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共12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1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13页的例1、例2、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14页的练习二。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安排了3道例题,由简到难,逐步深入。例1从比较方格纸上的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入手,引导学生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成为相对简单的、熟悉的图形,初步感受到 “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提供基本思路。例2引导学生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突出平移在转化过程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图形转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兴趣。例3重点探索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归纳总结和推理的能力。之后的练习结合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夯实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想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意识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剪好指定不同规格的平行四边形、每格为1厘米的透明方格纸、剪刀等。

2.准备相关的白板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转化”策略,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1.白板呈现第一个例题中的前两张图:

问: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并白板演示。

指出:像这样把不规则图形变成学过的规则图形后再比较面积的方法,在数学上称为“转化”。(板书:转化)

2.出示第一个例题的第三张图:

问:假如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交流,并用白板演示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的过程。

3.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问:假如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4.交流学生的猜想:

(1)用底乘高。

(2)用底乘斜边。

师: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你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寻找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4人小组,每人一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直尺、透明方格纸、剪刀)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2.交流方法。(选取其中一种规格的平行四边形集中演示)

(1)数出所占的格子数。(估计占少数)

(2)运用转化的方法。结合学生说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随机用白板辅助进行演示说明。

①方法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然后把这个三角形向右平移,与斜边重合;

问: 剪拼前后的图形变了,什么没有变?

②方法二: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其剪为两个梯形,把其中一个梯形向另一边平移,到斜边重合。

③比较两种方法:

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一是剪下三角形后拼的,方法二是剪下一个梯形再拼的。)

它们有什么相同?(都是沿着高剪开的,拼后都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大小是一样的。)

(3)想象:除了这两种剪拼的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追问:为什么都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来剪呢?

[白板使用意图:“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白板就为呈现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所生成的资源和讨论的结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种剪拼方法。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因为其流程固定,往往只能直接给出一些常规方法,很难将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预设演示出来。而白板就可以让学生用电子感应笔在屏幕上任意分割、平移、拼接,从而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通过白板中“拍照”的功能,将各种剪拼方法记录下来,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就自然能感悟到:只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分割,就能实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

问:现在你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说一说。

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

白板上依次呈现比较的过程。

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7   ×   4  =   28

[白板使用意图:在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时,仅凭个别学生的描述、教师的比划,肯定无法给大多数学生留下准确的认知和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这里运用白板中可以任意平移线条的功能,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平移后,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重合,这就使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是相等的。也就为之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突破了认知上的障碍。]

(4)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剪拼成长方形呢?(实物投影出各种不同规格的平行四边形剪拼过程,进一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联系。)

在演示过程中,明确: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后,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发现: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指出:这就是“转化”的策略。“转化”是学习数学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就能顺利地求出面积了。

3.白板出示一组两个平行四边形,口答面积是多少

白板再出示:      你能说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指出: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写成--S=ah

[白板使用意图:单纯地运用公式计算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感,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使部分练习内容暂时隐藏,能够引起学生好奇,从而吸引注意力。同时,利用白板能够随机书写的功能,在图形边直接列式计算,不但方便、直观,而且能够更好地达到数形结合的效果。]

4.解决巡视中发现的学生疑惑:底×斜边

问:刚才老师发现有学生用底乘斜边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觉得可以吗?

利用白板插入的flash动画演示平行四边形框架逐步变形的过程,学生依次口答出每次变化后的面积:

问: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斜边的长短没有变化,周长是不变的;高在减少,面积也随之变小了。)

如果真是用前面这种猜想:“底×斜边”算面积的话,那这一组的面积就会--不变。事实是面积--变小了。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继续这样拉下去,面积又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而不是底乘斜边。

[白板使用意图:白板是一个兼容多种操作软件的智能操作平台,教师可以在白板上插入各种应用软件,在教学中进行随意调用。为了更好地演示平行四边形框架逐步变形的过程,在这里我插入了一个flash动画,让学生亲历了图形的变化形成过程,更加直观,整个课堂应用也因此更加生动了起来。]

三、运用方法,解决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厘米)白板逐题演示:

左图,多了一个多余条件,要引导学生先取舍再解答。

右图,先在白板出示一条底的长,让学生比划出它所对应的高,在此基础上,教师画出对应高及长度,学生口答面积计算。再标出另一组底的长度,高的长度打上“?”。让学生求出该高,并说明思考过程。

指出:这是对面积计算公式的逆运用。

2.白板出示: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它们的面积都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1)学生独立尝试

(2)集体交流方法:请学生上白板画出自己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随机将学生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分类:

①等底等高(底是5,高是3的平行四边形),如:

②不等底等高,但面积相等,如

验证: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面积真的相同吗?理由是什么?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不同的画法,并总结规律:等底等高的思路是最方便的,但只要是底和高相乘积是15的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白板使用意图:

1.利用白板便于绘制平面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尝试画出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图形表象,而这些素材都是源于学生自己,这就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

2.利用白板的移动功能,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生成的图形进行分类,便于下一环节进行观察、比较和提升,进一步深化了认识。]

3.解决实际问题: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草坪(图略,底20米,宽9米)。

(1)求草坪的面积。

(2)如果在草坪上铺一条1米宽的平行四边形小路,求草坪的面积。

(3)有三种铺路方案(小路的宽都是1米),哪一种最省材料?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方法。

[白板使用意图:

利用白板的书写、绘画功能,根据需要逐一添加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所设问题借用同一情景,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发展学生思维。]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用怎样的方法获得了新的知识?

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猜想、验证……我们就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很多新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完成书上练习二第2、3、4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7×4=28

S=a×h         7×3=21

7×2=14

7×1=7   ……

[整体设计意图:

电子白板应用于课堂教学,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能够促进课堂中的真实对话和动态生成。电子白板的电脑操控功能,可以让教师直接在投影屏幕上书写、标记,同时还可以操控电脑对课件进行控制,展开详细地讲解,将教师、课程资源和学生真正的融合在一起。本课结合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现阶段学生空间观念的特点,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图形转化方面有效地运用了白板的特殊效果,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由此引发认知结构重新组合.因此,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了解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

二、调研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三、调研目的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困惑.找到教学的起点.

四、调研对象

贵定师范附小五 (1) 班71名同学.

五、调研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

六、调研内容

(一) 问卷调查: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根据教师提供的三角形, 你打算怎样计算?

(二) 访谈:从学生的问卷中抽样进行访谈, 抽出三个层面的学生问卷, 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

一是掌握了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的同学.访谈题目: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

他们大多数都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和这边上的高有关.因为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非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它的底和高也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是计算正确的, 表述有误的同学.访谈题目: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图形?学生认为转化为“四边形”.因为通过剪、拼后, 三角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它们都是“四边形”.

三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同学.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他们只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 至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全然不知所以在计算时, 出现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对应.

七、调研结果统计

全班共71人, 计算正确的比例占76.06%;计算错误的的比例占23.94%.

八、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 能正确计算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会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 通过剪、拼的方法, 把求三角形面积计算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或长方形面积计算,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59.15%.直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的学生, 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不理解,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16.91%.做错的学生, 有想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意识.但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乱用数据计算.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23.94%.从统计结果来看, 本班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有一定基础, 能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真正找到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于任何形状的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九、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 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 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来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经过调研, 了解到的学生实际, 结合学生现状和教材要求,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十、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价值, 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为了保证探索出的数学规律具有全面性、概括性和代表性, 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剪、拼一系列活动, 经历把等腰三角形、非等边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再观察、比较两种图形, 发现两者间的联系,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用转化方法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强化学习意识.

十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2.让学生通过剪、拼图形, 把三角形变形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进一步认识转化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 并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规律,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等腰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非等边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学习活动单一张.

教学过程

1.推陈出新.

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

3.应用公式计算, 巩固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3

1.[课件显示图片],说说这是什么时候的情景?

2.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观念变了,过节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两个多月我们将来迎来的新春佳节,你们准备怎样过好20的春节呢?

指名学生回答。(5~6个)

2.根据大家的回答,老师大致作了一下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课件显示]

请两个同学统计一下人数。(每个同学选择一种)

[操作课件,师按统计结果填好人数]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共同完成了这张统计表,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

二、新授

(一)绘制方块图

1.如果老师准备用这样一个方块表示5人,你能把表中的数据用

这样的方块表示出来吗?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请各小组组长打开①号信封,信封里的每个方块纸张表示5人,小

组合作在职操作纸上把方块摆一摆,如果遇到问题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决?

2.交流。

(二)绘制条形统计图

1.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看几个图。[课件展示一组统计图]

观察最后一幅图,比较看统计图和看统计表我们获得的信息的质量有什么不同?

[定格最后一幅]类似这样的统计图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过?[指

名回答]

说明:这样的统计图叫(板)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读题。

2.学习画法:

指方块图:

①我们将这样的方块直接画成直条,就形成了条形统计图。

[课件]如果将这样的一个单位长度表示5人,表示x人的就应该是这么高,按序把四种情况说完。添上横、纵轴,这就是条形统计图了。

②从这张统计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怎样看出来的?[多指名几位学生说说]

③学画法:

a、a、那么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请各小组组长打开②号信封,自学自学材料,了解它的一般画法。

b、教师展示画法:指名一生读步骤,师同步骤操作。(电脑显示)

c、详细讲解第一个直条的画法说明可涂颜色,也可打上斜线。(用阴影表示)

c、学生完成后第三个直条,教师巡视,画完后小组交流。

e、说明:最后根据统计图所反映的内容,简明地写上统计图的标题以及制图日期

d、提几个问题:(1)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_____人。

(2)______的人数最多,是____人,_____的人数最少,是_____人。

三、练习

1.P81.1

2.P80练一练

四、应用:

周校长喜欢登山,近几个利用暑假的时间游览了中国的五岳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把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的数据带了回来,整理成了统计表,想请我班的同学完成条形统计局,先画泰山的直条。(其余几山记学主选择)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能同咱们××小学的同学们共同上一节数学课。我来的时候就听说,××小学特别有名,××小学的同学们特别聪明,特别会感恩。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我特意到咱们××小学来看看同学们的表现。同学们可能想知道老师来自哪里?我特意制作了一个短片,你看完之后可能就知道了。)(课前课件展示沂蒙拍摄基地画面,随机介绍基地景观)现在知道我来自哪里了吧(沂蒙老区,电视剧《沂蒙》的拍摄基地就在我的家乡)在这里我诚挚邀请同学们有机会到我家乡进行红色旅游。现在咱们可以上课了吧?

师:(课件出示“沂蒙古道”画面)同学们,刚才欣赏完了我们的沂蒙影视基地,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目前,随着沂蒙影视基地在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旅客也越来越多,因此基地打算在沂蒙古道两侧各建一个停车场(出示效果图)。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这个呢?(平行四边形)可是工人师傅们遇到了一个难题,

师:他们想知道这两个停车场的面积分别有多大,以便于准备材料。你能帮助他们吗?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修建停车场这样一个现实情境生成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师:这是这两个停车场的相关数据(结合出示的课件),长方形停车场的面积能计算吗?

生:能。

师:赶快动手算一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思维过程。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为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依据。)

师:平行四边形的停车场面积能计算吗?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它(板书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试一试,好吗?

学生尝试计算。

汇报交流:

……

(设计意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尝试计算,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一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转化作了铺垫。)

2.合作交流,探究公式。

(1)独立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平行四边形停车场的面积,出现了这几种答案,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独立思考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师:我看到同学们思考的很认真,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长记录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一会到上面来展示。

(2)组内交流。(师巡视,随机参与讨论)

(3)展示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们探究的结果?

生1:(边演示边汇报)沿着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右侧,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师:为什么沿着高剪下?

生:沿高剪开出现直角,才能拼成长方形。

师:继续说。

生1: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变,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高就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2:(边演示边汇报)沿着任意高剪开,也能组成长方形。我们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是底乘高。

师:其他小组呢?还有不同的方法或其他结果吗?

生3:先沿两条高剪下两个直角三角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和剪后剩下的长方形组成一个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重复的略去)

(设计意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真实与实效,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结合教具演示进一步说明)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动脑思考,从同学们研究的几种情况看,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且,它们的面积不会变,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板书),现在长方形的长就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乘高。(随机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这个推导过程。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写成……

生:s=ah(齐读)

师:同学们想一下,如果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得知道哪些条件?

生:底和高。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展示的不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转化的特点:无论哪种方法,只要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转化成长方形。方法不同,结果相同,从而让学生明白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科学性。)

师:学贵以致用,既然同学们已经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了,那么就请同学们帮工人师傅们把停车场的问题给解决了,好不好?

生:好。

结合学生板演,评价答题情况。

(设计意图:例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既是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初步应用,也是对前面尝试计算停车场面积结果的验证,从而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作业纸):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有一块平形四边形麦田。底是250m,高是80m,共收小麦14吨。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拓展题: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cm,宽15cm,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基本应用的题目旨在应用公式的同时,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条件的分析问题能力,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综合应用题目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思维拓展让学生理解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S =  ɑh

S=ɑh=50×40=2000(m )

出示课本主题图,要知道哪个花坛大应算出他们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会算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今天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放到方格纸上数一数,完成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猜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学生已有关于负数的生活经验,如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看到用负数表示的零下温度。但缺乏对负数的更深入了解,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学会正数、负数的读法和写法是这节课的重点,知道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关系是难点。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负数的读法、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

环节 学生自学事宜 教师引导事宜 媒体

明确自学重点 初步认识负数,会读、写正数、负数,知道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关系。 出示例题,揭示特点

板书课题,强调重点 课件

围绕重点自学 自学任务:P1-2例1、例2

1、你怎样看温度计的?﹣4怎么读的?是什么意思?﹢4呢?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类似的例子吗?

2、试着独立完成“试一试”。

3、例2中的“海拔高度”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

4、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呢?0和正数、负数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关注过程,关注学困生 课件

讨论自学未解 1、小组内同学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试一试”的答案。

3、小组代表汇报自学任务的问题1、3、4 巡视指导,随机点拨 实物投影仪

点拨自学得失 1、加强理解具体情境中负数含义。

2、知道0与正负数的大小关系。

巩固自学成果 1、P3的“练一练”。

2、练习一的第1题--第3题。

3、随堂自测练习一的第4题--第6题。

4、独自冥想:你了解负数的什么知识了? 认真聆听,及时评价 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正数负数

﹢4﹢190﹣4﹣1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6

1. 单元教材分析

重组单元的四篇课文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泉城》主要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赞美了泉水的奇丽, 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九寨沟》主要介绍了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田园诗情》让我们领略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 体会草原、牲畜与人和谐的交融, 充满了诗情画意。《雾凇》则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 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联系起来, 可以用练习三中“江山如画”来概括本单元的主题。

同时在结构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从整体到局部, 体现总—分—总的结构。《泉城》一开始总写七十二泉, 再分写四大名泉, 最后总写济南之所以被冠以“泉城”美誉实乃名不虚传;《九寨沟》先总写进入九寨沟景区就像进入童话世界, 再写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 最后总结说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田园诗情》先总写荷兰是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 接着描绘了白天的田园风光图和夜晚静谧安详的画面, 最后由衷地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感叹;《雾凇》虽有点类似于科学小品文但课文开头结尾都写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的美景, 结构上也体现了总—分—总的特点。

2. 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1) 了解写景类文章归类学习的意义和要求。

(2) 通过本单元四篇写景类课文的学习, 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体的体悟水平。

(3) 提升学生对写景类文章学习的综合能力, 形成写景类文章的类结构意识和能力。

3. 单元主题教学建议

鉴于本单元类课文的教材特点, 重组单元后, 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即学生需要什么, 学生可以怎么学。我以为, 中年级的写景类课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 低年级因为学生的年龄小, 所选的写景类课文内容相对都很简单, 篇幅短小, 概括性描写居多, 教学的主要任务除了在阅读中识字外, 还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景物的名称、位置和主要特点, 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到了中年级, 写景类文章的内容选取的范围逐渐扩大, 介绍描摹的角度逐渐增多, 重点部分描写得也比较细致了。这时, 我们要帮助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景物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并且能够发现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事物来具体介绍的。阅读课文时, 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领略自然风光, 感受自然的美好, 还要引导学生能够进入作者表达的意境, 努力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基于以上认识, 在进行写景单元课文教学时,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学结构、用结构”和“长程两段式”学习策略, 我在具体课文教学前, 增加了单元导读课, 目的是整体设计单元教学, 帮助学生了解写景类文章归类学习的意义, 了解写景类单元归类的学习要求, 进一步提高学习写景类文章的积极性、自觉性, 使他们真正地学会和会学。

随后, 我又从四篇写景文中选择《泉城》作为本单元导读课后教学的第一篇, 进行完整的教结构的课文研究。之所以选择《泉城》, 是因为这一篇课文语言优美, 结构清晰, 写作点面结合, 特点鲜明。作者首先从面上概括叙写了济南泉水的多和美, 从形态和声音两个方面, 展现了济南名泉的全貌。接着, 作者又精选了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四大名泉, 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重点描绘。这样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 形象地写出济南泉水的姿态各异及其中的盎然情趣。全文结构严谨, 首尾呼应, 总分层次清楚, 无论谋篇布局, 还是文字运用, 都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教材。

教学中, 对全体学生进行全程开放。一切问题均来自于学生, 经过我梳理、归纳后再次回到学生中去, 让小组充分地讨论、交流, 然后汇报, 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感悟语言。结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七十二泉的, 轻松自如, 真正地做到了水到渠成。针对写景单元主题教学的学法, 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1) 明确写作顺序。优秀的写景课文总是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写作, 以丰富的层次感来构成画面的立体效果, 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因此, 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 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2) 理清文章层次。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 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 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

(3) 体会思想感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描写运用, 抒发自己的感受。借景抒情, 寓景于情, 这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4) 品析语言文字。文章的美, 全都需要依托语言来表现。或朴素或优美, 或自然或新奇, 或严谨或洒脱, 或通俗或典雅, 语言以它千姿百态的美诠释了这类文章的内涵。以读为本, 品评文章语言的精妙、结构的完美, 并主动积累语言文字。

(5) 渗透写作知识。当前学生在进行写景作文时思路紊乱、层次不清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 在学文中巧妙引导以课文为范文, 学生学会迁移运用, 渗透写法的指导, 尤为重要。

在写景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推进过程中, 可以有课前积累作为补充, 比如景物的好词、好句、好段积累等。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在课外阅读中拓展其他类型的写景文章, 帮助学生打开阅读思路和写作思路,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习作水平, 发挥好课内教学指向课外的功能。

4. 单元主题教学的后思考

对写景课文贵在读有所悟, 所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我们还是需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让他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 方式可以多样化,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领悟作者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美景、美情的过程, 侧重点是学习语言, 但又与内容密切相关, 并非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

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赏景必然离不开感受情感, 所以体会“情”很重要。同时, 赏析应该是最重要的。在赏的同时把一些基本的写景技巧传达给学生。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动静相结合, 等等。教会他们欣赏, 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付诸实践。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P93-P94例1-例3,练一练及练习十七NO.1-2。

教材简析:

圆是小学数学阶段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能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并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圆的认识一部分。教学中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注意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例1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通过说圆、画圆、比较圆与以前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来充分地感知圆。例2结合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的过程,分别了解关于圆的几个重要名称,进一步认识圆。例3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展开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教学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面积公式的计算,对圆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直观认识,部分学生已经能用圆规画圆,少数个别同学甚至已经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思维形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故也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初步感受圆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重点:

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生:圆规、直尺。

师:圆形纸片、系着吸铁石的线、大圆规、硬币、小圆镜、长尺。

教学流程:

一、            导圆。

师: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生:圆的认识。(看着大屏幕说。)

1、师:(出示圆形纸片)这张纸就是圆形的。(贴在黑板上)

你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圆,见到过圆形?

生:举例说圆形。(说到身边的圆让学生指给大家看看。)

2、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与圆相关的图片,一起看看。(幻灯片播放。)

师:漂亮吗?难怪有人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是因为有了圆才如此美丽、神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媒体运用说明:运用媒体第一次播放一组比较简单、且具有明显圆的特征图片,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如:CD包、光碟、箭耙、奥运五环、圆形标志、光环等,使学生能清晰地从图片的物体上找到比较鲜明的圆,为学生对圆建立外观上的感性认识提供了标准,使学生在初次感知圆的基本特征的同时感受到圆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初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借这些图片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作好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二、            画圆。

1、用圆规画圆。

(1)导入。

师:学习圆,首先要会画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这里的规是指什么?

生:圆规。

师:会用圆规画圆吗?画一个试试。

(2)生用圆规尝试画圆。

师:大家都画好了,我们来看看电脑动画是怎么画圆的?(课件演示。)

师:假如现在规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20厘米,谁能到上面来把这个圆画出来?

师生合作,边介绍方法边在黑板上画出圆。

师:这个有粉笔的一脚画出来的就是一个圆。(生指一指哪些是老师画出来的。)

2、不用圆规形成圆。

(1)导入:如果没有圆规,就不能形成圆了吗?

(2)生:说说可用什么方法画圆。

如:瓶盖(扣在纸上,沿着边画),胶布,尺子、量角器……

师:你是利用一个圆形物体来画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出示:绳子一端连着环形磁铁。

问:看,这个能形成圆吗?

生:通过甩形成圆。

(3)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了圆,用其它方法形成了圆,现在在你心目中的圆的是怎样的?闭上眼睛,用手指在空中比划比划。

生:闭上眼,在空中画圈。

师:对啊,就像大家比划的那样(指着黑板上的圆),圆是一条曲线围成的。

师: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板书:曲线图形。)

(4)再举例。

师:(出示镜子)这面镜子上也有圆,你能指出来吗?(生上前指:外边一圈就是圆。)

小结:这条曲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圆,这条曲线围成的图形是圆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8

年月日

课题 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3)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混合计算方法,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四则运算

三、复习简便算法 前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四则运算,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关键,已经能熟练地进行小数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复习,除了要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外,还要能正确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能运用运算定律、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口算。

(1)p117第12题。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口算,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小黑板出示。

0.25×412.5×0.80.2×0.53.74+6

2.说出下面的得数比第一个乘数(或被除数)大还是小。

2.6×9.3○2.61.02÷1.2○1.02

3.做p117第10题。

提问:怎样用“四会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题。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积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积与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数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

4.做p117第7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统计都做对的人数。

1.根据运算定律或规律,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母,在圆里里填上恰当的运算

学生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复习循环小数的概念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符号,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

板书:

a十b=b+a

(a十b)十c=a十(b+c)

a×b=b×a

(a十b)×c=a×c+b×c

a-b-c=a-(b+c)

a÷b÷c=a÷(b×c)

追问: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和小数)

2.做p117第11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各是依据什么来做的。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根据数据和运算的特点,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算法。

1、2÷3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形式表示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2、2.3÷3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是(),循环节是(),保留三位小数是().

3、2.89,2.89,2.89中,最大的一个数是().

今天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在小数乘法和除法里,怎样求积和商的近似值?应用哪些知识,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案

年月日

课题 整理与复习--图形王国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二、复习相关应用题。

三、复习近平方千米与公顷

1.一个长方形菜地,长21.4米,宽13分米,这个菜园的面积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认真审题,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要注意些什么。

(要将长与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面积计算方法“长乘宽”,周长的计算方法“长加宽的和乘2”。)

2.做17题

提醒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以相互验证。

3.做18题

先让学生说说各是什么形状,再进行计算。

1.板书:

2.感受平方千米和公顷的大小

3.做15题

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课堂作业

4.练习

5.做19题

审题。完成后学生口答。

6.做20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列举的策略时能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出示主题图及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

各自操作后,组织展示、交流。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各自操作把不同的

围法都找出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把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不

同的围法呢?我们在作进一步的分析。

3、提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

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学生填表,交流。

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你们通过操作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5、提出要求:请你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

面积。

学生计算后追问: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

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订阅

几本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

要求:请大家按这样的策略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

答案。

3、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4、出示表格,要求学生用画勾的方法表示各种具体的订阅方法。

5、反思: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举是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指名读题。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第一次头中10环,那么第二

次可能会投中多少环?第二次有可能再头中10环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列举思考的过程。

2、练习十一的第1题

学生读题。说说要求。

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十一的第2题

重点启发:要判断几个时刻也会发出铃声,只需按题中给出的规律再排一排、

比一比。

4、练习十一的第3题

提示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思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是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一一列举”的策略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方法?

二、新授。

出示例3。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你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出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两种不同的列表方法。(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只住1个2人间想起)

你认为“一一列举”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今天我们运用的“一一列举“的方法是按一定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解决问题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方方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对立思考:应该从哪入手?

交流:你打算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呢?

还可以从哪算起?

2、一种圆珠笔有3枝装和5枝装两种不同规格的包装。张老师要购买38枝圆珠笔,可以分别购买3枝装和5枝装的各几盒?一共与几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同桌交流,说说你认为有几种方法?

同桌合作,完成你想出来的方法?

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一一列举“的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三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一一列举”方法的了解与使用。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36可以写成哪两个素数的和?

36=(   )+(    )=(    )+(    )

=(   )+(    )=(    )+(    )

说说像这种题我们如何又快又准确而不重复的找出正确答案?

实际上我们已经运用了什么方法?

2、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天平上能称出多少中不同质量的物体?

学生讨论,确定方法。

指名说说如何画表格。

学生填表,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3、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二、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8题。

学生读题,说明题意。

4人一组合作完成。

每组派代表说说解题思路。

2、练习十一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有何评价?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10

年   月    日

课 题 找规律(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多媒体课件

找规律

画        想        算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

“每3只兔为一组”,“每组中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18只兔刚好排成“这样的6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共有6组,每组有1只灰兔,2只白兔。

所以灰兔一共有6个1只,1×6=6(只)

白兔一共有6个2只,2×6=12(只)。

1、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

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方法:20÷3=6(组)……2(只)   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灰兔:1×6+1=7(只)

白兔:2×6+1=13(只)

所以20只兔里有13只白兔,7只灰兔。

2、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

(每4枚棋子一组,每组有3枚黑子,1枚白子。)

26÷4=6(组)……2(枚)  余下的2枚为2枚黑子。

黑子:3×6+2=20(枚)

白子:1×6=6(枚)

3、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

(每2块一组,每组有1块正方形瓷砖和1块长方形瓷砖。)

学生自主交流观察所得

学生交流结果

学生讨论,交流结果

小组内讨论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1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具准备:

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设计理念: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引导中发现与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操作、观察与推理,理解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利用表象来尝试归纳计算方法。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概括是本课的基本特征。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回忆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回忆特征,口答。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2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思考: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什么?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类似例2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理解得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3.操作实验,认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的商标纸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学生拿出贴有商标纸的学具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观察是什么形状。

(3)引导生观察,进一步思考得到的商标纸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计算商标纸的面积?

(4)概括提升: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师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昂×宽.

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例3。让学生对照直观图,说说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位置,同座互相用学具指一指。

2.思考: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

3.要求:闭上眼睛想一想,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4.试一试,在书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再将学生所画的展开图进行交流与展示。

5.观察展开图,想一想圆柱表面有哪些部分组成?

6.教师小结,指出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7.引导学生概括: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8.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算一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答题格式。

生独立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联想

动手操作

仔细观察、归纳、概括

学生联想,师相机指导。

独立练习

学生用学具指

借助学具独立思考

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

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先讨论,再独立算,然后交流汇报

三. 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再算出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大和。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 学生独立练习

小交流,再练习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

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 畅谈体会。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案例(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篇12

年   月    日

课 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五课时) 课 型 练习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难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复习回顾

二、练习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复习回顾

完成下列练习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集体订正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集体订正

教    案

年   月    日

课 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第六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新授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

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自由讨论发言

教 和 学 的 过 程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三、延伸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上一篇:知错能改作文450字下一篇:光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