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精选1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品读文本,能抓住关键动词体会槐乡孩子的热情好客和快乐开朗。
3.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并受到美的熏陶。
一、复习导入赏槐花: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第21课-----“槐乡五月”。
我们一起读课题。
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槐乡是指长着许多槐树的地方。现在,是四月份,走过了人间四月天,便迎来繁华似锦的五月。五月的槐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告诉我吗?
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槐花怎么样?
4.是啊,槐花很多很白很美,还很香:
这香味啊在文中想藏也藏不住呢?
你们看!
(1)出示:香清香浓香醇香香喷喷香海香气扑鼻
请这一排开火车读。
(2)能把它们送进句子中吗?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采走了(香)的粉,小朋友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
二、乐在其中醉槐花:
过渡: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河水香了,泥土香了,小蜜蜂变香了,连洋槐枝头飞过的小鸟是香的,洋槐树下跑过的孩子也是------香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作者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出示)
板书:孩子
槐乡的孩子们会干什么呢?请大家又轻又快地打开课本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用波浪画出来并读给同桌听。
(一)大家读得很投入,谁来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1.“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1)请用铅笔圈出表示动作的词。板书:卧
(2)你还觉得那个字或词用得特别好?
“傻乎乎”是真的傻吗?
(3)通常人们喝酒才会醉,诗人李白好酒“斗酒百篇”,所以被称为“诗仙”。
文中的小朋友居然被香气熏醉了,可见槐花有多香,把小朋友都变成小“醉仙”了。
卧在槐树下的小醉仙,怎么还不回家呀?
读出你的沉醉吧。
小朋友,天都快黑了,怎么还不回家去呢?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小朋友,快醒醒,槐花瓣都落在你脸上了,你刚刚做了个什么好梦呀?
读出你梦一样的感受!
看来我们都被槐花的香熏醉了,把你的醉读出来吧!
2.出示:
“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1)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一段。
你有什么感受?
(2)这段文字到底有什么奥妙,让我们这么想吃?
请你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点击变红:蒸,浇,撒,拌。
做一做这几个动作吧。
点击变蓝:麻油、蒜泥、陈醋、炒芝麻、槐花蜜
有了这些佐料,槐花饭别提多香了。
你看,准确的动词描写和细致形象的名词,真是能让我们垂涎欲滴。
(3)看,这就是香喷喷的槐花饭。
出示:槐花饭图片。
你想吃吗?
读一读,你会感觉你真的吃到了!
把你垂涎欲滴的感觉读出来吧!
我们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看,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蜂蜜美食,五月,还还可谓是“舌尖上的槐乡”啊!
3.槐乡的孩子还真是好客。
出示:“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指名读。
如果我是这位小朋友,我一定很舍不得走。因为做一个槐乡孩子一定有无穷的乐趣。
板书:乐趣
4.(1)“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
指名读。
这一句话中,有哪几个动词?请用铅笔圈出来。
这几个动词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板书:飘
小姑娘为什么能“飘”呢?
采访:小姑娘,你的衣襟上还别着槐花,你想飘到哪里去呀?
带着你的美好梦想读!
发辫上戴着槐花的小姑娘,你头发都有香味了,你想飘到哪里去干什么呢?
小姑娘们,一起来飘一飘吧。
男孩子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仿佛看到了什么?
(2)“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指名读。
这里有哪几个动词?请用铅笔圈出来。
点击变红:装,拿,塞。
能学一学他们的样子吗?
你觉得他哪个动作表演得最传神?
板书:塞
平常我们吃饭会不会这样塞?
采访一下小小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大把大把地塞呢?
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动作吧!
你快乐吗?
读出你的快乐!
你开心吗?
读出你的开心!
看看你们,可真是快乐如神仙啊!
男孩子们,把你们的乐读出来吧!女孩子们闭上眼睛,你能仿佛看到什么?
(3)槐乡孩子的快乐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快乐地分享吧。
出示第三小节。
请一个女孩子读小姑娘这一句,一个男孩子读小小子这一句。第一句老师读,好吗?
你发现到投影上这段文字,和书上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呀,这是老师故意改的,洋槐开花了,大家多欢喜呀!
请一个同学读第一句,注意是感叹号哦!
所有女孩子读小姑娘这一句,所有女孩子读小小子这一句。
(配乐)师生共读。
尝试背诵:
这么多喜欢的句子,你能试着背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吗?
小结:槐花是槐乡孩子最好的伙伴,有槐花的地方就有孩子,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槐花!
所以,(出示,齐读)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意犹未尽话槐乡
1.从那些精准的动词,我们感受到槐乡孩子的无穷乐趣。学到这里,我们也像误入槐乡的小朋友一样,真不想离开呀。
其实,我们这里的槐花也很常见,我们也算得上是槐乡的孩子。作为槐乡孩子,或者来槐乡作客的孩子。你最想干些什么呢?
出示:五月,洋槐开花了!我真想
。
提示:注意用上合适的动词哦!
(1)生写。
(2)指名说。
2.五月很快过去,转眼间八月来到。槐花谢了,槐树上结满沉甸甸的槐米,这时候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出示《槐乡的孩子》片段
师范读。
大家是不是很感兴趣呢,那就课后找来原文读一读吧。
下课。
板书:
槐乡五月
卧
孩子飘乐趣
塞
1.学会本课生字“玉”、“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知道鸟岛的特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玉”、“密”的写法。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鸟岛的热闹。
教学难点:
体会正是因为人类能与鸟和平共处,才使小小的鸟岛闻名中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验
(一)检查生字词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鸟岛。今天我们继续游览鸟岛,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2.多媒体出示词语,开火车读,相机正音。
3.指名读,相机正音评价,并给多音字组词。
4.齐读词语。
(二)回顾第一小节内容
师:小朋友们词语读得真棒!上节课我们不光学习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鸟岛吗?
生:喜欢!
师:这神奇美丽的地方在哪儿呢?谁来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湖()有一个叫“()”的小岛,那就是()的()鸟岛。
师:填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填一填吧!
(齐读第一小节)
二、视频导入,整体感知
师: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多媒体播放青海湖鸟岛视频)
师:说说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只看了一遍就看出了这么多,你们真了不起!那课文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2、3两小节,注意读书的姿势。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感悟,突破重点
(一)精读第二小节
1.多媒体出示第二小节
师:现在正值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去鸟岛能看到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并评价)
2.师:老师这里有三个句子,谁来读读看?(多媒体出示)
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鸟儿就从远方飞来。
一群一群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师:你们觉得哪一句用来形容鸟岛最合适?为什么?(生交流答案)
师:老师还有疑问,第二句说“一群鸟儿”不是也表示鸟儿很多吗?(生回答,师指导朗读,读出鸟儿的多)
师:这里的“陆续”能不能去掉啊?(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小结:“陆续”就是一群鸟儿飞来,过段时间又有一群鸟儿飞来,一个接一个,一群接一群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文中再来读一读吧!(指导读第二小节)
师:谁来读好这一小节的第一句?(指名2人读)
师:看来鸟岛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吸引了这么多的鸟儿来这里——我们来看看吧!(多媒体出示:鸟儿筑巢的图片)
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鸟岛就变得生机勃勃。让我们做一次回家的鸟儿,捧起书,开开心心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吧!(齐读第二小节)
(二)精读第三小节
过渡:春天大批的鸟儿来到岛上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到了六月岛上会是什么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谁来读?
(多媒体出示第三小节,指名读)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鸟儿。
师:恩,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到了岛上,猜猜看,都有哪些鸟儿?
生:喜鹊、麻雀(留鸟)、燕子、大雁、丹顶鹤(查查候鸟的资料)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鸟岛上啊,栖息着十几种活泼可爱的鸟类呢,来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鸬鹚、鱼欧等鸟的图片)
师:这些鸟儿种类繁多,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就叫做——各种各样。岛上的鸟儿共有十万多只呢!春天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都赶到这里来相聚,真不愧为“鸟的世界”!谁能通过朗读把这鸟的世界带到大家面前的?(指名读并评价)
师:除了各种各样的鸟儿,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密密麻麻的鸟窝。
师:书上怎么说?
生: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多媒体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师:恩,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读出了它们的意思。谁还能像他这样读一读的?
师:我似乎有种密不透风的感觉。鸟窝真多呀!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3:我还看到了鸟蛋。
(多媒体出示: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师:鸟蛋怎麽样?
生:很多,而且有玉白色的、青绿色的。
(多媒体出示:鸟蛋的图片)
师:鸟蛋不仅多,颜色还很美呢!有的像玉一样白,有的青中带绿,十分漂亮!再看这个窝里还有一只刚刚从蛋壳里孵化出来的雏鸟呢,多有趣啊!这么多漂亮有趣的鸟蛋,谁来读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鸟蛋的多)
师:这一段没有一个“多”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感受到了一个鸟的世界。六月的鸟岛真是热闹非凡!谁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来?
(指名读第三小节)
(三)精读第四段
过渡:鸟岛真热闹呀!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到处是鸟蛋,小朋友们,如果此时你就在鸟岛,你会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来看看游客们都是怎么做的吧!谁来读读这一小节?(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指名1人读)
师:从“伸手”和“随处”这两个词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伸手”:鸟很容易捉了,说明——鸟多。“随处”:鸟蛋太容易拾了,说明——鸟蛋多。
师:可是——(引读:却没有人去碰一下)
师:因为——(引读: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师:对呀,鸟是人类的朋友,从游人的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游客不光喜欢鸟,而且爱护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一读第四小节!(齐读第四小节)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句子:谁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句子: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指名读)
师: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原因是——
师:老师想把原因放在句子的前面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出示: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师:小朋友们看,这两句话虽然顺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用到这种带有原因和结果的句子。比如说:周老师刚才表扬了大家,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因为大家书读得很棒,所以——”
生:周老师表扬了大家。
师:谁来学着说一句?
生1:我们没有做早操,因为今天下雨了。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没有做早操。”
生2: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帮助了别人。
师: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所以今天我很开心。”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正是因为人们的爱鸟护鸟,所以这鸟岛成了鸟儿的世界,鸟儿的乐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鸟岛,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密密麻麻的鸟窝,五光十色的鸟蛋吧!捧起书,用朗读再现这壮观和谐的奇景吧!鸟岛,预备读!(齐读课文)
四、练写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玉、密
1.指名认读。
2.讲解“玉”。要点提醒:最下面一横要写得长一点,不能漏了一点,竖要竖在竖中线上。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玉“
3.讲解“密”。提醒注意点:笔画比较多,在书写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一些,“必”的这一撇要长一点儿。
4.师范写,生描红。
五、总结全文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
(2)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2、指导。
(1)、启发谈话: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2)指名说。
(3)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教师总结。
(5)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下需要写请假条。
3、练习
(1)、创设情景,请学生练写。(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每个小组的代表在班上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评议)
二、总结
作业设计::
练写一份请假条。
板书设计:请假条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受“爱”的内涵
孩子们,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的《感恩演讲会》上,你们一声声深情地呼喊,老师真的特别感动。我想,同学们已经明白了“爱”的真正含义。请你说说,你认为爱是什么?(爱是帮爸爸端来一盆洗脚水,爱是帮妈妈刷刷碗,爱是……)
二、品读茉莉花
过渡:师:是啊,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大到可以付出整个生命,小到一个小小的眼神。但是,文中的母亲却说:“爱如茉莉”(师适时板书)文中的爱指的是谁和谁的爱呢?母亲说爱如茉莉,茉莉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文本品味一番茉莉般的爱。
(一)、出示活动目标:
1、品读茉莉花:快速默读课文,把文中所有描写茉莉花特点的词做个记号,然后好好地读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感受茉莉花的魅力。
2、找出词语后,小组内先交流,初步理解茉莉花的特点。
(二)、交流汇报:
1、平淡无奇:指导生理解“平淡无奇”(师相机出示茉莉花图片)。师:茉莉花的花朵不大,而且颜色单一,都是白色的,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牡丹的富贵,很不起眼,的确--平淡无奇。
2、清香、幽香:茉莉花的香味持久。
洁白纯净:颜色很美,不掺杂任何物质,很纯洁。
师:茉莉花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那么,噢莉花和文中爸爸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读爸爸妈妈之间的爱。
三、抓住细节,感悟爸爸妈妈的爱
(一)、出示活动目标:
1、请同学们细读6--17小结,画出写爸爸妈妈相互关爱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旁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先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然后小组推荐人员汇报。
3、温馨小提示:不同的内心感受才能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哦!
(二)、汇报交流:
1、师相机投影: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2、师质疑:从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妈妈很爱爸爸?引导生找出关键词:买、吃完,抓住关键词体会妈妈对爸爸的爱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细节。此时,你认为爱是什么?出示填空:爱是________________。
3、师相机投影: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1)从哪些小细节能看出爸爸很爱妈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没有、也没有、直奔、每天等,适时出示填空: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感情地朗读出爸爸妈妈之间这种平淡无奇的爱。(爸爸妈妈互相关爱,他们的爱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小细节,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甜言蜜语,一个小小的牵挂,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的确就像平淡无奇的茉莉那样,却感人至深,正如妈妈所说--爱如茉莉!你能把爸爸妈妈之间这种纯洁的、平淡无奇的爱读出来吗?
4、我们来看一幅温馨的画面:出示课本插图: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最想说些什么?
师投影出示: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1)、你认为哪些词最能表现出爸爸对妈妈的关爱,并建议老师写在黑板上,把你建议的词语圈出来。(如果有难度,可以和同位或小组合作)
(2)抓住关键词:坐、紧握、伏。理解“坐着睡觉”:见过坐着睡觉的人吗?能睡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有一种理解课文的方法叫联系上下文,你也用这种方式找一找,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爸爸没有睡好?)学生可以找到以下词语:布满血丝、打着哈欠、睡眼朦胧……师质疑:明明有床爸爸为什么不睡床上呢?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爸爸对妈妈的爱就在这字里行间,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朗读这一温馨的画面(指导朗读)此时,你认为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为了照顾妈妈一夜没有睡好,妈妈睡好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按照刚才的方法找找有关语句。(1、妈妈躺在病床上,最骄傲挂着恬静的微笑;2、我一转身触到了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3、你爸爸伏在床上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师适时理解“眸子”(眼珠、瞳仁、瞳人)
6、师:是啊,爸爸妈妈的爱不图任何回报,他们之间的爱是纯净的、纯洁的,就像洁白纯净的茉莉花,所以说“爱如茉莉”,此时你认为: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到这里,你被爸爸妈妈的爱感动了吗?其实,他们的爱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初升的阳光,他从外面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师质疑:平时我们都说阳光“照”的进来或阳光“射”了进来,这里为什么用“探”呢?(引导学生理解用“探”的原因:把阳光当成人来写,阳光也被爸爸妈妈的爱感动了,更深刻的写出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感人至深!)
7、不仅如此,此刻,茉莉花的清香也更加浓郁了: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清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理解“袅袅”在这里指什么?(茉莉花的香气四处扩散)质疑:幽香是气味,只能钻进鼻子里,怎能钻进心里呢?在这里仅仅指花香吗?(指爸爸妈妈之间平淡无奇却感人至深的爱感动了我们,打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再充满深情地朗读这平淡无奇却又感人至深的爱情吧!
四、情感升华,朗读诗歌:
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是通过一件件普普通通的事,一个个小小的动作展现出来的,在我们的心中,爱是……(师相机出示诗歌《爱是什么?》)
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爱,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雨露,爱,让我们的生活温馨无限。生活需要爱,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让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做一个拥有爱心的人!
五、拓展写作:
对爱,每个有心的人都有自己的体会。《爱如茉莉》平淡而又充满温馨,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感受到家人、老师、同学这种茉莉般的关爱。请你选择一件事具体地写下来,让这些平平淡淡而又丰富多彩的爱化作一首首小诗、一篇篇美文。
附板书:17、《爱如茉莉》
茉莉爸妈的爱
平淡无奇买、吃完
清香没有吃、没听、直奔
洁白纯净坐、紧握、伏
缕缕幽香怕、没敢动
千克和克
第2课时
认识克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设2分钟)1.猜一猜:一包膨化食品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先称一称,再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2.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自学例2。
(预设20分钟)(一)、认识克
1.自学书本第31页称黄豆以上的部分,试着说说不同面值的硬币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①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做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会用什么工具?
③2分硬币重多少克?1角硬币呢?1元硬币呢?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
3.全班交流
如遇有争议的,适当点拨。
导学要点:
1、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写作g。(板书克
g)
2、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会用小型电子称。
3、只有2分硬币大约重1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二)建立一克的概念
小组合作:用电子称称出10克黄豆。
①称一称:称出10克的黄豆
②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③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掂一掂:1克黄豆的重量。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感受几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
分别用手掂一掂。
点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大约重1克,我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再和同学交流。同学们能估一估这本数学书重多少克吗?动手称一称。
(四)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
明确题意,2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可以用1千克表示,也可以用1000克表示。所以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并掌握读法。
点拨:一包盐重500克,两包盐是多少克?我们称一称是多少千克呢?
(板书:1千克=1000克)指导读法。
三、分层练习。
(预设8分钟)(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进一步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净含量”。
指出: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最方便的就是直接看标注。
2.“想想做做”第2题
说说如何读出来的。
点拨:我们用克为单位的台秤,也能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你能看着图说说橘子和甜瓜各重多少克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1克重,比1克轻的物体有哪些?
指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二)比较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换算时怎么想的?
指出:说说千克与克之间是如何换算的。
2.“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合作称出5克盐,看看有多少。
专家建议:健康成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最好不要超过5克为宜,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3.“想想做做”第6题
观察图意进行解答,交流自己的方法。
点拨: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创编练习
1.填空
(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指出:要正确进行计算和换算。
2.判断
(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3)1千克棉花比
1000克铁轻.()
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一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内涵,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另一方面,在提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多样化的策略中,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一间接比较—面积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对学习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感悟面积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初步学会用重叠法、分割法、度量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拍手鼓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欢迎吗?怎么表示?(拍手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生活中,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面”(板书)这个字写在黑板上,这就是“黑板的表面”。
设计说明:“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由摸一摸学生熟知、容易理解的事物“手掌面”这一可感的活动入手,引发新知的生成,形象具体。
二、探索新知,表象认识面积
1.感知物体的面(摸一摸)
(1)上课用的课桌:摸课桌面,一起摸一摸。全部都摸到,怎么摸?
(2)上课用的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
(3)上课还带了什么?(笔袋)摸笔袋的表面(上下、前后、左右)。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认识了身边物体的表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呢!
设计说明:继续引导学生规范“摸”的动作,丰富物体表面的内涵:物体面有平面,也有曲面,让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表面”。充分的感知将成为学生认识面积概念内涵的支撑。
2.初步揭示面积概念(比一比)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面和黑板面同样是面,你们发现面有什么?(概括数学语言:黑板表面大,课桌面小,面有大小。揭示:在数学上,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么课桌面的大小我们可以说成什么?“黑板面比课桌面大”可以说成什么?
师: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谁的面积大?(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摸了笔袋的表面,里面装有文具,举起其中的橡皮。摸一摸橡皮的表面,比一比它们,谁的面积大?
(2)平面图形的面积。
画图形:拿好橡皮,把橡皮的一个面摁在纸上,沿着它的轮廓描出它的一个面。(练习纸第1题)
比图形:与同桌画出的一个面相比,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表示图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表示一下,讲评(涂一涂,涂满)。
表示“五角星”的面积:老师为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图形(练习纸第2题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扮它一下。
表示“E字形面积”(涂满,不留空隙)
设计说明: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列举和触摸活动,再次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个面的部分,及时从面的测量角度分析概括出“面有大小”,具体化描述“面积”的概念。由对具体物体面积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知迁移,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促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全面直观的理解。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再次聚焦面的大小,凸显面积概念的本质。
(3)巩固图形的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地图上各省份的面积比大小。
“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各区域所占土地面积比大小。
(4)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E字形面积”同学们都表示出来了。一个E字形多孤单呢,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好朋友,好不好?但是这个好朋友是有要求的: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练习纸第2题②)。学生动手画,互相交流比较。师选择3~4幅图形展示、讲评。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朋友,想看看吗?先画一条边线长。猜一猜,老师画什么图形?接着画(一端不封闭的),是你们原来想的吗?画出的这个图形符合要求吗?(面与线的区别)
最后画,看清楚,两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符合要求吗?
设计说明:认识面积时,学生已有“先入”概念周长,周长对学生认识面积有负面作用。同时,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是强刺激源,“面”是弱刺激源,聚焦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把握面积与边线长度非正相关。展示老师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的过程,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看围起来的“面”的大小,初步直观感悟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丰富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三、比较面积大小,积累面积度量经验
1.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卡片出示A:2.5cm×2.5cm的正方形,B:2.5cm×3cm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学生目测直观判断)
师:有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重叠法:注意二维方向的线重叠——长重叠、宽重叠)
2.分割法或度量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再给两个图形(出示:C:7cm×5cm的长方形,D:6cm×6cm的正方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练习纸上第3题)怎么比?(重叠起来比)画在纸上,行吗?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讨论)
方法1:量图形周长。
评价: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量边线长度能比出结果吗?
方法2:把两个图形画成小方格比,看哪一个多,那一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袋:相同的小长方形),动手试一试。汇报结果。
师: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除了用小长方形度量比较它们的面积,想想看,能不能换成其他图形呢?(用“小正方形”“小方格”)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试试看。
小结:无论怎么比,都是D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一比,有时我们可以借用同一个小图形去度量后再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图形的面积。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不带小方格的)四个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能直接比吗?怎么做就方便比较呢?(覆盖上方格纸)
现在有比较的办法吗?(数方格)
设计说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实质是为面积间接比较的标准统一作好方法上的铺垫。比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的过程,更是为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因此,把“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作为教学切入点,制造矛盾,问题驱动学生比较策略的探求从“外压”转化为“内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老师提供相应材料和适当的引导下,自然引出“度量”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深化运用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练习1: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描边、涂面(区别周长和面积)。
3.练习2:下面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如下图)
第1幅图只占了7格,第2幅图却有十几格,为什么第1幅的面积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了解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春笋节节向上、茁壮成长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悟”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和蓬勃向上的气势。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教师相机出示:笋的实物图)
2、这是竹笋,因为是在春天生长的,所以叫——春笋。(板书:春笋)
3、复习本课生字,并组词。(多媒体相机出示:我会认)
4、今天,我们就来和这可爱的小春笋交朋友,好吗?谁来读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一)、教学第一段
1、观看春笋破土而出的视频,并说一说,看完之后,春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齐读第一段
(1)“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中“唤醒”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出示)
(2)指名读:“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用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为什么用“冒”不用“长”呢? 句中“一个一个”说明什么?说明春笋很多,而且你追我赶地往上长。(教师相机出示)
3、指导朗读
(二)、教学第二段
1、谁来说一说春笋的样子和颜色?书上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指名回答。
2、小朋友,这些嫩生生的娃娃冲着你们咯咯地笑呢,你们喜欢它们吗?谁能用喜爱的语气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教师范读“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学生思考: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
(三)总结
读了课文,你觉得春笋怎么样?你想对春笋说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春笋长大后成了竹子。想一想,竹子有什么用呢?说给同组小朋友听。指名回答。
四、小练笔
1、组词。
中()皮()冲()破()
2、说话。
用“唤醒”说一句话。
五、布置作业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春笋
冒出来 再向上 掀翻 向上
冲破 向上
课文:
1、春笋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2、品味语言文字,学习欣赏作者的优美词句。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槐乡五月》,这篇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把我们都深深吸引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进作者用文字书写的美丽的槐乡,好吗?
二、出示重点句,质疑:
课文最后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用了两个是,以一种毋庸置疑的语气肯定;五月,属于飘香的槐花,属于槐乡的孩子。读了这句话,你有疑问吗?
怎么解决自己的疑问?
三、自由读第一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并说说最喜欢读的理由。
1、学生自由圈画读书。
2、讨论:作者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槐花盛开的情景,3、在这美妙的文字中,4、你最喜欢读哪一句?
(第二句: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形象地写出了槐花开得又多又白,美丽无比。
第三句:作者用比喻的方法又远及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槐花不同的形态美,第四句: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写出了花香引来小蜜蜂,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语言,猜猜,小蜜蜂在说什么?
第五句:劈啪啪猜猜,劈啪啪是什么声音?能想象省略号里省略的孩子的话语吗?
第六句: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写出了槐花的香气袭人。
第七句: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也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槐花香。)
说到槐花香,槐花饭好吃,第二小节作了更生动细致的描绘呢!走,我们去看蓝被香气熏醉的孩子!
四、精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一句。
2、多香的槐花,多可爱的孩子啊!槐花不光美、香,还能做好吃的槐花饭,哪位厨师来介绍一下槐花饭怎么做的?
3、真象个小厨师,说得我们口水都要流下了,等我们这的槐花开了,你一定要做给我们吃哦!
4、第二小节除了写槐花香醉人,槐花饭馋人,还写了什么?
用下列句式说话:槐乡的孩子真啊,你一走进槐乡,他们准会;你离开槐香,他们还会。
四、五月,槐花开了,对槐乡的孩子来说,槐花带给他们的远远不止是绝美的风景,甜甜的槐花蜜,美味的槐花饭,更是无穷的乐趣。
1、女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姑娘一样,用槐花装扮自己,变得更美(引读第二句)
2、男同学们,让我们象槐乡的小小子,到槐树下大饱口福。(引读第三句)
3、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作者说五月属于飘香的槐花,属于槐乡的孩子了吧。
(因为,五月,槐花漫山遍野,美丽无比,香飘万里;因为槐花盛开的季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他们打槐花,吃槐花饭,尝槐花蜜,用槐花打扮自己
4、槐花,还可制药,有止血利尿的功效呢。
5、槐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我国很多地方因为有美丽的槐花,成为闻名于世的风景区呢。(看资料)
6、槐花多,自然槐乡的孩子也多啊,他们走出槐乡,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依然无法忘记记忆中开得最灿烂的槐花,他们用各种文字,用音乐写下他们的怀念,让我们来读读吧。
六、这节课我们马上就要结束了,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七、作业 :摘抄文中你最喜欢的三个句子,并加以评析。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槐花美 远看近看
槐香奇 清香 醇香 浓香 天然的享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1.懂得表示颜色的词语能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积累有关表示颜色的词语及其叠词形式,并能初步运用。
2.练写上下结构的钢笔字。
3.熟背八条成语和古诗《清明》。
4.能提出关于春游的建议,并作集体发言。感受春天的美好,陶冶审美情趣。感悟《清明》诗文的意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表示颜色的词语能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2.积累有关表示颜色的词语及其叠词形式并能初步运用。3.练写上下结构的钢笔字。4.感受春天的美好,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小黑板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自己读读题目的要求。
(2)和同桌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3)全班讨论。(一是把短文读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是找出短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2.指导。
(1)同学们自己认真读 读短文,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讨论,教师指点、评议。
3.练习。
(1)说句式:小蚂蚁用碧绿的叶子给小伙伴写信。
冬姑娘用雪白的雪花做信纸,给人们写信。
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 雪白 粉红 乌黑 蔚蓝
绿油油 白茫茫 黑乎乎 红彤彤
(2)填写表示色彩的词语。
()的迎春花,()的桃花,引来一群美丽的蝴蝶。小河河面映着()的天空,再加上岸边()的杨柳,真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3)自由读填写好的句子,个别读,评价(要把颜色读得突出一点)
集体读。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学生比较上下两行字,在字型上有什么异同。(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研究这些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发现这几个钢笔字在书写的时候的注意点:这几个字要写得上分下合但上面也不能分得太开。
3.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八条成语和古诗《清明》。2.把握规律,掌握成语及其意思,能理解古诗《清明》。3.感悟《清明》诗文的意趣。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习八条成语。
1. 熟记成语。出示 小黑板上的八个成语:有利可图 有机可乘 有根有底 有始有终 有口难言 有恃无恐 有求必应 有志竟成(这一部分的8个成语共分四组,在表述中每个成语的第一个字都有“有”字,前两组是“有…….有…….”“有…….可…….”的形式,读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的熟读和记忆。)
2.学生自由读八个成语。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2》教学设计
有始有终:有开始有结尾。指做事认真,能坚持到底。
有志竟成: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能成功。
4. 学生自由练读,5.同桌练习背诵,6.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背诵,二、学习古诗《清明》
1.谈话: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有一个节日——清明。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清明节人们一般会做些什么?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写清明节的古诗《清明》,出示古诗《清明》。
(1)学生自己试试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或问问同学。
(2)读诗的前两句:讨论:在清明节人们都要凭吊死去的亲人
诗人走在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的前两句,读出诗人伤感苦闷的心情。
(4)诗人想用酒来排解心中的忧愁,可是,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恰巧碰到一位放牛的小牧童,诗人会问他什么,他又会怎样回答?读诗的后两句,结合插图说一说。
(5)看到原出飘荡的杏花村酒家的招牌,诗人的心情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练习。
(1)学生自读、自背。(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春游的注意事项;能提出关于春游的建议,并作集体发言;向往美好的春光,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1.指名读题目要求,学生讨论题目要求,教师小结。
2.指导讨论。
(1)分组讨论题目中的三个问题:这次春游去哪?可以安排哪些活动?在春游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2)小组讨论,每个组员在小组内谈自己的建议。
(3)教师再次强调明确题目要求。
(4)小组内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3.交流。
(1)小组里选出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2)全班同学讨论、评议,对说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说的不好的同学给予纠正和指导。
(要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的建议准确明晰表达出来,又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活动方案,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春游中谦让,文明等。)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简单的估算,并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4.不同条件的组合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
1.理解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格式。
2.理解末尾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难点:
1.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从问题出发思考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从问题出发思考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学会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书写格式,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计算混合运算的两步式题。
2.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4.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2.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学难点:
1.探索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脱式运算的格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
2.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第五单元:年、月、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在合作交流、共享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识。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4.在观察年历的活动中,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创新的意识。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中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枳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枳,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面积的意义。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
1.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2.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通过操作,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操作中加深对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在操作中能学会正确地解答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经历,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含义。教学难点:
1.能运用生活经验和分数的知识。
2.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应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1.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和不同调查对象下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要统计的数据比较多时,可以先分组统计再汇总。
2.能从统计的角度找出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按不同标准和不同调查对象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用“学生自己的方式”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3.初步学习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教学难点:
1.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2.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十单元:期末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笔算、口算、乘法估算和验算等有进一步的认识,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3.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几何度量观念。
4.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加、减、乘、除,以及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正确率得到提高。
5.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会分组收集并汇总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将数据进行分类。
6.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7.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和整理知识、方法的过程,初步培养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估算。
2.千米和吨单位之间的换算,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分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难点: 1.乘法的估算。
苏教版三年级(下)习作7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写日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7的内容,教材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说明什么是日记;第二部分例文,是一位小学生的日记,写了自己捉鱼的事;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介绍了写日记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要求仿照例文写一篇日记。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次习作立足生活,借鉴例文,引导学生学习用日记的形式记下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收获、体会。教学目标:
1、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处。
2、根据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仿照例文选择一件有意思的事写成日记。
3、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初步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每次写作都会面临两个问题:写什么和怎样写。这次写日记的训练,是学生初次接触日记的格式,内容要真实、明白、通顺,需教会学生把握素材并写清楚。教学重点:
学习日记的格式,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并养成长期写日记的习惯。教学难点:
能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一件有意思的事。教学过程: 一. 图片揭题
1.读图,如果知道图片中表达的意思,请说一说。
2.想起美好的往事了吗?如果没有照片,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自己保存这些美好的记忆?
3.揭示课题。
板书:写日记
4.什么是日记?“日”就是“天”,“记”可以扩词记录,天天记录就是日记。所以日记一般不加标题,但需要在第一行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以及天气情况,然后再写正文。
5.打开课文纸,出示第一段,读懂了什么? 日记可以写事情,也可以写收获、体会。二. 指导“写什么”
1.一天中有哪些事发生在自己周围,或者自己在哪一方面有收获、体会? 出示幻灯片:你想记录什么?
2.为了打开学生记忆的阀门,给关键词:去乡下、洗袜子、好朋友、获奖„„ 你能接着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3.一天中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如果都记录下来,就成了流水账,选择什么样的事记录呢?
小结:印象深刻、有意义的事。4.出示一句话日记,读一读。
5.你会说一句话日记吗?以比赛形式分组说。
比赛规则:五分钟记时,分两大组轮流说一句话日记,说得多的组胜利,接不下去的组失败。
三.指导怎样写 1.怎么把一句话日记变长变具体? 2.出示例文,评析。
(1)读一读《习作7》的这篇日记,把你觉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
(2)学生自由读例文,标注后交流。(3)指生交流。
我的动作:“逼,舀,抓”。
我的神态:“水溅了我一头一脸,哭笑不得”。我的心理:“这下你可跑不掉啦!” 鱼的动作:“一挺身,滑到”。3.你会把你的事写明白吗?
出示小短文《放风筝》,以问题引导学生扩写。四. 提要求,布置写作任务。1.整理写作思路。
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可以怎样写。2.布置写作任务。
【《槐乡五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槐乡五月教案设计11-06
槐乡五月教学设计12-07
《槐乡五月》的教学设计12-04
小学三年级语文《槐乡五月》优选教案11-11
《槐乡的孩子》的教学片断及反思07-14
五月的田野教学课件11-09
幼儿园五月份大二班教学总结11-11
主管五月总结09-06
五月雪美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