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作品《蛙》读后感字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莫言获奖作品《蛙》读后感字(通用10篇)

莫言获奖作品《蛙》读后感字 篇1

小说把镜头定格在了农村,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通过蝌蚪与日本作家的来信来贯穿整个始终,虽然比较传统,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这条线。特别是姑姑在小说中多次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每每搬出与日本人作斗争的事情,让人会心一笑,可爱与可悲。比照现实,周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一件事从小讲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而故事的开始就新颖逗趣地写到“命名”。名字在每个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乡这个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诙谐的形势存在,好像我们小时候随口给别人起的外号。

故事从一开始的阴暗到后来的荒诞,只是从蝌蚪与小狮子的来回高密乡就完成了,又通过堂吉诃德来串烧,虽然我觉得衔接有点困难,尤其是蝌蚪性格的变化让人惊讶,作为一名军人,怎么会被一小破孩追跑,而这人早前还能用军人的身份劝架?总之,最后我觉得是愈往荒诞发展,可通读下来,也能与现实接轨,不得不说现实与荒诞也许只隔一线。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独》,通篇的荒诞奇幻,真真假假,演绎了触目惊心的现实。

莫言作品蛙读后感 篇2

青蛙,象征着一种生殖能力,当夏夜来临,那田野里的蛙声,预示着节气,也预示着生命的蓬勃。刚好,娃也念蛙,造人的女娲也念蛙,蛙,似乎代表着生命的繁衍。

一代繁衍一代,是最自然的事情,也是最神圣的事情。当我们在街上看到,那些长得就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父子母女时,就不得不感慨生命的神奇和基因的伟大,下一代,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另一个重新开始的自己。

年轻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万心,是整个高密东北乡的接子娘娘,她的柔软的双手,迎接了无数的生命。

但是,计划生育打乱了一切,她从生命的迎接者变成了生命的扼杀者。历经红二代、叛徒未婚妻、走资派姘头各种称呼的姑姑,对于党,对于政府确实无比的忠诚。对此,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情感,反正政府交代下来的事情,姑姑绝对照办,并且卓越完成,或许这种感情有点像永远不投反对票的我们几十年的人大代表申纪兰。

一个又一个的违反计划生育的孕妇,在姑姑手里进行了大月份引产,几千个本该出生的生命被扼杀在娘胎,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月份很大的孕妇,很多就死在了手术台上,很多的家庭,譬如陈鼻家,也家破人亡。姑姑执行计划生育的工作雷厉风行,绝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

当姑姑退休了,她却开始害怕了,她知道自己手上沾了太多的鲜血。于是她开始害怕青蛙,因为青蛙卵和青蛙叫都让她想到了孩子。她嫁给了一个民间艺人,开始捏娃娃,每一个娃娃代表每一个被她阻止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

而计划生育,甚至导致了很多诸如代孕母亲和“二奶”“三奶”的事情,人们的价值观在遭受着冲击,淳朴的高密东北乡似乎也变得遥远。

这是一个关于计划生育的故事,也是一个反思计划生育的故事。

读罢整本书,我的感受是,莫言在题材的选择上,我觉得是很讨巧的,他在讲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他在批判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以,你会觉得这本书很真实。但是,就此而已,不知道我是不是文化水平不够。

从文风来看,莫言是幽默诙谐的作家,无论是一堆用人体器官的名字看,还是那些疯疯癫癫的村言俗语,还是自私阴暗的心理描写,很真实,很讽刺,很刻薄。

而从整本书的写作结构看的话,我觉得很有创新,用信的方式,贯穿小说的情节,并且可以从客观的叙述中抽离出来进行某些评论抒发某些感情。而最后的剧本,更是可以交代一些人物的心理情感,比如陈眉,而不显突兀。剧本比小说还要夸张,使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清晰。

莫言《蛙》读后感字高中 篇3

这部小说,倘若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变。姑姑本是一名医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身份发生着改变;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姑姑的言行发生了改变。

姑姑是当时村里真正意义上的产科医生,“科学”的化身,她学习妇科知识归来,好似左手扛着把大刀,破旧,挥刀赶走那些接生靠经验、靠蛮力的害人产婆,右手是从观音菩萨那借来的杨柳条,对于产妇和她的家庭来说就是能救苦救难,把产妇从生死边缘拉回来。姑姑的形象如同寺庙里供奉着的送子娘娘,甚至被神化到开的一剂药就能改变胎儿的性别,那段日子里,村民们对姑姑是敬重的,信赖的。但随着后来姑姑成为了抓超生的负责人,村民们见她似见瘟疫,躲着、怕着。被她抓着后,骂骂咧咧着,痛恨着。这部小说其中一妙之处就在于,里面的人物所做的事情,你无法仅用一对或错,就给他们拍板定论。这些人物的做法,有很多堆砌起来的因。品读的时候,你的是非观告诉自己,这件事情是错的,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你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叹息他们的结局,正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悯之处”。

小说前半部分对“蛙”的提及并不多,以致疑惑这部小说与蛙有什么关联,无非就是“蛙”与“娃”是谐音,“女娲”的“娲”与“蛙”是谐音,到此小说并无太多提及了。直到一个小孩子把一只蛙丢到了姑姑身上,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姑此时却面如死灰,这件事作为引子,道出了与蛙的故事。人们总笑命运捉弄人。姑姑很喜欢小孩,最爱听初生婴儿的哭声,可是当她退休那晚,在酒精的作用下,那些蛙的叫声好似孩童的哭啼,却让姑姑惊吓得只剩下半条命。或许在抓超生的那几年,姑姑的爱党爱国,让她抓起超生来,义不容辞、铁面无私,不管如何无情的让怀胎数月的妇人拿掉孩子,也都腰杆挺直。但是那晚,她“解甲归田”,此时的她变回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站在这样一个角度,她之前做的所有“狠心事”,一下子变得不可饶恕,她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她夺取了无数无辜未出世婴儿的生命,手上沾满了鲜血。都说人在老的时候就会回首自己的前半生,也悔恨懊恼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作为一个曾经那么喜欢孩子,把许多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产科医生,之后抓超生时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一个刽子手的行为。那些蛙此时无疑就是来索命的婴儿,他们叫的那么凄惨,抓着姑姑的头发,拖着她的腿,在姑姑看来,她要还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的姑姑内心有多么的惊慌失措与害怕,可想而知。在那一晚,大手的出现,在姑姑眼里简直就是一束圣光,把她从恐惧中解脱了出来,这也就解释了后来姑姑为什么会愿意嫁给外貌平凡无奇的大手。

那一次过后,姑姑变得精神恍惚,没有了之前的精气神。也彻头彻尾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相信世上有投胎轮回一说。命运更巧合的是,姑姑的丈夫大手是一个捏娃娃高手,捏出来的每个娃娃都神态各异,好似真人。于是姑姑依照自己脑海里想象的每个被她亲手“扼杀”的未出生婴儿的样子,指导着丈夫把他们捏出来,在屋里供奉着。之后,以前被姑姑堕胎的每一家,有新生儿诞生了,姑姑就认为是捏的娃娃终于投胎了。这,是姑姑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姑姑的变,让人唏嘘不已。被迫失去腹中胎儿甚至是搭上自己性命的孕妇,是那个年代的受害者,但谁想过,姑姑这类人在当时也只是一杆枪,同为受害者。

坊间流传着蛙和人类是同一祖先,在作者描述的蛙养殖场里的池子里,这种说法被“验证”的淋漓尽致,它们的蛙叫声,它们结合的方式,仿佛如果人们对已被科学论证了的人类起源论有了一丝动摇,也不足为奇。当你以为蛙养殖场这段情节只是单纯与“蛙”呼应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是引出小说故事在新时代下,与“孕”的那些事有关的新篇章——这个蛙养殖场,背后实际上是一家代孕公司。而所描述的代孕流程,与前面蛙池的分类无差,相似得令人咂舌。小说的第一视觉“我”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也就是姑姑的手下,也十分喜爱孩子,可是偏偏命运像捉弄人一般,小狮子难以怀孕,体会做母亲的感受,但是她又想弥补“我”的遗憾,想为“我”传宗接代,竟然瞒着“我”跑去找了代孕。而在这个故事里,对于“我”猛地醒悟小狮子找代孕的那一段情节,现实的进行时与记忆的零碎在拼凑,两条线的平行描述,可谓是妙。

到了小说结尾,命运抓弄人的戏份被推向了高潮,前半生有一半在抓超生的姑姑,成为了代孕的帮凶,亲手接生了这个代孕的孩子,这是多么让人觉得荒唐可笑的事情。

这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被塑造的十分立体,不是单面性的,每个人都有他(她)的好坏面,有着人性的弱点。小说有很多描写,把旧时候人们对于传宗接代的欲望展露无遗。每个人都有着他们遮遮掩掩不想为人所道的一面,正如姑姑____时期曾是红卫兵的一份子;姑姑的好助手小狮子跟着姑姑抓超生,后来却瞒着大家偷偷跑去找代孕;主人公“我”忠军爱国,正义,时刻谨记自己军人的身份,从不敢做越池半步的事情,但后来传宗接代的想法越发强烈,最终动摇了自己坚定的心,成为了生下非法代孕孩子的帮凶。

莫言蛙读后感 篇4

和许多人一样接触莫言的作品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是诺贝尔的巨大光环将我的目光汇聚到了莫言身上。那时的我对诺奖怀着一份神秘对莫言怀着一份好奇。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方面的新闻关注的太少。莫言的《蛙》很早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这些却是我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知道的。

诺奖评委对莫言作品的评价是带有浓重的魔幻色彩。我怀着这份对魔幻色彩的好奇对莫言的好奇同时也是对神秘的高密东北乡的好奇读完《蛙》。这是一本凝聚莫言十几年心血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的姑姑的原型。许多读者读完后都说姑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疼恨年轻时候姑姑的冷漠固执,为了自己负责范围内的计划生育零超生记录硬生生拉着怀孕七个月的妇女去引产。他们说姑姑那时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心理没有一丝的同情心。他们也为晚年时的姑姑感到同情,一个风烛残年精神已经不正常的老人,满头银发,艰难的挪动着臃肿的身躯为自己前半生犯下的罪孽去赎罪的老女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一生没有孩子,她恐惧着。粘在手上的血,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净?被罪感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

我跟许多读者一样也对莫言刻画的姑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在合上《蛙》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不仅仅是姑姑为计划生育走街串巷,无数的蛙将她包围和她颤颤抖抖摆放泥人的情景。我脑子里浮现更多是陈鼻。这是一个悲惨的人物。

陈鼻是万小跑的小学同学也是神秘的高密东北乡人,由于母亲是外国人陈鼻身上也有几分外国血统。他鼻子高大所以起名就叫陈鼻。年轻的时候陈鼻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可以一人独闯广州贩手表回老家卖那时候手边是奢侈品的只有那些追求时髦的年轻人戴手表,就想今天那些追求非主流的年轻人在脸上来个纹身一样。他可以一人独闯哈尔滨批发香烟回老家卖。当时的陈鼻是村中少有的万元户。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叫王胆身高不到一米让人觉得是侏儒症患者。妻子主管销售他批发回来的香烟,在当时卖香烟不是今天随便在街头小店就可以,那时王胆在脖子上挂着一个自制的小木头箱子可以上下合上里面用铁丝一层层的夹着香烟那形象就是我们在《上海滩》中看到的街头卖烟者,当时陈鼻有了自己的女儿,可在那个“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严重糜烂心灵的年代,陈鼻也是一样每天都想着要有个儿子。但是不巧的是他长在的计划生育的严打时期。姑姑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在她负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例违反计划生育的案列。陈鼻想尽办法做梦都在想着自己抱上儿子的日子。不久王胆就偷偷的怀孕了,这件事没有瞒过姑姑,也触怒了这位计划生育负责人。可那时万小跑的妻子由于想儿子,在生了一个女儿后也偷偷怀上孩子。万小跑是姑姑的侄子,姑姑怕让人家在背后戳脊梁骨将所有的心思放到了万小跑身上。在处理了自己侄媳妇的事情的时候王胆已经怀孕七个多月了。他们知道到了姑姑处理他们的时候了就想法让王胆藏了起来想躲到孩子出生。那时全村上下都在搜捕王胆。

到了东北乡水蜜桃成熟的时候,那年东北乡水蜜桃大丰收。连天的雨浇在农民心头却怎么也喜悦不起来。连天大雨河水暴涨没有批发商,即使有收购的车也开不进村。面对散发着股股腐烂味的水蜜桃,每一个农民心头都是在不断的绞痛着。这一筐筐的蜜桃都是农民的心血县政府人员想尽办法不能让最不想见到的事发生,他们联系了批发商来批发村里的水蜜桃,不过所有村民要将桃子运输到河对岸的村庄价格也是去年的一半。就是这样的一个消息对于那时的村民无疑就是雪中送炭。瞬时间河面上热闹了起来,有自家的船,有竹筏,有临时用充满气的轮胎自制成的运输工具。叫声,喊声压过了雨声。河道里弥漫着桃香和暗暗血腥。陈鼻就是利用这个时间想将自己的妻子王胆运出村,他们将王胆装在了盛桃子的框子中。拼了命的撑着竹筏,可再精灵的耗子也躲不过猫。姑姑带着计划生育的队伍从后面紧追了上来。其间开始了激烈的争斗。王胆怀孕快八个月了在这种环境下不知是碰撞还是惊吓,姑姑看到了从她腿脚上留下的血。经历了侄媳妇引产大出血的死亡后姑姑害怕了,作为一个妇产科医生他知道王胆要早产了。她踏上了陈鼻的筏子去给王胆接生,雨依旧下着,好似更大了。陈鼻筏子边的水被血染红了。一阵阵血腥味肆意开来,在雨点捶打的河面上溅起串串血珠,孩子生下来了是个女孩王胆没有活下来。陈鼻心中对儿子的期望撕裂了,脸上的肉紧绷着,眼神里带着遗憾。王胆死了也让他的神经开始不正常。在孩子出生后的一个多月里,陈鼻没有关心过这个王胆用生命换来的女儿。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是姑姑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个孩子。陈鼻开始酗酒,不停地到计划生育办公室闹事。当时的陈鼻沉浸在伤痛和失望之中,我开始有点同情他,同情他生活的年代。我希望伤痛过后他能振作起来,我想陈鼻最后应该会振作起来再找一个老婆,而且用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大老板过着幸福的生活。怀着对陈鼻结果的期待继续读着。可是下面的事最终将陈鼻推上了崩溃,也击碎了我对陈鼻对那时社会的美好的想法。

十七八年后陈鼻的两个女儿长大了,由于陈鼻的外国血统两个女儿很漂亮,成了人见人夸的对象。陈鼻慢慢好了起来。姐妹一起去了南方的一家服装厂打工,陈鼻没有再找老婆,在他心里两个女儿撑起了他对生活的那份热情,他会以他的两个女儿为荣,两个女儿是他最后的精神支柱。

就是在那一年陈鼻没有躲过一场劫难,从此在没有振作起来。两个漂亮的女儿工作的那家服装厂起了大火烧死五人,伤了两人。陈鼻的大女儿烧死了,小女儿抢救过来了却再也不是那个花季少女严重的毁容。莫言没有写接下来几年陈鼻是怎么度过的我能想象一个本来神经就有点不太正常的父亲在听到这噩耗时会是什么场景,他会哭,会惨叫,会酗酒,会崩溃,会有流不尽的眼泪。

等到陈鼻再一次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是万小跑去一家饭馆吃饭的时候那家饭馆叫“唐吉可德”饭馆。现在的他头顶光秃,脑后长发披散,几乎是塞万提斯的发型。他脸型干瘦,两腮干瘪,那个鼻子更加突出的大。他衣着古怪,非袍非褂脖子下围着一圈白色的泡泡纱之类的织物,佩戴者一把生了锈的长剑,旁边有一条又瘦又脏的狗。他在“唐吉可德”饭馆里扮演唐吉可德?他已经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对眼前的这一切已经麻木,心中已经空了不在有年轻时的豪情壮志。这让我想起了《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这个有理想追求的青年奋斗半生最后看到他的时候他会在别人葬礼上给人家抗纸人撒纸钱。颧骨突出,双眼凹陷,弱不禁风。他们都是时代社会的见证吗?

陈鼻出了车祸,目击者称他是自己向疾驰而来的警车冲上去的。他疯了吗?他真的吧自己当成了唐吉可德了吗?他在为正义驱打面前的怪物——警车吗?在后来的医院抢救中陈鼻对来看他的同学万小跑,李手说了句“你们为什么要救我,否则现在我已经死了”。他没有疯他失望了,他对这个原来充满激情的社会失去了信心,他不在抱有一丝的怀念和眷恋,他忘记了自己的小女儿还活在世上。或许死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解脱。在他眼里每天升起的太陽都是血的颜色,周围一切都阴森森的。他时刻都听到王胆在下面叫他的声音。

陈鼻残废了,陈鼻疯了。集市头上那不足一平米的地方成了他生活的场所。每天他都会放在面前一只碗在那乞讨,蓬头垢面,身边有一只斑点流浪狗,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乞丐,成了被人漠视被社会遗忘的人。看到这我心中有种奇妙的酸楚在拨动着那根亲情感情的弦。看到感人的场面我很容易感动的落下泪水。你可以想到原本幸福的一个家庭最后死的死,毁容的毁容,疯的疯,没有一个完好的在这个社会上。我在脑海中想像出陈鼻最后的生活场景,我真的很为他同情,我想现实中我见到他我会低头向他的碗中放上钱。后来万小跑见到陈鼻将身上唯一的一百元放到了陈鼻碗中,就在万小跑走出一段距离回头看看陈鼻时却看到一个孩子将碗中那一百元抢走了手法很熟练撒腿跑了。看得出来这孩子经常这样从陈鼻碗中抢他乞讨来的可怜钱。万小跑恨这孩子,咬牙切齿。我看完后也恨他,我恨不得立刻给他两个耳光。无尽愤怒的同时是对陈鼻无尽的同情。

陈鼻这个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有着美好家庭和美好未来憧憬的人,我脑子里不止一次的出现他的一生,他的小女儿还活着,在这个社会上活着,每天脸上都缠着黑纱活着。他还活着,一年四季穿着那件红色棉袄活着。

《蛙》莫言小说读后感作文 篇5

这本书由两大结构组成,前面部门是以书信的方式展开的,最后通过话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了升华。通过讲述人“万小跑”以书信的形式,讲述自己和姑姑“万心”的故事。故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人多力量大”、革命时期、计划生育时期。以姑姑“万心”这个乡村医生在不同时期,做的事情,记录了计划生育下,高密乡村的生活场景,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书中,姑姑的一生坎坷起伏。作为烈士子女,白求恩医生徒弟的孩子,姑姑是骄傲的,甚至当时与国民党的飞机师谈恋爱;飞机师架机逃到台湾,姑姑被怀疑,恸哭之后划清界限,回到医生岗位,为周围乡村孕妇接生;革命,被人批斗,无端栽赃,坚持了下来;听国家号召的医生,从一个为村里人接生,“送子娘娘”存在一般的人,转而变成了一个“围追堵截”偷生妇女的“活阎王”;原本用来接生的双手,却也拿走了两千多孩子的生命,也导致向王仁美、王胆等人的难产而死。她有错吗?响应国家政策,认真执行,对于不理解的乡亲,痛心疾首告诉他们控制人口的好处,不要偷生,这有什么错?她没错吗?王仁美的死、张拳老婆的死,陈鼻老婆的死,为了一个生命,赔上一条命,如果没错,为什么姑姑在晚年家里捏了那么多的泥娃娃,并且记得每一只娃娃投生到谁的家里呢?是真的精神错乱,亦或是执念这样想着好减轻自己的痛苦呢。正如莫言先生所写“娃娃娲哇,声声令我泪欲下。姑姑孤苦,心中之事对谁语?”

在我小的时候,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较为严格的阶段,只是听大人偶尔说起来过,说的无非就是“只生一个”、“多生罚款”之类的,再细节的内容,其实并不了解,也没有去主动了解过。随着、,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真正成为了历史。《蛙》让我第一次能够了解到计划生育阶段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状态,平实而生动的描述,像一幅画卷徐徐拉开。读的时候很容易就被带入到书中的情境中去,看的很过瘾,喜欢姑姑泼辣的性格,若不是这样的性格,怎能把现代的生育方法带到乡村,识破那些糊弄人的接生婆。但是也是这种性格,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不留情面,不讲人情,带走了两千多孩子的生命。有时候也为里面的人物揪心,为了生下孩子,躲地窖,藏船里,跳河里,就算房子推倒也要躲……,而等放下书的那刻,脑中一片茫然,张张嘴竟不知道要说什么。总会在想,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真的有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吗,是妖魔化了还是事实如此?

读完整本书,心情很沉重,对于这样的事情,有一种无力感,没有办法去说谁对谁错。何况,细想现在,已经“放开二胎”了,但是生育率和结婚率仍然下滑,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阶段,人们偷着生、罚着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对于计划生育了解太少,没有什么见解或思考。但这本书真的值得推荐,去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500字 篇6

他对我们的表达是“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超越实践。”这一表达也值得我们肯定。他认为他是一个将故事的人,他把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和自己在做事时候以及听长辈讲的故事中加以改进而写出的文章。还有少时讲故事给家人听,为了让妈妈高兴还自己改变了一些故事情节。培养了他的创造力。

读莫言蛙有感 篇7

摘要:在莫言的小说《蛙》中,复杂矛盾的姑姑形象,高密地区那些可怜的孕妇种种遭遇,蛙?娲?

娃?三者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作者的诉说中,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计划生育,娃与蛙

在读莫言作品《蛙》之前,一直对小说的书名莫名其妙。蛙?一部这么有名的长篇小说,就专门写蛙?这是童话故事?还是科学报告?几只青蛙能理出多大道理来?但也因此,让我对小说内容充满了好奇。蛙?娲!娃!借用书中小蝌蚪妻子小狮子的话:“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

我认为,小说《蛙》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血泪史。正如莫言自己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

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是小说刻画最细致最传神的人物---姑姑万心。万心?拥有一万颗心吗?从姑姑的名字便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的形象,一个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一个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象。年轻时候的万心,容貌出类拔萃,她拿工资,吃商品粮,她有着光荣的家庭出身。她破除乡村 “老娘婆”毒害生命式的接生方式,高密东北乡十八处村庄,五千多户人家,不知道有多少个新生命经她之手来到这个世界。她被乡亲们视为“送子娘娘”,她是个隐去了年龄和辈分的圣母级人物。

那个年代,飞行员是让人格外羡慕敬仰的职业,万心的男友王小倜就是驾驶‘歼—5’战机的飞行员。然而,随着王小倜的叛逃台湾,姑姑万心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文革期间,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无辜背上与走资派杨林姘居通奸的罪名,受尽折磨。姑姑并没有因此倒下,丝毫不驯服,她韧性,她坚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计划生育高潮开始掀起,政府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此时姑姑是公社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并兼任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副组长,是公社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实施者。她亲力亲为,竭忠尽责,分发避孕药,结扎输精管;她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制服嚣张王脚,结扎色鬼肖上唇;她铁面无私,不留情面,逼亲生侄媳打胎,追捕超生孕妇王胆;她却收效胜微,遭人嫌恶,被人唾骂。她结扎打胎,双手沾满鲜血,夭折无辜生命,被人指骂政府控制的工具,计划生育的执行机器。

晚年的姑姑,开始追悔自己的过错,她知道,自己双手沾满了鲜血,心中充满无比的愧疚。她珍爱生命,她热爱孩子,她却无情的夺走的许许多多的无辜生命,她饱受着良心与道义的摧残。

姑姑的命运是一场悲剧,她是送子娘娘,也是杀人魔王。她珍视、敬畏生命,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的。这无非也萌生人们了对生命的期待与虔敬。”

时代在变,历史在变,社会发展的滚轮总是无情的向前迈进。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过度的人口膨胀,为国家为社会为地球带来了过分的负担。毫无疑问,国策是对的,是又远见、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好政策。然而,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确是血雨衅风,却是惨不忍睹。

改变人们落后的观念,树立新风,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要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无法估计的。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熏陶继承,重男轻女、延续香火的风俗思想,不是一朝一夕,一个结扎环,一个避孕套,一两句口号,就能解决的事情。借用书中母亲的话:自古到今,生孩子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大汉朝时,皇帝下诏,民间女子,满十三岁必须结婚,如果不结婚,就拿女子的父兄是问。如果女人不生孩子,国家到哪里去征兵?天天宣传美国要来打我们,天天吆喝着解放台湾,女人都不让生孩子了,兵丁从哪里来?没了兵丁,谁去抵抗美国侵略?谁去解放台湾?再看看小狮子的回答“打得好!小跑,你这个强盗!你竟敢打我、你的良心被狗吃了。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你着想。你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没有儿子,就是绝户。我没能为你

生儿子,是我的遗憾。我为了弥补遗憾,找人为你代孕。为你生儿子,继承你的血统,延续你的家族。你不感激我,反而打我,你太让我伤心啦„„”由此可见,要人们接受计划生育政策观念有多难!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多大的斗争反响。

如今,“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也是传家人”等口号、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甚至一些新一代年轻人开始崇尚丁克生活。似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被完全落实,国家为此应该庆幸、满足。然而,随着的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在可遇见的未来,社会的劳动力将开始大幅减少,劳动力成本也将快速上升,男女比例失调,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极具恶化,年青一代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许多“叔婶”称谓也慢慢被人遗忘。计划生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这样的社会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和谐社会。不论是法律规章还是政策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时代在变,社会背景与条件也在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不应该例外。

“他姑姑,计划生育这事儿,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呢,还是上头让干的?“什么叫‘自己琢磨出来的’?这是党的号召,毛主席的指示,国家的政策。毛主席说:‘类应该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增长’”姑姑的回答,道出了那个时代事实与无奈。鼓励生育,奖励生育,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是活宝,有人有世界!也是毛主席提出的,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开展的轰轰烈烈,在那样的年代里,确实为国家的恢复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应时代的改变,少生、晚生、优生的政策取而代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生命是伟大的,我们无权夺走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不管他降生还是未降生,都是生命的奇迹。蝌蚪妻子王仁美因为执意怀二胎,在姑姑的逼迫下,最终在堕胎手术台上断送了两条生命;一心想为丈夫张拳生个儿子的耿秀莲,在姑姑的追捕下,身怀六甲跳入河中,最后依然逃不了死亡的命运;身材短小的王胆,好不容易怀上二胎,东躲西藏,最后在出逃的木筏上,诞下早产的赤子后死去;还有那个被火烫伤的漂亮姑娘陈眉,替人代孕却屡遭欺骗,最后落得疯疯癫癫。他们都是无比可怜的女人,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莫言的《蛙》里,传达着这样的人文关怀。正如姑姑所说:只要出了“锅门”,就是一条生命,他必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合法的公民,并享受这个国家给予儿童的一切福利和权利,如果有麻烦,那是归我们这些让他出世的人来承担的,我们给予他的,除了爱,没有别的。

是啊,除了爱,没有别的。孩子的是无辜的的,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的爱护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希望。计划生育是伟大的,也是无情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的提升,在母亲子宫里的生灵再不应该被折断,在他在娘胎里开始成形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已经是这个国家的合法公民,就应该享受到国家给予儿童的一切权利和福利。

小说为什么叫《蛙》?蛙和人类生育到底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人公的姑姑为他取名蝌蚪?姑姑为什么那么怕蛙?还有民间泥塑大师郝大手、秦河捏的泥娃娃?姑姑接生的那批地瓜娃娃?姑姑亲手会掉的为来及到人世间看看到胎儿?

小说中,作者是这么告诉我们的:蝌蚪,最终能成为青蛙的,不过万分之一,大部分蝌蚪将成为淤泥,与男人的精子多么相似,成群结队的精子,能与卵子结合成为婴儿的,恐怕只有千万分之一,蝌蚪与人类的生育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刽子手,每个人都可能是罪犯,但愿在新时代里,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残忍扼杀,不要在重演,我想这或许就是小说作者莫言想告诉我们的吧。

参考文献:曾毅,1994《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读莫言的《蛙》有感 篇8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而崛起,因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而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在此前曾屡获大奖。中篇小说《红高粱》曾获全国中篇小说奖,《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文学奖,《檀香刑》获首届鼎钧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大好书奖,还获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4年获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不查不知道,原来莫言的作品不仅曾经获得过很多殊荣,而且曾经离我们也很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是由他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2年10月11日下午19时终于尘埃落定,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莫言的得奖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那些天大家见面都在谈论莫言,借用一句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那些天,你如果不知道莫言,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各种媒体有关莫言及其作品的报道铺天盖地,他的作品也卖断了货,他的家乡高密东北乡更是成了旅游热点,更有传闻,为了沾点喜气,他家的菜地也惨遭热情游客们的洗劫,连他家墙角的泥土也难以幸免。不过对于没有什么信仰且喜欢跟风的国人来说,这个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短暂的慰藉吧。莫言就是莫言,他没有被媒体的八卦和众人的狂热冲昏头脑,他多次通过媒体谦逊的表达了自己的获奖感想。而最后一次他真的怒了,他公开批评了那些拔萝卜、挖墙脚严重影响他们家生活的人,而且再次表达了自己只想静下来好好写文章的意愿,并对支持他的人表示了感谢。自此,莫炎热就算告一段落。不过,这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也准备什么时候也到高密东北乡去看看。

2013年1月的一个周末。我发现爸爸手里捧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封面上有一个青蛙的图案,我心想这不是莫言的《蛙》吗。我老爸有个习惯,凡是他觉得好的报纸和书籍都会凑过来对我说:“俊,很好的,你看看吧!”于是塞到我手中,不过我一直认为这种被动的接受效果是不好的,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记得小学时爸爸递给我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到如今没有让我明白“钢铁究竟是怎样练成的”,而我自己选读的《三毛全集》里的内容现在却还历历在目。上个月,在我回家打开电脑时,发现电脑键盘上放着一张报纸,我就顺手拿起来看,而且正是我想看的内容,看完后,心理直犯嘀咕,现在报纸一般都直接扔进纸篓的,今天怎么会有一张放在电脑旁呢?问了家人才知道,父亲今天来过我家,真是心有灵犀啊,心中不禁有种莫名的感动,看来我对文学的审美终于和父亲一致了。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蛙》这本书直接下载到了手机上。在网上看书的效率果然比看纸质的书要高,我可以站着看、坐着看、躺着看,还可以在被窝里看,终于不到一周,这本书就被我看完了,而且我还破天荒的给每个章节做了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如此。

《蛙》这部小说是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另外,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很多作者隐晦的对人、对事、对国家的情怀或者不满。

很多人在莫言获得诺奖后,对其获奖的原因提出了质疑,质疑他的作品中隐含了太多中国当代社会的阴暗面,所以才抓住了欧洲评委们的心,才能获奖。但我认为,歌功颂德的作品是永远得不到诺奖的,而且这些所谓的“阴暗面”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公布于天下,或许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呢。

姑姑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中国计划生育的血泪史。她是一个接生了无数生命的,且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而出现婴儿死亡率高的历史的妇科医生,也是一个对超生的毫不留情、赶尽杀绝的终结无数生命的侩子手。

1937年出生的姑姑,16岁卫校毕业就开始接生,到她退休时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她改变了以往“接生婆”接生的历史,在高密东北乡被奉为“神医”。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到1957年,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中国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姑姑在此时大显身手,而被人奉为“神医”。而世人皆知的1959年到1961年的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的饥荒让中国人口出生率锐减,死亡率大增的悲剧在全国上演。身在东北乡的作者和小伙伴们只有在煤堆里捡食煤渣来充饥。1962年,粮食开始丰收,出生率急剧增加,姑姑又开始了她光荣的接生工作,其地位也进一步提高。1965年底,见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国家在一些地方开始了第一次计划生育,可想而知,一贯以“多子为福”的中国百姓是多么的抵触这项政策,姑姑自此开始成了扼杀生命的“侩子手”。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为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姑姑为代表的计生员们使用的各种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是想尽一切办法“赶尽杀绝”。为了计划生育,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强迫男女结扎,甚至利用暴力手段阻止即将哇哇坠地的胎儿出生,文章中就例举了一次姑姑追赶孕妇的事件,最后孕妇跳水溺亡,不过计生员们是不会负任何责任的。但是姑姑也不是个没有人性的“魔鬼”,只要孩子离开了妈妈的肚子,呼吸到了这世间第一口空气,他就是中国的一个公民,姑姑就会尽自己的职责保护他们的安全,这时她俨然从“魔鬼“变成一个“天使”。

不过世界上的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计划生育把无数生命扼杀在萌芽状态,但它也遏制了中国人口的急速膨胀。据推算,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如今中国的人口将达到30亿,各种社会问题将使国家崩溃。但换个角度来说,如今中国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口众多”,“人”作为消耗体的同时,也在创造财富,拉动经济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群体,而这个正是中国所具有的优势。不过,计划生育也将加剧人口老年化到来的速度,人口的“红利期”也将随之消失。计划生育的国策会不会改变呢?这不是我等草民所能左右的,静观其变吧。

除了大篇幅的描写姑姑的计划生育史外。文中还谈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的发展,以及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例如其中提到的食品安全、环境、腐败以及警察对一般案件的漠视等问题。作者表达了自己从抗拒到无奈接受现实的心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中的作者自己在退休后还通过代孕方式做了爹,而计划生育的坚定拥护者姑姑,也无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借用他的一句话,人生不能逆水行舟就顺水推舟吧„„

我对作品粗浅的认识就到这里。最后来个总结吧。我认识的莫言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谦逊中略带孤傲的1955年出生的山东老头。我认识的《蛙》是一部描写中国60年计划生育史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写实小说。《蛙》就是“娃”,“娃娃”的“娃”。

莫言《蛙》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篇9

2、钱不花就是一张纸,花了才是钱。——莫言《蛙》

3、要把自己放在解剖台上,放在显微镜下。——莫言《蛙》

4、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莫言《蛙》

5、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莫言《蛙》

6、一个人并没有傻,但却得到了傻子的称号,那是他获得了巨大的自由。——莫言《蛙》

7、恋别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恋自己不需要,我想怎么爱我自己,就怎么爱我自己。——莫言《蛙》

8、你可别羡慕这个,金钱、美女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祖国、荣誉、家庭,才是最宝贵的。——莫言《蛙》

9、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干什么吆喝什么。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今天要讲的就是计划生育……——莫言《蛙》

10、某些地方炮火连天,尸横遍野;某些地方载歌载舞,酒绿灯红。这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莫言《蛙》

11、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李手说。——莫言《蛙》

12、人一辈子生几个孩子,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母亲说,这还用得着你们计划?我看你们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莫言《蛙》

13、中医是什么?中医都是半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的话,绕来绕去都是把算命的人绕进去,哪有把自己绕进去的呢?——莫言《蛙》

14、不要以为世界上的人都在关心你的事。你是不是以为人人都在盯着你?其实,各人有各人的烦心事,没人管你这档事儿。——莫言《蛙》

15、电是煤发的,煤是人挖的,挖煤不容易,地下三千尺,如同活地狱,贪官污吏黑窑主,窑工性命贱如土。每块煤上都沾着鲜血!——莫言《蛙》

16、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岳母跳出来说,这些年来,她糟蹋了多少性命啊?他的双手上沾满了鲜血,他死后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莫言《蛙》

17、送姑姑英纳格手表的人,是一个空军飞行员。那个年代的空军飞行员啊!听到这个消息后,哥哥姐姐像青蛙一样哇哇叫,我在地上翻筋斗。——莫言《蛙》

18、在我的印象中,姑姑胆大包天,这世界上似乎没有她怕的人,更没有她怕的事。但我和小狮子却亲眼看到她被一只青蛙吓得口吐白沫、昏厥倒地的情景。——莫言《蛙》

19、嗨,放开喝也喝不了多少了,姑姑感伤地说,想当年,我与人民公社那帮杂种拼酒,他们一群大老爷们想出我的洋相,结果全被我灌得麻了爪子,钻到桌子底下学狗叫!——莫言《蛙》

20、我端详着这只巨蛙,心生敬畏。只见它脊背又黑,嘴巴碧绿,眼圈金黄,身上布满藻菜般的花纹和凸起的瘤点。那两只突出的大眼睛,视线阴沉,似乎在向我传达着远古的信息。——莫言《蛙》

21、你先请我们吃花生。我没有钱。你怎么没有钱?陈鼻道,你从国营农场的机耕队那里偷了一块废铜,卖了一块二毛钱,当我们不知道?不是偷的,我急忙辩白,是他们扔掉不要的。——莫言《蛙》

22、你可别去寻求刺激,人要爱国,当兵的更要爱国,当飞行员的尤其要爱国。人,可以偷,可以抢,可以杀人放火……我的意思是说,千万别当叛徒,叛徒遗臭万年,没有好下场的……——莫言《蛙》

23、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他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莫言《蛙》

24、为了报复他,我捡来一块狗屎,用树叶包好,藏在手里。走到他面前,我故意说:肖下唇,你舌头怎么成了黑的了?肖下唇不知是计,立即张大口。我把那块狗屎塞到他嘴里,转身就跑。——莫言《蛙》

25、你姑姑成了县委书记的夫人,你们家就要跟着沾光了,陈鼻说,你大哥,你二哥,你姐姐,还有你,很快就会调到城里去,安排工作,吃国库粮,上大学,当干部,到那时候,你可不要忘记我们啊!——莫言《蛙》

26、只要出了“祸门”,就是一条生命,他必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合法的公民,并享受这个国家给予儿童的一切福利和权力,如果有麻烦,那是归我们这些让他出世的人来承担的,我们给与他的,除了爱,没有别的。——莫言《蛙》

27、1961年春天,姑姑从王小倜事件中解脱出来,重回公社卫生院妇产科工作。但那两年,公社四十多个村庄,没有一个婴儿出生。原因吗,自然是饥饿。因为饥饿,女人们没了例假;因为饥饿,男人们成了太监。——莫言《蛙》

28、姑姑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是陈鼻。为此姑姑曾表示过遗憾。她说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本应该是革命的后代,没想到却接生了一个地主的狗崽子。但当时为了打开局面,为了革掉旧法接生的命,姑姑没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莫言《蛙》

29、但那是历史,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人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终于控制了人口暴增的局面。——莫言《蛙》

30、你娘不能再生了,再生她的子宫就拖到地上了……女人有多么不容易!这村里的妇女,一半患有子宫下垂,一半患有炎症。王肝他娘的子宫脱出阴道,像个烂梨,可王腿还想要个儿子!哪天我要碰到他……还有陈鼻,你娘也有病……——莫言《蛙》

31、其实,她说,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她说: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莫言《蛙》

32、乡间有俚语曰:先出腿,讨债鬼。什么叫讨债鬼呢?就是说,这个家庭前世欠了别人的债,那债主就转生为小孩来投胎,让那产妇饱受苦难,他或者与产妇一起死去,或者等长到一定年龄死去,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痛苦。——莫言《蛙》

33、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亦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莫言《蛙》

34、听说小老婆娩出的是个男婴,陈额从墙角爬起来。他手足无措,在灶台狭窄的空间转着圈儿。两行蜂蜜般的泪水,从他枯干的眼窝里流出来。他心里的狂喜无法用语言形容。许多话他想说但不敢出口,什么香火啦,宗族啦,对他这种人,说出口就是罪过。——莫言《蛙》

35、你爸爸,曾得到了姑奶奶的允许,预先潜伏到电影院里,亲眼看到了王小倜与姑奶奶手拉着手走进来,王小倜的座位与你爸爸紧靠着。他后来对我们描绘过王小倜:身高一米七五,也许一米七六,白净面皮,瘦长脸,眼睛不大但很有精神。牙齿整齐、洁白、闪闪发光。——莫言《蛙》

36、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莫言《蛙》

37、一个自认为犯有罪过的人,总要想办法宽慰自己,就像您熟知的鲁迅小说《祝福》中那个捐门槛的祥林嫂,清醒的人,不要点破她的虚妄,给她一点希望,让她能够解脱,让她夜里不做噩梦,让她能够像个无罪感的人一样活下去。我顺从着她们,甚至也努力地去相信她们所相信的,应该是正确的选择吧。尽管我知道那些有科学头脑的人会嘲笑我,那些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会批评我,甚至会有个别有觉悟的人会向有关方面控告我,但我也不想改变,为了这个孩子,为了姑姑和小狮子这两个从事过特殊工作的女人,我宁愿就这样愚昧下去。——莫言《蛙》

38、我想起母亲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女人生来是干什么的?女人归根结底是为了生孩子而来。女人的地位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尊严也是生孩子生出来的,女人的幸福和荣耀也都是生孩子生出来的。一个女人不生孩子是最大的痛苦,一个女人不生孩子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女人,而且,女人不生孩子,心就变硬了,女人不生孩子,老得格外快。——莫言《蛙》

39、悲悯也不仅仅是在苦难中保持善心和优雅姿态,悲悯不是见到血就晕过去或者是高喊着“我要晕过去了”,悲悯更不是要回避罪恶和肮脏。《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莫言《蛙》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 篇10

实际上,此前普通百姓对莫言获奖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期待,但与文人不同的是,他们更关心是不是中国作家获奖,而文人的反应所以如此龌龊,是因为他们首先想的是不是自己获奖,如果不是那宁可其他中国作家也不要获奖,这样他们才觉得咱们中国作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也才心安理得。可以说,围绕莫言获不获奖,将中国文人的肤浅浮躁和文人相轻的劣根性再一次摊在了阳光下,而这其实正是影响中国作家走向世界、影响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主流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保持文坛的纯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国文学,也不可能让中国文学走得更远。

其次,它告诉我们中国作家必须克服浮躁的心态,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把火热的生活当作创作的动力。

莫言凭什么能获得诺奖,人们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凭借的是他的实力,可笔者要问的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靠着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无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着一个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可反观当下的中国作家,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踏踏实实深入中国农村体验生活,且一呆就是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不为名利所累,潜心创作,写出那么多影响巨大而广泛的作品?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虚怀若谷、宽以待人,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始终保持低调而不愿意伤害别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纵观当今文坛能出其右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有的只是半吊子作家,或是浮光掠影、追风逐日的作家,再就是借着所谓的文学作品大发横财,浑身上下沾满了铜臭的作家。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诺奖青睐植根于生活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诺奖偏爱行事低调的作家,莫言的获奖即是明证,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就此作深刻的反省,不能像莫言那样立足生活,深入社会的最底层,搭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脉搏,深刻揭示小人物的命运,那中国文学绝不会因为此次莫言获奖而走向世界,更不会迎来文学的复兴、文学的繁荣和文学的辉煌。

上一篇:小学班级考核细则下一篇:信息技术过程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