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共8篇)
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
路桥自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
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
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
年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余平方公里。共投入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万元,新改建市场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公顷,总投资达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多幢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万吨;建成投资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万吨;建成变电所座,变电所座,主变容量达万。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
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
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
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
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
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
(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
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
(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
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
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
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
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
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
(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
(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
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
(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社区。
(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
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
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
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
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
(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
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
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
(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
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
(四)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上,采取政府(财政)合理的介入方式。新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的先期战役,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也不高,但却是城市空间开发的首要任务。如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规模巨大,资金需要也巨大,仅靠财政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财政无力包揽全部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难免身陷微观经济事务之中,影响其基本职能的履行。所以政府应让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我区已有很多成功的偿试。建区以来,我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作为商品,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动机,以小量国家投
资带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因此,我区应继续走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重做好三方面事情。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并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计划,消除市场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二要对垄断的基础设施公司实施管制,防止其滥用垄断权利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和损害消费者权益。三要在一些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的自然垄断领域,政府与其管制垄断,不如为行业间竞争提供方便,用市场机制限制垄断。在具体操作中,更应注意避免以下三种失误:一是注意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政府与企业之间契约的严肃性,避免出尔反尔,丧失信用。二是政府不必参股每一项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应该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民营企业提高效率,而不能承诺固定回报。
(五)在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考察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制定土地开发的时序和强度规划,使其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具体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人们为了追求建设速度,往往对质量有所忽视,这在建设史上有很多惨通的教训。纵观我区前一轮的开发建设,我们不难发现,建区初期,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创业热情的鼓舞下,路桥城市建设获得快速发展,被舆论称为“路桥速度”,这一度使全区上下感到自豪。但快速也导致我区的城市建设留下了不少败笔,这方面的教训尤为深刻。当然,一味追求质量不讲究速度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城市建设不是创作艺术作品,我们的建设要
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以城市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较低的投入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行政决策者的时间概念与规划设计者的时间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要衔接好两者的差距,注重处理好建设速度和质量两个概念的辨证关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尽量做到既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发展,实现建设速度和质量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统筹兼顾,城乡统筹,城乡二元结构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城乡经济差距巨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重城轻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及财政投入结构仍没有根本性改变。就目前来看,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工农及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加大农村投入,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化,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切实维护农民平等的公民权。
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上说,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一)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据测算, 到2005年, 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 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 (二) 财政收入增加很快, 财政规模迅速扩大。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 规模扩大。国家开始对三农进行大规模投入, 对三农进行全面补偿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此外, 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 (三)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逐步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 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大降低, 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近40%降到2000年的3%左右。
二、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
近些年, 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 与对城市的投入比较, 差距还很大。同时, 这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绝对额虽然在扩大, 但是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
2. 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这始终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 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中央对户籍改革虽然也有一些要求, 但由于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仅靠某个部门地方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 必须要有统一部署, 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3.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并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使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很难落实。不少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利益, 低价征用农村土地, 转手卖给开发商, 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基金, 大部分用于大中城市的建设。
4. 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了,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未建立起来。
5. 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
由于户籍的限制,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 就业结构很不合理。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农民工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工人相同的待遇。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创新体制政策, 采取“面、线、点”三结合的方针, 引领城乡统筹大局。
1. 面上“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夯基础、抓培训、建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 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农村普九及普高义务教育, 让农民的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学习机会与条件。
2. 线上“领”, 全力建设实力经济带。
倾力打造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发展农业现代设施,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打捆投入农业项目。
3. 点上“试”, 努力打造示范城镇。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县城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的指导下, 加快城镇危旧房屋改造和廉租房建设, 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
结语
政府应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带领农走致富之路, 注意到结合区域优势, 定位市场,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建立现代农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去,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工业, 逐步升级产业链, 调整产业结构, 将农业推向市场。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帆, 我国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04
陈云芝, 论以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6
关键词:城乡统筹 城乡策划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起源、内涵和实质
1、城乡统筹的起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根据二元经济理论,城乡差距在经济发展中应逐步缩小,而在我国,城乡差距却逐步拉大,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缺乏健全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农民缺乏有效的合作组织。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基本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卫生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目前,中国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家整体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障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的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一是要强调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二是要发展紧凑型城市,集约使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三是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统筹发展。将终结长期以来的决策城市化倾向,并迎来统筹城乡差距的新局面。
2、城乡统筹的内涵
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的实质,就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一般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城乡建设策划统筹,统一策划城乡建设布局;城乡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统筹,实行城乡统一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城乡财税统筹,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税赋,实行以工补农;城乡就业统筹,实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用工制度和统一的劳动保障等;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实行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即社会教育、卫生、科技等公共资源实行城乡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尽可能地消除乡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資源极其匮乏的局面;城乡管理(体制)统筹,统一的户籍制度。
3、实行统筹发展的实质
在城乡发展方面,要打破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策划建设、产业布局、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改变领导决策的城市偏向。以工农业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为目标,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行统一策划,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城乡策划编制的探讨研究
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城乡策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城乡策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编制和实施城乡策划是实现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不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城乡策划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形态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体现,要体现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要与相关领域的策划、政策相衔接和协调。编制工作要从注重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功能转向注重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城镇体系策划,重视基础设施共享共建,促进城镇群协调发展。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城镇化是城市繁荣带动农村的过程,也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市郊区化并存的阶段。城镇化战略的过程有两个基本转折,一是人口、资本、经济密度、二三产业聚集能力中心的形成,在空间上出现不同等级的城市,城乡间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格局。二是城市反哺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阶段,以降低二元结构系数、推进社会公平等为阶段特点。而中国目前城镇化战略的进程已到达第二个转折期,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城镇化进程的主流。
三、城乡统筹发展策划重点
城乡统筹发展策划应重点对城乡一体布局、形态进行深化、细化、量化,实现对郊区用地的指导和控制,并对各项用地、建设项目进行落位、落实,解决城乡的人口、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1、明确目标与思路
为进行乡镇功能合理分工布局,空间要素重新组合,各乡镇应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结构。同时按此合理布局构建支撑体系,将各乡镇产业落位、落实,构建特色乡镇、村屯、产业基地等。明确郊区发展方向,为解决郊区的“三农”问题提供良好功能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交通网络便捷、产业特色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风貌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郊框架。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乡、村环境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明确布局及结构
策划郊区整体空间发展尊重自然河流、水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生态廊道,建设交区村镇体系,完善各功能组团,优化郊区产业结构。
3、明确产业布局
策划应符合工业企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乡镇自身发展情况策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的乡镇工业小区。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在各乡镇的策划工业小区内,完善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乡镇企业的集聚规模效应。乡镇企业加强产业结构重组,大力发展与城市配套的加工生产企业、高科技企业和结合自身特点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结构层次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的产业结构体系。
4、道路交通体系策划
以高质量、高效率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客货运输需求为宗旨。构筑一个现代化发展相应的快速、低耗、高效、安全的交通体系,形成快速、便捷的四级道路交通体系的现代化公路网布局。结合郊区乡镇发展与城区道路系统建设,形成城区-近郊乡镇-远郊乡镇的放射式主干道路以及各乡镇道路网络状联系的道路格局。
5、生态环境建设策划
立足大生态系统建设,建成区与郊区绿地统盘研究,形成城乡一体化生态绿地系统。哈尔滨市郊区绿地系统策划为“环状一楔形楔入一格网”组合布局模式。形成郊区绿化环拥城区、绿地多方向楔入城区、农田林网环抱城区的形态。
四、结语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第三、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第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七、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第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1、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形成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第二、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第三、是推动城乡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第四、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其次,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总的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增长,即实现城乡GDP(或人均GDP)的均衡增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即,使得城乡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统筹城乡企业发展,即实现城乡各类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使城乡企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统筹城乡要素配置,即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流动,按照平等交易原则,实现城乡之间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包括统筹城乡人口发展,即逐步推进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统一,实现城乡之间人口的均衡增长;统筹城乡科教文化发展,即逐步推进城乡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实行统一的法律、政策和标准,实现城乡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福利保障,即尽快建立起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统筹城乡资源环境保护,即尽快按照基本相同的标准和协调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城乡资源环境保护。这些目标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具体的指标,以衡量城乡统筹的进展和成效。
再次,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一是统一城乡基本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财产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等;二是统一制定城乡规划:按照统一的思路和步骤,制定和实施城乡各种规划;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城乡各自比较优势,发展城乡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加强经济协作和交流;四是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按照统一的政策和安排,推进城乡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按照公平标准开展城乡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加强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开展城市对农村的帮扶;六是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协调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区域品牌建设。第四,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建立城乡统一制度。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包括建立城乡统一或衔接的土地产权制度、城乡统一或衔接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流转制度、城乡统一或衔接的住房产权制度、城乡统一的资金产权制度等;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价格制度,如实行城乡统一的自由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定价等;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如建立城乡统一或衔接的劳动择业制度、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和劳动力服务网络,逐步取消“农民工”称谓,实现城乡劳动力的择业自由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规定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五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包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也应同样享有,即归还农民基本的国民待遇;六是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统一城乡居民的非税负担,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对农村金融资金的转移进行适当的限制,考虑到农民过去做出了较多的奉献和牺牲,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后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推进如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改革:一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如减少政府层次、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农村自治组织等;二是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如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提拔、加强上下级之间的干部交流等;三是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如按照经济区域的要求,适当调整行政区划等;四是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如促进不同等级城市或城镇之间的公平竞争,减少上级城市对下级城市或城镇的收入上缴等;五是推进农民权益组织变革,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五,夯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一是制定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思路、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保障措施等;二是建立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利益机制,如建立城乡产业发展品牌共享机制、上下游产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等;三是建立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互动网络,如建立城乡产业连锁网络,大力发展横跨城乡的产业集群;四是开展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项目布局,适当增加农村的产业项目,或促进城市项目向农村辐射;五是营造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合理环境,如放宽农民创业的行业准入,降低农民创业的门槛,建立农民进城创业的援助机制(如廉租公寓、投诉中心等),设立统筹城乡居民创业的信息服务网络,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等。最后,采取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这一点主要针对已获得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资格的重庆市和成都市来说。一是思想保障,包括思想解放、思想统一和思想重视,建议在各级政府层面,通过动员会议、论坛、研讨会、献计献策活动、群众学习等各种形式予以落实;二是组织保障,如设立与中央政府及其有关部委的联络机制,设立专司城乡统筹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贯穿到基层的落实城乡统筹的层级网络组织体系,鼓励创办各种为统筹城乡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三是干部保障,如打破现有格局,在市委市政府层面组织强有力的协调班子,将对城乡统筹实验有较深理解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加大与中央政府有关部委、沿海地区干部交流的力度,针对城乡统筹实验制定专门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各级干部的考核力度;四是群众保障,如树立“人人是主人”、“人人是人才”的理念,调动全体市民投入到城乡统筹的伟大实验中来,组织“我为城乡统筹出主意”、“我为城乡统筹做贡献”的全民活动,开展各种奖励表彰活动,对那些为城乡统筹做出贡献的市民进行奖励和表彰;五是政策保障,尽可能争取中央政府进一步的政策支持,与有关部委联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政策创新实验和试点,有步骤、成系统地在市委和市政府层面出台城乡统筹新政策,鼓励区县政府大胆进行新政策探索;六是对外协作保障,如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外友好城市开展协作,设立多种形式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与有关专家开展协作,与有关部委开展协作,与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协作,与沿海发达地区开展协作,与四川省和成都市开展协作,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协作等。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建议责任编辑:飞雪
深化区市协作 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富民、惠民的重要途径。**区既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城区,又是一个建设中的新城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城市东扩”、“决战东部”战略主导下,**从城郊区全面向“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迈进,城市建设持续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立足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区坚持以城市化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总抓手,积极构筑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作出“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来,**区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加快区内、区外两个统筹融合互动、协同并进,全面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一、以城市化为根本路径,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郊区向中心区跨越
**历来是典型的城郊结合区,近年来在省、市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推动下,成为了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城区和建设中的“城市新门户、都市新中心”,这种现 实特征和发展定位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路径就是推进城郊结合区向中心城区转变。因此,我们依托城市化,推动城乡规划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一体化发展,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使农村转变为城市、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城市建设“联网成片”基本思路,推进中心城区框架成型。近年来**范围内集聚了钱江新城、城东新城、地铁、运河等一大批省市重大项目,使我们获得了以大项目带动区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我区城市建设“多主体推进、分块实施、全面展开”的特点,我们感到解决区域间发展的融合度、协调性问题尤为重要,否则将会产生新的“城中村”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听取群众意见和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改变了过去“零打碎敲”的征迁和建设模式,探索形成了城市建设“联网成片”推进的基本思路,并落实在“决战东部”三年行动计划当中。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我们同步谋划产业布局,全力解决农民安置房、村级10%留用地、农村公共配套设施等涉农问题,加快了征地拆迁进程,大大打开了城区发展空间。在“十一五”期间拆迁19781户、交地33895亩,总面积100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今年又基本完成了城东新城、丁桥新城以及重大道路、支小路、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工作,使中心城区框架基本成型,城市功能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坚持大项目带动,一揽子解决农村转型过程中的基础性问题。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化推进的最大受益者,是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的理念。为此,我们紧紧依靠城建大项目带动,来一揽子解决被征迁农民的就业、居住、保障、公共服务等问题,着力解决“人”的城市化问题。在农民安置房建设方面,我们积极与市有关部门与各大建设主体加强沟通协调,坚持与项目建设同步规划,优先落实最好的地块,在全市率先探索品牌房地产代建制,按中高档商品房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十一五”时期我区安置房累计开工546万平方米、竣工288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安置房竣工100万平方米、计划年内共竣工180万平方米以上,千方百计缩短拆迁户在外过渡时间。在改善农村环境方面,借助于重大项目带动设施设施改造的同时,推进“风情小镇”、“三江两岸”整治等工作,使农村基础配套加快与城区接轨,今年我们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区。在服务保障方面,我们研究出台了民生保障和补被征地农民就业新政,全面落实保障政策,并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房租补贴、开办补助、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被征地农民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就业过渡,解决农民逐步从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各方面融入城市的问题。与此同时,这几年来,我们按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教育、医疗、文体设施布局调整规划和行动计划,特别是按照城市功能提升的要求,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区域性的大型综合性公共设施,使**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后来者居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坚持夯实基层基础,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 关键就是要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我们统筹城乡区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们围绕基层农民最关注的基层民主、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等重点问题,突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个核心,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合于转型期村(社区)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同时,我们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主动向上级部门和专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寻找支持,有效理顺股份合作社内部体制,确保集体经济管理民主、公开、透明。同时,从充分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的角度出发,不断建立健全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系列制度,全面实施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改革,建立完善社区(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薪酬考核等制度,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明确决策程序,落实民主公开制度。我们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要将集体资产交易包括集体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转让与租赁、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村级集体股权等物化或虚拟资源都纳入区级平台,进行集中交易,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此基础上,今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保障经济相对薄弱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实施意见》,对收入在550万元以下且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村社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共惠及全区20个经济相对薄弱村社,解决了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少数经济薄弱村社的发展、整村拆迁村社过渡期经济来源等问题,保障了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顺利实施,为全面推进农村转型创造条件、打实基础。
二、以项目化为基本抓手,围绕“六个一体化”目标,推进区市协作全面深入
市委实施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市间、城乡间融合互动发展,增强杭州都市经济圈综合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强区县(市)合作,也为我们**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打开新的空间,提供新的平台。一年多来,我们充分发挥第三协作组牵头职能,与**、**一起认真编制有关规划和计划,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围绕三地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要求,把“六个一体化”合作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全方位开展交流协作。重点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抓好产业开发协作。这几年我们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区县市协作这个载体,找到了一条城区企业转型发展,两地政府、企业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成功促成产业开发及提升项目13个产业转移项目签约,协议资金突破100亿元,瑞平山旅游综合体开发、新安江温泉、帆船中心、新安天地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发展前景良好。二是抓好农民增收协作。**曾经是杭州的蔬菜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有产业、资金、技术、物流等方面的优势,而**有农业资源优势,两者结合、优势互补,必将有效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目前,我们正在推动林权、农用地、农产品“三流转”工作,我区企业华东林权交易所将在**市建立分中心,祐康食品集团拟在**市航头镇建立1000余亩现代绿色有机生态农业 基地,同时,杭州玫隆食品、阿思家、金年火腿、大汇食品、杭州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就向**农户定向收购禽蛋、蚕丝、生猪、毛豆、竹笋及制成品等达成初步意向协议。三是抓好农村建设协作。我们将每年5000万元的协作资金重点投入到**的新农村建设中去,集中谋划实施一批民生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项目,今年将重点建设寿昌垃圾填埋场、严州中学游泳健身中心、计划生育指导站改建工程3个项目,并确保国庆前完工。同时,我们还联合企业、整合资金,积极开展新一轮“联乡结村”活动,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农民草莓无土栽培等一批帮扶项目。四是抓好工作交流协作。区县(市)协作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既有“事”的协作、又有“人”的协作。我们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根据两地需求和各自工作特点,开展更深入、更务实的协作,建立了干部交流挂职机制,两地劳动、农业、招商等10多个部门率先开展对口交流协作,联合举办了人力资源交流大会等活动,全区8个镇街和4个国有建设单位与**市镇街(乡)实现了100%对接,30个社区(村)与**市结对社区(村)签订“城乡区域统筹延伸协作协议书”,并落实了每个社区(村)每年1~2件办实事项目。一年多来的区域协作实践,给我们区市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平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以新型城市化主导,围绕“两个统筹”持续同步,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再上新台阶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一句话,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让城里有的农村也有,让城里人过的好生活农民也一样能享受,农村和城市齐步前进。
2.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中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失衡的工农业和城乡发展关系,或者继续采用城乡分割的二元发展战略,则不仅会加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很多矛盾,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经验表明,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任何一种单一因素的拉动和贡献,都不可能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加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进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中国农民众多,约占中国总人口70%,但只拥有中国经济GDP总量的20%。原因是由于过去实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和工业上,而农村、农业却被忽视了,导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会长久,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
2.2 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要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同样重要的任务来推进,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2.3 统筹城乡发展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当今,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农业基础地位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加强与改善,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可见“三农”问题不仅是涉及农民的问题,而且是涉及经济转型、城乡关系、体制结构的综合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2.4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因素,达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3. 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途径
3.1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
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3.2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增加农民收入。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对城乡在经济方面的融合、城乡经济的拉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3.2.1 发挥“人”的优势,做好转移文章。
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要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工夫。一是把加快小集镇建设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小集镇的产业结构基本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农民进镇门槛、就业风险和生活成本较低,小集镇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因此,加快小集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的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对于县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民营经济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当地主导产业为依托,推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把技能培训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要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为重点,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升劳务输出质量。要采取必要措施,调用职教中心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提升创收能力,走一条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
3.2.2 突破“地”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
投入多产出少的农业种植现状,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不生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
3.2.3 加大“钱”的投入,创优增收条件。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土地、林权等各项制度改革,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大家电、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根据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新办法、新措施。同时,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情况,提升农民负担监管水平;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管,防止因农用物资价格过快上长,增加农民生产成本,抵消农民增收。
3.3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减轻农民负担。
3.3.1 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
就农村医疗体制与条件而言,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覆盖面只有10%左右,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职能,应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农村尤其是欠发达乡镇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减轻农民看病难的负担。此外,还应加快与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孤寡老人社会赡养制度,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
3.3.2 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责任,改变主要由县乡财政和农民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状况,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政府除对教育费用上涨太快进行控制外,还有必要对农村一些低收入户的义务教育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
3.3.3 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
建立公共财政,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社会公共需要;一切有效益、面向市场的项目建设,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取消对农民专门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直接受益。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出路所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努力解决好我国的“三农”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也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 我国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 这种格局如果持续下去则不仅会加剧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很多矛盾, 而且最终会影响到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科学发展观提出后,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逐渐明晰。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现阶段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解放思想,转变既往城乡发展路径
(一)转变现有资源失配格局。目前我国农村最基础的矛盾,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严重失配。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亿万农民的生活。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升,这一资源配置方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束缚。冲破现有资源分散经营对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改变原有资源的空间布局和配置方式,逐步转移和减少农民,让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合理匹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取向。
(二)转变传统农耕作业方式。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现存资源失配格局所维系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毋庸置疑,通过转变资源配置格局、转变传统作业方式,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转变农村固有散居模式。广大农民长期散居在农村,是与传统农耕作业方式相匹配的居住模式遗存。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居住模式已经日渐失去其必要性并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需要集聚人手,城镇化繁荣需要集聚人口,市场经济平台正呼唤着集约节约的新型居住模式的到来。转变现有散居模式,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自身的需求。把握生产力发展需要和农民居住需求升级趋势,因势利导,改变散居格局,方为明智选择。
(四)转变既往城乡发展路径。统筹城乡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发展,既要把握好城乡投入比例,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更要选择好支农投入方向,提高资源配置有效性。在投入理念上,要大幅度压减原有城乡发展模式下的低效性投入,大力度推进创新城乡发展路径的高效性转变。在投入方向上,要将转移农村人口作为首选目标,将县城和中心镇作为首选载体。在投入重点上,要以活跃市场为目标,突出市场平台建设这一重中之重。
需要指出的是,土地问题敏感度高、政策性强、影响面广、反应期长,土地管理领域内的思想解放,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大政方针框架中进行,绝不能默许或纵容违法用地。
二、集聚资源,促进经济社会集约发展
(一)农村耕地资源集聚。保有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是“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基本任务。一是有利于增加耕作面积。农地整治一般增加5%左右的实际种植面积,村庄搬迁则是100%复垦成为有效耕地。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田集中成片,便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利于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三是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有利于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土地行政管理。
(二)建设用地资源集聚。拓展新的建设用地空间,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必然带来建设用地资源的集聚。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把农村散乱、粗放、低效的建设用地,如撤并的村落、搬迁的学校、废弃的道路、淘汰的窑业、破产的乡镇企业等,复垦或调整置换成建设用地。按照建新拆旧、集中集约的要求,把农民整村转移到中心镇,建成公寓式住宅,可以节约70%以上的建设用地。
(三)劳动力资源集聚。由于现存散居模式下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原因,造成了大量劳动力无序流动,农民异地打工增加了许多成本。如果各地有计划地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村庄向中心镇以上集中,带动大批的农村人口向乡镇以上转移和集居,帮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达成稳定有序的非农化转型,既丰富并扩大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引发的住房、医疗、就学等社会问题,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
(四)市场需求与服务资源集聚。需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大量的农村人口,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实际上,人口的持续集聚,会不断产生新的、更多的消费需求。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引导项目区内农民到中心镇以上居住,不仅可以将发散的需求集中呈现,形成新兴市场,而且可以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挖掘和激发,并放大集聚需求的乘数效应,促进服务业的繁荣兴盛。
三、统筹兼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集中有效性投入。各级政府应把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各项资金集中起来,优化投向,提高投入有效性。农田水利应当投入到村入田,公共服务投入主要安排在规划确定的中心镇。要切实改变当前农村“撒网式”的公共投入和财政补贴状况。
(二)减少过程性浪费。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农村住房经历从草房到瓦房、到楼房甚至别墅的多次变迁,客观反映了农民逐步富裕的过程。然而其间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过程虽有多次GDP的光荣记载,却无物质财富的现实存在。这种短期重复建拆行为,当可冠之以“过程性浪费”。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直接将工程区农民转移到中心镇以上,省略了“小村变大村”环节,可以避免或减少新农村建设中的过程性浪费。
(三)把握引导性措施。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关系到群众的切实利益和长远利益。要保证工程顺利推进,应妥善解决好项目区农民的土地补偿、社会保障等问题。在拆迁补偿方面,要坚持充分补偿的原则,合理审慎地处置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资产,防止因补偿不到位或强行实施而引发纠纷和不稳定因素。
(四)有序协调性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基础性转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渐进性工程,需要10年、20年、30年逐步完成,必须统筹协调,有计划有步骤施行。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按照“全面探索,局部试验,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方略,组织工程试点。做到成熟一个,启动一个。二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不能凭国土资源部门一己之力推行,必须由县、市政府主导,国土资源、财政、农业、建设、水利、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实施。三是坚持统筹城乡,以农为先。欲修广厦万间,先建万顷良田。工程要将建城与建田结合起来,以建成大面积连片高标准农田为起点和重点,把城郊的土地和远郊的土地联动运作,城郊的土地安置居住,远郊的土地建设万顷良田,并划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的创新探索,蕴含着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理念,旨在对一产的着力提升、作二产的有效支撑、促三产的繁荣兴盛,稳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性转变,功在当前,利在长远。有序推进这一宏大、务实、艰巨、渐进的历史性工程,必将促进城乡资源配置渐趋合理,二元结构矛盾顺势破解。在农村耕地连片有效保护,农业现代化成功推进,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居民共享科学发展的丰硕成果,同瞻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统筹城乡发展】推荐阅读:
城乡统筹涵义01-06
城乡统筹调查问卷09-21
城乡统筹规划案例11-04
民族地区城乡统筹01-14
统筹城乡学习培训体会06-01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07-09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05-31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05-23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06-07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