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桂花雨》基础知识点(精选10篇)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可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用激情导读的方式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获得深切的体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先让学生读文寻找:书上哪一句话写了“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请画下来。学生画完后我指名让学生读出句子,然后问: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作者非常想摇桂花呢?学生很快找到“缠”字,但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追问孩子为什么,而是接着陈述:是啊,我摇桂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啊,可妈妈却说(引学生读妈妈的话):“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当学生读完妈妈的话后我说:“妈妈说早,没开足,不能摇,可我小孩子哪管这些,我就是想摇啊,非常想,于是我成了妈妈的小尾巴整天粘着她,妈妈在洗菜,我说(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晾衣服(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在扫地(学生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妈妈去……”
下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的语文研讨课,由来自金华的省教坛新秀王春燕老师执教,内容是7课《桂花雨》。我们就像跟随着王春燕老师一起沐浴了一场又美、又香的“桂花雨”,那感觉真是舒服、美妙极了。我们都被王春燕精彩的课堂教学水平所折服,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一点做作的成分,有的是真实的教学实况,有的是朴实的教学方式,有的是扎实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我要学的东西,现将我感受总结如下:
一、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非常巧妙
在处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时,王老师抓住了两个点,一条线。两个点是“母亲”的一段话与“我”“摇桂花”快乐的一段话,一条线是“我怀念童年、母亲思乡”的感情线。在突破难点与重点时,王老师给予学生大量朗读的时间,并在读中进行想象,进行感受体会,在课堂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多次进行反复朗读这两段话,在体会“我”“摇花乐”的同时,王老师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同时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溶入自己的感情,领会文章的意旨。可以说在指导朗读上王老师花了较多的时间,可谓下了一番工夫,在朗读的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为此,学生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把握都很好,回答得也非常精彩。
二、真实、恰到好处的点评,激励学生乐于展示自己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总能看到许多高高举起的小手,充满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我倍受感动。为什么呢?听完她的课我总结出那是老师亲近学生,尊重学生的结果。
三、课堂就是生活
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说法:把课堂引向生活,把课堂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等等,诸如此类。那是不是说课堂与生活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课堂就是那个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教具、学具辅助,总之,在一种特殊环境、特殊气氛之下的.产物。这如许多的“特殊”让许多上课者与听课者对课堂似乎有了一些过高的期待,把它看成是一个束之高阁的东西,而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课堂往往让上课者难堪,听课者无奈甚至反感。一种很奇怪的思想让我们以同样奇怪的心态进入课堂,那种心态和你在大街上与他人闲聊的心态不同,与在家看电视的心情不同,只要走出课堂许多人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解放,获得自由。简言之,课堂就是生活,而老师,就是陪着孩子生活成长的那个人。
读后感一:
《桂花雨》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文章里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桂花雨》文中写道:“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这句话表面上似乎是说:桂花没梅花美。是的,桂花很小,在百花丛中,桂花确实是小得可怜,甚至是微不足道。但是,《桂花雨》又继续写道:“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是啊,桂花不像月季、牡丹那样炫耀自己的花朵,它只是凭借自身浓郁的香气来美化人们的生活。这让我联想到社会上有些人能说会道,但缺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做一点事情就自以为了不起,整天像蝉一样叫。而有些人,虽然不善于言谈,却一心关注事业,苦干、实干,成为有用的人。《桂花雨》这篇文章中所揭示的哲理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而要做一个不图名利、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后感二: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是《桂花雨》。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主要讲的是故乡童年那个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我们没有看到过桂花雨,但看到了作者的描述后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收桂花时的情形。
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吗?我虽然没见到过桂花,但是我在书上看到过桂花。桂花也称木犀。属于木犀科,常绿乔木,高度可达15米,树冠卵圆形,叶对生,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花簇生叶腋式或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花,特香,你们听懂了吗?你们喜欢桂花吗?
桂花的香气香飘十里,特别迷人,桂花树的树枝枝叶繁茂,桂花更是幽香而不露,秀丽而不娇,清雅高洁,香气浓郁。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只要仔细观察每一景物,就能写出好文章”。我想起了一首诗,《咏岩桂》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我想:看到作者把这篇文章里的桂花写活了,写的惟妙惟肖。我心里不禁流出了对桂花的欣赏,我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向作者一样“摇桂花”。
读后感三:
我觉得《桂花雨》这篇课文写的很好,把作者想摇桂花的心急写得恨不得马上就摇,还把母亲的那种担忧写得好像很怕台风现在就来把桂花给吹走。
作者把桂花的香味写的我好像都闻到了,“好香啊!”虽然作者把桂花的缺点写了出来,但丝毫没有让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减少。另外还说了桂花的优点,有桂花很香,桂花能泡茶和做桂花糕的材料,这些优点,让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只增无减。
作者写摇桂花的乐趣时,感觉好好玩,我都想去摇一摇桂花了。作者还说桂花可以泡茶和做糕点,想到这里,我的口水就溢出来了。
作者去杭州读书时,那满山遍野的桂花树,结成花时,说十里飘香,让我特想去那美丽的地方玩耍几天。
让我流口水的桂花糕和桂花茶,让我恋恋不舍的摇桂花的乐趣,让我想去游玩的桂花林,这些都让我恋恋不忘,想去痛痛快快的玩耍几天,再回来。
读后感四: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导入,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
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的院子里的桂花比较,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过渡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7)课文主要写了“摇桂花”这件事。
(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设计意图:设计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从具体事件入手,详细把握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1、作者写爱桂花,喜爱它的什么?
2、作者写摇桂花过程中,主要介绍了什么?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又是通过哪几件事体现思桂花的?
生答,师总结
板书:
爱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摇桂花——桂花盛开,香气四溢
摇落桂花,如雨飘下
一年四季,香甜生活
充满欢乐
思桂花——杭州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
又现故乡桂花情
深埋心中
五、作业布置。
1、听写本课生字。
2、收集有关“乡愁”的句子。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重点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诗句:
嫦娥云裳舞月疆,不羡神仙慕鸳鸯。倚栏却闻别来味,原是桂花万里香。--《桂花》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杨万里《丛桂》 问:以上诗句都是写什么?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这篇文章,看看她笔下的桂花是什么样子的。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强调读音字形:
即时 沉浸 糕饼 笨笨拙拙口占一绝(不打草稿,随口说出一首绝句)多音字:云脚长.zhang毛,另有读音chang,长短
和.huo(四声)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lu
和huo(四声):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另有he二声/hu/huo二声/he四声。轻声读音:新鲜 吩咐 ..
区分:拣捡
我从地上 __ 起一块石头。(拾起)
我从石头中 __ 出一块中国石。(挑选)
让学生说说写“拣”时应注意哪些细节。
2.齐读、赛读。
三、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准字音,随时正音,读通顺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桂花树的具体段落。(第一自然段)
四、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回答问题:作者喜欢的桂花树是什么样子的?
(2)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比较手法,突出桂花树的与众不同。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读课文找出描写“摇桂花”的具体段落(第三自然段)
(1)学生默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摇花乐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什么顺序:开始——过程——结束)
前——时——后
有什么好处?可以让读者清楚地明白写的是什么,条理清晰
引申:在作文时,按此顺序,按照故事的发展情节展开写作,显得很有条理
(2)摇花前(板书)
读描写“摇花前”部分的课文,找出描写“我”盼望摇桂花时心情迫切的句子。 “我”是怎样催促母亲摇桂花的?(“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理解“缠”,反复读,体会我当时缠着母亲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作者老是缠着母亲摇桂花,但是母亲却不答应,这是为什么呢?(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3)摇桂花
母亲终于答应摇桂花啦!找出描写摇桂花时的句子,读一读。思考:“我”的心情怎样? 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乐)再读,考虑“我”是怎样摇的?(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
树使劲地摇。)(板书:摇桂花).
找出描写摇桂花的动词,这一系列动作,说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抓住这些东动作进行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摇桂花时欢乐的心情。看着桂花纷纷落下,“我”又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是真的下雨吗?不是真的雨,那是什么雨?(桂花雨,点题)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桂花雨”落到我身上时的情景及我的感受。
(5)摇花后
桂花摇下来了,全家人的都有怎样不同的表现?读课文找出写摇落桂花后家人表现的句子。 母亲——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回忆意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父亲把所有的快乐都写在了诗中,反复读,体会家人的快乐。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导学生讨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
(2)指名读文,学生说一说。(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
(3)指导朗读,体会人和年丰的情景,体会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里”,桂花只开一季,可为什么整个村庄全年都沉浸在桂..
花香里?(“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喝的茶种有桂花香,吃的糕饼中有桂花香,所以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摇”桂花的时间及其原因的句子。生(指名):“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
(2)“桂花香”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哪个词和哪个字能表现桂花香?(香飘十里 浸)
师:我们一般说什么的时候用浸?生:水,液体的东西
师:对呀,一般是物体浸在水中液体中,因为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 生:不能。
师:对呀,不能。那现在这里用一个“浸”字呢?生:感觉像泡在香水中。
师:好,那“浸”字的效果就是什么呢?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桂花香气具体化、形象化,使香气变得可见可触。
指导朗读,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从“香飘十里”、“浸”等词语中感受桂花的新鲜、香味的迷人。
5、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几十年过去了,摇桂花的乐趣还深深地铭刻在“我”和家人的心里,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指名朗读)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这说明了什么?(作者的思乡情/依然对家乡念念不忘)(板书:思乡情)
(3)母亲又是怎么说的呢?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外地的桂花再香”是否仅仅说的是桂花的香味?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说的是家乡的金桂? 母亲说的这句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感情?(母亲浓浓的思乡情,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桂是故乡香”)
(4)我们也带着思乡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5)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因为它带给我的是童年时代的无限乐趣和魂牵梦萦的故乡记忆以及离开家乡后的无尽乡愁。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
童年是多么的美好,那一幕幕回忆都将永驻我们心间。当桂花雨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时,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这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下面请大家美美地再读课题《桂花雨》。
六、作业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我喜欢的是桂花
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
比不上家乡的桂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小组交流
三、指导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描红体会间架结构
3、议描红体会后,完成习字册。
篇二
【设计理念】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尤其是《桂花雨》这类抒情散文,更是蕴含着无限诗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因此,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本文的教学正是力图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诗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如这个“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设计意图: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插图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这个片段中,对插图的观察,基于观察的想象,图文对照让学生品位文本的意蕴,让摇桂花的快乐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摇桂花”“淋花雨”的体验和想象,唤起了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灵动的思维,此时,安排片段写作训练,让孩子们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
么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课前背景资料的相关阅读,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7.桂花雨爱桂花──香点点桂花雨摇桂花──乐片片思乡情思桂花──情
篇三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生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这几天当你们走进我们校园里,就会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这是什么香味呢?
2.你们对桂花有什么印象呢?
3.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以前只是被桂花的香味给吸引了,至于它长什么样子,却很少留心观察。但我第一次看到第7课《桂花雨》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就是一个“雨”字吸引了我。(板书课题)你们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令绮君难忘的桂花雨。
1.自由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简单问题自己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同伴互相解疑,教师再梳理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准备在精读环节中具体落实。)
三、精读品析,感悟作者思乡情
(一)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自读感情→交流对话(结合学生谈话,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以下重点句子。)
1.感受桂花的内在美
(1)出示桂花、梅花图片。
(2)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没有梅花那么有姿态,但是桂花有它内在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2.分享“摇花乐”,感受“桂花雨”。
出示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首先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板书:摇花乐)
(2)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摇花”的乐趣呢?
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要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摇花的无限乐趣,分享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读→指名读→评价→练续→比赛读→配乐朗读)
(3)想象:(出示课件:桂花图)如果这时候你就在树下,和绮君一样享受这样的桂花雨,你会说什么?
(4)课外链接:(课件出示)绮君父亲的一首诗,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三)花是故乡香,难忘故乡情 出示句子: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1.你从“可是”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作者赏完桂花,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本以为母亲一定会说:“好香啊!”没想到她却说出了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同学们,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吗?请快速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出理由。(出示课件:杭州的桂花图,家乡的桂花图)4.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
(读出母亲对家乡的日夜思念之情。感受到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因为母亲每年闻着桂花的香气,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欢乐,家乡的人民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院子里的这课桂花树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家乡和家乡的桂花,已成为母亲生活的全部。)5.师:是啊,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母亲难忘家乡,我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6.指导朗读最后一段。通过“又”读出作者不止一次想起童年“摇花乐”和桂花雨,“摇花乐”和桂花雨成为作者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7.小结:我们一起走进了桂花雨,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香、摇花乐和思乡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面的一段后读这样写道:(课件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在器,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在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2.听完这段话,请大家联系《桂花雨》,你觉得琦君是个怎样的人?
3.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令你难忘的人、难忘的事或难忘的画面呢?
[板书设计] 摇花乐
姓名:
一、把下面的成语填写完整,并按要求作答。
深思熟()不屈不()前()后继 锲而不()()不及防 持之以()崇山()岭 翠绿()滴 波澜起()汹()澎湃 水平如()微波()起 ①上面词语中,形容意志坚强的有、、②最后一行四个词语都与水波有关,请按一定规律重新排列。
()→()→()→()
二、阅读。
(一)、阅读短文,回答1——6题。
和时间赛跑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我问着。“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一个谜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上,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感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林鸟飞过空中归巢,它们飞得多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而或许明年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那么飞快,使我的幼小的心灵里不只是着急,而是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就时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快,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的时间,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1.你认为文题“追赶太阳”的含义是什么?
2.第3段中“永远”这个词是爸爸反复强调的,强调它的意图是什么?
3.“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你认为作者真正受益无穷的是什么?
4.请从文中摘录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谈谈你的理解。
句子: 理解: 5.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下面的话题,提炼出一个警句。
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6.人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追赶,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追赶,作者追赶太阳,在未来的人生中你将追赶什么?请以“我追赶„„”为话题写一段话。(不超过80字)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根据第①段,请你概括说出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原因。
答: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加点词“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指什么问题?请概括写出。
答:旧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文中画横线部分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据此,请你说说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照①段中加曲线的句子,在③段中横线上补出一句话,请写在下面,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答: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作文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大家都很愿意写。平时你也一定写过不少作文。今天请你再露一手。
题目:________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提醒:1.写出真情实感,字迹要清晰工整;
2.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3.如果要在作文中写校名、人名请用XX代替;
4.写完后认真多读几遍,好好修改一下。参考答案
一、把下面的成语填写完整,并按要求作答。
深思熟(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猝)不及防 持之以(恒)崇山(峻)岭 翠绿(欲)滴
波澜起(伏)汹(涌)澎湃 水平如(镜)微波(乍)起
①上面词语中,形容意志坚强的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②最后一行四个词语都与水波有关,请按一定规律重新排列。
(水平如镜)→(微波乍起)→(波澜起伏)→(汹涌澎湃)阅读
(一)1、珍惜把握每一寸光阴,不虚度时光。
2、为了突出时间是不可逆的,不能从头再来的,应当珍惜有限的光阴。
3、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使自己一生过的充实,受益无穷。
4、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
理解:如果能在有限的生命内做出更多贡献,感受更多生活,那么,可以说这个人没有虚度此生。
5、珍惜光阴,不虚度有限的时间。
6、略。
(二)1、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森林面积逐年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2、泥沙增多,河底增高(或:成为悬河,河水泛滥)。河水受到污染。
3、①黄河受污染的程度极其严重。②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农业和化肥。
4、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训我们。
上节课我们共同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我们闻着它那迷人的花香,感受到了桂子花开香十里。难怪我们的作者会说: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读的内容再斟酌)
作者喜欢桂花,仅仅是因为花香吗?(生简答:不是)
二、感受“摇花乐”
教师:不是,现在就请同学们细细地默读课文3-5段,提出和大家深入学习课文的话题。(此话的表达还有待斟酌)
学生:默读3-5段(动笔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预设:(核心话题)
1、我喜欢摇桂花吗?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
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2、摇桂花“乐”在哪里?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听父亲口占一绝的吟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为什么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三、拓展延伸
1、简介作者。孩子们,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出名,知道是谁吗?很好,懂得看注释,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了解琦君吗?琦君,她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她写过很多作品,但作品的内容总离不开写家乡的景物、家乡的事情,在她的作品中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
2、出示:“故乡,我们哪一天能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
“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冽甘美吗?--《水是故乡甜》。
四、练习。
1、积累词语(短语)。
姿态笨笨拙拙湿漉漉缠着阴云密布
吩咐撮一点炉烟袅袅口占一绝沉浸
2、选词填空
捡拣
3、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得鲜盛
4、仿写句子:
外地的再,还是比不得。(任选一题)
小结:看桂花雨又纷纷落下来了,作者又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桂花香,那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香乐
思念家乡
一、看拼音写词语
tiējiànbǐngchēng zhǎnmòfángwéigānqín
()切()()()()飞()kūwěicānglǚxièwūrǎnchāi
()船()伴()纸()()()除 jiàoshòudānǎonùchānzhànglòu
()白()()()和拐()()洞 chéngqīngpangdàgān
()()心()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
心宝贝大物 小心不思没打来去 不思索惊慌失 必之路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打
附和(hèhé)禁止(jìnjǐn)粗糙(cāozào)污秽(huì suì)....
暖和(huohe)纸屑(xuèxiè)召集(zhāozhào)血统(xuěxuè)....
掺和(huohe)偏僻(pìbì)应和(yīngyìng)磨坊(mòmó)....
四、名家填空
1.《快乐王子》的作者是国诗人、戏剧家、童话家部童话集《》和《》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堪称“完美之作”。
2.《“小不不”施努策尔》作者是,德国著名
五、按原文填空
从前我活着,有一颗人心的时候,我并不知道眼泪是什么东西,是不能够进去的,……
【五年级《桂花雨》基础知识点】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01-07
关于春天的雨作文五年级12-15
九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点12-14
高三年级语文基础知识训练检测题12-1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基础复习题05-30
五年级上音乐知识点06-16
小学语文五年级知识点07-02
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11-22
五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11-26
五年级《小岛》知识点总结01-13