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篇教学(共10篇)
教学内容:取材自小学英语语篇拓展教学百例
In the sea, there is a little mermaid.She has no legs, but she has a long tail.She can dance and sing.She is very beautiful.One day, the prince falls into the sea.“Help!Help!” He cries.The mermaid hears the cries.She swims to the prince and saves him.The mermaid looks carefully at the prince.He has blue eyes and short hair.He has two long legs.She loves the prince.So, she wants two long legs, too.She asks the witch to help her.The witch says, “OK, my girl.But you can’t sing.”
Now, the mermaid can’t sing.She is so quiet.But she has two long legs.She can dance for prince.She is so happy.教学目标:
1.能正确描述他人外貌特征。
2.能通读、理解这个语篇故事、并能回答相关问题。3.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语篇故事。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并复述。
2.第三人称单数后动词加S的用法和读音。难点:复述故事内容,三单人称加S。教学设计: Warm-up 1.Greeting:
Good morning, class.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You can call me Miss Zhang.Nice to meet you!2.Game: At first, let’s play a game between boys and girls.Look at the pictures.For example: Boys say: ride a bike, girls say: rides a bike.Understand? Ready? Go!(run, sing, swim, draw, jump, ride, write, make, read,watch TV, wash the clothes, do homework,fly)男女生比赛,画正字来计分。时间停,出示一张幻灯片:出示以上所有词汇。3.Free-talk
Next, let’s do a quick response.Answer YES or NO quickly.(幻灯片出示问答句)Do you watch TV after dinner?
Do you read English in the morning everyday? Do you play basketball in P.E.class?
Does he play basketball in P.E.class?
Does your father watch TV after dinner?
Does your mother read newspapers everyday? Does your brother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Does your sister play computer on Sundays? Does your English teacher go to school on foot? Does Miss…teach your English? Does your pen pal swim in summer? Does your uncle live in Hangzhou? …
Presentation
1.教学第一段。(sea→美人鱼的特征→课题→美人鱼会干什么→复述)
①OK, stop here.Boys and girls, I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But you just know my name and my job.Please guess, What do I like? What’s my hobby?(出示画笔和调色板的图片)I like drawing pictures.Today I draw a girl, and I bring it here.She’s from the sea.简笔画海。领读sea.②(出示美人鱼图)Look!What’s she like?(She has no legs, but she has a long tail.)
③Who is she? She is a little mermaid.引出课题: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 story :《The little mermaid》板书课题。领读。
④What can she do? Please guess.(She can sing and dance.)Is she beautiful?(Yes, she is.)
⑤跟老师复述整一段。
2.教学第二段(Prince→falls into→cries→hears→swims→saves→复述)①I have another friend.Look at the picture.He’s the Prince.(出示国王、皇后、王子的图片)领读Prince.③But the prince falls into the sea.利用板书演示fall into。板书 fall into falls into 操练:幻灯片出示一条船沉入海里。一只风筝掉进水里。一个球掉进洞里的图。
④简笔画画出王子喊“Help!Help!” he cries.学习cry→cries.演一演王子哭的样子。
操练:出示婴儿哭的图片,奶牛哭的图片。
⑤hears the cries.幻灯片:h + ear(耳朵图)=hear 板书hear→hears
⑥学习swim和save。利用板书演示这两个动词。并板书swim→swims.save→saves.让学生猜测save的意思。
⑦跟老师复述第二段。
3.教学第三段(听→回答问题1→carefully→问题2→爱上王子也要腿→复述)①看着幻灯片,听录音,找出问题,并划出来:
How does the mermaid look at the prince?
What’s the prince like? ②回答第一个问题:How does the mermaid look at the prince? She looks carefully at the prince.让学生猜测carefully的意思,领读carefully.操练:同学们认真看黑板的图片,一学生仔细看书的图片。
③回答第二个问题:What’s the prince like?(He has blue eyes and short hair.He has two legs.)
④Next, she loves the prince.So, she wants two long legs, too.板书love→ loves want→ wants
⑤跟老师复述第三段.4.教学第四段(听师讲述→回答问题→跟师复述)
①Who helps the little mermaid? Please listen to me.利用女巫图和板书演示。②回答问题:The witch helps the mermaid.③跟老师复述这一段
5.教学第五段(同桌自学→回答问题→跟师复述)①同桌间带着问题学习第五段。Can she sing? ②回答问题:No, she can’t.③跟老师复述这一段
6.Listen and number 听整体录音一遍,给5幅图排序.Check the answers.7.齐读课文一遍,小组内读一遍,完成以下问题,并把答案写下来。
我认为可以将语篇教学分成五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理、用, 即导入新知、引出语篇、学习语篇、整理语篇和拓展运用。
一、巧妙引导, 创造自然的过渡
精美的新课导入, 像磁石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环节的好坏是决定一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好的导入能在整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 又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导入的方法有很多, 如以旧带新导入法、师生间的会话法、歌曲导入法、游戏导入法, 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 都要与语篇内容有关, 否则就毫无意义了。如译林新版《英语》三上Unit 5“Look at me!”的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白雪公主的录像, 让学生欣赏一下白雪公主漂亮的裙子, 这样不仅能很快让学生进入欢乐学英语的氛围, 还能激发学生对Fashion Show的期盼。在三下U-nit 4“Where’s the bird?”Story time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唱唱“on in under”歌, 让学生对今天的新授有所感知, 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出语篇, 创设熟悉的课堂情境
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则是注重在课堂整体教学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并运用语言。因此, 教师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语篇, 设置具有真实交际的语境, 保证听、说能力的真正提高, 并通过语篇来巩固所学单词、句型和语法, 真正体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媒体的互动, 达到所需要的教学效果。
译林新版《英语》这套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 设置了生活化的情景, 也为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引出Story time的教学中, 完全可以直接从课文中的情景入手, 因为学生对教材中的情景太熟悉了, 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学生非常乐意和同学一起来表达和交流。如三上Unit7“Would you like a pie?”中, 和同学野餐这个场景学生太感兴趣了, 通过利用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插图, 引出本课的人物、地点, 再让学生观察图后提问:“What are they doing now?”在课文学习之前用插图引出语篇的学习, 初步感知Story time的内容及话题, 省去了老师空洞的介绍, 生动有趣, 让学生学起来更亲切、自然。
三、学习语篇, 教会思考的学生
在学Story time的过程中, 我认为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因为它贯穿于整个语篇。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主要通过文章的阅读,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从而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和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等设计一些带有整体性、层次性等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从而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 探究语篇的意义。所以问题的引导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整个语篇教学的效率。
如三下Unit 2“In the library”在Story time教学中, 看动画前, 可提出Who’s coming?第一遍看动画时, 可提出What does Liu Tao do in the library?的问题, 让学生选出正确的图。接着问学生Is it good?同时,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二遍听录音回答What does Yang Ling’s advice?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把答案一一划出来, 并让学生模仿着去说。
四、整理语篇, 训练连贯的思维
整理语篇, 加深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整理复述的过程, 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内化的过程, 是学生对整体语篇感知的过程, 是学生更高层次的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对话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板书课文中的关键词, 再配以课文图片, 让抽象的语言形象化。经此复述的过程, 学生不仅能够巩固重难点, 而且能够理顺整篇对话的逻辑顺序, 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和连贯思维能力。如三下Unit 4“Where’s the bird?”的Story time教学中, 可通过under your desk, behind the door, on your chair, in my desk, in the tree这几个词组, 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来复述故事。
五、提升语篇, 达到交际的目的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拓展应用, 是整个语篇教学的升华阶段, 是从知识汲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 将语篇教学与文本价值的提升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根据今天学的内容和身边的人或者事来创设新的情境, 让学生编对话。这样既检测了学生语篇阅读的质量, 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更拓展了文本的空间。
如三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中, 我们可将野餐的情景转化为同学开生日party的场景, 运用所学的句型Would you like...?What about...?及回答Yes, please./No, thank you.来自由地编对话, 真实而有趣, 实现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关键词] 小学英语 高年级 语篇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1
在进行语篇教学时,我们要充分钻研教材,设计好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既有侧重,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兴趣引领,分层训练
培养和保持兴趣是小学英语高年段语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没有了想要阅读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关闭,教师的教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兴趣应贯穿语篇教学的始终。兴趣包括激发兴趣和维持兴趣两方面。兴趣激发容易做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从导入的游戏设计以及令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设计来看,都做得非常不错;但兴趣维持就困难得多,不少学生到中高年级就开始掉队。老师们一直围绕这个难题,做过专门的探讨和研究。比如,在文本的难易程度、阅读速度和文本理解等几个方面都应该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层次——让能力强的学生感觉到挑战,可以在他们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上做要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基础不那么好的,可以让他们慢点读、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读有所得,每节课都有收获;更差的,只要能读懂一点就应该受到肯定和鼓励,使其不至于丧失信心,过早放弃。必要时,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材料来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时,给小组中的不同成员安排难易程度不等的阅读任务,也可以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在各个环节的活动中,适当运用游戏、表演、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乐中求知。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把维护学生的积极性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二、朗读至上,语感训练
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语言材料的重要形式。中国的语言学习传统重视直觉、顿悟,朗读感悟因此显得特别重要。朗读的心理活动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它的具体程序是眼——口——耳——脑。在朗读的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自然能取得特殊的效率。所以在三种课堂教学模式中,笔者把朗读训练作为了課堂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朗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朗读可以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朗读时,是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如在学习He shouted "Wolf! Wolf!”一课时,学生通过前后三次对比朗读,从而深刻体会到小男孩从无聊到嘲弄到最后绝望三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第二,朗读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的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第三,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吟诵、朗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现代传播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教学也是一种传播过程。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其中听、读是说、写得前提。在听和读之间。读是重点,这是大家的共识。读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精读是一种精调输入,必须保证输入的“质”。要求学生会诵读,能再现。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真观察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使用语言材料。如在教授“My favorite season is spring.”一课时,学生通过配乐朗诵,使学生在音乐中感悟四季的美景,为后一个口头作文环节打下基础。
三、语言与技能,并重训练
小学英语阅读,除了兴趣(reading for fun ),还应该包括信息获取(reading for information)和语言学习(reading forlanguage )。三个目标虽不在一个层次上,但都很重要。阅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获取信息,但小学英语教学来说,语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没有语言素材做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阅读活动来训练;阅读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丰富。所以,在教授语篇的过程中,不能只讲阅读技巧和获取信息;重要的词语、句型等语言知识也是语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必要的时候,完全可以把其中的语言片断单独拿出来理解消化。当然,在信息获取与语言积累得到平衡的同时,语篇教学的重心最终应该落在对文本意义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上,而不要把阅读活动分解成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分析。
语篇教学不单是培养阅读技能,诸如语言学习、综合技能发展、策略培养、文化感悟、智能提高和人格发展等诸多课程目标也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渗透,有机整合。尤其是阅读策略的培养,也是结合实际阅读材料不断积累的过程;材料不同,所需要的阅读策略也不同。策略渗透应该是语篇教学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的要素之一。
笔者认为虽然不是每种课堂模式都可以渗透所有目标,但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以及特点,侧重某些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故事类的语篇侧重于情感道德的渗透,文化类语篇侧重于阅读策略的培养,语用功能类的语篇侧重于阅读技巧和语言知识的积累。
四、适当取舍,灵活运用
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应该建立在分析学生需求和当地教学实情的基础上,以“适当取舍、灵活运用”为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语篇教学模式体现出“up-down”和“bottom-up”两种设计思路。前者是在语篇整体呈现和阅读后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最后再总结的一种思路;后者是先根据需要,分解处理阅读任务和难点,再总体把握文章大意,最后强化一些具体目标的一种思路,它更多地依赖学生对英语词汇、句子和语篇结构的解读,通过语言符号和语篇结构知识来建构意义,即由语言符号到意义的过程。笔者所总结出来的三种语篇教学模式,可以根据语篇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情分析,适当、灵活地进行调整。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开展良好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步骤的教学,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根据学校工作安排,特制行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1、以人为本,全面锻炼,努力增强学生的体质。
2、学习基础知识,学会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以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培养自我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45人,他们虽然对体育活动积极参加,但由于基础差,好胜心强,可塑性强。有些动作易变形,掌握不好,所以,本学期应在上学期基础上,加大学习力度,因材施教,合理处理教材,全面提高,重点培养不段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储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五年级体育内容有跑、跳、投掷、体操、游戏及武术等内容。
1、跑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教材要求学生学习蹲距式起跑的基本动作方法,提高跑的基本能力,学习传接棒方法,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和配合能力
2、跳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改进跳高和跳远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和爆发力。
3、投掷进一步提高学生推抛实心球技术,学习助跑掷垒球的完整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锻炼时注意安全的意识和习惯。
4、体操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队列和体操队型动作质量,学会滚翻、分腿腾越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勇敢、刻苦顽强的拼搏精神。教材还根据儿童特点,安排一定数量的游戏和武术,利用游戏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崇尚武德的精神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研究内容:
教材的重点是跑、跳跃和投掷,教学时应采取讲练结合,加强示范,辅导等手段作为突破措施。难点是体操、技巧,教学中应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保护措施,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辅导计划:
(培优、辅中、转差集体措施:)加强培优辅中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2、培养优生,能自觉练习,善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3、要加强学困生的指导,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4、教师要关心,热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5、教师要定时、定点,加强优生优培辅中转差的辅导。
一、教材内容介绍
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基本体操、田径、技巧与器械练习、小球类、游戏、武术、韵律活动与舞蹈、体育与健康常识。课次较多的是跑、投掷和游戏。其中跑是蹲踞式起跑、30米障碍跑、耐久跑等;投掷教材是双手抛实心球,投掷垒球等;游戏主要是十字接力,截住空中球等。次数较少的是武术和体育与健康基础常识,室内活动。技巧、支撑跳跃和发展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介绍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有基本体操、田径、技巧与器械练习、小球类、游戏、武术、韵律活动与舞蹈、体育与健康常识。课次较多的是跑、投掷和游戏。其中跑是蹲踞式起跑、30米障碍跑、耐久跑等;投掷教材是双手抛实心球,投掷垒球等;游戏主要是十字接力,截住空
中球等。次数较少的是武术和体育与健康基础常识,室内活动。技巧、支撑跳跃和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等也占一些课次。
二、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田径、球类、韵律活动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2、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3、使学生具有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在活动中表现出展示自我的愿望和热情,体验到体育活动的兴趣、乐趣和情趣。4、使学生获得一些体育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
3、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发展身体灵敏、协调、平衡、速度、耐力和力量等体能,促进身体全面协调的发展。
4、使学生体验参与不同项目运动时的紧张与愉快、兴奋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等心理感受,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并在一定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逐渐形成克服困难与抗挫折等意志品质,提高身心健康。
5、培养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志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教学进度周次 教学内容
一
1、始业课:上体育课的安全常识(理论)
2、复习小学生广播体操
3、队列队行练习;游戏
二 1、50米快速跑;接力游戏
2、站立式起跑;快速反应练习
3、韵律操
(一);游戏:射击 三
1、韵律操
(二);捅马蜂窝2、600米耐力跑;放松操
3、立定跳远;跳远接力
四
1、花样踢毽;踢毽子比赛
2、有趣的拔河;冲出重围
3、跳短绳;一分钟跳绳比多
五
1、走跑交替;变速跑(600米)
2、掷垒球;投准练习
3、单脚交换跳;游戏:大鱼网六
1、队形队列:向右转走,向左转走;右(左)转弯走
2、理论:体育活动与营养卫生
3、排球:准备姿势;移动练习
七
1、排球:双手胸前垫球;小游戏
2、模仿操;柔韧练习
3、武术基本步伐;基本手型
八
1、队形队列练习;小游戏
2、双手抛实心球;力量练习
3、理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九
1、篮球:熟悉球性;原地运球
2、篮球:运球练习;原地传球
3、篮球:传球比快;行进间传球
十
1、技巧:前滚翻;柔韧性练习
2、技巧:后滚翻;游戏:贴膏药 3、400米耐力跑;放松练习
十一
1、跳远;游戏:小手球
2、投准练习;掷垒球
3、球性练习;运球接力
十二
1、武术基本手型;快速反应练习
2、武术基本步伐;游戏:争取胜利
3、技巧:立卧撑;叫号赛跑
十三
1、兔子舞;大家一起跳2、100米快速跑;复习队形队列
3、双手掷实心球;小小保龄球 十四
1、复习、总结
2、身体素质测试
3、身体素质测试 十五
1、复习、考试
2、期末考试
本套教材在小学5年级安排了民族教育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人情,感受祖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民族情感,并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大团结,从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内容结构
本专题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员、了解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服饰特点、饮食习惯、民族乐器、聚居区、建筑风格以及特色节日,初步感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会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教学措施
1、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一小学民族教育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乐器、建筑等,并融入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或改造民族文化,从小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活动中去,以增强其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要庄完小 苑洪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时候学生们向我们提出一个难题,而我们一时答不出来,可能会让我们自己觉得很尴尬,但最让我们难堪的还是自己内心的虚伪所造成的。
记得一次,我在给我们班上语文课的时候,离下课还有两分钟时,一位同学站起来问我:“老师,你知道桃花酒是怎么酿造的吗?”我一下子被他的问题给问住了,一时之间陷入于尴尬之中,因为我根本没有听说这种酒,平时我也没有过多的去关注这类事,但是处于老师的虚荣心,又迫使我小声对她说:“现在我很忙,明天再说吧。”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匆匆离开教室。过了几天,我早就把这件事忘了,但是这位同学却没有忘记,他再一次来到我的面前问起了这个问题,我这时候才焦急地去翻书查找,并告诉他:“桃花酒是用桃花的花瓣加糯米放在地窖酿造两三年得 来的。”那位同学吃惊了,眼睛睁着大大的,他微笑的对我说:“谢谢你,老师!”。
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 现在延续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并不适合整个英语学习的发展, 甚至与年龄特征不符, 遏制了学习效果。
1.纯语言型学习, 严重打击积极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 学和玩应该是互通的, 不能严格分开, 不然绝对没有好的结果。然而, 传统的英语学习却将教学单纯化, 甚至僵硬化, 不论是词汇的读写, 还是与汉语的对比, 都是死记硬背, 这不但不能让孩子对学习英语感兴趣, 反之会让孩子对学习英语反感、抗拒, 并将这种情绪带到今后的学习中。比如, 有的老师将英语的读音用汉字标注, 这样完全割裂了语言的语感, 也是对学习的一种误解。还有的老师通过反反复复的读让孩子记住单词, 而不是讲读结合, 让学生即使记住了, 也不能理解涵义, 不能灵活运用。
2.词汇与语言的相关性较差。孩子会了很多英语单词, 甚至是语法, 会念出语音, 但是不是孩子就掌握了这种语言?实际上, 很多孩子没有在词汇中收益。有高的分数, 却没有好的能力, 能阅读通篇小文的学生没几个, 能进行交流的就更是凤毛麟角。如此的语言学习完全将词汇和语言分割, 将两者的相关性拉远, 这样学习语言的效果不会很好。
3.偏离语言的实用性。偏重词汇的学习方法, 让英语的实用性大大降低。传统的小学英语学习, 孩子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过于死板, 缺乏变通。比如, 在语言交流中, 往往是简单的词汇就能表达意思, 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语法、词汇, 使语言的交流功能降低。
二、语篇中词汇教学的新探索
词汇一定是非常主要的语言学习因素, 如何搞好词汇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英语学习的关键, 近几年, 很多教学模式都在探索中, 其中, 提高兴趣度是最有效的手段, 而语篇词汇教学的新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英语学习的后续能力提高更为突出。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但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不是很高, 其实, 这是孩子的天性, 千万不能打击。遇到这种情况, 不论学生答对答错都要及时表扬, 再更正答案, 因为老师的表扬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体验到成就感。在语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自由朗读, 也要允许孩子出现错误, 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如在unit9 Happy New Year!中, 通过学生对语篇的大声开放式阅读, 学生在对新年的喜悦中逐渐熟悉词汇, 掌握语言的自然性, 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性格健康成长, 获益终生。
2.正确引导学法, 多途径做好词汇学习。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学生看似很努力, 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何搞好词汇的学习, 需要教师争取引导, 也需要教师利用多最好途径。比如在牛津2A中的Unit1 My Family中用联想法、图片法, 交换法等形式熟悉家庭成员的词汇记忆。其次是朗读, 朗读能达到顺其自然的效果, 反复的朗读过程中, 将独立的单词与其汉义以及整个句子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达到牢固地记忆单词的目的, 从而有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3.利用游戏教学, 提高词汇的实用性。兴趣是学生认识的需要, 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只有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学好英语, 相反, 产生厌烦情绪, 学生就很难进入好的状态了。语篇为小学游戏学习法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新教材的编排中有很多语篇可以开展游戏教学。比如少儿歌曲、才艺、猜谜、演讲等。此外, 教师也可以随机利用这些篇目演绎一些简单的游戏。比如情景剧, 让同桌之间配合语篇情境模仿人物, 进行交流, 这样可以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掌握词汇的用处和增加词汇量。
4.个性展示激发学习热情。人人都有表现欲望, 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利用这种心理,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 语篇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置单词记忆环节。在学生朗读语篇时, 停顿下来, 让学生背单词。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单词上停顿, 这样的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还有, 在游戏时, 不要打断学生的即兴发挥, 这样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度, 也能让学生对创新有信心。另外, 教师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学生个性发挥的“阵地”, 比如, 学生作品展览, 作业展示台等。
5.利用多种媒体, 发挥语篇教学优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多媒体的采用已经很普遍,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幻灯机、录像机等辅助工具, 创设情境, 创造现代学习氛围。但如何在语篇学习中利用好多媒体, 也是很科学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很多情况下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打破这种僵局, 让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如可以把抽象的单词、句型设计成情景, 通过图片、视频进行组合, 使学习过程图文并茂。例如可以通过动画的播放, 模拟情景对话,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 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语言, 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良民.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新探[J].学习导报, 2014.5.
关键词:时间安排 复制 忽略预测 华而不实
小学英语高年级阶段倡导语篇教学,每位教师都知道按照读前——读中——读后的三大环节来处理该部分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也就仅仅局限于此。新教材中的Story time版块的可读性很强,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很多教师对此都不太了解。
我处于英语教学工作的一线,接触到不少教师,也问过他们对阅读教学的想法,发现他们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模式,即交流——导入——预讲部分知识——听第一遍录音提问——听第二遍录音提问——自己看书填表——复述——拓展——家庭作业。用旧教材的思想理念来简单处理新教材,这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不能理清新教材中语篇之间的个体差异,单纯复制教学模式。
如六年级第二单元What a day?的Story time版块,很多教师开篇跟学生Free talk: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Where did you go last weekend?类似过去式的句型问答来引出活动,从而引出这部分的内容来进行学习。接着进行常规的问答,一节课的重点就是学生或听或看或填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日记中所涉及的活动和单词。我认为在处理该版块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日记的英文格式,而不是日记中的活动。其次,应该关注如何写日记,以什么为线索来写,而不是很多活动凑在一起就是篇日记。再次,应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日记,了解体会Yang Ling的情感,自己得出What a day的正确含义,当然这当中还涉及诸多动词过去式的运用。将以上几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分详略,分主次,让学生通过这一版块的学习,懂得如何写日记,如何按照时间或天气编排自己的活动内容,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第二个普遍问题是:教材钻研不到位,各版块时间安排不合理。听了很多教师的课,我发现他们通常喜欢在读前把课文的词句另创情境都新授完毕,然后才进入课文文本的处理。这时往往耗时在十五分钟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二十分钟。一节课总共才四十分钟,上了二十分钟才进入正题,这不能不让听者大掉眼镜。结果读中仅仅进行了八分钟,甚至有的只有五分钟,就跨入读后拓展。整个一节课算下来,读前二十分钟——读中八分钟——读后十二分钟,最重要的读中成了处理最马虎的环节。
如新教材的第三单元Holiday fun的Story time板块,听了几节课,开篇通过图片引出景点单词,费心创设新的情景,或谈论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引出单词bund, summer palace等。姑且不论教师去过的景点恰好与书上相同,就看时间的分布,如此Free talk,再teach新单词、新句型,学生再Free talk,时间已经去了近20分钟,而本课的中心Holiday fun还没展开。在这20分钟内,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和学生自己的词汇缺陷,fun这个词学生几乎没有体会,这样设计课堂对吗?
第三个普遍问题就是:教者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仅仅就教材讲教材。通常一整节课,学生都是跟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而前进,回答教师的问题,完成教师的操练,找到教师要找的句型……很少有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会辨认语篇指示词语,培养学生的推理技巧、跳读技巧、览读技巧等。
如第一单元The king’s new clothes, 教师在指导阅读是往往要求学生模仿录音,注意语调高低和轻重,我觉得更应该教给学生体会情感,知道为什么这里要重读那里要轻读?本单元Story time板块,国王的地位、心理,骗子的地位、心理,小孩子的年龄、心理等都很重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就能自己揣摩出语调、语气,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惊喜连连。不少学生即使在背书时候的神态、语气、动作也都配合得恰到好处,远胜过机械盲目第模仿跟读。
从语篇教学的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版块来看,常见以下问题。
第一是读前版块,教师忽略了背景知识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不能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预测。阅读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读前的大部分工作应该是激发学生的知识库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实际的英语课堂中,很少有教师做到这点,比较常见的就是教者为了讲单词、讲句型、讲语法而忙碌,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
第二是读中,学生不断跟着教师的步伐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思维发展的扩散性严重受到限制。读中是读者阅读检验预测、修订预测并进行新的预测的过程。可惜的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让学生根据背景或图片进行预测,往往直接给予学生两三个问题后,要求学生听录音或看动画后来回答。教师抛出的这两三个问题其实也是一个预测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来得出。
就教师直接给予学生问题来看,层次不清、难易不当、重要性不明确是普遍的问题。不少教师处于“提两轮问题,只要问题不一样就行”的错误逻辑中,或者粗糙地处理成第一轮两个简单问题,第二轮三个复杂问题的循环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这两轮问题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是否是第一轮猜测后的修正?是否是首轮问题后的细化和深化?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是否捕捉住了关键信息?……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环节很少反映出这些要点,导致整个读中平淡如水,缺乏重点,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是读后,很多教师采取的形式过于单一,多是复述。读后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将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可以以提问检查的形式进行,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汇报的方式进行,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写读书笔记的方式进行,还可以模仿写作……在以上都做得不错的时候,不少教师在活动介绍上又出现语言过于复杂、问题模糊不清、目标层次不明的问题。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开展,新教材中更是如此。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增强自信,提高对阅读材料的欣赏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和合作性学习,共同处理阅读中的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我们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问题的提出和设计应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上这些,学生才能流畅地进行口头交际,甚至阅读英文原著、查阅外文资料。
1.第一次试商的位置出错,商过小导致无法继续除下去;
2.除的时候余数的末尾一次性补两个零;
3.漏加商的小数点;
4.验算时用错误的商乘以除数居然能得到正确的被除数;
5.除数扩大了倍数但被除数没变或者不是扩大相同的倍数或者扩大的倍数不适宜;
6.除的时候下拉一个数仍不够除时商忘记添0。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如此纷繁的错误着实令我头痛,虽然跟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仔细反思的话,教师在学习新知之前是不是该引导学生对整数除法的练习。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上还应该具体的细化分析才行。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不得不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是教学方式上,我让学生互检作业,在板演的时候激励学生“找茬”,并鼓励他们大胆的上台担当小老师指出“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同时课外也开展师徒结对的.帮扶措施,从目前形势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错误率有所下降。在教学内容上我也不断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调整。
如
1、设置专项训练:针对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三种情况进行专项练习。
2、横式移位训练: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转化前后可以用等式连接的算式,清晰而直观。
《窃读记》讲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孩的故事。“我”“窃读”的经历一波三折,“窃读”时的心理、动作描写更是入木三分,是篇美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通常要用两三节课才能将本文学透。用一课时学习本文,并能重点突出,对我是个挑战。再三斟酌后,我决定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确定为“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理。”因为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能否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环节非常重要。经过多次思量,我遵循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毅然抛弃本自认为很美的导入,而是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当你第一次看到“窃读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哪些联想?结果证明:这个猜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顺利完成学习重点作了很好的铺垫。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儿童喜欢看漫画卡通,电视等,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我适时引导他们讲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二实验读书的行列。争做二实验最好的小学生。今天我讲的第四课《我的长生果》。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这是篇略读课文,我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得太多,词语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这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学习
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读,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对于这些化纤来的孩子来说,上了一堂生动的体验课。
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
限的怀念和热爱。
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混呀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欲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
把课文读懂。
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鲸 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
下三种教法:
1、研究讨论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讲读第三、四段时,先出示了尝试题让学生讨论,自己分析解答,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他们的认知兴
趣,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扶放教学法:
课文第四段中的几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先总后分的写法。因此,我在讲读第4自然段时,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掌握读段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则利用半扶半放的方法,那么第6、7自然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
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
3、练习作业法:
根据课后作业题的要求,我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画出鲸睡觉的样子。这样通过作业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
力。
《鲸》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介绍“鲸”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的说明文。课文很简单,学生能很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说明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该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一、查资料,探索鲸的世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首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鲸的相关资料,对鲸的各个方面有充分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查的资料非常丰富,他们的资料已充分证明鲸是哺乳动物,很快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上课时,我让他们进一步交流并用一句话把他们资料中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告诉给大家。孩子们的汇报面之广已远远超出课文内容。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不同种类,并通过图片说明须鲸与虎鲸的区别。有的孩子查到了鲸的史祖,并
对鲸的史祖的生活状况展开讨论„„
二、巧板书,理清文章线索
然后我板书了课题《鲸》。板书时我把题故意写成两条“鱼”的形状,带孩子们进入海洋世界。课题《鲸》也写得很大,经观察孩子们说出鲸的一大特点──“大”。这也是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按照这样的方式我让孩子们迅速在课文中找出鲸的其他特点并上台板书。不一会“鲸的演变”、“鲸的种类”、“鲸的食物”、“鲸的呼吸”等就出现在黑板上了。
三、放手读书,自读自悟
接着同学们自由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找出各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第一个孩子说他喜欢学习“鲸的睡眠”部分,因为他喜欢睡觉。
于是喜欢睡觉的孩子都和他一起朗读这一部分。学习“鲸的演变”这一部分时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了鲸的生活痕迹:从陆地到浅海再到海洋。
学习“鲸的食物”这一部分时我让女孩子读须鲸部分,男孩子读齿鲸部分,这样突出了须鲸的温柔,齿鲸的凶猛。学习“鲸的呼吸”时我出示了两个剪纸:一个是又粗又直的纸条,另一个是又细又高的,“聪明的渔夫”──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鲸喷出的水柱并由此学会辨别鲸的种类。
在教学此部分时我穿插让学生说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延伸,想象发挥
最后我让孩子们选一个自然段用笔画出他们喜欢的鲸的样子,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画的是哪个自然段,是鲸的哪个特点。孩子们都画得很好。大部分孩子画的是“鲸睡觉、“鲸呼吸”、“鲸的种类”。对于比较难于用画表示的“鲸是哺乳动物”,有个孩子先画了个大大的鲸,然后在它身下画了个小小的鲸,非常形象。在画“鲸的食物”时,有的孩子在鲸的前面画了许多慌忙逃命的小鱼小虾,画面生动有趣。
本课后的作业是写一篇《我是某某鲸》的小作文,作文中要说明鲸的相关特
点。
五、反思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课前充分查阅了资料,所以我本以为他们难以理解的部分如“鲸是哺乳动物”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看孩子们的画也知道他们已经学懂了这篇课文。教学中有些不足之处:如在学文与找写作方法部分有些脱节,留给孩子们画的时间也不够,对较难画的段落没有充分指导。
通过教学本文我最大的收获是原来以为较枯燥的说明文也能让孩子们乐学、愿学,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就能让各种类型的课文变得生
动并容易学习。《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
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课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可能会效果更佳。在学习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内容时通过观看了松鼠活动情景的动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复述塔窝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斗表达那能力。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总之,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松鼠的资料,对松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效果会更佳。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指导我今后的工作。
〖让学生真正感受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向更高层次的攀升,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如教《落花生》就根据作者决心做个落花生式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决心等内容,让学生议论学后自己有什么想法,应该怎样做人。学生表示要做落花生
式的人。
学生有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成为行为的动力,对实际行动起调节和促进作用,学生会自主活动,人人参与,促进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所以我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仔细的体会,并仔细观察图,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所以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
造出更多的奇迹!
两次上了跟进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之后,反思如下:
1、能及时调整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把第一次教学时由教师自己设计的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在第二次教学时调整为将“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作为教学切
入点,让学生自读自悟。
2、能将以前“预习”的课题研究的做法延用到现在,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交流预习的内容,节省了时间。
3、能找准读写结合点,针对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来设计练笔,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思想上的认识。让学生写一件同样能体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道理的事情。学生能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举一反三,想到了做数学题时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羽毛球掉在电风扇上钩不到时,打开电风扇的开关,羽毛球就被吹下来了这样的事情,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进,就会阻碍我的成长:
1、不会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好的写法。如,本文选材恰当,详略得当,我在教学中没有针对课文的表达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围绕文章的题目或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写事,也没有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两个相同的事例时,要一个详写,一个略写,这样才详略得当。
2、交流练笔时指导不到位。如,在本次练笔交流时,有的学生能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举一反三,想到了做数学题时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羽毛球掉在电风扇上钩不到时,打开电风扇的开关,羽毛球就被吹下来了这样的事情,把对本课的思想认识拓宽到在学习上,生活小事上的认识,虽然事情小,但却同样体现了这个道理,更有说服力,当时我就没有及时的表扬这些学生选材好,让学生明白写
作文时越是小事越能让人信服。
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不同的学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第二学段每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既有学科内的像“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也有跨学科的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保护绿色家园”“走进大自然”。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课外活动,课内展示。进入第三学段,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就是这样的一个教学单元。
翻开这一组,我们会发现它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也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迥然而异。它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去搜集,教师也可以作补充。这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上是一种突破。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了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怎样进行综合性学习成了我们急需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怎样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凸现三个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我们首先要把握它的特征。我以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活动化
“活动”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有着不同的含义。教学论中的“活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一个可能使他使出全部精力的活动,他将感到一种本能的冲动,因为这正是使他的能力得以完善的道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也不可能单独起源于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活动。现代教育十分重视采用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品格。
儿童具有好“动”的天性。综合性学习可以发挥儿童好动的特点,把活动和学习结合起来,让活动成为学习的过程。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不是采用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讲、听、读、练的方式,而是通过猜字谜,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如歇后语、诗词、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提升对祖国文字的感情。这种“活动”是学生喜爱的,有的本身就是游戏;活动中提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在活动中每个学生亲历和体验,而不是只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拿“调查街头错别字”来说,它的“课堂”首先是在街头,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字学生自己也拿不准,需要去查字典或请教家长、老师,然后才能统计数据,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学生还要通过走访、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向商店或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我们的意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也能得到整体发展。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课堂里听讲、回答问题、做练习的学生来说,活动化的综合性学习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尝
试。
(二)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另一个重要的区别。在《遨游汉字王国》中,教材的提示是:“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
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十分强调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
《遨游汉字王国》是任务驱动型的综合性学习。尽管教材规定了活动的任务和范围,教师也要安排布置活动,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觉主动的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具体的活动方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这组教材中,“有趣的汉字”板块建议开展猜字谜等3项活动,“我爱你,汉字”板块建议开展社会用字调查等4项活动,限于教学时间和当地的教育资源,不可能每个小组全部都去做。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在每个板块中选择一两项去做,以及怎样开展,用什么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都由小组同学自主决定。“自主性”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出恰当的选择。学会选择,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综合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学活
动中得到锻炼。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必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参谋、顾问和咨询人员。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和怎样做,用信息诱导而不是以指令来约束学生。比如搜集书法作品,老师可以介绍我们学校哪几位老师的书法特别好,最近学校里有些同学的书法作品得了奖等等,至于怎样搜集就由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教师可以把当地正在举行的书法展介绍给学生,他们利用休息日去参
观,再仿照举办班级书法展等。
(三)探究型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但它也遵循这个规律。要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前一个“实践”和后一个“实践”有什么不同?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来说,哪一个价值更大?就会发现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知识形成以后的应用性实践活动相当重视,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巩固,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活动,包括课外实践活动,而对知识形成以前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却重视得不够。比较多的情况是,教师匆忙导入新课,尽快得出结论,学生没有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任务皮亚杰认为,“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真正理解一个概念和理论,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需要
大力倡导探究型的学习。
预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册课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册课文。课文的大致内容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个想法,按顺序原原本本加以呈现,我希望我的这种“原生态”呈现,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设计理念:
1.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为可怜的《小珊迪》掬一把同情的泪;让学
生感动,于是有
了学生为用生命铸就《丰碑》的军需处长荡气回肠;让学生感动,于是有了学生《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情深意长。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她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
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
2.让学生清楚自己为什么感动。
我忽然想,让学生感动,难道就够了吗?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只有3个生字,也没晦涩的词句,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这样的接近于奇迹的结局毕竟太具有偶然性。于是,一个念头就盘恒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不顾其他父亲以及警察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学生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我觉得我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
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3.让学生思考为谁感动?
我习惯在备课时,邀请个别学生先谈谈他自学课文之后的感想,在采访
与倾听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学生会认为,那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儿子的努力,他们对自己儿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是被文学处理中的“详略得当”中的“略”略去了,被语言文字天然所具有的“形而上”的倾向蒙蔽了„„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发挥我的主导作用,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亲的爱去感动学生。
基于上面意识流般的思考,我有了如下教学:
一堂真实的课,总是会留下一些遗憾。尽管本节公开课“臭虫”多多,同事们在评课时还是帮我捉到一些“萤火虫”。
一、互动方式多样化。
首先是重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感受;其次是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成员表达与共享个体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学生在交流、提问、互补等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最后是教师在促进生与生、生与本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首席”作用,老师会追问:“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你有这么深的体会。肯定能把这句话读好”,教师会“补充性代理(表达)儿童的‘内部语言’”,如。“大家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了„„”“老师听明白了,你是想说„„对吧?”“你的发言,教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这种“补充性代理”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产生跳跃,诱发和促进儿
童与自我的对话。
二、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这篇文章的课题很特别——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做得好。在组际交流时,学生提的提问也很精彩,有好多问题都直指文章中心,足见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读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会读书的表现。
值得我反思并努力改进的也有两点:
一、强化目标意识,淡化环节意识
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在先,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学才会有的放矢。上课不只是完成预设的任务,要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预设的环节。当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时,不妨趁热打铁,达到认识的完整性,深刻性。比如,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识,从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学生说得挺精彩的,这时我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生活中你拥有怎样的爱,这时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不用守
着第二课时才联系实际的教学设计。
二、要“重朗读”、“重感悟”
当学生交流到母亲的评价时,就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还比如,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当中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个问题,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学生说这样写为了表现作者心里着急,这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因着急而一直关注时间,或让学生联系、交流自己着急的状态,这样就能把个体的感受转化为群体的感受,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实”。
(编者按:不是所有的教师,教学后都有能力反思。因为反思需要教育理论对教学情节和教学现象的穿刺,才能有所感悟。因此,学习是反思的基础。没有厚实的理论储备,反思就成为一句空话。)
电教手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确实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实物投影或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入新奇的背景,创设多种情景,为学生提供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是课文声情并茂,让学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需老师刻意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被调动起来。如《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利用图片、录像等手段即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个奇迹又让学生观看到圆明园的毁灭,从而更有利于学理解课文的内涵。但电教手段要因人因课而定,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电教手段的运用必需为这个目标服务,设计者和使用者必须吃透教材,认真推敲本课有无必要使用电教媒体,哪些环节需要,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益处,怎样在需要处设计教学环节,运用什么样的电教媒体等问题,把多媒体的作用落到实处。如果仅把电教手段当成课堂教学的装饰品,为用而用,这样电教媒体使用不当,不仅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有时甚至对正常的教学起干扰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学完课文后,反思如下:
一、引导学生练习理清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五个部分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学生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也会对文章的结构和构思方法有一些感性的整体的认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概括能力低,给课文分段能力低。所以,理清文章思路的练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规训练,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
二、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首先从“文眼”入手。课题中使用了“壮士”一词,在深读之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原因,并说出想法。二从重点语段入手。在山顶痛歼敌人和英勇跳崖这部分内容最能表现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抓住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三从关键字词入手。比如:班长马宝玉的“走!”体现了班长及战士们的坚决,为了战友和群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抓住这些字词反复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应该说,这条纵线,让学生摸出来并不难。而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
学校里没有开国大典的录象资料,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呢?
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
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
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最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
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
学会看病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让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一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
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体会、感悟。我就用学生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狠心的母亲吗?”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交流点拨要点:“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母亲的做法并非无情,而是源
于理智的爱。
学完课文,我还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但学生却提了很多问题,表示对作者的不理解,如:她不担心自己儿子被人骗吗?等等,这也很能反映社会现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
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
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课前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还让学生搜集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
上课时让学生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
等。
【五年级语篇教学】推荐阅读:
语篇教学10-26
五年级教学教学计划07-17
五年级教学总结01-19
五年级科学教学总结教学工作01-01
五年级语文教学05-27
五年级教学反思报告09-12
薛法根教学实录五年级06-30
五年级语文教学心得07-01
五年级上册写字教学总结07-06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