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家乡的美丽景色,初步培养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家乡、菜园、果园、梯田、绿油油、一层层”等词之意。

3、学会看图写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有关的词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家乡”,读准字音,理解意思。(家乡就是自己的家庭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

2、老师的家乡在五峰,谁来说说你的家乡在哪里?

3、揭题,提出问题。

出示: 我的家乡(齐读)

“我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家乡又怎么样呢?

二、老师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老师读课文,学生根据内容画出老师描绘的景色。

2、欣赏学生作品。

3、齐读全文。

三、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读课文,遇到带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怎么记住这些字,再想想词义。

四、检查字词。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梯、绿、油、层、坡。

2、字形分析。

梯: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层:半包围结构,云被尸包围。

3、词义理解。

理解词义的方法。

看图理解:菜园,果园、梯田;分析词素来理解:山坡。

4、练一练:(口头)

绿:共有()笔,第7笔是()

梯:共有()笔,第4笔是()

层:共有()笔,第6笔是()

坡:共有()笔,第5笔是()

五、书写指导。

范写:梯、绿、油、层、坡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字词。

2、学习课文,结合看图了解课文是怎样按方位顺序有条理地具体描写美丽景色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说说偏旁是什么,完成课堂作业。

2、出示卡片读一读。

村前

村后

山坡上

菜园

果园

梯田

二、读读课文,看看图,初步了解2——4段。

1、月亮湾美在哪里,自由读2——4段,对照书上的插图,找一找课文在介绍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时写了哪些景物,用”。”圈出来;这些景物分别在村子的什么地方,用“——”划出表示方位的词。

2、看投影片。指名按方位顺序有条理地说说村子的位置。

3、口头填空。

月亮湾是个()的村子。村子的后面是(),前面是()。河上有()。河岸上栽着()。过了石桥是()。

三、抓关键句,比较分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出示句子,读一读,比一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1)村子前面有河。

(2)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

出示课文插图,通过朗读知道第二句写出河的形状,更觉得美丽。

2、理解句子”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

“缓缓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样缓缓地流?(结合看图,指导朗读,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河水流动路线及动态美。)

3、比较句子。

A河里有鱼。

B一群群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读一读,说说哪句写行好,为什么样?(第二句写鱼多,活泼可爱。)

4、理解”倒映”

读句子”清清的河水里倒映着青山……”什么“倒映”在水里?看图理解说明小河的水很清很清。结合生活中捍到的说说,加深理解“倒映”一词的意思。

5、理解比喻句。

你们看到过朝霞吗?是什么样的?这时把什么比作朝霞?(教师演示:一朵桃花——一大片桃花(清晰)——一大片桃花(朦胧),通过”许多、开满、远远”等词来理解比喻句,并从多少及色彩几个方面来说说桃花的美。

6、有感情地齐读2——4段。说说为什么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看板书说)

四、学习第五段。

1、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结,同时也是第一段的照应,我的家乡月亮湾有青山、绿水、果树、农田,多美丽啊!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自己的家乡有怎样的感情?(爱)

2、齐读第5段。

这一段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家乡的赞美,读时要读出对家乡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后面 山

月亮湾 前面 河

河岸上

梨树 苹果树 河上 桥

河里 鱼

美丽的村子 河水 清 桃树 农田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词句训练,指导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家乡梨树苹果倒映朝霞月牙河岸农田绕着绿油油缓缓地

2、多音字组词。

倒朝

3、填空

一()小河一()鱼儿一()农田

一()朝霞一()石桥一()村子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配乐齐读。

2、总结全文:课文先总的介绍“家乡美丽”,按着近方位顺序具体写了村子前面、后面、河岸上的景色,最后用总结句来进一步赞美家乡,表达作者的感情。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你的家乡在哪里,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吗?

4、小结:我们的祖国有壮丽的山河,秀丽的风景,到处都有像月亮湾这样美丽的景色,我们不仅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三、背诵课文。

1、自由准备。

2、引读。我家在(),月亮湾是个()的村子。村子的后面是(),前面是()。河上有()。河水(),河岸上栽着()。过了石桥是()。家乡(),我爱()。

3、指名分节背诵。

4、指名看图背诵全文。

5、齐背全文。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2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 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4.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设计出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作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每组组长负责将中心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子问题的题目由学生自拟,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小组将已获取的材料整理总结,撰写成文,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探究成果提纲大致如下。

主课题:再说长征、重返长征路、长征故事大家说

历史概况:对手的较量、共和国的脊梁、长征意义、 长征精神

冲浪乐园:长征途中诗词鉴赏、长征组歌欣赏、长征影视作品赏析、长征学习活动感受大家谈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要求及评价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要求以及评价。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一是从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做一份小报,并且强调在小报中至少要有一篇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要能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哪些知识。二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并注明出处。 三是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运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把在活动中探索研究的内容展示出来,鼓励创新。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多方面知识,如长征的主体、长征途经的城市、长征中的事件等以及与长征相关的诗词和影视作品,研究了《长征中的点滴记录———会宁》《重走长征路》《毛泽东长征诗词研究》 《长征影视作品赏析》《纪念长征———回首长征中的年轻一代》等。经过推荐,活动部分成果发表在 《中学政史地》等刊物上。

四、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3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基础等级里面的“符合题意”。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作文基本上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题。“符合题意”,首先就是“不超出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是要求考生对作文试题材料中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理解材料中所包含的深刻含意,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这是审题的关键。其次还要顾及主体材料之外的各种限制,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高考作文实质上就是一种“奉命填词”。但今天的高考作文又给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这种自由大多体现为“三自”原则,即“自选角度”“自拟命题”“自选文体”等。所以,高考作文可以被称为“在一定限制之下的自由写作”。

【样题分析】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我们先把这道作文题目分为“材料主体”和“附带限制”两个部分。

“材料主体”部分讲述了老陈、女儿小陈、警察等人的事情。材料里面主要有三个人:老陈、小陈和警察,其实还有次要人物,即网友。材料里面还有和人物相对应的一些行为,包括老陈开车违章、家人屡劝不改,女儿小陈举报,警察处罚、教育、发微博,网友点赞或质疑,媒体报道等。了解这些要素是考生审题的必要准备。

“附带限制”部分首先说:“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你怎么看”要求考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态度如何由考生自己做主,并且“以上事情”不特指某人的个别行为,考生又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此时发表看法又不能信口开河,这种看法被限制在“以上事情”上,考生的选择只有“老陈开车违章屡劝不改”“女儿小陈举报父亲”“警察教育处罚”或“警察发微博”“网友点赞”或“网友质疑”几件事,脱离了“以上事情”,显然就不符合这道作文题目最基本的要求。

“附带限制”部分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虽然把书信写给谁,信中是采用讲故事、说道理或抒情等什么方式都是考生的自由。考生或褒或贬的态度也是一种隐含的自由。但写作文体必须是“书信”,写作时要符合书信的格式,而且必须是“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中的某一个角色,超出这个范围显然也不符合题意。

“附带限制”部分还有一些硬性的规定。如: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等,如果不符合这些规定,失分是难免的。

【高分捷径】

“符合题意”的核心在于审题之“准”,审题之“准”的核心在于明确题目中的各种限制,然后才能去发挥有限的自由。

1. 首先要审明材料主体设定的内容限制。

一则材料里面所讨论的话题就是试题在内容方面的限制,它规定了作文写作的方向,要求考生只能写相关话题的内容。准确地抓住话题词语立意,并圍绕话题词语去铺展文字才是“符合题意”。

话题词语有时明确地出现在材料之中,有时隐含在材料之中。审题时,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①概括、置换隐藏的话题词语。

话题词语隐含在材料之中,更需要考生去分析材料并加以概括,然后用恰当词语加以置换,才能把话题词语明确出来。

在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中,老陈违章驾车,小陈该不该去举报,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举报的对象是自己的父亲,如果举报,父亲面对的是被处罚教育;不举报,全家(或别人)又面临着生命安全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情”与“法”的纠结。老陈怎么看待“被自己女儿举报”,显然也存在着“情”与“法”的纠结。警察公正执法,对老陈进行处罚教育,却把这件事公布在微博上会不会使举报者难堪,这也是“情”与“法”的纠结。而网友点赞或质疑,不管是针对小陈,还是针对警察,其实也是“情”与“法”的纠结。所以,这则材料的话题词语就是“情”与“法”。这两个话题词语隐含在材料中,需要考生去分析、概括并置换出来,作为作文思考的方向。

②分析、筛选显性的话题词语。

有时候话题词语出现在材料之中,但一则阅读材料有着丰富的内容,不能随意判断一个词语是或者不是。必须整体阅读,分析、对比才能准确找出来。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目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2014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的话题是“山羊过独木桥”,原来的做法是“通过竞争,挤掉对方、成功过桥者胜”,现在的做法是“互相抱着转身,双方皆赢”。这样前后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实质表现在“规则”的改变。规则变化,导致比赛结果改变,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也集中于此。所以这则材料的话题词语为“规则”。这个话题词语在材料中出现,考生可以通过比较材料中前后行为的变化,才能确定它并以此行文。

2. 其次要审出写作要求部分的范围限制。

范围限制出现在主体材料之后,是一个明确的写作要求。内容限制(即话题词语),解决了写作内容的方向,是一个“点”;范围限制是考生思想波动的界限,是一个有限的“空间”。上述的两个题目中,第一则的范围限制是“老陈、小陈、警察或网友的行为”,第二则的范围限制在“竞争或合作”之间。内容的限制大家容易注意到,但范围的限制有时就是重视不够。

再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中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内容限制是“物”,范围限制是“梅花除外的植物、动物或器物”,而且这种“物”是被作者“深入灵魂地热爱”的“物”。有考生在文章主体部分讲述了自己和某同学相处多年产生友谊的故事,后来分手时互赠礼物,自己所得到的“礼物”就成了“深入灵魂的热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无意中超出了范围限制,虽然也写到了“物”,但文章主體表现的是“人物”。

有时命题作文就是一个单独的词语,那这个词语本身既是内容限制,也是范围限制,如“他们”,主要内容只能写“他们”,不能是“我们”“你们”,范围比较宽泛,可以是感动中国人物、农民工、留守儿童、中国足球队员、贪官、非洲难民等均可。

其他的“附带限制”如文体、字数、时间等方面,审题时也不能忽略。

不逾矩才能随心所欲。理清了题目中诸多的限制,其实也明白了写作方向和内容,然后思想的火车才能在铺好的轨道上自由飞驰。

【写作误区】

1.“奉命填词”并不是钳制思想。

应试作文的特征就是有所限制,是考题区分度的具体表现,没有限制就不是应试作文,所以应试作文不可能是完全的自由写作。但限制写作内容,并没有限制写作思想。下笔时如果只停留在材料内容本身,而没有对其含意作深刻的认识概括出话题词语,把自己局限过死,那就举步维艰了。

如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中“野生动物”“喂养”“自然保护区”等词,给定了内容限制。大多数考生没有与此相关的生活经历,所以停留在“怎么喂养野生动物”的行为上,就会无话可说。考生如果在内容限制的基础上思考其含意,思想就会明朗起来。如由“喂养”所产生的“依赖”“丧失能力”想到“溺爱”“不恰当的爱”“爱心不当所产生的伤害”等话题词语,再联系到当下“独生子女”“啃老族”等内容,写作内容就丰富了。

2.“三自”原则也不是信马由缰。

“自拟命题”,不管作者的观点是明是隐,拟出的标题一定要通顺简洁,它既要有作者思想,还要对读者产生吸引力;“自选角度”,角度就包含着在范围限制里面;“自选文体”,考生要明白自己擅长叙事抒情还是擅长说理,还要审出材料的表达倾向,看其适合叙事抒情还是适合说理。否则就是给自己制造困难。

【模拟练习】

比较下面两道作文题,说说它们在内容限制和范围限制方面的不同。

1.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孩子说:“我之所以得穿秋裤,还不是因为我妈觉得我冷!”妈妈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呀!设身处地为你着想难道不对吗?”爸爸说:“孩子有孩子的理,妈妈有妈妈的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2.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京一位人称“迪爸”的家长在网上为上小学的儿子写成长日记,两年的时间已经写了几百篇。这些文章有些是与儿子的对话实录,有些是带儿子参加课外活动的记录,有些是针对儿子的行为对生活的反思和随笔。很多网友赞赏“迪爸”坚持不懈的精神,但也有人担心家长对孩子太过密切的关注反而会束缚孩子的自由成长……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

教学设计 观潮第1课 篇4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第1课《明与暗》教学反思 篇5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进行一些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更科学的观察力与绘画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些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讲起来往往会既枯燥,又很难讲,所以,在类似的理论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摸索与探究,作一简单的反思。

《明与暗》一课中,教学的知识点是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如何使学生将这个知识点生动有趣又实在的学习与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用灌输法,势必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很难保证。在教学中,我尝试探究法进行教学,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收效。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课的引入阶段,我请学生观察出示两幅图片,一张用线画的苹果,一张是用明暗调子表现的苹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差别,学生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比较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在研究立方体的透视规律时,首先要认识立方体面的变化。包括,不同位置面的多少与形状大小的变化。

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揉、折等方法,请学生自己探究,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由于不同方向的体面与光源形成不同的角度,接受的光量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明暗变化。认识立方体的面的透视变化规律。并动手测量,经过学生的测量,学生很快地发现这些面的具体的变化规律。

三、比较理论与实际(透视)的差异。

为了加深明暗规律,在学生脑中建立更准确的立方体的明暗现象。我利用石膏进行比较观察到的明暗现象与教学理论的立方体的实际区别,以便加深印象,能较快地掌握好立方体的透视规律。

四、突破难点。

在掌握了立方体的明暗规律后,请学生对着立方体的照片,进行写生,可以进一步掌握立方体的透视应用。但是,画出较为准确的立方体明暗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较为困难。所以这里采用“分面”解决法,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个难点。当然,有了分,就注意合,注意各面的联系与比较,就可以较轻松地画出照片写生立方体,为以后实物写生作好准备。

第6课《快乐小屋 》教学设计1 篇6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课题:快乐小屋 课时:2课时 课型:制作 年级:三年级

教材:书画版美术教材 三年级第一学期

------教材分析:

《快乐小屋》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可爱的家》中的第一课。《快乐小屋》是综合性较强的一课,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究、游戏,创作,最终来完成教学任务。教材的设置,让学生在制作中感受到家的快乐、温暖与和谐的情感,教材更是强调了对小屋外型、内饰的想象与设计。根据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我将《快乐小屋》安排成《我设计的小屋》《快乐的家》两课时,《我设计的小屋》是《快乐小屋》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可爱的家》的第一课《快乐小屋》第一课时。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在第二册中《我的小汽车》(把生活中事物变成各种小汽车)和《流动的旅馆》(在车上画上各种房间)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因此,在本课中可以通过复习回忆的方法引导学生画出“快乐小屋”。本课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掌握绘画方法。

教学目标(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知道房屋外形的基本结构由屋顶、墙体、门窗等部分构成。了解各种常见类型的小屋,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形组合设计一幢小屋。

过程与方法:欣赏各种类型的小屋照片,了解房屋的结构,学习把纸对折站立后,用常见物形,通过添加门窗、重叠组合、想象添加设计一幢小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制小屋的过程中体会屋子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家带来的快乐、温馨与和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房屋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难点:用基本型叠加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1.课件出示文字“小屋”

提问:看到“小屋”这两个字,你脑袋里会出现什么呢? 学生说说记忆中小屋的影像。(课件欣赏各种材质的小屋外形)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设计漂亮的小屋。(课件出示课题:《快乐小屋》)

二、新授 活动一

1.分析小屋的结构

提问:你能说说小屋有哪几部分组成吗?(屋顶、墙体、门窗等)(课件展示分析组成部分)2. 构思小屋外形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形状可以作为小屋的外形呢?(学生回答)(2)(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组合)

(3)学生分组讨论:每个种类分别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小屋的外形,选一个说说如何进行设计

活动二

1.设计方法指导

(1)提问:怎样让平面的纸站起来?

学生回答:可以对折(2)复习旧知并示范:

出示一张纸,对折一下打开,开口向下,可以在桌面上站起来。学生尝试将纸对折,在桌面上站立。提问:如何将站立的纸变成站立的房子? 总结:运用基本型的叠加

(3)讨论小屋的制作

(课件出示南瓜图片)

提问1:请学生说一说可以将南瓜的哪部分作小屋的屋顶,哪部分作为小屋的墙体

总结:南瓜的瓜蒂和叶子可以作为小屋的屋顶,南瓜瓜身可以作为小屋的墙体。

提问2:绘画南瓜小屋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1.开口向下 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2.上下要撑满,折痕处不能剪断,小屋最下面这条边要平。(4)范作欣赏南瓜小屋步骤图演示 A.先画外形 B.再画门窗 C.剪出外形 D.上色 E.打开门窗(5)小结小屋设计要点

(课件出示:添加门窗、重叠组合、想象添加)

作业要求:制作完成能站立的小屋

构图饱满、撑满画面、门窗做工细致、色彩鲜艳

学生尝试设计、制作出一个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快乐的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小屋内添画场景或故事。

过程与方法:欣赏小屋内的场景照片,说说家里快乐的故事;尝试设计小屋室内的装饰,绘画家里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制小屋内部的同时感受家带来的快乐、温馨与和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房屋内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难点:表现房屋内部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节课已经完成的小屋。

提问:打开小屋后里面可以添加些什么呢?

总结:可以画画室内的装饰和我们在家里快乐生活的场景。2.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快乐的家》)

二、新授

1.欣赏小屋室内装饰的图片。

(媒体出示卧室、厨房、浴室、阳台、书房等等场景)书画版

三年级第一学期

《快乐小屋》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石旭倩

2.探究如何安排室内布局

提问:如何在小屋内部合理安排房间布局?

总结:首先可以划分区域,分为上下两层,其次安排每层楼设计2-3个房间,最后规划每个房间的用途。3.范作欣赏——南瓜小屋内部设计步骤 方法1:

(课件出示绘画步骤)1)分楼层 2)分房间 3)添画细节 4)上色 方法2:

添画家里快乐故事的画面 1)欣赏温馨故事的画面 2)尝试绘画故事 3)上色

4.作业要求:添画小屋内部——快乐的家

室内设计布局合理,细节生动

小屋内故事温馨充满爱

三、教学评价:

结合两课时作业进行评价

1.创设情景:建立一个快乐小区,让学生们把作品放进展示区。2.学生参观,选出最漂亮、最别致、给人感觉最快乐的小屋。3.教师与学生表扬有新意的作品,总结特点。

评价要求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7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通知,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均成为全国110个一级学科之一。三个学科的相关专家一致认为“三个学科内涵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不能互为替代或是从属关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和角度进行研究……”[1]三个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中由于学科(专业)历史原因造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度交叉与重叠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理顺。在新的人居环境大学科大背景下,在自己所在学校、学科专业办学定位下,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积极、主动响应这种变化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需要思考、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2. 课程定位的思考

依据最新高校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在“培养规格”“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章节中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获取职业岗位所需的“风景园林/景观”方面知识与技能要求[2]。城乡规划专业不可能、也不需要利用几门课程就使规划专业学生获得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经过4年系统培养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笔者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在研究、修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确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定位为“做好配角,服务主角”,实现城市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中有限“风景园林/景观”方面课程作用的最大化;课程教学目标为“不求全,但求通”,要求规划专业学生掌握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综合使用园林植物与园林工程方面知识,初步具备某种或几种风景园林/景观项目的规划设计技能。

3. 先修课程的设置

“配角也是主角”。虽然确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在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的“配角地位、服务主角”定位,但在确保学生获取有限的“风景园林/景观”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却处于关键的“主角”地位;但是,只通过一门课程就实现这一目标显然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在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在保证专业培养方向、考虑总体学时、总体学分限制下,设置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为核心,以感性认识园林景观——理性认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为思路,将《中外古典园林概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概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3门课程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的先修课程,通过对这3门先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使学生能够通过较少课程、较少的学时,获得相对较全面,不盲目、不重复的知识。在先修课程开课的时序安排上,在兼顾与服从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其他城乡规划设计理论课与设计课的时序安排、平衡考虑专业学生不同学期的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根据根3门先修课程不同作用,采用由“理论——方法——设计”的逻辑,将课程开课时序安排如下:《中外古典园林概论》安排在第3学期,《植物景观设计概论》安排在第4学期,《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概论》安排在第5学期。先修课程的设置如表1所示。

4. 课程主体的建设

4.1 课程时序与内容设计

根据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定位,培养计划中共设置规划设计类专业课8门,如表2所示;如何寻找《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的开课时序与教学内容,成为实现“做好配角,服务主角”的课程定位的关键。依据其他城乡规划设计类主干课程确定的开课次序,分析这些规划设计课程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3门先修课程)包含或传授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支撑关系,得出《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两门课程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的交叉、融合性相对最强;由此确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的开课时间与授课内容,如表2所示。其中,开课时间位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承前启后”。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课程学时相应分成两部分)。“承前”:第一部分(48学时),衔接《居住区规划设计》课,课程设计任务为居住区景观设计。在每位同学完成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基础上,再次为“自己规划的家园”详细设计景观,实现居住区项目从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的“做通、做实、做细、做透”,实现对前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先导课程教授知识与方法的检验与综合应用。“启后”:第二部分(16学时),衔接《城市设计》课,针对《城市设计》课设计任务引入相应城市设计景观部分内容的专题研究,采用案例资料收集、分析、汇报的形式完成,服务下学期《城市设计》课,使规划学生能够将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做实、做细”,避免城市设计中景观设计内容的“蓝色水体+绿色草地+植物画圈”空洞的所谓景观设计。

4.2 教师配备与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组”的形式配备教师。由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一方面是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设计任务的延续,另一方面是对《城市设计》设计任务的前导。为了保证3门课程之间良好的配合与协调,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是课程建设实现的重要保证。在授课开始前,3门课程教师协商制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设计任务、教学过程与考核标准;在授课过程中,《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课老师将以辅导教师的形式适时地参与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方案、专题研究内容等进行指导。

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为使学生能够真正进行“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思路清晰、手法真实的“白箱式”景观设计。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学生按规定时间提交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一稿前,在完成通常的“案例收集、分析与借鉴”专题研究过程的基础上,针对性进行居住区户外空间使用、空间舒适小气候、景观雨水管理等专题研究;然后学生才能进入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一稿……以及成果图纸绘制阶段。针对课程教学内容第二部分的城市设计景观专题研究,学生要根据设计任务类型完成“案例收集——案例辨析——成果汇报”的研究过程。通过研究型教学方法的使用,最大化地避免学生简单、盲目、抄袭式的“万能设计”。

4.3 成绩评定与课程平台

采用“过程评价方法”进行课程成绩评定。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的第一部分设计作业成绩评定,改变通常的规划设计课作业评定只关注最终图纸成果的“唯形式、重表现”——图纸漂亮说了算的状况。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的全程参与完成情况都具有规定分值;同时,也关注景观最终方案的生成过程在图纸上清晰、良好的呈现,关注专题研究成果(户外空间使用、空间舒适小气候、景观雨水管理等)在居住区景观方案的中真实使用等。对于课程第二部专题研究作业的评定,同样关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避免“交个报告就给分,报告好就给高分”的情况。

课程设计任务突出真实性。充分利用我校城市规划学科的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研究中心、教师个人工作室或公司的这些平台,将实际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项目有选择地作为课程设计任务,以“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形式完成。保证课程设计任务的实战性,尽量从“书面”——“图面”的设计学习过程转变为“书面——项目基地——图面——工程场地”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对真实设计项目、真实(近真实)项目设计要求与实际运作过程体验,实现书上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真实面对与解决项目实际设计过程会遇到的问题,体验“图纸设计与实际设计”的差距。

5. 结语

新学科目录确认了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学科各自的“主体地位”,理顺与界定了两个学科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体系。城乡规划专业不是培养“风景园林/景观”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一定“风景园林/景观”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城乡规划设计、开发管理或后续城市研究人才。如何在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合理处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课程与城乡规划其他主体课程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既不“喧宾夺主”,又要“实现价值最大化”。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为核心(统筹安排其选修课程),“做好配角、服务主角”的课程定位,“不求全、但求通”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我校城市规划系在新学科背景下进行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均独立成为一级学科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与就业范围间的交叉将会进一步弱化。浙江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以“做好配角、服务主角”为课程定位,以“不求全、但求通”为课程教学目标,探索与实践在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下实现具有一定“风景园林/景观”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城乡规划设计、开发管理或后续城市研究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培养目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武英.三大学科专指委首度联席会召开: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将同为一级学科[J].建筑时报,2010(9):1-2.

教案设计 邓稼先第1课 篇8

杨振宁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学习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9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二月革命;掌握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导言中的两个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围绕“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等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及对俄国和世界的影响,了解列宁在十月革命过程中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难点: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列宁照片,指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伟大革命导师,他是谁呢?(生答:列宁)。对,这是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的真实情形,就是他,成功地引导俄国度过了战争和经济危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革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俄国十月革命。讲授新课: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发生的。那么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呢?

材料 1:1914年-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为了应付战争开支,沙皇政府大借外债,仅在军需订货方面,就欠英、法、美三国债务达到77.69 亿卢布。1916年,许多城市发生饥荒,工人运动急剧高涨,罢工有1500起。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说明:“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加剧了本来就很尖锐的社会矛盾。直接引发了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面: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教师提问: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继续看课文第2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生答:没有达到。

师问:那么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采取了哪些政策呢?

生答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工农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所以真正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没有实现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展示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师问: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什么? 生答:列宁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

师总结:显然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正是列宁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那么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参加者是谁呢?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出示《俄国比得格勒

十月武装起义》图。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课本。时间:1917年11月 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

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结果:取得了胜利。

由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及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2 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速燃遍俄国各地,到1918年2月,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4.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出现时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遇到了挫折。一切帝国主义国家都极端仇视、害怕苏维埃政权。他们千方百计欲置其于死地,而国内被推翻的反动阶级也不甘心失败,他们妄图在国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推翻苏维埃政权,恢复他们所失去的一切。那么此时的政府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强调: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归纳;指出:1918——1920年是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斗争极为艰苦,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发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实行了特殊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迁都莫斯科(2)经济上: ①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②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外交上:同德奥谈判议和,苏俄退出了战争。领导者不同 采取的措施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资产阶级 反动、反人民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符合人民利益 广大工农群众

思考1:从这种比较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让学生思考回答。(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思考2:试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灵活运用。故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中也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5.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板书)让学生齐声朗诵课文最后一段。

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因此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谁呢?(对,李大钊。)和学生一起回忆五四运 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可见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人类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

三、总结全文

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并存的局面,但政权却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政权所掌握。在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17年11月为什么是十月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

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引导学生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强调两个 “第一个”,指出十月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开辟了 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老师小结:

我的家乡 篇10

村子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静静地流着, 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透明丝带。在阳光的照耀下, 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 也映出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 可以来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 这里绿草茵茵, 野花也都盛开了。微风吹来, 远处飘来一阵阵青草香。

走过弯弯小桥, 你会看到另一个世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天, 稻田里秧苗迎风起舞。每到秋天, 一望无际的稻海便会展现在你的眼前。走过稻田, 便是一片片的果树林, 果实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枝头, 一阵阵果香会让你不愿离开。

再往前, 便是一片崇山峻岭的景象, 显得十分壮观, 又是那么神秘。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11

(2019 —

0 2020 学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 “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与后面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完整系统的“信息技术介绍”模块。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时,教材建议了一个学生讨论活动,该活动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他们更为清晰地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信息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

【教学方法和手段】

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同时初步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

【教学过程】

一、规范上课要求

师:不用说,同学们来到新的机房来学习新的课程,心情一定很激动、兴奋吧!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讲上课的一些要求,我们该怎么上信息技术课呢?

(展示并提醒学生上课应注意的一些方面,将上课要求打印出来贴在机房醒目的地方)

二、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1.引入──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在说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展示教材光盘中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大量的信息。走在街上,你会看到五颜六色的广告牌;翻开报纸,你会读到千奇百怪的新闻;走进课堂,老师会向我们传授很多很多的知识。信息就是消息、情报、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无处不在,信息无处不有。

2.了解信息技术

师:信息技术就是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时所使用的技术(工具)的总称。

三、了解信息传递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讲解信息传递的实例

师:刚刚上课铃一响,大家就知道要上课了!人行道上的红灯一亮,我们就知道不能过马路了!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在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家能不能说说看,有哪些事物在给我们传递着信息呢?我们平时可以从哪获得新知识呢?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奖励,并作小结)

2.拓展了解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结合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学生简单介绍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

四、了解信息获取和存储技术

1.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存储的重要性

师:刚刚老师用电脑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图片,如果老师现在把电脑关了,这些图片我们还能再看一遍吗?

(请学生回答,通过操作验证学生答案,引导学生思考)

2.了解信息获取和存储的技术手段

师: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电脑也可以保存信息,而且还不会忘记信息。如果你生日那天,邀请了很多朋友来参加你的生日庆祝会,那么有什么办法帮助你永远记住这样快乐的一天呢?

(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奖励,并结合多媒体演示文稿小结)

3.体验多媒体信息的获取途径

(出示数码相机,并结合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数码照相机。)

师:今天是新学期里这门课程的 学们的表现拍下来!

(拍摄同时讲解操作过程)

请个别学生拍摄一些照片,在学生拍摄之前引导他们说出为什么要拍摄这些照片。

师:刚刚老师和同学们拍摄的照片都保存在这个数码相机里,除了用数码相机看这些照片,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照片传送并且保存到电脑上

(演示从计算机上看照片的效果)

五、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1.制作明信片,引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

师:电脑像人的大脑一样,不仅可以存储信息,而且还可以对信息进行计算,所以人们又把电脑叫做计算机。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刚才拍下的照片做成明信片。

(选择一张学生最多的照片,打开 powerpoint 插入照片并添加文字和声音)

2.拓展学习计算机的其他应用

师:计算机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信息处理的工具,除了制作明信片、贺卡,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想看,计算机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

【课堂小结】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一些传递、获取和存储信息的方式,知道了计算机是最重要的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它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帮助我们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下节课就让我们认识计算机,与计算机一起交朋友!

补充资料

通信技术的发展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军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现代,人们充分利用电话、电报、广播、电视、传真、通信卫星、电子计算机等选进技术传递信息。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可以很快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并把本地的情况及时传送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传递的信息又多、又快、又准。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12

执教:黄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

(4)、使学生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电子计算机与国际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对电子计算机探索能力。

【法制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有真伪,要学会鉴别;不得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如果随意发送淫秽、侮辱、恐吓他人的信息,或造谣、谎报险情、疫情等,都会受到法律制裁。【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信息技术的作用和计算机的发展 难点:信息概念的本质特征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题提问学生:“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门课叫什么?”学生回答:“电脑课”、“计算机课”,少数同学能够说出“信息技术课”。“身边的信息”(标题)教师设疑: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改为信息技术课,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引入新课。

2、讲解新课

信息的概念提问:你从网页中的图片和视频中,能了解什么东西?(网页有几幅从报纸中扫描得到新闻照片和一段录像。如农民喜获冬瓜丰收的照片,三峡第二发电组顺利启动的新闻录像)。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图片和录像。进行讨论,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回答出不同的答案。出示照片相应的说明文字,大家看了这些文字,是不是对照片的内容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进行讨论

归纳:刚才大家从图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提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指的是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它涉及人类所有的活动。

提问:你们在生活周围中曾获得过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从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回答。

此时可渗透法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归纳: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就生活信息的海洋之中,无时无刻地在接受信息,但有些信息对我们来讲是有用的,有些是无用的,要学会怎样去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讨论活动 完成下面的题目:(2选1)

(1)、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学生在论坛里相应话题下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电脑市场、电脑书籍、电脑专家、教师、朋友、互联网等等。

(2)、假如现在是2008年,你准备去北京观看奥运会,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

回答有报纸、旅游社、地图、互联网、朋友、电视台、打电话了解等等。

信息技术的概念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提出问题:怎样更好地去获取和利用有用的信息?。

登录气象台网站,说明气象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利用过程,引入信息技术概念浏览教师提供的有关气象预报知识的网页。获取、加工、存储、传输、表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被称为信息技术。

简单介绍计算机发展主要经历的4个阶段。1.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2.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年)3.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4.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

1、对立信息意识:21世纪是信息时代,只有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学会辨别和利用信息,才不会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2、培养信息道德:在使用计算机时,应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思考与练习】

信息与信息技术和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下节课上交自己的作业。【课堂小结】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的“注意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想想这些言行反映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写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了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读与写联系紧密。“习作内容”有两项,第一项是提供了一段话,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填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这项习作训练是第二项“独立作文,在文中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过渡。第二项训练写“我熟悉的人”是这次习作训练的主要内容。

“习作提示”的主要意思是要注意写人的语言、行动和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要有所选择,不能什么话、什么行动都写。否则所写的语言和行动是毫无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通过写人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某一方面特点的方法。

2懂得人的语言和行动跟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初步学人根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春的语言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记叙一件事的过程中,注意“写出人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选准一件事,比较准确地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四、教学准备

有意识地观察一个人,注意他说话做事的特点细心体会他的品质特点,想想哪件事最能反映他的品质特点。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2懂得人的语言、行动与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

3完成“习作内容”第一项,填写人的语言和行动。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读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关健词是什么?

哪些人称得人是自己熟悉的人?

为什么要强调写我熟悉的人呢?(因为只有自己熟悉人,才能了解他的特点,写好他的特点,写好他的语言和行动。)怎样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2复习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1)出示三篇课文的提纲,讨论这三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通过人物的言行,体现人物的品质特点。不同:《忆铁人》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写清一件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我是你的儿子”》和《“私熟先生”》都是直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2)读读《忆铁人》课后习题2中的句子,说说体现了铁人怎样的品质特点。3阅读课文,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和内容。(1)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注意什么?(3)完成“习作内容”第一项练习。

①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空白处填上表示赵书杰语言和行动的句子

②评议:所填的句子,想像是否合理?语言和行动能否体现赵书杰的特点? ③学生修改自己所填的内容。④连起来读这段话。

第1课《我的家乡》教学设计 篇14

言字旁

矢字旁

西城示范小学

陈金玲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掌握言字旁、矢字旁的特点及书写方法。

三、掌握含有言字旁,矢字旁的字的书写要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言字旁、矢字旁的书写方法。难点:掌握含有言字旁,矢字旁的字的书写要领。

教学准备:

写字用具、米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了解言字旁、矢字旁的特点及书写方法

学生自读课本内容,学习认识言字旁、矢字旁的特点及书写方法

言字旁书写时,笔画之间要留有空当,否则会显得局促,挑要短促有力。矢字旁书写时,两撇竖起,这是将矢字旁写得窄长的关键。上横左尖,下横伸右缩。

二、学习含有言字旁、矢字旁的字——“译”“试”“知”“短”的写法

1、学生观察“译”“试”“知”“短”的结构特点特点

2、逐一提示各字的写法,师同步范写,生书空。

“译”字的写法:言字旁占整个字形的三分之一,横折提的折处与上点的重心对正,横着提的横左伸,呈左低右高状;右边上部的“又”收撇放捺;下部首横短,下横稍长;竖画为悬针,起笔处对准上部撇与捺的交叉点。

“试”字的写法:言字旁占整个字形的三分之一,横折提的折处与上点的重心对正,横着提的横左伸,呈左低右高状;“式 ”的横短,起笔处对准横着提的的折处;“工”的横、提间距均匀;斜钩为主笔要长,从短横的靠右处穿过;点在短横的右上处书写。

“知”字的写法:矢字旁窄长,上横为左尖横,在上撇的中部起笔,下横左伸右缩,点稍靠上书写;右部“口”稍方靠下,左竖的起笔在矢字旁下横的收笔处,“口”上开下合。

“短”字的写法:矢字旁窄长,上横为左尖横,在上撇的中部起笔,下横左伸右缩,点稍靠上书写;右部“豆”稍靠下。首笔为左尖横,与矢字旁的第一横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口”要稍扁,下两点呼应,横末稍长,起笔不可超过矢字旁点的收笔处。

3、学生练写,每字三个。师巡视指导。

上一篇:三严三实试题答案(15套)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