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资企业工作(精选7篇)
人们常说工作的80%是沟通,在多数企业中,都是善于沟通的员工提升得快。比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在日企工作,拥有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集体的特征、上司的工作方式、沟通的方法和思维惯例,会与上司之间发生摩擦,不能愉快地工作,更不要提升职了。因此对在日资企业工作的人来说,了解日资企业的特征和价值观以及商务礼仪等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日企的日益增多以及更多的日企推行人才本土化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员工成为日企的一员其中不乏成为中、高层领导的优秀人士。冈山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藤田庆二先生,已从事商务咨询相关职业二十余年,他认为日语好、服上司安排并且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员工在日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有不少中国员工,尽管有工作能力,但因为不善于与日本人沟通,每天生活在牢骚之中;相反,得到日本上司信任的中国员工通常能够很好地理解上司的做法和意图。不能很好地与日本上司沟通的原由在于没有互相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一味按照自己的方式从事所致。但是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工作,就必须理解这个组的做法和价值观,使自己适应工作环境,这也是在集体中取得成功的条件。
在日企工作,也应该明白要绝对服从管理。日本企业一般有一套管理模式,在某一阶段做什么事情是非常明白的,整个公司的工作模式基本是按部就班。每个新人来到日企,公司会有专门的培,会告诉你做什么事情用什么样的方法比较好,甚至填表这样的事情也会有专门的人教你。因此想在日企工作,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做事绝不能够马虎。
同时本的企业文化也提倡挑战精神,在日资企业,主动思考的部下才会得到赏识。即使挑战失败也没关系,但是不能自作主张,如果没有得到上司的许可,失败了,上司会发怒。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上司不知情,但出现问题,上司也会因为“对部下的监督不利”而承担部下失败的责任。因此,挑战前应该先与上司“商量”。
据统计, 截至2010年, 日本在华共有5565家企业, 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地域和各个行业。近几年, 投资区域的选择有了新的倾向, 投资领域也逐步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进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 在华投资的日资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方式也发生极大的转变, 逐渐由合资转向独资, 经营方式也渐趋多样。除此之外, 中日企业在技术合作方面也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 在华经营的日资企业业绩相当不错, 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以下, 笔者将从投资结构、投资领域、投资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对其特点展开分析。
一、投资区域
(一) 过去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日本在华企业投资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 中西部地区的比重较低。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第41次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显示:2010年日本在华企业共为5565家, 其中, 上海l 640家, 占29.5%;其次是江苏718家、广东679家、辽宁323家、北京264家、天津249家、浙江215家、山东213家、福建61家, 分别占12.9%、12.2%、5.8%、4.7%、4.4%、3.9%、3.8%、1.1%, 上述9省市合计4362家, 占78.4%。相比之下, 在其他省区的日资企业都很少, 一般只有几家、几十家, 其中甘肃、青海、西藏还没有日资企业。 (1)
当然, 日资企业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有其客观必然性。首先,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其他地区, 东部地区城市人均收入水平也较高, 无论是购买力还是消费力都高于其他地区。对于日本对华投资, 项目投资决策 (PI) 合资是日本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的重要投资形式, 根据相关学者对日本在华企业投资动机的回归模型分析, 东部沿海地区的GDP对PI有显著正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市场潜力的大小,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吸引日本在华投资有显著的正影响。 (2)
其次是政策因素的引导。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对外引资政策使中国外资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 中国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大大优于中西部地区, 投资阻碍小, 综合投资成本也会低于中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地的高新技术和信息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具备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被日资企业称为“硅谷三角洲”; (3) 加之这些地区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重视引进技术, 例如上海、苏州、青岛等地建立一系列配套设施和高新技术园区吸引高科技产业的投资。
再次, 许多在华日资企业的生产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都在日本, 沿海地区是日资企业最直接和最便利的区位, 在这一地区的投资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费用, 对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在华日资企业采购物资来源 (见表1和表2和表3) 可以看出, 虽然购买商品有55%来自当地采购, 但来自日本和来自其他国的进口货物也占到45%。特别是非制造业企业, 来自日本和第三国的进口货值已经达到52%, 超过当地采购额。因此, 便利的货物运输条件对投资布局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 由于沿海地区, 尤其是广州、青岛、大连、上海、天津等地有较多日本人聚居, 在日资企业进军中国的起步阶段, 大多日资企业集中这些地区。集中的分布方便了业务合作、信息交流、物流交通以及人员的往来。日资企业一向注重生产团地式的布局, 目前的发展趋势也由单体项目转向产业链项目, 由分散项目转向产业集群项目。因此近年来, 上海、广东等日资企业集中分布的地区, 甚至是该地区周边的二三线城市均利用这一基础, 建立起日本企业产业园等, 利用生产团地的方式提高承接日资的综合能力, 继续引进日资企业及其配套资源, 利用现有优势, 逐步形成“产业集聚、日资企业集群的国际产业基地”。
资料来源:第41回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査结果概要-平成20 (2010) 年度
(二) 近两年有向东北地区转移趋势
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 地缘优势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东三省的交通 (水运新航路、铁路等) 和边境口岸优势为日资进入东三省创造了便利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 日资在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特别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核辐射等灾害发生后, 更多的日资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产能、扩大海外投资规模。随着中国有关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能源和资源开采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等政策的实施, 日本企业也开始关注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及改造出现的商机, 日资北上、日企北移成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投资的一个新态势。
东三省的具体情况摘录如下:截至2011年辽宁省已累计批准日商投资企业6890余家, (4) 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平均投资额全国五省一市的排名中, 辽宁次于广东、江苏和浙江, 排名第四, (5) 吉林省则在中央实施的长吉图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利用朝鲜罗津港转口贸易功能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 争取日本把用于内需的工业生产大部转移到极低成本的吉林省生产, 然后再出口回日本本土。自2006年以来, 日本已经成为吉林省重要的外资来源地, 特别是在汽车、化工、农业、生物制药、光电子技术、特色产业等领域合作广泛。黑龙江方面,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 黑龙江省通过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多种渠道, 还加强了同政府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实施了“中国黑龙江省木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
东北地区工业基础好是近年来日资企业向东北地区加大投资或转移产能的又一重要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源产业具有优势, 正好与震后日本能源战略变化和企业海外转移需求相契合。因此, 东北地区对日本能耗型企业的投资和产能转移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三) 开始增大在部分内陆地区的投资
到目前为止, 虽然日资企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近年来, 日本企业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已逐步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外资优惠政策的调整、沿海地区工资成本及各种费用的上涨, 日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日趋严峻。而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无疑为日资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国对向西部地区投资的外国企业在进口关税、设立条件、准入行业、所得税减免等方面给与更为优惠的政策, 如《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除此之外, 中西部地区还有一些特定政策正在拟定中, 这些优惠政策和措施以及西部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 将激起更多的日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热情。
(四) 个别行业的投资区域发生新变化
1. 代理销售业:由一二线城市开始向地方城市扩张
目前在华日资企业的直营商场已有478家 (2012年) , 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市场中已基本站稳脚跟。下一步的发展策略是:通过代理销售模式进一步扩大在华销售网络, 以建立起地方城市销售网络 (除省会城市之外) 。这主要是因为代理商销售模式投入资金压力小, 扩张速度快。
2. 汽车工业:中小型零部件企业海外转移的加速
日本的汽车工业发达, 海外投资现象非常普遍。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汽车工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仅广州一市现在就有丰田、本田、日产日本三大汽车公司的合资企业。2011年, 日本本土的汽车制造业因大地震遭遇重创。据日本财务省于2012年5月25日公布的4月份贸易统计初值显示:汽车出口额同比锐减67%, 为2553亿日元, 创1979年1月以来最少纪录。事实上, 大地震的发生加速了日本汽车企业向海外进行产业链转移的步伐。尤其是受损最为严重的中小型零部件企业的海外转移。近两年, 汽车相关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开始迅速增加。
3. 能耗产业
受地震影响以及能源战略的调整, 日本将彻底审视核能政策, 寻求更安全的能源发展方式, 开发可再生能源等。这意味着日本很多地区在较长时间内将面临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作为“耗电大户”的工业企业, 无论是恢复生产还是重建, 电力供应都将成为瓶颈。因此, 在日本能源战略调整的新形势下, 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特别是能耗型企业有向中国东北地区转移产能的趋势。
二、投资领域
(一) 以制造业为主
日本在华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1995年以来, 日本对华制造业部门投资均超过非制造业部门的投资额。2006年之后各年的制造业投资比重虽有所下降, 但均占到60%以上。从企业数的产业分布来看, 制造业企业2832家, 非制造业企业1670家, 分别占在华日资企业总数的62.9%和32.1%;从雇佣人数的产业分布看, 制造业企业为124.55万人, 非制造业为16.20万人, 分别占在华日资企业雇佣总人数的88.5%和11.5%;从销售额的产业分布看, 制造业企业为16.77万亿日元, 非制造业企业为6.35万亿日元, 分别占在华日资企业销售总额的72.5%和27.5%。
(二) 重化工业投资比重最大
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 其中重化工业所占比重最大。日本财政金融统计月报相关数据显示, 在2009年制造业企业中, 仅运输机械企业的设备投资就达1995亿日元, 占42.7%;如果加上电气机器企业的391亿日元、化工、医药企业的322亿日元、有色金属企业的134亿日元、办公设备企业102亿日元, 则五个重化工业企业的设备投资合计为2944亿日元, 占设备总投资的63.1%。研发经费方面, 制造业企业为387亿日元, 占总额的92.4%;其中, 运输机械企业、IT企业各为139亿日元和94亿日元, 分别占33.2%和22.3%, 二者合计为55.5%, 占总额的一半以上。
(三) 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有所增加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日资企业在华投资更多的是以简单加工产业为主, 但近年来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领域的投资有了显著的增加。日资企业一改其过去在技术转让方面保守的态度, 在中国开始部署相关研究开发部门。随着日资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增加, 在华日资企业的设备投资额和研究开发费增长最为明显。2009年日资在华IT企业的设备投资额为522亿日元, 明显超过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食品、玻璃、陶瓷、水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的投资。
(四) 从传统制造业开始向第三产业扩展
上世纪90年代,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有近80%集中在制造业, 对流通、金融、通信等服务领域涉及较少,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在上述领域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中国加入WTO后, 承诺将逐步开放金融等服务市场, 增加外国企业准入数量, 扩大其业务范围和开展业务的地域范围。故, 近几年日资对批发业、物流业、咨询、商业斡旋、代办投资手续、工业区的开发等领域的投资开始增加。
(五) 以生产中间产品为主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第40次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从占在华投资主导地位的制造业企业来看, 中间产品的生产占65.4%, 最终产品的生产占34.6%, 基本比率是2:1。其中, 中间产品生产比率最高的是钢铁企业, 为94.4%;其次是运输机械企业86.7%、有色金属企业84.5%、信息通信设备企业83.3%, 金属制品企业70.1%, 石油、煤炭企业70.0%。这与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存在紧密关系。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是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遍布世界各地的营销网络, 结合东道国在劳动力、资源能源以及市场等领域的优势, 开展企业内国际分工, 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生产体系, 进而实现经营资源在国际间的最佳配置, 使经营利润最大化。 (6) 因此, 日本海外制造业企业大多数是生产中间产品, 这在加工制造贸易占很大比例的中国也不例外。
综上, 日资企业在华投资行业的变化基本反映了各时期我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同时, 各时期日本企业自身投资目标的差异, 使得日资企业投资业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7) 前期主要为资源型投资, 后期转为市场型投资。最初, 日本在华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和原材料加工等产业, 尤其是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之后,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日资企业在华投资业种发生变化。机械类生产全面增加, 特别是运输机械生产迅速增长, 这带动了日本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 第三产业, 如运输、仓储、广告等领域的投资也在逐渐增加。
三、投资及经营模式
(一) 投资方式的转变
1. 由合资转向独资
日本企业开始对华直接投资, 主要以合资企业形式为主。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极具投资吸引力的生产消费大国。与此同时, 合资公司的种种弊端也逐步暴露出来。1990年以来, 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外方出资比的限制。在此背景下, 日本在中国建立独资企业的倾向越来越强, 即使是合资企业, 日方控股企业 (出资比50%以上的企业) 也越来越多。
到1990年末, 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的独资企业逐渐取代了合资企业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成为日资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不仅新建在华投资企业多以独资企业形式成立, 早期进入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开始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转变为独资企业。现在, 除中国政府继续限制的部分战略产业和金融保险业外,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大都是建立独资企业。 (8) 2010年, 日本在华企业共为5565家, 其中, 日方独资企业为3745家, 占67.3%, 如果加上出资比超过50%的日方控股企业, 则共为4862家, 占87.4%。在制造业的3078家企业中, 日资独资企业为1855家, 占33.3%;如加上日方控股企业则为2636家, 占85.6%。在非制造业中, 日资独资企业为1890家, 占76.0%;如加上日方控股企业则为2226家, 占89.5%。 (9)
2. 与中国本土企业由竞争转向合作关系
近年来, 日资企业同中国本土企业的关系由竞争开始转向合作, 一些日中跨国公司甚至建立起了战略联盟。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2年日本三洋电机与中国海尔集团、2002年日本松下电器与中国TCL签订相互协作备忘录, 建立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两大事件在中日制造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它标志着日中企业之间由过去有不同差距的“不平等的技术提携”关系转变为“对等的相互互利的全面合作”关系。过去, 中日之间的技术合作经常是由日方向中方提供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指导, 并提供关键零部件在中国进行组装生产。如今, 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中日技术合作事务中心与2003年在中国科技交流中心挂牌, 负责中日政府间JICA (实施机构为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渠道技术合作。通过JICA渠道的合作, 引进了日本许多先进的实用技术和工艺方法, 在中国国内实施了一批有实际效果的项目, 利用日本的技术、资金建立和扩充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实用技术研究机构和实用技术推广机构, 这些对更广泛地开展中日科技合作起到了桥梁作用。
(二) 部分行业的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
以销售业为例, 如今, 日资直营商场已经基本站稳了其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地位。基于代理商销售模式投入资金小、扩张速度快等优势, 日资企业下一步将通过引进代理商销售模式进一步扩大在华的销售网络, 以建立起覆盖范围更广的地方城市销售网络。为进一步拓宽商场销售渠道, 开拓中产阶级消费市场, 有些日资企业还引入了专卖店、综合零售业 (GMS) 等多种经营方式。
近几年, 进入中国的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投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企业在中国注册成立公司, 但实际上并不负责在中国地区的生产管理业务, 其背后实际运作的是类似于“企业保姆”的日本企业管理公司。日本零部件企业只需要出设备和技术, 生产工作都是由企业管理公司来完成。 (10)
摘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 其间经历了小幅上升、较大规模发展、大幅减少、大规模快速增长、下降和徘徊、再增加等几个迂回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 日本在华共有5565家企业, 总体上看, 在华经营的日资企业业绩相当不错。文章将从投资结构、投资领域、投资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对日资企业在华投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日资企业,投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昌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新特点及其对策[J].现代日本经济, 2012 (1) .
[2]张乃丽, 张雄辉.美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治理机制的特征及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6)
[3]陈建宁.浅析日资企业在华投资策略的变化[J].江苏科技信息, 2009 (9) .
[4]张磊.吉林与辽宁吸引日本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1 (7) .
[5]刘昌黎.在华日资制造业企业的新动向与中国的对策[J].亚太经济, 2007 (6) .
[6]中国日本商会.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0年白皮书[R].中国日本商会, 2010.
[7]中国日本商会.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1年白皮书[R].中国日本商会, 2011:9-17.
6月20日下午,中国日本商会在北京长富宫饭店举行《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6年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中国日本商会会长古场文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所长兼白皮书调查委员会委员长田端祥久向记者介绍了白皮书的情况,以及过去一年日本在华企业的现状。
日资企业在华投资规模缩小
在中国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并扩大经济规模的进程中,日资企业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白皮书披露了一组数据:在贸易方面,2015年日本在中国的各出口对象国中位居第二,金额达到1357亿美元;进口位居第三,金额为1430亿美元。对中国来说,日本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进口零部件等材料以及机械等设备,在国内进行加工,再将加工后的产品向全世界出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进口的核心部件以及机床等主要来自日本。
在投资方面,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为23094家,占外资企业整体的7.9%,在各国在华企业数排名中位居榜首。日资企业直接或间接雇佣人数约超过1000万人。
但是,这份《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6年白皮书》也显示,2015年日本对华投资额为32亿美元,同比减少25.9%,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从未来对华投资的意愿上看,希望扩大投资的意愿出现持续下滑的势头,特别是出口型投资下降明显。
近年来,日本企业撤离中国的消息不绝于耳。2015年2月5日,知名日本企业西铁城集团在华重要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解散,并突然通知与全体员工终止劳动合同。这一突袭的解散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并引发了人数众多的工人集体谈判,此事还被认为是日资撤离中国的标志性事件。
同样是在去年,松下电器计划将日本本土以外生产的波轮式洗衣机迁回至日本静冈县袋井市工厂。大金工业公司计划进一步把投放日本国内市场的家用空调生产从中国迁回位于滋贺县的工厂。夏普计划在栃木县矢板市工厂和大阪府八尾市工厂分别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推进回迁。日本知名服装品牌优衣库也在加快撤离步伐,2015年7月,优衣库在入驻京东仅三个月后,就选择关闭旗舰店。
日本的一家调查机构每年都发表进入中国企业的名录,去年12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加进了“撤资企业”名录。据这家机构统计,2010年从中国撤资的上市企业有12家,2013年已增至76家,是3年前的6倍多。
不只日资企业,其它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耐克、富士康、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日企撤资原因多种多样,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今年1月发布的题为《“新常态”结构调整下在华日资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关于缩小业务或是撤退原因,回答“销售额减少”的企业有67.1%,“采购成本、人工费等成本增加”为63.6%,“发展潜力小”为36.4%。
但是,中国日本商会会长古场文博也表示,尽管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规模在缩小,但并不是每个行业都缩减投资额。他表示,2015年是日资企业对华投资战略发生转变的重要拐点。从出口型企业来说,中国的优势在逐渐减弱;但从另外一方面,内销型企业则将中国视为有潜力的市场。日资企业期待在消费领域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
实际上,超过一半的日本企业是处于盈利状态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每年实施的“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活动实况调查”显示,针对2015年年度营业利润回答为“盈利”的在华日资企业比例为60.4%,虽然同比减少3.7个百分点,但仍连续3年超过6成。
积极寻求与中国政府对话
这是日本在华商会连续第六年发布白皮书。自2010年起,中国日本商会制作并发行《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白皮书》。白皮书针对中国日本商会及中国各地商工会的法人会员,共8894家日资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016年版白皮书共计28章483项建议,由约50位活跃在对华业务第一线的中国日本商会会员企业的专业人士撰写而成。
白皮书调查委员会委员长田端祥久介绍,2015年,商会向中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部门约90个政府机关发送了白皮书,并展开了对话。如在2015年6月至今年3月之间,与商务部亚洲司、海关总署国际合作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合作司交流;去年,商会领导还与地方日本人团体展开合作,与黑龙江、湖南、湖北等省的政府领导对话,并直接递交白皮书。
在2015年的白皮书发布后,商会提出的多个主要项目依照建议的方向得到了改善。比如说无纸化通关有所进展,通关周期缩短;外国企业和海外文化创意产品的限制放宽,准入障碍被废除。
同时,白皮书也为未来一年提出三点建议,包括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田端祥久说,2016年建议的诉求依然延续了去年“确保公平性”的整体理念,三点建议与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深化改革的方向相一致,相信其中的很多内容可以为中国政府具体实施改革提供参考。
人本管理最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日本企业管理的精华和最富有特色的内容之一,这一经验,不仅对日本的经济腾飞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世界和信质公司长远宏观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管理的内容
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发挥所有人的干劲。管理者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引导企业组织中所有的人都鼓起干劲,被管理者不觉得自己是被人管理,每人向自己喜爱的方面奋斗,这时自然就能达到集体或企业组织的目标。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三个因素:
1.企业即人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无“人”则“止”。因此,管理应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位置,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人的潜力极大,关键在于开发。一个人只要处于自由、轻松的状态,工作学习的效果就特别好,创造性就会得到空前的发挥。一个企业要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就应使企业员工经常处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能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谁就会取得管理企业的成功。
2.企业为人
办企业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不是单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企业中的员工得到全面的发展,不是把员工仅仅作为机器体系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管理认为:管理的本质是激励,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3.企业靠人
以人为本管理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经营”有利于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经营的正确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创造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被称之为“团队精神”或“团队文化”,这是集体主义合作精神的体现。这种管理模式倡导的是“人性尊重”,把自由性作为每个人的人性本能,在此基础上凝聚起亲密无间、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的组织,就是尊重人性的组织。
在企业与人的关系上,日本式团队在“家庭”和“效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员工对企业应尽“忠”,对企业应服从,使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必要时为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而美国式团队依靠员工的手段建立在“契约”、“合作”的价值观上。
二、日本企业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的主要体现在4个重要方面
1.人力调配的最优化
为防止业务分类过于繁杂,组织机构过于繁杂,许多企业相继撤除了组织间的壁垒,以便人员流动更为灵活,这可使每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践表明,由于这些员工是自动请调,他们的能力和热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新部门也由于得到这支生力军的加入,竞争力大大提高。
2.工作效能最优化
以人为本管理文化模式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时间的充分、合理的利用,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实现这种改革的管理制度,可给劳动者适当的空间调节,既可使劳动者科学安排劳动时间,提高岗位劳动效率,又可适量增加社会劳动时间,根据需要协调劳动过程以提高综合劳动效能,也有益于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的保护。它有利于推动社会各种产业的发展,多方位地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才能只有在多方位的施展中才能得以释放。
3.积极性激励的最优化
企业的命运掌握在经营者手中,而企业经营者又通过诸如从职工中提拔经营管理人员等方法,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共同分担经营风险,在员工中宣传“企业是大家”的思想,这样就形成经营者、员工和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4.参与管理最优化
以人为本管理文化模式强调让员工共同参与管理,强调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关系,以命运共同体的形式调动员工参加管理的积极性。
员工参与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可以使员工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感受到自已是企业的一员,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企业的发展也能为自己带来益处。正如著名管理学家马斯洛说的: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表现出来,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2.日本以人为本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1)人力资源灵活的市场适应性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采取继续教育、岗位轮换、情报共享、职工参与管理等制度措施,不断向企业员工输送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让他们实践,不断得到锻炼,使之成为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经营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迅速转变经营方向、采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赢得市场主动权的奥秘所在。
(2)高度的企业向心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日本企业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普遍具有很强的向心力。从其稳定的雇佣制度、内部晋升制度、年功升薪制度、内部福利制度和从情报共享制度,经营参与制度,一切旨在满足员工需求,新城内部向新力。
(3)经营民主是调动企业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方式
日本企业中广泛实行的提案制度、自主管理制度以及劳资协议制度、内部工会制度等,旨在提高经营民主化,调动了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以前部门里有个同事,大概是曾在广告公司“高就”过的缘故,大家总和他有点格格不入。
我们是日资公司,企业文化比较保守,同事之间说话多半客客气气,时不时还加点敬语。但这位老兄就不同了,私下里,大家都觉得他说话老是带“毛刺”。比方说,其他部门同事打电话来,问他有没有收到关于某事的E-mail,稍微professional一点的,总是会说“我已经收到了,谢谢您”,但是他呢?一句“我收到了”,然后“啪”地一下挂了电话,叫那头的人握着话筒发呆。
托他帮忙,他头也不抬,扔出一句:“我没空!”没空就没空喽,为什么不好好说话?最搞笑的是,有一次他打了个电话给上司,说家里有点事,要请一天假。可他老兄还是这副腔调:“老板,我今天不能来上班,要请假一天!……”挂了电话,他上司一脸迷惘地咕哝:“老板……我们俩到底谁是老板啊?……”凭心而论,他的工作能力不错。但是谁又敢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我们不放心,上司也不放心,自然,升职、加薪、培训……种种好处,一样也轮不上他。他最后呆不住了,辞职了。
点评:林先生的同事犯了一个错误:自作主张,把公司每个人都当成朋友,于是不由自主用了想和对方打成一片的口气。有些公司可以容忍这样的语气,但是在大部分公司里,你必须让同事和上司感受到被尊重。比如他的请假方式,如果换成“老板,我今天有点事,想请一天事假,您看方不方便?”那就成了“请示”。每个人,尤其是你的上司,一定喜欢被请示,而不是被硬梆梆地告知。
一、日资企业资金支出预算控制
(一)资金支出预算的事前控制
公司成本管理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一个产品设计之前就事先确定目标成本, 而这一目标成本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的有成本确定的基础。 资金支出预算的关键所在就是对目标成本的控制,在日本制定成本的顺序是:目标成本→产品设计→计划成本→成本预算。 根据具体的市场行情,确定一个合理的产品的价格。 在以此价格为依据, 作出一个合适的售价和利润判断,从而实现对目标成本的全面控制。 在以确定的目标成本的基础上,可以按多种方式进行分解,将这些目标成本分散到整个生产经营的每一个阶段,而这些分解的方式主要有:按产品结构、按产品功能、按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以及按产品成本的项目结构等。 最后,加强了每一阶段资金支出预算的控制,就可以完成资金支出的事前管理和控制的工作。
(二)资金支出预算的事中控制
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资金也不可能仅仅按照目标成本预算控制进行流动, 在这个预算之外的事件的发生会对资金支出预算有着很大的干扰。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发生而带来的影响,一般在保证总成本目标的情况下,企业会采用总额控制或者是资金在生产季度内相互流动的方式。 而企业一般采用后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体流程如下:在本年度的资金支出预算中,第一季度的预算分为三个月分别计算,而后面的三个季度按季度进行预算开支;在整月的预算开支计划的基础上,把1月份资金支出预算按周计算,做好每周之间的计划衔接工作; 在本月中旬结束前做出本月最后一周的资金支出预算工作, 并注意不能超出本月预算总额, 并作出下一月的预算编制计划;除非超出预算之外的事件发生,结合已支出的两个月的预算资金支出情况,适当变动第3个月的预算计划,保证3个月的资金支出预算的总额小于原计划的1.2倍;根据第一季度的资金支出预算情况,判断是否对以后的三个季度的预算计划作出调整, 并编制出第二季度的资金支出预算计划;在前两个季度的资金支出预算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出下两个季度的预算执行计划, 同时保证实际中前两个季度的资金支出总额小于原计划的1.2倍;以前两个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为依据,完成下两个季度的资金支出预算计划, 同时确保四个季度的资金支出预算总额小于原计划的1.2倍。
(三)资金支出预算的事后控制
资金支出事后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资金支出预算的具体情况进行考核评审; 第二就是通过审计部门的不定期的抽查,对整个预算体系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而其中第一个方面又包含下面三个关键点,即分别对经营业绩、预算执行部门以及预算管理系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换句话说,企业在年末的财务核算时,对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分析,了解企业的发展运营情况,同时汇总各个部门的报表,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采取 “奖优罚劣”的措施激起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下一阶段预算的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实绩和预算的执行情况的分析,找出预算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促进资金支出预算的事后控制。
二、日资企业资金支出预算管理的优点
(一)完善的预算制度
日资企业具有一个完善的预算制度, 而且其在预算管理的体制上也发展较为成熟,所以其具有一个合理的资金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其预算管理具有计划性,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第一企业预算管理的意识较强; 第二就是整个企业拥有一个较为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 日资企业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使预算不在只是存在于表面化,而是得到了严格的贯彻执行。 从总体来看,日企对资金支出预算的管理实现了事前的管理、事中的监控和事后考评,使财务预算工作真正得到了执行,实现了全面预算的结果。
(二)科学的预算编制
日资企业具有科学的预算编制制度, 使得在资金支出预算的预算管理过程中资金的使用较为合理规范, 实现了资金收益与支出的比率最大化。 其编制的过程如下:第一,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情况下,日资企业在每年十一月份就开始下一年的预算编制进行筹备,企业董事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 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企业预算目标,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目标,并确定财务预算编制的政策,由预算管理层下达各部门,并由各部门准备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 第二,做好初步预算和检查工作。 各部门按照预算管理层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 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将信息进行汇总并进行预算的编制工作。 在初步预算编制完成后,对预算编制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与最近几年的资金支出情况和各部门的支出费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确定初步编制的结果是否合理并予以调整。 作出最后调整后,预算的初步编制基本完善,召开年度预算会议,对下一年的预算进行分析说明,并解读年度预算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各部门可以探讨预算中存在疑虑并提出相应的意见。 第三,对初步编制的预算进行修正并作出最后的预算定稿。 总结预算会议讨论的结果,企业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对各部门的意见进行平衡协调,划分出各部门下一年度的资金支出计划,作出最后的预算定稿,进行审批后年底前将预算情况下达给各部门,作为下一年度业绩考核的标准。
(三)严格的预算执行
每月月初对上期预算进行调整,确保经营情况与预算步调一致。 同时各部门人员也要对本月的收益和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 找出与预算差异的原因,并召开相关会议,对上月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找出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下月的预算执行计划,确保每月的预算计划得到贯彻执行。 另一方面,以每月一小结和每半年一大结的方式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资金支出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确保经营实情与计划相符,保证了资金支出预算得到一个合理的控制,避免资金随意支出的浪费。
(四)坚持预算监督与考核
在日资企业中,他们非常重视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并将其作为预算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 在进行预算管理时,监督预算执行的每一个阶段,并以月为时间单位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在每次考核的过程中,都要对经营实情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严格以资金支出预算为标准, 将预算执行控制到每个环节, 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三、结束语
日资企业资金支出预算管理主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进行控制,此种预算管理模式具有完善的预算制度、科学的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等优点。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健康发展,加强预算管理是必要的。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日资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就能够不断的完善企业资金支出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娜.在华日资企业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
[2]吴三美.华能集团资金战略预算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商界,2010
[3]尹学忠.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0
旭化成纺织公司除了纸尿布用的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产业资材用的涤纶纺粘无纺布、铜氨丝长纤维无纺布“Bemliese”以外,还首次在该展会上展出氨纶“ROICA”。
聚丙烯纺粘无纺布展出该公司特有的细纤度“ELTAS FINE”、经过亲水加工的“ELTAS AQUA”。还有涤纶纺粘无纺布和熔喷无纺布的复合无纺布“Precisé”以及世界上十分少见的尼龙纺粘无纺布。“Bemliese”针对中国需求不断增长的美容面膜用途进行介绍。本次首次展出“ROICA”是为了扩大其纸尿布的销售。包括日本、中国、泰国生产在内,该公司计划把ROICA的纸尿布用途比例提高到30%以上。
除该公司外,还有很多参加SINCE2013的日资企业减少了产品展示,展位布置也更重视商谈。旭化成纺织公司在展位内设置了两处封闭型的商谈室,事先预约商谈时间,和中国的顾客进行了密切商谈。
东丽集团介绍柔软、轻量的纸尿布用纺粘无纺布
东丽集团主要介绍韩国东丽尖端材料公司(TAK)为核心企业的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该集团除了TAK以外,还在中国的东丽高新聚化(南通)公司(TPN)、印度尼西亚的Toray Polytech Jakarta公司(TPJ)生产销售聚丙烯制品,是亚洲最大的聚丙烯无纺布厂商。
由于在中国的日资纸尿布厂商的商品战略发生了变化,所以东丽集团在本届展会上也主要介绍更柔软、更轻量的聚丙烯纺粘无纺布。另外该公司事先和主要的卫生材料厂商约定了商谈日程,开展积极的商谈。该公司今年在TPJ投产了年产2万吨的聚丙烯纺粘无纺布生产线。TPN也宣布增加2万吨的产量,这几年该集团积极扩大聚丙烯纺粘无纺布事业。
ES Fibervisions展示世界最大的熔融胶合纤维厂商
CHISSO公司和美国的Fibervisions公司合资成立了世界最大的熔融胶合纤维厂商ES Fibervisions公司,包括已经开始生产的中国艺爱丝维顺(苏州)纤维公司在内,针对卫生材料领域展示热粘合无纺布的原料熔融胶合纤维。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很多生产、销售网点,因此不仅是中国,还与来自亚洲各国的观众进行了商谈。本次展会上展出了为了更柔软而实现的细纤度熔融胶合纤维。
日本喷丝板水针板等产品开展积极商谈
日本喷丝板公司是生产纺丝等用途的喷丝板大型企业,本次展会的展示面积比上一届扩大了一倍。与中国的销售子公司无锡力宏喷丝板贸易公司共同参展。本次公司展出了拥有世界最大市场份额的水刺无纺布用水针板,还展出了水刺 头、各种喷丝板等,并介绍了自行开发的熔喷无纺布设备。光是事先约好的商谈就有40个,还有很多观众对该公司产生兴趣,并进行了高质量的商谈。该公司的水刺无纺布用水针板被水刺无纺布设备知名厂家采用作为标准部件,在水刺无纺布行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其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为此,中国的水刺无纺布厂家也前来向该公司进行咨询,咨询不仅包括水针板,还包括品质改善方法等。
该公司不仅生产水刺无纺布用的设备,还生产销售熔融纺丝用的喷丝板以及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用喷丝板。
特别是熔喷无纺布方面还销售生产装置,该公司自行设计、生产这些装置,可以生产纳米尺寸的熔喷无纺布。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具有网状结构的聚烯烃无纺布
吉坤日矿日石能源公司为了提高公司和产品在中国的知名度而连续参加SINCE,主要展出具有网状结构的聚烯烃无纺布“CLAF”。本次展会上公司着重介绍“CLAF”和印刷薄膜复合的产品,以广告贴纸为主要用途。使用CLAF的话能实现轻量、高耐久性等特点。
爱尔玛科展出使用纳米无纺布的样品
爱尔玛科公司在亚洲销售捷克的纳米纤维无纺布设备“NANOSPIDER”,由中国销售代理商格林施(香港)公司参展。
公司展示了使用纳米纤维无纺布制作的空气过滤器样品,在展示其各种数据的同时,介绍了该设备的实用性。
化纤喷丝板制作所展出工程塑料的熔喷无纺布
化纤喷丝板制作所公司展出了500纳米尺寸的熔喷无纺布喷丝板。同时还展出了以PPS(聚苯硫醚)、 PEEK(聚醚醚酮)等工程塑料为原料的熔喷无纺布及其喷丝板等该公司独具特色的产品。
【在日资企业工作】推荐阅读:
个人在企业的工作计划06-30
班组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基础管理06-22
论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11-01
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10-25
在公司企业实习心得10-10
范文 企业在我心中07-28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10-08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05-29
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作用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