%, 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至2009年, 宏观税负提高到了18.8%, 2010年又提高到19.4%。可见, 整个“十一五”期间, 我国宏观税负呈稳步提高之势, 即便是小口径的计算法, 各年税收增长均超出同期GDP现价增长水平。之所以采取GDP现价增长基准, 是考虑到与税收现价核算方式的可比性。

当然, 如何判断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是低?是重是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业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从统计的角度看, 主要是统计口径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对财富的占有程度, 有小、中、大3种算法, 小口径只计算政府的税收收入, 中口径计算政府的预算内收入, 而大口径也就是全口径则计算政府的全部收入。2010年8月, 财政部网站称,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统计口径, 2007年至2009年, 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之后,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认为, 2007年至2009年,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和32.2%。社科院财贸所报告测算的宏观税负水平是按照大口径计算, 而此前财政部网站上公布的税负仅包含了政府税收, 是按照小口径计算的。但是, 宏观税负的高低不能仅从数字本身来看。企业或纳税人看重的是交给政府的所有的费税, 有的收费极具隐蔽性。如果政府可以进一步减免一些税费, 宏观税负水平则会适当下降。有的学者认为, 发达国家之所以只按照税收和社保收入计算, 是因为这些国家政府收入的来源只包括税收和社保。中国宏观税负是仅以税收收入计算, 还是根据整个政府收入计算值得探讨。

税负的高低, 还要看政府做多少事。现在提出要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民生方面欠账是比较多的, 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这使得政府有扩大支出内在需求, 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增长是很自然的结果。发达国家中有高税国家, 比如瑞典税收占GDP的51%;也有低税国家, 比如美国税收占GDP的27%。但无论是高税还是低税, 他们税收的主要用途都是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健和公共服务, 这些功能一般占税收总额的70%~80%。中国正相反, 这些支出的比例只占税收总额的25%, 大量税收被政府自身消耗了。从这个角度上看, 认为“我国宏观税负目前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得不到现实数据支撑。

二、税收结构不断优化, 税收质量不断提升

(一) 税制优化, 所得税比重提高

伴随着税制结构的不断优化, 直接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间接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分税种类别看, “十一五”期间, 所得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5年的26.3%上升到2010年的30.7%, 提高4.4个百分点;财产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5年的5.5%上升到2010年的7.8%, 提高2.3个百分点;货物和劳务税收入占全国税收的比重则从2005年的64.5%下降到2009年的60.3%, 降低4.2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税收比重中, 第三产业税收比重明显上升。“十一五”前4年, 二、三产业税收占比分别为54.5%和45.5%, 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五”提高4.5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房地产、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长较快, “十一五”前4年年增幅均达到37.4%, 明显高于整体税收增长幅度。与此同时, 税种结构也得以不断优化, 税种由分税制改革之前的25个减少到19个。增值税、营业税等主体税种收入占税收总额的80%以上。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 有利于鼓励投资、技术进步和减少重复征税。消费税税目税率作较大调整, 有利于调节居民消费, 保护资源环境, 促进节能减排等。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实现了纳税人、税基、税率、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的统一, 简化了税制, 调整了税负, 有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数次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扣除标准, 从2006年的800元到1600元, 到2008年的2000元, 再到2011年的3500元。

(二) 区域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税收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 区域税收差距逐步缩小, 与“十五”末期相比, 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税收增长率, 分别由2005年的19.2%、22.4%和21.7%, 提高到2010年的21.1%、23.5%和29.0%, 西部地区增长率快于东部、中部7.9和5.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 中部、西部的税收年均增幅分别为20.0%和23.4%, 均高于东部地区的19.6%。与此同时, 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有所调整。2005年东、中、西部税收占全国税收总收入的比重, 为70.7%:15.6%:13.7%, 2010年变化为68.9%:15.5%:15.6%, 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提升了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地区税负、税收弹性等整体分布趋于合理, 朝着协调发展方向迈进。与2005年相比, 全国31个省 (市、区) 的宏观税负在整体提升之中, 2010年的分布均衡性有所提高。2005年, 宏观税负低于全国水平的有24个地区, 占77.4%, 2010年低于全国税负水平的只有13个地区, 占41.9%。巧合的是, 税负最高地区 (上海、北京、天津) 和最低地区 (西藏、河南、湖南) 的位置, “十一五”末期与“十五”末期基本没有改变, 表明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看税收弹性, 虽然全国整体水平由2005年的1.40变化到2010年的1.21, 似乎变动幅度有所收窄。但31个地区的税收弹性却呈差异增大之势, 极差由2.10扩大到3.54。2005年31个地区的税收弹性平均值为1.34, 偏度、峰度分别为0.682和1.963;而2010年地区的税收弹性平均值上升为1.92, 偏度、峰度分别为0.584和4.614。可见, 地区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之间的矛盾, “十一五”较“十五”增大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三) 地方财政的税收比重下降

地区税收构成隐含着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分级次看, 2005年中央级税收完成19713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63.8%;地方级完成税收11152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36.2%;至2010年, 中央级完成税收47924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61.9%;地方级完成税收29465亿元, 占税收总收入的38.1%。也就是说, 从税收征收入库角度看, 中央级税收收入比重下降, 地方级税收收入比重上升。但是, 在财政收入来源结构中, 中央财政中税收比重呈上升之势,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呈下降趋势。“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占绝对比重, 前4年平均值为94.65%, 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比重约占80%。地方财政中非税收入比重则明显上升, 从2006年的9.7%上升到2009年的19.8%。当然, 不同地区税收所占地方财政的比重是不同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十一五”期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60%以上, 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收占比在25%~40%之间。按照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 主要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部分构成。此外, 还有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合计构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着重体现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 以缩小地区差距,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毕竟是有限的, 于是, 非税收入便成为地方财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尤其是近些年来, 出让土地成为相当部分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 2001年, 土地出让收入为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的16.6%;2009年这一比例则高达50.9%, 一些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竟占政府收入的70%。究其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 实行分税制以后, 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由改革前的22%提高到53.3%, 地方财政占比则由改革前的78%下降到现在的46.7%, 地方政府财力严重匮乏, “土地财政”成为其补偿资金的必然选择。

三、重点税源税收增速快、贡献大

(一) 行业整体税收增额多增速快

“十一五”期间, 重点税源企业的各项税收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税收季度报告》资料, 2006至2010年期间, 国民经济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累计完成各项税收达217879亿元, 占“十一五”期间税收总收入285441.6亿元的76.3%。其中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商业增值税和消费税合计收入104565.4亿元, 营业税39515.6亿元, 企业所得税55657.3亿元, 个人所得税18140.7亿元, 各主要税种收入占同类全国税种收入的比重均在95%以上, 由此可见重点行业的“举足轻重”地位。与“十五”期间相比, 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了1.30倍;商业增值税增长了1.48倍;营业税增长了1.59倍。从增收额方面看, “十一五”期间, 重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年均增收额达到2460.6亿元, 是“十五”期间增额的2.10倍。主要税种比较, 国内增值税及消费税占绝对优势, 季度平均值分别达3464.9亿元和584.65亿元, 这是由两税的绝对地位所决定的。增长率上, 企业所得税位居第一, 这与近些年企业利润上升税基扩大, 从而拉动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大幅上升直接相关。

与此同时, 各年度亮点纷呈:2006年在生产快速增长及价格上涨的拉动下, 重点税源行业实现增加值与相关税收的双增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1.1%, 增值税增长54.6%;有色金属产品增加值增长23%, 增值税增长49.5%;房地产投资增长21.8%, 营业税增长28.5%;汽车产销量增长26.1%, 消费税增长4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1%, 企业所得税增长29.4%。2007年, 机械加工行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23.8%和32.7%, 拉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器材增值税分别增长43%、44.7%、28.6%和26.7%;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8.7%, 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营业税分别增长17.7%和40.3%;银行、保险、证券业营业税分别增长30.9%、89.4%和4.3倍。2008年, 煤炭产品量价齐升, 机械设备优化出口结构, 带动煤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建材4大行业的增值税分别增长57.9%、49.7%、46.8%、36.4%。卷烟消费税增长20.1%, 成品油消费税增长10.3%。2009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国税收收入增速回落, 但重点税源税收依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成品油、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增值税分别增长181.6%、33.5%;成品油消费税增长445.9%。房地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分别增长38.6%和23.8%。2010年, 成品油、原油量价齐升带动行业增值税, 分别增长73.2%、39.7%;汽车销售量增长33.2%, 带动消费税增长55.8%;成品油、交通运输设备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19.5%和66.3%。

(二) 主要税种的行业特点及差异比较

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方面, 占较大比重的行业有卷烟、机械运输设备、电力、成品油等行业, 年均收入都在1400亿以上;4行业收入占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0%、12.7%、8.5%和8.2%。卷烟行业年均收入高, 税收比重大, 年均收入达2276亿元, 绝对额全行业第一, 且增长率从2006年的14.5%逐年攀升到2010年的29.5%, 税收贡献独树一帜。这与我国约有3.6亿烟民, 烟草产量大有关, 也与税收政策调整, 对烟草实行高税政策有关, 体现“寓禁于征”, 限制和调节卷烟消费有关。机械运输设备行业由于多是大型设备制造, 工业增加值比较高, 增值税税基相对宽广, 使得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的年均绝对收入高达2220亿元。增长率则相对均衡, 各年度均居行业前列, 最高达34.6%, 最低达22%, 整体平均增长位居行业第二。实行增值税转型以后,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鼓励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将会减轻该行业的税负状况。成品油行业大幅增长的缘由是自2009年1月1日国家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 即采用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方式, 取代养路费等收费, 建立规范税费体制, 形成直接税收效应。2009年, 新政实施1年内增加税收2300亿, 成品油行业工业增值税及消费税增长率由2008年的-8.8%, 一跃为367.8%。从而导致整个“十一五”期间, 该行业年均增长率高达85.48%, 名列行业第一, 年均增收额551亿元, 也位居行业榜首。

营业税方面, 占较大比重的有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 年均增收额分别达226.43亿元、308.66亿元和435.0亿元, 均较“十五”期间有较大提升。上述3行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82%、21.20%和27.28%。也是位居行业前列的。就离散程度而言, 标准差最大行业是金融保险业达22.57%, 最小行业是建筑安装业达8.03%。金融保险业税收增长率的波动性比较大, 与金融保险业的税收政策调整有密切关系。之前执行《关于较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的通知》, 导致营业税收入持续下降, 甚至负增长。之后税收政策调整, 使得2006-2008年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持续正向增长:2006年增长26.8%, 2007年增长50.8%, 2008年增长30.9%, 虽然随着股票证券市场行情起落波动, 金融保险业季度营业税呈现一些波动, 但总体上保持上升势头。房地产业在政策支持、刚性需求以及通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 2006-2008年房地产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步伐带来丰富税源, 年均绝对额达到1594.92亿元, 排名居行业第一, 增长率居第二。2009年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 成交量迅速放大, 带动营业税收入同比增长38.6%。

企业所得税方面, 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工业、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等, 均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从大背景上看, 2006-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与预缴企业所得税双双实现高增长, 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 企业的效益大幅稳步提高为工业企业所得税带来利好。其次是金融保险业所得税增额突出, 季均达710.17亿元, 而且增长率也高达67.57%, 居各行业之首。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重组,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营业利润大幅度增长, 实现了年均70%的超常增长, 从而拉动了金融保险业所得税的迅猛增长。对企业所得税增额贡献较大的另一个行业是房地产业, 除了上面提到的快速发展原因之外, 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等征管措施、调整房地产企业所得税预征率等, 也促进和保障了房地产所得税的平稳增长。此外, 这期间各行业所得税的稳步提升, 与调整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和优惠政策调整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新税法将外资企业税率提高到25%, 取消了新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 外资企业所得税增长明显,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行业所得税的增长步伐。无疑, 行业所得税的稳步提升, 对优化行业税收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已从税收收入、税收结构和重点税源重点行业角度, 对“十一五”期间的税收数据做了一些统计分析。基本结论是: (1)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征管力度的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税收收入大幅增长, 宏观税负逐年提升。 (2) 税收结构不断优化, 直接税比重提高表明税收质量的提升, 同时税收区域结构也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但是, 在财政收入分配中, 地方政府税收比重下降, 非税收入或出让土地成为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 应引起足够重视。 (3) 重点行业在全国税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主要税种收入占比在95%以上。因此, 掌握重点税源, 促进税收增长十分关键。至于行业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平衡, 期待着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加以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 展望“十二五”, 深化税制改革,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改善民生, 中国税收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十一五”期间, 我国税收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基于税收统计数据, 着重点从收入结构、宏观税负、财政分配, 以及重点税源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寻求数据规律, 探讨存在问题, 为“十二五”税收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十一五”税收,税收结构,重点行业,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丁晓琴, GDP约三成归政府所收, 税负或已高于30%, 解放日报, 2010, 09, 13.

[2]季言, “十一五”:全国税收增收额年均9305亿元, 中国税务报, 2011, 1, 26.

[3]靳万军, 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中国税务报, 2010, 8, 25.

[4]中国税收季度报告编委会.《中国税收季度报告》 (2002-2009) [J], 中国税务出版社.

××地税局“十一五”税收宣传工作总结 篇3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6月1日,《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从2007年开始,对全省耕地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完成11.24万个土壤样品78.68万个参数的分析,制作土壤养分图、地力分区图767份图鉴。在榆树等29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良田79万亩,通过打井、配电、修机耕路、挖排水沟、平整土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极大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2009~2010年,我省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和秸秆腐熟剂补贴试点工作,补贴资金合计3320万元,两年增产粮食827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7亿元。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各类节水农业示范区32个,面积近40万亩。在前郭、乾安等地建设农业部旱作节水示范区13个,面积13.5万亩,建设高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4个,面积2万亩。通过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玉米膜下滴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等技术,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32%,灌溉水利用率由30%提高到70%,滴灌示范区设施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玉米最高增产60%,共节水600万方,增产粮食900万公斤。目前,全省形成了东部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中部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推广旱作节水技术5000余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有56个市、县被定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共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01亿元。全省累计采集测试土样149万个,指导施肥面积1.54亿亩次,增加农民收入50.4亿元。5年来,全省共落实“3414”等肥料田间试验1万余个,基本摸清了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以及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等基本参数。同时,我省有28个肥料生产企业获得配方肥定点加工认定资格,5年全省应用配方肥105.2万吨,推广面积5960万亩。

肥料市场秩序得到规范。5年来,我省进一步强化了肥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组织召开26次肥料登记评审会议,对3253个肥料产品进行评审登记,两次修订《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程序》和《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积极组织开展肥料打假与市场监管工作,共出动肥料执法人员1.5万人次,查处肥料案件576件,查处肥料产品8340吨,严厉打击了生产和销售假劣肥料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某区“十一五”税收专题分析 篇4

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转型是山西的必由之路,加快跨越是山西的必然选择”。国税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职能部门,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笔者试图从“十一五”时期国税收入的变动轨迹出发,探寻经济税收发展规律,剖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以期为开发区经济跨越发展和二次创业提供有益参考。

一、近年来某开发区国税收入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开发区国税管户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由2006年初的242户发展到现在的648户,增长了两倍多,但纵观五年国税收入发展情况,却呈波浪线发展状态,2006年完成国税收入10591万元,增长25.28%;2007年达到历史高峰,完成12678万元,增长19.71%;2008年收入回落到10003万元,下降21.10%;2009年受经济危机加剧影响,收入跌入低谷,完成7180万元,下降28.22%;2010年全年完成收入8100万元,增长13%。可见2009年全年完成的国税收入比2006年绝对额要减少3411万元,下降幅度达32.21%,2010年完成8100万元,比2006年绝对额也要减少约2491万元,下降23.5%,收入明显回落。与全市国税收入情况纵向相比,全市2006年完成收入63.9亿元,发展到2009年完成72.5亿元,要低于全市年均递增4%的发展速度;与其他兄弟开发区横向相比,2006年国税收入在全省12个开发区排名第五位,高于晋中开发区的10105万元和大同开发区的9843万元,到2009年末,晋中开发区和大同开发区收入总量已经超过临汾开发区,并且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税收来源于经济,五年国税收入变化情况,不但折射出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势,从中可以窥探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艰辛历程,并且也表明我区的新产业发展不足,后续税源乏力,难以抵挡惊涛骇浪的冲击。

(一)产业结构变化明显,重点税源收入集中度较高近年来,开发区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按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工作思路,以打造具有临汾经济特色的现代工业园为龙头,带动金融、商贸、房地产业同时发展。反映于税收收入当中,一是两大产业提供的税收此消彼长,变化明显。2006年开发区国税局二、三产分别完成的税收是1792万元和8799万元,比重是16.92:83.08,发展到2009年,二三产占税收的比重调整为37.07:62.93,二产提供的税收增加了870万元,三产提供的税收减少了4281万元,二产税收所占份额明显上升,三产显著下降。二是国税收入行业集中度较高。2009年按二产内部构成税收收入所占份额大小排名前三位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1714万元,占增值税收入的比重38.05%;塑料及制品业213万元,占比4.73%;医药制造业126万元,占比2.80%;按三产内部构成税收收入所占份额大小排名前三位的是:批发零售业完成增值税收入2287万元,完成所得税收入1043万元,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是46.38%;金融业完成679万元,占所得税收入的毐重25.58%,房地产业完成442万元,占所得税收入的比重‱6.8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开发区近年来致力于房地产和金ލ行业的发展,两行业占税收收入的份额有所增强,但┯撑国税收入增长的仍是批发零售和通用设备制造两大行业。

(二)工业基础薄弱,支撑国税收入发展的税基不牢 决定税收制度的最终嚢素是生产力的叕展水平,我国同多数勑展中国家一样,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增值税仍是国税收兤的主体税种。从宏观税负角度来讲,由于增值税是以产品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由于巧丒企业产品增值空间较大的特点,工业企业的税负要高于商业企业,提供的税收要多于商业企业。但从嬀发区的实际情况看,临汾开发区国税局2006年管辖的工业企业只有24户,发展到现在增加䰺42户,五年间增加了18户,每幔平均增加不刱4户,并且从管户规模上朋$大多是家庭佼坊式的小厂,没朙形成规模,存在一企一行的特炸。如饮料䈶造业仅龙泉自来水駮品公司1户企业,年收入不足万元。专用论备制造业也只有巨伦科技有限公司1户,未投产达效。食品制造业由原来的辰康食品公司和新兴食品公司2企业发展到现在成为4户,新增的正品食品煬司和九牛食品公司,由于企业规模太小,没有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两户企业从2009年成立至今入库国税收入相加没有超过5千元,税源不足严重制约国税收入的增长。

(三)征管力度加大,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税收形式,临汾区国税局把组织收入的重心放在深入挖潜上,一是强化纳税服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继续落实“两个减负”,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二是规范税收执法。以“建设法治国税、规范税收执法”为主线,将税收法治的理念贯穿于税收决策、管理、监督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确保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三是不断夯实征管基础,最大限度的堵塞征管漏洞。首先加强税种管理和行业税收管理,将纳税人按税源和规模大小分为重点、一般和双定户三类,实施分类管理。其次加强欠税管理,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有关欠税管理的规定和措施,加大清欠力度,全局的陈欠税款由2006年的428万元减少到目前的13万元,五年间共清理陈欠税款415万元。四是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积极服务转型发展。临汾开发区国税局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狠抓政策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出口退税机制,“十一五”期间办理“免抵退”税1784万元,有力的支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五年期间累计减免各类企业税收67䀶5万元;调高增值税起征点,有力的促进了个体户和小企业的发展;加强䪆房地产市场税收管理,抑制了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维护了经济社会艏好发展势头。

二、当前国税税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看,某开发区国税局组织收入工作面临皔主要问题就是税源不稳〡动力不足、后劲匮乯。

(一)商贸企业居多是造成税溘不縳定的主要原因 商贸企业是临汾缀发区国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共管辖商贸企业287户,占总企业户数369户的77.78%,比2006年初的97户新增了190户。但由于企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实力薄弱等,对国税收入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一是约有70%的企业从事煤焦及制品批发,经营状况受煤炭行业的波动而波动。二是商贸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随意性,造成临汾开发区国税局的税源很不稳定,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从2006年至今全局共注销企业93户(其中正常注销44户,非正常注销49户),占到新办企业户数的48.95%,尤其是07、08两年间共注销企业41户,占总数的44.09%。

(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收入增长的空间有限 某开发区国税局上规模的工业企业仅某铸造有限公司和某公司两户企业,某铸造有限公司近两年税收一直保持在1800万元左右,某公司今年入库税款也创下新高,达到400万元以上,但是从长期看,两户企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税收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某铸造有限公司每月产量平均保持在4300吨左右,基本达到满负荷生产状态,该公司由于迁址困扰,没有扩充产能的打算,生产经营基本维持现状,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某公司以生产销售复合编织彩条布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江苏等地,年设计能力为7000吨,2009年产量7585万吨,达到了满负荷生产状态,全年实现增值税收入212万元。2010年以来,由于设备陈旧,生产能力有所下降,全年预计实现产量6411吨,虽然入库增值税收入达400万元以上,但主要是由于价格因素所致,后期随着原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燃动力及运输成本的不断增加,后期收入很不乐观。

(三)后续税源不足,收入缺口难以弥补

今年以来,开发区管委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某某高速、长某某高速、某某集团和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四个重点项目,但据国税部门监控到的情况,目前这四个项目均未投产达效,短期内很难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某某集团是今年6月份由尧都区迁入开发区的,到11月还有659万的留抵;某某高速和某某科技公司的资金、设备、人员一直没有到位;某某高速的总机构设在了某县,国税收入相应在某县缴纳。因此,短期内对国税部门来讲不能形成有效税源。目前,税源萎缩状况还在进一步加剧,由于某某公司业务上划,直接减少国税收入2300万元以上。

三、对促进开发区经济转型发展,培植可靠税源的几点建议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是经济的反映。分析开发区国税收入的轨迹,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唯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国税收入持续增长提供可靠的税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观念,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转变服务理念,优化政务环境,提供一流服务,重商安商亲商,主动作为,不等不靠,抓紧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招商引资基金,营造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开发区要利用自身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采取“土地统筹、利益分成”的方式,抓紧谋划诸如食品工业、煤化工、设备制造以及医药环保等一批体现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高带动力的大项目,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工业新型化发展后劲,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增强转型发展的支撑力。

(二)做大做强甘亭工业园,尽早发挥园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抓住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机遇期,科学制定工业园区的空间和产业规划,加快推进“以园带区”。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入园企业增加对技术研发和更新的改造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奖励科技型、高技术企业。建议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国税部门将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涵养税源。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批发零售业一直是开发区的基础产业,是服务业的初级发展阶段,长期以来该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形不成规模、增加不了就业岗位的缺陷暴露无遗。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的生产型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沿领域,它通常包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法律服务、会展服务等。生产型的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商品的全过程,其消费过程会产生更多的产品,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有效服务,因此,开发区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土地、电力价格等方面对该类企业给予适当倾斜,对诸如子女上学、户籍、住房等方面给予照顾,并在各大媒体广而告之,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来开发区投资、创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功能。

(四)发挥品牌效应,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都市商圈。开发区的管辖范围与尧都区融为一体,城市规划待定,原有的工业项目面临搬迁,新上项目受城市规划和空间限制,尤其是环境评价的制约十分突出,这一度成为制约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但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政府各部门更应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谋发展、做决策,成大事。要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靠土地政策、融资政策指出方向,运用品牌战略和先进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引导企业立足开发区实际,打造具有开发区特色的商业品牌,比如说,在河汾路两侧有大大小小的汽车销售企业十余户,代理的汽车品牌几十种,可以整合这些资源,建造“汽车销售超市”,打造临汾汽车销售的“航母”。再比如,目前在某某市场,家装材料市场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开发区可以建造大型的现代化的“家装材料购物中心”,将家装材料、家庭装饰、装修设计合为一体,一站式购物,靠特色服务抢占市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发区作为改革的先行区、政策的试验区、发展的示范区,必然会加大举措、抓机遇、谋发展,国税部门将进一步落实税收政策,严执法、强征管,促收入,力争在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5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劳动保障局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从加强全县劳动保障能力建设入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经过全局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就五年来我局劳动保障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重点做了以下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人数由2005年的520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500人次;③各类职业培训由2005年的1020人增加到2010年的4118人;劳务输出人数从2005年的720人增加到2010年3651人。

(二)社会保障工作 1.企业养老保险稳中求进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单位由2005年的58户增加到的现在的68户,参保职工由5859人增加到7800人。特别是2009

运行中。

4.工伤保险稳步推进

工伤保险作为刚启动的险种,为了使这项工作稳步推进,开好头。我们首先抓住以煤炭、矿山高风险企业等重点行业,以农民工为重点对象,大力推进此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截止目前,工伤保险参保企业16户,参保人员1489人。

5.失业保险

我县失业保险共有参保企、事业单位3293人,在基金征缴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艰难运行,2010年共完成基金征缴270余万元,确保1252名失业人员能按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

6.农保工作前景喜人

从05年以来,全县有5162人参保,基金收入为61.2万元,累计为745名农民支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5.95万元。今后我们要紧紧抓住“瓦塘——魏家滩”大项目的实施、大工程推进的机遇,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参保的政策,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使农保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劳动用工监察和职工维权工作

1.高举劳动监察执法利剑,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在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创

业的用工行为,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农民工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我们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形象和地位有所提高。

2.畅通职工维权渠道,信访仲裁取得实效

为了增强职工维权意识,提高企业主执行劳动用工的自觉性,我局监察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到职工之中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职工维权知识,并专门购臵了2万元的投影仪和《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释义》光盘,在用工单位巡回放映;先后在兴县电视台播放专项行动内容,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悬挂横幅,散发传单,在各用工单位书写标语口号,公布维权电话:6322392,制作监管责任牌,公布了监管人的手机号码,营造了开展规范劳动用工行动的良好氛围,为企业职工畅通了维权渠道。

为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我局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有效发挥化解矛盾、协调劳动关系的功能,不断提高劳动信访争议仲裁的办案质量。改进了办案方式,坚持着重调解、及时处理的原则,做到了能调的不裁,该裁的不拖,确保在法定期限内结案。第二,积极创新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方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作用。经常主动与工会、企业协会协商,把三方机制贯穿于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仲裁工作的始末。五年接待来信来访1803件1803人/次,处理1803件1803人/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续订劳动合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社保基金管理,职工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均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方便了广大职工。

(三)讲政策,搞服务,坚持上门服务

以政策宣传为切入点,通过各种形式让职工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对集中办理的专门性工作,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集体办公“一站式”服务。去年在煤炭企业劳动用工整顿,企业改制等方面,通过与职工零距离接触的方式,面对面谈心,问题解决了,误解消除了,矛盾化解了。

(四)严措施,分责任,确保任务完成

年初签订责任状,将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班子成员采取分工负责方式,各负其责,围绕全面提升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这个总目标。立足现实谋化长远,拓宽思路,脚踏实地地从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着眼着手。紧紧围绕目标责任制这一中心,采取切实可行的种种措施,较好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欠缴严重,扩面迫在眉睫。由于我县是典型的贫困县,历史欠帐多,所以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欠缴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截止2010年12月底,全县参保单位共欠缴养老保险费3500余万元,相当于离退休人员3年应发放的养老金。造成欠费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个别企业

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就业门路,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了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的调查、收集、传递、发布工作;开展各类就业再就业培训,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二)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县社会保险的主要任务是扩大覆盖面,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社会保险的综合覆盖率力争达到60%以上。要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管理,要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三)要切实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工资分配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对恶意托欠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加强劳动监察和信访仲裁工作,把劳动争议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要全面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自身建设

十一五 培训总结 篇6

“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2006年到2010年是全面落实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年段,我局在宝坻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悉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干警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为教育培训目标,狠抓教育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的司法行政队伍。现将“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抓动员

为全面搞好司法行政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2006年以来,宝坻区司法局党委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市、区关于开展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了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一是面对不同形势,每年对全区司法行政干部进行了思想动员与再动员,使全区司法行政干部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司法行政干部素质的新标准、新要求与自身差距感、紧迫感,从而激发每位干警好学向上的积极性;二是5年以来,召开了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各个层面人士参加的座谈会12场次,广泛听取了对此项工作开展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向有关部门、服务对象发放意见(建议)征求表,广泛接议纳谏,收集整理了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的意见及建议48条;三是先后召开了局党委会17次,对5年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的具体细节问题做 1

了专题研究,切实保障了此项活动的顺利、稳步推进。

二、落实保障,强措施

我局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率先启动干部教育培训活动,做到了早部署、早行动。为了确保队伍教育培训有序开展,5年以来,先后制发了《宝坻区司法局关于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宝坻区司法局关于成立“三项制度”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为干部教育培训先后落实了专门的工作领导机构,落实了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强化了组织保障。沿着“管理定规矩,惠民激活力,目标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印发了《宝坻区司法局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宝坻区司法行政系统执法(执业)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20份,并落实了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保障达5万元;强化了间周学习、技能评比奖励、目标考核等制度,2006年以来,制定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达18个。为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内丰形多,有特色

(一)形式多样

我局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采取在岗自学、以会代训、理论研讨、参加社会继续教育、岗位练兵、应用技能竞赛等方式,充分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充分运用先进典型,反面教材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二)针对性明

为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依照机关、基层、业务部门三条线,把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按

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分批、分线将司法行政干警、法律服务工作人员轮训,不断提高其“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办事”的履职能力,最终实现机关干警能高质量办文办会、基层干警“一通六会”、法律服务人员办案熟练。据统计,06年以来,宝坻区司法局共举办局内各类领导干部培训117场次,新招录干警培训12人次,法律服务人员培训1232人次。有针对性地选送领导干部赴外业务培训13期,选派新招录干警外出培训12人次,组织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外出培训4期。

(三)时代性新

注重把干部教育培训和时代发展变迁以及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06年以来,围绕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先后开展了“法治理念活动”、“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执法(执业)大培训、岗位大练兵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培训活动。集中组织全区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等加强了与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划、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先后学习了近年来新出台的《 劳动合同法》、《物权法》、《 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达3部。

(四)实践性强

针对全区部分司法行政干警思想政治业务素养不高的实际,加强了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教育培训,坚持了每周局机关的政治业务学习和间周全局干警政治业务集中学习,先后组织干警学了《宪法》、《党章》、《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思想政治业务素养。宝坻区

司法局还注重了在开展处置突发事件、服务科学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先后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20场次,召开法律服务志愿者培训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培训会16场次,受训人员达1316人次,有效提高了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践行司法惠民的业务能力。

四、培训结果,有成效

通过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我局司法行政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明显改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近年来,宝坻区司法局在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行政干部的知识和能力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对司法干部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基层司法助理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法律专业的科班生,不能适应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由于基层司法助理员年龄普遍偏大,不利于司法助理员的专业知识更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小良镇“十一五”工作总结 篇7

“十一五”工作成绩与不足

2006年至2010年是我镇“十一五”发展时期,在这五年间,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镇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积极应对挑战,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我镇十五届人大会议的目标任务。

现将有关情况分述总结如下:

一、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镇年生产总值最高达8.05亿元,每年增长达4.3%以上,工农业年总产值高达6.56亿元,年增长达4.9%,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税收每年约完成三百多万元,经济得到平稳发展。

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镇社会各项事业均得到快速发展。

1、我镇人口出生率5.02‰,计划生育率:95.16%,自然增长率:3.14‰。

2、农业初具规模,形成水果生产、油粮生产、香蕉生产、套,电脑、语音室各一个,建起了下海、秦村、学堂、排岭、陂头、龙山小学和中心小学教学楼。建起了南华、南塘、北庄、陂头、秦村、龙山小学标准化运动场,小良中学投入400多万元建设教育教学工程,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和标准化运动场等。

4、全面完成小良派出所、司法所、国土所办公楼工程建设。

三、人民生活安定,文化氛围浓厚

“十一五”期间,我镇人民生活安定,文化氛围浓厚。我镇在文化娱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镇成功举办2008至2010年春节“和谐杯”男子篮球赛;在居委会的倡导下,我镇妇女群众每晚自发组织在镇政府前操场跳健美操,展现了我镇精神文明建议新成果。此外,镇还举办一系列的唱歌、象棋比赛。

广东省信息厅在我镇设立的信息产业体验中心、镇建立文化社区。

四、生活与工作环境

小良镇位于茂港区西北部,毗邻吴川覃巴镇与茂南鳌头镇,地势南高北低,属丘陵地貌。我镇管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6万多,土地面积56平方公里。南面紧靠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小良水土保持站。

我镇交通便利,东南面有325国道横贯境内4个村委会,镇村已通硬底化公路32公里。

我镇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西北面有沙琅江经过,镇内有山心水库,菠萝山水库,另建有农村机耕路。

2、体制问题:

1)上级政策与基层脱离。上级不断出台新政策,但由于基层机制不完善,相应配套措施跟不上,在执行上遇到不少问题,令基层政府无所适从。如计生工作,上级计生政策不断调整,但是对镇村的考核仍是老一套,上级下达的“四术”硬任务不完成就要降级挂黄牌。而计生法要求基层的计生工作由人治转向法治,过去那种“通不通三分钟”的强硬做法已行不通,镇村干部没有执法权,其职责只是开展思想教育,动员计生对象自愿做“四术”,而且要让计生对象有知情权,签名同意后方可实施手术。如此,按计生条例做不了,按法律不法做,按行政命令不行不通。

2)镇政府的责、权、利不统一。1994年分税制实行后,上级政府层层集中财力,有利益、有实权的部门如国土、教育、公安、司法等都实行垂直管理,而计生、殡改、社会治安、扶贫救济、修路修桥等要出钱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由镇级来承担。垂直部门的人权、财权镇无法干预,但相关的工作却要镇牵头负责这些工作的协调就显得非常困难。

3)各类达标检查泛滥。镇政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应付各类检查,造成镇干部整天疲于应检,而对于发展经济等主要工作却无暇顾及。

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巩固和发展效益好的水果、蔬菜及淡水、畜牧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形成具有规模的种养生产基地和销售系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壮大农村经济。

二、深入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开创企业新局面

改造旧工业,发展新型企业。塑料制品是我镇企业中的强项,但有的企业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我们对这些企业进行改造或关闭,同时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品牌战略,切实把产品做优,把企业做强,把产业做大。

稳定本地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对有意进驻我镇的龙头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它们征地难题、提供较为优惠的税收环境等,通过这些企业提高我镇的就业率,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关心弱势群体,加大以扶老、助残、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力度,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对农村特困户和五保户的家庭救助,努力解决困难户子女读书、就医、居住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切实做好救济救灾等工作。

2、完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倡人人参保,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使农民切实得到实惠。抓好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以“五五”普法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2、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确保工资、办公、最低生活保障等重点支出,完善镇财政信息化建设,提高财政结算中心的管理水平,加大镇村政务、财务公开工作力度,巩固减负工作成果。

3、加大计生工作力度,完成以下目标: 1)、杜绝计划外出生,争当“两无”镇。

2)、把计划生育率提升到95%以上,出生率降至9.8‰以下,自然增长率降到6.0‰以下。

3)、抓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把流出人员落实到每位干部的身上。

残联“十一五”完成情况总结 篇8

一、“十一五”工作完成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残联业务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执行《淮阴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淮政发[2007]53号),履行职能,团结拼搏,全面实现了“十一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目标,创建了国家和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区”、省级“社区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和省级“残疾人托养示范机构”、“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两个示范项目。

(一)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重视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把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纳入“爱心淮阴”建设重要内容共同实施,2007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民生帮扶“九大工程”,2008年将“助残工程”列入改善民生 “十大工程”,2009、2010年将助残重点工作列入全区为民办实事20个项目之一。《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实施后,区政府专门召开常务工作会议,研究、落实残疾人就业工作,将残疾人就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对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保障法》被纳入 “五五”普法规划,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和视察,提高了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意识。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协调运 作;各乡镇把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常抓不懈,有力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期间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残疾人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活保障。“十一五”期间,全区符合低保条件的3655名残疾人被优先纳入“低保”,达到应保尽保;低保标准农村由2005年的60元/人月提高到2010的160元/人月、城镇由2005年的180元/人月提高到2010年的300元/人月。有510名“三无”残疾人被纳入“五保”供养。根据省、市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文件要求,2009年全区建立了重残生活救助制度,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有1560名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并且低保标准比健全人提高15%;将4136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纳入生活救助,按照低保标准按月发放生活救助金。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和“安居工程”,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住房保障。在实施“安居工程”中,把农村残疾人户“草危房”改造列入重中之重,到2007年,共为农村残困户建房1506户3313间,占全区贫困户草改瓦的32%,残疾人户“草危房”全部改造完毕;城镇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残疾人家庭及时发放租金补贴,对购买经济适用房残疾人户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

医疗保障。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医疗保障水平,城镇残疾人医保参保率达到97%,医疗保险报销的最高限额已达12万元,同时降低城镇低保对象的缴费标准;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重度残疾人和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对低保家庭残疾人就医实行“四免四优惠”医疗服务。逐步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全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2010年1月1日起为全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按月发放护理补贴,农村每人每月50元、城镇每人每月100元,由区残联会同银行部门按季度打卡发放。

老有所养。2010年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

(三)残疾人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保障残疾人享有岗位技能培训的权利。在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坚持“政府主导、区残联领办、乡镇残联联办、社会广泛参与”的培训方针,采取“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的培训原则,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将残疾人技能培训纳入区委、区政府改善民生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动员各乡镇、区直各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其次,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力转移之中,给予培训费用减免;教育部门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技能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开展结对帮扶等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有关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培训;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积极参与残疾人技能培训。通过不断创新残疾人技能培训机制,乡镇人民政府和政府其他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等共培训残疾人720人。

再次,由区残联根据残疾人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农村的特点,针对不同地缘、资源情况,在农村乡镇每年举办残疾人种、养、加业“科技扶贫”实用技术培训。在城郊乡镇利用地少人多,靠近市区,服务性就业岗位充足的便利条件,举办残疾人修自行车、修鞋补鞋、理发、豆制品加工经营等职业技能培训。共举办21期,培训学员477名。

第四,区残联单独设班培训。区残联加大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租用区特教学校教学场地800㎡,建立“淮阴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添臵电动缝纫机40台、盲人保健按摩床12套、电脑30台,购臵70张床铺和被褥,以及 炊具、餐具等生活用品,单独举办残疾人“服装缝纫裁剪”、“盲人保健按摩”和电脑知识培训班,一次可接收70名残疾人学员培训和生活。培训班每年举办三期,每期培训三个月以上,每期培训学员50名左右。学员培训期间包吃包住,费用全免。“十一五”以来,区残联自主办班培训学员228名,学员的就业率达百分之一百。

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十一五”期间共技能培训残疾人1425名,完成目标142.5%。

保障残疾人享有充分就业权利。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精神,为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采取如下措施促进残疾人就业:

一是积极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要求,全面推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依法调查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劳动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年检、监督各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财政部门将全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纳入财政预算,企业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统一代征。通过贯彻执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全区累计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215名。

二是积极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根据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政部门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指导;税务、劳动、工会、残联组织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在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合法权益。全区已兴办福利企业7家,累计集 中安臵残疾人就业322人。

三是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把残疾人个体创业纳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凡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为实现再就业目标购买的就业岗位,优先提供给适合岗位要求的下岗残疾职工。区残联将本区内有求职愿望的残疾人登记入册,免费办理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列出专款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劳动保障部门将残疾人就业工作纳入全社会就业工作安排,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工商部门对申请从事个体工商业的残疾人,简化办理手续,优先核发营业执照,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3年内免收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城管部门在场地、摊点、摊位安排等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方便。残疾人个体从事劳务、服务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从事商业经营,营业额小于1万元的,给予减免税照顾。农村信贷部门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十一五”期间,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107人。

四是组织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各乡镇、各部门将残疾人纳入劳动力转移计划,积极帮助残疾人劳务输出。区残联通过定向培训、职业介绍、“南北挂钩”、邀请外地企业来淮招工、参加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残疾人劳务输出达430人。

“十一五”以来,通过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实现劳动就业,累计帮助残疾人就业1074人,完成目标107.4%。

保障残疾人脱贫奔小康的权利。将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助残工程”和“脱贫、破零、超千”三大攻坚工程以及乡镇考核目标,通过组织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残困户实实在在的帮助,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区残联在吴城镇头庄村、韩桥乡湖滨村、吴集镇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三个“残疾人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扶持残疾人户进基地100户以上。“十一五”期间共帮扶1057名残疾人脱贫,完成目标105.7%。

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围绕2012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和特殊教育等业务范畴;将残疾人康复经费按辖区人口每人每年0.3元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部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区政府成立了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小组和淮阴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全区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搭建了组织推动和技术保障平台;全区21个乡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54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康复站,选聘了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和康复员,完善了乡镇、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组织管理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训练服务网络;累计投入26万元为社区购臵康复器材,投入10.5万元配臵轮椅、座便椅、拐杖等康复器械供社区残疾人使用,投入5.8万余元为区残疾人用品用具服务中心购臵货源,以方便广大残疾人用品用具的 选购,全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社会化服务体系。区残联积极实施“康复工程”,确立区阳光医院为残疾人“复明工程”定点扶贫医院,市三院为“精神病免费给药”定点扶贫医院,确立“市博爱康复中心”为我区聋儿定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机构,市妇幼保健院为肢残、智残儿童定点康复训练医院。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十一五”期间已累计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596例,其中免费复明手术1149例,发放盲杖30根,为87名低视力患者配戴了助视器;为听力残疾人免费配发助听器102只,帮助57名聋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60例,区政府《关于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经费救助的通知》(淮政发[2009]18号)文件出台后,救助贫困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12例;为下肢重度残疾人配套捐赠轮椅880辆,安装普及型大、小腿假肢68条,对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321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365人,麻风病畸残矫治手术3例,向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10890余件。

通过建立社会化康复训练与服务体系和区残联实施重点康复项目,全区已有24000余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十一五”残疾人康复目标全部超额完成。

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区累计救助贫困儿童少年入学190名,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已达到98%以上。在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段,进行劳动预备培训,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贫困残疾学生给予助学贷款和 给予2000—3000元生活费用资助,累计资助大、中专学生25名,资助资金5.5万元。

(四)残疾人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区残联在完善 “劳动就业服务所”、“康复服务指导站”、“用品用具供应站”等“四位一体”工作机构基础上,2009年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招聘1名法律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2009年投资265万元建设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投资450万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残疾人托养中心正在筹备,2011年投入使用。残疾人事业经费每年按照不低于6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2007年投入5万元更新了区残联电脑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区残联独立门户网站和残疾人数据库;2008年安排10万元为乡镇残联添臵了电脑、打印机和互联网接入设备。在创建省级“白内障无障碍区”活动中累计投入105万元用于创建经费,投入60万元用于创建省级“残疾人康复先进区”。各乡镇均配备了残联理事长,2010年3月在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选聘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并持证上岗,每人每月发给600元生活补贴。各村(居)委会普遍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并配备了残疾人专职委员,全区已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完备的残疾人服务体系。

(五)残疾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十一五”以来,通过康复医疗和实施重点康复项目,提高了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了自食其力的本领,有6400余名残疾人改善功能,融入社会。通过残疾人的义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残疾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有25名残疾学生 走进大中专校门。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就业,提高了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增加了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孙以明、汤如虎、张守春、徐海燕等11名盲人通过保健按摩培训,有2人在家开办“盲人保健按摩所”、有9人外出打工;刘中华、陈生林、林兆生、张明莆等一批残疾人通过帮扶,已成为当地致富能人。通过不断开展宣传文体活动,选送2名残疾人在省歌咏比赛上获奖,有8名残疾人在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有1名残疾人亲友当选中残联代表大会代表、省残联专门协会副主席,有3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特别是我区赵集镇残疾人运动员陈业刚,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夺得反曲弓站姿射箭个人铜牌、团体银牌,为祖国、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通过改善民生,扶残解困,保障残疾人生活,残疾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残健共融,共同建设小康社会。通过 “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大力宣传残疾人自主创业、回报社会的自强典型和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浓烈氛围,激发残疾人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残疾人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主要工作体会:

经过五年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政府是主导。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本地残疾人事业特点,制定发展计划,强化政府行 为,督促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几年来,我们每开展一项重要工作、采取每一项重要措施都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从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的批转实施,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制定落实,改善民生“助残工程”的实施, 到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无不体现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有关残疾人重要活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都能亲自参加;区人大和区政协多次组织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视察;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参与残疾人工作研究,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议,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难题;各乡镇党委、政府把残疾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残疾人事业,部门协作是关键。残疾人遍布各个地方,残疾人事业渗透各个领域,是涉及各个部门的综合性事业,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能够全面涵盖的,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本部门相关业务工作之中,制定计划,同步实施。实践证明,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对开展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参与是合力。我区残疾人约占社会总人口的5.63%,有残疾人的家庭占社会家庭的五分之一,残疾人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所有的部门、单位、组织开展工作都会与残疾人发生联系,因此,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需 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级残联需务实。残疾人联合会在发展残疾人事业、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中是主角。几年来,区残联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弘扬“团结、创新、实干、自强”的精神,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正是有了这些务实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才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还滞后于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还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付出加倍的努力。当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和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还需要配齐配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残疾人的特殊要求难以满足,一部分残疾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我区残疾人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就业工作难度大;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仍很艰巨;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既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也需要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继续给予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二、2010工作总结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残联精心指导下,我们区残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和省、市委1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为目 标,以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为抓手,达到或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一)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1、全面贯彻重残人员生活救助政策。根据市民政、财政、卫生、残联《关于对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的通知》精神,2009年7月1日建立了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生活救助制度,今年初将不符合低保条件而纳入低保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从低保对象中分离出来,实行低保和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分开操作,目前,全区重残人员纳入低保的有1560人、纳入生活救助的有4136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的目标任务。

2、认真落实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为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政策要求,区残联于3 月份在全区进行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普查登记,共查出符合发放条件的残疾人(视力一级、肢体一级、智力一级、精神一级)885名,省补资金91.87万元已经到位,残疾人护理补贴已由银行部门打卡发放,完成了目标。

3、确实抓好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政策。4 月份,区政府出台《关于印发淮阴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淮政发[2010]61号),第五条中规定: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由区政府为其代缴纳最低缴费标准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6月30日,全区举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首发仪式,首批60岁以上残疾人领到了养老保险金,残疾人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使“老有所养”这个夙愿变成现实,完成了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险补贴任务。

4、努力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通过协调,目前全 区精神病患者住院、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矫治手术等康复项目已纳入医保报销目录,完成了目标任务。

(二)加快构筑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突出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是是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市要求,区残联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9月2日,区政府专题召开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将残疾人托养中心纳入区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整体考虑,在王营镇老年公寓南侧规划建设残疾人托养中心,占地面积7亩,规划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目前已通过发改委立项审批,办理了规划许可证,土地证正在审批,建设图纸已提交设计,达到了序时进度要求。

二是突出残疾人康复服务。第一,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已投入使用,首批开展了聋儿语言康复训练项目,完成了目标任务。第二,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服务,目前153名残疾儿童全部在机构接受免费康复训练治疗,完成目标任务的100%。第三,大力推进“三助一给”康复项目,救助贫困家庭聋儿20名进行免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助残日”期间为50名听力障碍老年人捐赠助听器,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捐赠彩电50台,为贫困下肢重度残疾人捐赠轮椅车250辆。在成功创建省级“无白内障示范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活动,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150例。根据与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的《贫困精神病患者药品救助实施办法》,自2007年7月份开始对我区31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连续免费给药三年,经费由区财政负担,截至今年已成功运作3年,“三助一给”康复项目全部超额完成任务。三是突出残疾人就业解困服务。通过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已累计培训残疾人217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5%。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招聘会、集中安臵残疾人就业和组织残疾人外出务工等途径,全区新增残疾人就业22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通过开展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和创建区残联残疾人扶贫基地活动,全区已累计帮扶残疾人脱贫169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

(三)加强残联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3月份进行了乡镇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工作,全区21个乡镇和开发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已持证上岗。二是加快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乡镇残联全部配臵了电脑和互联网设备,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三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证换发工作,严格评定标准,规范发证程序,完成了二代证换发任务。四是继续加大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力度,目前,全区已采集基础信息52000人,残疾人入库人数达到规定比例要求。五是抓好残疾人维权工作,区残联专门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残疾人维权工作,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得到有效维护,今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残疾人集访和越级上访案件。六是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地税代征保障金170万元。

三、“十二五”计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 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立足眼前,着眼长远,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不断构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长效机制体制,进一步缩小残疾人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必须树立“总结、提升、创新”的理念,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方法,实现残疾人事业五个转变: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从一般性向长效性,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康复

1、力争用五年时间到2015年末,完成全区5.2万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并制订落实“个性化”服务方案,录入信息化服务平台。2、21个乡镇和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科(室)、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选拔培养具有初、中级技术职称的康复工作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22人。村(社区)康复站设臵达标8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100%、建档率达到80%,接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到80%以上。

3、残疾人办证率达到80 %。围绕实现 “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认真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项目。21个乡镇和开发区全面开展“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阶段评审工作。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机构康复训练率达到30%、社区康复训练率 达到30%、家庭康复训练率达到40%,机构康复训练与服务建档率达到100%。对有康复训练需求的肢体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100%。开展成人智力残疾康复训练工作。

4、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在主城区建立1所“阳光家园-康复工场”,全区范围培育打造康复示范村(社区)30个。

5、充分发挥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加大三级预防干预宣传力度,完善聋儿康复工作体系,经过训练的脑瘫儿童和聋儿言语能力和智力发展较之训前有明显提高,进入普幼小率达到70%以上,每年定期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培训。

6、配合卫生、民政、医疗保险部门和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7、巩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创建成果,具备手术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白内障患者95%以上达到手术复明,超额完成市残联下达的配用助视器及家长培训任务,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

8、开展省级“精神病防治无障碍区”创建活动,精神病患者检出率6‰、监护率95%以上、显好率80%以上,社会参与率65%以上,肇事率下降到0.02%以下。全区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医疗救助。

﹙二﹚教育

1、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符合普教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与当地健全儿童少年同等水平,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人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

2、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1000人次。特殊教育的学前教育、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

3、积极开展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保证残疾学生不因贫因残辍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保障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100%接受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4、在普通中、小学校推行随班就读和设立特教班;把淮阴区特教学校办成一所集聋教、盲教和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教中心。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特殊教育机构。

﹙三﹚培训与就业

1、根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本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比较充分就业,鼓励、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使残疾人就业率不断提高。

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行按比例安臵残疾人就业,依法征收、严格管理、合理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的范围。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残联等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能力评估、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登记失业、求职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4、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财政、残联等部门要认真组织 实施对吸纳贫困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对残疾大中专学生见习给予生活补贴,对灵活就业的残疾人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对残疾人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介机构介绍残疾人就业给予职介补贴,对贫困残疾人个体从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残疾人予以资金扶持。各级政府要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非公益性岗位、优先租赁场所等形式安臵残疾人社区就业。

5、民政、国税、地税部门要将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列入福利企业残疾职工计算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加强对福利企业的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开办福利性工疗机构、庇护性工场,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6、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10家。工商、公安、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卫生、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盲人按摩行业的管理,规范盲人按摩场所。做好医疗按摩人员技术职称评审工作。

﹙四﹚扶贫救助

1、完善贫困残疾人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民政部门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适当提高特困残疾人“低保”和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孤残、老残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保障水平,“三无”残疾人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财政部门要适当提高对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标准。

2、扶持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对贫困残疾大中专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中专学生实施帮困助学。

3、残疾人全部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

4、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要给予一定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镇“低保”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

5、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展贫困残疾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扶贫部门在农村扶贫开发项目、实用技术培训、扶贫资金安排上优先安排残疾人,并认真落实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残困户脱贫1000户。

﹙五﹚托养

1、建立以集中托养机构为示范,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2、发挥各级公共资源,满足各类残疾人的托养需求。引导社会资源开展托养机构建设和托养服务。

3、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1年要建成并投入使用,指导和管理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乡镇残疾人托养管理﹑指导和示范机构10个。

﹙六﹚维权

1、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残疾人法律法规纳入“六五”普法教育。

2、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广泛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进一步改善残疾人权益保障状况。

3、加大对全区残疾人优待和优惠政策的落实监督及检查力度,做到检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

4、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听取残疾人意见,了解残疾人需求,协调解决残疾人困难,为维护 残疾人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服务。

(七)文化体育

1、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进全社会的助残意识,培育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推动信息交流无障碍工作。

3、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机构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有效的服务,多层次满足残疾人的文化需求,开展特殊文化活动。

4、落实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组织残疾人开展残疾人健身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质。

5、进一步做好残疾人体育人才的选拔,开展经常性的培训。

﹙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服务指导、康复训练﹑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辅助器具供应﹑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综合服务需要。

﹙九﹚无障碍设施

1、推进公共设施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家庭生活无障碍建设。

2、加强无障碍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新建或改建社区住宅、公共设施时,主管部门、业主及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要提高无障碍意识,认真听取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机构的意见。

3、有关部门要依据法规、规定,对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已损坏无障碍设施及时修复,确保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十)组织建设

1、建立和完善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规范化、服务型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作用,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

2、加强对残疾人干部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建立优秀残疾人人才数据库,选拔更多的优秀残疾人从事残疾人工作。

3、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情况和基础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

4、依托区政务外网,完善区残联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构建与上级残联和区政府各部门横向信息交换平台和覆盖全区残联系统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四、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局之年,我们区残联将紧紧围绕上级残联目标和区委、区政府“爱心淮阴”、小康淮阴的总体要求,立足眼前,着眼长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省委和市委11号文件,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优化残疾人事业发展环境,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打基础、开好局。

一、制订《淮阴区“十二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 根据中、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本区实际,制定适应我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十二五”纲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去,加大投入,真正使残疾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三是以“两个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四是要围绕残疾人生活达小康,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五是要把眼前和长远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预期目标上要实现五个转变:

一、从救助型向福利化、制度化转变,二、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三、从一般性向长效性转变,四、从少数人得实惠向全体残疾人普遍受惠转变,五、从初步型、过渡型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二、康复工作

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者队伍,开展全区残疾人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录入残疾人信息库服务平台,为“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康复“个性化”服务打基础。

2、投入10万元,新建3个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培训康复工作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乡镇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站总体达到5个,“十二五”末乡镇全部建成。村(社区)设臵康复站达20%,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

3、继续实施“三助一给”项目,免费安装助听器20只、聋儿语训30名,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00例,为下肢重残捐赠轮椅车200辆,为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给药300名。

4、继续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残疾儿童机构康复率达到100%,开展残疾儿童家长定期培训四期。

5、进一步完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服务功能,康复项目由 1个增加到3个以上。

6、努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人住院服药﹑各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矫治手术、辅助器具适配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贫困残疾人进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

三、培训就业工作

全年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3—4期,培训残疾人100人以上;开展农村残疾人科技扶贫培训6期以上,培训残疾人200人以上;区残联单独举办残疾人“电动服装缝纫”、盲人保健按摩、电脑知识等培训班3期,培训残疾人150人左右。通过培训,促进残疾人就业200人以上,新开办盲人保健按摩场所3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争达200万元。

四、扶贫救助

1、利用社会助学、彩金助学、阳光圆梦等助学项目,救助残疾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救助10名以上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困难残疾考生接受高级中学以上教育。

2、动员和组织全区乡镇、机关结对帮扶160户以上残困户脱贫。

3、协调民政部门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按时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

五、托养工作

1、区残疾人托养中心2010年12月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7月投入使用,设立托养床位100张以上,托养残疾人100人以上。

2、乡镇建立托养机构5个以上,开展日间照料或全托服务。

六、宣传文体工作

1、召开淮阴区第四届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新一届主席团和执行理事会。

2、举办一届全区残疾人运动会,选拔一批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上一篇:关于举办庆祝国庆60周年歌咏比赛晚会的通知下一篇:夏天真有趣的主题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