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研究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承发展研究(精选8篇)

传承发展研究 篇1

摘要:经济建设决定着国家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经济可增强国家在世界环境中的“话语权”,如何定位经济产业发展是中国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是中国经济战略改革的历史理论,是对中国经济历史演变的科学总结,能够为中国经济事业改革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依据。结合“三线精神”内涵,本文从六盘水市经济建设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三线精神;经济建设;传承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b)-0000-00

改革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六盘水市对经济事业发展给予诸多决策性调整,从多个方面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先进性指导。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一些点心的经济建设决策具有实践性意义,其中,“三线建设”堪称中国经济改革与升级的典范,由此演变而来的“三线精神”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从经济战略发展角度考虑,六盘水市必须大力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据此实现经济事业的伟大革新。

1借助影视平台,回顾三线历史

作为三线精神的发源地,六盘水建设体现了三线精神的发展意义,对区域规划与改革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基于文化转型发展趋势下,分析新背景下“三线精神”的发展趋势,以“三线”精神为指导,对六盘水市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改革对策、战略转型方法,同时考虑影视文化建设对区域精神的宣传作用,为六盘水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例如,在回顾三线精神发展过程中,六盘水市政府积极开展文化历史活动,联合制作《大三线》等纪录片的拍摄,同时把六盘水市相关历史融入其中。这不仅带动了影视题材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对三线精神及其发展历史的有效性回顾。

2继承传统文化,树立时代精神

“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文化历史变革,更是与地区文化建设存在密切关联。不断继承传统文化需符合时代精神交替与改造,帮助社会群众建立更加科学的思想意识,才能体现出新老文明之间的交替改革,为六盘水市文明发展提供指导性依据。例如,从时代拼搏角度来说,“三线精神”就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明古国。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只有深入挖掘三线精神内涵,才能体现出更深刻的文化精髓。六盘水市传承“三线”精神是时代之趋势,是对历史之回顾,其要结合传统与时代两大主题情境,才能体现出三线精神的发展内涵。当前,我们必须牢记,“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三线”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六盘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将传承于世。以“奉献、包容、创新、超越”为核心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正是它的提炼、拓展、发扬和传承。

3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产业转型

当前,六盘水正在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标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坚持生态引领产业发展,坚持开放带动创新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发展,加快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基于“三线精神”指导下,各地区开始重视经济产业规划与发展,利用新文明思想指导产业发展,帮助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六盘水市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从三大产业转型中实现战略目标。例如,以全球化为向导,促进六盘水市农业产品销售走向市场化,从宣传、生产、销售等环节进一步规划发展。此外,倡导新技术在产业运营中的利用,帮助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工业项目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比如,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从可能成为现实,同时,信息技术对外包业务转型与调整起到了技术性支撑的作用。基于统筹发展思想指导下,要实现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发扬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把“三线”精神融入到新时期发展中,为六盘水转型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强劲动力。

4融入现实生活,推动经济建设

传承“三线”精神,要深刻领会“三线”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把弘扬“三线”精神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把“三线”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生活工作中,加快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三线精神”不是某一个地区的生活文化,而是全国范围内的休闲发展趋势,人们对”三线精神”方式有了更多的认知。因此,六盘水市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本地精神文化,号召全市人民学习新精神、新思想。六盘水市文化文明体制尚未健全,传承三线精神及相关文化,必须要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与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资源开发与利用。六盘水市快速发展产业建设项目期间,要着重考虑市场环境变动造成的经济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实现产业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三线精神”传承与发展,需要从现实生活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才能发挥“三线精神”在六盘水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带领六盘水市走向更为优越的经济战略地位。其中,传承“三线”精神,要把弘扬“三线”精神与弘扬贵州精神、贵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结合起来,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拼搏奋斗,锐意进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贯彻精神内涵,发展城市未来

传承“三线”精神,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三线”精神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发展和财富积累夯实发展基础,让六盘水成为一座有文化的城市、留下记忆的城市,让我们的乡愁永远保留和传承。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对“三线”精神发展具有多方面保障作用,也是六盘水市文化项目开发与利用机制建设的核心支撑。“三线精神”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先进理念,其具有广泛的开发与利用空间,六盘水市建设开将持续科学发展观思路,借助三线精神的引导调控作用,建立多元化产业开发平台。为了扶持六盘水市文化业发展,需在全市范围内贯彻三线精神内涵,融入三线精神指导社会群体的奋斗意识,共同参与到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战略的发展趋势,构建规模化城市区域标志着六盘水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六盘水市发展要坚持贯彻三线精神,以新精神文化为指导提供一系列的决策方案,保持城市在规划发展中取得理想的成效。

6结论

总之,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是对中国经济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六盘水市当代经济建设提出的理论性指导。为了全面落实三线建设传承的精神内涵,六盘水市必须从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角度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宗旨、统筹发展为原则、走向未来为目标,从多个方面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引导六盘水市按照预定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传承发展研究 篇2

关键词:民族声乐,发展,传承

民族声乐包括了戏曲、曲艺以及民谣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 随着中华民族的诞生而流传于世, 并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对于保护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认识了解我国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 经历了秦汉乐舞的辉煌, 唐宋歌舞的盛况, 近世俗乐的繁荣, 取得了不断的发展。传统的戏曲音乐中, 说唱音乐以及时调小曲是从宋元发展而来的, 经过相互吸收与融合, 形成了多样化的声乐表演形式以及艺术风格。此时的声乐艺术颇具戏剧性与生活气息。传统戏曲与说唱艺术在十三四世纪经过搜集与整理, 形成了诸多民族声乐理论, 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传统声乐的发展过程中, 明代的魏良辅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 他结合自身丰富的舞台经验, 钻研出了新型的声腔与唱法, 不同类型的人物能够通过音色区分, 使得戏剧舞台艺术日趋完美, 形成了现今的昆腔。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在十九世纪中叶争妍斗艳, 百家争鸣。由于我国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各地的戏曲也格局特色, 形成了弋阳腔、皮黄腔、梆子腔、昆山腔等多种唱腔, 并部分保留至今。

随着民歌的诞生, 其演唱技法也逐渐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种演唱技法淳朴自然, 拥有浓浓的民族特色, 生动鲜明的反映出了民族自身的思维方式、生理结构、欣赏习惯以及审美情趣。因此, 无论经过何种演变, 经历何种发展阶段, 其内在的价值体系都无法被其他的民族文化取代。在劳动者的世代传唱中, 民歌的歌词愈发精炼, 其内在的艺术手法更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与教化作用。

二、民族声乐的形态转化与专业化

我国民族声乐的形态转化将民族声乐的固有规律作为基础, 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统一技术与技巧的表现方式。唱歌发生的基础与动力是气息, 无论是发音的准确性, 音值的优美性还是歌曲情感表达的传神性都与气息息息相关。因此, 声乐中的气息训练尤为重要。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民族声乐并没有形成依据生理体验获取气息方法的完整阐释, 而是摸索到了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全新发展道路。这主要体现为气息与语言在发音规则以及吐字方法方面的完美结合, 这种结合将汉语作为基础, 汉语体系中数量较多的辅音以及较为靠前的发音方法使得我国民族声乐的唱腔纤小动人而甜美明亮, 真正实现了从“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到“声、韵、调”有机结合的转变。这种发音原理通过合理内化与整合, 改变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形态转变进行, 在其专业化的道路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我国音乐的专业化发展时期起自上世纪的上半叶, 直接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变革特征。民族声乐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民族声乐作品的专业化创作阶段开始, 大量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既反映了时代的特性, 也集中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 同时, 也展现出我国音乐的深厚底蕴。第二, 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的专业化阶段到来。民族声乐的表演融入了包括合唱、齐唱、独唱、重唱在内的西方声乐的表演形式, 声乐表演队伍也逐渐发展壮大, 声乐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在这个基础上, 随着我国民族声乐的继续传承与发展, 其发展轨迹也逐步科学化与合理化。

三、民族声乐的分别保护和整体传承

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保护与整体传承, 需要运用最为理想的方式传播民族声乐。第一, 要实现对发声风格、曲调风格以及语言风格三者的分别保护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 要将各个声乐类别按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别的整理与总结, 要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将相关的文字资料、视频音频资料进行分类保存, 相关部门要为该项工作提供资金、设备以及技术支持。同时, 由于声乐风格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因此在保护过程中应当建立完整的传承体系, 不能割裂三者关系。

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 必须摒弃“民族音乐是落后的”这种错误观念。要对受众主体与民族的声乐风格进行区分。通过剖析不同的音乐风格与受众主体, 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传递给不同的受众群体, 将同样的音乐内涵用多种形式进行传承, 并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效结合。

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 体验了内在规律性以及包容性与革命性的。其中, 内在规律性主要体现为传承发展过程中的职业化与民间化形结合, 二者相互演化与推进, 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包容性与革新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以及对于自身发展趋势的认知, 因此, 研究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卞珊珊.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 2014 (5) :.

[2]黄硕.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时尚 (下旬刊) , 2014 (5) .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 篇3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对我国体育的多样性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和意义、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方向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源、发展起来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体育项目也不断的变化创新,但是蕴涵于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仍是不容轻视的,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对我国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保护和开发现有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在借鉴现代体育手段的基础上,竞技化开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一个全新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机会与挑战并存,民主传统体育如何在保持自身的特色优势和独特内涵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顺利融入世界成为了人们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来,民族传统体育要想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的体育手段,如现代的体育运动规则、竞赛制度、运动技术及战术、训练手段等,对自身进行一定的改造和整合,才能实现发展的要求。现在,我国很多地区都会定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形成了相应的民族体育运动会制度,这在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的同时,表明竞技化已经开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民族传统体育开始逐渐走入学校体育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备良好的健身价值和娱乐性,还同时具备很高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随着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很多学校开始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走入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式,不仅能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体系,拓展学校体育的教學内容,还是民族的、传统的、原始的体育形态走向科学化发展、规范化发展,并得以传承和普及的必由之路。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会因经过了学校系统的完善提高和普及推广,在体育领域得以展示和认可,成为体育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相较于其它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而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还缺乏深入的、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不利于其余学校体育的顺利结合,所以,民族传统体育走入学校体育教学,是当今也是未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呈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特征,是民族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我国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近千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融健身性、娱乐性、灵活性、独特性于一体,数量丰富形式多样,是现代体育运动所无法比拟的。另外,因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源于民间,在形成伊始就具备独特的群众亲和力,所以更有利于在群众中普及,而我国近年实施的《全面健身计划纲要》,正好为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中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空间,有利于更多的人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并积极参与其中,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四)市场化、产业化开始成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青睐的发展新方式

目前,市场化、产业化开始成为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青睐的发展方式。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想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公众,而民族传统体育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地域性、趣味性、娱乐性等特点,在市场发展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融民族文化与体育健身功能于一体,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演变、生活方式、信仰追求等内容,其体验性强、参与性高、欣赏性好,能同时满足人们健身、娱乐、社交、体验以及获取知识等多种需求,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优势明显。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资源丰富、开发方式多样、易于形成品牌价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依据独特的自然环境而发源和发展,所以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发时,可以针对其发源地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发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可以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优势,开展其他形式的产业文化开发,如:民族传统体育书籍、纪念品等。还可以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服务产业,如开办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机构等。总之,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其科学发展的选择之一。

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共适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共适性

共适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其发源和不断创新的直接动力。民族传统体育的共适性特点,使得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人们的健身娱乐、身心完善、自由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化场所。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地文化的繁荣,全国各地直接的交通距离得以有效缩短的同时,世界各地信息也连接成了高效的一体,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宏观思考和综合把握的理念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各地之间的联系、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共适性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越来越重要,只有具有共适性,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才能在继续创新的同时得以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尺度也只有在其具备了共适性的条件下才能走向完善和统一,所以,共适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共适性的培育和形成。

(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利用市场经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有序和守法,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活动的一部分也同样弘扬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的精神,两者之间具有的运行规则和表现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随着竞争有序、合法规范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业在根据新形势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在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推行以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借助强大经济杠杆使自身在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传播领域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过程更为顺畅。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希望也有压力,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注意利用市场经济对自身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和完善。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展的传承性,并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其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性指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纵向延续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递和继承的基本方式。凝聚力则是在民族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推动本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有外在的富有韵味的表现形式,也有深厚的内涵和底蕴,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既保留了传统的因素,也不断吸取、融合时代的元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所以,传承性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相应的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是一个复合的形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国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虽有不可剥离的联系,但也同时具备各自的特色和独特性,这些特点在民族传统体育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只有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才能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稳定、发展和延续,因此,凝聚力对传承性具有很大的影响,是传统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胡峰.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6(04).

[2] 普丽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建设民族文化大省[J].学术探索.2001(01).

[3] 蔡建丰,张久利.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理念的特殊性[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02).

[4] 张雄,刘金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指导[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1).

传承与发展论文 篇4

摘要:本文以南郊公园为例,探讨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中,如何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紧扣城市发展脉搏、满足市民使用公园的新需求。走传承与发展之路,实现公园的重塑和更新,提升公园品质和品位,赋予公园新的景观活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南郊公园;总体规划;整合与更新;传承与发展

1 公园概况

南郊公园位于长沙市西南角,东接新开铺路,南靠南大桥和南环路,西临湘江和湘江风光带,北接金盆开发区,总面积532.15亩。公园于1986年建成开园,森林覆盖率达到92.5%,享有“绿色明珠”的美誉,成为我市一处以森林休闲、科普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西面是猴子石码头的遗址,保存着老火车南站的原始风貌和部分设施,呈现出一种岁月遗痕、生态恢复的特殊景观。

交通主要为车行道和登山道两种类型,公园主入口为南大门,北面有一小型入口,为宿舍区出入口。

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地极少,总体呈“四条丘陵三片沟谷”格局。相对高差大于50m,地势最高处为86.6m,最低处为34.0m。

植被覆盖较好,山林气息较浓。植物以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暖性针叶林为主。

辟有漫竹湖、秀峰、数红阁三大景区,形成了一些特色功能空间。

2 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园在景观和功能方面已不能适应市民的需要。

通过现场踏勘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调查结果发现:一方面,公园有其得天独厚的滨江优势和地形特色,以烧烤、滑草、趣乐园等特色经营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特别是14~40岁年龄段的青年游客;另一方面,落后的基础设施、无序的空间格局令游客感到美中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在:景观设施偏少且无序,风格不统一;游乐设施位置不合理且陈旧,沿路而设既不利安全又有损园容;水面小且缺少参与性;园内外缺少停车场,无法满足交通需要:缺少老年人健身场地和设施;植物景观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

综上所述,如何在一个有多年积累的城市综合性公园中,协调增设景观设施、拓展活动功能和营造良好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景观资源,整合滨江优势,提升公园品质和品位,做好传承与发展文章,是本规划的重点。

3 规划定位

规划把南郊公园定位为以山林休闲、科普教育为特色的中亚热带丘陵山地型现代综合型市级城市公园。

4 规划原则

尊重现实,合理利用的传承原则;坚持功能优先、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突出特色,理念创新的前瞻性原则;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原则;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5 功能分区

根据公园经营、管理特点,结合用地状况、现有格局和发展态势,规划为六个功能区。

5.1管理服务区

园东大门新征用地,原南大门区、原北门区、基于衔接规划建设中的湘江风光带和城市干道的西门区以及原南门对面的三角地块均属管理服务区范围。

将原南大门作为车行主入口,新征东入口结合控规确定的城市广场功能规划为人流主入口;远期将新增西入口作为主要的人行出入口。

改造并新建管理服务建筑和游客服务中心,作好交通衔接处理,解决公园人、车流管理,行政后勤综合管理和游客接待服务等功能。

5.2主题游乐区

针对公园的特殊地形,择原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处山谷平缓空地和林缘以及相邻的平缓高地,规划为主题游乐区。

5.3科普活动区

将公园原趣乐园和科普乐园地块,规划为科普活动区。保留公园历来在青少年科普活动方面的特色和基础,并进行功能和景观整合,合理组织游线,完善空间序列,使区域品质得到提升。

5.4生态休闲区

将公园原数红阁景区、滑草场、烧烤乐园、莱茵园、秀峰草坪,漫竹湖以及从漫竹湖到粉单竹景区的连绵山谷和西南角生态山林,整合规划为生态休闲区。

该区占地最广,也是公园一直以来最具活力的地块。是人们感悟自然、漫步山林,森林游憩,烧烤滑草,亲近水景和远眺湘江、岳麓的好去处。

5.5生态健身区

将公园北面连绵山林规划为生态健身区,解决一直以来公园存在的户外健身场地严重缺乏的问题。

该区以林荫健身活动为主,因地制宜地设置“森林卡座”型活动空间。

5.6文化休闲区

将公园西面与湘江风光带衔接的区域规划为文化休闲区。以猴子石码头和老火车南站遗址为题材,通过景观重塑、生态修复和文化再现的综合举措,展示老长沙水路和铁路运输文化,保留一段特殊的城市记忆。

6 景点规划

景点规划应实现三个目标:

①充分展示生态野趣的自然景观;

②强化景观轴线,完善景观序列;

③创造时空变化的意境空间。

人们的视觉感受随着视距、视野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视觉印象也随着季节的更替有所不同。

中国的传统绘画十分讲究“三远”的结合,对平远、高远、深远的画理追求一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判和审美标准。从景观的角度而言,可以采用利用远景、关注中景和重视近景的手法来达到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境界:借公园多变的地形做好借景文章,充分利用远景:在不同的景观区域形成围绕景观,塑造丰富多彩的中景;置身于某一景点,观赏花木、小筑、水体等,满足近景的要求。

按照传承与发展的总体思维,以原来初具规模的景点或景区为依托,根据功能分区的情况,将公园的新景观体系归纳为“南郊八景”。

6.1双亭映秀

对原漫竹湖景区进行景观改造。以草坡结合景石驳岸的方式获得自然美感:以双亭为轴心增设休闲平台,理顺游线,增加水边停留赏景和亲水、戏水的机会:增植湿生、水生植物,形成丰富而自然的环境氛围。

6.2竹苑听泉

迁走原漫竹湖以西至粉单竹景区的游乐设施,利用谷地理溪,营造一条滚珠落玉的“琴溪”;坡度较大的沟谷,则形成“旱涧”,设路、架桥、置汀石,组织便捷而有趣的游线;水岸植湿生、水生植被,形成生态野趣的画境空间;使静谧的漫竹湖焕发出“惟有源头活水来”的景观活力。

对原粉单竹景区进行景观改造理溪涧,设亭台,掇石为瀑;在现状良好的粉单竹林基础上,增植适生竹类,形成竹类主题植物区。人们坐在“清音亭”中,看竹影斑驳,听“清音瀑”的和音,清新静气,心旷神怡。

6.3梦幻山谷

对原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进行景观改造,形成主题游乐空间。并充分利用相邻缓坡地,平缓的坡顶和林缘,因地制宜设置森林游乐设施,形成南郊特色的“欢乐谷”。

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原有资源,对原有 建筑采取拆除和保留改造并举的办法,将改造后的主建筑设为该区域的`管理用房和游戏大厅;对原游泳池进行适当改造,作为水上游乐活动的场所。

6.4空山鸟语

将公园北面自然山林规划为生态健身区,满足市民的迫切需求。结合地形和植被现状,因地制宜地设置“森林卡座”型林荫健身场地。以有意识保留的林荫绿岛以及适于健身活动、休憩的硬质铺地、坐凳为主要景观形态。增植招鸟引蝶植物,让人们在相对寂静的山林健身漫舞的同时,聆听自然的声音,颇有“空山鸟语”的古典意境。

6.5莱茵映秀

公园现莱茵园地块,已具备良好的景观形态。

规划保留该区块的基本风貌,在林缘和大草坪中部,增植樱花树林,增添春色美景。莱茵小筑,秀峰草坪,相映得趣。

6.6天趣乐园

公园原趣乐园,以青少年野趣活动为特色,一直以来备受市民青睐。规划保留该区块的特色,对景观设施进行合理增设,对景观植被进行合理改造,加强林下地被建植,提升景观品质。

6.7双阁数红

公园原数红阁景区,既是借景远眺的佳处,又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地位较突出。但随着植被的生长、猴子石大桥的拉通以及湘江风光带的南拓,数红阁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已不够突出。

保留该区特色,并根据人流增容和挖掘借景资源的需要,增设可远眺麓山江洲,近赏秋艳红叶的五层高阁——留云阁和水平拓展的亭廊组合园林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双阁”标志性建筑组合。与“双亭”景点一脉相承,且可作为增加借景空间和展示文化特色的主景点统领公园景观全局。依山势叠级拓宽现艺绿居的户外活动和赏景平台面积,提高其园林经营接待能力,整理艺绿居前坪,规划小块临时泊车空间,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求。

对植被进行适当调增,增添红叶氛围,加强高阁数红的空间氛围。

6.8记忆旅程

公园西侧紧靠湘江大道的地段曾经是猴子石码头和老火车南站的原址,保存有废弃的铁路、站台以及日积月累的生态——恢复痕迹,呈现出一种斑驳而蕴含活力的特殊景观形态。把这一地带规划为反映老长沙铁路和码头运输历史的文化纪念区块,作为一种城市的记忆。“记忆旅程”分为两大板块:铁路文化区主要包括遗存的铁路,以废弃的厂房改建的铁路历史博物馆和特色酒吧,通过景观更新、生态修复,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景观。通过对老猴子石码头遗址的保护,景观和文化的重塑,注入新的景观和生态活力。两个区域以断断续续的老铁路连接,既是时光隧道,又是生态休闲走廊。

“记忆旅程”挖掘和升华了公园文化,保留了一段特殊的城市历史和城市肌理,丰富了湘江风光带景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

7 植物规划

植物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和原有景观为前提。遵循“整体优化、多样性、特色性、综合性、共生性”原则,根据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和分析,结合景观、功能分区,将公园的植物景观体系规划为七个不同特色的区域:

7.1红叶景观区

分布于现数红阁以北和以西地块。该区现状林相效果一般,除保留数红阁南坡的红继木团以外,因地制宜地在林缘和空地增植鸡爪槭、红枫、红叶李、乌桕、枫香、山麻杆等红叶植物,形成更浓郁的红叶景观林。

7.2樱花草坪景观区

樱花草坪景观区位于现秀峰草坪和滑草场以及西部紧邻湘江风光带的区域。考虑到公园缺乏春花景观林的具体情况,采用林缘片植与草坪中孤植(群植)的方式,形成浪漫明媚的春花草坪景观。同时樱花冬季落叶,冬态优美,不影响秋冬人们在草坪中享受宝贵的阳光。

7.3原生风景林区

对现状景观效果较好的林相,以保留为主,适当在林缘增植适生地被和花灌木,维持公园的自然野趣。

这些林相主要分布于公园的南面、北面和东部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地块,量大面广,形成了良好的植物景观骨架。

7.4竹林景观区

分布于原粉单竹景区和云海湖素质教育基地以南山坡及公园南入口左侧的山洼中。除保留原有的粉单竹、凤尾竹、青皮竹、凤凰竹、黄金间碧玉竹以外,还可引进湘妃竹、佛肚竹、紫竹、刚竹、苦竹、方竹、箬竹、山竹等品种,形成丰富而幽雅的竹类专类园。

7.5水生(湿生)植物景观区

位于公园原南大门的正面,以湖为核心,以溪涧为纽带,植桃,栽柳,并加强水生(湿生)植物景观份量。水中植莲浮萍,水边栽萱草、菖蒲、水芋、千屈菜、芦苇等湿生植物,形成生机勃勃的湿地景观。

7.6招鸟引蝶景观区

分布于公园北部,现状林相效果一般。增植观果引鸟为主的植物,如枇杷、柿树、枸骨、石楠、南天竹、火棘等,既增添观果特色,又为生态健身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7.7树阵景观区

树阵景观区位于公园新东大门,结合交通功能布局,在广场边缘及中间以树阵为主要种植形式,形成广场氛围的入口绿化景观。

8 交通规划

8.1路网

规划将公园内道路分为三个等级:

8.1.1园内主干道(车行道路):主干道与城市道路相连,是公园内、外车行交通主干道。在原有车行道基础上新增部分车行道,宽4m。

8.1.2园内支路:各景点之间的次要道路,为主要的步行道。分布在整个公园范围内,连接各景点、游乐设施、休闲场所,平均宽度1.5-2m。

8.1.3游步道:辅助园内支路,构成道路网络。平均宽度1.5m。

8.2出入口

8.2.1东门:建成后将结合城市广场功能成为景观广场和人行入口。

8.2.2南门:远期将从原有的主入口位置改变成为主要的车行入口。

8.2.3西门:随着沿江风光带的建成,将成为公园的人行主入口。

8.2.4北门:现为宿舍的出入口,随着宿舍的拆迁会一并拆建。

8.3交通工具

规划交通工具主要为观光自行车、电瓶车等无污染的生态式交通工具。

8.4停车场

入口区设置临时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主干道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车辆会车处及自行车暂存处。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方式:在东门处设一大型地下停车场,面积3000m2;在南门、东门及西门处各设一中小型地面停车场,停车面积3600m2:在莱茵园和数红阁两处,考虑到车流量较大,分别设置200m2的停车场,方便游客泊车休闲;规划总停车面积达到7000m2。

9 建筑风格控制

公园建筑按院落式民居风格规划布局,宜隐不宜显,凸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和湖南民居的精髓。建筑单体设计应强调本地特征,建筑材料应强调乡土特色,建筑色彩应强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0 结语

牢记嘱托传承精神引领发展 篇5

1927年,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1000余人,到达井冈山茨坪,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今,井冈山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进。

把井冈山精神融入血脉

井冈山茨坪北山的革命烈士陵园里,青松竞秀,游人如织。

2月2日,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两年多来,井冈山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挖井冈山精神内涵,积极传承红色基因。

井冈山市加大红色革命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力度,围绕井冈山斗争史中的“人、物、事、魂”,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各级党委、各基层组织积极创新形式,推动井冈山精神深入人心。重视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旧居旧址的修复和保护,充分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红色诗词朗诵”等弘扬井冈山精神的主题活动连续开展。

使井冈山精神广为弘扬

20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两年多来,井冈山市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把再现革命情景、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熔炼团队精神等融为一体,打造出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红色培训“井冈模式”,开创了干部教育培训、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的“井冈路径”。构建了一支红色培训师资队伍,形成了集现场互动、户外拓展、影视戏剧等为一体的精品课程体系,获得广大学员一致好评。近年来,井冈山红色培训持续升温,培训班次、培训人数的增幅均保持在50%以上,培训学员46.17万人,同比增长55.03%;上半年,举办培训班3485期,培训学员20.7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38.73%和36.60%。

让井冈山精神引领实践

在井冈山市的茅坪乡,有一个叫神山村的小山村,地处偏远山区,全村54户231人中,曾有贫困户21户61人。如今的神山村,家家户户搭上了脱贫致富快车。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深刻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党员干部以井冈山精神为引领,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严把“产业扶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居、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六大关键,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难题,井冈山市实施“321”帮扶机制,即县级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确保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住不了的建起来、建好了的靓起来,确保不让贫困群众一户一人掉队。年2月26日,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井冈山人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井冈山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努力实现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努力实现在贫困地区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中继续作示范、带好头。”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

【党委党建范文】二

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山县西柏坡,他在座谈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西柏坡精神,平山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一场新的“赶考”,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坚决兑现如期脱贫的庄严承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平山县脱贫出列了!

望着农家饭店、农家小院新挂上的古色古香的招牌,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百感交集:“感谢党中央,感恩总书记,现在的西柏坡村变得更美了,游客来得更多了,老乡们的光景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走进下槐镇南文都村,村民范花书向记者说起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家门口修了荷花池塘,村里路修好了,铺设了下水管道,家里盖了新房子,还建了水冲厕所。范花书一家5口人,以前守着3亩薄田土里刨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流转了两亩地,每年租金1800元,还加入了柏胜农业合作社,每年分红750元。俺和老伴现在都在葡萄园里打工,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呢!”

平山县是集老区、库区、山区、贫困区“四区合一”的特殊县份,针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县情实际,创新实施了“农业园区+扶贫”模式,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赚租金、扶贫资金入股园区获股金、入园打工挣薪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平山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他们将“旅游+扶贫”作为有力抓手,引导支持白鹿温泉旅游度假公司在做大做强红崖谷景区的同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温塘镇大米峪村贫困户齐光辉在景区内经营纪念品、小礼品店铺,月均收入达5000元左右,实现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此外,景区周边群众还自发经营起农家乐、采摘园、家庭旅馆等,实现了足不出户当老板……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指引下,平山县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一个个产业发展起来,一批批群众走上稳定脱贫路。平山县还探索建立了“大产业覆盖、小产业带动、点对点帮扶”产业扶贫新机制,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了“输血”脱贫到“造血”脱贫的转变。目前全县260个贫困村基本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历史性“赶考”中,平山全县上下切实发扬西柏坡精神,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打赢这场硬仗,平山县把最好的干部安排到脱贫攻坚一线,不脱贫不“收兵”。结合“三带三情”(带着真情教育干部、带着亲情服务群众、带着激情干好工作)下访解难专项活动,选派546名优秀干部驻村,连同省、市驻村工作队,对260个贫困村和35个面上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绣花式”精准帮扶;抽调23名业务熟练的年轻干部,作为县级政策“明白人”派驻23个乡镇,全程跟进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有效保障了政策落实不走样、不变形。

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是关键。“我们建立了脱贫攻坚信息动态管理平台,逐户甄别,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然后精准施策。”平山县扶贫办主任秘书明介绍,对2049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产业扶持和就业扶贫;对723名贫困家庭学生,全面落实“三免一助”政策;对14159名山区宜林区域贫困人口,实施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和护林员就业帮扶带动;对19636名农村低保、五保和特殊困难人群,实行政策兜底、残疾补助和子女赡养等精准保障;对2182名因病致贫人口,实行医疗救助脱贫;对247名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区域人口和3983户住房困难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帮扶。

成绩喜人,巩固发展脱贫成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100个特色田园乡村,既能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原汁原味感受农耕文化,又要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使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表示,今后,平山将继续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力度,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不懈奋斗,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党委党建范文】三

“近年来,广大帮扶干部不负组织重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政治引领,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事业,在扶贫工作中锤炼党性修养、升华提升自我,涌现出一大批能担当有作为的优秀干部,得到组织提拔重用。接下来,大家要带着新使命、扛起新责任,加倍投入热情和精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日前,安徽灵璧县县委书记刘博夫在该县召开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谈话会时说。

今年以来,灵璧县先后16批次从扶贫一线提拔重用69名领导干部,其中10人被作为乡镇长人选先后考察任用。该县通过旗帜鲜明地选拔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特别是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扶贫干部,努力做到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树立起了鲜明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灵璧县坚持硬选人、选硬人,选优配强包保人员,打造出一支6084人的强大扶贫干部队伍,全员开进脱贫攻坚战场,锤炼政治担当。该县要求,帮扶干部原则上要执行“三天两夜”制度,即每周周二白天、夜间,周三白天、夜间,周四白天吃住在村,集中力量抓脱贫攻坚工作,其余时间统筹其他工作。驻村期间,全体参与人员要与农户面对面访谈、心连心交友、手牵手分忧、全身心解难,逐户摸清实情,建立包保联系档案,全力宣传政策,积极引领发展,用行动结对、用真意感动、用真情帮扶,帮助贫困群众摘掉“贫穷”帽子,提升工作能力,实现担当作为。

为促使干部提高扶贫意识,该县规定,新提拔重用干部原则上都要参与扶贫工作。在广大干部深入扶贫战场同时,县委组织部实时跟进,延伸考察触角,切实做好从扶贫一线选拔干部工作。及时建立帮扶干部基础信息档案、实行运行情况备案、调整配备预案,对干部扶贫工作实施精准档案管理,全面掌握干部的扶贫工作动态。注重突出干部帮扶成效挂钩运用,坚持在扶贫一线识别、考察和选拔干部,对干部扶贫包保情况实行月考核月排名月通报。干部扶贫工作成效与单位绩效考核和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实行“五个方面挂钩”,有效发挥了广大干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作用。

为保证选出高素质的干部,该县坚持“理论武装强党性、业务培训强素质、技能学习领发展”三大思路和举措,多措并举让扶贫干部能力素质强起来,积极引领干部成长。县委组织部牵头组建“红色宣讲团”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巡回宣讲310场,开展集中理论专题培训3次,举办扶贫业务、党建业务、选派帮扶干部服务管理平台、智慧纪实系统使用、非贫困村工作岗前和自然村扶贫小组长业务等培训班7期,邀请县扶贫局、涉农部门开展现场培训6场,外出学习考察派员120人次,扶贫干部学到了真本领。

【党委党建范文】四

10月30日下午,通过“智慧党建”云平台,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省监狱管理局局长蒋国平与正在开展党组织生活会的沙洋汉津监狱三监区党支部负责人实现远程视频对话。

10月30日,湖北全省监狱党务干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培训班在沙洋监狱管理局召开。蒋国平、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朱建新等率全省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政治处主任等110余人走进沙洋汉津监狱,现场观摩“智慧党建”云平台运行情况。这是湖北省监狱系统近年来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大规模党建工作培训。

“党建云”大数据、智慧党建APP、远程视频连线、VR全景虚拟展馆、电子党员证、党建智能音箱……一系列科技感十足的“黑科技”集体亮相,标志着湖北监狱首个“智慧党建”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全省监狱党建工作步入“云时代”。

201月,沙洋监狱局机关党委和汉津监狱先行试点研发“智慧党建”云平台。

历时9个月探索和实践,“智慧党建”云平台完成了电脑端、手机端、大屏端的整体建设,支持党组织管理、党员管理、学习考试、宣传展示、数据分析、督查考核等多项功能。

《法制日报》记者现场扫描二维码,即刻进入“智慧党建”云平台,能够线上查看电子党员证,了解在线学习、党费缴纳、积分排名等信息。

目前,汉津监狱31个党支部、427名党员已纳入“智慧党建”云平台信息系统管理。

“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党员联动模式的改变,以前是传统交流方式,现在变成线上和线下互动,最大的好处是党建学习教育普及方式更便捷,活动也更加多样化。”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政委明平说,“智慧党建”云平台能重点解决监狱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组织管理难、党员学习难、上级督导难、数据统计难等问题。

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智慧党建”云平台各大功能及操作流程,各党组织的位置、机构、党员及领导干部、党内组织生活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局长段晓东看来,将党务与政务、狱务、警务“四务合一”,“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了监狱党建工作从“融合党建”向“智慧党建”升级,能够全面加强新时代监狱系统党的建设的主动性,不断提升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水平。

“新时代对全省监狱系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在全省推广‘智慧党建’做法,把从严治党管警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教好、管好、用好每一名党员民警,通过抓党建推进业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坚决守护好平安稳定最后一道防线。”蒋国平说。

【党委党建范文】五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重要指示,在全市深入发掘、树立一批优秀奋斗者,激励广大市民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年5月,石家庄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在全市深入开展“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大型宣讲活动,掀起各地各系统学先进、当先进的奋斗热潮,为新时代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组织形式,活动扎实开展。此次 “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活动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直工委、市委农工委、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共同主办,这样就将宣传部一家的事,变成了8部门大家的事,基本涵盖社会生活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为给全市活动树示范、带好头,5月28日,市委宣传部在矿区人民广场举行了“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启动暨首场讲述活动,邀请来自科研、教育、公安、地铁、企业、基层等行业的6名优秀代表走上舞台,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邀请各系统、各县市区有关领导现场聆听,将好的经验带回去,推动基层活动上水平。各系统、各县市区也纷纷举办启动示范活动,并从最基层发动,层层选拔,最终举办1-2场大型讲述比赛,使“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活动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形成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深入发掘选拔,好故事层出不穷。市直工委将“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活动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活动,组织全市30多家市直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奋斗者讲述活动,选拔出扶贫好干部郭士华、新时代80后财政人王新彩等优秀选手,号召全市机关干部向他们学习,做新时代奋发有为的好干部。教育系统在大中专院校中举办了5场集中活动,推出了爱生如子、桃李芬芳的艺校教师于冰,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党员“薪火服务队”等典型,并在市艺校举办了精彩纷呈的“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文艺晚会。全市工会系统开展“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职工风采讲述活动,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全国“大国工匠”王景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藁城区杜村党支部书记高素娥等14名优秀职工代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奋斗故事,激励全市职工“三百六十行、行行争状元”。各县(市、区)也从最基层发动、层层讲演,涌现了小社区实现大作为的“小巷总理”米丽英,社区群众工作的“全能民警”__,“一诺千金”好支书、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刘金国等一大批的群众身边的好典型。市委宣传部将这些奋斗者的事迹进一步发掘提炼,辑印《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石家庄奋斗者事迹选编》,树立新时代石家庄奋斗榜样,展现城市风采。

全媒体互动传播,合奏奋斗新时代最强音。市委宣传部利用全媒体平台,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方式,使好故事广为传唱,激励更多人行动起来,让奋斗成为时代主旋律,成为石家庄的精神旗帜。一是主流媒体大力宣传。石家庄日报社开辟“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专栏,连续刊发我市优秀奋斗者事迹;石家庄电台专门制作广播节目,将奋斗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石家庄电视台对全市讲述活动全程播出,并利用腾讯视频等平台网络发布。同时积极向其他媒体推荐:中国新闻网、凤凰网、腾讯网、河北新闻网等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和,河北电台故事广播、河北电视台《河北好故事》发布,播出了50余期我市奋斗者事迹。二是新兴媒体创新宣传。石家庄广电新媒体中心成立专门直播小组,以无线石家庄APP为主平台,在各个平台发布直播入口,对各地各系统“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活动进行了18场网络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20万人次。利用市区10余块户外高清大屏和沿街显示屏,全天候发布“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公益广告。各系统、各单位也利用自身新媒体平台,为奋斗者选手制作H5页面、微视频等,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推送、扩散,使每一位选手都成为关注焦点,成为群众身边的英雄。石家庄市还组织了“奋斗新时代 我们一起来”网络征文活动,发动广大网友写出自己心中的优秀奋斗故事;举办媒体推荐专场,从专业记者的视角发现更多的好故事、好线索。营造了人人参与聆听、人人踊跃推荐的宣传氛围。三是巡回宣讲深入宣传。石家庄市广泛成立了“奋斗新时代、我们一起来”宣讲团,组织优秀奋斗者代表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地开展巡回宣讲,将奋斗精神、爱与感动传递至四面八方:市总工会举办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组织中车集团省劳模刘志彬、石煤机省劳模王立强等10名省会十大工匠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传递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长安区举办了“长安之声”巡回宣讲活动,义务宣讲队深入全区社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晋州市成立“好故事讲师团”,选拔12名理论素质高、懂新媒体制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分为6个小组,进支部、下基层,担当讲述奋斗故事的“轻骑兵”。

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和思考 篇6

任白川

【摘要】:民间美术是艺术领域中一朵独特而美丽的奇葩,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带有强烈本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一件民间美术作品体现的是当地的民俗特点和文化元素。可是在当今商品社会,民间美术的生存现状却令人担忧,如何发展则面临困境。据调查现在愿意从事民间美术学习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承 发展 思考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它们在发生、发展以及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民众,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或进行技艺交流,它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就要求泥人造型“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民间皮影口诀中则要求创作:“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承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虽然其来源不一,但大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或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承形式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

民间艺术品传承和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因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传承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方便,传播的区域也更广更远。

3.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前所未有地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对世界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短暂的3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未来。作为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和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工业革命的到来敲响了小农经济的丧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也将民间美术挤到了审美趣味最边缘,时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给世人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东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而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现今,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最可怕的是民间艺人在人们的淡漠中陆续谢世,后继的女儿、媳妇、姑娘们也因20多年发展带来的审美观,尤其是价值观的改变,而对民间手艺不屑一顾,就是在世的艺人也因经济等原因被迫改变自己创作力的原汁原味。毫无疑问,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挽救民间美术,中国民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据了解郯城县有些部门就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对本县的民间美术品,如港上镇的木镟玩具、胜利乡的木版年画和码头镇的挂门笺子等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出书、举办展览,传授操作工艺等方法,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4.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范畴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对立的今天,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民间美术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充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如北京石景山地区就是一个民间美术极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为了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此创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协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这种新的融合不仅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重新融合后的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民族文化和艺术源远流长,地大人多,风俗多样,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民间美术。我国民间美术蕴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与创造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土地为中心的民族, 农民始终眷恋自己的土地, 当民间艺人在乡土中创造“艺术”时, 这种不经意确实让西方学者大为惊叹, 他们似乎从中国的民间美术中, 看到了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等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的“东方文化理念”。大师们一边学习东方民间艺术的平面理念,又把这种理念融汇在自己的作品中。从他们的作品表现形式上看, 采用了“平面散点透视”“打散切割重合”等中国民间美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东方民间表现主义”的坦露与直率, 更强调个人感受, 色彩上追求惯用的鲜明与装饰。这正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所寻觅的表现效果。这种文化差异的互补性, 验证了“东方到西方去, 西方到东方来”的辩证关系。寻求创新是艺术永恒的话题。创新是绝对的, 但创新不能简单化, 时尚化, 在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 如果割断自己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自我追求标榜所谓的“新闻效应”“现代艺术家”“前卫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等新艺术名词, 实质上是艺人的虚浮和买弄, 这类艺术在中国是没有生命力的, 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当今有不少知名的艺术家, 在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上只追求画面形式主义效果的最大化, 到头来只能使艺术变得晦涩与难懂, 成了一株没有自己文化根底的苗木, 到头来有花无果。艺术创作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土壤, 根深才会叶茂, 艺术越是具有民族性, 才会越具世界性。盲目照搬只能断送自己的艺术生命。今天当我们大加赞扬民间艺术的美妙时, 当我们走入民间艺术的内核时, 我们才真正发现民间艺术的本质, 就是在创作上的坦然和“无功利主义”的动机, “自娱自乐”的表达形式, 这些构成了民间艺术朴素本质的原始动力。民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乡土文化, 其出现和成长均来自于民间的沃土, 无论是剪纸、年画、刺绣、雕刻等等, 在民间艺术的表现领域中, 都启示着民间艺术的根基, 在于扎根本地乡土文化的传统土壤之中。历史有积淀, 文化有底蕴, 大凡一切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善于借鉴、吸收、继承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优秀精华, 加以创新而转化为自己的艺术风格, 急功近利, 舍本求末, 除了功利上的目的外,在艺术上是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

传承发展研究 篇7

一、荣昌陶器的历史与现状

在汉代安陶就已经有生产了。唐宋时期, 安陶走向兴盛。民国时期, 安陶的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安陶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1958年, 国营性质的安富陶瓷器厂成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产量和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产品开始大量出口。1975年, 荣昌工艺陶厂成立, 成为荣昌县第一个专业的工艺陶生产企业。工艺陶产品先后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南斯拉夫等国展销, 产品还远销美国、英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 并被选为国礼, 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安富陶器与江苏宜兴紫砂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齐名, 被称为中国“中国四大名陶”。

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安陶开始一步步走向了没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安陶陶器行业为了追求短期市场效益, 变为生产酒类包装陶、日用陶为主, 忽略了文化与工艺创意, 使附加值高的工艺精品严重萎缩。同时, 由于技术含量低, 创新能力匮乏, 资金不足等原因, 安陶企业发展严重受挫。此外, 20世纪90年代荣昌两大国有陶瓷企业破产改制, 大量从事工艺陶的传承人流失外地, 制陶工艺几近面临失传。

2011年5月, 国务院批准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并以新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安陶又重新开始崛起。目前, 荣昌陶器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 建立了安陶博物馆, 启动了荣昌陶创业园, 成立了荣昌陶青少年实训基地, 并与高校联合推动荣昌陶的传承与发展。但是, 目前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二、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传承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 传承人少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 通过对几位传承人的访谈,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与安陶的深厚感情。在谈到安陶的过去, 他们都表现出了满脸的自豪;面对安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 他们也表现出了无比的担忧。现在传承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年轻人都不愿学习制陶技艺。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制陶本身是一项枯燥而持久的工作, 一位大师曾说十年都只能学到皮毛, 加上当下浮躁的社会使得年轻人很难静下心认真学习;其次, 制陶每天都是和泥打交道, 需要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精神;再次,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到外面去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认为学习制陶挣不了多少钱。据安陶博物馆刘馆长说,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学习安陶制作技艺, 很多人认为学习安陶制作工艺没出息。而且, 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 就是在我们访谈的几位传承人和大师中, 他们的子女都没有从事与安陶有关的工作。目前掌握安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都在50岁以上, 有的都已经60多岁了, 因此, 安陶制作工艺面临失传。

(二) 产品缺少文化内涵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 并把文化建设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人们对文化产品和艺术品的需求与消费逐渐扩大, 文化产业市场也不断扩大。其中, 也不乏有将陶文化作为经营理念的成功范例, 如广东佛山、江苏宜兴等的发展, 都成为了海内外精美的文化名片。通过参观大师工作室以及访谈传承人, 我们得知, 现在安陶的生产也主要转向工艺陶, 但产品样式比较单调, 造型朴素, 缺乏创意和艺术感。在访谈鸦屿陶瓷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的时候, 她也谈到他们现在的产品主要生产茶具和工艺陶, 但她有一个很大的困惑, 就是不知道怎样使他们生产的产品更具有文化内涵, 从而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三) 宣传不足

这个号称“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安陶, 对于重庆人来说, 对其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在以前安陶是重庆人居家必备的泡菜坛, 现在有很多人家里都可能有几件, 但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安陶。作为重庆本地的陶器、曾是西南最大的陶瓷产业的安陶, 重庆人对它的了解都微乎其微, 更多的人甚至都没听说过安陶。扩散到全国各地, 人们对安陶的了解就可想而知了。从中我们可以得知, 关于安陶的宣传是远远不足的。

从另外一个现象也可以看出对于安陶的宣传是不足的。在全国各地许多古镇, 都可以看到有卖陶瓷的店, 但他们大多卖的都是宜兴陶、景德镇瓷等, 却很难见到安陶的身影。在重庆本地的磁器口古镇, 虽有一家号称荣昌陶的陶瓷店, 但进去就会发现里面卖的产品却是其他地方的陶瓷。由此, 也可以看出, 那个被称作“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安陶在本土的的影响力也是不大的。

(四) 缺乏组织性

通过参观几位大师的工作室并对传承人和相关负责人的访谈, 可以得出, 对于安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传承发展, 不管是从资金的投入、设备、技术的引进等方面各级政府都做了相当多的努力,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各个大师工作室及其所属的公司都在积极地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安陶, 从而能将安陶推广出去, 提高其知名度。在这看似都在为推广安陶、做好安陶为最终目标的同时, 各个工作室之间存在着恶性的市场竞争。他们都在各自寻找自己的销售市场, 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交流与学习, 没有统一的领导, 缺乏组织性。

三、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对策

(一) 重视培养传承人

荣昌县委书记谢金峰曾说过“安陶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目前掌握安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人都在50岁以上, 有些都已经60多岁了, 加上学习制陶是一项持久的过程, 安陶制作工艺面临失传, 对于安陶的传承发展, 培养传承人迫在眉睫。

首先, 当地政府要大力宣传安陶历史文化, 培养当地群众对安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制定出更多优惠的政策, 提供相应福利, 从而吸引更多当地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学习安陶制作技艺, 而不是大量外出打工。同时, 当地政府要组织鼓励和动员当地群众学习荣昌陶器制作技艺, 以及从事与荣昌陶器相关的工作。

其次, 安陶的传承发展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传承发展安陶, 应从娃娃抓起, 从小就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以及对荣昌陶制作技艺的兴趣, 为荣昌陶今后的传承发展打下基础。同时, 还要加大学校对荣昌陶制作技艺教育的师资力量, 增加陶艺专业老师。一方面, 邀请荣昌陶陶艺大师亲临课堂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 让大师给学校教授陶艺的老师们进行定期培训, 增强老师们的陶艺制作水平。学校还要加强对陶艺课的重视, 理论结合实际, 并合理安排陶艺课的授课时长。

(二) 坚持本土特色

目前, 当地政府筹资400多万元保护基金, 打造荣昌陶大师园, 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端陶艺人才, 来自江苏、四川、湖南等地的国内知名陶艺大师已入驻。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但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与人才, 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 要坚持自己本土特色, 不能盲目跟风。

荣昌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 首先应根据当地陶土特质, 进行生产。其次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 要保留传统的荣昌陶制作工艺, 以纯手工的手拉胚为主。在烧制陶器时, 要坚持荣昌陶拥有的造型之美、雕刻之美、烧制之美、釉色之美这独特的“四美”, 并给生产的每一件成品赋予安陶的历史文化, 如安富历史、文化、湖广填四川文化等, 使其具有文化内涵, 而不是单调的产品。

最后, 荣昌陶青少年实训基地和设有荣昌陶陶艺课的学校, 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用品和材料都应尽可能是当地制作荣昌陶用的材料和工具, 而不是用其他陶器产区的泥料和工具。坚持本土特色, 让学生从原材料、工具等方面对荣昌陶制作技艺有更多的认识。

(三) 加强宣传力度

作为重庆本地的陶器, 重庆人对荣昌陶的了解却比较少, 所以, 对于荣昌陶的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要利用媒体对荣昌陶器进行大力宣传。如借助报纸、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手段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报道, 扩大荣昌陶的影响幅度和影响力, 让更多的人知道荣昌陶, 了解荣昌陶;二是拍摄关于安陶制作工艺的大型纪录片, 将其投到网络平台, 并与网友进行互动, 采集更多关于荣昌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建议, 并将其在相应卫视频道放映, 借助电视媒体受众广泛的特点进行宣传。同时, 还可以借助交通移动电视, 进行循环播放;三是加大广告投入, 利用户外广告牌加大宣传幅度。最后借助大师的力量, 借大师名气宣扬荣昌陶, 如举办国内陶艺大师研讨会、论坛等。

(四) 加强政府引导, 形成品牌效应

打造荣昌陶名片是荣昌陶相关企业共同的目标, 同时也要避免恶性竞争, 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首先, 政府要组织和引导创意产业园以及大师工作室, 进行荣昌陶的制作和生产, 定期组织研讨会, 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 鼓励各工作室、各大企业团结起来, 共同发展荣昌陶。其次, 将现在分散的大师工作室和各企业联合起来, 整合各家资源, 将全部的荣昌陶产品做成一个品牌, 各家产品形成一个系列, 形成品牌效应。最后, 要充分利用安富“中国三大陶都”之一, 与安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光荣称号。

四、结语

荣昌陶器制作技艺, 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曾经的辉煌与没落更加激励着我们振兴它的决心与勇气。近年来, 荣昌陶的发展得到了荣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2011年荣昌陶制作技艺成功申遗后, 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承和发展荣昌陶制作技艺势在必行, 重振安陶“四大名陶”之一的名片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许世虎, 赵世学.发展荣昌陶器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 2011 (4) :115-118.

传承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儒家文化;诚信观念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文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西明认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 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研究中国先进文化,必然要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大背景,同时诉诸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 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同时也是先进文化构成中重要的思想元素。“诚信”作为儒家道德范畴的“五常”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同时,诚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文化亦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领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

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越发展,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任何的发展战略都会变得脆弱,甚者会前功尽弃。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儒家思想中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是我们民族的财富, 尤其是对其诚信思想的阐述与应用,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 对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与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诚信观释义与诚信文化的内化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一种伦理型文化作为其基本样态,这种伦理型文化所强调的,正是道德伦理。道德概念,是个体将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共同的秩序要素、规则要求、共同的社会实体性诉求内化为个体的、自我的东西,所谓德者得也,这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修炼与感化;这种感化正是来自于作为社会共同体意义上的伦理内涵,伦理所体现与表达的正是社会实体中,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规范、秩序与规则,是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修炼并内化这种伦理精神,达到个人道德的实现,是个体人格的升华与存在目标。“诚信是文明的基本因素之一,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果领导政策不断修改,在人民心中就会失信。‘信’的孪生兄弟是‘义’与‘廉’,‘诈’的孪生兄弟是‘利’与‘贪’。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作为礼仪之邦就绝对不能搞利欲熏心的短期行为,不管它的目的是为国家还是为个人。一看到‘信’这个字,就会意识到‘人言为信’。古时候邮政不发达,“口信为凭”成为传统风俗习惯。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对不熟悉的生人表示信任)是君子的品德。东方(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信’字,西方社会文明的立足点是个‘疑’字。正因为‘疑’,所以要有书面的凭据。西方接洽生意一定要签合同,这在中国本来是没有的。”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诚信思想又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自汉代董仲舒以后,儒家道德体系中,将“信”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公认的价值标准。《论语》一书中,“信”字出现了16次,《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信”为儒家的教学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将“信”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讲解,可见,孔子非常重视“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所侧重的是性善的信念与自主自律的精神,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所谓“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言行相符,“信”是训练人诚实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本前提,“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结交朋友的准则,正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这是君子的志向与做人的努力方向。儒家思想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为政的基本要领,而三者之中,“信”又最为根本,是足食、足兵的根本目的,也是政权存在的根本意义, 同时, 孔子还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儒家另一部经典著作《中庸》中,对于“诚”的阐释则更为实际,所体现的思想正是对于“信”的外化与扩展。《中庸》中“诚”字出现了24次。其实际含义重点表现为:一方面,“诚”是指诚心,至诚之心。“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矣诚矣。”这里的“诚”,指出了诚心与究明事理和教育感化的内在关系;同时,“诚”作为一种自然法则、规律表现为“诚者,天之道也。”将“诚”上升为形而上的伦理本体, 赋予了“诚”以更高一层的形上意义。“《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与信可以互训,诚即信,信即诚。由于‘诚’与‘信’的意义和使用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后来逐渐结合,形成了双音词‘诚信’。‘诚信’一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基本含义就是指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讲求信用,遵守承诺。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与‘言必信,行必果’一致。”因此,儒家的诚信文化在传承和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上, 如何实现其独有的价值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笔者试图从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教育与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来进行解读与分析。

儒家的诚信行为标准,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实体的公共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是作为个体道德的内化规范,《论语》中的“主忠信,行笃敬”,对“信”德的要求是对待每个人笃信的道德信仰,无以怀疑,惟有践行;同时,作为社会性公德,在维持社会的秩序与稳定方面,《论语》又提出为“长者讳”的思想,用以维护德政的权威性。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诚信教育感化过程,更应该突出强调其个体、自我认同的价值观。

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伦理道德的教化过程,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 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 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 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 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就成为一个主体,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 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 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培养人格,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惟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其意义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 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意义世界的建构,是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中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对任何德性和任何伦理精神来说,意义世界总是核心。意义世界是道德所以成为道德,伦理所以成为伦理的核心构成。”儒家诚信思想的内化教育过程,正是努力将意义世界的道德元素内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其根本方向是对于个体诚信思想与诚信行为的养成与建构。

三、 儒家诚信观的建构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在研究与探索有关儒家诚信观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契合点方面,最为重要的即如何将儒家诚信文化为今人所用,即古为今用的途径。一方面,建构起儒家诚信观体系;另一方面,将建构起的这种诚信价值体系与当今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是其所释放出的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当今国际社会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产品输出的同时,文化输出与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越发显得紧迫与重要,比如中国目前已在海外建立约三百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有力的证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说:“‘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化保守主义注重传统文化,强调文化主体性;自由主义则反对讲文化主体性,认为这是对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的消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注重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的塑造,另一方面又不赞成把儒学当做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讲改革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另一方面又不赞同完全追随西方,把西方的价值当做普世价值。这三种思潮既有交叉和交融,又有抵触和冲突,大体影响和规范着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但总的来说,现在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即这三种思潮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重视传统文化,都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诚信文化,如何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实现发展, 又如何实现儒家诚信文化的建构呢?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道”所体现的就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将“道”放在首位之意, 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学者使命感的认同,关乎的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由此,教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是提供一个个谋生的手段,不仅仅是把个体单纯地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人,否则,教育职能只能变成呆板的工具。如果在唯经济论,唯利益论的驱动中进行,只能教育出麻木不仁的社会危险品, 而毫无意义与德性。 文化的建构与传承,需要的就是诚信思想与诚信文化的养成与建构,最终使个体具有习惯性、内在性的道德品质。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对于儒家诚信观念的阐释,还是儒家诚信观内化的分析, 都表明诚信的伦理德性在于养成与建构。 其所反映的问题与表述的意义在于,诚信不仅仅是人的一种优秀品质,而且是使人优秀的品质, 养成这种优秀品质与建构诚信德性的过程,本质就是在成就优秀的人格。优秀人格的养成,是一个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构成与现实载体。因此, 诚信观的养成与建构就是造就优秀的品格与人格魅力的过程。“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诚信的涵养与培育,一方面是靠教育的启发与诱导,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根本的方式是靠其发自内心的自觉性的维护;单纯的外部机制,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限制作用,但是根本问题的解决是应该由内而外的,而非单纯的外在制约。 儒家一直将个人的修养作为成人的重要内容, 通过个人的内在诚信理念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动,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观的建构。

然而,当今的社会发展,经济因素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儒家的传统诚信思想必然遭遇经济大潮中各种利益的撞击与挑战。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的口, 反复追问: 如果没有上帝,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没有利益,道德将会怎样?诚信将会怎样? 现代社会被市场经济推向高度的世俗化领域。如今,我们追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梳理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儒家诚信思想,正是希望能够建构一种普世的道德真诚,与经济的发展、人格的培养实现一种融合。 不是将传统的儒家诚信文化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立, 不是将儒家的诚信思想去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儒家诚信观念的认同,实现自我诚信观念的养成与建构。其最终的目的是将儒家诚信文化从自然存在提升为文化存在,将共同社会实体的诚信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元素并成为其个体人格。

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以儒家诚信文化为契入点,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系统思想的现实转化,这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特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西明. 用文化求解中国发展问题[N]. 人民日报. 2003-12-08(5).

[2]谭中. 缺诚信不能怪儒家文化?伪善不是中国独有[N]. 环球时报,2006-07-21(11).

[3]唐珊石. 儒家诚信观与我国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

[4]樊 浩. “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5]郭建宁. 发展先进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 北京日报,2011-10-17.

[6]黄宗羲. 宋元学案[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98.

上一篇:因公临时出国经费标准下一篇:电流和电路习题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