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精选10篇)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1

时间:2012-11-29 10:35来源:未知 作者:lszx 点击:

——李市镇教育总支推进普惠性、公平性教育

实施方略 510 次

创建和风丽日的阳光校园,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把教育还给孩子,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教育中找到快乐,得到温馨,感受幸福,让教育的阳光洒向李市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普照每一个孩子!

(一)实施背景

1.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努力下,李市教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保持着良好而发展态势。同时,各校的办学特色日趋凸显,“阳光教育”吸引了李市人民的眼球,“阳光教育”成了全镇教师的追求与理想。

2.时代呼唤阳光教育。当前素质教育还有真空地带,学生中有学习困难的人数还较多,学生心理问题突出;教学硬件落后,教师浮躁情绪上升,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的灰色地带仍然存在,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和谐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积极体验,自我教育,互励互促的思想教育还比较薄弱。

3.在新课改理念日益成为主流教育理念的氛围下,有些学校的改革步伐不大,学校缺乏新理论支持和新的教育实践探索,学生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足;学校管理方法和措施落后,学校管理没有生气和灵气,健康循环发展的体制不健全,家长和教师对学校管理还有不满之处。

(二)理论依据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我国古代的“和、合”教育,“天人和谐”的哲学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学校放在阳光中,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法国著名的启蒙学者卢梭的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自然,反对压抑与摧残儿童的天性,号召“回归自然”的教育观点等。

3.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承传文明,开发潜能,提升人性,增进人改善自身生命环境的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化、个性化和主体化,即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成为大写的人,这是教育永恒的使命。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提升人的理性,即全面提升人的深层的智慧。

4.阳光教育理念

(1)教育是阳光的事业。教育培育人才,传承文明,提升人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崇高事业。

(2)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阳光教育要发扬阳光无私奉献、公平公正、博大无私、普照大地的大爱和永恒精神,以阳光般的情怀塑造阳光新人。

(3)阳光教育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教育是具有生命的事业,它源于人类生命发展的需要,它不可能离开生命而存在;因此,教育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张扬生命。阳光的教育让生命在阳光的普照之下更加和谐,更加灵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4)阳光教育是自我实现的教育。阳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阳光教育注重心灵的和谐和沟通,它触及生命,充盈精神,建构人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相生相助的生命结合体,教育者是发光体,受教育者同样是发光体,交互生辉,共同生长,此乃真正的“教学相长”。

阳光教育倡导: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尊重播撒尊重,用智慧启迪智慧,在阳光教育者的引导下使每位学生成长成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共享教育阳光,充满成功与快乐的阳光学校,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阳光事业。

三、实施思路

科学地把握阳光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学校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养。着力从学校环境、管理、课堂教学、师生团队建设研究等几方面进行阳光化的探索与研究,用时代精神烛照教育,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为教师的发展服务。力争将学校建设成充满阳光气息的乐园。

四、实施目标

1、实施阳光教育,促进教育均衡。

以党的十八大有关教育的论述为指针,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实施阳光教育,引领教育新生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公平公正、温馨关爱、乐于奉献、正大永恒的阳光教育思想,并确立阳光教育:公平性、均衡性、发展性、关爱性的四大特性。积极探索阳光教育理念、构建阳光教学体系、德育体系、服务体系。打造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模式,重视阳光教师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同时,积极推广阳光家庭教育理念,让家校合一,为李市教育均衡发展作贡献。

2、奍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

阳光教育倡导“以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使教师“阳光”,给学生“阳光”,让管理“阳光”,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基于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培养让教师修炼阳光心态,让教师养大气、怀大爱、育大智,成就阳光事业,享受教育人生。

养大气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使他们能守得住信念、耐得住寂寞、拒得了诱惑、沉得下身子。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已化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怀大爱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师德休养坚守公平、温暖、帮扶的原则,用爱滋润学生每一点成长。育大智就是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大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力度,走出目前的教育困境。

3、实施阳光行动,培养阳光少年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充分发展学生的优点,努力弥补学生的不足,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阳光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教育模式。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阳光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在关注情感教学的同时,都把对学生阳光心态、阳光健康情感、人格的培养作为重要培养目标。采取多样行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快乐的主人。在德智互动中去唤醒学生心灵,激活生命力量。

4、实施阳光管理,构建和谐家校。

实行阳光教育,要营造 “阳光环境”,健全“阳光制度”,实施“阳光管理”,构建“阳光家校”。形成以“阳光”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和服务体系;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进行强大的家校教育合力。

5.实施阳光教育,打造教育强镇。

倡导阳光教育,倾诉阳光心语,塑造阳光少年,打造阳光教育品牌。用理想的教育去实现教育的理想,用思想引领教育,以理念主导行动,通过深入实践、探索,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努力把我镇打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上乘的个性鲜明的示范性阳光教育,构建具有我镇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策略,为我镇基础教育均衡教育搭桥铺路,探索经验!

四、实施策略

实施理念——阳光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为全面实施阳光教育,必须明确理念,整合理念,提升理念,以理念指导阳光教育实践。根据我镇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下理念:

“阳光教育”是以尊重、理解、赏识、激励为核心标志的,用真爱和真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阳光教育”是一种让每个孩子走进阳光的教育;是充满尊重、充满理解、充满赏识、充满激励的教育;是倡导教师顺从天性、承认差异、追求阳光、宽容失败的教育;是引导学生相信自己、鼓励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特质、挖掘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的教育。牢固确立“全心享受阳光教育,为人生奠基”的理念,致力于“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设阳光大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阳光舞台,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阳光环境。”

深入开展阳光教育活动,营造阳光环境,实施阳光管理,创设阳光课程,培养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打造阳光文化,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让每个生命得到阳光般的关怀,在阳光般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实施方略——阳光团队,让阳光教育魅力无限

学校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注重发挥团队优势,在工作中“淡化小我,追求大我”。

阳光干部团队:各校要首先充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在班子成员中大力倡导“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打造“阳光班子”,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其次,从成立师生智囊团入手,凸显阳光教育的凝聚力,力求形成一支懂管理、有成效、勤钻研、会创新的学校管理队伍。

阳光班主任团队:要富有爱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要心胸宽广,像母亲宽容般的去包容学生;要为人师表,从自身良好举止去影响学生,以人格魅力塑学生健全人格。

阳光教师团队:要热爱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以高尚的人格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以阳光般的心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阳光后勤团队:要树立“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践行“师生同吃一锅菜”的刚性原则,推动后勤阳光管理,倡导在点滴细微中务求高效管理。

在阳光团队建设中,全体教师要认真落实日常工作“八字方针”:用心、主动、创新、和谐。大力倡导领导干部具有的“四种气魄”;从我做起的勇气;助人成功的大气;敢于争先的锐气;善于沟通的灵气。全面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课堂,走进办公室,走进寝室,掌握一手资料,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亮点在一线发掘。

实施基础——阳光德育,让德育更阳光更灿烂。

阳光校园是全面的舞台,更是阳光教育魅力的最好展示。阳光德育致力于还原德育本色,致力于回归人本,回归基础,回归生活,回归实践。确立德育作为育人的战略地位,确定与时代相适应的规范,确立言传身教,知形合一的道德规范。

精心构建高品位、深内涵,有特色的校园,为阳光德育奠基。通过“感恩大环境”活动,使感恩教育成为促进全校阳光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建立展板、知识轩、感恩角、橱窗等,创建校园感恩环境;开展感恩文化的主题活动,征文活动,形成感恩常规化。做到“三结合”,即日常感恩和节日感恩的相结合、感恩教师与感恩同学相结合、感恩学校与回报社会相结合。

大力开展阳光微笑活动,为阳光德育护航。展示师生的阳光精神面貌,提高幸福指数。倡导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上微笑示人,以礼待人,引导师生主动参与,形成“全校互动,人人参与,上下齐动”的良好局面。全体师生每一天都能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校园,用一张灿烂的笑脸,一句亲切的问候开始温馨快乐的一天,用一声诚恳的道歉化解工作学习中的矛盾,用一声真心的致谢表达得到帮助、赞扬的感恩。

全力抓好阳光课间,为阳光德育扬帆。是快乐的课间,是充满艺术与灵性的课间。“课间一支舞,课前一支歌”。选择健康向上、琅琅上口的阳光校园歌曲,利用课前十分钟,集中、班会,升旗的时间唱响校园,在歌声中陶冶情操,养成阳光性格。

开展“阳光在大地”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举办运动会、远足,越野长跑等活动,丰富阳光课堂。

实施重点——阳光教学,让课堂教学自主、愉悦、高效优质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阳光教学是实践阳光教育的主阵地。要抓住课改,课改是教育生产力;要抓住教师,教师是课改的推动力;要抓住学生,学生是课改的受益者。积极培育“开放、创新、特色”的阳光课程文化,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阳光课堂。阳光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心底,做到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阳光课堂是快乐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学习的乐园,互动生成的乐园,情感体验的乐园。阳光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搭建学生主动发展的舞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机统一。

1.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夯实基础,突显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原则,加强教学常规检查、督促,不断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力争在三年内,各科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2.建立大课程的观念,在实践中学习。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优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大家唱、大家跳”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确保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文艺特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兼职教师开展好心理辅导及咨询工作,努力控制各类疾病的传播,确保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良好。

(2)课程并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室,还包括课堂以外的延伸,生活中的学习,生活中的陶冶。建立和完善社团活动,不断扩大孩子的参与面,提升教育效果。各学科开展的活动,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启迪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3)形成科学可行的校本实施策略,课程特色鲜明,课程活动丰富,课程效果明显,形成课程文化品牌。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研究,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建设高效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打造高效率的智慧课堂,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研活动课题化建设,认真提炼课堂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实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完善学校现有的科研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的全程监控,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

阳光教师。努力培养一支“严谨、高雅、进取”的阳光教师队伍。要用阳光般的微笑面对孩子;用阳光般的温暖面对同事;用阳光般的真诚面对家长;用阳光般的热情面对工作;用阳光般的平和面对人生。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最爱的教师。

倡导全体教师争做阳光教师,打造一支拥有“高尚的师德品质,优秀的人格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教育技艺”的阳光教师队伍。阳光教师应该自信、快乐、健康地生活,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阳光教师应该在校园生活中创设积极交往、和谐合作的氛围,创设以爱心引路、童心激趣、诚心交往、慧心培智、拥有爱与责任的美好生活。注重强化情感体验,引导素质内化,促进教师心智发展,开展系列活动:一是每学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李市镇《师德规范“十不准”》。二是在教师中开展以“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让”(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依法从教,廉洁从教。三是每3月和9月为师德建设月,组织教师开展师德主题活动。

加强“六项修炼”,争做身教模范。一是修炼上进的事业心,把职业修炼成一种习惯;二是修炼十大的爱心,爱家人、爱自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爱课堂;三是修炼的意志,要有吃苦精神,更要有坚持精神;四是修炼豁达的胸怀,学会宽容、感恩和尊重,把理解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五是修炼团结协作的能力,做到共同提高;六是修炼求真务实的态度,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实施保障——阳光家校,让家庭教育沐浴阳光

阳光家庭,是阳光学生和阳光学校之外的又一个健康成长的幸福乐园。全面建立镇、校、班三级家长委员会,形成 “亲子+共享+参与+成长=阳光家庭”的阳光家校教育模式。倡导“学校和家长做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共享孩子成长阳光”的家校工作理念,立足“阳光文化建设”的平台,努力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着力发挥目标同向、措施同步、快乐同享的工作合力,以“七色阳光七字文化——爱、健、和、思、恒、行、信”,红色 阳光——爱;橙色阳光——健;黄色阳光——和;绿色阳光——思;青色阳光— —恒;蓝色阳光——行;紫色阳光——信为阳光家校工作措施;用心、用情、用智书写“培育孩子”这本美丽的童书,走出一

条家校 携手、共舞阳光、和谐共好的家校教育新路子。

红色阳光爱之曲——家长义工

积极拓宽开放办学的新思路,成立“家长义工进课堂”评选委员会,探索整合优秀的“家长义工”教育资源。由学校签发“家长义工”聘书,有计划地安排授课。充分体现 了“家校携手、共赢未来”的教育特色。“家长义工”走进课堂,让家长真实地体验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加深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绿色阳光思之曲——周末家庭读书

“营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让家长们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家校平台引导家长开展亲子阅读的探索和实践,让“周末家庭读书”这座四通八达的读书彩虹桥,无声而又默契地联系着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父母与父母、父母与孩子,甚至孩子与孩子…… 青色阳光恒之曲——阳光家长飘流日记

各校要推行“阳光家长飘流记。其方法是每天由一位学生家长就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做法和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以及对学校及教师的一些合理化建议等写在日记本上,第二天由班主任阅后并作相应答复,然后“漂流”传递到另一位学生家 长手中,如此延续下去。家长漂流日记,一方面有助于家长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促进他们以阳光的心态参与学校管理。

橙色阳光健之曲——阳光家长俱乐部

阳光家长俱乐部属家长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在校家长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 工作,由家长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主要任务是全方位走进学生生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美化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奠基学生的阳光人生; 塑造阳光家长品质,展现阳光家长风采。

蓝色阳光行之曲——阳光父母大讲堂

开设红红火火的“阳光父母大讲堂”。“阳光父母大讲堂”分为专家特邀课堂、校级讲堂、级部讲堂、个案讲堂三类,分别由校级家委会、级部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承担。在学校网站、班级博客上专题设立家长频道、家校连心桥等栏目,方便了家长即时学习和交流,实现了全程沟通、跟踪指导,实现沟通的无障碍。

黄色阳光和之曲—— “阳光家长”评选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2

1 学校文化建设坚持“三个结合”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实现转型升级

1) 坚持工程建设与价值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的文化生态实现转型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年”工程, 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 引领学校文化结构形态实现转型升级。一是价值文化传播形态转型。渝北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 引领中小学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实现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由集中教育向分散渗透转变、由说教灌输向艺术感召转变、由知识性教育向实践性教育转变, 有效增强“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二是学校多元文化型态转型。当今社会, 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 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共存的办学思想, 坚持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观。核心价值就是主流文化, 附加价值就是非主流文化;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原则, 学校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采取容纳和引导文化心态, 使非主流文化以各自特殊方式折射、补充、丰富主流文化, 才能构成学校文化多彩生动的局面。三是区域教育文化生态结构转型。从区域层面说, 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学校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 各学校追求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建设、学校文化的个性化, 就可以形成“和而不同”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FFB108010。作者陈治国系重庆市渝北区教委副主任、课题主研人员;余国源系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课题主研人员。的办学思想、文化理念和文化生态。

2) 坚持区域推进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的文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融合的统一结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区域推进与校本特色相结合的统筹原则。一方面, 渝北区把学校文化建设纳入教育改革发展宏观规划, 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引导学校给予专项经费投入, 着力保障学校文化的硬件建设, 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硬实力”。另一方面, 大力引领学校围绕文化建设, 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亮点, 提升办学品质的“软实力”。“硬实力”即物质文化, 而“软实力”则是精神文化。坚持区域推进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其实质就是强调学校文化“硬实力”与学校文化“软实力”统筹建设、均衡发展, 避免了区域教育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结构失衡。

3) 坚持继承传统与注重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引领区域教育的文化品质实现转型升级。学校文化既有历史性, 又有时代性;对历史性文化侧重于继承和模仿, 对时代性文化则侧重于变革和创新。模仿虽然是文化继承的一种方式, 但仅仅停留于机械仿效层次, 则难以促进文化发展。因此, 只有继承传统与注重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学校文化实现科学发展。渝北区一方面引导学校发掘历史资源, 把“莲花精神”等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之中, 丰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又引导学校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精神, 不断创新, 提炼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打造极具个性的“龙喻文化”“树喻文化”“花喻文化”, 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品质。实践表明, 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 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 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 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从机械仿效层次向变革创新层次转型的的生动体现。

2 学校文化建设突出“三维要素”项目, 夯实区域教育内涵均衡的基础工程

1) 以“一训三风”为内核, 促进区域教育的理念文化均衡发展。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理念文化的校本化表达, 体现了多样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理念文化有不同的立意主题, 可以划归为不同的文化领域。从传统文化角度看, 有的以“修习”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莲花精神”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和融竞进”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以“仁学”思想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礼文化”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以“和合思想”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从地域特色文化看, 有的以“石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泉文化”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竹文化”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从教育思想角度看, 有的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内核建设中职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情智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多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以“快乐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五彩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智慧教育”为主题建设学校理念文化。从时代精神角度看, 有的以“小能人”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梦想”为核心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雨润”为内核建设学校理念文化, 有的以“飞翔”为理念建设学校文化。不同的立意主题, 形成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风采, 而多元化、个性化的风采, 则演绎成了精神挺立下的学校文化的区域性“百花园”。

2) 以多维环境为重点, 促进区域教育的物质文化均衡发展。一是指导学校进行校训、校歌、校徽、校园雕塑等设计, 体现学校特色和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二是指导学校合理规划安排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 根据各功能区的作用和特点设置文化主题, 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能成为育人的载体。三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在校园植树、栽花、种草, 将学校办成有特色、有品位的和谐生态校园。四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功能室、图书室建设, 新增教学仪器设备23万多台套, 教学仪器设备配齐率达到95%以上, 新配图书100多万册, 小学生均图书达到15册以上, 初中生均图书达到25册以上, 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新建校园网78个, 全区小学、初中校园网实现全覆盖。新配多媒体设备2800多套, 全区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通”。新配学生计算机近8000台, 小学、初中学生用计算机基本配齐, 基本实现教育技术信息化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和使用制度, 大幅提高了各类功能室和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为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文化保障。

3) 以校本教改为导向, 促进区域教育的课程文化均衡发展。开设特色课程, 让文化精神走进心灵, 是区域教育实现教学过程均衡、教学内涵均衡、教学质量均衡的愿景追求。为此, 坚持教学自主原则, 从三个维度创新课程文化:一是课程体系创新, 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创新, 聚焦文化理念和特色培养目标;三是课程形式创新, 探索“小班大课”“特色短课”“精品微课”等课程形式。许多学校遵循办学理念, 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 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或文化专题教学活动案例选编, 新牌坊小学开设书法课程, 让师生们在立字的过程中学会立人;五星小学编写《星路》校本教材, 让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们成长;东和春天实验学校开设“习惯训练”课程, 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校本课程建设使学生系统了解了相关文化, 增强了人文意识, 提高了人文素养, 夯实了精神底子。

3 学校文化建设统筹“三大主体”行动, 落实区域教育内涵均衡的各方责任

1) 发挥行政部门的导向作用, 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管理责任。区教委成立“学校文化建设年”工程领导小组、指导小组, 拟定并下发了《渝北区“六个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渝北区“六个校园”建设评价意见》。提出了力争在5年内全区90%的学校基本达到人文校园建设的基础标准;50%的学校达到良好标准;30%的学校达到优秀标准, 打造具有人文教育鲜明个性的特色教育强区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学校创建先进的办学理念, 锤炼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形成学校特色、品牌和亮点。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体系、组织保障体系、课程及渗透体系、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区内学校一校一品的局面初步显现。2010年以来, 区教委开展了“六个校园”评价工作, 全区有35所中小学、幼儿园达到“人文校园”优良和合格标准。在此基础上, 开展了“十佳人文校园”“十佳办学理念”“十佳校训”“十佳校风”“十佳教风”“十佳学风”“十佳校标”“十佳校歌”“十佳特色课程”“十佳人文校园活动”“十佳校园报刊”“十佳校园社团”“十佳人文校园景观”“十佳人文校园活动”“十佳班级文化建设”评选, 有42所学校获得了一个或多个“十佳”成果。其中渝北中学等20所中小学获得重庆市市级“人文校园”学校称号。

2) 发挥业务部门的研究作用, 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引领责任。根据区教委的部署, 教研科研部门以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人文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为统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系统论、协同学以及教育建模原理, 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 对区域性人文教育合力的形成进行实践研究, 对建构人本化的办学理念, 培育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力量, 提升学校文化形象, 提高育人质量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全方位实践研究, 用科研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目前, 已有30多所学校成立了子课题组, 同时还承担了一批市级立项课题, 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策略, “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策略”“以特色项目为抓手,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策略”“开展校园特色文化活动,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策略”“创建教师文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策略”“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营建精神家园策略”“打造学校标识文化塑造学校文化形象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品位。其中, 渝北职教中心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元素的中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2013年先后获渝北区人民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渝北中学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用‘莲华精神’励志育人,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办学特色的实践研究”、花园小学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花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五星路小学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书香校园构建策略研究”、渝北实验小学承担的区级课题“创建教研组文化,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于2013年获渝北区人民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3) 发挥基层学校的能动作用, 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渝北区坚持“四自主四创新”原则, 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模式, 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 研究确立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科学规划学校文化建设蓝图和目标, 充分组合、挖掘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在追求均衡发展的同时, 不断提升“文化兴校、特色彰校”的内涵品质。第一, 坚持思维自主, 创新理念:一是恰当定位, 彰显特色, 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二是建构体系, 突出厚重, 以形成一个有形象的、有力量的、有丰富内涵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三是贴近师生, 表达生动, 以体现学校文化是一本书, 一本赏心悦目的书, 一本厚厚的师生爱读的书。第二, 坚持管理自主, 创新机制, 按照系统性、多样性、发展性、人本性、特色性“五性”要求创新制度文化。第三, 坚持建设自主、创新环境, 实现让每一面墙说话, 让每一处景育人的环境文化功能。第四, 活动自主, 创新内容:一是创建主题传统文化活动, 二是创建特色文化活动, 三是创新班级文化活动, 四是创新实践文化活动。全区一大批学校在人文教育、科技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校本文化特色, 有20多所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和理论成果公开发表或出版, 产生了积极影响。

4 聚焦“三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功能力量

1) 聚焦参与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凝聚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 如果学校的师生与学校的校舍建筑、花草树木、橱窗雕塑等没有产生真正的交互关系, 师生没有给它们以影响, 没有对它们的生成、建设、变化参与过意见, 那么, 它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互不相干的、彼此孤立的存在。这样, 就容易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少数人的事情, 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其实, 学校文化的力量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团结师生做出来的。因此, 广大中小学校始终把建设文化的过程作为积聚力量的过程。许多学校开展了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徽、校训征集活动, 全区几十所学校, 成千上万的师生加入到了建构系统的、独特的学校理念文化的活动中来。南华中学的校赋是校长写的, 花园小学的校歌是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创作的, 实验中学的校风是几位老师提出的, 汉渝路小学的校徽是美术老师设计的。他们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 引领大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建构学校理念文化, 使其成为师生共同追逐的理想, 成为感召师生奋进的力量。

2) 聚焦环境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感染力。环境,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环境文化建设思路有三:一是加强校园静态环境载体建设, 突出绿化、净化、美化、人文化“四化”目标, 让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 在感官上达到“感受浓郁文化气息, 体味书香自然散发”的氛围, 形成“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化育功能;二是激活校园动态环境载体活力, 致力打造行为规范软环境, 教师播种快乐的因子, 传递快乐的音符, 谱写快乐的华章, 使学校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欢乐校园”“成长乐园”和“快乐家园”, 学生把礼仪带进校园、把谦让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微笑带给社会;三是开发社区资源环境载体优势, 突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为我所用, 活用创新, 把社区的“花文化”“泉文化”“竹文化”“树文化”“石文化”等资源化为学校文化资源, 形成互动育人效应。

3) 聚焦活动性特点, 增强学校文化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感召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育学校文化力量的最佳载体。三年多来, 各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开展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特色的实践活动, 对树立学校文化形象, 提振学校师生的精神气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3

钱澄,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995年开始担任校长工作,十多年的校长工作实践中,一手抓学校基础建设,一手抓学校内涵发展,带领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由一所普通的职教中心建成为高职校,并跨入全省首批职业学校示范校的创建行列。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富民教育、民生教育。如果说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那么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教会学生创业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上的超越。

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的意见》,学校立即行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出了职业教育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在理论层面,我们将创业教育先后立为校级、省级课题,重点研究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的方法、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以及创业教育师资及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创业典型的成功原因分析等,为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四个层次

在实践层面,我们将创业教育分为四个层次,逐层推进:

1.通识教育层次

学校一直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全校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怎样去创业以及创办一个企业所必须的知识、流程等,让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创业实务层次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寻求在学生的创业实践上取得突破。我校先后开展了立足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的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了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主线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流动报刊亭、假日影院、通讯充值部等,学生有模有样地干了起来。但总的来讲,规模偏小,不成体系。2007年春,学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职教学会推介的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NFTE创业教育模式。NFTE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一是参与,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二是互动,让知识技能在活动中掌握;三是体验,在操作实务中体验、反思;四是行动跟进,进行创业的实践尝试。这些引起了我们高度的兴趣和关注。我们立即培训师资,开展试点,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良好反响。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课堂让学生进行了创业实务的模拟。

3.创业实践层次

通过创业模拟,学生们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创业能力,我们从商业计划书大赛中,遴选出优秀的创业项目,让他们落户学校创业园,由模拟到真干,在创业园中孵化小老板。

4.培植精英层次

在学校创业园的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创业之星,我们对其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编成案例,充实教材,并对其走向社会开创实业提供必要的扶持和跟踪服务。

2008年以来,学校已有400多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教育培训,纪建伟同学获“全球创业精神大赛”奖,李筛同学获全国商业计划书大赛优秀奖,13名同学在学校创业园落户,3名同学已在校外开办实体。

实施意义

创业教育的开展,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是推进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投资少,而且充分地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做起来,课程改革的课堂新模式在创业教育课上首先得到了体现,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广度

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主要的基本职能。而创业教育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启发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开展创业实践,培植创业能力,引领职校学生加入创业者的行列,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是教育工作者授人以“渔”的新领域。

2.挖掘了职业教育的深度

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必须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如:自信、诚信、敬业、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德育课,是力图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的。但传统的德育模式,缺乏有效的载体,说教体系,苍白无力。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增添自信;在挫折中跌倒重来,增添勇气;在职业环境中,体验责任,懂得敬业。同时,创业过程中,学生会反复验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3.激发了职业教育的活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学校通过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种形式是统一的,是学校作为中间方组织的,缺乏学生自发的内在动力,兴趣、激情难以体现。创业作为一个项目,学生会围绕自己的选择,深入市场调研,悉心推敲商业计划书,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燕子衔泥一样经营自己的企业,帐房先生一样核算盈亏……兴趣和责任,使学生的想象、热情、才智像火山一样喷发。

4.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品位

一个人的品味,是通过别人欣赏和认可的,一个学校的品味,是通过社会评价和检验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社会定位是培养蓝领的技术工人或培养银领的技术人才,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创设创业环境,孵化创业“老板”,必将扩大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品位。走进德国的职业学校,询问一下他们的学生将来最想干什么,他们会很自豪地告诉你,“到宝马当技术工人”,再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告诉你“宝马的总裁是职业学校毕业的,”从中可以看出职业学校走出的领头羊,对于打破中国传统观念中对职教的偏见是何等的重要。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4

各区县委组织部、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新区管委会:

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优质发展,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陕教规范[2014]5号)、《中共铜川市委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铜发[2011]14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合理。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支持,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城乡、校际间教师合理流动。

2、公开规范。规范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程序和办法,公开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交流轮岗方案要经教职工讨论、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

3、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

4、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妥善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引导教师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交流轮岗。

5、促进发展。保持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总体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不断扩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覆盖面,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教师、校长资源的初次配置和再次配置,推进县域内优质教师、校长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校长管理制度和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择校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行“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

三、交流轮岗方式

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主要通过转任交流、团队交流、跟岗学习、支教帮扶等多种方式有效推进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以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中心小学与村小学、教学点交流为主。

市一中初中部教师,可交流轮岗到新区文家中学、阿堡寨学校、楼村中学,开展支教帮扶,这三所学校教师亦可选派到市一中初中部跟岗学习。

四、交流轮岗时间

从2014年9月启动,2016年全面实施,每位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时间应不少于两年。

五、交流轮岗对象

主要包括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正、副校长(含同职级人员,以下同)和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普通教师、新任教师等类型。

(一)年龄规定

学校正、副校长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学校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

(二)交流轮岗范围、比例

1、校长:学校正、副校长在同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8年,均应进行交流轮岗。同一学校班子成员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30%。

2、教师:学校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各区县要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每学年教师交流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名师(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30%。各区县新招聘的教师,按照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并纳入教师交流工作计划。

为了发挥老优秀教师的余热,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名师和高级教师,凡工作需要、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且本人自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返聘,定向支教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对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支教帮扶的退休教师,可按照“谁聘用、谁负担”的原则给予一定的交通、生活补助。

对没有达到任职规定年限,个人有意愿流动的校长和教师,须经学校及大学区长同意,区县教育局批准后可纳入统一流动。

考虑到学校和教师个人家庭实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学校认定,区县教育局批准,当年可暂不参与交流轮岗:(1)个人身患绝症,不能满负荷工作的。(2)当学年内有妊娠、产假期或哺乳期的。(3)子女在任教学校所属片域内就读小学三年级及以下,且无人接送的。(4)妻子(丈夫)或子女长期患病卧床不起或长期住院的。(5)在农村学校有6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城区教师(但在现学校连续任职满15年的教师应纳入流动范围)。(6)对承担学校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以及学校其他专任教师较少的特殊岗位的教师(但暂缓流动时间一般最多不超过3年)。(7)其他特殊困难的教师。对暂缓流动的教师须报区县教育局审核同意。暂缓流动的教师一年一认定。

六、实施步骤

1、制定交流轮岗方案。各区县、各学校要对照交流轮岗对象的条件进行排查摸底,统计掌握交流轮岗人员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方便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方案。

2、个人申报。凡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教师校长都必须申报,并填写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登记表。

3、学校推荐。学校根据各区县制定的实施方案、个人申报情况和本校教师队伍实际,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交流轮岗初步人选,学校应将推荐结果告知相关人员。

4、组织调配。根据各校推荐的交流轮岗人选,区县教育局组织学校进行双向选择后,仍未能完成计划的,由区县教育局指定交流学校。校长交流轮岗由区县教育局根据工作需要统筹安排。

七、保障措施

1、校长选拔。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应有2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或有3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经历。

2、职称晋升。建立导向机制,每年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义务教育学校交流轮岗教师校长。今后,中小学教师评定高一级职称时,必须具有农村学校任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的经历。

3、岗位聘任。义务教育学校中高级职称原则上应实行均衡配置,并适当向农村倾斜。参加交流轮岗的教师保留原聘教师职务岗位级别,原没有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等级。城市(县城)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交流后在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任职满2年,表现突出的,可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

4、评优评先。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选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时,参评人须具有2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不得低于3年,或在农村(薄弱)学校有6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其他层次的评优评先也要在同等条件下,把交流轮岗的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

5、培养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的教师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培训,着力提高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名师名校长等推荐评选,以及骨干教师培训中,优先向城市(县城)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倾斜。

6、待遇保障。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人员,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市财政每年为市一中每位交流轮岗教师、区县财政每年为每位交流轮岗人员发放生活补助费2000元—5000元,区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放标准及办法(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市学校跟岗学习的不予发放),各区县在落实乡镇干部享受交通、伙食等政策的同时,应一并落实交流轮岗教师的同等待遇。

7、政策倾斜。各区县、各学校在分配绩效工资时应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和一线教师倾斜,教师周转房要优先保障交流到农村的教师使用居住。

八、部门职责

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实行“省级指导、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导检查。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校长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编制教师校长交流轮岗5年规划,建立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在编制部门核定的教师编制总量内,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按需配备、结构优化、动态管理”的原则,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根据班额、生源变化情况统筹使用教师编制。

各区县委组织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教育部门全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工作。

各区县编制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根据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切实加强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

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按照财政管理体制,每年为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轮岗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人社部门负责对学校教职工人事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管理,要根据交流轮岗计划,及时调整中小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以适应和满足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岗位聘用的需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岗位设置实行宏观调控,对岗位实行总量和结构比例控制。

九、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区县要成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县分管领导任组长,人事、财政、编制、教育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全面负责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2、提高认识。各区县、各学校要正确把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教师、校长交流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着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激发教师、校长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教师、校长交流取得实效,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3、精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工作,实施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注意科学、合理地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防止方法简单化,既要积极开展、注重实效,又要操作有序、维护稳定,坚决杜绝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促使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4、强化考核。各区县要加强对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考核。省、市将定期对各区县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把该项工作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县、“双高双普”县、教育强县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市、区县给予表彰奖励。

中共铜川市委组织部

铜川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铜川市教育局

铜川市财政局

铜川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全面提升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北京高校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可视化,结合北京高校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总体部署。

利用1年时间,在全市高校食堂基本完成“阳光餐饮”工程建设任务,夯实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提升高校后勤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公开

各高校食堂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要求,主动在学生就餐场所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资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等级、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以及主要食品原料采购来源、食品添加剂使用等信息。

(二)实现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可视化

各高校食堂要全面推行“明厨亮灶”,通过改造透明玻璃隔

— 1 — 断墙、隔断窗或者安装图像采集和视频传输设备等形式,使食堂食品粗加工、切配、烹饪、糕点制作和餐饮具清洗消毒、餐厨废弃物管理等关键环节以及备餐、分餐等重点区域场所直观、公开、可视,供广大师生监督查看。

(三)依托互联网实现信息实时查询

针对高校食堂特点,运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北京市餐饮业公众评价系统,实现师生实时查看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基本信息和加工操作过程,参与高校食品安全监督和信用评价,形成高校食堂社会评价信息。

(四)强化高校食品安全责任落实

各高校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范要求,切实履行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明确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每个环节、每个岗位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充分发挥健康教育阵地作用,将食品安全纳入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高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及时应对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加强舆情监测,按要求上报有关信息,杜绝缓报、漏报、瞒报行为。

三、组织实施

2018年4月中旬前,各高校根据《北京高校推进“阳光餐饮”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高校食堂“阳光餐饮”工程建设方案,全面启动“阳光餐饮”工程建设工作。— 2 — 2018年12月底前,全市高校食堂“阳光餐饮”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2018年4月30日前,请各高校将负责“阳光餐饮”工程建设的负责人(主管领导、负责部门、部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食堂实施“阳光餐饮”的现状(已完成情况、待完成情况)、具体实施方案,报送市教委学校后勤处。12月30日前,将工作完成情况报市教委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阳光餐饮”工程建设工作,将各项任务纳入高校重要工作。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工作措施和时间节点,加大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取得实效。

(二)有效宣传引导

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微博、宣传橱窗、信息公开栏等校园信息平台,广泛宣传实施“阳光餐饮”工程的重要意义,动员广大师生全面积极参与,指导食堂依法经营、规范经营、诚信经营,促进高校食堂“阳光餐饮”工程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三)确保工作实效

推进高校“阳光餐饮”工程建设是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实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项创新内容,也是强化高校食品安全

学校推进国学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篇6

我校通过教授传统剪纸艺术为契入点,用艺术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唤起学生对民族传统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传统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古诗、中国传统元素和剪纸的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中了解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以“忠诚感恩”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国学知识,形成学国学、爱国学、用国学的良好氛围。

二、目的意义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小学生中开展国学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并让他们受益终生。

三、活动主题

经典启迪人生,国学伴我成长

四、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提高学生的个人人格修养。在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承,使他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自信的风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五、组织领导 组 长: 郭伟 副组长: 李志英 成 员: 全体教师

六、基本内容

1、组织实施。结合本校实际,全面开展国学教育各项工作。重点做好“学国学、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国学班会评。

2、艺术部分:学校可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办学特色,广泛开展书法、剪纸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3、语文教师:通过每周让学生背诵古诗和国学文化,找出人物、中国元素,挖掘其内涵。

七、实施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与指导。

2、主题教育。各中小学利用升旗仪式、班团队会、教研组活动等途径,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国学经典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教育。

3、剪纸,1-3年级:低年级以简单中国元素的人物、动物、植物等造型剪纸或折叠为主,了解其文化内涵,能说出背后的故事和简单的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了解剪纸符号、基本的剪、刻技法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4-6年级:更深入的探索古诗中的国学文化、中国元素。剪纸的种类和剪刻方法(阴刻、阳刻),尝试探索创作不同种类神话故事、国学文化中的中国元素的剪纸作品。探索创作具有个性的、有自我风格的剪纸作品,尝试研究剪纸的装裱方法,并优秀的剪纸作品进行装裱。通过作品自评、他评、心得体会、画展、文化走廊、班级展示角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学会简要地表述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国学文化,去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4、书法,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由书法老师教授学生练习书法。

八、实施步骤

1、筹备动员。2018年6月初,组织召开中全校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本校教育具体工作。

2、全面展开。2018年6月中旬,要结合本校实际,全面开展国学教育各项工作。

3、阶段总结。2018年6月末,学校进行总结工作会议。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7

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改建于1996年,是区教育局直属学校。学校有学生2545人,在岗教职工121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本科以上学历占95.2%,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占75%,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38.5%。学校有市级骨干校长2人,省级特技教师1人,市区级名师、知名教师13人。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保障

(1)基础建设信息化

2002年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了功能比较完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完善了精品课录播室、学生拓展室、科技室、2个实验室、阅览室等功能教室的建设;配齐了音、体、美、劳、卫生器材和科学实验器材。10年来,学校各种信息化设备不断地改造、升级、更新,校园网络结构进一步完善,接入20兆光纤网络,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满足了学生的信息化学习。学校还为教师更换了55台高标配的计算机,教师办公、学习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办公效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2)资源建设数字化

学校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学校建设有开放式网络学习室,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环境,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教师自主研发的资源类型有图片、音频、课件、微视频等。资源库内容涉及语文、数学等13个学科领域,面广、量大。同时,开发了科学、有序的教学可用资源,为学生跨学科跨章节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帮助。

(3)网站建设多元化

学校不断扩充网站的容量,内容及时更新,并通过网络进行校内通知、新闻发布、信息交流,实现人事管理信息化、学生信息电脑化、课时安排网络化等。这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同时开辟了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上交流。

(4)管理系统自动化

学校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实行教育、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通过制定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

2.深化实践研究与探索,为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品质

学校开展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实行计算机网络集体备课设计,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教学,探索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扩展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程的探索。以问题为切入点,国家级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整合研究”已经顺利结题。

3.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增加动力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以“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被培训者”为培训理念,“让不同人都得到不同的提升”为发展目标,构建了研训“一体化”的五层次的培训模式:一是基于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修;二是基于教师整体发展的全员培训;三是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修;四是基于教学精英的校本研修;五是基于校级联动交流的校本研修。并以“翻转课堂”为突破口,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改变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学校获得的荣誉

近年来,全校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网络平台应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程度上有很大提高。在国家、省和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关信息化的论文评选中获奖的有60余篇。自2004年以来,学生在国家、省和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类比赛中获奖的有千余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中,有5名教师曾获得一等奖。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G522.3

金钥匙学校是蒲江县教育局主管下的公立农村小学。学校所在地较为偏远,生源多为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儿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较为落后,教师成长缓慢,学生综合素养低,家长满意度低。2012年9月在成都教育“深化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的指引下,为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良教”的跨越,“区域教育联盟”不断创新互动发展,成都市尝试探索了农村学校委托管理的模式,成都市金沙小学与蒲江金钥匙学校之间的委托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而生。

一、充分调研、结合实际,积极筹备托管项目

1.认真调研,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师队伍、课程活动等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摸清了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结构性缺编严重;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差;管理粗放,生源流失严重。

2.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学校发展规划

在钟樱校长的引领下,群策群力,不仅发动广大教职员工共同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更结合了金沙团队的力量共同探讨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委托管理实施方案》及《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努力打造一所国际生态田园学校,构建一种开放、幸福、田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氛围。

二、探索实践、全面更新,落实托管具体措施

1.确定工作重心,决策办学方略

为了缩短提升学校“底部”、增强“造血”功能,让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周期,学校把托管工作重心放在“观念、文化、课程、队伍”四大办学核心要素上,着力更新育人观念、重构课程体系、重塑学校文化、提升办学质量,催生金钥匙学校的蝶变。在实践中提出了“情感融入——观念融合——整体提升”治学三部曲,通过“暖阳关爱、质量提升、共同成长、文化建构”四大工程,以及愿景构建、学校文化融合、師资队伍打造、课程评价改革等多项举措,推进托管深化,保障托管成效。

2.提炼办学理念,引领教师发展

根据学校实际,将办学理念定位为:“追逐梦想,幸福成长”。努力打造一所国际生态田园学校,构建一种开放、幸福、田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氛围。学校确立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为保障,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扬校”为脉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与此同时,还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构建自我评价机制,激活教师的原动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3. 建立成长共同体,重构学校文化

金沙小学和金钥匙学校开启了“一对一”共同成长计划。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开辟了从输血到造血,教师自主成长的途径;建立学生成长共同体,注重交互体验,引领多元成长;建立家长成长共同体,实施民主管理,携手成长。与此相适应,在学校的外显文化方面,营建了以“幸福林”、“梦想舞台”、“开放式学习体验区”、“个性化展示空间”为核心的田园生态校园环境,从环境文化入手,构建了充满生机活力,灵动温馨的学校文化。

4.完善规章制度,培养后备干部

坚持民主开放的管理原则,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开展民主监督。学校不断完善绩效机制,通过全面量化、定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进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以课时化为主线,以业绩为中心,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了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创造价值的分配机制。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教代会制度,组建教师民主管理委员会。同时大量启用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学校后备干部,充实行政梯队,使学校管理焕发新生。

5.聚焦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的常态机制

优化作息时间,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田园农耕课程。开设了涵盖体育、艺术、语言、益智、生活技能等5大类近20门科目的“梦想教室免费选修课”,构建“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新型课程模式。

(2)实施质量监测,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金沙小学与金钥匙学校携手努力,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度量衡”:培养目标统一、教学要求统一、学科标准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训练体系统一、测评手段统一。打通了课程、资源、活动、专家、社会力量全面共享的通道,同时两校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资源实施特色项目和特色考评反馈。

(3)教育科研兴校,课题研究引领

学校以教研组和年级组活动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了教育科研工作,引导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当中,开展科研工作。在推进科研兴校的过程中,学校通过修订完善科研奖励条款,以及实行“鼓励冒尖,重点扶持”等激励手段,逐步形成了科研竞争机制,形成了全员参与的科研氛围。教师们也在课题研究中掌握了更多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质量促进作用。

三、质量提升、进步显著,委托管理显实效

在三年的委托管理实践中,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管理科学有序,行政管理水平日渐提升,干群关系融洽,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全校上下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综合质量积分、目标督导考核从全县末尾跃居全县前茅。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家长及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办学成效的显现,也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认可与宣传报道,《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各大媒体均对委托管理工作进行了高度的赞誉与评价。

阳光学校的文化内涵[范文模版] 篇9

李允祥

阳光——生命的本原状态

道,生活之道、生命之道,其本原是自然。道法自然,则万物和谐、生生不息。个体生命只有潜到自己内心深处、回到一切的本原、抛开一切的非纯真。才能回到生命最最本原的状态。这一切非纯真,似筑起来的墙与人的隔阂,阻绝人与人之间的所有的本来面目,人们从此遗失了简单,被复杂包围。也许,大多数人都为此而感到窒息,可谁也不敢捅破这张纸,麻木、自私地相互针对着。发达、落后之间的差距,金钱、名利、权力的操纵,就像这随海风涌起的浪花,我始终相信大海是浩瀚而不汹涌,浪潮温顺而不狂妄,只是因为有风,所以它们才展现给人不愿看到的一面,蚀人性命。

而阳光遍照一切阴暗。恢复生命的纯真。

文化——文以载道,化育无声

文,形式;道,本原的纯真,内容;道的传承,要以文的形式。道的润物,借助文的形式,以达到不知不觉浸润的效果。与物同化之时,物我两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也。

一、梦想照亮人生——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方向

二、勤奋诞生希望——培养生命的态度

实施阳光教育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篇10

濮阳外国语学校

(2013年1月22日)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为此,本学期以来,我校认真贯彻全市教育内涵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着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抓好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衡水二中,点燃工作激情

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让先进学校为我们引路,2012年10月份,学校先后两次组织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骨干教师、科室干事等150余人到全国名校河北省衡水二中参观学习。回来后,立足我校实际,展开了“学习衡水二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大讨论,所有的老师都写了心得体会,各科室、各年级召开座谈会,谈感想,找方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校立足工作实际,制定了促进我校赶超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详细措施,并将目标进行精细化分解,具体落实到各个科室。通过参观学习,广大教职工工作有了激情,有了方向,有了方法,有了干劲,有了使命感,有了责任感。

二、优化干部作风,强化干部队伍

要促进教育内涵发展,首先要有一支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下半年,我们调整了一批中层干部,把每个干部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他们的最大作用,同时,着重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狠抓工作落实。我们要求中层干部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干部,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学校全体干部切实转变作风,重塑形象,一门心思干工作,雷厉风行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使原来个别干部工作中存在的“懒散”现象得到有效改善。目前,校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中层干部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形成了上下同心谋发展、斗志昂扬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三、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为使学校快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本学期,我校已对以前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修改,如会务制度、请假制度、劳动纪律、奖励方案、量化考核方案等。执行不了的、执行不好的条款彻底删除,能执行的,则进一步细化,实现管理规范化,评先制度化,发展科学化。

(二)狠抓工作落实。

下半年,我们在各项管理中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台账管理,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一抓到底。我们新制订了学校值班工作细则和各项工作标准,把工作时间具体到“分”,把工作责任具体到人,把工作任务具体到“点”,从校长到一般科室干事和班主任,都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为确保工作责任

制落实到位,学校成立了纪检书记挂帅的督导办,负责督导检查学校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对敷衍塞责的处室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三)强化学生管理。

在认真研究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先管后教、以教促管”的管理要求,狠抓新生入学教育和高

二、高三开学教育,细化中学生一日常规,落实“时空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到规定的场所干规定的事情。从小事抓起,落实好学生管理工作中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一步完善了家长委员会管理制度,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双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班主任论坛,在论坛中班主任介绍经验、交流思想、共同进步。

(四)突出安全管理。

学校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学校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学校制定了安全防范预案,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强化领导带班制度,全天都有学校领导在校值班;加强学校安全保卫,为保卫人员统一配备了制服、警棍等必要器材,充实校园巡逻和安全检查;加强学校门卫管理,严格排查入校人员,进行身份验证、登记,不让可疑人员进入校园;协调综治部门开展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减少安全隐患。

四、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一)抓好师资建设,着力提高升教师素质。

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建设除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培训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平常的工作中、在教研活动中培养锻炼,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本学期开学之初,我校开展了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14位名师、骨干教师进行了示范讲课。各位讲课老师精心准备,课堂设计体现了课改精神,显示了我校教师的高水平,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整个活动听课达600多人次。进入12月份我们又开展了青年教师汇报课课活动,共有42名年轻教师参加讲课。活动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成熟,给了他们一个锻炼和展示的舞台,也给听课的其他老师很多有益的启发。据统计,本次活动听课近1900人次。此外,我们还把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抓好备课组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迅速提升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落实创新德育活动。

树人先树德,成才先成人,提升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此,我们确立的育人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我校三年中,通过学习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美好的灵魂,从而让其一生受用。一是构建新时期德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加强德育评价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学

校教育、教学、开展各项活动都以学生为本,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活泼、聪明、向上。三是形成各方参与的大德育网络,多方形成合力,与家庭、社会联合打造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理讲座,做好心理健康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三)做实教学常规,坚守教育质量主阵地。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我们狠抓过程管理,加强常规考评,狠抓教师业务,谋求长足发展。建立、健全了教学常规管理及常规量化考核制度,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连续、严谨、科学、规范。加强校本教研,狠抓“生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实施课堂改革,坚持“学案导学,激情互动,方法多样,目标达成”的课堂模式,探究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抓好备教辅改考练评教学环节的落实。学校成立了教研室,聘请了教研员,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将课题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形成办学特色,为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校充分利用外国语学校的品牌,抢抓机遇,做好国际教育,以新的品牌突出外语特色,激活学校发展的新动力。下半年,学校举办了第四期海外华裔青少年汉语培训班,来自泰国的50名学员在我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收到了良好效果。学校还举办了第十届外语文化节,外语节内容丰富,别出心裁,富有创新,充分体现了“弘扬国粹文化,学习国际语言,融不同肤色,纳多元文化,培养

复合型人才”的主题。市编办批准学校增挂“国际职业教育部”牌子,为学校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组织基础。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为内涵发展建立外部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也能够熏陶、培育人的优秀品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在致力于营造民主、合作、探究的现代课堂模式的同时,全方位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促进学生思想、能力、特长、体魄等的发展。我校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有教室内文化、班级文化墙、宿舍文化等“静态”的教育形式,还有课前宣誓、每日一歌、演讲比赛等“动态”的活动。期中考试后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赛,如班级文化墙评比、文明宿舍评比、高一年级演讲比赛、课间操比赛、高三年级构建“知识树”比赛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钻孔劳务施工合同下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