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教学反思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气候教学反思(共12篇)

气候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

结构分析:本章是初中地理的一大重点,又是一大难点。起着为世界地理学习的过度和基础作用。共分四节,本节课是前两节知识(气温和降水)的归纳。有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的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的分布”这三个内容。

内容分析: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比较多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由于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因此,教材讲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切入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这里,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介绍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对于各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没有系统讲述。但是结合中考要求,还是要求学生学会看气候直方图,通过安排学生读气候的直方图,让学生自己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那么,在此,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读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首先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与“天气”相对比,得出它的两个特点:短时、多变。然后通过教材活动1、2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气候”和“天气”。

其次利用教材图3.22是对不同气候特点的描述,知道气候的两大要素及描述。因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都很大,由这两者组合成的气候的地区差异当然也大。由此引出气候的地区差异,读世界气候图,认识气候的分布,通过景观图获取直观感受,并给出气候直方图,供学生分析其特点。

最后,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编制了气候歌做小结。

三、出现的问题

1、与实际生活联系少,课堂很沉闷。世界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对我来说,一直是极具规律的,极富逻辑性的知识。可是当我初次教初一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这些比较稚嫩,逻辑思维比较简单的孩子们来说,地理确实还是个难题,他们还不善于从结论中发现和总结规律。

2、气候类型繁多(有十一种),名称难记,容易搞混淆,或者根本说不完整气候名称,更不用说分布地区。

3、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直观材料少,感性认识不够,学生不容易懂。

四、改进的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指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标出北京、吐鲁番、伊基托斯、东方站等四个地点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假设老师组织大家到这四个地方旅游;那么,在出发前,大家要为自己准备行李,带些衣服、日常用品等东西。但是,该带哪些衣服,这能想当然按照中山的气候特点来准备吗?由此引领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差异,这样学生会很积极的投入思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作用。

2、采用小游戏。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是本节重点,而学生自己的读图归纳能力还没有养成,怎么办?可以实现设计好表格,可以让学生们通过4个人1小组相互合作,进行读图、分析、归纳;然后选代表填写表格,进行比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闻,例如展示热带草原陆生动物迁徙的奇观,给他们讲述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丛林土著人的故事。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奇闻异事。让课堂丰富起来,学生也会兴趣高涨。

4、气候直方图,从中山的气候特点入手,教会学生如何区分“炎热”、“温暖”和“寒冷”等描述气温的词语。以及什么情况是“多雨”,什么情况是“湿润”。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准确的词语表示气候特征。

气候教学反思 篇2

一、知识点脉络的划分

要想学好某一个科目, 知识点一定要划分清楚。老师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整体的思路非常清晰。老师在完成了整章的教学以后, 就要进行网络的划分, 也可以让学生先去划分, 老师再进行补充说明。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个脉络, 比如, 气候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三个方面, 我们就要学生根据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和知识点的填充。比如, 在大气运动中我们要知道能量的来源, 能量来源的方式还有就是大气运动的方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这样学生看起来更加直观, 更加容易记忆和理解。比如, 大气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影响, 我们就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清晰的表达, 学生在对比表现中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样学生有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题就会得心应手了。

二、发展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地理的学习有一点偏理科方向, 那么理科方向的学习是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 这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 让学生主动观察一下最近的气候变化情况, 结合天气预报看看影响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还有就是让学生关注新闻, 看看世界气候变化的情况, 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近几年来气候异常变化的原因。学生在生活中如果能够自己观察气候的变化情况, 就可以自己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了。当他们切实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对他们生活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 就会更加有兴趣进行学习, 学习热情也会变得高涨。

总之, 任何一个科目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 因此,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 加大知识的系统性, 让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要学会怎么样应用知识。

摘要:在进行高中地理学习的时候, “气候”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堂课, 同时也是进行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也是高中地理知识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要摸清整个气候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根据脉络进行知识的整体教学规划。

气候教学反思 篇3

新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瓦卢”的国旗、国徽、景观图片、人文民俗,黑板上悬挂一张世界政区图等,让同学们对“图瓦卢”这个太平洋岛国有一个大致了解。在同学们被岛国的旖旎风光所吸引时,用典型案例“图瓦卢等国将举国迁移”设置“问题教学”情境。

图瓦卢等国将举国迁移

2001年11月,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败,我们被迫放弃心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移民工程2002年正式启动”。图瓦卢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固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自图瓦卢之后,基里巴斯、瑙鲁、纽埃、库克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等国的领导人也集体向世界呼吁: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责任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否则我们的国土最终会被海水淹没。国民须移居他国。

这一案例引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意识,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引发探究性问题:①图瓦卢、基里巴斯、瑙鲁等国在哪里?②图瓦卢是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那谁是第二个呢?③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7为什么要遏制全球变暖?④什么原因导致气候变暖?为什么要温室气体排放国负责?⑤海平面不断上升,岛屿面积则不断减小,那么到最后,地球上的陆地面积还剩多少?⑥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我们将来是否也要失去家园,背井离乡呢?……

2用动态生成的探究性新问题,引发讨论,畅想未来

在同学们探究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北极熊失去家园”,“干旱、洪涝、风暴潮”等与全球变暖相关的图片,播放美国电影“后天”的精彩片断,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课前预设转化为动态生成,同学们自发地产生了探究性的新问题:全球变暖。它还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时可趁热打铁,诱发问题: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请你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引发全班同学的大讨论。同学们经过课前精心准备、课上自由组合讨论,一个个胸有成竹,且颇有新意。

A同学:全球变暖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中纬度国家,会因为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而变得更加干旱,粮食面临减产;相反。地处高纬度的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加拿大,会因为温度升高,粮食产量有可能增加。

B同学:我主要探究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首先,海平面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变“桑田”为“沧海”;其次,海平面的上升会使风暴潮加剧,使土地盐碱化、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

3在角色扮演中发现问题本质,寻求解决方法

角色扮演活动从表面上看教师好象很轻松,整个活动都是学生在操作。实际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只不过表现形式较为隐蔽而已。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合理分工、注重答疑、强化管理、适时调控、及时评价和总结提高等方面。

同学们的发言,使角色扮演活动达到了高潮,现整理如下。

联合国A组:同学们,全球升温,这是世界性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一起来共同完成……

联合国B组:美国和中国同为世界大国,在减排问题上,态度和做法截然不同……

环保专家A组:减排问题是政治问题,更是环境问题。

要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我们就必须大量使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能和小水电。因为这些能源既不会带来污染,也是用之不竭的。

环保专家B组:纵观世界各国,节能减排的方法、措施多种多样……

普通市民A组:应对全球变暖,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我们的答案是: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普通市民B组:我们不希望人们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气候变暖,我们需要的是行动,是上上下下的行动,我们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谈减排。

4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将解决问题上升为实际行动

同学们的角色扮演活动,已经超越了教师原定的教学计划,甚至超越了教科书的范畴。该课结束时,同学们意犹未尽,“普通市民组”的同学提议,以班委员会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我为控制全球变暖作贡献”的倡议书,将解决问题上升为实际行动。(倡议书拟定如下)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升高,预计到2050年,全球平均增温1.5℃~4℃,海平面将升高1.5m,我们苏州的海拔只有3.5~5m,未来充满凄凉,但灾难也并不是不可避免,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上课时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放学时要关灯、关空调,做到人走灯灭,使用节能电器。

(2)垃圾要分类放置,便于回收和循环利用。

(3)过年过节,不寄贺卡,废旧的讲义、纸张要双面使用。

(4)在食堂、饭店就餐,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5)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用低温洗澡水,把饮水机早关一会儿。

(6)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若您不赶时间,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7)电脑不用时不要设置为待杌,最好能关机,以减少待机消耗:购物时尽量不用塑料袋,选择可以反复使用的购物袋,

(8)吃有机的天然食品,买当季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产品,降低运送燃料和多余包装消耗。

(9)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布置,以简单、天然为原则,拒绝人造材料,多用生态性自然材料;多种花草,尽量用本土性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10)住宿生回家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坐出租车;走读生上学尽量骑自行车。

全球升温,不单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需要你、我、他重视起来,全民参与,共同面对,为此我们再一次呼吁。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节约使用每一滴淡水!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不要随意扔废旧电池!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每人都爱护花草树木!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您积极宣传保护环境!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篇4

1、认识气候必须抓住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世界气温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全年高温型、夏季高温型、全年低温型。降水量的差异有五种情况:全年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各月均匀型。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直观反应了一个地方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规律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最低月的平均气温,反应某地冬季冷暖程度,决定的该地的气候种类。降水的季节变化决定该地的气候类型。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温定类,以水定型”。

2、关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观察、读图、分析、概括结论等,注重引导、启迪学生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

1、景观图片的引入、热带、亚热带的几种气候类型异同点的比较等,以多媒体形式出现效果更好、更节约用时。

2、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3、学生根据“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培养还很不够。

气候类型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区,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而不是将枯燥的图表分析强加给学生。这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百度视频搜索与观看,在很大程度让学生带着兴趣提前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课堂上再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已经熟悉的图片,认知效果比以前好得多。当然,课堂中我更加注重引导学生

世界的气候的教学反思 篇5

初一学生虽然空间思维感和理解能力有限,但是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为本课做好了铺垫,并且学生凭生活经验对家乡的气候及气候与人类的关系也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只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好设计,学生是完全可以很好的掌握本课知识的。

经过教学实践,收获很大,具体反思如下:

首先,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课件利用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气候的组成要素和气候的特征,就是利用学生对家乡的气候描述突破的。

3、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环境保护意识。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在有些问题的研究还是不够透彻。例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学生似乎明白,但是在做练习题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其理解的还不够透彻。

2、学生情感调动还不够。虽然利用了视频启发学生,但是情绪还不够饱满,还没有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

另外,通过课堂效果体验,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有的问题以为学生不会很知道,而其实学生的表现往往出乎老师意料,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认真钻研,充分的了解学生。

在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篇6

在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我在实践中使用了好几种方法,最初我认为天气预报符号很简单就先让学生背天气符号,再让他们读天气预报图;第二次是让学生看书后自己画天气符号;第三次是我指导学生边讲含义边画天气符号,赋予简单的符号以生动的内涵然,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这一想象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然后再让学生以天气播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选秀天气播报员的活动。前后对比发现,第三次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高,而且掌握得又牢固又灵活。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天气符号简笔画画完,学生便纷纷举起手要进行天气预报表演,学习的兴致非常高昂。在这项知识的学习上,学生似乎没有优劣之分。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它正是我们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我感到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性的产生来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来自知识内容和教师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天气预报人人关注,这是学习的动力,不必再说。我们仅从学习积极性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对画天气符号简笔画那么投入。我想一是关注,但更多的是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这几项加起来就折射出老师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教学方法的切实和灵活,因此学习效率也就非常好。

气候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教材是《海南地理》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海南岛的气候条件及河流的概况。作为开发国际旅游岛至关重要的条件:气候和水文, 学习这一章的内容非常重要。

1. 海南岛的气候:

这部分内容, 教材分成了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介绍。

1) 气温:教材给出了海南岛1月及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 这部分适宜结合海南岛地形图和海南省行政图来分析。在概括冬夏季气候特点时, 应注意同其他区域气候的对比。如冬季同北方气候的对比, 夏季同“三大火炉”的对比, 进而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的特点。

2) 降水:教材给出海南岛年平均降水量图, 读图分析学生较易分析出降水的空间特点, 但此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增加相关材料, 指明降水还具有鲜明的时间特点。

通过气温和降水的相关分析, 总结得出“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再者, 台风作为海南岛头号灾害性天气, 教师在讲解时应介绍台风的路径及影响到的市县等。但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生在海南, 长在海南, 对台风非常熟悉, 所以讲解力求简洁得当。

2. 海南岛的河流:

这部分教材中以文字介绍为主, 教师在讲解时应适当地添加视频、图片, 让学生身临其境, 使其更好地理解海南河流的特点、分布及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学重点:海南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海南岛河流特点、三大河流及相关资源开发。

教学难点:海南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及其成因;海南岛河流特点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南岛气候的成因, 掌握气候的类型及特点。2.了解海南岛河流的分布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结合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 应用对比教学, 认识海南岛气候的类型, 了解家乡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所在。2.结合地形图, 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 了解家乡, 树立建设家乡的观念, 培养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关于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分析和世界的气候类型等相关知识, 有了这些内容作为铺垫, 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来自海南本地, 所以在理解本课内容时, 八年级学生不应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 年龄较小, 更容易对有吸引力的东西感兴趣, 尤其是到了课堂后半段, 学生往往会感到一丝疲惫, 注意力就会分散。根据这样的问题实际, 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课程设计时应结合初中生的思维规律, “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将学生注意力和课堂联系在一起, 力求达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选择与设计

1. 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

教材中虽给出图片, 但内容还是较为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意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 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甚至是触觉, 化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指定的地理环境中。

2. 知识点总结:

我选择留出一些关键词来让学生填空, 这样更能启发学生, 提高学习效率。

3. 练习:

我没有把大量练习放在课堂的最后, 而是将练习穿插在课堂中, 并注意适当地把握“火候”, 对于简单的内容不做长时间的操练, 对于有难度的内容, 不能一笔带过。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海南中学符永权老师点评:

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 即对将发生的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构想、策划, 犹如电影戏剧之剧本。司老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关系, 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该教学设计通过选取典型真实的乡土案例, 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 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多维目标的新课程理念, 既考虑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又强调了热爱家乡情感的渗透。但教学目标文字表达中的行为动词, 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外显的行为动词, 即具体化和具有可测性。如设计中的“了解海南岛气候的成因, 掌握气候的类型及特点。”可改为“通过气候资料图描述海南的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并简单分析其成因”。

在学情的分析方面, 抓住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 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据此, 司老师在课堂中不断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如“与海南零距离”、“台风”、“五指山漂流”、“三大火炉”等, 这些都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气候教学反思 篇8

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三、教学过程(表1)

四、当堂达标

1.图1是三个地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判断正确的是:

A.B地在热带 B.C地在温带

C.A地在热带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图2中降水最多的地区是:

A.A B.B C.C D.D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一是课程目标意识强。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拟定复习目标,并且把目标达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注重讲练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目标—过程—评价的统一。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复习过程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在学案指引下自主学习,教师则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信息,以增强其图文转换能力。三是教学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抓住气候这一核心地理知识的两大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与分布特点进行问题设计,展开复习活动。复习时没有简单地重现教材内容,而是将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重组,将气温和降水进行对比复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落实知识、提升能力。四是实用性强。本节课的设计朴实无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师生双边活动浑然一体,复习效果好。该教案略有遗憾的是学生活动较为单一,自主学习多,合作探究少,特别是学生动手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在学案中没有涉及。(山东省枣庄市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 金开迪)▲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三、教学过程(表1)

四、当堂达标

1.图1是三个地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判断正确的是:

A.B地在热带 B.C地在温带

C.A地在热带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图2中降水最多的地区是:

A.A B.B C.C D.D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一是课程目标意识强。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拟定复习目标,并且把目标达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注重讲练结合,较好地实现了目标—过程—评价的统一。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复习过程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在学案指引下自主学习,教师则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信息,以增强其图文转换能力。三是教学思路清晰、方法得当。抓住气候这一核心地理知识的两大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与分布特点进行问题设计,展开复习活动。复习时没有简单地重现教材内容,而是将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重组,将气温和降水进行对比复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落实知识、提升能力。四是实用性强。本节课的设计朴实无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师生双边活动浑然一体,复习效果好。该教案略有遗憾的是学生活动较为单一,自主学习多,合作探究少,特别是学生动手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在学案中没有涉及。(山东省枣庄市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 金开迪)▲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模式。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三、教学过程(表1)

四、当堂达标

1.图1是三个地点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判断正确的是:

A.B地在热带 B.C地在温带

C.A地在热带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图2中降水最多的地区是:

A.A B.B C.C D.D

世界气候说课及反思 篇9

首先,我从两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教学设计:

第一点,说教学环节。本节课我是严格按照“两段五环节”的模式设计的。对于我来讲,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坦率地讲,立标人就是活靶子。因为,以前上这节课,我都是用“一言堂”的方法来讲授的,今天,我自己居然要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做手术,这确实需要当年“关公刮骨疗伤”的勇气和淡定。说实话,我把有关“两段五环节”的五个流程前前后后不知读了多少遍,并且结合自己的课,仔细研习了其中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最终形成了两个清晰而具体的认识。

1)得一环者得天下。因为在五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讨论”这一环,从这一点上讲,五环实际就是一环而已。这一环的成败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我个人觉得,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是否能发挥出它的魅力与活力,关键在于学生活动。

2)火眼金睛击泡沫。要把传统课堂比喻成“白骨精”,那新课堂就是“孙悟空”,为什么这么讲呢?传统的一言堂让教学过程进行的很顺利,老师讲得很流畅,学生听得很舒适。偶来一听课的,发现师生配合的很默契。但最终,成绩没有保障,学生的能力没有保障。这就使我们的课堂如同房地产一般停留在虚假繁荣,虚假和谐的表面上。反过来,我们前面提到激活“学生活动”,就是要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是教师备课时不曾想到的,这些问题也许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才能答复清楚的。有了这些问题,我们的课堂看起来不和谐了,我们教师有时觉得没面子了,这才能让教师越挫越勇,让学生越战越勇,让课堂生态起来。因此,学生活动的设计不能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是活动设计的归宿所在。总之,哪个老师敢给自己念紧箍咒,敢让,能让学生提出让自己头疼的问题,哪个老师就站在了“学生活动”这一环节的制高点上。

第二点,说执行。

一)“两段五环节”执行的成败在于学生是否敢说真话。从表面看,五环节能否高效的运转,重在做好前两环,第一环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很有水平。第二环,学生活动必须有课堂生成的东西,之后的环节则是水到渠成而已。从根本上讲,“两段五环节”能否出彩,关键在于学生敢不敢说真话。因为“两段五环节”的精髓在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敢说真话,我们的课堂就没有民主可言,学生在课堂上就不能真正的当家作主。其实从某种程度讲,做老师有时和做皇帝一样一样的。凡是名垂青史的皇帝都是有几个敢说真话的谏臣的。我相信,凡是能让“学生讨论”真正热烈的老师,肯定是教改的先行者和成功者。那么,如何让学生敢说真话呢?下面,我结合我的课例谈谈我的点滴思索。

1.尊重学生是关键。老师让学生发言,在任何情况下,哪怕1+1,学生都不会百分之百的举手,因为有些学生的性格就是内向的,你不要真得以为自己就是灵魂的工程师,片面的期望自己能够改变别人的性格。

2.公开课让学生说真话关键在于平时。教师平时上课非常严厉,公开课处于些许功利色彩,期待学生的配合,学生害怕发言错误引起后院起火,也就闭嘴当看客了。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们回忆商鞅变法立木取信,最终取得成功的典范就知道如何去做了。先前,我在班上叫学生回答问题,居然没有一人举手,后来我就说,谁只要站起来说话,我就免去本周的作业。果然,就有一部分学生举手了,当然我们且不论,回答的正确与否,最终他们都得到了我的重赏。后来,情况就好多了。

二)“两段五环节”执行的成败需要时间的保驾护航。一节课40分钟,我们必须按照五环节给予合理的时间配置,杜绝死搬硬套。在这里,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充足的学生讨论时间。其次,每环的时间应该随着教学过程的行进适时作出微调。

三)教师的大问题设计能力直接决定执行的流畅度。两段五环节模式客观上需要我们对教材要有很强的驾驭能力,这集中表现在两点:1)教师能否将一节课的知识设计成两个大的问题2)这两个问题是否具有相关性,是否具生活化。合二为一,就是把知识设计成两个生活化很强的问题,我的感觉是生活化越强,课堂推进越流畅。就我来讲,我把四种气候的特征和分布设计成两个关联很好的活动,让学生运动中思考。效果大家都见了。其次,我谈谈本次立标课的得与失。

关于“得”,我觉得“两段五环节”的使用,老师讲得少了,但精了,学生活动的充分,同时也能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整节课的运行比较流畅,最后的习题反馈表现不错。这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作为课改立标人,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失误”的地方。

第一点,学生讨论仍然不够热烈,同时,学生回答问题仍然比较拘束,这说明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好的设计自己的问题。

第二点,活动做了,但有时课堂秩序有些乱,今后要向“活而不乱”“张弛有度”的方向发展。当然,这需要我们继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点,我个人认为,我讲得还是有些多,这可能是惯性使然。这需要时间的磨练。第四点,“教师引导”没能成为主流,这点很是致命。很多情况下,当发言学生的回答离教师的需要很远时,教师直接让学生坐下,然后找其他学生回答。我觉得这种做法要不得,教师的能力应该体现在如何引导一个回答错误的学生回归到正确的答案上来。这个回归和引导的过程,恰恰是体现教师水平的地方,也是课堂的精华所在。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无情的将其掐了。

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天气预报的学习,指导学生读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又是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知道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问题解决法和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11月8日天气忽然变冷的录像,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然后转而说明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地球表层覆盖的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给予恩泽的同时,又遭受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电脑展示:

1、天气预报的天气多长时间?(24小时)

2、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气温、降水、风、等等,导出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语言)过度:根据天气预报录像,我们来归纳一下天气的含义。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天气?(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段内的具体状况)

2、对天气状况我们怎么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

3、天气的特点有哪些?(短时间,不稳定、多变)

过度:那么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

1、气候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概括)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3、天气和气候描述语,(让学生上台连线)。

过度: 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请同学根据教材49页的图,你们快速记忆这些常用天气符号,一会儿进行抢答。

4、卫星云图

(根据颜色判断天气,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

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可以补充:春季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用黄色表示。让学生判断青藏高原和河南的天气状况)

过度:学习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现在同学们来当一次天气预报员。

播放:教材58页图4—3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请一位同学起来说:北京、东京、纽约和悉尼的天气情况)

播放: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师生一起讨论)

本节课堂的总结

七、板书设计

4.1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天气符号

2、卫星云图

三、气候

1、概念

2、特点

八、教学小结及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以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天气预报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怎样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利用多种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多媒体教学是本节课的特色。

气候教学反思 篇11

梅里尔 (Merrill) 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做的新界定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 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 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science-based technology) 。”

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教学内容的问题分析

基于下述两点分析, 提出进行以“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 学生自身因素

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单元学习中, 需要利用此前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 并结合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 揭示“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解决。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上出现了思维障碍。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比较男生而言更薄弱, 这也是为什么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中女生遇到困难更多的原因。

另外,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立体几何知识与经验,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观察中发现, 因为教学课时的限制, 学生对“地转偏向力”、“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基础知识遗忘较多,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教学因素

现在的高中教师在大学里都修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然而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 多数没有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有良好判断, 那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上就有“章”可循、得心应手了。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困难。

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地理学知识的普及, 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为必修一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并占据较多的篇目[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时, 经常会面临重重困难, 这些困难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同时会降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激情。因此, 本案例教学设计重在解决学生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面临的困难, 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状态。

三、“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材分析

(一) 教材作用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整个知识体系而言, 本节系统讲解了地球三大外部圈层的大气圈, 着重阐述了大气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天气影响, 为后续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通过相互的作用、影响, 然后共同形成这一理念做好了铺垫。“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不仅是高中地理教材中最具理论性、难度最大, 同时是最为抽象的部分, 其重要性较之其他单元内容更为明显。

(二) 教材重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的重点, 对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地理现象、规律、成因等作出系统分析;分析教材难点, 针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掌控教学的重难点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从“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来看, 大气中任何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 都无法离开大气运动。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导出季风环流。

(三) 课文、图像、表格的表述结构分析

课文、图像、表格是地理教材的核心表述。“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为高中地理教材的重点之一, 同时是教与学不可忽视的难点, 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抽象而又具有推理性。所以, 对课文、图像、表格的要求很高。不同的教材, 编排存在差异, 因而对不同知识点的处理, 侧重点也有所区别[4]。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由于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 则在教学中应以表述为主, 配合图像来开展设计。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不同的教学内容, 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述形式来进行优化组合设计。

四、“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案例

笔者认为, 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揭示程度越高———也就是能够让学生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困难。下面, 以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及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为例, 阐述笔者对这部分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理解、运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直接从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联系大气的水平运动, 推导出东亚、南亚的冬夏季风。

(一)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中的运用

在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把亚洲高压 (亚洲低压) 东部和南部的等压线近似地看成平直分布, 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图中虚线) , 再运用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 进一步画出风向。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实线表示近地面风向。

比较图中亚洲东部和南部一月和七月的风向, 让学生填写表2的内容。

然后回归教材, 让学生自主学习季风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对表2内容进一步确认。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比较容易, 而气旋、反气旋中的等压线常常是弯曲的, 此时直接要求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非常困难, 极易出错。因此, 如何给出一个中间步骤, 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显得十分关键。

笔者的处理方法是,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画出近地面的风向, 第一步考虑等压线的弯曲, 第二步考虑等压线弯曲的状态下风向应该如何改变, 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保持不变。接着从左图导出右图, 要求学生画图时可以适当旋转, 确保水平气压梯度力朝上, 注意南北半球的差别, 其余类推。

五、教学设计反思与感悟

一般而言, 教学案例设计的选取, 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尽可能从学生现有的知识中挖掘, 先对原理进行阐述, 然后配合教材对原理进行验证, 让案例兼顾知识巩固与能力拓展。当学生接触到自己熟悉的知识时, 就可轻车熟路地推出未知理论, 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并愉快地融入到教材案例分析环节中。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各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把握和揭示, 在教学案例设计中,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用学生之所感、所悟来分析所学知识, 将大大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资源, 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每一位地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认真思考。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 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宗旨。

六、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并非新颖、创新、全面就能满足要求。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 合理分析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这样的基础下, 让教学案例设计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2]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 (06) :77-78.

[3]张弦.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5) :91-92.

天气与气候 教学设计(定稿) 篇1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四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

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三、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下一篇:广州市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