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2025-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精选7篇)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1

说到‘包青天’,那可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铁面无私的包拯。

其实,有很多的关于包拯的故事,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一天,包拯去陈州灾区放粮,灾民纷纷向他告包勉(包拯的侄子)的状。包拯大怒,找包勉试问,包勉请求看在母亲的面上放他一马,这一说,包拯更加大怒,就这样,包拯大义灭亲将包勉判了死罪。

怎么样?包拯的确是铁面无私吧!我觉得,包拯这样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现在,有很多像包勉那样的贪官,而像包拯这样出于公心的,真是少之又少呀!

包大人:

您这样出以公心,真是令我敬佩呀!虽然您夹在亲情之间,可是您的第一感觉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罪就判,不能徇私包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这里:嘉佑元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里任,最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条。您可真是厉害呀!不愧被称为“包青天”,是人民心中的顶梁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拯的清廉官德对当下的为政为官者,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惩治腐朽的检察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清廉品质。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xx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腐朽是最大的腐朽,司法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司法人员的清正廉洁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腐化成风的北宋社会中保持了清廉,才赢得了当时及后世民众的敬佩。作为检察官,必须按照“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检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直面社会上的一切肮脏和丑恶现象,同它们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在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人民司法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广大检察干警必须树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伟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断案技能之上的。现阶段,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广大检察干警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够洞察世事人情,科学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准法律与个案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这一最佳司法效果。

千年包公观后感 银行 篇2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歌词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这一方面体现着人民群众对包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现代官员像包公一样为国为民的殷切期望。

5月24日单位通知全体党员于5月25日——27日晚观看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本以为和以前看的电视剧《包青天》一样呢,看了才知道是不一样的。纪录片《千年包公》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这使笔者联想到如今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新时期,党员同志需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什么精神?

第一,要营造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则是每一个人受教育的底色,时间越久,路越长,就越见其重要。和谐温暖的家庭,向上向美的家风,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精华,呈现着厚重的家庭文化积淀和生活智慧。良好的家风犹如无形的财富,支撑一个家庭栉风沐雨、走向辉煌。《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严格的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包拯家训中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贼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大意是:包氏后世子孙有做官的,如果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活着,不得再进家门;死了,不能葬入包家的祖坟。在封建社会制度时,不被族人认同,不得衣锦还乡,不能葬入祖坟大茔,是最严厉的惩罚。可见包公治家之威严,训子之严厉。严厉的家风也是一个家庭灵魂的延续,是家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要向孩子们宣讲《孟母断织教子》、《岳母教子“精忠报国”》等这些优秀家教故事,引导广大民众从优秀家风家训中汲取培育道德的养分。

第二要不畏权贵。影视剧中,包公都是额头嵌着月牙的黑脸,很多包公庙里的.包公像也不例外,但是历史中一些书籍记述着包公其实是白脸,戏剧、影视剧中的包公,为什么要刻画成黑脸形象。《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了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敢言直谏、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当监察官和谏官五年半时间,包拯一共弹劾了61名各级官员,这是他一生重要而闪光的经历。包公以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遇到秉公办事、为民做主的官员,老百姓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进行称颂。作为一名合格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无私精神。

第三要以民为本。包拯在以大无畏精神肃贪反庸的同时,又呕心沥血地深察民情为民请命,这类奏议占到全部奏议的1/3。《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当时,赋税名目繁多,最普遍也最难使人应付的是折变、支移以及头子、仓耗。所谓“折变”,是将明文规定征收的物品,按官府临时需要折合成现钱或其他物品交纳。折来变去,官员们从中牟利,纳税人负担加重。包拯得知陈州五县的折变问题十分严重,立即上奏折《请免陈州添折见钱疏》。同时,包拯发现淮南、江浙、荆湖等地同样存在折变问题。他心急如焚,连续四奏免除江淮两浙的折变。包拯的这些奏议,反映的问题翔实有据,提出的建议明确可行,爱民之心,跃然纸上。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他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也把他放在心坎里。作为一名党员要立足岗位、廉洁奉公,尽职尽责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千年包公》观后感800字 篇3

按照县纪委的通知要求,我在中央电视台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该片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级。观看后感触很多。当前,全局上下深入开展廉洁执法工作,恰似给全体公安民警加一道反腐的防护林。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又增强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廉洁,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官员一直受人崇敬和爱戴,古有诸如包公、海瑞,今有诸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的形象深入民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诵。掩卷沉思,留在胸中的不仅仅是一位位廉洁之士的高大形象,还有一股浩然正气。

对公安民警来说,如何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否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对大家的严峻考验。公安工作有不少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如果将此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那最终将踏上不归路。公安队伍需要的是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的正直之警。做为政清廉的民警,还得在自律上把牢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在上层信仰上,我们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筑牢廉洁根基。在现实细微层面,我们可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此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升觉悟。

其次是要处理好自身的各种关系。在多元社会总少不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正是公安民警所面临的考验,这种情形下,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坚持不受外物引诱,保持冷静头脑与淡泊心境,方可智明而勇猛。要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使个人利益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来实现,处理好与身边亲朋好友的关系,不教身边朋友以财色之诱拖下水,不教家中亲人恃你手中之权乱纪律,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真正体现出公安民警的气节。

最后是要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勤生明、廉生威”的道理谁都懂,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只有通过不断的廉政学习教育,才能未雨绸缪,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道阻且远。作为新时期的公安民警,要抵御住横流物欲,做清白之人,美节之士。

廉洁从警,是廉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深刻领会廉洁的含义,严格遵守人民警察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扎实苦干求发展。我们作为国家公务员,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更应该以廉洁奉公为原则,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做勤政廉洁的排头兵,树立良好的民警形象。

党员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观后感 篇4

通过这次观看《千年包公》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一、按照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要求,争做勤政廉政表率。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

二、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一要能顶得住歪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二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因为社会发展总有个过程,总要经过从少数人富裕到共同富裕的阶段,但这个阶段我们党员干部绝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先富起来,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地位所决定的。要抗得住诱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特别要慎重交友、慎重用权;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

三、增强宗旨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是在树立良好形象上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二是在工作创新上率先垂范。积极探索新时期反腐倡廉教育的新方法,大胆创新,为党风廉政建设多做些事情。

四、加强学习和修养,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表率。首先,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高无尚的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我今后加强学习和修养的追求方向。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通过对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中纪委全会上的讲话,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里,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

千年包公观后感《铁面无私》 篇5

——观《千年包公》有感

《千年包公》分三集,分别是《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

为人之道——清心直道。所谓清心,指心地恬静,居心清正,少生欲念;直道,意为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清心治本,直道处世。这是包公一生为人为官的座右铭。包拯39岁写下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作喜,草尽狐兔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公之所以有如此坚实的人格信仰,志存高远,全赖于“忠、孝、廉”的良好家风。所以树立良好家风极其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定当自觉修身,严于律己,时时以清心要求自己,行直道。

为官之道——铁面无私。从古至今,经过人们的神化和戏化,包公从白脸演变成了“黑脸”。民间流传“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体现了包公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形象深入人心。包公认为:法者,乃国家之重器。任何人不得越法而妄为。法律必须是公正无私的体现,公是法的灵魂,只有去私才能做到执法公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将牢记“包弹”精神,秉承廉洁作风,本着公正之心,严格依法依规做好每一项工作。为民之道——以民为本。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找不到包公的名字,原因是“独包孝肃公,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恰恰体现了包公亲民、爱民、为民请命,心中有百姓,所以深得百姓喜爱。包公到哪里当官,就在哪里打井,反映了他做什么事情都先为方便百姓。他离开端州往别处上任时“不持一砚归”,并要求手下的人“再小的礼物,也不能动”。包公一生所断的案中,当属“断牛舌案”和“匿金案”为经典。这两件案得以迅速破案,不仅因为包公判案的智慧,而且还有赖于他对民情的了解。作为一名公务员,我必谨小慎微,矜于细行,心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切身处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包公观后感600字 篇6

5月23日上午,廉政文化传播与建设创新暨“包公杯”经验与启示研讨会举行。会议通报了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名单。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等出席会议。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致辞。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曲艺演员和作者在会上作了交流研讨。

据悉,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合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牵头主办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终审结果已产生。在公证员的全程监督下,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轮遴选,最终产生一等作品2篇、二等作品4篇、三等作品8篇和优秀作品18篇。相关优秀作品还将于5月24日下午在合肥大剧院集中展演。

汪学致说,我们连续举办四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屡创征稿数量、曲种之最,在全国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向全国人民宣传了包公清廉文化,展示了合肥建设发展成就和廉洁、文明、高效的新风貌,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正气、鞭挞腐朽,营造“尊廉崇廉倡廉” 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包公观后感精选500字 篇7

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说明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柔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里。

老百姓口中的“包青天”,不是偶然形成的,它有其历史的依据,纵观包拯的一生,他所形成的“包拯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民为本,体恤民情。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先贤提出的治国理念,历史源远流长,自从西周初期周公提出“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以来,“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将国家的命运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儒家先哲提炼和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学说。包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他认为“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 如果“大本不固,则国家从何而安哉”!因此,他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大缓吾民以安天下”。从这一理念出发,包拯经常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为民请命,并极力主张节省国家费用,要求减冗吏,减冗兵,减修建,省奢侈。包拯还将这一理念体现在立法上, 并落实在其司法、执法的实践中。他认为立法应当贯彻“公私利济”,“于国有利、于民无害”的原则,并以此来修改旧法,制定新法。他上奏朝廷,要求减轻灾害地区与贫困地区的田赋,对重灾区要罢除一切无名科率,减免百姓对官府的积欠,并开仓济贫等。

(二)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包拯在初入仕途时,就写下一首“明志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也是包拯流转下来的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这首诗是写在包拯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郡守府第的墙壁上的,据《宋史》记载,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常要向宫中进贡。包拯就任以前的郡守,都借此机会额外索取,以赠权贵,数量有时超过进贡的数十倍。包拯到任后,便命工匠严格按进贡数制作,自己不持一砚归。包拯死后,宋仁宗亲自到包拯家中参加祭奠,看到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饭食,虽贵,如初宦时”,更是感慨不已。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吴奎在包拯《墓志铭》中称其“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白始及终,言行必一。”北宋名臣欧阳修尽管与他政见有所不合,但对他的品格操行依然敬服赞佩,称其“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

包拯不光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亲属要求也是非常严厉的,他在晚年时立家规:“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家风》中就说到:“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而对于自己亲属作奸犯科的,包拯也绝不轻饶。包拯是庐州人,他在任庐州知府时,包氏家族的一些亲朋故旧以为可以仗势为所欲为, 结果被包拯不留情面地申饬一番。包拯的堂舅犯了法,他亲自审讯,重重地处罚了堂舅。京剧有一出传统戏《铡包勉》, 就是依据包拯处罚亲友的史实所编。

(三)不畏权贵,严惩贪腐。

包拯痛恨贪官,他曾给宋仁宗上过《乞不用赃吏》的奏折。包拯在奏折中说:“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对贪官、赃官,要“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以使“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9]为了施行这一原则,包拯不惜犯颜直谏。当时,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屡受恩赏、加官晋爵,甚至于一日之间连授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制置使四项官职,主管全国财政大权,他在任职期间,欺上瞒下,玩弄权术,鱼肉百姓。对此,包拯极力反对,曾三次上疏弹劫他,尽管宋仁宗执意庇护张尧佐,最后也不得不免去张所担任的官职,包拯也为此得罪宋仁宗被调离京城达四年之久。又如包拯任监察御使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违法乱纪的高官。一个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他巧立名目,刻剥百姓,逼得人们逃入山洞。为此,包拯一连七次上奏弹劾他,迫使皇帝罢了王逵的官。另一个是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在任期间贩卖私盐一万多斤。

(四)明察善断,制止冤案。

包拯在处理案件时非常重视逻辑推理等司法技术的应用,表现出了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宋史》记载,包拯颇善鞠狱,他的司法技能在最初踏上仕途任天长知县时就体现了出来。一天,有一农民的牛舌夜间被人割去,告到包拯那里包拯就对那农民说,你回去把牛宰了拿到市场上去卖,割牛舌的人就会出来了。农民半信半疑的回家按包拯的话去做了。第二天有人状告这农民私宰耕牛,包拯说:“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于是,盗惊服,只得承认是他割的牛舌。

包拯认为,要实现清明的政治,要真正做到以法公断各种诉讼案件,各级长官的选择就非常垂要。精选慎择是包拯一贯的主张,他极力反对县令和地方官吏的轻授轻任。在摆拔任用官员中他特别反对两种人:一是苛虐之人,二是赃滥之人。针对当时酷吏严刑造成许多冤狱的情况,包拯主张加强司法监察。他曾给宋仁宗上《请令提刑亲按罪人》的奏折,批评国家虽设“按刑之司”(类今检察院),以纠郡县“刑罚冤滥”,然“大狱出入,未尝按问,细故增减,即务举劾”,是“小过必察,而大罪不诃”,提刑司见某郡县有未断之重罪,就“迁延引避”,“窃恐天下刑狱,似此冤枉者至多”。他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大量冤狱的原因是:一是郡县长吏不得其人,“不辨虚实”,因偏听偏信、主观武断所造成;二是缘于一些官吏妒才害贤、挟私报复或贪赃枉法所致。为防止和减少冤狱,他主张必须知人善任,“进用贤隽,斥去形迹之弊,以广公正之路,判忠佞,抑侥幸,察左右爱憎之说,延中外谠直之议,对关乎生死的大罪,他建议应委提刑司“亲往审问决断”,以此来保证狱案的明断。

三、包拯清廉官德的现代启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反腐倡廉依然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包拯的清廉官德对当下的为政为官者,特别是对于我们身兼打击犯罪、保护人权、惩治贪腐的检察官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培养清廉品质。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锦涛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使我们的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任何风险的考验。”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贪腐是最大的贪腐,司法活动的特殊地位对司法人员的清正廉洁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包拯正是在贪腐腐化成风的北宋社会中保持了清廉,才赢得了当时及后世民众的敬佩。作为检察官,必须按照“坚持执法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的要求,切实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培养清正廉洁的品格。正人先正己,检察官只有自身正了,才可以理直气壮地直面社会上的一切肮脏和丑恶现象,同它们作坚决的斗争。

(二)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观念,提高专业素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有法可依”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检察机关在确保法律公正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完成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法律尊严和法制权威。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既是人民司法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也是广大检察干警必须树立的司法理念和法治信仰。司法行为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对司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拯伟大的司法形象正是建立在其高超的断案技能之上的。现阶段,坚持依法办案,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广大检察干警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领悟法律精神,而且能够洞察世事人情,科学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找准法律与个案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这一最佳司法效果。

(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严于律己。清官和贪官是古今中外政治舞台上的孪生兄弟,从这一角度辐射,这条启示是清官廉政思想的反面借鉴,因为今日中国已非昔日封建王朝,而是一个民主和法制渐进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政府正向法治政府的目标迈进,法治政府必然是廉洁政府,但不是搞好清官政治,而是要求每位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者人人皆为清官。这就要求我们不只是一味的要求政府公务人员加强官德修养,更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国家-书记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不仅如此,作为身负国家法律监督职责的检察官,不但自己要严于律己、规范执法,更要约束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不能“灯下黑”。这要求检察官不仅本人要带头遵守《检察官法》《廉政准则》等法律法规,还应要求“身边人”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

四、结语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冤假错案集中出现,如河南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奸污案等,给我们的检察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曹建明检察长强调要从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和近期发现的冤假错案中进一步认真剖析和反思,切实做到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因此,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我们守护司法公平正义底线的末端,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冤假错案堵在司法的大门之外。这要求我们的法律监督工作者能像包公一样坚持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畏权贵、明察善断,才能切实制止冤假错案的出现。

上一篇:市政府组织人事工作总结下一篇:写毕业论文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